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有益(精选12篇)
学校教育的有益 篇1
1 大学生的理想教育是大学生德育重点
教育部连续21年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 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现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根据2012年调查, 教育部虽然没有公布该调查报告的全文, 但是其发布的调查结果新闻公告称, “当前大学生整体心态较平和, 认识判断比较理性, 能够较为客观、理智地观察分析问题。”该公告声称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把“追求理想信念”作为入党动机的学生比例, 比2011年高出8.3个百分点, 连续三年排在入党动机的首位。
教育部的调查显示了当今大学生思想觉悟提高, 越来越重视树立科学的理想。我认为理想是与现实相对的, 立足于社会现实, 是关于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高远的、合理的、积极的追求, 是人的主观需要与社会发展的可能性相结合的产物。理想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同时又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 并最终通过实践来实现。大学生青年有无理想甚至理想是否高尚、远大决定着大学生精神境界以至于影响他们的人生。大学生青年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 决定了其理想的特殊性、重要性, 在这一阶段他们要确定未来的生活、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是成才与否的重要时机。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理想教育在大学生德育中重要的地位。
虽然教育部的调查结果令人欣慰, 但是教育现实依然不容乐观。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社会阅历不深以及思想方法的片面性造成了他们的理想层次较低、缺乏社会理想, 这固然是他们的“不成熟”引起的, 但我认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在于教育。文森特·帕里罗在《当代社会问题》中谈到影响个人生活的社会力量时, “看似微观层面的个人问题, 常常源于宏观结构上的社会问题。社会学家强调指出, 社会造成了在许多个人相互关系中的日常问题 (失范) , 也带来了我们如何界定和感受自身的混乱 (异化) 。”[1]当前德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来实行的, 但是现实不容乐观。
对德育不够重视, 知识精英教育让理想无处安放。我国的教育通过为学生设定较长的学期时间、设置严格的课程、布置较多的家庭作业来追求学业上的高分数, 学校也以高分数作为衡量和奖励学生的标准, 德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中不受重视, 在学生眼中变成获得学分的必修课程也就不足为怪。弊端显而易见, 着不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失去了发展理想的空间, 让理想教育变成一纸空谈, 严重影响大学生成才;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恶性竞争、心理失衡引发了新的社会矛盾, 从二十年前的“清华投毒案”到最近发生的“复旦投毒案”, 而且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现代大学宿舍难以“和谐”, 以上种种值得我们反思现代教育模式。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造成是失落感伤害着大学生, 单凭学校德育无法弥补。中学的努力使得现代青年终于实现了步入象牙塔的理想, 转而树立了成才的理想, 但是随之而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各种社会不公平现象迫使他们向现实妥协放弃曾经的理想转而决定务实甚至庸庸碌碌一生。其中虽然有大学生好高骛远等原因, 但也绝不是通过学校德育, 简单去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能解决。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教育大学生要认清分析现实, 另一方面更需要国家、社会、个人的多方面协调努力。
理想教育没有针对性也是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的一个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 矛盾具有特殊性,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理想教育要有针对性, 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人进行区别教育。“理想教育的层次原则, 来自社会需要的层次性”, “来自于教育对象即社会人群能力和素养的层次性”。[2]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成才的动力, 理想教育应当符合大学生成才的要求, 针对大学生中不同群体展开。对大学生中的党员和先进分子应当采取高要求, 而对一般同学作一般要求, 但是现在的理想教育实行“一刀切”, 不顾特殊性。
2“中国梦”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新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的重要讲话和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等精神都重点阐述了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随后互联网上形成了一次次“中国梦”为主题的讨论, 大学生青年留下了把个人成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信念。采用各种形式进行“中国梦”教育。各地纷纷开展“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工作。大学生理想教育存在种种不理想的现实状况, 而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尚理想是“中国梦”的教育的应有之义, 所以, 应当抓住这个机遇改善大学生理想教育。
“中国梦”教育首先要明确“中国梦”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 可见“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 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 美国梦是强调一个人只要辛勤工作就能获得体面的生活, 这源于百年前的美国是未经开发的处女地, 需要通过鼓励人们“勤劳致富”来拓荒发展, “美国梦”是吸引移民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美国梦”的背后是对财富的追逐, 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各种手段以至于不法手段力求迅速致富, 而且“美国梦”成了美国政府推行霸权主义和意识形态的代表, “美国梦”也变成了粉碎他国梦想的机器, “美国梦”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中国梦”的内涵相比“美国梦”要丰富得多。“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伟大复兴是全面的复兴, 是“五位一体”的复兴, 中国不但要建成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物质文明, 还要建成更高的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 为人类的文明开辟新的境界。”
“中国梦”强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人民群众构成了社会, 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美国梦”强调的是实现个人价值, 但是“中国梦”的理想是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这就在价值层面上增加了“中国梦”的吸引力。
“中国梦”相较“美国梦”的另一个明显不同在于, 中国一直用实际行动表明推行“和平崛起”。奉行的是和平主义、多边主义, 主张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多极化发展, 而非美国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 推行“普世价值”。
中国梦”教育其次要明确“中国梦”是怎样实现的。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1)
总之,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最佳体现。首先“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应当有的理想, 要求我们将个人的奋斗与民族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在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团结奋斗。第二, “中国梦”是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支持、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基础和可靠保障的。第三, 不断凝聚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制度力量、文化力量。第四, 我们要意识到实现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要认识到使命的艰巨性和繁重性, 要做好随时面对挑战和阻碍的心理准备。
在大学生中间开展“中国梦”的教育核心就是要帮大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个人理想轻社想的现象。理想有很多种, 具体分类见图1。而“中国梦”的理想从分类上讲属于科学理想、崇高理想、长远理想、社会理想、政治理想。根据大学生理想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正确对待大学生的个人理想, 实现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的统一。个人理想是理想教育的基础和逻辑起点, 对个人理想的漠视甚至排斥都是错误的。大学理想教育应当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和需要, 尊重个人的发展, 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个人理想, 从而为树立“中国梦”的社会了理想作坚实的基础。必须要扭转过去片面强调社会理想的教育思想, 要认识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都是理想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并且首先进行个人教育。
第二, 全民德育,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各种力量对大学生施加影响。首先, 家庭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大学生受家庭影响形成的价值观会影响其终生。学校不仅是教授文化知识的场所, 更是传播人生观、价值观的中介。政府通过行政行为、推行政策、方针对大学生展示政治态度促使大学生形成政治信仰。再有就是“通过大众媒体宣传和公共环境的营造, 以情境熏染的方式来进行。”[3]
第三, 注重“中国梦”的实践教育。单凭“灌输”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真正有效的教育方式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成果, 从而提升思想境界。与中国相比, 其他国家德育十分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以“中国梦”引导中国特色大学生理想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国梦”内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具体化。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充满了封建专制的倾向, 其核心是强调强制与顺从, 而不是创造与自立。”[4]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 人不能摆脱他所在时代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 中国现代德育体系深受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影响充满了封建性。具体在理想教育领域, 我国古代并没有“理想”这一说法, 古人所用的“立志”与“理想”有相近之义。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圣人孔子把立志学习作为一生的起点, 也是成人的标志。“志”激励人奋进的动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谓是古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的典范。但是优秀的传统思想在现代受到了曲解, 例如“学而优则仕”, 本意是学无止境, 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做官加以利用, 是个学以致用的过程, 但是今人却断章取义把其与考公务员联系在一起, 这是十分错误的,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综观我国德育现状, 教育方式上仍然以“灌输”为主, 侧重于学、思式的修身养性, 以及树立榜样, 企图“复制”道德模式, 具体教育方法僵化教条, 容易漠视受教育对象的自尊、自主, 加之没有设立专门的德育机构、教育者的素质不高、专业化太低。以上综合导致了我国德育效果较差。
中国特色大学生理想教育, 在我看来, 最突出的特点即, 教育目标和内容是树立共产主义为最高社会理想,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尊重大学生个人理想, 区分具体情况, 因材施教, 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通过前文的论述, 我们知道当前大学生德育必须抓住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 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成才的现实需要, 以理想教育为核心,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而现阶段要好好利用全国普遍开展“中国梦”教育这一契机。综合上文的分析和总结, 现提出用“中国梦”引领中国特色大学生理想教育具体途径。
第一, 在学校里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德育机构。通过搜集、浏览相关的文献及学校德育成果可知, 现代学校德育组织机构多在中小学中设立, 大学中尚未设立针对大学生青年的专门机构。大学德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在部分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健全学生人格, 但是也不能代替专门机构的作用。没有具体机构的组织管理, 只凭教育相关部门的文件约束或者课堂老师的知识灌输显然是不够的。这个机构应当为“中国梦”教育引领的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施制定具体细则, 例如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手段等等。
第二, “中国梦”教育关键靠教师队伍的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大学德育教师是理想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在大学生理想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保障。要增强大学生理想教育实效性, 关键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德育教师队伍。目前, 高校德育教师队伍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 整体质量偏低, 队伍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较为普遍。针对这种情况, 高校领导班子应当根据本校的实际合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管理激励评价机制、优秀教师的选拔任用机制来提升教师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 对教师进行“中国梦”教育专题培训学习, 建立网络互动平台, 鼓励教师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 促进教学质量进步, 保证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能有显著的提高, 从而增强理想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 “中国梦”教育需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利用网络等新兴载体,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中国梦”的具体内容应当是丰富的, 所以就课堂理论教学而言, 除了传统的“灌输”, 还应当注重各学科的渗透, 特别是在音乐、绘画等艺术美学课程中进行渗透。研究西方德育方法可知, 西方注重课堂理论教育的同时, 还通过形形色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辅助教学, 效果良好。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 可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 这些活动例如参观复兴之路主题展览, 通过具体的材料和事实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中国梦”的理解。例如首都百万师生微党课自从2012年10月份开通微博已经博得广大师生的关注, 可以作为“中国梦”教育的新兴载体。
培育“四有”新人, 理想尤为重要。根据教育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 大学生理想状况的总体上是令人欣慰的,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今社会各类思想良莠不齐, 尤其是西方所谓“自由民主”、“普世价值”、“英雄主义”通过好莱坞电影、音乐等文化载体对现代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轻视。目前实施大学生理想教育要求深入宣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本质要求和实践路径, 为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摘要:理想是大学生成才的精神动力。针对现在大学生中存在理想多元化的情形, 应当重视理想教育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本文对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现实进行分析, 提出“中国梦”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新契机, 进而对中国特色大学生理想教育新探索。
关键词:“中国梦”教育,大学生,理想教育
参考文献
[1]文森特·帕里罗.当代社会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1:33.
[2]王柏棣, 王英杰.大学生理想教育应遵循的三个原则[N].光明日报, 2010-3-21 (第007版理论综合) .
[3]胡建.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对美国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借鉴[D].重庆:西南大学, 2006, 7.
[4]冯益谦.中西德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3:203.
学校教育的有益 篇2
双语教育有益大脑健康
科学家称,双语思维有助于提升大脑多任务处理和目标优选的能力,并摆脱阿兹海默症早期症状的困扰。 双语教育究竟赋予了少年儿童智力上的优势,还是阻碍了他们的学习?答案取决于你询问的对象。双语教育针对母语非英语的学生,俨然教育方针政策的半成品。尽管形式多样,一般来说,双语教育项目指的是教学生掌握母语和英语。至于每种语言使用的比例以及所处的学术环境,因项目而异。不过,神经科学研究者愈发达成共识――双语教育对大脑益处多多。为了发表有关调查结果,几位研究者参加了美国协会本月举办的年会,该会议旨在推动华盛顿的科技进步。调查研究发现如下:双语儿童更能胜任多任务的同时处理在复杂的情况下,那些操双语甚至多语的成人,更能有条不紊地理出信息的优先顺序。 对老年人来说,双语教育能预防早期阿兹海默症。Ellen Bialystok是一名心理学教授,任教于多伦多的约克大学,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年会上,她谈到这要归功于能处理两种甚至多种语言的`大脑。比如,一个人会印地语和泰尔米语,即使他单独跟印地语使用者交谈,也不能将泰尔米语屏蔽,这是因为大脑时刻在决策,特定情形下哪一种语言更合适。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反复转换时刻锻炼了大脑的执行控制功能,该功能主要由大脑中的前额皮质承担,它负责注意力的集中,处理问题时将多条信息集合起来,并不断提取所需的信息。Bialystok教授假设了这样一种场景:“如果你走进房间,里面有数以百万的事物吸引着你的注意力,我们该如何集中精神?我们的大脑怎样排除干扰,专注于那些该关注的?”在各种不相关信息的轮番轰炸下,为了测试一个人挖掘有价值信息的能力,科学家们采用了斯特鲁测试法。测试过程中,提供给被测人一个表示特定颜色的词汇,要求对方辨认出书写单词的墨水颜色。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单词是“蓝色”,并且用蓝墨水写就,那么就不会出问题。但是如果是用红色墨水写成的“蓝色”单词,那么被测人就要理清楚哪条才是需要的信息――墨水的颜色,还是拼写出的单词所代表的颜色。Bialystok教授评价道:“成功完成这个测试极其困难,因为屏蔽单词意义本身就相当艰难。”对单语者来说,这种思维难题发生在反应时间后的240毫秒――对大脑反应而言是不小的延误。而双语者只要160毫秒就够了。Bialystok教授用理论解释道,双语者都习惯了整日于潜在的复杂情境下处理优选信息。在与单语者交流过程中,双语者很少使用对方不熟悉的语言。但是,如果对方也懂双语的话,说话者就能自如地在两种语言间切换,以便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Judith Kroll是一名心理学教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她在会上也谈到,双语者在组织话语前,他们的大脑似乎在使用一种语言时,阻碍了另一种语言的表达。她补充道,交谈时,如果双语者采用自己相对劣势的语言,而不是掌握得更好的优势语言,这种现象就更显著。 这种迅速屏蔽暂时不相关语言的能力是精神的成果,这一成果又强化了大脑的执行控制能力。双语者这种同时处理两种语言的能力可能要归功于他们的大脑认知优势,尽管调查者强调说,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学习能力就比单语者强多少。不过,双语者的确思维更加敏捷,能更好地胜任多任务的处理,更快地锁定关键信息,更有效地屏蔽外界干扰。 这些优势并不只针对学龄儿童,对人的一生都受益匪浅。去年的《神经学》杂志上刊登了这样一个研究项目,通过对211名患有阿兹海默症的病人调查发现,那些单语者初次显现疾病症状要比双语者早四至五年。尽管双语思维并没有战胜这一疾病,但确实强化了大脑中特定的部分,这些部分最容易在早期受到痴呆的侵害,这样他们更能与疾病打长久战。不过,双语教育正渐渐远离公立学校,其实这种现象早就存在了。由于说多种语言的孩子一般来自移民家庭,从某种程度而言,是政治信仰导致了这种变化,。Kenji Hakuta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心理语言学家,他这样评价道:“双语现象一直是政治敏感话题,与移民问题仅有一步之遥。”考虑到学校一直致力于让孩子尽快掌握英语,如果想让孩子获得双语思维的裨益,家长们应该在家里坚持用母语跟孩子对话,把握好“家”这个唯一可控制的环境。Hakuta说道,“我们基本上置身于英语霸权的社会体系中”,他继而补充道,如果家长不停地在英语和另外一种语言之间转换,就“极有可能培育出只会说英语的孩子”。
强化学校治安综合治理的有益探索 篇3
关键词:学校治安管理;探索;认真研究
学校治安管理综合治理的工作宗旨是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学校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密切联系有关部门,保持学校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氛围,维护学校稳定,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治安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抓好日常安全保卫、加强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影响学校治安综合管理的主要因素有:电脑和网络文化的消极效应;校园周边治安较差;部分学生法制意识淡薄;由社会热点问题造成的群体事件。
一、健全校园治安管理制度
落实教学区、饮食生活区、宿舍区的安保制度,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工作,排除各种安全隐患。各学校要制定《学校重大突发事件的预案》,及时解决学校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学校领导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高度重视校园治安管理工作,实行领导带班制度。
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法制、安全、心理等教育
除了在思想政治课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相关的德育课程。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加强对师生的用电、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防止因缺乏安全知识造成的意外伤亡。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向师生提供心理咨询,建立班级心理状况档案。
三、增强政治敏锐性,维护学校稳定
对于近期由于社会热点、政治问题引发的社会游行、集体上访等大型群体事件,学校应及时做好学生稳定工作。学生是一个极富热情同时又是一个极容易被煽动的群体,如被非法分子煽动、被利用进行示威游行,对学生人身安全等会产生威胁,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波动,对可能发生的群体事件迅速处理,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监控,及时召开学生会议,传达上级指示,让学生学会理性看待问题,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四、加强校园环境的治理
加强校园安保工作,将校园划分成几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由专人负责,对人流量比较大的责任区,如学生宿舍等,进行24小时巡逻,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对突发事件当事人进行加强控制,及时上报学校领导,按照《预案》进行处理。
五、预防校园犯罪
对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产生的矛盾要安排辅导员及时开解,防止因小矛盾产生校园恶性事件。后进生是校园犯罪易发对象,学校要积极开展帮教活动,爱心、细心对后进生进行帮助活动,及时排解后进生在学习上、家庭中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对学业重拾信心。
六、规范管理学校暂住人口,防止违法乱纪的人混入校园
实行入校信息登记制度,对于上课期间入校的学生、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做好信息登記和入校事由登记,查看相关证件,并经相关部门确认入校事由予以放行并约束入校时间。
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安治理。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周边单位联合开展治安责任制工作,对学校周围的环境安保责任进行落实,共同维护学校教书育人的环境。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学校稳定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面对新时代下的学生,新的教育环境,必须强化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视学生心理变化,及时排除校园安全隐患,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伍秋林.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5).
[2]张建军.抓好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强青少年德育[J].视野,2011(8).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 篇4
关键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尝试
一.回顾洋思中教学模式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成功的先例
江苏省原洋思中学是一所农村小镇初级中学, 校舍极为简陋, 师生3000余名, 一半是属于正常升入中学很困难的学生, 绝大多数学生不是择优来的好苗子, 而是恰恰相反:有的是因纪律问题被原来学校“劝退”出来的;有几十名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个位数;还有受过处分的、劳教回来的。面临这样一个学校, 洋思学校通过“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不断努力, 精益求精, 洋思不但没有砸掉自己牌子, 反而保持了连续14年学生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均为百分之百的业绩, 升高中毕业率达100%, 考入省重点中学达80%。不论多调皮, 成绩多差, 甚至有过违法乱纪行为的学生, 在这里都成为了爱学习、守纪律的好学生。
二.分析该班学生情况及转变教学模式
1.分析了该班的学生具体情况
职校多数学生特点是:天性不重听课, 好动、好问;知识欠缺多, 同学之间差异甚远等现象。学校的生源是成绩与表现双差的学生, 而且同学之间成绩差异大, 甚至有的学生中考成绩相差300多分, 课堂纪律极差。基于这样的情况:请教了校内多位同行, 得到的回答多数是:“学生难教”。有幸通过市骨干教师培训, 学习新课程理论, 认真体会了师生的“双主体”关系, 以往教师用过多的讲授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即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其结果是很难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课堂上模式转变的有效措施
能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 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阶段性的尝试洋思人“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做法。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以学定教, 教师走向学生
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定制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出学习要求等内容。首先是教师应主动走向学生, 即多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家庭背景、父母之间关系、同学之间关系、生活习惯及学习能力等) 且和学生共同学习, 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老师的关怀等, 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 关键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把握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等。同时学生在自学时可能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设计怎样的检测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说备课中各个细节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例如在教高一物理第六章第五节“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这一节时, 备课的要点如下:
教学内容: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
教学重点: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及其含义。
教学难点:第一宇宙速度含义的理解。
自学思考题:
(1) 牛顿是如何设想制造人造地球卫星的?
(2) 人造卫星的向心力是什么?等于多少?
(3) 人造卫星绕地球转动时的速度要多大?
(4) 什么叫第一宇宙速度?
(5) 7.9KM/S这一数值有哪些含义?
(8) 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 若受到阻碍, 会损失机械能, 而降低高度, 在新的轨道上继续做圆周运动, 为什么卫星在新轨道上圆周运动的速率大于原轨道上圆周运动的速率?
还应考虑最多的是要把学生的自学注意力集中到“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速度V=和V=的推导上, 并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含义”这一点上来。课本习题第三题就做为检测题之一。因为这一细节做细做好, 其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备课中就这方面多设计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习题, 学生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就豁然开朗了。
(2) 以学为主, 教师点拔并重
课堂教学, 教师的授课是非常重要, 但是教师讲解越多、越细、越深、越透、越不让学生自己摸索就越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 越容易造成探究精神的减弱。在改变教师的“讲师”和学生的“听众”的教学方式时, 教学策略认为书上的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和交流就能解决。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学, 教师主讲课时间掌握15分钟左右。一节课开始, 教师只三言两语, 点破教学目标、出示自学思考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自学教材, 教师巡视, 通过个别询问、调查, 发现疑难问题, 为“后教”做好准备, 学生会的不教, 学生不会的让学生尽量自行探讨、理解、借助其他工具等来解决。教师在旁边只做点拔性引导、评定、补充更正。鼓励课堂上“兵”教“兵”的现象, 教师及时点拔支持为学生加油。对学习“困难户”的特差生应采取优秀生结成“帮扶”对子, 当然优秀生有的还不理解这种做法, 要给他点拔学者相长的道理, 使他们明白帮助差生反而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让自己的理解、分析及学习等能力快速的增长。结果学生在自学过程中, 不仅学会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面对学习, “学习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3) 以题带学, 保证课堂高效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主线是紧扣教材内容的三个层次的习题, 即自学思考题、巩固练习题, 课堂检测题。自学思考题旨在帮助学生从轮廓上读懂所学知识;巩固练习题要具体囊括教学内容, 知识覆盖面达百分之百, 重在巩固所学内容。检测题突出重点知识, 注重综合拓展运用知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到设计的习题要从不同角度强化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习题的完成逐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 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习题除了覆盖面外, 还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 有机会展示自己, 鞭策自己, 树立信心, 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各项活动中去。利用习题, 这样教师依托这些习题, 每节课像在小测试, 学生学得“紧张”, 又有一种成就感。师生和谐互动, 达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此法值得尝试, 经过一年来的努力学生总体成绩已见初效, 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构建, 成为课堂的主人, 形成“兵”教“兵”的可能性 (有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探究了从“教”变成“不教”的新路, 由传授知识变为让学生自学的锦囊妙计, 教师讲课时间少了, 学生倒是自觉了, 丝毫没有影响教师主导作用和创新力的发挥。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了, 高一年下学期期中考和期末考成绩平均分相应提高了十几分, 高一年上学期期中考和期末考成绩平均分别为48.8和49.2, 高一年下学期期中考和期末考成绩平均分分别为60.6和68.5, 在同年段七个班级中跃居第一名。这正如洋思中学校歌中所唱的那样:“先学后教, 播下了智慧和希望”。
三.总结
实践表明,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不是一种方法, 而是一个原则, 它的实质是: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教师教, 而是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 做题做出评判, 个别做不好的由教师指导, 教师由讲授变为组织者, 从上课到下课, 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 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与课下的自学不同, 课上的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 教师的主导仍在起作用, 正如一个比喻说得:“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好比是在高速公路上跑的汽车, 而教师好比是引桥, 引导学生走上高速路, 不需要走岔路。”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当堂布置作业, 当堂检查, 课后不留作业, 从而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
采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 物理课变成了游戏课, 学生一边看书, 一边做实验, 也就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课和演示, 物理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学得就津津有味, 而且易于掌握。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我们相信“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洋思之花必将在祖国大地越开越艳!
学校教育的有益 篇5
德国机电一体化职业教育的有益启示
作者:张晓军
来源:《职业·下旬》2009年第08期
两年前,笔者曾有幸到德国欧洲职业和社会教育协会(简称EBG),接受了为期两个月的机电一体化职业教育培训,参与了德方安排的一系列考察活动和诸多关于德国教育体制的专题讲座,亲身体验和感受德国的职业教育培训,逐渐对闻名于世的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有了诸多认识和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以二元制为主要形式。所谓二元制,简短描述便是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而到企业或像EBG这样企业性质的培训机构进行实践。2004年德国进行了教学大纲的改革,以代替早在1987年所制定的相关职业培训规定。新旧规定的差别较多,颇为引人关注的是新旧规定对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实施做了大的改革。以工业金属加工专业为例,1987年旧规定中大致安排是:第一年先进行基础理论培训,第二年进行跨专业的专业基础培训及本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培训,第三年始直至毕业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培训。这种教育模式的安排与目前我国诸多职业学校仍在实施的教育模式颇为相似。而在2004年的新规定中,一开始便对学生进行实践内容的教学,不过所占的比例很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教学的比例愈来愈重,理论教学的比例愈来愈小。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始终并存。仔细品味德国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安排,其主要意义在于:原先先讲完所有理论再进行实践的模式,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首先脱离实践,长篇累牍的为学生灌输理论,学生会感到空洞、艰涩而难以理解,而待到进行实践时,很长时间以前讲的、而又未经实践夯实的理论知识大多已被学生所淡忘。但是如果采取另外一种极端的模式,即完全以实践为导向,完全根据每个课题的需要而零零散散的讲理论,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实践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而德国目前所采取的职业教育模式,巧妙的避免了走上述两条极端路线学生即学即练,即学即用,实践不缺乏理论的指导,理论又能迅速经过实践来夯实,理论与实践相映成辉,相得益彰。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德国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内容随专业的不同而各有不同,但有几项内容是所有的职业培训都必须要学习的,它们是:劳动法与工资等级法、行业中企业的组织结构、劳动保护和劳动安全、环境法、认识与技术方面的交流问题和质量管理。引人关注的是质量管理是每个参加职业教育学生的必学内容,让学生在未走上工作岗位以前就先行确立良好的质量意识和职业素养,这不能不令人深思。质量是一种社会责任,职业学校作为职业劳动者的培养单位,如果能为他们开设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课程,提前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既是职业学校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也是学校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实行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环节。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考试与毕业
德国的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要参加两次关键的考试,一次是他们入学18个月的期中考试,成绩占学生最后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在三年半后举行,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期末考试的理论考试主要考核:“经济社会学”、“加工工艺”和“不同系统的功能分析”三部分,而实践考试则分“实践操作”与“答辩”两部分进行,其中实践操作总共要进行18个小时,让学生大约准备11个小时,操作7小时,然后学生需要进行最多30分钟的答辩。答辩的主要内容是向考官陈述自己的实践项目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学生陈述过程中,考官进行提问。通过答辩,考官将发现学生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知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以上所说的影响学生前途、甚为关键的两次大考,既不是由二元制中的职业学校来进行,也不是有二元制中的企业或像EBG这样企业性质的培训机构来组织,而是由国家设立专门的考试委员会,在规定的时间全国统考。二元制职业教育中最后关键的一环,毕业证书的颁发,既不是由职业学校颁发,也不是由考试委员会颁发,而是根据专业不同由“德国工商行会”或“德国手工业行会”根据考试委员会提供的学生考试成绩颁发。
这次赴德培训虽然已经过去2年,但本次赴德培训的一些体验、收获和思考历久弥新,愈来愈清晰。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为德国培养出无数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对德国的工业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如果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借鉴,想必会对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有益 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初中体育课程的创新教育模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创新教育思路与创新教育手段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有效的创新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兴趣,进而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实现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具有积极影响。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方法与策略如下:
一、营造创新型体育课堂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解、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体育知识,制约了体育兴趣的发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创新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掌握学生的情感要素及认知规律,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得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段,促使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取适当的设疑方式,让学生处于探索的环境中,更利于他们掌握知识点。例如,在学习羽毛球发球技巧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总结常用的发球手法,组内开展讨论和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自己动脑思考。了解不同发球方法的原理、技巧,更利于掌握。
二、应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其关键点在于树立创新型教学观念及运用创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欲望。例如,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开动脑筋自主设计教学用具,突破学校现有体育器材的限制,也可与学生一起探究设计,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课堂学习中;再如,学习了健美操的基本动作之后,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一套健美操动作,配上恰当的音乐,将多个单一的动作串联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韵律体操。学生在编排健美操练习动作过程中,培养了思维力及创造力。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过去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所有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均相同;但是初中生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每个人的性格、爱好不同,体育基础不同、体育能力也不同;如果教师不考虑个体差异,而是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则体育能力强的学生可能会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体育能力弱的学生则不能跟上教学进度,感到学习困难,久而久之产生懈怠心理,难以保证学习效果。因此,在新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倡导“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体育训练具有一定的枯燥性,教师应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同时体育课堂的创新教育也离不开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具体应用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方法,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初中生的学习生活相对紧张,如果在枯燥、单调的课堂中引入游戏,可确保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双重放松,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例如学生感兴趣的两人三足、拔河比赛等,都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2)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一方面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则可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例如,丢沙包、打靶子、踢毽子、练武术等,这些都可作为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体育教学拓展到教材以外,将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活动相结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自主创新锻炼项目及锻炼方法,在学生中引起热烈的反响;(3)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比赛的方法,利用体育赛事的刺激性、惊险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活力。首先,体育教师向学生介绍当堂课教学的内容,并进行示范,让学生预热,掌握了基本要领后,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比赛,使整个体育课堂“活”起来,每个学生的兴趣高涨,更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创新教育是新课改对初中体育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改革方向。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理念与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创新性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终身体育的发展观念,增强初中生的社会适应力,最终实现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斌.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分析[J].品牌,2014(08):174.
[2]戴国强.对新时期初中体育有效课堂的构建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4(11):94-96.
学校教育的有益 篇7
一、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如正面的肯定和反面的肯定,还有复杂的肯定形式,比如有一个学生家里发生一件不幸的事情,但若有很多师生与他分担不幸,他却同时又是幸福的。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区分高尚的幸福观和庸俗的幸福观,比如有些学生认为:“幸福是住着豪宅,父母上下学开着轿车来接,此外还有很多很多的零花钱等。”这种把幸福寄托在外在的物质上,幸福就成了没有根的浮萍。因此,我们要把学生对物质享受上的追求提升为精神美化上的追求,这样才能使其获得持久而深刻的幸福体验,进而形成高尚的幸福观。所以教师平时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幸福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幸福,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
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语文教学有两难:其一,知识繁琐,既要重视字、词、句、文等的记忆和理解,又要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二,学好语文比较困难,它不跟数学和英语学科一样,经过短期学习,会取得比较显著的效果。很多学生学了很长时间,成绩提高并不显著,从而导致很多学生不愿学习语文。因此,有些语文教师心灰意冷,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这就形成恶性循环,在这样的思想的支配下,学生怎能感受到幸福呢? 又怎能爱上学习呢?
三、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实施幸福教育
鉴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自教学的第一天起,就树立“一定要把小学语文课教好”的理念,始终坚信:事在人为,唯其难教,方能见真功夫。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把幸福教育作为自己的执教理念,认真践行。
1.做幸福的教育工作 者。要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到幸福 ,那么首先老师应该觉得教育学生是一种幸福。只有一个自己充满阳光的老师才会让她的学生在她的课堂中感受到温暖,因为人都是相互的,你的每一种情绪、表情抑或动作都会感染到你身边的人。学生喜欢那些喜欢学生的人,所以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幸福感的人, 一个因为跟孩子交往而感到幸福的人。
2.让学生爱 上你的学科 。事实 ,每一个优秀的教师都非常关注学生是否喜爱自己的学科, 并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爱上自己的学科。一个人遇到一个好的老师很重要。如果遇到一个可以帮助自己发现才能的老师,则是一种幸运。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爱上自己这门学科呢? 我认为每一个学生、每一堂课都需要老师认真地对待与呵护。教师绝不能上没有准备的课,课堂是反映教师修养的镜子。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益,才不会让学生感到空洞、乏味。一节有准备的课和一节没有准备的课,上出来的效果差距是非常大的。
3.营造融洽 和谐的校园氛围 。师生之间的关系要融洽和谐, 教师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仅做学生的良师,更做学生的益友,把自己的那份幸福快乐传递给孩子;而领导和教师之间也应该融洽和谐,校长应该把幸福送给老师,给予老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享受幸福的空间, 培养老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幸福溢满校园。
4.幸福要靠学生自己 发现、创造 。现在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家长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怀很难被他们体会出来,只有通过他们自己动手去做,领略其中的艰辛,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实,幸福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关键是如何发现它,感受它。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一个人对生活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对身边的事物心存感激,那么其感受能力就强,就更容易体验到幸福;反之,一些学生虽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对人生的方向和生活的意义一片模糊, 以至于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整天怨天尤人,从而产生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现象。因此,要让学生学会体检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幸福,从而懂得自己创造幸福。
实践证明,要做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对学生的爱心。“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才能促使学生爱学、学会,用好知识。各位同行,我再次提出倡议,为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温馨港湾,让我们在心灵里点亮幸福的灯盏,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和无穷的智慧实践幸福的课堂,拥抱幸福的明天。
摘要:作者曾在班级里做过调查,调查的问题是你是否觉得幸福?幸福的源泉是什么?或者造成不幸的根源是什么?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幸福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家庭,而认为自己的幸福来源于学校的寥寥无几。学校教育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幸福教育观,实现教育从知识本位向幸福本位的转化,把幸福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都能从教育中感受到幸福,这对于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学校教育的有益 篇8
关键词:STS,STS教育,家庭教育
STS (科学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针对美国科技教育危机和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迅猛变化及产生的环境、社会问题等负面影响而发起的一种运动, 它是一门旨在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关系的学术研究领域[1]。体现在教育中, 其宗旨是培养具备科学技术素养, 能参与科技决策、全面发展的人。因此, STS教育是STS领域必要且重要的组成部分。
STS教育在我国中学教育界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被引进的, 目前各界对STS以及STS教育等基本概念以及目标尚未达成一致意见[2]。而在中高级的教育中, 国内学者更多的是赞颂STS教育的长处, 探讨应该如何在中高级教育中展开, 提倡应该应用更多的科技教育手段来达到“STS”教育的目的。STS教育的长处不一而足, 在中高级教育中展开也是大势所趋, 而其中尚存在的问题, 诸如中学教育中, 怎样实施展开课程教育才被视为STS教育, 其是否符合STS教育的精神;一些颇具特色的STS教育是否能够顺利与现阶段的中学教育相适应等问题, 在国内所见的文献中很少涉及。因此, 有必要理清STS教育的特点与精神实质。
STS教育是STS理论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实现, 全面、系统地展现STS的本质是其首要任务。目前, 各界对STS的基本概念尚未达成一致意见。随着交叉研究领域的出现, 各种学科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各种不同观点的学者正在达成共识, 都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反过来, 科学技术又影响了它们, 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的互动过程。因此, STS教育既要求保持学科知识结构的严密, 又要加强学科科学与技术、社会关系之间的影响。那么, STS教育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对知识进行探索的;是培养个体科学意识、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的;它在方法上应该以人为本, 强调情境体验, 注重对话交流。
具备以上特征的STS教育在国内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 是无法立刻实现的。
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此案例为笔者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情景。该案例对象为14岁初中二年级女生。
该学校的物理课发放的试卷中有如图1一题。三开关闭合, 两灯泡正常发光, 问断开SA3后EL1的亮度有何变化。
本题的难点在于判断出两只灯泡是并联关系, 应用并联关系各个支路互不影响的特点可以得出结论, 是否断开SA3对EL1都没有影响。而实际情况是, 该女生判断电路类型有困难, 导致结论得出有误。
人们认知的特点是从感性认识经过思维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获得对加深理性认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国内的教育体系中, 学校教育是在学生脱离科学的情形下进行的, 对学生来说, 几乎是毫无意义的[3]。科学技术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同时, 要在今后的社会中生活下去, 需要具备掌握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慎重考虑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素养, 但担当下一世纪重任的学生对科学却较少关心。因此, 现在的科学教育应当研究如何解决现代学生远离科学的问题。课时有限、教学任务重、升学要求带来的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压力等一系列约束条件致使课堂中的教育现状是一名教师面对众多学生力争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考试。引入先进的教育手段固然可以提升教学的有趣程度, 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易于理解知识, 改善单方面的输入式教学。但由于约束条件所限, 单靠这样的手段远远无法实现STS教育开放、互动、以人为本、注重情景和互动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 家庭教育便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还是上述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入一个例子, 如家里的电灯。卧室和客厅分别有一盏吊灯, 关闭卧室的灯对客厅的灯没有影响, 这一点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有所感受, 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 再次回到本题中, 该生立刻领悟了该题的实际应用的意义和体现, 进而辅以具体学科知识的讲解, 对“并联”这一原本在她看来生硬且毫无意义的概念立刻变得鲜活而有意义起来。而这样的感性认识到简单科学知识的培养, 完全可以由家长在生活中完成。
在家庭中实现STS教育就显得更为自然, 实现的成本也更低, 这是由家庭教育的一系列特点决定的。
STS教育反对将科学教学置于学校的平衡态中, 强调科学教育应置于以社会、文化为背景的非平衡态下, 输入有关科学、技术、社会等诸方面的信息流, 通过各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环境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新的理解。开放性也是作为实践层面的STS课程的一大显著特征[4]。家庭教育首先是一个开放化的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 学生身处一个科学技术社会的缩影环境中, 科技知识就在身边, 而必要的引导者也在身边, 环境等条件是具备的, 相比目前教育体系下的学校教育, 无需额外更多的成本, 这是在家庭中引入STS教育理念, 实现STS教育的首要条件。
STS教育作为新兴的科学文化, 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决策的联系, 将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人工建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生态系统中, 试图将科学中的某些特定的观点和概念与这些观念所处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结构联系起来, 试图将科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协调起来[5]。这在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存在实现的根本困难——时间成本、物质成本昂贵。而家庭教育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教育具有渗透性。由于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教育。STS教育认为知识和技能镶嵌于具体的生动情境中, 能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迁移;知识只有在互动和联系中才显示出意义。家庭教育在家庭中进行, 这个环境对施教者和受教者而言是具有很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家长了解学习者的经验背景、在操作实践中经历丰富的家长更容易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特定情景与简单科学知识的联系, 侧面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的重现, 利于学生以某知识为切入点, 结合他们共同参与过的经验将所学知识与经验联系起来, 随着时间的积累, 再将所学知识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 实现了将知识多角度理解, 运用多种情境解释新现象, 最终易于达到实现知识各种表征形式间的相互转化的目的。
STS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教师有意义的指导。在家庭教育中, 施教的家长由于不受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上述种种约束, 因此, 更利于由单纯的信息传播者向咨询者、对话者等角色转变。家庭教育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教育的启蒙性。而以咨询者、对话者身份出现的家庭教育, 从本质上符合STS教育的核心要求。这样的教育方式, 利于学生接受科学, 进而接近科学实质。
最后, 家庭教育具有影响的深刻性。通常, 习惯按其水平来划分, 可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动作性习惯是水平较低的习惯, 如饭前便后要洗手、不随地吐痰, 不乱扔瓜果皮壳等, 它更强调简单的动作, 不需要有太多的智慧成分, 有时甚至可以是机械性的、模式化的。智慧性习惯是更高层次的习惯, 例如, 做事有计划、善于反思、在思考中学习、追求创新、不墨守成规, 与他人合作, 遵守规则等习惯, 都是智慧性习惯。智慧性习惯的形成比动作性习惯更复杂, 更具有综合性, 甚至需要信念、理想做支持[6]。在家庭教育中实现STS教育理念的引入, 可以从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培养树立起科学意识和习惯。
综上所述, 在家庭教育中引入STS教育, 比目前教育体系中的学校教育更易于实现STS教育的实质。
参考文献
[1]Cheek D.W.Thinking Constructively abou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Education.New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2:28-31.
[2]徐超.美国STS的兴起与发展[J].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2 (, 5) .
[3]小川正贤.STS教育概述[J].张明国, 译.远德玉, 校.哈尔滨师专学报, 1996 (, 2) .
[4]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231-239.
[5]鹤冈义彦.关于Scientific Literacy教育学研究录:第2集[G]//筑波大学大学院教育研究科, 1979:159-169.
学校教育的有益 篇9
一、娱乐节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养成的影响
大学生相对来说是受传统思想影响最轻, 对新鲜文化感受最深和接受新鲜事物最强的群体, 站在各种文化冲突的最前沿, 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接受信息渠道、思想观念都在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娱乐节目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社会的一种教育形式, 然而, 在实践的过程中, 以追求自由、愉悦的气氛和追求高收视率的逐利趋向等特点影响着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效应。
1. 娱乐节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方面, 娱乐节目以快乐的内容和形式传递给受众快乐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从而有助于缓解身心和学业压力, 有助于大学生乐观态度的形成;娱乐节目以灵活的思维、幽默的语言, 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 从而潜移默化地养成大学生对灵活思维的开发和幽默语言的锤炼;娱乐节目中名人事迹的介绍、军事知识的普及和名校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展示, 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到了榜样和激励的作用;娱乐节目的终极价值落在人文关怀上, “娱人”但不“愚人”, 帮助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娱乐节目将娱乐和人文内涵相结合, 透过对娱乐的解析, 反映社会矛盾, 体现社会力量, 大学生在看过节目后感同身受, 激发了大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怀。这些方面在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栏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另一方面, 参与娱乐节目, 为大学生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平台、给予了更多真正平等的竞争机会, 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实践的主动性, 增添了他们通往成功的渠道和自信, 也满足了80后、90后大学生精神上的匮乏, 有思想内涵的娱乐节目更培养他们的思想素养。
2. 娱乐节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娱乐节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社会生活中的深化, 但娱乐节目以收视率作为节目生存和发展的标准, 在其制作和播出中带有赢利的目的和倾向, 难免在改造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精神实践活动中产生不良的影响。表现在大学生追逐时尚和对新名词、新明星、新观念的崇拜的盲目性, 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淡漠;其次, 娱乐节目还利用大学生的猎奇心理, 鼓吹时尚潮流, 从而使大学生求新鲜、逐时尚、互相攀比, 抛弃了节约朴实的美德, 弱化了大学生社会担当的责任意识, 无心关注国计民生和重大事件, 从而对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具有误导性。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对娱乐节目改进之有益思考
1. 戒除娱乐节目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导向
戒除娱乐节目中的庸俗化、媚俗化和低品位, 戒除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等低俗之风的蔓延;戒除娱乐节目中大肆鼓吹的时尚潮流和对歌星、影星等的盲目崇拜。娱乐节目的形式和传播内容代表了时尚前沿的社会思潮和人们追逐时尚、消费、享乐行为的表达方式, 尤其是对力求新鲜, 追求时尚, 又有着学业和心理压力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阶段的大学生们来说, 无疑是消极导向和不健康的娱乐因子, 因此, 应严厉禁止不健康思想和行为的传播。
2.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元素深化到娱乐节目中
娱乐节目的内容要以引领先进文化为主旨,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元素制作内涵型节目, 使大学生欣赏节目、愉悦身心的同时得到有益的启示、有用的知识和美的享受。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立意深远, 以弘扬时代主旋律, 张扬人的个性为主旨, 繁荣节目, 多出精品,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处于思想行为养成阶段的大学生;积极创新, 着力克服娱乐节目不同程度存在的同质、重复、模仿、格调低俗的现象, 传播先进文化, 强化民族精神, 重视社会效益;品位高雅, 打造“高雅文化”“诚信文化”与“快乐文化”, 继承传统精神, 弘扬高雅艺术。娱乐节目, 要讲“寓教于乐”, 要突出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用有中国气派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大学生。
3. 创新娱乐节目形式, 深化大学生的主动性
着眼于思想政治工作长远发展的需要, 娱乐节目要以大众化参与为取向、以平民化娱乐为导向、以生活化娱乐为载体。娱乐节目的网上视频应发挥了这一功能, 受众在自由支配的时间以最直接的方式收看节目、参与投票和发表评论。要深化娱乐节目制作和自身素养的双向提升, 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教育的功能, 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和个体的主动性。
4. 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娱乐节目的双向互动
一方面, 加强思想政治理念在娱乐节目中的广泛深入和有效传播;另一方面, 发挥娱乐节目在传播和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式上的优势, 以更易于大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嵌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和“形式的创新性”结合起来, 推动娱乐节目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
三、结语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大学生就业难、求职难、创业难、择偶难的“四难”压力, 更好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长期以来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娱乐节目是与课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相并列的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四课堂”。唯有与时俱进, 因材施教、创新模式, 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邓葵艳.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N].北京.光明日报.2010. (7) .
[2]张爱莲.电视娱乐节目“平民造星运动”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7.
学校教育的有益 篇10
“以学校为中心, 以教学为中心, 以理论为中心, 以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 制约和影响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样的学校在信息与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 难以受到学生的青睐, 难以得到家长的支持, 难以取得企业的认可, 最终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这样的学校在招生、学生就业等方面常常是举步维艰, 尽管学校领导、教师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投入大量心血, 但往往收效甚微。枝江市职教中心在农转非火热的年代, 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但在市场经济瞬息变化、人才结构矛盾加剧的社会转型时期也遇到过上述困境, 走过一段低谷。
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 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与企业紧密联系, 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无疑给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市政府提出“实施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这个课题, 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实现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立足点, 是实现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根本途径。
为落实这一光荣任务, 谱写我市职业教育新篇章, 教育局党组高度重视, 一是统一了观点, 明确了职业教育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坚定不移地实施与产业对接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二是将这一课题作为2010年一项重要任务, 写进了年度工作计划, 纳入了议事日程;三是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 明确了课题实施任务与职责;四是加强调研指导, 通过参与设计实施方案、了解过程进度、深入课堂听课、深入实习基地或实习企业了解教学情况、倾听企业对学校教学意见等方式, 全程参与研究过程。
二、统一思想, 坚定不移探索实施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思路确立后, 我们在市职教中心发动了一场以“如何实施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为主题的学习大讨论, 系统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 》以及国内外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的经验等, 使职教中心全体教师一致认识到, 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对接, 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功能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 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是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开展“如何推进县域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对接”课题研究, 有利于逐步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子上来, 有利于与本市支柱产业、骨干企业一道, 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有利于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的充分发挥, 从而把枝江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走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之路, 就是要以提升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 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 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 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而“转”, 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
通过学习讨论, 学校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提出了实施这一课题的着力点:在培养模式上, 由传统的以学校为主向与企业合作、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转变;在教学内容上, 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转变, 从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的教学内容向注重实践或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转型。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 就应主动加强与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的沟通, 了解不断发展的产业经济对于职业岗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改革,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形成根据产业需求设置专业, 针对企业要求开发课程, 课程满足职业、技能要求, 保障就业的良性循环。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 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实行订单培养, 搭建就业平台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精心规划, 确定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
经过讨论, 课题组确定了“县域产业经济发展与劳务市场需求状况分析”、“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开发的研究”、“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等子课题。
同时, 成立了课题实施小组, 明确了工作职责任务, 制定了周密的课题实施计划, 明确了实验课题的时限, 提出了各时段主要内容。确立了以调查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为主, 辅之以文献法、教育统计法等研究实验方法。
四、大胆改革, 迈出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新步伐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5条指出, “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 “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合作, 实行多种形式办学, 开展‘订单’培训, 并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 也可在职业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根据《决定》要求和课题实验计划, 市职教中心进行了以下有益的尝试。
1. 内设机构突出服务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新模式
根据现代企业用工制度和对职工素质的要求, 学校大胆改革内部机构设置, 增设生产实习处, 负责对外联络企业, 增加招生就业处的力量, 学校各处室、各部门通力配合, 确保学生“进得来, 学得好, 出得去”的具体目标。
(1) 加大职业教育招生宣传力度。面对生源减少, 招生大战十分激烈的境况, 职教中心组织全体教职工, 采用“定校包人、上门动员、招生机构全天候迎接新生”的方式开展招生工作。整个暑假分管领导和招生人员几乎没有休息一天:他们随时了解普高招生动态, 随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随时上门耐心宣传国家职业教育政策, 动员符合条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就读职教中心;他们热情接待, 为新生入学提供多项便利。2010年, 宜昌市教育局下达枝江职教中心招生计划1100人, 实际招生649人, 加上二技校456人, 圆满完成任务。
(2) 加大外扩实训基地与毕业生就业渠道。职教中心校长杨俊同志亲自带队, 几次到长三角、珠三角了解人才市场信息, 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 最大程度争取就业机会, 分别与美的电器、世逸电子、泰祥汽车、奈普电子等10多家正规企业或单位建立了生产实习和就业合作关系。
(3) 内抓质量。坚持实施合格毕业生优先推荐, 不合格学生暂缓就业的原则, 确保毕业生质量, 扩大学校影响。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实施方案, 建立《学分制手册》和“电子学分银行”,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掌握过硬的就业本领。同时, 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就业岗前培训, 开展就业形势讲座、法律法规和礼仪知识培训、心理咨询等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训练, 让广大学生调整心态, 改变观念, 适应“先上岗, 再择业”的就业理念, 适应实习和就业工作岗位。
2. 专业设置紧跟地方产业发展的步伐
枝江市政府在坚持建设湖北工业强市发展方略的基础上, 敏锐把握湖北建设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构建“两圈一带”、宜昌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历史机遇, 自加压力, 顺势而为, 提出了建设“湖北工业强市、滨江宜居城市和长江经济带强劲增长极”的发展目标, 一批投资过亿元、税收过千万元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枝江。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60家, 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75.9亿元。食品酿造、化工、纺织、机械电子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150.2亿元。全市规模龙头企业83家, 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宜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3家, 率先建成农产品加工百亿元县 (市) 。全市建成了安福寺工业园、白洋装备工业园、姚港化工园、民营创业园和以枝江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一核四极”经济规模。这一宏伟规划的实施, 迫切需要大量专业对口、技术娴熟的人力资源作支撑, 为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近年来, 我们积极抓住这个机遇, 立足地方,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满足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设置调整专业, 确定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数量, 构建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食品生物工艺、电子与信息技术等特色专业和专业方向。
面对现代服务业, 构建服务类专业。2010年市政府提出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我们为了适应地方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设置了以信息技术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财会、文秘等专业。
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广大人民群众渴望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 尤其是适龄儿童学前教育服务。于是, 我们扩大了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 加大了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力度, 由当初的一个班发展到现在五个班的规模。2010年, 宜昌造船厂迁址我市, 为满足造船厂对高技术焊工的大量需求, 学校适时调整专业方向, 在机电类专业加大焊接技术课时比重, 保证机电专业学生毕业后能承担此项工作。
3. 课程设置紧贴本地企业实际需求
(1) 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首先根据岗位标准确定核心课程标准, 再根据核心课程标准制定其他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 既注重满足专业核心课程的需要,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终身教育及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要适应不同层次需求, 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文化课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 尽量用更多的时间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 熟悉岗位所需要的新工艺、新方法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在校的三年学习, 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就业技能, 而且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又能顺利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一张或多张职业资格证书 (如中级电工、制图员等) 。
(2) 以工作过程和任务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 设计课程体系, 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 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 以工作任务为引导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必须要以工作任务为引导, 从岗位需求出发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岗位或多岗位转换所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并能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在注重课程设置现实性的同时, 兼顾其动态性、前瞻性, 不断适应区域经济行业发展的需要, 这是当今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4) 以工作环境为基础确定课程设计。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 发挥企业优势引进公司真实的项目资源, 施行案例教学, 从而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技能训练。课程的设计是以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作为基础的, 将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地进行穿插融合, 结合到相应的教学项目中。学生在企业完成该项目的同时很自然地接受并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把课程变成课业, 作业变成项目, 教室变成工作室, 这样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缩短了与社会、企业的距离, 对学生技能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4. 教师队伍构建紧靠本地产业发展的重点
枝江的支柱产业是化工、食品加工、机电、纺织。学校现行专业教师队伍中能教理论课的多, 能动手操作的少, 能与本地企业对口的少之又少。因此, 学校在专业教师队伍的构建上围绕“紧靠本地产业发展的重点”下功夫。
(1) 走出去。近年来, 学校先后选派30多名教师到全国各地大专院校进行提高培训, 武装了一大批专业骨干教师。在校本教师培训的过程中, 直接与企业对接, 通过把专业教师送到企业去“打工”或带队实习的方法, 加深了他们对企业的了解, 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水平。
(2) 请进来。聘请企业资深专家到学校培训专业教师或者担任部分专业课的教师;聘用企业退休的老师傅来校担任实训指导课教师, 为实训课教学护航把关。目前, 职教中心聘请了15名专业课教师, 保证了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
(3) 加大了招聘引进力度。今年面向省内外高校招聘了4名专业教师。
(4) 向内挖潜, 强化教师转岗培训力度,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为加强学校基础学科建设, 今秋我局为该校调配了6名优秀基础课教师。现有在编教师130人, 其中本科102人, 占78%;副高职称30人, 占23%;省级骨干教师2人, 宜昌市学科带头人4人, 枝江市骨干教师20人, “双师型”教师28人。
5. 学生实习紧扣本地企业需要
(1) 在学生即将毕业或准备参加顶岗实习时, 邀请本地企业、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到学校举办校企供需见面会, “搭建职业学校与本地企业互动的平台, 拓展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的对接方式”, 最大限度缓解本地企业的用工矛盾。2010年4月, 职教中心成功举办了首届校企供需见面会, 引起了枝江市委、市政府和本地企业的特别重视, 受到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得到08级顶岗实习的学生和家长的大力支持, 385名08级学生现场签约, 展示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特殊魅力,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此举今后将形成制度, 每年举办一次。
(2) 建立职校学生追踪服务站。由学校就业指导办公室牵头, 建立健全毕业生实习就业跟踪档案。对因为年龄原因暂时不能直接进入本地企业的学生进行跟踪管理, 当他们在外地完成顶岗实习后, 由学校出面, 及时将他们“回引”到本地相关企业, 为本地企业充实更多的熟练操作工或技术工。
五、加强投入, 办学条件不断适应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的教学需求
教育局、学校把改善办学条件、增添反映现代新技术与新工艺的教学设施设备作为落实职业教育各专业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与产业对接的重要保障。
一年来, 投资100多万元改善教育教学设施, 添置了专业教学设备, 改善了教育教学条件。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按国家中职学校职业建设标准, 调整配置了数控、机电、计算机、学前教育等专业实训室, 增添了数控车床、铣床、立式加工中心等设备7台 (套) , 增加了校内实训工位200个。进一步绿化、美化了校园, 为广大师生员工营造了一个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由于政府重视, 职教中心积极配合, 在探索“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谋求双赢”的与产业发展对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来, 我市职业教育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2010年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开辟了广阔的合作对象。签约创建了一批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包括枝江奥美、长欣塑业、富士康、白洋装备工业园等10多家企业。
二是构建了校企间“技术互助、信息互通、人才互动”的合作机制。
三是搭建了“教师进厂实践, 企业职工培训, 学生实训就业”的互助平台。
四是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学校专业教师联合组成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产品研发”的合作组织。
五是教育教学成效显著。2010年536名中职毕业生中, 中级工获证率95%, 一次性就业率95%。在全省中职技能大赛中, 枝江职教中心4名选手参赛, 其中一名选手荣获数控车工三等奖, 同时他还获得免试直接升入全省九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中任何一所就读的资格;参赛的其他三名选手获得优秀奖。在湖北省中职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学生技能比赛中, 枝江4名学生获二等奖, 2名学生获三等奖, 3名老师荣获优秀指导奖。在宜昌市电子制作竞赛中, 枝江市组织的团队获团体二等奖, 参赛的选手2人获一等奖, 2人获二等奖, 3人获三等奖。对口高考再创佳绩, 86人参考, 82人上省线, 上线率达95.3%, 其中3人被录取到二本院校。教师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参与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课题研究的有12人, 自主研究课题15项, 全年共撰写、交流各类论文40余篇, 有20余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或在论文比赛中获奖。
六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得到彰显。首届供需见面会的召开, 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向社会展示了职教中心的办学成果和优势, 破解了我市企业用工紧缺的难题, 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当然, 在课题探索中, 我们常常遇到学校主动, 企业不够积极甚至不动, 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 一边热一边冷的现象突出。仔细分析起来, 主要是社会认识观念还有待提高, 国家相关法律尚不配套, 同时也有学校影响力不够的因素。我们深信, 只要我们扬长避短, 不断努力, 不断探索, 我们一定能够独树一帜, 得到众多企业的认可与青睐。
学校教育的有益 篇11
一、从防震知识、态度、技能三个维度确立幼儿园防震教育的目标
为了指导幼儿园有效开展防震教育,台湾教育部门委托台湾师范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的主持人及20余位幼儿教育、防灾教育、安全教育、消防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编撰幼儿园防灾教材的教师手册,从防震知识、防震态度、防震技能三个维度确立幼儿园防震教育的目标,引领幼儿园防震教育具有正确的方向。防震知识涵括灾害认知、防备认知、应变认知的教育素养;防震态度涵括防灾警觉性、防灾价值观、防灾责任感;防震技能主要指幼儿准确判断灾情、快速应变行动的逃生避难技能。这三维目标环环相扣,掌握防震知识是基础,树立正确的防震态度是根本,具有防震逃生技能是重点。幼儿在认识地震的现象与可能危害,了解地震可能成因的基础上,改变对地震的错误认知,形成不畏地震的正确态度,体验模拟地震的实际感受后,能够冷静、有序地按照地震三部曲做出正确的逃生避难行为。
二、依据园所实际情况设计、改编、实施一系列防震主题教育活动
台湾幼儿园教育不鼓励使用市售教材,因此,幼儿教师需要领会《幼儿教育及照顾法》的精神,秉承《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的理念和宗旨,自行设计、实施防震主题教育活动。教师设计防震主题教育活动后,可以请教材教案审议委员对其活动方案进行审查,教材教案审议委员依照《校园师生防灾教育素养检测计划》所修定的防灾素养指标,提出相关建议。如果教师不能自行设计防震主题教育活动,教育部门提供由专家制定的幼儿园教材教师手册,手册中有详细而完整的防震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如戏剧演出《啊!地震》,分组活动《制作戏剧棒偶及搭建场景》,绘本故事《地震王国》,团体游戏《摇摇晃晃》《危险物品大检测》《地震大考验》,综合活动《我关心的人》《参观地震科学博物馆》等。活动方案细致,活动素材丰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园所的实际情况调整活动方案,开展园本化的防震主题教育活动。
三、加强系统而全面的防震演习
在台湾,每年的9月21日为“防灾日”,全台同步于上午9点21分实施地震防灾演习,模拟在大规模地震发生时如何避难掩护。在开展防震演习前,每所幼儿园自行组建灾害防救应变小组,由园长担任总指挥官,副园长担任副指挥官,下设抢救组、通报组、避难引导组。总指挥官负责指挥、督导、协调各组的运作;副指挥官负责统一对外发言,通报中心受灾情形以及目前的处置状况;抢救组负责对受灾人员进行抢救和搜救,处理基本急救和重伤护送,并提供纾解压力的方法;通报组负责通报应变中心疏散人数、收容地点、灾情,搜集相关信息,把信息通报给主管部门;避难引导组负责协助教师、幼儿疏散,协助发放生活用品,登记避难所的人员等。
灾害防救应变小组成立后,教师需要先规划逃生路线图,再引导幼儿做好防震演练准备,一是家庭防灾卡的准备,二是逃生救灾包的准备。若大地震发生后,通讯、交通可能中断导致幼儿与家人无法团聚,因此,幼儿园在开学初就把家庭防灾卡发放给幼儿,幼儿与家人共同讨论并填写以下内容:紧急集合点,本地和外县市紧急联络人的电话和手机号码,灾民收容所的地址和电话。幼儿与家人讨论后会形成一种默契和约定,能够减少灾后互相寻找的混乱,最大程度保障一家人的联络和安全。同时,幼儿需要准备颜色鲜亮的逃生救灾包,内放干电池、手电筒、水、食物、收音机、药物、哨子、保暖衣服等。幼儿不仅要知道救灾包里应该放什么物品,还必须知道每件物品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保证在大灾难来临时能够恰当利用这些物品保护自己。除了这两项必备物品外,台北市、宜兰县还为每位幼儿提供防灾头套,以备地震发生时保护头部所用。
每年的9月21日上午9点21分,全台湾各个机构同步实施一分钟的模拟防震演习。当大地震来袭时,幼儿遵循“不跑、不吵、不推”的原则,找到稳固物后趴下、掩护、稳住,关注灯等悬挂物的摇晃情况,当停止摇晃后,幼儿迅速拿椅背上的防灾头套戴在头上,听教师的指令安静、有序地快走出活动室,来到空旷的地方。若幼儿困在卫生间或其他地方,则必须大声疾呼,让教师听到自己的呼救声。当逃到空旷场地后,每个班级的教师迅速清点本班人数,及时向通报组汇报人数撤离情况及受灾人员情况,通报组教师再向上一层机构汇报。如果有教师或幼儿没有及时撤离活动室或遇到危险,抢救组的教师马上清除障碍物,搜救受灾人员,及时做好基本救治工作和重病护送工作。
为了进一步改善防震教育的成效,每次复合式防震演习后,幼儿园全体教师必须共同反思防震演习中出现哪些问题,需要如何改进。首先,教师对避难演习设定的时间、人员、场所进行反思,检视时间是否短促,人员责任是否到位,场所是否适宜。其次,教师要反思是否和幼儿做好约定,达成共识,幼儿是否知道并且信任成人会保护自己,若幼儿无法和成人互建信任,则会影响逃生秩序和效果。再次,教师和家长需要反思是否能在紧急情况下保持联系。经过深刻反思后,幼儿园教师需要撰写反思报告,并上传到MOE防灾教育数位平台。
四、依托防震教育基地进行校外地震体验
台湾幼儿园非常重视利用防震教育基地开展校外防震体验活动。例如台湾科学教育馆有地震剧场,6岁以下幼儿可以免费边观摩3D短片(7分钟),边坐在座位上身临其境地体验地震剧烈摇晃的感觉。由于剧场较小,只能够容纳10人,幼儿园教师需要提前电话预约。又如台北市消防局也设有防灾教育馆,备有地震体验车,交通博物馆设有地震体验屋,为幼儿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台中县的“9·21”地震教育园区是台湾防震教育的核心基地,园区划分多个区域,包括防灾教育馆、地震工程馆、地震科学馆、断层保护馆、灾后建筑物保护区以及世界地震资讯中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车笼埔断层保存馆”,该馆把“9·21”地震时的断层作为地震现场的科学证据加以保护,让幼儿亲眼见证了地震的巨大破坏力。其他场馆以图片、影片、动态简易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讲解地震的科学知识,浅显易懂,生动鲜活。
五、利用多元管道宣传防震教育
台湾地区非常注重广泛利用纸媒、网络、专家资源等多元管道宣传防震教育。如气象局特设了儿童网,网站不仅简单介绍地震相关知识,还把地震知识和防震技能全部融入游戏中,吸引儿童参与“天摇地动挑战王”的游戏。在MOE防灾教育数位平台也有专为儿童设计的儿童防灾教育网,这是由台北教育大学幼教系编修与推广的幼儿园防灾教育教材计划。该计划“以野菜村地震”为故事脉络,设计了“小剧场”“玩游戏”“小博士”等栏目,“小剧场”播放2~3分钟的动物逃生、避难故事,“玩游戏”栏目为幼儿提供3~5个电动小游戏,检测幼儿的防震逃生、避难知识,“小博士”则以图画的形式向幼儿宣讲如何准备逃生救灾包的知识。同时,MOE防灾教育数位平台特意为家长、教师、幼儿提供幼儿园阶段防灾教材和幼儿园防灾游戏书,为台湾幼儿园防震教育指引正确方向,提供适宜的教育内容。除了文宣和网络外,台湾幼儿园善于利用各种专家资源进一步丰富防震教育内容。如气象局的灾害专家及各所大学的建筑教授、地震研究的学者会受邀来到幼儿园,带领幼儿实地观察幼儿园的建筑,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建筑的裂痕判断可能会有的震情,提升幼儿的警觉性与危机意识。
学校教育的有益 篇12
学校把跳绳特色建设摆上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 专门成立了学校跳绳特色建设领导小组, 制定了学校跳绳特色建设三年规划, 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 明确每个学期特色工作的具体目标任务。全校教师高度重视认真做好跳绳活动的普及开展, 各个年段班级能够利用德育课程大力宣传“跳好绳”的好处, 积极鼓励学生投入到跳绳运动中来。
学校抓住队伍建设不放松, 构建了一支以体育专职教师为主体、以青年教师为后备队的跳绳教练员群体。跳绳普及先从教师开始, 要求每个教师从自身做起, 认真练跳, 以教师的身体力行带动学生的跳绳运动。“人人会跳绳, 招招有水平”是每个教师的基本功。三年来, 我们的体育老师依托网络 (QQ群) , 与上海、安徽等地的“跳绳协会”相互交流, 学习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并将所学内容教给我们的老师、学生。
二、抓辅导, 夯实学校特色基础
学校努力构建一套梯形跳绳普及体系, 以课堂教学为起点抓普及, 把跳绳活动的开展工作带入体育课, 分年级、分阶段进行跳绳教学, 确定每一位学生跳绳应达到的水平, 确保跳绳活动长盛不衰。以课外兴趣小组为基点求提高, 组织班级兴趣小组, 联动开发, 聚合人才, 在层层选拔的基础上不断选好苗子, 建立了校跳绳队, 成立了跳绳普及班、提高班和精英班, 使特色体育项目形成梯队, 进行专门指导训练, 着重技能提高。以竞技比赛为抓手显特色, 学校周周有年段比赛活动, 每学年举行全校性“跳绳节”来锻炼队伍。我们将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各级跳绳比赛及展示活动。
学校还把每天的“大课间活动”作为全校师生练习花样跳绳的主要时间, 三年来, 学校大课间活动规范有序, 跳绳运动已经在学校全面普及。“当你来到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分校, 你定会见到喜人的场面。每当大课间活动音乐响起时, 全校师生就仿佛置身于欢乐的海洋, 校园的各个角落“绳采飞扬”, 孩子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欢快地跳跃着、奔跑着, 把脸跳红了, 把身体跳壮实了, 心情也跳开朗了……”
三、抓文化, 营造学校特色氛围
为了深入开展这项活动, 学校积极挖掘跳绳的文化因素, 为师生营造了一个跳绳文化“磁场”。我们精心设计并开辟了一条“绳韵长廊”, 在长廊中呈现了“学校跳绳总体规划”“跳绳活动技术要领与事项”“跳绳队员感言”“跳绳王比赛成绩”“跳绳明星墙”“每届跳绳节的精彩瞬间”等。各个班级, 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 班班行动起来, 人人一短绳, 班班一长绳, 纷纷投身活动, 热情高涨, 更为嘉许的是, 学校23个班级都创意自编了诸如:“坚持跳绳, 拥抱健康”“我爱跳绳, 我爱运动”“欢乐跳跳跳, 健康哈哈笑”“一根绳子, 一身健康”“跳绳我最棒, 花样我最多”等“班级跳绳口号”。由此, 校园里、班级内一股学跳绳、比跳绳的氛围初步形成, 师生的跳绳热情被自觉或不自觉地激发、放大。
学校更是为全体师生提供跳绳活动展示的舞台, 在2010年、2011年举办了两届“跳绳节”, “跳绳节”内容丰富多彩, 有评选年段“跳绳王”、有跳绳特色班级口号征集、有颁发“花样跳绳发明专利证书”、有“跳绳童谣征集”活动等。跳绳童谣的征集让我们的孩子们“我手写我心”, 他们创作了以“热爱运动、热爱生活”为主题的近百首童谣作品, 经评选, 有24篇优秀跳绳童谣分获一、二、三等奖, 其中五 (1) 班、二 (3) 班分获优秀组织奖和最佳创意奖。跳绳童谣的征集, 引导了小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 激发了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跳绳真正进入了他们的内心。它为学校创建跳绳特色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也为跳绳运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注入了丰富的内容, 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学校创造性地设计属于自己学校的“花样跳绳发明专利证书”, 目的是为激励学生能创编各种花样跳绳的技巧。这一方法收获奇效, 在第二届跳绳节上, 有好多学生带着自己创编的花样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 真是花样繁多, 赏心悦目。“陈振山单脚双飞跳”“崔旭、郭银康车轮跳”“王伟胯下跳”……一个个新的名词诞生了。这些活动的开展无疑激发了全校学生参加跳绳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跳绳活动的普及与创新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四、抓成效, 彰显学校特色成果
创建学校特色是我们的追求和目标, 我们竭诚希望通过特色活动的开展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让每位学生得到健康持续发展。经过三年的努力, 师生已经尝到了跳绳特色活动带给我们的甜头, 师生的体能、体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更为欣喜的是我校跳绳队连续两年在苏州市相城区“冬季三项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囊括了小学组四个项目的第一名, 值得一提的是万家凤、陈振山、郭银康在区体育运动会上分别打破了区跳绳纪录。
学校花样跳绳特色队更是走上了大舞台, 迄今为止, 他们参加了诸多跳绳表演:苏州市相城区群众文艺节目巡回演出、《姑苏晚报》主办的“民间大舞台, 欢乐颂和谐”为主题的文艺演出、苏州市相城区“建党九十周年”文艺汇演、苏州市相城区以“点燃梦想”为主题的第三届全民运动会开幕式表演、苏州市“全民健身·和谐苏州”第十三届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这些活动的参与, 一方面锻炼了学生, 另一方面考验了学生, 同时也赢得社区群众、各级领导、各级媒体的高度赞誉, 《今日相城》连续三期报道了我校的“花样跳绳”特色建设。他们一致认为:跳绳花样多, “玩跳绳就是玩教育”, 跳绳也是一种教育, 需要各学校去实践、去探索。
跳绳活动成为了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 跳绳正在有形无形地推动着学校特色的发展, 正在悄悄改变着学校的教育教学, 起着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功效, 主要表现为:
(1) 探索了一条学生快乐成长的新路径。时下围绕素质教育, 虽然学校开展了诸多活动, 但似乎是零碎的, 只是一种点缀, 没有学生全员的参与, 没有全身心的投入, 因此学生的快乐活动和健康成长只能成为一种奢谈和空想。而我校的跳绳活动吸引了全体师生, 他们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地一起活动、一起锻炼, 学生间、班级间开展跳绳交流、比赛, 在速度上超越自己, 在花样上推陈出新, 特别是学生参与跳绳活动后, 他们都有一种由衷的舒畅和快感——“跳绳让我调节了学习心态, 驱除了学习疲劳”, 张XX悄悄地和小伙伴说:“跳绳使我变得胆大了, 慢慢地学会了交往、沟通。”任XX与家长汇报道:“走上跳绳舞台的我, 充满了自傲和光荣。”……学生的童真童语, 也正是学生快乐、健康成长的心路, “跳出自信、跳出健康”的愿景也正在慢慢地实现。
(2) 创建了一种体验习惯形成的新范式。跳绳是一种耗费体力, 需要耐力的运动, “坚持不懈”成为学生跳绳的必备;同时跳绳又需要技巧和花样, 这样跳绳才有美感、有韵味, “取长补短”成为学生跳绳的必须。其实, 无论是“坚持不懈”, 还是“取长补短”, 都是一种习惯, 而跳绳活动正是学生体验习惯形成过程的最好实践和机会。我校开展的跳绳活动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的学生因为体力不支, 几近放弃;有的学生因为技巧不熟, 几度气馁;有的学生因为集体跳绳的配合不齐, 几乎泄气……在此情形下, 我们的老师, 我们的教练, 用细致的教育去爱护学生、鼓励学生:薛老师耐心开导班上的学生王XX:“别灰心, 坚持数月, 你的耐力会提高, 慢慢地你会喜欢跳绳。”吕老师对花样跳绳的费XX同学启发过:“你跳绳的花样很好看, 与合作的小伙伴多练习, 那么你就会默契了、自如了。”……一个个事例在跳绳活动中不胜枚举,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一起交流、一起跳绳, 碰撞了智慧, 增进了友谊, 磨炼了意志、培养了良好品德, 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学生行为更加规范。
(3) 打开了一扇提高教育质量的新窗口。老师和家长曾担心跳绳影响学生的学业, 三年的实践证明, 跳绳的学生身体更健康, 行为更规范, 习惯更优良, 给读书学习提供了身体和纪律的保证, 也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发展。这里不妨佐证一位初中学生的材料, 或许能够窥见跳绳对学习的推动作用:董冰是一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她曾经给母校写过一封言辞真切的信, 她深情地记得在跳绳节上喜摘“跳绳王”、在区比赛荣获“跳绳冠军”、在社区舞台担当“小演员”的情景, 也因为这些激励, 她努力学习, 由一个学习的后来者而居上, 她坦言“放不下跳绳运动, 割不断跳绳情结!”这或许就是我校获得“苏州市现代化示范学校”“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阳光体育先进学校”的奥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