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帮助工作

2024-07-11

教育帮助工作(精选9篇)

教育帮助工作 篇1

苏州市教育局2009年7月印发《苏州市2009年暑期中小学生“三会”活动先进个人评选方案》的通知, 提出开展“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活动, 分享科学的经验和做法, 引导高质量的假期生活。在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行学生“三会”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既不能包办一切而使活动失去应有的意义, 但也不能做甩手掌柜, 看着学生无章法地乱撞。作为教育工作者, 教师应积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在学生“三会”活动中找准自身位置, 更新教育观念, 帮助学生起飞, 让他们快乐地学习, 养成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学会劳逸结合有效做事, 这样, 我们的教育成果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引导, 助学生做有意义的事

首先, 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加强宣传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最初的习惯养成阶段, 有时最有效的突破其实来自外部的影响力。教师的宣传引导应该可以通过宣传图片、师生共写体会感受文章等方式来进行, 甚至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活动。如在连续几节课后, 教师走进班级动员学生一起进行体育锻炼活动, 其后作简短点评, 让学生在体育活动后, 使大脑得到一定的休息, 同时心情也变好了, 这样一扫之前的生理、心理疲倦, 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最终促成最优的学习结果。当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休息、锻炼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后, 其后自主去做相关的事情就会很顺利。

其次, 教师还可以通过家校沟通联系, 引导家长关注锻炼、休息与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 形成教育孩子的科学观念, 从而使学生间接受到影响。由于学生三会活动的时间主要是假期, 家庭是其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 因此, 建立家校互动联系, 形成家校合力的教育平台是教师三会活动指导的基础。

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首先是习惯的养成, 家庭在这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 有必要让家长知晓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在现代社会中, 家庭和学校普遍是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来联系的, 因此, 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家长科学指导孩子的学习生活, 并听取他们关于孩子自学及生活情况的反馈意见。

二、科学指导, 助学生做有成效的事

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离不开一份详实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计划。学生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自己能够完成并实施计划, 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分几步走, 先帮助学生制订计划, 然后教会学生制订计划, 接下来还要评价、指导学生修订自主学习计划。

帮助学生制订活动计划是三会活动指导的第一步。学生心中对获得学习能力、取得优良成绩的主观期待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他们的自主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因此, 学校或教师有必要帮助其定好计划, 这是帮助孩子成长起飞的关键一步。活动计划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问题解决后的反思总结以及休息、体育锻炼活动穿插安排等, 这些需要教师依据学生情况做具体的指导完成, 起初可以先对总体学生给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安排, 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个体情况做调整, 如果是假期活动计划的制定, 还必须争取家长的配合。

帮助学生实践学习生活计划是三会活动指导的第二步。有了良好的计划仅仅是一个开始, 要真正落实计划、实践计划才能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首先, 在实践学习计划的时候, 要帮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 树立自主学习观念, 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学习方法, 建立终身学习观念。其次, 要建立良好的督促机制, 包括学生自我提醒、同学互助督促及教师督促提醒。第三, 要加强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检查, 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帮助学生反思学习活动过程是三会活动指导的第三步。学习计划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反思总结, 需要让学生明白反思是进一步学习的航标。比如, “埋头拉车, 抬头看路”就是一种提倡积极回顾反思的学习方式, 作为指导者的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帮助学生反思总结, 同时也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来接收他们反馈的信息。这既是让学生明白努力的方向, 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途径, 也是教师调整教学和继续开展三会活动指导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

三、及时疏导, 助学生做一个快乐的学习者

在三会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心理情绪的变化情况, 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主动了解发现, 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学习活动过程中, 尤其是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不是全部按照我们的设想在进步, 势必会出现反复的情况。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的疏导能够促使学习者内心愉悦、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进而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作为指导教师, 可以在班级推动“三会”活动的开展时, 引导班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活动, 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舒缓心理问题。同时, 教师还可以通过班会课、单独谈心等方式, 让学生关注自我心理健康, 并指导他们关注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情绪问题。相信通过教师及时发现与疏导自我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 学生一定能做一个快乐的学习者, 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就要求一线教师能够具体按照教育教学的要求开展工作。目前, 在中学教学中需按照新课改精神、遵循教育规律, 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培养科学有效的自主学习能力, 指导他们获得课内外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的能力, 不做机械的学习者, 不当知识的奴隶。

教育帮助工作 篇2

资讯管理员2011年8月18日 15:23浏览:111185

一、各类使用说明

1、磨课前必看:研修组课例打磨的操作和评价 磨课使用手册 磨课介绍视频(磨课部份)

2、平台介绍(视频)2011小学教师远程研修指导教师及专家培训用课件

3、山东省2011年小学教师远程研修各角色研修手册 A:《学员研修手册》 B:《研修组长研修手册》 C: 《县区指导教师研修手册》

二、关于登录

1、问:用户名和密码无法登录?

答:A、帐号密码错误,请找学校信息管理员核对报名信息(帐号身份证号,密码姓名全拼)。请您注意输入姓名全拼时,不要开启大写键。

B、技术咨询服务电话:集中研修期间:0531-86401219,81755246;(内线)3617;分散研修期间:0531-86401219,66778221,66778222,66778223,66778224,66778225。

C、登录【帐号中心】的“我忘记了密码”找回密码点击找回密码 D、发送邮件到support#qlteacher.com(请将#替换成@)提供您的姓名,身份证号,以及您XX地市XX学科X小组的相关信息

2、问:不定期的退出系统,提示用户名密码失效 ?

答:为保证平台安全性,用户身份信息等进行了缓存处理,超过一定时间,登录信息失效。为了保证您的数据不丢失,请将作业或者评论放置在记事本中,保存底稿后,再复制粘帖到平台中进行提交。

3、问:我输入了用户名和密码后,平台提示登录成功,但是右上角仍然显示空白的输入框,连续输多次都这样?

答: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可能与您所使用的简版操作系统有关系,请您更换浏览器,换成火狐浏览器(FireFox)即可。

4、问:登录后发现我的身份不对?学科不对?

答:登录后如果发现您的是身份不对,例如您应该是指导教师结果显示的是学员,请您立即致电0531-86401219由技术人员帮您解决;如果登录后发现您的学科不正确,请您不要做任何操作,立即致电0531-86401219由技术人员帮您解决。注意:凡是已经交过作业的学员系统将无法再为其调整学科。

三、关于使用操作

1、如何学习登录--->工作室--->学习【左侧导航,从上往下数第三个栏目】,点击完【学习】后,请看右侧页面,那里会出现学习的内容,再具体的使用请参阅学员研修手册。

2、如何交作业

作为学员交作业有两种渠道,第一种是:登录--->工作室-->我的作业【左侧导航,从上往下数第八个栏目】,点击完【我的作业】后,请看右侧页面,那里会出现作业列表,选择要做的专题作业,点击其下方的【提交作业】按钮;第二种是:登录--->工作室-->我的研修-->交作业【右侧页面中】。点击完【交作业】后,请看右侧页面,那里会出现作业列表,选择要做的专题作业,点击其下方的【提交作业】按钮,再具体的使用请参阅学员研修手册。

3、如何发评论

登录平台,无论是作业、简报、文章,通过点击标题打开后,如果该内容允许评论,在内容的最下方会有一个评论输入框,从那里输入评论即可。注意:评论是有字数限制的,不够字数时,【提交按钮】无法使用是灰色的,字数超过限制时【提交按钮】同样无法使用,不能提交评论。

4、如何发表随笔感言

登录--->工作室--->我发表的随笔感言【该按钮在左侧导航中】,点击完【我发表的随笔感言】后,右侧页面会出现随笔列表,列表右上方会有一个【新建】按钮,点击它,具体的操作请参阅研修手册。

5、如何参加研讨 登录--->工作室--->研讨【该按钮在左侧导航中】,选择要参加的研讨,选择房间,进入研讨平台。具体的操作请参阅研修手册。

6、如何提问

登录--->工作室--->提问【该按钮在左侧导航中】,除了可以搜索已有的问题,也可以点击页面中的【直接提问】,具体的操作请参阅研修手册。

7、我为什么无法找到作业的提交按钮?

首先请您确认您已经按照上述【如何交作业】的方式操作过了,其次请您核对该专题的作业是否已开放可以提交了。

8、学习时如何从一个步骤到另一个步骤?

这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每一个学习步骤都是有时间限制的,时间在每个步骤的学习页面里步骤名称后面显示,它会采用倒计时的方式进行计时,只有倒计时为零后,说明该步骤的学习时间满足了;第二个条件:该步骤中的每一个链接资源都必须打开认真学习,每个链接资源前方都会有一个红点,只有打开学习后,才会变成绿色的对勾,也只有所有的链接资源的前方都变成绿色对勾,第二个条件才满足。满足了上述两个条件才可以由当前步骤进入到下一步骤,也就是说下一个步骤才能开始学习。注意:打开一个链接资源后,如果它前方的红点没有变成绿色对勾,请您按F5刷新一下页面;链接请直接点击左键打开,不要使用右键打开,否则视为无效。

四、关于点播

1、第一次进行点播时,请手动下载播放页面下方的播放插件,双击下载的插件进行默认安装。注意:安装完毕后,请关闭当前播放页面,重新打开。

五、其他

1、请随时关注研修公告和研修通知,及时了解平台的运行情况和相关事宜。

教育是一种帮助 篇3

一 教育认识的局限及影响

百度百科:“教育是培养新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 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 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 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 (或阶级) 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或阶级) 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增加了一个解释:“教育, 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 (规则、指示或要求等) 做。”

这两个解释对教育认识的共同之处在于: (1)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 (2) 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 (3) 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用道理、教训说服受教育者照着去做。

社会、学校、家长和孩子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 学校教育功利意识突出, 孩子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从事社会生活的某个技能做准备, 忽视了对孩子们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有大学本科数学系的学生, 毕业前还抱怨学习数学没有用。

第二, 社会、家长一致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 一旦孩子们学习不好, 矛头直指学校和老师。孩子出现不良行为, 责任都归咎于学校和老师。这无形地给学校、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束缚了学校和老师对教育创新、教学改革、育人培养的思考和尝试。

第三, 孩子们的身心被“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束以捆绑, 被要求按照“道理”去做, 结果教育者高高在上, 孩子们卑微从命。忽视了孩子们探索知识的现实需要, 更忽视了对学生自我主体、自由平等意识的培养, 有意无意地在维护上下尊卑、非平等的社会秩序和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

第四, 在教育的类型中缺失了影响孩子们持续发展的另外三个重要教育类型, 即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导致孩子们上幼儿园前没有良好的习惯, 孩子们走向社会后, 也缺乏对自己的人格、专业、技能的再学习和再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 把这块大理石雕塑成一座精美的雕塑, 需要6位雕塑家:家庭, 学校, 儿童所在的集体, 儿童本人, 书籍, 偶然出现的因素。这6个因素中, 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1/6, 家庭教育排在首位, “儿童所在的集体”引申为儿童所处的环境, 就是社会教育, 自我教育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家庭教育是孩子们成长的第一课堂, 在这个课堂里, 在父母的引导帮助下, 孩子学会关爱, 学会做人, 学会养成好习惯, 建立起人生情商的基础。

孩子们的自我教育, 是伴随着孩子们成长的终身教育。社会上有个别人道德水平降低, 任意妄为, 造成这些现象最根本的内因就是人们缺乏自我教育。每个人都会指责评判他人, 却很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悔改自我, 忽视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规章制度, 抱着侥幸心理犯错、犯法、犯罪。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们养成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习惯, 是塑造高素质国民的重要保障。

孩子们的社会教育也不能忽视, 孩子们无法与社会隔绝, 社会对孩子们成长的教育影响很多时候是隐形的。古有“孟母三迁”, 今有“5<2”, 就是说五天的学校教育抵不过孩子们周末两天所受的社会影响。

二 教育是一种帮助

教育是一种帮助, 这种帮助是指教育者像服务员一样, 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服务, 与孩子们一起在自由、平等、交流的心境下喜悦地实施教育。一个学习成绩落后的孩子最需要的是老师温柔的安慰、帮助和鼓励。

教育是一种帮助, 这种帮助不是理论教条的说教, 而是考虑孩子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深入孩子们的心灵, 体贴入微地教育。如有人掉入水中, 他最需要的帮助是把他救出来。一个做不好家务的孩子, 他最需要的是爸爸妈妈亲切地、手把手地教他。所以有人说:“如果帮助不顾及别人的需要和心理感受, 那就是一种强盗式的帮助。”

从“教育是一种帮助”的视角来看教育, 也并非是新理论, 早有著名教育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中就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只限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 它是帮助人营生活的一种手段。”蔡元培先生在《教育独立议》中提出“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 他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 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成他的人格,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 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他反对注入式的教育, 提倡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 要受教育者自动、自学、自助, 教育者的责任只是在受教育者感到困难时, 才去帮助他们。

孩子们无论在家, 还是在学校, 在接受教育前, 看似处于“无知”的状态, 不会思想, 没有价值观, 缺少科学知识, 但是每个孩子的大脑如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泉井, 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就是通过引导、帮助孩子们开发这泉井, 让他们都源源不断地喷涌出高质量的“泉水”。按照传统习惯的教育方式, “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 (规则、指示或要求等) 做”, 结果教育者用宣传、灌输、训责、束缚、禁锢、命令、指示、管教、压制等手段达成了目标,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或阶级) 所需要的人”。接受教育的孩子们犹如工业的模具制造出来的一样整齐划一, 缺少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失去了梦想、责任、承担、民主、平等、创造、个性、乐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 不是工业。”教育是一个生命, 是不能按照事先确立的标准, 整齐批量生产的。教育又是一个渐渐生长的慢过程, 需要教育工作者用爱心、耐心, 平等、民主地帮助孩子们成长。

用帮助理解教育, 把帮助注入教育, 是对孩子们受教育的尊重, 是一个具有引领性、继承性、平等性、互动性, 能实现梦想的教育。

三 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圣经》中伊甸园的故事是个古老的故事。故事记载, 上帝告诉亚当和夏娃, 园中一颗苹果树上的果子不能吃。既然不能吃, 上帝为何不拔掉此树呢?因为上帝给亚当夏娃自由的选择权, 让他们自己学会判断, 抵御引诱, 独立成长。我们教育孩子也一样, 简单地用替代、命令、强制、管教的方式不能帮助孩子们独立健康的成长。我们应该认识“教育是一种帮助”, 通过给孩子们帮助性的建议, 让他们自己在为人处事中, 独立分辨、判断、辨别、思考, 自由地做出选择, 获得教育。这样他们的思维发展才是有生命活力的、健康的。

家长和老师们可以用自己的经历和教训, 帮助孩子们展望未来、规划人生、校正人生, 使孩子们在长辈成功的基础上, 找到自己的路, 成为有道德品格修养的、有独立思想的健全者。还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让孩子们在长辈经验的基础上, 发现生命的意义, 做一个身体健康、充满活力、快乐生活的人。

家长和老师可以陪孩子逛书店、看展览、游公园、进图书馆等, 帮助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与孩子一起领略丰富而有趣的知识海洋, 帮助孩子们建立求知的兴趣, 养成乐于学习的好习惯。

家长和老师们可以通过涂鸦、讲故事、参加公益活动等方式, 帮助孩子们找到梦想, 放飞梦想, 憧憬美好的世界愿景, 帮助孩子们独立、自由、快乐地追求理想和信仰。家长和老师们要及时发现孩子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用探索性的方法带领孩子们发现和解决知识技能学习的困难, 努力把孩子们自身知识的需求与家庭、学校知识教育的需求相结合, 使孩子们快乐学习、刻苦学习, 帮助他们掌握服务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工具。

如孩子们很容易被电脑游戏吸引, 可以帮助他们明白为了更好地使用电脑需要学会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知识, 所以, 激励孩子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这些功课, 将来成为一个伟大的电脑工程师, 设计出更多的游戏。这种引导帮助比简单的命令、要求, 更能激发孩子们求知的欲望, 也能启迪他们, 教育他们分享快乐, 一举多得。

家长和老师们可以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受教育的经历教导孩子们, 让孩子们感受到教育本质是亲切的、活泼的、丰富的、利人的、社会化的, 从而乐意接受家长和老师们教育的帮助。

教育是一种帮助, 帮助教育者与孩子们平等对话, 帮助教育者尊重孩子们, 帮助孩子们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独立主体、快乐生活和创造精神的人。社会、家长、学校和教师, 都要正确理解教育的丰富内涵, 正确履行教育的意义, 用平等的心帮助孩子们接受教育, 共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实现孩子们的“理想教育”。

摘要:本文从“教育是一种帮助”的视角, 宣扬在现代社会背景下, 教育者应该给予孩子们成长所需的帮助, 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

关键词:教育,帮助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 (毕淑芝等译)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2]新月.宝贝, 是你教会妈妈爱[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3

[3]管建刚.教育一种平等的帮助[J].山西教育 (管理) , 2006 (2)

[4]王炳照、郭齐家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5]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6]肖川.教育的力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9

如何帮助学生学好体育教育论文 篇4

摘 要: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水平低,教师教的比重较大,学生自学、自练的比重较小,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许多教材的学习都必须在教师的直接引导、指导下才能完成,因而这一阶段的学法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帮助 插图 兴趣 示范 纠错 分组学练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只研究教师的教法,不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和探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要注重学生的学法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按照事先设定的教案程序顺次实施,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个人表现都是由教师设定的,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小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指导是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的问题,下面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自己的做法。

一、教学生看懂教学插图

现行小学体育课本图文并貌,有许多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插图,如动作分解图、练习方法图和文字说明等。尽管小学生对这些插图很感兴趣,却不知如何正确地去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认真指导学生怎样去看懂插图的内容、动作顺序、动作路线及技术要求等。同时,在看的过程中也可以要求学生边看边模仿,建立初步的动作表象,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体育基础知识与运动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想象比较丰富,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特别是运用多媒体的光、声、图像等手段与传统的言传身教相结合,将更多的体育知识和信息展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会学生观察

观察是有目的的感知活动,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在观看动作的过程中往往只知道看热闹,至于怎么看却不太清楚,所以教师在示范前要讲清楚观察的内容和步骤。

首先,要确定观察目标,告诉学生观察什么、注意什么,提出观察的要求,明确观察的目的。其次,要指导学生把握观察的重点,明确观察的重点是放在全面观察上还是部分和个别观察上。如跳远大致可以分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技术环节,观察的重点应放在各个技术环节的相互连接上。如果观察重点确定为动作的某一技术环节,那么对这一技术环节的动作要点必须明确,才便于发现问题。如推铅球的最后用力,应重点引导观察教师的“蹬、转、送、推、拨”这几个动作要点。再次,要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观察点。观察点就是观察者的立足点,是由学生观察的目的和场地、器材及动作的特点所决定的。根据需要可以选择正面、侧面、背面,并要确定合适的距离。如垫上运动等移动距离较短的动作,除根据动作特点选择侧面观察点外,还应尽量靠近教师示范位置来选择观察的距离。

四、指导学生掌握纠错的方法

体育课中,技术动作的学习不可能一步到位,尤其小学生更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指导学生掌握纠正错误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教学中,一旦学生出现错误动作,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分析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从根源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指导学生积极寻找和运用辅助手段,通过辅助练习逐步纠正错误动作。例如教学投掷垒球时,学生掷出的角度可能很低,练习中可以在投掷前上方设置高2-3米的横绳,要求学生掷出的球必须越过横绳,通过不断练习逐步纠正其出手低的毛病。在教学中也可以让掌握动作正确与错误的学生进行示范对比,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手段感受动作的要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指导学生分组学练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新动作进行简单阐明、示范后,应组织学生分组(每组7人左右)进行练习。各组自主学练,对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方法。然后各组由一名代表根据练习的实际情况,提出遇到的问题,以及所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总结练习心得与效果:为什么――怎么练习――有无改进(创新)方法――效果怎样。如立定跳远教学中,在讲解其姿势要领时,同时也对学生提出要求:“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半蹲充分,摆臂与起跳协调,蹬地有力,空中收腹、收大腿,落地时小腿前伸,手臂用力往后摆。”分组练习,在练习中分组让学生主动学练并观察其他同学的姿势正确与否,并对自己的动作做出自我评价。对于有疑难或技术动作不明确的要向组长汇报,由组长负责帮助指导。练习后,大家集体讨论立定跳远中的重点、难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十分钟后,再由教师总结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导纠正个别动作错误的学生,最后学生各自练习5、6次。通过这种互助性的学习,提高了全体学生的练习水平,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

帮助幼儿学会分享的教育实施策略 篇5

一、案例

早上点心后, 滔滔拿出一个会唱歌的肯德基玩具, 小朋友看见了很喜欢, 都很想玩, 可滔滔说:“这是我的, 不给你们玩。”小伙伴们很失望地说:“滔滔是个小气鬼!”我的搭班刘老师走过去问滔滔:“你愿意和大家一起玩吗?”滔滔低头不说话, 仍然把玩具抱得紧紧的。

刘老师觉得这是对儿童进行分享教育的好时机, 便立即到隔壁班借了一个非常好玩的托马斯, 当着孩子的面上下摆动起来, 这时孩子们的注意力全都转移过来了, 争先恐后地说:“老师, 我想玩!”“老师教我们玩吧!”

滔滔跟着叫:“我要玩!我要玩!”

老师对滔滔说:“托马斯在我手里, 你想玩该怎么办?”

滔滔毫不犹豫地说:“问你借呗。”

“我不借”, 刘老师做出一种趾高气扬的样子。

滔滔说:“我只玩一下就还你, 不会搞坏的!”

“我不想借给你”, 刘老师仍然坚持着。

看到他很失望的样子, 老师紧接着问:“你没有借到玩具心里怎样想的呢?”“你不给我玩, 我不高兴。”滔滔有点委屈地说。

这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也不高兴!”刘老师对大家说:“原来当我不愿意借给你, 还有你不愿意借给大家的时候, 你还有小朋友会不高兴啊?是怕别人把玩具给弄坏了, 是吧?”刘老师试探地问了滔滔, 滔滔抿着嘴不说话。经刘老师这一问, 孩子们议论开了, 东东说:“玩具可以大家一起玩。”家家说:“我的好玩具也给隔壁邻居玩的。”“我们玩的时候会很小心的, 不会弄坏的。”……滔滔不说话了, 他把手里的肯德基玩具塞给了东东, 说:“给你玩吧, 不要弄坏了。”刘老师高兴地把托马斯给了滔滔。滔滔坐在小组里和好朋友玩起了托马斯, 而这个玩具由自己设计零件组合的, 于是大家在那动起了脑筋, 能干爱动脑筋的东东带领大家一起闯关, 在成功完成过关后, 大家兴奋地跳了起来。滔滔这时走到刘老师旁边悄悄地说:“我以后还带玩具来和大家一起玩, 有些玩具闯关很难的, 东东真厉害。”

看着大家高兴地玩在了一起, 刘老师建议小朋友只要愿意, 就可以带玩具来幼儿园玩。第二天, 各种好玩的玩具出现了, 大伙高兴地互相交换着玩。后来, 大家还讨论:借别人的玩具回家和爱护玩具的办法。大家决定每星期五为分享日, 可以一起分享玩具、图书、故事磁带……这种愉快的自愿分享活动让孩子之间的友谊更加深了。

二、从案例分析得出儿童的行为特征表现

1.“儿童常常以为分享就意味着永远把东西给了别人, 但在确保东西还能回来之后, 他们的慷慨行为可能会增多” (1) 。分享是幼儿不容易做到的事。对幼儿来讲, 分享往往是把东西给别人, 产生被剥夺的感受, 年纪小的幼儿甚至会误认为东西再也不会回来了, 所以常常产生争抢之类的纠纷, 令老师头痛。在本案例中, 因滔滔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而引发了同伴不理睬他的矛盾。另外, 幼儿只能从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来看待事物, 不容易意识到别人与自己不一样。如当滔滔想借老师的托马斯玩具时, 完全忘记了刚才的矛盾。这是儿童自我中心的表现。成人不要把孩子的这种表现看作是自私, 而应看到只是孩子正常的行为特征, 要加以耐心引导。

2.“只有当分享是一个真正的选择而非被强迫时, 儿童才可能选择慷慨” (2) 。幼儿需要通过实践体验, 使分享成为自愿的行为。在本案例中, 老师没有干预滔滔的行为, 而是把问题转变为教育的契机, 及时创设分享玩具的情境, 引导滔滔通过角色换位来体验、感受被别人拒绝的失望心情, 感受分享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要强调的是, 分享应是自愿的, 孩子有权对自己的东西作决定, 就如成人有权决定是否借钱给别人一样。所以, 不要强迫孩子与他人分享, 而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保护自己不被武力抢夺。

3.不断延续幼儿的分享行为, 让分享成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在本案例中, 教师根据孩子的需要, 引导孩子进行多种多样的分享活动, 当这种分享的行为得到肯定, 并在和大家一起分享的过程中自己得到的满足和快乐后, 再一起制定分享活动的规则, 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玩具的快乐而且可以安全回来, 从而激发幼儿分享的动机和行为。这样, 孩子就能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 形成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二、针对儿童的行为特征表现采取的教育策略

1.让幼儿分享情绪, 学会控制情绪, 自己解决问题。让幼儿将感受表达出来。案例中刘老师几次提问, 鼓励幼儿表达被拒绝分享的心情, 也让每一位幼儿都去体验分享行为带来的快乐。另外, 还需理解、接纳幼儿的感受。在平时当幼儿伤心的时候, 老师蹲下来抱着他的肩头说:“你为什么伤心了, 给老师说说吧!”要耐心倾听幼儿的心声, 让他们从成人的理解中得到安慰。在幼儿发生冲突时, 引导他们理解彼此的感受, 鼓励他们用情境再现的方式, 说出自己的理由和心情。

在平时的谈话中让孩子学会关心同伴, 学会关怀别人。如碰到同伴生病或受伤了, 问问孩子:你生病时最想老师和小朋友为你做什么, 我们可以为他做什么呢?例如班上有位孩子因为髋关节受伤需要请假半学期, 在老师组织大家怎样关心同伴的讨论中, 孩子们想到了许多方法, 给同伴送上爱心卡片, 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图书, 打电话给她送上自己的关怀等。老师及时将小朋友的祝福送到受伤的孩子家里, 同时把受伤的小朋友得到关心后的心情和感谢的话传递给大家。这样互动的过程让幼儿学会了分享, 同时感受到了带给他人关怀自己也很快乐的心情。

2.让幼儿感受合作、分享的意义。为了让幼儿在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老师可组织一些需要合作的活动。如:小组绘画———家, 先讨论小组设计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外形, 家里需要摆设哪些家具, 这些家具可以是用线描画的, 也可以是剪贴, 要确定谁来画家具, 还要确定哪些小朋友来涂色……虽然整个过程中也有争论, 但是这样在商量、绘画、剪贴中创作出成功的作品时, 孩子们意识到大家一起做事、玩游戏的快乐, 逐渐学会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除了创造的合作分享的机会外, 平时也要注重及时描述幼儿分享的行为。具体描述幼儿究竟做了什么事, 使他以后能够重复这样的行为, 如:你的玩具和东东一起玩, 这样做非常好。你把那本最喜欢看的故事书借给小朋友, 你是个大方的孩子。同时也可以评价幼儿分享的行为来影响大家, 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 如:小兰用了你借给他的蜡笔, 他的画漂亮多了, 这是你的功劳。让孩子享受帮助别人的开心, 明白他的分享对别人的意义。

3.分享学习和经验, 享受分享的快乐。在分享过程中, 孩子不仅分享玩具, 而且学会分享快乐。认真倾听孩子每天的新发现, 利用晨检、餐前时间, 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向大家说说自己遇到的开心事, 如“我的发现”“我听到的新故事”等。又如在长假过后, 请小朋友一起分享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欣赏照片和带来当地的旅游纪念品、土特产给大家分享等。

提供机会让幼儿互相展示和交流体验。把自己喜爱的图书、故事磁带来大家一起听, 讲述自己的感受;在活动中叫同伴做自己喜欢而会做的手工;鼓励孩子展示自己的作品。

4.懂得感恩, 学会体谅父母。在家里学会分享, 是幼儿摆脱自我中心的第一步。所有的东西都应该大家分享, 除了孩子一些必须的营养品外, 爸爸妈妈在家做什么菜, 孩子就吃什么, 不用另起小灶。爸爸妈妈在分物品或者食品时, 不要先让孩子挑, 而是先给老人。在重阳节来临的时候, 班级邀请了孩子们的爷爷奶奶, 请孩子们拉着爷爷奶奶的手过马路来到草地上, 表演节目给爷爷奶奶欣赏、喂爷爷奶奶吃块甜甜的重阳糕、为爷爷奶奶捶捶背、知道原来爷爷奶奶很辛苦, 把浓浓的爱意、亲情由孩子们传达给爷爷奶奶, 在活动中懂得感恩, 为幼儿摆脱自我中心走出一步。

爸爸妈妈在购物时不要只考虑孩子的需要, 而应:“让我们先去买爸爸的鞋子、西装, 然后给你去挑鞋子, 好吗?”不要让孩子享受最好的东西, 孩子的衣着用具应以简单实用为上。花钱买名牌、互相攀比的做法对孩子发展只会有坏处。

参考文献

[1]Marjorie V, Fields.Debby Fields著.陈晓红译.儿童纪律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2]王化敏主编.幼儿教师的钥匙.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10.

[3]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感悟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12, 第1版.

教育帮助工作 篇6

圆你大学梦,毕业拿高薪!

和往年一样,高考和中考一结束,英才教育业务量陡增。 咨询电话不断,家长踢平门槛, 英才教育上下忙得恨不得都会分身术。

几乎每个赶来的家长, 脸上都写满无奈,还有怀疑。 无奈的是,孩子成绩不理想,对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这意味着孩子前途渺茫;怀疑的是:英才教育真能让孩子轻松上大学,分配好工作?

当了解到英才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成功案例后,无奈、怀疑一扫而空,随之而来的是喜极而泣! 家长呕心沥血,孩子拼尽全力,还不就是为了拿个好文凭做敲门砖,谋份像样的工作? 只要能实现这个目标,辛苦、花钱,都不在乎。 不信看看,哪个课后班不是门庭若市,哪个有学生的家庭不是夜灯长明? 他们没有其他上进通道, 只有靠学业改变命运。 孤注一掷最经不起失败,所以,当没有取得理想成绩时, 家长和孩子可谓失落到极点。 而当了解到英才教育真的能让落后他人的孩子迎头赶上,甚至超人一步,怎能不欣喜若狂!

英才教育能让孩子不用经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竞争,照样拿正规文凭,而且包分配,接收单位都是银行、铁路、石油、煤炭、医疗、机场、海关、法警狱警消防等单位,要么进国企,要么进体制,一个比一个好。 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能入学, 量身培养,毕业后进入这些接收单位。 英才教育郑重承诺:如果无法安排工作,退款并赔偿损失!

热门岗位与代理商共享生意日进斗金

这是刘勇经历的第二个生意高峰,加盟英才教育2 年,凭借英才教育能够让孩子轻松上大学,毕业分配高薪工作这一绝无仅有的优势,在当地学生和家长当中,刘勇绝对算是个能办大事的能人。

总部通知刘勇,有多个岗位急招人,1.航空票务,男女不限,24 岁以下,中专学历培训2 个月,毕业后与航空公司直签合同,吃穿住全包,五险一金,月薪5000 元-15000 元;2.铁路维管(电工) 和火车司机, 月薪3000-10000 元,五险一金,和中铁电气化集团直签合同,国企编制,铁饭碗。 3.全国消防武警二线抢险救援,男,17-26 岁,退伍军人优先,高中以上学历,军人待遇,能入党能提干,吃穿住全免,五险一金,和消防队直签合同,月薪4000-7000 元。 4.电厂直招正式员工,男女不限,18-26 岁,中专以上学历,和电厂直签合同,五险一金,月薪4000-8000 元,确保工作3 年能分房买车。

这样的工作, 随便哪一个都会让人抢破头。 进入这种单位,孩子的一辈子就算是有着落了。 这种岗位,别人拿不到,英才教育能拿到。 因为英才教育历史悠久,和银行、铁路、石油、煤炭、医院、航空、海关、法警狱警消防等热门单位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

背靠大树好乘凉,很多没做过招生的代理商,凭借英才教育总部的方案指导,加上共享总部的高校和用人单位资源,都像刘勇这样,在这个生意旺季,都赚了个盆满钵溢。区、县级代理3800 元,函授3000 元,市级代理20000 元,向总部输送5 名学员代理费全返。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君山路68号鲁南信息产业园4层402英才教育高端就业办公室

电话:15318061579 15966716328 0632-3393758网址:www.zzycjy.com微信号:15318061579

教育帮助工作 篇7

一、校运会能促使学生自觉锻炼

赛前一段时间同学们早上很早就起床锻炼, 下午放学要练到很晚才走, 学生对自己要参加比赛的项目是自主备战, 刻苦训练, 勤奋练习, 虽没有老师监督, 但学生都能自觉锻炼。这与其它时间的锻炼热情一比, 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平时就是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 也是能偷懒则偷懒, 能请假的就请假, 很多学生都有一种怕苦怕累的毛病, 有的女同学甚至有讨厌体育锻炼的情绪, 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流行的今天, 很多学生都只想参加有趣味的活动, 而对于单调、枯燥的体能训练就一点也不想参加, 如800米和1500米等项目, 但在校运会上, 每个学生在自己参加的项目上都想取得好名次, 于是多数学生都能自觉积极训练自己参加的项目, 不论是800米或者1500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教学诱导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变成自己的终身体育锻炼项目, 就可以在今后的体育锻炼中使学生养成自发锻炼的习惯, 而不是体育老师要求学生进行的强制性锻炼。通过校运会的开展, 使一些学生正确认识到体育运动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而不是一种身体和精神的负担, 第一名不完全是目的, 最后一名也不可耻, 超越自我就是胜利。在比赛中, 看见别人健步如飞、一跃成名, 轻松取胜, 是多么的自豪和潇洒, 而想到自己能象他们一样多好啊, 这就激发了学生心中参加锻炼身体的欲望, 减少了老师做学生思想工作的难度。

二、校运会能普及体育文化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通过运动会, 有利于普及学生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 对于今后国民整体的体育文化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对于提高个人的体育文化素养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 对于一些项目在比赛中所涉及的知识讲得较少, 如200米、400米等项目的比赛, 为什么要分道跑, 是怎样分道的, 起跑点在什么地方, 在跑的过程中又该怎样跑等知识, 学生通过观看比赛, 互相交流就明白了, 为以后在电视节目中看体育比赛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总之, 由于比赛的项目众多, 上体育课时没有讲到的知识, 或教材中没有的, 通过这样一个校运会, 就可以让学生的体育理论和技能知识得到一定的提高, 起到一个普及学生体育文化知识和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作用。

三、校运会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以及顽强拼搏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通过开展校运会, 能增强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从运动会的集体项目上你可以看到每一个参加了比赛的同学都在努力想把自己的成绩提到最高, 为班上的总成绩加上一分, 而在个人项目的比赛中, 班上所有的同学都在为本班的同学加油,

当然, 通过校运会的开展还帮助部分学生改掉了懒散、不守时等坏习惯, 为了更好地办好校运会, 让校运会在培养学生, 锻炼学生, 教育学生上起到更好的作用, 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校运会进行改革。

1、年年补充新项目。

随着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展和实施, 体育教学内容将更符合学校实际和贴近学生生活, 为了顺应体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 校运会在运动项目上也应做一些变化, 不要象以前的校运会每年都是那些项目, 没有一点新意, 每个项目获奖的学生都是原来的那几个, 导致学生参加的热情也不高, 如果每年都增加一些新的项目, 这些项目对每个学生都具有挑战性, 学生的热情就会年年高涨。具体做法是:每年在制定规程前, 深入了解学生中现在最流行或参加得最多的业余体育项目有哪些, 然后根据这些项目的特点来命名, 制定详细的规则, 让其成为校运会当年的项目, 以增加学生参加的人数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娱乐性。也可鼓励学生发明体育项目, 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可进入校运会, 这样的结果是每年运动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很高。

2、让学生担任裁判以及组织工作。

往年的校运会, 开始的组织工作, 比赛中的裁判工作, 以及后来的评比工作都是学校体育组的老师来完成的。我们不妨让学生来组织校运会, 从开始的报名、编写规程、秩序册到后来的裁判工作和最后的评比和发奖工作。整个过程都让学生来完成, 体育老师只是监督、提醒就可以了。这不仅可以缓解体育教师人手不足的困难, 而且更有利于培养或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管理及裁判能力, 具体做法是要求每班推荐2至4名学生担任校运会的组织和裁判工作, 赛前对他们进行培训, 学习校运会的前期组织和裁判知识, 强化工作责任心, 力求使每一位裁判既懂业务、又能尽职。比赛时体育教师主要负责临场指导及裁决有关争议, 赛后, 对学生裁判的工作态度和水平作出评价, 并将结果列入校运会组织奖的评定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能时常展示自己, 应多给学生这样的平台, 所以建议校运会由一年一次改为一年两次, 即春季运动会和秋季运动会。让学生能常保运动的热情, 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自觉锻炼的习惯。

3、让多数的学生能参与到比赛中。

教育帮助工作 篇8

一、以“会”减“压”, 引导教师对自己进行“压力管理”。

学校推行以“会”带“培”, 充分利用四会:即每周一次的全校教师会、每月一次的心理健康专题会、每半期一次的工作总结会、每学期一次的表彰总结会, 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告诉大家:困扰自己而形成压力源的不是事情本身, 而是自己应对问题的态度。只有自己的思维才能赋予事件“好”或者“坏”的定义。引导大家意识到教师就是清苦的职业, 教师应该从内心深处体现自己灵魂的超然洒脱, 表现出一种读书人的文化大气魄。

二、以“喊”释“压”, 帮助教师健康积极地投入工作。

学校让教师自己设计“我工作、我快乐”“我微笑、我成功”等口号, 贴在自己办公室里醒目的位置。当感觉劳累的时候, 就看看自己的口号并大声地呼喊出来, 释放心中的郁闷, 舒展紧皱的眉头, 然后带着微笑走上讲坛, 压抑的心情随即得到适当的缓解。

三、以“笑”排“压”, 引导教师做自我情绪的主人。

学校施行“三笑”管理, 即微笑、效率、效果。引导教师学会微笑, 窘境中以幽默方式排解, 遇到麻烦时多想高兴的事, 这种心境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珍惜自己比别人优越许多的工作条件, 正视来自工作、学习、生活的挑战, 保持心理平衡, 自我缓解压力, 这样工作效果会更佳。

教育帮助工作 篇9

由于自小在这样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长大, 周心理的自卑感较强, 心理发展不平衡、不正常。常常自我意识较强, 自尊心过于强烈, 对社会产生防范心理, 生怕别人看不起她, 最终形成了自闭心理, 不愿与外人接触。

2011年冬季越野赛, 班里组织长跑队, 让学生自觉自愿报名, 周参加了长跑比赛, 取得了成绩。赛后因着凉感冒严重, 在家休息了一个多月, 又加上家里的阻挠 (父母一方面无经济能力支付高昂的学费, 另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以为女孩子识几个字将来找个好婆家就行了) , 就提出不去上学了。但村里的人说这个孩子这么聪明, 不上学有点亏了。后来周提出要换一个班去学习, 原因是本班的同学都歧视她, 她在这个班待不下去。班主任老师对她说, 他没有调班的权力, 要得到校方的批准方可进行。周偏执的性格认为老师不愿意帮助她, 得不到同学的理解, 又得不到老师的理解, 周思想上发生了严重的偏差, 对周围的人与事产生了严重的仇视情绪, 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加之家族有精神病史, 自闭的内心, 强烈的生存愿望, 与现实生活发生了极大的矛盾, 自己又无法排解。日积月累, 周的心理偏见已经发展到自己不能控制。加之身边没有信赖的人开导, 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性格越来越怪异, 精神时常处于高度的亢奋状态。在遭遇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后, 周的心理得不到满足, 得不到家庭的关爱 (周的家庭不可能给予她关爱, 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吃与穿) , 而与她相处的人, 特别是同学根本不把她当正常人看待。她把这一切都归于班主任的身上, 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是班主任所为。一天与房东发生纠纷, 求助老师帮忙, 老师到房东家了解了情况后发现责任不在房东身上, 便没有理会, 周的内心极度地悲愤, 终于爆发, 冲到教研组找班主任发泄。

周的遭遇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反思:

一是对于周这样的家庭出身比较特殊的学生, 我们的教育者没有给予她特殊的关爱。由于我们的老师生活经验、经历的欠缺, 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缺乏应有的细致的工作和“宽厚仁爱”的耐心, 缺乏处理异常行为、心理障碍、精神障碍这类人群问题的经验, 面对此类人群发生的问题, 还按一般方法处理, 最后导致这类人群身心方面的损害。当然, 这个责任不必由老师负, 但如果老师有正确认识, 起码不至于产生悲剧。这样的悲剧警示我们, 作为教育人首先应该具备教育人的条件, 有学识, 有人格魅力, 并且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 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等等。

二是作为校方虽说有较完善的管理方案, 但缺乏实效性强的面对复杂社会背景下千万个家庭孕育出来的孩子培养机制。这个机制一是要孩子学业发展, 二是保孩子人格健康、身心健康。学校不是收养院, 学校不是炼金炉, 但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周的情况是特殊的, 很多人认为这不是普遍现象、普遍规律, 几十年出一个不足为奇, 可换位想一想, 如果那是你的孩子, 你是孩子的父母, 你又能承受多少?何况出生在这样氛围的家庭, 无经济能力, 又无教育能力, 加上有严重家庭精神病史, 如果学校不加以重视, 只能自生自灭。如果哪一天周走进了精神病人的行列, 作为曾经教过她的老师你心情如何, 可能无动于衷, 也可能感到惋惜, 但一切都发生了, 我们的一切都在继续, 但这个世界上关爱再不能少。

三是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我们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有一个好的前途, 对孩子期望较高, 不管孩子的智力水平如何, 都希望他们能考上大学, 有好的工作, 高的收入, 超过他们现在的状况, 这不假, 作为母亲的我, 说老实话和他们的想法相同。我们的很多父母, 对孩子的培养尤其是学习方面的培养尤为重视, 可谓不惜一切代价, 但不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 不考虑孩子能否真正地喜爱接受。要知道一个孩子他的智力是有限的, 同时受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 不可能将所接受的一切教育投资都体现出来。孩子只有真正喜好学习的内容与形式, 才能使孩子身心得到愉悦, 知识得到发展, 才能充分地体现一个人在愉悦中学习, 在快乐中成长, 在实践中完善健全人格。人生的路是多样的, 都能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 都能完善自我。

上一篇:扭振性能下一篇:核磁共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