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战略(精选12篇)
建设战略 篇1
摘要: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医院变革、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如何树立医院品牌、吸引病人就医, 是值得医疗工作者尤其是医院管理者深思的问题。论述了医院宣传在提升医院知名度、树立医院品牌形象、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促进医院品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医院管理,宣传,医院品牌
目前, 医疗市场已从单纯的医疗技术竞争上升为医院形象竞争, “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矛盾也聚焦于医院。如何提高医院的形象和竞争力成了当今医疗市场的一大课题。技术、服务和文化是医院竞争力的三要素, 其中技术是核心竞争力, 服务是差异性竞争力, 文化则是可持续竞争力。宣传作为医院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它是医院与社会共建两个文明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向社会宣传医院的技术水平、先进的设备、医德医风和人文精神, 从多方面让社会了解医院、认识医院, 既减少群众求医治病的盲目性, 也有效地树立了医院“以病人为中心”, 努力满足病人多样化医疗需求的整体形象, 这样既能扩大医院的社会影响力, 又能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1 宣传工作在医院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1.1 推介医院品牌
医院品牌包括文化、技术和服务品牌, 其中技术和服务品牌尤其被社会和患者重视。随着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 医学领域内的新技术、新项目、新疗法和新学科层出不穷。医院通过对医疗新技术、新疗法的广泛而有效的宣传, 让百姓所熟知, 这是提升医院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
1.2 塑造医院形象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宣传医院宗旨、办院理念、战略方针, 传播医疗服务信息, 强化正面形象, 消除负面形象, 美化可见形象, 可以提高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 树立医院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公众形象, 对展示医院风采、树立医院品牌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3 缓解医患关系
医院的宣传有利于加强医院、病人、社会三者间的沟通, 赢得民众的了解、理解和支持, 为医院发展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 对沟通医患关系、正确引导人民群众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通过新闻媒体对医务人员救死扶伤、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等精神的宣传, 使患者了解医务人员的高风亮节和医疗行业的高技术、高风险, 从而增进医患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有效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1.4 开拓医疗市场
医院宣传也是医院生存发展的需要, 已日益成为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营销手段。通过对医院技术、服务、设备、环境、医德医风的宣传, 不仅能直接吸引患者, 增加经济效益, 提高医院自身生存能力;还能积累医院的无形资产, 树立医院良好正面的公共形象, 增强医院在医疗行业的竞争力和增加市场份额。
2 医院宣传工作的途径探索
2.1 利用网络宣传推动医院品牌建设
构建医院网站, 一方面是利用医院现有网站, 另一方面是在公共网站上发布信息和建立链接。注重利用搜索引擎等网络资源, 使其成为患者了解医院的网络引导, 从而提高网站的访问率和使用率。同时与公众关注度和使用率高的门户网站联合开展健康栏目, 宣传医院的品牌形象, 展示医务人员风采, 介绍专科专院优势, 向患者提供在线咨询、就诊信息查询等网络服务。在信息发布方面, 还需加强音频、视频、互动式FLASH动画等手段应用。总之, 网络宣传的重心是要为医院整体品牌建设服务。网络宣传的风格和主旨, 应与医院文化和发展战略一致, 着力塑造一种先进文化的学院型医院形象。
2.2 加强沟通, 注重危机公关
从某种程度上说, 医院宣传工作实质上也是一种公关活动。一方面医院宣传部门要加强和各级新闻媒体、媒体从业人员的联系, 使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了解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学的现状、医院工作的性质、医务人员的艰辛、医院发展的困难等, 以期获得他们的支持, 从而将上述情况传达给社会公众, 以营造有利于医院形象建设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 当医患纠纷发生时, 应积极面对, 坦诚相告, 在第一时间发出正面声音, 积极引导舆论, 抵制恶意报道和谣言, 形成正面宣传, 从而在不利的条件下维护医院品牌形象, 提升医院的美誉度。
2.3 多种宣传媒介和方法相结合
在工作中应该将各种报道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注意扬长避短。根据医院的服务范围、服务对象和媒介特点, 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宣传媒体及宣传范围。如针对地市级医院的农村医保市场, 医院可以以当地地市级新闻宣传媒体为主, 以县乡新闻媒体为辅, 选择农民易懂的电视、报纸、农村户外广告等形式进行宣传。对医院的重大活动和重要成果的报道, 可以以召开小型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进行宣传, 请记者、编辑们现场采写新闻, 从而达到报纸上有文章、电视里有画面、广播里有声音、网络上有资讯的良好宣传效果。
总之, 在新形势下, 只有加强宣传, 保障信息畅通才能实现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 增强医院的竞争力, 从而为医院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续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平昭, 吴玉华, 等.宣传工作在医院品牌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疗前沿, 2009 (4) .
[2]李兰萍, 钱永峰, 丁一.加强医院宣传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08 (5) .
建设战略 篇2
“受益于宏观经济发展和消费高潮的推动,今年上半年我国广告投入已达2 7 7 0亿元,同比增幅17%,创下四年来新高。”中国广告协会会长李东生10月24日在南昌举行的“中国国际广告节—经济名人谈广告论品牌高峰论坛”上表示,“从中国广告经营额占GDP的比例和人均广告花费这两项指标看,中国广告工业发展依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如何利用广告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增强中国创造、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声音,是今后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此次论坛由中国广告协会和新华社广告中央主办,《中国名牌》杂志社承办,主要围绕“助力中国创造品牌成长、诠释商标广告传播之美”这一主题展开。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局长李建昌在会上为与会嘉宾解读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鼎力推进商标战略实施的意见》有关细则,并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现注册、申请的商标总量有779万件,其中已注册商标529万件,居世界第一,中国已“商标大国”。但他同时夸大,我们仍需当真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鼎力推进商标战略的实施,加快从“商标大国”向“商标强国”的转变。
而详细到一个城市该如何实施商标战略、推动品牌经济、打造特色城市,首批商标战略示范城市沈阳市副市长祁鸣先容了沈阳的做法。从沈阳实施商标品牌战略过程看,政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政策引导、资金鼓励、营造公平有序的法制环境,由点及面加以推动,不断创造与优化品牌成长的良好前提。培育一批拥有工业和区域上风的驰(著)名商标企业,牵动区域经济发展,引领工业集群,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自主立异能力。
同样作为首批商标战略示范城市的佛山,王玲副市长则表示不能知足于目前所取得的成就,而要客观分析佛山目前所面对的题目:“以出产制造业为主的佛山在打出‘佛山制造’的同时,近年来经济发展也触及了一个个‘天花板’,佛山正要通过实施以专利、商标、尺度等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战略和商标战略,谋求新的发展空间。”
现代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品牌主导市场消费的时代,城市越来越正视商标战略和品牌建设。作为企业,更要注重商标和品牌,匹克团体和茅台酒厂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
匹克团体CEO许志华一直有一种迷惑:“什么是国际品牌?岂非国产品牌就不是国际品牌吗?中国的民族品牌未来的走向应该是什么?”
他有如斯疑问,是由于匹克在海内常常会遇到一个挑战:良多商场只做国际品牌,不做中国品牌。
匹克为了加快品牌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把品牌推向了NBA赛场,让NBA球星穿上匹克的服装,传播匹克品牌。许志华说,匹克在传播品牌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商标的保护,已经在世界130多个国家都注册了商标。
而茅台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的“常胜”策略,用其副总经理戴传典的话说,就是“品牌塑造+广告传播”。
茅台有自己的特有治理模式,有完整的监视评价机制:从一次广告的宣传前到实施后,乃至事后的综合评价,形成了自己的宣传广告系统,准确宣传贵州茅台商标,传播“国酒茅台”这一品牌概念。
北京青花瓷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杭州申澳宾馆有限公司的与会代表也指出,品质是品牌核心价值的体现,顾客的认可是企业前进的主要推动力。
同时,在品牌建设之路上,传播媒介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企业如何同媒体打交道,也被很多业内人士作为热点课题予以探讨。
“近年来,海内涌现出了一批国际着名品牌和商标。在晋升商标影响力的过程中,离不开媒体的传播。”中国广告协会副会长、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社长程小玲表示。
关于如何塑造品牌,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总编纂冯瑛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品牌的塑造工作主要就是切实不断地增强传播影响力。首先,品牌质量一定要够硬;其次,要留意差异化经营,要有不同凡响的地方。”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常务副总编纂李仁虎也在本次论坛上为企业支招:“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一定要坚持以诚为本。泛起题目时也是一样,要敢于担当,理性地处理和媒体的关系,遮讳饰掩解决不了题目,坦然地面临和负责到底的立场才是枢纽所在。”
建设两大战略平台 篇3
环大亚湾新区
环大亚湾新区是惠州面南向海发展的战略拓展区域,是惠州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这一包括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惠阳区和惠东县8个乡镇的2168平方公里土地,未来将被打造成为世界级生态型石化产业基地、粤港澳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广东省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珠三角现代化高端制造基地、珠江口东岸现代服务业功能区。
今天,作为惠州“蓝色引擎”的环大亚湾新区已经挂牌成立一年多时间。新区的总体规划获得了省政府批准,9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已基本完成,3个起步区的详细控规中有2个已经印发实施。
两年来,环大亚湾新区经济呈现较快发展势头,新区内加快推进中海油惠炼二期、东风本田一体化、伯恩光学等龙头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招商选资,努力延伸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产业链,2013年至今年上半年,新区内新立项亿元以上项目274宗,计划总投资167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76亿元。
环大亚湾新区的阶段性目标是“2017年经济总量再造一个新惠州”,在重点项目的带动下,今年上半年,新区以全市近1/5的土地面积、1/4的人口,创造了约1/3的经济总量;此外固定资产投资、财政预算收入等经济指标增幅均高出全市平均水平。
惠州的“平台构建计划”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环大亚湾新区建立了跨县(区)重点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及时谋划和推进一批跨县区合作事项,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大亚湾、惠阳和惠东三个县区搭建网上招商平台,建立健全新区招商信息共享机制和项目相互推荐机制。三个县(区)已经相互推荐了50宗产业项目,总投资约958亿元。
潼湖生态智慧区
地处惠州仲恺高新区西部,位于东江之滨、毗邻东莞的潼湖湿地,是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放眼望去,水天相接。原生态的湿地风情,塑造了潼湖这块环境优美、几乎没有工业的宝地。如今惠州市正将潼湖周边约128平方公里的范围规划为潼湖生态智慧区。
据了解,潼湖生态智慧区将建成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使之成为支撑惠州未来10至20年发展的“绿色引擎”,进而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广东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实践区、珠三角创新要素集聚区、惠州智慧城市引领区,推动“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转型。未来,惠州正是需要打造创新高地,来加速吸引科研院所、国际合作、科技金融、科技服务、高端人才聚集。
作为惠州的两大战略平台之一,经过近年的高标准规划,潼湖生态智慧区已完成了从一张白纸到绘就蓝图的转变。去年12月底,潼湖生态智慧区两大起步区—科融新城、国际合作产业园已全面启动建设。据介绍,科融新城主要发展总部经济、研发基地、创新中心等,该区域将以美国硅谷为蓝本,建成惠州的智谷;国际合作产业园则主要面向国内外,发展高端制造。
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体系 篇4
在稳定粮油种植面积, 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 围绕构建优质高效农业, 加快林、畜, 旅游等产业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着力巩固粮食生产。吉林是全国的主要的商品粮的生产基地, 农安和榆树的是重要的产量大县。吉林省作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 玉米产量占到全省粮食总产量的近80%。金灿灿的玉米曾经给吉林省带来了辉煌。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建设变化最大的是农村和农业, 最为受益的也是农村和农民, 所以它是近年来最受农民欢迎的一件大事。生态省建设, 将粮食、蔬菜、瓜果、干鲜山货等升级为生态品牌, 提高了农产品价值, 以品牌打开了市场。于是资金便流向农村, 农民从中受益, 腰包也渐渐鼓起来。吉林省2004年做过一项统计, 绿色品牌产品累计达到572个, 绿色品牌生产企业和基地达到250个, 年产量达到423万吨, 实现产值62亿元;绿色农产品生产面积占农业种植面积的12%。这些会说话的数字给农村和农民带来喜悦, 变成农民的笑声。有个例子颇有说服力, 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进行生态养鹿, 存栏总量达到3.8万只, 实现年产值两亿多元, 仅此一项创人均收入2000多元。还有太平镇成立了“小村姑生态食品有限公司”, 销售品种达20多个。他们还进行了野菜棚栽, 卖出了好价钱。“小村姑”成为城里人的热门话题。生态给太平镇带来新前景,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路越走越宽。当地人说:“有了绿色产业链, 生态路上奔小康。”双阳仅仅是吉林省的一个缩影, 还有更多类似“小村姑”的品牌, 在各大城市热销。白城的生态芥麦、长白山的无公害药材和木耳等, 不可胜数。再以经济欠发达的白城市为例, 他们以燕麦开发为重点, 建设绿色健康食品生产基地, 还有有机粮生产基地、湿地草原药用植物生产基地等。这些基地的后面连着的是一批循环经济型的深加工企业。生态致富的路在生态省建设的统领下不断拓宽和延伸。这些令人振奋的事例说明, 生态省建设最大的动力和潜力都在农村, 亿万农民期待着生态省建设给他们带来富裕。吉林农村出现的农村生态奔小康组曲, 不仅是近年来农民积极性的一次大喷发, 而且是奔向小康社会的一个载体。三是加快发展标准化农业。目前吉林省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示范带动、市场拉动的农业标准化运行机制, 企业和养殖户的标准化意识进一步增强。实行标准化生产, 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日渐被企业和农民所接受, 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 扩大了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 促进了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四是积极发展畜牧产业。乾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牧业小区建设工作, 强化措施, 完善政策, 扎实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 全县新建牧业小区11个, 牧业小区总数达到54个, 畜禽养殖总量达到693万头 (只) , 实现牧业产值7.6亿元, 比2007年增长46.5%。他们采取政府扶持、信贷支持、社会投入、农户自筹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保障了牧业小区建设的资金需求。2008年, 全县共投入牧业小区建设资金1.8亿元, 投入财政资金6.28万元用于小区养殖户贷款贴息。在政府的引导和优惠政策的激励下, 部分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和县内外客商纷纷投资兴建高标准、大规模的养殖场和牧业小区。长青牧业小区就是由个人投资兴建的, 现已投入资金5000万元, 建成标准化牛舍12栋, 引进肉牛1000头, 建成后总投资可达1.5亿元, 牛存栏量可达5000头、年出栏量达10000头
2 开发利用农村优势资源,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根据农产品资源和农业产业现有基础, 努力把资源、农产品、市场、农户紧密结合起来, 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一是吸引“三资”开发农业。充分利用国家对农业开发项目的扶持政策, 突出以抓工业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 支持多元化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 依托原料基地进行深加工和主要技术及产品开发, 形成有一定影响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现代营销业。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企业就是扶持农业的理念, 落实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重点扶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 着力培育中小规模农业企业, 协调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类企业, 力求形成大中小齐全、门类配套、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 健全完善农业产业链。二是大力培育农产品牌。我们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同时, 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与培育农产品品牌结合起来, 在已经创立的不倒翁粉丝、旺润火腿肠、金五粉丝等农副产品品牌的基础上, 下大力气培育一批国家、省、市著名商标品牌, 进一步提高品牌农产副品的市场知名度, 扩大市场占有率, 增加农产品的含金量, 提升农产品综合竞争力。三是发展农村商贸服务业。鼓励超市、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向农村延伸, 配套建设农副产品批发配送中心。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探索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 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参与农副产品流通和经营, 着力发展以技术、劳动和资本为联合体的“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发展和壮大黄川草莓、石梁河葡萄、西榴蔬菜等各类田头专业批发市场, 大力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各类营销大户, 促进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流通, 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内实现种养加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 更加广泛地带动基地生产,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促进农民增收,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实现企业、农户互利共赢。
3 强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坚持把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村经济的现实增长点、农民增收的主抓手。一是拓展就地转移主渠道。加快建成以县城为核心、以中心镇为支撑、以一般乡镇和一批中心村为依托的三级城镇建设体系。二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充分发挥劳动力培训中心、乡镇劳动所作用, 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学历培训, 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提高输出劳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三是推动“凤还巢”工程。积极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 大力弘扬创业精神, 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倡导外出务工人员“凤还巢”, 引导广大农民成为创业主体, 变“打工仔”为“小老板”。
4 着眼于改善村镇容貌,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统筹乡村的要求,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一是建设新房舍, 按照“节约性社会”的要求, 体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 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地域特色的居住房。二是新设施, 不断完基础设施, 重点加强交通、水利、电网及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 力争形成内畅外联、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 比较完备的水利设施和安全饮水体系, 安全统一的城乡电网和方便快捷的广播通信网络。三是新环境, 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体现新农村时代特征, 按照卫生标准建设生活垃圾区、污水沟、厕所、畜禽住所, 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改良工程:改水, 改善农民用水状况, 建蓄水池, 安装自来水或饮用安全水, 解决人畜饮水与农用水的困难;改厕, 修建卫生厕所, 修建下水道;改灶, 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 推广节柴节煤灶。
5 狠抓基层基础工作, 加快农村规范化进程。
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 深入开展村级规范化建设, 全面实行财务、村务、党务“三公开”, 全力推行“两会制”, 对涉及群众利益的村务大事, 由村“两委会”提出决策议题, 提交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 然后由村干部执行。实行民主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民情恳谈制度及村规民约,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打进民主监督制度, 成立村务公开小组、民主理财小级, 实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 积极化解村级债务, 严格控减农民负担, 控制新债发生, 规范农村干群行为, 逐步实现村民自治。力争再用2年时间, 使全县所有村级组织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摘要:“十一五”时期, 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 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支撑, 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为根本, 以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基础, 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 以调整结构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 以改革开放、自主创新为动力, 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 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 努力提升农村基础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途径 篇5
西和村“美丽乡村”的建设,应从环境改善、产业转型、城乡统筹和精神重建四大方面着手。
环境改善——出如画的依托
一是开展“绿色西和”建设,推动西和村绿化,提升整体生态环境。大力开展乡村绿化(包括旧村绿化、新村绿化、庭院绿化、四旁绿化和荒山荒坡绿化等)、通道绿化(市政道路和村道的绿化)。通过 “绿色西和”建设,全面提升西和村整体绿化水平,改善西和整体生态环境。二是大力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推进西和环境整体提升。以乡村环境综合治理“七进”为契机,以“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为标准,以治理“五乱”为重点,加快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乡村环境,全面提升乡村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和城乡建设管理水平。三是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乡村环卫长效机制。以从化市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为依托,加快西和乡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的规范化,配置人员,投入资金,建立长期有效的乡村环卫管理机制。近期切实做好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垃圾集中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畜禽污染治理等四个重点工作。四是推进其他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大力推进水利、道路、电力电信等建设以及噪声、废气和粉尘治理,全面优化西和的乡村环境。
产业发展——入有余的保证
罗江的产业发展,要以“一产创特色、二产重转型、三产强带动”为指导思想,通过发展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现有工业,发挥第三产业带动作用,全面促进罗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首部曲“南接北扩”——恢复期(2010年~2012年)
通过3年的恢复建设,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修复交通网络,人口合理集聚。通过“南接北扩”,发展特色农业,引进生态工业,加快发展休闲产业经济,初步建立起适合罗江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体系。
发展特色农业:①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规模化发展。②有针对性的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保证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③启动一批特色农业试验示范区,打造特色种养大户或者示范片。④鼓励专业合作社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提高罗江农产品在外地市场上的竞争力。
发展生态工业:以金山工业园和御营产业园(小企业创业基地)为生态工业发展重点区域的工业物流圈,发展承接德阳、绵阳的工业产业配套以及服务本地农业和周边县市农业的食品加工业。发展工业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质量,为休闲产业的壮大发展提供保障。
发展休闲产业:①打造以白马关为休闲产业发展重点区域的国际旅游圈,建设一批精品休闲度假旅游区,吸引成都、德阳、绵阳等地的旅游者。②优化县城人居环境,营造休闲文化氛围,建设南塔寺休闲旅游区和滨江休闲带,为旅游者和市民提供优质的品质休闲生活空间。③巩固和加强现有农家乐的发展,出台政策措施进一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乐。
(2)二进曲“接二连三”——发展期(2013年~2015年)
农业上,通过一批特色农业试验示范区的探索,确定罗江县农业特色产品和品牌农产品,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和农产品供销体系。通过技术改造和新品种研发,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规模,为工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优质的原料。
工业上,通过与德阳、绵阳、成都等地相关产业的主动联结,进一步加强金山和御营两大工业集中发展区生态工业体系建设。建设若干小型生态工业产业园。结合农业和三产发展,建立较为完整的农产品加工和旅游商品生产产业。
第三产业上,进一步推动白马关国际旅游圈各类旅游项目建设,提高罗江旅游品牌在川内的知名度;带动调元镇、蟠龙镇等一批休闲农业旅游区、文化旅游区的开发。适时开发城南新区人居宝地,建设一批高品质人居社区,吸引一批依托罗江丰富文化资源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商贸业等高精产业落户。基本建成三大产业之间的产业联动机制。
(3)三进曲“接袂成帷”——腾飞期(2016年~2019年)
加快土地流转、中心村集聚、城镇建设,建立合理完善的城乡村镇体系;继续推进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进程;建立稳定、合理的工业体系,与德阳、绵阳形成稳定的区域协作和联动关系;旅游业上,完善白马关、蟠龙、调元一批重点龙头旅游景区与其他各镇的农家乐、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体系。
城乡统筹——大和谐的前提 城乡统筹就是要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统筹公共资源分配,坚定不移地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处理好“四大主体”和“四种关系”,其主要内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方面,首先应尽快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和重点村庄的相关规划,实现罗江各个区域层次的规划一体化;其次要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共同富裕的发展格局。加快县城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以及各个乡镇小城镇建设,推进各个乡镇的中心村集聚工作,以县城为中心,以金山、白马关两个重点乡镇为增长极,以各镇中心村为带动的“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科学发展局面。
在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方面,应打破城乡就业二元化格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公平规范、城乡一体的市场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竞争激励手段,统筹城乡就业,重点解决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促进罗江县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一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制度;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工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四是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五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优扶制度;六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体系;七是拓展就业渠道,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在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1)强化组织领导。分级分行业制定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建设的具体工作计划和措施,将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建设纳入目标管理,层层分解落实。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形成科学的公共服务分工和问责机制。(2)加强规划管理。按照规划先行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编制罗江县的公共服务建设发展规划。以县城、场镇和中心村为重点,配套规划布局和建设罗江县统筹城乡的产业服务、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村镇管理等公共服务体系。(3)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建立村级公共服务分类供给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设施统筹建设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推进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尽快向村级延伸。逐步整合并健全各种服务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组织机构,制定村级各类机构建设和管理标准,合理调配人员。(4)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乡镇、村干部、专业人才、聘用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农村公共服务人才队伍。(5)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按照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县财政每年新增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主要部分要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6)建立帮扶机制。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结对帮扶到村,采取先行试点、分批推进的方式,重点帮扶村级组织发展产业、规划建设、资源获取、社会管理,完成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覆盖。
精神重建——同快乐的实现
新农村建设是战略不是运动 篇6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和深入,一些在旧执政观和政绩观诱导下的惯性思维并没有完全消停,一些变异和想当然的不当甚至是错误的做法有可能克隆嫁接到落实中来。最突出的可能和苗头就是,把新农村建设当成了一种新时期的“运动”。
在理论层面,在被认为是最早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1999年就开始倡导“新农村运动与拉动内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不仅倡导“新乡村运动”,并早已开始了以“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为载体的试验实践。在实践层面,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落实、贯彻和执行,不少的部门和地方已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甚至不顾实际。不分重点地纷纷把工作转移到他们各自理解的“新”农村建设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农村运动”似乎开始了行动。
应该说,这些都为新农村建设决策提供了积极的建议,并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表达了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中央决策的热心和尽责。但更应该廓清的是,即使是学界或者传媒出于吸引眼球的需要,可以假名以“运动”,对于当前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来说,并非是同一概念,新农村建设对于中国改革而言是一个战略性决策,是一场将长期贯彻并进行着的农村全面改革和改造实践,而不是要发起一场可能“虎头蛇尾”或者“有头无尾”的运动。
也正因为如此,温家宝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因为是战略,不是运动,所以才要全面、才要综合;因为是战略,不是运动,所以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国策;因为是战略,不是运动,所以并非走走形式,“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而是要求真务实,”其始也善,其终也善”;因为是战略,不是运动,所以不必求同照搬,不必“大同”,而是因地制宜,自求创新,要“统而不同”;因为是战略,不是运动,所以真正的裁判不是哪个上级,不是政府,而是农民群众,是他们“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
也正因为如此,“从今年起,国家财政将每年安排支出1030多亿元”,而不单单是今年或哪一年;也正因为如此,“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而不是简单地扶贫济困、拆旧布新,只看好表面光鲜,不注重实际效果。
也正因为如此,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可见中央也已预料到可能出现的观念上的误解和落实上的误区。
建设战略 篇7
一、“生态校园”的丰富内涵
生态, 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简单地说,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 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校园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行的, 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各物种布局、结构合理且自然环境优良, 物质、能力、信息高效利用且对环境友好的, 集学习、工作、活动、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 是通过乔灌草相结合、地面绿化、墙体绿化与屋顶绿化相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采用多树种、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建设, 植被覆盖面广、景观种类丰富、空气清新舒畅、功能设施齐全的绿色学校。
二、建设生态校园的意义
建设生态校园, 编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摇篮,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升有着巨大的影响, 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
1.绿色生态的校园环境能够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中央教科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刘惊铎在《生态体验论》中说, “在营造教育生态环境的过程中, 要凸显既适合于知识学习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教育情境和文化氛围, 使导引者和体验者双方全息沉浸、全脑贯通、激发生命潜能、陶冶健全人格、体验学习过程的幸福和人生成长的乐趣。”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 并且由此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广大师生每天生活在绿色、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中, 受其熏陶感染, 可以更容易地体会到生活的美, 从而激发爱生活爱校园的情感———一个对生活充满感激和热爱的人, 必然是一个乐观向上、心地善良的人;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必然是举止文雅、注重形象的人;一个注重形象的人, 必然是一个富有涵养、追求卓越的人。这样的人, 不就是我们教育所要培养的终极目标吗?
2.生态校园文化能够带动社会环境的整体改善。生态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通过生态教育有力促成。校园生态教育就是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里, 创造外部的生态环境, 建立内在的生态理念, 以生态学为依据, 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 提高学校师生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学校师生能够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及其价值, 并且提升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将极大地影响周围的每一个人, 进而带动社会环境的整体改善。三亚目前总人口有70 多万, 其中学校师生超过19 万。生态校园文化的熏陶, 将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并且产生强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由一所学校影响一个甚至多个村庄和社区, 由19 万师生影响到家庭和周边人群甚至八方游。在这种相互影响下, 社会环境的整体改善、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将成为现实。
三、如何建成生态校园
生态校园的建设, 其内容大致分为生态景观、生态技术、生态教育和生态管理四个层次。生态景观建设以校园布局结构、道路交通规划、景观园林设计、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建筑设计与布局等为主要规划、建设内容;生态技术的应用是指以环保技术的应用为核心, 以资源、能源的节约、再使用和再循环为原则, 注重减少校园对能源的消耗, 减轻校园内部环境污染;生态教育指从生态规律、生态伦理和生态美学相统一的角度去培养、熏陶甚至改变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哲学观、生态观和世界观, 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与生态意识;生态管理是指学校在全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对环境友好的管理措施并逐步形成制度规范, 达到促进学校物质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为目的。
1.科学规划, 分步推广。在建设生态校园时, 要以生态为中心, 打造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优化的校园环境。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琦在视察市第十小学时, 实地指导生态校园规划建设, 并要求将其作为试点, 分步推广, 把生态理念植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的规划和改造建设中。特别是在规划校园建筑时, 要使其与校园内的绿化景观互相融合, 建筑艺术形式要体现出与自然之美相互融合包含的生态性, 提高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亲和力, 降低其对环境的冲击性, 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当地的建筑文化特征和人文理念。
2.因地制宜, 造景入校。所谓因地制宜, 就是要结合实际, 突显当地特色。生态校园的主体是绿化, 在所选树种、花种、草种时要适合本地生长。不仅要考虑到易成活、耐修剪、寿命长, 还要顾及到物种的多样性, 体现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市第十小学是一所新建的安置区小学, 依山傍河, 学校的生态校园建设, 将通过种植以本地树种为主, 绿化面积达2182㎡, 还有透水沥青路面、人工湿地、生态草沟, 以及特色坐凳、廊架等, 让孩子们在校园里不仅能静下心来读书学习, 还能在课余看得见“山”水虫鱼, 陶冶情操, 其乐无穷。所谓造景入校, 就是要把校园打造成景点。校园景点不仅要环境美, 而且要注重艺术性, 突显校园文化艺术的魅力。近年来, 三亚与上海长宁开展基础教育合作交流, 上海学校的环境建设, 其别具匠心打造的亭台楼阁、绿树成阴、错落有致、立体交汇、处处皆景的“小公园”模式, 极致彰显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精髓和艺术的高雅, 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3.特色发展, 生态育人。生态校园不仅要求校园自然环境优美和谐, 更需要学校走特色和内涵发展道路, 培养阳光、幸福的孩子。生态校园建设要在以生态为主导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突显学校特色, 以浓厚的生态氛围培育学生健康成长。如三亚市崖州区南山小学, 地处风景秀丽的南山景区外围的黎族村庄, 经过几年的建设, 不仅建成学农基地, 有菜园、猪圈, 还建成普及海洋科技知识的风雨长廊, 培植百年木棉树和当地大叶榕, 而且整栋教学楼都绘上具有当地民俗的黎族图腾。课余时间常常组织师生练习竹竿舞, 歌声器乐声和欢笑声伴着朗朗读书声, 使整个校园生气活泼。气象万千。又如三亚市第九小学, 一所坐落在三亚湾畔的知名学校, 除了建设优美的自然环境外, 以海洋文化为特色, 所有建筑都充满海洋蓝色的气息, 处处凸显海洋符号。学校依托海洋资源, 开展以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园活动为载体的“海润生命”课程, 为学生创设实现梦想的舞台。这些特色学校, 都以生态为抓手, 推崇环境育人, 走出各自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成为一道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三亚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双修”“双城”建设。强化生态建设和管理, 本质上是进一步保护和修缮三亚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努力守住三亚的山水, 守住三亚的乡愁, 为三亚积蓄发展“本钱”, 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为打造布局合理、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管理高效的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打牢发展根基。从这一意义上讲, 建设生态文明是三亚“双修”、“双城”的目标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着三亚的“双修”、“双城”。
三亚的学校依山傍海, 或临河而建, 或群山环抱。建设生态校园, 倡导绿色办学, 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更是三亚“双修”、“双城”建设的需要。伟大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认为,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生态校园本身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 美丽和谐的生态校园环境, 势必会结出丰硕的人才之果;有人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必将推动三亚的“双修”、“双城”战略目标实施, 助推三亚科学发展、绿色崛起。
参考文献
[1]刘惊铎.生态体验论[J].中小学德育, 2013 (9) .
[2]雅斯贝尔斯 (德) ,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1991.
现代城市建设战略的探索 篇8
一、三年大变样成果显著, 全力建设幸福城市
三年大变样, 从根本上改变了石家庄的城市面貌, 大幅提升了石家庄经济发展质量。低碳、生态的城市理念让市民真正享受到了城市建设发展的成果, 舒适感、归属感、幸福感全面提升。
三年来, 石家庄的城市载体功能大大加强, 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继竣工,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省会环城水系工程也圆满完成。我市实现的累计投资达2965.6亿元, 圆满完成了省下达的5项基本目标、80项考核指标;城市化率由2007年的45.1%提高到2010年的50%;空气环境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全市区二级以上优良天气显著增加;民心、文化等大型广场陆续建成, 一批精品公园和街旁游园明显改观;小城镇建设推进加快, 生态而不乏美观, 在全省范围内发挥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获得“突出贡献城市奖”称号。
二、三年大变样给经济带来的显著变化
随着三年大变样的进展, 主城区景观全面提升, 市民们高兴地看到天蓝、水美、草青的如画景象, 身边熟悉的小街小巷也如同换了新颜。这一历史性的变化, 带动了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 也带来了城市日新月异的繁荣。
从近几年数据看, 河北第三产业内部发展并不平衡, 存在着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滞后的宏观局面。为扭转这一局面, 政府努力致力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加快发展服务业, 提升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并制定多方面的优惠政策, 从而促进影响竞争力的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不断脱颖而出, 形成高新技术优势产业。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各种产品优化升级, 更新换代, 逐步实现了环保、低碳、低耗能的生产理念。
三、居民幸福感的提升
2011年5月, 居民幸福感调查中, 石家庄在全国294个城市中名列榜首。究其原因, 三年大变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幸福城市, 创建宜居家园”, 是省会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和成果所在。从2008年起, 河北省委省政府就以三年大变样为契机, 制定了一系列聚集产业、人气、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三年来, 不仅创造了丰厚的城市有形资产, 更衍生了无数无形的精神财富和思想成果, 居民幸福感大大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1、环境因素
天蓝了, 水美了, 空气净了, 心情好了!
三年大变样中, 环城水系大力投入建设, 城市绿化率逐年增加, 道路交通也日益规范和顺畅, 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 带来了城市版图的大规模革新, 以拆促建、以拆促改的方式, 有效改造了二环路内主街主路的城中村和老旧小区, 同时建成一批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 美化了市容市貌, 舒适了社区环境, 更提升了城市品位。
2、经济因素
省会石家庄的产业实力、城市活力以及区域竞争力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商场、超市、特色商街、餐饮、娱乐、健身等多种消费相互促进, 和谐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服务业的大力发展, 城市规模的扩大, 投资吸纳力的加强, 观光旅游业的旺盛, 就业水平的提高, 显著增强了省会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更辐射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周边经济。
3、社会因素
在涉及社会公平正义的领域, 建立法律、政策和行政执行力等强制保障体系势在必行。政府部门已出台不少帮助低收入群体的优惠政策, 适时进行政府补贴和税务减免扶持, 保护弱势群体, 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 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完善政府监督制度, 为居民进行适当的就业培训、增加就业岗位、安置闲散劳动力。
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融为一体, 是居民感到幸福的前提和保障。“GDP+幸福指数+生态平衡”是新时代新的发展价值观, 而这一价值观正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发展仍在继续, 让我们再接再厉, 共建更加幸福、美好、焕发生命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参考文献
[1]郝东恒、王殿茹、赵淑芹、任巍著:《环渤海西岸城市群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2。
[2]《石家庄三年大变样2010年城市建设总体思路出炉》, 长城网2010.3。
宽带网络建设亟需国家战略引导 篇9
宽带中国战略呼声继续走高
我国的宽带网络建设一直是以三大运营商为市场主体来发展, 近两年来在FTTx的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发展阻力依然很大。中国通信协会光通信委员会主任毛谦指出, 我国的宽带建设中遇到很多阻力, 首先就是有关部门在保护自身利益方面互不相让, 对于宽带的经济拉动作用认识不足;其次, 宽带建设投入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宽带发展完全依赖市场机制, 缺乏政策支持及资金扶持, 国家宽带战略迟迟未出台, 严重影响了宽带网络建设的进程, FTTH的推广依然任重而道远。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副所长敖立透露, 国家宽带战略的迟迟未出台是在进一步完善相关细则, 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建设环境, 同时使宽带战略出台时能够更加坚实, 他同时透露, 对于农村地区的宽带建设有望得到宽带战略发展基金, 目前财政部对于农村宽带市场的资金补贴已经松口。
在用户体验方面, 我国的宽带接入速率也备受用户质疑, 工信部主导的宽带测速工作也已同步开展, 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也即将发布。
PON技术继续发展演进
敖立指出, 10G PON技术逐步成熟, 开始走向规模商用。10G PON标准基本成熟稳定, 产业持续平稳发展, 商用试点广泛展开, 同时也期待业务应用需求。而在10G PON技术之后, 光接入技术仍在持续发展, 下一代PON技术包括TWDM PON、OFDM PON等刚刚起步。
建设战略 篇10
宽带承载网作为承载信息的主体基础设施,已被很多国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据统计,全球有82个国家出台了“国家宽带战略”。自2013年8月我国国务院颁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以来,我国的宽带网络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今年年初,工信部部署“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进一步落实今年重点工作及目标。近日,李克强总理在一季度经济形势座谈会中明确表示,我国的宽带建设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潜力与空间,要“提高网速,降低网费”,中国的宽带网络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提高网速,管道建设是基础
伴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推进和云计算技术、互联网高清视频的蓬勃发展,百兆宽带接入已逐步成为宽带用户的基本需求。用户带宽的提升意味着运营商需要提供更高速的承载管道,承载的设备也因此朝着更大容量、更大颗粒的方向发展,路由器作为重要的网络承载设备,其容量增长速度必须领先于互联网流量的发展速度。
中兴通讯于2014年底推出新一代400G ZXR10T8000核心路由器,产品容量、设备性能等关键指标都达到了业界一流水平。单机即具备7.2T接口能力,容量超过传统100G 2+4集群的6.4T能力,助力运营商骨干网及城域核心节点迈入400G建设时代。此外,T8000还可通过背靠背或2+4集群线性提升节点容量,基于自研BlueStar芯片的交换架构更是保障了400G系统具备T比特平滑扩展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运营商网络不断攀升的带宽需求。如图1所示。
另外,中兴通讯全新一代大容量、高性能ZXR10 M6000-S全业务智能路由器,聚焦骨干网边缘、城域网SR/BRAS/MSE位置,可与T8000配合组网,形成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的网络解决方案。M6000-S系列提供3、5、8、18多个业务槽位规格的机型,适应运营商不同网络规模和业务需求。T比特级硬件架构,融合大客户网关、公众业务网关、CGN于一体,实现业务的快速部署和网络的重构,满足承载网络高带宽、扁平化、多业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图2所示。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评估,我们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在80位以后。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带宽,这方面我们的潜力很大,空间也很大。”
降低网费,流量经营是关键
提高网速却要降低网费,对于运营商来说意味着数据业务每比特的盈利能力下降,如何在提速降价的大环境下寻求盈利呢?最大化提升单位流量价值是关键。扁平化、融合化的网络和每单位容量价格更低的设备以减少网络建设投资成本,此乃“节流”。但此举无法使运营商避免被互联网业务提供商“管道化”的风险,只有转型创新,寻求“开源”之道,谋求新的盈利点,才能使流量发挥出最大价值。对于运营商来说,流量就是今后收入的源泉,未来成功的基石。搞好流量经营,运营商才能避免沦为“管道”。
在整个宽带价值链上,运营商是互联网业务提供商和宽带用户之间的价值传递者,要想打破被“管道化”的尴尬局面,只有真正参与到价值链上下游的合作。中兴通讯推出的STO(Smart Traffic Operation,智能流量经营解决方案),可以帮助运营商借助其不可复制的宽带资源优势,通过与互联网业务提供商的利益分成合作,开启后向流量经营模式,积极加深在宽带价值链上的参与程度,有效运用运营商对网络资源的管控能力,针对用户基于不同应用业务的实际需求提供差异化的网络带宽能力,打破原先向用户单一提供粗放管道的模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为带宽流量开拓出新的市场利润空间,实现运营商、业务提供商、消费者的多方共赢,同时又能推动互联网产业链的繁荣,如图3所示。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节水战略研究 篇11
一、北京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一)水资源短缺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水资源既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拥有安全可用的水资源是一个城市或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北京市因其人口高度聚集、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时刻受到水危机的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地区先后出现过几次大的水危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连续5年枯水和1999年至今的连续枯水年带来的水资源危机,对北京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响应水危机的行为调整,既需要工程建设、更需要制度建设。北京市过去几十年中建设了大量水利工程,目前也正在抓紧实施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但是开源的水利工程投入巨大,新增资源供给能力有限,只能治标,节水型社会建设才是响应水危机的治本之策。北京的治水模式需要从过度依赖工程建设扩大供给为主转向制度建设激励节水为主,从单一的硬件建设(如水务设施、基础设施)转向软件建设(如制度、法制、民主、R&D、能力建设)和硬件协调发展,政府水务主管部门主要职能从工程投资优先转向以制度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本。
北京市委、市政府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非常重视,2010年1月25日,市长郭金龙在《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资源能源保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从战略高度研究建设节水型城市。认真落实各项节水措施,开展阶梯式水价试点⋯⋯”。
(二)经济社会发展给节水型社会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自1981年北京市正式成立节约用水办公室以来,北京市的节水工作已经开展了近三十年,期间以《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和《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为核心,制定和修改了几十项节水法规,初步形成结构合理的水价体系。2002年,北京市通过建设部、国家经贸委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于2003年被正式授予全国首批“节水型城市”的称号。三十年来,北京市的节水工作紧密结合北京水情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以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坚持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坚持统筹城乡,构建循环水务的工作思路,求真务实、大胆创新,连续多年实现年节水1亿m3以上,2009年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30.2m3。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万元GDP下降20%的预定目标。
曾经的节水管理对过去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如果还照抄照搬原来的思路和办法,已不可能适应新形势下北京发展的需要。现在北京迫切需要寻找到既继承传统,又更具活力、更加有效的节水管理新模式。
(三)世界城市建设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2009年底召开的北京市委十届七次会议上,对新形势下北京的发展做了新定位,确立了新目标。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以世界城市这一高端形态谋划北京未来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战略。同伦敦、纽约、东京这些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在产业结构、用水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调整空间。以节水为标准推进北京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符合世界城市建设的方向,也是适应北京缺水实际的要求。
因此,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确保建设世界城市的水安全,是一项创新工程,在进行管理、技术、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同时,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协调好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各项节水工作,统筹安排,分步实施,这是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保证。进而言之,把握节水型社会建设在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水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有必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生态、人文、民生等不同侧面,从世界、国家、区域的不同层面,从农业、工业、环境、生态等各种角度,全方位地研究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中长期战略,以确保实现世界城市建设水安全的目标。按照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以更高的标准、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水平推进新时期北京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思路
北京节水型社会建设将紧紧围绕着城市国际高端化、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以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契机,努力完善节水“四大体系”。结合北京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和水资源形势,以“强化节水、高效用水、优化配水、精细管水”的节水战略,推进北京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支撑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世界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设。节水“四大体系”为:
(一)完善以节水高效为导向的产业体系
北京市各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产业投资项目指导目录和限制发展项目名录,限制并逐步淘汰落后、耗水量高、用水效率低下的产业项目。建立适应北京缺水条件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水资源利用总量,促使水资源向节水高效的领域流动,逐步培育起适应北京缺水条件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发展循环型的水资源利用体系
把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作为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战略措施,促进优水优用、分质供水,提高北京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北京市正在通过建设工程设施、采取管理措施,促进污水资源化。随着污水资源化进程的加快,需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鼓励再生水的生产和利用。
(三)建立创新型的政策管理体系
各级政府应当把节约用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健全节约用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发、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组织开展节水型单位、社区、村镇的创建工作,广泛开展节约用水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建立节约用水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节约用水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四)开创互动型的社会参与体系
社会单位和公众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和主体。节水型社会建设与每个单位和个人息息相关,需要社会单位和公众的广泛参与。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能够提高社会公众对市情水情的了解,深刻认识到北京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增强节水意识;另一方面,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培育同节水型社会相适应的节水文化。要形成适应北京水情特点的节水生产和生活方式,依靠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促进节水型社会的深入发展。媒体也要创新形式,通过营造节水舆论氛围和加大社会监督等方式,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重点节水领域
(一)制度创新战略
1.完善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修订《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出台《北京市节水奖励办法》、《北京市计划用水管理办法》、《北京市建设项目节水设施管理办法》以及《北京市用水单位水量平衡测试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或部门规章,完善节水制度体系建设,形成节水奖惩有法可依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完善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计划用水制度、建设项目节水评估制度、水功能区划等节水型社会基本制度,大力开展相关制度的实施细则、实施方案等配套制度建设,明确制度实施的主体和具体的奖惩措施,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2.推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节水新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节水型水价机制。水价应当能够全面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成本,补偿供水及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建设成本,并使企业合理盈利。根据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及水资源补偿的要求,合理确定各类用水的水资源费标准。污水处理费标准要逐步提高到补偿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水平。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的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二是实施节水型产品认证和用水效率标识管理制度,建立节水型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水型产品。三是加大财政对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节水项目的资金补助,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节水型社会建设。四是建立节水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节水信息,引进先进的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管理经验,引导用水户挖潜改造,提高用水效率。
3.建立互动型的群众参与机制。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政府要在水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引入民主管理和广泛参与的方法,建立公众参与的节水制度和公众监督机制,形成良好的节水机制和氛围。扩大群众参与范围,群众作为节水的主要力量和监督对象,对提高社会节水意识有重要作用。组织开展节水型单位、社区、村镇创建工作,广泛开展节约用水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
(二)水资源配置战略
1.宏观调控战略。节水应该包含在整个生产、生活等各社会层面中,目前北京市的节水工作比较注重微观节水效果,忽视宏观节水的重要性。未来中长期战略中,要重视宏观节水的重要性,从规划和计划开始进行节水。要重视初始水量分配的重要性,必须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公平合理的协调行业、供水企业、用水户之间的初始水量,从源头上遏制用水浪费的现象。
2.工程配置战略。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在现有的经济规模和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发挥地区优势,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革新工艺、提高观念,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水资源配置战略作为基础。首先要建立地表水利工程联调系统,增加地表水供水量;其次,开发建设新的地下应急水源;第三,完善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第四,建设再生水利用配套工程;第五,建立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再生水、雨水利用等联合调蓄工程,充分发挥供水效益。
3.虚拟水战略。加大虚拟水的输入,减少以水为原料产品的输出,是解决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逐步应用虚拟水战略解决北京市粮食和农产品供应问题,平衡区域水资源利用赤字,促进北京市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将节约下来的有限实体水转向生态环境恢复保护以及低耗水高效益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提高经济能力,通过贸易向市场要效益的方式间接养水,使水资源管理事业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行业节水战略
1.节水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取消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种植,减少小麦等作物种植面积,发展雨养旱作玉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果树种植,加强农业节水管理。发展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和效益。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制定节水型农村标准,使新农村建设成为节水减排的典范。
2.节水型现代化工业。严格按照《北京市关于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工业企业的意见》要求,配合市经济与信息化部门加快“三高”企业的退出步伐,同时进一步发展节水型的高端优势产业,继续对65种高耗水行业实行市场禁入制度,逐步使小水泥、小造纸等27种传统工业退出北京。同时,对饮料等以水为主要原料的企业,实施降低用水量和压缩生产量的措施,以降低其水耗。在北京各工业园区推广清洁生产,发展低耗水、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
3.节水型公共服务业。第三产业强化执行节水新技术,尤其对特殊的高耗水行业,如洗车业,推广洗车用水循环利用、高压喷枪冲车、电脑控制洗车和微水洗车、环保型无水洗车等技术;推广游泳池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宾馆、洗浴业推广中水利用技术。
4.节水宜居型城市。生活节水水平与人的观念和意识关系密切,在中长期建设过程中,从供水环节和用水环节进行生活节水的推进。生活节水要与城市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以不降低居民生活水平为基础,合理制定用水计划,大力推广节水器具,普及节水观念。同时考虑北京市人口和资源条件,对水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加以适当限制。
(四)非常规水源利用战略
1.再生水。再生水利用是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措施。从2004年起北京就把再生水纳入全市年度水资源配置计划中,确定了再生水用于工业、农业、城市河湖和市政杂用的利用方向,利用量逐年加大,利用范围不断拓展。2009年北京利用再生水6.5亿m3,占到全市总用水量的18%,超过了地表水用量,再生水已经成为北京不可或缺的水源。再生水是新兴的供水产业,除了要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外,必须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措施加以保障和监管。
2.雨水。雨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雨水利用是解决北京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保证水安全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基础上,抓住汛期降雨集中的有利时机尽可能地收集、滞蓄、利用雨洪水资源。市区开展透水铺装、绿地蓄渗、建蓄水池等工程措施的建设,将雨水用于绿化、洗车和环境用水。城市下游建成雨洪滞蓄区,郊区利用坑塘、沟渠、洼地拦蓄雨水,改善环境,回补地下水。
3.海水。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海水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海水淡化可以作为首都水资源的重要战略储备,加快前期研究,做好技术储备,把海水利用作为北京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战略措施。
东北农业科技超市建设战略构想 篇12
超市 (Supermarket) 本为采用顾客自我服务方式, 以经营食品及日常用品等中低档商品为主, 实行高周转、低利润率的产品销售商业模式。自1930年从美国诞生以来已推行到全球各地。今天更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产生了金融超市、保险超市、时尚超市等林林种种, 充分表明这种对供需双方都十分有利的方式独具魅力。同样借助这种方式建立一处“农业科技超市”, 将对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有非常实际的现实意义, 亦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 吉林省农业大省的省情
历史及地理区位的原因使得吉林省农业GDP占比一直很大。2008年全省农业增加值916.70亿元, 粮食总产量2840万吨, 畜牧业总产值751亿元。可见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我们的基本省情。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总体目标下, 这个现实将不会改变。所以全省正在为实现再增产百亿斤商品粮的发展目标攻坚。而粮食增产除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外, 则需依赖良种与农业新技术的贡献。
1.2 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率之比较
当前, 随着资源的日益短缺, 农业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是越来越高。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这些年经过努力已经达到45%, 但比起发达国家而言, 至少还有20~30个百分点的差距。美、日、英、德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 以色列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 他的科技对农业贡献率高达90%以上。
而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既取决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技术的创新, 同时更依赖着农业科技在实际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普及推广程度。
1.3 农业科技传播及推广体系上的缺陷
有研究表明, 粮食生产能力与当地当时的农技推广体系的状况有密切关系, 体系健全、作用发挥到位则农业生产形势就好, 否则就滑坡。随着2001年以来乡镇机构改革的推进, 作为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基础的村级服务站基本瓦解, 各地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1]。致使很多农民急需的农业科技与信息到不了户, 进不了田。
而美国农业生产中则有一套完整的科技推广体系, 包括教育培训、宣传和具体指导工作等。推广形式主要有: (1) 通过法规强制执行, 一般与人们的健康或环境相关, 如必须使用新农药代替污染严重的过时农药等; (2) 在有资助的情况下进行试验性的推广应用; (3) 按市场机制进行, 如良种和先进设备等。一系列方式使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得以及时推广, 经济效益大增[2]。
1.4 长吉图开放合作区中关于农业示范的定位
吉林省发展的新战略——谋划和建设的“长吉图开放合作区”从区域位置上包括了吉林省中东部的长春、吉林和图们江这一片相连的带状区域。而这个区域总面积2.36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770万, 经济总量占到了全省的70%以上。从综合布局而言, 现代农业示范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构建科技领先、富有创新性、具有战略合作性质的区域科技合作平台亦是其应有的功能。所以采用科技超市的形式加以具体体现实施, 是很有价值的务实载体。
1.5 左家的基本情况及科教资源的优势
左家占地56.81平方公里, 隶属农业部。半山区地貌, 地处吉、长两市之间, 交通便利, 吉长铁路、吉长公路穿区而过。有蓄水12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一座;有为教学、科研配套而建的实验站基地三处;街两侧有闲置建筑40多所。地貌特征、气象条件、生物多样性资源与分布, 在吉林省东部地区极具代表性。
左家有厚重的农业科技底蕴, 1956年成立了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 50多年来, 特产所在经济动物、中草药、北方果树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取得多项成果, 在上述领域具有垄断性的科研实力。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所对外交流日益增多, 与很多国家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的关系。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一所涉农的综合性大学, 也座落在左家。其教学科研力量雄厚, 生源遍布全国各地。
正由于特产研究所的存在, 文革期间曾经的吉林省五.七干校到现在的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这些历史底色使得左家在外埠很有影响, 在知名度上有别于其它乡镇。
2 农业科技超市建设框架与功能描述
2.1 农业科技超市建设基本框架
东北农业科技超市 ↓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 设施农业 循环农业 特色农业 ↓ 种养殖技术 农机具 种源 化肥农药 ↑↔东北各地农业生产者 农资实物 资料影像 示范区 (600m2)
图1 全国各地涉及东北农业教学科研机构开设窗口
从图1可见, 农业生产链条中各环节的技术、成果、实物集中展示, 将形成农业科技超市一条街。与普通的超市不同的是在农业科技超市里陈列的“商品”是门类齐全的, 反映和代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各类生产资料与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而每一个在推广的项目均以3种方式, 向用户进行直观的展示——实物操作过程演示、培训技术影像资料、效果示范园地。
而农业生产用户可以结合自身的生产环境、经济承受力、兴趣爱好、对市场未来走势的理解把握能力等条件, 在农业科技超市中选取适合当地生产的项目组织生产。
2.2 农业科技超市主要功能描述
2.2.1 示范推广功能
在我国广大农村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不是靠说教, 而是主要依赖示范, 也就是说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人, 不热衷你说什么, 怎么说, 而看重的是你在做什么, 结果怎么样。在农业科技超市中, 各项成果、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以实物展示、实施过程的影像资料、实际效果的示范样板3种形式来承载。用户可以在现场得到直观的说教, 其农业新技术应用后增产增效的事实, 将在主观上赢得农民用户的欢迎。进而由被动的服务变成主动的引进, 把以往观望的心态配合进行推广试验, 变成感兴趣的尝试, 体现自身成就的工作来完成。这将极大地推进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进程, 同时也将大大降低农技推广成本。
2.2.2 技术服务功能
因为在农业科技超市中展示推介的各项农业生产先进技术是由各农业大专院校、涉农研究机构所提供, 所以超市内的工作人员都有一定的农业技术知识, 在向用户介绍产品的同时, 可以针对各地区、各种生产的不同特点, 有针对性的通俗的向农民用户传播先进的种 (养) 科普知识和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 能及时的面对面的满足农民用户对生产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诉求。这种技术服务功能针对性强、时效性强, 不是作为知识储备, 而是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所以用户领会快, 记得扎实, 用得上。
2.2.3 产学研平台的交流功能
在我国, 教学上课本的知识与实践有距离, 科研上成果与生产需求无联系, 即产学研脱节的问题一直久而未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国情, 各村、每户的农业生产体又都是一个农业型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农业科技超市这个平台上, 对农民用户这是一个寻医问药的窗口;对研究单位而言既是推广自身科研成果技术的舞台, 又是一个寻找生产中难点热点、确定待研项目的最佳场所;对教学单位来讲, 农业科技超市又是一个绝佳的学生实践基地, 因为先进与传统、产品技术与需求在这里交汇与碰撞, 这里将透视出影响东北农业生产的各种因素。
2.2.4 培训功能
在农业科技超市一条街形成之时, 也就是农业生产者培训基地诞生之日。各级涉农的工作会议、农村乡镇干部的培训、农村经济人的培训、农业生产及农产品信息的采集与发布, 各种涉农的协会、学会、合作组织均可借助这个农业技术荟萃的现场作为平台, 进而开展形式多样普及科学知识、传播技术、提高农民素质的活动。而实事求是从为“三农”服务出发, 农业选项不再东奔西走, 农业科技超市里应有尽有的建设理念, 一定会使这种惠农形式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 也必将有强的生命力。
2.2.5 对外合作交流——外延功能
在左家建设东北农业科技超市, 不仅对长吉图开放带上的农技推广和农业生产有利, 而且可以有效地辐射到黑、吉、辽、内蒙等部分地区。随着东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的确立及作用的发挥, 可以做为其配套部分, 有效地推动整个东北的农业生产。
另外, 由于东北人参、鹿茸、裘皮与南韩、日本、俄罗斯有很好的贸易往来, 以这些商品的贸易往来为契机, 又可以扩大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贸易。
3 农业科技超市建设实施途径
3.1 政府支持, 政策扶持
在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问题上, 国家科技部在“十一五”期间有明确的布署, 即:对农业科技要推广一批、示范一批、攻克一批。关于“示范一批”主要是在全国各个地方进行一批适合当地的农业科技的集成和示范, 推动一批示范区, 以示范区带动、辐射附近区域, 推动区域的农业科技进步。
根据这个精神, 在左家建设农业科技超市一条街, 当地政府在充分考虑长吉图开放合作区总体布局并充分论证农业科技超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后, 应予大力支持、协调。对进驻超市一条街的农业院校及研究单位开设的窗口, 在立项扶持、税收政策、具体从事科技服务的科研人员在待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
3.2 广泛宣传, 形成共识
在左家建设“东北农业科技超市”一条街在获得政府支持、干预的前提下尚需在科技产品提供方和农业生产者用户间进行广泛宣传, 尤其是在“供货方”中间进行宣传、引导, 取得共识。也即, 同从事涉及东北农业科研、教学、科技开发等单位间广泛联系, 通过对东北农业科技超市建设理念、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等价的赢利模式及发展趋势上宣传, 达到目标一致, 积极参与建设。其实农业科技的集散地一经成型, 用户亦会逐渐云集。
3.3 管理措施系统、实际、配套
除明确东北农业科技超市的运营理念之外, 就是要认真规范各机构所设窗口的经营行为, 净化超市一条街上农技推广的环境, 反对“忽悠”, 诚信至上, 不摆花架子, 农业增产、增收为先。
严格审核入驻超市一条街, 各大学科研机构、研发单位的资质及技术产品。采取以农技推广为主要目的, 方便用户的小型产品销售为辅的策略。制定一系列保障措施, 真正给“三农”工作提供一处全面、实效的服务平台。
3.4 形成高效运转的反馈连动机制
东北农业科技超市一条街, 是以农技推广服务为主旨, 入驻其间的各窗口单位共同构建。在向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现代先进的农业生产实用产品技术的同时, 迅速捕捉各地农业生产的技术难题反馈给本部, 以组织攻关和更新产品, 及时更新换代。这将有效地弥合产学研与生产实际之间的鸿沟, 进而有途径和载体来具体落实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4 结 语
综上所述, 建设东北农业科技超市, 不是形象工程, 是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 是东北农业生产水平及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在现实供求中的一种必然选择。根据我们的国情和东北农业生产特点, 建设这样的一处超市一条街是必要的、是可行的、是有实际意义的农技推广模式。
全国各地耗资、占地, 规模、水平都很大很高的农业示范园区建有很多, 但对农户生产而言大都属于“品牌店”、“专卖店”, 开眼界可以, 效仿复制很难。建设一处农业科技超市一条街, 贴近农业生产实际, 农户可以结合各自特点选择性的取舍, 来改变当地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与产品在各自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挖掘出最大的潜能, 将有效地促进农业增收;将缩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 并降低相应的转化成本, 提高转化效率。
摘要:本文依据吉林省“长吉图开放合作区”战略部署, 结合长吉图开发带上区位、资源、产业结构等诸多优势及特点, 提出了在吉林左家,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依托, 整合部分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涉及东北农业科技的成果、技术资源, 建设综合的, 可长年展示推介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东北农业科技超市”的战略构想。并对该农业科技超市的建设内容、目的、标准、实施途径、可操作性等进行了系统探讨。
关键词:东北农业科技超市,建设,构想
参考文献
[1]石承苍, 等.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 22
【建设战略】推荐阅读:
生态建设战略06-26
新农村建设战略分析06-04
人才队伍建设战略08-10
战略匹配企业文化建设06-11
合作开发建设战略协议06-15
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07-28
突出项目建设 推进工业强县战略08-30
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方案05-27
民生银行信息化“十二五”建设的战略蓝图07-13
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战略思考与重要举措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