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及输血反应(精选12篇)
输血及输血反应 篇1
经过广大输血工作者和学者的共同努力, 输血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 其重要性日益彰显, 其治疗方法无法替代, 其适应范围不断扩大, 然而输血带来的副效应时常困扰着临床工作者, 笔者就临床医生如何合理用血以减少输血副效应谈以下几点。
1自身输血
自身输血就是将自己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回输给自己。作为一种科学、合理、经济、安全的输血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国外逐步应用于临床。自身输血有回收式、储存式和血液稀释式几种。①回收式:目前我国应用最多的自身输血是术中自体血液回输[1,2] , 这种输血法患者及其家属很少参与意见, 较易推广;②储存式:这种输血方式已被许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如:澳大利亚择期手术患者约有60%采取自体储血, 美国择期手术用血的80%~90%源于术前自体储血。自身储血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也已经有一些成功的例子[3,4], 由于自身储血是由患者体内采集血液, 并需要推迟术期, 所以需要临床医生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做好宣传解释工作;③血液稀释式自身输血:也是一条自身输血新思路[5]。总之,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病情采取多种自身输血方式, 这样既可以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 又可以减少异体输血引起的免疫反应以及感染某些疾病, 对于Rh (-) 患者输血, 也避免了供血者稀有的困难, 同时患者也减轻了经济负担。
2成分输血
全血中细胞种类多、成分复杂, 故可以引起多种不良反应, 如:过敏或类过敏反应、心力衰竭、肺水肿、发热反应、枸橼酸盐中毒等。成分输血不仅可以一血多用、“浓缩”血液某种成分, 而且可以减少某些副效应。例如:反复输血或妊娠可以使患者体内产生白细胞凝集素, 凝集大多数供血者的白细胞, 当再次输血时就会发生严重的发热反应, 对怀疑或诊断有此种凝集素的患者, 若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就可以避免这一副效应的发生。再如:血浆存在使全血容量增大, 大量输血或受血者心功能不全时, 可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 重则死亡。临床医生应根据病情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症输血, 减少输血反应, 提高输血效能。
3减少非必要用血
“窗口期”的存在是世界性难题, 目前的检测手段尚不能将威胁输血安全的病原微生物完全检出, 而且巨细胞病毒、T细胞病毒、疟疾等项目的检测并未在采供血系统全面开展, 因此输血具有一定的风险, 临床医生在决定给患者输血前一定要权衡利弊, 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可有可无的用血, 抛弃过去“促恢复血”和“安慰血”的做法。
4不用所谓的“新鲜血”
在 (4±2) ℃冰箱中保存72 h以上的血液, 可以灭活梅毒螺旋体, 从而防止了梅毒的传播。如果这种“新鲜血”还未来得及检测, 传播各种传染病的机会就会更多。
5加强医院输血科工作管理, 增强医务人员责任心
ABO血型不合的输血会引起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反应, 短时间内就可危及患者生命。造成上述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医务人员工作粗枝大叶、责任心不强, 错贴标签、弄错患者床号等[6]。针对上述现象医院应加大管理力度, 培养输血相关医护人员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同时保留配血管以备回顾性检查。
6取缔非法私自采血行为
尽管国家强令禁止非法采血, 仍然有些医院视国家法律不顾、视患者安全不顾而私自采血, 2004年内蒙某医院多次非法采血致使多人感染艾滋病, 当事人已经受到严惩, 但其行为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国家应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 使非法采血无容身之地。
参考文献
[1]江晨, 王永文, 薛嵩, 等.外伤性肝破裂内出血自体回输体会.中国输血杂志, 2001, 14 (2) :103.
[2]杨尚伦, 李德福.外伤性脾破裂自血回输79例.中国输血杂志, 2001, 14 (1) :37.
[3]江群英, 吕先萍.自身输血在RhD阴性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中国输血杂志, 2001, 14 (2) :97-98.
[4]徐贵全, 黄星.储存式自体输血在骨科择期手术中的应用.中国输血杂志, 2001, 15 (6) :411.
[5]张曙, 韩滏同, 王厚强, 等.急性血液稀释自身输血应用于手术的临床观察.中国输血杂志, 2001, 14 (2) :102-103.
[6]杨裔明, 田云龙, 冯锐, 等.2例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抢救.中国输血杂志, 1997, 10 (2) :83-84.
输血及输血反应 篇2
(一)发热反应
发热是输血中常见的反应
1、原因
(1)血液、保养液、贮血器或输血用具被致热原污染。
(2)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再次输血时对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发热。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造成污染。
2、临床表现
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1~2h内发生。临床表现为畏寒或寒战、发热,体温可达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发热持续时间不等,轻者持续1~2h后缓解,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3、护理措施
(1)根据病情减慢低速或停止输血,给予生理盐水输入,爆出静脉通路并及时与医生联系。(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每半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至病情平稳。
(3)给予对症处理,寒战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并给予相应生活护理。(4)必要时按医嘱用药,例如激素、抗过敏药若异丙嗪等。
(5)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致热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二)过敏反应
1、原因
(1)病人是过敏体质,输入血中的异体蛋白与过敏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而致敏。
(2)献血员在献血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使输入血液中含致敏物质。
(3)多次输血患者,体内可产生过敏性抗体,当再次输血时,抗原、抗体相互作用而发生过敏反应。
(4)供血者血液中的变态反应抗体随血液传给受血者,一旦与相应抗原接触,即可发生过敏反应。
2、临川表现
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重者因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两肺闻及哮鸣音,甚至反生过敏性休克。
3、护理措施
(1)发生过敏反应时,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通路,通知医生。
(2)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应给予抗休克治疗。(3)根据医嘱给予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或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
(4)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献血员在采血前4h内不吃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宜用少量清淡饮食或糖水,对有过敏史的患者输血前给予抗过敏药物。
(三)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指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可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1、原因
(1)输入异型血:多由于ABO血型不相容引起,供血者与受血者血型不服而造成,一般输入10-15ml即可出现症状。
(2)输入变质血:输血前红细胞已变质溶解,如血液储存过久、血液保存温度过高,输血前将血加热或震荡过剧,血液受细菌污染均可造成溶血。
(3)血中加入药物:多由于血中加入高渗、低渗溶液或能影响血液pH变化的药物,致使红细胞大量破坏所致。(4)Rh因子所致溶血:Rh阴性者首次输入Rh阳性血液时不会发生溶血反应,但输血2-3周后即产生抗Rh阳性的抗体。如再次接受Rh阳性血液,即可发生溶血反应。Rh因子不合所引起的溶血反应发生较慢,可在输血后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才发生,并且较少见。
2、临床表现
轻者和发热反应相似,严重者可在输入10-15ml血液后即可出现症状,死亡率高,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由于受血者血浆中凝集素和输入血中红细胞的凝集原发生凝集反应,使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可引起头部胀痛、四肢麻木、腰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
(2)第二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释放进入血浆中,可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3)第三阶段:由于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中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标称结晶体,致使肾小管阻塞;又因为血红蛋白的分解物使肾小管内皮细胞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也可导致肾小管阻塞。病人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3、护理措施
(1)出现症状立即停止输血,迅速通知医生紧急处理,并保留余血和病人血标本送化验室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2)给予氧气吸入,维持静脉输液通道,遵医嘱输入升压药和其他药物。
(3)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4)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
(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并做好记录,对少尿、尿闭者,氨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出现休克症状,即配合抗休克治疗。(6)认真作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仔细查对,杜绝差错,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规则,不可使用变质血液。
(四)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
大量输血一般指在24h内紧急输血量大于或相当于病人总血量。常见的反应有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等。
1、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
2、出血倾向
(1)原因:长期反复输血或超过病人原血液总量的大量输血,由于库血中的血小板、凝血因子破坏较多而引起出血。
(2)临床表现:皮肤、粘膜瘀斑,牙龈出血,穿刺部位大块瘀血或手术后伤口渗血,严重者出现血尿。(3)护理措施:①应密切观察病人意识、血压、脉搏等变化,注意皮肤、粘膜或手术伤口有无出血;②可根据医嘱间隔输入新鲜血或血小板悬液,以补充足够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3、枸橼酸钠中毒反应
(1)原因:大量输血同事输入大量枸橼酸钠,如肝功能不全,枸橼酸钠不能完全氧化和排出,而与血中游离钙结合使血钙下降,以至凝血功能障碍、毛细血管张力减低、血管收缩不良和心肌收缩无力等。
(2)临床表现:病人手足抽搐、出血倾向、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心室纤维颤动,甚至发生心跳停止。
(3)护理措施:严密观察病人反应。输入库血1000ml以上时,须按医嘱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ml,以补充钙离子,预防发生低血钙。
(五)其他
如空气栓塞、细菌污染反应等,远期观察还可有因输血传染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疟疾、艾滋病等。
输血及输血反应 篇3
【关键词】输血; 不良反应; 悬浮红细胞; 去白细胞红细胞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22-01
临床输血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其对挽救生命的作用是其他药物所不能代替的。近年来虽然血型检测技术不断发展,但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仍较常见[1]。由于人类的血液组成成分的复杂和多样,2个人之间完全同型的血液几乎不存在,这就会使受血者存在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的潜在风险[2]。成分输血是指利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将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进行分离,把有效成分分别制成纯度或浓度较高的制剂,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有目的的补充患者所需要的血液成分的输血方法[3] 。为了解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输注成分血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调查输注悬浮红细胞3905例,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4022例输血后有输血不良反应时由临床医生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卡,填报送输血科,输血科统计后上报给医务科。
2. 结果
输注悬浮红细胞3905例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例,不良反应率
为0.2%。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4022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率为0.05%。
3.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急诊病人的重要医疗措施。由于人类的血
液组成成分的复杂和多样,人之间完全同型的血液几乎不存在,这就会使受血者存在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的潜在风险。而人类自身的血液是有限的,以现在的科技手段还不能进行人工合成,只能来源于自身,因此,人的血液是很宝贵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合理的利用有限的血液资源[4]。成分输血是根据血液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的密度不一样,采用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将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分别制成纯度或浓度较高的制剂,根据临床上患者的病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输注治疗,避免了有效成分以外的不需要的血液成分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5]。本文中输注悬浮红细胞3905例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例,不良反应率为0.2%。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4022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率为0.05%。输血去白细胞红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输注悬浮红细胞,可见输注去除白细胞后的血液制品会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因此,进行成分输血只是输注患者所需要补充的血液成分,降低了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治疗的针对性强,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成分输血输注的量与输全血相比大大减少,从而减轻了心脏和血管的负荷,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也节约了血液资源。临床上常用的血液制品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和冷沉淀等5大类。
综上所述,输注成分血进行治疗的优点主要是:(1)高效: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纯度高、针对性治疗效果好。因为每一种血液成分制剂在制备的过程中都是经过分离、提纯、浓缩的容量很小,但是有效成分的浓度和纯度很高,可以很好的提高临床疗效。(2)安全性高:全血的成分复杂,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的机会多。成分输血可以避免将不必要的血液成份输入患者体内所致的不良反应。由于病毒不是均匀的分布在血液的各种成分中,因而各种血液成分传播病毒的危险性不同,病毒通过白细胞传播的危险性最大,血浆次之,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对较小。而使用单一的血液成分就能够降低因输血而导致的血液传播疾病和性传染病的发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6]。(3)使用方便节约血液资源:血液成分制剂的稳定性好,易于保存和运输,全血白细胞中的粒细胞不容易保存而血小板只能保存在(22±2)℃且震荡条件下与全血的储存条件不相同而且相对全血的需要量少很多,使用方便,例如:白细胞、浓缩血小板、血浆等几种血液成分的制品,可以分别输给几个需要不同血液成分的患者,这样既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又能充分利用不同的血液成分。节约了血液资源。(4)价格便宜,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我们要重视成分血在临床治疗中的推广和应用。在医院临床的各个科室树立成分输血的意识,最大限度的发挥血液的利用价值,提高临床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杨成民,李家增,季阳.基础输血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8—664.[2]劉备叶,覃灵芝,曾凡萍.临床输血情况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3(20):2752~2753.[3] 江朝富,崔徐江,汪传喜.现代成分输血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吴彩霞,吴岩.浅谈成分输血[J].中国社区医师,2007,9(I):3~4
[5]高峰.输血与输血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76.
输血及输血反应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中心共接受400例输血的患者, 年龄为18~74岁, 其中各类慢性失血患者100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100例, 白血病及化疗后患者140例, 剩余全部为巨幼细胞贫血及缺铁性贫血患者。
1.2 方法
400例患者所输注的血液为我中心血站的血液。根据标准规范进行输注, 输注期间紧密测检患者状态及皮肤情况, 加紧巡视, 做好全过程细致的相关记录。
2 出现不良反应的观察及相关护理
2.1 过敏反应
我们所说的输血过敏性反应为:关节痛、荨麻疹、气短、低血压休克以及呼吸困难等[1,2,3], 若患者症状存在其中的任何一项则可以确定为过敏反应。任意一种反应出现都要第一时间调节输血速度, 让其缓慢注入, 并实施地塞米松肌肉推注, 若出现反应较为严重的患者没那么就要停止输血, 并对其实施1/1 000肾上腺素推注, 还要进行升压等一系列治疗, 参与观察对象的治疗有效率为100%。
2.2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输血之后在短时间里或输血期间患者出现寒战、发热等情况, 发热时体温能够达到39~41℃, 患者出现呕吐、恶心、皮肤潮红等症状, 反应时间为2 h左右, 之后会发生出汗, 最终退烧。患者发热的强度和输血的速度及热量有紧密的联系, 有的时候患者出现反应的时间在输血后的几个小时内发生。若发生反应就要第一时间停止输血, 并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等。
2.3 输血后出现紫癜
据临床观察这种情况均发生于输血后7 d左右, 其发生速度快、高热、畏寒、荨麻疹。有些患者还会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出血位置不固定、有的患者齿龈出血、还有黑便及鼻出血的情况;随之会发生血小板减少。巨核细胞明显增加, 间接抗人球蛋白测检出现阳性反应。这种情况有效措施为免疫球蛋白静点或者甲强龙静点。
2.4 移植物抗宿主病
此症状会出现腹泻、皮肤潮红肝脾肿大等症状。并伴有发热, 体温最高时能够达到40℃左右, 相应的措施为实施甲氨蝶呤静点或者口服强的松、环孢素。
2.5 输血性血色病
通关观察此病症临床上会造成肝功能的损伤、心律不齐、心功能不全、性功能降低等症状[4,5,6]。可以进行年轻红细胞的输用, 或者口服祛铁剂。
2.6 大量输血后反应
(1) 患者会出现肺水肿, 有些还会发生功能性心力衰竭等。主要症状显示:在进行输血期间或输血过后的60 min内, 出现心率加快、头痛、咳嗽、头胀、颈静脉努张等, 这种症状若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患者死亡, 相应措施要及时停止输血, 让患者半卧, 避免静脉回流, 减轻心脏负担。还要对其加压输氧, 并进行酒精湿化吸氧, 避免肺泡里泡沫对外层的张力, 让泡沫破裂消除, 因此改善肺部气体换流, 降低缺氧病症, 必要时进行镇静、强心及扩血管的治疗。若出现恶化四肢轮流进行结扎。还可以对无贫血的患者实施适当的静脉放血, 从而减少静脉血液流量。
(2) 枸橼酸钠中毒。若出现这种症状患者会有手足抽搐及肌肉痉挛的症状发生;有甚者血压会减少、心室纤颤且伴有出血等症状。治疗措施可对其进行静脉注射氯化钙10 m L, 或10%葡萄糖酸钙。若进行快速大量的输血还要避免高钾血症。
2.7 细菌污染反应
其反应情况与细菌的类型、输血量以及受血患者的抵抗力有关, 严重患者能够出现中毒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DIC等。一经出现此类反应要及时停止输血, 上报主治医师, 把剩余血和患者血标本送往化验室进行检查、进行血培养及药敏测试。
2.8 溶血反应
输入异型血液, 促使血管内溶血, 通常输入10~20 m L就可出现症状。发生溶血反应要第一时间停止输血并与主治医师联系, 且保留剩余血。采集患者的血标本重做血型检测及交叉配血测试, 抚慰患者, 用以消除其焦虑与恐惧情绪;保持静脉输液。口服及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促使尿液碱化。双侧腰部封闭, 且利用热水袋进行热敷两侧肾区, 避免肾血管痉挛、从而保护患者的肾脏器官;紧密的观察生命指数与尿量, 进行详细的记录。对无尿或少尿者, 按急性肾衰竭实施护理。
3 结果
3.1 过敏反应
所有输血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的共4例, 所有过敏反应都发生荨麻疹, 其中1例出现关节痛及血管神经性水肿, 1例出现气短、胸闷、且呼吸不畅, 1例发生低血压性休克[7]。全部患者全部降低输血速度, 且予以非那根肌注, 反应严重的患者输血立刻禁止, 并进行肾上腺素的注射, 同时要进行升压以及吸氧等治疗, 在此次临床观察中, 通过上述方法患者治疗全部有效。
3.2 非溶血性发热
400例输血患者中有1例出现发热症状, 其发生时要第一时间停止输血, 紧密的观察病情。患者寒战的时候为其进行保暖, 发热的时候可以利用退热药, 例如扑热息痛以及安痛定等。
3.3 输血后紫癜
该中心400例患者共有1例出现输血后紫癜, 对其进行免疫球蛋白静点以及甲强龙静点, 2 d后血小板开始提升, 7 d后血小板为正常水平。
3.4 移植物抗宿主病
这400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 对其进行甲氨蝶呤静点以及强的松、环孢素口服。14 d后腹泻停止, 发热症状有所好转, 咳嗽、咳痰病症减轻。30 d后转氨酶及血常规恢复正常水平。
3.5 输血性血色病
其中1例多次输血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出现输血性血色病, 在临床上可对其输入年轻红细胞, 或口服祛铁剂后情况得到显著的改善。
3.6 大量输血后反应
在进行分析的400例输血患者中, 大量输血后发生出血的患者为1例, 经过输注凝血因子及血小板之后, 出血症状随之消失。经分析结果总结出, 输血反应的发生概率和原发病没有必然的关系。以过敏反应居多, 发热反应次之、后面一次是输血后紫癜以及循环负荷过重等。
4 讨论
输血反应指的是在输血进行中或结束之后, 因为输入的血液或其相应制品或所用的输注材料而出现的不良反应[4]。提议对有过敏历史的患者在输注血液制品前30 min口服皮质激素以及抗组胺药。选择没有过敏史的血液供应者, 反复出现过敏反应患者可选择洗涤冰冻红细胞、红细胞、洗涤浓缩血小板, 不能够再使用血浆与血浆相关的制品, 去除微聚物或白细胞并不可以避免过敏反应, 因血浆蛋白能够透过滤器。
来该中心的400例输血患者中有2例发生发热反应, 为防止输血发热反应, 尽可能的输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者在输血及采血时用过滤网过滤掉血液中的白细胞, 能够避免因白细胞抗体与白细胞凝集素造成的输血发热反应。还可以运用白细胞交叉配血测试, 选择白细胞相互可以融合的供血者, 以及测检粒细胞特异性抗体等。来该中心进行治疗的400例输血患者中有1例发生输血后紫癜, 要避免输血后紫癜, 最为有效的措施是检查血小板抗原, 配型后再进行输注。与输血相应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防预, 最有效的方法是洗涤红细胞及输注冰冻红细胞, 运用辐射仪对血制品实施照射, 从而使淋巴细胞完全被灭活。输血性血色病基本用在要进行反复多次输注红细胞才可以保持正常生活的患者, 这类患者因为长时间、反复的多次输血, 而血液中大概含铁约为450~500 mg/L, 身体排泄的铁却只有1 mg/d, 输入的铁在体内慢慢的累积、沉淀, 过多的铁以含铁血黄素状态积累在患者的胰、肝以及心肌等。初期时这些脏器里含铁黄素淤积, 之后会出现组织功能的损伤, 从而造成输血性血色病。大量的输血指的是在24 h里输库存血量相当患者的全部血液容量。在大量输血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快速输入库存冷血, 要十分严格的掌握输血量, 防止输血过量, 要时刻测定红细胞淤积, 依照其结果进行输血量的控制。
该中心的400例输血患者中输血反应的出现率以过敏反应居多, 发热反应次之、在之后为输血后紫癜以及循环负荷过重等。输血反应的出现率和原发病联系不大。目前来看, 输血在当代治疗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不过输血并不是绝对的安全可靠, 伴随着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输血医学正在出现翻天覆地的改变。输血已经由全血转变为成分血, 从替补的概念逾越到了治疗的概念, 从自体到异体, 从单纯的血液到生物制品。从另一个层面分析, 输血波及到的范围越是广阔, 输血次数越多, 输血量越大, 因此致使了输血反应出现的比率也就越高。怎样最大程度地确保用血者安全可靠, 最大程度的降低输血反应的出现, 除了严格遵守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外, 还要熟知输血的安全防范方法及相应的措施[8]。通常护理人员是输血治疗进行过程中的主要执行人, 当代输血技术需要护理人员有超强的责任心, 还要其熟练输血的理论知识及相关的技术, 具备丰富全面的临床时间经验, 做到合理的护理、科学的护理, 要要以人为本, 才可以确保用血者的健康安全, 输用最为有效且可靠的血液, 才可以使输血服务于患者, 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江朝富.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传播疾病[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4:8-10.
[2]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6.
[3]谢裕达.我院2003~2007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8) :138-139.
[4]孙荣华.临床常见输血反应处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25) :55-57.
[5]杜滨, 刘勇立, 刘桂香, 等.11例输血反应的临床观察及对策[J].青岛医药卫生, 1998 (9) :49-50.
[6]王学谦.输血不良反应的几种类型及其机制[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0 (3) :57-58.
[7]陈江, 代琼, 罗立.11407例输血反应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9 (3) :65-66.
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预案 篇5
1.目的 规范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保障受血者安全。2.处理原则 安全、及时、高效。
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院临床输血相关科室和人员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4.职责
4.1.职能部门(包括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和医务科)
4.1.1.负责成立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急救治小组,积极组织输血相关科室和人员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进行救治,包括后勤保障; 4.1.2.负责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和结果反馈;
4.1.3.负责监督临床纠正与预防措施的落实,并对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追踪评价。4.2.临床科室
4.2.1.负责输血过程的核查和观察,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4.2.2.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的诊断和治疗; 4.2.3.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登记、自查和报告;
4.2.3.负责协助职能部门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 4.2.4.负责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防范输血风险。4.3.输血科
4.3.1.负责协助检验科完成输血不良反应相关项目检测,并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4.3.2.负责协助职能部门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处理; 4.3.3.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统计和上报;
4.3.4.输血科主任:负责输血相关检测结果的解释;协助职能部门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处理、结果评价和反馈;监督临床纠正与预防措施的落实;参与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管理不当等系统性问题的解决。
4.4.药剂科、总务科、设备科和救护车队等部门:负责后勤保障。5.启动条件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临床科室和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受血者的输血反应。一旦发生诸如溶血反应等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启动本预案。6.启动与终止程序 6.1.启动程序:
6.1.1.临床医护人员发现受血者出现轻度输血不良反应时,应加强巡视,必要时应及时进行处理;一旦为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和输血科,并做好应急工作。
6.1.2.临床科室科主任或输血科主任接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时,应立即报告职能部门,并组织本科室人员做好应急工作。
6.1.3.职能部门接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时,应立即启动本预案,并通知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执行本预案。
6.2.终止程序:输血不良反应事件处理完毕后,本预案自行终止。7.实施方案
7.1.输血前,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和妊娠史,以及《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以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能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和处理。
7.2.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血液输注无效等。为能及早发现输血不良反应,避免延误治疗,保障受血者安全,负责输血的临床医护人员应对输血过程进行严密观察。
7.3.一旦受血者出现轻度过敏反应等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下列处理程序:
7.3.1.对正在输血的受血者,应立即减慢输血,必要时应停止输血; 7.3.2.迅速查明原因,明确诊断,并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对症处理措施;
7.3.3.及时详细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报送输血科。7.4.一旦受血者出现重度过敏反应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执行下列应急处理程序: 7.4.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
7.4.1.1.对正在输血的受血者,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等待查;对已输血完毕的受血者,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并核查血袋和输血器材等的保存情况,确保保存完整。
7.4.1.2.迅速核查输血相关内容,查明原因,做好相关记录,并立即报告科主任和输血科。
核查内容包括:受血者的身份信息、供血者的血液信息和血液外观质量、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型、血液相容性检测结果等。7.4.1.3.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等,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相关项目检测,并作出明确诊断,必要时应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7.4.1.4.积极采取相应的应急治疗和抢救措施。
7.4.1.5.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和评价,并根据职能部门的调查处理和评价结果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7.4.1.6.妥善保管相关记录,并及时、详细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报送输血科。7.4.2.临床科室主任
7.4.2.1.接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时,应立即组织本科室人员核查输血相关内容,查明原因,并立即报告职能部门。
7.4.2.2.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相关项目检测,明确诊断,并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别,积极采取相应的应急治疗和抢救措施,必要时应请相关临床科室人员协助救治。
7.4.2.3.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和评价,并根据职能部门的调查处理和评价结果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7.4.3.输血科技术人员
7.4.3.1.接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并通知临床将血袋和输血器材等立即完整地送输血科妥善保存。
7.4.3.2.立即协助临床核查输血相关内容,查明原因,同时积极协助检验科完成输血不良反应相关项目检测,并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包括调配合适的血液给患者输注等。输血不良反应相关检测项目包括: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测、尿血红蛋白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血清胆红素含量测定、肝功能检测、肾功能检测、凝血功能检测、血液细菌血检测等。
7.4.3.3.对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等,应立即将已保存的受血者和供血者原始血标本进行血型复检和输血相容性检测,同时通知临床科室立即重新采集受血者的血标本送检,必要时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相关抗体效价测定等。
7.4.3.4.协助职能部门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处理和评价,并根据职能部门的调查处理和评价结果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7.4.3.5.妥善保管《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等相关记录,并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上报。7.4.4.输血科主任
7.4.4.1.接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时,应立即组织本科室人员核查输血相关内容,查明原因,并立即报告职能部门。
7.4.4.2.积极组织本科室人员进行输血相关检测,积极协助检验科完成输血不良反应相关项目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7.4.4.3.积极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包括调配合适的血液给患者输注等。
7.4.4.4.协助职能部门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处理、结果评价和反馈,并对本科室存在的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7.4.4.5.监督本科室和临床科室纠正与预防措施的落实,并参与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管理不当等系统性问题的解决。7.4.5.职能部门
7.4.5.1.接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时,应立即启动本预案,并通知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执行本预案,必要时应及时上报医院法定代表人和上级主管部门市卫计委。
7.4.5.2.立即成立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急救治小组,组织输血相关科室和人员协助患者所在临床科室进行及时诊断和救治,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7.4.5.3.迅速开展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和评价工作,及时将调查处理和评价结果反馈给临床相关科室和输血科,并上报医院法定代表人和上级主管部门市卫计委。
7.4.5.4.监督临床科室和输血科纠正与预防措施的落实,并对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追踪评价。
7.4.6.药剂科、总务科、设备科和救护车车队等部门:接到职能部门的通知后,应立即做好相应的后勤应急保障工作,包括急救药品的供应、急救物料的供应、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车辆的应急保障等。7.5.几种常见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和预防措施 7.5.1.发热反应 7.5.1.1.应急处理:
①暂停输血,用注射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并密切观察受血者的反应症状;
②注意保暖,可用一些退热剂或镇静剂,寒战严重时亦可注射杜冷丁或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7.5.1.2.预防:
①输血时,应使用合格的输血器并严格无菌操作;
②对怀疑或诊断有白细胞抗体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类血液制品,如少白细胞的悬红、浓缩红或洗涤红等;
③对已有白细胞抗体者,在需要对症输血治疗前,最好采用白细胞交叉配血试验选择相容的血液;
④药物预防时,可在输血前给患者用些能抑制输血发热反应的药物,如阿斯匹林,但用抗组织胺药物无效,切忌将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注射。
7.5.2.溶血性输血反应 7.5.2.1.应急处理:
①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并保存好剩余的血液,以备复查。
②积极对症处理:患者四肢厥冷时注意保暖,发热时注意物理降温,呼吸困难或肺水肿时注意吸氧,加强护理,并详细记录病情进展;谨慎输用生理盐水、5%葡萄糖、6%右旋糖酐、6%羟乙基淀粉液,并注意尿量和滴速,防止肺水肿;可在输液中加入升压药,如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注意酸碱平衡,防止肾衰;防止DIC;严重病例应早期换血(一次或分次换);当患者出现心跳停止时,应立即采取心脏复苏的综合性抢救措施。
③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好下列相关核查工作:核对申请单、血袋标签和交叉配血记录等;核查供、受血者的ABO和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立即采集患者肝素抗凝血,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进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立即采集患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及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和尿血红蛋白;必要时,在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再次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7.5.2.2.预防:
①加强输血各岗位的工作责任心,严格操作规程,仔细进行核查; ②坚持每次输血前认真进行各项输血实验检查,尽可能对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作不规则抗体筛查,每次实验所用的血标本应在输血前48小时内采集,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而避免或减少此类输血反应的发生;
③严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晚上发生率高于白天,故对晚上输血的患者尤其应加强观察,密切注意患者输血期间及输血后的动态反应。7.5.3.过敏反应 7.5.3.1.应急处理:
①对在输血过程中出现较为重度的过敏反应者,应立即停止输血,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呼吸等病情变化,并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滴注,保持静脉通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ml,必要时可静脉注射抗组织胺药物、类固醇药物、升压药或镇静剂; ②如患者出现严重的喉头水肿,应立即作喉头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吸氧;
③如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时,可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10 ml稀释1:1000肾上腺素0.1ml静脉缓慢注射(约5分钟以上); ④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⑤对在输血过程中仅出现荨麻疹反应者,一般情况下不必停止输血,但应视情况用些抗组织胺药物及类固醇药物,也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ml,同时要减慢输血速度,并加强观察。7.5.3.2.预防:
输血前应先了解患者以往是否有输血过敏史,如有,应采取下列措施:
①输血前给患者用些抗组织胺药物,如在输血前1小时给患者口服苯海拉明50mg,输血开始后可再给口服50mg,也可用些类固醇药(如氢化考的松等);
②对供血者进行筛选,应选择无过敏史及近期未用过任何药物的献血者供血,不输用有过敏史的献血者的血液;
③对有抗-IgA或限定特异性抗-IgA的患者输血时,应使用缺乏IgA的血液,或使用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或浓缩血小板。7.5.4.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本病重在预防,一旦发生GVHD,死亡率很高(90%以上),目前尚无好的治疗措施。7.5.4.1.应急处理: ①应立即停止输血; ②积极对症处理; ③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7.5.4.2.预防:对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的患者所输血液,应先经60Co或131Ce照射器照射15~30Gy,以杀死其中的活性淋巴细胞,可避免产生与输血相关的GVHD;输用洗涤红细胞、FFP和冷沉淀者,尚未发现GVHD的发生。7.5.5.循环超负荷 7.5.5.1.应急处理: ①应立即停止输血、输液。
②让患者采取坐位、双下肢下垂,同时给予吸氧和快速利尿剂,并做好液体的输入量和排尿量的详细记录,以保持出入量平衡;也可将患者四肢扎上压脉带,减少静脉血的回流,但要注意压脉带不宜扎得过紧,且持续时间不宜过长,每隔15分钟应轮流放松一下;如症状无减轻,还可采取静脉放学疗法,放血量应控制在相当于输入血量或部分减少体内的血容量。③及时报告上级医师。7.5.5.2.预防:
①对需输血治疗的患者,应尽可能地对症选择成分血输注,如对慢性贫血患者,可选择浓缩红细胞,以减轻患者不必要的心脏负担; ②对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在输注成分血时,滴速要慢,限制输血容量,可采取多次、少量地缓慢输血治疗;
③对有循环超负荷输血反应史者,在再次输血时,最好采取半卧位输注。
7.5.6.输血后紫癜(PTP)7.5.6.1.应急处理:
①采取血浆置换治疗效果快又好; ②除对症处理外,无特别的治疗方法; ③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7.5.6.2.预防:对有输血后紫癜史的患者,再次输血时应筛选给予Rh(阴性)血小板输注。7.5.7.细菌性污染 7.5.7.1.应急处理:
①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 ②对症处理,除抗休克、防急性肾衰和DIC外,还应及早大剂量使用抗菌素,以抗感染;
③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应立即采集患者的血液和血袋中的血液做细菌学检验。7.5.7.2.预防:
①在输血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强化无菌观念; ②对储血环境、储存温度和输血器具等的选择,及工作人员的个人卫生等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执行;
③输血前应仔细检查血袋是否渗漏、破损,检查血袋内血液颜色和透明度是否有变化,有无气泡、溶血和凝块等,如有异常,切勿轻易使用,应立即报告和送检做细菌学检验; ④在储血冰箱内保存的血液取出后,应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对单采血小板、浓缩白细胞和洗涤红细胞等,应立即尽快输完,均不得在室温中长时间搁置;
⑤对全麻状态下的患者,因出现细菌性污染输血反应时仅表现为血压下降、渗血不止和尿少等症状,因此应特别注意观察。
输血及输血反应 篇6
【摘要】输血对抢救患者的生命作用不可替代,但其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也不能忽视,本文对临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因为引起这些不良反应的因素是多样的因此避免和减少这些反应的发生也从多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48-01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措施,但输血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广义上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因血液成分本身,外来物质和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作用和疾病。狭义的输血不良反应是不包括输血传播的疾病。近几年输血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由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输溶血性输血反应很少见报道,诸多学者对临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展开了深入研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就临床输血常见的几种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与分析。
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体温升高10C以上,同时伴发热、寒战等表现。此外体温升高能够排除溶血、细菌感染引发。沈莉[1]等在对6282例输血患者其中115例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研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为发热和过敏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3% ,美国病理学会统计2365个实验室的输血反应结果表明发生率为0.94% 。而国内文献报道一般在1-3%。资料统计显示,发生输血反应的主要为红细胞悬液,占57.39%,其主要引起发热反应,占92.73%。一般来说,输血引起发热由致热原及细菌污染较少见,主要是由于同种异体白细胞免疫产生白细胞抗体,再次接受输血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引起白细胞溶解而释放热源。韦庆成[2]等通过两组实验对比观察组接受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照组接受常规输血,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热性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表明2组患者热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变态反应:临床上可见单纯荨麻疹,轻者仅可见荨麻疹,重者能够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输血反应中过敏反应多为皮疹和荨麻疹。任秀慧[3]等在4853例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有84例,其中过敏反应51例,占总不良反应的60.71%,主要是由于输注血浆引起的,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于新鲜冰冻的血浆中含有与白细胞相关的活性物质,并且与患者本身的过敏体质有关。沈莉[1]等研究结果还表明,其不良反应的过敏反应占67.24%是由输注血浆制品易引起的,可见输血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输注类型有关。为此,在给患者输注血浆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一旦发生反应有针对性处理。本研究有6例(10.34%)输注血小板患者出现过敏,这6例均为反复输血的血液病患者,但未查到相关血小板抗体,推测可能与血小板制品含有血浆有关。国外曾有研究表明,过敏反应是发生率最高的即发性输血不良反应之一,其发生率为1% ~2%。过敏反应主要是受血者对某种异体血浆蛋白质过敏,其中包括极个别IgA缺乏者。也有研究显示[4],机体发生过敏可能与血浆中白细胞抗体有关,因此,当患者输入有过敏体质人群的血液之后,造成过敏原的接触,从而引发变态反应.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患者在输血后6 h内突然发热,体温升高l-2℃,同时伴寒战、咳嗽、呼吸困难、气喘、发绀、血压下降等临床表现。邱娜[5]等报道:TRALI的发病机制尚未定论,推测主要与白细胞有关。笔者观察的几位急性肺损伤的病人都是大出血后大量输血、输液,输血后2 h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双肺较多湿罗音或哮鸣音,心脏无杂音。按循环负荷过重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无好转,胸片示弥漫渗出性病灶,行机械通气加中等PEEP及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次日胸片示病灶明显吸收好转,心脏B超正常。笔者认为发生TRALI的患者再次需要输血时,应仔细检查血液相容性,尽量使用去白细胞的成分血或洗涤红细胞,可降低TRALI的发生率,一旦确诊,应及时报告血站,对献血者进行HLA分型或嗜中性粒细胞型鉴定,以防止TRALI的再次发生。
其它: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与ABO 、RH血型不合;受血者红细胞有缺损有关。由于输血技术的发展和人员培训的进步,由血型不合引起输血反应近年来很少见报道。
由于输血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又要面对其输血风险,而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因此避免和减少这些反应的发生也应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多个方面进行也成为当下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是顺应国际科学输血趋势。①存输血前进行全面评估,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有效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②输血过程中有效的观察及有预见性的防范非常重要。③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献、输成分血,尽量减少其他成分带来的不良反应, 有可能的话還可采集患者自身血液进行自体输血, 但即使如此也并不能完全杜绝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但自体血和成份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全血要低的多。④血站工作者要强化输血管理,合理规范操作,在做好各类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 寻找新的输血方法和技术,不断优化输血工作,从而有效防止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输血安全。⑤输血科和临床工作者要完善相关检测,严格掌握输血原则和指征,加大对合理用血的推广力度,以达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确保输血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多次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和老年男性患者输血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关注,在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早期及时进行干预。⑥采用新的配血技术、白细胞过滤技术和血细胞单采等新技术减少免疫活性细胞。
参考文献:
[1]沈莉 ,吴晓燕.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与预防[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l0)127-142
[2]韦庆成 少白细胞技术输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学,2014,12(20)371
[3]任秀慧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5,3(10)36-38
[4]孙波,刘术臻,程聪.输血医学的发展---从全血输血到成分输血[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1):41—43.
[5]邱娜,魏 明.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中国医药指南, 2014,5(12)297-298
输血及输血反应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为干预组, 男52例, 女38例, 年龄18岁~77岁。再选择同时间段内接受输血治疗但未出现不良反应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 男50例, 女40例, 年龄19岁~80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对比后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根据我国卫生部于2000年制定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为标准, 若患者输血中或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 医生需要如实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并将其及时送至输血科。对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收集, 并结合患者的病历, 包括输血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输血史、个人过敏史、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及主要类型等, 进行总结分析。
1.3 输血不良反应判断方法
观察患者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 发热反应主要是指患者在接受输血之前体温正常, 但是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1 h~2 h甚至更长时间后体温会出现上升, 至少上升1℃以上, 并且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患者体温上升。过敏反应主要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瘙痒、荨麻疹、呼吸不畅、胸闷、休克等。此外, 对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3]。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经SPSS19.0软件包进行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输血不良反应 见表1。
2.2 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对照组患者输血在2次或2次以下者为54例, 而干预组患者为11例;对照组患者输血3次以上者为36例, 干预组患者为79例, 对比后χ2为44.524, P=0.000;对照组患者发血至输血间隔时间超过半小时者为22例, 而干预组患者则为52例, 对比后χ2为20.653, P=0.000,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此外, 对照组患者输入血浆例数为19例, 干预组为37例, 对比后χ2为8.399, P=0.004;对照组患者输入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例数为47例, 干预组为25例, 对比后χ2为11.204, P=0.001;对照组患者输入冷沉淀24例, 干预组为28例, 对比后χ2为0.433, P=0.511。
3 讨论
输血是临床救治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 但是由于血液成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且患者的个体差异相对较为显著, 给输血安全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增加了输血风险, 也给患者的个人生命安全带来威胁[4]。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是指患者接受输血所带来的输血前未能预期的意外反应, 因此, 提高医护人员对于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科学处理能力十分重要[5]。
输血患者出现发热, 主要是受到同种异体的白细胞带来的免疫反应的影响, 导致患者产生白细胞抗体, 这样, 在接受输血后会出现相应反应, 加速了白细胞的溶解, 导致热原被大量释放, 患者就会出现发热。而过敏反应主要是有患者本身为过敏体质, 而所输入的血液有包含患者所敏感的过敏原, 如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及其衍生物等都会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此外, 伴随患者输血次数的不断增加,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这是因为患者接受多次输血, 机体会产生同种异型抗体, 若是再次输入的血液包含有抗原, 患者就会出现相应反应, 进而出现过敏。伴随血液储存时间的不断延长, 患者输血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也会有所增加。这是因为血液在离开冷链环境之后, 白细胞在血液贮存期间会出现活化反应, 进而释放出大量的白细胞介素等因子, 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在本次研究中, 干预组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是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此外, 干预组患者接受3次以上输血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 且发血至输血间隔时间超过半小时的数量也要多于对照组, 输入血浆的例数明显较多, 输入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例数少于对照组, 2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在输血不良反应中, 最为常见的就是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 此外, 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与输血类型、输血的次数、输血时间等有关。医护人员需对上述因素进行重点关注, 尽量避免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确保患者人身安全。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特点及相应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为干预组, 再选择同时间段内接受输血治疗但未出现不良反应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 对干预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并分析干预组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与发热反应, 未见溶血性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此外, 2组患者的输血类型、输血次数及输血时间等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临床输血有一定的风险, 医护人员需要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把握输血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以此降低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临床特点,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罗虎成, 高烽华, 于艳文, 等.创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综述, 2015, 21 (2) :361-362.
[2]鲁岚, 马淑红.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16 (6) :774-776.
[3]孙小纯, 欧兴义, 林伟强, 等.100例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对策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3 (1) :66-67.
[4]刘红超, 王斌.输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临床特点观察及控制策略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 (58) :272-273.
输血及输血反应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1年1月-2014年6月对我院206名输血不良反应者进行调查统计,其中男性105例,女性101例,年龄3d~82岁。输血反应最早者于输入5 min时发生;最迟者发生于输血结束后4 h。分布于骨外科、普通外科、胸外科、妇产科、血液科、呼吸科、ICU、内科、肿瘤科。回报单由专职人员及时填写和上报。
1.2方法患者从血液的采集到受血者追踪整个过程都由护士进行监督输血情况。根据国际输血协会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2],患者输血前无发热,在输血过程中内体温升高≥38℃以上,为发热反应;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喉头水肿、休克等为过敏反应;出现酱油样尿、黄疸等为溶血反应;出现全身不适、针刺样痛、心跳加速等为其它反应。对出现输血不良反应者立刻停止输血,并报告给医生进行急救,及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向输血科反馈与处理,所有数据采用输血服务标准化系统V2.0软件进行处理[3]。
2结果
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发放输血不良反应事件的相关调查表格206份,回收206份,有效率为100.00%。采用输血服务标准化系统V2.0软件进行处理,建立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各种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输血不良反应占82.03%,临床输血误差占9.22%,输血疾病占8.73%,见表1。临床输血规范和科学合理输血情况,合格率均在97.00%以上,见表2。
3讨论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输血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得到人们关注。输血风险来自技术风险与人为风险。技术风险包括输血相关疾病传播和输血不良反应等,人为风险因素主要临床输血误差[4]。临床输血可以传播艾滋病、肝炎、梅毒等多种疾病。对献血者采血前问询了解献血员身体感染情况,对献血者传染疾病的阳性指标严格检测,采血时严格消毒,采用一次性采血器材。受血者输血前也检测感染指标,严把试验检测质量关。输血不良反应包括[5]:(1)急性溶血性输血,患者灌注血型不合的血液,抗原、抗体发生凝集造成红细胞破坏而出现的的输血反应[6],本研究显示溶血反应发生较少;(2)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受血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7]。本研究显示输血不良反应中以发热发生率最高,主要由于供受血者体内白细胞、血小板相互作用导致的发热反应;(3)过敏反应,本研究显示发生率仅次于发热反应,与供受体Ig A抗原抗体反应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输注血浆者出现过敏反应较多,这主要由患者血浆蛋白的输入及过敏体质引起[8];(4)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血液在采集、保存和输注过程中由于采血和输血器具消毒不严被污染;(5)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主要发生在骨髓移植、淋巴瘤、白血病、实体瘤、器官移植受血者[9],此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输血的人为风险因素为临床输血误差[10]。输血工作人员素质及业务水平关系到用血安全,不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及适应证,造成血型不合输注、传染源血液的输注的错误;护士在工作中不认真仔细,造成血样抽取错误、输错患者而造成严重的人为责任事故;由于输血科或血库环境污染、输注污染血液、采血时操作不规范污染、血液采集后保存不当引发的污染;输血手续不完整,输血不及时,医生业务不熟练,输血指征掌握不严,延误和丧失对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时机,值班人员不坚守岗位;稀有血型血液输注,错误血液成分输注造成的责任事故。
我们对降低输血风险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策如下:(1)对输血要持谨慎态度,医师要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利弊,交待好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保护血液资源,减少血液浪费,对献血者及输血者都进行体检,减少临床输血疾病传播的风险。(2)加强输血相关传染指标的检测,应该严格遵循输血适应证,提倡自体输血以降低输血风险;尽量输注少白细胞血液成分,输注滤白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应鼓励输注全血和输注新鲜血。(3)规范输血科内部管理;按照《临床输血申请单》由医护人员取血,进行“三查七对”每天进行质量监控,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避免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4)加强医生输血技能临床培训,提高输血风险防范意识,多参加学术交流,积极推行科学合理用血,减少非必需输血的次数。(5)建立健全的输血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输血环节及过程,建立医院临床输血相关的制度,承担输血风险。
总之,通过对输血不良反应风险状况加以分析,为临床合理输注血液及预防治疗不良反应有一定指导性,建立输血不良反应事件的风险分析与管理系统,针对不同的受血者制订不同的输血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监测、反馈输血不良反应信息,最大程度维护患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掌友湖.某院2008年-2011年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4):109-110.
[2]武杨屏,戚少兰,王有芬,等.61例输血不良反应病例的回顾性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2):166-167.
[3]单明华.226例输血反应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14,36(11):966-967.
[4]刘燕明,郭文敬,宫济武.老年患者临床输血安全性的分析与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8):694-696.
[5]巢敏.成份输血不良反应结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24):29-30.
[6]陈志远,张洪为.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178-3181.
[7]黄慧萍.某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1(1l):1455-1457.
[8]雷俊梅.输血不良反应51例情况调查[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2):2981-2982.
[9]聂锋,丁浩然.输血不良反应71例调查与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4):401-402.
输血及输血反应 篇9
关键词:妇产科,成分输血,输血反应,护理,预防措施
临床妇产科宫外孕破裂、产后大出血等均要快速、大量输血, 以此保证血容量, 然而在输血过程中, 经常出现一些输血不良反应, 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了巨大威胁[1]。所以在输血过程中, 不仅要保证血液供应充足, 还要加强护理工作。本文通过对本院妇产科120例输血患者的研究, 总结成分输血的不良反应, 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妇产科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120例输血患者, 年龄23~45岁, 平均年龄 (35.0±3.3) 岁;妇科肿瘤58例, 病理妊娠22例, 妊娠合并症20例, 其他疾病20例。
1.2方法
1.2.1输血前护理按照医嘱采集患者交叉配血标本, 根据一人、一次、一管的原则完成采集, 并且仔细核对, 以免混淆。在血库中取血时, 需要和血库工作人员一起核对申请单、记录单、血袋标签等内容, 确保血液质量满足要求[2]。一名医护人员一次只能取一份血液制品。在取拿血液制品的时候, 一定要轻、稳, 以免震荡剧烈, 影响血液质量[3]。安排两名护士对患者基本信息予以核对, 在确认无误时, 按照医嘱进行无菌操作, 将血液制品输给患者。
1.2.2输血中护理①红细胞输注护理:在输注前, 反复颠倒血袋, 保证红细胞和添加剂混合均匀;在输注时, 可以不时晃动血袋, 保证红细胞悬起, 避免越输越慢。洗涤红细胞要尽快输注, 倘若不能及时输注, 需保存在4℃条件下, 时间为24 h。此外, 避免输血器和其他药物混合。在输注时, 需要使用带有过滤装置的输血器, 连续使用5 h后立即更换。因为一些血液成分会附着在过滤器上, 不仅对输注速度产生影响, 也会繁殖一些细菌, 导致血细胞遭到破坏, 析出纤维蛋白, 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②血小板输注护理:在输注前, 对血袋予以轻轻晃动, 使其呈现云雾状, 不要大幅度晃动, 避免损伤血小板。随着保存时间的增加, 血小板功能逐渐下降, 为此, 当取出血小板之后应尽快使用。如果不能及时输注, 需保存在约22℃条件下, 并且每隔10 min予以晃动, 以免血小板聚集[4]。③血浆输注护理:在输注之前, 对其外观予以观察, 正常为淡黄色半透明液体, 倘若颜色不对或伴有絮状物, 一定不要输注。对于融化后的新鲜冰冻血浆, 必须马上输注, 防止血浆蛋白变形、凝血因子失去活性。在新鲜冰冻血浆中, 除了含有血小板以外, 还有凝血因子, 其中Ⅴ、Ⅷ因子非常不稳定, 需要存放在-18℃的条件下, 这样才可以保证其活性。血浆输注速度不得超过5~10 ml/min, 倘若患者心肺功能正常, 可以在20 min内完成200 ml血浆的输注。④禁忌:在输血中, 除了加入生理盐水以外, 不要添加任何药物。因为药物会对血液渗透压、p H值等产生影响, 导致血液变性出现溶血现象。同时, 也会对输血不良反应产生一定的掩盖作用, 不利于患者康复。⑤输血速度:通常情况下, 输血速度控制在5~10 ml/min。在输血中, 应树立先慢后快的理念, 开始15 min内, 输血速度宜为2 ml/min, 之后对患者情况予以密切观察, 逐渐调节输血速度[5]。⑥成分输血顺序与比例:在患者同时输注全血与成分血时, 需要先输注成分血, 之后输注全血。在输注成分血时, 先输注血小板, 之后输注其他成分。在急性大量失血的情况下, 建议先按照1∶1的比例输注浓缩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 在必要的情况下, 增加输注血小板, 其比例为1∶1∶1。
2结果
120例患者中, 输血不良反应12例, 发生率为10.0%, 其中发热2例 (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 , 溶血1例 (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 , 过敏9例 (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4例, 血浆输血不良反应4例, 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1例) 。
3讨论
成分输血是一种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成分输血中经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发热反应及预防措施①在成分输血开始30 min内, 如果患者出现畏寒现象, 可能是发热前兆, 护理人员需要减小输注速度, 注意患者保暖以防受凉, 并且对患者体温变化予以监测。②当患者出现寒战、恶心、头痛等症状, 需立即停止输注, 并在患者足底放热水袋, 给予保暖。③当患者体温超过40℃时, 按照医嘱给予物理、药物降温, 并对患者体温变化予以密切监测, 每隔30 min测温1次, 一般以1℃/h的下降速度为宜[6]。④在患者汗多的情况下, 及时更换患者衣物、被褥, 防止患者受凉感冒, 并建议患者多喝水, 以免汗多虚脱。
3.2过敏反应及预防措施①当患者出现局部或全身瘙痒、荨麻疹等症状时, 减小输注速度, 并马上告知医生, 按照医嘱指导患者服用抗过敏药物。②针对喉咙水肿患者, 做好气管插管准备, 必要时进行高流量吸氧[7]。③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时, 马上停止输注, 按照医嘱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 ml, 对患者体征予以密切监测, 做好抢救准备。
3.3溶血反应及预防措施在患者输血开始几分钟内出现腰背疼痛、头胀等症状, 需马上停止输注, 告知医生, 确保静脉通路顺畅, 按照医嘱给予治疗。
总之, 在妇产科成分输血中, 加强输血护理, 重视输血不良反应预防措施的实施, 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吕琳.妇产科成分输血的护理及预防输血反应的措施探讨.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5, 22 (z1) :56-57.
[2]李灿泉, 刘江平.分析成分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3, 24 (2) :81.
[3]张翠萍, 康丽丽.成分输血在产科大出血中的应用与输血护理探讨.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4 (z1) :212.
[4]苗军.临床成分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护理.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30) :217.
[5]冉慧玲.护理程序在成分输血中的应用.青海医药杂志, 2012, 42 (4) :44-45.
[6]陈美容, 华春燕, 李碧香, 等.成分血的临床应用与护理.全科护理, 2012, 10 (1) :22.
输血反应的临床分析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综合本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间经过输血治疗的13359病例, 选出其中发生过输血反应的130例进行研究, 所有接受输血的患者中输血反应率0.98%, 在130例发生输血反应的病例中, 男患者71例, 女患者59例年龄21~72岁, 平均年龄47.5岁。
1.2 观察方法
按照卫生部2000年《临床输血规范要求》, 对所有的输血病例, 收集其中发生输血反应的病例, 由医务人员逐项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 将所有情况收集、分类、分析并储存[3]。
1.3 统计学分析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技术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类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情况的比较
不同血液品种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χ2=26.433, P=0.001, P<0.01) 各年度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09年至2011年输注血液制品的患者中发生反应的患者共130例, 总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97%。
各种血液成分输血所产生的反应各占有一定的比例,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血小板引起的输血反应比例最高, 其次为血浆, 红细胞较低, 白细胞次之, 洗涤红细胞引起的反应比例最低, 其中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进行比较, 两组比较差异明显, P均<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130例输血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
130例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中, 因其年龄性别的差异, 进行分年龄段比较, 分类情况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因输血患者年龄性别的差异,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比例不同, 两组比较差异明显, P均<0.05,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男女患者反生反应的概率有差异性。
2.3 130例输血反应的处理方法
地塞米松、泰诺等治疗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有治疗效果, 异丙嗪无效;地塞米松、异丙嗪等对过敏反应有治疗效果。
3 讨论
在我院进行的此次研究之中, 我们可以发现在130例病例在所有患者之中所占比例为0.97%, 远低于文献记录中的1%~10%。
在发生输血反应的病例中, 输注不同类型的血液制品, 反应的发生率不同, 血小板最高, 其次为血浆、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而所有的血液制品所引起的反应中, 过敏反应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发生过敏反应最主要的原因是血液制品中残余的血液供体上的蛋白类物质, 当此物质进入受体的血液之后, 经过循环途径引起受体的免疫系统发生相应的反应, 从而发生过敏反应, 有关此种反应的主要抗体是IgA抗体[4]。
在输注白细胞发生的反应中全部为发热反应, 这跟人体的的发热机制有关, 相关白细胞可以刺激机体发热。
在所有的输血病例中我们发现, 输注洗涤红细胞的患者中发生输血反应的例子最少, 这对与解决输血反应的难题有重要的意义[5]。根据研究发现, 血液经过处理而得到的洗涤红细胞中有关于供体的无关的蛋白类物质含量极低, 因此在所有输注洗涤红细胞的患者中相关的过敏反应例数极少。
实验证明输血是对相关需要的患者有效的, 只要掌握了相关指征, 严格按照章程进行, 进行严格的配血等核查工作, 减少可能的输血反应, 使患者接受安全的输血, 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乐虹, 严莎.我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09, 22 (10) :5-7.
[2]林琼琳, 彭燕.三种预防输血反应方法的效果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05, 6 (9) :66.
[3]杨卫东, 夏玉彬, 郝增光, 等.葡萄糖酸钙预防输血反应100例临床观察[J].中原医刊, 2004, 31 (24) :19.
[4]周成武, 严炎根, 叶培豹, 等.药物防范输血反应必要性对照观察[J].中国输血杂志, 2002, 15 (4) :256-257.
输血及输血反应 篇11
[关键词] 输血科;输血法律纠纷;问题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95-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全国各个医院多有发生患者因在输血过程中感染丙肝、艾滋病或乙肝等传染疾病而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医疗机构进行赔偿的案件。输血性传染疾病及输血性并发症,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1],给医院的正常运作带来不利影响。为了进一步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规范输血科的临床操作,减少用血纠纷,维护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规范医疗操作,依法进行办事
输血科应紧密配合输血管理委员会,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同时做好对于临床用血规范的监督和管理:①落实《全血及成分血质量标准》,掌握《血站基本标准》的相关规定,严格遵守相关章程。②做好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对血液来源进行解释,即输血科主要提供临床用血,血站主要为输血科提供血液。③向主治医师了解患者的输血适应证,并掌握好工作原则,按照规定执行申报记账的手续。若出现紧急用血且患者未携带足够费用的情况,可以抵押证件,现行输血,避免因病情延误引发医患纠纷。④输血前,主治医生需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在双方就治疗策略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共同签订用血志愿书或输血治疗同意书,在进行输血前,需要对患者进行标本取样以检测相关传染病,以作为发生输血纠纷时,作为主要证据。⑤输血时,要求至少两名工作人员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核对,并询问家属或患者关于患者的血型及是否存在输血史。同时将问询所得情况与病历资料进行校对,结果准确无误时方可严格按照相关章程进行输血操作。⑥认真收集输血反应汇报单,按月将结果统计并上报给医务科,对于较为严重的输血反应,须及时上报给当地血站,并协助血站对是否存在特殊抗体、特殊血型或其他导致输血并发症的因素进行调查,同时需及时将检查结果回馈给病人和临床。⑦临床输血应遵循尽量少输血,不输血的原则,禁止进行安慰性输血及违反规定滥输血。⑧在进行输血前,必须对患者及供血者的血型、姓名及交叉配血单进行严格核对,同时检查血袋,以防出现血袋渗漏现象及血液颜色异常现象,临床规定除了生理盐水之外不得向血液中添加其他任何溶液或药物,避免发生溶血事故[2],在进行输血时,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测,对于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不适症状,应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在输血结束后,要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病情继续观察,对于延迟性输血应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同时,在输血完成后,血袋应按照规定保存1周。
2 做好质量把关,严格内部管理
输血科的建筑设施应符合相关的卫生学要求,布局和结构应科学合理,仪器及设备应按时进行养护工作,保证满足日常的工作需求。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工作素质的培养,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好岗位培训,有条件的应尽量安排输血科工作人员进行上级医院血站进修工作。在完善基础工作的同时,需要加强内部管理:①血液入库须严格把关。在血液入库前,要求严格核对全血、成分血,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做好血液的出入库、核对及领发的登记工作,建议按照血型、血液种类进行专门登记。②对于储血冰柜,应按照要求严格进行消毒及检测工作,同时,全血及成分血应储存于血库的专用冰箱的不同层或不同的专用冰箱之内,做好标识工作。③对输血申请单及病人血样要进行认真核对,避免出现同名重姓等错误。④严格按照相关流程进行交叉配血操作,要求所使用的配血方法在两种以上,由两名以上的操作人员进行结果核对,做好正反定型及Rh血型鉴定的血型化验,及时准确的进行报告书的书写。对于存在妊娠史及输血史的患者,需要进行抗体筛选实验。⑤做好无偿献血的宣传工作,大力推广成分血,积极开展互助输血、自体输血及家庭输血服务[3]。⑥取血仅可由医务人员进行,禁止患者或家属自行取血。
3 輸血纠纷中,输血科免责情况
3.1 血源方面 ①血液由于运输方式或供血范围等原因未及时到达,造成了不良后果。②血站为过错的主要承担者,如血站不合法或血站未对采集的血液进行检测等。③由于仪器或试剂性能造成的漏检、血液检测窗口期及国家未规定的相关病毒检测等客观危险因素。
3.2 临床方面 ①医务人员违规操作,如血液污染等。②输血前后为对患者进行输血传染病的相关检测。③缺失输血记录或家属及患者未在“用血同意书”上签字。
3.3 受血者方面 ①诉讼时效超时。②所患疾病非输血性传染疾病。③经由注射、吸毒等途径感染的输血性传染疾病。④过敏反应或输血相关疾病等非人力因素。
参考文献
[1] 张磊.输血感染病毒侵权赔偿研究.法律论文资料库,2003.9.
[2] 卫医政发.卫生部关于对《血站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进行修订的通知,2009:28.
136例输血不良反应回顾分析 篇12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用血安全
输血是治疗疾病和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输血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甚至是致死性反应。预防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性疾病, 已成为临床医师和输血医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1]。现将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之间发生的136例输血不良反应回顾分析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
1.2 方法
收集每1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详细情况 (包括临床症状, 处理方法, 转归) , 进行回顾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就是指受血者在输入血液或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注后, 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2]。原因:主要是免疫反应, 因血型抗原系统复杂。其次是一些非免疫因素引起, 如细菌污染, 空气栓塞等。
回顾我院136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溶血反应占1.5%, 溶血反应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随着输血安全意识的日益强化, 我院未发生因操作失误发生ABO血型不合引发的溶血反应, 发生的溶血反应主要为IgG抗E引起的血管外溶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11.8%, 多为2009年以前发生, 随着国内外研究进一步深入, 逐步发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有关, 通常在多次受血者体内产生HLA抗体的频率约为54.70%[3], 自2009年后开始全部使用滤白悬浮红细胞后, 发热反应明显减少;过敏反应发生频率最高, 占64.5%, 其中80%为输注血浆引发的轻微过敏反应, 对症治疗后很快好转, 18%为输注血小板引发的过敏反应, 有4例血液病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占22.2%, 据报道肿瘤和血液病患者中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非免疫性因素为72-88%, 抗HLA因素为25-39%[4], 反复输注血小板的患者,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率为30%~70%[5]。
随着输血知识的普及, 人们对输血后果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临床医生在决定给患者输血时要充分权衡利弊, 严格掌握适应征, 坚决不能输“安慰血”、“人情血”, 凡有其他治疗方法, 比药物可以代替输血时, 就决不输血, 唯此, 才能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的和输血传播疾病的隐患, 尽量消除输血的风险, 使患者从输血中得到的利益“最大化”[6]。
参考文献
[1]田兆嵩, 主编.临床输血进展[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259.
[2]席惠君, 主编.临床输血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253-262.
[3]Slichter SJ.Platelet transfusion therapy[J].Hematol Oncol ClinNorth Am, 1991, 4 (4) :291.
[4]Legler TJ, Fischer I, Dittmann J, et al.Frequency and causes ofrefractoriness in multiply transfused patients[J].Ann Hematol, 1997, 74 (4) :185-189.
[5]万唐, 刘华, 廖勇.血小板反复输注效果评价[J].江西医药, 2007, 42 (12) :1185-1186.
【输血及输血反应】推荐阅读:
发生输血反应时应急预案及程序07-18
输血反应12-17
急性输血反应09-23
输血不良反应12-23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流程12-14
输血反应报告处理制度12-11
输血不良反应流程图12-07
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检测流程07-07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06-01
术前及输血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