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作业的创新设计

2024-07-11

历史作业的创新设计(共12篇)

历史作业的创新设计 篇1

历史作业是巩固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 因而改革历史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历史作业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做法既适应素质教育和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 也是摆在每个历史教师面前的任务。

根据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活动, 从历史作业的内容要求上入手, 努力总结出历史作业创新设计的几种方法, 以求教于大家。

一、辩论式作业

辩论式作业就是讲完教材有关内容后, 结合所学内容由教师提出辩题, 让学生自愿分成正方和反方, 然后根据各自的分析和理解, 并通过查阅资料、充实论据, 写一份辩论稿式的作业。

如学完“中法战争”一节后, 分析清政府乘胜即收的动机和“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提出“中法战争是否要进行下去”这样一个辩题让学生根据自己观点展开论述。辩论式作业完成后教师要进行讲评, 将正反方的论据进行综述, 使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信息系统, 然后反馈给学生。如我根据学生作业的反映将正反方的观点归纳如下:

正方: (1) 中法战争中, 中国军队在越南北部的胜利, 使整个中法战争的形式为之一变;中国军队士气高昂, 可一鼓作气, 乘胜扫荡法国侵华势力, 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2) 法国受普法战争的影响, 国力大不如以前。 (3) 茹费里内阁倒台后, 政局混乱, 也有利于清军作战。 (4) 法军远道而来, 天时地利都不利。 (5) 乘胜即收是一种妥协投降行为, 使清政府内部投降派更加得势, 主战派受到打击, 使人们对清政府更加失望。 (6) 中国近代饱受侵略、蹂躏, 可借中法战争的胜利, 树立国威, 改变中国的国际形象, 甚至可以借此摆脱侵略的历史, 真正走向自强的道路。 (7) 抗日战争时中国的实力也不如日本, 但抗日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假如清政府相信民心可用, 发动民族性的抗法战争, 中国也能够取得最终胜利。

因此, 正方认为中法战争应继续进行下去。

反方: (1) 中国军队在越南北部的胜利, 并没有改变中法战争的形式, 越南大部分仍为法军占领, 法军仍有相当实力。 (2) 当时台湾海峡被法军封锁, 台湾告急, 刘铭传守军粮援不继, 很难持久坚守下去, 因此, 清政府想早点结束战争, 以解台湾之急。否则台湾很有可能失陷。 (3) 清朝的总体国力仍不如法国。武器装备落后, 尤其是海军力量更为薄弱, 福建水师马尾一战损失惨重, 北洋水师尚未建成, 无法和法军海战。 (4) 主和不等于无原则的让步, 更不等于投降。“乘胜即收”并没有导致中国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清政府运用“和”、“战”策略, 和和打打, 且战且和以并不太大的损失结束了一次中外冲突, 在外交上应该说是一次不太大的失败。 (5) 如果战争进行下去, 洋务运动将会终止, 清政府财力不支, 洋务派苦心经营的近代海防事业也将不得不中断。 (6) 及时中止中法战争是清政府对当时险象环生的国内外局势的全面冷静的权衡。如果中法战争继续进行下去, 就会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法国极有可能转而与日本合作, 日本自是求之不得, 中日战争可能会提前爆发, 这样中国被迫陷入南北同时应付二强的困境。而惯于趁火打劫的沙俄也不大可能会放弃任何在他看来扩张领土的绝好时机, 这样中国势必会战败, 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为结局。

因此, 反方认为结束中法战争, 见胜即收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如果时间允许辩论式作业可以组织辩论会, 正反方通过自由组合、指定组合两种形式, 各自推举三至四名辩手, 可以集体准备辩词。这样有利于吸收多种观点, 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辩论会的主席、评委均可由其他学生担任, 辩论结果亦有学生评判。

二、故事式作业

故事式作业就是通过特定的人物、情节, 以通俗的语言, 将所学的有关内容通过故事情节书面或口头地表达出来。此题首先要搞清“内河”的概念, 对秦、隋、元运河起止沟通要道以及沿路要十分清楚。第一步, 搞清途经路线是:从广州出发, 沿珠江进入支流漓江, 过灵渠进入湘水, 由湘水入洞庭, 进入长江, 到达扬州, 北上至山东境内进入会通河, 至天津后沿运河经过通惠河到达北京。确定路线途经要通过仔细查阅历史地图才能得知, 同时也是为了保证下一步故事空间的真实性。第二步, 编写故事。

三、调查式作业

调查式作业就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 了解本地区、本家庭或邻居的生产变化或生活变迁, 写出短小的调查报告或调查笔记。比如学完《中国历史》第四册改革开放30年后, 要求学生根据本家庭20年的变化, 以我国发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 以事实为依据写出一篇家庭30年变化的调查报告或是30年家庭“断代史”。

学生为了完成作业, 首先必须了解当事人, 从调查中获得第一手资料, 然后对调查资料进行取舍。如果是写“断代史”的, 则可采用纪传体或编年体两种体裁来写, 为熟悉这两种体裁的写作特点, 学生就必须去翻阅《史记》或《资治通鉴》等史著, 了解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体例结构。

家庭史是整个社会历史的缩影。通过学生熟知的家庭变化来反映30年中国历史, 使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相互交融, 并通过调查活动的展开, 诸种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 家庭的变化, 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 其思想教育的效果也远比空洞的说教来得有效的多。

创新是一泓永不枯竭的源泉, 所以历史作业的创新设计, 其内容也是多种多样、富于变化的。上述作业的设计, 从理论及作用上考虑, 主要是体现了以下“四性”、“二精神”。

“四性”即:

主动性:作业过程不应该成为一种被动式的纯粹完成任务的行为, 应该给学生主体活动赋予更多的动机激励、实践机会及作答空间, 让学生有趣的主动的去完成。

灵活性:作业应给学生的思维活动以更多的思考和推论空间, 而不应该拿已有的结论去框和套。同时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处理问题, 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实践性:把作业同调查、参观、考察等活动结合起来, 即体现了历史教学的现实功能, 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想性:历史教学中有丰富的德育因素, 通过作业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此外, 基本的理论观点的培养也应该体现在作业的设计当中。

“二精神”即: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在人的素质中最具有生命力, 也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重点。

二、养成严谨治学的科学探究精神。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都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为依据。比如以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依据评价一个人的功过, 这是做历史小论文式作业的认识前提。

历史作业的创新设计 篇2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历史作业,来实现“减负增效”呢?

作业有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之分。学生的作业

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作业既是教师

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

教学的巩固强化和拓展延伸;作业与上课有着很强的逻辑联

系,是学生巩固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反馈教学的工具,是检验

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认为新课程背景

下,历史老师应该重视作业设计,合理布置作业,应该以新课

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力求新颖多样,面向全体学

生,学以致用,达到有效作业与有效教学的有机结合。那么,初中历史作业究竟该如何进行有效设计呢?我认为要尽量做到

注重实效性、趣味性、选择性、开放性、鼓励性等几个方面。

一、作业设计应该注重实效性

实效性是作业的第一要求,是设计作业应该追求的第一目

标。作业设计应该有助于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技能。

作业设计首先强调的就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巩固,其次,作业设

计的目的还在于基本技能的提高。现在,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

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

力;同时,《扬州市中考复习指导》依据新课标在这些方面也

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因此,我认为,学生的作业应该围绕

考纲进行设计,考什么就做什么,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在有针对性强化基础训练的前提下,通过“能力测试题”,培养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历史信息收集能力、成果反馈多样化的能力等。例如,在教学《拿破仑的文韬武略》

时,就重点抓住“文韬”中的“拿破仑法典”进行作业设计,重点练习“法典”的作者、内容、地位及影响,重点抓住“武

略”中“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进行作业设计,重点练习拿

破仑对外战争的双重性。这样,既抓住了重点,又巩固了基

础,还提高了能力,增强了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作业设计应该注重趣味性

例如,我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就将“猜谜”“相声小品”

中的有些内容放入其中(历史上跑得最快的人――猜一历史人

物;村口有个修车轱辘的――猜一历史人物)就收到了较好的效

果。总之,一定要使历史作业的设计更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

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乐趣。

三、作业设计应该注重选择性

初中生由于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我们农

村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我们新课程是这样要

e

求的: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

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的作业设计必须具有针

对性,注重选择性。例如,《新课程指导与训练》中的作业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

块,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可以要求学生――选择题必做;非

选择题可以选做。我们要面对现实,尤其是面对长期以来就形

成的轻视历史学科的现实,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

精心设计分层作业。基础较好的、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将面对不同的作业,接受不同的要求与评价,在分层的基础上

让作业的形式更多样化,使学生喜欢做作业。

四、作业设计应该注重开放性

新课程突出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团

结协作的意识与能力。学生只有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才能找

到解题的方向,获得自身的发展。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

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

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所设计的开

放性试题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训练中领悟历史

对现实的借鉴性和史学本身的感染力;注重学生对问题自主见

解能力和对知识再生、再创性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历史情

感、历史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五、作业设计应该注重鼓励性

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是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也是丰富多

样的,我们可以以灵活多样的作业及其评价方式来更好地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习兴趣的创造力。这样,历史课的学习才更有活力和魅力。教

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采用激励式、委婉式、点拨式、祝福式等

多元化的作业评语。如,可用“优”“良”等第式评价;又

如,用“很好”“见解独特”等激励式评价;还有对个别历史

作业不认真的学生,可用“需努力”“请加油”“请努力”等

评语。一则好的作业评语,不但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而且

能激起学生行为动机,强化良好品质,调节、疏导学生的心

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总之,作业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从习题的选择、布置的形式、作业的批改、反馈的策略等,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

去研究、推敲。这样,不仅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全面长久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设计开放性作业,综合作业形式

设计开放性作业,体现科学与发展思想。

《新课程标

准》中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而我们的教

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

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

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

同时进行学科间融合。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

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知识分割,尽可能拓展

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

六、贴近生活实际,优化作业内容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并用学到的语

文知识进一步丰富日常生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帮助学

生沟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与

反映日常生活的文本表述产生共鸣。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影响,知识面较狭窄,对有些课

文的内容往往体会不深,对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认识也较肤

浅。我就依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学语文,拓

宽知识范围。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前,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些作业:

先让孩子们在校园里找声音,孩子们在草丛边找到

了:树叶落下的声音、风吹过的声音,再让孩子们用自己

喜欢的形式把大自然的声音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作业

后,在课堂上对像

平常教学时不易读懂的句子的理解迎刃

而解。

实践证明,如果语文作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识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上起

到事半功培的效果。

七、设计精简性作业,保持学生主动学习。

好的作业应该是少而精,这要求教师对课程标准非常

清楚,如哪些知识点只需要了解,哪些需要理解和掌握,按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出作业的适宜程度。好的作业不仅

能使学生获取知识,还能品味到思维的乐趣、知识的升

华,通过一题的解决能使学生获取知识,解决一系列同类

型及相关的问题,使思维得到训练,同时还使学生有足够的空余时间去发展自我。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支配5~7个小时空余时

间,才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师应

该明白,适量而有质量的作业才是最有益的。

双减下初中历史作业的有效设计策略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历史作业,来实现“减负增效”呢?

作业有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之分。学生的作业

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作业既是教师

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

教学的巩固强化和拓展延伸;作业与上课有着很强的逻辑联

系,是学生巩固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反馈教学的工具,是检验

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认为新课程背景

下,历史老师应该重视作业设计,合理布置作业,应该以新课

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力求新颖多样,面向全体学

生,学以致用,达到有效作业与有效教学的有机结合。那么,初中历史作业究竟该如何进行有效设计呢?我认为要尽量做到

注重实效性、趣味性、选择性、开放性、鼓励性等几个方面。

六、作业设计应该注重实效性

实效性是作业的第一要求,是设计作业应该追求的第一目

标。作业设计应该有助于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技能。

作业设计首先强调的就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巩固,其次,作业设

计的目的还在于基本技能的提高。现在,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

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

力;同时,《扬州市中考复习指导》依据新课标在这些方面也

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因此,我认为,学生的作业应该围绕

考纲进行设计,考什么就做什么,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在有针对性强化基础训练的前提下,通过“能力测试题”,培养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历史信息收集能力、成果反馈多样化的能力等。例如,在教学《拿破仑的文韬武略》

时,就重点抓住“文韬”中的“拿破仑法典”进行作业设计,重点练习“法典”的作者、内容、地位及影响,重点抓住“武

略”中“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进行作业设计,重点练习拿

破仑对外战争的双重性。这样,既抓住了重点,又巩固了基

础,还提高了能力,增强了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作业设计应该注重趣味性

例如,我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就将“猜谜”“相声小品”

中的有些内容放入其中(历史上跑得最快的人――猜一历史人

物;村口有个修车轱辘的――猜一历史人物)就收到了较好的效

果。总之,一定要使历史作业的设计更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

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乐趣。

八、作业设计应该注重选择性

初中生由于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我们农

村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我们新课程是这样要

e

求的: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

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的作业设计必须具有针

对性,注重选择性。例如,《新课程指导与训练》中的作业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

块,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可以要求学生――选择题必做;非

选择题可以选做。我们要面对现实,尤其是面对长期以来就形

成的轻视历史学科的现实,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

精心设计分层作业。基础较好的、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将面对不同的作业,接受不同的要求与评价,在分层的基础上

让作业的形式更多样化,使学生喜欢做作业。

九、作业设计应该注重开放性

新课程突出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团

结协作的意识与能力。学生只有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才能找

到解题的方向,获得自身的发展。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

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

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所设计的开

放性试题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训练中领悟历史

对现实的借鉴性和史学本身的感染力;注重学生对问题自主见

解能力和对知识再生、再创性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历史情

感、历史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十、作业设计应该注重鼓励性

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是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也是丰富多

样的,我们可以以灵活多样的作业及其评价方式来更好地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习兴趣的创造力。这样,历史课的学习才更有活力和魅力。教

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采用激励式、委婉式、点拨式、祝福式等

多元化的作业评语。如,可用“优”“良”等第式评价;又

如,用“很好”“见解独特”等激励式评价;还有对个别历史

作业不认真的学生,可用“需努力”“请加油”“请努力”等

评语。一则好的作业评语,不但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而且

能激起学生行为动机,强化良好品质,调节、疏导学生的心

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总之,作业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从习题的选择、布置的形式、作业的批改、反馈的策略等,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

去研究、推敲。这样,不仅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全面长久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设计开放性作业,综合作业形式

设计开放性作业,体现科学与发展思想。

《新课程标

准》中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而我们的教

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

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

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

同时进行学科间融合。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

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知识分割,尽可能拓展

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

六、贴近生活实际,优化作业内容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并用学到的语

文知识进一步丰富日常生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帮助学

生沟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与

反映日常生活的文本表述产生共鸣。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影响,知识面较狭窄,对有些课

文的内容往往体会不深,对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认识也较肤

浅。我就依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学语文,拓

宽知识范围。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前,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些作业:

先让孩子们在校园里找声音,孩子们在草丛边找到

了:树叶落下的声音、风吹过的声音,再让孩子们用自己

喜欢的形式把大自然的声音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作业

后,在课堂上对像

平常教学时不易读懂的句子的理解迎刃

而解。

实践证明,如果语文作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识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上起

到事半功培的效果。

七、设计精简性作业,保持学生主动学习。

好的作业应该是少而精,这要求教师对课程标准非常

清楚,如哪些知识点只需要了解,哪些需要理解和掌握,按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出作业的适宜程度。好的作业不仅

能使学生获取知识,还能品味到思维的乐趣、知识的升

华,通过一题的解决能使学生获取知识,解决一系列同类

型及相关的问题,使思维得到训练,同时还使学生有足够的空余时间去发展自我。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支配5~7个小时空余时

间,才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师应

创新初中历史作业布置的尝试 篇3

主体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113-01

历史作业是历史教学活动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现在不少教师设计的历史作业往往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常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笔者尝试创新初中历史作业的布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笔者的经验介绍如下。

一、设计多层次的作业

实践证明,教师布置形式多样的历史作业,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作业形式的创新,设计多层次的作业,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课、第2课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1)假设你乘坐时光机穿越到北京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时代,请用日记的形式描述你一天的生活。允许自由发挥,但必须紧扣历史。(2)请你做一天的导游,为参观北京人和河姆渡人遗址的游客(可以是同学、父母、长辈)介绍北京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情况。(3)这是一段描绘北京人和河姆渡人一天生活的文字(略)……请你找出其中的错误。笔者要求学生任选一题完成,可以互相讨论、小组合作完成作业,也可以独立完成作业,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多选做几题。“穿越”是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题(1)让学生投身于北京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时代中,又允许学生“胡言乱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非常喜欢选择完成题(1)。题(2)可以在课堂上当场完成,但也有一定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选择完成题(3)的学生比较多,此题难度较低,较容易完成。不少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将三道题都完成了。这样设计历史作业,通过创设情境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知识之间的距离,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增加作业布置的主体

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为了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笔者将布置作业的权利下放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能力自主布置作业,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例如,布置预习作业时,笔者要求学优生给学困生布置作业并检查作业情况,而笔者则在课堂上进行抽查。又如,笔者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抄写、背诵类型的作业。笔者还在作业检查环节下功夫,通过学生自检、教师不定时检查、家长会作业展示、每周作业展示、优秀作业展示等方法,保证学生认真布置和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布置作业形成了一种机制,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将历史学习方法融入作业

笔者认为,历史作业中应融入历史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过程,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思想僵化。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时,笔者让学生对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麦哲伦的航海带来的利益,有学生问:“为什么当时我们不像西方殖民者那样进行殖民扩张?”笔者灵机一动,布置了课堂作业:你认为明朝的统治者可能会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吗?为什么?请用你学过的知识(提示:汉朝以来对商业的态度与政策,明朝在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上的措施,明成祖上位当皇帝的经历)来思考。这要求学生分小组开展合作,运用画气泡图、知识树等方法,罗列找到的资料,最后得出结论:(1)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思想,推行“重农抑末”政策。(2)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不鼓励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经济交流多为民间的自发行为。(3)元末明初,倭患对东南沿海造成威胁,明朝的统治者害怕商人与倭寇勾结危害其统治。(4)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锦衣卫等厂卫制度的设立让人民不思进取。八股取士遏制了思想文化创新。明成祖通过造反篡位,害怕人民的议论,害怕臣民的反对,从而影响其统治。以上這些材料告诉我们,明成祖不可能进行殖民扩张。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并与他人进行合作。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通过纵横联系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考虑到课本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均为正面的,笔者又布置了课外作业:我班将举办以“郑和下西洋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为主题的辩论会。请以小组为单位,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文字、图片、数据等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外宿生可以与自己的父母或长辈探讨,收集支持自己观点的资料。各小组分工合作,自行分配任务,形成辩论稿。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学会了搜寻、筛选信息,学会了运用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学会了批判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大多数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问题,不再偏听、偏信“权威”答案。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重视作业布置环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充分发挥作业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

谈初中历史课堂作业的设计 篇4

关键词:针对性,明确性,层次性,探究性,多样性

初中历史课堂作业是指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课堂内容的理解, 其功能主要是通过课堂的布置、训练及讲评, 帮助学生消化基础的历史知识, 巩固基础的历史知识,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充分体现对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考查。 因此, 初中历史课堂作业的设计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拓展延伸。 适当的课堂作业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保持记忆, 并将历史课堂所学知识消化吸收, 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因此, 如何科学地、智慧地设计初中历史课堂作业, 值得每一位历史教师深思。

一、设计的对象具有针对性

初中各个年级、各个班级的学生学情不同, 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也就不同, 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设计课堂作业的时候必须有所区别, 不能用同一种标准进行处理。 具体地说, 七年级学生处于从小学阶段向初中阶段过渡的阶段, 在思维能力方面, 识记能力较强, 感性认识较发达, 在课堂作业设计上, 应着眼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 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为主; 八年级学生处于向九年级过渡的阶段, 思维能力有所增强, 所设计的课堂作业要有助于学习智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因此, 要在能力训练方面加大力度, 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和理解。 九年级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各方面能力均有所提高, 对知识的掌握、理解也应更为深入、抽象, 因此课堂作业的设计要紧扣课标的要求, 既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 又凸显能力的培养。

例如:低年级学生的识图能力较弱, 要培养他们的识图能力, 在课堂作业的设计上就要设计一些经典的图表, 引导学生解读, 而且设计的题目难度要低、直观, 让学生能较快地从图表中获得较直观的信息, 掌握识图方法 (如第一例题) 。 而高年级学生的理解力较强, 在识图能力的培养上要有所提高, 题目设计要凸显一定的灵活性 (如第二例题) 。

例一 (适合低年级学生) :

材料:图1是《郑和灵山行香碑》

你从《郑和灵山行香碑》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例二 (适合高年级学生) :

材料: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有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 而是郑和。 根据材料二, 指出郑和被誉为“世界海洋第一人”的理由有哪些?

二、设计的目的具有明确性

课堂作业的设计要围绕课标和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进行设计, 避免无效题。 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题目设计要达到什么目的, 要让学生掌握怎样的学习方法。

例如: 初中历史课堂作业中图表材料题的设计就要充分考虑到通过图表材料的解读, 让学生掌握图表材料题的解答方法与技巧。 一方面, 要让学生懂得从图表材料获取直观的历史信息。 如图表材料中的数据曲线曲折向上, 说明形势是曲折发展, 数量上升;数据曲线向下, 说明形势向下, 数量下降;数据曲线平平, 说明形势发展停业滞不前等 (如例三) 。 另一方面, 图表材料题的设计也要考虑能够让学生通过对图表材料的解读, 分析图表材料背后隐含的历史信息,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如第四例题) 。

例三:

材料:见图2

读图2, 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 概括1955-1994年美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状态是什么?

例四:

材料:见表一

根据材料, 指出表中“煤炭”和“石油”消费逐年上升分别与哪次工业革命有关?

三、设计的内容具有层次性

初中历史课堂作业的设计, 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使学生通过课堂作业的训练讲评巩固所学基础知识, 掌握课堂教学中基础的知识要点, 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从而使课堂作业的设计具有较强层次性, 充分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例如:历史课堂作业在题目的设计上, 要做到难易梯度明显, 层次清楚, 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求知欲, 也有利于历史课堂作业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从而使课堂作业的设计有利于巩固“双基”,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体现了对三维目标的考查 (如例五) 。

例五:

材料:有一天, 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 一个强盗大肆掠劫, 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一场空前洗劫开始了, 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 真是丰功伟绩, 天赐的横财! 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 另一个看见了, 就塞满了他的箱子。 然后, 他们手挽着手, 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 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 另一个叫英吉利。———雨果

(1) 材料中“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2) 材料发生在近代哪一次华战争时期? 它对中国有何影响?

(3) 通过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 你有何感悟?

四、设计的思想具有探究性

探究性的课堂作业能有效考查学生思维能力, 因此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在近几年来的中考中, 探究性试题呈逐渐增加趋势。 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 应立足课本, 放眼社会, 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与社会热点有机“接轨。

从而让历史课堂作业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给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用武之地, 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 敢于质疑, 富于联想, 提出自己的观点。 并且可以鼓励学生既“大胆设疑”, 又“小心求证”。 教师充分放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尽量让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中, 发现问题, 探索问题, 从而创新地解决问题, 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如例六)

例六:

材料:小江、小洋同学以抗日救亡歌曲研究抗战历史, 撰写历史小论文, 收集了以下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 他们拟定的历史小论文题目分别是:《为抗战发出怒吼》、《聆听救亡歌曲, 重温抗战历史》。

(1) 据上述歌曲和抗日战争的有关历史, 请你拟定一个历史小论文题目 (不得照抄上述题目) 。

(2) 假若你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位爱国的青年词曲作者, 请分别从时代背景和音乐艺术方面, 概括你创作歌曲的思路。

五、设计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初中历史课堂作业设计形式的多样性, 有助于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率,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实践精神。 传统的历史课堂作业以填空、选择、辨析、问答等形式为主, 目的在于检测和巩固学生所记忆的知识, 较少考虑学生兴趣和认知规律, 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而形式多样的历史课堂作业则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才能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 拓展思维空间, 延伸和发展课堂上获得的知识。 因此, 历史课堂作业的设计除了可以使用传统的课堂作业外, 还可以丰富作业形式, 充分利用历史学科丰富的史料及各种教学资源, 让课堂作业的设计呈现出多样性。例如:

1.可以设计观看性作业, 即观看与教学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影视剧、图片、视频、史料等,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及学习兴趣。

2.可以设计阅读性作业, 即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阅读材料或阅读课本材料, 这样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可设计撰写历史小论文, 即课堂撰写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红军长征胜利、改革开放成果、乡土历史小论文等,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可以进行情感教育。

4.可以让设计学生互编作业, 并进行评比,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解题技巧的掌握就可以都在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提高。

5.可以设计反思性作业, 对学习中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进行反思、检讨, 这样可以让成功的同学与没有发挥好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分享经验与不足。

综上所述, 对于初中历史课堂作业的设计, 要打破过去传统的历史课堂作业的布置思维与方法, 建立新的、 科学的、智慧的初中历史课堂作业模式, 让历史课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有力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同时让历史课堂作业成为历史课堂教学一个高效的、重要的教学环节, 从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杨伟红.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 2004 (10) .

[2]邓兴普.历史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历史教学, 2010 (3) .

历史作业的创新设计 篇5

【摘要】合作型历史作业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从设计合作型历史作业的原因、意义、原则、类型、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对历史合作型课后作业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合作型 历史作业设计 评价

一、为什么要设计合作型历史作业

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作业应该起到这样的作用:一是检查和巩固,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二是深化和提高,侧重于过程和方法,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重在创新情景和思维过程;三是体验和发展,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方面,目的在于促进全面发展,重在体验和实践。

然而,历史作业的现状不容乐观。传统的高中历史作业,以教材为中心,用高考的题型,由教师按照作业的难度组织起来布置,通过反复训练来加强记忆,以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从而形成由基础到提高的一种解题训练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传统的高中历史作业呈现出一定的弊端,如作业形式单一;作业强调独立完成,忽视同伴探究与合作;评价标准过于客观和被动;注重作业结果远甚于完成过程等等。不少学生对历史作业感到乏味,甚至老师也感到批改作业很机械。久而久之,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成了许多学生对历史丧失兴趣的“罪魁祸首”。故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历史教改也应体现在作业的设计改革上。

社会互赖理论(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认为,积极互赖(合作)产生促进性互动,群体成员会彼此鼓励和促进学习上的努力。据此设计合作型课后历史作业可以让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学习,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依靠相互团结的力量,互补互助;而相互依靠又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

发展理论(developmental theory)的基本假定是: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和交往发展起来的。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学生间的合作活动之所 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学生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为高级的行为。基于此,合作型课后历史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同伴沟通、同伴合作,而沟通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什么是合作型作业

合作型作业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作业。它要求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和各成员的表现为依据进行评价。相比较传统教学而言,合作型作业是一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互动探究、实现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交融的作业模式。

三、设计合作型历史作业的意义

1、落实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学习活动应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仅仅靠每天40分钟的课堂活动,教师哪怕是再精雕细琢、准确无误的分析,学生的体会也将是肤浅的,容易淡忘的。因此我们需要利用课外作业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2、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作业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使他们努力学习和掌握所学学科的实际应用技能,提高他们创造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从而,让学生愿意完成作业,喜欢完成作业,愉快完成作业,在作业中体验成功,用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

3、活化历史知识,提升生活素养。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意大利学者克罗齐1917年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1947年1月,朱光潜先生在《克罗齐的历史学》论文中探究克罗齐的史学思想时,曾对这一命题做了如下阐发:“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实底思索,打动现实底兴趣,和现实底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所以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著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著重历史与生活的联贯”。这必然要求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相互融合,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活用历史,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分工,互相协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三、合作型历史作业设计的原则

1.目的性

作业要体现高中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教学单元目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作业要有针对性,而不是只图新颖。对学生易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宜设计有关提高思维力的作业,保证让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

2.现实性

现实统一于历史进程之中,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既是历史的延续,又是历史的否定和发展,并不断成为未来的历史。现实居于人类历史进程的中间环节,在设计作业时应注意与现实热点结合,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现实性思考。

3.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活动的倾向,它能推动一个人主动积极地去活动,产生一种推动力,从而获得奇异的效果。要让学生对历史作业产生兴趣,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机械重复,让作业的新颖,让学生感兴趣去做。

四、历史合作型作业的类型

合作巩固型: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不能放松。

合作延伸型:立足教材,拓展延伸。既让作业与教材保持联系,又要让作业保持距离。学生在进行拓展延伸类学习后,再来回眸教材、审视课文,必能加深理解,促进知识、能力、情感的内化。

合作研究型:结合教材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广泛涉猎,收集整理信息,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真筛选的基础上,表达、传递信息。它是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体现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

五、历史合作型作业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机制以教师评价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强调评价的客观性。当然,传统评价有其合理的地方。但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它的不足也日益凸现。例如:它侧重于评价知识与技能的掌 握程度而缺乏对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侧重于终结性评价而缺乏对过程的关注与反馈,评价形式单一甚至有绝对化倾向;过多关注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评价无法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与提高;重于简单的量化评价;学生只是作为被评价者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

因此,我们在评价过程中,要形成科学的评价观。

首先要明确答案的多样性和评判的互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评判学生作业时屏弃过去用“标准答案”一把尺衡量的观念,树立“言之有理即可”的思想。由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老师的评判就难免会有缺漏或错误。可以让学生对老师的批改进行反批改,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批改中,缺漏可以得到弥补,错误可以得到纠正。不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深刻,老师也能与学生教学相长。这样学生更能大胆地探究、无忌地表达,使作业真正能够取得实效。

其次,科学地评判作业,还要重视评判的过程性和延伸性。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的评判是结论性和鉴别性的,作业评判仅限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这样的评判一方面往往会对部分同学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也是作业资源的一种浪费。在“新课改”环境下,作业的评判应注重过程性和延伸性。既给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机会,又可以创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

第三,科学的评价还要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在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应是主体,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来。学生参与作业的批改,对改、互改、轮流批改,相互交流。在互动中激励学生,让学生对历史作业和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具有发展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在新课标下,作业的评价应该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的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形成学生、教师、家长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至于作业量化评价,也不唯分数是举,可以用等第评价,也可以用评语反馈;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积极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通过评价,使学生能够在反馈中完善,在完善中发展。

总之,合作型历史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面对着新课程改革,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 的学习过程,交给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方法,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人教期刊,2005年第1期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 篇6

一、新课改中重视设计高中历史作业的必要性

新课改中,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都做了相应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然而作为教学过程中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一部分教师却没有足够重视。不少教师设计的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课本,脱离生活、学生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力及素养的提高。总的说来,传统历史作业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形式单一

传统的历史作业几乎仅仅局限于书面作业,题型以材料分析题、问答题为主,选练重点是对学生基本知识的巩固,而考查学生探究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题目较少。传统作业完全是为了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往往就知识学知识,就技能练技能,作业设计是统一的规格、要求、数量,甚至答案也是统一的。这些作业往往没有兼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面对不同程度、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差异,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而这种无差异的“齐步走”、“一刀切” 的作业设计,导致了不同层面的学生“吃不好”、“吃不饱”、“吃不了”等现象的发生。其结果是作业只成为教师教学过程的“工序”,学生则是机械应付,其收效甚微。

2.作业内容机械

传统历史作业缺乏时代感,没有贴近时代与生活,而且作业量大,选题粗糙,重复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多,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兴趣减退。教师布置作业时往往要求把课本的一些段落照抄到作业本上,或者把课后练习全部做一遍。这类作业完全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及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学习、历史作业的兴趣。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一部分学生养成抄袭作业的不良习惯,从而使作业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教师教学思想陈腐

传统作业中教师为防止学生抄袭,特别强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而缺乏合作与探究,不允许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相互探讨、互相合作,这与新课改理念完全背离。教师没有把合作、探究当做一项必要的能力进行培养,不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学习做作业,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很好的锻炼机会,将来就很可能缺乏良好的协作精神与协作能力。

4.作业评判结果片面

传统历史作业评判由教师一人完成,学生完成后上交就万事大吉了。有些教师严重忽视了作业评语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作业完成积极性的教育激励功能,其作业评价是与“标准答案”作对比,非对即错,评判简单,评语刻板教条,甚至没有评语。大部分教师的作业评判,只是简单地评“优”、“良”、“差”之类,没有针对性,学生对这样的作业评语没有兴趣,长此以往,做作业就流于形式,形成恶性循环,这就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新课改下历史作业设计的特点

新课改下的作业作为一个基本的教学环节,既是提高学生素质,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联系课内外知识的桥梁。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根据新课改要求,并结合自身及兄弟学校的实践,新课改下的历史作业设计,应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探究性

所谓探究性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从社会、生活及其相应的情境中选择和确立方向进行探究。探究性作业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积极探究历史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与教师对话,可以向老师指出缺点、谈建议、提要求,交流学习的感受。其目的是让学生释放自我,增进师生情感,形成合力,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需要注意的是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学生可能有所顾忌,不习惯向老师指出缺点、谈建议、提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耐心地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和训练。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课本里的历史知识显得比较分散,归纳总结显得尤为重要。每学完一章内容,让学生归纳该章的知识要点很重要;学完几章内容后,则需要构建章与章的知识网络。通过这类作业的练习,学生不仅可以巩固知识点,而且可以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探究性作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开放性

新课改呼唤的是开放的“共享”式师生关系。完成历史作业的过程是开发与创新、合作与实践的开放过程。也就是说开放性作业的重要特点是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一般没有现成确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且善于联想、勇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其具体表现为:作业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有权自主选择;作业形式的开放性,改变固有的书面作业模式;作业答案及结果的开放性,不再是单一刻板的;作业评价方式的开放性,实行多样化的评价。开放性作业题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开放题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较大。要求学生尽量去理解过去人们的观念和思想,驰骋想象,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放性作业的设置,其目的就是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努力合作,敢于创新,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学习主体,有效组织学生提问题、辩疑点、探结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教学活动的有效互动,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教师以生为本,让学生思想更加开放。

3.层次性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的身心发展因先天条件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实。例如学完《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可以根据学生实况布置有层次性的作业:对学习能力强、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布置一道探究型的作业即“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对知识掌握不够好的学生,则可以布置一道基础型的作业即“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以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

4.复习性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知识需要重复,否则印象太浅,不会在脑中产生记忆效果。在学习新内容时,为了巩固旧知识,布置作业时选择前几章的练习题,让学生每天花一定的时间练习,逐渐积累。或者每隔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温习纠错本上曾经做错的题目。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新知识,而且巩固了旧知识,一举两得。课堂学到的东西,只有经过复习并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丰满、深刻。学以致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常言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过手的忘不了。参观、考察历史遗存,开展历史调查,撰写历史习作,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课件等,让知识始终在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得到运用、验证。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地完成适合自己水平和生活的作业,而这些贴近生活、重在实践行动的作业,对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和成就感很有效果。

总之,新课改下的历史作业,不应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应是课程动态的延伸,是课程重建与提升的创造,以及学生成长的一种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局限,根据学校的实际及发展情况,探索新的作业形式,树立新的历史作业设计理念,以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学以致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充分体验,身心得到发展。因此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业设计的重要性,重视课堂教学设计,花时间、费精力去钻研历史作业的设计,从而使有效教学与有效作业相得益彰,使学生的历史学习真正达到最佳效率。

参考文献

[1]汤敏.完善历史学科评价体系,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J].教育革新,2008(7).

[2]唐永康.论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评价方式[J].在线聚焦新课程,2008(9).

[3]王财权.历史教学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11).

[4]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历史作业的创新设计 篇7

那么历史作业到底要培养学生怎样的思维能力?如何培养?这是笔者希望解决的问题。

孙立田和任世江教授在《论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一文中提出一个历史思维能力分类的框架设计, 将高中阶段历史思维能力目标细化为四种思维能力, 即时序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逻辑推理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这种对思维能力的分类很具象, 少了“空中楼阁”的虚高, 笔者深受启发。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就历史作业如何培养学生的这四种思维能力谈谈认识, 以求教于同仁。

一、历史作业中时序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序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形成关注时间结构的思维意识, 其次要理解历史学划分的时代和分期, 以及这种划分背后的依据, 是哪种理论、哪种史观。还要关注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时间结构, 将中国史融入世界史的大背景, 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如汤因比所说, 要“试图将人类当做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

笔者在高三的复习课中, 往往布置一些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的形式, 按照时间顺序构建中外历史发展的知识导图, 既能突破一轮复习的专题式结构, 看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 还可将割裂的中国史和世界史关联起来, 构建“大通史观”。

如某组学生依据文明史观, 以时间轴的形式绘制出“工业时代的世界和中国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知识导图, 将该时期世界和东方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大事件按照时间顺序、中西比照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历史作业中历史理解能力的培养

历史理解能力包括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证据价值;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 理解历史环境中的人和事;认识历史现象所反映的历史时代特征, 理解历史理论问题, 等等。

陈寅恪说:“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 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 以窥测其全部结构, 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 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 始可以真了解。”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 难以还原, 理解历史需要借助合理的想象进入历史情境, 当然, 这里所说的想象是必须是基于历史证据的想象。

一位美国历史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历史情境探究题:“假设你是一位生活在18世纪的中国母亲, 你有一个女儿。利用研究资料或你自己的观点, 说服女儿裹脚是必要而且有益的。”“设想你是一位货币经济刚刚兴起时的商人。请写封信, 劝说其他商人放弃以货易货的贸易方式, 改以货币进行贸易。”学生在解释这些问题时, 需要进入当时的历史年代, 考虑人们的观念, 这样自然就理解了当时的历史环境。

如果理解历史在于理解历史环境, 那么思维的深刻则在于理解历史理论。理解历史理论不能靠“死记硬背”, 需要从演绎到归纳再到运用这样一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过程。以人教版选修四《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例, 笔者先抹去课本对孙中山的定性评价, 引入孙中山在政治、经济、思想、个人经历和情感、不同时期不同利益集团对其的评价等多方面的史料, 引导学生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总结评价人物的方法和原则, 然后再布置《再评孙中山》的小论文, 让学生将所习历史理论学以致用, 加深理解。

三、历史作业中历史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历史逻辑推理能力是在历史理解能力基础上, 对所阅读的历史陈述和历史资料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 得出与历史研究相近的结论。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逻辑推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笔者采用如下三步骤设计历史作业, 第一步是做现成的材料解析题, 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第二步由教师选择材料, 可以适当引入学术新观点、不同角度材料、易形成悖论的材料等, 笔者学生自行设计问题, 再进行逻辑推理。以《抗日战争》为例, 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如下材料:【资料一】1937———1945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的22次大会战;【资料二】《河北省志·大事记》收录的部分八路军烈士 (1939—1945) 名单;【资料三】《我的抗战———300位亲历者口述历史》部分资料;【资料四】《一个日本兵和一个中国兵的对话》。很多学生在设计问题和推理时, 都提到了“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不仅表现在国共两党的合作, 还体现在各阶层、各利益集团、海外侨胞的一致团结对外。抗战不仅体现在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中, 还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密切相关。战争与人性的关系……”

第三步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 由学生课后自主收集、整理资料进行推理, 由于学生掌握的史料有限, 还需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推荐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学习《古代的经济政策》一课时, 学生发现了一个悖论:“既然自秦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以后封建统治者大都继承, 但为何我国商业整体上却是不断发展的?”据此, 笔者给学生推荐了《史记·商君列传》、《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明史·食货志一》、《清文献通考·市籴二》的相关片段, 考虑到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困难, 又推荐了今文资料, 如齐涛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等。学生在此基础上, 自主收集分析材料, 进行逻辑推理, 得出“‘重农’是封建社会的一贯政策, 抑商并非贯彻始终。且‘抑商’的内涵是‘抑商人存商业, 抑私商存官商’”。

四、历史作业中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

历史解释需要运用史实作为证据, 需要在时间概念中解释历史问题, 需要解释历史现象形成的原因, 需要从历史环境解释历史观点, 可见历史解释能力是上述能力的综合和升华[1]。据此, 笔者认为布置体验实践型作业, 如阅读史料写书评、观看纪录片写影评、进行历史专题研究等都是有效的。此类作业由于耗时较多, 选择在寒暑假期间布置较为适宜。

以史籍阅读为例, 笔者每年都会开设“史籍阅读和历史论文写作”的拓展课程, 并列出一份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书目, 包括书目信息、推荐理由、问题导读等, 学生可自主选择一至两本精读并写出读后感, 为增强积极性, 可以在QQ群或微博上交流作品, 推荐发表等。

另外可以依托学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鼓励学生选取与历史有关的研究专题。如家在无锡玉祁的学生, 就可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通过实地考察、查找文献、采访老人等多种形式, 完成一篇长达数万字的《礼舍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最近几年, 乘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的东风, 笔者在每年暑假都会组织学生完成一项口述历史作业———“我的家族史”。做口述历史的过程和研究性学习基本一致, 不同之处在于需要采用“口述历史访谈”这一研究方法。由于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需要对学生进行前期培训, 使其熟悉操作流程、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这是部分学生口述历史作品的名称:《岁月霓裳》、《从合肥到无锡的跨越》、《爷爷奶奶的知青事》《大饥荒·大洪水·大迁徙》、《土地、土地》、《七六记忆———姥爷唐山抗震记忆》……

学生作品出乎意料的好, 每届都能斩获大奖, 获得亲人和社会的认同。该项作业最大的魅力在于让学生亲手触摸自己的家庭成员所经历的活生生的、包含人间悲喜剧的个人经验, 让他们去探索这些经验和历程、矛盾和彷徨、苦难与成长, 最后所收获的东西就是对历史真相最好的尊重, 而历史解释能力的获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总而言之, 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历史作业设计具备以下要素:趣味性, 作业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开放性, 作业的视野要开阔, 答案要开放;科学性, 作业的设计要严谨, 遵循历史学的基本原理, 避免随意而为;多样性, 作业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包括书面、口头、实践性作业等;发展性, 作业的目标和评价要指向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还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分层需求和适度原则。

参考文献

浅谈小班初中历史教学的作业设计 篇8

一、分层多样, 不搞统一作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作业布置也是统一的, 这样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 有些作业只是机械而重复地做无用功而已, 这大大压抑了他们思维的创新性。而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 这些作业又让他们倍感吃力, 久而久之, 他们必会产生厌学心理。

而在初中小班教学中, 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少, 教师更容易深入了解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改变“一刀切”的模式,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材施教, 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比如对于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 教师可以紧扣教材, 巧妙设计基础知识类的家庭作业, 重视提高他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巩固质量。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教师则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拓展能力为主要目的, 布置综合性强、操作灵活、有创意的作业, 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 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要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 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策略和指导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都得到发展。

二、题目要少而精, 体现典型性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在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下, “题海战术”的作业量大, 常常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还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些作业甚至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绊脚石, 完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而小班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生个性, 以人为本。如果教师能精选习题, 注意丰富其形式和内容,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从内心里喜欢做这样的历史作业, 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必须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布置不同的作业。更为重要的是作业分量一定要适度, 宁缺勿滥, 力求少而精, 使作业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

三、跳出课堂, 拓展延伸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副作用, 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往往是考试怎么考我们就怎么设计。这种缺乏创造性的作业设计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长此以往, 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有人曾做过这样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72%的学生不喜欢机械地抄写作业, 而83%的学生喜欢有特色的、趣味性强的作业。

其实历史作业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课堂上、学校内, 而应该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事实上生活才是历史作业的源泉, 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素材。

鉴于以上的几点思考, 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作业形式:

1. 阅读课外历史书籍。让学生在蕴藏丰富的文化宝库中汲取智慧, 积累历史知识, 加深文化底蕴。

2. 进行实地调查、考察。

如在教学《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节这课之前, 教师可以布置作业, 让学生对当地的一些古老村落、遗址进行实地调查, 积累历史知识。

3. 完成有趣的作业。

采取诸如自编测验试卷、表演、历史知识竞赛等形式。至于具体采取哪种 (或哪几种) 作业形式, 则由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学生兴趣和能力情况来确定。

这样让学生在“趣”中学, “趣”中练, 由旧“趣”促新“趣”, 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能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发挥自己的潜力, 甚至连平时我们眼中所谓的“后进生”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 这样的作业, 肯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效果也会不错。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预习作业的设计 篇9

一、历史预习作业的价值

预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前, 学生自己熟悉教材并完成预定目标的学习任务。但长期以来, 预习经常有意无意地被广大师生所忽视, 即使布置了预习作业, 其形式也无非是让学生看书或者做几道练习题,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有关资料显示, 在传统的作业模式下, 84%的作业为练习性书面作业, 72%的学生没有机会完成实践性作业。可以说, 作业改革的滞后已经直接影响到了课程与教学改革, 成为了阻碍素质教育发展和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预习作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是历史学科作业改革的理论依据。

历史预习作业的价值是训练, 是巩固, 还是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抑或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呢?这一问题可能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笔者认为, 历史预习作业的价值, 从短期来看, 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长远来看, 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历史预习作业的分类

1.常规作业。 (1) 学生通读教材, 划出教材中关键的字、词、句。 (2) 编写学习提纲, 绘制知识结构图。 (3) 完成练习册上的书面作业。 (4) 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等。对于常规预习作业, 学生必须按时完成, 教师可以全部检查, 也可以有选择性地检查, 评价标准主要是看学生完成与否。

2.自主作业。自主预习作业形式包括历史小论文、历史模型与多媒体课件制作、课本剧表演、参观调查与主题演讲等。自主预习作业可以有选择性地完成。评价标准主要是看完成质量如何, 可采用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的等级制评定形式。

三、历史预习作业的设计

1.从形式上来看, 最好是单独编写作业项目。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合理进行调控, 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历史预习作业项目可以包括以下内容:课标要求、会考条目、重点难点、知识结构、知识填空、同步检测及趣味拓展。课标要求项目主要是列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每一课时的要求。重点难点项目下要列出每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结构最好由学生自己构建, 特别复杂的, 可让学生以填空形式完成。知识填空是对课标要求和会考条目内容的具体化, 主要是通过填空巩固基础知识。同步检测可参照各省市历年中考真题按照课时编写, 用比较科学权威的标准进行检测评价。趣味拓展是指采用有趣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当然, 也可以把历史预习作业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2.从与教材的关系来看, 历史预习作业要紧扣教材内容, 但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升华。如, 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假如没有希特勒, 二战会不会爆发?漫谈欧洲历史上的统一, 谈谈对某一历史人物的看法等。

3.从涉及的学科来看, 历史预习作业要以历史学科为主, 但也可以是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如, 将预习作业内容延伸拓展到政治、经济、军事及地理等相关学科, 引导学生挖掘新的课程资源。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不同的作业设计折射出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通过历史预习作业的有效设计, 能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可让学生乐于参与、深入探究及主动实践。将历史预习作业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张扬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心智及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样, 教师就可将教学的着力点从教“书” (传授知识) 转向教“学” (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 ,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临界生历史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 篇10

一是历史作业设计要生活化。联系周围的历史人物、历史古迹等, 让学生通过历史作业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历史。如抗战胜利的周年纪念时, 可以布置学生观看抗战电影, 阅读抗日故事, 向家中老人打听他们在抗战时期目睹的事实, 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以各种方式了解这一段历史, 再发表看法, 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 写历史小论文, 从中培养综合能力, 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 从生活中感受历史。

二是历史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作业设计必须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层次的作业, 以达到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根据作业量、完成作业时间、作业难度、学生的情况等分层, 笔者每节课后都设计AB两组历史练习题或者增加自由选做题。A组题是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 B组题或自由选做题是较高的要求, 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前一种题型主要有选择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制表题等, 主要目的是掌握、巩固历史课本知识, 后一种题型多种多样, 内容有史料的辨析, 课文内容的整理, 有指导学生查阅辞典, 讲故事, 开展历史问题的讨论, 有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这些习题都与有关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但都不能从历史课本中找出现成答案。

三是历史作业设计要多样化。作业的设计可采用多种形式, 可以是预习性的、复习性的, 可以是口头的或笔头的, 可以是常规性的或开放性的。比如开放性的作业可以是历史小报、历史表演剧、历史歌曲、历史影视作品评析、历史网页制作、历史学习等竞赛活动。

传统的作业设计一般是以“写”为主的作业, 历史教学中根据临界生的情况应该还要有其他形式。如“说”的作业:学完必修一第13课《鸦片战争》后, 请同学们课后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给家长和其他同学听。如“读”的作业:学习必修二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 请把当天所学的课文和重点段落读给家长或同学听。如“问”的作业:在学完必修一第16课《辛亥革命》后, 你能设计问题考考你的家长吗?如“记”的作业:在学完选修《戊戌变法》这一课后, 请简单介绍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并谈谈戊戌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

四是历史作业设计要有情感。如学习必修二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1912年3月, 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剪辫令, 要求留有发辫者, 限期剪去辫子……面对此情此景, 请你结合《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编排课本剧《剪辫风波》。除了角色扮演, 问题设计的形式还有很多, 如调查访问、参观考察、小报编辑等都是很好的形式。在活动中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不仅真实地感受了历史, 更会和历史产生一种心灵上的亲近与共鸣。

五是历史作业设计要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 互相交流;或者让学生根据历史教学内容找题目, 教师汇总后挑选质量好的题目编成练习, 学生做自己所挑选的题目有亲切感, 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通过互联网学习可精心设计开放性作业, 如学习了必修一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后, 设置了两道拓展题:1.谈谈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2.假设你某天来到马克思的墓前, 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 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 联系中国现实, 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及其命运的看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任选一题, 这种开放性作业, 保证了全体学生都在不同的目标下练有所得, 使他们乐学而不厌, 树立了“我能行”的信心。

六是历史作业设计要注重探究性。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设计了作业:历史总是以各种形式存在现实当中。我国当代一位著名文化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 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废墟中的圆明园, 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今天, 我们又重温这段历史, 你有何感想?请以“废墟上的感想”为题写一篇200字以内的小论文。

七是历史作业设计要注重合作性。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应切实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搭建平台, 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 还可以是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切磋与交流。

浅谈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作业设计;有效性

历史作业应该以新课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力求新颖多样、面向全体、学以致用,达到作业与教学的有效结合。那么,高中阶段应该如何设计历史作业呢?

一、从激发兴趣角度设计充满活力的历史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可以做到新颖多样,突出趣味性,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根据中学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抽签等多种竞赛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奖励,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游戏、猜谜、历史情景剧表演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能力,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从因材施教角度而设计分层次的历史作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要从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来把握内容标准的实施”。学生间的差異是客观存在的,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讲究层次性的。因此我认为,教师设计历史作业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因人而异,以防止出现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特别是防止出现缺交作业或是抄袭作业的情况。如,岳麓版必修二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课标要求是“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A级基础题,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不再望题生畏——整理“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B级巩固题,主要是巩固新知,内容紧扣当天所学——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C级发展题,有一定难度,针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依据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分析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所起的作用。在作业设计中给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量度和难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其各取所需,为每个学生创设一个练习、提高、发展的学习环境,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历史作业完成中得到成功体验,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从学以致用角度设计生活化的历史作业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进行历史作业设计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善于挖掘社会生活与课堂知识相关联的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实现历史作业的有效性,促进教学的实效。如,在学习“宗法制”一课时,我的作业设计是:“分析宗法制的内容、特点、作用及对民族凝聚力和祖国统一大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举例说明?”这样,不仅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还能使学生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巩固拓展课堂知识。

四、从全面发展角度设计合作探究型的历史作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有效性历史作业设计中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事物,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丰富生活经历,探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予以解决,使自己的探究成果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如,学习岳麓版必修2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8个组,要求他们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用各种方式展现本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为了完成作业,学生分工合作,查访长者,查找相片,影像资料,制作幻灯片……这样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深入了解家乡面貌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家乡强烈的热爱之情,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归纳和整理材料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成长,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

当然,一份好的历史练习,有利于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绝对不仅仅就是一道或几道好的材料解析题,而应该是结合课程标准,合理制订一份适量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练习。就高一新生的特点,我认为每节课后最好的练习是一道史料丰富的材料解析题,再加上五至十道选择题。高一历史课时是两节,如果只提供一道材料解析题,显得过于薄弱,如果只是多几道材料解析题,又显得过于单调,也不利于历史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对历史教学来说,高一作为基础年段应该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而选择题无疑比材料解析题更能实现这一课程目标。更何况选择题是高考历史的重要题型,有必要从高一抓起。

当然,在高一阶段,也不能布置大量的历史练习,尽管都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用大量晚自修时间来完成,这也是不现实的。毕竟很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五至十道选择题大概要用十分钟,一道材料解析题大概要用二十分钟,加起来是半个钟头,一周两个课时就是一个小时。在“重理轻文”的高中阶段,这是个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时间,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说服学生要认真、高质量地完成每次的历史练习。

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业设计的重要性,使有效教学与有效作业相得益彰,使学生学习历史真正达到最佳效果。

浅谈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 篇12

一、历史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中随机应变, 不为习惯性思维束缚的能力。为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设计问题时应注意: (1) 设问的角度要灵活。 (2) 问题要含有多个答案或有多种解决方法。 (3) 问题具有迁移价值。具体可设计“发散式”“辐集式”“变换式”等。例如:在复习商鞅变法的内容时,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设计问题: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什么;能反映生产关系变化的措施是什么;能让平民子弟当官升官的措施是什么。

A.土地私有B.奖励耕织

C.奖励战功D.推行县制

二、历史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培养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用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和方法来学习历史, 对未知历史事件进行有创见的思索。在历史教学中设计带有创造性思维问题时应注意: (1) 学生需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 (2) 设计问题必须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境之中。 (3) 必须以探索性的问题为切入点。具体可运用联想与综合法、分析与比较法、归纳与推理法。例如:从古今中外战例中探索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 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一般规律:战争中往往正义者、得人心者胜, 社会形态社会制度优越者胜, 经济与技术先进者胜, 智者勇者胜, 反之则败。根据这一规律, 进一步设计问题:“比较1894年甲午战争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分析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为何一败一胜?”让学生从历史背景、两国国情、领导集团态度、抗战路线、人心向背……等角度探索。又比如我讲完新航路开辟后, 设计如下问题:请同学们从原因、航程、规模、人物等方面比较中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与西方的新航路开辟?你还想到哪些不同?经过小组、全班讨论后, 有些同学就想到了影响不同。这样就达到了拓展思维的效果。

三、新课改下历史作业布置方法的转变

1. 变重“量”为重“质”

过去讲求“题海战术”, 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巩固”和“技能的强化”;现在作业要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须努力提高作业质量, 精心设计, 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例如我在讲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设计了一个填表作业, 分成革命爆发的原因、领袖人物、革命爆发的标志、重要法律文献、革命的历史影响等方面。接着讲完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后, 学生自己都能完成作业了, 而且效果很好。

2. 变求“同”为求“质”

过去作业布置, 很少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 强调整齐划一。现在要求作业布置时必须有层次性, 适合因素各异的每个学生。老师布置作业时, 将作业分成基础题、中等题、拓宽拔高题。班级四分之一的学生全做就行了。这样做既达到了拔优, 又照顾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既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 又提高了整体质量。

3. 变封闭为开放

传统的历史作业强调答案的标准和接近标准, 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束缚思维能力的发展, 是一种封闭的作业。现在的作业要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发展性、独创性。还可适当充实一些与社会联系的实践性作业, 加强知识性作业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当今世界越来越开放, 地球是越来越小却越来越紧密。各科作业尤其是历史学科的作业必须更开放, 强调古今中外。我在讲完日本明治维新一课后, 布置了这样一道拓展思维的开放题:有人说, 正是因为当年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所以日本才走上了一条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并且不断对外扩张, 才有了近代史中日本对亚洲各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假如当年的明治维新失败了, 也许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了。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争论得很厉害。这道题没有统一答案, 只要他们言之有理, 我都给予肯定表扬。这样他们既拓展了知识又锻炼了思维, 效果非常好。

4. 变独立完成为协同合作

传统作业强调学生的“独立完成”, 忽视合作学习的方式, 造成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的退化。《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教师要积极引导建立起交流机制。例如, 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寻找学习伙伴、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等。例如复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节时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搜集一个经济开发区发展情况的图片, 配上解说词, 举办小型展览, 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该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时代自豪感。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 自己走访亲友、社区, 自己整理资料, 自己撰写解说词, 小组再讨论好中选优, 全班一起看展览。可以说学生的身心都投入进去了, 效果岂能不好?

摘要:历史作业是重要的, 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历史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历史作业布置的方法必须转变。

上一篇:麻疹病例下一篇:企业如何开展交叉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