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家

2024-08-03

地理学家(精选12篇)

地理学家 篇1

王士性, 号太初, 明代地理学家, 浙江省临海市人, 生于1547年, 卒于1598年。他的代表作有《五岳游草》、《广游志》、《玉岘集》、《广志绎》等。王士性一生热爱旅游, 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游历过杭州、越中等地。王士性曾先后在南京、山东、广西、北京、河南、云南等地为官, 这期间, 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王士性旅游经历十分丰富, 他在欣赏各地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注意观察各地的人文景观。他每游历到一个地方, 都会详细记录当地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山川形态、文化古迹、风土人情及农业物产等要素。他将各地人文风俗与地理特色结合起来研究, 并写下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游记和诗文, 这其中就蕴含了王士性丰富的旅游思想。

一、王士性旅游思想的基础

广游思想是王士性旅游思想的基础。广游即通过广泛丰富的旅游活动获得新的知识, 提升自身智慧, 强调在旅游过程中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的重要性。王士性在做官时, 曾到全国各地游览。他在旅游的同时不断增长见闻并提升自己。在周振鹤所著的《王士性地理书三种》之中曾记载过王士性有关广游思想的文字:少年时他便产生了足迹踏遍三山五岳之志;纵使后来家道中落、为官繁忙、万事愁心、耗费千金, 王士性也从未放弃过对广游的向往[1]28。特别是在他赴各地为官期间, 客观上赋予了他广游全国的条件, 其足迹遍布明代12个布政司所辖之地。如果按照现行行政区划, 王士性所到之处包括贵州、河北、山西、云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山东、北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浙江17省。王士性游历地域之广在当时以及后世都非常人所能及。在广游中, 王士性还对所到之处的地脉、地貌、气候、水源、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宗教、历史、文化、经济、环境、发展规划等都作了极为详尽的考察。王士性在他所著的《广志绎》的自序中说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 绝不能相信有关世间万事万物的道听途说。可见他的广游思想不仅源自旅游所到之处的地域上的广泛, 而且还是他广泛考察所得的经验总结。

王士性通过广游获得了真实、宝贵的各地地理资料, 丰富了自己的地理知识, 就连他的好友、明代著名诗人冯梦祯也说:王士性对全国南北脉络、山川离合均了如指掌。也正是由于广游所带来的广博见闻让王士性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万象中通过加工整理而去粗取精, 进而高度概括成其独具一格但见地深厚的地理学思想以及旅游思想。王士性的《广志绎》以及《广游志》就是他晚年不再外出游历之后潜心而作的对社会现象和游历自然加以一定理论升华的名著。所以, 如果没有他早年的广游, 也就没有这些承载其主要旅游思想的宏伟著作问世。王士性足迹遍布的广游以及内容丰富的考察为他的旅游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王士性旅游思想的核心

王士性旅游思想的核心是他的旅游智育思想。所谓旅游智育思想, 就是以旅游活动为主要形式, 在认识社会与自然过程中丰富知识、启发智慧, 并思考所见所闻事物以及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在平日地理治学时, 王士性对于假笔于书、藉耳于口的治学之法非常反感, 其治学风格明显透露出以实践见真知的特点。王士性曾说:天地之间自然环境的变迁、社会人文情况的变化, 都可以在游历之中获得;一旦得到这些变迁、变化背后的深意, 其外形外貌如何即已不重要了。由此可以看出王士性旅游的目的是为探索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 也就是他所言之“意”。在《五岳游草》的序言中, 王士性也说道:那山林水域之间的神林塚、鱼龙宫、魑魅穴皆是我的老师, 欲获得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奥秘, 唯有通过旅游进行考察[2]15。所以, 王士性的旅游与常人的一般的游山玩水有着本质的区别, 他每次准备出发游历名山大川之前都会预先设计好一系列地理问题, 待游历结束返回之后再对这些问题一一作出解答。例如他在前往嵩山旅游之前思考过为何不足三十里的登山之路可以让嵩山有神州首岳之称的问题, 游后返回时他自我解释道:嵩山隐蔽于岝崿乱嶙之间、突出于广袤大陆平原之内, 无怪乎有特标所胜之奇。明代众多游士大多只注重山水自然, 唯独王士性将自然、社会、人文并重考察, 并通过分析概括得出了众多精辟独到的地理、旅游思想见解, 体现了他旅游实践以及旅游思想高人一筹的特色。

具体而言, 王士性一方面写下了大量有关名胜风景的游记诗和游记, 这些著作文字生动优美, 堪称不同地域旅游资源的真实写照, 为当世之人以及后人领略祖国壮丽河山、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 王士性的旅游考察活动及其从中提炼升华出来的旅游思想为我国古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例如他在浙江一带旅游考察后通过研究总结阐发了人地关系理论, 认为:居住在湖、嘉、杭等平原水乡的泽国居民, 居住在严、处、金等险阻丘陵的山谷居民, 居住在台、温、宁等大海连山的海冰居民, 三者各有各的民风民俗;泽国居民易富贵、尚奢侈、颇有缙绅之气势, 山谷居民性猛烈、轻刑法、习简朴、富有豪民之负气, 海滨居民重生死、宿水风餐、唯有海利是其一生寄托。王士性认为不同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价值理念。尽管这一思想更多是属于他的人文地理思想, 但无论如何也是源自他的旅游实践和考察, 也指引着他日后的旅游活动, 因此也是他旅游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他旅游智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正是在人地关系的地理学思想影响下, 王士性的旅游思想才具有了以智育为核心的特征。

三、王士性旅游思想的延展

王士性旅游思想的延展主要表现在他的旅游美育思想上。所谓旅游美育即以旅游进行审美教育,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自然、人文之美来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审美观。在王士性看来, 旅游审美可以划分为人游、神游和天游三个境界。人游是旅游者通过观察领悟到景物背后所隐藏的美的形式与内容, 但并没有形成一种个人思想意境或旅游意境。神游是旅游者不仅亲身领略到了自然的无穷魅力, 而且其灵魂深处也深受美的感召。天游是旅游审美的最高境界, 是以神游为基础培养出来的天地化育、情景交融、逍遥作游的奇特游境。从王士性对这三种旅游审美境界的概述可知, 正是由于他具有比较高层次的旅游审美境界, 才能如此精辟论断三种审美以及旅游境界的异同与关联。而他在众多游记作品中对于缙云仙都之美、桂林漓江之美、峨眉佛光之美以及杭州西湖之美的描述无不透露出他慧眼独具的审美能力。

例如他笔下的缙云仙都之美, 翠色尚滴、倒影半浸, 让人舒心明目;再例如他笔下的峨眉佛光之美, 平云之上白虹跨足, 绿紫黄红诸色晕于周边, 让人陶醉其中、目不斜视。由此可以看出王士性的旅游美育思想境界之高。尽管他本人并未在任何一部著作中谈论过自己的旅游审美究竟属于人游、神游还是天游中的哪一个层次, 但通过他笔下的旅游所见所感之美, 世人完全能从中领悟到自然美的真谛, 也完全可以在王士性旅游思想的影响下顿生游境奇观、享受美的愉悦[3]138。

王士性旅游思想延展的美育表现也可以说明为何他一生都游兴浓厚。前文所述其广游具有广泛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选择性, 游历目的地大多选择的是名山大川, 即便是在家乡浙江的旅游活动, 也多选择名胜风景区。这些地方的一个共同点即是容易为人们带来对于自然、社会、艺术之美的较高精神享受。可见王士性浓厚的游兴很大程度上缘于旅游的审美追求, 其次是在旅游考察中收获旅游之“意”, 从而让自己的旅游活动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

摘要: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的旅游思想源自他长期的旅游实践, 其广游的思想基础产生了旅游智育的思想核心, 也助推了旅游美育思想的延展。他的旅游思想内涵丰富、层次鲜明, 堪称中国古代游士旅游思想之经典。

关键词: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旅游思想

参考文献

[1]周振鹤.王士性地理书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2]徐建春.王士性论稿[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

[3]田连波.旅游审美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

地理学家 篇2

国际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彼得·迪肯教授作客大夏讲坛

作者:张仁开 2005-09-169月15日晚,大夏讲坛第16场学术报告会在校新逸夫楼报告厅举行。受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邀请,国际著名经济地理学家、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终身教授彼得·迪肯先生做了题为《缠结之网:跨国生产网路与区域一体化》的主题报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我校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教授、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书记谷人旭教授以及学校社科处的相关同志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吸引了来自资环学院、商学院、法政学院等数十个院系的学生。整个报告会为时 2个小时。

报告会开始前,资环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主任杜德斌教授代表全系师生对彼得教授的来访表示热情欢迎,并对筹办此次报告会的工作人员表示了衷心感谢。彼得教授主题发言之后,同学们踊跃提问、就相关问题与他进行了热烈探讨。彼得·迪肯教授是最早研究经济全球化现象的地理学者,在地理学界和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曾担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地理系主任、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顾问和瑞士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近年来对中国经济的国际化问题颇有研究。

科学家地理坐标 篇3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曾做过一项调查:在最受尊敬的职业排行中,科学家连续多年都排名第一。可以说,成为科学家是很多中国人小时候的理想,他们有着崇高的形象。科学家是运用知识来创造新技术的人,同时也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认知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技术手段,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和创造新的文化,为人民带来新的福祉。如果把科学这个领域比喻成一张地图的话,那科学家们无疑是这张版图上一个个坐标,他们代表了科技的发展高度。

长期以来,山东省科学院重视人才培养,着力突出学科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学术带头人、骨干力量和后备发展力量等各类研究人员合理配置的人才机构。30年来,山东省科学院培育了一支包括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中青年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高级专家在内的高层创新和管理人才队伍,目前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达1200多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2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0余人。近年来,围绕着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先进制造、生态环境等领域组建了20多个科研创新团队,在重点研究方向建立了“泰山学者”岗位,聚集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努力营造培养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一线创新人才、高技术企业经营人才和众多科研团队的良好环境。

孙立,许敏:生物质气化专家

孙立、许敏是中国新能源领域的知名学者,生物质能源转换与利用技术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之一,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技术的研究。

1985年,孙立在工作中发现,农村每年都产生大量的秸秆残余物,一部分被用作炊事燃料烧掉,还有一部分在田间地头白白地烂掉、烧掉,每到收获季节,田间地头“狼烟四起”,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被称为农村中的一大“公害”。他带领许敏等课题组人员开始着手对全国的秸秆资源状况进行调研,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了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的技术路线,率先建立了秸秆气化集中供气试点,并将技术辐射到全国,先后在国内二十多个省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并对全国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孙立为学术带头人,科技部和山东省政府建立了“国家秸秆气化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山东省生物质气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十五”期间,孙立完成了新一代两步法生物质气化和发电技术的研究,使生物质气化的技术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需求,孙立等又提出了分布式生物质气化发电、生物质合成二甲醚、生物质制氢、生物柴油等新的技术路线,为中国生物质转换及利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为山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的首席专家,许敏带领课题组进行了生物质气化发电示范点的建设和试验研究,经过多次反复的试验改进,2005年在济南市董家镇柿子园建成了200千瓦的生物质气化发电示范工程。示范点建成后需要不断地调试运行,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炎炎夏日,课题组人员在示范点一待就是几天。经过艰苦努力,示范点气化机组和发电机组均已达到设计负荷并能稳定运转。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为农村区域供电提供了良好的模式和思路,为解决农村电力供应稳定,缓解偏远地区缺电少电现象,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孙立、许敏等领导研发的“生物质热解气化集中供气技术”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秸秆能源”获2006年“全球能源奖”一等奖,孙立个人获空气组第二名:许敏负责承担的“生物质热化学转换特性及过程研究”获得山东省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刘统玉:泰山学者、光纤传感专家

刘统玉,是山东省科学院的公派留学归国人才。从1990年起,在留学英国14年期间一直从事光纤传感技术研究,在光纤传感技术的多个研究领域,包括光纤光栅、光纤干涉仪、光纤智能结构和光纤化学,生物医学传感等都达到了较高的造诣。2004年,他回国后担任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首席专家,是光纤传感技术学术带头人。

刘统玉实现了山东省光线传感研究的从无到有。归国后,他组建了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光纤传感研究平台和山东省光纤传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凝聚了以3名博士、6名硕士为骨干的20多人的研发团队,并担任“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进入了国家863专家组。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目前已拥有了20余台/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技术研发设备,具备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刘统玉带领的科研队伍致力于光纤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目前光纤平台主持国家863课题1项,参与国家863课题1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主持省、院重点课题各1项。此外,刘统玉还注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建立了中英合资山东微感光电子有限公司,目前已开拓了电力、煤矿、石油、医疗等领域的市场,致力于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英龙:信息技术专家

王英龙是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山东省科学院院长助理、山东省计算中心、山东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以及山东省信息系统测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主任。2002年度被国务院授予“具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当时的科研力量还比较分散,科研规划缺少长期、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难以实现科技资源和成果的共享服务。面对这些困难,王英龙创造性地提出建设“山东省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设想。他带领广大科技人员经过5年的努力开发,使这个平台上拥有“山东省计算机网络质量监督检验站”、“山东省软件评测中心”、“山东计算机司法鉴定所”、“山东省涉密计算机网络测评中心”等社会公益性服务机构,已经成为山东省信息化标准规范、质量保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为了使科研成果更好地为地方服务,2005年王英龙提出与济南高新区齐鲁软件园进行科技合作,为软件园现有的研发平台提供技術支撑,并协助其进行动漫渲染平台、服务外包平台的建设,协助软件园对企业进行信息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与软件园联合申报国家、省市各类项目达5项,争取科研经费376万元,成为齐鲁软件园“CIIIC软件与数据服务中心”重要战略合作伙伴。

王知学:汽车电子专家

今天,社会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人们希望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代步工具,更希望汽车是生活及工作范围的一种延伸,在汽车上就像呆在自己的办公室和家里一样,可以收听广播、打电话、上网、处理工作。汽车电子化的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用来开发新车型,改进汽车性能最重要的技术措施。王知学作为山东省科学院嵌入式技术、汽车电子研究领域学术带头人,一直致力于汽车电子技术研究,先后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863”软件重大专项“vASOS-基于OSEK/VDX和OSGI的嵌入式汽车软件平台系统和关键技术研究”是2004年国家启动“汽车计算平台工程”后首批汽车电子领域重点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汽车软件平台系统和关键技术以及相关平台和传感器产品;山东省2007年重大专项“汽车车身网络及相关ECU系列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是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的首次运行项目,开发了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身总线系统产品并实施产业化。

地理,地理,重在“理” 篇4

一、追根溯源,究因求果

面对纷繁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千变万化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掌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追根溯源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授常规能源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对世界煤炭、石油的分布,往往比较容易发现“煤炭和石油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这一分布特点,但当老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特点时,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追溯煤炭和石油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年代,联系地壳演化史中所学过的知识,学生就知道古生代中后期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而其它地方仍以海洋为主。这种溯源推因式的启发,不仅能使学生加深该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巩固旧知识,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二、简程演示,绘讲结合

简程演示,绘讲结合,以形象直观的绘图讲解(或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配之以简明的语言提示,来讲授比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这不失为一种好的讲授法。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 画示意图。这是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教学方法。如在水循环的教学中,教师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水循环示意图,将水循环的概念、发生区域、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三种类型等都显示在图中,既简洁明朗又直观形象,是一种既省时又有效的好办法,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 列简表。这种方法常常与综合比较法综合使用。对于内容复杂、对比要素较多的知识点,此法尤宜,如冬夏季风的比较,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的地理环境和农业特色的差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等都可用列简表的方法来解决。在复习课中,还可通过列出单元的知识结构简表,使学生了解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当然,这种方法虽然简要明朗,但难免显得枯燥乏味,所以运用此法时可结合其他的一些比较活泼生动的方法(如联想对比法、竞赛抢答法等)进行。

3. 过程式概括。这种方法就是将复杂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简化成简明扼要的程序,比如可将降水的形成概括为:不饱和空气—上升冷却—过饱和空气—水汽凝结—形成云滴(云)—继续上升冷却—云滴增大成为雨滴、雪花或冰雹(降水)。

又如当讲述能量的转换和传递时,举一个用煤炉烧水的例子,可用简式表示:太阳能(太阳光)→生物能(绿色植物)→化学能(煤)→热能(火)→水温上升。这样一个简单的式子,不仅能使学生理解能量的转换和传递,而且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能源利用的过程离不开能量转换和传递这一知识,可谓事半功倍。

三、运用比喻、化难为易

波芬培格等的研究表明,教学方法越简单,学生的心理疲劳产生得越快。地理教材涉及许多理论性较强的地理现象和原理,在授课过程中,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时刻抓住学生,才能随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而形象比喻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紧密联系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物或现象,选择那些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配以直观美丽的图画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则不仅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将晦涩的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记忆。例如在讲环境人口容量时,可将环境的承载量比作汽车的载客量;在学习气温的日变化时,学生对“正午过后,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地面温度却仍在升高,至午后14∶00达到日最高温”这个知识点一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以自己的月工资收入、消费支出和银行存款变化来打比方,疑难问题就迎刃而解。此外,还可将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关系比喻为炸弹的爆炸力与杀伤力之间的关系,以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比喻为来回摆动的钟摆,将解决城市问题的两条途径比喻为对肥胖症患者的“减肥”和对体弱病者的“调理”,等等,这些浅显的比方,不仅可起到使学生易于理解、加深记忆的效果,而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趣味盎然。

四、联想比较,深化理解

地理学是一门融环境、经济、数理化生等各门学科相关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对地理学中一些综合性强、学生好奇而模糊的问题进行联想比较,开启学生的联想思维,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引证地理知识,就能使学生豁然开朗。例如,学生对石灰岩溶洞的形成往往易于理解,而对于洞内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往往难以理解,但只要借助化学方程式:CaCO3+CO2+H2O=Ca (HCO3) 2,并明确这种化学反应具有可逆性,就不难理解钟乳石等的成因了。又如,学生对太阳巨大能量的来源难以理解,只要引用物理学中的质能方程:△E=△m·C2,这就不难理解太阳每秒钟损耗约400万吨质量所转变成的能量是何等巨大了。另外,如生物遗传工程、高分子合成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学技术都要旁征其他学科知识。

五、制作教具,直观呈现

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制作和利用简单的教具模型,充分利用教学挂图、板图、板画、多媒体技术进行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通过感性的具体材料获取抽象的理论知识。如许多学生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对等高线、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缓坡、陡坡等感到难以理解,这时,只要使用“等高线山地模型”(可用泡沫自制)就能一目了然。另外,如褶皱、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等都能就地取材制作教具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总之,在地理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采用以上方法,或单独使用,或交叉并用,都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理解能力,获得丰富的、多维的地理知识,为将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涂德.中学地理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1999.

高二地理教案-----世界地理 篇5

【复习方法】

1.对于区域(国家)特征的复习,要抓住区域最主要的特征,重点突出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运用地理要素联系分析法复习,把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综合起来,构建知识网络,尤其是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例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亚洲地形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2.善于运用比较法。比较法是复习区域地理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区域比较,再一次认识不同区域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提高对相似知识的辨别能力,也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法必须注意:同类地理事物或不同类地理事物的相同属性才能进行比较。

(1)区间比较。如:非洲的热带雨林气候与南美洲的热带雨林气候、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地形(2)国家比较。如:中国与美国、印度与巴西、日本与英国 【复习纲要】(结合地图册和《区域地理)重点落实以下知识)(1)各大洲重要特征

①东亚的东西差异;

②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产; ③中亚干旱气候;

④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

⑤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单一产品经济;

④欧洲西部曲折的海岸线、温带海洋性气候、发达的经济;(2)各国的重要特征:

①日本地狭人稠的客观事实和对外依赖的经济特点; ②印度水旱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③埃及的尼罗河及其赠礼;

④德国重要的地理位置及其发达的乳畜业; ⑤俄罗斯独特的交通与工业;

⑥美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其居世界首位的工农业; ⑦巴西盛产热带经济作物;

⑧澳大利亚半环状的气候和丰富的资源: ⑦美洲南北纵列分布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⑧南极洲寒冷的自然环境。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一般货轮6月初从广州出发驶往伦敦,历时近2个月。完成下列1-3题。

1.货轮依次经过的海峡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2.若沿途不装卸任何货物,货轮吃水最浅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3.沿途中,白昼最短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关于下图中①②两地气候异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气候特征相似,且都是干(旱)季气温较湿(雨)季偏低 B.两地所属气候类型在南北半球都有大面积分布 C.①地干(旱)季时降水比②地干(旱)季时多 D.②地湿(雨)季时降水比①地湿(雨)季时多

下图是“沿经度20°线上某大洲地形剖面图和高空大气环流形势图”,读图完成5~7题。

5.该洲的地形特征为

A.以高原为主

B.三大纵列地形单元 C.东南高西北低,平原为主

D.中低周高以山地为主 6.图示前后大气环流状况,此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A.尼罗河水量大增,阿斯旺大坝的发电量进入高峰期 B.图中C地树木落叶,草木枯黄,动物大规模南迁 C.开普敦少雨,好望角附近风急浪高

D.中国塔里木河进入枯水期

7.B地区土地利用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为

A.土地沙化,降水稀少

B.土地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破坏

C.土地荒漠化;过度垦殖和放牧,破坏植被 D.热带雨林破坏;人为砍伐 读甲、乙两个国家的轮廓图,回答8—9题。8.甲乙两国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A.都分布有热带草原景观 B.国土全部位于南半球 C.人口集中分布于国土东北部 D.东岸有暖流西岸有寒流经过

9.关于两国进口贸易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出口铁矿 B.都进口热带经济作物 C.都出口小麦、咖啡

D.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 读下图,据此回答10-12题。10.乙图中的丙国在甲图中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正常年份,丁河河口附近海域

表层海水的盐度最小值出现在 A.2月份

B.4月份

C.8月份

D.10月份 12.从中国乘船驶近①国附近时,人们都会感到海面风平浪静,其主要原因是

A.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B.高楼林立,降低了风速

C.受峡湾地形的影响

D.附近陆地的植被覆盖率高 下左图是某区域年等降水量图。读图回答13--14题。13.导致图中L地与Q处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植被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海区属于印度洋

B.Q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C.该区域为热带草原景观

D.油橄榄是该区域主要农作物之一

图3为部分国家盐碱化土地情况统计。完成15~16题。

15.盐碱化土地占总灌溉面积比重最大的两个国家,其灌溉水源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A.湖泊水 B.高山冰川融水 C.雨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 16.图示国家中,土地灌溉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A.印度 B.土库曼斯坦 C.美国 D.中国 以下为“世界两条大河的三角洲略图”,据此完成17~19题。

17.关于两个三角洲自然地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区全年盛行西南风

B.两地区气候形成原因相同

C.两地区的主要河流水量丰富

D.两地区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 18.关于两个三角洲目前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区易受风暴潮侵袭

B.乙地区常受台风影响

C.甲地区经常发生海啸

D.乙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 19.如果城市A、B利用当地原料发展工业,最适宜的工业部门依次是()

A.棉纺织工业、麻纺织工业

B.麻纺织工业、棉纺织工业

C.水产品加工业、造纸工业

D.电子工业、制糖工业

读下图(图1)完成20—21题

20.关于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两图所示地区属于同一个大洲 ②甲图所示地区位于乙图所示地区的西北

③乙图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 ④两图所示地区均位于大洋西岸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③④ 21.图中两个半岛的有关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两个半岛的西部地区均有高大山脉

②两个半岛的地形均以平原为主,河网密布 ③a点所在半岛受冰川作用影响,海岸线曲折

④b点所在半岛气候由南向北大陆性渐强 A.②①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综合题

22.读下面两幅“著名海峡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甲、乙两海峡附近区域的气候特征。

(2)甲、乙两海峡沿岸地区主要的农产品分别有哪些?

(3)1月,一艘由甲海峡开往乙海峡的轮船,经过甲海峡时风高浪急,而经过乙海峡时则风平浪静,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的A是 河;B是 高原。

(2)A河流域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气候,从位置、地形、气压带、风向带、洋流等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3)A河航运条件及其形成原因是。(4)与A河纬度相近的另一大洲上的一条大河是。简要分析它在流向(总的趋向)、流量、水能、航运条件等方面与A河的差异。24.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从10多年前单一化的“倒爷经济”(没有品牌和售后服务的一次性买卖)到今天以科技、能源合作为主的多元化贸易形式,中俄贸易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个互惠、稳定、规范的中俄经贸关系正在形成。

材料一:俄罗斯目前正在整体经济规划上向东部倾斜(包括西伯利亚和远东),有如中国的“西部大开发”,而周边国家是拉动这项计划不可缺少的力量,俄罗斯最近不断表达与中国在西伯利亚及远东合作开发的意愿。材料二:俄罗斯的河流和湖泊图(甲)和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资源指标(%)示意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与西部经济地带之间以

、(两自然事物)作为分界。

(2)俄罗斯东部经济带的人口密度约为西部经济地带人口密度的。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和。

(3)图中代号为②的河流的名称是,简述它水量丰富但是水运不发达的原因。

(4)结合图乙,试从人口、资源、经济的角度,分析俄罗斯在经济发展中将进行“东部大开发”的原因。

(5)俄罗斯的货流以煤、石油、天然气、木材、建材和粮食为主。根据俄罗斯的国情,其东、西部经济地带间运输量最大的两种运输方式应为

和。

(6)与一些欧洲国家相比,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原因是什么? 2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湄公河是一条国际河流。2008年3月3日,围绕加强资源、能源合理利用,扩大贸易市场等问题,湄公河流域有关国家领导人召开了第三次经济合作会议。

⑴湄公河在图上的数码是_____,它在中国境内被称为_____江,最终流入______海。

⑵该流域所在半岛的地形特征是________分布,这种地形分布特征是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强烈挤压抬升和流水的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

⑶该流域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产区,其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我国下列各省区中,与湄公河流域开发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单项选择)A.贵州省 B.云南省 c.青海省 D.西藏自治区

⑸流域内各国具有各自的地理优势,易于形成互补。图中甲、乙、丙、丁、戊代表的国家中,水能资源最丰富国家的代码是____,世界重要的橡胶生产国和出口国的代码是____,世界稻米出口量最大国家的代码是____________。

⑹我国与流域内其他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各题。(1)试简述北美洲和亚洲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图中A、B两地农业地域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中C、D两地纬度相当,但两地年降水量差异较大,试分析其原因。

(4)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大西洋暖流流速减缓,对图中①、②两区域气候影响更大的是_________地区,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图11中甲、乙分别是两个大洲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21分)

图11

23.5° 0° 23.5°

(1)这两洲的气候类型有什么相同?请说明原因。(4分)

(2)甲洲的地形有何特点?(5分)

(3)乙洲有哪种气候类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请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等方面分析原因?(12分)《世界地理复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D2A3D4D5A6A7C8A9A10A11C12A13C14D15B16D17D18A19B20C21D

(二)综合题:22.(1)甲地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乙地终年高温多雨。

(2)甲图所示区域主要生产花卉、蔬菜、水果等;乙图所示区域生产天然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3)甲海峡冬季受西风影响,乙海峡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23.(1)A.亚马孙河 B.巴西高原(2)热带雨林气候

A河流域大部分地处赤道两旁,终年高温,处于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之下,多对流雨;其南面为东南信风带,北面是东北信风带;A河流域大部分为平原(亚马孙平原),以南为巴西高原,以北为圭亚那高原,西面为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平原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岸有赤道暖流经过。由东北、东南海面上吹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的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3)A河中下游流经平原,终年水量丰富,水流平稳,通航条件好。

(4)刚果河(扎伊尔河);刚果河发源于刚果盆地东南高原(赞比亚的东北部)地区,河流呈弧形穿过刚果盆地,向西注入大西洋;刚果河流域面积小于亚马孙河的流域面积,流量也小于亚马孙河;刚果河流经盆地边缘及下游河段时,河谷深,水流湍急,水能资源比亚马孙河丰富,而航运条件比亚马孙河差。

24.(1)鄂毕河 冬季严寒,结冰期长;沿岸地区人口稀少;南北方向经济联系弱,物资运输需求量小。(2)①人口、科技力量和经济重心相对集中在西部区域,而重要资源和大部分国地面积分布在人口相对较少,经济较落后的区域。经济和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制约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②俄罗斯的东部大开发可以把落后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③东部大开发可以为西部地区提供大量的资源,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④可以缩小东西部经济水平差距,促进全国经济发展。⑤加强与东亚各国的经济联系,巩固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3)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的自给程度很高,进口量小;俄罗斯有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部门体系和深厚的国内市场。

25.⑴③;澜沧;南 ⑵山河相间;侵蚀(切割)⑶气候湿热、土壤肥沃、劳动力丰富、水稻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⑷B ⑸甲;丙;丙 ⑹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流域内各国国际大通道的建设;有利于流域内各国资源优势互补与市场共享;有利于流域内各国经济共同发展与繁荣。

26.(1)北美洲西部为高大的山系,东部为低缓的山地、高原,中部为平原,总体上地势呈东、西高,中间低的特点;亚洲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2)现代谷物农业 水稻种植业(3)D地年降水量比C地多;C地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D地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风从海洋带来充沛的水汽,降水多。(4)② 气候变得干冷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 篇6

一、征文范围

1.新理论探讨:地理学习理论、地理教学理论、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理论等。

2.新课标探讨: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课程理念、地理课程目标等。

3.新课程探讨:初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实施与推进、地理教学实践与探索等。

4.新教材探讨:初高中各版本地理新教材的分析、研究与教学设计等。

5.新方法探讨:案例教学、活动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

6.新技术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多媒体教育的研究等。

7.新高考探讨:地理高考复习、地理中考及各类考试的改革研究等。

8.新教师探讨:教师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终身教育,骨干教师培养等。

二、征文要求

1.论文应观点鲜明,主题明确,有启发性和代表性;表达准确、格式规范、条理清楚,最好打印文稿,以2 000~5 000字为宜。

2.纸质论文请寄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杂志社收,邮编:400030,务请在信封正面注明“创新杯征文大赛”字样,以区别于其它稿件。电子稿件请寄至:dljy@cqnu.edu.cn,并在邮件主题中注明“创新杯征文大赛”。

3.参评论文每篇评审费为120.00元(中国地理学会正式会员凭会员证复印件,每篇论文评审费100.00元)。寄出论文时请一并从邮局汇款且在汇款单附言注明“评审费”字样。汇款人姓名、地址必须与论文作者的姓名、地址一致。汇款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杂志社(400030)。

4.征文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09年7月31日截止(以当地邮戳为准)。

5.论文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三、评奖办法

1.主办单位将邀请有关专家、教授、特级教师组成评选委员会,对论文客观公正地评出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

2.获奖证书将加盖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公章。

3.获奖揭晓后,拟将在本刊2009年第5期公布获奖名单。

4.欢迎对本次活动提出意见及建议。

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教育》杂志社

地理学家 篇7

一、关注学习过程, 确定三维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涉及到不少的地理知识。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 应当清醒地意识到, 教材中的这些地理题材不只是用来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地理知识的, 而在于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 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及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因此, 在处理这类以地理题材为内容的品德教材时, 除了知识目标要准确规范之外, 更要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力求多元综合, 关注学习体验, 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用这样的眼光来确定教学目标, 就能把我们习惯了的“知识地理”教学变为“生活地理”教学, 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

《从世界看中国》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单元中的一课, 分“中国在哪里”、“哇, 这里太美了”、“我们的邻居真不少”三个板块, 它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本课教学我是分两课时完成的, 第一课时教学“中国在哪里”、“我们的邻居真不少”两大板块内容。在第一课时教学中, 我努力把握“地理教学为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服务”这一准绳, 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运用地图说出我们的地理位置, 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到中国是世界地球村的普通一员, 左邻右舍的关系是涉及地区和谐、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地图, 并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地图阅读、资料搜集、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本领。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了解中国国情概况的基础上, 了解中国幅员辽阔、邻国众多的特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邻国和睦相处的美好情感。

上述教学目标的制定既有知识目标, 又有情感目标, 体现知识性与情感性的和谐统一。然而,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地理知识的教学与品德教育是融为一体的。“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既是地理教学的落脚点, 更是德育教育的出发点。在学生充分认识祖国的地理位置, 了解其地域辽阔、邻国众多的基础上, 适时引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战争冲突等历史、时事, 如钓鱼岛事件、丝绸之路等等, 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历史、地理的探究欲望。这样的过程, 也就把“五爱教育”目标切切实实地落到了课堂教学中来。

应当说, 这样的内容由于受阅历的限制, 学生容易在感情的体验上出现断层, 难以达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邻国和睦相处”的情感目标。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 可以依托教材, 围绕“地理位置”这个原点, 借助网络, 给学生呈现足够的图片及链接, 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缩短时空的距离, 找到更多地理和德育的契合点, 以此来更好地达成情感教学目标。

二、挖掘教材内涵, 整合教学资源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材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 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鲁洁教授也说过:“新教材是你的‘拐杖’, 是你进行教学的一个话题, 是你组织教学的一个范例。”这就明确告诉我们, 在教学实践中, 要智慧解读教材, 灵活处理教材。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内容也不例外。课本中呈现的文字和图片都是静态的。如何将“静态”的教材转化为“动态”的学材?让它变得更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解读、处理、呈现的能力。日常教学中, 我抓住“儿童的社会生活”这条主线, 结合儿童现实生活来对教材创造性地解读、整合、开发,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设计学生活动, 活化教材知识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 只有这样, 教材才能处于被“激活”状态, 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教学中, 我常常会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品德发展的具体特征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重新组合和筛选, 挖掘能够焕发课堂生命活力的地理知识点。

(二) 恰当运用媒体, 呈现教学内容

教材中的一些文字、插图是静止的。而这些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与人文情怀, 该如何使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有机整合, 提高地理题材品德教学的实效呢?我从儿童的生活出发, 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 以多元灵活的方式呈现表征 (学习内容) ,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纳与理解。例如在教学《天有不测风云》时, 适时地播放地震和洪涝的视频影像, 不仅能直观地展示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和破坏性, 更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进而迸发真实的感受。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在低沉的音乐中浏览一幅幅灾难过后众志成城, 互帮互助的感人画面, 容易让学生心有所动, 情有所牵。又如在教学《高峡出平湖》一课时, 为了突破“万吨巨轮过船闸”这个教学难点, 我制作了“船过三峡”的flash动画, 配合学生的讲解, 运用fash的动态演示, 直观形象地展示万吨巨轮过三峡的情景。课堂上, 学生恍然大悟,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此基础上, 再引发学生感受三峡工程建设的艰难与伟大, 本课的情感目标也就落到了实处。

(三) 巧设比较方式, 加深学习体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不少地理知识显得比较抽象、难懂。在处理这样的教学点时, 我常常会较多的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 然后想办法把这些抽象的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给他们, 并通过创设情景, 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去感受、体会, 进而感悟社会, 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中国有多大》一课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悟“960万平方千米”这个数字, 体会里面饱含的人文内涵, 我作了以下的片段设计:

(1) 比较苏州市与江苏省的面积。

师: (课件出示苏州地图) 同学们, 你们知道, 我们生活的苏州市有多大吗?生1:8488平方千米。师:在我们的感觉中苏州已经是挺大的了, 但是, 我们的江苏省有多大? (课件出示江苏省地图) 生2:102600平方千米。师:它的面积相当于我们几个苏州市这么大?

(2) 比较江苏与中国的面积。

师:江苏省真的是非常地大, 但是在祖国的版图上, 它占有多少呢? (课件在江苏省地图的基础上呈现出祖国的宏伟版图) 生3:哇!原来我们的江苏省在祖国版图上就这么一点点大啊!师:那我们祖国领土的面积有多少呢?生4:960万平方千米。

(3) 结合中国地图, 再次比较中国与江苏省、苏州市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计算下, 我们的祖国相当于多少个江苏省!想当于多少个苏州市这么大!如果把我们的中国比作一个大西瓜的话, 那我们的苏州只是一颗西瓜籽那么大。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 我们的祖国可真大!出示视频 (2月, 海南岛沙滩边人们在嬉水, 黑龙江那里却是个白雪皑皑的世界;暑假7月的7点, 苏州这里已经灯火通明, 云南那边还是白昼) 。

(5) 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景象呢?你再一次感受到了什么?

这样, 通过让学生从家乡的面积出发, 逐步推算、比较巧妙地解决了这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960万平方千米”这个平面的数字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起来, 民族自豪感也在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这堂地理题材的品德课堂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决定了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让课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展开,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汇报交流的过程中了解知识, 掌握技能, 明白道理, 健全人格, 最终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一位教师在执教《可爱的地球》一课时, 采用了直观的教学方法。他借助地图、地球仪、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 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得品德课一改往日的那种说教模式, 整个课堂活起来了, 学生动起来了。

其实, 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很多, 网络探究、社会调查、参观访谈、辩论演讲等等都是师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好方法。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努力创设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 以此来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 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隔海相望》、《跟着唐僧去西游》、《金字塔下留个影》、《奥林匹克的故乡》等内容, 我们都可以借助网络, 设计相应的探究、辩论等活动。在《跟着唐僧去西游》一课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如果印度国家将神牛迁移出新德里, 你觉得这样做合理不合理?说说你的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 班级里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开始了, 有的学生表示不应该迁移出去, 因为牛在印度人民的心目中是无比神圣的, 他们会用最好的食品来供奉它们;他们还会建造“圣牛养老院”, 牛衰老后, 可以送至“圣牛养老院”供养……这足以说明牛在印度人民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 所以不能迁移。又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迁移出去, 其原因就是会影响交通, 还会影响城市美观, 造成环境污染等等。这样的辩论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地内容的兴趣。它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 更有效地扩大了知识面, 增强了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以上是本人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段时间的实践, 使我坚信: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和课程性质, 智慧解读教材内容,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 改进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的品德课堂一定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肩负起培养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浅析中学地理当中的贸易地理 篇8

1. 贸易地理的重要性

1.1 地理环境是贸易活动的基础, 任何国家及贸易集

团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各地区的空间定位反映出该地区贸易活动的特殊性, 自然、人文、经济这三大环境贸易地理对各国各地区的贸易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 地理环境与贸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各国经济贸易活动都是在世界市场中进行的, 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 需要用地理学的理论方法, 研究国际贸易活动的地域分工和地域组合的空间特征, 分析国际贸易活动的区域差异性, 并根据贸易的相关理论深入研究产生国际贸易地域分工的原因及其规律, 关于各国商品和服务活动, 以及生产要素流动的原因与地理方向, 是什么因素决定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的结构等内容。

1.2 贸易地理是边缘学科, 内容涉及广泛。

贸易地理是研究经济贸易布局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在研究经济贸易地理基本理论和全面分析、阐述我国及世界生产布局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贸易商品流通的规律和特点, 全面反映了世界贸易布局的现状与变化。实质上社会物质生产和商品贸易的空间分布与组合, 包括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及对外贸易各部门在空间上的布局, 它与商业地理接近, 但是又不同于商业地理。商业地理主要是研究商业活动的地理分布, 商业活动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 商业活动的空间组织或地域结构规律等商业活动的地域特点。而贸易地理揭示了贸易布局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为社会物质生产和商品贸易流通而服务。贸易地理研究地理环境对贸易布局与经济发展的情况和特点, 揭示国内和国际贸易商品流通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 为合理规划社会物质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布局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从而为社会物质生产和贸易流通服务。

2. 贸易地理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现状

中国的中学地理教育开始于十九世纪末, 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 地理课已成为中学开设的必修课之一。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集人文、经济、自然于一体, 中学生需要一些地理知识的储备也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 地理学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 其价值取向是“自我完善”, 中学地理内容也是在不断地“自我完善”的。贸易地理虽属于经济地理的一个分支, 但是却又紧紧地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结合, 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可是, 贸易地理在中学地理中有多少?从我们现在四个版本 (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 的教科书内容来看, 贸易地理在中学地理当中是很少的, 有的版本甚至没有。由于教材上没有关于贸易地理的知识, 地理教师经常认为它是不重要的。实际上恰恰相反, 贸易地理有着独特的内容, 它介于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 内容涉及广泛, 能够使中学生既认识自然世界, 也认识人文世界, 通过两个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懂得人类的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相关。但现实是贸易地理的内容教师没有或者很少谈及, 这使中学地理教育的内容不具有完整性, 是让人深思的。

3. 中学地理添加贸易地理的必要性

3.1 从世界的发展来看, 中学地理需要贸易地理。自

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也是一国对外贸易产生、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对各国产业结构、进出口结构、进出口商品流向均有显而易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利用、保护能力不断提高, 自然界及自然资源对经济贸易活动的影响及作用随之减弱, 因此, 自然环境对经贸发展的促进与制约因素作用不是决定性的, 必须运用综合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自然与人文因素相结合的观点来正确分析自然条件与资源对经贸活动发展的作用。

3.2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

中学地理需要贸易地理。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很多方面。总的来说, 贸易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发展国民经济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动力和条件。从表面来看, 对外贸易与地理学无关或者说关系不大, 但是大家都不能否认任何贸易活动都必须落实在一定的地域上, 均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国际贸易地理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地区的地理分布, 以及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地理学科完成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任务, 即加强国际贸易活动空间表现的研究。

3.3 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

中学地理需要贸易地理。地理是一门空间性很强的学科,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贸易地理属于边缘学科, 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许多问题的挑战, 因而向地理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研究课题, 要求地理学界努力探索, 积极大胆发展和创新, 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在实践中使学科本身得到发展。这就要求中学地理内容不断地前进。

3.4 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

中学地理需要贸易地理。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第一生产要素。中学生是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基础。以中学为起点, 让学生提早知道现在世界的贸易环境和地理环境,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力, 使他们文、理有机结合, 及早地为成为贸易地理的人才做准备, 毕竟既精通贸易知识又精通地理知识的人才是我们国家最缺乏的。

3.5 为培养学生的技能, 中学地理需要贸易地理。

中学地理的知识是地理知识的基础, 中学也是技能培养的基础。要培养复合性人才, 就必须让其掌握更多的技能。贸易地理是一门重观察的学科,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观察技能。贸易地理知识又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它把贸易与地理环境视为一个整体, 将社会活动和自然条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进行研究, 这就能更有效地引导中学生掌握社会经济活动和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外在联系, 培养中学生进行简单分析、综合、对比、推理能力, 为其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6 为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

紧迫感,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中学地理需要贸易地理。使学生能够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中学地理教育责无旁贷。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 符合时代需要与社会需要, 繁荣我们的地理教育事业, 在中国贸易地理教学中应具体、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愿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建设现当代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要加强国情教育, 使学生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祖国的贸易形势和经济情况, 懂得并理解国家基本国情, 明确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方向和奋斗目标。

摘要:世界经济不断向全球化方向发展, 贸易地理在此过程中极为重要。本文提出了贸易地理在中学地理教育当中的必要性, 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贸易地理,中学地理教育,重要性,必要性

参考文献

[1]于天福, 杨世连丹.谈加强国际贸易地理研究问题——兼谈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任务[J].丹东师专学报, 1994.1.

[2]鲍玉莲.试论经济地理学科中关于经济活动的经济观教育[J].集宁师专学报, 2007.3.

[3]李小建, 李国平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张敦富, 孙久文等.知识经济与区域经济[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4.

[5]林玉珠.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初探, 2007.6.

[6]蒋珠燕.国际贸易地理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8.8.

[7]张坚.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地理教育——论地理教育在培养跨世纪人才中的作用[J].玉溪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5.4.

[8]李继术.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6.

[9]陈尔寿.我国中学人文—经济地理教育的演变[J].人文地理, 1991.4.

地理学家 篇9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上你的课,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是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去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课堂上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教师诙谐的语言、优雅的教态、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素养、某一个特长等,这些都可成为学生崇拜的焦点,也是良好关系建立的条件。这样就可形成由崇拜到愿意和你接近,愿意上你的课,教学效果自然会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道德、思想、业务及工作素质,还有业余爱好特长素质。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学家 篇10

关键词:学习模式,生活感知,地理规律,社会应用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 注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不仅重结论, 更重过程, 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改正是要解决以上问题, 它呼唤地理课堂学生学习的新模式, 突出地表现在地理课程理念的更新上, 并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地理课程新理念。在新的地理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笔者发现“生活·地理·社会”是很好的地理探究学习模式。

一、设计理念

“从生活走向地理, 从地理走向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让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真正走进课堂, 落实到平时的学习之中, 使学生真切感受“生活·地理·社会”这一基本学习过程,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学习流程与分析

以“地球的公转”为例, 知识点繁难多, 很多教师都觉得课堂教学时间不足, 死死揪住学生弄不懂的问题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其实大可不必。看一下课标要求:用实例说明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活动建议: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以上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为: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本节课学习流程与分析如下:

1. 生活感知阶段。引导学生回答并思考:

(1) 一年当中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你自己影子的长度相同吗?什么季节长一些, 什么季节短一些?你知道为什么吗?

(2) 一年当中不同季节白天、黑夜时间的长短相同吗?什么季节白天时间长, 什么季节黑夜时间长?你知道为什么吗?

分析:以上问题都是从学生的平时生活感受出发, 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来源于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 对影子长短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学生往往感受较深, 只是对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少进行过思考。两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生活之中, 就在自己的身边, 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 增强了学习兴趣, 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 同时也体现了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的理念。

2. 探寻地理规律阶段。

(1) 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问题的“为什么”进行猜想, 导入新课,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2) 活动:一名学生拿着白炽灯充当太阳, 另一名学生拿着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 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并探讨可能存在的差错, 要求学生记住每一个细节。

(3) 观看地球公转的视频资料, 教师说明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前人通过长期观测而模拟出的地球公转的真实情况。

(4) 请两名学生再次演示地球的公转, 其他同学则认真、仔细地观察, 直到准确无误为止。

(5)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球公转的特点 (中心、方向、周期等) , 尤其是想办法让学生发现公转时地轴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而且是倾斜的。

(6) 图示太阳光直射地面并思考: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方向始终不变, 那么, 太阳光在地球表面直射点的位置是否改变, 有何变化?

(7) 观看视频 (同时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地球公转时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及二至二分日。

(8) 学生交流讨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并请学生代表发言 (说得好的要及时表扬, 多鼓励) 。

(9) 学生尝试猜想并解释:影子长短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所致 (不必深究, 学生认可就行, 说得好的要及时表扬, 多鼓励) 。

(10) 引导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释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 (学生能初步明白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地球表面太阳热量分布不同即可) 。

分析:以上为学生发现问题后探究原因而得出规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强调通过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倡导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期望通过探究式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探究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细致、全面、敏锐的观察能力, 合理、有效地运用比较等方法的能力, 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想象以及大胆猜测的能力。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让教师少讲解, 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 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具有适宜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 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 促进他们亲历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发展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采用表扬的手段, 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激励, 有成功的体验, 拥有自信心, 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

3. 尝试社会应用阶段。

学生交流讨论:如果有机会到澳大利亚旅游, 学了今天的知识后, 你认为需要注意点什么?中国南极科考队什么时间去南极较合适?

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学”是为了“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如何渗透新课程标准理念, 让生活走进地理, 构建和谐地理课堂, 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对于生活的价值, 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 学生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才能产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

三、注意事项

1. 不同的学习模式对同一内容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选择课堂学习模式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而不宜生搬硬套。

2. 地理学习内容十分广泛,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 此学习模式较适合于地理规律、基本原理的探究。

3. 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应不断创新, 只要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的原则的课堂学习模式, 都可以大胆尝试, 只要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长学生的综合才干,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可以试用, 并不断总结出新的经验和成果, 从而达到整体激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提升地理教育质量的目标。

地理试题中渗透有用的地理思维 篇11

一、试题命制中渗透有用的地理

这次高一期中考试试卷命制中,我有意地渗透有用的地理这一想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渗透。

(一)、乡土:学生认为地理知识离自己很远,突然在考试中遇到自己的家乡这么一个小地方,应该会有惊喜的感觉。例如《仙桃市实验高中2015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第1-2题。

下图为仙桃的连续两日天气信息,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日期期间,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移动方向和地球公转速度描述正确的是(B)

A、北半球、北移、变快 B、南半球、南移、变快

C、北半球、南移、变慢 D、南半球、北移、变慢

2、图中1日比31日白天气温高,原因可能是(B)

A、31日风大、1日风小 B、31日多云、1日晴朗

C、31日日出早、1日日出迟 D、31日白天长、1日白天短

在考试中突然见到仙桃,应该会让学生惊讶。爱家乡是爱祖国的源头,家乡的一草一木,始终是人一生梦里萦绕的牵挂。乡土内容引入试题,其效果不言而喻。我在监考的时候,曾经听到学生尖叫“仙桃哦”。

(二)、学生的身边发生的事。学生生活在多彩的社会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闻事件,从中精选一些能代表正能量的事例,让它出现在试题中,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读到真实而熟悉的素材,既能体会到科学知识的鲜活性,也是一种道德素养的潜移默化的滋润。

二、学生答题中领悟到有用的地理

期中考试后,学校一般都会调整作息时间。这是一个不新鲜的事,但在题目中出现,并在地理题目中出现,应该会引起学生兴趣。例如《仙桃市实验高中2015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第4题

4、下表为我国某市第一中学冬季作息时间表(部分),该学校可能位于(A)

早 读9:30——9:50

第一节9:50——10:35

第二节10:45——11:30

A、乌鲁木齐 B、上海 C、北京 D、广州

再看下面一题,《仙桃市实验高中2015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第14-15题

城市路灯的照明时间受自然条件影响。下图示意某年我国某城市二分二至日路灯照明时间(图中时间为北京时间)。读图,回答第14-15题。

14.若a日早于b日,下列a、b、c、d日期对应正确的是(A )

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B.秋分、夏至、春分、冬至

C.冬至、夏至、秋分、春分 D.夏至、春分、秋分、冬至

15.該城市路灯照明时间在“两分两至日”不同,是因为“两分两至日”(A)

A.昼长的变化 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C.地方时的差异 D.自转线速度的差异

城市夜晚的路灯的照明时间。其实,学生是有亲身经历的。冬季,学生早晨到学校时,天还没亮,没有路灯,是要摸黑的,不安全的。不过这几天问学生,大家反映早晨到校时,路灯根本没亮。这说明我们电力工作者还是要学好地理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三、试题评讲中引申到有用的地理

由于学生生活经历有限,他们有时难以悟出地理的有用。这就需要老师在评讲的时候加以引申。特别是高考题的讲解,还能让高一的学生建立一个印象,原来高考题是这样的,素材就在生活中。例如2009年高考地理海南卷第5题

5、某国际机构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西五区)主持视频会议,请中国的王教授在北京给远在非洲(西一区至东三区)的同行介绍经验。下列时段中,对三方最合适的是(D)

A.华盛顿时间14:00~16:00 B.北京时间14:00~16:00

C.华盛顿时间2l:00~23:00 D.北京时间21:00~23:00

“三方最合适”透过表象分析本质,即会议时间要符合三方各自地区的作息规律(各自处于上午或下午尽量避开晚上或凌晨)。但是他们不在一起呀,有时差呀,如果你将来有幸在这一机构工作,要你安排会议时间,你应该怎么安排?

地理学家 篇12

CorelDraw地理略图是地理教学中运用Corel Draw软件绘制简略地图或图表, 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一种电子板图。CorelDraw地理略图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挂图、地图册、课本插图等, 依据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设置图层并制作。CorelDraw地理略图对促进教学有着不凡的功效。首先, 它有利于展示地形的宏观特征, 揭示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分布规律等, 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其次, 它可以把一个单元或一章的练习问题与图结合到同一图层中, 以便于课堂练习。另外, 它强化了详图与略图的变换训练, 以及注记图与空白图的判断训练,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度。

CorelDraw地理略图除具有上述优点外, CorelDraw软件本身还具有强大的优势。首先, CorelDraw是一款矢量图编辑软件, 它的图形放大不会失真。其次, CorelDraw软件有较强的图层数据管理功能, 能合理地处理符号、文字、线划、面域的压盖关系。另外, 在操作中, 我们可以选择窗口菜单下的泊坞窗, 打开泊坞窗下的对象管理器, 在对象管理器中以新建或重命名图层名;可以用移动或复制命令, 将所选择的对象从一个图层移动或拷贝到另外的图层;可以拖放群组和取消群组对象;还可以用删除命令将指定的图层及其包含的所有内容去除等。

基于Corel Draw地理略图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进行培养

地理思维是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推理、预测等基本思维形式与地理科学内在逻辑融合后的、特有的间接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利用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 又要探究有效的教学措施进行训练, 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基于CorelDraw软件绘制地理略图, 可以从传统的地理教学中解脱出来, 形成一种有效的信息化辅助教学的手段。它具有易学、易用、易掌握的特点, 同时能够依托CorelDraw软件的优势,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主要表现为:

1. 突出表现力, 培养形象思维。

基于Corel Draw绘制的地理略图中, 线条和区域的反映和实际地图符号一致, 与实际的地理事物相符合, 是一种基于地图符号的地理事物模型。CorelDraw地理略图的色彩丰富, 能区分不同的地理事物,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兴趣, 其具有的叠加性更是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使学生愿意参与到其中来。CorelDraw地理略图能形象地表现地理知识的演绎和逐渐深化, 使学生从表层的地理知识深入到地理发展规律上, 直观地看到综合地理知识分解后所反映在各图层上的地理事物。CorelDraw地理略图的线条设计丰富, 图形形状绘制简单, 区域颜色多样, 可用多图层、多页面模拟真实的地理状况, 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2. 同步再现, 培养对比思维。

对比思维是通过分析比较, 综合归纳, 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 找出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并用对比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我们可以利用CorelDraw地理略图在教学中抓住地理现象、特征、成因之间的相关性, 进行对比加以区别。通过同一图层两幅图相比较要素的同时展现, 学生能清楚地理解相比较的地理事物的区别点, 从而对不同图层上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做出分析和比较, 进而达到综合比较。基于CorelDraw地理略图的页面、图层、表格的设计, 更便于实施启发式教学, 把相类似的地理要素放在同一图层, 通过文字排版功能给比较地理事物略图增加相应表格, 引发学生进行综合概括, 从而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

3. 设置图层, 培养分析和综合思维。

基于CorelDraw地理略图中图层的叠加, 可以使问题由简单到复杂, 由个体到整体, 让学生把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形成综合的思维。如对京九铁路的地理略图设计, 可把铁路经过的省市、河流、粮棉基地、旅游资源等图层叠加, 使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京九铁路而有机结合。基于CorelDraw地理略图中图层的递减, 可把问题由复杂推到简单, 由整体到个体, 让学生从总的方面向部分分析, 形成逆向分析的思维。总之, CorelDraw地理略图既有整体性又有分层的结构, 有助于学生对个别问题的分析和整个问题的综合。

4. 循序渐进, 培养逻辑思维。

CorelDraw地理略图可以演绎地理事物发展的一般过程, 按照逻辑顺序, 把不同的地理要素制作相应的图层进行叠加, 形成递进的地理思维。而且, 各个图层可以分离, 可以调整排列的顺序, 这样一层一层地逐步分析地理事物, 可使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5. 突出再现力, 培养心像地图。

上一篇:德育分制度下一篇:改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