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建设(精选12篇)
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建设 篇1
摘要:应急管理培训是各级政府应急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应急能力建设的重点工程。本文首先论述了应急管理培训体系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有哪些, 最后从应急管理培训组织、培训课程设计、培训方式、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培训评估、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建构的思路和想法。
关键词:应急管理,培训体系
应急管理培训体系是通过一个有效完整的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来保证应急培训行为有效或应急培训工作绩效的综合、复杂的系统。根据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及应急培训的需要, 应急管理培训体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急管理培训组织体系
指应急管理培训组织的结构设置, 它包括培训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组织流程、培训部门人员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等。通过培训组织体系, 主要完成以下工作: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需要确立培训目标;调查培训需求;依据不同的培训目标和任务, 制定长期、中期、短期培训计划。根据实际需要及工作重点, 调集培训对象;根据不同的培训任务和培训对象, 指派具体承办单位负责培训任务的实施并监督落实;培训评估结果的跟踪与运用。培训组织体系是培训的基础, 是实现培训工作的载体。
在省一级层面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公务员局) 、省应急办和省行政学院联合进行培训需求调研与分析, 共同研究制定应急管理培训规划及年度培训计划。具体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公务员局) 负责调训学员, 省应急办负责业务指导, 以省行政学院为主体承担具体的培训任务, 使培训组织与管理相对集中。
二、应急管理培训课程体系
应急管理培训对象主要限定于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 具有明显的行业性特征。培训目的是使学员掌握如何预防、处置应急事件、如何进行善后处理或灾后重建。因此以应急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提高职业应急管理能力作为课程目标, 通过分解通用职业能力和各主要领域专项职业能力来设计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从事应急管理工作人员通常具备的能力包括:问题判断能力、优先排序能力、合理分工与委派能力、部门之间相互协作、沟通协调能力、紧急情况下快速反应与快速决策能力、危机沟通能力等等。围绕这些能力制定各主要领域应急管理职业规范, 形成职业能力框架, 再针对不同的能力要求设计培训课程, 就能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使培训有的放矢, 学以致用。
基于职业能力框架, 覆盖应急管理的各个流程及不同专业领域。应急课程主要有国家安全保障、行政机关的危机管理、危机协调与沟通、突发事件的社会心理干预、灾难现场的文化遗产保护、交通与食品保障、重要基础设施的保护、应急管理策略执行方面的领导与管理。
应急管理培训课程开发即要与教师培养、方法运用、工具使用结合起来, 实行系统开发。更综合考虑学员因素, 稳步创新。
三、应急管理培训方法
在培训方法方面, 各国应急管理培训机构既有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模拟演练、专题研讨多方式结合为基本培训模式。
(一) 课堂讲授。
通过现场讲授、自学、远程网上学习等方式获得。一些基础课程内容以自学为主可以通过远程培训课程来实现。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学习安排来自于政府、社会和高校教师现场讲授。一些经验分享课程都是聘请外部专家以讲授的方式授课。传统的教室内课程, 教师仍然是传统的教授、讲师,
(二) 案例教学。
是对已有的案例进行分析, 找出问题原因, 分析对策。使学员从间接经验中学习和借鉴经验教训。
(三) 模拟演练。
通过亲身参加演练, 通常是桌面推演、指挥部演练来提高学员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方式。模拟演练首先针对风险较大的各种灾难设置一个场景, 给定时间、地点、灾情、任务, 学员组建应急管理行政指挥中心, 面对灾情, 要在一定情景中进行危机决策与协调。学员分角色扮演各部门应急管理行政指挥中心人员与策略执行中心人员。演练时的工作任务就是学员在应急管理中的工作职责;演练的流程就是正式应急管理工作流程。包括:
1、桌面演练:
这是节奏可灵活掌握、对学员压力不大、重点使学员熟悉领导角色和危机、处置程序较为“舒适”的演练。这类演练通常用于初级培训。
2、指挥部演练:
这是模拟应急管理指挥部工作的演练。德国应急管理学院的二级课程就是以指挥部框架演练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构成。
(四) 专题研讨方式。
通过研究工作中的问题, 如本单位应急预案的问题等, 来达到既解决问题, 又提高工作能力的目的。应更多采用互动式课堂教学和任务导向的小组学习等培训方法。互动参与课程中, 教师就是咨询专家;
(五) 练战结合方式。
应急管理培训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培训要求与实际工作更好地融合, 是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最佳领域。这就需要拓展视野, 打破学院与现场的界限, 把实际工作与培训工作通盘考虑。把培训与演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把培训工作作为政府应急准备工作的一部分, 与应急指挥中心合作开展现场培训。要充分利用政府的应急指挥平台, 开发基于指挥平台的演练课程, 使演练更加具有实效。同时, 努力把培训与演练、预案修订、工作研究等结合起来。走出教室到户外去的活动课程,
四、师资队伍管理与建设体系
培训师资采取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构成模式。应急管理工作的独特性决定了培训不仅要关注与应急相关的一般性理论知识的传授, 还要注意到针对某一类突发事件的专业性指导及应对中的经验技巧的传授。专家级官员, 还有一些是应急管理领域的专家。危机新闻发布课程就聘请有过记者经历的原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来授课, 比如危机心理干预就聘请负责危机心理干预的官员来授课。这样的师资结构有利于把应急管理的实际问题与实战经验带到培训中来, 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探讨问题专业深入, 使得培训学员在应急管理观念、视野、技能上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培训效果较好。
专职教师同样都需要经过培训, 并有着丰富的应急管理实践经验, 既要承担某些培训课程的讲授与研讨, 同时又担任培训班次的管理者。
五、应急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程序从培训结果中收集数据, 并将其与整个组织的需求、目标联系起来, 以确定培训项目的优势、价值和质量的过程。简言之, 就是从多个层面的培训结果中来考量培训是否有效的过程。一般包括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和结果评估等四个层面。
从培训评估来讲, 它是与培训方式相对应的, 也就是说除了传统的考试、报告、答辩等方式, 应采用一种基于演练的评估方式, 建立培训质量评估机制。
六、应急管理培训支持体系
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两个部分, 软件系统是应急培训管理的流程、政策以及制度等, 这是开展应急管理培训的行动依据;硬件系统是培训的场地、设备、工具、培训费用支持、教材 (案例) 准备等, 是应急管理培训展开的物质保障。
建立各级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及配备相应硬件设施;完善应急培训管理的流程、政策以及制度;保证培训工作经费的及时足额到位;同时要编制适合不同层次需要和不同岗位需要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
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建设 篇2
援管理机制和管理系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应急救援管理机制和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类事件的频发,城市灾害应急事件管理成为执政为民要事。所以从我国1 1 0 报警服务台成立到1 1 0、1 1 9、1 2 2 及1 2 0 等突发事件应急救助整合以及近年来各省市应急总体预案及专项预案的出台等,标志着我国城市应急管理的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模式及机制的重构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城市应急管理的快捷性、有效性和政府的公信力。
一、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
我国城市的应急机制建设是以1 9 8 6年1 月1 0 el 广州在全国率先开通了1 1 0 统一报警电话额为标志,其后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1 1 0 报警服务台。2 0 0 2 年3 月,南宁市投资1 . 7 亿元建设应急联动中心大楼,成立了城市应急联动中心。该中心将1 1 0、1 1 9、1 2 2、1 2 0、防洪、防震、防控以及水、电、气等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救助整合起来,采用同一接警、同一处警的方式实现了应急联动,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了较成功的范例。2 0 0 4 年公安部进一步提出了将1 1 0、1 2 2、1 1 9 三台合一的要求,有条件的城市甚至建立了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全市只设一个号码,统一受理市民紧急报警求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应急处理的反应速度。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城市应急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城市是以公安机关1 1o为依托来建设指挥平台,组织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共同开展城市应急工作。
2004年5月在我国北京召开的“中国城市经营与发展高峰会”上,城市应急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作为主要的议题之一在大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对统筹建设内地大中城市社会应急联动系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讨,会议提出并建议我国争取用三到五年在内地主要大中城市建成城市应急和社会综合服务系统,实现城市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并尽可能扩展系统覆盖范围。且认为目前我国内地已具备技术及物质基础,推动信息系统连动建设的时机已然成熟。同年5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的函(国办函[2004]39号),明确规定了各省市提交应急预案的编制原则、.组织机构与职责、预测与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宣传培训和演习等。这说明我国政府已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在政府管理职能中的地位,也标志着城市应急管理全面正式纳入到城市的常态化管理且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具体表现为,在国办函[2004]39号文出台前后,各省和直辖市相继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应急管理办公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总指挥部。该机构的第一责任人基本为省市主要领导负责,并有常设机构,该机构负责城市应急管理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成立专项灾害应急管理指挥部(如抗震救灾指挥部;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消防灭火指挥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指挥部;防汛抗旱气象灾害指挥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 交通事故应急指挥部;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等),这些指挥部门则直接领导为政府对应部门的责任领导。从目前我国各省市建立的应急管理的行政架构来看,已基本完成了应急管理体制。
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25件专项应急预案,8o件部门应急预案。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i)、重大(it)、较大(e1)和一般(iv)四级。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预案体系设计为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五个层次。我国政府还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将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政府要求对发生的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不得迟报、缓报、瞒报和漏报,并要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分别完成了省级总体预案的制定工作,许多市、区(县)也制定了应急预案。
二、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已初步建立应急管理的架构和基本制度,但还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城市应急管理模式不完善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模式已基本构建,即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及机制的框架已基本建立。但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所限,普遍形成了条块分
割行政管理体制,并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单一灾害管理模式,不利于统一指挥和调度,因此造成了缺乏统一、协调及有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看似各司其职的灾害管理体系,在面对重大灾害及群灾齐发的复杂局面时,却无法形成统一应急力量,也不能及时有效地配置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资源,势必造成救援迟缓、应急低效、信息不畅等的被动局面。因此。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研究制定切实能够形成应急高效、信息畅通、机制灵活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有一定代表性的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共性:其一,建立了城市应急管理中枢常设机构,明确了职能权限;其二,基本建立起了城市的应急联动机制; 其三,已开展了标准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
北京市已构建的大城市应急管理模式是目前比较超前且完善的管理模式之一
2004年4月,北京市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下设1 3-f-专项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委员会主任由市长担任,副主任按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分工,由分管市领导担任,市委、市政府秘书长、分管副秘书长、市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指挥部、相关委办局、北京卫戍区、武警北京总队负责人为成员。市政府秘书长为总协调人,市委、市政府主管副秘书长配合,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主管副主任协助,协调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厅,加挂市应急指挥中心牌子。市应急指挥中心备有指挥场所和相应的设备设施,作为突发事件发生时委员会的指挥平台。
委员会聘请专家顾问组成市突发公共事件专家顾问组,整合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有关的各领导小组、指挥部,建立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指挥部,补充其职能、强化其作用、规范其名称,完善应急体制。各区县建立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区县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县政府办公室。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指挥部、相关委办局和区县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资源共享、条块结合”的原则,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为构建北京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北京市充分利用多年来信息化建设和科研的成果,建成了功能齐全、系统完善、便于指挥的技术支撑系统,并实现了信息共享:依托北京市电子政务专网,与各应急专项指挥部和各委办局建立起信息沟通渠道;接入了公安信息网和因特网;初步整合了气象、公安和遥感影像等信息资源等等。北京市政府面将这些已有的数字集群无线通讯系统、城市图像监控网络、有线电子政务专网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盘活了大量过去已经建成的信息化基础资源,迅速建设起具备六大功能的市级应急指挥平台。
北京市的城市应急管理模式可简称为“三加二”应急管理模式。所谓“三加二” 应急管理模式,具体为: “三”是指市级应急管理机构、区县级应急管理机构和1 3个市级专项应急指挥部;“二”是指分设以“1 l0”为龙头的紧急报警中心和以市长电话(同市信访办)“12345”为统一号码的非紧急求助服务中心。同时,从2005年开始至201o年,北京计划建立市区(县)街(乡)一社区(村)四级综合减灾应急管理网络,并打造全市统一指挥调度平台。另外,拟建立以预防为主,预防、处置、救援和善后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必须看到北京在应急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的问题。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各灾害管理部门问协调和配合的应急措施尚不完善;各种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预报准确率、精度和时效不高;预报预警作业流程和业务服务规定尚未真正建立;各种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预警发布的覆盖地区存在空白,特别是易受灾害影响的农村和山区;灾情收集上报工作薄弱,各部门问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也很少进行灾情的独立和综合调查;各种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灾前、灾中和灾后评估工作尚未建立等等。北京市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模式的建立和存在的问题,其实也必将是其他各省市今后面临的问题。
(二)城市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
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
有了完备的机制,才可保证城市应急管理的有效运转。在我国业已完成的应急管理体系情况看,已具备了一定的应急管理能力和运行机制,如责任机制、决策机制等,但大部分的机制尚未建立,要达到应急管理的真正目标管理水平,尚有很大的距离,任重而道远。
(三)城市应急管理理念不科学
所谓科学管理,一般遵循四大原则,即管理行为科学原则;科学选择员工原则;协同合作原则; 责任划分原则。
城市应急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管理系统,是考验政府管理水平的风向标。须借助科学管理手段、理念和管理技术、管理队伍、协同合作管理且责权清晰等才能使此庞大的管理系统正常、有效的运转。对现行行政体制下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需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责任体系划分、协同管理信息技术平台等进行全方位构建,以期采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来保证此复杂管理体系的高效、协同运转。
(四)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不完备
科学的应急管理理念是应急管理实现科学化的基础,要真正实现城市应急管理的科学化,需要有完备的城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科学化的关键平台。我国目前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建立只是刚刚开始起步。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业务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城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em i s)。em i s包括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应急业务处理系统、应急管理决策系统、数据库系统、安全管理系统、gi s管理系统、灾害评估系统、预警预报系统、监控系统、应急预案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该系统是多种系统的集成。显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对其建立并逐步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从系统功能上,em i s可以划分为五层面:核心层:主要指政府应急决策中心的决策支持系统以及专业应急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系统。资源管理层:应急指挥需要许多应急资源,应急资源分为服务(应急)资源和信息资源。通讯层:通讯层联结指挥中心、应急处置分中心及与现场指挥等。协助力量层:包括相关应急机构力量,如气象局、消防、医疗、交通、电信等提供相关资源和信息。处置力量层:进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实力,如消防车辆、巡逻车、抢险车辆、医疗队伍等。
要建立完备的e m i s信息系统,需要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通力合作。
在em i s信息系统的建立水平方面,目前上海、北京等省市已走在了全国前列。
(五)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待检验
目前,我国各省市都制定的应急总体预案和部分专项预案。在这些预案中也较详细地对灾害发生时的责任体系、应急方案、灾害恢复及灾害评估等方面有了较明确的规定,但有些应急预案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通过演习或灾害实际灾害发生时的检验,缺乏可操作性,如遇突发事件难以有效应对。基本上是一项停留在制度层面上的预案。另外,应急预案还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动态性。
(六)城市灾害应急指挥通信系统不适应
城市灾害应急本身就决定了需要以最快捷的速度来应对在城市中发生的任何灾害,这势必要求城市灾害应急分指挥通信系统应该是目前各种先进通讯技术手段的聚集系统,包括有线通讯/无线通讯、影像/视频、固定/移动、实时/动态等多种类、多渠道的高科技通讯系统的整合体。
同时,应确保应急指挥灾害应急管理总系统和各分系统之间、总指挥部与各分指挥部之间、各分指挥部之间、城市应急接处警平台和各应急指挥中心之间以及现场信息应急通信畅通,否则,应急指挥与管理很难做到快速、准确、及时。
(七)城市灾害应急装备与技术手段落后
我国的应急救援装备普遍存在数量不足、技术落后和低层次重复建设等问题,即时在我国已经非常完善的公安消防系统,在相当一部分城市存在应急装备和器材数量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的现象,就更不用说装备针对性强、特殊专用的先进救援设施。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跟政府资金困难有关,但更重要的跟政府对城市应急救援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关。
(八)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缺乏整体合力
该问题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存在诸多问题的一个客观反映。条块分割的政治体制和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是造成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缺乏整体合力的关键之一。近年来我国灾害应急管理机构的构建是重塑该管理体系的重要契机,是全面提升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整体合力的机遇。
三、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重构
所谓重构(reconstructiol1),就是根据系统的目标,对已有的制度、体制和模式等进行重新构建,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重构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日益频繁的各种灾害事件对城市灾害管理提出的挑战和需求,客观上要求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要能应对这种已逐步成为城市常态化管理的各种应急事件。另外,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与我国目前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模式、管理机制、责任体系、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等的不完备性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城市灾害的发生,往往对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如汶川大地震等,为了真正落实政府执政为民的宗旨,最大程度的减少灾害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重构的必要性是显然的。
(二)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重构
主要指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及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重构。
就管理模式而言,鉴于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目前已构建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共性,具体呈现为:
第一,已构建了城市应急管理的层次和网络管理结构,明确了各自的职能权限,设置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一般由主管最高行政领导担任负责人,能做到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和统一调度等。第二,已初步构建了城市的应急联动机制,具备了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快速反应、联合行动的能力。第三,各省市已基本完成了应急总体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第四,条件具备的省市已经搭建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和部分功能。
应该说以上管理模式是我国政府初步重构了城市应急管理的框架模式,各省市需结合本地区的情况进行更具针对性构建,包括应急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的构建。
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的重构是对管理模式重构的两个主要方面。
具体地讲,城市应急管理机制包括责任机制、决策机制、灾害预警机制、灾害评估机制、联动机制、协调机制、信息沟通机制、资源(含信息、物资等资源)共享机制、财政机制、法律机制、培训和演练机制、全员参与机制等管理机制。
要建立完善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需在完善上述机制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
(三)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责任制的重构
在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执行力不足是政府机构常见的管理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则与责任界定不清、相互推诿有直接关系,故制订并界定完善的城市应急管理责任体系是提高其管理效率和执行力的关键环节之一。
(四)城市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重构
城市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重构,主要指两个方面的重构:一是应急管理信息网络的重构;二是指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应用软件的重构。
关于应急管理信息网络的重构,首先,我国主要大中城市目前已建立了电子政务专网,这为城市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重构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其次,各省市已基本建立了专项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地震、防汛、交通、公共卫生、消防等,这为各单项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整合为综合性的城市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关键的基础。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网络下的分布式技术重构原有不同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系统的服务模式(包括指挥模式、信息共享模式、决策模式等),同时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也将重构为以网络和空间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支撑的分布式紧急响应救援系统。
关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应用软件的重构,其目的把应用多智能体系统(mu1ti-agent system,mas)的思想和建模技术,对业已建立的各专项灾害管理部门孤立的、有限的资源和信息管理支持系统经重构后能够集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把刚性、单一的管理变成柔性、综合的管理,使系统经重构后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应急救援部门的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应急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统一报警、统一指挥、快速反应、联合行动”的应急管理。
上述两方面的重构,其实是其他所有重构的载体和平台,是实现现代化城市应急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建议我国各省市有关部门将城市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作为城市应急管理的重点工作进行开展。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应急体系建设 篇3
关键字:电力企业;应急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426.61; F272.3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来,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对安全生产的质量要求有所提高。当前,尽管在电网运行期间,其稳定性与安全性都有所提高,事故出现的频率明显降低,然而,各种安全事故问题还是时有发生,供电设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严重的甚至造成人身伤亡。因此,电力企业在进行生产及管理工作期间,需要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并制定相应的应急管理标准,从而为企业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1.电力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
应急指挥平台是依据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应急处置的各类软硬件系统的统称。全网应急指挥平台按网、省、地三级建设,平台由基础环境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两部分组成;基础环境系统分别由网、省、地三级各单位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由网公司统一组织开发,网、省两级部署,网、省、地三级应用。三级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了与上下级单位和政府部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日常应急管理和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指挥、协调、调度和决策提供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应急信息管理。应急信息管理就是要建立应急信息的汇集、储存、分析和传输系统,主要包括预警信息、突发事件快速报告信息、应急处置信息等,实现与上下级单位和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的上传下达,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基本保障。各分省公司建立了信息报送网络,各级应急办公室归口汇总所属各单位突发事件信息,并及时上报公司及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此外,按照国家安监总局的要求,对预警信息的流转也进行了规范化、流程化管理。
2.电力应急预案系统建设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方案,用以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进程中。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以及相应的资源和策略等的行动指南。预案系统主要由公司、分省公司及其所属生产经营单位三层的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组成。根据风险分析,公司三层专项预案主要包括人身、电网、设备、电厂大坝垮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防风防汛、雨雪冰冻灾害、破坏性地震、电力供应、生产场所防恐怖袭击、突发群体事件、涉外又发事件、新闻危机、网络信息与安全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专项预案,各分省公司及所属生产经营单位还根据实际增加了其他预案。在企业内部建设“平战结合”的应急队伍,在极端情况下借助系统外部应急资源。制定《公司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各分省公司及所属生产经营单位着手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系统对应急队伍采用“分层分块”的管理方式,通过制定和实施应急预案,在所属单位、部门组建专业齐全的专职和兼职应急队伍与专家队伍。系统应急物资按照“分级管理、合理储备、信息共享、统一调配”的原则进行管理,根据物资的电压等级、类型等对应急物资进行分级,在分省公司和供电局层面分别采购、储备和管理。明确“分工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不断规范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采购、调拨和使用,做到“专业管理、保障急需、专物专用”;各分省公司逐步制定应急物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分省公司及所属生产经营单位分层制定各类应急物资配置标准,建立应急物资配置台账;各单位按年度制定应急物资的采购计划,并纳入本单位的年度总预算,保证应急物资的资金投入,并对应急备品备件进行日常维护和动态管理。
3.电力应急体系建设的对策
3.1提高物资保障能力
统筹规划布局各级、各类应急物资储备,整合实物储备和厂家协议储备资源,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的种类、方式和数量。建设各级应急物资仓储基地,为应急物资的储存提供硬件保障。落实应急物资保障的职责,完善应急物资的采购、调拨、使用、更新等管理制度,规范应急物资常态管理。
3.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整合系统现有应急队伍资源,开展综合专业应急队伍的建设,配备与开展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相适应的人员力量,覆盖从高压到低压,从变电检修到线路检修等电力企业各个专业的人员,配备适应电力企业应急救援需要的先进技术装备,加强应急队伍的专业培训和演练,提高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应急演练规划、监督、评估工作机制,依据应急管理工作的规定和电监会关于电力企业应急演练导则的要求,规范开展各类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扩展应急演练和培训的范围及形式,制订每年应急演练和培训计划。应急管理部门对实施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和跟踪考核,确保工作成效。
3.3健全应急工作机构
设立独立的应急工作机构,配备应急管理专职人员,明确和落实应急工作职责,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标准和制度,强化应急管理常态工作,确保应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定期与政府部门协同组织开展电力应急联合演练,如,定期开展大面积停电应急联合演练,以提高社会联合应急处置能力,促进与政府部门的协同作战能力。加强与气象、地震等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实现预警基础数据的共享。与政府应急办、应急救援中心、消防、医院、企业建立常态联络机制,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联动资源,提高系统应急处置能力。广泛与社会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协议,提高应急救援水平。
3.结语
电力企业在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电力设施受外力破坏等不确定因素长期存在、承担安全供电责任越来越重的形势下,充分认识自身应急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健全应急工作机构、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和应急队伍能力建设,规范应急演练和培训,构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作机构,将有利于推动电力企业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全面提升电力企业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卢文刚,电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2013
建设企业全面应急管理体系 篇4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背景
中国海油的核心产业是石油天然气。由于地下矿藏资源勘探开发过程的高难度和油气固有的易燃易爆性能, 从原油开采过程中面对台风和冰冻等挑战的海上作业, 到炼油加工和化肥化工工艺的高温高压繁缛流程, 再到陆上油气销售终端多数位于市区人口密集地带, 均属于事故风险很高的业务领域。中国海油历来重视事故风险的预防与控制, 并将应急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 中国海油的应急管理主要面向海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钻采领域, 侧重于如何进行事故现场抢险等具体问题, 尚未形成体系化的应急管理模式。2003年以来, 中国海油开始不断强化应急体系建设。
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当前已经进入了事故的高发期, 有效防止环境污染、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是各级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家《安全生产法》《危险品防治法》《环境保护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多项法律法规对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都有相应的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应急计划的要求, 特别对从事高风险行业要求建立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2006年1月, 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5个专项应急预案和80个部门预案;同年6月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7年,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7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从应急预案、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应急队伍、重大危险源监控等方面, 对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 同年还成立国务院应急办、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等专门应急管理机构。这些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已经进入了正常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从这一系列的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过程中, 越来越突出了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的紧迫性。
确保海洋石油行业健康发展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生产是全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高投入行业, 对健康安全环保有相当高的要求, 其作业范围涵盖了石油石化行业的各种风险, 例如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易污染等, 除了工业领域的风险外,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作业还必须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最典型的是北方的海冰和南方的台风, 每年都侵扰海洋石油作业。同时, 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作业链长面广, 主要集中在海上, 远离陆地,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 难以得到陆地各应急力量的有效救援。因此, 建立一套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来应对突发事件, 降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 是维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发展战略的需要
2004年, 中国海油确立了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发展目标。所谓“国际一流”, 是指企业的科技实力、管理实力、国际化程度以及增长速度指标等, 基本与国际一流的综合石油公司接轨。中国海油在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过程中, 所面临的事故风险不断加大, 原有的应急计划和应急程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主要体现在:应急管理不系统、不全面, 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应急管理机制。2004年以前, 中国海油的应急预案主要覆盖企业在生产活动中面临的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风险, 应急准备更侧重于对单个事故的现场处理。随着公司业务的增长, 生产经营活动影响面增加, 陆上生产活动对社区、公众的影响加大, 原应急预案很难处理, 同时预案中还缺乏媒体及公众应对的有关内容。因此, 必须着手完善这些薄弱内容, 构建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系统化应急管理模式。
“四位一体”全面应急管理体系
为了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科学、快速、有效地处理并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 尽可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中国海油确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等应急管理原则, 以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为基础, 以全面、系统抵御风险为核心, 以“四位一体”的应急预案、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应急救援队伍为基本框架, 以三级应急管理、三级应急响应、全员参与 (不仅包括中国海油自身员工, 还包括承包商、周边居民、媒体、公众、非政府组织等利益相关方) 、全过程管理为特点的全面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三级应急预案系统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作业属于多工种的协调作战, 面临自然环境恶劣、海上油气生产设施人员与设备高度集中、产品危险性高、科技含量高、地质条件复杂、不确定因素多、远离陆地救援困难等风险, 要有效地应对这些风险必须有系统的管理方法, 和其他管理体系的建立一样, 中国海油应急预案系统也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首先, 进行安全评价, 对危害进行辨识, 确定风险程度, 列出重大危害因素清单;其次制定目标;然后由目标和指标制定实施方案;最后按照计划、实施、检查纠正与管理评审模式建立管理体系、确定应急预案的对象、明确管辖范围, 确定突发事件的类型, 经评价、分析, 最后确定应急预案的重点和对象。
2004年7月, 中国海油编写发布了《危机管理预案》, 将预案的范围调整为与企业相关的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事故处理, 同时根据中国海油的生产经营管理特点, 采取了三级应急响应的管理模式, 即总公司、分公司、作业现场, 同时建立了响应的三级应急预案系统。
总部危机管理预案内容还跳出仅局限于事故处理程序的范畴, 首次提出了媒体信息沟通管理程序, 明确媒体沟通 (媒体关系管理、新闻发布渠道、新闻材料准备、信息收集与跟踪等) 以及信息发布的授权程序和审定发布规定。还包括与地方政府和国家相关部委的沟通程序、事故调查程序等子程序和对所属单位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要求, 构成一套完整的应急管理系统。
2008年,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危机管理预案 (2008版) 》对三级应急组织的职责、定位和响应模式做出进一步明确, 使得与三级应急响应相对应的应急预案其职责和侧重点各不相同, 又保持有机的联系, 构成中国海油层次清晰、定位明确的三级应急预案系统。
中国海油总部要求各单位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和演习、实战中发现的问题, 至少每2年修改1次应急预案, 并对各所属单位的应急预案实行逐级报备和不定期审核制度, 以进一步推动应急预案的持续改进。
应急管理流程及应急指挥系统
应对重大突发事件, 做好应急管理的工作, 一个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建立完善的应急组织机构和清晰的应急管理流程。中国海油总部危机管理组织机构由应急委员会、应急办公室、总值班室、资源协调行动组、公共关系法律组、后勤支持保障组和资金保险组组成。中国海油北京总部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主要职责包括:重大事项决策, 对应急事件提供支持、协调, 向国家政府部门报告情况, 组织向社会公众公布事件信息, 公布、修订总公司危机管理预案, 审核所属单位应急预案、计划, 验收应急指挥中心等。
根据国家颁布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等相关规定, 中国海油在总公司《危机管理预案》中设定了12类需要启动总公司层级应急预案的条件。突发事件若具备其中任何一种条件时, 就需要启动总部应急指挥预案, 按照应急处置流程迅速开展总公司级别的应急响应工作。
应急指挥系统是应急管理的工作平台, 主要功能是实现事故事件的预测预警、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 建立应急信息的共享通道, 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生产安全事故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国海油对各所属单位应急指挥中心 (或应急办公室) 的建设要求是:各应急中心 (应急办公室) 应具有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投入, 采用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并能与公司应急指挥中心保持常态的互联互通。应急中心应具有“值守应急、信息汇总、指挥协调、专家研判、视频会商”功能。
2006年, 位于北京朝阳门总部大楼内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应急指挥中心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 另外投入运行的还有中国海油位于上海、深圳、湛江、天津的4个应急指挥中心和控股上市公司 (海油工程、中海油服) 应急指挥中心, 均具备了应急响应时所必需的重要功能和要求, 与公司总部实现良好的互联互通。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中国海油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持工具, 也是信息化建设和“数字海油”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承担着在发生紧急事故事件时, 为总部指挥决策快速准确地提供应急资料的作用, 可以使现场人员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应急处置, 而无需在向上级单位报送各类资料上浪费更多时间, 使应急响应更加高效。通过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公司可以实现三级应急响应和应急预案体系中的场外协调角色, 做到远程指导和指挥, 同时快速地调动各方面资源进行支援。
中国海油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生产人员动态、远程视频监控、应急基础资料、动态信息、灾害天气预警等5个大类11个应急管理信息子系统。
1. 出海人员动态跟踪管理系统
“以人为本”是中国海油健康安全环保管理理念之一, 也是中国海油应急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为了掌握海上生产人员的实时信息, 中国海油开发应用出海人员动态跟踪管理 (MTS) 系统。
该系统以出海人员管理为根本核心, 以出海任务为线索, 基于数据库和网络化设计, 采取无线射频识别 (RFID) 技术, 以集成持卡人的个人信息、健康信息和各种持证信息的无源RFID卡载体, 通过卫星通信和互联网与陆地数据库同步, 实现对出海人员管理的实时监控。它包括出海证办证管理系统、出海调度管理系统、登船前检查系统、海上平台检查系统、出海人员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通讯系统及后台管理系统7个部分。
通过MTS系统, 可实时掌握海上作业人员的动态分布情况, 了解每个平台设施上人员的姓名、单位、工种、登离平台时间、分配的救生艇号及其详细的个人信息, 包括家庭住址、健康状况、血型、培训持证情况等。这为应急状态下快速了解现场的人员状况, 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 三维数字应急信息展示平台
三维数字应急信息展示平台 (见图1) 是通过一个专业引擎将虚拟现实技术、空间地理信息技术、模拟仿真技术与中国海油应急管理理念、思路和实际做法进行有机融合, 既能够满足企业终端场景数字化与全息再现和全息查询、重大危险源管理、全息化应急预案管理、应急培训和演练等日常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 又能够为突发事故的全息化应急救援指挥、辅助决策、事故模拟推演分析、应急资源调配等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该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直观展示生产作业现场, 可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地观察厂区、设备、工艺流程、应急设施等三维场景信息;基础资料数据库, 可实现如工艺流程信息、设备信息、介质信息、应急设施信息等交互式立体查询、定位查询;可实现应急预案的存储和直观展现;应急行动方案的规划、编制和完善;模拟演习、应急培训、灾情推演、提供应急状态下的辅助决策等;对生产单位周边环境的展示和应急资源的定位, 对距离、面积、人口快速概算。该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能够实现全息现实场景再现, 以三维真实的场景关联相关信息, 最大程度地做到人性化和可视化, 使决策者和专家一目了然地掌控所需信息。
在应急状态下, 通过该平台使各层级应急信息得以有效共享并可视化展现, 直观地展示设施和周边环境的情况, 推演事故发展态势, 模拟应急救援方案实施, 为应急响应决策提供最直接快速的支持, 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应急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3.船舶动态跟踪管理系统
船舶动态跟踪管理系统 (见图2) 建立在电子海图基础上, 利用AIS基站获取船舶信息, 实时地在电子海图上展示某一海域内所有运行船舶的动态信息。只要点击某条船, 便可获取该条船舶的所有信息, 包括地理信息、坐标信息、航向、航速以及船舶的吨位和载重量等基本信息。这套系统还可以提供海上平台的相关信息, 包括平台所在的位置、油田群的分布、平台的构成和连接管线等。在应急救援时, 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周边的可利用的应急资源和救援力量, 迅速有效开展救援工作。
4.溢油漂移模拟跟踪系统
溢油漂移模拟跟踪系统 (见图3) 是在电子海图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综合风动力、水动力、海浪及溢油特性的模型, 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输入数据, 对溢油漂移路径进行模拟和回推的模拟系统。除一般电子海图系统所具有的海图数据及辅助数据外, 它还包含有环境敏感区数据库和溢油应急反应模型库等系统界面, 可实时地动画显示溢油漂移的情况, 并显示溢油区中心位置、油膜面积、漂油残存量、溢油的抵岸地点、最终油量、影响岸线范围、扫海面积等信息。
该系统使模拟过程可视化、直观化。一旦发生溢油, 只要把相关的参数输进去, 就可以看到油的扩散范围, 油随风向、流向的变动, 以便提前预知油的走向, 布设溢油回收设施, 防止溢油污染事态扩大。
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中国海油应急救援队伍主要包括消防救援队、危化品救援队、长输管道抢险队、溢油应急响应队伍等。
1.消防救援队伍
在海上油气生产环节, 由于远离陆地、环境特殊, 获得外部的救援困难, 只能立足于自我救援为主, 建设应急救援队伍。中国海油按照国际海上油田通行的做法, 组建海上油田生产的义务消防队, 并配备高效的消防设备和工具。目前, 中国海油共有10支专业消防队伍, 260多名专职消防队员。这支消防队伍是保障中国海油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骨干力量, 同时也纳入国家公安消防系统统一指挥管理。
2.危化品救援队伍
危化品救援队伍是中国海油向中下游发展, 为开展紧急抢险救助而组建的专业救援队伍, 目前主要由兼职义务救援人员组成。主要任务是抢险堵漏、危化品危害消除, 在消防队的协助下进行危化品危害消除工作。现在中国海油的危化品生产和储运企业都成立了危化品抢险救援队。
3. 专业溢油应急响应队伍
中海石油环保服务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环保公司) 是中国海油独具特色的专业应急响应队伍, 是惟一由企业独自建立、根据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以企业化模式运作的专业溢油应急队伍。
环保公司已在沿海各地建立了绥中、塘沽、龙口、惠州、深圳、珠海、涠洲岛等7个溢油应急响应基地, 覆盖了中国海油作业的全部海域。环保公司拥有高素质的专职应急人员100多人, 1/3的溢油应急队员取得了国际IMO OPRC2级现场指挥官证书;配备有国际一流的溢油回收设备和专门溢油回收船舶;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溢油漂移轨迹预测软件;建立专业化的溢油应急响应程序, 这是国内惟一一支能够提供国际二级溢油应急响应能力的专业队伍。
4. 长输管道应急救援中心
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建设 篇5
根据资府应急【20**】1号文件精神,我镇及时召开会议布置任务,及时做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现将我镇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应急管理工作情况
去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国家、市县有关应急管理要求,突出重点,综合协调,狠抓落实,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建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强化工作责任
一是领导重视。镇党委政府将应急管理工作列为一项专门议题,对全镇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要求,根据XX市应急管理会议精神,全面推进全镇各项应急管理工作。二是健全机构。《龙结镇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已明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抢险救灾总指挥部指挥长由镇长赖尊国担任(特殊情况下,如镇长不在龙结镇范围时,指挥长由副镇长陈文议担任);副指挥长由副镇长或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由镇政府办公室主任和相关副主任、镇经发办、安办、村建环卫中心、农业服务中心、社会事业服务中心、龙结中心卫生院、畜牧站、龙结中学、龙结小学、工商所、派出所等近35个相关部门以及乡镇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抢救总指挥部内设一个办公室和五个分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由镇政府办公室主任沈荣长担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分管副主任黄志祥担任。分指挥部指挥长由相关单位负责人担任,分指挥部副指挥长由分管副主任或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二)逐步完善各项应急预案体系,明确工作措施
一是梳理现有预案。对全镇2011年发布的《龙结镇防洪预案》和《龙结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龙结镇烟花爆竹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龙结镇防御山洪灾害预案》、《龙结镇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龙结镇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救治预案》等60个应急预案进行梳理汇总。二是完善预案体系。镇政府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各类应急预案修订和编制工作的通知》和《关于统计调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情况的通知》,对全镇范围内的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进行了一次详细的统计调查,按照县应急中心的要求,正在抓紧编制、修订完善后的各类应急预案,使全镇的应急预案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三是明确工作措施。每项预案,从应急指挥、应急响应、各级各部门的具体分工到配合专业队伍具体处置,都制订了详细具体的工作措施,明确了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具体任务和工作方法;对基层单位的应急工作及组织和发动群众等具体事项,也都做了详细周密的安排。
(三)强化政府统一指挥,部门协同作战,特别是派出所、工商所等部门协同配合
明确所有参加应急处置的工作单位、人员由镇政府统一指挥,根据实际需要成立若干工作组,负责抢险救援、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治安警戒、交通管制、应急通讯、人员疏散和安置、社会动员、特别应急、综合信息、新闻报道、应急物资经费保障、生活保障等工作。各工作组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互相支持,社会各方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派出所、工商所等部门通力合作,对易激化、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努力把各类事件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加强敏感时期的监控工作,有力地维护我镇的社会稳定。
(四)整合资源,加强管理,确保快速反应
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通过资源共享,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一是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明确镇财政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急反应机制责任体系和应急响应体系,整合财力,落实工作经费。二是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程序,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到位。三是成立各类突发性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应急处置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组织到位,应急救援队伍到位,应急保障物资到位。同时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基层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五)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应急工作能力
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培训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镇应急办、镇武装部坚持练兵,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卫生防疫、农林水利、畜牧等部门采取以会带训,会训结合,以检查带指导,检查与指导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培训与宣传工作。二是进行科普宣教。我镇消防、安全生产、防汛抗旱等部门充分利用“全国消防日”、“国际减灾日”、“世界水日”等专项宣传活动,结合各部门业务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应急知识科普宣教活动,增强了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
二、存在问题
(一)组织体系还不够健全,国家已建立健全完整的组织体系,但我镇目前还不够健全,主要是没有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造成督促检查协调不到位,责任追究不够明确。
(二)部分应急方案,操作性有待加强。
(三)预测预警和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论电力应急体系的规划建设 篇6
关键词:电力生产;应急体系;专业管理;提高改进
中图分类号:F426.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1)22-0143-02
针对电力生产易受自然灾害以及局部故障处理不当易导致大面积停电故障的特点,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类突发事件建立健全了应急体系,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尽可能地避免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大反事故演习力度,认真总结评估演习过程,完善现有体系存在的缺陷,争取建设一个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电力应急体系。
1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1.1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电力企业应急体系建设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专业,所辖电压等级属地的各个职能班组,如何快速地启动应急联动机制,确保快速有效的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是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
1.2专业管理的理念
建立健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和省公司、分公司、同级政府、支公司多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以及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求援队伍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安全生产应急信息系统和应急求援支撑保障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力争做到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1.3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应急体系建设要根据事故的性质、发生原因、规模大小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等因素,来采取相应的处置办法和措施,在处置过程中应体现以下几方面指标要求:
①基本情况清楚。企业的各个职能班组及个人必须将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基本情况搞清楚,比如所辖区域电网有哪些危险源、设备隐患,可能发生的灾难性事故的类型,可用的应急力量等。
②职责分工明确。应急机构之间的职责分工十分重要,如果职责分工不明确,一定会影响应急处置目标的实现和处置效率。首先要明确现场的操作部门,其次要明确管理部门、指挥协调机构,支持和保障机构,各自的具体职责。
③指挥决策统一。统一指挥决策是应急处置工作达到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多个部门参与的应急反应中,指挥链要保证从上到下贯彻指挥员的命令,避免多头指挥带来的混乱局面。
④信息渠道畅通。信息渠道畅通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事故的各种信息要能够及时传递到指挥决策人员的手中,以便对事件的实际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决策。二是将确切的信息传递给新闻媒介,避免不确切的信息传播。三是将求援情况及时传递给连带受害人。
⑤重视善后恢复。善后恢复是应急处置的最后一个环节,恢复阶段的工作主要围绕使受到突发事件影响的人和环境秩序、工作秩序、电网设备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2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2.1专业管理工作主要流程及说明
流程:编制应急预案→预案评审与发布→预案演练完善→预案实施→事故发生→指挥中心接警→响应级别判断→应急启动→救援行动→事态控制→应急恢复→应急结束→总结评估→预案完善改进。
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龙头,具有应急规划、纲领和指南的作用,编制预案要注意风险不能遗漏,措施量化具体、计划实际可行,责任边界清楚。通过评审发布后的预案要定期进行应急演练,通过演练发现不足从而改进,提高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红橙黄蓝四个等级,分别是特别重大、重大、比较重大和一般,指挥中心接警后应快速判断级别,启动相应等级的预案,合理调配社会资源及企业资源,保障人员到位、物资到位、现场抢险到位。在救援行动中,在人员救助、医疗救助、电网抢险三方面做好响应,控制事态发展。应急恢复结束后,一定要立即组织力量评估损失,查明原因,总结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对应急过程中存在缺陷的要加以改进,修订预案,进一步提高预案的实效性。
2.2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任何组织机构从本质而言,都是由人构成的统一整体。应急处置队伍一定要选择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骨干人员组成。根据突发事件的分类,电力系统的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突发事件。根据各个部门的职能,在发生以上四类突发事件时一定要迅速成立应急队伍,涉及机构外其它部门的配合时,由第一负责人临时抽调配合部门的骨干人员随机组成。应急启动命令发布后,各部门均进入应急状态,服从应急指挥机构的调遣和分配,强化自身应急联动协调能力,保障应急处置顺畅。
2.3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
与考核管理有关配套的标准或规章制度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国家电网公司应急管理工作规定》《国家电网公司应急预案编制规范》《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借助目前电力ERP信息系统功能,实现资源共享,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快速、准确、科学的分析信息,在防止突发性事件发生方面,信息系统应充分利用媒体,做好电力系统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达到群防群治的效果。在事件处置过程中,设立专门的新闻信息发布机构,处理一切与媒体相关的事务,保证报道的客观性和可信性,赢得公众的信赖和支持,为应急处置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3评估与改进
3.1专业管理的评估方法
评估以应急处置工作的效率、质量为标准进行评估。评估阶段包括应急工作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善后恢复三个阶段的工作内容。评估内容分为生产环境、机具与防护、人员素质、现场管理等。人员素质除业务素质外,还应包括生理、心理等安全适应性问题。在机具与防护方面主要评估应急物资储备及应急调用渠道畅通问题。在现场管理方面主要评估现场安全警戒,应急指挥渠道畅通、信息汇报发布等。结合实际科学准确地评判应急管理过程,发现改进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确保应急水平不断提高。
3.2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应急预案在初期编制过程中,应紧紧抓住与电网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调动周边资源,借用政府及媒体效应,减少不必要的配置,从而提高效率,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社会支持。在预案编制工作结束后,一定要经过演练,反复敲定应急细节,确保在执行过程中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意义。在评估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人员、制度、设备、应急各阶段启动执行等方面全面评估,真正地发现问题,修订完善不足之处,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目前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预案编制班组级(三级)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现场实际指导意义;二是在执行过程中物资储备疲乏,从上到下没有一个完整的应急物资保证体系;三是评估目前还是缺少必要的指标数据。
3.3今后的改进方向或对策
建议结合“三集五大”实施工作,把应急物资调配纳入到大物流中,开启绿色通道,关键时刻保证应急工作的物资供应。在评估阶段宜制定一系列的评估指标,量化此方面的指标数据对应急工作是个很好的衡量,从而为提高改进应急管理工作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 房泰宇.城市电力应急体系建设分析[J].供用电,2010,(6):50.
[2] 廉国海.电力应急体系的建设[J].大众用电,2009,(6):33.
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 篇7
在中国的汉字中, “灾”这个字是由以个宝字头加个火字组成的, 意思是家中有火。但是大火无情人有智, 在解决灾害事件上人类有许多的办法。
我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而且自从进入自然灾害多发期的90年代, 许多的自然灾害呈现出了极端性气候事件频次增加、损失加剧、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 每一年的关于灾害的损失要比上一年代多出很多。而且, 据有关消息称,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 我国的气候仍会持续异常。
《周易》中有“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乱”。可见古人就早已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了。对于企业来说, 不只是自然灾害会对其产生影响, 每一个突发的自然灾害都有可能对其有致命的打击。
对于进入经济社会的今天来说, 突发事件的发生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造成的损失大, 其不仅会对财产造成损失, 对人身安全也会造成损失, 而且会造成长远的损失。二是造成的影响范围广, 突发事件不仅会对经济造成影响, 对社会, 对政治也会产生影响。三是社会的关注程度变高,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人类对生命的热爱和财产的关注也在变高, 而且对预期的行为和秩序的渴望也在不断的增强。所以, 对于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人们也会相对的提高, 而一旦企业遭遇突发事件, 解决将会比以往更困难。
如果企业制定了相应的应急管理措施, 在突发事件时有据可依。面对灾害时, 预防措施能让企业员工更好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发生, 也不至于在突发事件的到来前慌乱, 从而避免一些不该发生的事件发生。当然了, 应急管理也部是万能的, 它不可能使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一点不受损害, 或者完全避免一切灾难。它的功能在于人们在突发事件到来的时候可以按照事先预定的步骤来处理, 避免了临阵磨枪的仓促。在突发事件到来的时候, 可以按照应急管理所制定的应急方案去执行, 就可以把灾害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把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 应急管理系统
2.1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
即事前、事中、事后所涉及到事物的管理。即在事件到来之前就做好应对准备, 尽量的避免事件的发生;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后, 就要尽快的采取有效措施, 阻止事件所带来危害的进一步扩大, 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的范围;在事件发生结束后, 就要尽快的组织人员进行抢救, 并且以最快的速度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并组织人员总结在抢救过程的不足, 并学习先进的抢救措施。
应急管理还是个完整的系统, 它应该包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机制、体制。
2.2 不管是突发事件还是一般的事件都是有规律的, 一般是事前有预兆出现
事件突然爆发, 然后持续发生到最终的结束, 只不过是每个事件的发生时间周期不同。对于突发事件的管理一般都是和时间相结合的, 也就是根据所要发生事件大概的时间周期, 将应急管理分为不同的阶段, 在事件发生的开始、持续和结束的每个阶段都制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即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 应急预案将各类突发事件根据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了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这四个等级。对于突发事件的预测警告、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调查评估等机制, 应急预案都对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这一整套的工作运行机制包含了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
2.3 突发事件都带有突发性和不可紧急性, 每个事件的发生的地点和时间都是不可预见的
每个事件的发生都会出乎人们的意料, 而且还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 它发展到什么程度也会受到很多的因素影响, 对事件的发展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论发生什么样的突发事件, 在平时就要对其他地方已发突发事件的信息收集, 并对已发事件进行信息分析, 制定好应急策略。若是有事件要发生的预兆, 就应尽快的采取措施, 避免危机的发生, 一旦突发事件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则应当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把事件所带来的损害降低到最低范围, 减少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因此, 要能更好的预防和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 就必须要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对于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等管理必须要认真仔细。不论是突发事件还是一般的事件, 都有一定的形成过程, 只不过时形成过程的时间不样, 都是逐步发展而来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突发事件在发生前都会有一点预兆出现, 如果能即使的发现这些预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 那么就可能会阻止危险的发生。而且如果在危险发生前采取有效的措施忙, 则可能会降低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忙, 很大可能的会将危险化解掉, 避免事件的发生, 并且应该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做好准备。在应急管理有两项基本的制度, 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这两种机制的成立会给人们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带来保障, 以求减少事件危险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危害忙, 减少危害给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造成的破坏。
1) 预警就是指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 对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预测和仿真动态的监测
并对这些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前瞻性的分析和预测, 评估出这些灾害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灾害以便企业用来参考, 让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更具科学性, 大大提高企业应急管理的效率。预警系统就是企业为了能在突发事件来临时, 尽早的发现危险, 从而建立一套能感应危险来临信号, 并从中分析出这种危险信号和突发事件之间是否有联系的系统。在每一个突发事件发生前进行有效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准备可以在平时通过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并且进行科学的分析, 在突发事件出现预兆的时候能及时的进行防范, 加以疏导, 尽可能的把突发事件的发生消灭在萌芽状态, 避免危险的发生。预警的任务就是平常对信息的收集和对平时一些有隐患的地方进行有效的监测, 并且即使的把所收集和监测到的信息进行传递和分析, 在发现某些隐患达到了危险的临界面时及时的发出警报。建立一个完善的预警机制要有良好的信息监测系统, 还有具有先进的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并且有科学的信息分析。完善预警机制首先要做好信息的监测, 必须将对各个隐患的监测纳入到日常的事物管理中, 并且要把收集到的可能会有突发事件发生的各项信息精细科学处理和分析, 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 对于要不要发出警报要有准确的判断, 以便能让人们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警觉能力, 做好各种应对准备, 以求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 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减少企业的损失。
预警机制也不是万能的, 不是所有的危险都能够去避免, 现在的许多的技术都达不到理论上的要求, 所以很多危险都不能通过预警机制去发现它的预兆, 并且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避免危险的发生, 很多的危险都是无法准确去预测的。即便是能够靠预警机制发现了危险的预兆, 以现在的技术也没有那么多的有效措施去避免危险发生, 并不是所有的危险征兆都能得到有效的处置以求能阻止危险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根据预警机制所给出的信息, 对突发事件去进行预防, 在危险来临时能做好应急准备, 真正的等到危害来临了, 也能很大化的降低危害所带来的突发性和意外性。一旦危险真正的发生了, 那么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 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应急预案进行处置, 以求最大程度的减少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 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2) 突发事件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那么快速反应机制就是在危害发生时, 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 决策者就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准确决策, 通过调动各个部门, 动用能动用的各种资源, 用最快的速度去控制危害的发展, 并且恢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良好的应急反应机制, 就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正确的处置, 最大可能的控制事态的发展, 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首先, 要重视基础管理工作, 健全日常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只有将经常性的工作纳入制度体系, 建立标准流程, 才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并避免由于人事变动、工作交接带来的效率下降, 毫无快速反应可言。
其次, 要未雨绸缪, 建立专项快速反应制度。企业一般都会建立一些例如火灾、地震、员工工伤事故、交通安全、食物中毒之类的快速反应制度, 除此以外, 还要针对企业经营实际, 建立一些经营危机、市场变化、品质事故、原材料事故、水电动力供应紧张等专项生产性快速反应制度。
第三, 要加强演练, 培养一支快速反应“部队”。要通过经常性的培训和演练, 提高企业员工的快速反应应急知识和能力, 使大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处危不乱, 正确对对。最后, 要提高危机意识, 重视紧急事项的日常监测。要牢记“隐患险于明火, 防范胜于救灾, 责任重于泰山”这三句话, 建立并坚持日常监测制度, 使全体员工参与到对其岗位风险识别和控制中, 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将事故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2.4突发事件往往是灾难性的, 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往往需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作为保障。但是一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 比如说, 在企业中发生公共卫生危机, 那么就需要大量的药品、医疗器械、晕死工具等等, 所以就必须要有医疗、公安、运输等部门的加入。这样就需要企业和这些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突发事件发生时, 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并非易事。因此, 为应对危机不仅仅需要统一的指挥决策机构, 还需要有统一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 形成完整的应急管理体制。
3 结论
突发事件发生前, 我们有预警机制可以减少其发生的概率, 对于不可抗力我们也可以预知突发事件的到来。突发事件到来时, 我们的应急体制就可以发生作用, 应急体制执行应急预案, 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快速反应、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 以减少损失, 尽快恢复和重建损坏设施, 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高小平, 刘一弘.我国应急管理研究述评, 应急管理, 2009, 8:29-33
[2]刘铁民, 李湖生, 邓云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平站结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篇8
电力工业是基础产业,充足可靠的电力供应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自从2003年以来,国际上连续发生大面积区域停电事故,涉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意大利、智利、俄罗斯等国;2008年的冰灾也导致中国南方电网出现大面积停电;随后的汶川大地震中因为地震造成的电力设备损坏使得电力供应中断,给后续的救援和恢复造成了诸多不便。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海域发生9.0级世纪大地震,大地震及引发的海啸等大规模次生灾害重创日本电力系统。东京电力公司所属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核泄漏事故,东京电力公司在应急体系方面的缺陷再次引起全世界对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思考。电力供应对于现代社会运转的极端重要性,不仅涉及巨大的经济代价问题,更直接危及民生和社会稳定等重大政治问题。电力应急体系的不完善或部分缺失给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如何有效应对电力突发性灾害,建立高效、完善的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体系,是电力系统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1]。
1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我国电网的规模和电力交换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电网安全面临新的形式,安全压力也随之增大。电力安全问题的频发性、复杂性和严重性,决定了电力行业必须加强电力应急管理,建立完善、有效的电力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提高预防和处置电力系统突发性灾害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和损失,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2]。
为做好电力安全生产,防止及应对电力系统突发性灾害,2005年5月,《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正式颁布,这标志着国家电力安全应急体系开始建立。近年来,全国电力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1)建立了应急组织体系。国家电网公司所属的电力供应和生产企业,都按照要求建立了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保证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开展;2)建设了应急预案体系;3)逐步搭建应急信息平台,开展了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提高了应对电网大面积停电等电力系统突发性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2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
2.1 电力系统突发性灾害的特点
电力系统安全不但与电力系统自身相关,而且还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电力系统突发性灾害,是在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其主要特征是灾害的突发性及重大危害性、难以完全准确预测、难以完全有效防御及难以彻底根除[3]。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具有如下特点:1)涉及环节多;2)灾害源多;3)损失巨大;4)影响面广,次生灾害多。
2.2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的定义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过程中,为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其根本任务就是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有效的应对,主要包括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过程。
2.3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的环节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体系由指挥调度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处置实施系统、资源保障系统和决策辅助系统组成[4]。
(1)指挥调度系统,是应急管理体系的大脑,是最高决策机构,由调度机构行使其职能。值班调度员是电网事故处理的指挥员,统一指挥调度管辖范围内的事故处理,组织开展事故处理、事故抢险、恢复、应急救援、维护社会稳定、恢复生产等各项工作。
(2)处置实施系统,是对指挥调度系统形成的预案指令进行具体实施的系统,由应急分队执行指挥调度系统下达的命令,现场完成各种应急任务。
(3)资源保障系统,负责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资源保障。主要工作包括应急资源的存储、日常维护,在决策辅助系统的协助下进行资源评估,负责应急资源调度等。
(4)信息管理系统,是应急管理体系的信息中心,负责应急信息的实时共享,为其他系统提供信息支持,满足应急指挥中心与各电力生产单位、事故处理部门以及各重要用电用户之间的应急指挥、调度、通信的要求。
(5)决策辅助系统,是在信息管理系统传递信息的基础上,对应急管理中决策问题提出建议或方案,为指挥调度系统提供决策支持。如预警分析、预案选择、预案效果评估、资源调度方案设计等。
3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3.1 应急机构建设
电力企业和相关单位应建立电力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保证电力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电力企业中应设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相关职责,配备专职人员,保证应急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资源共享、保障有力、能够有效应对各类电力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电力应急管理体系。
3.2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体系制度建设
电力企业和相关单位应健全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体系制度,依法开展电力应急管理工作。制定电力应急管理办法和应急预案,完善电力应急法规,加大电力应急法律法规执法力度,推进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体系制度建设。
3.3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应急信息管理就是要建立应急信息的汇集、存储、分析和传输系统,多方位、多角度运用各种手段采集、管理和发布信息,对突发性灾害发生前电网运行的各个环节和节点进行全天候监视,主要包括预警信息、应急处置信息、应急决策和指挥机制、应急信息发布机制等。应急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有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电网应急指挥中心利用其可以全面掌握电力系统紧急事件的现状,实现各相关机构应急资源的高效协调和决策指挥[5]。
3.4 提高应急预案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电力系统应急预案建设,及时修订和定期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结构,提高应急预案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与政府部门、电力监管机构和重要客户的应急联动,推动电力系统应急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开展[5]。
3.5 建立健全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机制。
电力系统与国家灾害监测和预报部门应建立起数字化联系,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系统及时获取全国及各地区的各种灾害信息,提高全行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7,8]。国家灾害监测和预报部门应及时将监测到的台风、冰雹、雷、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数据预报给应急指挥中心及相关部门,为之争取更多时间做好灾前准备,尽量避免和减少灾害损失。同时电力部门还应加强电力系统动态安全预测预警工作,并与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互联互通,为应急指挥提供第一手信息。
3.6 健全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机制
电力灾害(事故)突发时,各种救灾物资、设施及救灾人员是影响应急救援抢险的重要因素。物资、人员能够及时到达现场,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中,不仅需要采购、存储与维护应急救援必须的物资、装备等,还需要制定各种情况下的最佳物流路线和抢险物资的运输方案,确保应急救援抢险的各种物资和装备向灾区的及时运送。切实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形成上下级各级机构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电力生产场所还应加强应急电源、应急照明、后勤保障、应急工器具等通用应急物资的储备。
3.7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关键技术及应对突发灾害试验的能力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关键技术主要是指对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危害性的分析方法、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应急救援技术、自然灾害引起的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预测预警技术、海量信息融合技术及智能分析应用技术和仿真技术。此外,电力基础设施受到破坏、攻击以及次生灾害试验在实际电力系统中难以模拟。为了模拟实际故障或毁坏,检验应急预案及处置的正确性和演练方案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应对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试验能力,为减灾防灾的研究提供服务。
3.8 加强应急管理培训
应急管理培训是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事故防范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应急人员和职工应急能力的重要措施,是保证应急预案贯彻实施的重要手段,其培训体系图见图1。
在加强应急管理培训的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提高危机公关和应对能力。要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和舆情应对工作,及时准确地对外发布信息,发生重大事项要及时报告,这对于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3.9 建立应急能力评估机制
通过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建立规范的评估体系,对各地区、各部门的应急能力进行定期评估,并把应急能力指标纳入各级部门工作绩效的考核体系。通过应急能力评估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确定今后建设的重点。
4 结语
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应急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完善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体系是1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电力应急管理体系现状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电力应急管理对策,为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规划、决策、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摘要:电力供应对于现代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如何有效应对电力突发性灾害,建立高效、完善的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体系,是电力系统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对电力系统应急管理的必要性和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从应急管理体系的组织建设、管理制度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应急关键技术、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对策研究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建波.我国电力科技现状与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 2001,28(21):1-5.
[2]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Z].2005.
[3]田世明,陈希,朱朝阳,谢迎军.电力应急管理理论与技术对策[J].电网技术,2007,(12):22-27.
[4]李翼铭.电力系统应急管理的初步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0,(01):123-125.
[5]范明天,刘思革.城市供电应急管理研究与展望[J].电网技术,2007,31(10):39-43.
[6]侯惠,尹项根.国外经验对中国电力系统应急减灾机制的启示[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12):89-94.
[7]张龙,唐立春.建立电网应急机制的探讨[J].湖南电力, 2008,28(05):26-27.
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建设 篇9
集散控制系统是石化装置使用的重要设备, 由于其自身的集中性和互联性, 当出现故障时, 往往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所有针对集散控制系统应急管理方法必不可少, 本文集中讨论了这个课题, 指出了集散控制系统应急响应的概念和建立方法;在此基础上, 还讨论了如何确保预案的执行问题。
1 建立集散控制系统应急体系的必要性
集散控制系统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简称DCS系统, 是以电脑微处理器为基础的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的集中分散控制系统, 它通过将过程仪表分散控制集合为计算机集中控制, 改变了常规仪表功能单一、人--机联系差以及单台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危险性高度集中的缺点, 实现了三方面的集中, 即:管理、操作和显示, 以及三方面的分散, 即功能、负荷和危险性。是目前最先进的控制系统, 在现代化炼油化工生产过程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编写和完善集散控制系统故障应急处理预案, 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反事故演习, 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事故处理能力, 对于减少这类设备运行异常时因操作不当造成故障扩大的发生很有必要。
2 建立集散控制系统应急管理的目标
建立应急组织和应急体系是石油化工行业安全生产重要保障, 石油化工应急体系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要通过实际工作的检验逐渐形成, 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即通过体系保障, 实现各个控制点及要素的及时处理, 系统人员的协同配合, 明确各个控制点及要素的职责范围, 各负其责, 就会保证整个维护系统有效的运转。
应急处理是出现紧急状况或故障后保障后续安全的处理方法, 事实上, 应急防护方案、应急安全设施、应急策略规定等, 都是应急处理工作的一部分, 要想做好集散控制系统应急管理, 必须针对具体情况, 通过在辨识评价风险、制定安全策略、采取风险防范措施、监测事故事件、响应处理和恢复等方面进行努力, 从而健全完整的应急处理程序, 在实际中, 还要体现应急管理的持续改进过程。以上环节都很重要, 但基础应该是及时发现, 根本性目标是确保恢复:
及时发现是应急管理的基础:系统通过监测到位使得事件事故得以及时发现并提供准确的判断, 确认事件事故的性质和影响范围。
确保恢复是应急管理的根本性目标:要通过正确的操作程序, 消除事件故障造成的影响, 确保系统恢复正常工作状态。确保受影响的集散控制系统恢复正常的功能。
3 建立集散控制系统应急管理的方式
国内外企业经过多年安全生产实践, 从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告诉我们,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是必要和必须的, 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的目的, 不仅在于事故发生时启动预案来应急处置, 更重要的是平时发挥应急管理体系的预防作用, 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 尽量化解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 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和此生灾害的发生。
由于各集散控制系统厂家产品质量不一, 控制系统的各种故障, 如电源失电、操作员站“黑屏”或“死机”、计算机病毒侵入、控制系统主从控制器切换异常、通信中断、模件损坏等时有发生。有些时候因处理不当, 造成故障扩大, 甚至大规模停工的事故。因此制定全面、合理的应急预案是减少集散控制系统故障和损失程度的保证。
在程控系统的应急预案编制中, 应考虑下列因素:
1) 历史情况:本部门及其他兄弟单位在各类装置以往发生过的紧急情况;
2) 地理因素:单位所处地理位置, 如区域装置工艺的特点, 对其它装置的影响等;
3) 技术问题:程控系统出现故障可能产生的后果, 包括通讯系统失灵、控制器损坏、电源故障等;
4) 人的因素:人的失误可能包括培训不足、工作没有连续性、粗心大意、错误操作等;
5) 物理因素:考虑集散控制系统的物理条件, 包括危险工艺和副产品, 控制系统的布置, 照明, 通道等;
6) 管制因素:要考虑出入禁区、电力故障、通讯中断、工艺要求等情况的后果。
4 强化集散控制系统应急演练
与预案编制同等重要的是预案的执行, 要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应急处置机制, 基本原则应该是:
1) 先期处置:属地管理, 专业处置, 边处置、边报告;
2) 应急响应:分级响应, 基本应急/扩大应急;
3) 预防次生、衍生灾害, 保护最初响应者。
在预案演练方面, 应从组织领导、注重实效、总结和评价、严格程序、单位间信息交流、加强培训等几方面着手。另外, 为了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 必须加强集散控制系统应急预案培训, 即:通过培训, 保证操作员工掌握预案, 通过演练, 保证预案的实效性。并保证预案得到持续改进。在突发事故面前保障生产安全。
5 结论
建立和实施集散控制系统应急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 客观上涉及不同厂家、各种类型的集散控制系统, 以及控制器、通讯、电源、计算机病毒等问题, 主观上涉及维护运行机制、维护质量、人员的素质等状况, 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有待深人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努力提高集散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要坚持“环保优先, 安全第一, 以人为本, 质量至上”的安全生产理念, 认真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突出集散控制系统应急预案的演练、修订、培训教育, 认真落实属地化管理, 从管理机制、工作方法、设备设施、人员可靠等方面全力以赴确保兰州石化集散控制系统的安全环保工作, 努力实现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目标。
参考文献
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建设 篇10
1地铁工程建设应急管理工作评估体系的建立过程
1.1评估体系框架的构建
首先, 在评估体系框架构建之前, 可对国外的应急管理办法进行借鉴和参考, 并以我国的相应法律法规作为构建标准, 通过比较研究, 将整个评估体系划分为四大应急管理模块, 依次为预警及应急措施、风险监督及报告、处理机制与救援、事后恢复及重建, 这四大模块可作为整个框架的第一层级;其次, 在四大基本模块的基础上, 应构建框架的第二层级, 即对应急管理机制进行细化, 从而明确其应急管理职能[1]。在对国内外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研究考证的同时, 应认真听取有关专家的看法, 并综合资深管理人员的意见, 将其作为进一步归纳并得出结论的基础, 从而使第二层级得以科学地确立;最后, 对各项应急职能分门别类之后, 还应从具体流程的角度出发, 对其进行最后的细化与完善, 从而使评估体系能够全方位的覆盖。预警及应急措施模块下, 共包括制度标准与办法、风险识别评估与监控、应急资源保障系统以及应急预案与宣传培训演练四个部分, 其中, 风险识别评估与监控部分又可分为识别与评估、减缓与控制两个具体环节;应急资源保障系统又可分为机构队伍培养、资金物资供应以及通讯设施准备等;应急预案就宣传培训演练则分为预案内容体系构建及宣传培训演练两个环节。在风险监督及报告模块下, 共包括应急信息监测、应急信息报送及突发事件预警三部分。在处理机制与救援模块下, 共包括指挥协调、检查评估、抢险救援以及信息发布四部分[2]。其中, 抢险救援部分又可分为现场救援、人员疏散安置以及维护区域安全四个具体环节。在事后恢复与重建模块下, 共包括善后处置、事故调查、表彰惩罚及恢复原有秩序四个部分。
1.2科学评估方法的选择
为尽量客观真实地反映风险情况, 保证风险评估体系的良好效果。应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 既要确定好主观类评估条款, 同时也要对客观评价条款进行准确把握。
1.2.1主观类条款
设置主观类评估问题, 可得到对具体条款的反馈结果。在实施过程中, 可将这些待评估条款加以定义, 使其达到应急职能的理想状态, 从而给出对该职能的满意程度。评估时共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代表:
5———完全满足, 此时满足率达到90%~100%, 表示已具备完全能力, 只需继续维持。
4———较满足, 此时满足率60%~90%, 表示已具备较高的能力, 通过一定的努力, 可达到完全满足。
3———基本满足, 此时满足率40%~60%, 表示已具备基本能力, 仍需付出较大的努力, 才能达到完全满足。
2———较不满足, 此时满足率10%~40%, 表示虽然有一些进展, 但需要实质的努力过程, 才能达到完全满足。
1———完全不满足, 此时满足率低于10%, 表示没有任何进展[3]。
1.2.2客观类条款
即针对具体评估条款, 分别作出“是”或“否”的客观评价。例如以应急预案的制定情况为评估项目, 如果参建单位能够根据施工安全管理原则, 出台了相应的应急预案, 则选择“是”, 反之则选择“否”。在正式实施并推广评估体系的过程中, 为得到真实有效的评估结果, 最好以自评为主, 第三方评估可作为补充。
2地铁工程建设应急管理工作评估体系的论证过程
2.1评估体系科学性与系统性
在评估体系正式实施之前, 应展开严格的体系论证。主要方式为:向应急管理专家进行咨询, 对相关学者的著述展开调研, 与专业人员交流合作等, 广泛征求意见, 从而确定合理的评估指标权重。通过建立整个工程应急管理体系的数学模型, 可对其不同应急职能的权重进行分析比较, 从而得出得出体系本身科学性与系统性的论证。一方面, 参考各项职能权重, 根据各项职能得分, 可对应急管理总得分进行统计, 使统计结果更加接近真实情况。另一方面, 可对各项职能权重进行排序, 并将其作为管理内容的指导, 确定不同管理模块的工作重心[4]。此外, 由于明确了各项职能权重的序列, 因而对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完善, 突出其中的侧重点, 最终将重要内容补充完整。
2.2评估体系实用性与可行性
评估体系不仅应具备充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也应体现出良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通过对地铁工程主要车站、重点区间进行评估, 能够及时发现其中哪些职能运行良好, 哪些职能运行不畅,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评估体系的可操作性。首先, 在制度及措施方面, 对于施工单位来讲, 目前尚未将应急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内容, 并将其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施工登记制度仍需改进;其次, 从演练方式上看, 多为单项演练, 一年完成1~2次, 夏季组织防洪演练, 冬季组织消防演练。对于安全隐患较大的施工项目, 未组织专项演练;最后, 从应急队伍的人员构成来看, 多为年轻的兼职人员[5]。人数通常不固定, 可根据不同地段灵活掌握, 其中救援人员比重处于10%~20%范围内, 但在保险上仅限于工伤险。抢险设备简陋, 缺乏防护衣物, 仅能配备普通的劳动保护用品。
根据上述评估结果, 可以发现, 无论对于建设单位, 还是监理、施工单位, 其软肋都在于预警及应急措施这一模块。在应急宣传方面, 尤其表现出明显的劣势。其中, 施工单位作为责任主体, 应在应急管理方面加大投入, 全力提升自身的应急管理水平。
结论:本文通过对地铁工程建设应急安全管理评估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和探究, 指出为保障城市地铁的安全运行,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应积极建立科学的地铁工程建设应急安全管理评估体系。本文分别对地铁工程建设应急管理工作评估体系的建立过程及地铁工程建设应急管理工作评估体系的论证过程展开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说明了完善应急管理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蔡园, 邓小鹏, 吴伟巍, 李启明.地铁工程建设中安全气候测度工具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 12 (03) :190-191.
[2]刘吉夫, 朱晶晶, 张盼娟, 陈晋.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 (Ⅱ) :责任矩阵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1, 22 (04) :132-133.
[3]郑双忠, 邓云峰, 江田汉.城市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核心项处理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 16 (05) :108-109.
[4]彭燕辉, 庞勇, 董米娟.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置研究——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J].法制与社会, 2013, 15 (08) :156-157.
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建设 篇11
1999年11月24日,发生在烟台的特大海难事故,客滚船“大舜”轮遇上寒潮大风,车辆移位引起汽油泄漏起火,船舶倾斜造成翻沉,致使302人中只有22人生还,引起巨大的悲痛和社会震动……。
2003年6月28日,国家对救捞系统实施了体制改革,建立了专门从事海上人命和以人命救生为目的的财产、消防以及环境救助等具有更高标准要求的水上交通专业救助队伍。同时,加大了对装备建设的投入,组建了海上救助飞行队等,初步形成大中小、远近结合、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沿海立体救助体系,实行了“关口前移、站点加密、动态待命、随时出击”的动态待命值班制度。救捞事业在体制改革的新起点上,带来了显著成果,以东海辖区为例,改革前四年,平均每年的救助量约为100起,改革后七年,年均救助量近400起。
(二)东海救助局成立以来救助情况分析
1.辖区应急救助成效统计
自2003年7月10日救助指挥关系交接至2010年12月31日,七年多来,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已完成海上救助值班待命42,260艘天,执行救助任务2,510起。其中出动救助船舶1,731艘次,出动救助艇214艇次,出动救助直升机627架次,出动应急救助队(小分队)714次,救助遇险人员9,597名,其中外籍船员965人,救助遇险船舶360艘,获救财产总价值约248.395亿元。
从2008年开始,救助数量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2010年,辖区完成救助544起,救助遇险人员1589名,救助遇险船舶89膄,获救财产价值达36.7亿元。平均每天执行1.5起救助任务,出动救助力量1.9次,创建局以来最高,引人深思。(见图表1)
备全套潜水和应急抢险装备,筑牢世博核心管制区和周边控制区、外围防范区预控区水上保障防线, 并在世博会开幕式期间,承担开幕晚会水上表演的应急保障任务,保障了园区水域参演人员和船艇的安全(400多名上海海事大学学生、24艘冲锋舟、216艘旗船),并全程参与世博会开馆期间的应急保障任务,累计服务保障时间超过73.5万小时,成功处置3起突发险情。
2.辖区应急救助成效分析
—— 救助遇险人员人数对比(见图表2)
从2003年成立至2010年12月31日,随着我局救助装备的更新和救助能力的提高,救援遇险人数也大幅度提升,从2003年救助遇险人员451人,上升至2010年救助遇险人员1589人。
——获救船舶数量、价值比较
7年多来,从获救船舶的数量统计上来看,共救助遇险船舶360膄,获救的财产的价值约248.395亿元,尤其近年来在辖区一些海上特重大事故、一些遇险船舶的价值较高。
以上充分数据说明救捞体制改革是成功的,成效也是十分明显的。
—— 参与航空器应急救援情况
—— 参与内陆江河湖库应急抢险救助情况
—— 参与世博应急保障等重大任务情况
为了做好世博服务保障任务,我们派出专业救助船艇7艘,应急小分队3支,综合机动应急抢险车并配
(三)典型案例简析:救助“ COLDEN CRUX 18”轮
2010年4月4日2235时,救助指挥值班室接获信息,巴拿马籍液化气船“GOLDEN CRUX 18”轮(金十字18)在长江口水域航行中机舱突然爆燃,火势迅速蔓延至生活区、烟囱等,在自救无效的情况下施放固定CO2系统后弃船。其中2名船员事故时被困机舱,另外12名船员施放右舷救生艇逃生。
从搜救中心获悉险情后,我们即派出“东海救113”轮前往现场,于5日0019时,将在12名遇险船员全部找到救起。随即,“东海救113”轮对难船采取消防灭火,同时进行逐步贴近测爆、测温等工作。
6日晚上,“GOLDEN CRUX 18”轮在8-9级的大风浪中以2节左右速度走锚,最近时离花鸟山岛只有3海里,一旦搁浅发生爆炸(残存有毒化学品氧化丙烯)或损坏海底电缆,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世博会开幕在即,上海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情况十分危急。我们经过慎重研究,尝试在大风浪中保持两船间隔约五米距离,强行采用吊篮送将两名救助船员送上难船,抛下另一锚,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然后,又通过直升机将一名救助指挥和三名应急队员送上难船,对生活区舱室到两名遇险失踪人员遗体(尸体部分被烧焦碳化)。截止7日1400时,确认难船火已被完全扑灭。随后将难船拖至绿华山锚地。
虽然在过去的7年多里,辖区在应急救助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辖区水上的发展需求来看,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一些阻碍提升能力的一些问题:
二、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首先突出体现在:人员结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
首先是人员编制严重不足。2003年救捞体制改革当时国家核定的编制并没有随着船舶设备的增加而进行调整,再者由于救捞是一个艰苦行业,改革时队伍本身年龄结构就甚不合理。这些年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调整,但受人员编制的限制及行业属性,人员捉襟见肘矛盾并没有完全改观。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几乎不敢奢求,对快速调整结构促进发展形成较大地阻碍。
其次是人员经费严重短缺。经费不足尤其是人员经费严重不足,职工尤其一线职工因受收入、房价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的“一低、一高”的状况,引进人员、人员的流失窘境困扰着发展。
(二)职工的救助技能亟待提高
在执行救助抢险任务时,除了气象、海况客观的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救助效果,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探索、实践以及“每日一练”、“冬季大练兵”、“夏季技能比武”等专项活动的开展,一线救助人员的技能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随着现代运输业的多样性、快速性发展等情况,对救助技能的尤其恶劣气象下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
(三)救助装备建设、救助科技亟待加强
现有救助力量的配置明显不足。近几年国家对海上搜救工作非常重视、投入不断加大,救助装备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新型全天候大马力专业救助船与辖区港口建设、航运发展仍不匹配。,如:一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海上救助工作支持保障要求越来越高;二是两岸“三通”的全面启动对海上救助装备要求越来越高;三是我局所辖海区岸线长、站点多,重点保障区域也相对较多,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开发和大建设,政府部门都提出了增加救助船舶的请求;四是老旧船舶比例仍是很高,且修理周期缩短和修理次数的增加对船舶调配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五是多发的异常和极端灾害性天气大大增加了海上、内陆水域救助的需求。
另外,缺乏有效的搜寻技术和手段,搜寻辅助决策软件和大范围的海上搜寻技术,特别是夜间和恶劣海况下的大范围海上搜寻技术,成为应急救援能力提高需要突破的领域。
三.三个方面问题的思考
(一)水上搜救技术的研究与提高
【案例1】救助失火船“RICKMERS GENOA”轮
2005年3月8日凌晨0408时,东海1号位值班船“东海救169”轮值班船员在DSC上获悉,马绍尔群岛籍船舶“RICKMERS GENOA”在由上海驶往青岛,途经连云港以东约130海里的黄海海域时与一艘韩国籍货轮“SUN CROSS”轮发生碰撞并起火,“SUN CROSS”轮当即沉没。这是一艘杂货船,载有旅客、危险品、甲板货等,救人与救船、货交织十分困难、繁杂,整个处置持续了五十多天,对救助技术要求很高,大意不得。
(二)海上污染的风险需要尽快、积极应对
墨西哥油污染至今仍是世界关注的热点,看一组仅东海辖区这几年发生的六十多起中的一些案例,可见在我国发生污染的可能性形势十分严峻?
【案例2】典型化学品船、油船救助
(三)陆域应急救助能力提高迫在眉睫
张德江副总理在今年的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上提出公路救援问题:“我梦想,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在高速公路和重点交通枢纽地段,搞急救中心,能够配备直升机。你们交通部门也要研究”。,李盛霖部长、冯正霖副部长高度重视,徐祖远副部长数次调研、批示,对我们震动很大,如何在综合交通体系下,加强公路应急救援成为新的课题,包括内陆涉水的灾害性应急救援?
四、进一步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坚持“准军事化建设”,有效地促进职工救助技能的稳步提升
一是强化“每日一练”等“四个常态化”建设,促进职工救助技能的稳步提升,而且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
二是解决人员编制或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人员经费不足问题。
(二)严格执行动态待命值班制度,突出重点海域、重点时段的科学动态部署
一是严格执行动态待命值班制度,根据辖区救助季节性、区域性的分布特点,加强了重点时段和重点水域救助力量的部署。
二是确保船舶和船员始终保持适航、适救状态,确保救助力量的快速出动、有效救助,缩短到救助现场的距离,为救助遇险船舶和遇险人员争取宝贵时间。
(三)建立健全快速搜救协调机制,完善法规机制建
一是建立健全搜救快速、平行通报协调机制。如何加强同地方政府、搜救中心、涉水单位等方面的快速协调对提升应急救助效率至关重要,建立健全搜救快速、平行通报机制,共享搜救信息十分重要。
二是加快搜救相关法规建设。是近年来,随着海上搜救工作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各级政府和社会民众在海上搜救工作中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我们感到相关的法规建设稍显滞后,和搜救工作的快速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增强主动作为意识,发挥基地“三大功能”,积极拓展救助功能范围
继续以救助基地为平台、以应急救助分队为主体,和地方110应急联动中心沟通协调,主动纳入地方政府的应急联动体系,主动参与地方政府的抢险救灾工作,拓展救助职能,扩大救助范围,不断提示交通救助人的能力。
(五)服务综合交通体系,拓展海空兼顾水陆并进的救捞救援体系
内陆救援尤其涉水应急救援已是我们当前急需拓展的工作,目前我们结合专业救助队伍实际,编制了相关应急救援专项预案,接下来如何细化应急预案并落实好,在综合运输体系下,对提升应急救助能力是一个重要考验。
(六)加强化学品船及大型油轮救助装备和技术的投入、研究
虽然近年来我们对如30万吨超级油轮“FRONT PAGE”轮和化学品船“GOLDEN CRUX”等六十余膄危化船舶的成功处置案例,但如在这些救助中发生泄漏和大范围的油污污染,从现在的装备和能力看,我们将无法面对,加强此类危险程度高、污染风险大的船舶的救助装备和技术的投入和研究已是刻不容缓。
(七)进一步推动志愿者招募
近日,徐祖远副部长批示“很高兴从交通报上获悉东海救助局又一个水上救助志愿者分队成立。以救助基地为平台,积极组织水上救助志愿者队伍,和实施专群结合的救助行动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但在发达国家已是一项成功的合作机制。当前我国的志愿者队伍建设有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推动和组织开展好水上救助志愿者队伍建设对于快速应对水上突发事故,提高水上救助成功率,弘扬社会奉献精神,体现民族文明进步很有必要,很有意义”。
我们要按照徐部长的指示,进一步调动救助基地不断拓宽工作渠道,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志愿者招募试点工作,并加强管理和使用,使其成为专业救助力量的一个重要补充。
(八)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同我国相比,在搜救技术、培训、志愿者建设、救助基金运用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实用的经验,加强同国外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必定能使我们在很多方面开拓视野,积累经验。
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建设 篇12
关键词:动物疫病,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
随着辽宁省畜牧业的飞速发展, 为防控动物疫情的突发, 立足本省实际, 按照动物疫病应急管理需要, 重大动物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建设已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目前, 已建立健全省、市、县 (区) 三级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 全面提高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质保障能力。此项工作的开展, 对维护辽宁公共安全、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构建和谐辽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本情况
重大动物疫病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是指为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发病率或死亡率高的动物疫病突然发生、迅速传播, 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计划建立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系统。应急物资包括药品、疫苗、诊断试剂、器械、防护用品、交通及通信工具等。目前, 辽宁共有独立物资储备库94个, 总面积10 736.64 m2。其中, 省本级物资储备库1个, 面积328 m2;市、县 (区) 级物资储备库93个, 面积10 408.64 m2。储备应急物资总价值约2 949万元。其中, 省本级应急物资40多个品种, 价值约157万元;市、县 (区) 级应急物资30多个品种, 价值约2 792万元。疫苗冷冻库省本级1个, 市、县级46个, 冰箱冰柜14 437台。保证了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存条件。储备量充足、储备结构合理, 在疫病防控、抗震救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先后向省内外的疫区、地震、洪水、台风等灾区调拨应急物资价值几百万元, 为各地及时应对突发疫情做出了积极贡献。
2 体系建设
2.1 成立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机构
省、市、县 (区) 畜牧兽医局均成立应急物资管理办公室。其职责为承担所在地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工作;制定储备规划和计划, 收集整理相关储备信息, 监督储备计划的实施;在确保安全、有效的前提下, 低成本、高效率地运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提高物资储备的应急综合保障能力。
2.2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疫苗冷链建设统一标准
2008年, 辽宁省畜牧兽医局制定下发了《辽宁省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应急物资储备指导标准》、《辽宁省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指导标准》 (辽动卫发[2008]113号) 和《辽宁省重大动物疫病疫苗冷链系统建设指导标准》 (辽动卫发[2008]89号) 对储备物资的种类、数量、物资库的建筑、库内设施及管理、疫苗冷链系统建设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各部门严格按照指导标准进行部署及规划, 此标准的制定更好地规范管理重大动物疫病应急物资, 以保证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的需要。
2.3 设立应急物资储备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是实行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坚实后盾。省、市、县 (区) 按照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 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为储备物资提供资金保障。储备物资严格实行计划管理, 年初向所在地财政部门申报计划, 批准后实行政府招标采购。各级财政在保证经费及时、足额到位的同时, 加强对防疫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2.4 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
有效的应急物资储备是其在处置疫情、灾情时充分发挥自身效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的最佳作用。为规范储备行为, 注重物资质量, 确保物资安全, 优化管理流程, 合理存放。建立健全应急物资采购制度、入库制度、保管制度、出库制度、管理制度、查库制度、破损、报废制度、咨询服务制度、交接班制度、台账、档案管理制度、库房卫生管理制度和《辽宁省强制免疫疫苗管理制度》等。做到日常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每个环节均设立专人负责, 做到储备物资分类摆放、名称明示、进出库帐目清晰, 记载内容详实具体。对应急物资定期进行检查、按时维护和保养, 切实做好“防火、防潮、防鼠、防盗、防霉、防蛀、防锈”等工作, 确保应急物资的完好与使用。根据物资储存的特点和保持期, 对辖管的应急物资及时补损、更新。
2.5 建立网络管理平台
以辽宁省“畜牧兽医在线”网络为载体, 搭建辽宁省应急物资网络化管理平台。通过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 以信息网络为支撑, 实行省、市、县三级物资储备管理监测。通过畜禽分布定位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调度指挥系统, 定期向省重大动物疫病应急中心上报物资库存、使用、管理等情况。为加强此项工作的管理, 辽宁省畜牧兽医局将信息录入工作纳入全省动物卫生系统目标责任制考核, 对在此项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由辽宁省畜牧兽医局给予表彰或奖励。信息录入工作考核不达标地区, 取消本系统先进单位的评选资格。辽宁省在国内率先实现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化、信息化、动态化管理, 为紧急情况下应急物资调运打好基础。
2.6 启动应急物资快速响应
在防控疫情中, 及时有效的物资调运是保证应急工作安全进行的前提。应急物资要发挥其本身价值就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送至疫区, 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在发生疫情需调用应急物资时, 通过辽宁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调度指挥系统, 启动应急物资快速响应。向所在地应急办提出申请, 经批准同意后, 由应急办发出调用指令, 由应急物资储备单位负责具体实施。申请单要有文字说明, 内容包括:申请调用理由、物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运往地点、时间要求、用途、签发人等。紧急情况可先电话请示, 再补办手续。
2.7 开展应急物资操作演练
【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建设】推荐阅读:
安全应急管理体系09-14
农机应急管理体系10-05
学校应急体系管理工作制度08-13
电力通信应急体系建设05-16
电力企业应急体系建设07-25
医院应急体系建设中11-09
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建设12-16
应急体系建设项目11-17
小学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评估汇报材料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