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校互动

2024-07-01

小学家校互动(精选8篇)

小学家校互动 篇1

一、家校合作的概念

“家校合作”源自于国外, 目前尚未有一个固定的概念。家校合作的英文表达方式为“home-school cooperation”, 另外还有“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家校交流) , “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 (家长-教师配合) “parent involvement” (家长参与) 等表达方式。我国的教育研究者认为, 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

二、小学家校合作的意义

教育家苏活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 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 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家庭和学校之间加强合作, 家校双方形成合力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有重大意义。

(一) 家校合作对小学生发展的意义

1. 家校合作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小学又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 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做人、做事和学习习惯对将来的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一项长期的、连续的、持久的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 认为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 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 而且要志同道合, 抱着一致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使小学生在成长关键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使他们终身受益。

2. 家校合作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现代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 社会价值体系也在发生着变化, 如享乐主义、金钱至上、读书无用等思想充斥在社会中, 这必定会影响到小学生, 再加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小学生的道德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冲击, 使小学生集体感淡化, 注重个性张扬;对文字的兴趣及识别能力下降;语言成人化;知识掌握不够系统;注意力不集中, 健忘;暴力增多;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往, 甚至造成小学生人际关系淡化等。新旧价值观的冲突使许多家长无所适从。所以, 建立和谐一致、沟通互动的家校合作关系, 面对学生的思想波动和不良道德品质, 可以形成合力, 共同加强对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 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形成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3. 家校合作有利于帮助小学生的学业进步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和家庭因素。教师对班里每个学生的授课内容是基本相同的, 但班里学生的成绩总有不尽如人意的, 隐藏在这背后更多的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差别, 而这又跟家庭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榜样作用息息相关。通过家校合作, 教师可以更多地了解班里每名学生的家庭背景, 对家长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家校联手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以达到提高学业成绩, 促进学习发展的目的。

(二) 对家长发展的意义

1. 有利于小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以往的家校合作中,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度地依赖于学校, 觉得将孩子送入学校, 教育任务便完全推给学校。至于教育, 那是教师的事。学校有责任转变家长的教育误区, 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实际问题, 教给家长一些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另外还需要让家长正确了解孩子的爱好、性格以及能力, 既不能过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又不能“包办代替”“放任不管”。学校要努力吸引家长参与学校的工作, 在教育理念与方法上对家长进行专业和有效的信息指引, 从而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素养, 改善家庭教育的实施效果。

2. 有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

很多家长由于面临着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 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更是用很少的时间来陪伴孩子, 与孩子进行知心的交流。家校合作能调节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 例如举行一些亲子活动, 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 使父母了解孩子对自己的需要, 缓解紧张的亲子关系, 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3. 有利于家长参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兰根布伦纳 (MR.Langenbrunner) 和索斯伯格 (K.R.Thornburg) 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即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 作为学校教育自愿参与者及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中的角色更多地体现在支持者和学习者, 很多参与学校活动的也并非“自愿”, 更不要说成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了。学校应促进家长或家长在家长委员会的牵头下, 提出改善学校教育的要求, 传授社会上的经验, 使家长感受参与学校管理的“存在感”, 家长在家校合作交流过程中将师生之爱与亲子之爱融为一体, 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统一。

(三) 对学校发展的意义

1. 有利于小学教师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 如家庭结构, 父母是否离异;家庭教养方式, 是民主型、专制型还是放任型;家长的职业和文化程度;家长的品行、社会声望;家庭意外事件, 如下岗、火灾、生病等诸多因素。小学教师仅仅依据学生的性格、爱好、能力开展教育工作往往太过片面。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 增加对学生的认识, 深入了解, 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 实施个性化教育, 有助于因材施教。

2. 有利于家庭与小学的资源整合, 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来自不同家庭, 家长的职业、兴趣、知识、阅历、方法及技能各不相同, 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家校合作活动, 调动家长拥有的各种资源, 来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例如, 请从事律师行业的家长给学生讲一讲基本的法律常识, 特别是关于青少年的法律知识;请医生家长给学生讲一讲怎样预防疾病;请农村的家长给大家介绍各种农作物及生长规律等。学校应充分调动家长方面的各种资源, 与学校形成合力, 资源共享, 提高教学质量, 开阔小学生的视野。

3. 有利于家长参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提高办学的开放性与透明性

现代学校教育除了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政策办学外, 还要不断听取家长及社会的要求。首先, 学校可成立家长委员会等组织, 使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来, 这样更方便家长与家长代表之间的沟通, 减少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其次, 家长可以更好地对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方面提出建议, 使小学避免办学的封闭性与单一性, 可以从多方听取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意见, 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 增强工作的透明度。

三、改善小学家校合作的基本策略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 小学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单一力量是很难完成的, 需要多方的力量, 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为了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 这要求我们从观念转变、制度规范化、师资培训、提高层次、创新合作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三方共同努力。

(一) 建立平等观念, 明确家校双方的职责

平等是合作的基础, 家校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 教师与家长同是教育者, 只有通过加强联系和交流, 达到互相了解、理解, 才能建立合作关系, 最终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应放下高姿态, 主动邀请家长、接纳家长, 以合作伙伴的姿态, 敞开校门, 畅通家校合作渠道, 提高合作层次, 以达到双赢效果。另外, 家长既是家庭教育的主体, 又是家校合作的主体, 家长应主动地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二者目标达成一致, 双方明确自身在家校合作中的重要性及责任, 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二) 家校合作制度规范化, 为小学家校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要完善和建立家校合作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 就需要把家长纳入到小学管理体系中。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只是对家校合作进行宏观性指导, 缺乏具体指导, 对合作过程中家庭与学校的责任没有明确指导, 导致合作流于形式。因此, 使家校合作制度规范化, 是家校合作切实实施的根本保障。

(三) 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小学教师合作能力

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指导能力直接影响和制约家校合作的效果。尤其是一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 他们在这方面均有所欠缺, 因此, 开展家校合作方面的培训十分重要。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可请相关专家或经验丰富的教师来给其他教师进行讲座和培训, 例如, 教师要树立合作意识, 服务于家长;与家长的沟通技巧的渗透, 提高家校合作的能力等。

(四) 提高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层次, 丰富小学家校合作内容

英国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 (Morgan) 等人按家长参与的层次将家校合作分成三类:1.低层次的合作: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学生作品展示、参观学校等;2.高层次的合作内容:经常性的家庭访问、家长参与课堂和课外活动等;3.更高水平的合作:家长从组织层面参与学校工作和管理, 合作方式有家长委员会等。

家长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 不同的职业和文化背景的家长, 能够为学校带来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 并且提供各种支持与服务。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使家长参与家校合作, 由被动走向主动, 提高家长的参与层次。

(五) 采取家校合作新方式, 保障小学家校合作实效

随着家校合作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广泛, 家校合作的方式也日渐多样起来。例如, 亲子交流会、开发家长课程、发放家长手册、建立家庭互助组、利用网络平台、开办家长俱乐部、实行家长督学等。保障和提升这些家校合作方式, 增强家校合作的互动性与实效性是家校合作的努力方向, 二者只有携手合作, 积极配合, 才能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坤霞.家校合作教育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维平.家校合作方略:孩子成长宝典[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7.

[3]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4]罗伟娟.关于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刘翠兰.影响家校合作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 2006.

小学家校互动 篇2

1、以沟通、培训、听课等形式带动家长知晓、理解、认同先进的育儿理念。

家校活动涉及到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活动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让家长尽快了解家校活动的意义、目标、任务,我校采取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如:《致家长一封信》及时与家长联系与沟通;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请专家与家长座谈,解答家长的疑虑。或举办“一年级新生家长培训班”,通过培训,家长们深深体会到课程改革呼唤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在观念上确立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平等地位,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关注课改,关注孩子的成长。

2、开展“互访”等活动,引导家长参与教育活动。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尊重学生人格;家长要以良好的家风和长辈风范熏陶教育子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培养和训练子女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一是健全了“家校联系制度”,如班主任将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家长把孩子在家中生活及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以便达成共识,共同做好

小学家校互动 篇3

一、 家校合作心理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实施家校合作心理教育模式的重要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最完美的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这种观点指出了家庭和学校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教育的成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学校和家庭是学生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父母要认识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对学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而学校则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使命,学校要通过系统的文化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其实,最难的教育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只有家庭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不断沟通合作,才能保证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实施家校合作心理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现在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单靠家庭或者是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很难对小学生形成有效的影响,因此,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自私、傲慢、胆怯、暴躁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任其发展下去,后果是很严重的。

比如,有个男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脾气特别暴躁,经常因为一件小事或者是同学不经意的一句话对人家恶语相向甚至拳打脚踢。有一次,班内开展小竞赛活动,他因自己的一个小失误与“百分”擦肩而过。当他看到别人得满分时,立刻将自己卷子揉成一团,咬着牙,气得浑身发抖。另外,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表扬哪个学生,他就会生气,就会想尽办法找该生的麻烦,他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根本接受不了别人好过自己的任何事情。他总是以抵触的情绪与同学交往,又经常顶撞教师,搞得大家对他敢怒不敢言,都疏远他。

这个学生身上就存在易怒、嫉妒、不合群、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会与人相处等等心理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很多小学生身上都客观存在,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引导,长期发展下去便很难改变了。就像案例中的孩子,他的这种扭曲的性格已初步形成,想要改变是很难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积极地解决孩子出现的任何一点小问题,要关注孩子,家庭和学校要负起责任,为孩子创造出一片晴朗的天空。

二、 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的途径与策略

1.家校合作的途径

首先是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的心理讲座,或者利用工作简报、校报等宣传途径,宣传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指导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学会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学会给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是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教育活动。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学校组织相关的亲子教育活动,让家长现场观摩,以反思自己教育子女的言行。再次,给家长提供心理辅导。在学校开设家长心理热线和家长心理信箱,拓宽家长与学校的沟通途径。在学校参与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教师与家长沟通时,不可以对家长说教。说教等同于把家长置于无知、无能的尴尬境地,其结果是除了彰显教师的优越感之外,只能损伤家长的自尊,引起其焦虑和不满。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家长的想法,然后处理家长的情绪,最后再讨论相关的问题。

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参加家长学校活动,在家长学校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利用学校里的家长信箱或者热线与学校进行互动和交流;在家长会等活动中进行资源共享和分享。其次采取电话询问的方式,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家长可以利用电话的方便性来询问学校的有关活动,了解孩子的心理现状和各种表现,咨询亲子教育中的困惑,交流心得等。

2.家校合作的策略

(1)合作意识的强化。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认识到单靠一方的力量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因此,要对合作意识予以加强,积极消除不利于家校合作的一切障碍,促进家校合作的顺利完成。学校要注重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明确家校合作的意义及目的,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积极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比如,现在的班级里有很多学生成绩很好,在家庭中他们是父母的宝贝,这些学习好的学生大多很自私,看不起学习差的学生。作为教师,要能够积极地与其父母进行沟通,使其父母认识到孩子仅仅学习好是不够的,引导家长改变“学习好一切都好”的错误认识,与家长努力解决孩子的问题。另外,家长也需要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要积极与班主任教师保持联系,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引导教育观念。现在的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不科学造成的。很多父母由于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很大,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家长积极地参与进来,不断提高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家长教育方式的不断转变。我们来看这个案例:

女生邓某长得漂亮,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有些卷曲,很像一个洋娃娃,学习成绩处于上游,中等智商,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不苟言笑,上课从不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即使教师提问,她也是小声回答,整张脸还涨得通红。下课她从不与其他同学一起玩,只是静静地坐着。平时,在家中也是把自己关在房内,即使父母叫她出去一起玩,她也会拒绝。

案例中的孩子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她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好,什么都不如别人,因此缺乏竞争的勇气和信心。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该女孩的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女儿是很优秀的,即使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他们也总是不满意,总是期待自己的女儿能有更大的发展。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从不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每天回家很晚,第一句话也是唯一的一句话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对孩子长期保持过高的期待和过重的压力,使孩子形成了自卑心理,她很容易否定自己,怀疑自己,时常会感到不安、烦躁、孤独,甚至离群索居。正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了这样的问题孩子。学校要积极地组织一些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心理素养的科学引导,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策略,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3)构建协调机构。学校要积极地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条指导体系。行政领导主要负责具体协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工作,能够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主要负责人要负责具体的指导和管理工作,能够制定明确的目标,制定一些详细方案,促进家校合作的顺利发展。比如,对于一些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的孩子,主要负责人就要把这些学生的主要问题罗列出来,询问一些专家的意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孩子主要存在的问题,并能够针对孩子的状况提供一些解决的策略。比如,与孩子积极地交谈,探寻孩子心里矛盾所在;针对学生的情况,与之一起制定行为契约,比如不打人、不骂人、每天对着镜子笑、说自己很棒,等等,并要能够与家长积极地联合起来,针对学生的问题与家长一起努力制定策略,改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主要负责调查反馈家校合作的情况,指出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家校合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4)联动活动机制。家长学校要积极努力建立联动心理教育活动机制,通过活动的方式不断增强家长和学校的联系,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要定期把家长聚在一起,针对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的选择等内容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对学校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学习有关知识,提高学习的自信。其实,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学习情况不理想,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因此,他们逐渐放弃学习,转而把时间用在上网、逃课、捣蛋、打架等方面,以至于成为问题学生。如果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另外,学校需要定期组织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商量有效的对策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并把这种活动以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这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妍,向燕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情感教育的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02).

[2] 张林,邢方.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9).

[3] 林泳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小学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探讨 篇4

一、整合家长资源

一般来说, 家长资源库是从家长志愿者队伍中来的。小学家长志愿者队伍庞大, 因为小学生的成长过程家长较为关注, 学校的许多活动家长迫切需要了解, 因此家长志愿参与学生活动率较高。整合研究工作就是在家长志愿者中开展走访、调查等活动, 了解采集、挖掘开发、整合梳理有效育人资源, 然后分类架构家长资源库。在此基础上, 学校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 制定家委会工作的规章制度, 选举产生家委会主任, 分年级分学段成立家委会的分部。

学校支持和配合家委会主任的工作, 对于家委会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进行认真讨论并采取应对措施。班主任会定期联系家委会主任, 询问家委会工作开展情况和对班级活动的建议, 保证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监督, 最大程度地争取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支持和配合。家长学校在学校的组织下定期进行各类家长培训。具体的方式是以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为主。活动形式分为三种:“形式上的参与”“人际的参与”和“管理式的参与”。随着时代的变迁, 学校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 因为家长和学校的角度不同, 家长可以看到学校看不到的地方, 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二、开发家长课程

1. 家长资源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优势。 一是家长的职业优势, 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来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能产生倍增效应。二是家长的个性优势, 把家长不同的个性优势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 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 学校在办学中应重视家委会和家长学校这个资源, 一是支持家委会和家长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是借助于这个平台, 在挖掘整合家长资源的基础上, 定位那些文化层次较高, 或是具有职业特色以及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的家长, 激发他们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 把家长里面的优秀分子请进来, 尝试“打开校门”办学, 把家长的知识信息带入课堂, 给孩子们更多的启迪, 更多的借鉴与选择, 为突破课程建设提供新视角。

2. 家长课程的方式与意义。开发家长课程就是将家校的合作和互动内容纳入到学校课程中, 让家长参与开发课程, 逐步形成一系列合理、生动的家校合作课程。这个课程是以“家校联手, 学校搭台, 家长唱戏”为主要形式的开放的、动态的新课程。同时又是一种“家长主导、学生主体、学校主办”的新型教育模式, 是学校和家长联合打造的有利于学生发展,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课程。在此课程中, 家长可以将自己的研究专题或独到领域, 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既为家长深入课堂、深入学校教育提供了机会, 又为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辟了又一片天地。

因为家长是流动的, 所以课程的内容也是不断变化、更新的。活动可以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 纳入课程表, 让家长主讲, 每次两节课。因为家长职业、特长不同, 因此家长授课内容涵盖丰富, 活动主题鲜明, 适合相应小学年段学生认知水平且形式多样, 使不同层面的孩子和家长受益。还可跨年级邀请家长、专家来校巡讲上课, 各年级班级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此外, 还可扩大家长的内涵和外延, 积极邀请社会知名人士进入校园, 例如儿童作家、艺术家以及励志人物等。还应不断拓新“家校大舞台”形式, 努力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从听取讲座转向动手实践, 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特点, 促进学生成长, 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受益的课外活动。在“请家长进来”的同时, 还可在家长学校这个阵地为家长量身打造指导家庭教育的平台, 把教育教学专家请到学校培训家长, 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小学家校共育工作亮点 篇5

近两年来,我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在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家长学校的新模式,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我校在“家校共育”方面,坚持做好“家长学校”的工作:

1、成立“家长学校委会员”,定期召开“家校共育”会议,虚心听取家委会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合力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

2、定期召开家长会,精心准备家长培训的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家长培训。

3、家校教育宣传。在学校网站中开辟“亲子有方”家教栏目,刊登一些家教信息和科学育儿的知识,引导家长更科学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也会通过LED电子屏滚动家教知识或定期通过校讯通向家长发送关于家教的信息,既温馨又实用。我校在家校共育工作方面注重宣传,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校社企”关系良性发展。

4、每年六月底都会与XX幼儿园及邻近的几间托儿所联合组织幼小衔接活动,通过“幼小衔接之教师培训”专题讲座、“参观小学”等活动,将“幼小衔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以此拉近“校社企”共育关系。

5、利用寒暑二假,组织XX社区关公委及志愿者开展关爱行动,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孩子们感觉到大集体的温暖,从而培养他们爱家乡、爱集体、爱家庭、爱学校的观念,并从中学会感恩。

6、建立一支校外辅导员队伍,利用他们的长处,对学生进行帮教及辅导,如:我们利用社区资源协助学校进一步发展我校的“三棋”特色教育,组织一些“三棋”爱好者,定期到我校进行帮教,大大地满足了我校师资力量的不足。又如:为了提高我校羽毛球运动员的技艺水平,我们诚邀了部分校外辅导员兼做教练,并形成长期合作关系。这些校外辅导员的成立,造就了双赢的局面,学校的发展得到社会人士的大力协助,同时,他们也乐在其中,感慨能为学校办事是件赏心事,也圆了一会教师梦。

6、营造亲情氛围,开展系列亲情活动。我们抓住学校的德育活动为契机,抓住重要节点,加强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情感,亲子共读、亲子手工制作、亲子共读手抄报、亲子趣味运动会、亲子活动等。2013年“阳光校园科技体艺节”,我们邀请了低年级的家长参加“亲子活动”,通过亲子游戏、亲子美食分享会等形式,与孩子共度校园生活,进一步加强了家校沟通,有效地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还有,我们每年都会对亲子共读表现优秀的家庭进行“书香家庭”颁奖,以此促进、感染身边的人爱上阅读,以带动全民阅读的热潮。

由于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明显提高,精神面貌积极向上,逐步形成良好的校风。今后,我们会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总结,面对新形势探讨家庭教育新思路、新方法,突出特色,注重实效。

小学家校互动 篇6

【关键词】家校合作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家校合作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小学家校合作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本文从学校、教师、家长等三个层面分析目前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应对措施,切实调动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

一、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

1.对家校合作的研究不够深入。学校管理者对于家校合作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没能形成由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

2.对家长的培训不够全面。学校缺乏对家长进行全面培训和指导,使家长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权力和义务,缺乏主动性。

3.对教师的指导不够细致。许多教师误认为家校合作是搞形式、加重负担,学校没有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没有做好对教师的动员和指引,导致家校合作活动形式僵硬。

4.工作制度不够规范。教育主管部门对家校合作工作缺乏监管,没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家校合作的活动内容、参与程度、沟通情况等进行指导。

5.家校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学校大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进行家校沟通,没有把家长作为教育决策的自愿参与者,家校合作只停留在最简单最初级的层面。

(二)教师层面

1.缺乏对学生成长的全面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点和与家长联系的重点往往都是学生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健康成长的关心。

2.缺乏对突发事件的沟通方法。对于孩子出现严重问题等突发事件不能及时主动地与家长沟通,错过对学生教育和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最佳时机。

(三)家长层面

1.参与家校合作活动不积极。部分家长参加学校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但觉得目前的家校活动不能满足对子女教育的需要,希望学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2.对权利和义务认识不明确。有的家长不清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地位是平等的,没弄清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以为家长参与只能服从学校需要。

3.家长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只负责给孩子做好物质保障,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有的只关心孩子智育发展而漠视德育发展;有的因文化程度不高不敢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

二、家校合作的应对措施

(一)教育行政部门方面

1.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借鉴国外经验,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对学校教师、家长参与的方式、程度等进行可行性论证,形成有效方案、实施计划并及时总结归纳家校合作的经验和不足。

2.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设立专门的机构监督和管理家校合作工作,切实保障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权利。

3.设立专门的教育课程。教育的主管单位开设专门的课程,对教师开展家校活动的相关培训,宣传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使教师了解家长应有的教育权利,与家长成为合作伙伴。

(二)学校方面

1.加强教育实践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聘请专业科研机构的专家参与指导,组织教育专业人员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实践研究。

2.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制度。明文规定学校、教师、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监管机构,保障家校工作的有效推进。

3.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学校给予正确指导,引导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随时与教师联系,让教师与家长成为合作伙伴。

4.强化对家长的培训。通过亲职教育、课程培训计划等,使父母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孩子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以便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三)家庭方面

1.明确参与的权利与义务。家长明确自己的权力与义务,克服心理障碍,把学校教育当成自己的事,成为学校的合作者。

2.提高参与的主动性。在家校合作活动中了解学校教育现状,获取学生教育的信息,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向学校建言献策,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3.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家长应加强教育方式方法的学习,提高教育能力,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和引导孩子。

【参考文献】

[1] 马忠虎. 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

[2] 张希希. 美国“家长参与教育”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1996,5.

[3] 岳瑛. 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 班主任之友,2002,(2):14-15.

[4] 周显著. 家校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广西教育:2004:16.

[5] 范秀霜. 论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J]. 教学与管理,2008,(8):5.

小学家校互动 篇7

1 农村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 农村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沟通渠道单一。家校合作的沟通方式应当是多渠道、全方位的。但笔者对鹅池小学进行一定的了解后, 得知鹅池小学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校讯通、书面通知、电话联系、家长会、家访这五种, 而且使用频率都不高。即使使用了, 由于多数监护人是50多岁以上的人, 对信息查看弄不明白, 文字更无法理解。

2) 内容狭窄, 深度欠缺。家校合作所涉及的内容应是相当广泛的, 所有与学生成长、教育相关的各个领域都应包含其中。但在农村,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内容基本只局限于学生的成绩、放假时间、安全教育, 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心理层面考虑甚少。

3) 单向为主, 互动缺乏。家校合作的过程应是家长与教师相互交流、配合支持、平等协作的过程。然而在农村, 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通常是单向的, 主动权常常掌握在教师手中, 家长极少有机会向学校传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双方互动较少, 从而降低了家校合作应有的功效。

4) 家校沟通缺乏平台。家校沟通平台应是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中的学校和家庭两大主角, 也就是教师和家长 (监护人) , 监护人有上千人, 不可能全在这平台中, 成立家长委员会十分必要, 作为家长委员会的成员,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学生在家庭的德、智、体、美、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情况与学校的这几方面教育情况进行比对分析, 各自拟定工作目标, 齐抓共管, 达到双赢的目的。所以学校要搭建好平台, 为广大家长提供服务的平台。

2 影响农村地区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

2.1 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

1) 农村生活水平的制约。落后的农村生产力和较低的发展水平抑制了农民对教育的需求, 绝大部分农村人民把主要精力用在改善生活条件上, 经统计, 学校30%外出打工的学生家长在学生小学六年间从没有和学校沟通和交流过, 更没有过多的时间关注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也无法与教师保持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

2) 传统教育的影响。受当前考试制度的影响, 绝大多数家长只关注子女的学业, 忽略了子女其他方面的发展, 和教师的交流也仅局限于孩子的学习成绩, 不能和教师建立起一种长期的友好的合作关系。

2.2 学校方面的因素

1) 学校领导者的因素。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今天, 校长的办学理念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然而现行的评价体系, 决定了许多校长把眼光紧紧盯在学校教学质量上, 而不明白学校教学质量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必然导致他们忽视了学校与家庭合作的重要作用。

2) 普通任课教师不愿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在农村, 普通任课教师与家长的接触频率明显低于班主任老师。这些教师不愿与家长沟通的主要原因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没有班主任津贴, 也就没有他的事, 再有就是他们的时间与精力不允许。

3) 教育经费的短缺, 也是制约家校合作的重要因素。家校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而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教育经费短缺的现象。许多农村学校都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改善办学、办公条件上, 没有多余的资金作为家校合作的使用经费。

2.3 家庭方面的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他们的终身老师, 对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识程度, 直接影响合作的效果。

1)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 是影响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 对家庭教育的把握越好。在农村, 由于长期受生活水平的制约, 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就不高, 能把小学混毕业就尽责了, 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和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普遍不高, 他们对家校合作的意义、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 这给家校合作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2) 家长认识的错误, 阻碍家校合作。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 没有认识到参与“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了, 一切的责任就是学校的, 要关心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 在其他方面却置若罔闻, 最终间接阻碍家校合作的正常进行。

3) 家庭的经济状况, 影响家校合作。农村落后的经济状况, 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人, 为了挣得更多的钱, 许多家长都投身于工作, 无法细心照料子女, 更无法与教师及时或经常进行沟通, 严重影响了家校合作。

3 提高农村地区家校合作有效性的策略

3.1 政府层面

1) 学校加强软件的建设, 尝试使用主题讲座、家长学校、亲子互动、建设网站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善。通过家校活动的开展, 让家校合作能得到政府在经费、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给予学校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帮助。

2) 学校和家长对家校合作的理念理解得还不透彻, 学校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家校合作的理念, 促使家长和学校的教育目的统一。

3.2 学校层面

1) 充分利用互联网。鹅池小学的“校讯通”网站功能过于单一, 主要就是通过网络向家长发短信通知, 而且该网站只有教师才能进入, 家长是不能进入的。笔者认为, 可以在“校讯通”上构建了家校信息互动平台, 为家长提供一个与教师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以及为家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的网络环境, 构建一个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的学习共同体。在网站上, 学校可以发布学科资料、家庭教育指南、信息公告等, 让家长对学校进行监督检查, 并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家长也可以参与到网络互动中, 发布自己的教育经验、感想, 与教师和其他的家长进行互动、交流。这样, 就能将家庭与学校联系起来, 使家庭参与到学校教育中, 实现学校和家庭两种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协调, 促进“教育社会”的形成。

2) 建立家长委员会。在家校合作工作中, 学校应努力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 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 设立家长开放日、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定期进行家访、建立家长学校等一系列的活动, 让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家长和老师之间有良好的沟通, 让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维、鲜活的知识伴随着思想和情感, 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中积极有效地沟通渗透。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母亲节、感恩节开展了孝敬教育, 比如给妈妈送一束康乃馨, 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 给最亲的逝者写一封感恩信等, 为了增加活动的实效性, 我们也要求家长给子女回一封信, 让孩子与家长进行沟通, 以增进彼此的情感, 了解各自的内心需求, 化解相互间的矛盾, 也为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开辟了一个渠道,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过后, 我们征得家长同意, 把部分书信刊登在《家长报》上, 分发给全校的家长阅读。在阅读中, 通过了解同龄孩子的心理、精神需要等, 许多家长懂得了与孩子沟通的更多技巧。

3) 以家校联谊为抓手, 共建学校的特色活动。学校结合学校的特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基地建设、十佳小歌手、骨干山脉教育共同促进体以及酉、黔、彭边区教师男子篮球联赛等一系列有影响的活动的开展, 让家校管理形成一种全力, 促进学校教育的腾飞。

3.3 教师和家长层面

1) 互相理解、互相沟通。许多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理解不全面, 对家校合作活动中各自的职责不明确, 致使家长和教师合作的态度不积极。因此, 首先要相互理解, 相互信任。信任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学校应提高管理透明度, 家长应打破传统的重视智育和推卸责任的观念, 积极主动多层次的参与家校合作。其次要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学校应给予家长配合、参与和监督学校教育管理的权利, 家长在行使权利的同时, 也应尽可能的履行义务, 支持、配合家校合作。

2) 共同提升自我, 互相支持信任。教师与家长都应不断提升自我, 只有提升了自己, 才能更好地配合对方, 支持和信任对方。同时, 教师应注重情感投入, 急家长所急, 想家长所想;注重交流方法, 拉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拓宽交流渠道, 密切家庭学校的联系。而家长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 及时向教师反映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判断性地接受教师的指导, 及时发现并指出教师的错误。

小学家校互动 篇8

一、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

1. 家庭层面

(1)家长教育形式不当

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讲究方式方法,也不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一旦孩子出现某些过错,家长便只会采取粗暴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保证绝不再犯。这种教育形式显然是错误的,这样不仅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恐惧心理,而且对于正在建立自身对外界初步认知的四年级学生而言,很容易产生反抗情绪,促使孩子叛逆心理的养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家长重智观念较深

重智观念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家长都存在的一种育子理念,其直接表现便是十分注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在孩子成绩下滑时表现出强烈不满,将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学习压力,且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2. 学校层面

(1)教师难以面面俱到

当前我国大多数小学班级都存在一个普遍性问题,那便是学生人数众多,少则七八十,多则上百,众多的学生人数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教师管理难以面面俱到。对于一些成绩十分优秀或者成绩排名十分靠后的学生,老师投入的关注较多,而对于学习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教师付诸的精力难免会打折。因此,教师无法对班上每个学生的状况都了如指掌,与学生家长的互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教师评价体制单一

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体制较为单一,大都以班级平均分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导致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多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教师与家长在就孩子的在校表现进行沟通时,也只是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沟通重点,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变化的观察,也容易导致孩子遭受来自学校与家庭对于学习成绩的双面夹击。

二、实现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

1. 成立家长委员会

笔者作为四年级班主任,深深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促进孩子学习进步、帮助孩子培养健康心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成立了班上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由班上学生的家长作为主要负责人,负责家长会举办期间的家长召集工作,并且协助老师进行班级管理。比如,学校在举办运动会期间,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参加运动会会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存在着较多的危险,因此,反对自己的孩子参与运动会。在面对这种状况时,家长委员会帮助笔者与家长进行了大量的沟通工作,最终大多数家长都被说通,不仅鼓励孩子参加运动会,还亲自来到学校为学生加油助威,笔者的这一举动也赢得了其他班级班主任的认可与效仿。

2. 完善并增加家校沟通的渠道

在网络技术无比发达的今天,家校沟通的渠道也变得丰富而便捷,笔者为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特意建立了家长沟通微信群,每日都会将学生的家庭作业发布到微信群中,让家长知晓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指导帮助。此外,由于一些学生家长工作繁忙,经常无法亲自参加学生的家长会,笔者便选择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家长也会就孩子最近在学校的表现进行询问,尽量做到了对孩子成长的同步参与。

3. 完善教师评价体制

笔者所在学校也十分重视家校共育的实际落实状况,因此,在对教师的评价体制中新增了诸如与学生谈心次数等选项供学生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此外,学校还发布了网上投票,让家长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最负责任的老师”,以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次数以及沟通质量等作为评价标准。学校对于当选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票数较少的教师还会组织批评谈话。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激发起教师参与家校共育的责任心。

家校共育要想达到良好的成效,需要家长与学校教师共同努力。家校共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双方的共同坚持。本文中笔者对于实现家校共育有效途径的提出只是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教师,但是笔者对于家校共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会停息,希望能够为教师同仁提供一些新的育人思路,共同为小学教育而奋斗。

摘要:小学四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身体与心理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参与,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单单是家庭或者学校某一方的责任,双方也只有认清这一点,在家校共育问题上主动承担起各自所承担的责任,才能实现双方所预期的教育目标。主要对影响家校共育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的家校共育问题提供一些可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小学,家校共育,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生兰.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家长手册》的特点及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5(8).

上一篇:民间工艺美术下一篇: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