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帮助(精选8篇)
社会帮助 篇1
记者的职责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彰显好人新风, 鞭挞社会邪恶。但我认为,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还应常怀爱民之心、怜弱之情, 自觉担起社会责任, 千方百计帮助特困群众渡过难关, 以此体现党和政府的关爱。
常怀扶弱济困情
驻县记者长期局限一地, 虽然活动范围小, 但人头混得熟, 县直、乡镇、基层的领导和群众大部分都认识, 即使你不认识人家, 人家也知道你。因此, 每到一地, 只要一报家门, 接待者都会说“知道知道”。人熟了, 对工作有好处, 有啥新闻线索都会及时提供给你。但同时, 人头熟了还会给你带来一些工作职责之外的麻烦事。一些特困群众求你给以帮助就是最典型的。
记者虽工作特殊, 但也是社会中的一员, 对特困群众的要求, 要管是你的社会责任、人性良知, 如不想管, 也完全可以用一句“有困难找政府”的话打发来人。可我搞新闻20多年了, 找我的人不计其数, 我从来没有给他们说过这样的话。我是农村生农村长的人, 对农民的疾苦和困难有着切实的体会和深刻的了解。我上小学五年级时, 因交不起3元钱的学杂费差点辍学。到公社办事吓得战战兢兢, 更不要说到县里求人办事了。农村人有两大特点, 一是见干部自觉矮三分, 不敢大声说话;二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求人。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人在最困难的时候, 极需要政府和社会的资助。迈过这个坎儿, 可能就是阳光道, 迈不过这个坎儿, 有可能就是死路一条。本人的经历和良知, 使我自觉担起社会责任,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一些特困群众。
由于我们社会救助体系的不完善, 有些理应得到救助的特困户得不到救助, 他们自认命苦, 不吭一声, 在特困线上苦苦挣扎, 而周围人们对此习以为常, 不管不问。前年夏天, 我到鲁山县磙子营乡石岭村采访, 发现一位左眼瞎、右眼几乎失明的农民, 妻子病瘫在床十几年了, 手、脚变形, 两个儿女在上学。为维持生计, 这位农民除种田外, 还抽空在周围村打工, 半晌还要回家照顾妻子解手。整个家庭一贫如洗。就这样一个极其困苦的家庭, 竟得不到低保、没有得到过任何救济。采访结束后我心情非常沉重。当天, 我给县民政局长打电话, 约他第二天去看看。民政局长给这家带来了白面、衣服和救济款, 又让乡里将这家列入低保。
这些年, 我接待过不少儿女考上大学无钱上学了、患重病无钱医治了、家庭特别困难过不下去了等特困人群, 我都想尽办法帮他们暂解燃眉之急。
用笔唤起众爱心
扶弱济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人人献出一点爱, 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无限美好。记者要用笔去唤起众人的爱心, 掀起爱心潮, 帮助特困人群走出困境, 开始新生活。多次的事实使我认识到, 记者个人的爱心是有限的, 可记者用笔唤起的爱心却是无限的。
鲁山县磙子营乡李村有个姓张的农户, 儿子张大磊1998年患骨癌, 无钱医治。我去采访这件事后, 很快在平顶山日报发了消息, 一些爱心之士纷纷捐款。连深圳、广东、福建、山东等地的一些读者看到报道后, 也给张家寄来了钱。有人捐款我就立即发消息, 形成了强大的爱心潮。那次, 各界共为张家捐款4万多元, 使张大磊治好了病。2007年, 已在县高中读书的张大磊旧病复发, 需到北京治疗。张家经济困难, 连一千元钱也拿不出来。张家夫妇为救儿子, 到县直单位挨门求助, 结果3天只收到了200元捐款。当时我正出差在外, 张大磊的母亲哭着给我打电话, 求我赶快回来给他们想办法。救人要紧, 我提前返回鲁山。张大磊的母亲一见我就哭成了泪人, 说:“大哥呀, 你可得救救孩子呀。”我当即给她掏了500元钱, 并安慰她尽快想办法。我马上给报社领导汇报, 平顶山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了张大磊旧病复发、无钱医治的消息。我又不停地给有关单位打电话联系, 请他们为张大磊献爱心。一时, 各单位、学校纷纷捐款。县里各部、委、办无一例外捐了款。不几天, 社会各界为张大磊捐款6万多元, 使其在北京顺利做了手术, 现在已在上高三。鲁山县土门办事处12岁的女童曾欠, 父母双亡, 靠80多岁的奶奶抚养, 面临辍学。2007年我在平顶山日报报道曾欠的困难后, 不少人为她捐款, 还有人想收养她。最后, 南阳市某区一位领导干部收养了曾欠。时隔一年, 我专门到南阳采访曾欠, 看到养父母对她极好, 让她独居一室, 还装有电脑, 并让她在南阳市条件最好的学校读书。了解情况的人都说是我的一篇报道改变了曾欠的命运。
辛劳奔波无所求
记者的任务是采访、写稿, 可一“揽”上众多的救助事情, 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 没有执著的精神和不怕麻烦、不怕辛劳的劲头, 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说实在的, 凡是找到记者求助的特困人员, 既贫困又没人, 他们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记者身上。有时, 工作繁重, 任务干不完, 可一看到他们悲痛的样子、无助的神情, 我心灵上就受到一次次的震撼。试想, 不是万般无奈, 他们会东打听西打听、费尽周折找记者吗?他们找记者就是相信记者, 他们把记者当做自己的靠山。所以, 我再忙再累, 总是热情接待这些找上门的求助者。为鲁山县土门办事处女童曾欠的事, 我连续4次陪南阳的同志到百里外的土门, 曾欠的养父母对我非常感激, 说:“我们夫妇唯一的女儿不幸去世, 是你又让我们得到了一个女儿。”为给磙子营乡的张大磊筹集医疗费用, 我数次和有关单位联系, 恳请他们伸援手、献爱心, 救救苦命的孩子。张大磊的父母感激地对我说:“你两次救了大磊, 俺一家永远不会忘你的恩情。”我对他们说:“话不能这么说。咱无亲无故、过去又不认识, 我为你们尽一点力是一个记者完全应该做的。”虽然苦点、累点, 又没有任何回报, 但每当我看到被救助者高兴的笑脸时, 心里就有种极大的安慰和快感。
记者不是富翁, 自己也没有多大力量去资助别人。但记者有笔, 有媒体, 他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媒体去为一些特困群众办点事, 帮他们渡过难关。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性良知永远不能忘。
社会帮助 篇2
帮助,是个老话题,人人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有了它,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如何将“帮助”这个较抽象的概念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上掀起涟漪,增进幼儿的认知、激发他们的情感、进而引导幼儿的自觉行为是活动的目标所在。
幼儿作为社会人,他们社会性认识、情感和行为的发生发展,依赖于所处的环境和经验,因此生活性和实践性是本次活动的两大要点,首先我借助直观形象的课件帮助幼儿认识到动物各有所长,相互帮助能解决困难,迁移到幼儿身边发生的事,回忆帮助别人和被帮助的快乐,得出相互帮助能把事情做好的结论,然后以一张简单的娃娃图,让幼儿根据自身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多变的情景,自主猜测可能遇到的困难,设身处地商讨多种帮助办法,最后将幼儿日常生活内容与大班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相结合,让幼儿在帮助弟弟妹妹整理物品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帮助别人和相互帮助的快乐。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活动延伸中我以希望工程的几组镜头,引发幼儿乐于助人的积极情感,将帮助的对象由周围拓展到更大的范围。
活动目标:
1、了解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互相帮助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2、学会正确使用帮助用语,设想多种助人的方法。
3、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相互帮助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小公鸡和小鸭子、希望工程
2、录像:星星班
3、实践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以形象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相互帮助能解决困难。
1、观看课件,提问: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鸭子吃不到虫子时心情怎样?后来心情又怎样了?它是怎么吃到的?小公鸡碰到了什么困难?心情怎样?后来呢?谁帮助了它?小结:碰到困难时很着急、害怕,但是它们你帮我,我帮你后,小鸭吃到了虫子,小鸡被救上了岸,心里都很高兴。小鸭为什么吃不到虫子?小鸡为什么差点被淹死?小结:它们都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相互帮助后,困难就解决了。
二、充分运用图片设置情景,引导幼儿讨论交流身边发生的相互帮助的事例,设想帮助别人的办法。
1、讨论:你遇到过困难吗?是谁帮助你的?你帮助过别人吗?心里觉得怎样?
2、如果你遇到困难怎么办?请求帮助时怎么说?你想帮助别人时怎么说?得到了帮助怎么说?小结:我们都会遇到困难,可以说一些有礼貌的话请求帮助,只要我们互相帮助,就能把事情做好。
3、猜测可能的困难,讨论帮助解决的办法。出示图片:娃娃可能碰到什么困难了?怎么办?小结:你们猜得都有道理,想得办法也很好。可弟弟还在哭?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
三、将幼儿日常生活内容与大班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相结合,让幼儿在帮助弟弟妹妹整理物品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帮助别人和相互帮助的快乐。
1、看录像:星星班场景。提问:小弟弟为什么哭?怎么办?怎样整理又快又好?
2、幼儿实践活动:整理材料帮助了弟弟妹妹,心情怎样?
活动延伸:
社会帮助 篇3
关键词:品德教学 主题探究 情景模拟 社会实践
由于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生活水平日渐优越,长期娇生惯养、养尊处优,导致其社会生活知识贫乏、社会实践能力弱化、社会规则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意识缺乏。因此,帮助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坚强的意志,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笔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几个策略。
一、现状
目前,由于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生活水平日渐优越,长期娇生惯养、养尊处优,导致其社会生活知识贫乏、社会实践能力弱化、社会规则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意识缺乏,具体表现为许多学生存在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弱的现象;有些学生缺乏与人沟通的自信和勇气;有些学生自理能力差,缺少生活的基本技能;有些学生长期依靠家长,遇到问题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养成了“有困难,找妈妈(家长)”的依赖心理;还有些学生社会生活知识贫乏,小麦、韭菜分不清楚的学生大有人在……因此,帮助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坚强的意志,显得尤为重要。
二、方法
1.让学生在主题探究中认识社会
关于社会的知识内容非常广泛,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认识社会。比如,围绕“社会生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这一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体验,通过课堂上的讨论探究,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明白社会生活不仅包括我们的社区生活、学校生活,还包括我们的城市生活、乡村生活,它涵盖了和我们每个人衣食住行相关的一切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此外,在教学前的探究活动中也可以通过主题探究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以未来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交通安全要注意》一课为例,围绕“交通规则知多少”这一主题,首先,可以在教学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交通法规的资料、图片等;其次,要求学生在上学放学的道路上观察周围有哪些交通标识和交通设施,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如何,自己是否遵守交通规则,探究小组还可以通过观察思考遵守交通规则的作用与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等等。通过课前的主题探究,以调查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在社会中探究,在生活中了解。
主题探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让学生在围绕一个主题的系列活动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提升学生综合探究的能力,而当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寻求答案,当一个主题探究有了收获,这种收获又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经验,教师再引导学生将探究所得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提升学生社会生活的能力。比如,《交通安全要注意》一课,孩子们对于自己从主题探究中获得的有关交通安全的知识,将会更能自动、自觉、自发地去运用到生活当中去遵守,从而达到品德教学由明理到导行的过程。
2.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中认识社会
情景模拟是指通过设置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参与到模拟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从而引出其相应的情绪反应和道德行为。这样的情景可以使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中获得亲身感悟和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搭建了平台,会活跃课堂气氛,还会有效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中的发展和需要,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在《家乡民俗探秘》中,通过学生小品表演的形式来展现家乡的民风民俗,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民俗都表达了怎样的含义?它在家乡人生活中起着怎样的作用?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既能觉得兴趣无穷,又能激起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欲望。
当然,在情景模拟活动设计时,教师要选择广大学生熟悉的有典型情节的情景让学生模拟体验。通过体验,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走进社会、感知社会的过程。当学生模拟不到位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必要时还可亲自进行示范表演。比如,为了让学生走进社会,培养选购商品的能力,可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买卖商品。在这样的模拟中,学生通过挑选商品、讨价还价、付款取物等活动,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同时,也会培养起学生文明购物、礼貌交际、合理理财的生活能力。教学《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教师在课前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不同职业的人是如何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并以情景模拟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模拟中进一步了解不同职业的人们,感受他们的作用,体会他们的辛苦。
3.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
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一些认识和观念必须要经过社会实践,才能内化于行。因此,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必须和生活、现实相关联,和社会相关联,让学生到生活中、到社会中去深化认识,升华情感体验。学校生活只是小学生整个生活的一部分,广阔的社会生活才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形成公民身份的认同感,组织学生参与到社区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调查访问等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更多的社会知识,形成更强的实践能力,养成更好的道德习惯。比如,在教学《快乐的邻里生活》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让孩子们去实践的环节,首先,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去调查附近小区邻里之间的关系如何?接着,大家通过走访,了解了影响邻里关系的原因。最后,针对“邻里之间很少来往,所以大家彼此间漠不关心”“有些居民的不文明的居住行为影响了邻里关系”等问题,孩子们集思广益,为所在的社区群众设计了几项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活动来拉近邻里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这一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获得还可以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他人的需要,有利于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精神,最终使他们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增强了能力,提升了品质。
三、深远意义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更要将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关注学生的参与上,综合运用以上策略,或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开发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逐渐积累生活的经验、深华知识、情感的体验,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这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使之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
[2]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社会帮助 篇4
一、职业高中学生毕业前的心理特点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同学选择职高并不是真正地对技术有什么渴望,而是中考成绩不理想,无可奈何之下来到了这里;而他们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他们比别人的智商低,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没有一定的自制能力等。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学生在毕业前心理方面有这样几个特点:
1.对未来充满憧憬。社会与学校相比,对学生的诱惑更大。因为,还没有步入社会的学生,通过种种渠道已经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社会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社会当中才能真正地运用自己的所学,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和未来。因此,他们对自己即将面对的未来充满了想象和希望。
2.对自己有较强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极快地适应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学校三年,在老师的教育与引导之下,学生在学校掌握了相应的技能,而且通过与家人、老师、同学的交往也渐渐地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感觉到自己在为人处事方面、在知识技能方面都相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再加上正是青春年少,大多数同学都会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顺利地解决在社会中所碰到的问题。
3.因为迫切想得到社会的认可而有一定的焦虑心理。虽然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学生也怕自己的第一步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而不能顺利地迈出去,比如说第一份工作是否顺利,在工作当中的第一次独立的任务是否圆满完成等等。因此,在充满自信的同时,会突然出现持续时间比较短的焦虑心理也就完全正常了。
4.一些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虽然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老师们曾告诫每位同学要对自己的人生有长期和短期的规划,但实际情况是,有一部分同学总是认识不到这个对自己有什么样的作用,不知道其重要性。因此在毕业之际,对自己步入社会以后做什么样的工作并没有一个自己成熟的看法,仅仅停留在听从家长或者学校对自己的安排这个层面上。
二、教师对学生心理上的引导
1.通过开班会、个别谈心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工作当中碰到一些困难很正常,但如果一碰到困难就对自己的决定失去信心,不再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完成工作,那就不对了。因为一旦在工作当中因为一些困难而对自己失去信心,那么将很难再去做好自己的工作。所以,在学生步入社会以前就要让学生意识到:碰到困难不怕,怕的是被困难打倒;真正对自己充满信心不仅仅是在顺境当中,更应该是在逆境当中同样对自己充满信心!
2.有阳光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阴影,同样,社会当中不仅仅有美的地方,也一定会有丑恶的地方。进入社会以后,不仅仅要能看到社会当中不好的现象,更要能发现社会当中的美丽。不要因为局部的黑暗而让自己戴有色眼镜去观察社会。学生在刚刚进入社会时,原本对社会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可是,一旦碰上一些丑恶的现象,因为难以接受,而极有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怀疑,让自己不能再客观地去看待社会当中的事物,而这种心态对学生在社会当中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为了防止这种心态的产生,我认为提前帮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和角度去看待社会当中的黑暗会更加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3.“用平和的心去看待一切。成功固然令人喜悦,但失败也有其美丽的过程;不要过于计算得失,因为那样会让你失去发现美好事物的机会,让你的人生失去精彩。”这段话并不是要告诉学生成败无所谓,努力不努力也无所谓,而是想让他们理解应该怎么样科学地去看待生活工作当中的得与失。这个问题许多成年人也看不明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不过,我认为,让学生们能够在努力工作、努力追求的前提下用平和的心去对待得与失,他们的人生将会更加的美丽和精彩,不会被不必要的东西蒙蔽了心灵。这个也算是在学生毕业之际对他们的再一次告诫吧。
小班《我来帮助你》社会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够发现别人明显高兴与不高兴的表情,并在老师的渲染下,会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给予他人关心和帮助。
2、激发幼儿同情关心他人的情感,并学会说:“我来帮助你”。
活动准备:
1、老师排练表演。道具:头饰(红花姐姐、青蛙、小山羊)纸撕面条、棉签、纱布。
2、图片、积木、报纸、篮子。
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红花姐姐出场,与幼儿谈话,引起幼儿对红花姐姐的认识。
“小朋友好,我是红花姐姐,我最喜欢关心和帮助别人,还喜欢做好事,所以我每天都很快乐。”
二、情景表演,幼儿与情景互动。
1、小青蛙出场。(手受伤了)
红花姐姐:小青蛙,你怎么啦?
小青蛙:森林里发大水,把树冲到了,树倒下来压到了我的手,现在我的手好痛呀!
红花姐姐:你别着急,我来帮助你。(涂药、包扎)
2、小山羊出场。(伤心的哭)
红花姐姐:小山羊你怎么啦?
小山羊:森林里发大水,把吃的都冲走了,现在我又冷又饿。
红花姐姐:你别着急,我来帮助你。(披上衣服、吃面条)
三、教师与幼儿进行交谈。
提问:1、小朋友们在幼儿园,老师是怎样帮助你的?
2、在家爸爸、妈妈是怎样帮助你的?
3、小朋友们,平时都是老师和爸爸、妈妈帮助你们,那你们帮助过别人吗?
四、小青蛙敲门进来:“红花姐姐,森林里还有许多小动物也遇到了困难,他们也需要帮助,你快跟我来看看。
五、拉开幕布,出示图片
红花姐姐:“哎呀!小动物们都怎么啦?”请个别幼儿起来回答(小猫被树压着,小鸡落在水中,小熊的房子倒了,小兔饿得在哭)。
小动物们遇到了困难,都很伤心小朋友们快来想办法帮帮小动物们,请幼儿说出怎样关心、帮助小动物们。
根据幼儿说的办法,教师将小动物解救出来。
六、延伸活动
社会帮助 篇6
UN Under-Secretary-General for Humanitarian Affairs Valerie Amos urge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help the people of Darfur region become self-sufficient, saying that she was disappointed that the region is still not self-reliant after 10 years of humanitarian operations, during her 4 days' visit to Darfur.
According to the UN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OCHA), over 1.4 million people are receiving humanitarian assistance in nearly 100 displacement camps across Darfur.
Ms. Amos said that a stronger bridge between humanitarian and development work is needed. During the visit, Ms. Amos met with internally displaced people at the Zam Zam camp, and held talks with authorities and the head of the joint African Union-United Nations Mission in Darfur in El Fasher.
社会帮助 篇7
一、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偏差认识所产生的消极表现
1. 拜金主义思想。
其突出表现就是盲目崇拜金钱, 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在思想上一切为我, 崇拜金钱, 缺乏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生活上盲目攀比, 追求享受, 缺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学习上纪律松弛, 不求上进, 缺乏拼搏进取的求实作风;择业上贪图享受, 追求实惠, 缺乏艰苦创业的敬业意识。
2. 享乐主义思想。
主要表现在少数大学生中出现的凡事都追求享乐的倾向, 一味讲究吃穿, 追求物质享受。他们寻找各种借口, 只要沾上“喜”字就得请客。过生日、评三好、拿奖学金、比赛获奖、迎“新”送“旧”、甚至交上异性朋友都请吃。特别是个别女生中出现了“急嫁族”的倾向, 急着嫁个有钱的好男人, 一结婚就什么都有了, 不用奋斗了, 可以享受一生。凡此种种, 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我们大学生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
3. 个人主义思想。
其表现为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 一切从个人需要和个人幸福出发, 把个人价值看得高于一切, 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 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为达到个人目的, 甚至不惜损害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4. 功利主义思想。
把入党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 是为了给自己日后带来名、利、权等方面的资本和筹码, 而不是一种崇高的信仰;担任村干部是为了报考公务员时获得优先录取条件;把到农村锻炼作为选择更好岗位的“跳板”;去扶贫、赈灾、支教就频频向媒体献媚, 目的是为了引人注目。在“功利主义”心态的影响下, 当代的大学生可谓丑态百出。
二、如何帮助大学生纠正对当今社会认识的偏差
如何让大学生认清当今社会的主流, 任何帮助大学生纠正对当今社会认识的偏差, 这是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首先, 要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在认识评价社会中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一直被人们视为具有知识才干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国家将把未来建设的重任赋予在他们的肩上, 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会使社会更加美好。然而, 当代大学生在认识评价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却直接妨碍了他们对社会的准确把握。以自我为中心认识评价社会局限了他们的视野;以偏执的心态分析评价社会, 影响了他们对社会的全面准确把握;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急于求成, 使他们的认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解决社会问题不能置身其中, 使他们可能会沦为建设的看客, 甚至是妨碍者。必须及时解决这此问题, 使当代大学生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 承担起社会赋予他们的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重任。
其次, 要找出大学生在认识评价社会时出现问题的原因。
几十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主要集中在如何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方面, 虽然也经常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却是要么只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 要么只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从未把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评价社会作为重要任务, 开展系统严密且有针对性的工作。最突出表现是, 对学生的业务学习, 制订实施了严密的重修、补考、留级、退学规则, 而对学生的思想问题, 尤其是如何认识评价社会问题只局限于一般引导, 或者是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长此以往, 使学生对业务学习百般重视, 而对思想修养尤其是如何正确认识评价社会则是随遇而安, 随波逐流。
三、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社会
“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当代大学生认识评价社会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表明, 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与高等教育法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要使高等教育法的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必须对当代大学生在认识评价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 理清存在问题的根源, 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尽快解决问题。一要克服重智轻德的倾向, 真正制定出及时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教育机制, 保证学生有想法有地方说, 有错误有人帮助纠, 有疑问有人帮助解, 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去。二要为学生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密切接触社会, 真正参加社会实践, 使他们通过社会实践, 真正全面地认识社会状况, 进而自觉地修正自己对社会认识的偏差。
摘要:作者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偏差认识所产生的消极表现, 并就如何帮助大学生纠正对当今社会认识的偏差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问题,大学生,认识偏差,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赵雇·当代西方社会思潮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 (1)
[2]杨楠、王东、刘洪波·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与我国德育[J]。贵州社科学, 2006, (3)
社会帮助 篇8
关键词:自然社会环境,教育资源,体育教学,启示帮助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大家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此理。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环境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 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 都不应是随便安排的, 孩子周围的环境对他应有所诱导、有所启示。”
一、场区环境对比优势
1.偏僻的地理位置
东风场区, 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甘肃和内蒙交界之处、中央戈壁巴丹吉林沙漠腹地, 距离最近的两个城市———甘肃省酒泉市、内蒙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各约280 公里、140 公里, 交通单一, 环境封闭, 地理位置偏僻, 远离社会干扰, 是一片难得的净土、乐园。生活在这里的孩子都很快乐幸福, 也很淳朴, 同学之间的友谊单纯、感情深厚。
2.恶劣的自然环境
东风场区建设在戈壁滩上, 沙漠之中, 可以想象自然环境多么恶劣。场区四周遍地沙砾, 少自然植被绿荫, 夏季酷暑、冬季严寒, 春秋两季大风不断, 沙尘暴漫天飞舞, 一年之中难得有一两场雨雪天气。要对抗、征服恶劣的自然环境, 在一无所依的戈壁沙漠搞建设、育人才, 势必要求在这里居住的师生队伍具备大无畏的精神气概, 敢于向艰苦环境挑战的英雄气魄, 敢于战胜各种困难的自信乐观, 以及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和风雨无阻能经得起摔打的强健体魄, 既要求独立又注重团结的人格, 并且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地培育锻造。
3.社会环境对比优势
高度军事化的独立小型社会环境东风场区既是军民百姓共同的生活区, 又是军事管辖区, 双重身份让它既能保持相对独立完整, 享受军事管辖区带来的纯净、整洁、有序, 又不至于与现实社会脱节, 可以说是兼得社会便利和军营高效管理优势。如:军人每天的早操风雨无阻, 清晨走在场区的马路上, 随处可见军人晨跑统一的步伐, 听见他们富有激情的口号, 令人不由得加入其中, 尽情地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学生从小生活其中, 体育锻炼的意识强烈。
二、自然社会环境的对比优势对体育教学的启示、思考
1.什么是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是指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学习形式, 以身体健康知识获得、运动技术技能传授、心理健康水平增进为主要学习内容, 为增强学生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而进行的师生多边互动的教学活动
2.体育课对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体育教学比赛以竞争的魅力吸引学生参与, 通过体育竞赛, 使学生增强自信, 获得奋进向上的积极性情绪体验。体育对于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的培养, 是任何其他方式、其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3.体育教学的有效合作学习的培养
由于地处边远的戈壁沙漠, 我们的学生较少, 都以小班化教学来设置课程。例如, 在800 米跑中, 将男女分成同一组, 这样学生为了发挥更好成绩, 男孩子为了面子, 就会更加拼命地跑动。女孩子为了表现自己也会更加努力地拼搏。又如, 每学期我会让学生按自己组员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分组, 以组为单位编一支5 分钟的舞蹈, 期末纳入学生的体育成绩考查中,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爱上体育课的热情又能团结同学之间的友情, 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增强了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 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处在航天卫星发射中心的孩子们从小熏陶着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而航天精神和体育精神是相通的, 航天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它和体育的天然联系。学生从小就磨练出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热爱体育运动的精神, 孩子们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学习。
总之, 自然、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上述内容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其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总的来说, 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环境的影响作用并不都是有意识的和积极的, 有时候环境的影响是自发性的, 甚至是消极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合理的调控了。当然环境是可以创造的, 也是可以改变的, 并且环境这些外在因素不是影响一个人受教育的主要因素, 但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对其予以相当的重视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社会帮助】推荐阅读:
中班社会互相帮助教案05-17
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作文06-27
朴华致远-推荐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05-20
引导帮助08-03
员工帮助09-19
集体帮助09-24
职业帮助10-08
课堂帮助10-23
小学四年级语文帮助别人或受别人帮助的范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