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呼吸法(精选7篇)
循环呼吸法 篇1
摘要:目的:评价预防性PEEP递增法肺复张策略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早期患者呼吸的影响。方法:收治择期行OPCABG的患者4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常规组常规使用PEEP,复张组使用PEEP递增法肺复张策略,比较结果。结果:复张组在脱离呼吸机前30 min肺氧合指数、动态顺应性较常规组明显改善(P<0.05),较复张前也明显改善(P<0.05)。结论:术后预防性使用PEEP递增法肺复张策略,明显改善OPCABG术后早期患者肺氧合和顺应性。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ARDS,正压通气,肺复张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对冠心病的疗效明确,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远期生存率。围手术期低氧及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等并发症明显降低了手术成功率、延长住ICU的时间、增加医疗花费和死亡率。尤其围手术期低氧发生率高,针对手术后围手术期低氧,目前机械通气时的治疗为以肺复张策略为主的综合治疗,肺复张是在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间断给予高于常规平均气道压力并维持一段时间,一方面促进萎陷肺泡复张,另一方面防止小潮气量通气导致肺不张,由此改善氧肺功能。
如何实施肺复张,目前无统一标准,大多数人认为PEEP递增的肺复张策略被认为能够改善患者的肺顺应性。本文对OPCABG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期间间断给予肺复张,能否改善氧合及肺顺应性做一探讨。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已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择期行OPCABG患者40例,年龄>50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35%;无肺动脉高压、无严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及支气管胸膜漏、无气胸皮下气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20):PEEP递增法肺复张组(复张组)和常规使用PEEP组(常规组)。
对OPCABG所有患者术中放置PAC导管,术毕送入重症监护室,选取桡动脉动脉压监测有创动脉压。机械通气期间静脉滴注艾贝宁0~1.5μg/(kg·h),丙泊酚备用,机械通气采用SIMV+VCV模式,吸入氧浓度50%,潮气量6~8 m L/kg,通气频率10~12次/min,呼气末正压3~5 cm H20,入室30 min查血气,以后每隔4 h查血气分析,并根据Pa O2及Pa C02调整通气参数。患者清醒后改为Spont PSV模式,压力支持8~12 cm H20。
复张组:每4~6 h及吸痰后进行肺复张。复张时改为PCV模式,初始PEEP 5 cm H2O,吸气压力8~15 cm H2O,能够提供4~6 m L/kg潮气量,开始RM时,保持吸气压力不变,每次提高PEEP 5 cm H2O,3~5次呼吸以后回复原点,逐渐增加PEEP,达峰压40 cm H2O后,逐渐降低PEEP 5 cm H2O,寻找动态顺应性改变10%的PEEP+2作为肺复张后合适的维持PEEP。恢复原通气模式。
常规组:单纯加用PEEP最终达到Fi O250%,Sp O2>95%。
拔除气管导管的指征:患者意识清醒;握手有力;循环功能稳定;血气分析在正常范围。分别记录CSICU后2h(T1)和脱离呼吸机前30 min(T2)肺动态顺应性和血气分析氧分压值,计算氧合指数(OI=Pa O2÷Fi02)。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复张组无患者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终止肺复张。
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各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与常规组比较,复张组T2时OI和Cdyn(m L/cm H2O)明显升高(P<0.01),见表2。
讨论
心脏手术是ARDS的危险因素,在美国每300 000名进行心脏手术的患者中就有20%发生ARDS,由此导致的死亡率可高达80%[1]。
肺顺应性降低是ARDS的病理生理特征之一,肺泡塌陷引起的肺不张、肺水肿和肺出血是ARDS患者肺顺应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其中,肺泡塌陷引起的肺不张是最重要的因素[2]。主要与患者高龄、高体重、长期吸烟、手术时间、术中输血输液量相关。主要原因是高龄患者肺功能下降,大的手术创伤、炎症因子的激活及胸膜腔开放后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减少,诱发肺泡塌陷,同时存在的小气道痉挛和肺间质水肿压迫细支气管,引起支气管陷闭,远端肺单位闭陷,导致肺不张;严重的肺泡水肿填充整个肺泡,使肺泡丧失功能,可直接导致术后局部肺不张、功能残气量减少、矛盾呼吸等,出现低氧血症,明显增加了患者的MODS和死亡发生率。针对手术后围手术期低氧,目前机械通气时的治疗为以肺复张策略为主的综合治疗[3]。
临床常用的压力RM方法包括压力控制法、控制性肺膨胀法、呼气末正压递增法、间歇叹气法。目前,没有数据表明哪种肺复张方法优于其他方法,实施的方式和过程没有统一标准。目前认为全麻手术患者使用小潮气量联合PEEP的肺通气策略并间断实施肺复张,能明显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4]。多项研究也证实PEEP递增法肺复张策略提高氧合和通气,与那些急剧增加肺压力的复张方法相比较,血流动力学稳定,炎症反应小。
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
PEEP递增整个操作过程相对简单,通气压力不变的情况下保持潮气量基本恒定,限制呼吸道峰值压40~45 cm H2O,被认为减少容积伤和气压伤发生的风险,能有效地复张塌陷的肺泡,并且且患者有好的耐受性。
LRM的研究很多,Heinze等发现35~40 cm H2O气道压持续30秒的LRM明显改善功能残气量降低的心脏手术术后患者的肺功能[5]。另外多项研究显示PEEP递增肺复张策略在外科术后发生ARDS患者中,使用PEEP 20 cm H2O时,能够明显改善肺顺应性[6]。
因此我们选择PC 8~15 cm H2O,开始RM时,保持PC不变,每次提高PEEP 5 cm H2O,3~5次呼吸以后回复原点,逐渐增加PEEP,达峰压40 cm H2O后,逐渐降低PEEP 5 cm H2O,寻找动态顺应性改变10%的PEEP+2作为肺复张后合适的维持PEEP。本研究结果表明,术后早期LRM明显改善了肺的氧合指数、动态顺应性,改善了肺氧合功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本研究中纳入患者无严重肺部及肝肾等器官合并症,所以PEEP递增肺复张策略能否安全、有效地用于心脏功能较差、合并其他器官疾病的患者尚需进一步评价。
参考文献
[1]Bienvenu OJ,Colantuoni E,Mendez-Tellez PA,et al.Depressive symptoms and impaired physical function after acute lung injury:a2-year longitudinal stud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2,(185):517-524.
[2]Kushimoto S,Endo T,Yamanouchi S,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and severity categories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by the Berlin definition[J].Crit Care,2013,(17):R132.
[3]Gattinoni L,Caironi P,Cressoni M,et al.Lung recruitment in patients with 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N Engl J Med,2006,(354):1775-1786.
[4]Yang D,Grant MC,Stone A,et al.A Meta-analysis of Intraoperative Ventilation Strategies to Prevent Pulmonary Complications:Is Low Tidal Volume Alone Sufficient to Protect Healthy Lungs?[J].Ann Surg,2016,(263):881-887.
[5]Heinze H,Eichler W,Karsten J,et a1.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 guided alveolu recruitment strategy after endotraeheal suctioning in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J].Crift Care Med,2011,(39):1042-1049.
[6]Hartland BL,Newell TJ,Damico N.Etal.Alveolar recruitment maneuvers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2015,(60):609-620.
循环呼吸法 篇2
1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
重度鼠药中毒17例, 其中11例呼吸、心跳骤停, 经复苏成功, 6例呼吸微弱、心音遥远, 6例彻底洗胃, 9例未能及时洗胃 (因我科条件限制, 未能剖腹洗胃) ;6例有机磷农药中毒, 4例呼吸微弱, 2例呼吸、心跳骤停经复苏成功;一氧化碳中毒7例, 均发生呼吸微弱;其他急性中毒7例, 均发生呼吸微弱;溺淹致呼吸、心跳骤停2例, 复苏成功;其他危重症13例, 1例呼吸、心跳骤停复苏成功, 12例呼吸微弱。
1.2 方法
呼吸、心跳骤停16例, 发现后及时行心肺复苏术, 成功后及时行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辅助呼吸, 全部采用多功能呼吸机间歇正压通气 (IPPV) 控制呼吸, 自主呼吸恢复后改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 ;呼吸微弱者36例, 12例经气管插管间歇指令通气 (IMV) , 24例鼻洞给氧经同步间歇给氧 (SIMV) 。
2结果
18例抢救30~48min无效死亡;6例患者采用IPPV通气40min~24h自主呼吸恢复, 维持2~36h;34例采用SIMV及IMV维持呼吸40min~5d。40例撤机后意识恢复时间30min~48h。24例患者完全恢复, 其中1例遗留精神分裂, 8例遗留轻度大脑反应迟钝, 10例抢救12~24h后呼吸恢复, 因经济困难而自动出院, 32例随防3个月均健康生活。
3讨论
患者心肺功能正常, 但因创伤、中毒、溺淹、电击等意外事件, 使患者突然发生呼吸、心跳骤停, 初期 (4min内) 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为90%, 而复苏后维持有效的呼吸、循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1) 紧急气管插管是心肺复苏时保持气道通畅、建立呼吸支持的可靠方法, 越早成功率越高; (2) 加强呼吸支持可促使机体耗氧减少, 促进脑复苏; (3) 采用IPPV、IMV及SIMV等呼吸支持治疗, 延长了患者存活时间及生存质量, 为洗胃、解毒等治疗赢得了抢救时机, 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4) 对于呼吸、心跳骤停者, 应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 每延长患者1min生命, 即为后期综合治疗赢得1min的抢救时机。
收稿日期2011-10-14
循环呼吸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I级60例1~3岁患儿,女孩28例,男孩32例,无特殊病史,择期行疝修补术随机分成两组(n=30):Ⅰ组半紧闭式吸氧,Ⅱ组开放式吸氧。
1.2 实验方法
小儿以氯胺酮5 mɡ/kg肌注后抱入手术间立即开放式吸氧,行桡动脉留置针穿刺以备做血气分析,开放静脉通路后以依托咪酯0.3 mɡ/kg和氯胺酮1 mɡ/kg静脉麻醉诱导,随后依托咪酯1 mg/(kg·h)和氯胺酮5 mg/(kg·h)的速度泵入维持麻醉,若为Ⅰ组就改行半紧闭式吸氧,Ⅱ组仍行开放式吸氧就开始手术。于麻醉诱导后即刻(T1)、术程30 min(T2)记录心率HR并做血气分析查PaO2及PaCO2。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两组小儿一般情况年龄及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心率HR、PaCO2在T1时及PaO2在2个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心率HR、PaCO2Ⅰ组>Ⅱ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心动过速时心脏做功多耗氧增加,但此时心脏舒张期缩短回心血量减少和冠状动脉充盈时间及血量减少导致供氧减少,这样会造成心肌缺血长时间甚至会坏死,所以麻醉中避免长时间的心动过速维持适当的心率很重要。全身麻醉中心率较快常见原因麻醉深度不够,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膀胱胀满,容量不足,术前未发现的嗜铬细胞瘤等。医生只有祛除诱因才能控制其发作[2]。两组患儿比较,除吸氧方式不同,其他因素是均衡的,可能是呼吸因素导致的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Ⅰ组小儿心率过快,血气分析Ⅰ组PaCO2高印证了这一推断。
注:与Ⅱ组比较,●P<0.05,tHR=3.5638,tPa CO2=3.6825。
全身麻醉时供氧较充裕,缺O2与CO2蓄积可单独发生,在不缺氧的情况下出现严重的CO2蓄积。血液中CO2浓度升高使呼吸抑制甚至停止。当PaCO2升至90~120 mmHg时可造成CO2麻醉,导致苏醒延迟。严重CO2蓄积时可导致脑水肿抽搐,术后昏迷长达数日。全麻时造成CO2蓄积的原因很多如术中采用自主呼吸而忽视适当的辅助、呼吸回路机械无效腔太大[3]、呼吸活瓣功能失灵、钠石灰失效等。半紧闭式吸氧机械无效腔大和呼吸阻力增加,在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如未适当辅助通气很容易造成CO2蓄积。所以Ⅰ组患儿CO2蓄积就不足为怪了。
因此,对于小儿非插管全麻,半紧闭式吸氧机械无效腔大和呼吸阻力增加易导致高CO2血症应弃用,开放式吸氧就行。由于该实验的手术时间较短,没有观察到缺氧及明显呼吸抑制的病例,以后有长时间的手术得注意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吸氧方式对小儿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疝修补术13岁小儿随机分成2组(n=30):Ⅰ组半紧闭式吸氧,Ⅱ组开放式吸氧。于麻醉诱导后即刻(T1)、术程30min(T2)记录心率HR并做血气分析查PaO2及PaCO2。结果 两组患儿心率HR、PaCO2在T1时及PaO2在两个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心率HR、PaCO2Ⅰ组>Ⅱ组(P<0.05)。结论 半紧闭式吸氧易导致CO2蓄积,对于小儿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建议不用。
关键词:小儿,血气分析,全身麻醉
参考文献
[1]吴明浩,李翔,陈惠裕.喉罩在乳房缩小整形术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2012,7(12):1563-1565.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7.
循环呼吸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4 年10 月~2015 年6 月本院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160 例, 根据入院顺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80例。观察组中男48例, 女32例, 年龄22~62 岁, 平均年龄 (43.42±6.19) 岁。对照组中男42 例, 女38 例, 年龄20~59 岁, 平均年龄 (41.54±5.82) 岁。参加研究的所有患者对分组方式以及护理方式均知情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手术后采用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包括: (1) 严密监控:严密监控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数据, 检查静脉输入是否通畅, 记录出入量, 时刻预备好应急处置措施, 以防万一。 (2) 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患者在麻醉恢复时期, 可能会出现意识模糊、情绪不稳等状况, 所以要加强安全防护的工作, 以防止患者出现摔倒、坠床等意外情况。必要情况下可以使用约束带固定患者。 (3) 加强病房空气卫生管理:空气中的细菌是引发手术患者出现感染的重要原因, 所以要加强室内空气卫生, 注意通风换气, 保持病房干净和整洁。 (4) 心理干预: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在语言和情感上、有技巧性的进行沟通, 帮助患者减轻忧虑和不适, 配合治疗和康复, 提高患者对于整个治疗过程的满意度。 (5) 维持患者呼吸道顺畅:经常检查患者是否有咽喉气道堵塞的情况发生, 检查导管连接处是否发生松动, 是否有阻塞的情况。一旦发现要及时抢救, 缓解患者不适。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患者对于术后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满意度= ( 满意+ 基本满意) / 总例数 ×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4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5.00%, 对照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11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3.7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中满意50 例, 基本满意28 例, 不满意2 例, 满意度为97.50% ;对照组满意35 例, 基本满意34 例, 不满意11 例, 满意度为86.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对于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 术后的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恢复情况和生命安全。麻醉药药效逐渐退去, 患者会出现剧烈疼痛、呼吸不畅、甚至气管阻塞无法呼吸, 均为全身麻醉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危害性大, 轻者妨碍术后休息和康复, 严重的可能会引发心力衰竭、心肌梗死, 危及生命。所以遇到此类情况, 要加强术后的护理工作, 针对每例患者做好相应的护理干预工作,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00%, 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75% (P<0.05) , 说明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全身麻醉术后呼吸循环的并发症发生几率。另外, 观察组患者中对术后护理的满意度为97.50%,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6.25% (P<0.05) , 说明术后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大幅提高患者对于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
综上所述, 在患者完成全身麻醉手术后,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 使患者更快、更安全的康复, 对医院的护理工作更加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涂萍, 熊晓云, 熊云飞.护理干预预防老年全身麻醉腹部术后苏醒延迟的效果.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3 (20) :91-92, 98.
[2]吴左丽, 懂瑛, 魏伟, 等.护理干预对麻醉术后恢复患者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20) :95-96.
循环呼吸法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呼吸科治疗的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明确诊断为COPD[3],此次因AECOPD住院;(2)年龄≥40岁且≤75岁;(3)自愿接受且配合治疗观察。排除标准:(1)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3)拒绝参与本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研究对象100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2~73岁,平均(52.15±6.34)岁,病程8~15年,平均(10.45±2.83)年;观察组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1~74岁,平均(53.04±5.92)岁,病程9~17年,平均(11.13±2.6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将60 mg沐舒坦(国药准字H20031314,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次·d-1。观察组5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ACBT,由以下3部分组成。(1)腹式呼吸训练法:患者全身保持放松,一手放置胸骨柄限制胸部运动,另一手放置于肚脐以感受腹部起伏。吸气时胸部保持不动,腹部鼓起,吸气时屏住呼吸1~2 s,缓慢呼气,呼出所有气体。(2)胸廓扩张呼吸法:患者将一只手放于胸部,感受吸气时胸部的扩张,吸气后屏气,缓慢呼气,循环3~5个深呼吸,主动深吸气与被动放松式呼气。(3)用力呼气技术训练法:通过1~2次呵气动作开放声门,由中等肺活量持续呵气至低肺活量,随后进行有效咳嗽,再行腹式呼吸,循环。
1.3 评价指标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6分钟行走试验(6MWT)、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最大呼吸中期流量(MMEF)和峰值呼气流速(PEF),血常规相关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白蛋白(ALB),以及动脉血气指标包括p H值、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氧分压(Pa O2)和氧饱和度(Sa O2)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常规相关指标及动脉血气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WBC、NEU%、Hb、CRP和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BC、NEU%、Hb和CRP含量均降低,且观察组WBC、NEU%和CR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H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ALB水平无明显变化。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见表2。
2.3 治疗前后两组不同严重程度AECOPD患者排痰量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不同等级AECOPD患者24 h痰量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Ⅱ~Ⅳ级患者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AECOPDⅠ级患者的痰量无明显差异。见表3。
g
3 讨论
AECOP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由呼气受阻出现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肺实质组织的损伤降低了其弹性回缩力,对周围气道支撑结构造成严重破坏,呼气时狭小气道降低了呼出气流的驱动压力,由于急性加重期气流受限更加明显,呼气时间内肺内气体不能完全呼出,并在吸气开始时肺内的气体未完全呼出,形成肺内过度充气,增加呼吸耗能,造成呼吸疲劳、呼吸困难[4,5]。AECOPD患者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常伴有咳嗽、胸闷、喘息、咯痰等症状,严重者会并发肺气肿甚至肺心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6,7]。沐舒坦是一种新型的黏液溶解剂,属于溴已胺体活性代谢物质,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稳定病情,但对肺功能与排痰量的改善效果不显著[8],因此,本研究选择在常规药物基础上联合主动呼吸循环技术,以提高其临床疗效。
ACBT是一种新型的胸部物理疗法,主要用于松动与清除过多支气管分泌物,其作用原理包含3部分[9,10]。(1)腹式呼吸与缩唇呼吸组成的呼吸控制系统,患者呼吸时膈肌松弛、收缩使得腹腔内压变化,增加呼吸潮气量,有效保证最大吸气量,缩唇会形成阻力,延长呼吸时间,增加气道压力。(2)与正常呼吸相比,胸廓扩张呼吸能够增加患者外周气道与呼吸时的气流量,促进气道分泌物的松动,使其易于排出体外;(3)患者用力哈气时胸内形成狭小的气道挤压力、纵向剪切力与呼吸道壁的振动力,利于降低痰液的黏稠度、排出痰液。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6MWT、FVC、FEV1、FEV1/FVC、MMEF、PEF等肺功能指标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ACBT作为一种特殊的呼吸肌锻炼方法,利于小气道分泌物排出,提高黏膜的清除能力,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ACBT对COPD不同时期患者的排痰量与呼吸锻炼效果不同,文献[11,12]指出,哈气技术对排痰量多、气道高反应性、无气道堵塞与肺不张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而存在以上病症严重者若实施更多的呼吸控制与深呼吸,频繁哈气,会增加无效咳嗽,使患者呼吸疲惫。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Ⅱ~Ⅳ级患者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AECOPDⅠ级患者的痰量无明显差异,这佐证了上述分析。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 H值、Pa CO2、Pa O2和Sa O2)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这表明AECOPD患者应用ACBT联合常规措施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使用常规药物,加用ACBT更有利于扩张患者支气管,促进痰液排出,调节气道黏膜分泌,改善肺部炎症反应,促进肺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ACBT是一种简单易学的呼吸锻炼与排痰方式,对AECOPD有较好的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动脉血气指标,尤其对中重度AECOPD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对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呼吸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主动呼吸循环技术。经过1个周期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血常规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以及排痰量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白蛋白(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BC、NEU%、Hb和CRP含量均降低,且治疗组WBC、NEU%和CR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H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ALB水平无明显变化。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治疗前两组患者不同等级AECOPD患者24 h痰量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Ⅱ~Ⅳ级患者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AECOPDⅠ级患者的痰量无明显差异。结论: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对AECOPD有较好的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动脉血气指标,尤其对中重度AECOPD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动脉血气,排痰量
参考文献
[1]罗进.沐舒坦联合舒利迭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和血气分析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1(5):879-888.
[2]张丽,甘秀妮.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对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效果[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6):855-858.
[3]周柳如,袁麟标,黄潘文.急性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康复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7(11):1171-1173.
[4]WANG R,LI J,CAO Z,et al.Mean platelet volume is decreased during an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Respirology,2013,18(8):1244-1248.
[5]WANG Y,STAVEM K,DAHL F A,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 prolonged length of stay after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J].Int J Chronic Obstr,2014,9(1):99-105.
[6]邵绍鲲.前列地尔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6):665-666.
[7]张钰.COPD患者急性期肺康复程序探讨及效果评价[D].长沙:中南大学,2014.
[8]施朝明.陈黎明.博利康尼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40例[J].中国药业,2013,22(1):91-92.
[9]吴娇华,梁金清,黄华琼.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对机械通气拔管患者自主咳痰能力恢复的效果评价[J].内科,2014,7(2):155-157.
[10]张丽.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循证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4.
[11]冯运华.主动有效循环康复疗法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0,8(7):29-30.
循环呼吸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20例, 男8例, 女12例, 年龄70~79岁, 体重36~70kg, ASAⅡ或Ⅲ级。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 入室常规监测SBP、DBP、sPO2和PETCO2, 开放上肢静脉, 麻醉诱导以咪唑安定0.1mg/kg、丙泊酚1.5mg/kg、芬太尼4μg/kg和琥珀胆碱1.5mg/kg。气管插管后, 接麻醉机控制呼吸, VT8~10ml/kg, 芬太尼、琥珀胆碱复合液辅以1%~2%异氟醚维持麻醉, 气腹后头高足低15°, 左倾15°, 术中气腹压力维持在12~14mmHg。
1.3 监测指标 常规监测SBP、DBP、EKG、sPO2和PETCO2, 并记录气腹前、气腹后5min、10min、15min和停止气腹后5min 呼吸循环指标。
1.4 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时间 (30±10) min, 气腹最大压力小于14mmHg。
2.2 呼吸循环的变化见表1。气腹后5min、10min和15min的SBP、DBP和HR均低于气腹前 (P<0.05) , 停止气腹后5min与气腹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气腹前比较, 气腹后各时点PETCO2均显著升高 (P<0.05) , 但仍在正常范围内, sPO2变化气腹前、气腹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3例病人气腹后10min血压降至80/30mmHg, HR50次/min以下, 立即用麻黄碱、阿托品静注后回升。
注: 与气腹前比较*P<0.05。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气腹状态下, 大量的CO2经腹膜吸收, 可引起高碳酸血症[1]。腹内压增加、膈肌上抬、气道压增加, 可致肺活量及功能残气量减少, 影响呼吸功能。高龄老年人由于本身生理原因, 呼吸储备差, 更易产生缺氧、CO2蓄积。本组病例麻醉手术过程中使用了纯氧, 加之手术时间较短, 气腹后虽然PETCO2比气腹前升高, 但仍在正常范围内, 并没有引起sPO2的明显变化。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 气腹导致膈肌上抬, 胸内压升高和腹内压升高, 使内脏和下腔静脉受压, 静脉回流受阻, 加之头高足低位的体位变化, 造成回心血量减少, 而导致心输出量降低[2]。高龄老年人动脉硬化程度增加, 神经体液因素调节血管的功能减退;血管活性物质 (如儿茶酚胺类等) 产生和分泌减少, α、β等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的下调, 使调节功能减退, 导致血液流变学的不稳, 从而造成老年人的循环代偿能力下降[3], 因而气腹对高龄老年人血液动力学影响比青年人的更大、更危险。本组病人观察结果表明, CO2气腹可抑制高龄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这可能与高龄老年人的病理、生理变化有关。
综上所述, 高龄老年患者应激状态下对呼吸、循环系统改变的适应能力和代偿能力差, 麻醉和手术期间血压更易波动而诱发心肌缺血, 甚至心梗、心衰等严重并发症。因此, 对高龄患者施行腹腔镜手术, 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气腹压力, 最高不易超过14mmHg, 适当调整体位, 不能千篇一律头高、左倾15°, 术中密切观察血液动力学改变, 一旦发现血压明显下降、心率显著减慢, 及时应用麻黄碱、阿托品, 术后常规吸氧, 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华凌, 林财珠, 方舒东.老年人腹腔镜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21:248.
[2]杨云丽, 麻伟青, 李棋, 等.腹腔镜术中体位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 (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22:198-199.
循环呼吸法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湘雅医院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择期手术( 骨科四肢手术、普外下腹部手术、妇科开腹手术、 甲状腺手术等) 患者75例,入选标准: 签署知情同意书,ASA分级Ⅰ ~ Ⅱ级,手术时间2 ~ 5 h,年龄20 ~ 60岁,体重指数18 ~ 25 kg·m- 2,手术体位为仰卧位,无明显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疾病,无胸廓畸形,胸部X线片无异常表现,体温正常。病例排除标准: 阻塞性或限制性肺功能障碍患者,长期吸烟患者,慢性支气管炎、 COPD等肺部疾病患者,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肝肾功能明显异常者,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 俯卧位及侧卧位手术患者,烧伤患者呼吸道损伤者,气腹手术患者,气管切开史患者,低血压、低血容量及休克患者。
1.2研究分组
本研究采取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组[8],分为A、B、 C、D、E 5组,每组15例。其中A组MV = 50 ml·kg- 1, B组MV = 60 ml ·kg- 1,C组MV = 70 ml·kg- 1,D组MV = 80 ml·kg- 1,E组MV =90 ml·kg- 1。
1.3麻醉方法
患者术前常规禁食禁饮8 h,麻醉前30 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100 mg、阿托品0. 5 mg。所有患者常规快速麻醉诱导: 咪唑安定0. 05 ~ 0. 1 mg·kg- 1,芬太尼5 ~ 10 μg·kg- 1,维库溴铵0. 08 ~ 0. 1 mg·kg- 1,依托咪酯0. 2 ~ 0. 3 mg·kg- 1。术中以芬太尼、阿曲库铵间断加入及丙泊酚持续泵注维持麻醉。
1.4机械通气方法
机械通气参数设置: 纯氧吸入,氧流量2 L·min- 1, 吸呼比均为1∶ 2。根据患者所在研究组情况,调节潮气量6 ~ 8 ml·kg- 1、呼吸频率10 ~ 18次·min- 1之间以达到各组预定的MV值。如果机械通气过程中监测到患者的Pet CO2降低到20 mm Hg持续时间 > 5 ~ 8 min,立刻减少MV,此病例从试验中淘汰; 如果监测中患者的Pet CO2升高到64. 5 mm Hg ( 8. 6 k Pa) > 1 min,或大于54. 75 mm Hg( 7. 3 k Pa) 达10 min或动脉氧分压( Pa O2) < 99 mm Hg( 13. 3 k Pa)[9],立即加大潮气量或者通气频率以增加MV,淘汰此病例。本次实验研究中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出现过。
1.5监测指标
全程连续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 Sp O2) 、Pet CO2、 心率( HR) 、心电图( ECG) 、收缩压( SP) 、舒张压( DP) 和平均动脉压( MAP) 。分别在机械通气5 min( T0) 、 30 min( T1) 、60 min( T2) 、120 min( T3) 及手术结束前 ( T4) 记录气道平台压( Pplat) 、平均气道压( Pmean) 、 气道峰压 ( Peak) 、HR、MAP、Pet CO2和Sp O2。除T0外,其余各时间点同步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 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以x ± s表示,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及组间各样本相应时间点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的比较
5组手术患者性别、身高、年龄、体重、体重指数、 手术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2. 2血压和HR
各组患者组间各时间点以及组内各时间点的HR和MAP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说明5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变化幅度较小( 图1、2) 。
2. 3 Pplat
Pplat随着MV的增大而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图3) 。
与 A 组比较,a P < 0. 05; 与 B 组比较,b P < 0. 05; 与 C 组比,c P < 0. 05
2. 4 Sp O2
5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监测的Sp O2均为10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 5 Pet CO2
从A组到E组随着MV的增加,Pet CO2依次明显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图4) 。
与 A 组比较,a P < 0. 05; 与 B 组比较,b P < 0. 05; 与 C 组比,c P < 0. 05; 与 D 组比较,d P < 0. 05
2. 6血气分析结果
2. 6. 1 p H值随着MV的增加,p H值也明显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图5) 。
与 A 组比较,a P < 0. 05; 与 B 组比较,b P < 0. 05; 与 C 组比,c P < 0. 05; 与 D 组比较,d P < 0. 05
2. 6. 2 Pa O25组患者Pa O2各组间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且均在400 mm Hg以上,说明各组患者氧供良好( 图6) 。
2. 6. 3 Pa CO2从A组到E组随着MV的增加,Pa CO2依次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图7) 。
与 A 组比较,a P < 0. 05; 与 B 组比较,b P < 0. 05; 与 C 组比,c P < 0. 05; 与 D 组比较,d P < 0. 05
3讨论
机械通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医疗干预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危重患者抢救、呼吸衰竭治疗和临床麻醉中。 MV是机械通气时最基本的参数,指机械通气时每一分钟里出入患者肺内的气体量,为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临床中机械通气时,准确判断肺通气和换气效果的最有效方法是血气分析[10,11],其结果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其主要作用是判断呼吸功能和酸碱失衡[12,13]。血气分析中Pa O2是反映机体氧合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判断患者机体缺氧的程度[14]。本研究5组患者Pa O2组间组内 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 义 ( P > 0. 05) ,且均在400 mm Hg以上,说明5组患者均无低氧血症,氧供良好。
反映机械通气时MV是否适当的最适合的指标是Pa CO2[15],正常范围为35 ~45 mm Hg( 4. 67 ~6. 0 k Pa) 。 Pa CO2反映机体CO2产量和肺通气量排出CO2的情况,在CO2产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肺MV是决定Pa CO2大小的主要原因。本课题组以前研究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16],发现潮气量7 ml · kg- 1、呼吸频率12次·min- 1的通气,Pa CO2在正常值范围35 ~45 mm Hg之间; 而潮气量7 ml·kg- 1、呼吸频率15次·min- 1的通
【循环呼吸法】推荐阅读:
呼吸循环泌尿内科简介08-27
呼吸训练法09-24
腹式呼吸法06-07
拉玛泽呼吸法06-13
循环练习法06-08
循环流化床法08-25
循环流化床法脱硫09-05
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06-01
循环农业与循环经济05-20
长跑呼吸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