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项目

2024-10-04

AFP项目(精选7篇)

AFP项目 篇1

摘要:国家提出“卓越计划”的目的即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同时,金融人才也在我国在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金融理财师(AFP)作为国内新兴的热门金融职业,各高校开展卓越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却甚少。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内涵以及AFP项目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方式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建议。

关键词:AFP,卓越,金融专业人才,培养

一、卓越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同时有助于我国更好更快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而金融理财师(AFP)是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为了保障金融理财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新设立的金融职业。AFP在我国的出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于我国金融理财和金融理财师事业发展计划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东北农业大学的AFP项目执行分析

AFP被誉为“全球第一金融理财黄金标准”,是国内唯一受到各大金融机构广泛认可的金融认证。对大学生而言,AFP证书不但在银行应聘时会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而且持证人在应聘、升职、加薪、转岗各方面均有相应待遇,可以提高个人就业实力。

目前,实施AFP卓越计划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等院校较少,其中东北农业大学开展了AFP项目,开展对象范围主要是东北农业大学金融系本科生。课程规划的原则和特色主要特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AFP证书参考教材的学习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要求金融专业教育要不断顺应时代变化,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够为考取AFP证书作准备,成为更加专业的人才,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金融机构的实习

本课程规划中提高了实习的重要性,希望同学能够到银行、保险等企业实习,除提前认识自己的职业性向外,并培养同学综合性的知识与实务经验。

(三)根据时代要求,更新教学内容

为了能够让学生紧跟时代的潮流,公选课中引入金融市场趋势等课程,保持学生思想的时代性。同时,计算机在金融机构中的作用愈来愈大,引入了数据库基础(access)、商务统计等内容。这两个举措旨在提高学生对金融的认知和相关技能的能力。

(四)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在合作开办课程中引入金融与心理、金融营销与服务、 沟通的艺术等内容,旨在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五)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金融与法学、管理学、数学和外语的融合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法学能够让学生有着更强的规范意识,数学能够让学生更加地了解理财产品,外语则让学生多一门沟通的技巧,三者的融合能够让学生更加国际化、规范化并能在推荐的时候更加具有说服力。

因此东北农业大学AFP项目希望透过课程设计、证书的考取、课堂报告展示和实习等,培育具全方位金融服务管理人员。

东北农业大学AFP项目课程安排(见表1)。

三、卓越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单一化

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追求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和多元化,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仅仅了解乃至掌握一门专业知识都是远远不够的,很难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然而,国内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专业化和单一化,较少考虑学科交叉与融合,使得学生的能力有限,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外,开设的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链接,导致其中一部分课程之间存在相互重复,而另外一部分知识点又会被忽略,使得学生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不完整。

(二)课程体系设置模糊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中国目前的教学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通常是课上“老师讲 + 学生听 + 记笔记”的教学模式,课下学生会采用死记硬背的记忆方式来牢记知识点而并未真正理解知识内涵。此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课程理论知识教学偏多,而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往往反映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一般理论教学时间占到了整个教学体系的80%以上,而实践课所占比例不到20%。

(三)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校现在的师资队伍中往往是年龄偏大的老师比较多, 年轻老师偏少。这些资历久的老师多半是出了校门就进入大学教学,虽然拥有高学历,但可能并未真正在专业岗位上工作或历练过。即便是课题调研或是其他因素关系曾经有接触过有关工作,但仍然没有系统性的或是全面的实践经验,更多的只能是教授书本知识,知识更新不足,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更好地打开学生视野,不利于学生们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快速适应社会生活。

四、卓越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课程目标,建立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对于金融专业人才来说,现阶段的金融教学课程设置应该符合社会对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前沿性和适应性,需要牢牢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实践能力相呼应的培养目标,全方位地做到高校培养出来的金融专业人才是社会需要的,是能够在社会中获得一席之位的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明晰化,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正如问题中提到的目前中国的教学模式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们只会死记硬背,而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老师不是主讲人,而是采用学生主讲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与老师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辩论,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或是采用其他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除此之外,课程体系设置应该更加明晰化。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整体水平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需要着重考查教师其专业工作的实际水平,不能仅仅以学历或资历来考量教师水平的高低。 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在假期或是没课的学期到基层或是相关部门进行调研或是参与社会实践,经过实践锻炼获得第一手的实践经验,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把实践当中的实例或是一些经验教训传授给学生们,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

五、结论与讨论

在深入剖析“卓越计划下金融工程师”的内在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金融专业的特点,提出基于AFP项目的卓越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东北农业大学AFP项目为案例,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个性化的培养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建立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环节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当然,目前关于卓越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开展的甚少,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要求和培养标准起到了指导性方向,还需要各高校针对自己的办学特色,研究制定出适合本学校的卓越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AFP项目 篇2

大豆是一年生豆科双子叶植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类,也是如今世界上许多地区人和动物的主要食物。大豆营养价值很高,在百种天然的食品中它名列前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大豆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作为大豆原产国的中国则次于巴西和阿根廷。由于我国大豆产量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自1995年起中国开始进口大豆,201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5 480万吨,占国内大豆市场的三分之二。

大豆植株抗冻害能力低是影响我国大豆产量的因素之一。由于抗冷冻蛋白的热滞效应和冰晶形态效应使其可降低冰点,抑制冰晶生长,目前从越冬昆虫中分离出来的抗冷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s,AFPs)活性是鱼类的10~100倍[1,2,3]。将昆虫afp转入植物体内的研究有许多,如2002年Huang等将DAFP基因成功导入拟南芥[4];2005年郭丽琼等将昆虫抗冷冻蛋白基因成功转化进草菇[5];2006年薛娜将昆虫抗冷冻蛋白基因转化进烟草[6]; 2010年Xia Lin等将甲虫的两种afp转化进果蝇中表达[7]。

本研究将已构建好的含有源于Budworn的抗冷冻蛋白基因afp的表达载体pCAAFP66的农杆菌工程菌EHA105,以大豆下胚轴为外植体,利用农杆菌共转化法将afp整合至大豆基因组中以获得抗性再生植株。目前将该afp作为目的基因,大豆下胚轴为外植体的遗传转化尚未见报道,该育种方法将为培育出抗冻害能力较强的南方大豆提供研究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材料

大豆品种华春6号由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年海教授提供;马祖1号为福建莆田本地主栽品种。含有afp基因及除草剂bar基因的表达质粒pCAAFP66及含有表达质粒pCAAFP66的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工程菌株EHA105的构建及检测均由作者课题组赵印华等[8]构建并保存。PCR引物为:

P1:5’-CCATGGAATCGGCACGAGGAAAGACATAT-3’;

P2:5’-CACGTGCATGGCTTAATTAGCACTG-3’。

1.1.2 试剂

DNA限制性内切酶SalⅠ、高保真DNA 聚合酶购自NEB公司;质粒快速提取试剂盒购自北京博大泰克公司;寡核苷酸引物由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除草剂草丁膦购自广州威佳科技有限公司,其他各种试剂为国产分析纯。

1.1.3 仪器

PCR仪,Applied Biosystems公司;Eppendorf离心机5810R,德国Eppendorf公司;GXZ智能型光照培养箱,宁波江南仪器厂;DYY-6C型电泳仪,北京市六一仪器厂;HH-1数显恒温水浴锅,江苏省金坛市荣华一起制造有限公司;精密pH计PHS-3C,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制造;SPX智能型生化培养箱,宁波江南仪器厂;超纯水机,方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无菌超净工作台,苏净集团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

1.1.4 培养基

①MS B5 培养基:

MS B5配制采用赵印华等[8]方法;

②PPT浓度筛选培养基:

1/2 MS B5+0.6 g/L MES+0.2 mg/L 6-BA+0.2 mg/L IBA+0.88%琼脂,pH 5.8;

③发芽培养基:

1/2MS B5 +0.6 g/L MES+0.5 mg/L 6-BA +0.88%琼脂,pH 5.8;

④YEP培养基:

10 g/L蛋白胨+5 g/L NaCl+ 10 g/L酵母提取物,pH 7.0;

⑤共生培养基:

1/2MS B5+0.6 g/L MES+6.0 mg/L 6-BA+200 μmol/L AS +0.32 mg/L L-半胱氨酸+0.76%琼脂,pH 5.8;

⑥恢复培养基:

1/2MS B5+0.6 g/L MES+0.2 mg/L 6-BA+0.2 mg/L IBA+300 mg/L Cefo+0.88%琼脂,pH 5.8;

⑦筛选培养基:

1/2MS B5+0.6 g/L MES+0.2 mg/L 6-BA+0.2 mg/L IBA +300 mg/L Cefo+1.0 mg/L PPT+0.88%琼脂,pH 5.8;

⑧生根培养基:

1/2MS B5+0.6 g/L MES+1.0 mg/L IBA +300 mg/L Cefo+1.0 mg·μL-1 PPT +0.88%琼脂,pH 5.8。

1.2 方法

1.2.1 PPT浓度筛选

把大豆下胚轴外植体接种于含有草丁膦(PPT)浓度分别为0、0.25、0.5、0.75、1.0、1.25 mg/L的固体PPT浓度筛选培养基,根据不定芽生长情况确定转化后PPT筛选的最适浓度。

1.2.2 大豆外植体制备

将经过氯气12 h消毒后完整、无菌斑的大豆种子华春6号、马祖1号分别接种于发芽培养基培养3~5d萌发(华春6号见图3A,因马祖1号与华春6号转化情况相近,因此图略)。切取下胚轴作为实验外植体,其长度为1~2 cm,并在生长点适当划伤,利于农杆菌侵染(见图1)。

1.2.3 菌悬液制备

挑选已成功转化的农杆菌单菌落,至含有50 mg/L Kan的YEP培养基中,28℃、200 r/min摇床培养24 h。再取1 ml菌液于含有50 mg/L Kan的YEP培养基中,28℃、200 r/min摇床培养至OD600为1.0~1.5;取30 ml菌液4℃、4 1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用侵染培养基重悬菌体,28℃、200 r/min摇床培养至OD600为0.5~0.6后,静置1 h备用。

1.2.4 农杆菌侵染大豆下胚轴及下胚轴共生培养

将制备好的下胚轴放入菌悬液中侵染30 min(期间偶尔震荡),吸干后接于铺有一层滤纸的共生培养基,25℃暗培养3d(见图3B)。

1.2.5 大豆下胚轴恢复及筛选培养

将侵染后的大豆下胚轴用无菌水冲洗3次,吸干后接入恢复培养基,在25℃光照培养箱中恢复培养6d(见图3C)。将恢复培养后有不定芽萌动的下胚轴移接至筛选培养基,每隔7d继代1次,直至不定芽伸长至3 cm(见图3D)。

1.2.6 不定芽生根及移栽

将3 cm不定芽移接到生根培养基至长出茁壮的不定根,待其芽伸长至5~8 cm(见图3E)时进行开封练苗3d。将苗移栽到营养土中(蛭石:土=1∶1)生长(见图3F),直至结出豆荚。

1.2.7 再生植株的PCR鉴定

采用CTAB法提取再生植株和非转基因大豆对照的叶片基因组DNA,以其为模版,P1、P2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反应条件:预变性94℃ 5 min,循环参数为94℃ 40 s,58℃ 30 s,70℃ 1 min,30 个循环,70℃ 延伸6 min。电泳检测PCR产物。

2 结果与分析

2.1 PPT浓度梯度筛选

PPT的除草机理是其竞争性抑制植物体内烯醇丙酮基莽草素磷酸合成酶(EPSP),从而阻碍了莽草素转化为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从而干扰使蛋白质合成,使植物死亡[9]。选择适当浓度的PPT作为筛选浓度十分关键,若PPT浓度选择过高,尽管是抗性外植体也会死亡,无法获得再生植株。实验将大豆下胚轴外植体分别接种在含有PPT浓度分别为0、0.25、0.5、0.75、1.0、1.25 mg/L的固体芽诱导培养基中(见图2),可得当PPT浓度为1.25 mg/L时下胚轴完全死亡,为1.0 mg/L时死亡率为约90%,因此最适合PPT筛选浓度为1.0 mg/L。

2.2 大豆下胚轴的转化情况及影响因素

在共生培养后,经比较,马祖1号下胚轴有不定芽生长的植株比华春6号少,可能是由于马祖1号下胚轴较粗壮,伸长需更多养分所致。另外,外植体伤口常出现褐变现象,马祖1号比华春6号褐变更严重。褐变是由于植物受到机械损伤和农杆菌侵染后,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催化酚类与O2氧化形成醌,导致褐变产生。也有可能因该基因型大豆下胚轴生长点组织较幼嫩,对农杆菌产生过敏反应,导致感染部位褐化坏死[10]。褐变会导致再生植株率和转化率降低。由于创伤信号分子为酚类物质,其氧化失活将影响农杆菌的趋化性,同时褐变使生长点细胞死亡,无法分化为不定芽,从而导致转化率下降。因此本研究采用添加L-半胱氨酸,以减轻褐变的发生。

恢复培养基不含PPT,是为了使受农杆菌侵染后的外植体恢复原有的生长能力,生长出不定芽。从图片可见,在恢复培养过程中有部分外植体无法长出丛生芽,是因为在外植体感受态制备时将极薄的生长点细胞损伤,使其失去生长。另外,还会有部分外植体在损伤初出现白色愈伤组织,致无法长出丛生芽,是因由IBA含量较低导致。据文献报道,在培养基不加入IBA时,下胚轴易膨大成愈伤组织[11]。因此,本研究调整好6-BA和IBA的浓度比,减少了白色愈伤的出现,但下端膨大现在无法改善,仍需继续探讨。

将恢复培养6d的下胚轴接入筛选压为PPT1.0 mg/L的筛选培养基,若外植体基因组中没能成功整合含有抗PPT基因的外源基因,外植体丛生芽会出现黄死现象;若能成功转入,则丛生芽会持续生长。筛选培养过程中,会出现丛生芽贴附在生长点不长高的现象,这与组织培养中激素的来源、质量、配制时间及基因型有关。

1~6号PPT浓度分别为(mg/L):0、0.25、0.5、0.75、1.0、1.25。

PPT Concentration in 1~6 culture medium(mg/L):0,0.25,0.5,0.75,1.0,1.25.

A:种子萌发;B:共生培养;C:恢复培养;D:筛选培养;E:生根培养;F:土壤栽培。

A:germination cultivation; B:co-culture; C:regeneration shoots; D:selected cultivation; E:rooting cultivation; F:cultivation in soil.

1,10:marker 3; 2,11:质粒pCAAFP66 PCR产物; 3:华春6号非转基因大豆PCR产物; 4~9:华春6号转基因大豆PCR产物; 12:马祖1号非转基因大豆PCR产物; 13,14:马祖1号转基因大豆PCR产物。

1,10:marker 3; 2,11:PCR product derived from plasmid pCAAFP66; 3:PCR product derived from Huachun 6 soybean non-transformants; 4-9:PCR product derived from Huachun 6 soybean transformants; 12:PCR product derived from Mazu 1 soybean non-transformants; 13,14:PCR product derived from Mazu 1 soybean transformants.

2.3 再生植株的PCR鉴定

华春6号和马祖1号经农杆菌诱导下胚轴遗传转化后,分别获得6株和2株再生植株,提取这些植株的叶片基因组DNA为模板对目的基因afp PCR扩增,以pCAAFP66质粒为阳性对照,非转基因大豆DNA为阴性对照。结果显示,10株再生植株均扩增出与阳性质粒相同大小(400 bp左右)的目的基因afp的特异条带,而阴性对照无带(见图4),初步证明了这10株再生植株都为阳性转化子,afp成功整合至植株基因组中。

2.4 不同基因型大豆下胚轴的转化结果

对华春6号和马祖1号大豆下胚轴转化结果进行比较,统计筛选存活植株数和再生植株数(见表1),并经电泳检测阳性转化率分别为3.70%和0.94%,结果表明,华春6号再生植株率和转化率都高于马祖1号,可见华春6号更适于作为转基因的实验材料。

3 讨 论

近年来,用于大豆外源基因转化研究的外植体主要是子叶节、胚尖、下胚轴,以大豆下胚轴为外植体的研究在国内比较少。本实验参考Tetsuya Yamada[12]在共生培养基中加入L-半胱氨酸,并在生长点适当划痕,减少了侵染伤开口的褐变,并有利于农杆菌的侵染。与赵印华等胚尖法[8]比较,本研究转化方法不需经种子浸泡、预培养的步骤,减少了胚尖法受无菌水浸泡阶段的水温、时间,以及胚尖预培养时间的影响。与王广科等[13]子叶节法比较,因子叶节外植体大,消耗营养多,易产生封顶芽,且基因依赖性较大[14],除本研究组织培养中激素的使用种类较子叶节法少,实际转化率也较为理想。本研究具有操作简便,影响因素少的优点。与段莹莹等[15]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转化率偏低,原因是采用下胚轴等外植体直接诱导植株再生存在着不同物种间的差异,即使在转化频率比较高的植物中也有很大的基因型依赖性引起的[16,17]。

本研究以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可成功将来自昆虫Budworn的afp转化进大豆基因组中,并获得阳性转化植株,证实不同基因型大豆的转化率存在差异,华春6号比马祖1号大豆更适合用于外源基因转化的材料。

致谢:此文是在指导老师郭丽琼教授、林俊芳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和关怀下完成的,在此深表谢忱!同时也特别感谢覃风云博士、赵印华硕士研究生提供的技术帮助!

摘要:目的:通过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大豆。方法:通过热激法将质粒pCAAFP66导入根癌农杆菌菌株EHA105中获得含有抗冷冻蛋白基因(afp)及除草剂抗性筛选标记基因(bar)的农杆菌工程菌株;以大豆品种华春6号和马祖1号种子的下胚轴为外植体,经过农杆菌介导将抗冷冻蛋白基因导入大豆基因组中,在含有除草剂草丁膦(PPT)的培养基中筛选、并经过PCR鉴定获得大豆转化植株。结果:PPT的最佳筛选浓度为1.0mg/L,华春6号和马祖1号的阳性植株数分别为6株和2株,转化效率分别为3.70%和0.94%。结论:不同基因型大豆的转化率存在差异,抗冷冻蛋白基因成功遗传转化进大豆细胞中。

AFP项目 篇3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查对象为在我院接受孕期保健和来我院就诊的妊娠妇女, 共筛查587例。筛查时间为2003年8月至2004年7月, 筛查年龄为23~43岁, 平均28.5岁, 孕龄14~20周。同时记录孕妇身高、体重, 询问其妊娠史, 继而进行AFP/hCG血清学筛查。严格以B超确定孕龄。

1.2 方法

抽取孕妇静脉血2~3 ml, 装入无抗凝试管, 室温静止1 h, 300 r/min, 室温离心10 min。AFP/hCG定量酶联免疫试剂盒 (ELISA法) 由北京普瑞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主要仪器Multiskan Ascent型酶标仪等。检测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提供的说明书进行。

1.3 数据处理

将酶标仪在波长为450的OD值输入优普生妊娠风险计算软件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技术中心提供) 计算AFP/hCG浓度, 以正常值的中位数倍数 (multipes of median, MoM为1, 输入年龄, 孕龄, 身高, 体重, 主要妊娠史等, 计算唐氏综合症等染色体疾病风险。

1.4 结果判断

AFP/hCG筛查危险度≥1/300, 则定为唐氏综合症高危妊娠;当AFP血清MoM值≥2.5, 则定为神经管缺陷高危妊娠。对于唐氏综合症高危妊娠, 建议孕妇接受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于神经管高危妊娠, 建议孕妇接受彩色超声波诊断, 加强孕中期检测和随访。

2结果

2.1 灵敏度

试剂盒最低检出量AFP为<200IU/L, hCG检测的最低检出量为<0。001KU/L。

2.2 准确性

将不同浓度的AFP/hCG标准品加入储存的血清样本, 用验证的试剂盒测定加入前后的AFP/hCG值, 计算所加存品的回收率, 其中AFP平均回收率为96.8%, hCG平均回收率为97.5%。

2.3 筛查结果

笔者将上述587例孕妇血清AFP/hCG值输入优普生妊娠风险计算软件, 唐氏筛查结果:在587例筛查孕妇中, 检出高危妊娠18例, 筛查阳性率为3%, 其中9例转院做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查。统计发现唐氏综合症临床结果;灵敏度为86.7%, 特异性为90%;神经管畸形筛查;在587例筛查孕妇中, 检出神经管畸形3例, 筛查阳性率为0.5%, 经B超检查, 发现1例神经管缺陷儿。统计发现神经管缺陷临床结果灵敏度为100%, 特异性为99%。

3讨论

唐氏综合症群体发病率为1.23‰, 是足月新生儿最常见的染色体病, 是造成儿童智力低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存活时间长, 迄今无有效治疗方法。采用母血清标记进行唐氏综合征胎儿筛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 不但可以减少异常或畸型儿童出生, 也可以减少侵入性的检查;且具有临床操作简便、应用范围和检验范围面广、安全有效、符合经济效益、筛查检出率高及减少由于侵入性检查所造成的正常胎儿的流产率。

唐氏综合征筛查以15~20孕周为主, 其母血清筛查标记物主要有:甲胎球蛋白 (αFP) 、游离雌三醇 (μE3) 及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等。甲胎球蛋白 (αFP) :在早孕期时主要是由卵黄囊产生的, 在孕中期时则由胎儿肝脏产生。而孕妇血清中的甲胎球蛋白在早、中孕期将逐渐增加, 到孕28~32周时达到相对穏定。游离雌三醇 (μE3) :由胎儿肾上腺皮质及肝和胎盘合成, 以游离形式分泌进入母体和胎儿血液循环, 母体血液中的雌三醇随孕周的增长而增加, 唐氏综合征胎儿的母体血清游离雌三醇水平低于正常孕妇的25%。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由胎盘的合体滋养层细胞产生, 母血清中的hCG水平在孕8周上升很快, 以后逐渐下降, 约在妊娠20周达到相对穏定。而唐氏综合症母体血清中的hCG升高, 可能由于胎盘发生水肿及肥厚, 以至hCG分泌量增加, 其增加至hCG水平为正常的2倍或以上。

孕周的确定, 末次月经 (LMP) :以末次月经第一天来计算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B超 (B超下的双顶径BPD) 。当孕周≥14周, 末次月经日期不肯定或末次月经所记妊娠周数与临床医生检查结果不符时, 推荐用B超下的BPD来确定孕周。在妊娠的这个时期, B超下BPD决定孕周准确性在10天以内, 与LMP决定的孕周相比, 提高了母血清筛查的敏感性, 降低了假阳性的数目。一般来讲, 脊柱裂病例的BPD较正常胎儿小2周, 用BPD调整后的孕周, 改进了用母血清AFP筛查脊柱裂的敏感性。当被检测孕妇的血清标记物 (AFP、β-HCG、PAPP-A) 数值异常时 (过高或过低) , 应特别注意孕周的确定是否准确。孕周的计算采用三舍四入的方法 (如17周+3天=17周, 17周+4天=18周) 。

各实验室均应能证实各指标或综合指标筛查的唐氏检出率, 单一母血清AFP检出率不低于20%~25%, AFP+hcG+uE3不低于55~60%, 超声纠正孕龄后假阳性率低于5%。实验室在超声纠正后应当能提供有关阳性筛查的实际发生率。筛查应当提供需要解释实验结果的信息, 患者末次月经、年龄、体重、人种、相关的产科及家族史。实验试剂必须用质量或国际单位校准。 各个实验室正常的中位值应每年进行一次计算修正。

所有异常试验结果的患者都应该推荐进行遗传咨询。咨询内容为是否应复查一次, 异常胎儿风险大小、患者可以有的选择如B超, 产前诊断等。尽管产前筛查所用检测方法与临床检验类似, 但其结果的解释与一般临床检查不同, 筛查结果和胎儿异常的风险预测有关, 要求咨询医生给患者解释风险及提出可能的选择。

对于AFP/hCG的产前筛查, 是在广大孕妇群体中筛查的, 筛查的结果仅仅说明孕妇怀有上述异常儿的风险, 而并非最终诊断, 因此, 需要对高危个体进一步进行产前诊断, 明确胎儿是否异常, 最大限度的减少唐氏综合症和神经管缺陷患儿的出生。本实验结果证明, AFP/hCG的产前筛查提高了唐氏综合症和神经管缺陷患儿的检出率, 最大可能避免了这些缺陷胎儿的出生, 从而有利于优生, 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摘要:目的用母血清生化标记物筛查胎儿唐氏综合征 (Down’s syndrome, DS) 等先天异常。方法应用孕妇血清指标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对本院孕妇进行DS胎儿筛查, 对应用的指标检出率及假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在587例中共检出高危妊娠18例, 检出率3.0‰。结论妊娠妇女血清AFP/hCG产前筛查试验, 筛查胎儿DS有很好的价值并能使产前诊断时期提前。

关键词:唐氏综合征,筛查,胎儿

参考文献

[1]王津平, 王素桂, 等.对21三体综合征高危因素和早期诊断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 1998, 36 (2) :181.

AFP项目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与试剂

美国贝克曼ACCESS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AFP原装配套试剂;北京某公司生产的MPC-1微孔单光子计数仪及AFP配套试剂。所用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1.2 样本

本院门诊及住院肝病患者445例, 其中男性377例, 女性68例, 年龄38~68岁。

1.2 方法

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和AFP试剂说明书进行测定。对AFP含量>300μg/L的标本分别作10、20、50倍稀释后再行测定。

2 结果

445例样本检测结果, 见表1。

对其中AFP浓度<300μg/L的9例结果不符的样本, 同时外送两家三级医院检验科、一家检验中心检测, 所采用的检测方法均为化学发光法。其检测结果与ACCESS发光仪结果相符, 无显著差异 (P>0.05) 。而2份MPC-1测得AFP浓度为<20μg/L的样本, 另4台仪器 (包括本室的ACCSESS) 所测结果在201~235μg/L, 均值分别为208μg/L和225μg/L;2份AFP浓度为<20μg/L的样本, 另4台仪器所测结果为20-200μg/L之间, 均值分别为50.9μg/L和102.5μg/L;5份AFP浓度在20~300μg/L的样本, 另4台仪器所测结果均为<20μg/L。

我们将AFP浓度>300μg/L的5份样本稀释10、20、50倍后检测, 并同时送外院用罗氏ELECSYS 101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照, 结果见表2~4。

经统计学处理, 贝克曼ACCESS发光仪与罗氏ELECSYS 1010发光仪AFP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二者与MPC-1发光仪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 (PHC) 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我院2年来3191例肝病患者中, 有941例患者血清AFP含量>20μg/L, 其中高水平 (>800μg/L) 升高占30.78% (289/941) , 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肝癌中、晚期, 所以预后极差。目前有创伤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作为诊断肝癌的金标准, CT扫描诊断肝癌的灵敏度可达59%~80%, 而细针穿刺因取材有限并有较高的局限性 (假阴性) , 有使肿瘤扩散和针道种植的危险。因此, 临床仍普遍采用AFP作为肝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

目前, 定量检测AFP的各种免疫学方法较多, 如放射免疫法 (FIA) 已使用多年, 仍有不少单位在使用。但因其具有放射性, 对人体或多或少有损害, 已逐渐为化学发光法所取代。化学发光法不仅继承了同位素灵敏度高的优点, 同时克服了其放射性污染及半衰期短的缺点。此外, 该法的检测试剂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溶血、黄疸、脂血对测定结果影响小, 使原先的报告时间长、结果不准确、不稳定等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由于各种发光免疫的检测模式不同, 其检测结果也存在差异。我院采用的MPC-1微孔板单光子计数仪, 其配套试剂盒采用纯化鼠抗AFP单克隆抗体包被微孔板、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 标记AFP单克隆抗体, 发光底物液为鲁米诺, 检测方法为双抗体夹心法, 测定范围为0.37~2000μg/L, 但我们在使用中发现, 检测线性只在400μg/L左右。AFP含量>400μg/L时, 其发光值不能反应出来该样本需要稀释后再测定, 远未达到该试剂盒标称的测定范围。表2的结果显示, 对于高AFP含量的样本, 寻找一个最佳稀释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不同的稀释倍数得出的检测结果差距甚大, 给实验室和临床带来许多困扰。究其原因可能是抗体的特异性差异、所选包被、标记抗体的蛋白位点不同、参比品的系统误差等原因。随着AFP浓度的逐渐增高, 其测得的发光值逐渐增大, 但当浓度高至一定程度时, 就会出现明显的HOOK效应。我们还曾使用过国产的另外一家原理类似于MPC-1微孔板单光子计数仪的仪器, 其检测结果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

ELECSYS 1010采用了世界上先进的电化学发光技术。电化学发光过程中的标志物基本不被消耗, 而反应体系中其他成分充分过量, 因此发光信号强而稳定, 且发光时间较长;ACCESS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的原理, 它利用磁性铁珠为固相载体, 外包被抗IgG抗体, 增加了抗体的接触面积和底物发光面积, 从而大大提高了化学发光的灵敏度, 两种仪器的检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可见在化学发光检测方面, 国内产品的性能与质量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原发性肝癌 (PHC) 的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血清中AFP含量是诊断PHC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1], 在肝炎活动期和肝细胞修复时AFP亦有不同程度升高。有报道显示, AFP在病毒性肝炎中可升高, 尤其是在有明显坏死性炎性反应的慢性肝炎和活动性肝硬化中可出现较高浓度的AFP。病毒性肝炎时, AFP水平常与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相平行, 随病情及肝功能指标的好转而下降。若血清AFP水平持续反复升高而肝功能损害较轻时, 应高度警惕肝癌的发生[2]。因此, AFP不仅可以作为诊断肝癌的指标, 还可以作为了解病毒性肝炎肝脏损害程度和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急性重症肝炎AFP升高是患者生存的标志, 动态观察AFP对病毒性肝炎与肝癌的鉴别诊断有较大意义。AFP也是监测治疗效果和判断肝病转归的一个良好指标。对于使用类似于MPC-1微孔板单光子计数仪的用户, 我们建议在为肝癌高危人群检测AFP时, 如结果>300μg/L, 应将样本用全自动发光仪检测。对全自动发光仪检测AFP>3000μg/L的样本, 应作适当稀释后再行测定以期得到可靠结果, 尽量防止漏诊或误诊。同时, 国内厂家应尽快寻找出提高灵敏度和增加特异性的措施, 使国产化的仪器试剂可以在替代进口产品、降低检测成本上做出贡献。

摘要:目的使用MPC-1微孔板单光子计数仪与ACCESS化学发光仪同时测定血清AFP, 探讨不同免疫分析系统检测结果的可比性与准确性。方法ACCESS化学发光仪与MPC-1微孔板单光子计数仪同时对患者血清做AFP定量检测。结果患者血清AFP含量正常及<300μg/L时, 两仪器存在较好的相关性;AFP浓度较高 (>300μg/L) 时, 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使用类似于MPC-1微孔板单光子计数仪在为肝癌高危人群检测AFP时, 如结果>300μg/L, 需用全自动发光仪检测。

关键词:AFP,检测,化学发光

参考文献

[1]翟洁卿.血清、腹水AFP、CEA、CA125含量与良恶性腹水的相关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 (6) :46-47.

AFP项目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我院2 0 1 1年4~9月职业健康检查职工1 0 0 2例, 其中男性5 4 1例, 年龄2 0~4 8岁, 女性4 6 1例, 年龄1 9~4 2岁;普通门诊患者7 4 7例, 其中男性3 7 7例, 年龄1 6~8 6岁, 女性3 7 0例, 年龄2 5~8 2岁。严格按操作规程, 用真空促凝胶管取空腹静脉血4 m l, 离心得血清。

1.2 实验方法

AFP、CEA检测均采用郑州安图绿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2 结果

2.1 职业健康检查职工, 门诊患者检测结果, 见表1、表2。

2.2 结果阳性者, 做进一步检查并结合临床:

职业健康检查职工中AFP阳性者4例为肝炎患者, 1例为肝癌;CEA阳性者1例为肺癌, 其余无异常。门诊患者中AFP阳性中2例为原发性肝癌 (AFP>3 0 0 0) , 2例肝硬化, 1例为胃癌, 其余为肝炎;CEA阳性者中2例为肺癌, 2例为大肠癌, 其余无异常。

3 讨论

通过这些年临床检测与筛查, 可以得知恶性肿瘤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且年龄呈现年轻化, 这与人们生活压力, 饮食改变及环境变化有密切关系。这些年, 尽管国家对于职业病重视程度有很大提高, 但是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职业健康检查还是重视不足, 需要更大范围的肿瘤标记物筛查。相关研究表明, 肿瘤的早期发现对治疗预后非常重要。

A F P、C E A是重要的肿瘤标记物,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消化道肿瘤的辅助诊断。有研究表明, C E A在大肠癌的检测中灵敏度只有5 0.7 5%, 不适合单独作为肿瘤筛选检测项目[4]。A F P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 阳性率一般为7 0%左右[5], 且在临床诊断中发现, 某些肝炎, 肝硬化的患者, A F P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这在本次实验中也有发现。其他一些肿瘤, 例如胃癌, 卵巢畸胎瘤, 胰腺肿瘤等也有一部分A F P升高。此外, 新生儿和孕妇血清A F P也有升高。但是A F P与C E A非常适合展开大面积的筛查, 在面对机关, 工厂, 学校的普查中, 是一项有相应针对性检查的指标, 而因为指标比较敏感, 早期即可出现增高, 故在职业病肿瘤筛查的检测中, 应该开展多种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 方能更好地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服务。

摘要:目的 检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及门诊患者甲胎蛋白 (AFP) 、癌胚抗原 (CEA) 及进行结果分析。方法 采用郑州安图绿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结果 AFP、CEA在疾病的早期就可以检测出, 且指标相对CT、B超等检测敏感。结论 通过对AFP、CEA的检测结果分析, 了解到在职业病筛查中大面积开展AFP、CEA的检测可以对肿瘤的早期发现、诊断与治疗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职业病,AFP,CEA

参考文献

[1]魏立明.实用肿瘤标志物及其检测意义[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 2004 (05) :33-35.

[2]杨昊, 张凡, 周萍.联合检测血清AFP, CEA, CA199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J].实用预防医学, 2005, 12 (2) :296-298.

[3]魏云玉, 黄红宇, 李娟.60岁以上人群AFP、CEA普查结果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3 (02) :25-26.

[4]何庆泗, 张楠, 姜希宏.4种肿瘤标记物对大肠癌诊断价值的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2000, 38 (1) :23-25.

AFP项目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将作者所在医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2月以来, 收治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设置为原发性肝癌研究组, 将同期另60例肝硬化患者与60例体检完全正常者分别划分为肝硬化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原发性肝癌研究组中有男性患者41例, 女性患者19例, 最小年龄32岁, 最大年龄80岁, 平均62.8±5.2岁, 肝硬化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38例, 女性患者22例, 最小年龄33岁, 最大年龄78岁, 平均62.5±5.1岁, 正常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39例, 女性患者21例, 最小年龄32岁, 最大年龄79岁, 平均62.9±5.7岁。经统计学分析, 3组在男女构成比例、年龄等基本临床数据的对比差异上, 均不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临床可比性充分。

1.2 方法

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血清甲胎蛋白检测, AFP为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硬化患者及正常体检者的AFP水平。

1.3 观察指标

对3组的AFP水平进行观察, 并分析AFP检测对原发性肝癌TNM各分期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对比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以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首先, 从3组的AFP水平来看, 原发性肝癌研究组的AFP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 且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见表1) 。

注:*为肝硬化对照组与原发性肝癌研究组的AFP水平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t=4.8, P<0.05) ;△正常对照组与原发性肝癌研究组的AFP水平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t=5.2, P<0.05) 。

其次, 原发性肝癌研究组中TNM分期为I期者15例, 检出8例, 检出率53.3%。为II期者17例, 检出12例, 检出率70.5%。为III期者26例, 检出24例, 检出率92.3%。为IV期者2例, 检出2 例, 检出率100%。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非常高, 在所有的肿瘤相关死亡中高居第2位, 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 研究与实践如何更加准确的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作出诊断, 指导临床治疗, 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AFP (甲胎蛋白) 是一种酸性糖蛋白, 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 在成人血清中含量极低。AFP与原发性肝癌、胃肿瘤、肺癌、胰腺和胆管癌、睾丸肿瘤等相关[1]。在部分肝炎、肝硬化的患者中也可有升高。但是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升高的幅度相比还是有显著差异的[2]。

在本文的临床研究当中, 原发性肝癌研究组的AFP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 原发性肝癌研究组的AFP为17568.8±3685.5 ng/m L, 肝硬化对照组AFP为21.2±11.8 ng/m L, 正常对照组AFP为4.7±1.4 ng/m L, 不论是肝硬化对照组与原发性肝癌研究组相比, 还是正常对照组与原发性肝癌研究组相比,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研究结果还发现AFP检测对原发性肝癌TNM分期为III期和IV期的检出率最高, 可达92.3%~100%。总之, AFP检测可用于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原发性肝癌, 价值意义突出, 值得加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琳丽.原发性肝癌术后甲胎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 (12) :2049-2050+2065.

AFP项目 篇7

关键词:重型肝炎,甲胎蛋白,临床预后

重型肝炎是临床常见肝脏疾病, 主要是由多因素引起的肝细胞广泛性坏死疾病, 病情较为危重, 且并发症较多, 临床预后不良, 病死率较高[1]。目前, 对于重型肝炎临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甲胎蛋白 (AFP) 是人类胚胎时期在肝脏内即有合成的蛋白, 在肝脏病理状态下, AFP水平将发生明显变化[2]。因此, AFP已成肝癌患者的重要临床检测指标。为分析AFP水平对重型肝炎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本研究动态监测了182例重型肝炎患者的AFP水平,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92例, 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中关于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均经CT或B型超声检查确诊, 除外原发性肝癌以及生殖腺癌患者。23例为急性重型肝炎, 27例为亚急性重型肝炎, 42例为慢性重型肝炎。男66例, 女26例, 年龄12~64 (35.3±5.1) 岁。90例患者存在明显消化道症状, 例如恶心、呕吐、厌油、纳差以及腹胀等症状, 并伴有巩膜以及皮肤重度黄染等。88例具有出血倾向, 45例腹水, 2例合并感染。

1.2 方法

1.2.1 AFP检测方法:

患者入院后当天或者第2天晨取空腹静脉血10ml, 4000r/min离心分离3min, 置于-20℃下保存待测。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测定患者的AFP水平, 放射免疫仪为JETLIA-962型, 由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日环仪器厂提供, 相应试剂盒选自北京北方生物研究uso, 检测均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2.2治疗方法:

患者均接受内科综合治疗, 包括退黄、保肝、促进肝细胞再生以及免疫功能调节等。同时积极预防感染、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以及肝性脑病等。对于低蛋白血症患者, 予以补充白蛋白, 每周2次, 如有必要还可实施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等。

1.3 判断标准

血清AFP水平<25μg/L表示正常, AFP≥25μg/L表示异常;对于AFP>400μg/L者, 应进行肝脏B型超声检查, 并动态监测其变化, 以除外原发性肝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不同类型肝炎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重型肝炎的AFP水平

本组92例重型肝炎患者中, 65例 (70.7%) 患者的AFP值异常, 其中51例AFP水平在25~400μg/L, 14例在400μg/L以上。急性、亚急性以及慢性3类重型肝炎患者的患者的AFP异常率存在显著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1) ;其中, 急性型最低, 而慢性型最高。见表1。

注:与急性重型肝炎比较, *P<0.05, #P<0.01;与亚急性重型肝炎比较, △P<0.05

2.2 AFP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

本组92例患者中, 共有43例存活 (生存组) 和49例死亡 (病死组) , 生存组AFP异常39例 (90.7%) , 病死组AFP异常24例 (49.0%) , 生存组AFP异常率显著高于病死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生存组的AFP平均为 (282.7±56.4) μg/L, 病死组为 (90.1±38.9) μg/L, 生存组显著高于病死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不同AFP水平的病死率分布

分析结果显示, AFP<20μg/L的病死率最高, 其次为AFP在20~400μg/L, >400μg/L患者的病死率最低, 各AFP水平组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1) 。见表2。

注:与<20比较, *P<0.05, #P<0.01;与20~400比较, △P<0.05

3 讨论

重型肝炎患者多病情危重, 疾病相关并发症较多, 病死率较高。临床研究认为, 肝细胞再生能力及其坏死程度直接决定着其临床预后。但目前能够用于评估重型肝炎肝细胞坏死程度以及再生能力的检查指标很少[3]。肝细胞大面积坏死是重型肝炎患者的主要病理表现, 患者能否存活主要由肝细胞再生能力以及残存肝实质细胞的数量决定[4]。

AFP是一种在胚胎时期即有合成的蛋白, 主要合成部位为肝脏, 多是有胚胎肝细胞以及卵黄囊所生成。正常情况下, 胎儿出生以后其血清AFP将大大降低, 在1~2年内即可降低至成人水平[5]。临床研究发现, 当成人血清AFP水平呈现持续增高时, 通常提示存在肝细胞癌或者生殖腺胚胎癌。大部分学者认为, 肝炎疾病发展过程中, 血清AFP水平升高是由于肝细胞再生时, 部分异型增生肝细胞能够合成并且分泌出AFP, 故认为AFP水平升高能够反应患者的肝细胞再生状态[4]。临床研究发现, 定量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AFP水平, 诊断阳性率可到达80%~90%。对于重型肝炎患者而言, 其肝细胞大量坏死以后, 是否能够及时再生直接影响其临床预后。Durazo等[5]研究发现, 初期再生肝细胞能够生成AFP, 在除外原发疾病以及其他原因所致AFP水平升高时, 监测患者的血清AFP水平能够有效反映患者的肝细胞再生能力及再生情况, 这对于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组92例重型肝炎患者中, 有65例患者的AFP值异常, 占70.7%, 与郑智鑫等[6]报道结果接近。65例AFP异常患者中, 有51例AFP水平在25~400μg/L, 另有12例患者在400μg/L以上。提示重型肝炎患者的的AFP水平多分布在25~400μg/L。就肝病类型而言, 急性重型肝炎的AFP异常率仅为26.1%, 亚急性重型肝炎为48.1%, 较急性型显著提高, 而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AFP异常率高达81.0%。认为AFP增高多见于亚急性以及慢性重型肝炎。此外, 本结果显示, 重型肝炎生存患者的AFP水平显著高于死亡病例, 同时生存组中AFP异常率为90.7%, 显著高于病死组的49.0%。提示AFP水平与临床预后具有密切关系, 生存患者的AFP多呈现异常升高。方美丽等[7]研究发现, AFP水平<100μg/ml患者的病死率显著升高, 其中又以<25μg/L者病死率最高, 认为APF能够作为重型肝炎患者临床预后的判断指标, 且AFP水平越低, 患者的预后越差。本结果研究显示, AFP<20μg/L重型肝炎的病死率达81.5%, AFP水平升高至20~400μg/L的患者, 病死率降低至45.1%, 而AFP在400μg/L以上者, 其病死率仅为28.6%。认为AFP水平与病死率之间呈现负增长性, AFP水平越高, 患者的临床预后越好, 尤其是AFP在400μg/L以上者, 其肝细胞再生能力更好, 临床预后也就更好, 这与李世旺等[8]结果一致。值得注意的是, 如患者的AFP持续在400μg/L以上, 应警惕原发性肝癌。综上所述, 重型肝炎患者的AFP水平越高, 其肝细胞再生能力越强, 临床预后越好, 认为血清AFP水平可作为重型肝炎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判断指标。

参考文献

[1] 庞国宏, 马洪德, 杨汝磊, 等.甲胎蛋白测定在重型肝炎预后中的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6) :85-86.

[2] 李涛, 贾克东, 饶建锋, 等.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J].实用临床医学, 2011, 12 (7) :19-20, 120.

[3]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6) :311-329.

[4] Chen CH, Lin ST, Kuo CL 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elevated alphafetoprotein (AFP) in chronic hepatitis C withou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08, 55 (85) :1423-1427.

[5] Durazo FA, Blatt LM, Corey WG, et al.Des-gamma-carboxyprothrombin, alpha-fetoprotein and AFP-L3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08, 23 (10) :1541-1548.

[6] 郑智鑫, 陈创坤, 谢俊平, 等.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6 (1) :33-34.

[7] 方美丽.血清前白蛋白及甲胎蛋白水平在预测重型肝炎患者转归中的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18) :1509-1510.

上一篇:抛秧栽培水稻下一篇:绿色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