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德育

2024-09-18

文化育人德育(精选12篇)

文化育人德育 篇1

加强德育文化建设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升大学育人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 南阳师范学院在德育工作实践中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育人宗旨, 突出德育工作的人本特色、校本特色、文化特色, 大力加强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 形成了富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质和学校特色的个性化、高品位的文化育人品牌, 极大地增强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可靠保障。

一、突出人本特色, 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制度文化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要求高校德育目标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南阳师范学院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把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 确立了“育人为本, 德育为首,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的德育理念, 积极探索德育制度建设新途径, 逐步构建起德育建设“1234”制度体系模式。

构建“一体化育人”德育制度体系。2006年以来, 学校修订完善了《德育工作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实现德育领导、决策、管理和实施的一体化, 德育目标、任务、内容、方法、途径和渠道的一体化, 德育队伍、管理和建设的一体化。

突出“两个重点”。在教职工中突出职业道德建设, 倡导严谨治学、从严治教, 培育“倾情、求是、为先”的优良教风;在学生中突出思想道德建设, 坚持“四个抓手促提高” (抓目标引导、抓行为养成、抓实践创新、抓能力提升) , 营造“勤学、求真、自信”的优良学风。

实施“三育人”工程。即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学院先后两次修订完善《“三育人”工作条例》, 规范教职工职业行为;连续举行16届“三育人”工作经验总结和表彰大会, 隆重表彰一批“三育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师德师风建设“十佳标兵”, 激励全体教职工争先进、当标兵、作贡献。

注重“四个结合”。一是把职业道德建设与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相结合, 制定了《关于启动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意见》。二是把职业道德建设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相结合, 把教职工职业道德作为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和职务聘任、晋升、奖罚、评优的重要依据, 纳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三是把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和谐校园建设规划》。四是把职业道德建设与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相结合, 修订完善了德育目标考评、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规章制度, 形成以政治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疏导、心理上开导、就业上指导为主要方式的优质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起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蕴涵人文关怀、富有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体系。

二、突出校本特色, 精心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环境文化

一是打造一块文化热土。充分利用南阳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南北过渡”的气候特征, 努力建成融优美园林景观和高雅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化、人文化、数字化、花园式的现代校园。加强校内人文景观建设, 充分挖掘环境育人资源, 先后建成大学精神园 (博大、厚重、睿智) 、思圣 (四圣) 广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广场, 筑建卧龙文化长廊, 在教学文化场所悬挂名家画像、名言和校训等, 建立大学生活动中心、综合展馆、美术展馆、体育馆等文化阵地, 营造一个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 对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建设一批文化场馆。近年, 学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 围绕南阳文化特色建成了汉代雕刻艺术馆、独山玉展览馆、恐龙蛋博物馆、钱币馆、生物标本馆等展馆, 定期向学生开放, 有利于学生把课堂理论与实践考察结合起来。目前, 这些文化场馆已成为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2007年, 在河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 学校3名学生撰写的《南阳作家群研究》《南水北调源头区域环境研究》《楚汉文化研究》等3篇论文, 分别荣获“挑战杯”竞赛三等奖和鼓励奖。

三是建立一所文化学院。2005年9月, 作为河南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卧龙书院作为汉文化研究中心的附属机构, 先于汉文化研究中心在2005年4月15日成立。卧龙书院继承古代书院的传统, 谋求古代书院传统与现代大学建制的结合, 以明经读典为主要手段, 达到传承文化、涵养学术和敦厚学风的目的。

四是挖掘一方文化资源。学校充分利用南阳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先后邀请二月河、周同宾等知名学者、专家来校给学生作学术报告近百场次, 使青年学生在与经典对话中传承文化、涵养学术、砥砺品质。

五是开展一系列文化实践活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文化实践活动, 融科技、文化、艺术于一体, 寓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于其中, 对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 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学科竞赛、科技文化艺术大赛中频获大奖, 取得历史性突破。学校连续5年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 连续荣获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 总成绩连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三、突出文化特色, 全面实施大学文化育人的系统工程

2010年8月,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文化育人”工程。学校党委多次召开不同层次的研讨会, 进一步确立以“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在学校价值理念中的导向作用, 在学校保持和谐稳定、提高育人水平、彰显办学特色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实施“文化育人”系统工程。

一是大学文化研发创新工程。立足南阳丰厚的人文资源, 积极挖掘独具南阳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精髓, 组建文化研究团队, 重点开展南阳汉文化、玉文化、曲艺文化、历史名人的人格精神等地方特色文化研究, 凝练南阳“四圣”文化精髓, 传承南阳卧龙岗文明, 挖掘整理学校各阶段办学理念、校风、校训,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与时俱进, 汲取时代先进文化精华, 凝练出了“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 形成了“博学求是、笃行自强”的校训、“勤勉严谨、和谐进取”的校风、“倾情、求是、为先”的教风、“勤学、求真、自信”的学风, 并与校歌、校徽共同构成学校核心精神文化成果, 打造了底蕴丰厚、主题清晰、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浓郁地方文化特色, 蕴涵强大感召力、渗透力和自我发展力的大学文化生态, 为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提供核心文化资源。

二是大学精神塑造工程。学校精心打造“博大、厚重、睿智”的南阳师院精神, 倾力铸造学校之魂, 着力培养南阳师院人宽阔、开放、包容的胸襟, 敦厚、端正、沉稳的性情, 聪慧、明智、深邃的头脑, 团结拼搏、攻艰克难、艰苦创业、不屈不挠、创新发展、争创一流、自强不息的思想境界和创业精神。学校高度重视舆论引导, 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校电视台、校广播站、宣传橱窗等校内舆论宣传阵地, 将“博大其心、厚重其行、睿智其思”的人文理念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学风考风建设和大学生社会实践, 使其成为一面精神旗帜, 引领学校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三是和谐校园建设工程。全力实施“和谐兴校”工程, 大力倡导“学校和则学校兴、学校兴则师生荣”的观念, 注重和谐氛围营造和正确舆论引导, 大力倡导“君子之风”, 发挥“人和”优势, 努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氛围;积极做好暖心、凝心、舒心“三心”工程, 为师生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坚持把日常教育贯穿于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全过程, 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3641”模式 (建立公寓团总支、公寓自管会、公寓党小组等三支队伍, 检查组织建设、领导深入、宿舍内务、公寓普查、突发事件、文体活动等六项指标, 开展天天有检查、周周有小结、月月有总评、期末有表彰等四层评比, 实现全面育人一个目标) , 这一模式2006年作为典型在全省高校推广。积极探索“就业创业教育一体化”模式, 大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对接培训的做法于2007年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推广。扎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资助工作, 积极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以及绿色校园、文化校园建设, 全力构建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大学校园。

四是“卧龙学子”品牌工程。根植南阳文化, 培养“卧龙学子”, 已成为南阳师院的办学特色。学校秉承“博学求是、笃行自强”的校训, 以“宽口径、厚基础, 强能力、高素质”为原则, 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特别注重大学文化的熏陶浸染和潜移默化作用, 注重大学精神的彰显和发扬。多年来, 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既有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有南阳文化烙印的多元复合型人才, 形成了“万千学子出卧龙”的可喜局面。我国首批航天员杨利伟的心理教练、被誉为航天员的“心灵魔法师”的刘芳, 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入选2006年“中国百佳大学生”的郭艳滨, 荣获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冯美, 都是“卧龙学子”的优秀代表, 他们身上展现的优秀精神品质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实践证明, 加强德育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构建和谐校园、推动学校发展的根基和血脉。在浓郁的德育文化氛围下, 全校师生员工乐居其中、乐处其群、乐守其规、乐负其责、乐享其土、乐彰其理。校园和谐, 充满活力, 各项事业成绩斐然。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全民阅读先进单位”“河南省‘五好’基层党组织”“河南省高校先进党委”“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德育评估第一名”“河南省高校行风评议第一名”“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等荣誉称号。

文化育人德育 篇2

摘 要:德育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成果,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质,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本文从专业课教学、行为导向教学法、教师的人格魅力熏陶、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等方面探讨了实施德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 德育引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2-0-01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学,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注重职业道德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批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能够跻身于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具有良好素质的新一代熟练劳动者和生产第一线的建设者”。通过“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德育教育的实践环节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教育、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互融合以及其他有益的文体活动等多种途径,其中日常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学生的成长和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和品格教育的有效方式。

一、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引领

传统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一般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智力传授;而从素质教育目的出发,需要从专业知识中挖掘德育?B透的相关内容,值得我们的教师不断对教材原有知识的学习、思考和拓展,提炼出激励当代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案例,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我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专业课程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起到了教书育人的功能。

《机制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在讲授钻头的结构和工作状态时,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了“钻头精神和工作效率”。人在工作中要发扬钻头的精神,如同学习中要有钉子精神一样,能挤能钻,锲而不舍才能出色完成任务;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钻头的结构与工作的效率之间存在着效能的关系。钻头精神,只是鼓励学生树立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进取精神;而钻头的结构与效率,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工作态度,启迪学生钻研技术与改革创新的辩证关系,是事业成功的诀窍。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教学中,在讲授各种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时,笔者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我国近几年来现代化的宏伟建筑,如?B巢、水立方、跨海大桥,甚至载人航天飞机等等。现代化材料的特点之一,是大跨度的金属钢结构材料的应用;特点之二,是材料的先进性和材料的复合技术,例如奥委会五光十色的水立方建筑,采用了当时我国尚未工业化生产的模结构高分子氟40材料;看到这里,学生们震动很大。笔者结合现代材料内容展开讲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中也对他们进行了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课后不少学生表示很受感动,不仅为我们国家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深受鼓舞;同时,也更加热爱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从中定位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笔者经常会自己到互联网上搜索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专业知识,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在网络里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启迪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相关的知识,实现德育教育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行为导向模式中的德育引领

当前,在职业院校推行的行为导向型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关键职业能力是指从业人员适应不断变换的职业和产业技术更新所需要的一种核心能力,它是职业岗位必备知识、技能、责任心的集成,也是专业知识职业化的具体体现。行为导向型教学法具有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出发,行为导向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必须渗透丰富的德育内涵,以此完善学生独创性、自主性的心理素质。例如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要安排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同时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讨论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使实际问题最终获得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身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学习到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信心,养成了良好的成就感;在与小组成员的共同配合学习中初步培养起学生的参与能力、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表达能力;在学习讨论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培养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纪律性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行为导向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和渗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文化育人是进行德育引领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曾讲:“所谓教育、管理、服务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教师应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充分展现自身为人师表的文化魅力,才能起到引导学生培养良好品格的作用。清华大学机械专业张学政教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非常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他认为:“人文素养好,受益直到老”。张教授爱好古诗词,利用课余时间出版了诗集,并将自己丰富的人文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例如他称赞课堂气氛活跃,就引用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希望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虚怀若谷的情怀,就引用了林则徐的诗句――“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鼓励学生敢想敢干,用的是一句谚语――“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 张教授还非常幽默诙谐,他常用“膝盖上挂暖壶――水平比较(脚)高”、“城楼上放风筝――出手就不低”这样的歇后语来表扬学生的进步。这样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就是一堂生动的德育教育课,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教育部曾制订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提出了今后三年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任务和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在三个方面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其中的第二方面“创新六个关键环节”的第一关键环节强调“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要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为了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尽可能多的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用人要求,以及今后尽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必要在日常的教学中积极向学生宣传有关的企业文化。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这种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无法形成的,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文化氛围来陶冶,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作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为此我们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文化和用人要求。我们先后走访了广西建工集团建筑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南宁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广西玉柴重工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第一安装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广西柳州特种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十一冶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装分公司等国有大中型用人单位,除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技能要求外,还把有关的企业文化带回来,组织学生学习思考,结合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如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的企业文化就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其“三老四严”要求是:“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廉洁从业理念”是:“诚信守法、廉洁敬业”。在这里,笔者着重指导学生分析“诚信” 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如果仅仅为了追求眼前的“利”而放弃了基本的做人底线,做出这类害人害己的事情,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并告诫学生,今后走上社会,无论怎样,都请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做人做事对得起良心,并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周围其他的人讲诚信、做文明人。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不少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动,“诚信”教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恼庑┢笠滴幕?中我们还可以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理念,能够敢于承担,勇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努力钻研技术,提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不遗余力的团结协作等。同时我们可以借鉴企业的车间管理制度,用于我们的日常实习实训教学中,使学生们在学校就可以熟悉企业的管理方式,以便在今后的顶岗实习中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我们组织学生上网收集有关的企业文化,开展班会学习、小组讨论、思想总结、张贴企业文化标语、树行业典型、模拟职业面试、技术创新竞赛、创业竞赛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活动,如我校将每年的5~6月份定为学校“技能活动月”,各专业都举办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比赛,有时甚至是师生同台竞技,在校园里营造了浓厚的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的相互融合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海宁市技工学校课题组.技工学校专业课“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2]刘晓燕.理工科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和提高的思考,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8,3

论育人为本的德育文化 篇3

[关键词]德育文化 教育理念 观念转变

德育教育是一切教育工作最终必须落实的目的,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在学校里,我们要形成“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的“德育文化”。学校德育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育人取向、教育方向上的调整。这种调整不只是表现在技术上,更表现在一种精神状态上,这是社会发展对德育在文化上的必然要求。

(一)注重校长文化的引领作用

校长文化可以解读为“在学校文化进程中所折射出的、校长独有的精神追求和职业特征”。校长是学校文化的代表,校长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更能体现学校文化的整体格局,其自身的品格、修养、风范也应该成为全体师生的楷模。学校要成立以校长挂帅、全体行政班子为成员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的育人向上和育人策略进行全面部署和统一领导。要逐步加大对德育工作的投入,抓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同时,根据德育工作的需要,加强校外德育队伍建设,聘请社会各界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请他们为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法制讲座、知识讲座,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强化学生接受知识过程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

课程本身就包含着知识文化的传承,我们提倡“构建有道德的课堂”。课堂离不开道德,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延续生命、发展生命的地方,应该是鲜活的、富有人性的。而道德缺失的课堂很容易使教学异化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疲惫、厌烦的心理。学校除了必须按课程计划开足《思想与品德》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外,更应该在各科教学中落实学科德育。学科德育存在于课程内容、过程、方式、活动、要求之中,与学科教学是完全同步的。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任课教师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联系学生实际,把教材中隐含的、固有的育人内容挖掘出来,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无缝对接”,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中,逐步形成一种“课堂文化”。

(三)促进教师文化的发展与提高

教师文化是包括教师群体公认的教育思想、教学境界、职业情操、文化素质、品格修养在内的行为准则,是教师群体推崇的潜规则。教师要导航学生文化和班级文化,就要在教育过程中释放教师能量的潜规则。教师教学生,一教做人,二教学业。教师的教学质量就是学生的做人质量和学业质量。针对这一观点,我们会感悟到教师群体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重要。好的老师不仅能将书本知识所蕴含的德育内涵传递给学生,而且能以其美好理想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健康阳光、充满爱心、言行一致等细节,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学生。要让每个教职员工都树立“教育学生,人人有责”的思想,关注细节,处处是楷模。要进行工作基本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等内容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以此来提高德育文化和学生文化的发展。

教师要加强德育也科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内在规律,这是变化的形势对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德育的个体性,德育科研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德育工作者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这也是培养新型德育工作者的必由之路。

(四)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的情操陶冶

构建新型校园文化,是今后一段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学校应该是有思想、有内涵、有文化底蕴的教育场所。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静态、动态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德育文化的基本载体,有计划地建设德育校园环境,努力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

静态的校园环境应该是一首无声的歌、无言的诗,应该追求和展示的是一种办学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学校文化;板报、橱窗,德育宣传栏,是营造德育教育意境和氛围的方法和手段,它不仅能满足师生群体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达到实施校园文化熏陶的德育功效。

动态的校园文化的意义是要以活动为依托,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群体,创造性地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学雷锋、道德宣传、法制安全教育、传统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法纪意识,让学生在实践教育活动中体验人生、感悟责任、学会关心、学会感恩,塑造健全的人格。此外,探讨学校社团活动的新途径,可以成立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和研究性学习小组,相互合作,开展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把实践性的体验活动与学生的内心道德需求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时代所需要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发现自我、锻炼自我、展示自我。

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活动,要以形式多样的“法律进校园”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知法、守法,切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要密切关注新形势,切实抓紧毒品预防教育、爱滋病预防教育、要突出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抵制不良信息,提高网络免疫能力。还要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心理需求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对学生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直接地指导,排除心理困扰,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文化育人德育 篇4

文化育人虽然只从文化出发, 但辐射的领域却极其广大。在“90后”大学生德育的过程中, 什么文化可以育人, 什么形式的文化育人效果好等是文化育人的关键因素。所以, 文化育人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遵循三项基本的原则:

1. 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的全人类优秀文化是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

“90后”大学生生活在四通八达的信息时代, 他们所接受的文化信息量大, 品质参差不齐, 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高校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应引领“90后”大学生认识真正优秀的人类文化, 这其中既包含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也有包含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不过, “90后”大学生喜欢新鲜事物, 对外来文化有较大的好奇心, 而我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影响力略显下降。在这样的形势下, 如果不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那么对“90后”大学生的德育将无法立足根本。所以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 德育工作者还是需要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线, 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

2.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辅相成是文化育人的关键环节

价值观和道德文化教育一直都是德育的首要任务, 而人文社会科学正具备了这一教育功能, 所以以“文”化“人”是我们当今“90后”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任务。但如果仅有人文社会科学这一支力量, 显然对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还是不够的。“90后”大学生崇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的和谐发展, 他们乐于接受高科技带来的新奇体验, 关注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文化育人不能离开自然科学, 应该使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辅相成形成合力, 才能适应“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

3. 认知紧密结合实践是文化育人的有利抓手

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 认知是基本的、普遍的, 也是重要的一个教育方式。从本质上来说, 不论是“言传”还是“身教”, 其目的都是将教育内容单向传输给学生, 让学生对其进行认知。一直以来, 认知这一方式被广泛运用, 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90后”大学生自主意识强烈, 单纯的认知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他们希望亲身实践、参与互动, 在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这一诉求就要求我们在文化育人中要做到认知与实践双管齐下, 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感悟和检验, 从而使得认知真正内化为个人的品德修养。

二、文化育人在“90后”大学生德育中的主要实现途径

1. 营造高品质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现象, 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为全校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目标追求和行为方式等, 一般分为理念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 包括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文化等”[1], 对于“90后”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是贯穿于整个德育工作的灵魂。要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校园文化是必须的也是最佳的途径。由于各个高校的历史、特色、发展思路不尽相同, 校园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徽、标志物和精神理念等, 这对于培养不同类型的高水平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在保持特色的情况下, 我们仍然需要把握校园文化的三个方向:一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兼容并蓄。二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应当改革创新、形式多样。三是校园文化的软环境和硬环境要和谐统一。

2. 打造富含文化魅力的“两课”

虽然当前“两课”的教育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两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因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 才能认识并解答诸如西方经济学的两面性、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苏共亡党亡国成因、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总趋势、经济转轨运行与道德流变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2]。所以, “两课”仍然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90后”大学生的德育过程中绝不可以轻视甚至抛弃。但是, 面对当前两课的困境我们需要反省自身, 目前各高校“两课”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授课老师数量少且水平参差不齐。二是授课规模普遍偏大, 师生无法互动。三是教学内容刻板生硬, 考核形式单调。“两课”的教材是经过凝练加工的, 教师的教学往往不会偏离大纲过多。但是对于“90后”大学生, 尤其是非文科类学生而言, 这些过于专业化和符号化的教学内容显然过于教条, 而最终的考核形式无外乎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 这类考核方式虽然简单直观, 但是很难真实的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课程的教学效果。以上三个主要问题集中反映出来的症状就是“两课”缺乏文化魅力, 我们亟需在“两课”中注入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这需要加大高水平师资的投入, 让“两课”的课堂变小、变活跃, 还要定期安排一流的学者、大师走进课堂。此外, “两课”的教学还要走出课堂, 跳出书本, 用实践、参观等生动的形式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 网络阵地的合理运用

当代社会, 网络的应用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信息流动、文化传播的一架重要桥梁, 对“90后”大学生而言, 这一点更是凸显, 网络几乎成了“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 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但究其根本, 网络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文化传播媒介, 关键是如何合理运用好它。在“90后”大学生的德育过程中要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那势必要好好运用网络这个阵地。这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加强网络建设管理, 构建健康校园网络环境。虽然网络存在利与弊的双面性, 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高校网络建设必须跟上时代发展需求, 要满足学生对网络应用的正常需求。高校要加大对网络的基础建设力度, 在人、财、物上予以支持, 维护校园网。在加大网络基础建设的同时, 管理也要及时跟上, 高校应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规, 严格制定高校网络行为准则, 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 及时关注互联网信息, 要引导网络发挥德育工作的正面作用。二是提升网络文化品质, 建设便捷、优质的网络文化平台。网络可以作为开展学术活动、增进学术交流、启迪学生智慧、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媒介, 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 积极开展高科技含量、高品位艺术、高格调文化的各类活动。高校要建立学生喜欢的各种网站, 从学生需求出发, 认真设计各种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的活动, 通过活动构筑起网上网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的良好局面。三是合理利用外部网络环境。高校在打造自己的网络文化平台时还可以合理的运用当前学生参与度高的网络活动形式, 如人人网、微博、微信、facebook等。高校在设计开发具有高校特色的网络文化时, 也可以借助这些网络活动形式的巨大影响力将我们需要推广的文化精神、德育理念普及开来。

“文化育人”既是对高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 也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思路。当前, 我国高校已经进入“90后”时代, 当德育工作者发觉到工作有局限有障碍时, “文化育人”的理念及时地指明了德育工作努力的方向。所以, 我们需要在深刻了解教育对象后, 积极探究如何用文化的力量实现德育的使命, 让文化育人的理念真正得以落实。

摘要:文化育人理念的提出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新的工作思路, 在落实过程中我们需要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的全人类优秀文化为主要内容, 坚持做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辅相成, 认知紧密结合实践的原则。文化育人在发挥德育功能时有诸多途径,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富含文化魅力的“两课”, 网络阵地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文化育人,90后大学生,德育

参考文献

[1]宋清华.试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完善[J].教育评论, 2011, (5) :63-65.

精诚育人 德育为先 篇5

长春外国语学校

刘玮

精诚育人 德育为先

长春外国语学校 刘玮

挥手告别大学生活转眼间已经一年了,告别了曾经有过的彷徨、困惑,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幸福,我满怀信心地踏上了三尺讲台,将四年来的学识积淀化为知识的雨露,播撒给那渴求知识的一株株幼苗。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我承担着高一两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并担任着一个二类班级的班主任工作。这对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面临的困难也是多种多样的。尽管困难重重,但是我并没有产生畏难情绪,我知道,挑战即机遇,只有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应对挑战,才能将我的职业道路越走越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教师。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骨干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

在工作中,我始终将师德作为衡量自己的一个重要标尺,因为这是一个教师的立身之本。记得大学时,孟宪承书院曾经举办过一场主题为“学高和身正哪个更重要”的辩论赛,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在实习期间,我就立志做一名学生喜欢、社会放心、对学生负责、让社会满意的好老师。作为一名重点高中的班主任,家长难免会有请客、送礼这样的行为,我给自己定下了不吃请,不收礼的规矩,拒绝灰色收入,对待班里的49个孩子一视同仁。同时坚持加强修养,陶冶情操,给学生做出好的示范,希望从我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是堂堂正正的人,都是光明磊落的人,都是人格完善的人。

担任班主任工作,给我了很大压力,但也让我在工作中得到了乐趣和幸福感。大到班委的选任、班规的制定,小到学生的课堂状态、班级卫生的打扫,巨细无遗都是我要关注的事情。很多老教师给了我很多非常有益的帮助,一起参加工作的新同事也经常和我一起交流心得,这都加速了我的成长。在学生的心里,班主任是自己的亲人,班主任的话是最具有号召力的,班主任任教的科目是众多科目中最上心的。“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自古有之,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信奉“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的策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严格要求,对他们的生活、情绪多加关心,对学习方法有问题、在和同学老师的接触中遇到问题的学生加以指导,既不是蛮横的干涉,也不是一味的退让,处理问题时抓大放小。

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首先一定是要有充分的学识素养,被学生轻视的老师永远做不好教育。所以我力争在还没有完全取得学生信任的时候,先让学生佩服。早午自习、班会、课间都是我可以充分利用的时间,充分展现自己的学识魅力。这时,大学四年学到的知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针对学生心理特点、接受能力,我经常带着学生“玩”。朗诵、对对子、谈谈小说、诗歌,记得在社会语言学课上,明洁老师说过:“讲台就是舞台,好老师也是好演员。”此时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老师,不仅仅是一节课表演好,更重要的是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的展开。我不同意一部分人将九零后妖魔化的说法,每一个时代自有自己的特点,然而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也都有一定的共性。我的学生正处在十六岁的青春期时代,对于老师、家长的说教,十句也不一定能听一句。我经常在和学生“玩”的时候,貌似信马由缰的聊天,其实是在就一些问题对他们展开教育,避免和学生讲大道理使得他们产生厌烦的心理,而是在聊天当中,把一些道理、原则讲给学生知道。在大学期间,使我受益匪浅的还有各式各样的讲座,于是我把一些班会、团会也搞成讲座的形式,给学生讲故事,和学生聊天,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要想将班主任工作当作是一份事业,而不是一份职业,这首先得充满对学生的爱,就像佛家一样普渡众生,博爱仁德。这样学生才会乐于接近你,真心地听从你的教导。班主任的爱既有像伙伴般的友爱,又有慈母般的仁爱,更有严父般的关爱。不要吝啬你的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付出终有回报。爱,是班主任工作中的最关键、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只因拥有对学生那份疼爱,你才会平静地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不会认为学生给你找麻烦;只因拥有对学生那份关爱,才不会认为班主任工作繁杂苦累,反而觉得有意思、有意义;只因拥有对学生的那份真挚的爱,你才会想方设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学生的今天负责,为学生的今后谋化未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之外,就要数教师了。教师必须处处、时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教师言行上不严谨,势必会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例如,有一次班会课上,我看见教室地上有很多纸屑,于是弯下身子将纸屑一片一片的捡起来,学生们看见我在捡,也都加入了我的行列,教室很快就变干净了,自那以后我就很少看见教室地上有纸屑。短短几分钟我一句话没说,但却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想这就是“身教”的力量吧。试问:我们的要求,如果自己尚且做不到,又有什么理由去教育学生呢?教师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为人师表,才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般地受到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踏踏实实地抓管理,是班主任的应尽职责,既是对学生爱的奉献,更是学生健康成长之必需。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个性形成、尤其是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应该切切实实地实行全程管理、全面管理。但是,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繁杂琐碎,既要完成自身担负的学科教学工作,又要协调各科的教育教学,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全面落实教育管理学生的任务。如果事无巨细,一一躬亲,每每顶真,久而久之,就只能疲于应付,效果极差。那种“坐班”或“站班”式的警察型管理,那种大包大揽、唠唠叨叨式的保姆型管理,其效果往往都不佳。过“实”的管理,一是会把学生管“死”了,太多的约束和强制,会降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班内工作不推不动,不问不行。二是会把学生管“懒”了,太细的指导和帮助,会造成学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尽早完成和自主能力的快速形成。班级管理中“管”的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不管”。其实,我们在班级管理中也不妨虚晃几招,把管理渗透到不管之中。譬如,实施宏观控制,进行科学引导,将权力下放,让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治能力。点名簿交给班长,团队活动让团支书主持,黑板报由宣传委员负责,班费派生活委员管理„„让整个班集体“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让学生在参与班集体的服务与管理中,实现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

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实事求是的说,作为老师,很难没有偏爱的学生。对于听话、学习成绩好、给班级做出贡献的学生多少会有一点偏心,但是我把这种“偏心”,表现成“爱之深,责之切”。越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越是严格要求。绝不偏袒,避免班级由于老师的不恰当行为而产生小团体,影响班级团结。对于那些“调皮蛋”,更要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万不能让他们破罐子破摔。相反的,这一类的学生往往在班级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稳住了这一类学生,就稳定住了相当一部分人。而且这类学生身上还有一定的优点,比如热心肠、有担当,我充分发挥他们身上这些优点,鼓励他们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当中,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

阳光德育心智育人 篇6

“心智绽放的阳光少年”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心智”是学生内部的生命质量,“阳光”是学生外部的生命素养。德育就是要从学生内在的生命质量出发,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在不断实践与思考中,学校逐渐明确了阳光德育的内涵,即“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阳光之心”指教师要有一颗道德、阳光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育”指学校更加重视育人过程,用艺术的方法去对待、唤醒学生;“阳光之人”指拥有内在美好情操的学生,其外在的行为规范,一定是内心世界美好情感的积淀。

心智培训,塑教师阳光之心

学校主要以“放大细节”“调动情感”“推行模式”三种现场培训的方式,塑造教师阳光的心灵,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推行阳光德育的教育方法。

1.放大细节:用小事纠偏

学校德育部门通过一日督导关注教师育人细节问题,利用“心灵之约”教工例会的平台,及时反馈问题,通过放大和对比教师日常不经意间的教育细节问题,使教师意识到问题并加以改正。例如,在同样的时间段,有的班级垃圾桶内空空如也,有的班级垃圾桶内堆积如山。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老师们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

老师一:在垃圾桶内装上小食品袋,解决了大问题。

老师二:孩子们自己制定垃圾桶管理细则,既培养了他们的良好习惯,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老师三:这个班非常特别——没有垃圾桶。让学生将垃圾折成最小,课间放在垃圾袋里,每个垃圾不占太多空间,直到下午放学,全班仅有小半袋垃圾。

还有诸如“部分学生漠视校门口礼仪队员的问候”“午餐饭盒随意摆放”等问题,德育部门用照片记录这一幕幕现象,在培训大会上放给老师们看,请做得好的老师来交流经验,引起广泛讨论。

细节蕴含着无穷的能量,只要能够将它发现和放大,足以产生震撼效应,让老师们思考德育的有效方法。学校就是在这样的点滴小事上深挖细节处的教育之美,在现象对比中促进老师反思。

2.调动情感:用赞美激励

学校以发现、赞美、激励的德育方式,发现教育契机,赞美孩子的品质,激励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具备一双发现的眼睛。学校通过主题夕会、国旗下讲话和每天进行“一分钟赞美”,让全校师生一起发现校园中的精彩故事,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赞美,从身边的现象中受到道德教育,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美好情操、养成良好习惯。

3.推行模式:用规范育人

学校推行规范的育人模式,让教师将德育的视角调整到关注学生内在品格的塑造上,保证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充分体现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比如,教师面对学生犯错时,可采用五步教育模式:①选择安静的环境,与问题学生面对面;②教师客观地描述事实;③请犯错学生说明想法、动机;④赞美学生个别的行为;⑤提建设性的意见。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所做的不是批评或警告,而是尊重和唤醒,唤醒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我教育。此外,学校还推行了“国旗下讲话模式”“师生交往模式”“经典诵读模式”等。

“放大细节”的及时纠偏 ,“调动情感”的正向激励,和“推行模式”的育人规范,让教师在培训中逐步规范了育人方法和手段,更愿意用艺术的方法化解学生的问题行为、影响学生的心灵。在这些培训案例和方法的背后,体现的是学校尊重、善待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精神。阳光德育炼造的是老师的阳光之心,体现的是阳光、道德的教育方法,最终培养的是孩子阳光的心灵。

系统规划,炼育人阳光之术

不同于传统的由学校统一规划、实施德育,学校更多地在年组、班级中个性化展开德育工作。这种方式使得培养目标更具年段特点,任务举措更显老师特长。每学年,年组和班级自主地思考和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保证落实目标。

1.目标清晰:指导育人实践

2015年,一年组至四年组的学生培养目标分别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打造自理的学生团队”“育会听、爱想、敢说的雅思学生” “多角度想问题”。二年级团队在此目标下,创设了“我是好样的”军训队列比赛、“快乐读绘本”书香度假期、“小鬼当家”课间游戏、“海洋家园”走进科普等活动,用目标规划、指导育人行为。各年组每年都要在学校教代会上宣读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根据培养目标所规划的课程,每年终还要围绕目标进行述职,并接受教代会的评价,评价结果和教师绩效工资挂钩。这样的目标管理方法,是希望将育人主体下沉到年组,让老师们拥有更多的教育自主权,解放老师们的育人心智。

2.举措系统:推进育人系统

为了将育人主体不断下沉,下沉到每一位正副班主任,让他们都能真正思考育人工作,每个班级都在年级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制定适合本班师生特点的“班级育人项目”。例如:二(1)班的“每周一歌”,二(2)班的“我在音乐声中长大”,五年级各班不同的读书活动……在完成“班级育人项目”的过程中,各班做到了前期有计划,德育部门中间有督导有培训,学生后期有成果展示。

由此,老师们有了系统构划的自主权,心智得到了绽放。每项任务举措都能扣准目标,使育人目标不再是空中楼阁。教师从以往传统的德育工作实施者转变为德育工作的策划者、领导者,育人的意识比以往更强,育人的方法更灵活。年级文化、班级文化也在这样的活动中呈现出了“和而不同”的特点。

3.多级平台,显学生阳光气质

学校注重搭建多级平台,从校园走进社会,从校内步入校外,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内在的美好情操,散发大兴实验人阳光的气质。

(1)菁菁校园:放飞梦想

学校围绕塑造学生“心智绽放的阳光少年”的培养目标开展“红领巾召唤我前进”“喜庆元旦”“趣味运动会”“红歌永唱·童心向党”“情暖大兴”等活动,以及一年一度的“年组课程”“班级育人项目”“诵经典·习汉字·练运算”大型展示活动。学生在菁菁校园的多彩舞台上,接受着体验,获得着感受,感悟着道理。看,孩子们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跌倒了爬起来,是那么自信、那么坚强;听,孩子们的经典诵读,声情并茂,是那么具有中华韵味。校园课间十分钟,孩子们踢毽子、丢沙包、跳长绳,这些阳光少年朝气蓬勃、令人赞叹。

(2)感恩社会:美丽心灵

学校坚持开展“为贫困地区同学捐书”“阳光少年义卖报纸”“学习雷锋好榜样”“走进福利院,别样儿童节”等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消防中队,实地参观演习,懂得自护知识、珍爱生命。教育网络的形成,营造了大德育的良好氛围,形成了教育合力,切实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绽放着阳光的特质,温暖了身边的人。

近年来,大兴第一实验小学德育成效显著,学生的变化是由内而外的,他们善于发现,敢于曝光,乐于讨论,在赞美、激励的作用下,行为要求逐渐内化,行为习惯逐渐转变。当孩子们成为班级、校园真正的主人,真心地与老师平等对话时,他们变得更加阳光、更加自信。

育人“四部曲”创新德育方式 篇7

一、在管理中育人

管理育人在学校工作中受到普通关注,并发挥着显著的育人作用。管理育人是学校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通过管理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教育影响,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1.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校长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负总责,由德育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带头,形成德育处、大队部、班主任为基本框架的德育工作机制,确保学校德育工作得以正常开展。学校首先要从强化依法从教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做起,带领教师认真学习了《新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法护》等教育法规,倡导教师拥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同时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与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并将其纳入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之中。

2.抓好班主任的管理,发挥指导作用。学校要以班主任工作这条为主线,通过晨会课、班队会等形式开展德育教育。如利用每月一次班主任例会,结合班级谈感想,积极开展“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学习与研讨,提倡教师间进行德育经验的交流等。

3.加强大队干部的引导,发挥榜样作用。大队干部、班干部在学生中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他们应该是同学的榜样。德育处和大队部要定期对大队干部、班干部进行培训,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带动更多的同学一起进步。

二、在服务中育人

“以生为本,服务育人”,每一位老师要学会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以服务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为根本出发点, 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以优质的服务感染学生,对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道德示范,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

1.关爱每一位学生。全体教师要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时时处处关心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差生、违纪学生老师不能急风暴雨式的一味训斥,而是和风细雨式谈心说教。要善于从他们身上捕捉并发现其闪光点,并给予积极引导、点拨。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有耐心,爱心,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取观,树立远大理想。“情暖人心,爱洒校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老师的温情。

2.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学校教师人人都要成为德育工作者,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各科任老师要充分发挥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做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学生思想修养相统一,灵活随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识别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理想与信念,进而转化为发愤学习,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3.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要定期举行家长学校活动,每一位老师要充分利用空余时间、节假日进行家访或电话访谈活动,让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参与到对学生的督促和管理工作之中。例如:“学校开放日”、“家长护学岗”志愿服务、“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就能让学校、学生、家长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三、在环境中育人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在人的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因此,学校要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努力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以此来影响人、感染人、教育人。

1.加大环境建设。学校要舍得对学校校园环境建设的投入,做到校园无空地,处处都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

2.加强环保教育。在校园绿化,环境改善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从节约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教育入手,教育学生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3.注重文化建设。学校还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楼内外,要到处可见学校的规章制度、标语、名人名言,让学生在美丽文化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滋润。学校还可以开展“美丽班级”的评比。生机盎然的绿化角、整齐漂亮的图书角、图文并茂的队角、书香浓郁的文化外墙……学生在班级文化 与校园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下,一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在活动中育人

德育活动具有育人功能,它能公开或潜在地给学生们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染、吸引、熏陶和改造,对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生机勃勃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更符合孩子们快乐的天性,形象具体,更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巩固、扩大课堂知识, 更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开发智力,还可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转化成行动,陶冶情操,磨炼意志,更好地贯彻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达到“学知识”与“学做人”共同提升的目的。

1.安全教育活动。学校要始终把安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可以通过黑板报、手抄报、橱窗、红领巾电视台等文化阵地广泛宣传安全知识;通过安全专题报告会、主题班队会、知识竞赛、参观展览,使学生了解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通过安全逃生演练,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2.礼仪常规教育活动

(1)用好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开学初,学校要根据实际制定好“国旗下讲话”计划表,每周安排一位老师作“国旗下讲话”。另外,学校要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加强学生的礼仪常规教育。

(2)充分发挥班级主题班队会的教育功能。主题班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班队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礼仪教育,对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及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体育艺术教育活动。学校要有计划开展好晨曦少年宫兴趣小组活动,并定期开展春季田径运动会、冬季三项比赛、艺术节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丰富校园生活, 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宽容。

4.节日主题教育活动

(1)开展主题感恩活动。学校可利用“三八妇女节”、“教师节”等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感念师恩等教育。鼓励学生帮父母倒一杯温暖的茶水、为父母揉一揉酸楚的肩 膀;鼓励学生为老师唱一首歌、做一张贺卡。一个个小小的举动,将会给学生留下很多难忘的记忆。

(2)开展缅怀先烈活动。每年清明节前夕,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附近的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在低沉的哀乐声中, 学生们会感动于先烈们的献身精神,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产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3)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作为学校,我们要发挥传统节日的教育意义,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走进中秋”交流会、“我与家人寻找记忆中的春节趣事”……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4)开展六一系列活动。“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自己的节日,学校要本着“以人为本,体现欢乐童年”的主题,以真正把“六一”节还给儿童,让儿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为出发点, 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红领巾义卖、儿童节才艺展示、儿童节畅想绘画比赛……一个个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活动,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节日生活,又起到了教育作用,体现了“在活动中成长,体验成功的快乐”的育人宗旨。

5.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1)利用德育基地,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感恩。每年的重阳节前夕,辅导员老师可以带着学生们到敬老院开展敬老爱老活动。打扫卫生、载歌载舞、捶背聊天……在给老人带去欢乐的同时,学生们更能体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中华美德的真谛。

(2)利用假期走进社区,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

社区既是少年儿童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也是少年儿童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重要课堂。利用孩子们的假期,学校可以和社区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网格好书分享”、“优秀童谣传唱”、“绿色上网,志愿者在行动”、“青春正红,梦想起飞”、“迎新年,送温暖”……一系列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学校,融入社区,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关心他人,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文化育人德育 篇8

一、撑好一个支点,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 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方法独到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其中, 班主任是队伍中的中坚骨干力量。为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强化班主任队伍的校本培训。每月我们组织班主任例会, 通过例会, 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 反馈班主任工作中的各种情况, 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和具体工作要求; 通过例会, 积极探索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 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 陆续推广班主任工作的成功经验。

为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传帮带作用, 加速青年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我们将实施班主任青蓝工程, 师徒签订帮扶协议。在工作中, 徒弟们要虚心向师傅学习班级管理的先进经验, 并在期末上交学习心得。其次, 我们还将组织班主任外出学习, 参加培训, 在校内每月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通过这一系列有力措施, 会大大促进了我们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大队部充分利用每一周的大队部例会对所有的队干部进行思想教育, 明确、协调、并布置好各项任务。大队部部门设置要合理、分工明确、合作意识要强, 能自主地完成各项常规工作。如校园卫生的检查、学生纪律、两操检查、文明礼仪的监督、课间巡视等各项情况的统计反馈等, 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主观作用, 培养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与学校管理。

二、抓好一条主线, 坚持常规教育

班级的常规管理是德育工作的一个主阵地, 我们始终坚持一贯的班级常规管理操作程序: 即坚持“领导———教师———学生”三级值周制度; 设立学校文明礼仪监督岗, 课间巡视监督岗; 定期对各班常规工作考核, 从班级建设、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等方面加强班级管理量化评比; 评比结果日反馈、周总结、月考核, 颁发流动奖牌。班主任全天引导学生执行常规, 做到“五个到位”, 即早读指导到位、课间操引导到位、纪律督导到位、各种活动引领到位、卫生监察到位。

德育处定期与不定期地强化了对各班班队活动开展情况, 各种任务完成情况的抽查力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班围绕每月一个主题严格按照队的仪式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 从形式到内容实现较好地结合。班主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 让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 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

对各班的教室布置以及环境卫生进行不定时的检查, 有效的促进班级的常规管理, 期末将对各班的班务工作进行考核。

三、突出一个重点, 强化养成教育

从小就开始并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是培养一个健全人的最基本的要求。我校一直以来都把培养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德育的主旋律。尤其是小学阶段, 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即为孩子收获良好命运播下了一颗优良的种子。为了进一步加强行为规范教育, 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化, 树立汉丰二小学生的良好形象, 我校采取一系列措施: 第一, 各班充分运用学生人手一册《以礼相伴》德育校本教材, 继续学习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人人懂守则, 事事讲规范的良好氛围。第二, 抓住养成教育主阵地———班会课、三礼教育课。德育处细化每周学生行为规范训练重点, 提出了每周明确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各年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实行了养成教育达标过关考核。

四、依托一个载体, 拓展活动空间

我校德育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 拓宽教育的主渠道, 搭建平台展示学生的才华, 把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寓于丰富的活动之中。

1. 每期认真组织收看“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天组织学生收看了“开学第一课”, 开展主题班队会, 加强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培养, 促进健康的常态化、规范化, 不断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 挖掘节日内涵开展活动

每一个节日、纪念日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其中包含着爱国主义 ( 如国庆节、清明等) , 传统美德 ( 如中秋、重阳等) , 环境保护 ( 如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 , 珍惜生命 ( 如世界无烟日、爱眼日等) , 感恩关爱 ( 如三八, 教师节等) 。我们以贴近学生生活和兼顾学生年龄特点为前提, 精选节日内容 ( 春节、三八节、清明节、六一节、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中秋节) , 赋予节日主题 ( 亲情·友情、感恩·关爱、爱国·进取、明理·诚信) , 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 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其象征意义,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我们利用特定的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 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 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 自主探究, 亲身体验, 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 在体验中增长知识, 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 并外化为具体行动。

通过开展节日教育系列活动, 使节日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享受、是活动, 而是每个节日都有了活动主题, 并且传承了节日的道德教育, 使学生过上了有意义的节日生活。同时也使生活成了教育内容, 实现了“让生活来滋养德性, 最终学会生活”。拓宽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空间, 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也为学校德育寻找到了一个有效载体。挖掘节日文化的教育资源, 使德育工作在流光溢彩的节日活动中凸显特色。

3. 组织了红领巾艺术节系列活动

每年五月是我校红领巾艺术节, 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首先是一年一度的校园十佳小歌手大赛, 让孩子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书法、美术、舞蹈、语言类及体育各大项目先在全校进行评比, 一等奖获得者将直接晋级参加上一级的比赛, 让学生有足够的成长空间, 不断充实自我。

总之,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坚持常规教育, 强化养成教育, 拓展活动空间, 凸显德育特色, 形成家校共建和谐局面, 可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坚持常规教育, 强化养成教育, 拓展活动空间, 凸显德育特色, 形成家校共建和谐局面, 能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学校教育,道德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1]成良臣.现代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新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1, (3) .

文化育人德育 篇9

一、充分发挥教材中显性的德育功能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 有些思想教育内容是显性的如初中代数中, 通过数的扩展、式和方程、函数等应用, 可对学生进行理论源于实践并且为实践服务、受实践检验的观点教育.通过正与负、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高次与低次、多元与一元的辩证关系, 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又如在平面几何中, 形的概念的建立反映了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有限到无限的发展过程.在几何概念之间、几何概念与其他数学概念之间充满了联系.几何问题的解决, 就是一个创造条件从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教材中这些丰富的显性内容, 都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利用这些素材,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相信一定能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进而体现出数学的育人价值.

二、介绍我国数学成就,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 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不难发现, 教材中几乎每章内容都介绍了我国数学的成就, 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素材,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 在学习科学计数法的时候, 我专门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练习, 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 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学习勾股定理时, 我课前先录制了一段旁白, 介绍了勾股定理的由来, 它是由我国古代数学家商高发现的, 又叫商高定理、勾股弦定理, 比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发现该定理还早600年, 学生听了以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教师还可通过杨辉三角、刘徽割圆术、赵州桥等我国的古代数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三、利用数学美育素材, 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美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美以辅德, 德以促美.数学具有简单美、和谐美、奇异美的特征.数学美除表现在它特有的抽象符号、严格的语言、流畅的曲线、新颖的图形、奇特的表达式、对称的关系等之外, 还深深地蕴藏在数学对象的互相联系之中、数学方法的共通之中.如黄金分割与绘画、造型的结合, 可以堪称和谐美的杰作.

数学美是一种真实的美, 它是美的高级形式, 是抽象思想与审美意识交融的产物.数学究竟美在何处?学生不可能轻易意识到,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 引导他们去发现美、鉴赏美.例如在学习菱形时, 向学生展示一些菱形图案的花边;在学习梯形时, 介绍我国乐器马头琴, 并展示其图片, 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的和谐美和结构美;在学习了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以后, 让学生欣赏一些宏伟壮丽的建筑物的图片, 如河南登封观星台、南京中山陵等, 体会大自然中的数学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和判断的思维结果, 是数学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它简练、应用广泛, 就拿二次函数y=ax2 (a≠0) 来说吧, 既可以用来计算圆的面积S=πr2, 又可以表达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2;而二次函数的图像, 既可以描绘小小乒乓球的运动路线, 又可以刻画浩瀚宇宙中天体的运动轨道, 这诸多事物中的数、形变化规律竟统一于如此简单的一个公式之中, 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意境.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 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直觉, 提高审美能力, 陶冶爱美的思想情操.

四、发挥数学自身的特点, 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品格

数学是讲究真实的一门科学, 容不得半点虚假.一切结论都必须有根有据, 经得起反复的推敲和检验.在计算、推理和证明过程中, 一点差错或疏忽, 往往就会造成“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的大错.如在布置学生完成实习作业时, 有些学生不通过实际操作, 而是凭空捏造了一些数据或抄袭了他人的测量数据, 敷衍了事.此时教师要及时制止这种不良倾向, 教育学生改正这种虚假的做法, 要求学生做到“言必有据, 理必缜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提高学习成绩,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品格, 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数学自身的特点, 教育学生以理服人,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坚持真理、有错必改的品质, 体现数学的育人价值.

五、开展数学活动, 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 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 在学习统计知识后, 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 通过计算班里所有家庭一个星期, 一个月, 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 组织学生进行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讨论, 这样教师既教给了学生有关数学的知识, 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在学习了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以后, 我又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精美的设计图案, 学生的创作欲望空前高涨, 此时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设计班徽, 使学生的创作才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此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另外我还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 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写一些数学小论文等, 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文化育人德育 篇10

一、我们对生活德育的理解

生活德育就是让每一个老师都学会从身边发生的事去寻找德育的内容, 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了解道德的价值,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判断和选择, 忍让和坚持。

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1. 德育不仅要使个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 还要帮助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因此德育要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2. 要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紧密相连, 要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3. 德育的方法要体现实践性,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各种具体的生活场景中, 通过亲身体验逐渐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 形成对人生和对生活的道德信仰。

二、我们对“德育活动化, 活动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1.面向多彩生活, 礼仪回归真实

礼仪教育要“生活化”, 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 尽量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提高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小学生由于主要生活在家庭和学校等场所, 接触外界人士的机会不多, 许多生活常识都不了解, 而礼仪教育就可以使小学生懂得更多生活常识, 通过学习进餐礼仪、仪表仪态礼仪、行走礼仪、交往礼仪, 小学生能够懂得如何称呼别人, 问候他人, 怎样待客, 怎样与别人交谈等方面的生活常识。

2.融入生活, 体验情感, 让“主题活动”充满生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 需要生活的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生活的教育, 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我校的“生活德育”就植根于学生的生活, 教育的材料和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比如, 我校开展了“爱护家乡环境”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展开, 学生通过走访、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形式, 了解家乡环境的状况。在此基础上通过书信、绘画、作文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环境的看法。这一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兴趣;活动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从活动的结果来看, 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同学们反映家乡环境的信件寄到了当地的环保部门, 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切实改变了城市环境。

主题教育活动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才能在活动中教育人、影响人。脱离了学生生活的活动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3.心怀梦想, 立志创造, 让智慧改变未来生活

“德育活动化, 活动生活化”, 要构建生活化的德育体系, 学校必须营造德育的生活氛围, 目前我校整个德育工作都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中心, 注重从学生生活中寻找教育的内容, 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起到教育人、感化人、提高人、塑造人的作用。教师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得到了转变, 更多教师在工作的同时享受着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学校的德育课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课”, “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实现了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 在真实的实践中激活了思维, 实现了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目标, 为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们的反思

注重情感育人撒播德育馨香 篇11

一、坚持正面教育,营造情感育人氛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成长很容易遭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才有短短的几十年,人们的思想素质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每时每刻社会上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负面事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搜集思品教育素材时,要抱着对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认真负责的态度,克服个人主观偏见,向学生呈现一些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材料,以利于传达一些正面教育信息,营造出活泼热情的育人氛围。如教师可以利用最近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对学生加强诚信、孝老、直面挫折、善于合作等品质的教育。

对于一些有呈现必要的、确实利于学生反思的反面材料,我们在设问时也应当转换正面的设问角度,坚持“反面材料,正面引导”的原则。如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中“斑马线前的选择”:过马路时,红灯还亮着,旁边的人大都成群结队地走了,“你”却等在那边……在设问时,我们可以避免一般的“走了的人违反了合格公民的哪些要求”的角度,换成“斑马线前你选择了遵守交通法规,请说说你还选择了作为合格公民的哪些要求”的设问角度,让学生在反思中进行正确行为的自我肯定,如珍惜生命健康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善于明辨是非、不盲目从众、遵守社会公德、做有教养的现代人等等。情感育人目标在这样的正面育人氛围中顺理成章地完成。

二、加强活动设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要使情感教育渗透点在学生大脑中得到充分的深化,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情感内容由学生自然生成。不少教师可能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课后生龙活虎,谈笑风生,怎么课上就语言贫乏呢?这其实关系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课程改革推行之前,我们的不少课堂都是教师“填鸭灌输式”、“老师一言堂”,很少有学生的表达机会,偶尔的提问也就是让学生读读教材。新课程改革特别是我市推行活动单导学模式以来,这样的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但由于长时间以来的惯性思维,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学生难以得到充分的语言表达机会。一些教师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表达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效果不佳,效率不高,又干脆回到了老路上。

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上课前就要加强活动设计,预设好哪些地方需要学生充分探究、口头或书面展示,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能一开始学生表达时会有角度不对称、语言不连贯、声音比较小、阐述不充分等问题,但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学科组要打整体战,从七年级开始就要养成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的机会。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相信学生一定会在关键的时候给我们惊喜。如在教学七年级课题《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时,活动设计时应将难点预设放在“在帮助他人时遇到讹人现象应该怎么办”,这样的设问具备探究和展示的价值,学生有话可说,有据可言。学生在讨论和表达的过程中,帮助别人和保护自己这样的情感目标不经意间就在自己心中内化了,情感渗透目标也自然达成。

三、充分创设情境,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初中阶段心智发展有限,对思想品德教材中抽象的概念难以一蹴而就地理解,更谈不上意志品质的深化。此时我们可以利用此阶段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达成情感目标所需要的教学情境。从科学的教学说,人的情感容易在适当的情境中产生,不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要进行好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创设情感教育所需要的情境,避免空洞无味的说教。

所创设的情境可以是情境表演,可以是才艺展示,可以用视频呈现,可以是不同主体的现场互动。良好的情境一定会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课题《人不能选择父母》的教学时,可以创设的情境非常多,如播放母亲分娩时的录像、包含深情的歌曲的才艺展示、父母现场与子女互动等等,这些情境让学生感动的同时,水到渠成地在学生心灵中生成了要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品质。再如,在进行九年级课题《与诚信同行》中的“诚信智慧”时,可以针对“诚信与谎言”、“诚信与隐私权”、“诚信与法律”等角度分别设计情境表演,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情感目标也在他们表演的过程中自然生成了。

总之,情感渗透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经典话题,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遵循新课改基本理念要求,切实做好初中思想品德的素质教育工作。

文化育人德育 篇12

1. 注重德育熏陶。

无论教师的地位怎样变化,其育人功能始终没有改变。教师就是隐性的德育课程,他的言行举止、审美情趣、思想境界、理想信念等,都是传递“真善美”的正能量。站在讲台上,教师的一切都是德育。教师的表情,就是写在脸上的德育;教师的动作,就是写在手上的德育;教师的倾听,就是写在耳朵上的德育;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的那份等待,就是写在眼睛里的德育。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是极为重要的。这种熏陶,是立竿见影的,也是潜移默化的。

2. 把握德育契机。

学科育人,不是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的那几句写在备课本上的点睛之笔。课堂在生成中推进,许多问题是教师无法预设的。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更需要教师应时地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或行为表现给出准确判断,并进行积极的质疑、追问、补足、修正等。因为,有时德育时机的把握比德育技巧显得更为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应适时地予以介入。

3. 优化德育方式。

不要“穿靴戴帽”,不要生搬硬套,不要大唱高调。学科育人需要变刚性为柔性,从说教走向润泽,通过示范、引领、体验、感悟等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德育滋养,从而促成德性的自我建构。这是一种教育艺术,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教育智慧,是学科育人的美学境界。

4. 致力德育创新。

学科育人的创新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是教育走向个性化的必然。个性化教育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德育视角,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研究学生,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学生在哪里,德育创新就在哪里。如:“发展性教学评语”,改革评价与激励方式,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堂“四姿四会”,将行为规范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赋予了课堂新的活力;基于后“茶馆式”教学的学科德育,为学科育人找到了许多新的契机等。

上一篇:通风系统下一篇:扰动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