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从儿童出发

2024-11-04

真正从儿童出发(共7篇)

真正从儿童出发 篇1

1. 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

传统课堂以完成认识性任务为中心目的;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是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教材研究的重点是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以教材为中心认识学生,教学过程的设计重点是按教材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问题,在教师心目中甚至在教案上都已有明确答案;教师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于是,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教师教学的出发点不是学生而是教材,忽视了教书育人的对象是人,其结果必然导致教学失去意义。

传统教学观忽视学生独立个体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1]为改变这种现状,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推进,提出了各种课堂,其中包括生态课堂、发展课堂等,今天我要谈的是教学有效的根基:从学生出发,使得教学更加有效。

2. 有效教学的定义

有效教学的内涵包括教学有效果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这个结果多指好的;教学有效益即有效用,经济学中把商品作为能够满足人主观愿望的东西,叫做效用;根据“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的定义,可知,效率一词是与时间紧密联系的。具体地说教学效率就是指单位教学投入内所获得的教学产出。[1]

绝大多数研究者把有效教学的判断标准定位于教学效果和教学活动效率,教学效果更多地倾向于学生认知目标的实现,教学效率倾向于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应该承认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确实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高效的重要标准。但是,除了重视技术与方法的应用之外,加强知识环节的设计,教学似乎还缺点什么。教学活动的纯粹标准在哪里?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2]每个灵魂都是独特的,就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学生都有自己固有的特点,遗传基因甚至环境造就了他们能力的不同和性格的差异。老师需认清学生们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教学。要从学生的发展情况出发,就要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如果教学只追求每个学生都完全符合规定的教学要求,没关心到学生需求,一刀切,不能包容、关爱学生,很难做到让教学有效果、有效率。

3. 怎样从学生出发实现有效性教学

3.1 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培养阅读习惯。

老师为了学生在成绩上提高,要求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课业上,课后还得把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课业上。了解目前中小学生情况的人就会发现一直强调减负,可现实又如何?各种“兴趣班”(钢琴、舞蹈、象棋……)比比皆是。他们全部精力都花在功课上,他们没时间用来阅读,没有时间思考,课业上不努力就会“落后”于别人。学校教学里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就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越强越容易适应未来的环境,这种自学能力很大部分是通过学生自己出于兴趣和热情的需要阅读书籍培养出来的。要学生识记书本知识,每堂课都正确地回答问题,抹杀了学生自己的天性,结果使学生学习起来越来越困难。真正减负,就应该让学生有更多自己的时间阅读所需要的东西,而不是被迫记忆一些成人要求的东西。学生有了更多的阅读,能以原有的知识对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和比较,才能形成自己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判断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学并不只是教书本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是通过平时自由阅读、自由学习积累的)在课上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才能形成“对话”课堂。

3.2 信任学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砝码。

面对学生的差异,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信任。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容易偏爱,却往往造成其他的“压抑”感。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差异来源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这种自然发展的规律却让学生蒙受巨大压力,老师应以包容、关爱的心对待学生。如果老师加以责备惩罚,就会加重孩子内心的痛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你面对的是儿童是极易受伤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如果认为我们的儿童都是顽强地克服困难的英雄,那就未免想得太天真而且错误了。”[3]对于像嫩叶般的学生应该给予呵护。在学生“表现不够好的时候”应该爱护与宽容,叶子才能茁壮地长大成参天大树。学生才能在你的关心而不是严厉的训斥声中成长,才能信任老师,把你当成人生导师,你才能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

3.3 以学生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多,学生听得多,效果却不好。原因是讲课不够形象具体,语速过快,学生反应不过来。学生没听懂更别谈唤起情绪体验。在老师不关心学生,无法参与课堂活动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使得整个课堂失去生气。课堂应该顾及学生的立场与情绪,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学生参与课堂,学生情绪高便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课堂。不能用自己的“话语霸权”剥夺学生自主发问的自由,不能用自己的“界定系统”和成人标准限定学生自主想象的空间。[4]我们要构建师生互相倾听心声、对话的课堂,关注孩子内心的需要,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提出了传统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简要介绍了有效教学的涵义及其容易被误解的地方,指出了应该给学生时间阅读、给学生信任、以学生的思维方式授课。

关键词:传统课堂,有效教学,开放课堂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2.

[2]李艳艳.对有效教学研究的审视与反思.《教学与管理》,2008(6).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育科学出版社,1984:315.

[4]朱文辉.有效教学:迷失与重返[J].基础教育,2011(6).

真正从儿童出发 篇2

太仓市新区第三小学张艳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成尚荣所长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一文中谈到“教育的立场”这一命题,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其实,我们现在在教育教学中也都在提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比如我们学校践行的就是“绿色课堂”理念。但在实践中,有时候发现还是有很多是流于形式,比如前置性作业,大多数只是在公开课的时候才选择。这责任其实也不能全部推给老师,老师理念的落后,以及实践精神的缺乏是一个方面。还有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也是一个方面,再者,学校资金的保障又是另一个方面。所以,这个观点的“必然性”“合理性”经常被遮蔽住了。

一切都是从学生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看了让人心酸不已。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彦的还少吗?双休日的青少年活动中门口的拥堵,老师家的门铃的不断想起……再看孩子们的脸,有几个是带着微笑的?童年的自由,童心都已在补课中泯灭了!还有,学生一进学校,老师、学校就开始紧张,生怕出点啥差错,于是学校成了“鸟笼”,学生总有健美的翅膀也无法飞翔!所有时间都在教育者的掌控中!不知道学生他们的呼吸是否顺畅?不知道口中喊着“以学生为本”,是否只是停留在口号上。

习作启蒙从儿童出发 篇3

2010年4月1日《南方周末》以《会说谎的作文》为题,报道“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依旧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一位教师执教《雨点》(一年级下册)一课,在交流“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时,一个因感冒流着鼻涕的孩子淘气地大声说:“老师,我的鼻涕跑出来在我脸上散步了!”这是儿童从内心萌发的言说的冲动,是自由的、真切的、欢畅的表达,像呼吸一样自然。这位执教教师非但没有呵护这样可爱、率性的童语童言,还厉声训斥“真恶心!”儿童都希望得到成人的赞赏,受责罚或受批评的经历,是儿童不喜欢承受的,这些心理或生活经验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思维和情感,甚至让儿童从此再不敢“冒然”张口。

人,特别是孩子,本来有一种强烈的倾诉欲望。抒发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和别人对话、交流,这是人之为人的天性,或者说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作文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倾诉的机会,就是一种“对话”,是与他者(他人,社会,以至自然)的对话,也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即所谓自言自语。在上述片断中,当学生已经情不自禁开始倾诉时,我们教师为什么非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老师那个僵死的套子?为什么不让学生尽情地倾诉?须知,学生的尽情倾诉是“千载难逢”的“高峰体验”状态,这样倾诉出来的文字才是最纯真、最美妙的文字。这样的文字要比教师“指导”下写出来的文字要珍贵得多!

二、启蒙写作从儿童出发

我们必须认识到,儿童正式习作前的语言表达训练应属习作启蒙范畴,即在低年段,融合语文课的阅读、说话、口语交际等内容有机进行,为儿童跨入习作门坎奠基。

那么,要怎样逐渐培养呢?

儿童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儿童群体的文化极具有独特性。针对低年级儿童的习作启蒙教育应是独特且赋有生命性的。

儿童文化的核心就是游戏精神。它是儿童存在的一种活动形式,是儿童生存的一种状态,是儿童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相互认可的游戏规则。最早提出“游戏精神”这一理论术语的是我国学者班马。它是出于游戏理论,在游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是一种愉悦快乐的精神,是一种富有创新意识的精神,是一种平等合作的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主动参与的精神。

张扬“游戏精神”恰恰与我们当前习作启蒙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精神有多愉快,思想有多自由,“表达”就会有多欢畅。感观和肢体的愉快自由,是儿童最美的生命姿态,是儿童的最佳“表达”状态。习作启蒙应遵循儿童的游戏精神,在儿童最本真的精神源泉里引发“言欲”,让儿童保持“游戏状态”在“习作”中诗意的栖居。低年级习作启蒙教学要走向儿童,就应该张扬“游戏精神”,保持“游戏状态”,创造儿童言语表达的最自然、欢快的情境,让儿童在游戏中成长,在自己的文化中通过自由的想象、模仿和创造,体验自由带来的纯洁、快乐的生命乐趣。

“本真”,即纯洁朴实。可见,本真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洪堡特认为:言语是心灵或精神的一种不由自主的放射,即通过声音完成的迸发。“本真表达”就应该是心灵或精神最自由的、率真的、个性的、自然而然的一种流淌。因此,低年级儿童习作启蒙需要立足儿童文化,建构新的课程文化以及新的习作教学文化。在这种文化的观照下,习作启蒙教学才是积极有效、是可持续发展的,才有可能让习作前景灿烂如花。

三、创新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启蒙习作教学

1.早阅读——本真表达的基础

苏霍姆林基说:“要引导儿童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阅读的过程是吸收间接经验,并且是积累语言和形成语感的过程。阅读是表达的基础。一年级刚入学儿童,可以尝试把“绘本童话”阅读作为一种载体进行读说结合的训练。因为图画语言比文字符号更加直观,更加符合低段儿童形象性思维的特点,更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让不认字的儿童“读”出其中的意思,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利用“绘本”童话进行早阅读既是通向流畅、独立的文字阅读进程中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培养儿童阅读的兴趣、美的感受力、丰富想象力、发展儿童个性,让儿童在“悦读”中奠定本真表达的有效途径。

2.循环日记——本真表达的翅膀

“循环日记”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体儿童共同参与,分组轮流写、记,循序渐进进行写话训练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有了一定口语表达的基础上或拼音学完后,即可引导儿童留心观察身边的世界,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由表达出来,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哪怕只写一句话,只要是属于儿童心灵和精神的,都要给予肯定和赞赏,激励他们有更高的自由表达兴趣。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稳固的写、记的兴趣与良好的习惯。如把孩子每五人分成一组,送给每小组一个精美的“小本本”,扉页上可写下“快来!留下我们的小脚印”“分享我的快乐天地吧”等温馨的寄语。初始阶段规定每人每周写一次,并告诉儿童写自己想说的话,每次一句、几句都行,也可以画画、贴图、模仿绘本图文结合,还可以把自己每天的学习、生活中感兴趣的事记一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符号、图画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代替、表达。

循环日记是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精神世界、情感世界、言语世界交流的阵地,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锻炼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阵地。教师要每天安排儿童把自己写下的话读给老师和同伴听一听,让同伴评一评。教师的作用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儿童付出耐心与真诚,让心与心碰撞、情与情共鸣,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塑造他们美好的灵魂。长期坚持下去,他们定会生出本真表达的翅膀,并为将来写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变革”教材——本真表达的新路径

教师要挖掘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的说、写训练点,创造适合儿童言语精神的温润土壤和适合儿童言语表达的动感场域,为儿童开辟一条本真表达的新路径。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仿写是儿童习作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创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游戏是儿童最诗意的栖居,是儿童最本真的精神源泉。模仿说话、写话,就是在保持一种“游戏状态”下引发儿童言语的自然情境。借助教材指导儿童进行模仿,能激发儿童表达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如: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

请想象一下,这些白云在干什么呢?

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在 ;有时像几只绵羊在 ,真是 !

有些课文的片段描写或含蓄,或简练,给儿童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学这样的教材,可以找准这些“空白”,引导儿童把留白的地方按照自己的理解表达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创造性地补充出来。另外,很多课文中的结尾都写得比较有余地,让儿童有很多猜测的可能,教师可以让儿童通过合理的想象把文本的悬念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变成儿童自己的作品。只要我们善于变革教材,就可以让每一节语文课成为儿童语言实践、本真表达的自由天堂。

真正从儿童出发 篇4

现在看来, 如果只注重为家长们提供方便, 而忽视儿童的心理需求, 显然是“人性化设计”的一个遗憾。我们有义务让孩子们觉得医院不是一个“很恐怖”的地方, 医生和护士也不是一群“很可怕”的人。

设计思维的转变

儿童医院里既有患病的儿童, 也有陪伴他们就医的家属, 而且, 儿童与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存在着显著区别, 需求也就有所不同, 此外, 患儿和家长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就给儿童医院的设计提出了一个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医院应该为患儿做些什么, 为家长做些什么?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儿童医院需要为家长带着孩子就医提供方便和快捷的服务, 而对于儿童, 除了提供满足基本需要的医疗和生活设施以外, 应重点关注孩子们的心理感受, 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儿童的特点, 在设计过程中适当地从儿童的角度来看问题, 而不是以成人的眼光“想当然”地进行设计。

对儿童患者心理特点的理解

儿童患者的年龄跨度多达十几岁, 由于他们处于快速成长发育的阶段, 所以生理和心理特点差异很大。鉴于这个特点, 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 儿童医院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室设置和各个功能区的设计。

现在, 儿童医院设计非常简单, 通常是借鉴综合医院的设计标准和方式, 将急救、门诊、住院、康复、预防这五大功能进行整合, 至于如何设计才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 则考虑得不多。

年龄很小的患病儿童对父母有极大的依赖性, 但是他们不能用语言来表述, 于是便用最简单的方式——哭闹来表达, 这就让家长产生焦虑感, 而家长的焦虑反过来又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 通过环境来减轻家长和患儿的焦虑和恐惧有助于整个医疗环境的安静、有序, 也有助于患儿的康复。

有的医院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例如:在医院内设置玩具摊, 当患儿被玩具吸引并且有了诉求的时候, 注意力就会有所转移, 从而减少对医院的恐惧感;在内部空间上, 用游戏空间代替候诊空间, 以动漫或其他方式分散患儿注意力。

再者, 使用一些儿童喜欢的元素可以增加儿童对医院的好感, 从而减少恐惧感和厌恶感。例如, 儿童容易被轮廓线、复杂化的曲线所吸引,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更加喜欢看由许多小矩形组成的图案, 而不愿意看仅仅由几个大方块组成的图案, 他们更加喜欢看曲线而不是直线, 喜欢有明暗交界线的东西。

在医院中添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些物品, 可以拉近他们和医院的距离, 如小桌椅、小板凳, 等等。

当然, 为儿童考虑, 就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看问题, 要与时俱进。例如, 很多儿童医院都喜欢使用带有卡通人物的图片, 但是, 如果现在的医院中仍然出现阿童木、孙悟空这样的卡通形象, 就不合时宜了。

门急诊部、病房的设计要点

儿童医院的门诊部环境嘈杂, 人流密集, 就诊时间不规律。门诊部应该提供高效的诊疗空间、诊治过程, 缩短患者就诊流线, 限定人流对特定区域的干扰。

可考虑设置儿童看护区、游戏区, 以便家长可以不带患儿处理相关治疗过程中的事物。

对于综合医院来说, 其儿科门诊应自成一区, 宜设单独出入口;应设置预检处、候诊处、儿科专用厕所和隔离诊查室、隔离厕所, 隔离区应有单独对外出口;挂号处、药房、注射、检验、输液等用房宜单独设置, 与成人门诊分开, 尽量使挂号、医技检查、输液、交费都在儿科诊室单元内部完成。

在急诊方面, 因儿童急性发病多, 输液量大, 所以儿科急诊部用房比例远大于成人。不少综合医院采用的方法是将门急诊合并独立设置。

除了抢救区域和安全走道, 急诊部应该是封闭区, 因为急救儿童往往因为发烧而行动不便, 需要家长一直监护, 安静的环境就显得很重要。

儿童病房的设计有不同于成人病房的特点。由于儿童的护理工作量大于成年人, 而且有游戏、教育、陪伴室等要求, 其护理单元的床位多在35床左右, 规模比普通护理单元床位少一些。儿科单元应多设少床病室和隔离单人病室, 此外还应有医辅用房和儿科特有的配乳、哺乳、浴室、游戏、教育等用房。另外, 由于儿童身材普遍较小且好动, 安全问题应给予足够重视, 例如, 要通过设计来降低儿童在跑动过程中被餐车、医疗器械车等物品碰到的风险。

设计中的困惑

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儿童医院的建设标准, 现在通常是引用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虽然儿童医院的科室比较少, 然而从使用情况来看, 儿童医院的床均建筑面积应该比综合医院更大一些, 因为陪护人员多, 同时儿童医院还有用于保健的区域。

由于没有标准, 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经常被一些问题所困惑。

一是采用集中病房还是单间病房?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有些学龄前儿童的病床上躺的是成人, 而且这种情况并不罕见。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想到两个问题:我们应该为患儿的家长们做些什么;病床的大小以及每间病房内的病床数量如何确定更合理?

二是门诊治疗与病房治疗所需用房如何设置?从经济效益考虑, 门诊治疗收费相对较低, 但是量大;病房治疗的收费相对较高, 但是量小;所以需要进行权衡, 这就涉及到门诊治疗和病房治疗的比例, 但是不同医院存在明显差距。此外, 门诊治疗与病房治疗所需用房的设置还与医疗资源、建筑面积、陪护方式等有关。

儿童立场,数学从这里出发 篇5

一、关注儿童生活经验,找准教学切入点

虽然数学课堂不强调过度的生活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经验有很大关系,所以数学教学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强行将知识灌输给他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根据他们的经验基础,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使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中以最正常的步伐跨入新知识的大门。

比如苏教版五年级“小数的比较大小”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刚才在商场里找出了我们所需要的文具,数学本子的单价为0.65元,语文本子的单价为0.8元,想一想,两种本子哪种贵一些?

生1:语文本子贵。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1:语文本子的价钱0.8元,也就是8角,数学本子的单价是0.65元,就是6角5分,所以语文本子的单价高一些。

师:看来他是用化成几角几分的方法来比较的,如果数学本子的单价提高到0.75元,哪种本子贵一些?

生2:还是语文本子。

师:提高到0.85元呢?

生3:数学本子。

师:说说理由。

生3:0.85元就是8角5分,超过8角。

师:所以说我们比较小数的大小只要看小数的哪一位?

生4:十分位。

师:假如十分位上的数一样大呢?

生4:那就继续比下去,直到比出大小。

师:这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一样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师追问为什么小数部分比较大小与小数的位数无关)

生5:因为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可以任意加“0”,所以位数不能决定小数的大小。

……

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价钱出发来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了比较小数大小的法则,学生理解起来没有障碍,如果只是生硬地教给学生比较小数大小的法则,学生的印象一定不会如此深刻。

二、依托儿童思维方式,提供推进支撑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根据这样的思维特点,在展示学习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时,要尽量根据儿童思维的习惯,提供丰富的表象材料,供他们来做思维的支撑,这样才能有效推进思维的发展。

比如苏教版小学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将一个棱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每个面都涂上红色,然后切成一个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两面涂色的呢?三面涂色的呢?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空间想象能力,感觉无处着手。于是我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用小正方体拼成题中的棱长为4厘米的大正方体,再用涂色或者贴纸条的方式来开展研究。一段时间后,几乎所有的小组都得到了正确的结果,并且大部分小组发现了其中的奥秘:顶点所在的小正方体三面涂色,棱所在的小正方体两面涂色,而面上除了以上两种的小正方体是一面涂色,这样可以用8×1、12×2和6×4分别求出这几个问题。经过操作和探究,不同的学生在此问题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建立起清晰而难忘的印象,并且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了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

三、聚焦儿童发展过程,把握能力生长点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不能放任学生自由发展,要适时调整预定学习方案,因为只有在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把握好学生能力的生长点,从而进行适合的有一定跨度的引领,让学生经由这些刻意的过程滋生出更高一筹的能力。

比如苏教版六年级“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对于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问题,只要求学生找准单位“1”,计算出多(或少)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在此处的教学中,我作了一些拓展:出示例题条件后,没有出示问题,而是要学生自己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提出了“求红彩带比蓝彩带长多少米?”“红彩带长多少米?”和“两条彩带一共长多少米?”三个问题。在学生独立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后,我又引导学生比较后发现解决这几个问题的关键都在找准单位“1”上,并且每一个复杂一点的问题都是建立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可以由问题出发一步步找到需要知道的条件,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逆过程”。由此,学生在解决问题上多了一种“庖丁解牛”的策略,能够有意识地化复杂为简单,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像一个“长大的儿童”一样,具有儿童眼光、儿童思维的立场,让数学课堂在儿童视角中成功、成熟、和谐、腾飞。

真正从儿童出发 篇6

一、关注儿童认知基础——实施有效教学的根基

案例1:“认识分数”教学片断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单位‘1’的理解”, 教师展开了以下“课堂活动”:

教师邀请四名学生走上讲台做“活动”。

师:投影仪上放有一堆棋子, 共4颗, 平均分成四份。 (甲拿走一份) 你拿走了几颗?1份是这堆棋子的几分之几?剩下的是这堆棋子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1份是这堆棋子的1/4 (1个1/4)

3份是这堆棋子的3/4 (3个1/4)

接着, 教师把棋子换成8颗, 16颗, 让学生继续思考。

比较:这三次平均分棋子的过程, 什么在变, 什么没变, 为什么?

生:棋子虽然从4颗变成8颗, 再变成16颗, 但1份棋子始终占这堆棋子的1/4, 3份占这堆棋子的3/4。

……

对儿童认知基础的关注, 是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标志。如果对儿童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视而不见, 把儿童当成一张白纸, 依然按部就班地照教材讲授, 那么学生就会对听讲失去兴趣, 课堂教学效率必然降低。片断中, 教师设计了一个数学活动, 让学生分别拿走单位“1”的14和34, 尽管棋子的数量不断变化, 但每次拿走的与剩下的棋子占单位“1”的比率没有变, 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分数中的变与不变。教师巧妙创设活动情境, 尊重儿童认知基础, 师生在交往互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 把课堂变成一个有丰富内涵的舞台, 成为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二、掌握儿童认知基础———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案例2:“小数乘整数”教学片断

出示买东西的情境图 (图略) :

生:要求4块蛋糕一共多少元, 用0.9×4, 但这个还没学过。

师:0.9×4到底等于多少?你能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先想一想、算一算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 在练习本上尝试计算。)

师:谁先来汇报?

生:0.9×4就是4个0.9相加, 0.9+0.9+0.9+0.9=3.6 (元) 。

生:0.9元=9角, 9×4=36 (角) , 36角=3.6元。

师:咱们班的同学可真了不起, 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新问题。老师听出来了, 你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新问题转化成了旧知识。

师: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旧知识, 这种方法就叫化归法。在今后学习数学时, 经常会用到这种方法。那么求3瓶花用多少钱, 怎么列式?

生:3.2×3。

师:对于3.2×3, 请同学们也大胆地算一算, 等于多少呢?

……

计算“0.9×4”, 学生没有知识储备, 教师创设了一个买东西的情境,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元、角、分的互化, 小数加法等, 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巧妙转化, 解决了一道小数乘法计算题。其间教师还适当渗透了数学中的化归思想, 这种“化归”思想在学生今后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 会经常用到。教师在设计情境时, 能够抓住学生的知识基础, 使学生在情境与学习内容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共鸣, 自然而然地领悟学习内容。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新概念的建立, 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 儿童原有的认知基础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发展儿童认知基础———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

案例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片断

师:通过课前预习, 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生: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三根小棒分别长8厘米、4厘米、3厘米, 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能围成三角形。

生: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中出现两种不同声音, 并进行争论。)

师:对这个问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怎么办?

生:拿三根小棒摆一摆, 就真相大白了。

师:办法不错, 在信封中老师帮你们准备了这样的三根小棒, 同桌一起拿出来摆一摆。

师:实践出真知, 这三根小棒真的围不成三角形。两边之和4+8=12厘米不是大于第三边3厘米吗?怎么围不成三角形呢?

(结论与实践发生了冲突, 教室顿时安静下来, 学生处于静思默想中, 接着有同桌小声地交流, 终于有学生发现并举手。)

生1:4+8=12是大于3厘米的第三条边, 但4+3=7厘米却小于8厘米的第三条边, 这两根小棒加起来不足8厘米, 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生2:我知道了, 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边, 才能围成三角形。

生3:1号边加2号边大于3号边;2号边加3号边大于1号边;3号边加1号边大于2号边。

生:任意两条边的和要大于第三条边。

学生通过预习教材, 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的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于是教师创设情境:用4厘米、8厘米、3厘米的三条线段, 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据此, 把儿童原生态的认知展现出来。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怎么办?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 通过实践检验猜想是否正确。当学生的理解与实践产生冲突时, 这就需要思考问题原因所在, 4厘米加3厘米这两条边没有大于第三条边, 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动手实践, 领悟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 思维也从肤浅走向深刻。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面对同一个问题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 教师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创造性。

四、丰富儿童认识基础———实施有效教学的追求案例4:“比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 (出示下图) 选出你认为最美的长方形。

几乎所有学生都选择了1号、3号和5号长方形。

师:其实, 早在一千多年前,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也做过类似的实验, 而评选的结果与我们刚刚的评选结果不谋而合, 这些长方形为什么会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 其中的奥秘到底在哪儿呢?

师:想一想并交流, 你觉得一个长方形美不美, 主要跟什么有关?

生1:跟它的形状有关。

生2:最好不要太瘦, 也不要太胖。

生3:长方形美不美与它的大小并没有什么关系。

生4:似乎跟长方形长与宽的倍数关系有关。

师:确实, 长方形的美与它的长与宽之间的倍数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不妨试着寻找1号、3号和5号这三个长方形各自的长与宽的关系, 看看最后的结果有没有什么规律?

学生试算, 并交流。

一个美的长方形, 它的宽与长的比值基本上都会保持在0.618左右,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黄金比。

教师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 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设计具有探究空间的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猜测谁最美”,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 其价值远不止其结果———获得的知识, 而在于其过程———探究的过程带给学生身心的愉悦, 带给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从儿童视角出发, 联系“比”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对教材进行了深加工, 从而使“比的意义”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与美的土壤中, 焕发出绚丽的教育魅力。

五、提升儿童认知基础, 实施有效教学的目标

案例5:“角的分类”教学片断

师: (语调缓慢, 若有所思) 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 我觉得很有研究价值。同学们, 你们还有哪些疑问?不妨提出来, 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1:0度的角与360度的角, 我们在观察中如何去确定?

生2:书上讲,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 所组成的角叫周角。那么, 如果旋转两周, 是不是叫两周角?

生3:老师, 有没有0度的角?

(课堂里有轻微的议论声。)

生:周角箭头是按逆时针方向标注的。能不能按顺时针方向标注呢?

生5:老师, 书上讲小于90度的角称为锐角, 那么0度的角是锐角吗?我觉得, 这个定义不确切, 应改为: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 叫做锐角。

苏德中:从儿童心智教育出发 篇7

>>Introduction

苏德中

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幸福创客集团(Winnovator Group Inc.)创始人兼CEO。1984年于中国香港出生,于剑桥大学获得达尔文奖学金完成心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创办幸福创客,专注心理健康教育,旗下品牌“优儿学堂”是国内最大的儿童心智成长综合服务平台,服务接近2000万用户。

谈起自己的创业生涯,有一件事总能让今年32岁的苏德中在儿童教育心理领域里坚定地走下去。

2015年7月,在其母校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800名校长及老师面前演讲的他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苏德中要求大家用一两个词来回答自己最想让孩子得到什么。台下反响很热烈,在各个词语中,幸福、自信、满足、爱、价值、意义、快乐、健康、善良、自我实现、积极向上等词汇,高频地出现。

随后,苏德中让大家再用一两个词来回答,现在学校教育孩子的是什么。台下先是一阵沉默,然后陆续有人提到了考试、纪律、听话、规矩、语文、数学、成绩、思考技巧、升学和就业方法等等。

千万融资打造国际化儿童心智成长平台

苏德中用这样一个测试,向大家揭示了在传统的儿童教育里,我们非常容易忽视的一个地方:除了学校会给予孩子学业上的成功,家长还希望孩子能收获内在的幸福、拥有健康的心智发展。但是在学校所教授的课程里面,并没有哪一堂课,是真正和“幸福”有关的,是真正关注儿童心智成长教育的。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家长、学校和社会普遍比较关注儿童在学习成绩上的提高,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他们积极心理的健康成长情况。苏德中创立的幸福创客集团因此开展主打项目“优儿学堂”,关注儿童的幸福与成长。经过一年半时间的探索,已经铺好一条给予儿童健康心理的幸福道路,在2016年中,优儿学堂完成了过千万的融资,估值超过3亿,全力向苏德中为儿童设计的幸福梦飞速前进。

“我们希望能用我们手上全球最优秀的教育心理学家,打造一个Edutainment(寓教于乐),真正能让孩子心智健康卓越成长的平台。”苏德中告诉《小康?财智》记者。

这位身材高大、外貌俊朗的青年, 也是一位有着完美履历的学者:他从小生长在香港,家庭条件优渥,大学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毕业后获取了达尔文奖学金,在剑桥大学用四年时间读完了心理学及精神科学博士学位。博士在读期间,就担任众人眼中遥不可及的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幸福政策顾问,以至于目前英国的国民幸福量表仍然在沿用他的部分设计。博士后因为出色的科研成果,被聘为剑桥大学幸福研究院院士(Fellowship)。

如果没有回内地创业,苏德中应该会在学术界继续深造,成为一个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但是,或许是受所研究主题“幸福”的影响,对“快乐”的追求驱使他做出了更“接地气”的选择。

2015年初,苏德中在北京创办了幸福创客,力求以心理学推动幸福。一年多以来,幸福创客成为国内应用心理学发展最迅速的集团公司,旗下的“优儿学堂”,更在儿童心智成长领域大放异彩。

目前在中国,拥有0到18岁孩子的家庭高达2.74 亿,填补当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空白,在苏德中看来,除了是商业上的蓝海,更是对社会及国家发展极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孩子需要教育,家长也需要学习如何教育。眼见中国的父母,尤其是 80 后、90后的年轻家长对于教育孩子的迷茫,以及他们对培养优秀孩子的渴望,都想让他们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以外有一个更健康幸福的成长,这些需求在中国既实在又强大。

苏德中在2010年读博士期间加入了欧洲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学习,一直做到独立董事。在这期间,他发现,在与国内客户聊天的过程中,始终回避不了“孩子”的话题。在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上面,无论对方家世如何,都同样无所适从。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致力于为中国儿童心智健康教育的发展出一份力的决心。

除了让孩子变得更优秀更幸福之外,还有“刚需”的一部分。前卫生部部长陈竺说:“我们面临着保护人群中最敏感和最脆弱的群体——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艰巨挑战。”

“据统计,在中国有19%的青少年儿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换言之,每五个青少年儿童当中,就有一个——而这个比例还在逐年增加。” 苏德中认为他们需要更好的方法、更专业的咨询和更便捷的工具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儿童心智成长方面的心理学应用填补的空缺有二:一是协助所有家长给予孩子最优质的心智发展,令他们在个人成长及学业成就达到最卓越的状态;二是让部分家庭在面对成长过程中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有更专业的协助。”

然而怎么填补国内这一块的空缺,Uber 和 Airbnb 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成功给了苏德中一些启发 :他利用移动互联网的APP结合线下服务实体店,为家长提供高质量的儿童成长服务。在商业模型得到市场验证后,一年之间分别拿到数百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及数百万美元的Pre-A轮投资。

进取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进取

虽然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和支持,苏德中并没有盲目扩张,反而利用手上的资源打造扎实的内容服务。苏德中的父亲也是一位企业家,从小耳濡目染,知道做生意非一次性买卖。 而相比于老一代香港企业家的稳健风格,苏德中具备新崛起的青年企业家勇于冒险和尝试的特点。但他认为他骨子里在经营上还是继承了老一辈香港企业家的理念,在进取之中不忘稳健,稳健之中不忘进取。 “我十分佩服我们的天使投资人伍淑清女士,除了感谢她对我们事业上多方面的支持, 更在于在她身上学习到稳建务实经营企业的精神。”

“互联网是我们的一个工具,它满足了科普免费,信息量大,让很多人可以了解我们的内容,同时它又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服务。但是我们所提供的儿童成长、心智发展服务,很多都是线下的行为。互联网能让我们飞速发展,线下产业让我们做得更稳健扎实。”苏德中对《小康?财智》记者说道,“优儿学堂的核心竞争力是国际级专业水平的团队、服务与内容。”

nlc202309081117

苏德中在2009年创立了全球华人心理学协会,发展至今,这个学会已经成为世界上会员最多、最权威的心理学专业组织之一,有着丰厚的国际化心理学专家资源。苏德中决定通过这些专家和世界级的内容资源,来填充中国儿童心智教育的空白。

2015年5月,苏德中召集这些国际上著名的华人心理学家和博士们,建立了一个名为“优儿学堂”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数百位全球最顶尖的华人心理学家们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给国内 0~18岁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提供儿童心智发展方面的测试、游戏、教育和咨询服务,让家长的各种教育问题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得解决。

“他们是业内真正的专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好的教学及儿童成长的知识与经验。”苏德中说,“只有掌握了国际上最好的内容,才能给予用户高质的服务,我们的专家团队除了自营研发,更乐于运用自身的教学资源,与哈佛、 剑桥、耶鲁、MIT等高等学府合作,共同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儿童成长服务,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同类型公司的地方。”

用标准化工具解决线下教育的可汗学院给了他很大启发。在优儿学堂这个平台上面,在标准化工具和科学的内容之外,还可以清晰区分年龄段、性别、成长背景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为家长提供不同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契合每一个中国家庭的需求。

“我很佩服可汗学院。”苏德中说,“当时我在剑桥读博士的时候,看到这个模式就特别激动。我认为,只要有卓越的内容,未来优儿学堂的线上教育会成为家庭教育最好的帮手,完美地配合我们开展线下教育的实体店。”

去年年底,仅仅上线三个月的时间,优儿学堂就研发了300多堂专门针对老师、家长、孩子在心智成长方面的教育课程,50多个国际标准的专业测试,获得了广大家长的认可,用户数实现了 25倍的飞速增长。目前,优儿学堂已为过百家机构提供服务,辐射接近2000万家长用户,掌握150多万儿童心智成长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测评大数据。

打开优儿学堂的APP,每一天都会有一堂免费推送的个性化课程,还有科学儿童成长测试及专家问答栏目。家长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的困扰,等待专家的解答与指导。通过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优儿学堂还会收集家长的问题,作为开设新的课程的启发,随时更新自己。

家长在优儿学堂可以享受到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服务。譬如线上全方位的情商、智商、逆商、幸福商、社交商测试,互动游戏及课程,与国际接轨、专家精心编写的线上学习教程,以及国际最前沿儿童心理学专家的线上咨询服务及辅导。优儿学堂坚信,这些全方位的服务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是对传统线下教育最完美地补充。

优儿学堂提供免费和付费VIP服务,免费用户可以无限享受基础课程服务,包括部分测试、线下课程推荐等等。付费用户除了享受基础课程服务之外,还可享受高阶VIP服务,包括定制化课程、线下项目专属折扣等。目前,许多儿童亲子项目已成为公司的合作伙伴,并开发游学,夏、冬令营等高端亲子互动项目,以及线下儿童成长中心实体店。

苏德中告诉《小康?财智》记者,除了收费模式以外,优儿学堂作为一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还会提供公益性质的免费服务,让收入偏低的家庭享有一定程度的服务。在免费服务里,优儿学堂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专业学识,去传播科学严谨的儿童心智教育方法。他们曾对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留守儿童公益活动作学术指导,还与全国妇联合作为自闭症小朋友的家长、残障家庭的儿童免费提供心理辅导教学服务。

跨界合作生态圈:优质内容才是王道

与此同时,优儿学堂通过和优秀的企业、组织机构进行合作,将悉心研发的内容更迅速地传播出去。而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苏德中表示,他们只会选择那些和优儿学堂理念相同、目标一致的企业和组织。单在2016年上半年, 优儿学堂的母公司幸福创客集团就与妇联、中信、万科、泰康、迪信通等20多家不同行业的标杆机构建立在应用心理及儿童心智成长领域内的独家战略合作,构建了幸福创客集团的服务生态圈。

“比如我们与全国妇联的合作,就是基于他们致力保障妇女与儿童的生活健康,为幸福的人生领驾护航的目标,这与我们的理念不谋而合。” 苏德中说,“我认为可以与这些企业一起,为他们所幅射的过千万家庭用户服务, 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合作伙伴,我们可以全力以赴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在内容的打造上。”苏德中始终认为,最重要的事是坚持做最好的内容。他说:“我坚信优质的内容才是王道,我的目标是做世界第一的心智成长内容。”

这个抱着为所有人带来积极心理与幸福作为追求的人, 在打造公司成为业内世界第一的同时亦身兼数职,出任了全球华人心理学协会主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常务理事、亚布力中国企业家青年论坛创始理事、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独立董事等公职。“这些职务一方面可以让我更好地回馈社会,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让我可以在不同平台上向比我更优秀的人学习,一举两得。”

谈到未来自己企业的理想状态,这位有着非凡见识的80后表示,希望他们可以成为中国心理健康行业标杆的制定者。“基本上,我们看到整个欧美国家的发展里,积极的心理健康都占有很大的一块。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中产阶级越来越多,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对心理的诉求都会成为一个很大的板块。”而全国妇联今年亦与优儿学堂母公司幸福创客集团共同制定中国心理健康手册系列,一步步为成为行业标杆打下基石。

苏德中认为,开拓这个板块不在于快,而在于扎实。“当前只想把优儿学堂这个内容做好。未来,幸福创客集团会发展不同的应用心理的项目,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他认为,心理健康还有很多可应用的东西,“比如说现在中国老人、企业高管、孕妇产前产后的心理健康等,这都是在未来可以延伸的领域。”

如今,在为别人制造身心幸福的他,也保持着自身良好的身心状态,虽然每天都忙碌奔波。但是苏德中依旧坚持锻炼与学习——每天坚持运动与阅读,从不间断。“不断进步让我身心愉快。”

上一篇:9FA燃气轮机下一篇:同层排水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