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分制度(共5篇)
德育分制度 篇1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 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2002年, 教育部、团中央提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该计划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为着力点, 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 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客观评价, 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可见,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知识、能力是不能分割的, 更不能相互对立。综合素质的评价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综合素质培养主要对大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学习以外的思想政治素养、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拓展等方面评价。素质是长期形成的稳定的特性和素养, 是把大学生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大学生的身心, 属于内核。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处于不同的层面, 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构成了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有机整体。大学生素质的提升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学习和增长。学校通过确定一系列激励目标, 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和项目,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拓展综合素质, 变德育教育为认知实践。德育与智育不同, 智育的任务主要是传授知识兼培养能力, 德育的任务是育德, 这就需要学生主体参与和实践, 在德育环境影响和具体实践中提高思想修养与综合素质。
二、德育分制度概述及存在问题
德育分制度是大学德育工作的基本管理制度, 是学生在校期决情景模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进而从角色扮演中获得新闻编辑工作的一些经历和经验。
另外, 教师要注意情景模拟中时间的控制。此外, 教师还需要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配合角度来说, 作为模拟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也需要做好准备, 积极配合并参与教学活动, 自觉地进入分工不同的编辑角色中去。
(四) 评价总结
在情景模拟的各个环节, 教师都要进行总体掌控。每一个情景模拟阶段结束后, 教师都应该进行及时的总结和评价, 让学生了解到在新闻角色模拟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这些不足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弥补。笔者认为, 在评价总结阶段,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新闻编辑能力评价体系, 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新闻编辑能力进行评估。
以学生模拟版式编辑这一情景模拟阶段为例, 学生情景模拟的最终成果表现为每名学生最终完成一个版面的设计和发排工作。在这个模拟阶段, 教师对于学生表现的评价总结, 更多地是通过对其设计的版面进行评价来完成的。笔者在这个阶段的情景模拟评价过程中, 专门制作了“版面编辑质量考核表”, 从版面间表现及综合素质状况的重要指标, 是大学生综合测评的重要组织部分, 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品德状况及其综合素质拓展等行为表现的重要载体, 是评价学生思想素质的依据, 设立的目的是规范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全面考核, 德育分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德育分与学生毕业、就业推荐挂钩。凡在校大学生, 在校学习期间除按规定完成必修课、选修课学分外, 还必须接受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考评;同时, 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德育分, 将作为学校对学生作毕业鉴定的基本依据, 反映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及综合素质状况;德育得分在综合测评中占一定的比例, 通常是30%, 其结果是评定优秀生和奖学金的主要依据, 因此一直被学生普遍重视, 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评估内容不全面。
由于学校性质不同, 层次不同, 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难以制定一个统一的德育素质测评方法。目前的现状是每个学校、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院系不同年度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案, 这些测评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采取全面量化的方法, 对学生参与的各项活动进行打分, 根据所获奖励和担任的职务进行加分, 并赋予不同的权重, 得出综合得分, 加分项目多达几十上百项, 哪些项目该加分加多少, 这些都使得综合测评工作越来越烦琐。这种对人的思想、品德、技能等方面进行的人为量化, 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也引起学生的普遍不满。
2. 评估导向不明晰。
高校扩招待来的直接结果是师生比严重失调, 专业教师课程多任务重, 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班级的管理, 而作为学生的直接引导者政治辅导员频繁应付于事务性工作, 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引导, 无法一对一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好的机制去完成这个引导作用。现有的以综合测评来评估学生的机制基本上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 但导向作用不明显, 基本停留在“管”的层面上, 综合测评评估机制一定要有明确的评估价值导向, 这种评估价值导向一定要适应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 使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 如何去做好。但在实际操作中, 有些学校综合测评的学习成绩部分占的比重过大, 其它如创新能力、思想品德、社会实践等占的比重偏小, 致使综合测评仍然未走出“应试教育”的窠臼, 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 使许多学生片面追求学习成绩, 而忽略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升, 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1]。
3. 评估方法不客观。
目前很多高校德育分评定都是采取自评和他评的方式相结合, 首先是学生个人填写德育分加分表格, 然总体视觉效果、版面标题编排、版面文章编排、版面图片编排、版面发排等几个维度对学生的版面作品进行综合衡量和评定。
新闻编辑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新闻业务课程。课程本身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不仅掌握基本理论, 更重要的是能够熟练掌握从宏观到微观的全套新闻编辑业务技能。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编辑部的氛围, 让学生尝试扮演编辑部中的每一个角色。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运用, 使学生全面掌握新闻编辑业务, 保证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 罗伯特·B·科兹马, 劳伦斯·W·贝尔, 乔治·W·威廉斯 (蔡振生译) .大学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214–218.
[2]杨梅.《情景模拟法在秘书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 2009年第3期, P93.
杨慧芸, 大理学院文学院新闻教研室, 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学位: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新闻学、新闻业务。
后递交相关学生组织和辅导员审核, 由于学生活动繁多, 组织单位可以是学校也可能是不同的院系、社团, 而且大部分活动都没有相关的考勤纪录, 这给审核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难于确定学生是否参加了活动, 有些学生为了争得奖学金就有可能虚造一些材料, 导致加分比较随意不客观。
4. 激励效果不明显。
德育分作为各类综合性奖励的重要内容,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德育分是学生在校期间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量化考核, 理应作为学校评定各类综合性奖励的重要内容。学校在评定诸如综合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 (团干) 、优秀毕业生等各类综合性奖励时, 在考查、入党推优时德育分应作为重要参考指标。
三、德育分制度发挥综合素质培养导向作用应坚持的原则
德育分制条件下, 原有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应及时调整德育工作思路, 变管理为引导, 要改变过去一贯强调的“管”的思想, 统一认识, 将学生的思想意识、学习目标、行为习惯引导到学校倡导的德育工作目标上来,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只有学生行为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了, 德育教育才是有效的和成功的。高校中各种评价体系的优劣, 关键是看其是否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是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是否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2]。因此, 要发挥德育分制度的素质培养引导作用, 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人的素质从根本上是为了适应某一特定社会发展需要而具备的, 因此, 它必然要具体、历史地表现这一特定历史发展要求的方向性。导向性原则, 就是在具体提高素质的过程中, 对未来社会对于人的素质的需要状况作全面系统的把握。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 在具体实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 必须从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的两个方面, 发挥前瞻导向性原则, 根据应有的发展与可能的发展两个方面去安排各种素质教育行为, 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相应的素质水平, 进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否则, 无视对未来人才素质的科学预测和把握,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将会流于纸上谈兵, 而无法付诸于实施。
2.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 发扬其主人公精神。学生素质的形成过程是知识、技能、道德观念等内化和沉淀过程。不通过学生主体内部积极性的调动, 不通过主体实践, 这个内化过程就根本不能实现。素质在自我中间生成, 在主体素质这一点上, 仅有“他动”而无“自动”, 没有主体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 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目的的。因此, 必须注意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只有“他动”与“自动”结合,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才会顺利而快捷。德育分制要从多方面、多条主线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奖励, 每个学生的素质优势和个性闪光点, 都有可能获得学校的肯定, 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评价活动的主体意识, 增强了全体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积极性[3], 并且要引导学生认识到, 评价不是目的, 不是制造等级,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发展, 这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这就要重视评价的过程性, 把评价变成教育、指导和改进的过程。只有学生自身各项素质的提高, 同时加强对学生某些特殊素质和技能的培养, 才能使大学生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依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3. 层次性原则。
由于每个学生的状态总处于相应的层面上, 因此, 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 要适应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就是指围绕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 制订出各阶段, 各年级德、智、体诸方面的具体目标, 同时又要根据学生基本的先天素质状况和后天发展水平, 制订出各人在素质发展上的努力目标, 以便作好统一要求下的因材施教, 发展每一学生的个性, 实现群体目标与个性发展目标的统一[4]。这样做的目的是既保障学生的专业学习要求, 体现了对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 同时又承认和尊重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多样性, 鼓励学生增加知识覆盖面, 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发挥个性和特长, 提高综合素质。
4. 实践性原则。
就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在实践活动中贯彻、实现素质教育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人总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 通过对客观自然的改造, 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 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 进而提高各种素质水平的, 否则, 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 如果无视大学生的主体实践, 仅凭单纯的外部施教无补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贯彻综合素质培养的应用性原则, 要求各级学校一方面在各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增强教学活动的实际应用性;另一方面, 又应在完成各科教学活动的同时, 结合有关的需要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 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5. 民主性原则。
测评方法应该采取个人总结和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现行综合测评评价方法缺乏客观性、科学性的问题, 我们认为, 在测评过程中, 各班应成立学生民主评议小组, 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 负责本班的民主评议工作。《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 (教育部令21号) 指出“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鉴定, 采取个人小结, 师生民主评议等形式进行”。每学期结束后, 由学生本人针对自己本学期的情况进行总结, 写出书面总结材料, 交民主评议小组评议, 注重记实与评议相结合。民主评议小组在每学期开学初的适当时间, 对上学期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评议 (评议本人情况时, 应采取回避制度) 。此外, 应在学生班建立完善的班级档案, 作为民主评议时的参照依据。
6. 奖惩激励原则。
测评结果的表述方式必须服从工作的需要, 有利于运用结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测评结果主要作为学生评奖选优和就业分配两方面工作的依据, 而对学生的激励也恰恰反映在这两方面。同时, 为了凸显学生个性“闪光点”, 应把测评体系中的一级指标的汇总分值分别计算出来, 并针对这些方面设立相应奖励, 如:优秀品质奖、实践创新奖、理论学习奖、突出贡献奖、体育运动奖等。对单方面表现突出, 综合测评也符合一定标准的学生进行奖励, 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会使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在校内的素质状况一目了然。多年的综合测评实践表明, 凡是列入考评指标内容的德育要求, 通过考评, 特别是将考评的结果与奖惩政策相结合, 学生会有意无意地向其看齐, 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以德育分认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 变德育管理为引导, 变德育教育为综合素质培养发展的过程, 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促进学生主动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主动参与各种实施的德育实践, 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目的。
德育分测评工作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促进作用, 德育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重要和必要的。在知识经济时代,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 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开拓能力、有志有为的德才兼备的人。德育分测评方法必须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 并逐步加以完善, 使测评方法能符合学生的根本利益, 能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德育分制度是高校根据德育要求并结合大学生活的阶段特点, 融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载体为一体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从目前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着手, 分析高校德育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围绕主题重点研究德育分制度存在的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如何实施等, 对德育分制度的完善与改进提出了一些思考, 使大学生综合测评向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德育分制度,综合测评,综合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魏有兴.浅议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J].管理教育, 2008, 7 (57) :95-96.
[2]龙建成, 杨军诚, 陈峰等.构建大学生全面素质模块化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0, (1) :61-62.
[3]李真.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57) :13-15.
[4]钟家华, 彭宝如, 江晴, 温强.对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探析[J].网络财富.管理视野, 2009, (57) :47-48.
五年制高职分层次德育管理研究 篇2
所谓分层次德育管理, 就是针对学生的年龄阶段、思想状况、行为习惯、兴趣特点的差异性,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层次, 并根据不同的层次, 有区别地设计德育管理目标、制定德育管理内容、实施分层次管理,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教育, 得到最优化发展。
五年制高职教育对象分为未成年阶段学生和成年阶段学生, 他们生活、学习在同一校区, 学生德育管理面临很多困惑和难题。尤其是学生的年龄层次凸显, 处在两个年龄阶段的学生, 其生理发育、心理发展、情感需求以及现实需要是不同的。特别是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行为习惯较差, 传统的德育管理模式不适应的现象日渐突出, 因此, 学校德育在目标、内容、措施方面有必要进行分层次设置、实施和管理,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如果学生进入五年制高职一开始就突出高职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 反而使得学生如脱缰野马一般, 最终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如果学生到了四年级仍然是按照未成年人的全程化德育管理进行, 没有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空间, 学生也同样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可能只会机械地服从, 没有任何的创新能力。所以, 五年制高职院校实施分层次德育管理, 对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学差异理论认为, 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存在着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别, 特别是未成年人 (指年满18周岁之前) 的思想行为都需要特别的教育和管理引导。五年制高职学生从中考升入高职院校, 年龄在15~16周岁之间, 年龄特征决定他们活泼好动, 思想不成熟, 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性格叛逆, 如果高职院校实施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模式, 学生必将自由散漫, 家长也绝不会放心。到了三年级, 大多数学生已经年满18周岁, 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所以, 学校的德育管理也要适度给予他们一些空间, 不应再死板地管理, 而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 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学会各种交流沟通的技巧, 为踏上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分层次德育管理的目标与内容
(一) 未成年阶段德育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德育目标适应新环境, 从学习意识、生活习惯、思想特点、心理特征等各方面完成从初中生到高职学生的转变。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基本的礼仪知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好本专业的文化知识, 具有良好的相关技能;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常识, 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绪。
德育内容 (1) 了解新学校, 熟知新要求, 养成好习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培养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品质;以行为养成教育为主, 熟知学校一系列纪律条例、规章制度和各项规定, 培养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 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培养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劳动观念。 (2) 了解专业, 树立新目标, 培养进取心;了解高职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 熟知所学专业的特点, 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成才方向, 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 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基本的礼仪知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正确理解和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学好本专业的文化知识, 具有良好的相关技能;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常识,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4) 热爱班级集体, 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学会处理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普遍建立新生入学心理档案, 并对心理有一定障碍的学生建立个体心理健康档案。 (5) 通过加大基础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各项管理的力度, 巩固学生已形成的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慎独意识、自爱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 (6) 通过树立和培养学生中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开拓创新的先进典型, 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学习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7) 注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各种思想和心理信息, 在加大教育力度的基础上, 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 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8) 进行正确的择友观、恋爱观教育, 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 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加大帮教力度, 尽可能避免两极分化。
(二) 成年阶段德育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德育目标增强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竞争意识, 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和组织能力, 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德育内容 (1) 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重点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意识和自我挑战意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的关系。 (2) 加强学生的年龄意识和自我管理、自律意识的培养。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启发学生自觉增强社会奉献意识, 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服务的高尚价值观念。开展社会公德教育, 组织“人与社会”报告会;组织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组织义务献血活动。 (3) 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等内部动机和争取表扬、奖励等外部动机这两类驱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他们减少挫折感, 在社会实践和学校各种活动中勇于选择挑战性任务, 显露特长、施展才华。 (4) 结合专业学习, 组织各项以提高大学生科技意识的活动;请专家做“科技兴国与民族振兴”报告会;组织学生开展以小发明, 小创造等提高专业技能为内容的科技竞赛或科技节活动。 (5) 组织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继续进行暑期社会调查;组织一定数量的校园劳动, 以增强大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根据专业学习情况, 有计划地安排实习。 (6) 开展尊师爱校教育、文明离校教育;组织“献给母校的爱”公益活动;组织“我为母校留下什么”的主题班会;组织毕业生留念或签名活动;组织“师姐师哥的期望”联谊活动或文艺演出;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 (7)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三年级要进行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教育, 要举行庄严的成人仪式, 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条文, 使学生增强成人意识和公民意识。
分层次德育管理的措施
(一) 五年制学生分区域管理
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 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按照一、二、三年级和四、五年级划分教学区域的办法进行管理, 前三年的学生按照未成年人的特点采用全程化管理的模式, 根据不同的专业和所属系部相对集中。如有条件的学校有两个以上的校区就可以分出中职部和高职部, 将四年级以上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放到高职部进行。高职部学生可以采用走班制, 并配备较先进的监控设备。建设计算机房、阅览室、图书馆, 并全天候开放;设立一些选修教室和学生活动室, 供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
(二) 分层次德育管理的内容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依据, 对低年级学生在校期间全程进行德育管理, 早读班主任下班级记录学生出勤情况, 对没有按时到校的学生应立即与家长联系, 并将有关情况逐级上报。自修课、晚自修班主任必须严格执行点名制度。五年制高职院校以招收五年制学生为主体, 重点研究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后的适应和转变, 扭转学生在初中阶段养成的不良习惯。
对高年级学生,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依据, 在校期间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德育管理, 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课余时间。早读、早操、自修课、晚自修均不作死板的要求,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需要进教室、阅览室、图书馆、计算机房等。教师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五年制高职院校对已经进入成年阶段的学生要多进行责任意识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三) 分层次管理的形式
低年级继续实行班主任管理制度, 重点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教育。四年级实施辅导员制度, 辅导员一般负责两个班级的管理, 按照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条例》开展日常的管理工作。高职学生管理遵循学生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多元化这一规律, 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应采取开放、民主、多元以及讲实效的方式。如在四年级学生中聘任助理辅导员, 以锻炼高年级学生的工作能力, 实现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的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 同时教师辅导员全面做好学生工作。
突出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广泛开展各种社团活动, 给学生搭建展现个人才能的舞台。建立学生社团工作网站,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管理的作用。聘请专家学者开展不同主题的知识讲座, 进行人文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耐挫能力教育、感恩教育及专业素质教育。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 开展多种形式的下企业、进社会活动, 让学生明确奋斗方向。
五年制高职教育从能力本位发展到当前的人本位主题。人本位的高职教育价值取向是知识、能力、态度取向的统一, 就是以能力为前提, 知识为基础, 态度为根本。德育管理也不能再用老一套模式, 要根据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进行研究和创新, 五年制高职学生分层次德育管理就是一种尝试。尤其配合五年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成年阶段的学生主要采用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项目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性学习,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开展自主研究实践活动, 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实践活动中的做相互融合, 形成“教学做”合一的学习模式,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双华.浅淡五年制高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管理[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1) .
[2]马良生.论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1) .
[3]杨建慧.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2) .
[4]周佳曦.江苏省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浅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5) .
[5]戴丽芬.浅淡五年制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14) .
[6]王秀敏, 晋会杰.五年制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魅力中国, 2010 (20) .
[7]李红, 孙敏志, 李杰斌.谈五年制大专生班级学生自我管理[J].价值工程, 2010 (30) .
浅谈中职学生的分层次德育教育 篇3
1 中职学生的现状及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生一般是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才来读中职学校,因此中职学生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其中一部分是思想品德和学习表现比较落后或自身缺点较多的后进生。他们在入学不久,便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迟到,早退;由于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毫无兴趣,以致产生厌学情绪;有的言谈举止不文明,沾染不良习气,沉迷于网络游戏,常打架斗殴等等。
由于以上这些中职学生的现状,我们在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诸多问题。
1)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使用社会上的“行话”,脏话随口流露,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2)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原因,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只安于享受,不愿自我奋斗,不知忠诚国家,民族情感冷漠,缺乏自尊心和责任感。
3)诚信不足。一些学生不守信用,诚实不足,“圆滑”失度,“老练”而“世故”。情感淡漠,缺乏感恩之心。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往往在学业和情感上被忽略,使得他们缺乏关心,渐渐地变得冷漠。
4)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较差。中职学生大多在15至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叛逆心较强,思想起伏较大,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容易产生过激心理。
2 分层次开展德育教育的依据
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曾提出:“在德育内容上,要适应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教育。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和要求,形成各教育阶段相互衔、具有递进层次的德育内容和要求。”这为中职学校进行分层次开展德育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然,由于中职学生在动机、情感、意志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道德取向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导致德育教育的成效有所不同,也决定了分层次开展德育教育更适合当前中职学生的现状。学校只有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开展分层次德育教育,因材施教,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潜能,引导各层次学生发挥积极作用,克服消极因素,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形成正确的道德取向,全面提高德育教育成效。
3 分层次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
我校多年来不断探索学生分层次德育教育的方法,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教育工作“八大主题”,围绕“八大主题”,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分为了两个方面,即分年级实施整体德育任务和因人而异实施个人德育任务。
1)分年级实施整体德育任务。根据学生特点,依照循序渐进原则,学校按学年将德育工作任务进行了分层,由学生管理系统总体实施:
一年级德育任务:开展适应新环境教育,养成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学习方法的指导,道德品质教育,公民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
二年级德育任务:巩固养成教育的成果,继续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向最高的自律境界努力,侧重职业行为规范的养成;继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认识职业要求所需人才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品质教育,公民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其中侧重职业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和技能。
三年级德育任务:团队协作教育,创业教育,提高社会竞争能力;责任教育,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公关教育,掌握公关本领;目的教育,维权教育。
2)因人而异实施个人德育任务。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允许各专业系、各班级根据各自学生的差异,制定符合本专业、本班级学生特点的个人德育教育任务。
因人而异的个人德育任务操作起来难度较高,特别是针对后进生,我校各专业系在每学期都会成立专门的转化班,对他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并对他们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当然,不论是分年级实施整体德育任务还是因人而异的实施学生个人的德育任务,都要依托专业系、各班主任和学校学生管理系统、各部门、学生社团、教职工的全力配合,只有全校齐抓共管,才能将学生分层次德育教育落到实处,确保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发挥其最大的育人效果,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冼东红.中职德育课实施分层探究教学的有效策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4):59-61.
德育分制度 篇4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 营养好、头脑活、见识广。在这等优越条件下, 家家户户一个子女, 家长对孩子都是捧在手心怕掉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孩子过度依赖家长的现象在很多家庭中蔓延。让人担忧的是, 家长过度溺爱、家长过分包办、孩子缺乏锻炼, 长此以往, 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提高?
二、情景描述
在每次的区域活动中, “娃娃家”游戏总是招小朋友喜爱, 希望进区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 体验照顾宝宝的居家生活。很多孩子在这个区域活动中, 通过长时间的锻炼, 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皓皓, 也是一个“娃娃家”游戏的忠实参与者, 但是, 他每次都是选择坐在该区的小凳上充当观众的角色, 看得那么开心, 却没有一次动手照顾假宝宝的经历。于是, 我将目光转移到了皓皓身上, 开始了对他的表现跟踪。
为了找出好的教育方法, 我将小镜头对准了皓皓的现实生活, 希望透过皓皓的真实生活找到他如此表现的根源。
最初两个星期, 皓皓似乎真的还没有融入这个新集体中来, 总是坐在座位上一言不发, 对教师的问话也是哭丧着脸说不清楚。表现一:他不爱吃饭, 自己只会用勺子舀上一丁点儿的量往嘴里喂。我见状, 觉得催不是办法就喂了他几顿。一天, 吃牛肉丸子, 他居然把鼻子凑近小碗嗅了嗅, 随后冒出一句:“这是什么饭啦?”然后表现出一副很不舒服的样子, 头也不回地走开了。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 我只得给他少加了丸子数量。挑食、不肯自己吃饭的毛病, 在他身上都有。表现二:起床时间一到, 大多小朋友一骨碌爬起来忙着穿衣穿裤, 不再像读小班时坐等老师伸手帮忙。而皓皓把裤子拉到一半, 就哭丧着脸立在原地, 一个劲儿嘀咕:“好紧呐, 好紧呐!”也没个下句儿。等我走过去一了解, 原来是没力气把牛仔裤拉上去了, 急得直叫呢。看他扣扣子, 也没一点儿经验, 得花上好些工夫, 穿鞋就更不用说了。表现三:该离园见家长了, 接他的是他的外公, 刚出教室门, 只听见他一声:“抱。”他外公二话不说, 举起他就架在了肩头上, 后来又听其他家长议论这是他外公一贯的举动。
通过观察, 我这才明白, 他的确有很多不会, 而这诸多“不会”都是被家人好心惯出来的。
三、调查分析
1. 家长溺爱
在这件事的调查过程中, 我从他父母那里了解了一些情况, 得知发生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偶然的。由于皓皓的父母工作忙, 无暇照顾他, 从小他就跟爷爷奶奶生活, 爷爷奶奶十分溺爱他, 把他讲的每一句话都当作圣旨, 所提要求样样满足。有时父母教育皓皓让他自己吃饭, 爷爷奶奶见他吃饭慢又没个样儿, 就赶忙喂他吃, 还对他的父母带有责备情绪。久而久之, 他变成家庭中的“心肝宝贝”, 连父母最后都得迁就他。长此以往, 孩子的坏毛病就产生了。
2. 习惯依赖
伴随家长的过分关心态度, 皓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而家长依然没有提高警惕, 总认为孩子还小, 等他长大一些再尝试让他自理, 没想到这样只会增强孩子的依赖。家长太过宠爱孩子, 什么事情都帮孩子打理得妥妥当当, 有些爷爷奶奶几乎是替孙子做好全部的事情, 这样不但阻碍了孩子接触生活经验的机会, 更会加速孩子养成从小就依赖父母的习惯, 还会减少他们和同龄人相处的机会, 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也会相继产生。爱孩子并不是必须帮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情, 也不是要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 让孩子学着接触新事物, 学会独立自主, 这样他们的人格才会健全发展。
3. 缺少交流
皓皓是家庭中的独生子, 现在的独生子女不像以前那样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 陪伴他们的只有长辈, 家长除了照顾好他的生活, 也不懂得新的教育观念, 缺乏家庭教育, 当家长忙碌时甚至完全没有人陪伴孩子, 因此, 皓皓常常独自沉浸在精彩的动画片世界里, 打发漫长的休闲时光。因为缺少交流, 所以, 皓皓难免会有孤单感, 进而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下降, 出现了上述一言不发或语言表达不清的现象。
四、方法措施
针对皓皓的特殊状况, 我找家长进行家访, 详细了解了他在原来的幼儿园和家里面的表现, 并对家长的溺爱提出了质疑, 而且要求家长全力配合老师共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等好的行为习惯。
1. 教师工作
皓皓在生活方面表现出动作不灵活、不利索、迟钝等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 我便利用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规则加强教育。开始时, 不论他做得如何糟糕, 我都没有给予动手帮助, 而是给他做一定的指导, 因为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而在教育方面, 利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 手和全身的运动机能就可以得到发展, 运用自己身体的主动性就会逐步提高, 从而会达到最好的锻炼效果。
2. 幼儿工作
我并不把皓皓当作特殊儿童对待, 从学习到生活自理, 都用一样的标准要求, 让他减少对家庭的依赖, 重要的是让他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我积极地把他放在群体中, 让他接受集体生活的熏陶:组织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进行能力竞赛, 加深他对生活自理的正确理解;在体育活动中学习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在游戏活动中培养他的反应能力、自控能力;让勇敢大胆、热情大方的幼儿陪伴他, 促进他与其他孩子之间的交流,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 家长工作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离不开家庭的重视, 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为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我采取了多种渠道对家长进行经验传授。首先, 通过家长学校讲座、家长会、家园联系栏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其次, 通过填写“家园联系册”、家访、半日开放活动, 以及入园、离园时与家长交流等方式帮助家长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 对孩子有正确的认识。最后, 指导家长用恰当的语言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 发现孩子的优点, 及时鼓励, 找出孩子的不足之处, 给予指导帮助, 使孩子得到全面发展。
五、反思总结
完善德育制度,提高德育实效 篇5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德育制度的道德合理性, 充分注意到德育制度的整体性和动态复杂性问题。在此基础上, 不断改革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德育模式, 使德育走向生活, 经过全方位配合行动, 切实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
1. 重建德育制度五大特性平衡, 完善德育制度的道德合理性
德育制度存在五个基本特性, 即导向性、保障性, 相对前期性、相对滞后性、相对稳定性。当五大特性间的矛盾平衡关系被打破时, 德育制度缺陷就会显露出来。社会环境是德育制度五大特性之间矛盾平衡关系的最大破坏者。但德育制度五大特性具有自身重建平衡的能力, 它会促使德育制度重新建立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的平衡, 而重新建立平衡往往是针对已经显现的具体的缺陷进行的。因此, 可以从对具体缺陷的分析入手, 寻找解决的方式, 重新建立新的平衡。表现出问题的点, 正说明新的平衡点应建立于此。事实上, 德育制度具有相对前期性, 也正是因为有这一点的存在, 教育才能担负起为未来培养人才的使命。未来则正是通过教育在现阶段培养的人而改变的。从长远看, 德育制度是社会环境的真正缔造者。因此可以说, 德育制度的德性是社会制度德性的德性。但是, 社会环境不会因为德育制度的改变而迅速改变, 德育制度本身也不会因为社会环境的改变而迅速体察到德育制度五大特性的失衡, 这期间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混变时期, 繁重的重建工作正是在这期间完成的。从德育制度的角度分析, 完善德育制度道德合理性的问题, 是提高德育实效性最根本的问题。解决德育制度的道德合理性问题的主要手段是针对德育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完善。由此开始, 可实现德育制度五大特性平衡重建, 更具道德合理性的德育制度在和谐的平衡环境中, 必然会使德育实效性有极大提高。
2. 德育走向生活
道德源于人们物质生活过程中的社会交往活动,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因此, 道德教育原本就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 就是生活本身。随着制度化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学校教育与生活开始分离, 教育的内容开始摒弃日常生活经验, 走向知识, 进而把科学视为惟一的追求。苏格拉底和赫尔巴特已经证明:道德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道德是可教的。学校德育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 对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设计的。正是德育的这一特性, 使德育逐渐成为一种知识教育。德育在失去生活底蕴的同时也会丧失人文特性。
人的道德是植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人的道德品行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具有偶然性的真实生活情境中, 道德教育不可能建立在远离人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过去德育的一个失误就在于德育与生活的脱离, 以致本应完成发展人的德性的道德教育, 变成了单纯德育知识的教育, 并产生了把具有德育知识的多少, 做为个人德性评价标准的趋向。进入21世纪, 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学校德育就是要揭示人的生活意义, 重在对学生的引导与理解。德育过程中的理解一定要“回归到生活世界中”, 一定是对学生日常生活与发展中现实道德水平的理解与指导。道德知识的掌握和道德认知的发展, 只有扎根于生活之中才有意义, 才会产生道德情感、道德信念, 才能付诸于道德实践, 转化为道德行为。
德育走向生活是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 一方面, “关注学生道德生命自由生长的主体道德教育, 必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另一方面, 德育与生活的内在联系, 要求德育表现出生活的特征。首先, 德育是为了生活的。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引导儿童从目前的生活, 逐渐走向未来可能的生活。这不是一个准备的过程, 而是一个本身不断完善的过程, “是善的价值的充盈过程”。其次, 德育是存在于生活中的。德育要教会儿童的是直面生活的问题和困境, 而不是到隔离生活的真空中去。德育就存在于生活之中。有了这两点, 显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道德教育就是一种生活。
当然, 德育走向生活并不是回归田园般的日常生活世界。固然, 德育在技术理性支配下, 由于过于追求科学化, 使德育变成了道德知识教育, 但是, 毫无疑问, 科学在道德教育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德育如果不以科学知识为基础, 只能是盲从的、非理性的。但这也确实带来了与生活脱离的弊端。而德育走向生活也自然会受到日常生活世界本身的自在性、保守性的影响。因此, 德育走向生活并不是要用日常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取代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 而是要使德育直面生活中的问题, 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教育的形式不只是道德说教, 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营造生活的氛围。德育要走进生活, 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要富有情感, 要富有时代气息, 使学生在完整生活中, 获得德性完满的自由的发展。
德育制度必须依据这种新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 以使德育制度的导向性指向生活, 这是完善德育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德育走向生活必定会大大提高德育实效性, 德育制度的道德合理性必将大大提高。
3. 只有全方位配合行动才能切实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
学校德育工作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 而且错综复杂, 单纯研究或改革某一方面的内容, 所能取得的实际效果是有限的。德育过程中存在的这种割裂现象, 是德育实效性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要切实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 就必须有全方位配合行动。也就是要将德育的内部和外部各方面的教育集合起来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发挥全方位的、立体的、综合的教育作用, 即整合教育的思想。
(1) 五育的整合。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除了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之外, 各科教学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这一方面反映在各学科严谨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世界观和辩证的思维方式等方面给学生做人的熏陶。另一方面, 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人格, 也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 学校教育不能把德育孤立起来。那种为强调德育而刻意突出德育的做法, 其实往往是对德育的架空。应该把德育融合于五育之中, 各育都要蕴含德育要素, 德育也要体现各育的基本精神。
(二) 对德育内容及德育过程加以整合。在德育实施过程中, 德育内容都不是割裂的, 某一方面教育的实施都包含有对其他方面教育的影响, 一种品质的形成与其他品质的形成也是相关的。学生不可能通过某种教育或活动, 一次性完成思想品德的形成。德育制度作为一种德育资源, 只不过是众多德育资源中的一种, 虽然其地位和作用决定其在学校德育工作的整合中作用重大, 要先行一步, 但它毕竟只是一种资源, 单纯依靠德育制度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
参考文献
[1]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二十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2]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3.
【德育分制度】推荐阅读:
德育培训制度09-20
德育科研工作制度07-06
柳林中学德育评价制度07-04
中学德育管理制度07-28
学校德育管理制度09-23
德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度07-06
宋河二中德育管理制度05-22
小学学校德育管理制度05-23
小学德育各项规章制度07-29
三岔中学德育工作制度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