教学客体分析(精选7篇)
教学客体分析 篇1
作为政治理论教育主体的教师是知、情、意三者的有机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 教育者的智力因素, 意志因素固然是主要的, 但情感、情绪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几年, 在报纸、新闻媒体上经常披露一些教师对学生体罚的现象。刻板化、生硬、照本宣科等问题, 这不能不引起教育理论工作者高度重视, 重视情绪、情感与教学过程, 教学实践的研究, 注意控制政治教师教学中的情绪化问题, 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 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一、如何看待情绪对教学的影响
情绪是一种心理内在的波动, 是一种非理性的因素, 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他人态度的内心体验, 它是内在的、波动的, 有时迟缓, 有时紧张, 有兴奋、抑制、痛苦、焦虑的表面特征。它有两个特点。
一是个体性, 由于人的性格、气质不同, 进而情绪的表现快慢也就不同, 胆汁质型的人情绪就变化得快, 抑郁质的人情绪就显得慢;女同志的情绪就来得快, 男同志就慢一些。情绪对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诱导作用, 既有正面的、积极的一面, 也有负面的、消极的一面。正面诱导影响使人们转化为认真备课, 废寝忘食, 精神振奋, 语调铿锵有力, 或持之以恒, 意志坚强, 排除困难。但负面影响也很明显, 表现为工作中不接受批评, 生活中常常感到不如意、不愉快、不满足、不愿学习, 不愿做细致耐心的工作, 形成焦躁的情绪、厌恶的情感, 宣泄给学生, 表现为体罚、谩骂、殴打, 重者想出一些怪异的方法去惩治学生, 导致学生遭受心灵、肉体的伤害。
市场经济的浪潮汹涌起伏、跌宕跳跃, 使人们的市场观念、经济意识异常强烈, 致富、快富、豪富才能生存发展, 它已经成为许多人内在的精神动力, 但人们常常感到焦虑、无奈。“今天的世界真精彩, 外面的世界真无奈。”人比人气死人, 名利、职称、地位、自尊、权利、理想有很多是可欲而不可求的, 教学是单调的、平凡的。一些青年教师 (包括中老年教师) 对原先崇尚的价值观产生疑虑, 感到气不顺、心不平, 看看外面群雄竞争、烽火四起的经济世界, 再摸摸口袋里已经攥湿了的几张纸币, 无奈、气愤、自卑、焦虑、无名的恼怒一起涌在心间, 它常常会在某一刻突然、偶然对一个客体或者一群客体发泄出去, 不管其对象接受的程度如何。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 不同质的情绪对教育主体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有着不同的影响。愉快的情绪对思维、表达的作用是提高、唤醒, 是充分表现的动力和支持。但过高也会造成头脑发热、冒进、激动、亢盛、极端化、喋喋不休, 使学生客体莫名其妙, 并导致厌烦;反之, 教育主体没有热情, 情绪低落、消沉、无语、照本宣科, 教师没有教育欲望, 上课无生动性、欢乐性, 没有启发性、兴奋点, 学生更多地会感到厌恶、焦躁、烦闷。
二是焦急、气愤、痛苦这些典型的情绪对教育主体产生的影响越大、越痛苦, 教育者思维认识越模糊、急躁、叱呵、叱咤都会表现出来, 这些情绪对教育者冷静的思维起着干扰破坏作用。所以, 提高教师的抗干扰、抗急躁能力, 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内心环境, 应当是培养教师意志力、心理要素的重要环节。
二、情感对教育主体的深刻感化作用不容忽视
热爱是一种很好的社会情感, 热爱一门职业、热爱一门学说、热爱社会、热爱人生、热爱生活常常是健康机体完成事业的前提和保证。毋庸讳言, 现在一些青年教师, 对教育是不热爱的, 它只是作为自己生存的工具, 而不知天下, 天下第一道理就是你不爱的客体, 客体也同样不爱你, 教学不仅是传道、解惑、答疑, 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一种人内在创造力培养的工作, 当教育主体的情感在其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他会倾心竭力、苦思冥想、夜以继日设法备课、讲课, 调动学生思维力、认识力, 当那些枯燥的、机械的专业术语一遍又一遍从你的嘴里、手上讲出、写出时, 常常会有一些创造性的思想、理论、观点迸发出来, 它以激情、活跃、跳动、热烈的符号表现出来, 用自己的情感激活自己的学生情感, 它奔放、汹涌, 又是清澈、纯净, 它热烈、活力四现, 使原先单调、平板、呆滞的教学实践呈现出美好的艺术境界, 很多优秀教师常常是在某一课堂、某一教学课程实现这种教学感受的, 这体现了情绪和情感、知识的统一。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焦点都停留在教材和课堂上, 教师只关心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和道德养成, 这种教学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宗旨。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提倡以人为本, 共建和谐的教育理念, 使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树立宣传教育的责任意识, 从科学的角度, 全面深入地讲解人生抱负与理想对人的一生的影响, 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授课教师通过认真备课、搜集资料、精心制作成通俗易懂的课件展现给学生学习, 让政治理论教学知识更加系统地进入课堂, 更加有效地进入大学生心中, 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应该有健康的身心, 提高大学生对新时期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困惑, 牢牢守住校园这块净土。
塑造自己真挚、自强不息、诚信、公正、忍辱精进的社会情感, 这是教师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今天, 青年无疑是社会的主流, 青年人体力充沛、活力四现、浑身洋溢者青春的朝气, 但也存在一部分青年 (这里既有教师, 也有学生) 不关心政治, 不关心祖国, 只是沉溺在自我情绪中, 敏感、单纯、脆弱, 遇到一点挫折、批评, 就怨天尤人、恼怒、嫉恨、耿耿于怀, 这实际上是情感幼稚的表现。社会情感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 在一些条件下, 它可以变成人生存、发展的动机, 奋发拼搏的动力。没有社会热情, 没有对今后国家、社会、民族、群体的憧憬、愿望, 没有对社会真理的执着、热爱、追求、探索, 就不会有人类的进步, 也就无从看到真、善、美和人类解放的, 自身也就无法摆脱个人情绪、情感的困扰, 无法从自我中解脱出来, 也就无法产生良好的教育动机。教育动机的强弱依赖者教师对生活的理解、感受程度和目标的渴求程度。当教师对生活、对社会漠不关心、得过且过、无动于衷时, 那他是无法主动激励人、促进人、武装人的。所以, 我们的教师应该在今天火热的社会中培养, 调动起动态的、积极的社会情感,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有助于培育动态的、开放的思维观念, 激发其丰富的想象, 大胆的思维创新, 以至孕育出改变现实巨大的精神力量。
三、情绪、情感和理智的统一
行为的选择常常是理智、情感、情绪的统一再现。首先是理智起关键作用, 理智里价值观支配其中, 它贯穿在人们处理、解决问题的始终, 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情感是主体连接客体的接触点, 情绪则对情感时常起着正推导和负推导的作用。情感是体现在主客体之间的, 情绪则是体现在教学主体内部心理机制的, 它们都对教育者的理智、认识、处理问题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人们对某一事物、社会、集团、政党的兴趣爱憎、好恶的情感, 会影响自身出现或长期或短暂的各种情绪。一般说来人们总选择那些自己所热爱的、感兴趣的、有倾向性的、价值大、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目标, 而躲避有害于自身的、于社会价值不利的事物和观点。情绪、情感、理智是交织在一起共同表现的。
总之, 情绪、情感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对教学主体、客体产生的各种影响, 应当引起深刻、长久的注意, 尽管它是心理问题, 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要发挥情绪、情感在教学中积极作用的一面, 抑制消极的方面, 学会正确控制情绪、情感, 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摘要:教师是知、情、意三者的有机统一体。情绪、情感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对教学主体、客体会产生各种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发挥情绪、情感在教学中积极作用的一面, 抑制消极的方面, 学会正确控制情绪、情感, 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绪,情感,理智
教学客体分析 篇2
在构建高职高专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过程中, 对系统要素进行分析是基础, 本文拟从监控体系的监控主体和监控客体内涵、架构分析出发, 以期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监控体系的结构完善和功能发挥提供有益的探索。
1监控主体体系的内在构成
1.1常规主体 (1) 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及人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通常情况下, 通过主管校长、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等相关机构及人员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 教务处作为综合职能部门, 需要对高校的教学工作进行组织和调度, 同时作为专门机构, 代表学校行使教学质量管理责任。 (2) 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及人员。对于二级学院来说, 二级学院院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二级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秘书等负责监控学院的教学质量。在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中, 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主体发挥着主体性作用, 同时在学院主管校长、教务处的领导下, 依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指导思想以及教学质量管理方案等, 统一领导和管理所属专业的教学计划、组织安排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检查等,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搞好教学建设。 (3) 教研室的教学质量监控。在教学质量监控中, 教研室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对于教研室来说, 其主要职责是对所属教师和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和教学计划, 同时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 为了便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辅导和管理, 需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 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 以及交流教学经验, 进一步反馈教学信息, 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1.2专家主体 (1) 教学督导团 (室) 的性质与作用。在教学管理系统中,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 通常情况下教学督导团 (室) 是一个参谋机构, 在日常工作中, 不直接参与组织教学和教学管理等;其职责主要是收集信息,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进而为教学与教学管理提供服务, 充分发挥自身的参谋作用。
(2) 教学督导团 (室) 的工作内容。对于教学督导团 (室) 来说, 在日常工作中, 其工作内容主要涉及:第一, 调研学校整体教学工作情况, 熟悉了解教学活动, 同时收集教学信息, 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 写出相应的总结和建议。第二, 深入教学一线, 通过听课、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等活动, 详细了解教师的备课、授课等情况, 同时了解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程度, 通过进行信息反馈和沟通, 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第三, 积极参加教师的赛课活动, 以及教育教学成绩的考核与评估, 将考核评估的初步意见呈报给学校, 通过组织开展抓典型活动, 推出学校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班级。
(3) 教学督导团 (室) 的人员构成。第一, 教学专家或教学管理专家。对于教学督导人员来说, 只有成为专家, 才能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对教学管理目标进行优化, 通过深入分析实现目标的各种方案, 帮助领导选择合理的方案, 避免决策失误。第二, 作为教学督导人员, 首先要热爱教学督导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 需要秉公办事, 并且具有敬业精神, 以及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第三, 对于教学督导人员来说, 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学科、专业等进行结合。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科、专业比较多, 并且在人才培养日标、人才培养规格方面, 各个学科、各个专业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不同学科 (专业) 、不同系部的教学教研活动等也有所不同。第四, 教学督导人员在人员配备方面需要做到专兼结合。在人员构成方面, 只有确保教学督导团 (室) 的专兼结合, 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中专职督导人员的职责是确保督导工作的稳定性、权威性, 对于兼职督导人员来说, 需要却确保督导工作的灵活性、全面性。
1.3教师主体第一, 在日常工作中, 专业主任或教研室主任主要负责老师的听课、评课, 以及集体备课等活动, 同时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反馈给教师和教学质量监控部门。第二, 校系组织召开两级教学研讨会和教师代表座谈会。在教学研讨会上讨论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 为了激发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需要积极征求教师的提案, 同时为组织开展各项教育教育工作奠定基础。第四, 按照教学规范、教书育人的原则, 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评比活动, 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将这些情况反馈给辅导员、班主任等, 并由辅导员、班主任向学生及时反馈, 进而对教学加强管理。
1.4学生主体 (1) 学生评教的意义。在现实教学过程中, 学生全方位的监控与评价教学过程,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生进行评教, 有利于教师增加教学投入, 不断完善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2) 学生评教的方式。学校通过聘请学生担任教学信息员, 进而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和反馈, 进一步协助相关部门准确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进而巩固和强化教师的责任心。 (3) 改进学生评教的建议。通过对学生评教指标进行不断完善,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健全评教指标体系。从确立评教指标到设计评教表, 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吸收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在制定评教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让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其制定过程。
2监控客体体系的内在构成
2.1人的因素对于教学活动来说, 教师、学生和干部等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人为因素, 通常情况下, 这些人的活动主要涉及教师教、学生学、干部管等。因此, 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是监控客体体系中的主要因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充当着组织者、主持者的角色, 一方面教师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内容、方式和进程, 另一方面教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 以及学习效率。
2.2物的因素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 以及便于组织展开管理工作, 学校提供的所需物质条件是影响教学质量物的因素。通常情况下, 这些物的因素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 其中教室、实验室、运动场、图书馆等场地场所等构成直接物质因素, 宿舍、食堂等生活后勤服务条件等构成间接的物质因素。
2.3管理因素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教学系统中有着各自的独立地位和作用, 但是, 它们可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科学规范的管理是调整各因素组合, 进一步发挥最佳效率的基础。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只有对教学进行严密的管理, 同时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人和物的作用, 进一步提供教学质量。
总之, 监控主体和监控客体作为教育教学监控体系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 它们各自有自身的特点和内在特殊的规定性, 彼此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了教育教学监控体系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而监控体系功能有效性的充分发挥, 只有通过教学实践这一具体环节将监控主体和监控客体所包含的所有要素的功能发挥最大化, 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监控, 最终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监控体系是保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作为某一范围内同类事务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教育教学监控体系内在的包含了监控主体和监控客体两大合理内核, 而监控主体又分为常规主体、专家主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监控客体又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管理因素。监控主体和监控客体作为一对矛盾体, 相互对立、互相依存, 在相辅相成中影响和制约教育教学监控体系功能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监控体系,监控主体,监控客体
参考文献
[1]王璐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析[J].职教论坛, 2006 (7) .
[2]杨晋.高职教育教学监控和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
[3]运怀英, 牛一蒙.试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问题[J].辽宁高职学报, 2005 (7) .
[4]苗耀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外监控和评价体系的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
[5]杨娟.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6) .
基因作为物权客体的法律分析 篇3
随着人类智识的提升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物权客体范围发生变化。奴隶制度废除使奴隶退出了物权客体的舞台, 社会交易的发展, 票证制度的发达, 则使得票证所代表的权利在物权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近现代以来的医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器官移植的发展, 同时导致了法律中的器官能否作为物权客体以满足医疗中对于器官的需求的讨论。器官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人身权不可侵犯, 个人不得随意处分, 这是社会伦理的要求。然而, 在另一方面确实存在着在医疗之中器官供不应求, 医疗技术虽然达到了预期, 器官的充足性却成为器官移植的现实障碍, 人体器官物权化的讨论正是在这一现实需求的情形之下展开的。基因同样是人体的组成部分, 基因能否成为物权客体也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若依据社会伦理, 基因成为物权客体恐招致社会伦理问题, 不应当承认基因能够作为物权客体, 依据社会上科技水平而言, 基因确实存在科学研究的价值, 对于社会而言也具有极大助益, 应当承认基因能够作为物权客体。在伦理与科技的交锋中, 基因能否成为物权客体遭遇了困境。
二、人身权益具有不可侵犯性
人身权是人生存以及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对于人身权的保护不容忽视, 而且出于尊重人格的需求, 依附在人器官之内的基因同样受到人身权益的保护。对于人身保护的强调无论如何也不为过, 况且人身权一旦成为物权就可能被交易, 这种交易之中的定价也成为问题, 人身权益的价值具有不可量化性, 如果允许这种交易, 就可能存在强迫交易等问题, 人身权的保护也会面临重大的缺陷。
基因在人身中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个人基因成为物权, 个人身份的、家庭伦理、社会风尚都可能受到侵害。基因被交易后, 不再受交易者控制, 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 具有可辨识性, 最重要的就是基因的存在, 如果基因的交易破坏了这种独特性, 社会混乱在所难免。基因一旦成为物权客体, 人身权益的保护就会出现一个缺口, 这个缺口不断遭受, 最终超出立法者以及交易双方的控制范围, 对于人身权保障具有巨大危险。
三、基因具有物权客体的一般属性
如果抛却价值层面的考量, 从物权的性质来分析, 基因具有物权的一般性质, 能够成为物。其一, 科技社会下, 医学以及其他技术的发展已经对于基因的保存有了较多知识, 对于基因的应用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基因能够受到人类控制具有可控性。其二, 基因具有独特性, 每个人的基因序列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 这就使得基因具有价值, 即具有价值性。其三, 基因属于现实存在的物, 这种物体依存在一定的载体之中, 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种基因的存在, 遗传则是从事实上证实了这种物的存在, 依靠现存的技术, 能够对于人体内的基因进行提取, 并在其脱离人体后进行进一步的储存, 其具有独立性存在的特征。因而, 基因能够供科学研究之用, 具有了价值上的属性。仅仅以物的客体的性质来看, 基因成为物权客体并无不可。
四、伦理与技术冲突下的选择
伦理道德对于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科学技术则使人类生活得到提升。如今, 人类面临着新型的病症对于生物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而生物医学应对挑战需要法律上的保障, 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也需要法律上的维护。对于伦理道德层面而言, 基因成为自由流通物进入市场会导致伦理道德受到冲击, 然而, 法律是作为一个整体秩序而存在的, 并非允许基因作为物权, 伦理道德就会荡然无存, 物可以分为禁止交易物、限制交易物和自由流通物, 基因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自然不能成为自由交易物, 基因技术的发展需要基因的支持以造福人类, 因而也不能够成为禁止交易物, 其应当定位在限制交易物, 且应当充分遵循公民的意思自治, 不能以社会利益以外的原因强制公民交易基因。纵然限制交易依然可能会对于社会伦理道德带来冲击, 但是在人类发展社会中, 科技从来是一柄双刃剑, 在人类发展中并未因为科技可能隐含风险就否定科技发展, 也未因为汽车可能造成交通事故而否定这种交通工具的使用。如果只想获得有利方面只能是痴人说梦, 以因为有不利方面就否定基因的可能性, 如同将死亡等同于治愈一切疾病的方法。况且在整个法律体之中, 民法中的不违背公序良俗也在发挥着作用, 对于权利的滥用会进行制约, 可见基因并非不是不能作为物权的客体而存在, 而是在其成为物权客体之后如何进行制约的问题。将科学技术转化为造福于人类的成果离不开对于生物科学的研究, 基因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对于生物技术以及社会发展趋势而言, 应当将基因作为物权的客体。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 物权客体呈现出变动状态, 基因作为生物研究的最新成果, 具有人身权的属性, 但是其也具备成为物权客体所要求的独立性、可控性以及价值性条件。虽然人身权益不可侵犯, 但是考虑到科学技术以及人类福利的要求, 应当将基因作为物权的客体进行规定。
关键词:基因,物权客体,人身权,伦理冲突
参考文献
[1]尹田.物权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杨立新.人身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3]吴经熊.吴经熊法学文选[M].孙伟, 李冬松编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
教学客体分析 篇4
(一)公民主体的内涵及角色语言分析
1. 内涵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公民与国家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性义务,能够依法通过各种民主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2. 角色语言分析
(1)公民为什么要自觉参与政治生活?
①从必要性上看,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政治权利与义务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②从重要性上看,对公民来说,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调动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①从内容上看,公民行使民主权利,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公民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②从宏观上看,公民要依法有序参与,要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三原则)。③从微观上看,要把握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途径和要求。
(二)政府主体的内涵及角色语言分析
1. 内涵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要切实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做到依法行政、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树立政府的权威。
2. 角色语言分析
(1)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①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②是政府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③是政府某种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内在要求。④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需要。⑤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2)政府如何做好某一件事?
①履行职能:政府要履行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②坚持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依法行政: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④政府决策: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⑤接受监督: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推进政务公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三)人大(人大代表)主体的内涵及角色语言分析
1. 内涵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有最高与地方之分,人大常委会是其常设机关;人大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等职权。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依法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并履行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为人民服务等义务。
2. 角色语言分析
(1)人民代表大会发挥什么作用?
①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②人民代表大会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等职权。③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2)人大代表如何履职?
①法律地位: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②权利:人大代表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权力,行使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和选举权等。人大代表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参加视察和专题调研,应邀列席会议,对政府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等。③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④与人民的关系:由选民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四)政党主体的内涵及角色语言分析
1. 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并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2. 角色语言分析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做某件事?
①是由党的性质(“三个先锋队”)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定的。②是由党的地位决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③是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要求。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⑤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2)中国共产党如何做好某件事?
①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②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③中国共产党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④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指导实践。⑤中国共产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五)主权国家主体的内涵及角色语言分析
1. 内涵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是一国外交政策的主体;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同时必须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主权国家的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外交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 角色语言分析
(1)我国应如何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②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④努力发展经济科技,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我国在对外关系中应如何做好某事?
①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自觉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③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④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增强综合国力。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⑥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客体定位法分析
(一)根据主体角色定位和角色语言解答试题
1. 主体角色定位的要求和内容
所谓主体角色定位法就是根据试题材料和设问提供的主体信息,明确主体的具体要求,迁移、整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的方法。在政治教材中,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表述和角色语言,在政治试题的设计中,命题者对考生也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思维要求。政治生活中常见的主体有:公民、政府、人大、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国际组织、主权国家等。明确这些主体的有关知识和思维要求,恰当地进行角色定位,能够增强答案的针对性和准确率。
2. 典型例题分析
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材料: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在调研的基础上建议有关部门在国家层面制定行业发展标准,提出环保要求,引导和规范低速电动汽车有序发展。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围绕京津冀联防联治破解大气污染提出提案,建议继续推广和普及新能源汽车,新建商品房要设置配备充电电源的专用停车位,对老社区也要制定建设充电设施的改造计划。
我国民主党派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什么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政协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首先要明确该题的主体是民主党派,设问的指向性是民主党派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措施角度)和为什么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原因角度)。解读材料信息,概括材料大意,联系教材中关于人民政协的三个职能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从参政议政的角度看,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落实。②从民主监督的角度看,民主党派积极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建言献策。③从意义上看,是由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参政党地位决定的;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考生可结合上述材料的层次,根据主体角色定位的要求和内容,运用民主党派的角色语言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参与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落实;积极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建言献策。是由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参政党地位决定的;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
(二)根据客体角色定位和角色语言组织答案
1. 客体角色定位的要求
所谓客体角色定位法就是从客体角度思考问题,分析主体对客体可能产生哪些影响,依据客体归纳应采取的措施,并以设问为依据、以客体为线索来组织答案。客体角色定位法主要适用于行为主体比较单一的设问题目的解答。由于客体定位法中主体对客体产生的影响比较明确,运用推理、分析就能准确地得出结论,所以,运用客体定位法解答此类型题能够增强答案的思辨性和逻辑性。
2. 典型例题分析
例2(2016年浙江卷)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材料:根据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要求,H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勇敢承担扶贫责任,积极创新扶贫方式,运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从而打开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结合材料,简要说明H市的扶贫工作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设问可以发现,本题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客体是扶贫工作。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虽然担负的任务不同,但其宗旨是一样的。本题的角色定位和思维要求是,党和政府这两个不同的主体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根据这一思路从材料中概括出它们的不同做法,并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联系起来分析即可生成答案。
教学客体分析 篇5
朱自清的散文清隽沉郁、感情真挚、朴实缜密。《荷塘月色》创作时正处于中国政治动乱时期。作为一名民主爱国作家, 作品中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忧虑和家国责任的矛盾之中。在荷塘边漫步的时光使作者从现实中解脱, 获得了内心的短暂平静和欢愉。文笔清丽, 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1 从翻译审美客体角度分析译本
翻译美学是翻译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导论》是翻译美学理论方面的重要著作。基于当代美学的基本原理, 他从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角度, 探讨了翻译审美主体和客体以及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等。
审美客体指的是审美过程中的客观事物。翻译审美客体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客观事物。审美客体要具有审美价值, 能满足人的某种审美需要。翻译审美客体包括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形式系统也叫审美符号集, 是外在的感性构型;非形式系统也叫审美模糊集, 要求整体把握。 该论文从语音、词语和语句三个层次来分析该文本的形式系统;从情、志、意、象角度来分析非形式系统。
1.1 形式系统
形式系统指的是语言形式特点, 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句法特点。本文从这三个层次分析朱纯深的《荷塘月色》英译本的形式美。
1.1.1 语音层
语音美是原文中最吸引人的审美元素。全文有多达26组叠词、四字词, 这类词节奏感更强, 更优美。比如, 原文中有“层层的叶子”一词, 被译为“layers of leaves”, 运用了英语中的首韵技巧。“蓊蓊郁郁”则译为“lush, shady ambience of trees”。其中有两个[ʃ]的音, 押韵, 也使人联想到树木的茂密, 暗含作者内心难以排解的忧郁。“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都是树”则译为“far and near, high and low”。其中有一个长元音[a:]和三个双元音[iə], [ai], [əu], 元音的饱满和发音时长也使人联系到树的茂密。
1.1.2 词语层
原文的用词具有准确、优美和简洁的特点。首先, 叠词和女性化用词能引发美好的联想。“亭亭”一词原指美丽的少女伸展身体, 转着圈子的样子, 这里用借用拟人, 描述荷叶的姿态。这里译为“dancing in all their grace”, 很贴切, 也使画面增添了动感。另外, “倩影”一词也是运用拟人表现树影的美感。译为“benign figure”, 也贴切地表现出这一美感。第二, 动词的用法使画面增添了动态美。“泻”用以指月光照射, “shed light”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动态美。
1.1.3 句法层
原文中句法美体现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 比如平行结构, 对仗和排比, 读之富有气势, 节奏感强。译本也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文的句子结构。如下例。
(1) 我爱热闹, 也爱冷静;爱群居, 也爱独处。
I like a serene and a peaceful life, 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 I like being solitude, as much as in company.
分析:译文保持了原句的平行结构。此外, 调整了个别词的位置, 将“冷静”“独处”提前, 用以强调, 这也符合全文的基调。
(2)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百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Here and there, layers of leaves are do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 some in demure bloom, others in shy bud, like scattering peals, or twinkling stars, or beauties just out of bath.
原句有三组平行句子, 运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译文保持了原句的结构, 用词也很有贴切。“scattering”表现了明珠数量之多, “twinkling”一词体现了星星闪耀的样子。此外, 原文借用拟人, 将荷花赋予女性化特点, 译文也很好地传达了这些特点。
1.2 非形式系统
非形式系统美学系统很抽象, 较难把握。就像是人的精神和形体分不开一样, 要分析原文和译文的美学价值离不开对全文的分析和评价。根据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 非形式系统美学包含情、志、意和象四个部分 (Liu Miqing, 2005) 。
1.2.1 意和象
首先, “意”“意象”“意境”被认为是非形式审美结构中的“灵魂”。大量的汉语文学作品都使用了象征意义。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代表纯洁和高雅。原文作者借用荷花的象征意义, 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此外, 满月也会勾起人的思乡之情。了解文化背景信息有助于分析原作者的思想, 也便于译者传达该情感。
其次, 原文的意境美也通过作者敏锐的感官和娴熟的写作技巧表现出来。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包括通感和对比。意境美也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愉悦。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1909) 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朱纯深先生的译文很大程度上展现出意境美。比如,
(3)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 breeze stirs, 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 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
分析:作者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淡淡的荷香比作远远飘过来的歌声。其中“sending”和“drifting”表现出时间的延续和动态美。
另一个例子是, “照”字被译为“stream”, 体现了动态美, 同时照应了前文中“月光如流水一般” (liquid light) 。此外, 为了烘托意境美, 译者还采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 将“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译为“ the moonlight is not more than a thin, grayish veil. ”
1.2.2 情和志
首先, “淡淡的”是分析原作者“情”的关键词, 包括“淡淡的快乐”和“淡淡的忧愁”。 当作者沉浸在美景中时, 笔下的景物分外迷人。然而, 他还是不能完全从淡淡的忧虑中解脱出来。例如,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被译为“... caught shimmering in an emerald heave of the pond”。其中“emerald”一词原为翡翠, 这里用于表现出了叶子的颜色, 体现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此外, 文中多处也流露出作者低落的情绪。比如“树色一例是阴阴的”。译者使用[ʃ] 音, 暗示作者的低落情绪, 将其译为“shadowy shapes of the leafage”。同样, “路灯光没精打采的”被译为“as listless as sleepy eyes”, 此处重复的三个音[l], [s], [z] 强化了效果。
第二, “情”和“志”常常相互融合。在某些情况下, “情”是“志”的表现形式。分析原作者的“志”, 可以分析文中的一些线索, 比如, 江南的采莲传统, 体现了对现实的失望, 怀念那时的自由和美好时光, 而如今却“无福消受”。对于“情”和“志”的分析对于译者选词尤为重要。要使得读者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内在的思想。原文中有一些个性化的表达, 比如“淡淡的云”“轻纱”“小睡”, 暗示了作者对于平静悠然生活的向往。同样, 译文中的“a film of cloud”“gauzy hood”和“a snatch doze”都保持了原文“淡淡的”风格。朱先生的译文措辞简单朴实、贴切得当, 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效果。
2 翻译美学的应用价值
翻译美学为研究文学翻译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方法, 将翻译美学应用到文学翻译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和关注。刘宓庆指出, 将翻译和美学结合是中国翻译理论最重要的特征 (刘宓庆, 2005) 。当代翻译理论弥补了传统翻译理论的不足, 采纳了西方翻译理论中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 从而能更系统地分析作品的美学价值。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 将翻译理论运用到文学体裁的翻译增多, 相关研究论文也逐渐增多。就中国诗歌而言, 许渊冲的译作非常具有代表性, 出现了不少运用翻译美学研究许先生译本的研究论文。就中国散文而言, 张培基先生的译作备受青睐, 成为很多研究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翻译美学理论应用的领域很广。这类研究成果也体现了翻译美学理论的适用性。
3 总结
本文运用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成果, 从翻译审美客体角度分析了朱纯深先生的《荷塘月色》英译本。散文翻译对于译者来说, 有很大的挑战性, 译者要尽可能实现原作中的审美价值。刘先生的理论成果表现出了其优势和可行性。通过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方法, 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和译文。
摘要:翻译美学是翻译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刘宓庆具体阐释了翻译审美客体的概念。《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 朱纯深的翻译版本在众多译本中具有独特的翻译视角, 很大程度上传达了原作的审美效果。本论文将通过翻译审美的客体角度, 阐释译者如何成功地再现原作品中丰富的审美艺术元素。
关键词:翻译美学,荷塘月色,客体
参考文献
[1]Dickie George.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M].London: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73.
[2]Eugene Albert 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Brill Archive, 1964.
[3]Gerard Genette.Essays in aesthetics[M].Lincoln:Universityof Nebraska Press, 2005.
[4]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5]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台北:书林出版公司, 2005.
[6]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09.
[7]朱纯深.从文体学和话语分析看《荷塘月色》的美学意义[J].名作欣赏, 1994 (4) .
教学客体分析 篇6
传统意义上的村庄是“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 人口相对分散、有明显的同质性、社会结构较单一, 主体人口为农业人口, 基本的生产活动是农业生产。但是, 随着中国都市化的迅速发展, 一些村庄逐步丧失或部分丧失传统村庄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职业分化、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变化, 均质性被打破, 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依据都市化即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某个区域 (城市、城镇) 集中的过程这一界定, 我把这种村 (居) 民拥有宅基地和私人房屋产权, 没有或少量拥有村集体农地和集体财产, 第二、三产业已经取代农业成为主要产业, 村 (居) 民已经全部或部分变成非农业户口, 兼有大量外来人口入住的村庄称之为都市型村庄。从总体特征上看,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 都市型村庄在区位环境、拥有的社会资源、管理体制、发展模式上存在巨大差异, 使得这些村庄特质迥异, 难以归类。然而, 这些村庄也有许多共性特征, 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等公共事务的管理上, 都还没有完全纳入到城 (镇) 的总体规划中, 集体经济、集体资产、独特的“村籍”制度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利益分配和社会管理过程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等。实现情况表明, 当下都市型村庄既没有完全拥有现代意义上的都市社区特质, 也没有完全失去传统村庄的要素特征, 呈现出传统村庄向都市社区转型的过渡性特征。
二、都市型村庄社区治理过程中的主客体要素现状分析
社区治理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依托于政府组织、民营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以及个人等各种网络体系, 应对社区内的公共问题, 共同完成和实现社区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过程”。都市型村庄社区治理系统聚合了不同于城、乡社区治理的主体与客体、内部规制和外部环境等多要素, 其中每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对系统运行产生深刻影响, 尤其是主客体要素。
(一) 都市型村庄社区治理主体的二元化要素特征和多元化结构性特征
正在成长的都市型村庄社会治理主体, 既包括政治性的组织, 也包括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等。社区治理逐步形成从政府一元走向村 (居) 民委员会、各类社会组织、专业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并存的架构。
从法律层面看, 党的基层组织有权力对村 (居) 委会进行政治上的领导, 对社区内的各类组织进行宏观协调, 政府派出机构有义务对村 (居) 委会进行业务上的指导, 推动社区各项建设活动的开展。村 (居) 委会接受政府业务上指导, 动员、组织社区内的各类服务性的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为社区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 丰富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 增进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 共同治理社区事务, 并协助政府开展相关工作。
从现实层面看, 由于都市型村庄社区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并存、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并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自治性的社会组织并存, 社区治理主体要素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化特征;社区内包括 (村) 居民委员会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组织发育迟缓, 成熟度不高, 组织和社会动员能力都非常弱, 专业社区工作者队伍尚未完全建构起来, 社会资源相对不足, 在处理社区事务的过程中, 客观上存在着借助党和政府权威, 依赖政府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 由此形成了“以执政党为圆心的同心圆状的中心一边缘型治理结构”, 凸显出基层党组织在多元社区共治中的核心地位, 社会组织边缘化, 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并存、层次分明的结构性特征。
(二) 都市型村庄社区治理的客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都市型村庄社区治理的客体是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宪法》确认村 (居) 委会的功能是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办理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反映群众意见要求、提出建议等。《城居法》确认的社区公共事务还包括: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 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 爱护公共财产,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 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村居法》确认的社区公共事务还包括: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 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应当尊重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 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 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 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 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 发展文化教育, 普及科技知识, 促进男女平等, 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促进村与村之间的团结、互助,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支持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等。
处于过渡期的都市型村庄, 由于土地、户籍、人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区组织、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城乡二元化特征, 致使其在社区治理过程中遇到的经济、文化、社会、空间、环境等方面的各种社会问题比成熟的城市社区和传统村庄量要大、复杂程度更高, 解决难度更大。有些村庄既要管理本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 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 维护农村农业经营机制, 又要负责征地拆迁、村庄规划、居民安置以及相关的利益分配, 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其他经营者的合法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既要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 又要解决化解二元并存带来的诸如促进城乡融合等特殊性问题等。社区治理客体不仅点多、面广、矛盾错综复杂, 而且变动性大, 无法简单依据《城居法》或是《村居法》来加以界定, 只能依据各个社区具体情况相机界定。
三、优化社区治理主客体要素, 建设都市型村庄社区
当下都市型村庄社区治理缺乏直接可资参考、借鉴的经验, 建构切合都市型村庄特点、规范有效的治理规制, 协调各方利益和矛盾, 实现都市型村庄社区善治, 必须按照城乡“一体化”思路, 参照都市社区要素特征, 整体布局、统筹规划、拓展思路、创新体制。
(一) 提升社区治理主体能力, 建构科学的社区治理主体架构和治理结构
充分认识各类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和作用, 建立多元共治的主体架构, 形成内含科学分工与合作机制的以社区 (村) 居委会为轴心、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其他主体参与其中的交互式的新型社区治理主体架构和治理结构。
第一, 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 大力培育和扶持社区内各类社会组织, 理顺社区内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行政组织与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组织内部的关系, 明晰其结构与功能, 避免出现“缺位”、“越位”、“错位”等职能的交叉、功能紊乱现象。
第二, 依法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与监督, 逐步弱化社区组织行政功能, 增强社区内行政部门的行政能力;强化社会组织的自治性, 提高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 建构合理的社区治理结构, 建立社会资源、权利共享, 社会义务、责任分担机制, 维护社区内部的行政组织与社会组织平等地位, 促进其协同发展。
第三, 打破以集体土地产权为核心的“村籍”制度, 赋予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在社区治理中的平等主体地位, 建立各类社区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民主制度、决策程序和协调机制, 完善相关政策, 发挥村 (居) 委会在社区治理中的轴心作用, 确保各类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对社区重大事务的决策、治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使社区治理制度化、民主化、程序化。
(二) 厘清社区治理客体属性, 建构城乡一体化的社区治理模式
都市型村庄社区治理客体不仅包括了原来村集体管理的事务, 还政府改革职能转换过程中剥离出来的社会管理事务和村庄都市化过程中衍生出的一些新事务, 尽管内容复杂, 治理过程权责关系模糊。但从性质上还是可以分为几大类:经济工作、行政工作、社会工作、其他工作。社区治理必须在厘清社区事务和公共服务类别的基础上, 依法界定集体经济组织、行政组织、村 (居) 委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社区事务治理过程中的权责关系, 坚持城乡一体化思路, 以提升“城市性”为目标, 建构和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和模式。
第一, (村) 居委会依法加强对社区类各类经济组织的经营资质的审核, 运行过程的监管, 营造优良的经营环境, 协调经济组织间以及经济组织与社区居民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和纠纷。以依法拥有村集体经济和土地资源管理权为依托, 结合都市型村庄的特点, 总体规划村庄经济发展, 采用多种方式经营集体土地和资产;立足都市农业, 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第一产业优势, 构建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 三大产业协同发展的经济架构, 发展社区经济。
第二, 基层党组织依法履行领导和支持本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职能, 保障社区居民民主参与社区治理的权利。以关涉社区共同利益的事务为抓手, 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社区居民的民主法治意识, 吸引社区居民依照程序参与社区治理, 激发其参与热情, 培养政治理性, 锻炼和提高自治能力, 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社区政治生活。
第三,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拓展文化活动的空间, 建设文化惠民和文化共享机制;寻找有特色的文化发展定位, 在继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 实现文化创新;社区的真正本质是社区精神, 通过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活动, 增进社区治理主体间的了解与理解, 增进社区认同, 形成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结合、体现城市文明和时代精神内核的社区精神。
第四,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立足现状, 以村庄规划和环境整治为着力点, 以社区公共服务为核心, 整合社会资本, 统筹规划社区公共服务, 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大力培育和扶持社区内经济组织、非营利性组和其他社会组织, 鼓励其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 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教育培训机制以及各项工作的综合协调机制, 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 由民间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参与的、涵盖所有人口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 (2) .
[2]、李金红.和谐社区治理主体的政治社会学分析[EB/OL].http://community.jhun.edu.cn/list.asp?id=33, 2007-07-03.
教学客体分析 篇7
一、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为前提
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必须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为前提。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否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 相反却必须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作用作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始终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 它的主体性强弱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活动发挥的作用的大小, 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作用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等各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及提供物质、精神、制度、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但更重要的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着手进行:首先, 顺应时代潮流,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 向教育客体传授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 把客体的思想和言行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促使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赢得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尊重和信赖;其次, 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统一, 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感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充分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最后, 与时俱进,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引入互动式、体验式、渗透式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更好地激发客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作用, 使其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 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提供前提条件,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二者主体性有机整合、协调发展, 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
二、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自我教育为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自身主体性的发挥程度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个体能力素质紧密挂钩, 思想觉悟高、政治素质硬、能力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能更容易、更自觉、更主动、也更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觉悟和能力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需要通过社会、学校、家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的自我教育, 通过自我教育用正确思想去克服错误思想, 实现客体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 从而达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目的。自我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式, 主动接受科学理论、先进思想观念、社会生活规范, 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 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一种自觉、自律、自主的活动。要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发挥它的主体性, 当然离不开教育主体所施加的正确影响, 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而言这却只是它的外部原因和条件, 更为关键的在于其自身能否将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 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在同等的外部教育影响下, 由于自我教育程度和成效的制约,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个体能力素质水平呈现出高低不等。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能力素质, 彰显其主体性,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也就自然需要依靠自我教育这一有效手段。
三、以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平等地位为基础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凸显是思想政治教育平等的一个表现, 反过来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平等地位又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发挥奠定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是平等、互生的关系, 二者都不存在霸权、支配或是中心地位。而我们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平等地位, 主要是坚持它们在政治上、人格上及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 都行使着相同的政治权利, 地位平等, 并不存在着等级落差, 在政治上是平等的。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发展, 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观念日益增强,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不是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要求按照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对待他们, 人格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树立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也应该是平等互动的关系, 教育是二者之间的对话, 是一种平等的思想交流和影响, 特别是处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自主和独立意识激发, 注重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他们在获取知识信息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处于同一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是一种平等的、积极的教学相长关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平等地位, 给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一个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而在这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中,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挥。
四、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互动为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的正确充分发挥,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 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却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这一渠道才能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不是一种单向灌输与被动接受的关系, 而是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关系, 这种和谐互动, 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对客体施加正确的教育影响, 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需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 主动接受、适应主体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 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训练, 形成正确的品德认识, 同时反作用于教育主体, 促使教育主体不断完善自身, 双方共同进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和谐双向互动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但一旦离开这个过程, 它的主体性就会失去作用的对象和发挥的平台, 成为空谈。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互动中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它的主体性已日益凸显, 对其主体性的肯定就即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倡导和重视。当然在肯定的基础上, 我们进一步的目标和着眼点是通过正确的路径彰显其主体性, 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作用于自身的同时也反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和谐发展, 最大限度地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虽作为客体存在, 但以单个人而言又是社会生活中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 它的主体性并不会因为居于客体地位而被泯灭。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得以肯定,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逐渐凸显。本文旨在通过对新时期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基本路径分析, 优化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作用,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路径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25
[2]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4]张耀灿, 郑永廷, 吴潜涛, 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5]祖嘉合.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性质的再认识[J].理论探索, 2007 (1)
[6]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思想理论导刊, 200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