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分析

2024-10-05

版面分析(精选10篇)

版面分析 篇1

1948年11月1日,《青联报》创刊号诞生,社址位于青岛市上海路,1949年5月31日报纸终刊。报纸出刊虽然仅仅半年,但因其处在国共内战这个特殊的时代点上,报纸登载的新闻记录了青岛解放前的一些大事,是历史性的一页。而通过对《青联报》创刊号的分析可以窥探出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动态,而创刊号上所包含的发刊词、联合声明等,更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一、《青联报》创刊背景

当时处于国民党统治下的青岛,通货膨胀严重。例如,1937年抗日战争前,青岛各银行纸币发行额不过四五千万元,而中央银行青岛分行仅1946年上半年发行额即为97.7亿元,比战前增加217倍。到1948年,发行额竟达107802亿元,比战前增加239万余倍。1937年,青岛地区一等面粉每袋4.7元,到1948年8月19日涨到3050万元,货币急剧贬值。由于法币信用破产,南京国民政府再次实行“币制改革”,即通过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借此措施,仍不能遏制物价飞涨的势头,反倒让国民党当局搜刮走了大量财富。[1]

在此大背景下,为节约纸张,1948年10月,平民报社社长张乐古提出《平民报》《民言报》《青岛公报》《军民日报》《青岛时报》《民报》《青报》《青岛晚报》八家报业公会的会员联合起来,共同出版八报联合版。[2]张乐古,名同有,字乐古,曾入烟台教会办的小学、中学读书,毕业后参加上海等地的报业活动,后来到青岛发展帮会,兴置产业,开设《平民报》馆。在提出八报联合的提议后,得到了其余报社的认同,故以上八份报纸于1948年10月31日停刊,11月1日出版《青联报》。而在《青联报》首版的八报联合声明中也指出了该次报业联合的目的:“兹为厉行节约……联合报业……”(1)

《青联报》报纸社长于佩文,总编辑孙松一,社址位于上海路六号,使用了原《民言报》社址。报纸日出一大张,对开四版。[3]后期随着青岛经济凋零,国民党在战场上节节失利,1949年3月起,《青联报》每周一、三、五、日仅出半张,对开两版,同时停止刊发副刊和专刊。

二、《青联报》创刊号版面内容分析

创刊号是报纸正式发行的第一期,一般报纸创刊号为了吸引读者,都会在版面上做足心思,创刊号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会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就《青联报》而言,在其创刊号上,报纸采用当时报纸惯用的竖排排版,报名居于报纸右侧,报名左右两侧写有小字注明创刊时间和报纸发行信息:“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一日创刊”“本报已呈华青岛市政府核准发行”。在报名下方刊登了参加八报联合的报刊名称,并注明是“联合发行”。紧接着为报纸发行号和社址。其中,报纸售价和登载广告的费用皆刊登在列:

“今日一大张售金圆一元广告刊例每行金圆二元按新五号字十一字计算”(2)

报刊第一版几乎全为广告,而且类型多为各种启事、公告、布告、通告。既有私人又有政府、企业发布的广告,其中私人广告多倾向于结婚启事、遗失声明、离婚启事等内容。除此之外,在第一版同时还会刊登青岛市的经济行情,但所占版面极小,大都在公告、启事下插缝而入。各类广告之间采用直线分割,内容一目了然。报纸第四版由广告和新闻平分,第四版的广告虽然多占比重少,但其类型多,除了通常的启事类广告之外,还有轮船通航、剧院、出租出售、医药等类型广告。在这之中剧院广告所占比例最大,而且与同期其他报纸广告相比,治疗性病的广告可谓少了大半。

第四版的“本市新闻”其内容更多地集中在政府政令和经济方面,供市民消遣的社会类新闻几乎没有。例如,“一千六百婴儿今起供应奶粉”“流亡生领救济金”“明年新政方针”“二期配面今日开始”。同一类型的新闻归结在同一栏目下,并使用3~4条标题概述内容,如:“粮食限购变戏法头等粉都变成了黑面大米不知给谁买光了”新闻大都来源于本报讯,没有署名记者。而且在排版上,报纸正文自右向左阅读,“本市新闻”除了采用通用的直线分隔新闻外,还会挑选1~2条新闻使用波浪线加以修饰,排版更加活泼。

创刊号第二版和第三版刊登国内国际新闻,是新闻专版。在报纸排版上基本是采用竖排排列,报纸正文阅读方式自右向左,已经有具体的标点符号进行语句分割。新闻与新闻之间采用正线分隔,报纸正文字号一致,新闻标题使用黑色字体大号字同报道内容相区分,易于吸引读者注意。同时,报纸还会将较为重要的同一类消息排在同一栏目下,使用3~4句标题概括新闻内容,报纸第四版为本市新闻版块,其中本市新闻与广告二分该版面。

总体而言,从《青联报》的创刊号可大致看出,《青联报》立足于国民党视角,并非一般的社会小报。而且广告所占比例适中,报纸依旧是以报道新闻为主,报纸新闻时效性强,登载的“本市新闻”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消遣娱乐性新闻少。

三、《青联报》发刊词解读

《青联报》发刊词位于报纸第三版,采用双正线同一旁的新闻相区别开。

一般而言,报纸的发刊词大都会说明本刊的宗旨、性质。既助于读者了解报刊,又能使报刊扩大影响。《青联报》的发刊词也不外乎如此。

首先,发刊词先叙述了胜利后,新闻事业的发展,描绘了抗战胜利后新创刊报纸变多,全国报业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胜利后,全国各地发刊的报纸,有如雨后春笋,青岛是华北水陆重镇,此种现象,尤为显著,一言说来,新闻事业,在量的方面有了划时代的进步。

报纸,推动着时代的巨轮……新闻自由,虽没有达到理想境界,但是比起战前,比起战时,确乎得到了不少的进步。因此在内容方面,我们也认为有了些许的进步……在总动员之下,它用各种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口吻,推动着这个社会,走向光明的路途,亦步亦趋,向前进行。这是过去几年我们可以告慰于各界读者的一点。

衡量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应当以新闻事业的发展为唯一尺度,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一个定理。换言之,唯有极权国家,人民的耳目口鼻,才受着高度的蒙蔽……战后……就大体而言,人民有了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

从发刊词的前几段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抗战胜利后我国的新闻事业有了短暂回春,而且新闻业务、新闻自由相较于战前也有了进步。人民有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表达意见的环境,并且还可以获取更多的消息,自由性比战时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叙述完新闻事业的进步之后,《青联报》发刊词紧接着对联合发行的原因作了解释:

“为了克服物资困难,在过去我们曾把篇幅一再缩小,把广告尽量少登,以期发挥每一张报纸的最大功效。同业们,把生活降低到不能再降的程度,紧束腰带,强打精神,和时代的逆流相拼杀。这情形一直保持了三年之久,时至今日……迫使我们考虑到发行联合版这条路径。

我们采取这一重大措施,从整个新闻事业点说,当然是不正常的,就读者的要求说也是一种损失……我们又不肯放下笔,只有从节约物力集中人力两方面谋出路,来适应非常时期的要求。读者诸君:我们这一把辛酸泪,可告无罪于国家社会的吧!”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的物价依旧高涨,正如发刊词所言,为了节约纸张,应对通货膨胀,八家报纸故此联合出刊。

除发刊词之外,《青联报》还刊登了八报的联合宣言,在创刊号第一版报名左侧,第一个启事就是八报联合启事。启事同《发刊词》大体一致,说明了其余八报停刊原因、本报创刊缘由,文章指出因为现在“物价高涨与物资缺乏相伴而至”,为“节省物力财力”,故此建立了八报联合版,同时还提出以后要为民众多刊登新闻,满足群众对信息的需求。

四、结语

报纸的创刊号可谓是报纸的“第一印象”,就内容而言,《青联报》的创刊号实在中规中矩,这种八报联合出版也可是当时报人对物价飞涨现状为争取报业生存所采取的一种应对方式。并且和同年创办的《先声报》(3)相比较,《青联报》不论是排版还是具体新闻的新闻报道都依照了民国时期普通的报刊版式,虽然没有特别出众之处,但从报纸的发刊词和联合宣言中亦可简单窥探出当时报业的社会环境。

摘要:创刊号是报纸正式发行的第一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青联报》创刊于1948年11月1日,是当时青岛报界八报联合出版的产物。而通过对《青联报》创刊号的分析,不仅可以得知当时报纸的办报宗旨和政治立场,还能借发刊词窥探出当时的报业环境和社会背景。

关键词:创刊号,《青联报》,版面分析,发刊词

参考文献

[1]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志·金融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2]青岛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青岛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655.

[3]鲁海.老报故事[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159.

报纸版面创新探索 篇2

一、传统党报版面设计问题分析

(一)打破传统版面结构,打造地域特色报纸。传统党报的结构一直保持穿插式,内容相互交错咬合,这种布局虽然会因图片和内容存在区别,不会使读者产生视觉疲劳,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信息需求和阅读习惯发生很大改变,穿插式的版面结构使得人们在阅读时感觉费时又费力,重点不明确、主题不突出、排版不规则,甚至出现歧义。因每天内容不同,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增加了阅读负担。就拿《柴达木日报》来讲,也在最近几年努力打破传统版面结构,打造自己的特色,并积极向一些优秀党报学习和看齐,在版面的设计和安排上曾尝试多种结构和布局,比如“M”型、“回”字型编排等等,为的就是让版面更切合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让版面去吸引读者。

(二)栏目排列不规则,破坏了报纸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传统党报栏目排列不规则,一个版面内分栏各异,而且每天采用的分栏方法都不尽相同,或是同天报纸不同版面出现不同分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报纸的统一性与整体性,易使读者感觉不适。如今的社会,信息量丰富,信息途径多元化,报纸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不再掌握主动权,要为读者呈现丰富的信息,注重社会需求,就更要在排列上下功夫,为读者的阅读需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着想,简约易读才能真正为读者服务。现在翻阅几年前的《柴达木日报》,如上所提的排列问题比比皆是,甚至没有规则和美感,只是将信息铺列在版面里,铺满即可。

(三)导读作用弱化,不能发挥真正作用。导读相当于阅读指南,是读者快速了解信息的窗口,在引导阅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党报的发展,导读作用逐渐被弱化,虽然有导读专栏,但总是为迁就报纸的其他内容而随意移动位置,并且有些长期位于报纸底部,标题过于简单,最终不能发挥真正作用,流于形式可有可无。《柴达木日报》在2010年尝试在报头位置加入导读栏,但因版面少,信息量不大,导读的作用并没有那么突显。而在一些重大节庆增版的时候,才感觉导读在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排版中,尤其是增版时,可以加强这一块的作用,让版面内容的表现力更强、更丰富。

(四)图片不能有效利用,破坏整体美感。党报侧重于宣传政治事件,为使版面内容更加丰富、美观和富有感染力,图片的有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现在一些党报在这一块明显落后于都市报和晚报,或者是因为图片拍摄角度、内容很一般,编辑常常通过压缩图片来扩大文字空间,而且有时根据版面需要象征性的插入图片,很多图片所表现的内容与文字内容没有什么实质联系,使得版面无意义、不协调,甚至破坏整体美感。

越来越多的报纸都很重视图片的应用,往往通过大幅的照片,精美的图表,幽默的漫画等等丰富版面,版面因此形象活泼,枯燥单调的新闻内容也易于阅读和理解。如今这个被称之为“读图时代”的社会,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更能吸引读者,并且达到图文并茂、图文相联的效果,使得读者更愿意去看,愿意去阅读。《柴达木日报》目前没有专门的摄影记者,版面配图基本上由采访记者和通讯员提供,编辑在排版过程中常常存在因为图片不够或者拍摄角度不佳等问题,舍弃放大图、用图片去说话的排版方式,从而加大文字空间,或者用资料图片、线条以及底纹等形式让版面活泼和生动一些。

二、党报版面设计创新实践

(一)版面设计简洁化,提高整体美观效果。党报的性质决定其应具有严肃性,版面设计要舍弃传统的繁重糅杂,力求简洁明快、大方古朴、结构清晰,根据人们的审美要求、信息需求及阅读习惯合理改进。可以采用模块式的编排方式,文章全部呈矩形整齐排列,不穿插、不交错、不咬合,独立成块,这样更易于方便阅读。新闻版面标题应尽量使用超粗黑、宋体或黑体,避免多种字体使人眼花缭乱,破坏版面整体美观效果。同时,大胆采用具有视觉冲击感的图片,发挥图片的“眼睛”作用,利用图片更加鲜明地表达文章意境。并且善于使用一些新闻漫画和图表,恰如其分地进行说理,将其穿插于恰当位置,扩大文章信息的张力。图文并茂的表现方式能够使人们加深理解与记忆,更为直观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意愿。

(二)打造亲和力风格,吸引读者情趣。版式作为一种直观形象可以反映报纸的品格、个性、态度及情感,打造鲜明特色风格是实行党报创新改革,增强市场占有率的根本。首先,内容要鲜活灵动、及时有效,文笔流畅熟练,文章视野开阔,具备大家风范。其次,图片运用独到、大胆,标题动感有力,使版面生动有活力,具有立体感。例如《河南日报》、《青海日报》等,近年来推陈出新不断改革,恰到好处地运用大量的精美图表,采用互补色调,视觉冲击力强,明快、生动、鲜艳,形成了独具特色、精致鲜活的风格。党报版面设计中可以适当地融合中国画元素,也可以融入西方的报纸编辑理念,以墨为主,淡泊雅致,也可以惜墨如金,具有写意风格,方显格调高雅、大气恢弘。这样,党报以其权威性、指导性、服务性、可读性为一体的同时,打造亲和力,才能真正被广大读者欢迎。

(三)美化周末版和副刊版面,提升党报品味。周末版及副刊版面因为每期稿件内容不一,题材各异,长短不齐,在版面设计上存在一定难度和挑战性,有些因其短稿多,图片多、广告多,常会使版面杂乱无章,难以精致规整。在设计这类版面时,要先进行构思,明确版面主要想表达什么内容,重点突出图片,清空周围小图,着重显示图片效果,保证图片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有主有次,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对于广告版,事先与客户沟通协商,把握客户至上的原则,计划好主次关系,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版面,做到效果显和视觉美,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提升党报品味。《柴达木日报》近几年也在这方面下功夫,在学习、仿效其他报纸的同时逐步摸索和改进,不定期改版,不断在色彩、图片、标题、版式等各种版面因素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尝试和创新,并结合实际,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版面风格。

党报版面设计,既不能等同于娱乐报的夸张活泼,也不能一味地守旧传统,应确定自己的报纸风格,以大气厚重、清秀整洁为主,尽量做到简洁化、整齐化、统一化,以时代气息浓厚的个性鲜明、务实为原则,遵循美学原理,准确定位,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最终形成充满艺术美感的版面,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和认可。

参考文献:

[1]颜庆雄.党报版面设计的创新与实践[J].摄影美术.2011,(08).

[2]张轶慧.党报版面设计的创新与实践[J].发展导报.2013,(09).

[3]毛洁.党报版面设计的创新与实践问题探究[J].新闻与出版.2012,(13).

[4]娄宇红.县市党报版面设计之我见[J].业务交流.2011,(15).

报纸的易读性与版面编排技巧分析 篇3

关键词:版面编排技巧,易读性,报纸

0 引言

报纸的易读性包括其信息内容是不是具有针对性, 写作条理是不是足够清晰, 容易被人们理解, 具体指的是报纸上的信息内容容易被人们理解和阅读的特性与程度。除此之外, 报纸的易读性还包括了非常重要的一点, 即报纸上的信息内容在版面编排方面的呈现方式是不是与广大读者的审美习惯和视觉流程相适应, 是不是能够使读者快速找到信息和理解信息。因此, 认真分析报纸的易读性与版面编排技巧具有重要意义。

1 报纸易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1) 文字的疏密。文字是报纸最主要的载体, 其呈现方式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感受。因此, 必须重视文字的呈现方式, 在报纸版面上, 可以通过对文字的走向、对齐方式、间距以及字体和字号等进行合理设计,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轻松的感受[1]。尤其是关于“留白”的处理, 为了充分体现报纸的“易读性”, 应该在报纸的主标题与小标题之间和图片与说明之间等地方都进行适当地留白, 使读者能够轻松完成阅读。

2) 图片的浓淡。色彩在报纸版面上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版面语言更加丰富, 且具有更强的表现力。需要注意的是, 在报纸版面上运用色彩应该讲究柔和, 切忌杂乱与刺激。通常情况下, 如果以彩色的主色调作为报纸全版的用色基调, 一般不适宜采用过于夸张的颜色。目前, 许多报纸编辑人员喜欢使用色彩, 但往往只是凭借个人的喜好在报纸上罗列一些漂亮的颜色, 使版面形成了色彩上的多中心, 导致读者在阅读时目不暇接, 影响到阅读心情。

2 关于如何运用版面编排技巧提升报纸易读性的有效途径

2.1 运用细分化的技巧实现报纸版面的精细化

要想有效提升报纸的易读性, 首先应该运用细分化的技巧实现报纸版面的精细化。目前, 我国已经进入了厚报时代, 报纸的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 为广大读者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内容。形色匆匆的现代人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内容, 几乎不可能从头到尾将整个内容一一阅读完, 通常只会阅读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信息[2]。因此, 如何让广大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才是当前报纸版面编排人员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而方便、简洁则是报纸版面编排的第一要务。

2.2 运用模块化技巧实现报纸稿件的合理安排

在现阶段, 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很大的转变, 已经逐渐进入了“速读”时代。由于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广大读者的视线往往停留在的报纸上的时间只是那么一瞬间。从传统的报纸版面编排上来看, 绝大多数都是采用了穿插套拼式的编排方式, 这样的编排方式虽然具有雅致和灵活的优点, 但从总体上来看, 由于跨栏文字难以寻找, 搭配使用横竖标题以及文字藏头露尾等等缺点,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读者们接近新闻本体[3]。而运用模块化版面编排技巧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使报纸的易读性得到有效提升。这种版面编排技巧是将每一张图片和每一篇稿件分别放在每个方形的版面空间内部, 使其形成一个独立的方块, 以此来快速吸引广大读者的目光。与此同时, 这种编排技巧在处理版面方面大大减少了由于其它各种元素的视觉干扰, 如花边和底纹等, 从而使有效提高了报纸稿件的阅读速度。

2.3 运用多样化技巧不断丰富报纸的导读方式

要想有效提升报纸的易读性, 还应该运用多样化技巧不断丰富报纸的导读方式。从狭义上来看, 导读指的是在报纸的第一版专门设置一个导读窗口。这样的导读方式是广大读者寻找海量信息的一份索引, 能够为广大读者阅读厚报的内容提供索引和指南。而从广义上来看, 导读是通过重新组合报纸版面上的各种元素来实现引导广大读者快速阅读信息内容。但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出发, 导读的本质是统一的, 即都是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朋友做出阅读选择, 并且为读者们有效节省阅读的时间。因此, 运用多样化技巧不断丰富报纸的导读方式无疑是有效提升报纸易读性的一个重要手段[4]。通常, 版面越多, 导读就能够发挥出更强的指引作用。因此, 可以在每一叠首页设置一个本叠主要内容的导读, 并且可以设置丰富多样的导读方式, 如提要式导读, 标题导读以及在配有缩微图片的导读。此外, 针对报纸标题的处理方式, 也同样需要充分考虑导读这一功能。可以对新闻的主要内容进行进最大限度地浓缩, 将其放在标题当中, 使读者们不需要看完整个内容就大致上知道讲的是什么内容, 从而使读者的阅读欲望得到有效激发。

2.4 运用图解化技巧实现信息内容的快速传递

要想有效提升报纸的易读性, 还应该运用图解化技巧实现信息内容的快速传递。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 图文符号与文字符号相比较, 前者的传播速度明显要更快。也就是说, 广大报纸读者们能够更加快速的接受图文符号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同时, 有相关资料显示, 在当今社会,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到的信息有80%均是来自于图像。因此, 在这种背景下, 为了使报纸版面的生动性得到有效加强, 绝大多数报纸稿件都是依靠图片来实现。由此可见, 图文并茂是报纸版面编排的易读性原则之一。照片是一种运用最普遍的图形符号, 其表现能力已经获得了人们的一致认可[5]。但不足之处是, 当需要着重表现抽象的信息内容时, 照片通常无法发挥出很好的作用。于是, “新闻图示”这种新的版面编排方式由此诞生。新闻图示的最大特点是一目了然, 它主要囊括了地图、图解以及图表等, 因而能够通过最小的篇幅, 以最快的速度为广大读者朋友提供最丰富的信息内容, 是读者的阅读过程得到明显缩短。而且, 针对图表这种方式, 读者只需要通过感性思维加以理解, 因而使读者接受信息和理解信息的速度得到大大快加。

3 结论

综上所述, 报纸的易读性具体指的是报纸上的信息内容容易被人们的理解和阅读的特性与程度, 主要包括报纸上的信息内容是不是详细真实和具有针对性, 写作条理是不是足够清晰, 容易被人们理解等。报纸易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文字的疏与密和色的浓与淡。而要想有效提升报纸的易读性, 则必须运用模块化技巧实现报纸稿件的合理安排、运用多样化技巧不断丰富报纸的导读方式、运用图解化技巧实现信息内容的快速传递以及运用细分化的技巧实现报纸版面的精细化。

参考文献

[1]傅建平.阅读、易读与悦读——视觉概念与报纸视觉[J].新闻窗, 2010, 33 (1) :1023-1025.

[2]许京宁, 王锋.“留白”在报纸版式设计中的应用——以《解放军报》为例[J].新闻世界, 2011, 33 (6) :233-235.

[3]孙书杰.“结构与节奏”是报纸版面的设计要件——“点、线、面”和“黑、白、灰”在报纸版面设计中的应用[J].新闻战线, 2010, 56 (10) :2365-2367.

[4]郭建良.版面留白与留白置换——以《晚邮报》挪威爆炸枪击案的版式设计为例[J].新闻记者, 2011, 55 (9) :193-195.

略论报纸的版面美 篇4

1.彰显视觉中心

最初,报纸编辑工作大约只是集稿、校订、排序,很少有图片。当今的报纸已进入“读图时代”,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新闻图片可快速吸引读者的眼球。报纸的视觉中心就是最吸引读者的“点”,也称“焦点”,焦点是版面上最受注目的地方。在这最受注目的地方放置重要图片和重要标题便会更加突出视觉中心。通常说的“四最”,即把某一版上最大的图片,用最大字号的标题,配到一篇最长的新闻稿上,放在版面最佳的位置;同时还有“五点”式,即放置在五个吸引眼球的位置。五点依次是:左上、右上、中心、左下、右下。这都是经常被采用的方法手段。

当今又是厚报时代,一份报纸多达几十版,导读又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导读作为一种特殊的标题形式,已成为各类报纸展示内页最精彩、最重要、最有趣的窗口,同时也是设计者最能显示独创性及业务水平的窗口。如有的导读,铺彩底加框,内容形式统一,简洁精美,令人赏心悦目。《羊城晚报》有时给导读配上小图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2,对比中的和谐

对比的运用在版式设计中是最常见的。如:浓淡、明暗、曲直、聚散、疏密、深浅、大小、动静、虚实、整碎,各种对比的“度”只要把握得当,就会使主旨更加突出,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超越了限度,就会失去对比美。比如大与小,大得出格,超出了人们的视觉常规,就会显得怪异。明与暗对比适度可产生响亮明快的视觉反差;曲与直对比会显得刚柔相济给人深刻印象;动与静对比会互相衬托;疏密对比可调节视觉感受不易疲劳。板块之间条的宽窄,空的疏密,花边的长短,底纹的深浅于随意调整间都会使版面变幻出不同的面貌。视文字的多少来调节标题和图片的面积,所有的素材会在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包容中达到和谐统一。

现代报纸还流行模块版式,整个版面由矩形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可以是单篇新闻、图片、表格,也可以是相近新闻的组合。在版面编排上彻底弃用竖题,打破横题不能相碰的戒律,以字号、线条的变化来减轻横题区的视觉干扰,避免穿插版式寻找文字的困难,这样既方便读者阅读也便于集合稿件,还可为有特殊需要的稿件添加色块,使重点标题更加醒目,使新闻照片功能在版面上得到充分释放。同时还可以采用大标题,长题短文,厚题薄文,曲直线交错,强色彩对比,形成浓浓的氛围,营造版面强势,加强“视觉冲击力”。

从近年获奖报纸版面看,注重整体性、追求简约化、体现秩序感,成为新的美学追求。

3.均衡与呼应

均衡是版面美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和谐。但均衡得四平八稳就会缺乏生气,显得呆板,而不讲究均衡则又会给人以不稳定感。平面上高低之间在感觉上会有细微的差别,平面的上半部分引起人们轻松、飘动的想像,下半部分又会给人相反的感觉:压抑、沉重、束缚、受限制,占据报纸版面最多的还是文字,文字的基本色调是灰色,灰色虽能给人以温和细腻的感觉,但弄得不好又容易显得平淡呆板。假如把一篇很长的文章统统排成仿宋体或者黑体,且其间不使用一幅插图,一眼看去黑压压一大片,就不免给人以沉重感。又假如把大標题、图片、插图等都集中在一个部位,不去照顾长短、横竖、整碎、虚实等诸种关系的呼应,就一定是不和谐不均衡的。均衡美主要是来自黑白灰构成的和谐,黑白灰在整个版面上一定要是分布匀称的。再就是点、线、面的均衡(这三者也是绘画构成要素)。报纸版面设计亦是如此,文字、小的尾花、印章、圆点、方点可谓是点;线条及拉长的标题、成线状的插图等可谓是线;正文的大片文字、大块刊头画、大幅图片等可谓是面。这三项视觉素材在版面中若布局不均衡,则容易发生我们经常说的“碰题”,即是将两条类似的粗线条(标题)搭在一起,形成“L”形、“一”形或“T”形。这不但犯了点、线、面中单个要素重复的忌讳,而且也容易从视觉上造成误导,把两篇毫不相干的文章混在一起。

4.结构和空白

除了依仗新闻自身内容的“抢眼”之外,版面设计者还往往采取改变字体,加大字号,竖排版,配图片,组合报道,选取不规则板块外形,留白,添加线条、底纹、底色等手法,让读者被版面上的某一点所吸引。鲁迅在《忽然想到》一文中说:“我于书的形式上有一种偏见,就是在书的开头和每个题目前后,总喜欢留些空白”、“每本书前后总有一两张空白的副页,上下的天地头也很宽”。他不赞成“满本是密密层层的黑字”、“使人产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鲁迅曾说:“我一向反对刊物的文章排得太满,密密麻麻,看了使人有压窄之感,不舒畅。不 过正文后面留下许多空白也确实很可惜。‘掂斤簸两’好,排得小些,和正文区别开来,必要时加上花边。既像花饰,又批评了坏现象,这能使刊物活泼起来。”鲁迅在这里主张的,正是我们在版式上常说的“留白”,即在篇章节页的设计上尽量留有较大面积的空白,给读者以阅读空间,以便起到缓解视觉紧张的作用。在报纸版面的整体设计中,适度“留白”的版式往往会有一种空灵、平和、清静、淡远以及秩序感等审美效果。当然,“留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方便阅读,如果空白超过一定限度,读者得不到应有的信息量,那就等于干扰了阅读,也就不能算是一份成功的设计。

以“简约”为版式设计原则,标题不使用铺底纹、反白等装饰手段,文与文之间不用线条分割而以空白代之。在版面上强调空白的作用比较突出的报纸,当推《中华工商时报》、《南方周末》等。他们既注意营造版面整体的视觉美,但又决不唯美,在文字编排上,在图片处理上,都基本做到了轻重适度、错落有致。

报纸的版面设计的确是一门综合艺术,不同的宗旨定位决定不同的版面设计。整体版面能否做到大方美观,生动活泼,自然悦目,不呆板小气,不沉闷僵硬,设计者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质起着决定作用。每一份成功的报纸都有自己的独特气质,都可独树一帜,都拥有自己稳定的读者群,都无可取代,只有这样才能在诸报争雄的阅读市场上占据一席。

版面分析 篇5

一、报纸版面风格的演变

“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开始, 一种新的传播信息的手段开始被运用。”[1]由于开始报纸都不进行分栏设计, 所以报纸采用的都是垂直式的排版模式, 读者在阅读时大都是“频频点头”。19世纪末, 报纸的版面设计开始突破了垂直式的排版变为水平式的排版模式, 并出现了专栏, 而且字体也开始有了变化, 图片也出现了, 这也是现代报纸的雏形。从开始注重刊登内容, 到更多人开始关注报纸的版面设计;从标题字号的变大、复合标题的出现、分栏的运用、双面纸的印刷, 到图片的嵌入、彩色印刷、报纸杂志化, 中国报纸版面设计经历了由模仿到创新, 最终逐步走向成熟;从开始版面设计的无序、混乱, 走向个性、丰富;风格也从抢眼热闹、平庸乏味走向端庄大气、精致高雅。直至今日, 报纸的版面设计特点与报纸内容以及报纸定位默契配合, 向读者展现富有个性和亲和力的形象。报纸版面风格的演变为今后各类报纸风格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 都市人对于读报习惯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而传媒时代的来临和传媒行业间激烈的竞争敦促着都市类报纸加快求新求变的步伐。各大报纸开始通过对报纸版面的布局设计、纸张设计、图片及文字设计, 不断探索发展。本着以满足受众需求为根本, 更加注重视觉传达对于信息的承载力, 开始一次又一次全新的变革, 并形成了一定的风格特色。以《京华时报》为例, 创刊12年从每日32版, 增加到每日56版-108版。从版面设计上来说, 双面彩印4k、增大标题字号、强调留白、增加图片数量……一系列的改变让都市报不断地迎合了受众所追求的浅读文化。

(一) 都市类报纸版面设计风格特色

报纸的版面设计风格犹如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这种性格特征一旦确定就不容易改变, 报纸版面风格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报纸的风格, 反映一份报纸的态度。独特的风格特点, 引人注目的标题, 赏心悦目的图片都决定整个报纸版面, 甚至影响着报纸对读者的吸引程度。当读者选择一份报纸的时候, 第一印象会考虑哪份报纸的版面能吸引注意力, 所以什么样的报纸能够夺得受众眼球就在于它能否合理运用报纸版面来影响读者。

1. 大标题抢夺关注度

都市类报纸的版面设计追求“浓眉大眼”的风格特色, 而赏心悦目的图片和引人注目的标题, 成为它们的拿手好戏。通过对2013年9月份《京华时报》所有实事版的统计, 可以看到在这一个月的30份报纸中, 实事版和要闻版共有97版 (除广告版外) , 其中大小图片共有102幅, 大标题 (2行以上) 共有165条。根据这个数据计算的话, 平均每一版都会有1.7个2行以上的标题和1.1幅图片。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 在都市类报纸版面设计中, 图片和大标题是必不可少的组成, 它们不仅成为都市类报纸为读者节省时间的秘密武器, 同时, 这一结果提示我们, 在版面设计要素的使用中, 大标题比大图片更为重要, 这就为报纸标题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平均每一版报纸都会有1个2行的大标题, 这成为都市类报纸的专利。如以《京华时报》2013年3月7日A07版为例, 由于是两会的特殊时期, 编辑根据每一天的两会情况, 作出了专题报道, 并用大标题直接表述了报道的主要内容, 如“沪义务教育人口半数是随迁子女”、“推广先诊治后付费大中城市值得商榷”、“流动人口或者长期在工作地落户”……精简的标题设置, 让读者不必认真品读报道的具体内容就能了解基本情况, 不仅为读者节省了时间, 同时形成视觉中心, 直接抓住读者注意力。

2. 合理运用图片增加视觉冲击

都市类报纸在图片的运用上显得更大胆, 更夸张。他们或将整版做成大图, 或用整版的组图来展现报道的主要内容。用图片再现现场会显得更生动、形象, 也让版面更灵活, 同时也更吸引读者的注意。编辑通过对图片的选用, 通过对裁剪, 放大等方法传递报纸的立场和观点。而这种大图的运用也会直接冲击着受众眼球, 牢牢抓住受众视线。《京华时报》作为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都市类报, 它在版面图片运用上也是十分讲究的, 如《京华时报》2013年9月30日A25版, 报纸的版面设计更注重突出主体, 一幅李娜“跳杀”的图片占了版面的1/3。在制作版面时, 编辑有意地使图片凸显跳跃感, 更让大图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再如《京华时报》2011年3月11日, 此版报道的是日本地震的情况, “版面用丰富的图片语言来诉说当时的受灾场面。将幸存者看着地震和海啸摧毁房屋的图片作为整版的背景, 还原了图片现场, 让人触目惊心。图片的突显讲述幸存者看着家园破坏的痛苦。”同时灾难现场被损坏的车辆, 桥梁和公路, 让读者看后不觉产生怜惜, 这样的效果是文字不能替代的。

而图片在色彩上的运用在报纸版面设计中也是很常用的手段, 用颜色表达立场, 用颜色衬托整体的气氛, 用颜色表达报纸的立场, 态度。而颜色也是抓住读者视线的好方法, 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立场, 同时让报纸更富感染力, 让视线更富层次感。好的版面在色彩的安排上不尽合理准确, 同时会利用不同的色彩调节, 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表达报纸的立场。“以《京华时报》为例, 《京华时报》的报头是红色的, 报名字体是黄色的。”[2]这样就能集中读者读报纸本身的关注。同时它的整体基调为暖色, 用暖色作为支配力量, 在色调统一的前提下以冷色作辅助, 这样的设计让人很舒服, 也很惬意。“在版面设计上, 《京华时报》运用模版式编排, 侧重于读者的易读性。”[3]编辑对色彩的准确运用, 让读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同时有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这样的视觉表达是文字所不能替代的。

3. 简洁的导读满足受众求易心理

新时代现代报纸的定位和理念与当今读者不断求简求快的心理形成默契。当代读者没时间阅读报纸的全部内容, 但读者可以通过导读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 读者的求易心理越来越突显。报纸为了迎合这种心理在版面设计时, 导读便成为必选, 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也让报纸版面设计更灵活。读者的求易心理让导读成为城市化报纸必不可少的手段。而报纸则迎合了读者这种心理, 也在板式设计和安排上将最能抓住眼球的关键词放在最显著的位置上, 从而激发读者的购买和阅读兴趣。作为报纸中包含信息量最大、位置也是最显著的栏目———导读, 成为一个信息疏导的平台将读者最想知道、最渴望了解的信息直接显示。新时期的都市类报纸都将这一形势运用到头版的位置。以《京华时报》2013年3月3日为例, 编辑在编排版面时, 将最具新闻价值的, 也是读者最关注的内容以导读的形式直接呈现。如“俞正声任政协主席团常务主席”、“北师大报告建议500万起征遗产税”、“雷锋生前原音世纪坛重现”……将这些读者关注的热点话题, 以及各版的重要新闻一一罗列, 这样的形式能让读者以最直接的方式了解报纸的新闻内容, 以标题的形式直接吸引读者。

4. 大胆留白提升视觉空间感

决定版面设计成功与否的不仅有图片的选用, 标题和内容的设计。留白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留白的拿捏直接影响着整个版面, 可谓“一着不慎, 全盘皆输”。一个繁杂多变的版面必然使读者在阅读时没有终点, 让人眼花缭乱, 甚至有一种压迫感。留白在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能让繁杂的版面变得整齐、简洁;让读者在阅读时清晰、明了;同时“有时间呼吸”。

如果我们引用“视觉中心”概念理解为, 一般的没有特殊变化的版面不可能吸引读者, 不会引起读者的视觉注意, 而如果编辑有意地为读者营造一个视觉中心的, 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报道内容。从视觉心理学“视框效果”的角度来看, 如果读者在阅读时有“视框”, 那么他们首先会被这种“视框”所吸引, 不自觉地关注“视框”中的内容。而报纸中的留白也起到这种“视框”的作用。通过留白相对放大图片和文字, 形成视觉中心, 抢夺了读者的视觉注意力。

5. 个性化版面过目不忘

报纸的版面设计在固定了整体风格之后, 就会成为这份报纸的一种标志, 成为这份报纸的代号, 同时也会形成固定的读者对象, 喜欢这种风格的读者就会成为固定的读者群。读者对于报纸的个性和创新性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所以同样一份独特的、有自己鲜明的风格特点的报纸会让更多读者在众多报纸中直接被吸引, 然后过目不忘, 最终情有独钟, 成为只关注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这样来看, 报纸的版面设计直接影响着报纸的读者群。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报纸打出“彰显个性化, 突出差异性”的口号, 并试图运用个性化的手段, 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报纸的版面设计创新, 打造富有个性化的版面风格, 并使其成为都市类报纸竞争的核心。

在重大的新闻报道和专题类报道上, 杂志封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巨幅的新闻图片、寓意深刻的漫画、同一颜色填充整版, 这样的视觉效果是传统的版面设计所不能比的。它不仅给读者一种震撼的视觉效果, 更将报纸的潜语言充分展现, 反映报纸的一种态度。同时, 这种新式版面的运用让都市类报纸找到了一个新出口。

再如《京华时报》2010年8月15日头版, 采用的就是杂志封面化。这是舟曲地震的专版, 编辑在设计时将报头原来的黄色字体换成白色字体, 并将整个版面设置为黑色, 以整张解放军在废墟寻找生还者的照片作为报纸的封面, 骨肉至亲之情让整幅图片震撼人心。在为读者展示了舟曲现状的同时, 带有报纸本身对遇难者的沉痛悼念的态度, 以及对骨肉同胞遇难的心痛。这样直入报道及丰富的设计使杂志化的封面更引人注目, 更突出了报道的主题, 更能迅速地吸引读者, 同时让人印象深刻。

二、都市类报纸版面设计的发展趋势

统一规范的版面设计、较强的报纸识别性、大胆的版面创新、简洁却不失丰富的图片的运用让新时期都市类报纸抢尽风头。作为北京发行量最大的都市类报———《京华时报》, 在版面设计风格上讲求以模板式编排, 统一色调, 同时运用丰富的图片, 鲜明的颜色以及专题性的报道, 在版面整体风格上注重人性化、强调简洁化、突显创造性, 让版面成为报纸的一个标识。

(一) 人性化

报纸作为一个服务类行业, 它最终的目的是让受众满意, 而报纸版面的发展也都是本着探究受众心理的角度去不断地改进, 这也是报纸未来的发展方向。更人性化、更方便, 是报纸服务的最终目的。作为都市类报纸更需要强调服务, 强调人性化。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快节奏的生活的到来, 很少有人会一字一句地细读报纸的每一篇文章, 这就需要都市类报纸用更简洁、更精炼的语言让读者了解到他们想知道的新闻, 像都市类报纸中大标题、大图片、导读的运用以及留白, 这也需要报纸在排版时把最富新闻性的报道作为首选, 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信息和资讯, 迎合读者快速阅读、快速获取信息的需要。

同时, 人性化还体现在报纸版面设计时感情的诉诸, 凸显人文关怀。上文提到, 颜色图片成为都市报的新宠, 这些元素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报纸的态度, 还能让报纸和受众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互通。比如, 在每年国庆时为了表现举国欢庆的心情, 编辑在颜色的选择上有意选用红色、黄色, 凸显这种欢乐的心情。再如在进行灾害性报道时, 黑色、灰色则居多, 且在图片的选用上多会用人物悲痛的表情或者灾害现场的照片, 表现看到骨肉同胞遇难的切肤之痛, 与受众找到情感上的契合点。

(二) 个性化

报纸进入同质化的时代, 更需要报纸的个性化, 需要创新, 创新的版面设计不仅会吸引受众的眼球, 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个名片并有一定的识别度, 受众会通过对报纸版面设计的识别选择自己喜欢, 感兴趣的报纸版面设计。而报纸可以利用受众这种识别心理把握固定的受众群, 让版面成为一种标志, 让创新成为一种固定资产。

(三) 简洁化

时代的发展, 快节奏的生活, 人们更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信息和资讯。简洁化的新闻模式正迎合了这种都市人的需求。如何在更短时间为读者展示最多、最需要的新闻内容就也成为了都市类报纸今后不断追求的目标。

(四) 创新性

在面对重大新闻报道时, 如何能在众多的报纸中脱颖而出, 这也是考验版面设计能否突破创新的重要时刻。很多都市报开始突破栏、版的束缚, 需求更多创新大胆的设计, 让整个版面相互贯通又独具性格, 一气呵成。当然在创新的同时, 如果没有条理也会让人觉得复杂繁琐, 没有创意可言。所以, 好的版面创意必然要有清晰的条理, 紧凑的布局, 还能纵观全局, 不拘一格, 让创新的版面设计展现不同都市报的独特性格。

三、结语

新时期我国报业开始认识到报纸版面及报纸的风格设计对报纸的整体效果的巨大作用, 各大报纸版面也纷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作为新兴的都市类报纸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使自己的版面朝着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风格个性化方向发展, 使整个都市类报纸呈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景象, 同时也将报纸版面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注释

1[1]方汉奇, 黄瑚, 薛飞.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2]刘丽娜.视觉盛宴[M].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6.

地方党报版面风格初探 篇6

作为地市级党报的《遵义日报》, 面对国内党报主流地位越来越边缘化的现状, 也在积极探索发展之路。从传统版式的“穿插咬合、曲径通幽”到模块化的版式设计、从四个版扩容到八个版、从单面彩印到双面彩印, 经过了多次改版的《遵义日报》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版式。党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较好的发展, 仅仅做到简约化、模块化是不够的, 还必须加强版式的创新, 以吸引读者眼球, 引起读者阅读欲望。这就要求作为整张报纸脸面的一版打破常规的编排模式, 求新求变。2011年10月, 遵义日报传媒集团挂牌成立。乘着改革的东风, 《遵义日报》再次改版, 在一版进行半封面设计的探索。

1 多形式丰富版面信息

地市级党报, 尤其是贵州这样的欠发达省份的地市级党报, 承担着大量的指导性报道任务, 一版编辑常常是根据领导排位来编排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 无暇顾及新闻稿件本身的新闻价值的大小。而这样的编排结果, 是内容和形式都差强人意, 报纸的可读性受到很大的影响。为改变这一现状, 《遵义日报》确定了“内容为王”的改版基调, 把一版定位为报纸重要的、读者关心的要闻版, 保证重大新闻和市四大班子一把手的活动消息, 其他市领导的活动在二版刊发。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组织报道的同时, 将视角更多地关注到基层一线, 关注到民生, 做读者真正关心的新闻。同时, 做强深度报道, 向读者传达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信息, 反映各地各个部门关系民生的新举措新成就。并且不定期地推出评论员文章和“新闻时评”, 针砭时弊、弘扬真善, 充分发挥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

作为党报一版, 既要有足够的空间容纳重要时政新闻, 又要有空间做有较强吸引力的信息, 这也是改版的难点所在。为丰富一版的信息量, 《遵义日报》在报眼位置增加了“要闻简报”栏目, 在新华社供稿中选取稿件, 以一句话新闻的方式补充时政版因版面原因而未刊发的国内国际新闻。随后, 又开设了“今日导读”栏目, 将后面七个版中可读性强、关系民生的新闻报道在一版进行导读, 方便读者能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关心的新闻、需要的信息。

2 大图片增强视觉冲击力

版面主要是通过文字和图片的组成来进行视觉表达的。一张好的图片、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能让读者印象深刻, 久久难忘, 其实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第一眼效应”。《遵义日报》一版的半封面设计, 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大图片的运用, 要求每期都要有一张好的主打图片, 与文字稿件一起形成强有力的视觉中心, 真正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充分展现编辑的版面语言。

在尝试中, 一版编辑逐渐摆脱了以往使用图片时不敢放大的束缚, 将有新闻价值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放大到三栏甚至四栏, 改变了原来大部分版面都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所充斥的沉闷的感觉。

遵义日报传媒集团成立特刊, 一版编辑打破常规, 用一张扬帆远航的创意图片做成全封面, 配以简练的文字和导读, 整个版面看起来恢弘大气。遵义机场通航, 遵义终于有了自己的军民两用机场, 这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当然也是《遵义日报》报道的重点。对首航式的报道, 编辑在一版使用通栏图片, 将人们喜庆首航成功的愉悦心情展现无遗。而这两次在一版对图片的大胆使用, 不仅改变了读者对党报总是板起面孔说教老气横秋的印象, 也得到了主管部门和同行们的认可和好评。

而大图片的使用, 也调动了摄影记者的工作积极性。他们更多地深入基层、深入生活, 拍摄鲜活的、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图片。

3 模块化中求细节变化

“加强版式创新, 让版面更精彩, 并不意味着把版面搞得很复杂。在追求美观的同时, 一切应该以彰显新闻、体现新闻价值、方便读者阅读为衡量标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强调设计形式、注重表面气氛和感官刺激都会使版面看起来没有章法, 太过随意和凌乱, 重点不突出, 也影响读者的“悦读”。为此, 《遵义日报》将改版后的一版风格定位为清新、大气。在确定了内容的编排和图片的运用后, 一版开始在模块化的运作中寻求细节的变化, 并逐步确立为改版的标准。

3.1 字体、字号的变化

为更好地体现清新、大气的风格, 一版摒弃了黑体字, 特别是粗黑字体的使用, 除头条主标题使用粗宋体外, 其余文章主标题均使用大标宋。此外, 对头条、副头条及其他稿件的标题字号进行了基本的规定, 使读者根据标题字号的大小就能辨别出稿件新闻价值的大小。

3.2 留白的变化

留白被称为版面设计的第四元素, 是现代报纸版面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遵义日报》一版加大了文章与文章之间横向和纵向的间隔、加大了文章中每栏之间的间隔, 并且在图片与文字说明之间强化留白效果, 使整个版面看起来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显著地进步, 其中媒体行业的发展尤其迅速, 逐渐从早期的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向电视广播等多元化媒体发展。近些年,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成为媒体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很多新闻消息通过在网上发布可以快速传播到世界给各地, 真正实现媒体的实时性, 保证群众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同时, 媒体的多元化也给民众提供了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 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有效。随着手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媒体市场必将面临新一轮的变革, 不再是单一的媒体传播, 而是逐渐转向多元化, 复杂化, 不同媒体之间通过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达到媒体的融合和交流, 这也将是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

1媒介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媒介融合这一理念最早由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普尔教授提出, 它主要指代多种媒体传播过程中实现功能互补的现象。多种媒体的互相融合打破了以往单一媒体传播的局限性, 更加快速有效。本文主要从媒体、信息和接受群众三方面分析媒体融合的可能。

媒体特点互补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传统媒体主要是报纸和电视, 这两种媒体相对来说传播速度快, 信息准确及时, 但表现形式缺少新意, 枯燥单一。而新的媒体如网络、视频等则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将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多样化, 更加人性化, 很好地满足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同时新的媒体还有着很多传统媒体不具有的特性, 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新媒体实现了受众之间的互动, 比如在观看球赛过程中, 网友可以通过发送消息发表评论等方法实现网友之间的互动, 比赛那也变得更加有趣。通过这种互动性的媒体, 信息的传播突破了以往的单一性, 由单向传播变成了双向互动, 更符合现代化对于媒体行业的要求。

内容的互补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来说, 新媒体在内容上有着更大的容量, 信息传播也不再受时间地区的限制, 信息的传播更加丰富多彩, 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也有很多不足之处:1、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我们上网时常常会发现大量的信息, 很多对于我们来说太过遥远, 纷杂的信息很容易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要想获得需要的信息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筛选, 这无疑给民众带来了一些麻烦。2、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 很多媒体的信息不能及时传播给民众, 需要经过层层审查, 在审查过程中就会有意删除一些信息, 这种做法导致了民众无法了解到真实情况, 媒体的威信也在逐渐降低。3、网络技术的发达也使得不同媒体企业之间抄袭现象严重, 很多新闻事件都是互相抄袭, 没有新意, 读者浪费大量时间获得的信息有限, 相比于传统媒体, 新媒体在这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善。

受众互补一项调查现实, 截止至2012年6月, 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38亿, 这也就意味着每五个人中就约有两个人经常从网络获取信息, 同时, 中国网民的主体为35岁以下的年青一代, 占据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从这项调查可以看出, 新媒体在受众人群上有一定的局限, 不像传统媒体一样受众广泛, 因此在一定时间内, 大部分群众还有依靠传统媒体获得信息的习惯, 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受众的互补性也导致了两者融合的可能。

总的来说, 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现代媒体, 每种媒体都有着一定的优势, 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只有通过媒体之间的互相融合, 取长补短, 才能在新的媒体市场更高具有竞争力。而且,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 媒体行业的产业特点和现代社会的经济模式也要求媒体之间进行融合互补, 通过媒体之间的融合, 可以达到降低成本, 节约时间, 传播快速准确等效果, 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媒介融合的优势

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与走向

文丨高玲玲陆韵菲

摘要: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有着极强的互补性, 现代市场竞争激烈, 通过融合两种企业可以让媒体在新时代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同时也使得媒体的传播更加快速有效, 媒体的可信度更高。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特点, 探讨媒体融合的趋势和发展策略。

关键词:传统媒体;现代媒体;媒体融合

更通透, 使读者浏览时没有视觉疲劳, 能达到“悦读”的效果。

3.3 线条的变化

由于增加了文章间的间隔字数, 《遵义日报》在一版装饰上遵循简约的原则, 弃用竖分隔线和粗线条, 特别是厚重的色块, 减少横线条和线框的使用, 尽量做到版面装饰少而精, 各个板块相互协调, 整个版面张弛有度、美观大气、层次清晰。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经过一年多的探索, 《遵义日报》一版半封面的设计初见成效, 一个相对固定的版式风格已经形成。南方都市报设计总监墨白说:“设计的目的一方面要愉悦读者的眼球, 另一方面要体现编辑思路, 让读者能够更直接地获取信息。”版面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内容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版式设计, 才能组成一个能激发读者阅读欲望的版面, 才能成为一张读者认为“好看”的报纸。应该说, 这也是作为地市级党报的《遵义日报》在探索一版半封面设计之路上需要更进一步做到的。

563000)

摘要:社会飞速发展, 信息网络化、电子化传播成为普遍趋势。不经意间, 人们发现自己已被电视、电脑、手机的屏幕所包围。互联网带来的“三屏”媒体以高速、便捷展现在人们面前, 传统的纸质媒体陷入被网络新媒体冲击的困境, 曾经的“洛阳纸贵”如今似乎是“门可罗雀”。“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纸媒的出路在哪里?报业人在不断地探索。很多报纸在版面的设计上下功夫, 以求用新颖的版式设计吸引流失的读者群。

宋书版面风貌研究 篇7

第一, 宋朝初期, 统治者推行右文政策, 不仅使士大夫地位提高, 并且寒门弟子亦可通过科举考取功名。举国上下, 宋朝的文化氛围自由高涨, 这从客观上为刻版印书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和市场资源。第二, 我国现存最早明确刊印年款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发现于敦煌的唐咸通九年, 其印质考究、刊刻精良。可见, 雕版印刷业历经隋唐五代的发展, 至宋已臻于成熟。在此背景下, “庆历中, 有布衣毕昇, 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 薄如钱唇, 每字为一印, 火烧令坚…”1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为刻书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加快刻字工匠的作业速度和排版的灵活性。这次技术革新, 虽没有大规模的得到使用, 但客观上满足了宋朝雕版印刷繁荣发展的需求。第三, “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 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 而其间分为三类, 曰官刻本、曰私宅本、曰坊行本。”2宋代刻书地域分布广泛、种类多、且刻书机构林立。开国之初, 太祖为巩固政权、统一思想, 朝廷设立了专门的刻书机构, 即国子监。而民间的私家刻书及书商机构也壮大起来, 逐渐形成以官刻、家刻及私刻为主的三大刻书产业。各刻书系统独树一帜、众多刻本行销天下, 这为加强统治、文化传播发挥了作用。

二、理学框架下的版面范式

刻书版面是时代的产物, 同时烙有地域的印迹。北宋, 儒学复兴, 一种新思潮, 理学思想应运而生。至南宋, 朱熹在程氏兄弟的基础上对“理、气”的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也, 生物之本也。”他确立“理”的主体地位, 并且对“格物致知论”的命题, 强调格物才能穷其理。这种思想渗透在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理学, 在某种程度框架了美学的标准。宋人不仅是关注事物的外在形态, 而且探求其内在的关系。其次, 北宋首都开封, 其手工业、商业及刻书业繁荣发展、盛极一时。但靖康之变, 人口南迁, 北宋的刻本已难寻踪迹。南宋建都临安, 刻书地域分布更加广泛, 主要集中在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地区、福建及四川等地。因此, 刻书版面不仅受到美学标准的影响, 各地域的物质资料、构成要素, 也影响了版面风格特征的差异性。不同于现在从左至右横排的编排方式, 我国古籍是由右上方到左下方的直排阅读体验。其中, 版框、版心、行款、黑白口是宋书版面范式的基本特征,

古代谈版本, 必先言行款。从周代发展至秦, 竹简编绳成册, 条条相邻的竹简演变为纸质版面中的行列款式。文字从上至下排列组合, 沿袭了甲骨文的书写格式。虽历经数代, 书籍载体发生多种变化, 但宋书版面仍保留了竹简书文的形式特征。行款是版面范式最重要的视觉语言。其疏朗或紧凑的节奏感及文字排列的层次性, 都影响到版面的基准和格调。据统计, 浙江刻本的行款样式丰富, 以10行18字居多。依据“经史子集”这四大书类的不同, 版面行款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注释有小字双行, 在同间距行款的空间里, 大字单行和小字双行, 形成两种版面灰度。浙刻本行款疏朗、字大如钱, 彰显大气。建刻本整体也以10行1字居多。不同于浙刻本的形式面貌, 其诸多版面字小如麻, 字符间隙紧凑, 版面灰度较深。而四川刻本在同一时期, 同一刻书机构的印书会有相同的版面范式, 如唐集十一行本或唐集十二行本两个体系。蜀刻本行款以12行21字居多。除了行款, 版心、黑白口等特征均可反应宋书版面的审美情趣。北宋时期, 版面主要呈现白口、左右双栏的特点。南宋中后期, 出现了黑口和四周双栏的变化。整幅版面, 版心与开本之间有四处留白, 上方和下方的空间为天头和地角。左右两侧面积均等, 为书脑。不同地域的刻本, 天头和地角所占空间的比值各有不同。整体来看, 天乾地坤, 天头的面积多于地角。除了这些版式表象的形式特点, 穷究其理, 宋书的版面范式有其内在的层级变化。在阅读的视觉流程中, 书名、序、目录及正文的一、二三级等标题呈阶梯状排列。它们各层级之间或空二字符, 或空三字符, 形成有规律的视觉语言。

三、以物观物, 书体刀法的新风貌

书风字体是版面编排最主要的构成要素, 而书体的特征差异直接影响刻版印书的风格面貌。“六书”, 归纳了汉字的造字体系, 其形状方正。而构成汉字的基础单元是笔画, 依据书法笔墨行走的轨迹, 直排的编排方式更利于汉字线性的阅读功能。在宋代的雕版印书里, 以唐楷四大家为代表的欧阳询、颜真卿以及柳公权大家的书体为刻工主要推崇的字体风格。在诸多书法中, 楷书的字形规整, 且每字占据相同的空间大小, 适于书籍刊印。成书之初, 刊刻工序, 需要经验丰富且刀法娴熟的写手和刻工。在宋朝雕版印刷业发展的大浪潮下, 一些优秀的刻工经过世代技艺的传承, 他们能够将各书法的神韵传达出来并形成自己的刀法风格。首先, 在浙江地区的刻本, 多见欧体。其书体劲峭, 撇捺飘逸, 笔画穿插行云流水。刻工刀法力度起承转合, 对转折的笔画做圆润处理。这些以欧体为主的浙刻本, 多属官府出资, 财力雄厚。其呈现出的版面排列整齐、字符较大且行款疏朗, 给人以气势磅礴之美感。其次, 福建地区的刻本多效仿柳体书风, 刀法锐利, 尽现柳骨风貌。柳体与颜体齐名, 有“颜筋柳骨”之称。笔法挺劲有力、较之颜体略瘦, 有骨感。建刻本的书坊刻书以牟利居多, 为节约成本、往往版面行格紧凑, 字小如麻, 以价格低廉求得市场。再者, 四川地域的刻本多见颜体, 字如其人, 彰显忠义气节。颜体横轻竖重、结构端正、笔力刚劲。

各家书体刀功, 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宋书版面, 字画如写, 刻字刀法, 妙出笔墨之外。技术精湛的写手刻工, “以物观物”。他们尊崇名家书体, 亦追求文字的阅读功能, 忘却自我, 随物而化。“笔筒形具、得之自然。”宋书版面呈现出的不仅是大家书体风貌, 更是宋人无我的劳作态度和超脱的精神境界。

四、结语

宋代审美讲求“韵”, 其行款、书体、版面范式“既尽其美, 必有其韵”。理学的体认方法规范美学的标准, 宋书版面的内在章法为后世提供了效法的准绳。不论官府刻书还是私坊家刻, 在雕版印刷业繁盛发展的推动下, 宋书的美饱含技术支持和人文素养。今之视昔, 可以一纸书香, 而窥见宋朝时代的风格, 亦为当下版面编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让网络元素为版面“补血” 篇8

都市报《大河报》重要版面的最显要位置, 这

个与平面媒体传统用语迥然不同、还未被平面媒体读者所熟知的网络语言在报纸上甫一出现就成了版面的视觉焦点, 担当了统领内容的角色, 这使网络元素在报纸编辑中的主角地位不容回避地凸显出来。

报纸“网味”因何越来越浓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 报纸编辑中加入网络元素早已有之并越来越普遍。比如, 网络用语频频见诸报端, 微博、短信互动等内容被“贴”在了版面上。更有甚者, 将版面也采用了网络页面的形式, 如《南方都市报》第三块版“主页”将当天的主要新闻和图片罗列在一起, 读者可根据兴趣决定直接跳转到内页具体版面, 这种“新闻菜单”改变了报纸传统的编排方式, 类似于新闻网页的编排。报纸“网味”越来越浓,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生存环境的压迫。80后、90后的媒体接触习惯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 远离传统报纸成为一种趋势。据2010年6月25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研究显示, 随着新闻和网络技术的革新, OECD中有2/3的成员国面临报纸发行量下降的问题。据OECD介绍, 全球报纸发行量到2007年开始便停止增长, 从2008年开始萎缩。北美报业发行量下降最为明显, 2008年下降14%, 而2009年下降18%。加上广播广告、楼宇广告、电梯广告、直投广告等媒体方阵迅猛崛起, 瓜分、蚕食着报纸的广告份额。新兴媒体目前尚未撼动电视, 但对报纸发起了挑战。在新的媒体结构中, 报纸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传统的强势地位被动摇。

网络元素的时尚气息。网络语言随着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而出现, 它因简洁、生动、调侃而迅速扩散。这种语言特色能言简意赅地传情达意, 迅速从网上蔓延到报纸版面上。由于网络语言的创造与使用者多是些年轻网民, 而他们正是报纸流失的读者群。因此在新闻里使用网络语言成为吸引年轻受众的一大因素。而网络新闻的处理形式一目了然, 有助于增强新闻易读性并使版面布局更为灵活美观。这种方式既避免了视觉的单调和疲劳, 也使新闻重点更为突出。因此, 不少报纸在版面处理中吸取网络新闻的方式, 以总标题为中心, 用最新消息、新闻背景、相关链接等多篇内容处理重大新闻, 信息全面又简洁清楚, 也使版面编排避免了大块文章带来的阅读沉闷, 更符合都市报的风格特色。

如何适当运用网络元素

我们不能忽视媒体环境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 但对媒体环境变化的更深入分析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变化的特征和趋势。

网络传播给纸媒编辑带来的远非技术手段和新闻业务的更新, 而是新闻传播的观念和理念的更新。与时俱进还是墨守成规, 每一个网络时代的纸媒编辑都要作出选择。

在报纸编辑过程中充分运用网络元素, 体现了报媒对传播环境的适应性改进。在网络媒介的冲击下, 受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吸收网络媒介的特色有利于增强报纸的竞争力。如何利用好网络元素呢?

要慎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具有直观性、通俗性、主观性, 能把一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事物表达得较为充分, 但在纸媒上使用这些网络用语就要慎之又慎, 否则就会引起争议。如文章开头讲到的例子, 面对众多的询问, 大河报文艺部在2008年9月3日以《一个“囧”字让人“囧”》为题组织一组稿件专门进行了回应, 并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进行了解读。《都市快报》曾用了一个饱受争议的标题《“摸死你”上频频被骚扰》, 其中的“摸死你”其实指的是MSN, 如此直白的文字从网络走向纸媒的标题, 让很多人接受不了。有些标题使用网络语言就很贴切, 如《河南商报》曾在“飞人”博尔特百米破9秒58时使用了《他真不是人, 他真是飞人 (主) 哥破的不是纪录是寂寞 (副) 》这样的标题, 既形象生动, 又充满了幽默与感慨。

版面处理的借鉴。将重大新闻采用网络新闻的方式处理, 化整为零后应突出逻辑性和整体性。网络以快著称, 它对纸媒最大的冲击就是信息发布的时效性。纸媒的滞后性是无法改变的, 只能依靠挖掘新闻的深度和广度来弥补。一个新闻事件的延伸有很多, 如何使选择的资料既能保证报道的全面、丰富, 又能使版面灵动, 富有冲击力, 考验着编辑的版面操控能力。报纸也可以借鉴网络新闻的编辑方式, 利用关键词、图标、示意图等将多篇稿件串起来, 再利用线、底纹等处理, 让版面重点突出并具有整体感。

借用网络寻找新的报道方式。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给纸媒编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今年的南非世界杯, 各家报纸都推出了特刊, 期许在这场受众争夺战中取胜。但比赛时间晚, 纸媒截稿时间早, 不能第一时间报道比赛内容。而刊发微博评球、比赛竞猜、手机短信互动等读者乐于参与的内容, 利用网络媒介的优势, 使报纸更具有可读性、互动性。另外, 很多人遇到或发现什么事情很喜欢在网络上“发表”, 媒体重视网络, 其实就是为自己开辟了一个新的、庞大的信息源。今年7月5日7点28分, 一条“贾宏声跳楼自杀”的消息出现在开心网的转帖中, 编辑发现后, 立刻联系北京同行证实内容的真实性, 向其约稿, 并通过网络搜索出贾宏声的生平和资料, 很快内容详尽、丰富的关于贾宏声自杀事件的稿件就刊登了。

新生事物的发展总会给旧有的体制带来改变更新, 尽管很多人对纸媒充当网络媒介“奶妈”的角色颇有微词,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网络媒体的冲击同样带给纸媒的机遇与新生。

(作者单位:郑州晚报社)

加强版面美化 适应报业竞争 篇9

报纸能否吸引读者,内容自然是主要的,但是首先起作用的却是版面设计。因为读者打开报纸,最先接触的是版面。版面对编辑来说,是他们劳动的最终成果;而对读者来说,却是他们感知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读者对报纸的取舍。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意识在增强,审美要求和审美能力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美观已成为人们选择物品的一种尺度。处于这种氛围,设计美观新颖的版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这样的版面,才可能吸引众多的现代读者。

那么,编辑在版面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们说,版面设计涉及内容的组合,排列与形式的选择、创造,思想性与艺术性兼而有之。这就要求编辑在版面设计中要注意两种情况:一是报纸的版面编排要有一定的思想性,二是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报纸编排的思想性,体现在版面上,通俗地讲,就是哪篇稿件在前,哪篇稿件在后,哪类要放在一起,哪类要适当错开,编排稿件的位置是个原则问题,稿件的次序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广播电视报虽然不是党报、党刊,但在具体工作中也应相当重视。

在注意编排思想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谈及编排的艺术性。由于广播电视报是一张以消遣娱乐为主调的报纸,读者更希望它的外在形象轻松、漂亮。下面笔者想从标题、图片、色彩等方面谈谈版面的美化。

一、标题的表现上要有灵气和创新

标题的作用,只有通过人们的阅读,才可能得到发挥。因此,如果读者是铁,标题就力求成为吸铁石,使读者一接触标题,视线就被紧紧地吸引住。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笔者认为,要奉献给读者一个美的标题,需遵循以下几点。

1.字体、字号多而不乱。现代化的激光照排技术为我们选择字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字体可拉长、可加侧影、可旋转、可放扁、可挖空等,这些艺术字体可以使标题更加靓丽。不过运用在版面上,不可一味地追求修饰,这要根据稿件的情况而定,比如重大会议消息,还是用传统的黑体适宜;活泼的人物专访,则以行书加修饰为佳。

字体的运用依稿件内容而定,版面中,字体字号的大小也有讲究,每个标题的字号究竟多大为宜,要通篇考虑。一般说头条的稿件字号要大些,文章长的字号要大些,文章短的字号要小些,但这些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不少报家也有倒头条的排序方式,其字号并不亚于头条。字体、字号在版面稿件中的运用如能做到字大而不愣,字小而醒目,便称得上成功。

2.布局匀称,排列有致。标题的组合方式,常见的有6种:一是盖文题;二是偏盖文题;三是无盖题;四是中心题;五是开口题;六是对角题。这些题型在版面上要做到布局匀称,排列有致,需编辑认真设计,巧妙组合,不然题顶题、题碰题、横题贴横题、竖题接竖题的现象就会发生,就破坏了版面的和谐美。

3.适当地铺加底纹。激光照排中有数百种底纹,每种底纹又有自浅到深的多种灰度。在多种灰度中,只有选择出使标题有凸显效果、艺术效果的灰度才能更好地用底纹的效果为版面内容服务。如给主题、副题、肩题施以不同的灰度以突出主题等。

二、图片的处理上要适度而传神

图片在版面编排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一个版面只有文字,不能成为好版面,既有文又有图,才能称之为图文并茂。作为娱乐性质的电视报,更应重视图片的选择与运用。

1.编辑在选择图片时,图片清晰、能有效烘托版面效果是最基本的要求;2.图片在版面上的位置切忌杂乱无章,图片之间的搭配要尽量做到大小相间、布局匀称、形状多变,图片数量也要适中,尽可能给读者以视觉上的美感;3.还有一点,那就是,在编排版面时,所选照片最好是配合文章进行,选择与剧情相关的剧照以及剧中演员的照片来丰富版面。

三、色彩的搭配上要浓淡相宜

色彩搭配是美术学范畴,是一种艺术门类,它需要操作者有一定的美术业务素质,要具备一定的功力。搭配得好,整张报纸会更生动;搭配不好,就会东施效颦,产生副作用。所以报刊编辑一定要下工夫学习一些美术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色彩搭配上摸索出一条适应报刊发展又符合艺术规律的新路子,充分发挥色彩的魅力,使广播电视报刊在彩色化道路上不断前进。

在愈演愈烈的媒体大战中,广播电视报为适应竞争由黑白走向彩色,是使版面更加抢眼、生动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在版面运用中,并不是色彩的搭配越多越好,越"花"越好,越"艳"越好,因为那样会使版面过于杂乱。

如何做到浓淡相宜,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相近、相同色彩不能在一处反复出现;

2.相配不协调的颜色尽量避免同时使用;

3.浅色调做字应少用,应多做背景底纹处理;

4.黑色调也是一种颜色,可适当采用;

5.还有一点,色彩的选用必须同内容虚实呼应,不能脱离文章的内容而独立存在。比如表现悲壮内容的稿件,不能配以红、黄有热烈欢快气氛的色彩等。这是色彩搭配尤为值得注意的地方。

在版面设计中,除上述情况外,文章的视线走向、栏式排列、花边线条、空白的运用等也是应注意的方面。如欢庆节日的稿件,便不能用黑框和黑线加以修饰等。

党报版面编辑的“三好”意识 篇10

正因为版面之于新闻报道的重要性, 版面编辑之于编委会、记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关系, 作为党报改革的一部分, 版面策划工作应“跳出版面看版面”, 版面编辑需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看待版面编辑工作, 强化三种意识——读者的好朋友、记者的好帮手、编委会的好参谋, 寻求更广范围的版面策划, 进一步深化版面改革、推动版面创新, 为增强党报的感染力, 扩大党报的影响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者的好朋友意识

一张报纸自身价值的体现, 最终取决于读者的认可。所以版面编辑工作不是闭门造车、孤芳自赏, 版面策划自始至终要考虑读者的需要, 包括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等。这就要求版面编辑必须强化读者意识, 多些换位思考, 在版面策划的整个过程中, 包括稿件的选择、编辑、版面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 首先要以第一读者的身份、角度进行审视、考量。

结合社会热点, 精心烹制新闻大餐。在稿件选择、编辑方面, 每天面对大量来稿, 在做好党报领导活动、会议报道、程序性报道等“规定动作”外, 在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前提下, 要考虑读者的兴趣和需要, 有所详略, 有所取舍, 优先选择那些为社会各界关注、党委政府关心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热点话题类的稿件, 予以充足的版面, 充分挖掘各类新闻资源, 调动各种编排手段, 浓墨重彩, 精心编排, 在版面上营造视觉中心, 形成版面亮点, 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 在众多杂音中, 传递党的声音, 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越来越多的实践已证明, 面对重大新闻事件、热点话题, 受众更想及时得到作为主流媒体、权威媒体的党报的阐释解读, 从而获取事件真相, 满足信息需求。读者对党报的这种信任感, 是党报数十年积累的结果, 是党报的天然优势, 党报工作者包括版面编辑需倍加珍惜并有所作为。可喜的是, 这种认识目前已形成共识并愈加清晰, 一些走在新闻改革前列的党报在这方面已经做出可贵的尝试, 为客观呈现事件真相、深度解析事实本质, 进而有效引导舆论发挥了积极作用。

丰富报道内容, 精心调制“瓜果拼盘”。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读者兴趣多元万变。在版面实践工作中, 也要考虑读者群因文化层次、生活经历不同等所导致的兴趣多元化、动态化, 版面编辑在做足、做深、做透焦点、热点新闻大餐的同时, 也要安排适当的版面空间, 对其他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进行扫描, 增加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内容, 调之以鲜活清新、色香味美的“瓜果拼盘”, 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时期读者的阅读需要。

版面设计删繁就简, 让“阅读”变“悦读”。在版面设计方面, 更要转变观念, 尤其要摒弃自我陶醉式的做法, 不能仅凭个人喜好精雕细琢, 要尽可能删繁就简, 一切要以便于读者阅读为准则, 引导读者由“阅读”到“易读”, 进而达到“悦读”的目的。字体强弱、字号大小、线条粗细、底纹深浅、线框的运用、图片的裁剪、文章块的圈定等, 一枝一叶皆关情, 都要尊重读者的阅读习惯, 从读者角度进行审视运用。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清新大方、简洁流畅的版面设计越来越被读者所青睐。

特别要指出的是, 版面编辑在工作实践中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读者的阅读信息反馈, 及时了解读者不同时期的阅读兴趣指向, 并有针对性地在版面工作中加以改进。

记者的好帮手意识

圈内人士常说, 记者要多些版面意识。优秀的记者包括通讯员非常关注每天报纸的版面编排, 不仅仅是了解自己的稿件在版面上是如何处理的, 自己的劳动成果在版面上是如何体现的, 更是从每天的版面处理管窥全豹, 从中了解编辑出版部门对稿件优劣的判断、认知, 进一步体察编委会的报道重点和报道意图, 加以学习借鉴, 以便修正选题、改进报道, 更有针对性地指导采写——这便是版面的导向作用。正因如此, 版面编辑在工作实践中, 要有意识地通过对不同稿件的不同处理方式, 清晰传递版面需求信息, 引导记者明确努力方向, 提高采写质量。

版面支持, 倡行新风。每天面对大量来稿, 要有披沙拣金的精神, 要及时选编那些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基层, 经过深入思考、高度凝炼, 把握社会律动、反映社会走向, 信息详备、文风清新的稿件。对于这些“活鱼”, 要优先安排版面, 并动用各种版面语言, 包括配评论、加点评, 背景链接、资料配图, 使其在版面上大张旗鼓“唱主角”, 通过这种方式对优质稿件及其作者进行“版面高分考评”, 鼓励一线记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 带着思考找线索, 透过表象察实质, 创新形式改文风, 采写出更多有影响力的报道, 努力成为“社会议程的参与者和设计者”。

加强沟通, 形成合力。版面编辑更应为记者出主意。作为报社采编流程的最后一道环节和把关部门, 版面编辑对于编委会的报道精神、思想意图有着更为全面的了解, 对于每天或某个时期采访部门的来稿情况有着更为全面的认识, 包括来稿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症结所在。版面编辑可通过多种渠道, 根据编委会制定的优稿标准, 主动与记者进行沟通、反馈, 帮助修正、充实报道内容, 改进写作方式, 凸显报道亮点, 变机械的“等米下锅, 来料加工”为主动的“搭台垒灶, 要米下锅”。

此外, 也可根据某个时期版面的需要, 通过版面策划, 协助编委会进行一些报道策划, 拟定报道题目, 制订报道方案, 组织记者参与报道。

编委会的好参谋意识

全球化趋势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外界联系愈加紧密, 人们越来越关注本地区之外的世界, 对国内国际社会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强烈。有调查显示, 相较于本地新闻, 读者对国内国际新闻的关注度更高。国内国际新闻报道已成为反映各报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参照。

对于地方党报, 由于自身条件有限, 对于国内国际新闻事件的发生以及背景、走势的把握等新闻资源的占有方面, 不具备《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 由于党报的自身定位以及宣传纪律的限制, 地方党报在稿源渠道、报道方式上也比不上都市报灵活, 国内国际新闻的同质化特点更为突出。所以对于国内国际新闻报道, 地方党报如何实现独家处理, 并体现地域特色, 版面策划意义越发凸显, 各报越来越重视这一块。每逢重大国内国际新闻事件发生, 往往是各报无形中较量办报水平高下的时候。目前, 地方报纸国内国际新闻的编辑出版大多由出版部门负责, 由版面编辑直接编组。从某种意义上说, 版面编辑的版面策划能力直接体现着各报国内国际新闻报道的水平。

河南日报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每逢国内、国际重大新闻事件发生, 在编委会的支持下, 版面编辑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加大版面策划力度, 提前介入, 及早筹划, 挖掘、整合新闻资源, 大事大处理, 在报道方式和版面设计上实现了党报的独家处理, 展示了党报作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如近年来中非合作、神舟飞天、嫦娥探月、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新闻事件的版面策划, 以其独特的视角、精到的编排得到读者、业界和专家的好评, 多次荣获河南新闻奖, 其中汶川地震哀悼日的版面编排还获得中国新闻奖。

同时为了丰富、活跃国内国际版报道内容, 增加地方报纸时事报道的原创性, 《河南日报》在每周一期的国际副刊《环球》上开设了“周评”栏目, 由国际版版面编辑撰写, 通过对每周国际热点的梳理、点评, 表现国际局势的纵横捭阖和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周评”栏目开设5年多来, 以其短小隽永、活泼轻快的风格得到读者和业界的肯定, 被评为河南新闻奖好专栏。待条件成熟时, 《河南日报》还将尝试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专家合作, 针对国内国际热点, 及时进行时事分析, 不断丰富时事报道原创性内容, 提高报纸的竞争力。

上一篇:转子接地下一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