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制策略(通用7篇)
防制策略 篇1
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研究動機
近年來酒後駕車肇事之死傷人數一直居高不下,該高風險族群不僅造成自身的危險,如發生事故時更會造成許多家庭的破碎,帶來嚴重之社會成本。近5 a來在2007年下降至2 573人次,其中酒後駕車死亡人數平均約550人,佔計死亡人數比率約為20%。雖然交通與執法單位大力推動酒後駕車防制相關措施,並提高酒後駕車罰則,酒後駕車事故仍時有所聞。
1.2研究目的
酒後駕車實已為國內外相當嚴重之道路問題,針對此議題國內外也建立許多防治機制,但在眾多的策略中,哪些策略是最能抑止酒後駕車之行為,或者是哪些策略是最適用於台灣地區,本研究將進行此方面之探討,以歸納出最有效且最適宜台灣地區之策略。
2 各酒後駕車防制策略
2.1教育宣導
成立相關基金會、結合社團活動等方式以加強宣導民眾對於飲酒後駕車所產生的後果及嚴重性,以避免事故案件再度發生。
1) 指定駕駛。
在1995年在比利時得到大肆的宣傳與支持,因為指定駕駛是一種親民、價格低及廣泛使用的一種防酒後開車措施。
2) 道安講習。
針對不同的違規者給予不同的上課內容,不同程度之懲罰,如未成年無照駕駛須參加親子班,而酒後駕車族群須參加特定的酒駕班。
3) 反酒駕宣導組織。
以美國為例在酒後駕車防制宣傳中,以「母親反對酒後駕車」(mothers against drunk driving , MADD)組織是最為有名,且效果最高之團體[1],因此國內也可將其效仿之。
2.2執法
針對易肇事時段或地點加強酒測檢查,並整合執法相關單位,派遣各層級單位於不同時段不同地點進行臨檢或定檢。在這方面則須警察單位充份的配合,並且規劃相關的配套措施,以免造成警力的浪費。
1) 取締連坐。
嚴禁為酒後駕車員或者是疑似酒後的駕駛員提供車輛;任何人不得為即將駕車的司機供酒、勸酒;不得乘坐酒後駕車員駕駛的車輛。
2) 規定速限。
世界衛生組織[2]也曾提出當車輛低速行駛時,酒後的行人更容易判斷穿越間隙。而即使發生碰撞,傷害的嚴重性也會減小。
3) 擴大執法。
擴大執法不只可針對特定時間,也可針對特定地點,因此警察單位將可對特定路段進行擴大臨檢,以達到嚇阻民眾之意。此外,在強度方面,警察單位可以站在更強勢之地位,不給予寬貸之機會。
2.3法律
政府單位須針對不同的駕駛族群提出更合時宜之法規;此外我國政府單位法務部[3]曾於2008年間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在酒後駕車者中,有將近兩成為無照駕駛,其中機車無照駕駛之比例最高,政府單位就可依此情況來修定有關的法律,以可確實地解決問題。
1) 提高酒測標準。
建議可提高酒測取締標準,例如將目前的0.25 mg降至0.15 mg。
2) 提高飲酒法定年齡。
國外文獻指出,在年輕族群中,以21~23歲間酒後駕車之比例為最高,如能提高年齡至21歲以上,實能抑止酒後駕車之情況發生。
3) 加重刑罰。
Alexander C.等人[4]也曾研究提高罰緩不僅可對酒後駕車者起威嚇作用,對超速之駕駛者也有連帶作用,目前國內酒後駕車最高最多可罰15万元新台币,建議可再提高罰緩。
4) 加重酒類稅金。
Alexander C.等人[5]也提出透過稅金的加重可減少民眾對於酒類購買的欲望,以減少民眾大量喝酒的情況產生。
2.4道路環境
好的道路環境則會提供用路人安全的行車環境,以減少交通事故之產生,期望以改善道路工程,以提供用路人安全駕駛環境。
1) 加強道路工程。
透過加強道路工程,以強化特定路段之道路安全性,如不幸地事故發生,也可降低其傷害的程度。可先透過肇事資料庫來篩選危險地段,並且針對危險地段進行環境評估。
2) 提倡大眾運輸。
若飲酒後欲回家除了自用車及計程車外,尚可利用大眾運輸,故如果已先行預知會有飲酒之可能,此時可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回家,可針對酒後開車肇事率較高之區域,規劃完善之大眾運輸路網,以提供酒醉者一種安全又方便的返家方式。
2.5酒測及相關技術
政府應與汽車相關行業合作進行飲酒測試相關儀器,例如酒測鎖,即若發現駕駛帶有酒氣則無法發動車輛,避免酒後駕車行為之發生。有部分的民眾甚至認為自己酒量很好,如能以實際的器具,顯示實際的數據告知駕駛人,並且在無法通過酒測器的檢驗下,使駕駛者無法發動車輛,以完全避免酒醉者有開車上路的情形,則可使酒後開車之機率下降。
1)酒測鎖等系統。
實際上The Century Council[6]證實使用酒測鎖等系統是確實能夠降低酒後駕車的發生率,且可減少累犯再犯之機會。許多民眾因為對自己信心過滿,因此鋌而走險的進行酒後駕車,如能以強制的方式使喝酒的駕駛者無法發動車輛,那將能完全的抑止酒後駕車行為之發生。
2) 提供酒測器供酒類場所使用。
政府須透過法案以行政命令強制規定提供酒類之場所須設有簡易的酒測器並須勸導飲酒者在離開店家時做測試。如無法負擔酒測器之酒類場所,政府應有配套措施使此項策略能普及化。
2.6監理管理
現行規定每隔6 a換照一次,且為便民採通訊換照,往往一些駕照持有人實際上已無法安全駕駛汽機車,仍然合法持有駕駛執照開車上路,因此應強化考照及換照審核機制等方式。
1) 健全保險制度。
汽機車保險制度必須對駕駛經驗豐富、駕駛紀錄良好者,保費應予適當的降低;駕駛紀錄不良或無經驗者,保費應予相對增加。
2) 提高考照資格。
在我國其實汽機車之考照並不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如能站在駕駛倫理上,藉由提高考照資格提高用路人的道路倫理[7],甚至於是駕駛技術方面,則可減少意外發生之可能。
3 Fuzzy AHP實證結果
3.1問卷設計與架構
如上列所述之相關酒後駕車防制措施,可建構出本研究之層級分析法之內容,主要將策略分為六個主要方向,在各方向下提出相關的策略內容,共16項策略內容。
3.2問卷調查狀況
本研究於2010年11月5日將問卷寄發出去,問卷內容即依照表1之分層進行問卷的設計,並於99年11月16日將問卷回收,共計發出50份問卷,回收了31份問卷,回收率62%。其中有25份通過一致性檢定。
為使調查更為客觀,在選擇調查對象時主要針對熟悉運輸安全之政府部門、車輛行車事故鑑定委員會、警察單位與學者四個部分的專家來進行調查,綜合各界專家之意見來進行分析。
3.3結果分析
問卷資料經分析後,策略方向之權重與方向內容的整體權重见表1。在策略方向中,權重最高的是執法方向,而在策略內容中,權重最高的前四項策略分別為擴大執法、提倡大眾運輸、加重刑罰與指定駕駛。
4 結論
根據本研究的模糊層級分析法結果,將對擴大執法、提倡大眾運輸、加重刑罰與指定駕駛這四項策略加以探討。
在「擴大執法」方面,專家學者認為其是最重要的,且根據許多國外文獻結果之顯示,擴大執法能實 質上的大幅度降低酒後駕車行為產生和肇事之致死率。而本研究建議執法地點應設置於路段中間,以減少駕駛者若見臨檢地點位於路口附近可立即左轉或右轉的僥倖心理。
在「提供大眾運輸」方面,在FAHP專家問卷排序為第二,在提供大眾運輸政策上,可完全避免酒醉者駕駛運具,且交通運輸路網也愈趨成熟,對於許多位於路網上或鄰近之餐廳或是酒店,也可提供其服務,並且可針對不足的地方路網加以改善,而改善後之路網系統不僅能提供酒醉者1項安全的返家運具,也可製造其他相關之效益。除台北地區交通運輸路網密集外,其他地區大眾運輸系統並不是非常普及,且夜間的班次會比白天來的少,故應加強夜間大眾運輸系統的服務水準。
在「加重刑罰」方面,專家學者則是認為它是第三重要者,每次的修法無法完全降低酒後駕車事故發生率,因此各國對於相關之法律則是愈訂愈嚴苛,罰款也愈趨高漲,而這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以威嚇之方式,達到嚇阻駕駛人進行酒後駕車之行為。由於台灣在酒後駕車方面所需負之刑責較新加坡、日本及美國還輕,且目前酒後駕車,罰鍰與刑責相比在嚇阻的程度上還是有相當大的落差。
在「指定駕駛」方面,專家學者認為其概念是第四重要,但指定駕駛之概念雖在國外於1995年就已提出且廣為宣傳,但在台湾卻在較晚的2006年才由社團法人台灣酒與社會責任促進會結合政府單位提出,且宣傳強度與深度遠遠不及發起國-比利時,雖指定駕駛尚在起步階段,體制未趨成熟,但如能完整落實,則能確實減少酒後開車之行為發生。而指定駕駛落實方式除了宣導以外,還可以從民眾生活周遭進行配套措施,可針對其特殊地點設置指定駕駛之方案例台北內湖安全社區之代客叫車,即是利用此一概念,將餐廳、計程車與警方互相結盟並訂下合約,以防止酒後駕車之行為產生。目前台北市各餐廳、KTV、酒店等飲酒場所有貼BOB指定駕駛之標章比率最高,其他地區的比率並不高,建議全國各餐廳、KTV、酒店等飲酒場所應貼BOB指定駕駛之標章貼紙,並貼於顯眼之處。此外目前國內“交通部”與計程車、超商業者合作,推出酒後代駕服務,民眾酒後可至超商叫車,使用超商設施ibon叫車,ibon即統一商店中一台人機互動的設施,可進行列印優惠券、訂票、列印付款單據等,更便利生活的設施,但此指定駕駛機制尚不普及,故建議各賣酒商家應於客人結帳時提醒客人可使用此服務或代客駕車。
摘要:酒後駕車一直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且各國有許多的酒後駕車防制策略,文中整合專家意見以尋求最適合的策略,採用的是模糊層級分析法,而經過意見整合後,發現前四項策略為擴大執法、提倡大眾運輸、加重刑罰與指定駕駛。
关键词:酒後駕車,模糊層級分析法,交通安全
参考文献
[1]Sloan F A,Reilly B A,Schenzler C M.The effectsof tort liability and insurance on heavy drinking anddrinking and driving[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95,38(1):49-77.
[2]WHO.Drinking and driving[R].America,WHO,2007:98-106.
[3]“法務部”.違背安全駕駛行為態調查報告[R].台北:“法務部”,2009.
[4]Wagenaar A C,Maldonado-Molina M M,EricksonD J,et al.General deterrence of drunk driving:E-valuation of recent american policies[J].Risk Anal-ysis,1991,11(2):25-28.
[5]Wagenaar A C,General deterrence effects of U.S.statutory DUI fine and jail penalties:Long-term fol-low-up in 32states[J].Accident Analysis&Pre-vention,2007,39(5):982-994.
[6]The Century Council.Ignition Interlocks:What youshould know[DB/OL][2011-07-08].http://www.century.org/sites/dofault/files/igni tionin terlock-facks.pdf.
[7]張新立.迎接新運輸環境與技術之交通安全教育課題[J].交通安全教育專論,1998(2):5-12.
口蹄疫的预防与防制策略 篇2
1 国家控制口蹄疫方面采取的重大措施
1.1 制订防疫方案并实行强制防疫
建议规模化养猪场及种猪场仔猪28~35日龄初免, 间隔一个月后进行一个强化免疫, 以后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散养户所饲养的易感猪只每年春、秋两季进行一次集中免疫, 以后每月定期进行补免, 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规模化养猪场和种猪场的免疫程序进行。并且规定了使用疫苗种类、免疫接种方法及免疫效果监测方法等。实行强制免疫, 并要求各个部门定期监测抗体水平。
1.2 制定了相关的应急方案和实施方案
如封锁疫区、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发病动物、紧急免疫及消毒等相关措施, 并且建立了全国所有乡村动物疫情报告网络和动物追溯体系等。
1.3 制定了相关的规范及计划
制定了相关的规范, 如口蹄疫防治技术、消毒技术及诊断技术规范等。
2 猪口蹄疫难以预防的原因
2.1 口蹄疫的流行病特征
口蹄疫病毒是个多元性病毒, 在某些流行过程中病毒还可发生变异。口蹄疫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病畜的水泡皮、水泡液、唾液、粪、奶和呼出的气体, 都含有大量的致病力很强的病毒, 当食入或吸入这些病毒时, 便可引起感染 (孙德江, 2008) 。不同种类的患病动物及病程的不同阶段, 排出的病毒的数量和毒力不同, 急性发作的牛和猪, 在临床症状表现期排出的病毒特别多, 也最危险。绵羊和山羊口蹄疫, 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难以诊断, 但它能成为病毒的储存器, 造成流行病的潜在危险。潜伏期的动物未发生口腔水泡前就开始排毒;痊愈的动物有50%左右在病愈后的数周至数月中仍可带毒, 成为传染源。
口蹄疫病毒在环境中有很强的抵抗力, 一有机会就会侵入动物机体复壮, 并迅速扩增, 因此环境的污染也可造成该病的传播, 如污染的水源、棚圈、工具和接触过病畜人员的衣物、鞋帽等。口蹄疫病毒的多血清型及其具有的强变异性, 造成较快的流行速度。
发生的口蹄疫大多数以O型为主, 少数为A型和亚洲I型, 因不同血清型之间缺乏交叉保护力, 从而使疫苗效果大大降低。
2.2 抗生素是导致口蹄疫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仔猪饲喂含抗生素药物的日粮, 会显著影响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的产生, 是导致仔猪免疫失败的又一主要原因 (龙清孟, 2009) 。
3 猪口蹄疫防制理念
目前, 猪场发生口蹄疫后多采取扑杀等措施, 严禁治疗, 这种做法对于养殖户来说, 经济损失较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动物防疫法》第31条之第2款之规定:当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时, 应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等强制性措施。基于当前我国养猪业的发展现状, 实现有效预防、控制和扑灭口蹄疫疫情, 确保养殖业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 当猪群发生口蹄疫疫情后, 应坚持预防、防制统一, 这才是科学和经济的选择 (张海玲, 2009) 。
4 猪口蹄疫防制措施
口蹄疫防制的总原则首先要做好预防。行政措施和防制手段相结合, 才能做好防制工作。
首先要预防口蹄疫的传入, 严禁从疫区引入易感动物及其产品。严格卫生检疫制度, 当周边地区有口蹄疫发生时, 应对动物实施紧急预防注射, 并停止牲畜交易和活动。在交通要道设置动物检疫站, 对来往载畜及畜产品车辆消毒、管理, 禁止疫区易感动物进入。对畜群随时注意健康检查, 使疫情发生在最小范围内。
我国总结国内外防制经验, 采取的方法是:根据口蹄疫发生和流行情况, 按分布地区大小、疫点和病畜多少、病畜种类多少、疫情来源及蔓延趋势、毒型鉴定结果等, 经全面分析判断, 决定防疫对策和措施。若疫点少, 疫情已扩散时, 则采用严格封锁疫区、疫点, 扑杀病畜及同群可疑感染牲畜。实行强制免疫, 病畜不多时可扑灭病畜及其同群牲畜, 拔除疫点, 消灭疫源, 达到扑灭目的。若疫点分布广、疫情已扩散时, 则要严格封锁疫区、疫点, 扑杀病畜及同群可疑感染牲畜, 实行强制免疫、强制检疫、强制封锁、强制扑杀、强制消毒等措施。疫区内各疫点周围及受威胁地区, 用疫苗进行环形包围免疫注射, 建立免疫带。近年来, 我国有研究表明, 猪后海穴注射疫苗, 可减少疫苗用量, 大幅度提高免疫有效率, 并可降低疫苗注射引起的不适反应。有试验证明, 对一些注射疫苗反应较强的动物, 采用肾上腺素和地塞米松注射可减轻反应。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防制策略 篇3
1 病因
凡是能引起猪呼吸异常, 出现呼吸器官一系列病变, 导致全身症状, 造成生猪生长 (产) 性能下降的疾病, 统称为猪呼吸道病。由此可见, 猪呼吸道病并非一个固有特定病原的疾病, 而是由多因子、多病原引发呼吸异常的征候群, 俗称猪呼吸道病综合征 (PRDC) 。引发PRDC的病因复杂, 病原繁多。归纳起来, 有传染性、非传染性两大类。
1.1 传染性因素
1.1.1 病毒性:
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猪瘟、猪流感、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病、巨细胞病毒病、腺病毒病、副粘病毒病、脑心肌炎病毒病、脑脊髓炎病毒病等。
1.1.2 细菌性: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葡萄球菌病、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棒状杆菌病、化脓放线菌病、肺炎支原体病、滑液囊支原体病、附红细胞体病、衣原体病等。
1.1.3 寄生虫性:
弓形体病、蛔虫病、肺丝虫病等。
1.2 非传染性因素
1.2.1 有害气体刺激:如饲养密度过大、卫生条件恶劣、通风不良、舍内二氧化碳、氨气或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无法排出而长期刺激猪的呼吸道黏膜, 使其受损, 造成呼吸困难。
1.2.2 尘埃和异物的吸入:舍内长期不打扫, 积尘飞扬, 或管理不善, 猪群和谐关系被破坏, 抢食咬斗行为加剧, 飞扬的饲料粉末或饲料颗粒吸入呼吸道内, 直接刺激呼吸道黏膜, 附于尘埃微粒上的病原感染, 引起炎症 (吸入性肺炎) 。
1.2.3 极端温、湿度的影响:气候骤变、昼夜温差过大, 都可刺激猪呼吸道黏膜, 导致多杀性巴氏杆菌和其他细菌的继发感染;湿度过大, 病原大量孳生繁殖, 并随潮湿空气被吸入, 也会增加发病几率。
1.2.4 一些普通病, 如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等, 都会导致严重的呼吸困难。
1.2.5 某些霉菌毒素中毒, 如红茹黑斑病、黄曲霉毒素中毒, 均引起呼吸困难。
2 PRDC防控工作中, 值得特别关注的几种疾病
引发PRDC疾病繁多, 但其中起主导作用、危害较大的有三种。
2.1 蓝耳病
蓝耳病毒主要侵害猪体的肺泡巨噬细胞系统, 使感染猪的肺泡巨噬细胞凋亡, 数量减少, 功能减弱, 造成机体免疫力降低, 引发免疫抑制或免疫损伤, 从而打开了其他疾病暴发的门户。由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发的高致病性蓝耳病, 更给我国养猪事业带来了灾难性的危害。
2.2 圆环病毒病
圆环病毒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疾病, 其病原 (PCV-2) 侵害患猪的淋巴细胞, 使其免疫应答功能下降, 造成免疫抑制, 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继发和混合感染。据相关检测资料表明, 我国猪群阳性率为42.9%, 尤以种母猪群阳性率最高:后备母猪阳性率为42.3%, 经产母猪阳性率为85.6%, 构成了猪场庞大的隐性带毒群体, 成为猪病长年不息的根源, 给养猪生产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2008年第20届国际猪病大会上, 己将其列为当前危害养猪业发展的头号疫病。
2.3 喘气病
病原侵害患猪的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黏膜, 引起纤毛上皮细胞病变和死亡, 造成上皮的纤毛大面积萎缩和脱落, 使其丧失屏障作用, 从而为各种气源性病原长驱直入肺泡打开方便之门, 同时由于支气管的严重受损, 改变和破坏了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 出现免疫抑制, 导致多种疾病的继发和混合感染, 促使病情趋于复杂与恶化。
由此可见, 这三种疾病的感染, 不但引发患猪呼吸功能的改变, 使其呈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和喘咳现象, 更严重的是出现免疫抑制, 造成疫苗接种失败, 导致多种疾病的继发和混合感染, 使病情复杂与恶化, 在PRDC的发生流行中, 扮演重要角色。可以说这三种疾病是PRDC的原发病, 是引发PRDC的元凶和“钥匙病”。在对PRDC的综合防制中, 应予特别关注。
3 PRDC的综合防制
如上所述, PRDC病因复杂、病原繁多, 是多因子、多病原的协同作用和共同感染的结果, 这给防控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因而有些猪场的技术管理者认为本病的防控似乎无策以对, 无计可施, 而显得无可奈何, 或一筹莫展, 或抱怨终日。其实不然, 只要掌握PRDC的传播特点, 了解本场发病的主要病原, 在认真抓好饲养管理的同时, 遵循“强化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重点攻克主要原发疾病, 关键时刻实施预防用药, 积极控制继发混合感染”的防控原则, 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措施, 是完全可以把PRDC的危害控制到最低限度的。
3.1 预防
3.1.1 加强饲养管理
“扶正祛邪”是防制疾病的重要原则。要“祛邪”必先“扶正”, 这已为几千年祖国医药实践所证明, 生产实践也无不证实这一论断。
疾病控制的主体是机体本身, 健康的机体是抵制一切病原侵害的基础, 而良好的饲养管理又是提高机体健康水平 (“扶正”) 的先决条件和重要手段, 是疾病防治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工作内容, 是每个养猪场要特别关注和必须抓紧、抓好的头等大事!但遗憾的是, 由于近年来生猪疾病的肆虐, 已使一些养猪业主和管理者们胆战心惊, 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疫病的防治工作上来而放松和忽视了对饲养管理的应有关注。“重治轻防”、“重治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 导致了生产上无休无止的恶性循环。这种本末倒置的现状不改变, 离开饲养管理奢谈疾病的任何防控高论, 纯属纸上谈兵, 不是徒劳无益就是事倍功半。因此, 管理规范化, 饲养精细化, 以猪为本, 满足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猪只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以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 增强猪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乃是防止猪病发生的根本与前提!
3.1.1. 1 提供充足的营养
全价平衡的饲料营养不但是猪只正常生产繁殖的基本保证, 更是机体抵抗各种病原侵害的物质基础。全价平衡的饲料营养, 应体现在:饲料原料要优质、配方要合理、营养要全面, 特别注意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钙、磷的平衡, 并按猪群不同生长 (产) 阶段提供足够数量的日粮和清洁充足的饮水。
在提供充足营养的同时, 要特别关注饲料食用的安全。须知, 霉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饲料原料从收割、贮藏、运输到加工、调制等诸多环节, 极易遭到霉菌的污染。笔者在对诸多猪场的拜访中发现, 大部分中小猪场甚至少数大型养猪企业, 由于检测手段和仓储条件有限, 饲料原料和饲料成品吸潮霉变的现象相当普遍, 实际上这些猪场的猪群长期都处于霉菌毒素的危害之中, 只是有时危害程度比较轻微, 又被猪场错综复杂疾病的临床症状所掩盖、所混淆而不易觉察罢了。资料记载, 饲料中含有任何剂量的霉菌毒素时均会对生猪机体造成危害, 即使剂量小至十亿分之一也是如此。所以, 在饲养管理中, 不但要求饲料营养的合理均衡以及数量的充足, 更要关注饲料食用的安全性。要做到饲料食用安全, 一是把好饲料原料关, 确保新鲜优质;二是加强仓储管理, 防止霉坏变质;三是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
总之, 要确保每一头猪都能吃饱、吃好、吃得卫生安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3.1.1. 2 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猪场是猪群生活的家园, 良好的猪场环境是搞好养猪生产的先决条件。猪舍内外, 扫掉积尘, 保持栏舍外清洁干净, 舍内卫生干燥;力求舍内温、湿度适宜, 特别注意通风排气;严格控制饲养密度, 保证猪只拥有足够的生活空间;实行人性化管理, 善待猪群, 减少人为应激因素, 培养和维护猪群安祥和谐的群体关系, 为猪群营造一个适于休养生息的生活环境和安静舒适的“家”。要做到这一切当务之急是切实做好防寒保暖, 特别做好乳猪保温, 处理好保暖与通风的矛盾, 确保舍内空气清新, 减少有害气体对猪群呼吸道的危害。
3.1.2 强化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生物安全”是指能以某些方式减少新病原体进入猪场以及能避免这些病原体在猪场中持久存在的所有措施, 是猪场最基本、最重要的兽医管理准则, 其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兽医防疫的各种措施。通过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将外部病原拒于猪场大门之外, 场内则实施定期消毒, 杀灭、消除散播于生产区域内的病原体, 确保安全生产。
3.1.2. 1 制订防疫制度, 规范防疫工作
各猪场应根据猪病的发生规律, 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防疫制度, 对防疫工作作出明确规定和提出具体要求, 且用文字固定下来, 印成册子, 人手一份, 并以宣讲的形式组织员工反复学习讨论, 增强防疫意识, 提高员工贯彻执行制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防疫工作推向正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使防疫工作有章可循, 有序开展。
3.1.2. 2 设置病原入侵屏障, 实施封闭式管理
杜绝病原入侵是控制疫病发生流行, 确保猪群健康的根本措施, 搞好病原入侵屏障建设, 实行封闭式管理, 又是杜绝病原入侵的最有效手段。各猪场除在大门口设立消毒岗、消毒池, 生产区、猪舍出入口设立消毒间、消毒池、净手消毒盆, 并指定专人管理和监督之外, 考虑到一线员工的自由出入, 对带入病原更有直接关系, 更具危险性, 所以应在大门口增设本场员工专用沐浴更衣消毒间, 一线员工因事外出时, 先将一套干净衣物 (包括内外衣裤及帽子鞋袜等) 置于消毒间内, 回场时, 更衣沐浴消毒后, 换上原先准备好的干净衣物入场, 换下的衣物留在消毒间内经紫外线灯照射消毒8~12小时后取回 (新招入场员工也按此办理, 并经2天自然净化后上岗) 。笔者在多个大型养猪企业推行此法, 猪场从未发生过重大疫情。这种方法对于疫病高发季节或封场期间因急事外出员工以及本地员工较多、控制外出不便时, 不失为一种极好的应急补救措施。
3.1.2. 3 做好免疫接种, 保护易感猪群
免疫接种是预防疫病 (特别是病毒性疾病) 发生流行的重要措施, 也是当前防制PRDC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猪场接种的疫苗种类很多, 笔者建议不一定照搬照做, 而主张根据各场具体情况行事。本场对已发生或预测会对本场构成威胁的主要疾病,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免疫;对PRDC的几种“钥匙病”以及猪瘟、伪狂犬病的基础免疫必须做得彻底到位。由于保育阶段小猪母源抗体已基本消失或消减, 又是PRDC相关疾病危害的主要对象, 此期的免疫注射尤为重要, 各场应根据免疫程序和具体情况做好这一阶段的免疫接种工作, 保护好这一特殊群体。另外, 母猪是垂直传播病原的源头, 妊娠母猪产前的相关疫苗接种不可忽视, 力求抓紧抓好, 提高母源抗体水平, 以期有效地保护小猪免受早期各种疾病感染 (特别是防止PRDC的早期感染) 。
3.1.2. 4 严格卫生消毒, 防止疾病传播
卫生消毒是抑制和杀灭环境病原、减少疫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手段, 对确保猪群健康具有重大作用。据笔者所知, 不少中小型猪场根本就不消毒或很少消毒, 有一个猪场甚至发生了五号病也不消毒, 认为这样“老板省钱, 员工省事”, 各得其所, 难怪这个猪场每两年发生一次五号病 (PRDC更是长年不断) 也不以为然。这虽属个别现象, 但消毒工作出于应付, 流于形式, 这却是不少中小猪场的通病。这又是PRDC和其他疾病在这些猪场得以肆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现状不改变, 疫病的防制工作将难以走出被动挨打的困境, 生产上的恶性循环, 也将会愈演愈烈。为此, 各场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卫生消毒制度 (一般为每周全场同步常规消毒2次) , 并落实到生产的各个环节, 使之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3.1.2. 5 关键时刻实施药物预防, 控制继发和混合感染
实践证明, 在关键时刻添加广谱抗菌药物, 实行混饮混饲, 能有效控制PRDC多种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的细菌性疾病, 是避免PRDC发生、流行或消减对猪群危害的有效措施。但有些猪场也在不断的加药, 而疫病却还在不断的发生, 原因有三:第一, 用药时间不对。平时不在意, 只是到了疫病发生或出现了死猪之后才急急忙忙加药, 此时因为患猪食欲已普遍减退, 摄入药量不足;第二, 一本黄历看到老。长期添加一种药物, 病原产生耐药性;第三, 药不对症, 无的放矢。引发PRDC的细菌性病原十分复杂, 发病后不作药敏试验, 不经仔细分析和诊断, 病急乱投药, 药不对症, 药到病难除。因此, 在实施药物预防时, 应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 适时用药。要根据PRDC的流行特点和本场疫病发生规律, 抢在疫病发生之前或于某些可预见的重大应激 (如断奶、转群、混栏、引种和极端冷热气候侵袭等) 之前用药, 防患于未然, 只有在关键时刻适时用药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 对症用药。俗话说“药不在贵, 对症则灵”, 应通过疫情监测, 确定本场主要病原或通过药敏试验, 选用对PRDC大部分细菌性病原敏感的药物, 对症用药才能药到病除。
第三, 科学用药。一般猪病的传播方式为:引入传播、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科学用药就是根据猪病的传播特点合理用药。
用药组方建议:由于引发PRDC的细菌性病原较多, 喘气病是原发病之一, 而且几乎每个猪场都遭到喘气病的危害, 因此预防用药应选择以抑制喘气病的支原净为核心, 配合某些对大部分细菌性病原具有广谱抗菌效果, 且药物之间又有协同作用, 长期使用对猪群无免疫抑制, 对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的广谱抗生素组成的药物组合。据此, 提出如下用药组方 (每吨饲料添加量, 连喂7天) , 以供参考。
支原净100克+金霉素350克;
支原净100克+强力霉素300克;
支原净120克+阿莫西林350克;
土霉素400克+阿莫西林300克;
林可霉素200克+阿莫西林300克;
磺胺间甲氧嘧啶350克+金霉素350克+甲氧苄啶 (TMP) 80克+小苏打250克;
氟甲砜霉素150克+金霉素300克;
以上组方可任选一方, 也可交替选用。当确诊为附红体感染时, 宜选用土霉素或强力霉素组方;当确诊为弓形体危害时, 应选用磺胺类组方。在选用以上任何组方的同时, 适当添加多维素电解质会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鉴于病毒性呼吸道病的流行极为普遍, 各养猪场家应该选用相关的中药或中西复方兽药产品, 实施混饲混饮, 也可以同以上各组方联合应用或交替使用。
3.2 PRDC的治疗
病猪应及时隔离, 作出确诊, 查出继发细菌性 (或原虫) 病原后, 选用敏感药物打针治疗或群体药饮水治疗。在对病猪隔离治疗的同时, 对未发病的同栏和相邻栏舍的假定健康猪群, 按治疗量混饲或混饮敏感药物 (至少7天) , 并加强卫生管理, 每天由专人清除粪污, 进行带猪消毒 (1~2次/天) , 还须仔细观察猪群动态, 及时隔离治疗新病例。
喘气病是引发PRDC的原发病之一, 其病原支原体对多种药物均较敏感, 如卡那霉素 (与青霉素联合使用) 、土霉素, 不但疗效良好而且经济低廉。但笔者在多个猪场发现, 兽医室里全是人用的卡那霉素, 他们认为人用药会比兽用药好。其实不然, 虽然兽用卡那霉素的毒副作用比人用的毒副作用大了些, 但兽用卡那霉素的疗效却比人用卡那霉素的好。建议以卡那霉素治疗喘气病时还是使用兽用的为妥。
慢性支原体病用消毒过的植物油添加土霉素碱配成20%~25%土霉素碱悬浮油剂, 每隔2~3天注射一次 (每次小猪3毫升, 中猪5毫升, 大猪10毫升) , 少花钱, 效果好, 且省却很多时间, 又减少打针应激。
PRDC由于病原十分复杂, 用于治疗的抗生素很多, 如丁胺卡那、林肯霉素、青链霉素、氟甲砜霉素、鱼腥草、北里霉素、磺胺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等。应根据诊断确定病原, 合理选用敏感药物。由于长期用药, 许多病原对某些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因此, 在临床治疗上可以采用复方制剂或交替使用或联合用药。值得一提的是提倡使用人工合成的新型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 这一类药物抗菌谱广、杀菌力强、毒副作用小, 十分适用于支原体病及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感染及败血症等, 尤其适用于细菌与细菌或细菌与支原体的混合感染, 亦可用于控制病毒性疾病继发的各种细菌感染。呼吸道病常用的有达诺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因为达诺沙星注射后吸收迅速而完全, 在体内分布广泛, 尤其是在肺部中的浓度是血浆中的5~7倍, 故对支原体及敏感菌等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疗效极为突出, 建议大家使用 (市面上销售的商品名为:甲磺酸达诺沙星注射液;达诺沙星注射液) 。也可以选用黄芪多糖、排疫肽、猪转移因子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药物。
目前许多兽药厂家研制生产的纯中药或中西复方产品, 对防治PRDC具有相当良好的临床效果 (尤其是由病毒性引起的) , 建议各位养猪朋友选用, 也可以同西药联合应用。
抗病毒生物制剂, 可直接为某些病毒性呼吸道病患猪提供抗体, 于病发初期合理使用, 具有良好效果。可供选用的生物制剂有:转移因子、胸腺肽、聚肌胞、免疫球蛋白、干扰素和植物血凝素等。
另外, 对于危重病例在进行全身治疗的同时, 还应该进行对症疗法, 即当临床症状危及病猪生命时, 必须及时进行症状治疗, 如镇咳退烧、平喘、强心等。激烈的咳嗽能引起呼吸道及肺部组织病理过程的恶性循环, 必须给予止咳或祛痰, 高烧不退并危及生命时应及时退烧;呼吸困难, 有窒息危险时, 更要平喘;机体衰竭时要进行强心补液。激烈干咳时, 按0.1克/头投喂咳必清 (小猪酌减) , 常收到药到咳止的效果;湿咳可用祛痰药氯化铵;退烧用复方安比西林;平喘用氨茶碱或麻黄素注射液;强心可用10%葡萄糖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安钠咖+肌苷+VC等。
防制策略 篇4
1规模化鸡场疫病发生和流行特点
我国农村规模化养鸡生产的发展已有二十年的历史, 发展速度之快、取得的成绩之大是空前的。
1.1病毒性疾病是养鸡生产中最主要的威胁。病毒性疾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 病毒性疾病的控制难度越老越大, 新的病毒性疾病又不断出现, 这是规模化养鸡生产疫病发生的最主要的特点。自20世纪70年代规模化养鸡生产发展以来直至今日, 多发生的疾病中多数以病毒性疾病为主, 例如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产蛋下降综合症、传染性脑脊髓炎、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性关节炎、鸡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禽流感、J-亚型鸡白血病等。
1.2非典型性疾病增多。这里说的增多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非典型性疾病的种类增多;一是非典型性疫病的病例的数量增多。如鸡新城疫、鸡白痢、大肠杆菌病、传染性囊病、鸡腹水综合症等都出现了非典型病例, 而且流行非常广泛, 发病率也很高, 这往往给诊断与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这是由于疫病在流行过程中, 病原的毒力常发生变异, 有些病原毒力出现减弱, 加上禽群中免疫水平不高或不一致, 导致某些禽病在流行、症状和病理等方面出现非典型变化, 发生非典型感染和发病, 使某些原有的旧病以新的面貌出现, 如目前发生的非典型新城疫即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另一方面, 有些病原的毒力出现增强, 虽然经过免疫接种, 仍常出现免疫失败, 如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马立克氏病病毒都有存在超强毒株的报道。
1.3在传染性疾病发生过程中, 继发感染、并发感染、混合感染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当病毒性疾病和各种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过程中鸡群的发病率、死亡率、淘汰率都要超过任何一种原发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死亡的原因多数是由两种以上病原体而造成的。因此, 在养鸡生产中由细菌性疾病造成的损失居高不下。常见的继发、并发、混合感染的细菌性疾病有: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病、葡萄球菌病、传染性鼻炎、坏死性皮炎、坏死性肠炎等。
1.4营养代谢疾病和中毒性疾病增多。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的发病率日渐上升, 危害日趋严重,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缺乏症, 饲料及药物中毒等。在规模化养禽条件下, 有时由于饲料配制失当或储存过久, 营养损失, 常易引起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症。饲料及饮水受霉菌毒素、或农药化肥、化工废弃物等污染易引起中毒性疾病, 某些药物长期大量给药, 如痢特灵、喹乙醇等亦易引起积蓄性中毒。这些营养代谢疾病和中毒性疾病的发生日益突出, 同样是养鸡生产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1.5多年来农村养鸡生产和疫病防治实践证明:当一个新的疫病出现时, 必将在农村养殖区域内迅速传播, 持久流行。
2养鸡生产中疫病的流行趋势
2.1近年来, 在鸡群中流行最为严重的疫病是禽流感。流行的速度、波及的范围是其它疫病所不及的。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内, 禽流感仍是养鸡业的一大威胁, 一方面由于禽流感病毒感染宿主的多样性, 导致禽流感防不胜防;流感病毒基因的多阶段性又决定了流感病毒血清型多和病毒的变异性强, 特别是高致病力的毒株, 可引起鸡群高发病、高死亡的禽流感, 给养鸡生产带来致命性的打击,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2鸡新城疫, 尤其是非典型性新城疫还得不到有效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并、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时有发生, 有的呈地方性流行。在上述疾病发生的过程中, 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如: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慢性呼吸道病等伴随发生。鸡马立克氏病、传染性脑脊髓炎、禽霍乱、鸡痘等虽有发生, 但没有对养鸡生产构成较大的威胁。产蛋下降综合症是预防效果最好的一个病毒性疾病。
2.3由于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仍然比较薄弱, 农村养鸡生产中疫病防治水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提高, 上述的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不会有明显改变。
2.4病毒血清型易变的和病毒毒力变异较大的一些病原引起的疾病如:禽流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等有可能在某些地区的发生和流行有增强的趋势, 免疫失败的现象仍将屡见不鲜。传染性脑脊髓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
2.5当市场禽蛋产品价格走低, 对养鸡生产冲击较大时, 各类种鸡场同样不能摆脱这一严峻形势。在这种条件下, 少数种鸡场在经营上, 在应该做的防疫工作以及对卵传性疾病的净化工作放松了, 使得产品 (种蛋、种雏、商品代雏鸡) 的质量相对或明显下降。一方面由于母源抗体水平低或不均匀,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脑脊髓炎等的发生时间可能提前或更多地出现早期感染, 造成雏鸡上述疾病的免疫效果差或免疫失败;另一方面, 鸡沙门氏菌病、慢性呼吸道病、大肠杆菌病、鸡淋巴白血病将仍是造成蛋鸡各生长阶段死淘率增高的主要原因。
2.6免疫抑制性疾病在当前养鸡生产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该类疾病在各类鸡场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鸡传染性贫血症在某些地方发生、流行、蔓延的趋势。同时还要密切注视国内外J-亚型白血病的发生、流行的动态。
3规模化鸡场疾病的防治策略
3.1必须稳定地控制病毒性疾病。其中首要的是控制新城疫的发生。与此同时还要控制好能够控制的非典型性疾病, 如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要密切注视鸡传染性贫血、J-亚型鸡白血病发生、流行的动态,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综合配套的防疫卫生措施。
3.2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性疾病造成的损失。关键是强化饲养管理措施, 采用合理的投药方法和预防免疫程序, 在稳定地控制病毒性疾病的基础上, 减少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降低种鸡支原体的卵传率。这样可明显降低和减少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以及继发症、并发症、混合感染的出现。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家禽防疫中的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首先应该明确, 家禽防疫对象是群体而不是个体。
3.3种鸡场要认真地、持之以恒地做好卵传性疾病 (鸡白痢、鸡淋巴白血病) 的净化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消毒尤其带禽消毒工作。带禽消毒是一项先进的新技术, 近年来在生产实践应用, 收到很好的效果。此法消毒, 既能直接杀死除藏于禽舍内环境, 包括空气内的病原微生物, 又能杀灭禽体表、呼吸道浅表滞留的病原体。例如对鸡马立克氏病, 新城疫的预防, 通过带禽喷雾消毒药, 常能收到良好的效益, 带禽消毒还能沉降禽舍的粉尘, 净化空气, 防暑降温, 从而给禽群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既有利于防病治病, 又有利于禽的生长发育, 还有利于饲养员的身体健康。
3.4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营养、代谢和中毒性疾病的发生, 是搞好养鸡生产, 精益求精的体现。
综上所述, 防治策略必须遵循“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提高养鸡业的整体素质, 促进农村养鸡生产健康、稳定地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农村养鸡生产中主要疫病的流行特点及流行趋势, 并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防制策略, 以促进农村养鸡生产健康、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流行特点,防制策略,疫病,养鸡生产
参考文献
[1]刘新平.规模化鸡场疫病流行特点和防制策略[J].中国禽业导刊, 2006, 9:26.
[2]张如清.规模化养鸡场疫病综合防制规程[J].甘肃农业, 2005, 03:92.
[3]赵玉芹, 郅友成, 金常明.鹅病的综合性防制策略[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5, 06:51.
[4]朱志雄.浅谈规模化养鸡场管理中的要点[J].福建畜牧兽医, 2005, 2:60-61.
[5]赵金旺, 治军, 毓骥, 李春玲.规模化养鸡场主要疫病综合防制研究──鸡群主要疫病药物防制试验[J].中国家禽, 1996, 9:24-25.
[6]王树信.怎样预防鸡的传染病?[J].世界农业, 1985, 6:64-65.
猪瘟防制“四要” 篇5
1 要搞好防疫注射
防疫注射是猪瘟防制上最根本的工作,是全世界很多国家控制猪瘟、消灭猪瘟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我国几十年来控制猪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来,防疫注射在猪瘟防制上的作用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同时猪瘟预防注射工作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防疫密度不高、防疫效果不好、免疫抗体达不到保护滴度,加上隐性感染、持续感染广泛存在,防疫注射保护期内又感染猪瘟的情况时有发生,更有甚者,虽免疫抗体滴度较高亦在猪体内检出猪瘟病毒甚至发生猪瘟的小流行。猪瘟的注射密度不高,有防疫季节生猪怀孕、生病等客观原因,也有防疫人员工作不力和养殖户认识上的主观原因。生猪的免疫抗体保护率不高,有猪只感染其它影响免疫功能的疾病而致免疫失败,也有因疫苗运输、保管、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免疫失败。猪瘟病毒不能从猪群中消失,有持续感染者存在的原因,也有其它动物短期带毒的原因。那么,我们如何做好防疫注射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落实:(1)搞好猪瘟疫苗的管理和使用:疫苗严格冷藏运输、冷冻保存,最大限度减小光、热对疫苗的影响,确保疫苗质量。疫苗当天稀释、当天用完,严禁使用前一天稀释的疫苗;稀释的疫苗应放置于冰包内,避免阳光直射和温热的环境;注射过程中规范操作,做好注射器、针头和注射部位的消毒工作,每头猪一颗针头;选好注射部位,把握好进针方法,控制好注射剂量,确保充足的免疫剂量;(2)修改免疫程序:为了提高血清抗体水平,延长保护抗体维持时间,消除隐性感染和持续感染的影响。散养户宜坚持春秋两防,常年补针,确保应免猪群密度达到100%:仔猪20日龄注射2头份,60日龄注射4~6头份,生长育肥猪注射4~6头份,母猪于配种前10 d注射4~6头份。规模场育肥猪和种公猪应于3月份和8月份分2次免疫注射4~6头份,母猪应于配种前10 d注射,仔猪应进行超前免疫注射1头份疫苗1 h以后才能喂初乳,断乳后免疫注射2头份,育成猪70日龄免疫注射4~6头份;(3)加强免疫工作的组织:借鉴计生工作的经验,采取防疫员异地交流和大兵团作战,使防疫员干起工作来没有后顾之忧,人多力量大,防疫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将给防疫工作带来跨越式的发展;(4)提高村防疫员的工资待遇:村防疫员工作在防疫工作的第一线,是防疫工作的主力军,非常辛苦。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的工资待遇增加不多,一个防疫员的工资仅几十元,防疫员的工作热情不高、干劲不足。多方筹集资金,将防疫员的工资待遇提高到较高的水平,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5)加强防疫工作的宣传:通过在机关、街道、交通路口、集市等地办黑板报、墙报、宣传栏,借助乡村组各种形式的会议发放书籍、报刊、小册子、培训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猪瘟防疫工作,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防疫工作的重要性,都来关心防疫工作;(6)建立防疫工作的激励机制:由于防疫工作难度大、防疫员待遇低,要想把防疫工作搞好,必须制订一系列的激励措施。相关方面对防疫工作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要进行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防疫工作不得力的防疫员和阻挠防疫工作的人员要进行批评教育。让社会各界都来关心防疫工作,让养殖户有兴趣、防疫员有干劲、组织者有激情。
2 要做好诊断工作
猪瘟病毒只有一个种,但它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4种类型的毒株:(1)强毒力毒株:接种猪发病且死亡,解剖可见猪瘟病变,荧光抗体实验可检出猪瘟病毒;(2)低毒力毒株:接种猪出现慢性症状,或恢复,或长期拖延而死亡,猪瘟病变不很明显,但从其组织中可分离到猪瘟病毒;(3)无毒力或免疫毒株:接种猪稍有反应或无反应,接种强毒后仍能存活(属弱毒株);(4)持续感染(免疫耐受)毒株:接种猪有猪瘟症状,发展为持续性感染后,此期间无症状而血液中有高浓度的猪瘟病毒。现阶段猪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复杂多变,不典型、不特征,而猪瘟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与猪弓形体病、猪丹毒、猪兰耳病等病有不少相似之处,再加上混合感染的存在,要从临床症状、病理解剖上作出诊断就异常困难。因此,要加强基层兽医队伍的建设,通过技术培训、进修、参观等多种形式提高广大兽医人员的临床诊断水平;县乡动物疫控机构通过动物无规区项目、冷链项目等获得了部分实验室诊断仪器设备,建立起了自己的实验室,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渠道培训自己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建立猪瘟诊断程序,争取经费购置必需的猪瘟诊断试剂,逐步开展猪瘟的实验室诊断工作。
3 要做好疫情监测
猪瘟的疫情监测是猪瘟防制的重要环节。通过疫情监测,可以查出猪群猪瘟保护抗体的平均水平,科学地评价猪群抵抗猪瘟病毒感染的能力,从而制订出科学的防疫措施;通过疫情监测,查出猪群猪瘟的感染率和带毒率,以便采取必要的疫源消灭措施,净化猪群,清除潜在的感染源。近年来,县级动物疫控中心从事了部分猪瘟的疫情监测工作,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疫情监测工作力度不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疫情监测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要建立起县乡村组监测链,要配置好人员,拨给工作经费,保证信息畅通;加大技术投入,搞好技术人员培训,尤其是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训;争取资金支持,购买猪瘟监测试剂;开展猪瘟监测工作,以养殖场、养殖大户、牲畜交易市场、屠宰场为重点,以农村广大散养户为主体,从点到面,点面结合,不断开创疫情监测工作的新局面。
4 要做好疫源消灭工作
疫源消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消灭猪瘟的根本性工作就是要消灭猪瘟病毒,这要从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1)防止猪瘟病毒的带入:在引进种猪和商品猪时要进行猪瘟的检疫,不引进猪瘟病猪。对种猪最好在隔离观察期间对扁桃体进行活检,采用猪瘟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结果为阴性者才能引进。加强市场检疫,发现猪瘟病猪要及时隔离观察,确诊病例要予以销毁等无害化处理,减少流通环节的传染;(2)猪瘟发生时疫源的消灭:猪瘟发生时,要对病猪、可疑感染猪进行隔离,确诊后予以销毁,污染的饲料、垫草、分泌物、排泄物等要予以烧毁,污染的场地、猪舍、用具等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加强周围环境的消毒;(3)平时猪群的净化:平时加强对猪群的检查,通过扁桃体活体采样进行猪瘟荧光抗体试验,检出隐性感染、持续感染病猪和带毒猪,净化猪群;通过驱虫和环境消毒,杀灭肺丝虫及其虫卵;做好平时的灭蝇工作。通过上述综合性措施,将传染源彻底消灭,从源头上防控好猪瘟。
参考文献
[1]南京农业大学主编.家畜传染病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兔疫病防制 篇6
1 防疫卫生
1.1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畜舍清洁卫生是防疫工作的重要措施。
从根本上增强兔群的抵抗力。兔舍内应经常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阳光, 兔舍、兔笼和用具应保持清洁干燥。非饲养人员未经过同意一律不准进入兔舍。
1.2 坚持消毒制度, 定期接种疫苗
1.2.1 消毒制度一般有三种:预防消毒, 即未发生疫情时进行预防消毒, 以达到预防一般传染病的目的。
1.2.2 消毒方法
(1) 物理消毒法:阳光:阳光是天然的消毒剂, 其中的紫外线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在阳光下暴晒兔笼和产箱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紫外线:一般是实验室常用的紫外线进行消毒。高温消毒:对不易燃烧的兔笼、用具、地面、墙壁及金属用品均可用火焰消毒。
(2) 生物热消毒:主要用于粪便及污染物, 利用粪便中的微生物发酵产热, 可使温度高达70℃以上, 经过一段时间, 可以杀灭病毒和细菌及寄生虫卵。
1.2.3 预防接种
为了更好的使用疫苗和有效的控制疫病发生, 应根据当地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 拟订每年的预防接种计划。
(1) 兔瘟灭活苗:用于预防兔瘟, 断乳日龄以上的家兔, 每兔皮下注射1m L, 7d后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6个月, 每兔每年注射2次。
(2) 巴氏杆菌灭活苗:预防巴氏杆菌病, 30日龄以上的家兔, 每兔皮下注射1m L, 7d后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4~6个月。每兔每年注射2次。
(3)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灭活苗:预防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 怀孕兔在产前2~3周, 或配种时, 断乳前一周的仔兔、青、成兔每兔皮下或肌肉注射1m L, 7d后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6个月, 每兔每年注射2次。
(4) 沙门氏杆菌病疫苗:预防沙门氏杆菌病 (下痢、流产) , 断乳前一周的仔兔, 怀孕初期的母兔, 以及其它青、成兔, 每兔皮下或肌肉注射1m L, 7d后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6个月, 每兔每年注射2次。
2 家兔的主要常见传染病
2.1 兔瘟
兔瘟是一种病毒性、急性、烈性、传播迅速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本病多发生3月龄以上青、成年兔;3月龄以内的家兔发病率和致死率较低。并多呈慢性型病例;一月龄以内的家兔极少感染发病。本病最急性病例常不显任何症状, 突然倒地, 抽搐, 尖叫几声而死。且多在夜间死亡。致死率可达95%以上, 急性病例体温升高1~2℃精神萎顿、减食、停食。在数小时至24h后体温急剧下降, 呼吸急促、惊厥、倒地抽搐、鸣叫而死。不论最急性或急性病兔, 死后均从鼻孔流出泡沫样血液。病兔拖延3d以上不死者常能耐过而逐渐康复, 但通过血清学检查证明这些康复兔仍然带毒, 可使同居的易感兔发病死亡。剖检死兔可见鼻腔、气管粘膜呈小
点从针或尖弥大漫、性绿出豆血大, 到肺全出肺血弥, 出漫血性出点农垦2.︵血不等。心包水肿出血, 心肌迟缓, 总1.农有针尖大小出血点。肝严重瘀血肿局垦
大, 间质增宽, 有出血点或出血斑。D三建总谢
脾大等。瘀, 有血少肿量大出, 血颜点色变。深淋巴。组肾织充萎血缩肿OI:10.396江分局局建三江元玲兔及对防外治配:种应。严防禁止疫外区来引人进员种进兔入以, 9/J.ISSN.鸭绿河分局前薛, 1疫兔舍定期消毒行毒预。防注射。对。环境和用具定期消定期应用本疫苗进16农进71-6场畜农场庆军病2中.2散布巴巴非氏氏常杆杆广菌菌泛在病, 家常兔寄和生其于它呼家吸道畜027.2009.牧公司, 建三, 齐吉, 2防粘率膜膜为对3及巴5扁氏%桃杆~7菌体0%特成。别为家敏带兔感菌上。状呼由态吸于, 带道巴菌粘氏06.128建三江江1563香2制杆菌的毒力不同, 感染途径以及病131
程长短不同, 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563;特征化也不。同患兔。常突然死亡或表现呼吸常以急性败血症为主要31︶
急促, 鼻腔流出浆液或脓性分泌物, 体温升高41℃以上, 停食等临
床症状。剖检可见鼻粘膜充血、出血。并有多量红色泡沫。肺严重充血、出血, 有的病例胸腔积脓, 形成肺脓肿。肝脏变性, 并有弥漫或散在性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病灶。肠道粘膜充血或出血。胸腔和腹腔有淡黄色的积液。
防治:建立无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种兔群, 是防治本病的最好办法, 这种兔群是通过选择无鼻炎临床症状的并经常对鼻腔连续进行细菌学检查和用免疫双扩散方法检查兔血清巴氏杆菌抗体进行筛选、淘汰巴氏杆菌阳性兔。应用兔巴氏杆菌灭活菌苗预防注射。患兔可用抗菌素、磺胺类药物治疗。
2.3 兔球虫病
球虫病是家兔中常见而危害严重的一种疾病, 各种品种和不同年龄的家兔都容易感染, 一般在断乳以后1.5~4个月龄的小兔最容易发病。死亡率高, 多发生在雷雨季节, 兔舍温度低时 (10℃以下) 。一旦发生时急性突然倾身倒下, 颈背以及两后肢肌肉强直痉挛头向后仰, 两后肢伸直划动, 发生惨叫, 迅速死亡。拖延不死的病兔表现食欲不振, 腹部饱胀, 气。下痢, 粪便沾污肛门, 粪便带有浆样血丝, 病兔消瘦、贫血。
防治:兔场选择向阳地点, 建立健康兔群, 对种兔经常做粪便检查, 外来种兔应隔离14d经观察粪检确实无球虫病的才能合群饲养。建立消毒卫生制度, 全价饲料饲养。病兔可用磺胺类药物和抗球虫药物治疗。
放养土鸡应激防制 篇7
应激反应不仅会引起鸡只食欲减退、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下降、产蛋量降低, 而且会削弱鸡的抵抗力, 诱发其他疾病。导致鸡发生应激的不良刺激有气候骤变、免疫接种、分群、捕捉、断喙、缺水、高温等。夏季是土鸡养殖的关键季节, 夏季养土鸡应注意防止高温导致应激综合征。
1 应激产生原因
放养土鸡的养殖环境复杂, 不利于人工控制饲养条件, 有些放养场因树木稀疏, 强烈阳光直射鸡体而导致鸡发生热应激。
复杂环境导致应激的形式多样, 有的应激发生很快, 有的应激是在长期反复的刺激下发生。在应激源不断的刺激下, 鸡只机体不断作出适应性调整, 这种调整可影响鸡的食欲, 使其生长发育迟缓、消瘦、免疫力下降, 且容易继发或并发其他疫病。
2 应激症状
2.1 热应激
引起热应激的原因是炎热天气进行长途运输, 鸡舍温度过高等。在这些不良因素的作用下鸡体产热过多, 鸡表现为呼吸困难, 张口喘气, 体温升高, 心跳加快, 肌肉震颤, 可视黏膜潮红或发绀, 口流白沫, 有的还可能发生肺炎, 甚至死亡。
2.2 啄食癖
引起啄食癖的原因是饲养密度过大, 光照过强, 鸡皮肤有创伤和出血, 感染疥螨或其他寄生虫等。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及蛋白质也可致使土鸡发生营养缺乏性啄癖。有啄癖的鸡主要表现为啄肛、啄羽、啄趾等。
2.3 受惊
造成鸡受惊的原因有争斗、噪音、捕捉、运输、混群及受野生动物惊扰等。
受惊时鸡表现为头部羽毛竖立, 惊恐不安, 到处乱跑, 食欲减退甚至废绝, 其生长发育受阻, 产蛋量下降。
2.4 猝死
又称猝死综合征, 鸡可在受惊、捕抓、注射疫苗或互相挤压的刺激下, 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鸡猝死的本质是强烈刺激导致鸡休克或虚脱而亡。
3 预防
3.1 加强饲养管理
饲养土鸡要保持饲料营养平衡, 在某些情况下还应注意及时补充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阴雨季节严防饲料发霉, 喂鸡的饲料要质量可靠, 饲喂要相对稳定;保持鸡群稳定, 避免随意混群;运输过程中减少应激源对土鸡的影响。
3.2 改善环境
改善环境可避免和减少对鸡群的不良刺激。应注意改善环境卫生, 及时清除各种污物。鸡舍要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适中的光照、良好的通风、适宜的温度, 避免或减少噪音干扰, 给土鸡创建一个良好、安全的生产环境。
3.3 做好抗应激工作
根据重大疫病动态制订符合实际、科学的免疫程序, 选择高质量疫苗及时进行预防接种。保证接种质量, 把防应激与预防接种结合起来, 以保证土鸡健康生长。
及时用药物预防应激, 在捕捉、运输鸡时或鸡免疫接种前1h, 用安乃近10 g兑水50 kg饮用, 或每千克饲料中添加VC 100~200mg, 料中添加VE和B族维生素有更佳的抗应激作用。延胡索酸按0.2%比例拌料饲喂可起抗应激作用, 它能提高土鸡的存活率和生产性能。琥珀酸盐按0.1%的浓度拌料饲喂能使处于应激状态的土鸡较快地恢复到正常的生理状态和正常的产蛋水平。
抗应激药物众多, 它们大多由电解质、镇静剂、抗生素、维生素、中草药等组成, 其作用机理为调节机体酸碱平衡、改善代谢障碍, 降低机体的敏感性。抗应激可选用维补, 该产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体液平衡调节剂, 可有效纠正机体酸碱平衡紊乱, 快速补充营养物质, 增强机体免疫力, 促进受损组织修复, 同时其可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增强土鸡对热刺激的耐受性, 进而改善其生产性能。
土鸡出现发病症状之后, 如确诊为应激综合征, 应及时针对不同的应激源采取相应的措施。
【防制策略】推荐阅读:
外汇黄金交易策略十大策略07-06
销售策略与推广策略谁先行?09-15
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与最佳策略选择08-08
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与最佳策略选择试题07-11
销售策略07-14
工程策略07-15
股权策略07-15
重建策略07-15
选编策略07-16
创收策略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