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课程

2024-07-07

班本课程(精选7篇)

班本课程 篇1

幼儿园的班本课程建设业已开始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 人们也大都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实践着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 也开始形成一定意义上的班级课程特色。对于幼儿园班级课程建设, 我们需要做出一定的思考, 在比较具有深层和深刻意义上的班级课程建设可以理想地延伸其教育的效果。

一、园本课程建设需思考所教幼儿的生活

应当说一定区域内之民众生活, 受地理、气候以及多年来先辈的影响, 都有一些比较固定的生活模式。 虽然人人各有各的个性特点, 但大体是比较相同的。 譬如, 在我们东部沿海地区, 不少的人靠海吃海, 天下第一鲜———文蛤, 是我们大都喜好的鲜美佳肴, 我们的幼儿孩子也是那样的从小就品尝着美味。 文蛤能够带给孩子的不仅仅就是美味, 还能够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嬉戏乐趣。 比如, 我们让孩子用绳线将一个整体性的文蛤外壳连起来, 然后让孩子去将两根绳线捻一捻, 再用劲地拉一拉, 那文蛤外壳立马就会变成一个旋转不停的大圆盘。 孩子们还喜欢在文蛤外壳的内部用上自己的色笔去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或者就是七彩之色的交叉, 那文蛤就又是一个充满感人色彩的画圆盘。 孩子们则从中获取着无穷的乐趣。 赖于孩子生活中的资源, 让孩子进行属于自主创造性的游戏, 孩子会是那样的其乐无穷。 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我们幼儿教师当是有目共睹的, 因为我们比较熟悉幼儿, 我们也应当是相当的了解幼儿。 平时幼儿在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也应当是比较丰富多彩的, 也是相当适应幼儿生活和身心发展规律的。 但我们需要关注的是, 完全赖于幼儿教材去设计幼儿活动, 那极有可能是对幼儿广泛意义生活嬉戏的一种限制。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 幼儿虽然比较幼小, 但需求还是相当意义上的广泛, 他们虽然对自己的需求不可能就是完全意义上能够表述出来, 或者就是比较具体完整地表述出来, 但我们完全可以从相关活动孩子们喜好度的察颜观色中看得出来的。 园本课程建设所建设出来的课程就应当是孩子课余活动甚至就是课堂活动的辅助品。 这就从一定角度能够让孩子就像我们所进行的烹饪一样达成五味调和百味香的效果。

二、园本课程建设需思考所教幼儿的习惯

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说, 幼儿园无小事, 事事可去育新人。幼儿在园的生活习惯如何直接说明幼儿在园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如何。 我们平时都比较头疼的是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极为低下, 孩子们对自己所使用过的物品废弃物的妥善处理习惯也不是很为理想。 如孩子对一些饮料的外包装总是那样的随地乱扔, 即使我们多让孩子养成见废就拾的良好习惯, 可孩子们也还是那样的我行我素。 应当说这也是很难去怪罪我们那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的, 倘若我们去做苦口婆心的说教, 也应当就是在用着诸多的无用功。 对幼儿而言, 其教育不是我们所能够去苦口婆心地说教的, 也不是我们平时之恐吓诱骗所能够完全凑效的, 必须赖于相关的活动去予以实现。要想我们的孩子能够从小就择其善者而从之, 也应当就是完全意义上的离不开孩子们的嬉戏。 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说, 我们的园本课程建设需要以当地幼儿之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为准。 譬如, 幼儿都有饮食饮料的习惯, 平时我们也因为幼儿随地乱扔那些饮料包装而伤透脑筋。 对其进行教育, 或者进行所谓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评比, 其效果都不是很大。 如果我们想着一定办法, 让孩子将相关包装的材料带回家去做些比较简单的玩具, 也可以是能够实现一举两得的。 如孩子可以用酸奶盒去制作手枪之类的玩具, 孩子也是那样的不亦说乎的。

三、园本课程建设需思考所教幼儿的乐趣

人是需要在具备一定生活情趣上生活的, 小小的幼儿也是这样。 在平时的幼儿在园的生活中, 所进行的游戏活动假如就是那样的丰富生动而有趣, 那一个个孩子便是那样的手舞足蹈, 只要家长一到园, 孩子会那样去念念叨叨地说个不停, 虽然有时所说的家长也不可能听得出个什么子丑寅卯来, 但那是其再现生活乐趣的表现, 也比较能够深刻地说明, 所进行的嬉戏活动孩子是感到很有乐趣的。 所以, 园本课程建设当以形成幼儿生活乐趣为准, 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 所构建的园本课程建设的内容当能够让孩子进行比较充分的嬉戏实践。 正如前面所说的让孩子利用废弃材料做小制作, 我们不仅仅就让孩子去做, 还应当让孩子能够玩, 譬如, 有孩子就用废塑料瓶儿, 把瓶儿塞紧, 然后让家长把瓶儿刺一小眼儿, 那极其简单的玩具手枪就这样制成, 用劲一捏, 灌进去的水可以立马溅到父母亲或者其他家长的一身, 孩子们乐了, 家长们也乐着。 这样的一些比较简单的制作, 孩子们的废旧物品得以比较有效的利用, 让学生的玩具得以比较充分的丰富。 孩子在使用这些物品时, 也就比较自然而然地去进行思考, 考虑怎样将其制作自己喜好和有用的玩具。 这不能不让我们引起这样的思考, 天真无邪和幼稚无知的孩子们其智慧怎样获取和形成? 应当就是在利用这些废旧物品制作出木头邪儿并进行充分的嬉戏中获取着。 实践证明, 我们的园本课程建设遵循幼儿之兴趣特征, 多给孩子以乐趣, 那一个个孩子则可从诸多而又无穷的乐趣上增长智慧, 亦或就是增长着才干。

对于幼儿游戏课程的建设, 也应当就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理想延伸。 其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紧扣幼儿生活, 其内容也应当是完全意义上的新颖, 且能吸引孩子眼球和适应孩子心声。作为我们幼儿教师, 需要思考课程建设的本土化。思考幼儿班本课程建设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应当是比较广泛的, 能够去深入和深刻思考的也是比较普遍的。 作为我们应当去不懈进取, 也应当去开拓进取。

摘要:班本课程应当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延伸, 应当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作为幼儿园之班本课程建设不仅仅就是需要考虑其内容的本土化问题, 还应当去尽力思考其他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从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可以引起广大幼儿教师的借鉴。

关键词:班本课程,适应性建设,策略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11月

[2]邱学青.幼儿园开放性游戏环境的创设[J].早期教育, 2000年11期

[3]胡亦陈.体育游戏的设计与组织原则[J].幼儿教育, 2001年2期

班本课程 篇2

班本课程,就是要使班级每天都处于动态之中,每天都充满鲜活的元素,每天都以学生为主角。建设班本课程,就是要将形而上的理念与零碎的想法可视化,系统化,使之成为可供操作,可以长期坚持的方法。开发班本课程,建设新教室是最为核心的要素,就是要把教室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场,生活场与精神场。

我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学生眼里的我是怎样的人?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题。这样的思考让我常常想到台湾作家张晓风的那篇散文――《我教给你一个孩子》,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世界啊,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孩子,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最后一句发问,敲击着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的心。我们的所有教育行为,不都是为了回答这位母亲的发问吗?作为教师的我们,参与了学生的生命历程,我们影响了学生的生命体验。教育是作为生命独立个体的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互相促进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是我们的奉献与努力成就了学生,可反观教育的过程,我们的学生同样成就了我们。

孩子们常常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感动着我们,启发我们成长,下面是我记录的一个令我感动之余,不断思考的故事:

最近,一直被病痛困扰,感冒,嗓子哑到说不出话;颈椎病犯了,不能转头。可是临近期末,一天的假我都没舍得请。白天为豆豆们忙碌,晚上扎针、艾灸、拔罐,甚至动用了小针刀。可是每天清晨,我依然带着最甜美的笑容走进教室,和我的豆豆们开始美好的一天。我知道,他们还小,并不懂得疾病会带给人怎样深刻的痛苦,那就不要打扰到他们,让他们沉浸在美好里吧。

有一天课间,几个豆豆围着我问这问那,我突然就咳嗽起来了,我努力想克制,可无济于事,越咳嗽越厉害,以至于呼吸都有些困难了。就在此刻,我分明感觉到有人拍的我后背,轻轻地拍打,然后把小脸望向我:“你好些吗?”是那个叫家铭的豆豆,大眼睛扑闪扑闪的。我喘不上气,没有回答他。接下来,他又伸出小手,轻轻拍打,再一次望向我:“你好些吗?”真的很神奇,我停止了咳嗽,我握住他的小手,那么柔软,那么温暖,我感受到他的小心脏跳动的声音,我眼底有温热的泪水涌出„„那一刻,我知道,我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近三十年,我一直做班主任工作,尽管很累很辛苦,但其中的乐趣也是很令人享受!作为班主任,在事无巨细的工作中,给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常听有人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带什么样的学生。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班级就像个家庭,其家风淳朴,班级里的孩子就真诚暖人,其家风严谨,班级里的孩子就认真踏实。那影响学生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同年级的不同班级会有截然不同的风气,我觉得取决于班级文化,取决于班主任的引领,归根结底,就是取决于各班级独具特色的班本课程。

一、班本课程开发奠定班级文化基础

班本课程,顾名思义,是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及家长、社会力量共同开发的富有班级特色的课程。班本课程是班级文化建设中比较高端的内容。班本课程的设置,将使班级文化建设更上一个台阶,也使课程体系层次更加丰富、个性化更为明显。班本课程,就是要使班级每天都处于动态之中,每天都充满鲜活的元素,每天都以学生为主角。建设班本课程,就是要将形而上的理念与零碎的想法可视化,系统化,使之成为可供操作,可以长期坚持的方法。开发班本课程,建设新教室是最为核心的要素,就是要把教室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场,生活场与精神场。

1.打通课堂内外,聚焦素养提升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班本课程开发,关注学生学习体验的所有机会,构建课堂内外的有机联系,打破以往学习空间、时间、内容的人为割裂,把各学科间、各学科与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运用、发挥起来,让学习更符合社会、自然、生活的要求,更多地吸纳社会、自然、生活中的精华,提升学生的素养。

2.整合多种资源,创设班本课程

怎样基于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又结合班级的特点,更好地体现个性化培养的理念?我是语文老师,我发挥自己的学科所长,以语文课堂为载体,用语文主题进行多课程的整合,先后在班级开发了故事课程、四季课程、节日课程、姓氏文化课程、班级讲堂课程、班级社团课程六大“班本课程”。超越学科的综合性是班本课程的基本特征,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性活动的形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在学科的交叉地带生成创造性思维。这种课程资源整合是多层面的,有学科间整合,有学科与生活的整合,有取自自然的课程资源,也有取自书本的课程资源,还有来自家庭的课程资源等等。

实施班本课程的时间从哪里来?班本课程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同时,这些班本课程都是体验式、操作式的,寓教于乐,简单说就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生兴致盎然,并未觉得是一种负担。六大班本课程,不是短期开设,而是伴随学生成长过程循序渐进,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在内容设计上,则是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螺旋式上升的。比如故事课程,最开始安排学生听故事,然后是自主搜集故事,了解各种不同题材的故事,接下来讲故事、画故事、记故事、创编故事。

3.学生参与开发,助力精彩成长

班主任在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班主任是班本课程的组织者、设计者、实施者,但更多的是提供平台,指导、鼓励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校本课程完善,班级特色开发,学生自主生发,这是我们班本课程的三种来源。班级社团课程,就是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发展而设计的课程。如自然小社团、体育社团、故事社团、摄影社团、古诗社团、绘本社团等,每个学生以其中一个为主参加。每周他们在校内或校外开展活动。在社团里,每个人有自己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他们在社团活动中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借鉴,不断发现成长过程中的精彩。

4.家长走进课程,合力演绎幸福

“无边界班本课程”与家校和谐,探索了家校联系的多种途径,丰富了家校沟通的核心内容,共建了家校合作的实践平台。教师作为主要的教育实施者,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但家长更是学生生命历程中重要的角色,是学生人生的第一任老师。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让他们带着他们身边的课程资源来到学生面前,开展家长讲堂课程,学生看到家长角色的多重性,从家长讲堂得到了与教师那里不一样的课程体验。

5.平台精彩展示,分享促进评价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实现信息化教育是个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传统教育的各项短板,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从关注智慧教学的技术手段逐步转变到关注教学活动本身的目的。班本课程开发实施之后,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享受课程资源,及时了解感兴趣的课程,利用微信平台、云平台、QQ平台,及时发布课程信息,让学生和家长都能了解到班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进展情况,并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为班本课程完善,邀请家长、学生献计献策!同时,促进课程的评价,及时修正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6.班级博客记载,促进家校携手

每带一个班级,我就会为班级写故事,原来不注意收集,慢慢就遗失了。现在,每带一个班级,我就为班级建立一个班级博客,把班级里发生的故事及时记录下来,并且第一时间和学生,和家长分享。我现在带的是一年级,这个班从入学开始,我就开始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开笔礼,加入少先队这样的大事,我一定是要记录的,同样,一个孩子的变化,孩子们之间发生的问题,我也会记录下来。并且写下我的思考,我的收?@,让事事变成教育,于时时渗透教育。

二、班本课程引领内涵丰富的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它首先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班级文化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其次,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第三,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它的主体是学生。班级文化建设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校园建设、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手段。文化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从属于文化中的班级文化自然也包括这三个内涵。

班级的物质文化,我们开展的“完美教室缔造”,为班本课程开发创设环境,教室的角角落落,都落实了班本课程理念,一幅画,一盆花,一个小书架,班级板报,学生作品分享栏等等细节,都紧紧围绕班本课程开发的宗旨去营造,关注班级文化,关注氛围营造,形成一班一特色,班班有不同。

班级的制度文化,它主要包括班级的口号、标语、规章制度、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等。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是促进班级成员进行价值准则内化的外在准则,具体表现为班委会的选举、班级管理的实行、学生社团的构建等。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使班级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良好局面。

班级的精神文化,这是班级“软文化”环境建设的重头戏,也是整个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部分。它包括了班级风格和班级风气,是班级对外的社会形象。对它的建设,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教师方面。采用一种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或是一种参与式的领导方式。教师参与到班集体当中,与学生一起,共同制定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班级计划,或是对某事进行集体的裁决;帮助,或是指导,同时,接受他们的监督。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是一个设计师,班级发展方向的设计师,而不是保姆、消防队员。

2.学生方面。学生是班级文化环境建设的主体,在班级“软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班级风气的形成,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首先,是合作与竞争的协调。其次,是同辈文化的影响。我们努力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关注学生的着装、礼仪、行为、人格养成,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场域,成为吸引学生的精神磁场,各美其美的班级气质!

探寻儿童喜爱的数学班本课程 篇3

[关键词]儿童 班本课程 小先生制 数学写作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50

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是不尽相同的,他们眼中的数学是有趣的、理性的、真实的、有创造力的、能够拓展视野的。而一直以来,我们用难题、公式、分数这些冷冰冰的内容吓走了多少喜欢数学的孩子。作为数学教师,笔者最大的不安就是所面对的学生不喜欢数学。因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儿童喜欢的数学学习情境外,笔者还努力探寻与开发儿童喜爱的数学班本课程。下面着重从课程的目标、内容、过程及评价等方面介绍一下笔者的班本课程开发的情况。

一、“小先生制”课程开发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二十世纪初为扫除旧中国众多文盲而想的穷办法,它倡导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提高本班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小组合作、思维表达等能力,笔者在班级开发了“小先生制”课程。

(一)课程实施的目标

充分利用儿童之间容易亲近、不受时间限制的特点,为学困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小先生”,帮助学困生提升学习力,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同时,进一步提升学优生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和学习热情,让学生们感受互帮互助的快乐。

(二)课程实施的内容及过程

1.小先生选拔及就任。第一期“小先生制”活动,一共选取12对学生结对。在笔者的协调下,小先生与“徒弟”之间还签订了协议书,并且在征得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在班里隆重地举行了就任仪式。

2.小先生制度的建立。为了保证课程实施的效果,对参加小先生制课程的学生双方制定了课程的内容。首先确定了小先生与“徒弟”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小先生]

权利:辅导徒弟作业,管理徒弟上课纪律。若效果良好,每人每周获得星卡一张,得到老师优先辅导的权利。

义务:负责教徒弟当天的作业,及时报告徒弟的学习情况,认真安排好自己的学习。

[徒弟]

权利:得到小先生的指导。成绩进步得到奖励。

义务:尊重小先生,及时请教,及时完成作业,尊重小先生的安排。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小先生的引导,告诉他们做小先生既可以通过讲题巩固自己的所学知识,也可以通过讲题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小先生周报表制度。为了保证小先生制的效果,实行小先生周报表制度。每周从作业和纪律两个方面考核徒弟的学习效果,并且根据周报表,确定每周的奖励。同时,在每周义务补课的同时,还将集中全部学困生,然后逐个询问他们自己小先生教得怎么样,以此来决定对小先生的奖励。这样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明确徒弟每周该完成的任务,加以督促;二是促进小先生认真负责地尽到自己的责任。

4.交流制度。实施前期,笔者让每个组自己确定交流的时间,大多数学生选择了中午午休的时间进行交流,但是由于要处理作业及其他事务。所以,很多学生反映交流的时间不够。于是,我和小先生们商量了一下,决定采取以下的交流形式。

(1)集中交流

每个组确定好一个自主交流的时间,时长由本组决定,然后再设集中交流的时间。集中交流时,要定主题,定题目,提高效率。

(2)自主交流

除了集中交流,每个小组确定自主交流时间,自己选定交流地点,然后写下来,贴在班级公告栏里,由负责监督的小先生检查。

(三)课程实施的评价

对小先生的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每周的最佳搭档、最佳小先生、最佳小徒弟等的评选;二是每学期的结束,最佳小组的评选。

每周最佳角色的评选,主要是从家庭作业的完成、听课发言、集中交流等方面来考查,而学期结束时的最佳小组的评选,则是进行综合评定,不光要看测验成绩,更注重平时学习的过程和态度。

学生的相互讨论实际上是以优带差,以优助差,好学生教学困生。优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学困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搞清楚,通过优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学困生光靠教师一人忙不过来,发动“小先生”来教学困生,力量自然就强大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可彼此取长补短,同时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小先生制”课程有效促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数学写作”课程开发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上好综合实践课,也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在班级中还开发了“数学写作”课程。

(一)课程实施的目标

1.通过引领学生数学阅读,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阅历,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2.通过引领学生写数学小论文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课程实施的过程及内容

1.梳理四到六年级综合实践的内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笔者将数学阅读和数学写作结合起来,而数学阅读和写作的内容又跟数学综合实践的内容相结合。对数学综合实践的内容进行改编和开发,有益地补充综合实践的内容。首先笔者对四到六年级综合实践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根据分类,发现教材的综合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与生活相距较远。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比如说《美妙的杯琴》,这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并且还要准备众多的实验工具,这些综合实践的内容笔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改编。

(2)操作内容比较难。比如说六上《大树有多高》的综合实践内容,需要有大树,可是我们校园没有大树,活动时还要看天气,这样的操作就有困难。根据这样的实际情况,笔者对综合实践的部分内容进行改编,开展数学写作活动。

2.设计数学写作内容。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逐渐摸索出学生数学写作的内容的样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数学小报。将所学的知识用小报的形式呈现出来,小报的设计要求字迹清楚,内容翔实,重点突出,版式新颖。

(2)数学小论文。数学小论文主要包括数学日记、童话、调研报告、数学剧本等形式,要求论点清晰,结构完整,有原创性、数学性、童趣化。

(3)数学绘本。主要是指用绘本、连环画的形式将数学知识描绘出来。

(三)课程实施的评价

课程的评价主要分为两块,一是课内评价,二是课外评价。课堂上,笔者开展了“发言能手”“问题之星”的评比,意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表达意识,并积极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外,通过推荐发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热情,首先推荐优秀数学杂志,如《数学大王》《小学生数学报》《兴趣数学》等给学生阅读,同时积极给学生的作品投稿,争取发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将数学写作纳入学生数学学习整体进行考核。

数学写作课程既是对数学综合实践课评价方式的一种探索,也使得学生能够专注于数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对实施班本课程的几点思考

(一)班本课程设计的主要意义

1.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基于班本课程的本质,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进行二度开发,选取真正适合本班学生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有利于对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使得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班本课程是一种班级文化、学科文化生态的集中体现,选取的内容一定是在调查了解本班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的,这有利于针对性地激发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也有利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困惑于儿童的智慧与我们教学起点的差异,当我们面对一个教学内容时,发现很多孩子已经学会了,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实施教学?课本上的知识已经跟不上学生的学习节奏时,我们又该如何教学?这些问题促使我们必须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修正和补充,这就是班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动因,而班本课程的开发又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班本课程设计的主要原则

1.儿童化原则。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说:“教学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1+2’的知识传授,它是师生生命中的重要经历。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为儿童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数学班本课程基于儿童的经验、知识进行开发,体现儿童的心理特点,努力使课程丰富、有趣、有活力。

2.生活化原则。杜威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同样,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班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儿童生活经验来开发,比如笔者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开发出儿童的数学写作课程,以及根据儿童的集体学习规则,设计了“小先生制”课程。

3.活动化原则。活动化的数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它注重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控,强调个体间的多向的信息传递与交流,重视学生思维路线的独创性和独特性。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目的是完成对新知识的自我建构。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较多的是一种具发现性、探究性的活动。无论是“小先生制”课程还是数学写作课程的开发都注重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增进情感,获得能力。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探寻儿童喜爱的数学班本课程的道路上,笔者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未知的事情等待笔者去探索和求证。

班本课程 篇4

一.班本教育提出的背景及思考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由教师和若干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学生组合而成的文化生态组织, 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在班级中实现。班级不仅是教育性的学习组织, 也是教育性的生活组织。实施小班化教育以来, 我们感觉面对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 经受多元文化特别是崇尚个性解放的西方文化冲击越来越深的第二代独生子女, 我们在学校教育、班级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提出了“班本教育”的实践构想。

班本教育就是以打造生命型班级共同体为目的的实践研究。是以班级为教育实施的载体, 以班级的实际情况为前提, 以满足班级学生发展需求为宗旨, 以班级资源为依托, 整合各种教育因素, 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的教育模式。我们的“班本教育”研究主要建立在三个维度上:一是“为了班级”。即以改进班级工作, 解决班级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二是“在班级中”。即班级自身的问题, 要由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三是“基于班级”。即从班级实际出发, 各项工作都应该充分考虑班级的实际, 挖掘班级潜力, 利用班级资源, 释放班级的生命活力。

二、班本教育的实践探索

班本教育的愿景是把班级场域中各种要素实现有效整合, 让场域渗透教师、学生、家长的道德情感、愿景以及真实自我的内心世界, 体现教育平等的价值内涵, 具有明显的尊重人、发展人的倾向。 (美国学者诺丁斯教授语) 用群体的力量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是班本教育实践的核心价值观。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1. 班本文化的营造

在社会学中, 一般将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式的复合体称为“文化”。凡是有人群的地方, 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学校的班级社会, 是社会文化传播的媒体, 是一个选择、传递和聚合社会文化的文化实体。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 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涉及到班级组织、班级制度、班级环境、班风班训、班级特色、学生价值取向和行为呈现等方面。为了建设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 我们充分发挥了班级共同体的作用。通过分析班情, 挖掘资源, 因班制宜, 群策群力, 建设班本文化, 用积极健康的班本文化引领学生从自然成长走向自觉成长。

(1) 依靠共同体的力量, 建立班级组织, 建设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的正式组织, 是一个班级的领头雁, 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为了让品行端正、管理能力强、有集体荣誉感的孩子脱颖而出, 班委会人选的产生, 都要经过个人自荐、学生投票、家长评选、班主任审核等程序, 每一届班委会都要向全班学生做就职演说和年终述职。班委会实现一年一选制, 这样能让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另外, 每个班级的班风、班训、班级特色, 以及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 都是经过全体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提议、讨论、表决制定出的。由于是大家集体讨论制定出来的, 每个参与的人对这些内容都很熟悉, 也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去维护、去执行。这提高了知晓率和执行力。

(2) 发挥共同体的智慧, 建设班级物质文化。班本教育提倡由教师团队、学生、家长, 共同参与到班级物质文化与环境建设中来。学校无小事, 事事皆育人。为了让每一面墙壁、每一块地面、每一株花草都说育人的话, 除了做好学校大文化设计, 我们还精心设计班级文化, 遵循“从童心出发、让学生参与、给学生空间”这三个理念, 努力打造开放性的、生成性的、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学生一旦置身于班级共同体的文化氛围之中, 他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种与班级文化相融合的价值观, 执行班级文化就会成为所有学生的自觉行为。

2. 班本课程建设

实施班本教育研究以来, 我们在班本课程的研究领域走过了一条各自为战向系统研究转变的探索之路。在摸索阶段, 大多数老师以班级为平台, 以解决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开发了很多班本课程, 但大多数是零散的、应急性的, 还没有系统性、目的性, 在课程的建设上还缺乏科学性。随着研究的深入, 全校积累了几百个班本课程案例, 为了引领教师做细、做精、做好班本课程, 我们把分散在各个班级的班本课程案例集中起来, 邀请高校课程方面的专家到校指导, 通过分析, 几百个案例主要集中在三个大的领域:特色建设型, 主要围绕班级特色建设而开发的班本课程;教材拓展型, 根据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做的拓展延伸方面的课程;问题解决型, 针对班级里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的教育性、解决策略性的班本课程。

近几年来, 我们在“基于学生”、“基于班级”、“基于教材”、“基于家长”的指导思想下, 与高校结亲, 依托教育专家的指导, 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 (特色建设型、教材拓展型、问题解决型) , 分低、中、高三个梯度, 积极开发有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科学性的班本课程。

班本课程的开发, 充分利用了家长和社区资源, 解决了实际问题, 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同时又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 再加上实施周期短, 实施形式多样, 极大地缩短了知识技能传递的时空, 拓宽了知识技能传授的领域, 班本课程已经成为我校在课程建设上的一大亮点。

3. 班本教学的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 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为了落实《纲要》精神, 在班本教育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依托共同体的力量, 创新教学环节, 逐步形成了班本教学特色。

首先, 建设教师共同体、学科共同体, 形成教育合力。实施班本教育以来, 体现在教学领域最大的变化是打破了学科疆域, 学科整合、各任课教师的整合是班本教学最大的特色。

其次, 建设学生共同体, 形成成长共同体。实施班本教育之后, 各个班级依靠小班化的优势, 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同伴互助, 把容易被“边缘化”的学生拉到“学习磁场”里来, 通过缩小空间拉近距离, 让这些经常失去课堂话语权的学生有勇气有机会拿起“话筒”, 得到锻炼, 树立自信, 激发兴趣, 提高成绩。除了在课堂上营造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以外, 各个老师还把学习小组的作用发展到课外, 通过小组竞赛等方式, 把学习共同体打造成成长共同体。

第三, 在教学活动中引进家长资源, 壮大教的力量, 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十个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尽管我们在备课、上课的各个环节考虑到了每一个学生, 但每个班级里学生的发展状况还是存在差异, 为了让“短板”不短, “长板”更长, 各个班级充分发挥家校结合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做到因材施教。

德育核心素养下的班本课程开发 篇5

东辰二小王丽

“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结合东辰在世纪初便提出的“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接班人”的办学目标,落地到小学教育,我们怎样让核心素养在咱们东辰学子身上、在我们的教室里落地呢?

一、聚焦目标,定位德育核心素养落地的课程方向。

小学是所有素养的奠基、起步阶段,而小学德育重点解决的是“必备品格”这一目标。作为东辰学子身上应该具备怎样的品格,才能实现“中国灵魂、世界眼光”这一目标呢?

基于此,遵循学校办学目标,结合东辰二小实际情况、孩子年龄特点,蒲公英班在开学就制定了小学阶段的班本德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独立”——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学会自我担当; “能干”——培养孩子的进取心、求知欲; “关爱”——培养孩子的爱心、公益心; “优雅”——培养孩子守规则、知礼仪。

二、基于生活,确定班本德育课程实施内容。

接下来,我们的目标应该在班级、在实践活动中具体化、在孩子身上可视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孩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所谓班本德育课程,应该是立足班级孩子实际情况,从班级和孩子需要出发开展的教育活动。具体到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搜集了一年级初入学时,孩子生活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害怕与父母分离不愿住校、不会健康的用餐方式、做事拖拉、不会整理书本物品、不会文明如厕、没有时间观念、喜欢强迫别人遵循自己意愿、乱扔乱丢、不会洗手、上课不进教室等十几个核心品格在低年级孩子身上的外显行为。每一个存在的问题或行为,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品格教育的契机和平台。我们将这些行为与我们的班级目标点对点衔接,确定一年级习惯培养系列班本课程内容: 独立——会自己穿衣服、叠被子、整理书本物品、坚持住校不哭闹、会上厕所

能干——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敢发言、能写漂亮的铅笔字、能担任班级服务岗并履行自己的职责

关爱——不和同学打架、主动关心需要帮助的同学、能交5个以上好朋友、不浪费食物、能做合格的“植物家长”

优雅——会排队、上课坐姿端正、健康正确方式用餐、衣着美观得体、会问好、会微笑、会弯腰

三、基于实践,实现课程价值,让核心素养扎根教室。

课程的实施本着“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的原则,我们摒弃传统说教模式、对班队会模式进行创新,将德育课程和各项实践活动整合,与学科核心素养融合。

例如:针对孩子初入校时孩子害怕与父母分离的不安、恐惧问题,我们以植物园建设活动为载体,开发了“蒲公英班植物园课程”。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将各学科知识、必备品格目标进行整合,以活动为载体,给孩子一个新的“家”,让他们体会当爸爸妈妈的感觉,将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小种子上。唤醒孩子内心的关爱意识,并适当加入“写宝宝日记、量身高记录、数叶片、制作植物身份证”这些趣味性强的活动,引进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让孩子的环保意识、科学意识、学会坚持等美好品格在此也得到萌发。

附:

《蒲公英班植物园生命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目标:

品格培养:在家长指导下,独立照顾植物,体会生命成长的不易,让孩子体验爸爸妈妈的责任,将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植物身上,更快从心理上独立。在养护植物的过程中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增强环保意识,人人做护绿先锋;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植物园,培养合作意识;养成细心观察,耐心坚持记录的好习惯。

语言表达:用一句话介绍自己种植的植物特性,写在“植物身份证”上,用一句话的方式坚持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数学运用:用统计图的方式总结呈现植物成长的规律,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记录成长数据。

艺术修养:能小组合作设计植物园造型,发挥自己的创意布置植物园、花盆,学会有创意地布置自己的小天地,制作一张“植物身份证”。

科学常识: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的不同种植方式,生长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合种植的种子和植物进行种植,学习自己动手用正确的方法养护植物。课程内容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10月10日-10月15日)

按照班级实践活动分组,由组长组织各组讨论植物园种植方案。

活动方案制定宗旨:围绕目标先由家长讨论进行总体布局设计,具体搜集材料、设计环节必须由孩子亲自参与、提出意见,家长利用组内活动时间统一引导示范、指导,尽量追求美观、协调,但不可包办、代劳或放任不管。

具体分工:

1、家委会将班级植物园划分为6块,并通知到各组。

2、各组组长先分组讨论总体种植方案,再报家委会统一布局。

3、组织小朋友在总体方案的基础上讨论组内种植方案,以及分工。

4、围绕小组要求准备种植工具、材料、种子或花苗、菜苗,家长用照片记录过程传至QQ群相册。(种子可自己从家里带,也可以小组统一采购、搜集)第二阶段:实践种植(10月16日-10月18日完成)

1、小组合作动手创意装饰自己的花盆或植物园领地。

2、查阅书籍、网络、请教家长,老师现场讲解,了解自己所选植物种植条件,根据生长条件准备容器、制作植物身份证、并根据小组设计要求装饰容器。(组长和老师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

植物身份证的内容:植物名称植物特点 要求独立设计完成,展示在自己的植物旁边。

3、小组一起在植物园开展种植活动。第三阶段:爱心呵护

1、亲子共同制定养护计划,将养护要求最好体现在“植物身份证”上,科学地按时浇水、施肥······等,让植物健康成长。

2、在老师的指导下,每天观察植物变化,用一句话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植物发芽后,量植物的身高、数植物的叶片,用“数据+图画”的形式配合一句话,记录植物成长过程,坚持写好“植物宝宝成长日记”。

第四阶段:展示小组的生命课程成果

1、开展植物宝宝秀场活动:分组小主人“语言介绍+实物+照片PPT”展示“植物宝宝”,如果有果实的,也可分享植物果实,有花的,可以赏花。

2、开展植物园课程颁奖仪式,评选“最佳爱心小园丁”“最佳小组”。

3、“宝宝成长日记”分享给家人,作为纪念收藏。

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尤其是那些性格孤僻、焦虑的孩子,通过活动变得开朗、活泼,每天下课对着种子讲悄悄话,对植物进行“胎教”,各种新点子层出不穷。往日皱着的眉头终于得到舒展,同时,一批批环保达人、园艺爱好者、小作家、小领袖也初现风采。

筑班本化舞台,绽放个性精彩 篇6

为了能切实从孩子的需要出发,把园本课程做得更细、更透,我们提出了“班本”概念。“班本”,简单地说,就是以班级为本,切实关注班级动态,充分运用班级的各种资源,以班级为基地开展的各种活动。

一、“从孩子出发”,准备定位班本科学活动实施内容

1.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使目标更具针对性。

在原有的课程计划的基础上,老师可根据班级孩子近期发展情况及关注热点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产生的活动,每个系列活动都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减少知识点的束缚,更多的是孩子自己的尝试与交流,是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在自然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经验的过程。

2.关注幼儿的现有水平,使方法、途径更具实效性。

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强调幼儿主动学习的观念的指导下,教师不应该固守文本提供的现成教育方案,而应该根据不同的幼儿的发展水平选用恰当的方法,使他们在自我建构中真正获得发展。

二、“促孩子发展”,合理规划班本科学活动实施路径

1.让班级成为生活化的探究空间。

(1)走廊——孩子发现的场所。

教师将走廊利用起来,突破以往的静态设计,努力创设富含科学探究的环境,让幼儿园各个角落都能成为可以让幼儿探索的场所。走廊里有师生一起收集来的“生活中的镜子”“有趣的秤”“多样的锁”“奇妙的磁性玩具”等探究操作材料。在走廊上空,悬挂多种“有趣的水杯琴”和“可以升降的篮子”……这些操作材料让幼儿感到新鲜、刺激,他们在这里敲敲打打,拆拆装装,说说玩玩,丰富经验。

(2)科学探索区——孩子实验验证的乐园。

每个班开辟了一个孩子科技探索的自由王国——科学探索区,老师们为幼儿搜集提供丰富的科学操作材料,并将这些材料装进一个个盒子,孩子们都戏称这盒子为“小魔盒”,打开盒子,便能看到一幅简易的实验流程图。如有个盒子叫“有趣的指环”,图一:要求幼儿将纸条围圈,然后沿着虚线剪开;图二:要求幼儿将纸条扭一次围圈,然后沿着虚线剪开;图三:要求幼儿将纸条扭两次围圈,然后沿着虚线剪开。通过多次操作,发现其中的奥秘。这样的魔盒小巧简单,收放方便,孩子们在游戏一段时间以后,可以进行班级间的交换,提高游戏材料的利用率。

(3)主题墙——记录孩子探究成长的窗口。

“主题墙”是学习活动的不断延伸,不仅能推动课程的生成、开展,还能成为幼儿学习探究的一种“记录板”。教师会将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过程、探究结果以照片、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体现在班级环境上,以此呈现整个活动的进展情况,同时借此帮助幼儿梳理、积累在活动中获得的相关经验。它真实地记录下幼儿和教师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

2.主题式行进成为科学探究的主旋律。

(1)确定探究主题——孩子从“学会”到“会学”。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关注问题,进入探究的情境之中。为此,教师在关注孩子行为的基础上,及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引领孩子生成主题活动。

如饭后散步时,一阵秋风吹来,片片梧桐叶在风中打着转,孩子们会好奇地问:“老师,这是什么叶子呢?像把小扇子,你看!”对于这些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我们会让他们去接触,去发现,去了解,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以后的一周内,老师每天都会带孩子来到这里来散步,让孩子仔细观察树叶的变化,由此产生探究主题《树叶探秘》。

(2)提问和推测——孩子建构知识的前提。

在确定了要探究的主题之后,教师会选择该主题中一个细小的点,引发幼儿的讨论。如树叶的叶脉有什么用?是不是每片树叶都有叶脉?等等,鼓励幼儿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推测。经过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讨论,得出自己或小组有依据的预测,并尽可能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在幼儿进行推测时,教师鼓励幼儿进行充分的猜想和假设,提出对观察、实验的想法和做法。

(3)实验和验证——孩子获得事实依据的途径。

当孩子的探究热情被充分点燃之后,教师便会在走廊、科学区角适时提供各种操作工具和辅助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验证推测。同时,我园鼓励教师随机地将生成的探究内容,调整到原订的教学计划中,开展一些正规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幼儿从中获得相关的经验。

3.让家长成为探究的同盟军。

(1)科学博士小讲台。

教师会充分调动家长资源,让家长志愿者做主讲人,开设“科学小讲台”活动,为幼儿讲解科学小知识、小故事,等等。如“暖水瓶为什么能保温?”、“牛顿的故事”,等等。科学小讲台的设立,既能使家长指导能力得到提高,又便于家长了解孩子在班级中所进行的科学探究的内容。

(2)大手小手玩科学。

大手小手玩科学是通过幼儿和家长一起进行以科学原理为主题的游戏或实验活动,使幼儿和家长共同体会玩科学的乐趣,让科学活动走近孩子,走近家长,走近社会。家长根据班级中进行的探究主题,选择一个科学现象或原理,在家中进行实验。然后,让家长和孩子以表演的形式,在班级中再现这个亲子科学探索的过程。

三、“以孩子为本”,理性思考班本科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班本化课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1.个别教师对班级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关注不够,出现了课程拼凑现象,课程设置较为随意。

2.有的班级在课程实施班本化的过程中,只是在自己的班级里“闭门造车”,这种封闭式的班本化是片面的。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会通过形式多样的园本教研,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教育研修能力,以满足孩子的探究需要。

班本课程 篇7

一、戏剧主题活动的建构

(一)选择适宜的文本开展戏剧主题活动

我们在选择内容时,可以从儿歌、故事、绘本、经典名著等不同文学载体中选取整篇或者经典片段开展戏剧主题活动。基于各年龄段幼儿的能力与学习特点,对于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选择的内容也要有针对性。小班作品内容篇幅较短,情感浅显易懂,利于幼儿理解;语言、对话简单易懂,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幼儿理解和掌握。中班作品内容生动有趣,积极向上。

(二)制定戏剧主题活动资料包

1. 主题背景的思考

在撰写主题背景的时候从主题来源、主题价值、幼儿基础分析等方面来写。首先分析主题的来源是从一次活动中的观察而来,还是从幼儿的能力或是幼儿的兴趣出发等。其次分析这个对幼儿社会认识、戏剧能力、情感态度有哪些发展价值。再次分析幼儿在戏剧认知、戏剧表达及戏剧创作等能力上的优点和缺点,更有目标地制定主题目标。

2. 主题目标的拟定

戏剧主题目标,不等同于一节语言活动或者一节表演活动的目标。它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主要针对幼儿戏剧能力的发展而制定。可以从社会认知(角色、情节、剧本、话题等)、戏剧技能(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表演、合作能力等)、情感态度(兴趣、责任感、习惯、角色情感等)方面来写。

3. 主题网络的设计

可以用集体教学和幼儿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主题实施的脉络,将戏剧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当中。为了达到教育均衡,我们尽可能涉及五大领域。

4. 主题课程的安排

课程的安排与设计要为达到主题目标而服务。例如,戏剧主题《狼和小羊》,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表演出狼的特征,就要让孩子熟悉了解狼的习性特征等,我们就可以将科学活动《狼》纳入教学活动中。

5. 区域游戏的创设

我们要通过多通道、游戏化的方式来开展戏剧主题活动。如:美工区“制作道具”、语言区“剧本创编”、建构区“场景布置”、表演区“剧幕排练”等。我们可以通过区域游戏丰富幼儿的主题经验。以教师的预设区域和后期活动中生成的区域游戏相结合。

6. 过程资料的整理

收集相关的活动教案、照片以及每次戏剧活动后的反思等。

7. 主题实施的反思

主题实施后要对整个主题活动进行实事求是的反思,只有客观地反思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知道如何调整策略,使得主题的实施更加高效。

二、戏剧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

(一)第一阶段———熟悉文本

在熟悉文本的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集体教学熟悉文本;通过区域游戏熟悉文本,在阅读区中投入相关的图画书供幼儿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认知;通过一日生活熟悉文本,充分利用饭前或者午睡前给幼儿听故事来熟悉文本。

(二)第二阶段———创作剧本

首先,我们思考剧本从何而来,剧本可以是教师根据文本内容预设的、可以是亲子合作创编的剧情和个性化的表现,也可以是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师幼相互探讨哪个剧本更好,再投票决定最后的定稿,形成最终的班本剧本。

(三)第三阶段———制作道具

首先要和孩子们一起商讨,在表演中需要做什么道具。当幼儿投入表演时会发现没有道具。那到底需要哪些道具呢?这些道具可以怎么做、用什么材料做呢?我们把这些问题抛给孩子。我们坐在一起讨论,盘点清楚在表演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的道具。我们可以通过集体教学、区域游戏、亲子合作等途径制作道具。

(四)第四阶段———排练剧本

在剧本排练前,首先要确定角色。角色的选择要尊重幼儿的选择,也就是让幼儿自主选择。当同一角色有人竞争时,我们采用PK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这个角色谁来演。在剧本排练时,一定要避免机械化的训练,我们要尊重幼儿个性化的表现。

(五)第五阶段———表演戏剧

一切准备就绪后,孩子就要进入完整表演的阶段。我们将各班装饰成表演的戏剧舞台,以走班观演(巡演)的方式向各班展示本班的戏剧表演。起初我们先制作演出海报,放在班级门口,宣传本班将要表演的剧幕。孩子提前画好本班戏剧表演门票,发给观演的小观众,小观众看了各班的表演后,再以投票的方式选出各班最佳表演奖、最佳配角奖等奖项。大大增加了孩子的参与度,使整个戏剧表演更加自主、有趣。

参考文献

[1]张金梅学前儿童戏剧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23.

上一篇:虚拟社会化下一篇:评价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