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腺发育不全

2024-09-29

性腺发育不全(精选4篇)

性腺发育不全 篇1

正常性分化是由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启动的。目前认为, 含Y染色体性腺发育不全的病因可能与SRY基因的异常或功能丧失有关。因此, 从分子水平研究SRY基因的突变对了解含Y染色体性腺发育不全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目的, 本文对8例含Y染色体性腺发育不全患者的SRY基因进行研究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8例患者的年龄范围17~23岁, 平均18.5岁。临床均以“原发闭经”为首诊。8例患者中, 5例染色体核型为46, XY, 另外3例为45, X/46, XY。

5例46, XY患者, 乳房均发育差或未发育。2例外生殖器发育可, 3例外生殖器幼稚。腹腔镜所见, 5例均为始基子宫, 性腺均为条索状, 性腺切除术后病理为发育不良的卵巢样间质伴小管样结构或原始性腺组织。性激素水平检测, FSH值范围65.45~116.8U/L, 平均88.12 U/L;LH值范围14.3~37.97 U/L, 平均值24.27 U/L;E2值范围18.36~109.14 pmol/L, 平均62.40 pmol/L;T值范围0.07~1.94 nmol/L, 平均为1.07 nmol/L。

3例为45, X/46, XY患者, 临床表现类似特纳综合征, 身材均矮小 (142~153cm) , 乳房均未发育, 外生殖器幼稚。腹腔镜所见, 1例始基子宫, 2例无子宫。性腺均为条索状, 性腺切除术后病理为少许卵巢样间质或原始性腺组织。性激素水平检测, FSH值范围44.7~127.66 U/L, 平均82.09 U/L;LH值范围7.8~31.87 U/L, 平均值19.16 U/L;E2值范围29.22~64.24 pmol/L, 平均46.20 pmol/L;T值范围0.06~1.07 nmol/L, 平均为0.40 nmol/L。

1.2 方法

1.2.1 外周血DNA提取

取患者外周血2 ml, 用全血DNA抽取试剂盒 (QIAamp DNA Blood Mini Kit) 提取基因组DNA, OD值测定DNA浓度。

1.2.2 SRY基因引物设计

用以下引物特异性扩增Y染色体上SRY基因片段, 其中DMD外显子6作为内对照。此SRY扩增片段600bp, 内对照200bp。引物1: SRY-F 5′-GACAATGCAATCATATGCTTCTGC-3′引物2:SRY-R 5′-CTGTAGCGGTCCCGTTGCTGCGGTG-3′内对照:DMD6-F5′-CCACATGTAGGTCAAAAATGTAATGAA-3′DMD6-R5′, GTCTCAGTAATCTTCTTACCTATGACTATGG-3′。

1.2.3 PCR扩增

在T1型DNA热循环仪上进行, 总反应体积50 μl, 含有基因组DNA 50~100 ng, dNTPs 0. 4 mmol/ L, 2×GC I 缓冲液 (Takara) 25 μl, Taq DNA聚合酶5U, 引物各10μM。PCR扩增条件为:94℃预变性5分钟, 94℃变性30秒, 58℃复性30秒, 72 ℃延伸45秒, 共30个循环, 最后72℃延伸10分钟。采用SRY基因全编码区引物:SRY-seq1:CgAACTC

TggCACCTTTCAA;SRY-seq2:gTTACCCgATTgTCCTACAgCT。PCR产物为677bp长。此SRY扩增片段包含全部编码区, 上面的SRY引物则是部分编码区。

1.2.4 PCR产物纯化及序列测定

PCR产物经1.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后, 用试剂盒纯化PCR产物, 纯化后的产物1.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检测是否适合序列测定。

1.2.5 DNA序列测定

采用3130型基因分析仪正反向测序, 读取实验结果。

2 结 果

2.1 PCR 8例患者

SRY基因检测结果, 以正常男性为阳性对照;正常女性为阴性对照。如与正常男性 (阳性对照) 一样, 证实有SRY基因存在。见图1。

(+:正常男性;-:正常女性;1~8:病例1~8。其中SRY扩增片段600bp, DMD外显子6为200bp。)

(+:normal male;-:normal female;1-8:cosel-8.SRY amplifieation sequence 600bp, DMD exons 6eos 200bp)

2.2 DNA基因序列分析

病例1、8检测到有SRY基因突变, 其中病例1为新生突变 (第272位核苷酸碱基G被C取代) ;病例8为已知突变 (第192位核苷酸中的碱基G置换为T) 。见图2、图3。

3 讨 论

人类性别的主要决定基因是Y染色体短臂上的SRY基因 (sex-determining region on Y chromosome, SRY) [1], 在胚胎的极早期决定着原始性腺向睾丸发育。SRY基因具有自启动转录功能, 编码204个氨基酸, 其中编码79个氨基酸的这一序列高度保守, 称为HMG 区域 (high-mobility group box, HMG box) [2]。

研究表明, 大约有10%~15%的46, XY女性与SRY基因的突变相关联[2]。已报道SRY基因的突变包括点突变、错义缺失、错义插入、移码突变等类型。其中HMG基序是SRY基因突变的热点区, 已报道的突变大部分发生在该区域, 已逾30余种[3]。

我们通过对8例含Y染色体性腺发育不全的女性患者SRY基因序列测序分析, 发现其中1例DNA序列发生点突变, 第192位核苷酸中的碱基G置换为T, 使第64位甲硫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 (M64I) 。文献中曾报道该位置的不同点突变, 包括M64R, M64I等[4,5], 突变可能使SRY编码蛋白HMG区域, DNA弯曲的角度显著变小, DNA结合活性受到影响。另1例点突变经查证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 为新生突变:第91位氨基酸, 丝氨酸错义成苏氨酸 (S91T) 。文献中亦报道相同位置的不同点突变 (S91G) [6], 提示与HMG区域的DNA结合性及DNA弯曲部分改变相关, 而SRY的DNA结合性及DNA弯曲是决定睾丸发育的基础。纵观文献报道的SRY基因突变, 无义突变可散在存在于整个SRY基因, 但错义突变常集中出现在基因的核心区域, 即编码HMG结构域。这2例突变均发生在HMG基序内, 再次证明了HMG区域是SRY蛋白行使功能的关键部位。本研究中另外6例患者通过SRY基因测序分析没有发现突变, 推测性腺发育不全的原因可能有许多, 文献报道SRY基因突变仅占其中约十分之一[2], 而大多数性腺发育不全的分子病因仍然不明, 仍期待进一步的研究结果。

目前对于SRY基因如何发挥转录调控作用、SRY基因突变造成哪些功能异常以及哪些基因对SRY基因有调控作用了解甚少。有资料表明, SRY蛋白的HMG基序能识别并结合特定的DNA片段 (核心序列为AACAAAG) , 提示SRY蛋白在调节下游基因中起重要作用。接下来深入研究SRY基因的表达调控将成为研究的重点。我们将进一步进行相关的研究, 验证新发突变对性腺发生与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中有3例患者的核型为45, X/46, XY, 与46, 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不同, 这属于XO/XY性腺发育不全, 既往曾认为此类患者的性腺一侧为发育不全的睾丸, 另一侧为条索状性腺而称之为“混合型性腺发育不全”。本研究中这3例患者的性腺病理检查并未发现有发育不良的睾丸组织存在, 即外周血核型与SRY一致, 但与病理并不一致, 含Y染色体者性腺亦有可能没有睾丸组织, 提示性腺的分化发育可能还有其他重要的因子参与, 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含Y染色体性腺发育不全的患者SRY基因突变的发现, 有助于从分子生物学上解释含Y染色体性腺发育不全的病因, 同时说明当患者的性腺性别不符时, 对SRY基因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目的:研究含Y染色体性腺发育不全女性患者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PCR扩增、DNA序列分析技术对8例性腺发育不全患者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8例患者均证实存在有SRY基因, 其中2例检测到有SRY基因突变, 包括1例新生突变 (第272位核苷酸碱基G被C取代) ;1例已知突变 (第192位核苷酸中的碱基G置换为T) 。结论:通过对性腺发育不全患者的SRY基因分析及突变的发现, 有助于发现新的突变并解释性腺发育不全的分子病因。

关键词:Y染色体,性腺发育不全,SRY,突变

参考文献

[1] Sinclair AH, Berta P, Palmer MS, et al. A gene from the human sex-determining region encodes a protein with homology to a conserved DNA-binding motif[J]. Nature, 1990, 346 (6281) :240-244.

[2] Hawkins JR, Taylor A, Berta P, et al. Mutational analysis of SRY: nonsense and missense mutations in XY sex reversal[J].Hum Genet, 1992, 88 (4) :471-474.

[3] Cotinot C, Pailhoux E, Jaubert F, et al. Molecular genetics of sex determination[J]. Semin Reprod Med, 2002, 20 (3) :157-168.

[4] Berta P, Hawkins JR, Sinclair AH, et al. Genetic evidence equating SRY and the testis-determining factor[J]. Nature, 1990, 348 (6300) :448-450.

[5]Scherer G, Held M, Erdel M, et al.Three novel SRY mutations in XY gonadal dysgenesis and the enigma of XY gonadal dysgenesis ca-ses without SRY mutations[J].Cytogenet Cell Genet, 1998, 80 (1-4) :188-192.

[6] Vincent R. Harle Y, Michael J. The molecular action and regulation of the testis-determining factors, SRY (sex-determining region on the Y chromosome) and SOX9 [SRY-related high-mobility group (HMG) box 9] [J].Endocrine Reviews, 2003, 24 (4) :466-487.

性腺发育不全 篇2

水温是影响鱼类性腺发育的重要因素, 必要的积温是促使其成熟的1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积温对卵巢发育结果不同[2,3]。海洋生物栖息环境的水温波动与它们的性腺发育有密切关系[4]。国内外很多学者就温度对不同养殖鱼类胚胎发育的影响做了大量研究, 研究表明, 在水温15.5~18.0℃下, 西伯利亚鲟胚胎发育所需积温为2 173~2 369℃·h[5]。在鲟鱼的全人工繁殖中, 雌亲鱼性腺的发育成熟需要一定的冷积温, 未经过低温期处理就无法达到完全的性成熟[6], 然而, 尚未有关鲟鱼性腺发育的积温的报道。自2006年以来, 贵州省水产研究所致力于山区鲟鱼的人工繁育研究, 2012—2014年, 连续3年人工繁育成功。本研究在2012—2014年鲟鱼人工繁育的基础上, 对山区鲟鱼早期性腺发育及人工催产后性腺发育与温度的关系进行研究, 旨在为鲟鱼的人工育苗技术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鲟鱼亲本

鲟鱼亲本来源于贵州省水产研究所惠水养殖基地, 雌鱼为8龄以上, 体重在16 kg以上;雄鱼为6龄以上, 体重在12 kg以上。

1.2 培育方法

采用自然水温培育和控温培育相结合的办法, 将完成人工催产的亲本在培育池首先采用流水养殖培育, 然后将经检测性腺发育至Ⅳ期的亲本采用控温培育。自然水温培育池规格为长20 m×宽6 m×深1.4 m, 控温培育池为4个24 m2流水池, 养殖密度为3~5 kg/m3, 每天按鱼体重0.4%~0.6%的饲料量投喂, 水池水体交换量为2.0~2.6次/h。

1.3 实验方法

对人工培育成熟的鲟鱼亲本进行繁殖, 获得受精卵。试验每天测量水温和气温2次, 即每天上午的9:00和下午的15:00各测定1次, 取其平均值作为1天的平均气温。为便于研究, 在探讨鲟鱼雌鱼全人工培育性腺发育成熟积温中, 把上1年鲟鱼产卵后的第1天至本年度鲟鱼性成熟产卵的温度累计分为2个阶段: (1) 从上1年鲟鱼产卵后的第1天至性腺发育至Ⅳ期。 (2) 性腺从Ⅳ期至发育成熟产卵。各阶段的温度均为该阶段的温度平均值, 鲟鱼达到性成熟的总积温为各阶段温度的积和, 积温 (℃·d) =培育天数×日平均温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年份水温的变化规律

由水温变化图1可知, 2012—2014年水温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其中1月份水温达到最低值, 8月份达到最高值。水温最低时达到6℃, 水温最高时达到24℃。同时, 在月温度变化曲线看出, 每年度的6月份水温比上月水温有所下降, 然后水温又逐渐上升至最高点。从月温度变化的方差分析看, 每个月温度的变化都不大, 标准差都在2℃以内。同时, 从图1中可以看出, 每年度月平均温度在每年的5月份开始达到16℃, 即达到鲟鱼人工繁殖所需要的温度, 因此贵州山区鲟鱼的人工繁殖都在每年的5月份开始。

2.2 鲟鱼性腺发育所需积温

采用自然水温培育和控温培育两阶段培育办法, 分别在2012—2014年对产卵后的亲本进行人工培育达到性成熟, 并再次产卵。不同鲟鱼个体性腺发育的积温见表1, 其中总积温值最大和最小的均为亲本个体BDO5, 分别为5 889℃·d和4 759.68℃·d。亲本性腺发育总积温的平均值为 (5 378.10±438.58) ℃·d, 其中自然水温培育所需积温为 (4 795.10±559.19) ℃·d, 控温培育所需积温为 (583±238.84) ℃·d。

3 讨论

3.1 研究表明, 温度是影响鱼类性腺发育的最重要因子, 鲟鱼也不例外, 定量研究鲟鱼亲本性腺发育与积温的关系, 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鲟鱼的繁殖生物学习性, 而且有助于为实现鲟鱼反季节育苗 (通过调节生境温度的方法, 促进或推迟性腺发育的成熟, 改变排卵时期) 和亲本培育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对鱼类生长、发育所需积温的研究中, 关忠志等[8]用发育天数乘以日均水温计算香鱼性腺成熟所需的水温积温;张建设等[9]考虑了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发育的生物学零度, 将水温在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每日水温累计即为积温;王华等[10]则考虑了安氏高原鳅胚胎和仔鱼的发育起点温度, 用发育期水温减去发育起点水温的水温差乘以发育历时为积温。本研究采用的是发育天数乘以日均水温计算鲟鱼性腺成熟所需的积温, 不同环境水温下积温计算的发育天数为上1年亲鱼产卵后的第1天到本年度亲鱼产卵日, 称为1个亲鱼繁殖年度。

3.2 本研究以惠水养殖基地人工标记的亲本为研究对象, 对2012—2014年度达到1个繁殖年度的亲本计算积温, 得出山区鲟鱼性腺发育的积温为 (5 378.10±438.58) ℃·d, 这与骆辉煌[11]在中华鲟繁殖的关键环境因子及适应性研究中得出的中华鲟性腺发育的活动积温为 (5 475±250) ℃·d基本相吻合。本文所提及到的积温只是山区鲟鱼性腺发育的活动积温, 与理论上的有效积温还有一定差异, 有效积温都要涉及到生物学零度的问题[12], 有效积温为活动积温减去低于生物学零度的那部分无效积温。对于鲟鱼生物学零度的研究鲜有报道, 骆辉煌在研究中华鲟性腺发育的有效积温时, 假设中华鲟的生物学零度为10、11、12、13℃4种情况分别来研究中华鲟性腺发育的有效积温。本研究统计的2012—2014年的水温变化及山区鲟鱼性腺发育的活动积温, 对下一步预测人工培育条件下鲟鱼的性腺成熟时间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有助于科学合理安排生产。对于准确得出鲟鱼性腺发育的有效积温, 尚需对鲟鱼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展开研究。

3.3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每个亲本自然水温培育的天数及控温培育的天数都不相同, 自然水温培育的最大时间为303天, 最小为204天, 控温培育的最大时间为167天, 最小为44天, 且最终的积温统计最大为5 889℃·d, 最小为4 759.68℃·d。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 (1) 影响鲟鱼性腺发育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 所需的培育天数及积温会因为其它因素的不同而出现变动, 如关忠志等[8]在香鱼性腺发育与积温关系的研究中, 得出光照强度的增加可使亲本性腺成熟的时间提前, 从而使亲本性腺发育的积温下降。 (2) 每条亲本发育的时限不同, 得出的积温也不同, 可能是由于尚未考虑性腺发育生物学零度的因素, 在所求积温中不同程度存在无效积温, 导致最终的结果出现差异。 (3) 研究报道鲟鱼性腺发育成熟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 但是并未报道低温培育的时限, 是否鲟鱼性腺发育成熟所需的低温培育存在培育时限, 还是达到性成熟仅需要有低温培育这一过程即可。对于哪一种可能原因, 都需要下一步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来验证。

参考文献

[1]庞景贵, 刘丽杰, 陈力.世界鲟鱼类资源及其养殖前景[J].淡水渔业, 2002, 32 (1) :53~55.

[2]吕豪, 李霞, 董义超, 等.海湾扇贝种贝人工促熟条件下积温和性腺发育周期的关系[J].海洋科学, 2008, 32 (4) :57~60.

[3]尹家胜, 邱岭泉, 徐伟, 等.水温变化对黑龙江野鲤繁殖的影响[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2, 11 (3) :253~258.

[4]吕豪, 李连芝.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中几个主要问题的综合分析[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1999, 14 (4) :62~67.

[5]宋炜, 宋佳坤, 范纯新, 等.全人工繁殖西伯利亚鲟的早期胚胎发育[J].水产学报, 2010, 34 (5) :778~785.

[6]任华, 兰大华.鲟鱼人工繁殖关键技术探讨[J].河北渔业, 2011, (8) :41~42.

[7]张颖, 孙慧武, 刘晓勇, 等.施氏鲟的性腺分化及养殖水温对其性腺分化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 2012, 19 (6) :1 008~1 017.

[8]关忠志, 刘吉明, 李东占, 等.香鱼性腺发育与积温关系的初步研究[J].水产学杂志, 2008, 21 (2) :33~36.

[9]张建设, 迟长凤, 吴常文.曼氏无针乌贼胚胎发育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J].南方水产科学, 2011, 7 (3) :45~49.

[10]王华, 郭延蜀, 左林, 等.安氏高原鳅胚胎和仔鱼发育的观察[J].水产科学, 2009, 28 (12) :721~725.

[11]骆辉煌.中华鲟繁殖的关键环境因子及适应性研究[D].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3.

胎儿软骨发育不全的超声诊断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门诊及住院孕妇6人, 年龄24~38岁, 平均29.3岁, 孕27~38周, 平均30.2周, 其中5人为初产妇, 1人为经产妇, 无近亲结婚及畸胎生产史。6例均为单胎妊娠。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仪器为ALOKASSD256型, B超探头频率3.5MHz, 检查前空腹, 取仰卧位.侧卧位在下腹部多切面扫查, 具体观察, 记录胎儿头围、长骨长短等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引产后全部进行X线拍片检查。

2 结果

超声下可见胎儿头大、股骨、胫骨和腓骨均短, 三叉形态和"古钟"样胸腔, 胎儿腹部膨隆, 腹围增大, 胎儿四肢短小, 长骨短粗且伴有弯曲, 骨端膨大;羊水量增多。

3 讨论

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人类最常见的以短肢, 躯干相对正常和巨头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侏儒, 常合并有其他遗传性疾病或出现肌肉骨骼系统其他畸形以及呼吸、神经系统的严重并发症。我国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的发生率为0.18/万, 围产期死亡率为0.01‰。在产前进行明确诊断后终止妊娠是目前减少此病发生的唯一方法。B超下可见胎儿头大, 股骨, 胫骨和腓骨均短, 三叉形态和"古钟"样胸腔, 胎儿腹部膨隆, 腹围增大, 胎儿四肢短小, 长骨短粗且伴有弯曲, 骨端膨大;羊水量增多。胎儿软骨发育不全的超声诊断主要应与成骨不全鉴别, 两种畸形的胎儿均有肢体短小, 成骨不全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超声检查示胎儿四肢骨变短小, 回声减弱, 肢体长骨回声中断或畸形, 极易骨折或骨折造成的骨畸形, 应注意鉴别。目前超声检查已在妇产科得到广泛应用, 超声诊断胎儿软骨发育不全准确性高, 方法简便易行, 无创伤性, 重复性好, 是初步筛查软骨发育不全的理想方法。但仅能在孕晚期进行诊断, 故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故应与其他诊断技术相配合才能更好的诊断本病。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胎儿软骨发育不全的声像图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 从近4万名孕期超声检查的孕妇中检出胎儿软骨发育不全4例。结果 胎儿四肢长骨粗短, 胸廓呈古钟状, 头颅增大, 腹部膨隆是胎儿软骨发育不全的主要声像图表现。结论 超声诊断是初步筛查软骨发育不全的理想方法。

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1例 篇4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9岁, 因多数牙未萌出来我科就诊。家属代诉:患者自幼口腔内牙齿数目少, 形状异常, 且毛发稀少, 很少出汗, 怕热, 尤其夏季经常用凉水冲澡或趴在地面上降温。全身检查:身高122cm, 体重24kg;智力正常;全身皮肤干裂、粗糙, 无汗毛, 肤色偏黑, 头发稀疏柔软, 色黄, 眉毛稀少, 睫毛正常, 指甲正常。口腔颌面部检查:下颌突出, 面颊凹陷, 鞍状鼻, 口唇外翻 (图1) 。口内混合牙列, 仅见萌出, 余牙缺失, 31 13牙冠呈圆锥形, 牙尖向冠方聚拢 (图2) 。口腔曲面断层片见有牙胚未萌出, 余恒牙均无牙胚, 牙槽骨吸收严重 (图3) 。家族史:其父母牙齿数目、形态、毛发均正常, 否认近亲婚配, 其祖孙三代中无此病患者。患儿为第一胎足月顺产, 除孕期20周时静滴青霉素外未服用其他药物。

2 讨 论

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是一种具有汗腺发育异常、毛发稀疏、先天缺牙三联 征的遗 传性疾 病。有研究证实, ED1基 因是HED的致病基因, 该遗传类型为X连锁的性染色体隐性遗传, 患者大多为男性, 女性携带者的后代中男性有50%可能患病, 女性有50%可能为携带者。因此对ED1基因的突变检测可用于诊断和遗传咨询, 避免有家族史的家庭出生类似患儿[2]。本例患者根据临床特征、病史及X线检查诊断为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

该疾病患者的修复治疗较复杂, 应有儿童牙科、修复、正畸、颌面外科和正颌外科医生共同协作才能给予 HED 患者合理的修复治疗, 并取得满意的效果。HED的修复治疗包括固定、可摘、种植体支持的修复体治疗[3]。本例患者的主要表现为牙齿缺失数目多, 因年龄较小, 我们对其进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治疗, 既为了最大限度恢复咀嚼功能, 又可以适当地刺激牙槽骨, 促进颌骨发育。同时要求患者定期复查, 根据第一恒磨牙萌出和发育情况及时更换义齿, 待成年后做进一步修复治疗。

参考文献

[1]Sitton JE, Reimund EL.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 of the cranial dura and an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J].Neuro-pediatries, 1992, 23 (2) :108-1010.

[2]王莹, 赵红珊, 张晓霞, 等.少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 (HED) 家系ED1基因的突变检测[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3, 35 (4) :419-422.

上一篇:物理教学中问题设计下一篇:脐带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