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实施(精选12篇)
教学模式实施 篇1
开放式教学, 主要是指在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 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激励,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音乐个性, 同时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一种模式。该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音乐发展需求, 并让音乐课堂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但是, 开放式教学并不是无人管理课堂, 而是教师通过运用多种方法, 让学生体验音乐, 享受音乐课堂教学中带来的愉悦感。
一、创设音乐情境, 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在初中音乐课堂上, 教师所授予的音乐知识应该与时俱进, 适当地将一些陈旧乏味的内容摒弃, 增添音乐新内容, 以将音乐激情点燃。从心理学角度而言, 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由此可见, 音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 以情境带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为开放式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石。以学习初中音乐《海滨音诗》这一单元的音乐学习为例, 教师以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同学们, 大家是不是都看过足球赛呢?那大家知道比赛现场的人浪是怎么造出来的吗?想不想体验一下?此时, 学生在音乐教师的示范指导下, 开始制造人浪。紧接着, 音乐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音频功能, 播放大海的浪声, 让学生感受变化无穷的海浪声, 以更好过渡到新课学习。师:从古到今, 很多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作品表现对大海的感情。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海滨音诗, 体验作品中的大海吧。在授课时, 音乐教师还引进《听潮》, 让学生以读带感, 创新音乐教学形式。在以上案例中, 音乐教师利用情境激趣, 并引进《听潮》, 先读, 体验歌词中的感情, 融入多种方式, 真正调动了学生的音乐兴趣, 奠定开放教学基础。
二、丰富音乐教法, 培养学生音乐个性
开放式教学需要教师采用多种音乐教法, 让学生在教师教法的引导下, 音乐个性得到培养与发展。无论采用何种教法, 需要立足学生、立足教材和课堂需要, 以真正利用多种教法, 促进开放式教学的发展, 真正为课堂服务。
(一) 师生互动法, 营造音乐课堂氛围
新课改下, 师生是平等关系。因此, 为了更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可以采用师生互动法, 营造音乐课堂氛围。一般而言, 学生在良好的音乐氛围下, 会重新认识音乐作品, 并在重新解读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促进音乐个性的形成。以学习初中音乐《希望与你同行》这一课为例。音乐教师首先利用《同桌的你》《我的未来不是梦》等学生熟悉的歌曲进行串烧, 并在播放的过程进行哼唱 (此方法有利于带动学生跟着一起哼唱, 融入音乐学习) ;其次, 教师提问:在如歌如梦的初中时代, 你们的希望是什么呢?同时, 利用多媒体屏幕, 展示《希望与你同行》这首歌曲的歌词,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这个环节师生共同朗读, 教师利用面部语言、肢体语言等调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营造学习氛围) ;最后, 教师播放歌曲, 并让学生小声跟唱, 并思考歌曲中以怎样的旋律和情感抒发内心的希望?在以上教学中, 教师以音乐为桥梁, 让自己和学生进行有效互动, 共同营造音乐学习氛围。
(二) 移动教学法, 彰显学生音乐个性
移动教学法很适合开放式课堂。该种教学法主要向教师透露着:教学场所并不局限于教室, 可以根据课程安排和歌曲需要, 带学生走出教室。室外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音乐, 以彰显出学生不一样的音乐个性。以学习初中音乐《校园多美好》这一课为例。我把教学场所变为室外, 让学生在逛校园中体验这一首歌曲, 如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歌曲的高潮部分是哪里?学生通过逛校园, 对校园歌曲有了不一般的了解, 因为每个学生对校园的感情有所不同。最后, 教师引出:不同时期的校园流行歌曲也有所不同, 并让学生说出歌曲的名字, 同时对比不同时期的校园歌曲, 总结出共性。
(三) 体验式教学, 增强学生音乐理解
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自体验, 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体验过程中, 学生挖掘音乐作品的情感因素, 不断感受作品中的美, 以促进自身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开放音乐评价, 提升开放教学实效
开放式教学需要开放性的评价, 以提升开放教学实效。例如以《希望与你同行》这一课的评价为例。音乐教师可以从学生是否主动融入互动、是否有感情朗读、在演唱时是否融入真情实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而不是是以学生唱的技巧如何进行评价。同时, 音乐教师还可以请学生利用某一句或者一段歌曲来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通过以上方式, 评价不再枯燥, 而是充满乐趣, 大大促进了开放教学实效的提高。
总之, 通过音乐教育, 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音乐个性得到发展, 想象力得到丰富。因此, 音乐教师必须注重利用音乐, 发展学生的能力。在利用开放式进行教学时, 需要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个性, 全面锻炼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 在初中音乐课堂上实施开放教学已经成为必然。开放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本, 突出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作用。同时, 由于音乐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艺术性、审美性等特点, 需要利用符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式, 以培养学生独特的音乐个性。那么, 针对初中生特点和教材特点, 如何有效实施开放教学, 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上既学习音乐知识, 又能发展音乐个性呢?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深入解读开放教学, 从多个角度入手, 构建开放课堂。
关键词:初中音乐,开放式教学,音乐个性,途径
参考文献
[1]胡志华.浅谈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J].新课程 (下) 2011 (01)
[2]张萱萱.浅论如何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2 (04)
教学模式实施 篇2
一、“问题教学模式”的背景
1、“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最早的提出者是前苏联的马赫穆托夫。90年代以来教育工作者对“马氏”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了学习,借鉴和改造,形成了现代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题策略为重点,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
2、“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就是基于国外的研究成果、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我们以往取得的研究经验提出来的。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提出了抛锚式教学。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目前,国内三大课堂教学改革名校—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和东庐中学一样,都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扬弃与否定,构建起特色鲜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从其经验分析可看出:“先学后导,以学定教”是他们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 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因此,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问题导学过程重知识的探究,重体验,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心理学依据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正如他所说,“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已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一般能根据“问题导学”的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具备初步的预习能力,这就为我们采取“以导为主”实施导学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中学生的思维批判性、独立性还很不成熟,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与成人相比,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也没有达到成熟阶段。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思考中可能产生的缺点和偏向,教师给予适时、有力的指导,这为教师的导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3、学习理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导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4、教学理论:两千年前的孔子倡导的“循循善诱”可以认为是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最早理论根源。诱即引导,循循善诱出自《论语·子罕》,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问题导学教学中的导即开导、启迪之意,导学不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辅导教学,这里的导学是以问题为依托、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对学生的导思、导读、导练的过程。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尝试。同时,学生的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尝试的任务又是完成教材中的一定教学目标,而教材又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编排的,所以学生具备成功的条件。在尝试成功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成绩。
5、教学最优化理论 :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用“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问题导学模式”改变了课堂上教师垄断课堂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 3 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又要减轻学习负担,用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6、建模理念 :建模理念认为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造性。在导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其次,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问题导学、互动探究、小组合作、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导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7、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由于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观点适应了当代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逐渐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8、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迎合 4 了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基于以上认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我们将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整合为“问题教学模式”。
三、解读“问题教学法”
1、问题教学法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2、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
3、“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其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四、“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是:
(一)课题引入。
(二)展示问题。
(三)边读边议。
(四)答疑解惑。
(五)练习小结。
(一)“课堂引入”。通过课堂引入,安定学习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沟通师生情感,明确教学目的,启迪学生思维,确定全课基调。高尔基曾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好去寻找它。”
(二)“展示问题”。展示问题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教学活动的有序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和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导向性。
(三)边读边议。边读边议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按照老师所展示的问题和要求,自己阅读教师指定的素材,或自己观察,或自己实验,或是讨论交流,尝试回答有关的问题。
(四)答疑解惑。答疑解惑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并按课标和考纲的要求进行讲解或补充。
(五)“练习总结”。练习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要通过“练”,找准“讲”的内容,使每一次“练”和“讲”都有目的、有成效。练习要做到先练后讲、讲练结合、精练精讲,做到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总结要及时,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会的,通过梳理,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总结方法规律。
五、“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做法
(一)变“教案”为“导学案”或“学案”。改变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确立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变“教案”为“导学案”和“学案”,将“两案”建设成“导学”的有效载体。
(二)变“教学”为“导学”。改变“以教定学”的教学策略,确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策略,变“先教后学、师讲生听”为“先学后教、生学师导”。
(三)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效实行自主式教学方式、合作式教学方式和探究式教学方式,科学运用讲授式教学方式。以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大英国志双语学校
教学模式实施 篇3
一、从教师层面看,必须以“创新”为核心
1.创新教学设计。利用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课前疏通教材,阅读相关参考资料,以及研究整理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近几年高考真题,运用新思维,转化新视角,勇于创新,张扬个性,做到备出“个性化”教案。
2.创新教学思路。要了解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分层教学。目前,我校一个年级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班级,即重点班、普通班和特长班,大部分老师同时担任三个不同班级的课,为此,老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思路,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要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如何科学地教,要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线设计和组织教学,面对重点班的学生要注重训练对基础知识的整合和归纳能力,分析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尽早与高考接轨;面对普通班和特长班的学生要以教材为中心,注重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
3.创新教学过程,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过多的讲授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消化吸收的时间,使学生获益较少,教学效率低下。“25105”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讲解的时间不要超过25分钟,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参与,提高教学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变观念,在课堂上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能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的问题,老师就不该插手,充分相信学生,较多地运用激励性语言,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唱主角,变课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读书、思考、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己理解、感受、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的、活跃的、发展的学习主体。在归纳讲解中,试图和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联系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知识。
二、从学生层面看,必须以“勤学”为核心
1.在新课改背景下,必须做到课前预习。预习是无师自通的桥梁,是养成思维习惯的助推器。能够增强上课的目的性,提高时效性;还能培养自学能力,强化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而目前,我校学生预习缺口很严重,影响高效教学。高中政治教材中每一框的探究即所谓的“提出问题”,是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完成的相应内容,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预习,每一节课布置详细而具体的预习任务,狠抓落实,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首先,要“做好笔记”。预习时应该在书上做出眉批,在笔记本上列出提纲和写出听课要注意的问题,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其次,要“规定一些常用符号”(如△、☆、*、、、等)提示自己,达到在学习和复习中提醒自己注意的目的,便于向老师提问或者避免遗漏知识和犯同样的错误。
再次,要“勤思善想”,也就是发现问题。预习的关键要善于“想”,即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新旧课之间有什么关系”、“和过去的什么知识类似”、“能阐释哪些热点问题”,等等,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思维品质。
2.必须做到有效参与课堂探究活动。“25105”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探究学习时间不少于10分钟,教师归纳总结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让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学生要明确,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每一堂课在预习的基础上,紧跟老师的思路,勤思考,勤讨论,勤回答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准确理解预习过程中的疑惑点,实现预期学习目标,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从学校层面看,必须以“抓落实”为核心
1.班额不要过大。目前教育法并没有对普通高中学生班级人数做出准确地说明,一般要求省级示范性高中的课堂标准容量为50人,我校普通班平均人数为64人,在大班额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很难保证新课改提出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无论是课堂活动中还是课后辅导方面,很难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无法实现教育公平。希望学校将班级人数控制在50人以下。
2.关注时政热点,每周组织学生看一次中央台新闻联播或焦点访谈。关注热点,是政治科的突出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政治学科的价值追求。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看,把握时代脉搏,考查社会热点是政治命题的突出特点,体现了新课程坚持的“三个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考生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创造条件充分利用时政热点开展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发挥学科优势,“用活”时政热点。
实践证明,时政热点教学是思想政治课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已受到广大政治教师的重视。运用时政热点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使学生的成长符合社会发展变化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目标。
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4
如何使“分层教学”的构想进入实践领域, 以提高教学质量,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关心和正在探讨的课题。
一、依据差异, 班内学生分层次
一个班级的学生, 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 如有意注意的时间有长有短, 学习热情有高有低, 学习习惯有好有坏等等, 但不管如何, 我们不难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潜在的才能和聪明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金矿脉”, 依据差异, 我把一个班学生分为三层:
A层: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相对较差, 学习吃力, 成绩不理性;
B层:智力因素好成绩忽上忽下, 但有一定的潜力;
C层:学习兴趣浓厚, 爱好广泛, 求知欲强, 学习成绩稳定。
上述分层并非固定不变, 而是随着学生情况的变化实行动态分层。在教学过程中, 依据这三个层次, 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提出不同的要求。即使A层学生大佬基础知识, 充分发挥B层学生的潜力, 也使C层学生有扩展延伸知识的机会。
二、精心设计, 教学目标分层次
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习态度的差异, 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避免C层学生“吃不饱”, A层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应学生的差异, 下能保“底”, 上不封“顶”, 要是学生尝到“跳一跳能摘到果子”那样的快乐。例如在讲授“酸、碱、盐”这一章时, 对知识掌握我制定了三个目标。初级目标:了解酸、碱、盐的基本概念, 了解其用途。良好目标:能通过我的讲授和实验操作, 掌握常见的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理解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优秀目标:根据酸、碱的通性和盐的化学性质进行一些相关的化学计算、物质推断;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某些盐的特性, 进行集中试剂的区分 (如NaNO3、AgNO3、Na2CO3三种无色试剂的区分) 。这样一来, A层的学生通过了解基本概念, 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他们因此产生尝试成功的快乐, 并且跃跃欲试, 努力完成上一级目标。B层学生则逐步掌握知识的迁延规律, 知道只有在牢牢掌握前面的知识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知识。C层学生则可培养他们创造思维的能力, 解决一些综合性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水平, 根据教学大纲, 分清主次, 很专关键。
三、因人而异, 教学方法分层次
课堂教学中, 我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方法, 对A层学生主要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让他们有较多的练习巩固机会。也就是要做到三多三优先:多关心、多鼓励、多巡视;优先扮演、优先面批、优先提问。对B层学生则给予适当点拨, 多采用自学指导、尝试练习, 做到加强基础, 加强比较, 触类旁通。对C层学生放手让他们学, 让他们学会自学, 做大气哦三超:超前、超纲、超标。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我们教学真正实现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合乎逻辑, 教学内容分层次
教学要合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规律的要求, 教学前制定周密计划, 一般可以分为阶段。
第一,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阶段, 这阶段面向全体学生, 但在具体要求上略有区分。要注意低起点, 以适应A层学生的知识水平, 使之感到“我能学”。
第二, 归类阶段:在几章几节内容讲完后, 我们应该引导、鼓励学生将知识进行分类, 做到知识的系统化。吧知识进行清理和组合, 使知识能纵横交错, 形成知识网, 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能认识到整体系统知识的结果, 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三, 综合训练阶段: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综合训练。辅助学生理顺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 提高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 根据知识点的不同要求, 将教学内容分为几个层次, 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案。例如:我在教初中化学《分子与原子》这一节中, 要求学生了解宏观与微观、元素与原子、原子与离子等的关系, 知道物质的简单分类及其相互联系;要求学生能用分子、原子观点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能掌握有关分子、原子计算的基本公式并进行计算;再补充适当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循序渐进, 练习巩固分层次
在授课中不仅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分层, 还应该注意到立体和课堂巩固练习的层次性、典型性。例如:在《水》的巩固练习中, 题例“阳离子A核外有10个电子, 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阴离子B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氩原子相同, 核内有18个中子。则A、B两种原子形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给出后提出下列问题:①什么叫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计算公式是多少②在原子及离子中质子、电子的关系怎样?③A、B两种原子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什么?④怎样确定A、B两种原子的相对质量从而求出相对分子质量?其中①作为一个层次, 让A层学生回答并及时表扬, 是他们没有自卑感。②③作为一个层次, 让B层学生回答。④作为一个稍难层次, 让C层学生回答, 进行提高。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 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精选精编, 作业分层次
作业是学生消化知识, 巩固知识的过程, 题太难太多, A层学生便会产生畏难情绪, 容易挫伤其积极性, 导致厌学;相反, 题太多太易, 很难调动B层学生的兴趣, 易滋生他们的惰性, 难以挖掘他们的潜力;同时也抑制了C层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每一个教学阶段中, 布置作业, 都要精心选题, 精心编排, 难度适中, 题量适度,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档次的题目。一般可分为:①简单的基本题 (少做题) , 考查“双基”, 让每一个同学都能顺利完成;②稍有难度的选做题, 考察一般能力, 让B层以上的学生完成, A层学生能基本完成大部分;③较难的思考题, 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C层学生去钻研。同时, 为防止A层学生遇难而退, 我们要及时辅导, 帮助他们补差, 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这样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使他们各有所获, 从而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质量。
七、确定目标, 教学过程环环分层次
A、B、C三层学生通过分层复习, 分层教授, 分层巩固练习的教学过程优化, 最后进行分层评估, 评估时使每层学生在原有目标基础上稍有提高。其实许多学校都已经试行这种课堂教学模式, 结果老师们发现复习引新, 新授, 巩固练习, 评估四个环节中由于采用了教学过程分层, 学生的能力提高了, 所以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有劲, 三个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都能到位。
八、鼓励为主, 考查和评价分层次
在以往的评价中, 统一测试, 统一评分是一贯的做法。这种评价方法, 会使一部分学生遭受挫伤。为了改变这一良好现象, 我则采用了“分层考查, 分层评价”的激励机制。
(一) 分层考查
采用“A、B、C”三种水平的试卷进行平时的考查。A水平:大纲所规定的一般水平, 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其题目相当于课本练习, 例题内容;B水平:大纲所规定的中等要求, 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 其题目相当于课本习题, 复习题的内容;C水平:超过大纲的要求, 为有特殊天赋的学生而设。过一阶段学生可以变更选择。当然, 也可以采用同一试卷, 但试卷上设有A档题 (必做题) 、B档题 (选做题) 、C档题 (思考题) , 让学生自己选取相应的试题解答。
(二) 分层评价
同一层次的学生评分也有“优”“良”等各个等级。对进步大的学生, 能完成他们层次的试题也打“优”。对于答题有正确的独特解法的同学加分表扬, 以增强他们学好知识的信心。对学习有进步的A层学生及时表扬, 因为一个好的评价能成为学生终身奋斗的精神力量, 从而使考查转化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 同时也强化了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意识, 使我们的教学质量更少一层楼。
通过实际操作, 分层考查好评价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例如:我让学生复习“溶液”这一章后, 将A、B、C三档试卷分别让A、B、C三层学生完成。结果, A层学生大多数较好的完成A卷, 其中还有学生主动向我申请下次做B卷, 此时我也不失时机的表扬他们, 之后我就发现他们学习热情高了, 学起来更加起劲了。
教学模式过关活动实施方案 篇5
实 施 方 案
为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减负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创新科研思路,以优化教学方式为突破口,革新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自2014年4月开始,根据《尚义县教育局关于开展2014年全员教师“高效课堂”达标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我校将全面推行“五环教学模式”过关活动。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总体目标
学校内所有教师都能根据所任学科特点,正确灵活地运用“五环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现“三改变三提高”的目标,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研究能力;改变备课形式,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过关内容
各教师根据所上学科自选一个内容,围绕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案、说课稿,制作相应的课件用于上课。教案、说课、上课(含课件)三项内容均达到80分即为过关。
四、过关对象 全体任课教师。
五、过关步骤
(一)学习培训,掌握模式(2014年4月)
一是组织学校过关考核小组成员重新学习、完善学科模式;二是学校利用业务学习、校本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掌握模式;三是教研组长首先尝试利用“五环教学模式”授课,全体教师进行磨课。各教研组人员编拟典型个案;四是组织全体教师观摩课赛。
(二)自主实践,全员过关(2014年5月—2014年6月)
一是在教导处的统一布臵指导下,各教研组围绕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实践活动;二是组织学科骨干、考评小组成员过关;三是教师过关活动,时间安排在2014年5月至2014年6月,由各教师准备好后提出过关申请,学校组织过关考核小组成员进行过关考核;四是参加课堂教学竞赛的教师在竞赛中考核过关。
(三)总结提升,形成经验(2014年7月—8月)
过关考核小组成员对过关活动进行总结提升,组织教师积极撰写经验文章,充实、发展模式。收集资料,汇编成优秀教案集,优秀说课集、优秀课堂教学案例、优秀课件、优秀论文,形成物化成果推广使用。
六、组织保障(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杨跃升 副组长:李爱平王 满
组 员:李 旺 朱 双 徐冬伟 刘晓敏 刘 洋 职 责:制定达标方案,拟定考核办法;监督检查,评价推进。
(二)成立过关考核小组 组 长:杨跃升 副组长:李爱平王 满
组 员:李 旺 朱 双 徐冬伟 刘晓敏 刘 洋 职 责:制定达标方案,拟定考核办法;监督检查,评价推进。考核小组成员职责:
(1)负责组织“五环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培训。(2)负责组织学科教师参加、观摩镇模式竞赛活动。(3)负责组织各校教师参加过关考核活动。
(4)负责学科个案、优秀教案的收集、修改、编辑整理工作。
七、过关要求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是学生成人、成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在实施“减负”后“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也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不断推进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县教育工作始终不渝的目标。各校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上下一致,形成合力,确保推进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强化责任,制定措施,保证课堂教学改革有序进行。
1、精心组织,周密部署
(1)要对本校的过关活动做计划统筹,有针对性地组织好模式的学习、教师的帮扶。加强教案编写、说课、上课等专项实践活动的指导与评价,注意把此项训练与每月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紧密结合。把“五环教学模式”过关活动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环节来抓,力求实效。
2、突出重点,严格考评
(1)要把集体备课的实效性放在备课检评的首位,切实把集体备课工作落实到每一天、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中,加强对“五环教学模式”备课的过程管理,突出集体备课的优势,实施学科组集体备课方案,为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研究平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2)校长是推进“五环教学模式”的第一责任人,要率先转变观念,率先学习模式,率先上好示范课,率先总结课改经验,率先撰写科研论文。
(3)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组成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排头兵,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要身先士卒,发挥经验足、业务精的优势,团结学科教师,率先研究、实践、示范新模式。
(4)教师在规定时间内不过关的,履职考核不能评定为优秀,若延长时间仍不过关的低聘一级。
八、教师过关材料准备
1、过关教师在安排过关时间的上个月25日前,提交过关申请给教导处。
2、过关教师准备教案、说课稿一式两份,并附电子稿件,课件一份。
九、其它
1、相关过关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学期末绩效考评的分值计入考核。
2、对过关活动中获优秀等级的教师,学校将按相关奖励办法进行奖励。
3、过关得分=课堂教学得分×80%+说课得分×10%+教案得分×10%,过关得分在95分及以上为优,过关得分在80至94分为合格,过关得分在80分以下,另择时间进行二次过关。推进“五环教学模式”,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全体教师要转变观念,掌握模式,吃透教材,遴选教法,争取全员过关。
实施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篇6
1. 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学校以有效教学为切入点,针对备课、上课、辅导、评改等教学环节,开展校本教研和培训,以课堂有效性为落脚点,采取了观念引领——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合作探究——交流反思——经验总结的连续滚动式实验的做法。通过研讨课引导、集备研训活动促进研讨课探究、课堂教学反思交流等系列活动,从而总结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2. 抓实常规教学各个环节
(1)认真备课。一备教材、教参、教辅——确立目标,抓住重、难点和关键点;二备学生——准确把握学习起点;三备教学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认真上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活动都要追求一个目标——有效。做到教学目标有效、教学内容有效、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方法有效、交往互动有效、教学手段有效和问题设计有效。教师要抓住知识主线,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结合,组织严密。彻底改变“满堂灌”、“满堂问”的局面。做到“三个精讲”,即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即学生掌握了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做到时间有效——把握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获取新知。方法有效——教师的教学方法、指导方法都要能够发挥足够的理想的效益。
(3)认真辅导。课后辅导突出一个“勤”字,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实现培优拔尖和纠偏辅弱落实到位。
(4)认真批改。教师作业批改原则上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讲、有错必纠。要求老师布置作业要“少而精”,凡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都必须提前做,不得几次作业一次性处理,鼓励教师作业设计与评改加强针对性,体现多样性,提倡分层、分类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为了保证“双效课堂”活动顺利开展,学校制定保障机制:
(1)加强学习,统一思想。开展有效教学专题研究,加强对实施有效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2)加强领导,实行有效教学“一把手”工程。
(3)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有效教学管理机制。
(4)加强常规教学考核的力度。
(5)狠抓师资培训。
(6)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
(7)搭建有效教学研究平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8)抓好教师教学技能考核和教师过关考试。
今后,我们将以课堂教学的困惑问题为研究课题,加强年段教学活动,解决班与班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注重反思,要求教师常常反思日常教学行为,每日必问自己“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让自己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等问题,利用周教研日开展交流,还要开展班与班直接按推门听课活动。通过互助合作,全面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能力,从而把“有效教学”指向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实施愉快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7
目前,受职称评定及薪酬待遇的影响,很多高校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对教学的工作热情不高,教学方式及对教材的处理未能尽心,而是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撰写论文和申请项目上,这种现象严重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教学工作之所以面临这种现状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影响:
1. 国家层面。
为了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国家相关部门陆续推出“杰出人才计划”、“555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但这些均是提升科研水平而非教学质量。虽然2005年实施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在精品课程、双语教学课程、网络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但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优化问题尚未涉及到。即国家层面对科研的政策层出不穷,而对教学的支持起步较晚,目前尚处在基础层面。
2. 地方政府及高校层面。
由于我国政策导向及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地方政府在评定高校教师职称方面主要考核科研项目的级别、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对授课水平基本不考核。教师为了晋升职称,在申请课题项目及撰写学术论文上投入大量精力,而视“传道授业”为“副业”。普通高校为了提高综合实力,在科研上投入大量的经费支持,而在鼓励教学院系制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方面缺乏科学的评判标准和相应的激励机制。
3. 教师层面。
教师的工作重心不在教学上,以致课堂效果不佳,严重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学生懒散的学习状态打消了教师上课的激情,如此恶性循环,最终致使教师将上课当成负担。
二、确定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的开展必须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1. 党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赋予高校新的历史使命——用科学知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学校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摇篮,唯教学能实现祖先留给我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承;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是要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 高校职能决定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被认为是高校的三项职能,即高校承担着培养高质量人才、发展高科技、提供高水平服务的重任。其中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本质职能,科学研究是附属职能,服务社会是派生职能。高校的一切工作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因此教学当之无愧处于中心地位,脱离了教学,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将丧失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 教师决定了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韩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指出为人师者的基本职责,其中“传道”、“授业”、“解惑”均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课堂是教师履行职责的中心舞台,也是体现教师价值的最佳场所。学校脱离了教学就不是学校,教师离开了讲台就不称之为教师。时下受职称评定体系及薪酬影响,一些高校教师视教学为“副业”,整天忙于写论文,申请项目,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时刻不忘自身的本职工作,把教学摆在第一位。
三、实施愉快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角度,人一旦对某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便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并以愉快的情绪将之付诸实践。愉快教学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愉快教学即是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技巧、优化教学环境等途径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愉悦和快乐,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根据愉快教学的特点,它具有以下内涵:其一,愉快教学不能差别对待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旨在调动全体同学的内在学习动力;其二,愉快教学是有对照的教学,即同一节课在相同年级学生之间学习相同内容;其三,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后,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能称之为愉快教学,或者说是不成功的愉快教学。
1. 创建轻松的教学环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紧张、烦躁、焦虑的环境与学生的成绩、表达能力、自信心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负相关,而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建立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建轻松学习环境的前提,高校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少,以致学生的姓名都不能对号入座,无形之中产生了距离感,老师可以通过愉快游戏法轻松准确的记住每位学生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树立威信,用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横溢的才华、幽默的语言备受鼓舞,荣受熏陶。
2. 做好新课导语。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即任何事情都要有良好的开端。教学中新课导语即是一节课的开端,成功的导语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想象引导式、情景表演式、故事感染式、探讨探究式等方式做好新课导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3. 联系实际以问促学。
降低教学难度实施有效教学 篇8
作文教学难, 首先难在学生缺少表达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 难在学生没有素材可写。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学生才能对生活产生激情, 触发感悟, 才会积累材料, 产生表达的欲望, 这样就会自然地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作文教学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 又要让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 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在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 享受成功的喜悦。不仅可以克服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 同时切合了学生实际, 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在我们学习了《故乡》这篇课文之后, 学生们一下喜欢上了聪明能干, 机智勇敢, 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闰土, 因为我们的大多数学生有农村生活的经历, 我适时进行了“写农村事, 抒农村情”的小练笔, 孩子们一听, 个个喜形于色, 跃跃欲试。他们写得内容有偷摘苹果、放牛、捉鱼、种菜、掏鸟窝……题材多样, 描写方法灵活多变, 抒发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二、敏锐捕捉生活素材, 鼓励说真话抒真情
首先, 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 捕捉生活中的感人瞬间, 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 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去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体验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不断去品味, 去探究。例如, 在全校卫生大扫除中, 学生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艰辛后, 我适时安排了一篇《劳动最光荣》的作文, 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逼真、生动、感人, 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栩栩如生。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 写出的内容就会空洞无味, 情感就会不切实际。因此, 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就能防止胡编乱造, 因空话套话太多导致内容不真实。
其次, 教师要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 鼓励学生敢于说真话。在作文中如果出现说真话, 抒真情的内容, 或许他们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语言文字不规范, 但教师都要在肯定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 再对学生在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改正。
三、细心观察勤于积累, 全面落实作文指导
1.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作生活的有心人, 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 发现这些人和事的特征, 给自己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在观察中学生就会突发奇想, 产生表达的灵感, 激发表达的欲望。
2.教师是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文学中的精品, 巧妙的构思, 完整的结构, 合理的写作顺序, 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写作技法, 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 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在课文教学时都要充分利用文本这个直观的例子, 让学生潜心地去读, 自由地去想, 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写作特点, 再让学生去借鉴, 巩固习作知识, 为写好作文铺就一条快捷之路。例如, 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 文中对托尔斯泰生动、传神的肖像描写, 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 而且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 表达了对他的崇敬和赞美。我适时对学生布置了一次写作, 写一名班级同学, 写完全班朗读, 让大家猜出主人公是谁。同学们的作品不仅抓住了人物特征, 而且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四、重视作文修改讲评, 全面提升作文水平
1.“文章不厌千回改, 精雕细凿始成金”。学生一次性完成的作文, 肯定会有漏洞。如, 语言是否通顺, 结构是否完整, 中心是否突出, 内容是否充实, 有无真情实感, 拟题、开头、结尾是否有新意。必须通过反复修改, 才能知道, 要坚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2.重视作文的批改讲评。教师既要通过激励性的评语肯定作文中的优点, 委婉地指出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 提出修改的建议和努力的方向。还要通过学生自改自评、小组互改互评, 师生合作评议, 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亮点、闪光点, 一定要提出表扬, 要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进而激发写作的兴趣。
实施链式教学促进教学高效 篇9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和教师要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获得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要努力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 改变满堂灌、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的方式, 大力提倡启发式教育, 推行研究性学习。”因此要深入课堂, 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范式, 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难题, 有时一个单元、一节课的知识点十分多, 有时还很零碎。但是这些零碎的知识点却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障碍, 也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鸡肋”。因此, 我们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把显性与隐性的知识点链接起来, 以“动一发牵全身”、“震一点动整链”的基本思想来组织教学, 来运作数学课堂以达到最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基本范式
1. 概念界定
范式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科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一个词汇, 可引申为模式、范型等, 是某一科学共同体在特定时期对其研究成果的简约概括。科恩认为“这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我们眼中的范式是指实践过程中大家都比较认同的一种教学规范。
教学范式则是指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 课堂教学中的最重要的规范、最基本的要求、最稳定的要素、最本质的规律和最应遵守的法则等的综合呈现。
链式教学就是要把一个个知识链环 (单个知识点) 、思维方法链环、活动经验链环、生活经验链环链接起来, 成为一个整体, 并为后继学习安置开放的链接点。
2. 理论依据
(1)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是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完善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是小学数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的过程, 就是通过学生主动地认识, 将教材中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学习, 独立学习, 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把一个个知识链环、思维方法链环、活动经验链环、生活经验链环有效链接, 并为后继学习作好铺垫。
(2) 人们头脑中的数学体系是不同的。在数学家或者对于数学非常精通的人的头脑中, 数学是一个光滑的球面, 从一个知识点可以有很多条途径通向另一个知识点;在对数学稍微精通的人的头脑中, 数学是一个网状结构, 从一个知识点可以有若干条途径通向另一个知识点, 但是不如前者多;在大部分人的头脑中, 数学是一个树状链式结构, 较大、较粗的环象征着对些知识点掌握熟练, 较小、较细的环象征着对此知识点掌握不好。因此, 根据经济学中的等边际原理, 若要取得成绩的最大化, 在较短的时间内, 应该针对学生较弱的环节分配时间和精力。
(3) 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是紧密的, 是一个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递进发展的链式结构整体。一节课中往往有许多看似零碎的知识点, 其实都可以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形成链式知识, 再把链式知识结成一个网络状的整体。对于一个单元、一个学段甚至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以最基本的要领为核心, 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 如用“份”的概念把乘、除知识, 倍的知识, 分数知识, 比和比例知识及解答有机地前后链接, 左右沟通, 以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难度并促进知识的迁移。
3. 基本结构
链式教学从一节课来说, 就是针对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特点, 将课堂分成几个链环, 把每个链环中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小环节, 各环节相互链接成为一个整体。在学生注意力集中、分散、再集中的周期内, 用一个个教学高潮来调动学生课堂注意力和思维参与度, 所以这个成链式的教学过程中, 还要包含有思维方法链环、活动经验链环将一节课串联起来, 犹如一串链珠, 将整个教学内容连贯的呈现, 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基本结构图如下 (见图1) :
链式教学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环节, 它既注重每个环节的知识结构组织, 又注重环节与环节之间的知识链环、思想方法链环的相互贯通, 教师在巧妙运用各种手段组织知识点的时候, 也可以使其中某些环节变成调节课堂气氛的教学高潮 (如图中的阴影部分) , 更有开放的链环随时可接前链后, 为整体知识结构的形成, 预埋了可供链接的点。
4. 主要特点
数学链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大环套小链, 环环链接, 结链成网, 课堂教学结构严谨、环节流畅, 动一环全链共震。注重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强调整体教学, 注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潜在的学习能力,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注重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和对后继学习的铺垫, 强调学新温故, 知新延后。具有较强的逻辑结构。
5. 主要功能
实施链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学习数学知识, 使学生的知识链越接越长, 越链分支越多;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也能前后链接;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结构是多链绞合, 多向延伸。通过链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减少重复复习的时间, 降低后继知识学习的难度, 从而向低负高效发展。
6. 操作策略
(1) 解构与建构之策略——学新温故
小学数学有许多教学内容都由几个知识点组成, 在实施链式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用探究、操作、讨论等方式去解剖每一知识点, 从而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技能的掌握。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不仅仅是一节课的知识点都有很大的相关性和链接性, 而且这节课中的知识点一般都与已学过的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教学时我们在注重对新知识点的解构中, 也十分注重对新旧知识的整体的建构, 从而形成知识的内在链接关系, 促进学生在大脑中结链成网, 组建知识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在习得新知识的过程中复习旧知, 扩大并增粗旧知环, 使知识之间路径畅通, 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2) 寻根溯源之策略——有效链接
不少学生在掌握某些数学知识或方法的时候, 常常表现为一种点式的、孤立的记忆, 这样的收获或者只感知了某些知识之间的浅层的联系, 而缺乏对他们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的把握, 即缺乏一种建构意义上的链式结构, 因而, 其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是很不合理的, 很不完善的, 这样的认知结构不具有模型的价值, 即不能有效地促成一些较复杂的问题的解决, 不能有效地为后继知识的学习服务。如果运用知识链来深入研究, 才能建立真正有效网状结构链, 而且能为后继的学习预留可链接开放的链接点。
(3) 习新与铺垫合一之策略——知新延后
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十分重视新知的探究和巩固, 这样教学的结果往往只构建了一条以当天知识为终结点的单一知识链, 这样断点链就无法开成共震之功效。因此在教学时要关注每一环节中的知识节点可以与后继学习的哪些知识节点相链接?要为后继知识节点预留开放的链环。
(4) 知识方法经验融合之策略——多链绞合共进
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是课程教材体系的二条主线。数学基础知识链是明线, 数学思想方法链是暗线, 其实还有一条活动经验链是辅线。对于数学基础知识老师们大多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扎实施教, 而对数学思想方法链、活动经验链的构建往往不够注意。如数学中常用的转化的思想、最优策略的思想老师在教学中常以点式出现。其实它们都是依附在知识链上的两条重要的暗链, 与知识链绞合共生。
摘要: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 但是学习中往往以知识点状态出现, 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降低了教学效率。链式教学就是要把一个个知识链环 (单个知识点) 、思维方法链环、活动经验链环、生活经验链环链接起来, 成为一个整体, 并为后继学习安置开放的链接点。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把显性与隐性的知识点链接起来, 以“动一发牵全身”、“震一点动整链”的基本思想来组织教学, 来运作数学课堂以达到最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篇10
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综合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将学生按1:2:1的比例分为学优生(A层)、中等生(B层)、学困生(C层)三个不同层次。学生分层后,在教学中若能因材施教,就能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对A层学生主要是:“望着他们走”,即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需过多指导;对B层学生主要是:“指着他们走”,即重在点拨,适时指导;对C层学生主要是:“扶着他们走”,即重点辅导,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耐心、细致地辅导。
二、分层制订学习目标
在设计一堂课时,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衔接,把教学难点分成几个小知识点,然后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优等生,要求他们理解和熟记所学的内容,熟练解答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并能说出算理,会做相关的思考题;对大多数中等生,要求理解和熟记所学的内容,掌握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能说出算理,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变式题;对于学困生,只要求他们学好课本上的基本知识点,能解答基本的、单一的、带有模仿性的习题。
三、分层授课
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对C层学生,应以教师的教为主,引导他们通过模仿教材中判断推理的方法做习题,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点,改变他们以往在课堂上“陪读”的角色;对于B层学生,要引导他们学会多观察、勤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刻苦钻研上下工夫,通过练习,诱导他们上升到A层次;对于A层学生,应放手让他们自学,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启发他们举一反三,加深所学知识的深度。
四、分层设计练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引导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1. 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
一般来说,每节课的习题是由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组成。基本练习是学生应全部掌握的基础知识,要求每个学生都做;综合练习要求A层学生必须做,B层学生和C层学生可以选择做;拓展练习着重突出思考性、创造性方面的要求,可以让A层学生进行思考、练习。
2. 同一练习分层要求。
有些习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对C层学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落实大纲要求,对B层和A层的学生则要求能一题多解。
3. 分层设计作业题。
与例题配套的基本题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A层和B层学生要求他们独立完成,C层学生要通过教师指导完成;而对于选做题、思考题等只要求A层学生做。
五、分层评价学生
改革教学模式,实施以学定教 篇11
【关键词】教学模式 以学定教 改革
引言
以往以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显露出了种种弊端,课堂质量不高,只有部分学生能较好的理解老师的内容,如果老师讲得难了,中下游的学生消化不了,如果讲得简单了,上游的学生又不够吃,因此,班级的整体水平往往都不高,針对这些情况,“以学定教”的思想孕育而生,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班级整体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实践的少,因此,如何更好的将这种理念转换成实践,意义重大。
一、“以学定教”的概念
以学定教是指老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式。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生成知识的主体构建者。教师在引导学生过程中,应注意:1. 以真诚态度关怀学生,以理解态度帮助学生;2. 创设合适方法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3. 在学生遇到问题使及时提供相应的知识资源。
二、“以学定教”的策略实施途径
(一)与学生平等地走进课堂
21世纪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维的,对知识的渴求远远超过教师讲授的书本知识,而且不再迷信教师。面对这样的受教育者,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摘掉“权威者”的帽子,俯下身子,平视学生,听一听学生的想法、观点。与学生平等地走进课堂,这便从时空上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情境下,思维是开阔的,探究意识是强烈的。教师还应信任学生,充分发挥主体积极性。要在承认学生具有可开发的巨大创造潜能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新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或从事其他活动,减少不必要的规定,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 合理分层与规划教学目标
进行分层教学首要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分层,分层的划分标准主要是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基层和学习理解能力差异来进行,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分法。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把学生分为A B C三个层次的学生,并划分好教学目标。要详细的划分好ABC各层学生的教学目标,即使他们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2. 备课层次化
分层备课要统筹兼顾,根据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要求,要设计好上课讲什么内容,怎么讲才能更生动,对A、B、C层学生分别提什么问题,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布置什么作业等等。
3. 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层次化是分层教学最重要的阶段,在课堂中,要兼顾各层学生,努力提高班级整体的成绩,尤其是提问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理解程度。
4. 分层作业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安排作业时,要结合大纲要求和分层情况进行合理的配置,作业要适量,将较难题、中等题、基础题,分别配给 A、B、C 三组学生做,并鼓励学生跨层作业,从解题中体会成功的乐趣。作业分层,还可避免抄袭或不做作业等消极现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手、动脑。
5. 教学评价分层
(1)在承认有差异的同时,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C层学生要注重他们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A层学生测试卷的难度系达到7∶2∶1,B 层学生的测试卷相对降低一些难度,C层次学生的考题要以课本练习或是课本例题的变体为主,旨在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对于教师业绩的评价,要综合用A 层、B 层和C层的整体成绩,依次作为考核教师教学业绩的依据。
(三)用好导学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导学案”教学思想与洋思中学原校长蔡林森“先学后教”如出一辙,导学案教学法是“先学后教”的理论转换成实践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中,一般把导学任务分为三个部分:
1. 课程导入部分
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可通过直观情景、创设情境、旧知迁移等方法,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或导学提纲,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这样,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标与方向,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己钻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师生互动部分
用大概25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可以采取导学法、纠偏补漏、及时矫正、积极评价的策略,为学生创设自学条件,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散思维,认真思考,踊跃提问与回答问题。
3. 反馈补救部分
用大概10分钟左右的时间,其作用是实现教学任务当堂清、目标达成当堂验证,并为确定下一课的教学目标、调整作业设计、进行个别辅导做依据。在操作上,通常以检测题为主,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检测题。检测题要尊重差异,分必做和选做,学生可自主选择。学生独立完成达标,情况要当堂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总结
以学定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讲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老师的辅助功能,对于促进班级整体水平提升、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等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高校教学来说,可以从与学生平等地走进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用好导学案等方式,实现“以学定教”的实践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同胜.构建“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J].教学研究,2011(7).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及实施策略 篇12
一、自主学习模式的内涵
我们的自主学习阅读教学模式可以归纳为“三段六点”式, 即指每学一篇课文, 分为三个阶段:初读感知阶段;精读领悟阶段;熟读迁移阶段。在三个阶段进行时, 分别抓住六个训练点, 即:正确认读, 整体感知, 形成表象, 体情悟道, 积累构建, 转化运用。如此,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智能、心理、个性的发展,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详见流程图)
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过程。独立阅读的技能只有在读的训练和实践中才能形成。因此,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从阅读教学中“读书内化”这一基点出发, 以学生自读活动为“经”, 以字、词、句等语文基本训练为“纬”, 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为目的。
该模式要求教师把握“学生主体, 为学而教, 教为学服务”的教学理念, 明确教师是“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的教学地位。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信任、尊重学生, 正确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自我。读是学生自读, 悟是学生自悟, 用是学生自用。
二、实施模式的基本策略
1. 注重引导定向, 克服自主学习中的盲目性
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引导定向来改善教学, 已被证明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制订切实的教学目标, 把握教学的方向。在导向时, 教师应从学生自主发展的角度出发, 随时关注学生学习时的动态, 做到随机应变, 为学生学习当好向导。
2. 适时解难调控, 克服主体学习中的虚假性
在学习中, 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因自身因素无法解答的疑问。当学生自学时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要热情地帮助他们解难, 确保学生自我学习的信心。另外, 在学生自主学习中, 教师要注意及时调控, 调控学习的时间, 组织二次学习, 提示学生思维的方向等, 这些事情必须由教师当好引导者。
3. 认真检测评价, 克服主体学习中的肤浅性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所积累, 学会运用。积累得如何, 怎样运用, 运用得怎么样等, 都需要教师这一“促进者”进行检测评价。当然检测评价不仅要重视最后的结果, 更要重视过程。在整个训练过程中, 教师始终要用“透视镜”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情感的变化等。
三、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操作
1. 初读感知阶段:激发读书热情, 指导正确朗读, 引导自我探索
在这一阶段,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可以明确自学的主要方向, 然后围绕目标自己探索。在自学中, 一是能正确认读课文, 学习生字新词, 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上下功夫。二是整体感知, 在熟读课文的同时, 释疑疏通, 扫除障碍, 感知课文内容。
这个环节是学生自我探索的阶段, 也是自主学习的开始。初读感知阶段很重要, 导入新课尤为重要。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 教者一上课便神情严肃地说:“今天有的老师无偿献血了, 我们班可有同学也愿意这样做?”学生一听要献血, 惊恐万状。教师见时机成熟了, 又说:“在战争时期, 在一所孤儿院里, 一个小男孩为了挽救同伴的生命, 毅然捐献了自己的鲜血……”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去读这一课, 一遍又一遍地, 边读还边画着, 直到他们认为了解了大概内容才停下来。成功的引导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激发了学生自我读书的热情, 让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探索。
2. 精读领悟阶段:品读重点词句, 领悟消化吸收, 促使自我内化
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细细品读重点词句, 读进去, 读出感情的习惯, 达到“书入我心”的目的。因为朗读既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自悟自得的重要手段, 又是培养学生内化语言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学生对其中的难点会在一次次品读中领悟消化吸收, 促使自己把书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本领。学生领悟了道理, 体会了感情, 一定能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在读中感悟语言、内化语言。
如教学《古井》一课时, 有学生提出不理解“络绎不绝”一词, 教师和学生一起商讨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有的学生说查字典;有的说查字典只能死记硬背, 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还有的说理解意思后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络绎不绝”的现象。教师在肯定学生聪明的基础上同意后两种方法。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于是, 教师让学生反复品读含有“络绎不绝”词语的这一部分内容, 由表及里, 从具体到抽象, 逐步深入地去理解词语。这样学生便在“品读”中实现了自我感悟, 自我内化。
在这一环节的实施中, 教师要抓住两个训练要点:一是指导学生边读书边“过电影”, 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 进入情境。二是体情悟道。指导学生边读书边进入角色, 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 体验感悟, 体察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自己的阅读过程, 从而汲取读写经验, 学会读写方法。
3. 熟读转化阶段:精心设计练习, 着眼语言训练, 强化自我运用
在学生读懂、读熟课文之后, 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 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关注反馈情况, 以便及时调控。如学生学完《新型玻璃》一课, 教师设计了“新型玻璃自述”的练习, 让学生针对一种新型玻璃, 用第一人称写出玻璃的特点、作用。学生都把自己当作一种玻璃, 为自己做广告。这样强化学生吸收与消化范文的语言材料与表达方法, 将范文的语言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使理解吸收向表达倾吐迁移。
在这一环节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一方面要训练学生活记乐背、积累重组, 帮助学生进行美读欣赏, 达到熟读成诵, 进而让学生学会自我整理、主动构建、系统积累语言材料, 全面积淀语感经验;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关注表达方式, 迁移运用, 帮助学生学会借鉴、迁移,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表达。
【教学模式实施】推荐阅读: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实施08-11
教学模式课题实施方案06-25
小学情境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计划07-28
张岭上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07-02
二高有效课堂英语教学模式实施方案06-01
3321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课题实施方案08-08
新团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08-14
实施三助一创的教学模式的总结报告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