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体育

2024-06-13

苏区体育(精选10篇)

苏区体育 篇1

摘要:由于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重视与关怀, 广大苏区妇女从封建压迫的锁链中解脱出来, 开始和男性一样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体育活动就是苏区妇女所关注的集体活动之一。

关键词:苏区妇女,体育活动,苏维埃政府

“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是中央苏维埃政权提出的重要政治口号之一, 也是苏维埃政权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自1927年11月, 苏维埃政权宣布“在法律上、政治上、经济上及一切社会地位上, 确定男女绝对平等”的原则之后, 苏区的各级党组织都设立了妇女工作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指导当地的妇女运动, 1932年苏维埃政府发布训令, 决定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 将妇女问题正式专门列入工作章程;在政治上, 要尽量吸收工作积极、忠实勇敢的劳动妇女入党入团, 举办妇女短期军政训练班以加紧造就妇女干部, 积极引进劳苦妇女参加政权机关工作, 提高妇女的政治水平。在教育上, 各级政府文化部都设有妇女半日学校, 组织妇女识字班、田间流动识字班等, 有计划地实施妇女的文化工作。

由于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重视和关怀, 广大苏区妇女从封建压迫下解脱出来。她们摆脱了旧婚姻的束缚和经济上依附于男性的处境, 有了独立的政治、社会地位, 她们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 积极地投身于各种革命斗争, 参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同时苏区妇女有了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 使之眼界进一步开阔, 精神境界更加高尚。于是苏区妇女开始和男性一样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体育活动就是苏区妇女所关注的集体活动之一。本文试就苏区妇女的体育活动作如下论述。

一、苏区妇女学习体育的途径

第一, 党中央领导同志的积极带头作用:中央苏区许多领导同志都是热爱体育活动, 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举动, 对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有着极高的推动作用。如毛泽东同志曾在瑞金叶坪河中教战士和青少年游泳, 和警卫连的战士一起游泳, 此举带动了部队游泳活动的热潮;朱德同志对红军干部战士有过许多关于体育方面的指示, 在举行体育赛事时, 朱德同志还亲自做啦啦队, 大大地提升了战士们的士气;女领导康克清同志是对苏区妇女体育活动有着直接带头作用的领导人物, 她经常和当时苏区学校的女学员一起参加跳高、跳远等体育比赛。康克清特别喜欢游泳, 她要求女学员们克服封建意识, 亲自带领女学员到双清桥下去玩水, 学习初步的游泳技能, 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大胆的举动, 对当地妇女的封建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也让当地妇女见识了游泳这项体育活动的优美与快乐。

第二, 在实践中观摩学习体育技能: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使妇女走出家门, 投身社会。据统计, 到1934年初, 在城乡苏维埃代表大会中, 妇女代表占代表总数的25%以上, 有的地方妇女代表分别占60%以上。大批苏区妇女和男性一样工作与学习, 也和男性一样参与各种社会事务。因此, 苏区妇女和男性一样接触到体育这个新鲜事物, 如篮球、游泳、体操、赛跑、跳远、拔河等活动, 渐渐地她们开始参与其中, 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 也使体育活动成了妇女解放的标志。

第三, 在各种学校及学习班里学习体育技能: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指出:“兴国等地妇女从文盲中得到了初步解放, 因此妇女的活动十分积极起来。”苏区妇女自从有了享受教育的机会后, 懂得了体育锻炼的好处, 更加追求生活品味。特别是在各种各类学校和学习班里, 体育活动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手段, 学校里除了文化课教育外, 还专门开设了体育课程培养学员的体育素质。如江西苏维埃干部学校把体育列入常识科目中, 子女职业学校课程中也列有体操、音乐、游戏的内容;又如1934年1月成立的江西省立列宁第二师范学校, 有女学员10人, 该校除专设体育课外, 还在课外活动中开展跳高、拔河、竞走等活动, 从而使苏区妇女受到体育运动的启蒙。

第四, 在战争环境里学习体育技能:战争生活是苏区民众的重要生活内容, 苏维埃政府强调指出:“发展赤色体育运动, 养成工农群众的集团精神与强健体格, 适合阶级斗争的需要, 是非常必要的。”“体育运动, 应在工农群众中去开展, 发动群众经常做各种运动, 特别要做关于战争需要的运动, 如跳高、跳远、赛跑、游泳等运动。强健身体, 锻炼在革命战争中所需要的技能, 更有力地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与四次围剿, 争取革命在中国的完全胜利。”所以, 在战争的空隙里, 红军将士也会经常性地开展如拔河、篮球、田径等活动, 以促进将士们的体质。所有这些体育活动, 都会对当地群众的体育活动 (包括妇女体育活动) 有促进作用, 也是苏区妇女学习体育技能的主要途径。

二、苏区妇女体育运动的主要内容

1931年2月10日, 红四军在军长邝继勋、副军长徐向前、二十八团团长王树声等人率领下解放了新集镇, 5月1—4日在新集镇召开了大型体育运动会, 当时有三百多名运动员参加了跳高、跳远、100米、200米、500米赛跑等比赛, 还有投手榴弹、刺枪、爬山、荡桥、打秋千等各种项目的比赛, 在这些活动中, 就有妇女选手参加比赛。遗憾的是, 当时的女选手具体参加了什么项目没有更清晰的记载。

1933年8月1—4日举行的“八一”福建全省赤色运动大会, 除省级机关、学校、工厂等单位运动员参加外, 还有上杭等5个县及福建军区的选手参加比赛, 其中就出现了十多个妇女参加了50米跑比赛。这些女选手的出现使大会为之振奋, 并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1933年12月27至29日举行的福建省第二次游艺体育运动大会上, 比赛项目有刺枪、劈刀、投手榴弹、超越障碍、篮球、推铁球、掷铁饼、掷标枪、跳高、跳远等。此次大会中有妇女选手参加了劈刀比赛, 她们英武的姿态和精彩的表演让观众耳目一新。当时的《红色中华》以《河东扩大赤卫军计划已完成一半, 一千女英雄加入赤卫军》为题, 报道苏区妇女的体育活动云:“在‘三八’节时, 有许多区的妇女都在当日举行的大会上举行赛跑、刺枪、跳舞等运动。”

为更好地推动苏区妇女体育运动的开展, 培养红色妇女体育骨干, 少共中央红校与马克思主义学校相继成立了青年妇女篮球队, 以此来号召全苏区的青年劳动妇女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从当时的报道来看, 至少有两支妇女篮球队“红校青年队”与“女子队”存在, 并经常开展篮球比赛。青年妇女篮球队的女队员们天天利用业余时间努力练习篮球技术, 打球的技术也不错, 所以能在赛场上充分展示妇女的风采。为此《青年实话》报曾这样评论云:红校青年队大战女子队时, “开始比赛了, 你冲来我还击, 你退了我追击。顷刻间, 这仅仅百多米的地方, 充满了杀气腾腾的空气。在女子队方面, 前方有石联星同志冲锋陷阵的勇敢, 后方有彰瞬华同志‘迎门一战’的守门能手, 气魄真不弱”。文章中提到的石联星和彰瞬华, 看来是当时的篮球女明星, 石联星显然是处于前锋的位置上, 她擅长打冲锋, 具有“冲锋陷阵的勇敢”, 在球场上相当显眼;而彰瞬华擅长守球门, 所以才被称为“迎门一战”的守门员。有石联星和彰瞬华出现的篮球赛, 看起来特别的热闹精彩, 这一现象也充分体现了妇女体育运动正在成长壮大之中, 并已成为苏区体育中的一支积极力量, 一支不可缺少的强大队伍。

三、苏区妇女体育活动的意义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 在短短数年里, 苏区妇女已成为苏区体育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她们活跃在各种体育赛事里, 也活跃在各种体育运动场所。因此苏区妇女的体育活动, 直接产生了如下影响。

一是苏区妇女的体育活动是苏区妇女解放的标志:对于偏远地区的苏区妇女来说, 敢于走出封闭的家庭, 投身到社会活动中去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敢于参加体育活动, 让自己置身于众目睽睽之中, 更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 所以苏区妇女体育活动直接地体现着妇女走向社会后的全新姿态, 就像一页最新鲜最有力的告全社会宣言书, 表现出苏区妇女不仅有了健康的精神, 更因为摆脱了缠足、穿耳、长发的束缚而得到了生理上的解放。二是对进一步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些体育活动, 在运动场上所展示的妇女的风采, 直观地展示了女性获得新生活后的生命活力与正能量, 这对仍然封闭在封建家庭里妇女的震动是巨大的, 教育作用也是直接的。因此, 在许多苏区妇女的体育活动中, 女学员们都是利用体育比赛的机会与当地妇女接近, 抓住时机宣传新生活新文化,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三是直接带动了苏区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苏区妇女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 本身就是对少年儿童的一种直接教育, 因为妇女在家是母亲, 在社会上也是与儿童接触最多的人, 她们的实践活动就是对儿童最好的教育。所以在苏区, 妇女体育运动开展得好的地方, 也是少年儿童体育活动开展得最好的地区。四是对战地文娱生活的影响:妇女同志尤其是部队中的妇女同志掌握了一定的体育技能, 就可以和男性一起活跃在运动场上, 以她们鲜活的姿态去鼓舞士气, 提升将士们的斗志, 这正体现了苏区体育为战争服务的特征。

综上所述, 可见苏区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 使苏区人民特别是苏区妇女从长期困扰他们的精神枷锁下解脱出来, 她们“好像解下了一种枷锁, 个个都喜形于色”, 并明确地建立起新的生活目标, 产生了对这一目标强烈的向往和追求。参加体育锻炼后的苏区妇女, 革命情绪始终是热烈而振奋的, 她们有着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可以用更加饱满的姿态, 投身于新的理想中去, 从而可以像苏区政府提倡的那样:“学会自己劳动, 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 做苏维埃强有力的拥护者和捍卫者”, 迅速地成为革命战争中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编写组.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9.

[2]陈荣华.中央苏区史略[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

[3]董进霞.女性与体育:历史的透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4]崔乐泉.中国体育通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苏区研究》正式创刊 篇2

强卫指出,苏区史是我们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苏区时期,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的重要历史阶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党进行的建立人民政权的伟大探索和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尝试,为后来全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以及新中国政权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并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和组织、管理人才。在苏区这段波澜壮阔、风雷激荡的岁月,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我们党培育了苏区干部好作风,铸就了伟大的苏区精神。我们要加强苏区历史的研究力度,积极弘扬苏区精神,进一步激活和传承红色基因,积极学习和贯彻习总书记在纪念中央苏区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广开思路视野,多推精品力作,将刊物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办出品位,使之成为研究苏区史的重要平台,传承苏区精神的重要阵地,促进苏区发展的重要智库。

朱虹在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习总书记特别重视党史、国史和革命精神的学习、研究与传承,习总书记提出,党史、国史是全党的必修课、永远的教科书,要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弘扬苏区精神,总结历史经验,思考当初是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接受思想洗礼,进而加快推进苏区、老区发展。朱虹表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和实施《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以及批准《苏区研究》创刊这两个方面,无疑构成了一种强大的时代关切,体现了其对党史、国史的高度重视,和对苏区、老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当前,国家对刊号的控制非常严格,基本上已经停止对刊号的下发,《苏区研究》是在江西省委、省政府及社科联等诸多单位的极力争取下,在国家各部委各领导的关心下获得的,我们要不负重托,把《苏区研究》办出特色,办出品位,使之成为江西乃至全国苏区研究的主阵地。”朱虹说。

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一部主任陈扬勇、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余伯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巡视员李蓉、福建省委党校《党史教学与研究》原主编、教授蒋伯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张国新、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部主任、教授陈答才、龙岩学院中央苏区研究院教授张雪英、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王才友、广东省源流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谢佚芳、广西党史研究室研究员陈欣德等众多长期从事苏区研究或苏区报道的专家、学者均分别围绕新时代、多视角中的苏区研究,以及如何办好《苏区研究》、如何做好老区宣传,促进老区快速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讨论交流。他们一致认为,《苏区研究》这本期刊,定位好、内容广、有深度,集学术性、实用性、时代性于一身,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党史、国史研究和宣传的好平台。他们一同为《苏区研究》的创刊,送上了祝贺。一些专家学者还为《苏区研究》送上了自己的论文作品。

据悉,《苏区研究》是由江西省社科联主管的专业学术研究期刊。该刊将致力于苏区历史及其相关课题研究,选登研究全国各蘇区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人物、思想文化、革命精神、理论方法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兼顾共产国际、国民党和其他政治派别,以及此时间段之前和之后与苏区有关的研究成果。同时《苏区研究》还将选登有关原中央苏区现状及振兴发展的调研报告及对策性论文。

会后,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还分别到瑞金、闽西等原中央苏区进行了学术考察。并在福建龙岩学院,就《多视域下的中央苏区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苏区体育 篇3

一、徐特立与苏区列宁师范学校的创立

1930年, 徐特立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学成归国。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希望, 徐特立来到闽西苏区, 并于当年7月15日成立了第一所苏区列宁师范学校。1932年, 徐特立在瑞金创办了瑞金列宁师范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1933年前后, 在徐特立的影响下, 江西省内先后成立了列宁第一师范学校和列宁第二师范学校。各所列宁师范学校在教学上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 教学活动从苏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培养红色教员以及探索苏维埃师范教育的过程中,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1]82。

苏区列宁师范学校主要有四种类型:初级列宁师范学校、中级列宁师范学校、高级列宁师范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其中, 初级列宁师范学校主要负责苏区小学教师的培养以及从事社会教育工作干部的培养。高级列宁师范学校负责短期师范教员、训练班教员以及从事社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高级干部的培养。列宁师范学校的创立主要是为革命战争服务的, 因此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教育专业。但是, 在徐特立等人的影响下, 列宁师范学校实际上一直积极从事体育教育活动, 不仅开展了一系列体育活动, 并且编写了大量的体育教材, 探索适合苏区的体育教学方法。

苏区教师教育以速成为主, 以尽快培养适应革命战争需要的教员。由于学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因此想要在短期内速成, 就必须从打好文化基础入手。对此, 徐特立给予了高度重视, 并且亲自给学员上课。中央师范学校开设的课程十分丰富, 主要有:国文、历史、地理、图画、生理卫生、游戏等。由于学员人数太多, 上大班课的效果不是很好。因此, 徐特立想出了将学员分成小组, 每个小组一二十人, 由12位教师分头进行讲课。虽然, 教学工作量增加不少, 但是, 教学效果很好。除文化课之外, 徐特立十分重视体育教育。他经常说, 地主老财成天吃人参、吃鹿茸, 但是, 没有几个身体好的。夏天怕热、冬天怕冷, 成天裹着一个大棉袄, 没有几个人能长寿的。想要身体好, 还得靠锻炼身体[2]72。因此, 徐特立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参加体育活动, 锻炼好自己的身体。为此, 徐特立立下规矩, 师范学校的教员每天一早必须和学生一起做早操。上体育课的时候, 没有工作的教员, 也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如此, 业余时间教员也要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徐特立的倡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尽管当时教学任务十分繁重, 但是, 很少有教员因体力不支而缺课, 或是生病不能从事工作。

二、苏区列宁师范的体育教育

苏区政府历来重视体育教育。例如, 《列宁初级小学校组织大纲》中规定:一年级至四年级每周安排3课时的体操课。《苏区体育教学法》中则规定:游戏教学时, 教师要参与其中, 与儿童一同游戏, 并且加以指导。体操教学时, 教师必须说明要领, 让儿童明白体育活动的乐趣所在, 从而使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苏区师范学校简章》中规定:全体工作人员和学生, 均得加入赤卫军、进行经常的军事训练。当时学校每天上六节课。除文化课之外, 安排了大量的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体育课每周两节, 教学内容与革命战争紧密联系。由于没有专业的体育器械, 因此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活动。持木枪、打秋千、跳高、赛跑、徒手操、劈马刀等都是经常开展的体育活动项目。曾有人提出以军事训练代替体育教育。对此, 徐特立提出了明确的反对。徐特立认为军事训练十分不适合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他还举例说, 苏联在军事活动最为艰难的时候, 也没有把少年儿童拉上战场的做法。少年儿童是未来的希望, 要保护好, 不能够受到损伤[3]68。同时, 徐特立认为可以将体育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一种手段, 将革命思想融入到体育教育之中。在徐特立的倡导下, 列宁师范学校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具有趣味性、思想性的体育活动, 并且在各级学校中推广。此外, 列宁师范学校曾组织过多次全县的运动会。全县各支队派遣队伍参加比赛, 比赛项目主要有持枪、操练、劈马刀等。虽然, 运动会的规模不大, 而且条件十分艰苦, 但是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三、组织编写苏区体育教材

苏区各级学校成立之初, 除了缺乏专业教师之外, 最为缺乏的是教材。体育方面尤为如此。对此, 编写教材的任务自然落到的最具师资力量的列宁师范学校。对于教材编写工作, 徐特立给予高度关注。当时有人提出沿用苏联的体育教材, 并就此咨询徐特立的意见。徐特立认为, 当时的苏联体育教材在内容上还是较为先进的, 对于场地和器械都具有很高的要求, 很难在苏区落实。因此, 应当从苏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编写适合苏区的体育教材。体育教材的编写工作可以说是一边实践, 一边完成的。对教材的编写, 徐特立认为不能够马虎, 一定要在学校内尝试尝试, 才能够拿出去落实。因此, 最后编写出来的教材都很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仅文字简练、生动形象, 并且将基本的体育技术融入到游戏之中, 具有很强的寓教于乐性。例如《少队游戏》教材中的“扩大红军一百万”游戏。游戏活动时, 将全体学生等分排成两队, 指挥员发出口令后, 各队开始报数。鸣笛后, 五人一队手牵手, 一边旋转一边唱歌。再鸣笛后, 各小队分散, 高喊“扩大红军一百万!上前线去”, 然后, 各队演唱“上前线去”。唱完之后, 排成一排, 从头开始报数, 报到最后一人时, 全体人员开始抢红旗, 先得先胜。又如“节省粮食帮助红军”活动。游戏开始时, 学生提着箩筐快跑, 不停的传递, 直至全队跑完, 夺得红旗为胜[4]115。徐特立主持编写的体育教材, 深受苏区各级学校的欢迎。从教学内容来看, 徐特立是一个十分注重实际的人, 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四、探索适合苏区学校的体育教学法

作为一名教育家, 徐特立深知教学法的重要性。因此, 在开展体育教育的活动中积极总结经验, 不断探索适合苏区体育教育的教学法。针对旧社会学校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徐特立提出应当全面改革。在徐特立的倡导下, 列宁师范学校在教学过程中, 总结出五种基本的体育教学方法。

1.直接指导法。根据这种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给学生做直接的示范讲解。例如教授跑步时, 教师应当向学生示范正确的跑步姿势、跑步时的呼吸方式, 以及跑步前的准备工作和跑步后的调息。又如讲授足球时, 教师应当向学生示范足球基本技术, 讲解足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徐特立说:“搞体育的, 自己要懂技术, 不能够只会耍耍嘴皮子, 摆摆花架子。”[5]32

2.间接指导法。间接指导法主要适用于一些需要使用器械的项目。在开展此类项目时, 教师应当给学生做充分的示范。尤其应当注意, 避免学生因操作不当, 而导致损伤。间接指导法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 不至于觉得体育活动枯燥。间接指导法具体适用于拔河、翻杠子、爬绳等体育项目。

3.随时指导法。由于苏区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为薄弱, 因此, 徐特立建议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尤其是体育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以及卫生习惯, 随时随地纠正和指导学生。同时, 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

4.分组指导法。徐特立的分组指导法, 在文科教育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后被应用到体育教学之中。根据分组指导法, 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体质、体力、性格等, 将其分成各个小组, 或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体育小组。

5.团体指导法。对于一些操作较为简单的游戏, 采用团体指导法, 可以节省讲课的时间, 让学生能够有更多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低年级学生一般较为好动, 对于讲课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因此, 采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 徐特立在主持中央苏区列宁师范学校的过程中, 积极从事体育教育、体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研究和探索, 对于促进苏区体育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苏区体育工作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其具有十分明显的半军事化特征。不过, 在徐特立等教育家的努力下, 苏区体育从总体上而言, 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效果, 对于促进少年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育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 苏区的体育教学法对于今日的体育教学仍旧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

摘要:徐特立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徐特立在苏区列宁师范学校执教期间, 积极提倡体育教育,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

关键词:徐特立,中央苏区,列宁师范学校,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唐国平.中央苏区体育运动的特点[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 (2) .

[2]曾飙.再论苏区体育工作方针——兼评苏区体育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07 (12) .

[3]余万予.弘扬苏区赤色体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读曾飙编著的《苏区体育》之感悟[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 (6) .

[4]朱昌彻.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评曾飙的《苏区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5 (11) .

苏区货币战 篇4

中国共产党自然也不例外,苏区时期,他们一面拿起真刀真枪,打游击、反“围剿”;一面仿制白区通用货币,印制发行自己的苏维埃币,驱逐、消灭恶币劣币、土钞杂钞,从二条战线与国民党展开较量,为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起到了一种特殊的作用。

工字银元奠基石

东固纸币开先河

1928年4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二支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和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创办了首家红军造币厂,模仿墨西哥鹰洋1895年和1908年版式,出炉了红色政权首批金属货币。并取“工农苏维埃”之意,在币面隐蔽位置加凿了一个“工”字标记,因而被統称为“工字银元”。紧接着,吉安县东固平民银行采用松烟油墨、蜡纸刻版,也成功地开印了苏区第一张纸质货币铜元票。

1929年1月,由于井冈山根据地失守,红军造币厂被国民党捣毁,停止生产运转。1930年10月,毛泽东、朱德率部离开井冈山,一路转战攻克白色堡垒吉安城,建立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蒋介石恼羞成怒,调集10万大军入赣“围剿”,企图速战速决,永绝后患。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当机立断,下令“立即动手出票子”,加紧筹集战备物资,并把缴获的两台石印机转运到东固印刷厂,东固纸币由此实现了从油印、木印到石印的“三级跳”。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临机应变,在东固平民银行的基础上成立了江西工农银行,利用缴获的国民党吉安临时辅助纸币券,改造成江西工农银行暂借发行券投放市场,筹集到了200万元经费支援红军第一次反“围剿”。

1931年5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把兴国县造币厂升格为省级造币厂,批量铸造“大洋头”、“小洋头”和“老鹰头”银元。同年7月又向江西工农银行划拨五万元补充基金,大力印刷发行铜元券,回收销毁暂借发行券。这批苏区早期货币虽然印制简陋,外观粗糙,但因质纯量足信誉好,深受苏区内外群众、商贩的欢迎,为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

九大苏区尽其能

四大货币畅其流

红一方面军有了“赵公元帅”保驾护航,越战越勇,连续挫败了国民党三次大规模军事“围剿”,硬是把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打成了一片。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顺天应人,在赣南瑞金宣告成立。东固印刷厂与兴国印刷厂、东固造币厂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造币厂、江西工农银行与闽西银行相继合并,分别组建成立了中央印刷厂、中央造币厂和国家银行,开始着手印制发行苏维埃国家货币。

然而万事开头难,由于国民党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印刷纸币所需的纸张、油墨等材料无法进入中央苏区,票样影制铜版也在从上海运回瑞金的途中被敌人截获。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通权达变,带领造纸工人采集当地特有的植物纤维作纸浆原料,再掺入适量细羊毛,经过无数次破坏性试验,终于成功地造出了质地细密柔韧、具有防伪性能的钞票纸。随后,红一、红五军团组成东路军,发动龙岩、漳州战役,通过厦门地下党组织采购到了一批油墨。中央印刷厂的技术人员也因难见巧,利用江西工农银行原有的印刷铜版,剪贴改造成了国币印刷铜版。1932年7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批国家纸质货币正式开机付印。

相对而言,铸造金属货币的过程更为简单,中央造币厂利用现成的原料、设备和技术,很快就铸造出了面额为2角、1元的银币。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刚开始,他们依靠一百多斤重的花岗岩石碓人工冲压成型,不仅力度不够、着力点不均匀,效率低下,而且还把石碓给砸坏了。后来改用二、三百斤重的生铁碓,结果只用了个把月又报废了,不得不停产。直到1932年3月,红十二军攻克福建上杭,缴获了一套新式铸币机器和钢模,次年8月,红三军团与红七军团协同作战,又在福建沙县缴获了一台冲床,中央造币厂才得以恢复生产,并实现了铸币机械化。

与此同时,其他8大苏区也各尽所能,就地取材,或自己设计、或改制、或仿制,印制发行了大量银币、铜币、纸币和布币。1931年5月,鄂豫皖苏区收集、熔化废弹壳,铸造发行了红色政权最早的铜币,并以布代纸,在白布上刷桐油印制“油布票”。闽浙赣苏区率先采用复杂的纸币套色印刷技术,并独创性地在每一张纸币上加盖了半枚防伪反假的骑缝章。湘赣苏区采取限量印刷发行银币券的措施,建立严格的兑换制度,规定面额相同的纸币与银币等值,因币值稳定,携带方便,倍受活跃于红、白区域间的行商走客青睐。1933年10月,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攻占达县,完整地缴获、接管了四川军阀刘存厚的造币厂,其规模之大、设备之齐全、技术力量之雄厚,堪称苏区之最。

弄虚作假比高低

明争暗斗决雌雄

苏区货币畅通无阻,白区货币遭到抵制、驱逐,国民党岂肯善罢甘休?蒋介石耍泼使赖,采取“以军事为依托,政治、经济齐头并进”的策略,对苏区实行所谓的“致命性清剿”,叫嚣要“极尽全力扰乱苏维埃经济、破坏苏区金融秩序,使共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使其不攻自乱,一举而歼之”。

国民党军统特务组织先后派遣铸币专家,潜入中央苏区的南大门会昌县筠门岭,指使当地土匪采用红铜镀银的办法铸造劣质假银币;派遣特别行动小组,潜入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驻地瑞金县叶坪村,刺探苏区货币的生产工艺流程情报,设立假钞印刷秘密基地。一时之间,市场上假币伪钞泛滥成灾,造成物价飞涨、币值急跌、信用大损。敌特分子趁机暗中煽风点火,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抛出纸币兑换现洋,逐渐酿成了一股挤兑狂潮。经此一劫,白区商人心有余悸,拒绝接受苏区铸造的银币,对外贸易遭受重创。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代理兑换国家货币,惩治破坏苏区经济、扰乱金融市场等行为的法规条令,并责令国家政治保卫局组建假币侦破组,深入基层明察暗访、穷源竟委,重拳出击,彻底端掉了国民党安插在苏区心脏的假币制造窝点,镇压了一批制造、输入假币,故意哄抬现洋、抑低苏区货币的反动分子,堵死了假币制造的源头和流通渠道。国家外贸局通过白区开明商人,从上海购进了一台“老鹰头”铸币机和一批钢模用材,中央造币厂放弃铸造只能在苏区境内流通的1元银币,重点改铸白区通行的“老鹰头”银洋,对外贸易又开始节节攀升,苏区经济日益好转,金融秩序渐趋稳定。

苏区黎川正加速崛起 篇5

一、持续发展, 提速进位, 综 合实力有新提高

全县实现 生产总值51.7亿元、增长10.6%, 三次产业比调整为17.3:52.6:30.1, 固定资产 投资51.9亿元、增长20.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亿元、增长13.9%, 财政总收入8.65亿元、增长16.9%、税收占比达到86.4%, 农民人均纯收入8643元、增长12%。荣获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战三等奖。

二、优势集聚, 产业提升, 工 业经济有新亮点

园区建设取得突破。中国国检黎川检测站、中国国检黎川集装箱监管区等项目建设顺利启动, 乡友陶瓷园“五通一平”、园区路网等项目快速推进, 园区服务中心投入运营, 园区创业广场、天然气入黎工程等项目基本建成, 园区新增面积1500亩, 共落户企业188家、投产135家。开放型经济取得突破。成功举办黎川 (东莞) 重点招商项目对接会、黎川经贸洽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 全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46.8亿元、增长42%, 利用外资2059万美元、增长14%, 出口创汇7320万美元、增长20%, 发展后劲更加坚实。荣获全市县 (区) 开放型经济三等奖。产业集聚取得突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达到61家。陶瓷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3亿元, 乡友陶瓷园多家企业正式入驻, 中国日用耐热陶瓷产业基地进一步壮大。新型塑料产业园入驻亿元以上企业15家, 其中投产7家,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荣获全市工业发展三等奖。企业发展取得突破。康舒陶瓷、九州陶瓷等重点企业积极扩建、技改升级, 规模、效益明显提升;康舒陶瓷、环球陶瓷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嘉顺耐热陶瓷烹调器荣获“江西名牌产品”称号; 恒兴食品公司产量、出口创汇、纳税稳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三、龙头带动, 示范引领, 现 代农业有新特色

特色产业壮大。粮食生产稳定在34万亩, 总产量达15.7万吨, 实现“十连丰”。种植烤烟2.56万亩、收购烟叶6.98万担, 实现产值8028万元、纳税2630万元, 面积虽然有所减少, 但产量、产值、纳税、烟农收入均实现增长。香榧产业链项目与浙江冠军集团签订正式投资协议, 宏村镇已流转山场1.8万亩, 种植香榧苗木1万亩, 榧森源香榧专业合作社林下种植基地被评为江西省十佳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白茶种植面积近万亩, 船屋白茶荣获江西省十大名茶称号。种植食用菌2.3亿袋、产值2.6亿元, 带动1万余户农民户均增收1.7万元。引进天香林业公司投资1亿元建设芳樟产业基地, 已流转林地1万亩, 种植芳樟4000亩。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增市级龙头企业9家、达到33家, 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2家、达到257家。聚龙湾现代渔业基地、田园果业、闽川生态农业等三个市级龙头企业基本建成, 省级肉鸡养殖龙头企业——鸣亚实业是全省最大的肉鸡生产基地。

四、挖掘潜能, 激活三产, 现 代服务业有新进展

旅游影响力更广。高标准编制《黎川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按照3A级景区标准打造湖坊闽赣省红色旅游景区;成功举办纪念中央苏区闽赣省成立80周年系列活动, 承办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第五次联席会议;高品质制作《山水黎川画中游》等旅游风光宣传片, 中央台二套、江西台六套等主流媒体深入黎川拍摄旅游、美食专题节目。文化凝聚力更足。城市规划展览馆 和图书馆、博物馆建成使用;油画创意产业园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积极筹建席殊书法院, 着眼于创建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示范基地。金融支持力更大。“金融促发展、信贷园区行”等政银企融资对接成果 丰硕, 全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7.4亿元、贷款余额28.9亿元, 分别增长20.5% 和19.7%。三产带动力更强。全县新增个体工商户498户、达到4742户;消费市场持续旺盛,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亿元、增长12.5%。

五、统筹兼顾, 夯实基础, 城 乡建设有新变化

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开工建设城市建设重点工程21个、基本竣工14个。顺利启动古城改造、古城改造安置房等一批群众关注的重大民生项目, 基本完成双桥修缮、城区市政设施提升改造、党校新校区、新区小学 (一期) 、2012年保障性住房、公安消防第二中队营房等一批配套性工程, 配套功能大幅提升。县城建成面积9.4平方公里, 人口9.4万人, 城镇化率达到48.2%, 被评为江西省园林县城。全力推进“两违”专项整治, 依法拆除违法建筑23处、面积1.5万平方米, 立案查处“两违”98起、占地2.3万平方米, 城市建设秩序明显改观。农村设施更加完善。大力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53个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点和黎宏线沿线村庄整治工作全面完成, 日峰镇永兴桥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十大模式, 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作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先进。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启动德胜惠民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农发水保、烟水工程、土地整理、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 稳妥推进以龙头寨水库为重点的6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基本建成日峰镇城市防洪堤, 完成丰德线县城至德胜段、厚莲线板桥至龙安段、资洵线三条省道和县道黎樟线县城至宏沅段改造, 新建农村公路70余公里,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六、整治环境, 保护生态, 绿 色发展有新成效

整治力度大。认真抓好农村清洁工程及公路沿线、河流两侧的垃圾清理整治, 积极实施水库水质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治理, 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创建成果丰。积极推进“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 造林绿化面积3.46万亩, 被评为全省创建先进县。加大林政管理力度, 继续实施封山育林政策, 林业生态水平进一步提高。减排效果好。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 减排专项整治, 规范城区、园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 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减排目标任 务,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七、共建共享, 关注民生, 社会事业有新进步

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全年投入民生资金10.9亿元, 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69.8%, 年初确定的民生工程任务全面完成。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城镇就业率97.04%,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8.7%, 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7.9%、96.9%, 新农合参合率96.46%, 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水平高于省市标准, 540套保障性住房投入使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突破, 省领导定点联系帮扶黎川工作进展迅速, 完成移民搬迁1180人, 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1000户。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 被列为省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 深入推进隐患排查整改,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扎实开展百日整治、夏季破案、“三乱一非”专项整治等行动, 推广网状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社会治安保持稳定。认真处理来信来访,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人民生活更加和谐幸福。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创建先进单位、全省社会治安状况优秀县。各项事业持续进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新区小学如期开学, 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工程全面竣工, 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和中考成绩均居全市前列。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免费治疗白内障、精神病、血透及儿童“两病”等各类病患537例。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和全省专利十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成效, 人口出生率12.84‰, 自然增长率7.21‰。双拥工作成绩突出, 连续两届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县。审计、人防、工会、老龄、妇女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进展。

八、依法行政, 改进作风, 政 府效能有新提升

苏区振兴:扶贫移民兴国行 篇6

一提起兴国县,可以说天下闻名,妇孺皆知,令人景仰,令人向往。因为这里是中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中国烈士第一县和誉满中华的将军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近日,为了展示近年来扶贫和移民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报道《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实施以来,扶贫和移民系统推动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的具体情况和突出表现,本刊记者一行来到兴国县,踏上了这块曾经被血与火考验过的土地。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地处罗霄山脉以东,武夷山脉以西的雩山山区。这块曾经的红土地,其实也是一个近八十多万人口的国家贫困县。全县25个乡镇,有165个扶贫重点村。实施扶贫规划,特别是实施“十二五”扶贫规划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扶贫和移民系统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确定的“一个核心、两个不愁、三个保障”工作目标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以“若干意见”为契机,以推进振兴苏区发展为抓手,在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搬迁移民、社会扶贫、库区后扶、“雨露计划”等方面下苦功夫、做大文章,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人民的生活有了崭新的变化,充分展现了苏区的新面貌,新风采。

虽然已是隆冬时节,但在兴国县却丝毫感觉不到冬日的严寒,到处是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历史和现实在这里碰撞、融汇,催生着兴国县蓬勃的发展激情和活力。

从数据看变化

扶贫开发工作最能体现改革发展的成果,能最有效地解决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需求。

在兴国县的采访中,我们掌握到这样一组数据:

—-在整村推进方面

2013年兴国县共安排整村推进项目444个,计划安排资金2700万元。其中:村内公路项目175个,资金1503.3万元;桥梁项目19个,资金134.4万元;水利项目70个,资金501.1万元;种植桂花项目165个,资金492.7万元;休闲广场13个,资金57.5万元;垃圾池、太阳能项目2个,资金11万元。已完工项目378个,拨付到位项目资金1484.5万元;未完工和正在实施的项目66个,暂缓拨付资金1215.5万元。

——在搬迁移民方面

全县计划搬迁移民382户,1619人。现已完成搬迁316户,1603人。其中以工代赈易地搬迁172户888人,深山区移民133户665人,生态移民搬迁11户50人。全年累计下拨移民资金245.56万元。搬迁移民分布在全县9个乡镇,新建移民集中安置点11个,集中安置移民305户1553人,占移民任务的96.8%;分散安置移民11户50人,占移民任务的3.2%。同时还着力打造了兴莲乡庙背、樟木乡塘埠、兴江乡王迳3个移民集中安置区示范点建设.

——在移民后扶方面

全县库区后扶项目361个,下达资金2410.46万元。其中:后扶项目64个,安排资金331.46万元;完工项目30个,拨付资金163.66万元;经济发展规划项目67个,安排资金468万元;完工项目53个,拨付资金321.6万元,结余资金第二批项目210个,安排资金1556万元,完工项目127个,拨付资金959.1万元;重点项目1个60万元,正在覆行招投标阶段,小型水库项目6个,安排资金15万元,完工项目2个,拨付资金4.5万元。

——在“雨露计划”方面

兴国县是全国“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县。全县第一批改革试点名额2297人,资金344.55万元;经个人申请和县、 乡审核认定,实际补助到位1950人,资金292.5万元,人均补助1500元,有效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难、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正在实施补助的347人,资金52.05万元。第二批改革试点名额1300人,资金1950万元,目前正在汇总和录入之中。同时,全县今年又被列为全省“雨露计划”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改革试点县, 名额1382人,资金106.02万元,其中接受职业教育名额165人,资金33万元;参加一个月以上并获得劳动技能证书的名额1217人,资金73.02万元,补助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

——在社会扶贫方面

2013年全县共有63家企业在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社会扶贫工作,有近50个贫困村受到扶持,受益资金600余万元。同时全县下派干部进村入户4516名,结交重点帮扶对象19307户,为帮扶对象解难题、办实事6913件,各项累计帮扶资金1061万元。

数字或许有点枯燥,甚至冷冰冰的,但却最能说明问题。我们感觉到兴国县的扶贫和移民工作,的的确确是扎扎实实,有板有眼,令人信服。尤其是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我们耳闻目睹了乡村面貌的变化,更坚定了我们的看法。

乡村旧貌换新颜

茶园乡是国定贫困乡,全乡辖12个行政村,122个村小组,总人口20056人,农业户3967户,国土面积120平方公里,受区位条件、地理环境、资源要素等因素影响,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市乡镇的平均水平。

2012年4月,茶园乡有幸被定为省“四个一”扶贫开发工作定点联系乡镇,由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同志亲自挂点。在市委主要领导的倾情关心下,全乡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干群齐心协力,以“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化”为目标,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为总抓手,启动实施、统筹推进了29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达6200余万元,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2013年新实施的22个重点项目均进展顺利。

茶园乡乡长娄向南介绍,制约茶园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难题在于落后的基础设施。为彻底扭转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茶园乡先后启动了经六科出县公路、小水利工程、农电网改造等19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茶园发展环境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优化。

同时,为了提高老百姓的收入,2012年至今,茶园乡坚持从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入手,大力扶持发展油茶、红薯干等传统产业,打造花卉苗木、台湾甜笋等新兴产业,推动茶园风电项目落地,让千家万户的农民从产业的发展中增加收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实现茶园的快速发展。2012年,新建200亩花卉苗木基地、500亩台湾甜笋基地、20亩蔬菜基地;2013年,又引进并新建了1000亩林药基地、1000亩红豆杉基地,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新产业,拓宽致富渠道。同时,投资概算4.5个亿、由中电投作为投资主体实施的茶园风电场项目顺利推进,已获得国家发改委预核准,项目可研等前期工作已完成,年底将启动建设。

娄向南告诉记者,“四个一”扶贫开发工作是茶园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历史性机遇,近两年来全乡得到上级各方面帮助已经超过了建国后60余年的总和,茶园乡由一个偏远、闭塞的“山疙瘩”一跃成为广受关注与好评的“山区明珠”。茶园2万干群感恩之心无以复加,唯有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扎实的工作,不断完成跨越赶超,再创新时期的第一等工作。

茶园乡的变化只是兴国县的一个缩影。在兴国县采访时,记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扶贫开发给这片红土地带来的变化。尤其是《若干意见》实施以来,兴国县发展动力更加强劲,民生事业加快改善,贫困百姓的生活生产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善,革命老区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新景象。

谈到已经取得的成绩,兴国县扶贫和移民办的干部职工们很不以为意。他们说,苏区干部作风是光荣传统,将在新的起跑线上汇聚强大正能量,用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奋发有为的工作干劲,自我加压,锐意进取,立足全县实际,在全面加快推进兴国振兴发展的新的征途上扬鞭催马,力争2014年在2013年14万多贫困人口基础上减少贫困人口3万人,完成搬迁移民2519人,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1800人。推动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后扶项目、社会扶贫向纵深发展。

苏区振兴:扶贫移民广昌行 篇7

当前, 中央出台的《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把振兴原中央苏区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真切关怀, 广昌人民憧憬多时的“振兴梦”终于照进了现实。

高虎脑红军医院

广昌县扶贫和移民局抢抓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大好机遇, 巧借全省统一战线“同心·振兴原中央苏区广昌示范区” 创建活动, 全面策应, 主动对接, 科学高效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倾力打造“广昌样板”, 力争实现广昌贫困群众的“富裕梦”。

时下的广昌, 从抚河之源到旴江两岸, 从群雕公园到雁塔新区, 处处涌动着大建设、大扶贫、大发展的热潮。

一、巧借“同心”助推扶贫开发

2012年, “同心·振兴广昌示范区”活动启动以来, 为着力推进全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省委统战部的关心支持下, 广昌县扶贫和移民局巧借机遇, 把同心·振兴捐赠资金项目对接到扶贫开发当中, 壮大扶贫攻坚力量。

2012年7月以来, 广昌县共收到同心·振兴捐赠资金4200多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 其中有2600多万元直接安排在贫困村组基础设施、文卫事业、生态环保和产业发展上使用, 助推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大扶贫投入与改善民生相结 合

2013年, 广昌县全县投入扶贫和移民资金总量达到553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11.5%, 其中:上级下拨专项资金3030万元, 整合部门资金1000余万元, 社会扶贫投入1500万元。通过扶贫开发, 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减少了贫困率的发生, 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切实改善了民生。

据了解, 2013年广昌县共投入59个省定贫困村整村推进 (村庄整治) 资金3158万元。完成了村组交通建设项目65个;新增农田水利灌溉面积980亩;解决农村人畜饮用水困难问题1275人;建设了3个村庄整治新村点。姚西村、贯桥村两个示范点已打造成为广昌最美的生态旅游村和红色旅游区, 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500多万元。通过政府采购化肥、发放扶贫贴息、互助资金等方式, 为助推6.3万个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帮助, 增强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加大现代农业发展投入, 着力解决了贫困村产业基地基础设施落后的“瓶颈”问题, 大力支持了“公司 + 农业专业合作社 + 农户 (贫困户) ”、“龙头企业 + 农户”的示范点建设, 拓宽了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通过不断的产业扶贫、科技扶贫资金的投入, 发展壮大了广昌太空莲、茶薪菇、烤烟和油茶林等主导产业, 形成“一村一品”格局。2013年全县白莲面积达到4.66万亩、烟叶种植2.46万亩、茶薪菇2亿余筒、新增油茶林面积2.01万亩。全县农民从“一村一品”产业中人均增收2800元。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989元, 较上年增收881元;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6.3万人减少到4.43万人。

投入移民搬迁扶贫资金430多万元, 兴建了移民集中安置点5个, 完成整体搬迁895人。搬迁出来的移民圆了安居梦, 后续发展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实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移民搬迁工作全市排名第一。

投入智力帮扶项目——“雨露计划”资金44万元, 完成了463人的劳动技能培训任务, 转移就业463人, 培训率、就业率均达100%。投入移民后扶资金近400万元, 通过发放移民直补资金和移民安置区的后扶项目建设, 切实改善了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维护了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稳定。

大大小小的变化, 也累积成了实实在在的进步, 广昌县以关注民生为落脚点, 百姓福祉得到了提升。如今, 广昌县的贫困人口正逐年减少, 贫困老表对未来美好生活也有了真真切切的期盼。

三、贫困村里看变化

贯桥村地处广昌县驿前镇北部, 总人口1551人, 其中贫困人口335人, 是第二次革命时期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所在地, 高虎脑战斗遗址, 红三军团指挥部, 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万年亭、陈阿金烈士墓等都坐落在这里。

今天的贯桥村展现给笔者的是一副生机勃勃的画卷, 平整宽敞的同心街, 青石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村民们三五成群的聚在自家修葺一新的房屋前谈论着今年的收入和来年的打算;花园式的红军小学掩映在高大的樟树林中;设施完备的红军医院已经投入使用。谁曾想, 仅仅在一年前, 这里的进村道路还是坑洼不平, 村里四处散落着破败的土坯房, 学校教学条件极其恶劣, 村民就医十分不便。

这一切变化与扶贫开发息息相关, 2013年广昌县扶贫和移民局累计投入该村的扶贫和移民资金达200余万元, 帮助该村完成道路、水渠建设等多个项目, 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方便了村民出行, 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使他们能安居乐业, 一心一意搞生产, 发家致富奔小康。

同样受益的还有驿前镇姚西村。该村贫困人口有450余人, 约占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全村基础设施仍然落后, 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差。大部分的农民还居住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建的土坯房内;仅有6个村小组通了水泥硬化路, 其余通往7个村小组的道路坑坑洼洼、坡陡狭小; 全村大部分水陂水渠等水利设施严重失修, 农业生产抗灾保障能力极弱;现有的4个村小组安全饮水设施简陋, 9个村小组的村民仍然饮用港叉溪水或井水;姚西片区完小共有教师4人, 学生30余人, 教学设施极差。

近年来, 广昌县扶贫和移民局大力支持姚西村发展, 累计投入扶贫和移民资金580余万元, 帮助该村建设并完成了多个项目:投资126万元新建了一条长300米, 宽3.5米的外环路;投资21万元新建了一条长1300米, 高0.6米的竹林景区沟渠建设;投资187万元新建了姚西村生态停车场;投资43万元建设完成了一条长430米长的外环路路基工程;投资56万元建设了一条长2.2公里, 宽3.5米的湖洋、东毛咀、撮斗窝村组道路路面硬化工程;投资71万完成了姚西村科技大楼土方、挡土墙、路面、路基改造工程;投资31万元修建了姚二组到松山下组长1.4公里, 宽3.5米的村级道路建设;投资5万元完成了松山下组华光水渠建设;投资了10万元完成了松山下到上天井路基改造工程;投资了32万元完成了姚坊后龙山至观音寺游步道工程。

高产油茶林基地

江西广德新农村合作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

蔬菜种植基地

有好的政策为依托, 有扶贫人的倾情帮扶, 广昌县的许多贫困村或已披上新衣, 或正在积极为换新颜忙碌着, 美好新生活离贫困百姓们越来越近。

四、幸福广昌在路上

广昌, 一方壮怀激烈、神奇荣光的红土地;广昌, 一方不甘落后、渴望振兴的热土地。这里, 已不再仅仅是那个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的“广昌路上”, 广昌正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牢牢把握苏区振兴发展政策机遇, 全面推进扶贫移民工作, 力争打好新时期苏区振兴与扶贫开发攻坚战役, 使广昌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苏区振兴:扶贫移民黎川行 篇8

黎川, 一方洒满扶贫移民工作者汗水的土地。黎川县扶贫和移民办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江西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 <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 的实施意见》精神, 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战略, 推进基础设施扶贫、移民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 全面提高扶贫开发质量和效益, 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助力苏区振兴。

记者一行在黎川看到的是, 群众出行、就医、就学等民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贫困村、移民库区和中彩试点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点、库区移民示范点、搬迁移民安置点面貌焕然一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成效明显;移民库区和贫困村始终保持了和谐稳定。

一、基础设施扶贫稳扎稳打

一是扎实推进整村推进 (村庄整治) 工作。2013年争取了18个村庄整治建设点, 其中省建点11个、市县自建点7个, 实现15个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点全覆盖。全年共实施项目32个, 目前年度村庄整治项目全面完工, 村庄整治建设点面貌焕然一新, 群众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扎实推进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创新试点工作。2012年度项目验收审计等扫尾工作已顺利完成, 2014年项目前期论证和规划设计工作正稳步推进。

二、搬迁移民扶贫稳步推进

黎川县认真开展2014年搬迁移民调查摸底, 争取到深山移民搬迁指标1000人。指标下达后, 迅速召开了全县移民搬迁工作会议, 分解落实了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 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为着力推进搬迁移民示范建设, 黎川县扶贫和移民办科学规划, 将移民集中安置点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精心选择了5个集中安置建设点。到目前, 1000人移民搬迁安置已全部落实, 移民建房已全部完工, 各集中安置点全部实现“三通”。搬迁移民扶贫工程的实施, 使曾经居住在偏远山区的群众住上了安心房、崭新房。

三、库区移民经济社会建设 如火如荼

2013年黎川县实施后期扶持项目135个 , 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 对移民村组实行村庄整治, 重点抓好了龙安镇龙安村、宏村镇丁路村、社苹乡社苹村、中田乡河东村、日峰镇燎源村等5个移民示范村建设。与此同时, 黎川县积极探索, 大力帮助库区移民发展水产养殖等特色致富产业, 增加移民收入。加大移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 组织移民培训6期350人, 提高了移民脱贫致富能力。

四、产业扶贫全面铺开

重点扶持烤烟、香榧、食用菌、白茶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目前, 产业扶贫资金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的90%, 其中烤烟产业项目已完成烟杆处理、烟田土壤改良及部分烟水工程建设; 香榧基地新增种植面积2000余亩、达万余亩, 并套种了红茶200亩, 完成了精品示范基地道路建设;岩泉古香榧群基地建设项目已实施砍杂抚育100亩, 对古香榧树进行了GPS定位设立; 香榧育苗基地已征地300余亩, 正在抓紧建设;新增白茶基地300余亩;新建苗木基地100亩; 食用菌、蓝莓等种养项目正在抓紧实施;水产、蜜桔、竹笋加工生产基地项目已全面完工。

五、社会扶贫成效显著

2013年, 各省市直定点包扶单位直接投入资金158.5万元, 帮助引进资金136万元, 帮助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 发展致富产业。黎川县扶贫和移民办主动介入, 积极配合省市直挂点单位开展工作, 大力宣传挂点单位的帮扶经验和成效, 大大激发了挂点单位投入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为推动社会扶贫工作深入开展, 黎川县扶贫和移民办策应省委、省政府“四个一”组合式扶贫方式, 落实了县领导定点联系贫困村工作, 同时安排了一个县直单位、一家园区企业定点帮扶一个贫困村。非公有制企业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扶贫济困的 积极性不断增强, 捐财捐物, 支援黎川县建设。

六、“雨露计划”培训有序 开展

2013年, 黎川县“雨露计划”培训任务为159人, 其中“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师”培训42名, 贫困青壮年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116人。黎川县扶贫和移民办坚持市场化运作, 以企业需求为先导, 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积极性, 提升劳务技能培训的层次, 提高就业能力, 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并稳定就业。目前, 已选送了44名学员分别到江西省赣江技术学校、南昌女子职业学校、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接受学制式培训;116名贫困青壮年全部实现转移就业, 转移就业率100%;全面完成了年度培训任务, 为黎川县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区饶平期盼政策倾斜 篇9

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得天独厚地理位置的饶平,经济却一直比较落后。不论是民生事业还是公共服务设施,和邻近其他地区相比,都显得落后很多。经过几天的采访,记者发现,饶平在加快发展过程确实面临着不少较为突出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平心而论,饶平过去这些年享受的政策优惠实在太少。

2012年6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江西省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在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国土资源及人才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福建省的原中央苏区县也参照执行西部政策。赣南、闽西原中央苏区县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政策作为撬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苏区建设热火朝天。饶平县于2010年6月3日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前些年,福建的诏安县比饶平落后很多,现在去它的一个乡镇看,变化都很大。”有退休干部告诉记者,饶平和福建的诏安相距不到30公里,但是在很多政策上却是相差甚远。仅用电这一块,两地每度电就相差0.2元多。还有土地租金、税收等方面就更不用说了。企业要发展,必然会考虑成本,需要有优惠的政策,这样一比较,不少打算前来饶平投资的企业,最后还是选择了去诏安。可见,饶平要发展,政策倾斜很重要。

近年来,饶平虽然千方百计加快交通公路建设,但由于县内大多公路建于上世纪90年代,等级标准低、使用时间长、路面破损严重、通行能力差,急需进行大规模改造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公路建设投资数额巨大。但广东省对交通公路建设补助的幅度不如福建,资金缺口非常大。如广东省对新改建一级公路的最高补助标准为400万元/公里,而福建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补助标准为新建800万元/公里、改建600万元/公里。在诏安,一条路很快就能建好,但在饶平却要分段分步实施。还有,对老区公路建设资金补助问题,镇村干部也都表示很无奈,他们说,现在很多自然村,都还是泥土路,而且都是“硬骨头”,补助的钱又少,“不做吧,上面的资金拿不到;做,就要负债累累。以后的公路维修还不知道该由谁来管。”

这里的用地制约问题也很突出。记者在饶平采访时了解到,目前该县处于补欠账、推发展的关键时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发展等都需要用到大量的土地,非农建设用地需求越来越大。但当前国家有关土地政策全面收紧,受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和年度用地计划指标的限制,可提供饶平项目建设用地规模严重不足。如在本轮饶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级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中,全县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任务非常重,建设项目处处受基本农田制约。比如,本轮规划期新增城乡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只有2.08万亩。该用地规模首先确保用于省、市重点建设项目、产业转移园区以及一些民生工程建设项目,大部分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无用地规模可安排,严重制约着该县县域经济的发展。

地方配套资金压力巨大。这也是采访中干部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近年来,上级实施的各项民生社会事业,如城乡居民医保、养老保险、城乡居(村)最低生活保障、民政优抚对象医疗保险、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孤儿及“三无对象”救助、村级基层保障、国有集体困难企业医保配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项目逐年提高标准,地方财政配套标准也随之提高;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提高生均公用经费、中职和普高学校助学金县级配套,计划生育农村家庭奖励,污水处理厂建设,骨灰堂建设及生态墓园建设,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改造,以及水利、农田基建项目、农村“一事一议”等农业水利专项资金均需县配套支出,造成县级支出刚性上升,收支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

有当地干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比如每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一年需要资金投入7、8千万,中央财政支持400万,省里补助一些,剩下的就全靠市、县配套解决;村级公共事业“一事一议”也有一个项目,是帮助落后行政村改善村级公共设施的,每个村可以安排40至50万元,但也要地方配套。如果投入下去,村子的面貌就会有很大的改善,但是负担就会很重。“如果政策不调整,我们依然不敢去争取项目。”

从饶平目前的情况来看,我省“原中央苏区县”的发展仍需大力扶持,苏区人民也热切期盼政策倾斜。我们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参照江西、福建的做法,出台更加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规定,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扶持力度;放宽对原中央苏区县交通公路建设立项的条件,提高补助标准,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大建设用地支持力度,在每年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方面给予倾斜,解决落后地区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并在确保耕地数量不减的情况下,增加饶平县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尽量满足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并减免原中央苏区县土地征收及出让上缴的费用,降低征地成本,扶持原中央苏区的发展。减少省专项资金地方配套,提高原中央苏区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社会就业服务、住房保障等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补助比例,减少县级财政配套项目,减免或降低地方资金配套比例,减轻原中央苏区的财政支出压力。加强项目扶持,在安排大项目布点时,优先考虑原中央苏区县,通过大项目带动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步伐。

苏区振兴:扶贫移民永丰行 篇10

永丰县, 位于江西省中部, 国土面积2695平方公里, 人口约45万, 北宋元和建县, 素有“文章节义之邦”之美誉, 一代文豪欧阳修便诞生于此。在第一次反围剿中, 永丰淳朴、勤劳的人民群众, 积极投身于反围剿的战斗中, 为永丰县争得了“赣南红乡”之美誉。

“不识此地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永丰县的真实写照, 层峦叠嶂的山势决定了永丰县的贫困现状。为提高“红乡”群众的生活水平, 解决当前的贫困现状, 自2010年开始, 在永丰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 结合国家扶贫政策, 永丰县推行了一系列的扶贫举措,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漫步于“十二五”期间的贫困村, 笔者看到:

在青山绿水间, 整齐的庐陵风格房屋, 宽敞的庭院, 干净的村道, 美丽的长廊, 宁静的莲花池, 一幅美丽的田园景色——这是永丰县贫困村君埠村的新貌。

街道宽阔整洁, 两旁树木林立, “青砖黛瓦马头墙, 飞檐翘壁坡屋顶”的庐陵文化建筑比比皆是, 错落有致的天然楠木群兀立村中——这是永丰县贫困村罗坊村的新貌。

沿河新栽的桂花树, 干净整洁的沿江路, 河岸整齐划一的房屋, 摇曳的毛竹与青砖黛瓦交相辉映。别院与群山相辉, 映日共绿水长流——这是永丰县贫困村梅仔坪村的新貌。

永丰这个曾经的“三无”县,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 正努力建成工业强县、农产名县、美丽家园、民生永丰。永丰扶贫开发工作在这新的机遇下, 散发出新的活力。

整村推进——修通村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该县发展的重要瓶颈。为达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清洁能源”目标, 永丰县以抓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 2013年安排整村推进项目51个, 其中安排交通建设项目27个, 新修桥梁1座, 新修乡村道路33.44公里, 解决了6000余人行路难的问题;改水84户, 解决了300余人饮水困难的问题;修建水利设施5处, 项目覆盖农户140余户。

通过整合整村推进 (村庄整治) 财政扶贫资金380万元, 新农村建设财政资金240万元, 其它各类资金310万元, 打造了模源村仓下堵口腰组、梅仔坪村梅仔坪组、鹿冈村丰禄园小区、大山村排上组、桥坑村郑家佬组、潭头村移民新村组、易溪村茶园组等一批具有庐陵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其中, 中村乡梅仔坪村梅仔坪组村庄整治效果尤为突出, 受到了吉安市委书记王萍的高度赞誉。

社会扶贫——上下联动齐努力, 一心一意为扶贫

政府主导, 全社会参与是扶贫开发的基本方针之一。2013年4月10日, 《中共永丰县委、永丰县人民政府关于密切联系群众, 以优良作风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意见》出台。2个市直县级后备干部和37位县领导率60个县直正科级单位成立30个扶贫组在全县30个重点村开展定点包扶和定点扶贫工作。江西省高院、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文化厅和省邮政储蓄银行四个单位在该县4个重点村挂点扶贫工作。

2013年, 永丰县财政安排39个市、县领导定点帮扶资金235万元用于贫困村产业发展。60个帮扶单位自筹资金115.41万元, 争取项目资金1343.44万元, 捐赠物资折合20.7万元, 帮扶资金达到1479.55万元。仅2013年各贫困村所获得帮扶资金平均达57万元以上。

2013年底, 根据考评办法, 该县将47个县直单位评为挂点帮扶优秀单位, 并将考评不达标的单位列为重点管理单位, 督促其第二年积极帮扶。此项举措在各县直单位中产生强烈反响, 极大的提高了各单位挂点扶贫的积极性, 并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争先进、创先进的良好氛围。

产业扶贫——助农户增收致富奔小康

岭南村的千亩葡萄园、君埠村的白莲、模源村的麒麟西瓜、麻田村的淮生, 这是近几年来各贫困村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 现已形成了一定规模, 带动起周边贫困农户产业致富。

全县将1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用于贫困村产业发展和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贫困户的产业直补和产业贴息。共发放产业直补资金720余万元, 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资金245余万元, 扶助产业扶贫项目1700余个, 覆盖农户35000余户, 贫困户1500余户, 预计帮助农户户均增收900元以上。

藤田镇岭南千亩葡萄基地

2013年, 全县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 集中力量, 加大贫困村产业扶持力度, 围绕农民增收目标, 大力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农民的致富奔小康。各贫困村以此为契机, 通过项目带动、政策推动和市场拉动, 大力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引导种养大户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 采取“公司 + 基地 + 合作社 + 农户”的发展模式, 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涌现出“白莲村”、“葡萄村”、“蘑菇村”、“淮生村”等一批特色产业村。

移民搬迁——美丽宜家新家园

2013年全县安排2个移民集中安置点, 共安置724人, 分别安置在藤田镇易溪村和龙冈畲族乡龙冈村。易溪村为地质灾害发生地, 为了抓好该村集中安置点的建设, 先后聘请省市相关部门专家对该地区地质情况实地勘测、反复认证和调查评估, 确保集中安置点选址安全可靠, 帮助群众在最安全、最适宜居住的地方建房。在动员规划上, 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最大限度的满足搬移户的要求;在设计风格上, 坚持高起点、低成本, 统一规划、统一设计, 确保整个安置点布局合理、美观整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实现了基本“三通一平”。

上一篇:瘦肉精下一篇:声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