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同化(共9篇)
文化同化 篇1
英汉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比喻性短语, 因为语言中的比喻用法和其所属的文化密切相关, 所以不同民族的人们赋予喻体特定的情感和喻义。而喻体和喻义的结合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生产劳动、宗教信仰等因素紧密相连, 因此这种结合的可能性在英汉语言中就不尽相同。
比喻性的词语都深深地烙着民族文化的印记, 隐含着民族文化的内涵, 所以文化缺省现象在所难免。由于译文读者缺乏原文读者头脑中的文化图式原型而会造成语义真空。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 就要特别注意克服文化缺省造成的理解障碍, 以传达出原文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文化因素的处理策略一般分为两种:以译语文化为归宿, 即同化;以原语文化为归宿, 即异化。
1 同化策略
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 同化强调的是译语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一般在以下情况下采用同化的策略:
首先, 词汇形象所承载的喻义在译语里习惯上由另外一种形象来承载, 如果这个形象与原语文化之间又没有抵触的话, 可以采用同化方法, 用译语形象替换原语形象。例如:“to drink like a fish” (牛饮) 、“goose bumps” (鸡皮疙瘩) 、“a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t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 。
这些比喻性短语虽然舍弃了原语中的文学形象, 但却比较准确地传达了原语的喻义, 同时使译文自然流畅, 也更能满足译语读者的审美观。
此外, 有些词语在译语中只有指称意义, 并无相应的联想意义, 或联想意义相差甚远时, 可以采用同化方法。其缺点是原文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译文中有变形, 甚至会丧失原文比喻形象给读者提供的想象空间。
“鸳鸯”在汉语文化中是爱情鸟, 通常用来比喻爱情的忠贞和美满。“蝙蝠”也因与“福”字谐音而被中国人赋予了幸福、康宁的文化内涵。而对英美读者来说, 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 这两种在汉语文化中表示爱情、福寿的动物, 在他们的头脑中是不会产生与此相关的联想的。在西方文化中, 蝙蝠的形象与邪恶和黑暗联系在一起。比如英语有“as blind as a bat”的用法, 这与蝙蝠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毫无关系。
2 异化策略
异化指用移植手段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即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原语言文化。如果两个文化系统中没有相同或相近的对等物, 就只能将概念移植。异化可以帮助译语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译语文化不是通过翻译去消除原语文化的特色, 而是在译语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吸收原语文化, 给译文读者打开一扇通向异国文化的窗户。
成语、典故、民族节日所负载的文化信息通常反应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 采用异化手段保留其原有的形象特征, 有利于保留原语的民族特色, 也有利于英汉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在翻译这一类词语时, 可以采取恰当的注释加以解释, 如“Juda’s kiss” (犹大之吻, 指表面友好实际上坑害人的行为) 、“sour grapes” (酸葡萄, 比喻因得不到而被故意贬低的事物) 、“forbidden fruit" (禁果, 喻指非份的欢乐或因禁止而更想得到的东西) 。
译文读者对文化缺省的部分总要经过从不了解到逐渐了解的过程, 译者在这样的过程中就起到了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 许多中国读者已经能在不同程度上克服文化缺省造成的理解上的障碍。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橄榄枝和鸽子代表和平和希望, 这一喻义已经被中国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已无需加以注释了。
中华文化同样也对西方文化产生着影响, 西方人已知道中国有“孔子” (Confucius) 、“长城” (Great Wall) 、“中国功夫” (kung fu) 等等, 在西方人眼里这些词语都代表着中国文化。
从目前中西方文化影响的力量对比来看, 西方文化明显地处于较强的地位, 这与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紧密相关。随着中国嫦娥探月计划的顺利实施, 我们深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西方读者去了解中国的神话传说。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对于传播民族文化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 异化移植原语文化将丰富译语文化及其语言表达方式。
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 大量反映西方文化的词语已逐渐融人中华文化之中。如“鳄鱼的眼泪” (crocodile tears) 、“替罪羊” (scapegoat) 、“黑市” (black market) 、“跳蚤市场” (flea market) 、“黑马” (dark horse) 等都在汉语言文化中得到了认同。
语言的融合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从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过程中, 翻译家们在采用同化译法的同时, 就大量采用异化移植的方法, 引入了许多反映印度佛教文化的词语, 如“浮屠”、“菩萨”、“观世音”、“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等。这些外来佛教词语历经千载、家喻户晓, 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语, 丰富了汉语言的表达方式。
同时, 中华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对西方文化产生影响, 反映中华文化的词语也收集在英语词汇中, 如“丢脸” (lose face) 、“纸老虎” (paper tiger) 、“儒教” (Confucianism) , “阴” (yin) 、“阳“ (yang) 等已作为正式词汇而成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3 结束语
译者必须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读者对象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必须避免过度地同化或过度地异化。同化和异化这两种策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一, 共同承担着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和文化移植的重要职责, 也是翻译喻体、喻义文化缺省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l.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 1989.
文化同化 篇2
2、我们的调查结果证明,故事的同化性给予我们一个与另一个世界亲近的契机,我们可以借机随心所欲地丰富自己的世界。
3、这一同化能影响健康关系的发展,或者使我们急速下滑到自私自利中去。
4、他们每一代人或者至少他们是这么认为,在不断的被他们所热爱的德国文化所同化。
5、经过多年悲剧地试探,尝试把在地球上依然独自生存在与世隔绝的野生之地的人同化进现代生活,这样的政策是在完全不一样的方向上的新一步。
6、我们认为:仅仅认识到这一事实,就应该可以引导敏捷的同化过程。
7、但在最近几年,关于平壤政权一系列的丑恶揭露,加上不可避免的同化影响,“尊敬的领袖”金正日已经失去了在日朝鲜人的`爱。
8、阿芝科特联盟源于一场对外征服和同化的战役。
9、所以她并没把这些放在小说中,使其与,神学架构同化,但她却把它们呈现了出来。
10、不少汉族人将自己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看成监护与被监护关系,并准备将其同化。
11、因为这套法案源自于当年英国意图同化原住民的强制殖民政策,当然就构成充分理由,足以撤销这套法案啰?
12、缅甸国王从17世纪开始推行的同化政策绝不会从新的执政精英们的头脑中消失。
13、胜利者所信仰的神,自然就取代了被征服民族的神,最终就产生了文化,宗教间的,同化和通婚现象。
14、至于萨科奇派大使去罗马尼亚的首都试图证明该国政府为了民族融合以及同化做了很大的努力,这种尝试也是无意义的。
15、在中国,坚持游牧传统与同中国人同化的争议反复出现,多次造成局势紧张,蒙古统治摇摇欲坠。
16、上周,对美国穆斯林的首次大范围调查显示惊人的同化。
17、历史上,中国往往同化侵略者,化解进攻,以柔克刚。
18、起初,纳瓦霍人不愿接受美国政府提供的教育,因为他们坚信那些严厉的寄宿学校想要同化他们的下一代。
文化同化 篇3
1 文化融合及翻译
文化的内涵内容丰富, 包含的种类也是异常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法律、艺术、宗教、道德观、民俗风情、传统习俗等等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从《辞海》这本书中分别对文化做出了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解释:一是,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一种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另外一种是, “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过《辞海》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文化的包罗万象, 以及复杂性, 而翻译一种文化及具体难度和复杂性就可想而知。翻译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将一本著作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更重要的事将一种文化通过一种交流融合的方式产生火花, 是一种转移文化和移植文化的过程。一位著名的汉学家曾经说过:“每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 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 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
2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
面临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快,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一部好的文章要想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就需要做好英语翻译。目前英语翻译存在着的同化和异化的问题也是很突出的。英语的同化, 能够使作者更好的向读者贴近, 使读者更好在自身的文化氛围内掌握和了解作者的意图和主张。而异化却是能够更好的将读者拉向作者, 使作者创造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更好的展示给读者。针对这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英语翻译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 就是根据不同的文体、以及翻译目的和作者的想法和思路, 要有针对性的去采用“同化”或者“异化”这两种形式, 要将这两种翻译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2]。首先, 要准确把握时态翻译原则, 在英语翻译工作中, 时态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通常, 英语的时态都表达了不同时间, 如果将时态原则能错的话, 必将引起很多语言逻辑错误和信息偏差。而在汉语中, 由于动词不用涉及时态问题, 只需要添加一些时态副词做帮助, 就可以很好的表达作者的意图。这些副词的运用和理解, 一定要和作者的意图表述一致, 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英语翻译。其次, 在英语的文章中经常会运用一些被动语态, 用来表述作者的不同情感表达。而相反的是, 汉语常常用主动语态原则来表述。所以在英语翻译中, 要注意语态翻译的不同表述。同时英语的翻译中, 常常会运用一些动词来表达主动和被动两种意思, 这就需要翻译人员从原文的情节中更加良好的去把握和掌握作者的意图了。另外, 在英语翻译中经常会存在一些代词或者发挥指代作用的动词。针对这种情况, 翻译工作者一定要注意, 不能按照文章的表面意思去翻译, 而是要通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上下文的联系, 再根据语法的判断和联系, 通过理解去翻译。在汉语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我们不会频繁的使用代词, 但是在英语中代词的使用是十分常见的, 正确的理解的代词的含义是很重要的。做好翻译的工作, 需要深刻的理解两个国家的重要民族风情和习惯, 这样才能更好去理解文章的内容, 更好的去表述文章作者的思想。
3 英语翻译中的同化
在英语翻译的具体过程中, 由于考虑到不同文化发展的特异性, 以及其相通性, 也常常采用“同化”的翻译处理方法。主要根据源文作者的主要意图, 以本国的文化特征为主要角度, 将读者作为译文翻译的主要重心, 通过分析和掌握源文的主要中心思想, 为读者提供依据自身文化内涵为角度的译文。这样的译文, 相对而言比较能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掌握, 使读者很好的去读懂文章。在英文翻译过程中, 由于中英文表述的巨大差异, 常常会使翻译的作品, 不能很好的让读者去理解源文作者所在文化情境, 失去了源文作者所要表述的思想, 所以在同化翻译中, 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不能很好的将原本的文化色彩的语言很好带入给作者, 让读者不能很好的理解原文的深刻内涵, 也不能通过译文对异域文化产生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所以翻译文章要从最本质的角度来看, 译文实际就是与源语信息最为贴近的内容。在进行翻译过程中, 要强调“动态对等”原则, 就是要求译文表达方式要表述自然, 这样才能方便读者去阅读和掌握[3]。
4 英语翻译中的异化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认识, 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 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同化”原则, 将很难实现文化的真正交流与沟通, 因此, 英语翻译过程中, 要把握和掌握“异化”翻译原则, 使广大读者能够通过译文去了解和领略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 这样能够很好的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去理解和接受异域的文化内涵, 同时能够很好的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掌握。在英语翻译中, 如果一味对文章进行同化翻译, 将会使文章丧失很多其他的附加意义, 在阅读的过程中, 缺少了对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认知与鉴赏机会。因此在英语翻译过程中恰当地引入“异化”要素, 还原异国文化, 能更好地使读者实现阅读目标。翻译工作者应在遵循基本翻译原则的前提下, 通过展开合理的想象开拓自己的思维, 将异国文化的丰富文化特征和内涵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充分的运用“异化”原则, 需要对源文具有很深的理解, 否则在翻译的过程中, 将会很难把握源文的中心思想, 导致翻译的最终失败。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 要对源文进行辨析性、系统性的了解, 要对文章吃透、吃懂, 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和完善“异化”翻译[4,5]。
5 文化交汇融合中的同化与异化的权衡
长期以来, 翻译界内的同化派和异化派争论不断, 而其中又以异化派的Venuti和同化派的Nida最为具有代表性, 同时还有一部分的学者认为同化和异化可以很好的同时处理这种跨文化的翻译工作, 具体怎样的配合应用就需要根据翻译工作者自己当时的具体需求来判断了。笔者认为, 目前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是大融合, 应该运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发现和分析问题, 目前异化作为目前英语翻译的一种最重要的翻译方式而存在发展, 已经是大势所趋和难以逆转了。因为不同文化直接的交流和沟通就是需要文化的开放和渗透性, 这也是异化翻译的主要理论已经。同时, 文化作为一个开放的发展体系, 需要不断的去吸收和包容更多的东西, 面临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 舶来品的新鲜性和刺激性越来越吸引大家的关注和渴望。而文化作为一种极具穿透力和渗透性的东西, 需要异化翻译来满足全世界的交流和沟通。在翻译的具体实践过程中, 有很多经过异化翻译的作品比同化翻译处理的要更为贴近原文的意思, 更加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 并且更能体现异域文化的特色, 同时也已经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和认可。例如著名的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一句话:“Time is money”, 如果采用异化的翻译方式可以译为“时间就是金钱”, 而采用同化的翻译可以译为“一寸光阴一寸金”。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异化翻译比同化处理的更加贴切和更能表述作者的意图, 同时也能反映出美国人对于时间的观念和态度, 而这句翻译的所带来的意图也已经深入人心, 更被众多的人所接受。同时, 针对一些文化特征十分浓厚的作品进行翻译时, 需要合理的运用异化原则, 这样才能保证原文的文化色彩不会被丧失殆尽。另外, 也有一些文章采用同化和异化的翻译原则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和目的, 且各有千秋, 但是如果从文化交汇融合的角度出, 就可以判断出, 异化才是更加顺应主流, 更具有表达性和感染性的翻译方式。如果单纯的从读者理解以及为了照顾读者的文化环境和氛围的角度出发, 活性同化翻译处理的会更加出色和流畅。但是为了能更好的反映源语的文化和语言特色, 就必须要对文章进行异化处理, 并且要保留源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异化处理更加的能让读者去了解和品味源文的独特文化内涵以及表达方式, 这种交流将会更好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异化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发展趋势。语言是重要的沟通工具, 作为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的, 但是实际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源文的语言生涩难懂, 如果仅凭异化翻译, 翻译的作品使很多读者很难掌握, 这时就需要同化进行一些必要的补充和辅助, 所以采用异化为主, 同化为辅, 也能很好的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全球文化大融合和大发展, 是目前发展的主要趋势, 但是文化的最终融合并不是丧失自己的特色文化。虽然文化的发展趋势是融合, 但是其进程也是缓慢的, 还需要一个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 因此在这个环境下, 以异化为主, 必要时辅以同化加以补充或阐述是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语翻译的主要发展趋势。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根据当前的文化发展大趋势, 该文主要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对英语翻译中出现的“同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形式进行分析和比较。笔者认为, 针对目前的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文化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大融合, 所以翻译中必须要以异化为主, 同化为辅, 这样才能更好的去顺应时代的发展, 才能让世界上更多的读者去了解和发现异国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精粹, 同时也能更好的帮助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是文化融合的发展方向还是需要检验的, 文化融合的趋势和形式具体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目前还是无法预见的, 因为各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在进行异化翻译的同时, 也需要同化翻译进行辅助和补充。这样才能更好的去促进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摘要:跨文化交际视角下, 英语翻译存在着异化和同化这一对立统一的关系,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这个大背景下, 如果不能很好的将文化特征仔细的分辨出来, 很可能会在交流上产生误解和偏差, 因此如何处理好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翻译中的同化和异化问题, 加强英汉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性, 是很值得研究和分析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翻译,同化,异化
参考文献
[1]喻巧玲.翻译中的同化与异化策略[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3 (2) :70-73.
[2]周正平.跨文化视阈下英语翻译中的同化和异化[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 :44-46.
[3]岳峰.略论同化翻译[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3) :102-108.
[4]富苏苏.同化与异化翻译方法对于文化交际的影响[J].才智, 2010 (29) :132.
小学数学概念有效同化教学策略 篇4
策略一:全面探寻已有固定观念
同化学习就是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作为固定点来吸纳、同化新概念,这些相关概念就是固定观念。因为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丰富的,因而与所学新知相联系的固定观念应该是多样的。同一新知的学习,往往有多个不同的固定观念。这些固定观念从学习时间上来说,有的离新知比较近,有的离新知比较远;从外在特征上来说,有的比较外显,有的比较内隐;从清晰程度来上说,有的比较明朗,有的比较朦胧;从同化作用上来说,有的比较强,有的比较弱。
面对如此复杂而丰富的固定观念,在概念教学中,首先要全面分析同化新概念的固定观念,由近及远,由显性到隐性,并预测其在新知学习中的同化作用,以其同化作用的强弱为主要依据,抓住重点,兼顾其他,组织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受感知觉中强刺激的影响,人们常常将离学生比较近的、比较外显的、比较明朗的观念作为固定观念,而忽视甚至漠视因时间的延长、记忆的衰退或条件的内隐而变得模糊,但同化作用却比较强的固定观念。例如,对于小数来说,人们很快能将刚学的十进分数作为它的固定观念。但是教学实践表明,如果仅仅用十进分数作为固定观念,教与学总免不了肤浅和生硬。再仔细深究我们就会发现,小数其实是人们对整数的一种仿写——把十进分数仿照整数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显然,整数不带分母的简便书写特性也是小数的固定观念之一。此外,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十进分数可以仿照整数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我们不难发现,这是缘于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都遵循十进制计数法。这样十进制计数法也应该是它的固定观念之一。只是“满十进一”的思想十分隐蔽,是一种隐性的固定观念,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这种观念学生很少用语言表达,但却经常不自觉地在使用,应该说这个固定观念缄默而稳定,对理解小数产生,同化小数概念及其运算,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对于这些同化作用特别强,但外在朦胧而隐蔽的固定观念,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掘,而且要尽可能通过复习、重组、改造等方式使之显性化,并使其具有更合理的同化结构。可以说,多种固定观念的多重联系,使学生对小数的产生及其意义获得了通透的理解,有效地促进了小数概念的同化学习。
策略二:架构立体的同化模式
根据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概念同化应该有三种形式:即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三种学习模式各有特点:下位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迁移;并列结合学习需要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寻找相关观念的潜在的吻合因素即“同构态”,并将这种相同的结构抽象出来,因而并列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结构迁移;而上位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提升。相比较而言,下位学习的进行比其他两种学习形式要容易一些,因为演绎性获取相对来说要比类比性获取和归纳性获取更省时、省力,且易于保持。
由于数学概念逻辑联系的多样性,概念同化的三种学习模式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既有分别,更有联系。在概念同化学习中,同一概念的学习往往不能仅靠其中一种模式完成,而必须综合采用两种或三种模式同时作用才能完成。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可以把各种模式之长有机组合起来,构建最牢固的认知“脚手架”,最大限度地放大已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的内驱力,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小数概念,如果将小数仅仅与十进分数相联系,小数概念的同化模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显然这属于并列结合学习,而且是一种一对一的转换式的并列结合学习。
如果将小数不仅与十进分数,而且与整数、十进制计数法建立起联系,那么同化的模式应是这样的,可用下图表示:
从左面的图式可以看到,引导学生建构小数概念,可以先利用整数的写法和十进分数两个观念的组合,初步建构小数,这是一种组合式的并列结合学习;初步认识小数后,再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和小数,感悟其共同点——都遵循十进位值制,理解正是它们都遵循十进位值制,十进分数才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这样又使学生将新学的小数概念纳入已经十分熟悉且概括性、包摄性更强的十进位值制的思想之下,这又是一种相关下位学习。显然,通过下位学习,能使学生对小数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来看,学生有效同化小数概念的模式应该是并列学习和下位学习的有机组合。其实在前文所列举的教学准备片段中,在建立小数与十进分数联系的同时,笔者又通过引发学生的类推猜想,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不易注意的小数与整数的联系,变单一的并列转换学习模式为网络化的并列组合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新旧概念的“同构态”,使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知实现一种结构性的迁移,进而顺利地从购物情景拓展运用到例题的测量情景中。
策略三:逐级提升同化水平
概念同化的本质就是揭示新旧概念的联系。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小学生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活跃。因此,小学数学概念同化学习中,新旧概念联系的复杂性、抽象性决定了学习者对新概念的精确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像概念形成一样,也应该遵循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
例如,引导学生认识小数,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对其中蕴涵的十进位值思想的感悟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需要引导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一种渐进式的转换和提升。具体来说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1.情景感知。生活中有两种情况经常用到小数,这就是购物情景和测量情景。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教材从测量的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将测量的结果即不足1米的课桌的长和宽,先用整数表示,再用分数表示,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数。如果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应该是购物的情景学生更为熟悉,积累的数的经验也更丰富。因此,有必要在测量情景前增加购物的情景,以此为切入点。像前文列举的准备性教学片段中所述,通过猜想类推,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整数、分数、小数等数经验实现对小数的自主建构:小数与十进分数等值,它也是对整数形式的一种仿写。接着,引导学生把购物情景中获得的认知迁移到测量的情景中;然后,借助两种不同生活情景的启示,初步建构纯小数的位值雏型;最后再返回到购物的情景,以纯小数为基础,建构带小数的位值雏型。相机完成教材中“想想做做”第2、4题,初步形成关于小数的数感。
2.数形结合。《九章算术》日:“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古往今来,数与形密不可分。数形结合具有双向性,一方面“以形助数”——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来阐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形为手段,数为目的;另一方面,以数助形——借助数的简洁性和概括性来提炼事物(图形)的本质,数为手段,形为目的。显然,在认识小数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实际生活情景后,可以采用以形助数的手段,对小数位值雏型进行形象的解剖和精确的刻画,使小数位值雏型转化为直观的位值模型。教材中“想想做做”第1、3、5题等练习,提供米制直观图以至脱离了具体量的正方形图、数轴图等,这些都是为学生理解小数提供丰富的直观支撑,使学生形成有关小数的清晰表象,为概念的抽象概括提供坚实的基础。
3.抽象概括。在学生根据米尺图、正方形图填写好有关的分数和小数后,引导学生归纳纯小数的本质属性:不管是1元、1米、1个正方形„„只要平均分成10份,那么十分之几都可以用零点几表示;反之,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在学生填写完数轴上的小数后,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使学生明确:数轴上0-1之间都是零点几;1-2之间都是一点几;2-3之间都是二点几„„从而深化理解带小数的意义。
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虽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从概念到概念的过程,但是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建立,不是—种简单空洞的逻辑链接,同样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一个生动丰富的学习过程:情景感知——数形结合——抽象概括。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概念真正在已有的概念体系中“落脚”,获得心理意义。
策略四:同化与分化有机整合
奥苏贝尔在同化理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学习组织的四大原则。其中第一条原则就是渐近分化的原则。该原则主张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明确新旧知识的区别,并使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协调整合。因此,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心理建构还应该是—个从同化到分化的过程。当然,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种分化应该是与其对立面——同化有机统一的过程。在概念同化过程中,如果说同化是寻找新旧概念的共同特征,那么分化就是辨析新旧概念的区别特征。同样,对小学生来说,这种分化也应该是渐进式的。例如,在引导初步认识小数后,可以通过如下两个层次的设计逐步实现新旧概念的精确分化。
1.联系具体量析数。例如对于36.6℃来说,要使学生明确,同样是“6”,前者表示6℃,而后者表示6/10℃。
2.析抽象的数。先出示现代使用的小数,如768.6,然后由近及远,出示远古使用的小数,如6785|4763等,让学生辨析小数部分位值与整数部分的异同,将数学史的介绍与对小数的位值辨别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实现小数与整数位值意义的分化,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煤矿协同化管理机制研究 篇5
1 煤矿生产协同化管理概述
1.1 煤矿生产协同化管理问题的提出
国内煤炭生产企业内部生产协同化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配置不合理或不够优化, 管理系统内每个成员的管理职责不够明确清晰, 承担不同管理职责的成员间缺乏沟通或沟通不畅等, 这些问题对于煤矿生产工作的安全顺利开展十分不利。同时, 在煤矿生产管理模式方面, 一直以来也都存在不够系统化、标准化的问题, 对于各类资源的配置方式也缺乏科学合理性, 各生产环节之间无法做到妥善的协同管理。因此, 为了促进煤矿生产工作的协同化, 提升相关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煤炭企业就必须对协同化管理问题进行探究分析[1]。
1.2 煤矿生产协同化管理的内涵
在煤矿生产工作中应用协同化管理方式, 对煤矿资源开拓、掘进、回采等流程均进行协同化管理分析, 积极创造行之有效的协同化管理模式, 尽快建立起一整套无缝衔接式的协同化管理机制。在此协同机制中再加入各种煤矿生产要素, 将其变成一个极为严谨、紧密化的生产组织体系, 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整合, 这样就能够运用人力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采取积极的协调方式来实现优势互补化管理, 积极创造出最大化的管理价值。对于煤炭生产企业而言, 对其生产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提出具体的协同管理要求并全部落实到位, 就能够实现对企业整体生产工作的全面控制与有效管理。
2 煤矿生产协同体系特点
由于井下工作对于整个煤矿生产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因此这里主要是对煤矿井下工作的协同化特点进行分析。
煤矿井下工作的协同管理特点主要分为时间特点和过程特点两大方面。
第一, 时间特点。时间特点主要是指依照时间发展的顺序, 对煤矿井下工作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分时段化处理, 以此对生产过程进行更为细致、科学及合理化的管理。每一个井下工作项目均具有生命周期。通常状况下, 生命周期主要分为四大阶段, 即启动、前期准备、执行实施及结束阶段[2]。在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中还包含着一些更为细微化的生命周期, 如果是站在单项工程角度分析, 其生命周期又可分为设计、施工及验收三大阶段。煤矿工程周期现被归属于煤矿工作面的生命周期之中, 各个工程的周期实现前后连贯、相互连接, 这样能够为煤矿井下工作的生命周期及各工程之间的协同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强大的助力。
第二, 过程特点。过程特点是指以项目管理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作为主要的划分依据及标准, 在某一个项目的各生命周期中, 主要的管理工作过程被分为五大分项:启动、规划、执行、监管及结束。项目管理中各过程之间的贯通与衔接, 是运用输入、输出而实现彼此关联的关系, 项目管理中的各工作过程之间在时间上可能会出现交叉、重叠的状况。
对于煤矿生产的井下工作, 需采用极具针对性的管理方式进行协同化的管理, 以此促使井下工作的全面动态管理和协调整合优化得以实现。
3 煤矿生产协同化管理机制
3.1 协同管理目标
煤矿生产的协同管理目标一般分为初级管理目标和高级管理目标两部分。
其中初级管理目标为:确保井下工作的安全、质量、工作进度及其投入的资金成本均能够达到相关要求, 以此来实现煤矿生产的安全、精细、协同及高效率。而高级管理目标则是指实现煤矿生产的自组织状态。所谓自组织状态即是指在不出现外部指令的状况之下, 系统自主自动的依照彼此之间达成的默契规则, 各自尽责且协调化、有序化地完成生产工作。而且整个系统在运行中也会自主进行更新进化, 能够实现整个系统长期化的持续改进及创新。
3.2 生产管理过程的协同化
煤矿生产协同化管理机制的主线构成为其生产管理流程, 主要包括:生产设计、施工、控制、验收以及分析。煤矿井下的各生产环节也就是指井下工程的各生命周期[3]。在煤矿的生产管理工作中, 设计、施工及验收均是极为重要的工作流程, 而协同化管理机制的应用也正是由此开始。在煤矿设计、施工、验收三大阶段中进行相关协同化管理, 能够有效地提升管理效率。
第一, 设计阶段的协同管理。设计阶段主要包括的内容为:前期准备、会审、优化设计及最终成果的完成及下发。将总的设计流程作为主线, 尽管各设计阶段中均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但是通过各设计阶段相互之间的协同化管理, 形成一种针对整个设计阶段的协同化管理体系。
第二, 施工阶段的协同管理。煤矿生产的施工阶段主要包括的流程有:策划、准备、组织以及控制。将总的施工流程作为一条主线, 在此主线上的各个阶段中均包含了各类内容, 通过各个内容之间的相互协同发展, 便能够形成一种煤矿生产施工阶段的协同化管理体系。
第三, 验收阶段的协同管理。煤矿生产验收阶段主要包括的流程有:检查验收、相关问题的处理及考核。将总的验收流程作为一条主线, 其各阶段流程中均涉及了各种内容, 各个内容之间的相互协同, 最终形成了验收阶段的协同化管理体系。
3.3 煤矿生产工序的紧密衔接
针对煤矿生产工序的协同化管理工作, 其核心为一系列的井下工作, 主要包括开拓、掘进、安装、回采及回撤五项工作, 这些工作相互之间, 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均存在着较为紧密的关联。对这些井下工作的协同性进行分析研究, 实现井下各工作之间的紧密衔接, 是煤矿生产协同化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煤矿协同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得五位一体的生产管理体系得以建立, 实现了煤矿开采在技术、生产、经营及安全方面的完美融合。使整个煤矿生产工作的效率及工作质量均能得到有效提升, 进而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煤矿生产工序的衔接协同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将回采作为核心而进行的各个工序之间的协同管理。煤矿生产的协同管理, 中心活动为一系列的井下工程, 将回采工作程序定为井下工程的核心, 积极建立一种统一化的施工标准, 其他各个工作程序均需将回采作为考量重点。在煤矿生产中只有确保开拓、掘进及安装工程的顺利开展, 才能使各系统满足回采工作的基本需求, 以期实现各个生产工序之间的紧密衔接。
第二部分, 依照各工序流程的施工顺序进行协同管理。各类井下工程要秉持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负责的思想, 实现各个生产工序之间的紧密衔接。对于一些能够在上道工序中完成的工作, 绝不将其放置于下道工序中完成。这便可促使煤矿生产的五大井下工序在施工中实现管理标准化、进度步调统一化。
3.4 煤矿生产管理信息协同
煤矿生产管理信息的协同化对于整个井下工作顺利开展而言, 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保障。信息协同管理工作的主要载体为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将大量的生产信息进行集成化、融合化管理, 能够进一步实现煤矿生产管理的事先设计、事中施工、事后验收的整体信息管理目标, 而此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是煤矿生产协同管理的强力保障。
4 煤矿安全协同管理措施
4.1 针对职工实际状况选取协同管理方式
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 对于生产职工的协同管理问题, 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 积极选取适宜的协管方式。为了更为全面准确地掌握职工状况, 彻底清除生产安全隐患, 不仅需要及时建立职工的基本信息档案, 同时还需要妥善建立好相关的动态信息网络, 全面的开展“三访”工作。“三访”工作主要是指:对探亲回归、家属探亲、违反规章制度的职工实行必访活动, 以此帮助管理人员更为全面地掌握职工思想状况。
4.2 创新安全协同管理宣传方式
安全生产协同管理工作所采取的宣传方式应充分呈现多样化特点, 尽可能地选取一些群众喜欢、接受度较高的方式。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橱窗等载体进行宣传, 或者积极举办一些与煤矿安全生产相关的展览会、讲座。也可以在一些重要的节假日期间开展一系列的回报社会、奉献爱心活动, 还可以给煤矿生产人员发放一些印有安全生产口号、安全警示标语的日常所需用品。与此同时, 还可在企业内部设立全家福宣传栏。在职工家属的照片下面写下其对于家人安全生产方面的嘱咐, 从而使职工能够更加主动地接受安全生产的思想。
5 结束语
在煤矿生产协同化管理机制应用中, 主要的应用对象为生产管理的过程、工序、信息及安全四大部分。此四大部分内容中涉及的具体内容较多, 如设计、施工、验收、回采等。加强对各煤矿生产程序的细致化管理极为重要,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帮助提升生产效率及工作质量。在煤矿产业发展中, 生产管理的重要性不容轻视。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一产业的良好发展, 积极运用协同化管理体系、机制, 实现对生产工作的时间、过程双重协同化管理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双勇, 等.煤矿生产协同化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煤炭, 2014, 3:5-8.
[2]张志强, 等.煤矿协同化管理理论与实践[J].中国煤炭, 2014, 12:15-18.
文化同化 篇6
尽管土壤湿度十分重要, 但是土壤湿度观测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有限, 阻碍了土壤湿度和气候关系的研究, 因此借助于不同复杂程度的陆面过程模式对陆面水文过程进行模拟从而获取土壤湿度资料, 已经广泛应用于研究土壤湿度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3]。朱乾根等[4]利用OSU两层大气环流模式来考察土壤湿度和地表反射率变化对中国北方气候的影响, 认为在短期气候变化中, 土壤湿度对大气的影响较大, 而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 地表反射率变化对大气的影响更大。杜川利等[5]利用NCEP/DOE再分析数据作为强迫数据, 驱动CLM3.0模式对中国区域的土壤湿度进行了模拟, 指出模式基本可以反映土壤湿度的变化。李明星, 等[6]建立基于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的陆面模式大气驱动场 (Obs FC) , 驱动CLM3.5模拟了中国区域1951~2008年的土壤湿度变化, 结果表明CLM3.5/Obs FC合理再现了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的时空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熊明明等[7]利用CLM3.0及普林斯顿大学的全球大气外强迫场资料, 对中国地区1948~2001年的土壤湿度进行了离线模拟并进行了评估。最近, 朱晨等[8]利用风云卫星数据和NCEP/NCAR数据构造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的大气强迫场, 驱动CLM3.0陆面模式模拟得到了中国区域10km分辨率的日平均土壤湿度数据集, 认为在 (0~10) cm和 (10~20) cm深度上, 模式模拟的土壤湿度结果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变率上均与观测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
近年来, 陆面模式不断发展,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师春香研究员发展了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 (CLDAS) , 利用自动站观测数据, NCEP/GFS数值产品并通过LAPS/STMAS实现了气温、气压、湿度和风速的融合, 以及风云卫星数据和CMORPH卫星数据构建强迫场, 驱动CLM3.5进行土壤湿度产品的制作。现利用2012年226个土壤湿度自动站的逐小时观测数据, 对CLDAS的 (0~10) cm土壤湿度产品进行评估, 并且将CLDAS与全球陆面同化系统 (GLDAS) 中四个陆面模式 (CLM、Mosaic、Noah以及VIC) 输出的表层土壤湿度产品进行比较, 以期检验和评估CLDAS和GLDAS对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的模拟能力, 为陆面模式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测数据
观测数据来源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理的中国区域2012年226个土壤湿度自动站逐小时的观测数据。土壤湿度的观测在垂直方向上分八层 (0~10) cm, (10~20) cm, (20~30) cm, (30~40) cm, (40~50) cm, (50~60) cm, (60~80) cm, (80~100) cm。土壤湿度自动站观测仪利用频域反射法原理来测定土壤容积含水量, 它由一对电极 (平行排列的金属棒或圆形金属环) 组成一个电容, 其间的土壤充当电介质, 电容与振荡器组成一个调谐电路, 用100 MHz正弦曲线信号进行扫描, 传感器电容量与两极间被测介质的介电常数成正比关系。由于水的介电常数比一般介质的介电常数要大得多, 所以当土壤中的水分增加时, 其介电常数相应增大, 测量时传感器给出的电容值也随之上升。根据传感器的电容量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对应关系, 即可测出土壤体积含水量。
研究表明[9], (0~10) cm土壤湿度对于气候研究十分重要, 而且 (0~10) cm土壤湿度对于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非常大, 因此选取了 (0~10) cm土壤湿度作为研究对象。为了减少模拟验证时站点尺度匹配比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参照聂肃平等[10]和熊明明等[7]的研究, 并结合土壤湿度观测值的分布, 将中国分为5个区域。
1.2 CLDAS土壤湿度产品
CLDAS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师春香研究员主持开发, 利用数据融合和同化技术, 对地面观测、卫星观测、数值模式产品等多种来源数据进行融合, 获取高质量的温度、气压、湿度、风速、降水和辐射等要素的格点数据, 进而驱动陆面过程模型, 获得土壤湿度等陆面变量。目前投入业务运行的版本是CL-DAS 1.0。
CLDAS土壤湿度产品的覆盖范围为东南亚 (0°~60°) N, (70°~150°) E, 空间分辨率是1°/16, 时间分辨率是1 h, 实时产品滞后3 h, 近实时产品滞后时间为2 d 3 h, 在垂直方向上分为6层 (0~5) cm, (0~10) cm, (0~20) cm, (10~40) cm, (40~80) cm以及 (80~200) cm。为了方便与GLDAS土壤湿度产品进行比较, 本文所使用的CLDAS土壤湿度产品是近实时土壤湿度产品。
1.3 GLDAS土壤湿度产品
GLDAS数据是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 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 (GSFC) 和美国海洋和大气局 (NOAA) 国家环境预报中心 (NCEP) 联合发布的基于卫星、陆面模式和地面观测数据的同化产品, 它能够提供多种驱动数据, 这些数据来源于大气同化产品、再分析资料和实际观测。目前, GLDAS结合Mosaic, Noah, CLM (the community land model) , VIC (the 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 4个陆面模式提供了大量的陆面数据。本文所使用的GLDAS土壤湿度产品是利用GLDAS数据驱动Mosaic, Noah, CLM和VIC模式, 输出的土壤湿度数据, 空间分辨率是1°, 时间分辨率是3 h。由于GLDAS土壤湿度产品的单位是kg/m2, 根据以下公式转换为体积含水量
为了便于比较, 将四种GLDAS土壤湿度产品分别线性插值到 (0~10) cm。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和模拟偏差
在研究模式土壤湿度资料与土壤湿度观测资料的具体差异时, 采用双线性插值法将模式土壤湿度资料插值到观测站点, 将其与相应时间的观测数据进行匹配, 以便进行分析。当进行模式土壤湿度资料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时, 如果观测数据是缺测, 将对应的模式模拟数据也视为缺测, 不进行比较与评估。
由图2 (a) 可以看出, 东南地区是土壤湿度的高值区, 体积含水量都在 (0.3~0.4) m3/m3之间, 而河套地区是土壤湿度的低值区, 体积含水量在 (0.05~0.15) m3/m3之间, 土壤湿度从西北地区向东南和西南地区递增。从 (0~10) cm土壤湿度空间分布来看, 华北地区较为干燥, 而东南和西南地区较为湿润, 这样的土壤湿度分布特点与孙丞虎等[11]和张文君等[12]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从图2 (b) ~图2 (f) 可以看出, 5个模式对中国东部土壤湿度的模拟结果也呈现出从西北地区向东南和西南地区递增的特点, 但略有差异。5种模式对河套地区土壤湿度的模拟均出现了高估现象, 而对于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土壤湿度模拟得很好。从空间相关系数来看, 5种模式与观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均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 其中最高的是CLDAS模式, 相关系数为0.585, 最低的是VIC模式, 相关系数为0.388。
为了定量评估多个模式的模拟结果, 本文将模式模拟值和观测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匹配后, 对5个模式分别计算了各个观测站点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偏差和相关系数。
2.1.1 偏差
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 相比较而言, CLDAS的模拟结果最好, 仅在华北地区的站点出现了较大的正偏差;CLM、Noah和VIC模式的土壤湿度模拟值在河套地区出现了相似的高估, 而CLDAS尽管使用了clm3.5模式进行模拟, 却没有出现明显的高估, 这是由于CLDAS使用的驱动数据来自地面观测数据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以及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提供的小时格点数据, 因此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河套地区的土壤湿度分布状况, 而GLDAS驱动数据相对于CLDAS使用的驱动数据, 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Mosaic模式整体出现低估现象, 尤其是在华北地区, 最大偏差大于18% (体积百分比) , 平均偏高15%左右, 但是对于河套地区土壤湿度的模拟偏差很小。图5给出了五种模式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偏差的分布区间。从偏差的分布区间来看, 五种模式的偏差主要在±10% (体积百分比) , 这表明模式对于土壤湿度的模拟是可信的。CLM模式的正偏差和偏差的站点个数相差不大, Mosaic模式的负偏差站点个数大于正偏差站点个数, 而其他三个模式的正偏差站点较多。VIC模式在79个站点上的模拟偏差大于10% (体积百分比) , 表明VIC模式在刻画土壤湿度分布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总体来看, CLDAS模式好于其他四个模式, 但是模拟结果主要偏湿, 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2.1.2 相关系数
图5给出了五种模式的土壤湿度模拟值与观测值相关系数的空间分布。总体来看, 大部分站点的模式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Mosaic和Noah模式在河套和华北地区的部分站点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出现了负相关, 这表明Mosaic模式和Noah模式在模拟土壤湿度的变化部分, 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而CLM、VIC和CL-DAS模式仅出现了零星负相关站点, 其中在河套地区, 仅CLDAS与站点的相关性很强, 大部分站点的相关系数大于0.6。从相关系数的分布来看, CLM、VIC和CLDAS模式与观测的相关性很强, 相关系数主要在0.4~0.8之间;Noah模式表现得略差, 相关系数主要在0.2~0.8之间, 有8.4%站点的模拟值与观测出现了负相关;Mosaic模式表现地最差, 25.2%站点出现了负相关。总得来说:模式与观测的相关性较好, 但是对于某些地方的土壤湿度模拟, 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模拟出土壤湿度的变化过程, 出现了负相关。
2.2 各区域土壤湿度模拟结果与观测的比较
在模式模拟结果与地面观测数据之间的对比析中, 由于模式代表一个空间网格内的平均状况, 而地面观测仅仅代表一个点的观测, 因此二者在空间的代表性是有差异的[8]。因此, 在分析了站点尺度土壤湿度比较结果的基础上, 在区域尺度上对模式的土壤湿度模拟值与观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为了更为清楚地看到各区域模式与观测的土壤湿度变化情况, 图7给出了各区域土壤湿度观测值与模拟值的时间序列。
从各个区域的的情况来看, CLDAS在五个区域都表现得较好, 能够与观测值很好的对应, 而且在内蒙古地区, 只有CLDAS能够很好地模拟土壤湿度的变化, 但是在西南地区出现了轻微的低估 (最大偏差<0.05 m3/m3) , 而在其他四个地区出现了轻微的高估。CLM模式的表现仅次于CLDAS, 但是在冬季的西北地区和内蒙地区, 模拟值并不能反映土壤湿度变化的真实状况, 这表明CLM模式在冬季冻土地区的土壤湿度模拟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Noah模式和VIC模式的土壤湿度模拟结果比真实值更为湿润, 在东南地区和江淮区域的模拟要比其他三个地区好, 而且表现最差的地区都是内蒙地区;Mosaic模式在东南和西南地区与观测值对应较好, 而在其他三个地区, 模拟值变化幅度很小, 不符合真实情况。
表1给出了5个区域土壤湿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偏差、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总体来看, CLDAS的模拟好于其他四个模式。CLDAS在西北1区和河套3区与实测的相关系数均超过了0.9, 而且偏差均小于10个体积百分比, 这表明CLDAS对于土壤较为干燥地区的土壤湿度模拟得很好;而在东南5区, 也是土壤湿度较高的地区相关系数为0.841, 偏差约为0.015 m3/m3, 也抓住了土壤湿度的变化状况。但是在江淮和西南地区, 尽管相关系数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而且偏差为-0.02和0.031, 但是相对于其他三个区域来说, 仍需要改进。
而在GLDAS的四个陆面模式中, CLM模式表现得较好, 在所有区域, 偏差均小于0.1 m3/m3, 除在江淮地区与观测相关系数略低于VIC模式外, 在其他四个区域, 相关系数均高于其他三个GLDAS模式。其次是VIC模式, 在五个区域与观测的相关系数均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土壤湿度的变化, 但是在西北和河套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高估, 偏差分别为0.106 m3/m3和0.119 m3/m3, 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11m3/m3和0.129m3/m3, 而且相关系数也大幅度低于CLDAS和CLM模式, 。Noah模式在江淮和东南表现得较好, 相关系数分别为0.836和0.759, 偏差也小于0.1 m3/m3, 但是在河套地区出现了与高估, 相关系数没有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Mosaic模式表现得最差, 仅在江淮和东南地区的相关系数较高, 分别为0.723和0.573;在西北和河套地区土壤湿度较低的地区, 出现了负相关系数, 以及相差一个数量级的偏差和均方根误差, 这表明Mosaic模式在刻画土壤湿度较干燥地区的土壤湿度变化过程上存在缺陷。
注:偏差和均方根误差的单位是m3/m3, Ⅰ区为西北地区, Ⅱ区为西南地区, Ⅲ区为河套地区, Ⅳ区为江淮地区, Ⅴ区为东南地区。
3 结论
运用中国区域2012年226个站点的0~10 cm土壤湿度观测数据, 比较和评估了中国气象局陆面同化系统 (CLDAS) 以及全球陆面同化系统 (GL-DAS) 的四个陆面模式 (CLM、Mosaic、Noah以及VIC) 的土壤湿度表层产品, 主要结论如下。
(1) 就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而言, 中国东部地区的土壤湿度呈现东南和西南较为湿润, 而西北较为干燥的空间分布特征;五个陆面模式的土壤湿度模拟结果均能够反映这种分布状况, 但是在河套地区都出现了高估现象;从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和偏差的分布来看, CLDAS的表现最好, 主要问题是对于土壤湿度存在轻微的高估, 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2) 从区域尺度的土壤湿度模拟状况来看, 在五个分区中, CLDAS仅在江淮地区略差于VIC模式, 在其他四个分区, 均好于其他四个模式;CLM在GLDAS的四个陆面模式中表现得最好, 但是在模拟冬季冻土的土壤湿度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而Mosaic模式表现得最差, 尤其是在土壤较为干燥的西北和河套地区, 出现了与观测值负相关的现象。
以2012年中国区域的土壤湿度观测数据为依据, 对CLDAS的表层土壤湿度产品与GLDAS四个陆面模式的表层土壤湿度产品进行了比较, 证实了CLDAS在模拟中国区域土壤湿度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 可以应用于干旱监测和土壤湿度研究。
参考文献
[1] Chahine T M.The hydrological cycle and its influence on climate.Nature, 1992;359:373—380
[2] 马柱国, 符淙斌, 谢力, 等.土壤湿度和气候变化关系研究中的某些问题.地球科学进展, 2001;16 (4) :563—566Ma Zhuguo, Fu Congbin, Xie Li et al.Some problems in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moisture and climate change.Advance in Earthsciences, 2001;16 (4) :563—566
[3] 林朝晖, 刘辉志, 谢正辉, 等.陆面水文过程研究进展.大气科学, 2008;32 (4) :935—949Lin Zhaohui, Liu Huizhi, Xie Zhenghui, et al.Recent progress in the land-surface and hydrological processstudies.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8;32 (4) :935~949
[4] 朱乾根, 兰红平, 沈桐立.土壤湿度和地表反射率变化对中国北方气候影响的数值研究.气象学报, 1996;54 (4) :493—500Zhu Qiangen, Lan Hongping, Shen Tongli.Numeric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soil moisture and surface albedo on climate of north part of China.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96;54 (4) :493—500
[5] 杜川利, 刘晓东, WU Wanli.CLM3模拟的1979—2003年中国土壤湿度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可能响应.高原气象, 2008;27 (3) :463 —473Du Chuanli, Liu Xiaodong, Wu Wanli.CLM3-simulated Chinese soil moisture during 1979—2003 and its possible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Plateau Meteorology, 2008;27 (3) :463—473
[6] 李明星, 马柱国, 杜继稳.区域土壤湿度模拟检验和趋势分析—以陕西省为例.中国科学 (D辑) , 2010;40 (3) :363—379Li Mingxing, Ma Zhuguo, Du Jiwen.Regional soil moisture simulation for Shaanxi Province using SWAT model validation and trend analysis.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 2010;40 (3) :363—379
[7] 熊明明, 陈海山, 俞淼.CLM3.0对中国区域陆面过程的模拟试验及评估Ⅱ:土壤湿度.气象科学, 2011;31 (1) :1—10Xiong Mingming, Chen Haishan, Yu Miao.Simulation of land surface process over China and its validation PartⅡ:soil moisture.Scientia Meteorological Sinica, 2011;31 (1) :1—10
[8] 朱晨, 师春香, 席琳, 等.中国区域不同深度土壤湿度模拟和评估.气象科技, 2013;41 (3) :529—536Zhu Chen, Shi Chunxiang, Xi Lin, et al.Simulation and assessment of soil moisture at different depths in China area.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41 (3) :529—536
[9] Wang W Xie P, Yoo S-H, et al, An assessment of the surface climate in the NCEP climate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 Climate Dyn, 2011;37 :1601—1620
[10] Nie Suping, Luo Y, Zhu J.Trends and scales of observed soil moisture variation in China.Advance in Atmosphere Science, 2008;25 (1) :43—58
[11] 孙丞虎, 李维京, 张祖强, 等.淮河流域土壤湿度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异常关系的初步研究.应用气象学报, 2005;16(2) :129—138Sun Chenghu, Li Weijing, Zhang Zuqiang, et al.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features of soil humidity anomaly in Huaihe river basin and its relationship.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ical Science, 2005;16 (2) :129—138
文化同化 篇7
策略一:全面探寻已有固定观念
同化学习就是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作为固定点来吸纳、同化新概念, 这些相关概念就是固定观念。因为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丰富的, 因而与所学新知相联系的固定观念应该是多样的。同一新知的学习, 往往有多个不同的固定观念。这些固定观念从学习时间上来说, 有的离新知比较近, 有的离新知比较远;从外在特征上来说, 有的比较外显, 有的比较内隐;从清晰程度来上说, 有的比较明朗, 有的比较朦胧;从同化作用上来说, 有的比较强, 有的比较弱。
面对如此复杂而丰富的固定观念, 在概念教学中, 首先要全面分析同化新概念的固定观念, 由近及远, 由显性到隐性, 并预测其在新知学习中的同化作用, 以其同化作用的强弱为主要依据, 抓住重点, 兼顾其他, 组织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 受感知觉中强刺激的影响, 人们常常将离学生比较近的、比较外显的、比较明朗的观念作为固定观念, 而忽视甚至漠视因时间的延长、记忆的衰退或条件的内隐而变得模糊, 但同化作用却比较强的固定观念。例如, 对于小数来说, 人们很快能将刚学的十进分数作为它的固定观念。但是教学实践表明, 如果仅仅用十进分数作为固定观念, 教与学总免不了肤浅和生硬。再仔细深究我们就会发现, 小数其实是人们对整数的一种仿写———把十进分数仿照整数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显然, 整数不带分母的简便书写特性也是小数的固定观念之一。此外,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思考, 为什么十进分数可以仿照整数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我们不难发现, 这是缘于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都遵循十进制计数法。这样十进制计数法也应该是它的固定观念之一。只是“满十进一”的思想十分隐蔽, 是一种隐性的固定观念,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这种观念学生很少用语言表达, 但却经常不自觉地在使用, 应该说这个固定观念缄默而稳定, 对理解小数产生, 同化小数概念及其运算, 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对于这些同化作用特别强, 但外在朦胧而隐蔽的固定观念, 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掘, 而且要尽可能通过复习、重组、改造等方式使之显性化, 并使其具有更合理的同化结构。可以说, 多种固定观念的多重联系, 使学生对小数的产生及其意义获得了通透的理解, 有效地促进了小数概念的同化学习。
策略二:架构立体的同化模式
根据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概念同化应该有三种形式:即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三种学习模式各有特点:下位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迁移;并列结合学习需要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寻找相关观念的潜在的吻合因素即“同构态”, 并将这种相同的结构抽象出来, 因而并列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结构迁移;而上位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提升。相比较而言, 下位学习的进行比其他两种学习形式要容易一些, 因为演绎性获取相对来说要比类比性获取和归纳性获取更省时、省力, 且易于保持。
由于数学概念逻辑联系的多样性, 概念同化的三种学习模式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既有分别, 更有联系。在概念同化学习中, 同一概念的学习往往不能仅靠其中一种模式完成, 而必须综合采用两种或三种模式同时作用才能完成。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可以把各种模式之长有机组合起来, 构建最牢固的认知“脚手架”, 最大限度地放大已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的内驱力, 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 教学小数概念, 如果将小数仅仅与十进分数相联系, 小数概念的同化模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显然这属于并列结合学习, 而且是一种一对一的转换式的并列结合学习。
如果将小数不仅与十进分数, 而且与整数、十进制计数法建立起联系, 那么同化的模式应是这样的, 可用下图表示:
从左面的图式可以看到, 引导学生建构小数概念, 可以先利用整数的写法和十进分数两个观念的组合, 初步建构小数, 这是一种组合式的并列结合学习;初步认识小数后, 再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和小数, 感悟其共同点———都遵循十进位值制, 理解正是它们都遵循十进位值制, 十进分数才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 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这样又使学生将新学的小数概念纳入已经十分熟悉且概括性、包摄性更强的十进位值制的思想之下, 这又是一种相关下位学习。显然, 通过下位学习, 能使学生对小数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来看, 学生有效同化小数概念的模式应该是并列学习和下位学习的有机组合。其实在前文所列举的教学准备片段中, 在建立小数与十进分数联系的同时, 笔者又通过引发学生的类推猜想, 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不易注意的小数与整数的联系, 变单一的并列转换学习模式为网络化的并列组合学习, 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新旧概念的“同构态”, 使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知实现一种结构性的迁移, 进而顺利地从购物情景拓展运用到例题的测量情景中。
策略三:逐级提升同化水平
概念同化的本质就是揭示新旧概念的联系。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小学生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活跃。因此, 小学数学概念同化学习中, 新旧概念联系的复杂性、抽象性决定了学习者对新概念的精确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 像概念形成一样, 也应该遵循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
例如, 引导学生认识小数, 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特别是对其中蕴涵的十进位值思想的感悟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 需要引导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一种渐进式的转换和提升。具体来说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1.情景感知。生活中有两种情况经常用到小数, 这就是购物情景和测量情景。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 教材从测量的情景引入, 引导学生将测量的结果即不足1米的课桌的长和宽, 先用整数表示, 再用分数表示,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数。如果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 应该是购物的情景学生更为熟悉, 积累的数的经验也更丰富。因此, 有必要在测量情景前增加购物的情景, 以此为切入点。像前文列举的准备性教学片段中所述, 通过猜想类推, 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整数、分数、小数等数经验实现对小数的自主建构:小数与十进分数等值, 它也是对整数形式的一种仿写。接着, 引导学生把购物情景中获得的认知迁移到测量的情景中;然后, 借助两种不同生活情景的启示, 初步建构纯小数的位值雏型;最后再返回到购物的情景, 以纯小数为基础, 建构带小数的位值雏型。相机完成教材中“想想做做”第2、4题, 初步形成关于小数的数感。
2.数形结合。《九章算术》日:“析理以辞, 解体用图。”古往今来, 数与形密不可分。数形结合具有双向性, 一方面“以形助数”———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来阐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形为手段, 数为目的;另一方面, 以数助形———借助数的简洁性和概括性来提炼事物 (图形) 的本质, 数为手段, 形为目的。显然, 在认识小数的过程中, 给学生提供了实际生活情景后, 可以采用以形助数的手段, 对小数位值雏型进行形象的解剖和精确的刻画, 使小数位值雏型转化为直观的位值模型。教材中“想想做做”第l、3、5题等练习, 提供米制直观图以至脱离了具体量的正方形图、数轴图等, 这些都是为学生理解小数提供丰富的直观支撑, 使学生形成有关小数的清晰表象, 为概念的抽象概括提供坚实的基础。
3.抽象概括。在学生根据米尺图、正方形图填写好有关的分数和小数后, 引导学生归纳纯小数的本质属性:不管是l元、1米、1个正方形……只要平均分成10份, 那么十分之几都可以用零点几表示;反之, 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在学生填写完数轴上的小数后, 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使学生明确:数轴上0-1之间都是零点几;1-2之间都是一点几;2-3之间都是二点几……从而深化理解带小数的意义。
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虽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从概念到概念的过程, 但是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建立, 不是一种简单空洞的逻辑链接, 同样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一个生动丰富的学习过程:情景感知———数形结合———抽象概括。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概念真正在已有的概念体系中“落脚”, 获得心理意义。
策略四:同化与分化有机整合
奥苏贝尔在同化理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学习组织的四大原则。其中第一条原则就是渐近分化的原则。该原则主张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明确新旧知识的区别, 并使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协调整合。因此,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心理建构还应该是一个从同化到分化的过程。当然,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这种分化应该是与其对立面———同化有机统一的过程。在概念同化过程中, 如果说同化是寻找新旧概念的共同特征, 那么分化就是辨析新旧概念的区别特征。同样, 对小学生来说, 这种分化也应该是渐进式的。例如, 在引导初步认识小数后, 可以通过如下两个层次的设计逐步实现新旧概念的精确分化。
1.联系具体量析数。例如对于36.6℃来说, 要使学生明确, 同样是“6”, 前者表示6℃, 而后者表示6/10℃。
2.析抽象的数。先出示现代使用的小数, 如768.6, 然后由近及远, 出示远古使用的小数, 如6 7 85|4 76 3等, 让学生辨析小数部分位值与整数部分的异同, 将数学史的介绍与对小数的位值辨别有机结合起来, 不仅能实现小数与整数位值意义的分化, 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中英文报刊标题的同化趋势 篇8
中英文报刊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 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 其新闻报道的结构形式和写法各不相同, 而具有“点睛之效”的标题自然也呈现出迥异的特点。
中英文报刊新闻标题的不同特色
中英文新闻标题都具有提示或浓缩消息要点的作用, 这是它们的共性, 但对比诸多的中英文标题, 我们会发现它们实际上各有特色。首先, 中文标题多为多层式, 不仅有主标题, 标出新闻中最新最重要的事实, 还附之以引题或称眉题来交代事实背景, 烘托气氛, 并在主标题之下配以副题, 补充主标题之不足。主标题一目了然, 独立成句;引题和副题也各有分工, 前者主虚后者主实。相比之下, 英文标题只是新闻主体的“梗概”, 其形式比中文标题简单, 较多采用单层式, 较少采用引题和副标题。其次, 中文标题在揭示新闻事实的精华内容方面倾向于“全面性”, 着眼于尽可能详尽、完整地囊括新闻内容, 全文概要尽现于标题。而英文标题在揭示新闻内容方面远没有中文标题那样的深度与广度, 英文标题采用的是“重点化”, 更着力于以精练的文字概括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某一点或方面来吸引读者。根据张健在2004年7月8日至7月10日对《人民日报》、《文汇报》、《泰晤士报》、《今日美国》4家报纸所做的抽样比较, 《人民日报》和《文汇报》所使用的两个要素以上的新闻标题比两份英文报纸多, 达到39比7;而《泰晤士报》和《今日美国》的单要素标题要比中文报纸多, 达到28比8。由此可见, 中文标题通常比英文标题包含更多的要素。再者, 英文报刊新闻标题几乎从不以动词开头, 同时为力求报道内容的准确性、语言文字的简洁度和文章结构条理上的清晰感, 即遵循所谓的ABC原则, 英文报纸很少在标题中使用形容词或副词。与之相反, 形容词和副词在中文标题中却频频出现, 中文报刊也常常偏爱使用动词来引出一条标题。此外, 二者还有其他诸如时间表述、编排形式等方面的差异,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 中英文新闻标题各有千秋。
中英文报刊新闻标题的同化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中文报刊不断发展, 并进行了深入的调整, 其整体编排吸收了诸多西方媒体英文报刊的经验, 其中中文报刊新闻标题的变化尤为显著, 融入诸多新的元素, 并由此形成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同化趋势。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直白化。从历史上看, 中文报纸的新闻标题, 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繁到精, 再到多样化的演变过程。过去出于追求工整对仗的目的, 硬生生添加在新闻标题中的各种各样华而不实的修饰语, 在今天的中文报纸上正渐渐失去往日的风采;相反, 从不同角度用新闻事实来说明问题的方式被普遍采纳。除了多行式标题外, 中文报刊还经常采用修饰语少、简单明了、在英文标题中常见的单行式标题, 努力使每一个词都实实在在, 有确凿具体的含义。事实上, 具有直白化特点的单行式标题正逐步成为中文报刊编辑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标题种类之一, 中文标题的这一特点, 在国际新闻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如今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下, 求短、求浅、求表现形式的新颖力度成为人们对新闻标题的必然要求。只有如此, 读者才可能从学习和工作的疲惫和麻痹中被激活, 从而产生阅读兴趣。
重点化。之前, 中国新闻标题一向倾向于“全面性”, 以高度凝练、概括见长, 着眼于尽可能详尽、完整地囊括新闻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文标题本身就是一条“超微型新闻”, 读者只需一览标题, 即知全文概要。而英文标题则相对趋于“重点化”, 只抓一点, 不计其他, 为读者留下充足的阅读空间, 客观上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悬念感, 调动了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 同时也增加了标题制作的灵活性。这种“部分事实标题”的独特魅力使之在中国国际新闻等版面上也越来越多地被启用, “重点化”已成为中英文报刊新闻标题的共同特色。
中英文标题趋于同化的原因
新闻的信息传播作用。为顺应商业信息传递的需要, 报刊首先诞生在欧洲大陆, 不论是15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手抄小报, 还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诞生于英国的印刷报纸, 从一开始就注定以信息传递为主要作用。反观中国, 真正意义上近代报纸的出现是在19世纪,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时期, 报纸自诞生之日起, 就肩负着更大的宣传思想的使命, 直到新中国成立, 报刊依然被视作政府的宣传喉舌, 这自然要求中文报纸新闻标题承载更多的内容, 用引题说明意义几乎成了中文新闻标题制作的一条不成文的准则。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 经济生活日益成为中国人生活的最主要内容, 报刊日益显现出其大众化或大众性的特点。基于这种变化, 中文报刊从业人员的新闻观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转变, 他们重新确立了新闻传递信息的首要任务, 于是一些不必要的意义表述、华而不实的辞藻越来越为新闻编辑所摒弃。中国报刊的新闻标题正充分发挥其信息传播作用, 最大限度地帮助读者迅速锁定自己所需要阅读的新闻, 更快、更准确地获得信息。
时代的客观要求。进入全球化信息时代后, 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方式随之改变, 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使人们处于信息的包围之中, 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接收越来越“快餐化”。现代中国人几乎很少有人能将一份报纸从头看到尾, 更多的人拿到一份报纸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标题, 即成为所谓的“标题受众”, 这些读者并不在意新闻标题对仗是否工整、文采是否卓越, 他们看重的是手中的报纸能否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想要的信息。如今, 新闻传播正逐步进入“读题时代”, 新闻标题能否简洁、醒目地抓住读者的视线, 在实现新闻信息有效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 传统的面面俱到的多行式标题就显得过于繁琐, 逐渐被摒弃。删繁就简, 以简明扼要、立意新颖、精辟动人的文字浓缩新闻的基本内容, 出色地担当“向导”任务, 使读者一览而知其大概, 然后根据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新闻内容已成为时代对新闻标题的客观要求。
商业化运作模式的要求。中国在成为世贸组织 (WTO) 成员的同时, 也引入了媒体竞争。商业化运作模式使今天的媒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报纸的版面越办越活跃, 也越来越珍贵。为了迎合广大读者的“看书看皮, 看报看题”的快节奏心理, 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报纸编辑们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上做足了文章, 千方百计地使新闻标题既达意醒目, 又快捷有效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 英文报刊某些标题的优势更加凸显。一方面, 英文报刊的单行式标题制作显然比中国报刊编辑所青睐的对仗式标题制作来得更方便、更快捷;另一方面, 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报纸越来越强调标题的信息应有所保留, 只把最富冲击性的内容展示出来, 吸引读者往下读。在以秒为计算单位的当今媒介竞争中, “事实标题”自然便成为当代中文报刊的新宠。
中英文标题的同化趋势, 自然有英文报刊对中文报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媒介自身内在文化的自我更新的结果, 是其树立全球视野、顺应时代潮流、服务读者、发展自己的结果。事实上, 传统中文标题形式多变、信息量丰富、言简意赅的优势依然在中文报纸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仍是英文所望尘莫及的, 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永远不可能割舍的。中文标题的西化是中国媒介摒弃狭隘的民族眼光、融入英文新闻标题之长, 而又张扬中文自身特色的勇敢跨越。它所带来的这种新的标题语体方式, 为中华民族文化更畅通无阻地与其他语系进行沟通与交流打开了一条通道, 有了这条通道, 我们的信息、我们的声音会更远更真切地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张健:《报刊英语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2].左克:《标题鉴赏录》,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8年版。
[3].彭朝丞:《新闻标题制作》,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年版。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年版。
文化同化 篇9
各门艺术之间的一种较为引人注目的的类似关系, 是人们用某一种艺术品去创造另一种艺术品, 这种艺术品最终又与它想要创造的另一种艺术品归并在一起时显示出来的, ---也就是当人们把某一种艺术品看作是某两种艺术品的结合物时显现出来的。同化原则是苏珊.朗格理论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 对于艺术的
同化原则, 苏珊.朗格认为这一原则对于各门艺术的交叉关系, 普遍适用。由此可以看出, 所谓艺术的同化原则, 首先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交叉关系;二、无处不在。由此可以得知, 同化原则是两门或以上艺术在交叉关系的作用下, 对这种无所不在的交叉关系以一定的标准将这两种艺术或几种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准则。但是, 从此后的阅读中可以发现, 朗格所说的这种同化原则, 并不仅仅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艺术的简单结合, 她所指的“同化”里, 必须有一门艺术是处于强势位置, 也就是一门艺术遮盖或者吞并了另外一种艺术, 使其暗含与强势一方的耀眼光芒之下, 进而组合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而被吞并的那一方, 也就失去了它独立存在、独立表现的能力。
从前文得知, 朗格的艺术的同化原则观点, 并不是两种或多种艺术的简单叠加或均等结合, 而是一种艺术吞并另一种的有侧重点的结合。那么, 在艺术结合的同时, 就必须对这种同化原则严格要求, 谨慎应用。每一件艺术作品, 都属于其所在的特定艺术种类。因此, 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 若要结合, 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混合, 而是经过精细、严谨的同化, 融为一体。这样一来, 最后形成的艺术品种, 除了某一种之外, 其它艺术品就会因“被同化”而失去原有的独立性。
至于其余的艺术品失去原来的独立性的程度以及被同化的力度, 都要服从艺术的同化原则。众所周知, 音乐艺术在其最初源起、产生以及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常易与其他艺术结合, 例如曲调与诗歌结合产生歌曲, 音乐与戏剧结合产生歌剧, 标题音乐与文学、甚至美术等种类的艺术结合在一起。朗格认为, 这样一来, 就
存在艺术媒介的所谓“纯化”问题。比如歌曲, 我们说歌曲是音乐与歌词、诗歌的结合, 那么, 音乐与诗歌这两者究竟谁是主导?究竟是音乐吞没了诗歌还是诗歌占据了音乐的上风?因此, 艺术的同化原则必须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当前的中国的正义前所未有的速度的向前发展着, 一首首主旋律作品, 就像是一只只响亮的号角, 为前进中的中国的呐喊和助威。作为主旋律歌曲的演唱来说, 情感的表达无疑是重中之重。没有情感的演唱, 也就没有了灵魂。希望本文的粗浅研究, 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给更多的人以启示和借鉴。
在音乐与其他艺术结合时, 朗格列举了诗歌与曲调结合的实例来说明艺术的同化原则是如何起作用的。当某一首美妙的诗被谱上曲子时, 就会发生这种艺术同化的情形。诗歌和音乐结合, 如果产生了一首优美的歌曲, 人们往往会自然地把这种完美的效果归功于音乐的高超处理与诗歌的优美完善, 认为两者都发挥了作用。但是朗格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当诗歌与音乐结为一体, 进入歌曲时, 原本作为一件独立艺术作品的诗歌就不复存在了, 它所包含的词汇、内涵、语句、声音、诗歌形象等, 都统统变成了音乐元素。同时, 朗格也指出:一首诗的词句, 大合唱中圣经经文的引喻, 喜剧、悲剧的人物事件, 当被音乐运用时, 也就成了音乐的成分。此外, 朗格认为同样的道理也使适用于音乐和舞蹈。在正常情况下, 当音乐与舞蹈这两种艺术结合在一起时, 一般总是音乐被舞蹈所吞并, 不再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作品出现。
以上朗格的关于艺术同化的原则, 个人认为受到了她关于“音乐是种时间的幻象”理论的影响。朗格认为, 艺术品, 特别是像音乐这样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任何原型的艺术品, 是现实世界之外的“虚幻物”。同时, 朗格承认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同绘画艺术相比, 音乐艺术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显示了它的虚幻性。这种虚幻性在音乐中体现为一种虚幻的时间, 音乐就其存在方式的本质而言, 是一种“时间的幻象”。因此, 当诗歌与音乐结合时, 苏珊.朗格认为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种音乐的时间幻象, 是纯粹音乐想像领域中的虚幻物, 而不是文学的幻象, 所以当诗歌与音乐相结合时, 音乐的曲调吞没了歌词, 这首歌曲便不再是诗歌, 而是音乐。
论述至此, 或许大多数读者会认为朗格对于音乐与其他艺术结合时, 服从的艺术同化原则即是某一方必然吞并或者被吞并。实则不然, 书中最后一段中朗格指出:在普通的情况下, 音乐能吞并歌词以及吞并那些构成歌剧的情节, 还能吞并清唱剧或歌曲;而舞蹈则能同化音乐。然而这些原则却不是永远固定的, 因此, 得出了唯一安全的论断只能是: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己特有的基本幻象, 与这种基本的幻象相比, 其他任何种类的虚幻形象都是次要的。换言之, 实践中的艺术艺术同化原则, 并不是固守不变的, 而是要根据这门艺术特有的基本幻象而定, 因为, 对于基本幻象而言, 其他的虚幻形象都是将要被吞并、被同化的一方。由此可见, 朗格在论述观点时的严密性。总之, 音乐在与其他艺术结合时, 需服从一种艺术的同化原则。在朗格看来, 这种艺术同化原则有它所针对的特指性, 也有艺术形式中的特殊性。至于什么时候使用何种原则才能够让音乐与其他艺术更加完美的结合, 个人认为, 还是应该交由艺术的创作者根据特定情况去选择, 让艺术作品的接受者去用心领悟。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版.
[2].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版.
[3].于润洋:《现代西方哲学导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