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性干预

2024-06-05

反应性干预(精选7篇)

反应性干预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和减轻侵蚀性葡萄胎病人化疗时的不良反应。[方法]将2006年10月—2007年11月80例侵蚀性葡萄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疾病的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病人化疗后发生恶心、呕吐的病人明显减少,焦虑程度明显减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减轻侵蚀性葡萄胎化疗时病人的焦虑情绪,减轻恶心、呕吐的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侵蚀性葡萄胎,化疗,不良反应

侵蚀性葡萄胎指葡萄胎组织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组织破坏,或并发子宫外转移者,它是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之一。治疗原则以化疗为主,手术和放射疗法为辅[1]。随着化疗手段的提高,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病人的治愈率不断提高。目前,非转移性GTN的治愈率几乎接近100%,高危型及转移性GTN的治愈率也可达到85%~90%[2],几乎所有抗癌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增殖较快的骨髓、消化道上皮、性腺、皮肤、毛囊及胚胎结构等正常组织也有抑制损伤作用[3]。所以,化疗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病人生理功能及情绪反应,为预防和减轻化疗不良反应,充分发挥化疗的药理作用,对侵蚀性葡萄胎化疗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11月在我院妇科住院的侵蚀性葡萄胎病人80例,采用氟尿嘧啶联合更生霉素(KSM)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40例,年龄18岁~52岁;干预组40例,年龄20岁~51岁。两组病人在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相关疾病的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方法如下。

1.2.1 心理干预

化疗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心理刺激,不仅具有一般病人心理活动的普遍性,更具有与死神搏斗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须付出全部的热心、爱心、责任心、关心病人,耐心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如告知侵蚀性葡萄胎是唯一能治愈的妇科恶性肿瘤,而化疗则是治疗侵蚀性葡萄胎的主要治疗方法等。向病人讲明出现化疗不良反应的应对方法,充分了解化疗病人的心理因素,与病人多沟通,针对性做好解释工作,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顺利地渡过化疗期。

1.2.2 感觉护理

对病人进行音乐治疗,可定期播放轻松欢快的歌曲、戏剧、交响乐,这些感官刺激可作用于大脑右半球,导致内啡肽增加,产生愉悦感,从而达到缓解紧张或焦虑状态的目的[4]。另外,还可指导病人餐后进行适当的肌肉放松活动,或指导其做有规律的深呼吸练习,或病房摆放其喜欢的小物品,均能有效改善精神状态,提高其心理和生理对化疗反应的承受能力。

1.2.3 用药护理

化疗期每日早晨测空腹体重,根据体重调整用药剂量。氟尿嘧啶、KSM对静脉化疗的刺激性很强,预防静脉炎,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输液时两种化疗药物之间应用生理盐水隔开,合理使用静脉,选择血管弹性好、无瘢痕、较清晰的血管,避免反复穿刺。输液过程中加强监护,严格控制滴数,仔细观察穿刺皮肤颜色,有无红肿、刺痛、渗漏,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1.2.4 化疗不良反应及护理

1.2.4.1 骨髓抑制

化疗最严重的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易感染、出血,严重危及生命。对病人采取保护性隔离,住单间,限期探视,病室经常通风、换气,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1 h。进入病房的人员必须更换隔离衣,戴口罩、帽子,嘱咐病人保暖,预防感冒。用药期间,严格监护病人,应隔日检查1次血常,白细胞<4×109/L或血小板<10×109/L,通知医师及时停药,同时给予输血或促粒素、强力升片等促白细胞升高的药物。

1.2.4.2 消化道反应

轻者恶心、呕吐,重者腹痛、腹泻,多在化疗后2 d~3 d开始,5 d~6 d达到高峰。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病人呕吐物及时清除,减少恶性刺激。少量多餐,食品应多样化,均衡饮食,选择清淡、富于营养易消化食物,避免进食太热、刺激性强、生冷、硬、不洁食物。呕吐、腹泻严重者可给予止吐、止泻药物,缓解症状。必要时静脉补充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物质。

1.2.4.3 口腔溃疡

发生口腔溃疡,每日4次用制霉菌素加盐水协助漱口,然后用复合维生素B研成粉末轻涂溃疡黏膜上。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次,观察口腔黏膜的改变情况。

1.2.4.4 脱发及色素沉着

为KSM及氟尿嘧啶的不良反应,告知病人停药后头发可自然恢复,色素自然消退。用药期间可戴帽子或发套,避免病人因容貌变化,导致情绪低落而影响治疗效果。

1.2.4.5 提高病人家属及社会支持水平

病人化疗周期较长,再加上各种躯体症状,容易产生情绪不稳定,向家属发脾气,提高家属对疾病及化疗的认识,了解病人痛苦,表示同情,给予病人精神上的关心、支持和疏导,消除病人的顾虑,帮助其确立乐观向上的信念,更好地配合治疗。

1.2.5 研究工具

1.2.5.1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标准

>29分为严重焦虑,24分~29分为明显焦虑,14分~23分为焦虑,7分~13分为可能焦虑,<7分为无焦虑。

1.2.5.2 恶心、呕吐分级标准

根据WHO标准将恶心、呕吐分为0级~4级:0级为无;1级为恶心;2级为偶吐,可控制;3级为频繁呕吐,需治疗;4级为频繁呕吐,难以控制。

2 结果

2.1 两组化疗前后焦虑情况比较(见表1)

2.2 两组护理干预后恶心、呕吐情况比较(见表2)

干预组化疗后发生恶心、呕吐的病人明显减少,程度减轻,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心理干预可改善病人的情绪,及时调整不良情绪,减轻躯体症状,同时由于病人对化疗有了一定的正确认识,掌握了预防和减轻化疗副反应的有效方法,从而减轻了化疗副反应以其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化疗期间,只要护士予病人耐心、细致的护理,可增加病人的自信心,改善病人的情绪,提高病人化疗顺从性和主动性,且对躯体症状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3.2 正确认识化疗不良反应,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侵蚀性葡萄胎病人以化疗为主,化疗药物所攻击的靶结构并非癌细胞所特有,也包括体内许多正常细胞,可引起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导致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机会。各种抗癌药物的副反应都有其各自的发生、发展规律,应该在用药前如同掌握用药作用机制一样掌握该药的副反应,做到积极预防。发生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顺利度过化疗期。

3.3 家庭及社会干预的必要性

以往的常规护理中只要求家属陪伴,忽视了病人家属及社会的支持,化疗病人的康复离不开家庭成员的支持与帮助,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会影响到病人,假如病人与家属交谈表现出不耐烦、不关心,影响到病人,使之产生悲观消极情绪,配合不积极,甚至拒绝治疗,所以对家属的认知、心理和行为干预可影响病人的生理、心理状态。

4 小结

侵蚀性葡萄胎病人进行氟尿嘧啶、KSM化疗过程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化疗药物所带给病人的不良反应,增加病人的舒适度,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3-327.

[2]Ghaemmaghami F,Behtash N,Solei mani K,et al.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tumor[J].Gyne-col Oncol,2004,94:187-190.

[3]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106.

[4]Whittemore R,D’Eramo Melkus G,Grey M.Metabolic control,self management and psychosocial adjust ment in women withtype Zdiqbetes[J].J Clin Nurs,2005,14(2):195-203.

反应性干预 篇2

关键词:护理干预,健康教育、子宫肌瘤,负性情绪

子宫肌瘤 (uterine myoma) 是女性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 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组成[1], 多见于30~50岁, 其手术治疗常会造成女性生殖器官的损伤[2,3]。同时, 由于手术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心理应激源, 常会导致患者出现以焦虑为主的心理应激反应, 严重影响手术的顺利实施[4]。本研究就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患者术前负性情绪及应激反应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78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各39例。干预组患者年龄36~49岁, 平均 (42.5±2.1) 岁, 病程3个月至15年;对照组患者年龄35~48岁, 平均 (43.2±1.7) 岁, 病程3个月~11年。纳入标准: (1) 月经过多致继发性贫血; (2) 药物治疗无效; (3) 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 (4) 肌瘤有肉瘤变。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切除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性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为: (1) 进行健康教育。入院后护理人员为患者普及疾病知识, 消除其入院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2) 针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指导。对其家属进行教育, 家属应与患者多交流,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 使患者充分了解手术方式以及治疗效果, 同时向其说明手术可能带来的疼痛。 (4) 教会患者自我进行疼痛管理, 采用静默法、肌肉松弛训练等进行放松训练。对患者进行多次干预, 视其具体情况进行干预, 增强治疗信心。 (5) 护理人员应积极给予患者关怀, 协助其进行术后锻炼, 鼓励尽早下床。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疼痛程度, 其分为:无痛、轻微不适、不适、难受、轻度疼痛及重度疼痛;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估;以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心率、收缩压作为应激反应指标, 观察患者的应激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比较

干预组患者术中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焦虑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术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下降, 但干预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2.3 应激反应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心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心率均升高, 但干预组患者的收缩压以及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3。

注:1 mm Hg=0.133 k Pa

3 讨论

子宫肌瘤好发于女性生育年龄, 绝经后萎缩或消退, 提示其发病很有可能与女性激素有关。生物化学检测证实肌瘤中雌二醇转化率明显低于正常的肌组织[5];雌激素受体浓度明显高于周边肌组织, 故认为肌瘤组织对雌激素的高敏感性是子宫肌瘤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无症状子宫肌瘤一般不需治疗, 但严重的子宫肌瘤会影响正常生活, 手术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治疗方法[6,7]。

子宫肌瘤手术的适应证主要有月经过多致贫血, 药物治疗无效;严重的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肌瘤体积大或引起膀胱、直肠等压迫症状。子宫肌瘤是不孕或反复流产的唯一原因, 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目前, 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明显, 疼痛小, 但大多数女性仍因担心手术对以后生活的影响等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8]。同时研究表明, 手术本身是一种应激源, 会对患者产生明显的心理影响[9]。因此, 术前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做好护理工作, 将其负性情绪降至最低, 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本研究中的护理干预是术前给予患者手术相关知识和技术的指导,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使其了解手术的基本情况, 减轻心理压力, 并对术中疼痛进行自我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术中疼痛程度进行比较, 干预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疼痛的减轻, 主要得益于术前、术后的护理, 其中术前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提示和辅助其改变生活行为方式来获得, 能有效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 进而更好地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焦虑程度, 其术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下降, 但干预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采用放松训练和认知干预, 能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以及在手术中的应激反应, 与肖琪和曹炎[10]研究结果基本相似。

综上所述, 护理干预具有减轻患者主观疼痛感、消除负性情绪等优点。

参考文献

[1]莫建英, 顾美良.围术期护理干预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7) :9-10.

[2]刘春霞.心理护理干预对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应激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7) :24-25.

[3]王晔, 赵丽艳, 熊宏丽, 等.子宫肌瘤手术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3, 7 (1B) :149-149.

[4]黄蓉.心理干预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焦虑心理及性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下旬版) , 2010, 31 (21) :49-50.

[5]赵蕾.护理干预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前负性情绪及应激反应的效果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4) :121-121.

[6]莫建英, 顾美亮.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7) :9-10.

[7]张利荣.护理干预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24 (26) :169-170.

[8]杜金, 韩慧君, 于泊, 等.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人性化护理[J], 中国医药导刊, 2013 (S1) :12-13.

[9]童文香.围术期护理干预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2012, 4 (22) :175-180.

反应性干预 篇3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0岁,1年前行胸部CT检查发现右肺病变,查无手术禁忌,于2011年4月22日在全麻胸腔镜下行右肺下叶切除术、肺门纵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显示: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术后给予TP方案化疗。 1月前出现头痛、头晕,偶有恶心、呕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就诊,诊断为肺癌脑、骨转移。为行进一步治疗再次入我院,入院后完善检查。靶标结果显示患者EGFR E19基因突变,提示适合应用靶向药物。建议患者行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于2012年6月10日口服吉非替尼,250mg,qd。

2临床药师干预不良反应过程

2.1 2012年6月17日,临床医师与临床药师查房时,查体发现患者头部少量散在痤疮样皮疹,瘙痒,但可忍受。分析患者正在服用的药物,判断为服用吉非替尼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分析:痤疮样皮疹是吉非替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在20%以上[2,3,4]。吉非替尼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病因及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通常认为对滤泡以及滤泡间细胞表皮生长信号传导通路的干扰是关键的原因[5]。多在用药一周内出现,为Ⅰ-Ⅱ级,程度比较轻,患者一般能忍受,无须停药。临床药师建议:此患者局部痤疮样皮疹量少,能忍受。按照NCI-CTCAE不良事件分级方法,该患者皮肤不良反应分级为Ⅱ级[6],可采取适当非药物治疗,随时观察皮疹进展情况,临床医师采纳药师建议。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在院药学监护:①告知患者此皮疹为服用吉非替尼后的常见不良反应,不影响疗效,应继续按时、按量服用此药物;②建议患者使用温和的沐浴用品,用温水清洗病变部位,注意防止感染;③指导患者注意防晒,外出时采取防晒措施。

2.2 2012年6月21日,临床医师与临床药师查房时,查体后发现该患者面部、头皮、躯干部出现较大范围痤疮样皮疹,伴有瘙痒、局部破溃。患者痤疮样皮疹加重,表情痛苦。临床药师分析:在服用吉非替尼出现痤疮样皮疹的患者中约有大约有8%患者出现Ⅲ-Ⅳ级不良反应,患者难以忍受,需药物治疗。临床药师建议:此患者痤疮样皮疹加剧,患者难以忍受。按照NCI-CTCAE不良事件分级方法,皮肤不良反应分级为Ⅲ级[6],可以采取适当药物治疗,外用本院自制制剂氢化可的松软膏、口服氯雷他定缓解症状,临床医师采纳药师建议。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在院药学监护:①重复上次药学监护内容,并询问执行情况;②嘱外用氢化可的松软膏、口服氯雷他定可缓解皮疹症状,并且强调这些药物不会影响吉非替尼的疗效,打消患者的顾虑;③建议患者剔除头发,一方面减轻头发对皮疹的刺激作用,另一方面方便外用制剂氢化可的松软膏给药,增强疗效。

2.3 2012年6月22日-2012年7月1日,临床药师配合临床医师、护师密切观察患者皮疹部位变化情况,以及患者用药依从性情况。患者皮疹部位瘙痒明显减轻,破溃部位结痂,患者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

3讨论

临床药学是研究药物防病治疗的合理性的有效性的药学学科,它颠覆了"以药为本"的传统药学观念,强调"以人为本",开展药学服务,关注患者,关注药品的临床应用环节。

临床药师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应首先具备以下条件:①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有助于临床药师了解患者病情,理解医师治疗原则;②掌握所在科室使用相关治疗药物以及辅助用药的作用机制、用法用量,及其药效学、药代学、不良反应等;③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与患者、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

在国内,临床药学、临床药师工作开展较晚,导致医护人员对临床药师工作内容不了解,对临床药师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药品调剂方面,这与临床药师宣传力度不够也有一定的关系。临床药师配合医护人员,完善医疗服务,如何才能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可一直是临床药学人员思考的问题。通过以上病历分析,我们认为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应从关注药品不良反应入手,一方面,对患者及其家属做用药预防提示,诸如哪些不良反应是常见的,哪些不良反应得密切注意,必要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另一方面,配合医护人员预防、治疗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医护人员认识到临床药师存在的意义,得到医护人员的支持,从而逐步实现临床药师在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自身价值。通过此次临床药师对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正确干预,临床医师、护师认识到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的意义,临床药师的价值得到了他们的肯定。肿瘤患者使用的化疗药物大多数都具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医师、药师在选择化疗方案时,会根据患者病情、一般身体状况,患者使用药物的利弊趋势,从而选择不同化疗方案。这就要求在肿瘤专科临床药师不仅要注重对患者化疗前用药宣教,更应关注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与医师沟通,调整化疗。

随着国家医疗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临床药学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级医院的重视,临床药学工作在医院药事服务中的比例也将越来越高。临床药师通过与临床医师、护师共同探讨病历、提出治疗方案、完善护理过程,逐步构成由临床医师、护师、临床药师组成的完善医疗、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更为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案。

参考文献

[1]张婷婷,王坚,郑勤.临床药师参与乳腺癌序贯辅助化疗的实践与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24):2113-2114.

[2]Agero AL,Dusza SW,Benvenuto-Andrade C,et al.Dermatologic sid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JAM Acad Dermatol,2006,55:657.

[3]Segaert S,Van Cutsem E.Clinical signs,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skin toxicity during therapy with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Ann Oncol,2005,16:1425.

[4]Perez-Soler R,Delor JP,Halpern A,et al.HERI/EGFR inhibitor associated rash,Future directions for management and investigation outcomes from the HERI/EGFR inhibitor rash management forum.Oncologist,2005,10:345.

[5]王玉艳,王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与预防.癌症进展杂志,2009,7(7):399-402.

反应性干预 篇4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进行脊灰和含麻成分疫苗无接种禁忌的300名儿童, 这些儿童均为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其年龄在两个月~四岁之间, 其中进行口服疫苗的有135例, 进行注射疫苗的有165例。

1.2 方法

(1) 在为其进行接种前, 要做好摸底登记和宣教工作, 要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 为其进行摸底登记并且通过询问对儿童的健康状况作出相应的了解, 若儿童对鸡蛋或新霉素有过敏史、因免疫缺陷而正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有严重的慢性或急性感染疾病或者脑病以及神经系统等疾病则不能为其进行接种工作。按照卫生行政部门下发的文件严格执行, 由受种单位进行对手中这和家属进行宣传并且要得到受种者监护人和受种者的知情同意并取得书面签字[1]。除此之外, 院方要做好人员安排和工作分配, 观察并注意此次接种疫苗的注射部位、禁忌证、性质、注意事项和剂量以及注射途径还有疫苗反应并对其不良反应作出相应的处理。医护人员应积极地与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耐心的为其介绍接种疫苗并解释对接种疫苗的疑问, 以减少或消除受种者和家长的恐惧心理, 从而促进接种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展开。 (2) 对接种场所进行选定, 选定接种场所不但要求光线充足而且还要求环境清洁, 所以要应禁止在教室里进行集体接种, 可选择在空气流通的临时专用的接种室或是卫生室进行。另外, 对于接种时间要合理安排, 对于学生接种疫苗的时间应尽可能地设在周五或周六的餐后并且距离放学和下班前半小时以上进行, 其原因是这样可以让接种疫苗的学生在接种后可以休息1~2 d, 若个别学生出现一般反应也会在休息的1~2 d内得以恢复[2]。 (3) 院方应搞好接种人员的培训工作, 派遣业务骨干去参加疾控中心的专项培训, 然后再由参加培训的业务骨干对免疫活动的人员进行培训, 除了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接种工作规范外还要使其对自己的任务和职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防止严重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时能够迅速及时地进行处理, 应由设立应急小组并做好急救药物的准备。 (4) 院方要保证疫苗的质量, 为此应建立不良反应报告和处理制度并且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小组, 严格按照规定冷链化管理, 对其温度进行定时的监测, 尽量避免因疫苗保存不当而引起不良反应。在接种者进行接种时若出现任何异常反应当立即现场处理不及时记录并且及时报于区卫生局和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疾控中心。

2 结果

300例均接种完毕, 其中感觉不适的有5例, 其中2例出现乏力和头晕的症状, 由医师立即查看发现其呼吸稍急促, 面色潮红并且心率加快, 对此, 经过医师指导后, 使患者口服温开水并卧床休息, 作出相应处理后处都有所好转。

3 讨论

预防接种不仅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服务和预防与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是, 而且还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行政行为。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目的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阻止传染病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并且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最终消灭疾病, 它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疾病控制重大事件和工作目标的需要, 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某些传染病的易感人群进行有组织地使用预防性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近些年来, 问题疫苗事件的发生对受种者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并且造成了很多不良的社会影响。疫苗的接种范围随着国家免疫实施的扩大也越来越广泛,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以及法律意识的提高与增强, 安全接种备受每个医务工作者和受种者的关注。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人的基本需要在于安全, 因此每个护理管理者应该重视护理安全, 必须要做好预防接种工作[3]。在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现场, 儿童和家长比较多并且还会有部分儿童吵闹和乱跑, 为了防止接种儿童出现跌伤和撞伤以及漏种和重种等事故的发生、保持现场秩序和接种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以及确保儿童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安全和高效, 有必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的科学和合理并且高效是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整个接种过程中, 因为有了护理人员对受种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对其各种不良反应的观察,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展开, 对儿童群体性预防接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琼, 代英.在计划免疫工作中应开展健康教育.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 (2) :371-374.

[2]梁晓峰, 罗会明.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25.

反应性干预 篇5

气管异物是耳鼻喉科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 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气管异物多由于小儿进食花生、瓜子等食物时, 由于突发外界刺激 (如跌倒、哭闹等) 后, 将异物误吸入气管、支气管, 多出现剧烈咳嗽、憋气、呼吸困难, 部分患儿于数分钟后症状略缓解, 不能缓解的多因为异物较大、阻塞明显, 严重者甚至威胁患儿生命。由于患儿年龄小, 不能正确表达, 或症状暂时缓解, 容易被家长所忽视, 往往存有先吃点药看看的侥幸心理。最终延误病情, 使异物在气管内滞留时间较长, 引起相关并发症。因此, 详细了解病史、病程, 严密观察呼吸道症状特点, 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健康教育, 尤其是有效的心理干预是协助诊断、治疗和康复的重要环节。

1 临床资料

选自2009年1—4月气管异物患儿34例, 男20例、女14例, 年龄在8岁以下;误食 (吸) 异物多为瓜子、花生, 还有塑料哨、笔帽等。患儿均于麻醉下行支气管镜取出异物, 术中无并发症发生, 术后恢复良好, 住院6~8 h, 全部病例病愈出院。

2 应激反应

气管异物多为意外, 病情具有急、危、重的特点。因而其心理变化与一般患儿不同, 反应强烈而复杂, 大致可分为紧张恐惧、焦虑不安、情绪休克和侥幸心理。

3 家长担忧

(1) 经济负担:一些生活不富裕的家长, 担心手术费用过高, 急诊医生应耐心且解释手术中可根据经济情况, 适时控制药品的使用。 (2) 担心着凉:手术室内大多温度偏低, 使本来恐惧手术的患儿心里更添一份凉意, 应告诉家长手术室内有空调, 并有护士巡回调节室温, 患儿如果冷可直接告诉巡回护士。 (3) 担心预后:可以用委婉的话语解释, 保持良好的情绪, 充足的睡眠, 都有利于术后早日康复。 (4) 麻醉风险:患儿家长对麻醉的理解和认识, 多数只停留于道听途说, 并往往夸大和扭曲, 容易对麻醉有恐惧和误解。应从麻醉方式上多做解释, 不同的手术所选用的麻醉方式不同, 但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疼痛感觉, 而且很安全, 麻醉体位及配合麻醉对手术至关重要。 (5) 手术成败:一些患儿家长拒绝气管镜手术, 这种情况要讲清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不做手术的危害性。

4 护理对策

护理分为基础护理和心理干预两种。

4.1 基础护理

患儿入院, 首先进行评估, 了解异物及病史, 观察皮肤、口唇黏膜及呼吸神志。快速备好氧、吸痰装置、心电监护仪、气管切开包, 备好急救药, 必要时还要备好光源及支气管镜、直接喉镜。突然发生呼吸窒息时, 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 如果抢救2~3分钟窒息没有缓解, 应紧急施行气管切开或麻醉状态下气管异物取出术。密切观察呼吸, 必要时给予吸氧, 如果患儿不配合, 不能强制施行, 以免哭闹加剧、加重缺氧, 引发窒息。要先安抚患儿, 使其安静, 禁止活动, 减轻缺氧状态, 迅速与手术室联系,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有的气管异物患儿病史达数周以上, 并伴有并发症如发热、哮喘、心悸或心肺功能损害, 应先行吸氧, 抗生素对症治疗, 待条件允许后再行手术。

(1) 术前护理: (1) 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 说明气管异物的严重性和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安抚情绪, 以求理解和配合。 (2) 床旁备吸氧、吸引装置及心电监护仪, 患儿禁食禁水4 h以上, 急查血常规、肌肉注射术前药物, 与手术室取得联系。 (2) 术后护理: (1) 全麻后常规护理, 观察呼吸、神志变化, 给予吸氧、心电监护仪监护, 向家长交代术后注意事项。 (2)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防治窒息的发生, 因异物刺激加之手术时硬性器械的刺激, 气管黏膜内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炎症、分泌物, 痰液较多, 术后6 h内易发生喉痉挛而引起窒息, 患儿突然停止哭闹、神志不清, 严重的呼吸困难、面色、口唇发紫, 应立即畅通呼吸道, 正压通气, 必要时立即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要鼓励患儿咳出痰液, 可湿化吸氧, 如果无法配合, 可以拍背或吸引器引痰液, 给予抗生素的同时, 也可常规给予少量的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减轻喉头水肿, 并注意观察术后有无并发症, 如气胸、皮下气肿等。 (3) 观察体温, 合理使用抗生素, 注意输液速度, 以免加重心肺负担;给予抗生素的同时, 也可雾化吸入, 促进炎症的吸收。 (4) 术后6 h无恶心呕吐者, 可进食少量温开水, 开始进流质食物, 循序渐进, 逐步进半流质、软食。 (5) 加强对患儿的看护, 避免感冒加重呼吸道感染。

4.2 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的原则为有急有缓、有的放矢、与抢救同步、主动心理换位。 (1) 稳定情绪:要学会恰当暗示, 自觉加强非语言交流, 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体贴的动作, 都有可能对患儿起到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 (2) 心理支持:患儿家长大多求医心切, 一旦踏进医院会有绝处逢生之感, 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积极救治, 并在救治中针对不同患儿的心理需要和需求做好支持工作。 (1) 礼貌安慰性语言, 使患儿感到亲切, 一声亲切的问候, 一个亲切的称呼, 或一个搀扶的动作, 都可以让患儿及家长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 解释性语言, 使患儿信任与合作, 对家长的询问做到有问必答, 耐心解释各种诊治手段有关情况, 对健康的影响, 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合并症、预后等, 应向患儿家长及时通报患儿的情况, 使其产生信任感, 缩小距离感。 (3) 暗示性语言, 使患儿乐意解释, 对患儿讲话时, 尽量采用儿童语言, 使其不至于产生紧张情绪。 (3) 家长配合:要给予患儿家长情感上的支持, 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 以稳定患儿的情绪。

5 原因分析

(1) 生理及气管解剖特点, 在咽喉处即气管与食管的“交叉路口”有一扁平如树叶状的活动盖板 (会厌软骨) , 呼吸时会厌软骨开放, 让气体进出气管, 进食时会厌软骨关闭, 盖住气管, 以防食物掉进气管。小儿会厌软骨的敏感性差, 尤其是小于3岁的幼儿臼齿未萌出, 咀嚼功能差, 圆滑的食物如瓜子、花生、果冻、杏仁等极易落入气管, 而危及生命。异物易存留于右支气管内, 是由于右侧气管细长, 与气管纵轴延长线约成45°, 气管交叉隆突偏左, 右支气管呼吸出入气流比左侧大。 (2) 心理特点及不良生活习惯, 学龄前的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喜欢将别针、项链等含在口中玩耍、嬉笑, 而不慎误吸入气管, 或在学习中习惯将笔帽、口哨、玩具 (尤其是劣质玩具) 含在口内, 同学互相追赶、打闹, 不慎卡入气管。 (3) 季节因素, 气管异物多发生在冬秋季, 此时是瓜子、花生丰收的季节, 食用较多, 发生率相对较高。 (4) 家长职业、文化程度, 家长受过高等教育的子女, 气管异物发生率极低, 干部、工人的子女发生率也很低, 气管异物多为农民的儿女。 (5) 监护不利, 因家长粗心大意、马虎, 小儿离开家长的看护视线, 私自抓取物品放入口中, 随即奔跑摔倒或别人逗笑, 或发现小儿口中异物时, 恐吓极易导致气管异物的发生。

6 防范措施

(1) 提高安全意识教育, 小儿气管异物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所以, 气管异物以防为主, 可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来进行, 如讲座、家访、黑板报、发传单等, 大力宣传小儿气管异物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方法, 提高认识引起重视, 共同关心。 (2) 家长要做好监护, 时刻注意婴幼儿生活中的每一细小环节。婴幼儿口中有食物时, 家长不要大声训斥和吼叫, 要看着把食物完全咽下。家长勿要强行给婴幼儿喂药。婴幼儿不可进食花生、瓜子、豆类、玉米等或带刺激性的光滑食物, 家长可改变烹饪方法, 将食物碾碎, 然后仔细小心检查碾碎的食物中是否有异物掺杂, 最后安全进食。小于5岁的幼儿禁食果冻, 因果冻质地柔软、光滑容易滑入气管, 进入气管后随气管变形, 完全阻塞呼吸道。家中的物品, 尤其是纽扣、钱币、气球、劣质玩具等, 都应远离婴幼儿, 放置婴幼儿接触不到的地方。 (3) 家长对学龄儿童进行耐心正面的教育, 因为此阶段儿童好奇和行动能力强, 所以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经常教育规律进食, 进食时保持安静, 细嚼慢咽, 不要狼吞虎咽, 不要躺着吃零食, 不要口中含着食物入睡。换牙期间, 家长要告之将掉落的牙齿及时吐出。学龄儿童不宜将笔头或笔帽咬在口中进行追打、嬉戏。 (4) 根据患儿的需要, 出院时, 分阶段给予健康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凯燕, 艾艳霞.术前访视中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应对技巧[J].中国医药学刊, 2006, 7:56.

反应性干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干预前后的病例均来自我院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住院及门诊患者。通过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 寻找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 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并将该干预措施应用于2013年3月以后的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患者中, 可有效降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2 结果

干预后, 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共发现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不良反应16例, 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2%, 有效的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10%) 。

3 讨论

3.1 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2012年3月-2013年3月共发现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不良反应48例, 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0%, 主要表现为头晕、头胀痛, 偶有ALT升高 (不排除其他药物所致) , 牙龈出血 (联合用药所致) , 皮疹, 心悸。头晕, 头胀痛应该和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固有的药理作用有关,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促进血管生成, 选择性舒张微小血管[4], 滴注过程中血药浓度可以维持较高水平, 所以会导致头晕、头胀痛的发生, 但在临床使用如果能够较好的控制好静脉滴注药液的浓度和滴注速度, 则可以减少和减轻头晕、头胀痛的发生。ALT升高是因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主要在肝脏代谢, 但因为此药消除半衰期约为1.38 h, 消除快, 长期用药无蓄积, 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ALT升高, 故考虑为用药疗程过长及与患者的肝脏功能状态有关, 在临床使用中如果控制好疗程和使用人群, 则可以减少减轻此不良反应的发生。但由于患者用药多种, 不排除ALT升高和其他药物有关。牙龈出血主要与联合用药有关,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主要成分丹参乙酸镁, 其药理作用为抗氧化、抗凝血、抗血小板、细胞保护、扩张血管等, 如果患者在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同时服用其他具有抗血小板作用的西药例如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等有可能出现抗血小板作用叠加, 造成局部出现现象。皮疹的发生考虑是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引起的变态反应,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虽经纯化, 但除主要成分丹参乙酸镁外, 仍含有如紫草酸镁、迷迭香酸钠、丹参乙酸二钾、丹参素钾和紫草酸二钾等同系物[5], 存在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

3.2 不良反应干预措施

由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静脉滴注药液的浓度过高和滴注速度过快引起头晕、头胀痛。因此滴注药液的浓度<0.8mg/m L, 滴注速度控制在30~40滴/min, 总进药量控制在1.2~1.5 mg/min, 尤其是心脑血管患者和老年患者一定要控制浓度和滴速, 非心脑血管患者和年轻患者可酌情增加, 可以有效地减少减轻该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了防止ALT升高不良反应的发生,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使用疗程要控制在2周内, 肝功能异常患者及肝脏代谢药物能力下降的老年患者, 在使用时应该严格控制疗程和用量。对于在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同时还服用其他药物的患者, 应详细询问同时使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 拟定或调整合理的给药方案。对于已报道的不能和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配伍使用的药物如昂丹司琼、左氧氟沙星等避免配伍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传统的中药注射剂相比虽然纯化度高, 成分较为单一, 发生变态反应的概率小于传统的中药注射剂, 但也不能排除发生变态反应的可能, 临床应积极预防, 首先在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使用开始后前30 min应密切观察, 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相邻使用的药物的溶媒要相同, 必要时在接续用药时用此溶媒冲管或者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 以防变态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第一创新天然植物药, 是运用现代分离技术和检测技术精制化和定量化的现代植物药, 不含任何外源性人工添加或结构修饰物质, 临床使用如能对不良反应的发生积极预防和干预。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这个中药注射剂的奇葩可以真正成为“安全、有效”的药品, 造福全人类。

参考文献

[1]叶勇.丹参有效成分分离的研究进展[J].药品评价, 2005, 2 (2) :146-149.

[2]郑雪梅, 温悦.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疑致口唇红肿、麻木[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1, 8 (5) :320-321.

[3]李慧.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致皮疹1例[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1, 20 (1) :41.

[4]吴燕燕, 孙煜, 王易.丹参多酚酸盐活血化瘀作用的多元化药理作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0, 27 (11) :975-979.

反应性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5月—2008年10月我院收治的白血病病人86例, 男54例, 女32例;年龄15岁~68岁 (41.0岁±0.5岁) , 其中15岁~19岁18例, 20岁~49岁56例, 50岁~68岁1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8例, 初中以上48例;均意识清楚, 既往无精神障碍史。

1.2 方法

对白血病病人进行不良心理反应评定, 然后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进行个体化施教, 单个辅导教育为主的方法, 侧重于心理疏导, 关心体贴病人。比较心理干预前后心理反应变化情况。心理反应资料的收集均通过护理查体、询问、间接调查强化治疗期间动态观察获得。按袁耿清等[1]提出的不良心理反应评定标准判断:①心理障碍 (焦虑、恐惧、怀疑、自我封闭) ;②心理畸变 (信仰改变、有自杀倾向) ;③心理应激性改变 (化疗耐受力下降) 。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心理干预

3.1 正确指导、稳定情绪

对焦虑、恐惧、悲观失望、怀疑、自我封闭的病人, 护士应尽可能多与病人接触、交谈, 要不厌其烦、耐心做好解释、劝慰工作, 表现出高度同情心, 用鼓励支持性语言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让其了解病情, 而对有些意志力较脆弱的病人则要采取保密措施。主动安排、照料病人饮食起居, 从各方面启发引导, 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 使其心理上产生信任、安全感, 利用我们经过治疗成功的典型病例向病人宣传、启发, 使其看到希望, 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建立有利于治疗的最佳心理状况。

3.2 增强信心、配合治疗

白血病病人对化疗的态度是影响生存质量最大的因素[2]。因此, 唤起病人带病生存的信心是关键, 向病人介绍主动配合治疗和树立信心的重要性, 在化疗前详细介绍化疗的必要性以及在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防治方法, 并且帮助病人认识不良心理状态可造成内环境失衡、食欲下降, 失眠、免疫功能降低。针对病人不同病情, 进行针对性心理沟通和健康知识宣教, 指导病人保持乐观心态, 向病人及家属进行有关疾病知识的教育, 强化自我护理意识, 采取健康行为、正确的生活方式, 避免危险因素, 饮食生活规律, 保持情绪稳定, 保证充分休息、睡眠, 加强营养, 使病人树立长期养病的生活方式, 才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延长缓解期。

3.3 争取家庭、社会系统支持

应及时了解病人心理活动, 掌握病人自我封闭和自杀倾向的产生根源及外部原因, 及时争取亲属、亲友、同事等社会系统的默契配合, 解除病人的各种忧虑, 并根据病人的性格特征从不同角度说服教育病人, 以提高对挫折的应激能力, 密切观察情绪变化, 加强防范措施, 杜绝意外发生。还可开展适当形式的娱乐活动, 诱导病人使其注意力、情绪转移, 让家庭和社会都支持鼓励病人, 给予温暖关怀。家属的态度和行为会直接影响病人治疗时的情绪反应 , 甚至会引起躯体反应, 如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或焦虑更容易加重恶心、呕吐症状[3]。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为病人提供持续的情感支持和照顾, 使其心理上得到安慰, 积极配合治疗。

4 小结

心理干预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改变生活态度, 树立信心, 增强免疫功能, 挖掘和调动体内潜在的力量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4]。通过对86例白血病病人心理反应调查分析, 病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有不良心理反应, 我们针对病人不同心理反应, 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进行个体化施教, 单个辅导教育为主的方法, 侧重于心理疏导, 关心体贴病人。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 用直观的方法与病人交流, 增强了病人的自信心、自控力[5]。心理干预能使病人更多地应用积极的行为和认知应对方式, 减少负性情绪反应, 主动地配合治疗以及改善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等[6]。对白血病病人及时进行科学正确的心理疏导和干预, 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可提高病人应对能力, 降低心理应激水平, 提高免疫能力, 减少病人的心理压力, 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有目的的心理干预已经成为白血病整体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白血病病人心理反应的影响。[方法]对86例白血病病人进行不良心理反应评定, 然后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比较心理干预前后病人不良心理反应变化情况。[结果]心理干预后白血病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明显减少 (P<0.05) 。[结论]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白血病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

关键词:心理干预,白血病,心理反应

参考文献

[1]袁耿清, 郭亨杰, 程昌柱, 等.医用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5:89.

[2]王艳.白血病病人强化治疗期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1999, 14 (1) :37.

[3]杨莉, 郑谊晶.白血病病人临床心理干预效果评估[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1) :64-65.

[4]姚春华.心理干预对癌症化疗病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 (9) :137.

[5]张新莲, 亓英, 邹广华.社区保健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南方护理学报, 2003, 12 (6) :50.

上一篇:老年骨科手术护理下一篇:饭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