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的春韵

2024-06-19

文学家的春韵(共6篇)

文学家的春韵 篇1

两希文学代表了人类在远古时期的文明, 是世界性的文学奇迹。两希文学在自身的文化核心、发展历史上也有很多不尽相同的地方, 各自取得的成就也不尽相同, 对英美文学的奠基和产生的影响更是各有千秋。古希腊文学的成就是希腊神话, 古希伯来文学的精髓是被誉为“书中之书”的《圣经》。

希腊神话故事和圣经故事可以说是英美国家生活的一部分, 圣经故事既是宗教故事, 更是生活中的寓言, 成为人们创作的灵感来源。文学是一种艺术, 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两希文学已经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所以, 自然就成为文学的基石, 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源泉。古希腊的神话文艺理论和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学以及文艺理论自然就是英美文学的“两大源头”。

1 两希文学自身的成就以及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1.1 古希腊文学的成就及影响

古希腊文学的发展历程分为早期、盛期和衰期, 整个希腊文化绵延了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取得了斐然的文学成就, 诞生了为世人称颂的神话、史诗、寓言、戏剧。

希腊神话没有专门的书籍流传, 神话故事在《荷马史诗》、《神谱》和奴隶制的古典时期创作的历史和哲学著作中。现代所能见到的古希腊神话就是后人根据古籍中的记载整理成书的, 古希腊神话是整个古希腊文学的土壤, 古希腊文学的其他形式都是在神话上的延伸。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在诗歌上的巨大成就, 成为了后代欧洲史诗的典范之作, 其艺术生命力长盛不衰。其中的《奥德修记》是欧洲以个人遭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形式的开山之作, 这篇对奥德修生平描述的文章, 充分的肯定了个人的力量和坚持的信念;同时在文学中开始表现人类的理想。在文学的表现手法上来看, 史诗这种文学形式已经具备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些基本因素。《荷马史诗》将那个时代的苦难史诗、复杂史诗、性格史诗的特点融为一体, 产生了集艺术和各种文学手法于一体的英雄史诗。

希腊文学中的寓言和戏剧也是文学的集大成者。寓言将民间的语言和题材进行了充分发挥, 为以后英美文学创作时语言的选择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式, 其中很多短小的寓言和比喻被后来的英美文学常常引用。戏剧无论是悲剧还是戏剧都有经典的代表作, 悲剧中宣扬的反抗精神成为后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

古希腊文学由神话到史诗, 在到寓言和戏剧, 文学的形式在不断的创新, 涵义不断丰富, 艺术技巧日趋成熟, 可以说, 古希腊的文学成就为以后整个欧洲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原始的创作模板, 以人为本的思想更是后世文学创作思想的基石。由此可以看出, 古希腊文学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创作主体上, 都为英美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流。

1.2 古希伯来文学的成就及影响

古希伯来文学和古希腊文学的文学表现形式有较大的区别, 古希伯来文学是一种宗教性质的文学, 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共同构成的《圣经》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作品了。但是不能小看这一本《圣经》, 它被赞誉为书中之书。古希伯来文学, 主要讲述了希伯来民族对于上帝的信仰, 认为时间万物都来自于上帝之手, 将神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种宇宙观和宗教自然观为基督教做接受才有了《旧约全书》, 可见, 希伯来文学主要是成就就是基督教的文学成就。《新约全书》就是基督教文学的最高成就, 主要叙述了耶稣的生平, 将所有的宗教文件进行了汇编。

《圣经》对英美等国家的文学影响主要是在哲学、社会、伦理的思想上, 在文学上主要是《圣经》中诗歌、小说和戏剧的体裁带给后世文学的创作灵感。

古希伯来文学像一位隐藏的老师, 将后世文学的创作在形式上和细想内容上以及文学的创作母题上给予大量的引导, 现代研究西方文学都可以看到《旧约》在文学作品中的影子, 《旧约》为西方文学创作塑造好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将西方文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有一个高峰。

以上是古希腊和古希伯来文学对英美文学影响的宏观概括, 当然, 仅仅是宏观上的把握是不足以发现两希文学对英美文学的深远影响和奠基作用, 这里可以换一个角度, 从英美的具体文学去探寻两希文学。

2 英美文学中的两希文学

2.1 英美文学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文艺复兴时期开始, 希腊神话在欧洲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人们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很多文学创造家都从神户故事中寻找题材。这里以英国的文学创作为例。

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创作的两篇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就是直接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寻找的原始题材。处在同一时期的弥尔顿将三十多个希腊神话的人去和故事都集中在一篇小篇幅的《科玛斯》中, 展示了他从神话故事中得到灵感后的丰富想象。十九世纪英美诞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其中的浪漫主义诗人们特别推崇希腊和罗马神话, 对神话绚丽多彩的故事赞不绝口。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曾经感叹“神话真是伟大”。18世纪末期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一首《初读贾莆曼英译的荷马史诗有感》中表达了他读到荷马史诗后的激动和震撼, 济慈在神话故事的强大魅力吸引之下, 还创作了《恩底弥翁》、《许配里翁》等传世之作。

希腊神话故事对英美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作家影响很大, 神话中神或者是人对命运的不屈服和顽强抗争, 激励了一代浪漫主义诗人们的无限遐想, 而浪漫主义诗歌又赋予了希腊神话故事新的生命力。比如雪莱、拜伦、朗费罗都曾经在诗歌中讴歌为人类带来温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 将这位英雄的形象结合自身所处的时代, 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雪莱创作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愿望。

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第一源泉, 它和基督教的文明支撑起整个西方文学擎天大厦, 这里举得的例子只是希望透过一滴水看见整个太阳。

2.2 英美文学中的希伯来《圣经》文学

著名学者诺弗莱对《圣经》在英国文学中的影响是这样来评价的:讲授英国文学必须同时讲解《圣经》。学习英国文学的人, 如果不了解《圣经》就不能对其作品的中心思想和内在含义进行透彻深入的理解。可以看出, 《圣经》和古希腊文学合二为一, 交相辉映。纵观英美文学的发展, 可以看出, 任何作品走能直接或者间接找到《圣经》的痕迹。

享有英国诗歌之父美誉的诗人乔叟在其巅峰之作《坎特伯雷故事》里, 主题是暗示人生是一个灵魂长途跋涉的过程, 最终归于上帝的怀抱, 故事的结构采用的是朝圣之旅的形式, 这就从故事的形式和主题细想都统一于《圣经》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挖苦波洛涅斯, 称他“以色列的土师耶弗他”就是借用了《旧约·土师记》中用少女献祭得到上帝帮助打败敌人的耶弗他的形象。

17世纪英美文学创作中出现的大量优秀作品都是从《圣经》取材, 这些作品将圣经中的任务和故事赋予了新的含义, 将圣经的故事和人物发展成为文学中的一种象征手段。弥尔顿的《失乐园》和《复乐园》就是直接从圣经中取材, 《复乐园》是以《旧约》为基础, 《失乐园》则以《新约》为基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创作的诗剧《该隐》就是依据圣经中该隐杀死弟弟的故事来改写, 侧重表现自己中心思想。文学名著《白鲸》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梅尔维尔从《旧约·列王记》中的以色列亚哈国王为原型进行创作的, 这之中亚哈的性格和《白鲸》中艾哈伯的性格同出一辙, 更明显的是, 这篇小说中的生还者伊希梅尔, 其名字是直接使用的圣经中的人物名称。此外, 美国诗人朗费罗在抒情小诗《人生颂》中使用了圣经中的原句:“你本是尘土, 仍要回归尘土”, 他的诗歌中, 上帝也是最常用到的词语。

到了20世纪, 美国的文学创作中经常将基督受难的形象作为作品中个人为众人受苦的象征手段。伟大的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的结尾将耶稣殉难的形象转化为老人背着桅杆的形象。其实现代很多文学作品中, 圣经的影响更加突出了, 很多现代英美作家的作品题目都直接取自《圣经》美国戏剧家米勒在《堕落之后》中表现了现代人的生存问题, 斯坦贝克的《伊甸园之东》抒发人间没有伊甸园的感慨, 海明威也有一篇直接从圣经中取名的著作《太阳照样升起》。这样的例子都是举不胜举的, 可见《圣经》在整个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影响力一直没有衰减。

3 结束语

两希文学中, 希腊文学注重理性和现实, 希伯来文学则是感性和精神, 二者的黄金时期虽然早已消逝, 但是在整个西方的文学发展中, 依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西方文学的基石。英美文学是在这块基石上搭建起来的文学世界, 如果不了解他们的基石, 也就不能清楚这座文学城堡的具体构造, 只有在对两希文学完全了解的情况下,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体会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深层意蕴。

摘要:诞生公元前12世纪的希腊和希伯来这两个小岛的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简称“两希”文学, 二者是世界文学奇迹, 也是西方文学的源头, 更是英美文学的基石。该文就将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 通过“两希”文学对英美文学中小说、诗歌、散文等的影响, 剖析“两希”文学和英美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古希腊文学,古希伯来文学,英美文学

参考文献

[1]覃承华.希腊文学与希伯来文学:英美文学的基石——基于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两希”情结解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23 (3) :49-50.

[2]覃承华.略论英美文学中的”两希”情结[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0 (4) :149-150.

[3]樊嫒.两希文学的成就和影响浅析[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22) :230-230.

[4]姜岳斌.古希伯来文学的美学贡献[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27 (1) :37-41.

[5]赵静, 李莹, 袁超.浅谈希腊神话对英文文学的影响[J].海外英语, 2010 (9) .

[6]汤桂琼.英美诗歌的文化渊源——古希腊神话和古希伯来文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5 (3) :76-77.

文学家的春韵 篇2

仲春,低纬的高压暖流以锐不可当之势,席卷北国的大地、山川。苟延残息的寒风终于失去昔日的狂威,完全被呼啸而至的春风所征服。残冰悲痛欲绝而泪流成溪,积雪惊恐万状胆怯地钻到泥土里。

此刻,春雨也急切地登上自己的神圣“舞台”。她多情缱绻亲吻久违的北国大地,无憾地将自己的身躯奉献于沃土和山峦,滋润万物的生灵。

最温柔的春晖也不甘示弱,她高唱“春因日永”的歌,并将最灿烂的曦辉洒满田野与人间。与春风、春雨共鸣和煦春天的交响乐章。

此时,北国昔日的银装素裹早已是荡然无存,完全被盎然的春色所取代。

蛰伏一冬的垂柳和它的伙伴们,在春风的轻柔抚摸下,渐渐地舒展出翠绿的容颜。沉眠已久的小草,在喃喃的梦呓中被春雨唤醒。春心涌动的迎春花,羞涩地接受春晖的拥抱后也露出妩媚的芳姿……

我凝思春风造化万物之功的神奇,我感怀春雨催发万物之力的美妙,我震撼春晖洒满万物之辉的恢宏。

此刻,我奄然感悟。春风乃是春的天使,春雨乃是春的灵魂,春晖乃是春的生命。正是春风、春雨、春晖写就这最完美的春之神韵。俨然地捧出这生机盎然、万紫千红的.春天。

是的,春风的理想是克胜寒冬、化冰融雪。春雨的希冀是芳草吐绿、百花娇艳。春晖的企盼是千山苍郁、万物生机。

诚然,四季的轮回乃自然界的永恒。但我素来对春的时节情有独钟。这不仅是暖暖的春天令万物勃发生机,更是浓浓的春意给我以温馨与快慰,使蛰居一冬的心境陡然得以释怀。

春夏秋冬横亘时空是无限的。但人生邂逅与感受春的轮回是有限的。为此,我格外珍惜这四季之首的春天。

我喜欢在春风中伫立,尽情聆听春风的引吭高歌。我陶醉在春雨中散步,感怀春雨扑面的柔情温意。我欣慰在春晖中远眺,尽享暖意融和的日辉。

我景仰万物在春的时节里,生机得到鲜活与丰腴。但我更渴望心灵在春的岁月间得到富足和升华。

是的,让春风拂去你生活中诸多的憾事,让春雨润泽你红尘中伤怀的感叹,让春晖温暖你挫折后凄凉的心扉。只有使身心与自然合一,摆脱世间羁勒的困惑,感知春抚心境的愉悦。将生命的本真与春韵共鸣。才得以旷达襟怀,心神共远。慰藉忧绪,高情逸致。

此刻,置身春怀之怡的我,是乎读懂了春之韵的真正内涵,这就是品味人生在春风中获得真谛,修身养性在春雨中感怀寓意。乐享颐年在春晖中沐浴温馨。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的旅游活动 篇3

一、陈继儒科考时期的旅游活动

明代科举制发展日益成熟完善, 是政府用人选官的重要选拔方式。所以明代上至官宦世家、下至普通百姓绝大多数都举全家之力想让自家子孙埋头苦读、考取功名以光宗耀祖。陈继儒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成长, 难免受学而优则仕观念影响。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陈继儒越来越看透了官场的腐败黑暗、科举制的各种弊端和明朝统治的危机。尽管这一时期陈继儒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和科考上面, 他却并不忘于山水之中乐情、于自然之中享受。万历十三年, 陈继儒与王衡、董其昌去应天参加乡试, 陈继儒与王衡趁机在杭州游玩了一番。王衡的一首《游西湖诸山诗》将游玩的情景记录了下来, “与仲醇游武林……幽至水乐……唱韵作诗”, 足见两人游兴诗兴之大[1]251。后来两人都没有乡试中第, 但落第的结果丝毫未影响陈继儒继续游玩的心情和悠然自得的快乐。

在学习与科考之路上, 陈继儒还结识了后来成为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的王世贞。王世贞十分欣赏陈继儒的才华, 帮助他结识了不少文人大士, 众人经常外出游玩、谈经论道, 使陈继儒丰富了阅历、开阔了眼界。明代私家园林的建造蔚然成风, 由王世贞在自己家乡亲自设计建造的弇园有“东南第一名园”的美誉。他经常在弇园中招待受邀来此游览的文人墨客, 陈继儒就是最为经常受邀宾客之一。他在弇园多次与众人畅谈阔论、品评书画, 每次都能受到众人的夸赞。万历十四年, 陈继儒与在弇园结识的徐益孙结伴去小昆山游玩, 被小昆山秀美的景色深深吸引。加上这里曾经是孙机云和陆逊之读书之地, 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深厚的文化传统, 陈继儒便决定在此筑读书台。第二年, 即陈继儒29岁时, 他正式绝意仕途, 放弃科举生员的身份, 归隐于小昆山。

二、陈继儒坐馆时期的旅游活动

这一时期陈继儒的旅游活动阶段从他30岁至48岁。明神宗即位后, 穷奢极欲、不理朝政, 明代江河日下。但与此同时, 江南地区经济高度发达, 资本主义萌芽业已出现, 市民阶层在重商主义的推动下兴起, 文人士大夫阶层也纷纷投身商业活动。陈继儒在归隐小昆山后, 也受到了商业气息的影响, 加之一家老小生计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就在小昆山的归隐之地设学馆招收学生。由于陈继儒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所以他设馆招徒的消息不胫而走, 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就读。几年后, 陈继儒又在王锡爵、王泾阳、王士骐、包檉芳家中设馆授学, 一干就是十多年。期间, 陈继儒门下弟子众多, 而且他还结识了大批文人大士, 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更重要的是, 设馆授学所得是陈继儒及其家庭生活最主要的来源。他的另外一个生活来源是笔润之资。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 图书出版业也受益匪浅, 陈继儒所著的《逸民史》、《虎荟》、《谈脍》、《宝颜堂秘笈》、《太平清话》、《辟寒部》、《香案犊》、《临场十策》等书籍都一一出版[2]68, 并受到图书市场的极大欢迎。这不仅提高了陈继儒的社会地位和名望, 也让他的家庭物质生活很快稳定下来。

尽管这一时期陈继儒主要为家庭生计而奔波, 但也尽情享受着广结朋友、游山玩水、隐居山林的悠闲生活。万历十七年时, 陈继儒与徐益孙一同前往无锡参加友人顾宪成家中的丧事, 顺便还去了李开藻家拜访。第二年, 陈继儒和顾宪成一同乘船去秀洲游历, 两人在游船上交谈甚欢, 甚至连续好几夜秉烛夜谈。此事在后来陈继儒寄给顾宪成的书信中有详细记载:“余忆己丑岁……两尊人同舟往秀洲……谈甚快。”归隐山林后, 陈继儒与过去的相识好友仍有交往。例如他与董其昌二人因都酷爱诗画, 经常在外出游玩之时作画赋诗, 还特别钟情于对名画书法的鉴赏品论。万历二十年时, 陈继儒和董其昌一同出游, 游至嘉禾境内有幸偶遇由褚遂良临摹而成的《兰亭序》以及赵文敏小楷版的《道德经》、颜真卿《祭伯父文稿》等真迹, 两人皆兴奋不已, 连连自叹此番出游的价值非凡。第二年, 两人又至天台山游览, 顺便又到嘉禾的王叔杲家拜访, 受到王叔杲盛情款待, 并由王叔杲带领参观了嘉禾附近秀美的山水名胜。万历二十二年, 陈继儒游玩至南京, 在保恩寺拜访三怀禅师, 与三怀禅师坐而论道数日, 并将于南京偶得的汉印“长乐”赠予了三怀禅师。在陈继儒看来, “长乐”是佛门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和德行, 此禅宗观点与三怀禅师不谋而合。是年正月, 陈继儒途经钟买山遭遇大雪, 机缘巧合之下探访了钟买山中的梅僧院, 于院中停留数日, 赏尽院中内外傲骨铮铮的梅花。陈继儒一想到当年弃科考、不屑与贪官污吏为伍正是寒冬腊梅的品性, 便思绪万千, 久久不愿离去。万历二十四年, 陈继儒游玩至玄阳洞, 被洞中绮丽的风光和幽静的景色深深吸引, 以至于在后来离去的路途中又中途折返数次故地重游。万历二十五年, 陈继儒再一次和董其昌结伴出游, 此次他们来到苏州, 于韩世能家品赏名画书法, 相谈甚欢。第二年董其昌因仕途不顺而返乡赋闲, 陈继儒为缓解好友抑郁的心情而邀请他到春申之浦泛游, 用纵情山水欢乐之享驱散董其昌官场失落之情。万历二十八年, 陈继儒和王衡一起重游楞伽山, 后来还到娄江游玩。期间与陶与龄巧遇, 并与之一见如故, 遂相邀同去秀洲游玩。万历三十一年, 陈继儒与王衡、董其昌一起游至畸墅, 游兴所至, 王衡当即吟诗“得得山情近……沧州吾欲共”, 三人于纵情山水间的深厚友情亦被传为一段佳话。

三、陈继儒富足时期的旅游活动

这一时期陈继儒的旅游活动阶段从他49岁至70岁。前文提及, 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发达。陈继儒经过十多年坐馆授学和其他方式增加收入后已累积了不少家产。有了经济保障后, 陈继儒一家生活变得富足起来, 而且孩子们也都长大成人, 他不再需要为生活劳累奔波了, 这时的他才开始真正感受到隐归山林的快乐, 他有充足的精力和能力使自己过上理想中的隐居生活和进行更为丰富的旅游实践活动。经过多年的外出游历, 陈继儒积累了丰富的旅游经验, 特别是他总结各地山水园林的美景特色之后, 有意将多年的所见所闻浓缩到自己所建的园林之中, 若此, 以后即可足不出户也能享受一些旅游的快乐。万历三十九年, 陈继儒在归隐的山林之中设计建造了含誉堂, 后来又修建了名为“水边林下”的园林以及来仪堂、老是庵等。这些场所绿荫满路, 依山伴水、古蔓藤花自出篱落, 长堤林下流泉籁籁, 引得无数游人慕名而来、流连忘返。陈继儒为自己精心设计的这一切使他真正享受到了惬意的、世外桃源一般的美妙生活, 而这些都是他多年旅游实践经验的结晶。

当然, 陈继儒在家门口享受幽静清远的山林生活之余, 仍然不忘继续曾经乐山乐水的外出旅游生活。万历三十四年, 他进行了一生之中最长的一次、也是最尽兴的一次旅游活动, 他也将之称为生平唯一的奇游[3]32。他在武林偶遇黄汝亨, 与其评赏名画书法之作。后至余杭一带游历一年, 游遍了苏杭山水名胜。第二年开春又与钟薇二人共游山水之间, 泛舟踏访澄鉴寺。临近入冬与董其昌再次共至青浦之游。总之这一时期陈继儒的旅游活动使他年轻时隐居、游历的生活理想完全变成现实, 了却他一生的夙愿。

综上所述,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的旅游活动高峰期集中在他中老年时期, 其旅游的目的一是访友交流, 二是愉悦身心。通过旅游活动, 他精神矍铄、身体康健, 为明代文人大士的旅游活动书写了极为精彩的篇章。

摘要:明代文学家陈继儒的旅游活动高峰期集中在他中老年时期, 其旅游的目的一是访友交流, 二是愉悦身心。通过旅游活动, 他精神矍铄、身体康健, 为明代文人大士的旅游活动书写了极为精彩的篇章。

关键词:明代,陈继儒,旅游活动

参考文献

[1]王淑良.中国旅游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8.

[2]夏咸淳.晚明士风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故乡的春韵优美散文 篇4

天上的云儿依旧款款地摇着盎然的春意,喝了几口茶水,我们继续沿着山路向上走去,这里到处都是竹林。竹,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一直闪烁着奇异的光彩。而我们家乡建瓯是中国竹子之乡,它的竹林面积居全国县市之冠,这一点还真让我骄傲无比!来到竹林,我抖开一块大大的塑料布摊在地上,然后大家席地而坐,我把带来的零食拿出来充饥,大家称赞最好吃的当然要数家乡的薄饼了。所谓“薄饼”,它的口味香甜,鲜嫩可口,所以大家争着吃。我们在竹林下尝着此等美食,不觉让人想起一位古人吟竹的七绝:“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古人曾凭孤高圣洁称竹、梅、兰、菊为四君子,如今在竹林下聚会一处,有着春之味的高雅,春之色的绚烂,春之情的浓烈,我们不禁欢乐开怀!只是春天的脸还真是说变就变,不知不觉阳光已没了踪影,很快便下起了雨,抬头再看那高高的竹子,风拂成清籁,雨摇发幽音,反倒给了我们更为美妙的感受!

雨渐渐有些急,朋友们只好跟我一起打车回到家中。到了家里,父亲说是母亲已去了念佛堂,并让我赶快给母亲送雨伞。安顿好朋友们后,我带着伞急忙赶到了母亲常去的打锡巷东湖新村贞元阁知恩报恩念佛堂,看到母亲正和许多的佛门弟子又在为许多生灵打皈依放生。他们时常让一个个生灵获得了生命,回归了自由。当我看到一个个生灵重回春天的怀抱时一副欢欣鼓舞的样子,我不禁被深深地感动了!或许这便是令人陶醉的春的启示,它用爱赋予了大自然最为崇高的深沉魅力,它用和谐展示了大自然奇特无比的蓬勃朝气!拥着母亲一同回家,一路上春雨绵绵地下着,它缠绵如诗,涓涓细细,温柔似水,仿佛在与所有的生命轻轻交谈。我们默默无语地一同感受着眼前那翠荫浓绿、草长莺飞、桃花逐水的春天景致,无不令人悠然神往!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的旅游活动考证 篇5

一、陈继儒弃儒游山水

陈继儒从小就很聪明,他4岁的时候就会写字读书,并且据记载,称陈继儒五岁学书则成诵,6岁入学,10岁“毛诗、书、义”已皆通达,从小就受艺文熏陶,16岁时他的知识已相当渊博。陈继儒科举不第后,就重新审视、规划了自己的人生之路,陈继儒与仕途决裂[1]4。《论语·微子》中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陈继儒弃儒成为山人,凸显晚明士子不愿为朝廷所用的特有现象。陈继儒一方面坐馆为生,维持生计,一方面广结友人游山玩水,开阔眼界,愉悦身心。

二、陈继儒旅游活动的不同阶段

1.科举阶段旅游明志。明代举家想让子孙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陈继儒在看透官场腐败黑暗、明朝统治危机的时候,不忘山水乐情。陈继儒在参加乡试期间,他就曾经与王衡一起在杭州游玩[2]76。并且王衡也把此时的游览所得写在《游西湖诸山诗》中,也正如其写的那样“与仲醇游武林,幽至水乐,唱韵作诗”,可见陈继儒可以一起结交游玩之人,多为文学闲客,并非庸俗之人。陈继儒和徐益孙去小昆山游玩,并且还被小昆山景色吸引,便决定在此筑读书台,归隐于小昆山。

2.坐馆时期旅游交友。陈继儒旅游活动中,在归隐小昆山后, 由于受到商业气息的影响,亟待解决一家老小生计问题,古仔归隐之地设学招生。由此,他结识大批文人大士,不仅提高陈继儒的地位与名望,也让他尽情游山玩水、访友闲居[3]。据记载,就在万历十七年,陈继儒和徐益孙去参加友人丧事时,就去拜访李开藻。陈继儒还约顾宪成乘船去游览秀洲美景。他不仅注重旅游,还同时重视友情,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好友。同时有记载指出,陈继儒还在自己游玩南京时,拜访保恩寺的三怀禅师,以表友谊之念。

3.富足时期旅游之乐。在这一时期,陈继儒的旅游活动较为丰富,也具备一定的旅游经验,且此时的他经济富足,经济有保障, 孩子们也长大成人,他不需为生活奔波,他自己也真正开始感受到旅游隐归的快乐。陈继儒进行了丰富的旅游实践活动,积累了旅游经验,总结各地山水园林美景特色,更是将其浓缩到自己所建园林中[4]45。如陈继儒在万历三十九年,更是自己设计建造含誉堂。陈继儒临近入冬,还与董其昌再次游青浦,以了却自身夙愿。

三、陈继儒旅游活动范围及趣事

1.旅游活动范围。晚明陈继儒追求多样生活情趣,注重精神、 内心享受,崇尚自我,追求意境浪漫。陈继儒的旅游目的地之中, 主要就是以华亭地区以及九峰三泖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到楞伽山地区与钱塘江一带,同时,它也常游历南京、苏州以及嘉禾、武林等地。陈继儒一生游历多次,创作大量同旅游相关的文学作品, 发展“文以自娱”的文学主张,并且陈继儒在旅游的过程中,对旅游形成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这也就进一步促进我国古代旅游观念的形成发展。

2.旅游活动趣事。陈继儒访友赏寒冬腊梅,游玩玄阳洞,访韩世能家品赏名画书法,陈继儒纵情山水间,其与友人们的深厚友情也被传成一段佳话。陈继儒一生交友广泛,其朋友更是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大臣下至布衣[5]54,他不攀权附贵,平易近人,有圆通处事之道。陈继儒旅游活动中,多乘舟出游,在陈继儒 《岩栖幽事》之中,就写出了与友人舟游江南的乐趣所在,如“住山须一小舟,朱栏碧幄,明棂短帆,舟中杂置图史鼎彝,酒浆荈脯”。喜爱舟游美景,在轻叶小舟中饱览江南美景,与好友相谈欢笑,不失为人生趣事。

四、旅游活动时的文学创作

陈继儒在其进行旅游活动期间,也创作大量与旅游有关的文学作品,将游览祖国壮丽山河的感受,以及探险涉奇的心情写成诗词作品,不仅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在一定程度上也宣传我国的秀美山河。陈继儒在旅游活动中,与风景和诗词结下不解之缘,在内心向往自然自由之时,亦表达出对自然的赞叹与生活的感怀。

1.西湖游创诗词几首。陈继儒三次游玩杭州西湖,陈继儒沉醉西湖的巧夺天工,亦流连于西湖风景,在陈继儒的《西湖》中“空山无雨欲生烟,绿树黄鹂几个船。三尺孤藤寻着汝,不教独坐水声边”。他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又对生活观察入微,就在孤藤之处,就在淼淼的水烟升起之处,或是岁月之歌,还是那绿树枝上的黄鹂鸟,数不清船有几个,但是就是这样的风景,也让人心感宁安,不再是社会的动荡,也不再是生计的困扰,就在游览的祖国山水之间,感受它清新脱俗的美[6]65。《游西湖》中,更是以“孤艇一尺, 跃于中流”表现出灵动之美,使得西湖静中有动,动中又不乏人性之美。或是在后面的句子中,“酒在船头,花在船尾。旅旅酒亭,落落水亭。红衣者客,白衣者僧”。享受着西湖风景带来的闲适。

2.游烟雨楼作诗几许。陈继儒也曾多次流连有显著园林特色的江南名胜烟雨楼,写下《登烟雨楼》的诗,并且还写有《重登烟雨楼作》以及《再题烟雨楼》等诗,可见他对烟雨楼爱得深沉,喜得浓烈。其写的《再题烟雨楼》之中:“秋老蘋花帖岸开,赤足来疏雨后泉。逢人尽道游烟雨,月白何曾独上台。”描述登临烟雨楼的所感, 畅饮吟诗,表达舟游山水之乐。陈继儒在旅游的过程中,创作诗歌,表达观优美风光时的愉快心情,陈继儒文学继承“文以载道”, 更多体现“文以自娱”观念,强调个人真性情与自由,崇尚自我。

3.览秀景写游记美文。在陈继儒的游记作品中,通过描述自然山水风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从陈继儒的游记中,多可看到其游览园林的游记,可认识到当时的社会风气的变化及园林艺术的发展[7]。陈继儒旅游活动中,文学创作颇丰,如在其描写自然风光的《游桃花记》游记作品中,记述陈继儒与友人游南城遇到老翁,他家的桃花开得正好,非常的美,故此就停留几天观赏桃花, 并还和众多的友人在花间席坐,饮酒畅谈,正是“余辈冲筵前索酒,请移酒花下”,多么地闲适自在,人生生活也不过如此了。

五、陈继儒旅游活动观念

陈继儒在旅游活动中,形成对旅游的自身认识与体会,他认为旅游活动是陶冶心情的,在山水间放纵心情,远离喧闹的市集, 享受生活的乐趣。陈继儒喜欢旅游活动,总结出一套旅游理论,也就是陈继儒的“游道”。陈继儒指出,游览既可以体现士大夫高雅生活品位的一面,也可以消解闲适的时光。然而,对于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加入“游道”,也使陈继儒感到当今游道的世俗化,在《纪游稿序》内更是批评这种现象,认为这些庸俗人在旅游活动中,会使 “游道”庸俗化。陈继儒认为,因文人游览山水名胜,写下大量诗歌、游记,是对名山大川的最好宣传,更是能够体验到风景的美,“正如醉梦人,梦骨以为丘陵;梦发以为草木;梦耳鼻以为洞门”, 不能真正体验旅游的乐趣,也不是美丽风景山水的知音者,不能与山水风景达成共同认知[8]43。陈继儒主张休闲的旅游观念,可以是一种与自然的接触感受,也可以是体验山林野趣的实践,在现实与隐居的转换中,存在生活的宁静,享受其中的乐趣。陈继儒说 “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就像达官贵人有机会欣赏园圃的奇花异木,但他们却不知享受观赏,因为他们为生活忙碌, 追求功名利禄,才无法享受大自然的美妙。旅游就是去游山玩水的,本是应该去放松心情的活动,同时在旅游过程中,人们也要有可以发现美的眼睛,并且能够保持自由以及享受生活的乐观心态,懂得享受旅游活动的乐趣,惬意自适。

文学家的春韵 篇6

“人们把他 (卡夫卡) 当做一位尊敬的思想家, 忽略了他做文学家的特性。文本的思想性被大大地突出, 而艺术也就沉没在思想形之下了。”1这就涉及到文学理论中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把文学研究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研究主要涉及文学与传记, 文学与社会, 文学与思想等, 而这些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卡夫卡学”的重中之重。

一、《未来千年备忘录》导引

曾说出“我爱卡夫卡, 因为他是现实主义”这般豪言壮语的卡尔维诺在创作上深受卡夫卡的影响, 他在《未来千年备忘录》中虽然没有具体谈到卡夫卡的文体特色, 但从每一讲我们都能看到卡夫卡的影子。

《未来千年备忘录》原名几种文学的价值观、文学价值观之选择、六项文学遗产, 但都冠以“给未来一千年的”修饰语, 可见卡尔维诺的自信。

作者在前言中写到 :“尽管不知道在所谓的后工业化的技术时代文学和书籍会呈现怎样的面貌, 但他对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2。”因此笔者也就写下了这五次演讲稿, 谈谈作者自己倍感亲切的文学的某些价值、特质和品格。文学的价值、特质和品格自然离不开文体。“只有文体学的方法才能界定一件文学作品的特质”3卡尔维诺的五篇备忘录呈献给读者五种不可或缺的素质:

轻盈 (Lightness)

迅速 (Quickness)

确切 (Exactitude)

易见 (Visibility)

繁复 (Multiplicity)

卡尔维诺并没有对这些“品格”做出具体的定义, 他明白这些品格是需要感知的, 而不是被定义的。

二、结合作品进行文体阐释

轻逸:致力于减少故事结构和语言的沉重感, 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 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4。卡尔维诺把“轻逸”看作是观察和表现外部世界和生活的依据。卡尔维诺非常推崇卢克莱修, 他认为卢克莱修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把世界这个整体分解成无数个细小的、轻微的世界, 并感知它们的存在;其实质就在于把“轻逸”看作是以哲学和科学为依据的观察世界的重要方式。

卡夫卡的《煤桶骑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战时寒冬之夜, 叙述者提着空桶去找煤, 因为没有钱, 老板就将他赶了出去, 那木桶很轻, 拖着骑士飞走了, 消失在大冰山之后。正是由于轻逸, 他才飞的起来。木桶装的越满, 越不可能飞翔。这便是轻盈带来的奇特效果。

迅速 :关于“迅速”, 也就是叙事抵达事物核心部分的速度, 虽然卡尔维诺没有说明这五项文学遗产之间的联系, 但笔者认为, 它们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轻逸, 所以迅速。

例如《变形记》那划时代的开头:

一天清晨, 格雷戈尔·萨姆沙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时, 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硕大的虫子。他朝天仰卧, 背如坚甲, 稍一抬头就见到自己隆起的褐色腹部分竟成了一块块弧形硬片, 被子快要盖不住顶部, 眼看就要整个滑下来了。他那许多与身躯比起来细弱得可怜的腿正在他眼前无助地颤动着5。

这种用轻盈的笔法迅速进入故事的方式使得阅读卡夫卡变成一种奇特的体验。著名作家阎连科曾将这个典型的“卡夫卡式”的开头称作“零因果”叙事, 想来也是有道理的。

确切:列奥帕蒂《凡人琐事》中写道:“他所要求的是确切地、细致地注意每一个形象的布局、细节的微细限定, 物体的选择、光照和大气, 这一切都是为了达到高度的模糊性, 把确切留在记忆中, 连同它的全部的透明性和神秘感6。”卡夫卡的小说向来选择最为抽离的叙述语言, 即使是用第一人称叙事, 他也从来不曾改变自己的客观, 这种讲故事时的纯粹是他与卡尔维诺的一大共通性。两位作家从不说教, 从不发表多余的议论。而正是这种纯粹, 反倒使他们的作品内容更为“繁复”, 提供给读者更多理解故事的角度, 并意识到故事背后作家对于人、社会以及人生等, 不论任何时代都永恒存在、不断困扰我们的问题的思考。

易见:因为确切, 所以易见。文章中提到了巴尔扎克的细节描写。卡夫卡是通过梦境写作的, 但是他不是把梦写做梦, 而是直接了当地作为小说现实叙述出来7。卢卡契曾说:“那些看起来最不可能、最不真实的事情, 由于细节所诱迫的真实力量而显得实有其事……所以卡夫卡的作品整体上突变为佯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8。”

“将被子掀掉并不难, 他只需胀大肚子, 被子就会自动滑下来, 不过下一步就难了, 特别是因为他的身躯非同一般的宽, 想坐起来就得用手和肘来撑, 但他只有好多细小的腿, 他们不停地乱动, 而他又控制不住它们。当他想屈起某一条腿时, 这条腿首先就是伸直;如果他成功地让这条腿听自己指挥了, 这时所有其他的腿也就好似被解放了, 痛苦的在极度兴奋中扑腾起来……因此, 他就设法让上半身先下床, 他小心地把头转向床沿。这事倒很容易, 而且身躯虽然又宽又重, 终于也跟着转过来了。但……他觉得还是待在床上比较好9。”

繁复:繁复并不是重复的意思。在卡尔维诺的小说世界中, 存在众多重复、矛盾、甚至自我解构的成分, 使得他笔下的艺术世界扑朔迷离、捉摸不定, 重复、复制、增殖手法的大量运用在小说中建构起一座艺术的“迷宫”。

三、卡夫卡的文体

“文体分析容易导向对作品内容的研究10”, 这是不可避免的。同样是深受卡夫卡影响且以文体著称的纳博科夫就在他的《文学讲稿》中谈到了卡夫卡《变形记》的文体。

卡夫卡的创作是“描写我梦幻般的内心世界, 这个念头高于一切, 所有其它的事情都是次要的。”他的写作是“将内心世界向外部世界推进的手段”, 是在身体和灵魂完全裸露下一气呵成的, 是不需要经过意识层的深思熟虑。卡夫卡的很多作品借助梦境, 荒谬、非理性、象征、跳跃性思维等方法将潜意识里孤独、迷茫、困惑及失去自由的人生悲苦等表现出来。他的《判决》就是在这样的境界中写成的。

卡夫卡有一种无比强烈的对身份认同的焦虑, 这也许是他不自称文学家的原因之一。然而对我们来说, 还原卡夫卡作为伟大作家的身份, 对卡夫卡作品文体的研究才是最重要的。

摘要:弗兰茨·卡夫卡是20世纪整个西方文学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被誉为“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和“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因其“作家的作家”的美誉而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他以自己富有活力的形式创新和深邃宽广的思想内涵, 为小说创作开辟了一个另类的艺术空间。《未来千年备忘录》收集了卡尔维诺于哈佛大学发表的“诺顿演说”的前五篇讲稿, 集中反映了卡尔维诺关于文学的思想智慧。本文结合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备忘录》, 以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变形记》等来分析其文体特征。

关键词:卡尔维诺,卡夫卡,《未来千年备忘录》,卡夫卡作品

注释

1[1]谢莹莹:《卡夫卡的作品与现实》, 《卡夫卡文集 (增订版) 》 (第一卷) , 高年生主编, 作家出版社, 2011年。

2[2]卡尔维诺:《未来千年备忘录》 (英译前言) , 杨德友译, 社会思想出版社, 1994年。

3[3]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 刘象愚等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年。

4[4]弗兰茨·卡夫卡:《变形记》,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 叶廷芳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

5[5]卡尔维诺:《未来千年备忘录》, 杨德友译, 社会思想出版社, 1994年。

6[6]谢莹莹:《卡夫卡的作品与现实》, 《卡夫卡文集 (增订版) 》 (第一卷) , 高年生主编, 作家出版社, 2011年。

7[7]叶廷芳:《论卡夫卡》,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8年。

8[8]弗兰茨·卡夫卡:《变形记》,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 叶廷芳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

9[9]卡尔维诺:《未来千年备忘录》, 杨德友译, 社会思想出版社, 1994年。

上一篇:抓早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课改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