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材(通用12篇)
小学教材 篇1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的现状
(一) 写作教材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多读书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 写作教学也只是和读书相结合, 而没有独立成册的写作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写作教材的表现形式是“读写结合”, 在每一个单元阅读文章后面的思考练习是写作练习。
(二) 写作主题的设定
由于每一单元的写作练习紧跟阅读文章, 因此写作练习的主题设定与单元文章的主题有紧密的联系, 以方便学生对作文的题材进行理解。例如苏教版五年级有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师恩难忘》的, 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上学时, 一个教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作者记忆深刻。该课文后的写作练习是在教过你的老师中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老师进行描述。这样的写作练习就与单元文章的题材相呼应。学生可以学习课文里的描述方式来进行写作练习。
(三) 苏教版写作教材的主要特点
1. 以人文话题为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写作教材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并激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而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应该怎么写, 其主要以人文话题为主, 主张对自我的认识、对生活的关注、对自然的观察。例如五年级下册有一单元的作文要求是面对星空和月色, 将你的遐想和想象写下来。通过该作文, 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翅膀, 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体验宽广的写作环境。
2. 读写结合。小学作文练习主要在单元文章后, 与本单元文章的题材相呼应, 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是苏教版写作教材的一大特点。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下, 教师可以根据作文的题材, 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 在讨论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 这也是对于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单纯指导学生“写什么”的作文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 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3. 缺乏必要的写作过程指导。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侧重点是学生“想写什么”和“写的怎么样”的问题, 缺乏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有效指导。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巩固和提高。例如, 在小学五年级学习过程中, 有一篇作文要求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老师想说的话, 要具有真情实感。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真情实感”得到了重视, 而怎么样来表达真情实感, 这个问题是抽象的, 没有固定的方式, 这时只能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指导, 加大了写作教学的难度。由于学生语言水平存在差异, 而写作教材中又缺乏写作知识的呈现, 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底, 因此, 小学语文写作教材应该完善指导学生写作过程的模块。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的编写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依赖教材, 对于写作教学也不例外, 教师会根据教材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因此, 编写有关小学语文写作教材时, 要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进行汇总, 考虑双方面的因素, 通过对小学语文写作教材现状的分析, 现提出有关小学语文写作教材的编写意见。
(一) 目标明确
教材中要明确通过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需要达到的目标, 让教师有针对性的完成教学任务。小学语文写作是要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教版的小学语文写作教材要求学生注重作文的条理、语言的生动形象, 没有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在写作中主要表现在对文章的生动表达上和清晰的思路上, 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描述能力、对事物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在写作教材中进行体现, 写作教材中可以将写作步骤清晰的描述出来, 使学生对从模糊认识到感性认识, 最终完成写作任务这一写作过程有清晰的认识, 当学生看到某一个作文要求时, 脑子中就能够产生相应的框架, 即审题、确定中心思想、选择合适的材料、拟提纲、写作, 这个框架更方便学生的写作。当前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中, 写作专题内容丰富, 但缺少写作的具体流程, 学生的思维不能自觉地引导到写作行为上, 这就达不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三) 注重教材的逻辑性
语文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生活, 因此在写作教材的安排上, 要注重教材的逻辑性, 而不是单纯的强调学生的“自由表达”。
(四)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事物和生活进行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小学写作教材中不但应该强调观察的重要性, 而且应该明确观察的方法, 如观察事物的顺序、细致观察的方法、观察后要进行思考和总结等, 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摘要:为了适应新课标的改革,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组织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 然而当前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利用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教学的过程中, 效果不是很理想。实际教学过程, 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作文中需要“写什么”, 并对学生的写作结果进行评价, 而对于“怎么写”这一问题却没有过多的涉及, 即教师总是缺乏对写作过程的有效指导。对于出现的这一现象, 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教科书写作教材为例进行分析, 同时对于写作教材的编写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科书,苏教,写作
参考文献
[1]徐连梅.依托文本, 让阅读与写作比翼齐飞[J].课外阅读:中旬, 2011 (07) .
[2]董亚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写作教学策略开发——人教版、苏教版和香港启思版教材的比较研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1 (08) .
[3]蒋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提升阅读能力的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 2011 (07) .
小学教材 篇2
(一二年级适用)
教学目标:
1、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3、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阶段二
(三四年级适用)
1、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2、初步掌握线条、形状、肌理等造型元素,掌握色彩的专业性知识,认识公共场合的标识,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3、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阶段三
(五六年级适用)
教学目标
1、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小学教材 篇3
关键词:英语教材;思想性;综合实践性
中小学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依据。然而,教师及学生对其的评价值得英语教育者进一步反思我国英语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北外教授韩宝成在北京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中调研时,让他们用比喻的方式对其所用教材做出评价,其答案是“甲骨文、白开水、康熙字典、科研论文、百科全书、遥控器、囚笼、木偶、说明书、新闻联播、八股、垃圾桶、大杂烩、大拌菜、一堆杂乱树枝、知识手册、考试工具、无味饭菜、导游手册、老人”等。这些比喻大体反映了现实中的英语教材枯燥乏味、程式化、不鲜活。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小学英语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及综合实践性,探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教材中思想性的欠缺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然而,我国学生长达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后却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表达仅限于简单的自我介绍、物品描述等,当需要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时,学生只能支支吾吾、断断续续地蹦词,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Krashen在“输入假设理论”中指出人的内在言语机制健全后,外部言语内容的输入质量必然会影响输出质量。也就是说,学生接触的英文内容缺少思想性时,学生在表达思想时自然会受到限制。现以某版本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材Lesson15中为学生提供的一篇阅读文章“The Biggest Animal On Land”为例,文中这样写道:“An elephant is often four meters tall.It can weigh four tons...”之后跟进的练习题则是:“An elephant can weigh 4 .A.kilometers B.kilograms C.tons D.hours”上述内容中介绍了大象的外形、体重和种类等文字信息,阅读后的练习题(单项选择),也仅仅针对单词意思展开训练。既不幽默,也不生动,语言内容只重在传递信息,学生在大体了解了信息之后,就再无学习之兴趣。
而同样是关于大象的英文内容,笔者在瑞士的小学实习时发现学生对以下的绘本教学内容十分感兴趣,并且愿意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进一步思考。如英文绘本‘Elmer’中描述道:“There was once a herd of elephants.Elephants young,elephants old,elephants tall or fat or thin.Elephants like this,that or the other,all different but all happy and all the same color.All,that is,except Elmer.”文中的文字虽不多,但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读完之后,大部分学生不由自主地问道Elmer这只大象跟其他大象有什么区别。教师会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与其他人不同就不能开心生活吗?学生基于此问题都积极地开始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学生提出自己就喜欢与众不同的感觉,大家能注意到他,他感到很有成就感,为什么有人会不开心呢?但有学生认为行为怪异的人会招到别人的嘲笑,这让人很不舒服……思维能力的发展会促进语言水平的提高。韩宝成指出忽视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就会变成模仿、记忆教学。语言教材如果“有文字,没内容”或“有信息,没意思”或“有活动,没意义”或“句句符合语法而无文采”,生不乐学,师不乐教,用这样的材料来搞素质教育,到头来恐怕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加强活动练习的综合实践性
在研究教材编写对习得效果的影响时,Tomlinson指出教材编写中可以大致分成两种思路:一种是直接呈现语言现象、讲解语言规则、解释语言运用,然后设置大量练习。按这种方式学习,学生的习得程度较低。另一种是在教材中编入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就能够大量地使用英语,在用的过程中去接触、理解、掌握语言。这样习得的程度无形中就获得了提高。以下就我国和瑞士小学英语教材Young World配套的活动手册内容进行比较,来加强英语教育者对活动练习中综合实践性的认识。我国某版本学生活动手册内容中练习内容相对机械,仅仅关注单词的理解和拼写。如在学习身体各部位的名词后,学生要做的练习则是将单词“arm,foot,finger填写在相应的图与句子My_____hurts.”分析上述内容,可以看到学生活动练习仅仅关注语言知识的记忆和拼写。而且练习的语境是孤立的,学生只要记住单词意思就能根据图片填写单词,不利于儿童有效地开展语言习得,影响学生心智的提升。韩宝成针对此问题也指出多数教材仅片面地突出“用语言做事”的能力,内容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然而,其为对话创设的语境不真实,内容过于浅显,学生很难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在练习中死记硬背的内容。
在学习了身体各部位的单词后,瑞士小学英语教材Young World活动手册提供的活动练习(如下图)。
■
瑞士小学英语教材Young World活动手册内容
通过分析上述的活动内容,我们发现其活动练习内容可以促使学生大量地使用英语,在用的过程中去接触、理解、掌握语言,符合Tomlinson提出的第二种编写思路。首先,它通过配图让学生掌握单词的意思。然而单词的顺序并不是正确的拼写顺序,如arm在练习中显示的是mar,需要学生思考后进行正确的拼写并填写到对应的身体部位。在掌握语言知识后,第二个练习活动是让学生画小人,根据句子提示展现做各种活动的Mr Line Man,而且这些句子提示从完全控制到部分控制再到自主想象创作,充分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及认知发展,引导学生思考。Widdowson指出“任务中的题不是语言问题,但需要语言来解决,学习者使用语言并不是为语言本身,而是利用语言的‘潜势’来达到独立的交际目的。所以问题的设计调和了语言教学的两种途径:语言的(注重语言形式)和非语言的(注重意义)两者相互补充、互相依赖。”
由此可见,语言知识作为外语教学的核心,我们对其关注无可厚非,但随之配套的活动练习不能仅仅限于知识的强化记忆,而要更多地拓展相应的综合实践练习,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和完善概念系统,最终丰富和发展他们的思维。
总之,束定芳等人指出教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许多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师认为教材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和目标。完成多少教材内容就等同于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部分鼓励教师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作为英语教学的实践者,教师应改变陈旧的教材观,秉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信念,利用现代手段,筛选出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有价值的、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学内容,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从下自上地自觉完善英语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康艳.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的若干问题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3):39-45.
[2]韓宝成.关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4):300-302.
[3]束定芳,张逸岗.从一项调查看教材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界,2004(2):56-64.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小学教材 篇4
一、挖掘教材,使自己的课堂更有灵活性
细嚼慢“研”,需要依照课程标准,从编者的角度,理解编排意图,整体驾驭教材。研读教材,就是要把每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从而在教学中自觉按照发展阶段开展教学。例如关于分数的教学,两个学段都有安排,由于思维层次、侧重点、教学手段各不相同,所以确定的学习目标也不一样。在第一学段主要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涂色、折纸表示简单的分数;而在第二学段就要依靠抽象的分析、举例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如果在教学前能很好地揣摩、理解教材,就能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也就能很好的驾驭课堂。
细嚼慢“研”,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弄清惑之处惑之源,从而以可靠的预设从容应对“课堂生成”。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时,人教版教材中编排了这样一则例题:一排有22个座位,有18排,350名同学来听课,座位够不够?在这一题中,如果两个数都估,18和22都可以估成20。由于把22估成20,少算了2。将18估成20,多算了2。这样,一个多算了2,一个少算了2。学生可能受之前学习平均数时“移多补少”的数学概念的影响,容易产生知识的负迁移,从而误解这里也是“移多补少”,认为这样一来应该看做没估,算出来的应该是准确值。如果在课前,教师读懂了教材,准确把握了学生可能产生疑难之处,就能确保课堂上胸有成竹。例如,虽然学生当时还没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却可以引导学生从积的个位来判断,22×18的积的个位上应是6,不是0,因此不是精算等等。
二、整合教材,使自己的课堂更有实效性
新课程“一个标准多个版本”打破了原来一种版本教材独步天下的局面,这就为我们选择性地使用教材扩展了空间。例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内容。人教版教材的主题图是“花圃图”,从花圃图的观察中提炼问题,寻求解题策略。新世纪版教材则是创设了“小兔请客”的故事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索。结合一年级学生特点,经过反复比较,我决定在导入新课时使用新世纪版情境图。理由有三:一是小兔请客属于故事情景,花圃图属于生活情景。相比之下,用故事情景来激趣更为合理;二是小兔请客中,每10个果子用一个盘子装着(几个盘子装的果子数量对应的也就是几十个),学生在接受真知的时候,更能给学生策略上的支撑;三是小兔请客的情境图中一个个问题的提出是随着故事的展开逐次呈现的,屏蔽了多余信息的干扰。而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无疑在算理与计算方法的教学上,而不是开放式的“问题解决”上。人教版的教材花圃图,如果一次呈现三种花,则开放性强,容易导致上成“问题解决”的教学课。在最后的教学中,我使用新世纪版教材创设情景,完成新知的教学,而在巩固阶段,使用人教版的花圃图,设置开放式的“问题解决”的情景,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在一节课中将两种版本的教材统一使用到一节课中,并且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教学预期。
三、深化教材,使自己的课堂更有探索性
不追根溯源,认识与理解只是停留在“点线”的层面,而不能深入到“面体”的高度。如:在教五下“2、5、3倍数的特征”时,当学生探索了2、5、3倍数的特征后,让学生说一个既是2的倍数、又是5倍数的数,你是怎样想的?请你再说一个数,看它是否也有这样的特征?那么,同时是2、5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呢?用同样的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总结一下,同时是2、3的倍数,是3、5的倍数,是2、3、5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当学生解决了上面这些问题后,教师可马上追问,如果一个数是3的倍数,一定是9的倍数吗?请举个例子,并说说为什么?那么是9的倍数的数又有什么特征呢?让学生再次去探索发现。学生感到也很新奇,如果知道了一个数的倍数特征后,我们判断数就相对比较简单了,不需再去计算。这时,可能就会有一个同学站起来问,老师,你还能告诉我们其它一些数的倍数的特征吗?好吧!让我们再来一起探究一下是4、25、8、7、11、13这些数的倍数的特征吧!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充分的挖掘教材资源,适当的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合作探索、自由交流中填补教材中一些没有的内容。
四、替换教材,使自己的课堂更有生活性
教材作为学生的“学材”,教师如果也圉于其中,而不从更高处着眼,显然是狭隘的和不利于教学的。在一节课上,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王奶奶家门前有一块(长方形一边缺半圆,一边多半圆)地,如何求这块地的面积呢?老师意在通过割补法求面积,这时有一名学生问老师:“这是一块地,您怎么移动、怎么补啊?”老师这样回答:“我们现在是在做‘数学题’,这不是真的地。”老师接着出示了第二题,李奶奶家门前也有一块地(地的边是曲线)。这名学生又问:“老师,这块地坑坑洼洼的,您怎么补啊?”于是老师又回答:“不是说了嘛,这不是真的地,我们是在做数学题。”看到这样的案例,我们在一笑过后,是否也陷入了思考。第一个问题,孩子将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搅合在一起。第二个问题,孩子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实际上,人类是从探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开始的。这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近似的观点来看,往深里看,就需要把地割成相等的规则的小格子,再数格子的个数(积分问题)。而作为执教者的教师,却没有明白学生的理解与数学学科本质之间的联系,从而造成了这样的尴尬。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教学时,需要站在学科本质的高度来理解教材、驾驭教材,这样才能教出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篇5
小学数学的内容,这些知识本身比较简单。但出现在课本中,无论是知识系统的安排还是内容呈现的方式,都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以往的教学经验,做出周密的考虑和精心的加工。因此,教师掌握课本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还必须在教材分析上面下一番功夫。一般可以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先做结构分析,搞清教材的系统性,再以知识结构为导向,进行各部分的内容分析和习题分析。
1、教材结构分析。
既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好是通览全套教材,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全貌。特别是弄清本册教材与前后册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本册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涉及哪几个领域,哪几个单元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然后深入每个单元分析这一单元内容的承前启后,也就是搞清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它又能为学习哪些后继内容提供基础或作出铺垫。教师只有通晓教材的体系,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
分析教学内容承前启后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以某一知识为起点,顺向往后,有如“综合法”,明确“启后”,即理清由此往后有关知识的头绪;另一种以某一知识为终点,逆
第 1 页 向往前,有如“分析法”,找出前面有关基础知识的联系。例如:三年级下册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为基础的后继知识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小数乘法等等;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是:一位数乘两位数、整十数乘两位数口算、万以内加法等等。
2、教学内容分析。
(1)从科学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师不仅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还要求教师掌握如何准确而又浅显地表达这些内容的方式。很多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其特定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既要确切表达现阶段的含义,又要避免讲得过死,与以后的学习产生矛盾。这是数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由于在小学阶段只初步介绍轴对称,不出现旋转对称及其特例中心对称,所以只能讲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2)从思想性、智力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与科学精神。现实意义,如某一具体的数学知识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它可以从怎样的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来,又可以解决哪些现实问题;科学精神,如实事求是的态度,思辨、质疑的意识等。二是数学知识的人文内涵与一般的教育意义。人文内涵,如人类认识数学的某些史料;一般的教育意义,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机地渗透哪些思想品德
第 2 页 教育,可以有意识地培养那些良好学习习惯等。
教学内容的智力性是指在该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哪些环节可以展开怎样的智力活动,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怎样的引申、开拓,或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思考等。
(3)从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如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重要的内容,或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中,边的特征是学习的重点。以往,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不是基础知识,就是基本技能。现在,随着数学教学目标呈现多样性的趋势,教学的重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双基”,数学的某些基本思想方法、探究过程的某种体验、感悟,同样可能成为教与学的重点。所谓教学难点,是指那些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例如:在多位数减法中,退位减法学生容易出错,是学习的难点;在退位减法中连续退位的减法,如1003-756,退位的过程更为复杂,是教与学的难点。显然,教学难点主要是相对学生来说的。
所谓教学关键,是指那些对学生顺利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容。例如,学习两位数乘多位数,关键是掌握计算步骤和部分积的对应方法,因为每一步的具体计算都是学生已有的技能。
第 3 页 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有时具有同一性,可能全部重叠或部分重叠。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各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对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来说,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都是掌握把除数由小数转化为整数的方法。
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准确地找出教学的难点或关键呢?这是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它既需要掌握适当的方法,又需要一定的经验支撑。一般地,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通过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有经验的教师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上的插图、理解教材上的旁注、对话、提示、结论等内容,不放过教材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字。因为教材的编写明确体现了教学的思路,明确提示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了教学的训练点。
要找出教学的难点或关键,只分析教材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分析学生,了解学生学习时的真实困难程度,以及困惑所在。教师把握了教与学的重点,也就是明确了教学时应该突出什么、抓住什么,哪些可以分散,那些需要预先铺垫,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
3、习题分析。
数学习题是数学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解答习题是学习课本正文的延续。学数学,历来有“做数学”之说。必要的、恰
第 4 页 当的练习,对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习题解答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学习的反思过程,可以起到纠正错误理解,深化正确认识,锻炼数学思维、提高应用能力的作用,以及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习题分析的基础是教师亲自解题。一个认真、负责的数学教师,应当自己验算全部习题,当然过于简单的、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习题除外。对于新教师来说,通过解题的思考与验算,获得切身体验,了解习题的难易程度和前后联系,了解练习的分量和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内容是:(1)分析习题配备的目的性、层次性。
也就是分析习题与教学内容的配合情况,搞清每道习题的安排意图和作用,以及相关习题之间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通过分析,弄清哪些是巩固概念和法则的基本题,哪些是促进理解、应用的变式题,哪些是复习已学内容的巩固题,哪些是需要用到几方面知识的综合题,哪些是引申、深化知识的思考题。这样,就基本明确了习题的使用目的和练习要求。
(2)分析习题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拓展空间。也就是分析习题“可以怎样解”、“为什么可以这样解”,掌握解题过程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发现习题存在的“开
第 5 页 放”空间。比如,某道或某组习题可以在哪些方面加以拓广、延伸、是否有必要、有可能对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化等。这些分析是用好、用活习题,进而开发习题潜在的练习功能的基础。
(3)分析习题形式的特点与学生的解题特点。
也就是分析习题形式是怎样为内容服务的,小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又有哪些特点。小学生的练习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更加重视习题形式和练习方式的趣味性、有效性;必须更加重视研究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了解适合小学生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形成的。
小学语文教材使用策略 篇6
一、导读引路,整体入手。导读,阐述了单元主旨及学习的要求方法,在学习每组课文之前,先学习导读。四年级下册第三组导读,告诉我们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学习这组课文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的收获。六年级下册第一组导读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这组课文的要求和方法是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重点是抓住重点句段和联系生活实际。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即学习作者的写法。
二、贯穿始终,突出专题。学完导读,要把学习所得贯穿整组课文教学始终。四年级下册第三组,让学生体会全组课文都蕴含着大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不能轻易去改变它,违背自然规律,会好心办坏事的道理,以及阅读人类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进行一些发明创造的实例。让学生查阅有关大自然奥秘的资料,阅读揭示大自然奥秘的书,观察大自然,收集仿生学的例子等。“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是六年级下册第一组《桃花心木》当中的重点语段,是全文的主旨,让学生体会这段话的含义,理解“不确定”这个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前面种树人给树浇水没有规律,明白这里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再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有那些不确定因素,我们应该怎样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心”?
三、圆融贯通,资源整合。教材的使用策略还体现在词语盘点、日积月累、习作等方面。每篇课文中的生词,进行词语盘点时,对在学习课文时理解不够透彻的词语,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再次理解,并掌握其用法。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中“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为一只五色斑斓的蝴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学习本单元积累运用中有关生命的格言警句时,可以用这段话引出。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范例,例如六年级下册的第一组课文,教学课文时,要让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品味文章语言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匆匆》、《顶碗少年》这两篇课文,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是蕴含在课文的字里行间的;《桃花心木》、《手指》这两篇课文,作者表达人生的感悟的方法是在文中或文末直接表白,给人启示。《桃花心木》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在学习课文写法的基础上,在习作教学中,以课文为范例,尝试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
四、全面整合,注重创新。教师使用教材还可以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习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先让学生学习导读,明白这组课文是围绕描绘乡村生活画面,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展开的。提前预习语文园地六的展示台,启发学生一开始学习课文就酝酿如何为展示做准备:收集农村风光图片;了解农村儿童生活,讲他们的故事;如何写一首描写乡村景色的小诗;怎样制作一个农家小制作等等,选好一项学生就边学习课文边准备,学生既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又能使单元学科知识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融合。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是六年级第二单元习作内容,在教学本组课文当中《詹天佑》这一课时,让学生从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的所作所为中感受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课后练习中设计一则小练笔:当你站在青龙桥车站的塑像下时,会想些什么?学生具体感知了爱国精神,爱国激情得到了激发;紧接着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讲述爱国英雄的故事,朗读爱国诗歌,歌颂祖国家乡建设新成就等,学生写作演讲稿的素材就丰富详实了,同时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有了倾吐的愿望;教学写演讲稿时,让学生回忆本组课文当中的诗歌——《中华少年》的写作思路:我们都是中华少年—共同的家园—中华文化、中华精神—中华的未来 少年去开创,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想想自己写演讲稿要选取什么思路。最后强调写演讲稿时,可以用上本单元积累的语言、事例等。
大单元教学,把语文教学中的相关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有对整个单元的共性的掌握,又有一篇一篇课文个性的领悟。总之,学生从单元之中,从一篇一篇课文的有机联系之中,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从整体入手,是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利用集合的办法,使知识聚集成“块”。新贮存的信息与大脑已经贮存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成为更加复杂的,更加有序的结构,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地址: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小学)
小学教材 篇7
一、教材结构的比较
新旧教材的编写结构基本相同, 均以单元为基本构成单位, 各单元由若干小节组成, 每节的编写结构大多为正文、“练习”, 每个单元后有“整理与复习”, 全册末尾还有总复习。但新教材中并非每节学习内容之后都配有“练习”, 此外新教材还增加了“数学文化”, 主要介绍一些数学小故事, 比如阿拉伯数字的产生, 数的产生等。
二、教材内容的比较 (如下表)
《标准》将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第一学段 (1~3年级) 为“实践活动”, 第二学段 (4~6年级) 为“综合应用”四个领域。
本研究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新旧教材内容的变化:
1. 在“数与代数”方面, 新旧教材的相同点是:
“亿以内数的认识”。不同点有:新教材删减了一些脱离生活实际的内容:如亿以内数的珠算, 增加了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内容, 如“计算工具的认识”、“用计算器计算”。此外, 将“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 在“几何与图形”方面, 新教材删减了土地面积单
位公顷这些已经脱离生活实际的知识, 增加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 旧教材没有统计方面的内
容, 新教材增加了“统计”一章, 让学生们学会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复式统计图。
4. 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方面, 旧教材没有相关方面
的内容, 新教材增加“数学广角”让学生学会统筹规划,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数学文化”方面。新教材增加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及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习题的比较
1. 习题量。
新教材习题明显少于旧教材, 仅是旧教材的67%。
2. 习题类型。
从题目的开放程度划分, 旧教材几乎全是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题, 而新教材中除了封闭题外还增加了一定的开放题, 如“商店里有四种电话机, 单价分别是128元、158元、198元、218元, 李老师带了3000元为学校选购15台同样的电话机, 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分别还剩多少钱?”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高, 所以新教材中开放题的比重较小, 封闭题仍居主要地位。但其教育价值不可忽视, 它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对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创新意识都具有重要作用。总之, 新教材的习题配置着力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四、教材呈现形式的比较
旧教材呈现形式单一、严肃, 新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特征, 呈现形式丰富、活泼。这与《标准》对教材的呈现形式所作的明确要求———“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是相一致的。
1. 例题中问题的设问方式不同。
新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给学生呈现一幅实际生活中的图画。比如, 在“口算除法”一节, 新教材呈现一幅老师给同学分发气球的画面, 有80个气球, 每班领20个, 可以分给几个班?新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画面入手, 符合小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的认知特点,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起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旧教材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方面显得有些不足, 通常是直接出示例题的方式, 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500÷100=?2400÷100=?等。
2. 学习过程及结论的得出方式不同。
在旧教材中, 是这样体现“亿以内数的读法”的:分别呈现一个五位数、七位数、八位数的读法, 然后直接得出“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的规律。而新教材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中,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尝试、探索和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含两级数的读法, 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读法规律。
3. 习题呈现形式不同。
新教材中题型的设计, 一方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 另一方面又注意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 新教材设计了如下习题:我国发射的“神州”四号飞船绕地球一周约用90分钟, 一共绕地球108圈, 用了多少时间?
4. 新教材增加了“数学文化”这一部分, 以“你知道
吗”为标题, 主要采用连环画的方式呈现, 用图画代替纯粹的文字, 浅显易懂, 生动有趣, 易于学生阅读理解。如“阿拉伯数字的由来”由四幅生动活泼的图画和简单易懂的文字叙述学生讲述了阿拉伯数字的来历。
五、教材价值取向的比较
1.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新教材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节中, 不是直接呈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而是让学生画出不同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四边形, 然后讨论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 让同学们自己探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
2.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旧教材的编写, 由于过于注重数学的严谨性与逻辑性, 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使学生看不到数学被发现、创造的过程, 从而容易使学生误解数学, 使学生认为数学只是一些枯燥法则和公式的堆砌, 从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新教材在注重逻辑性的同时, 有意识地“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 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 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六、笔者的反思
1.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 教师的任务即忠实地执行套装课程, 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传递这些学习内容给学生。然而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真正成为“课程设计者”的角色。在处理教材内容方面, 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和分析教材, 理解教材的内涵, 才能有效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之中, 从而实现教学的“再创造”。笔者认为, 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新教材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要求教师成为课程设计者, 这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一定作用的。
2.新教材的习题量急剧下降———这一问题值得思考。新教材大量削减习题量, 只剩下原来旧教材习题量的一半左右。而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才能得以培养的。因此, 大量削减习题的作法是否妥当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编.小学数学第七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小学教材 篇8
过去十年,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创造性地执行课程标准, 在兼容中国经典与西方现代精神的过程中,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质性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材文本的“时代指数”得到提升。新教材全面体现了21世纪初所表现出来的信息化、全球化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重视通过母语教育,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关注当代文化生活, 反映先进文化, 反映时代进步和时代精神;同时, 注重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新教材大大改变了以往教材的文化构成。注重教材的人文内涵, 改变了以往教材过于重视知识体系的倾向。重视具有时代特点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和培养, 特别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是教材编排的“守律指数”得到提升。新教材遵循汉语文教育的规律和儿童认知的规律, 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教材充分考虑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的生活经验, 努力贴近儿童生活。重视积累、诵读、语感, 重视熏陶感染, 重视扩大阅读的面、增加阅读的量。尝试创新单元设计。好多教材都改变以知识点组织单元的方式, 探索以生活主题等方式组织单元。尝试创新练习设计。好多教材都努力探索创新练习设计, 使练习不仅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 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探究, 同时还努力改变简单的、枯燥无味的练习形式, 着力设计儿童化、活动化和互动性的练习。
三是教材呈现的“新颖指数”得到提升。体验性、探究性的综合性学习设计, 成为这一时期教材的鲜明特色。各套教材积极探索创新, 革新呈现方式, 努力形成自身的特色。各套教材除了在单元设计、练习设计、综合性学习设计等方面大胆创新之外, 在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等方面也有很多新的突破。很多教材都重视编排、装帧的设计, 配有精美的插图, 真正做到图文一体、图文并茂, 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力求更加儿童化, 更具有现代感。很多教材还努力开发电子版教材以及配套的教学软件等电子光盘, 建设教材专门网站, 这也是以往的教材所没有的。
当然, 新教材本身就是一种实验教材, 有成功的探索, 也有不足的地方。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小学味”还不够浓。既然是小学语文教材, 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儿童游戏、儿童文学、童年养护等方面的因素。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小学语文”指数偏低。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游戏”指数过低, 需要增强童心的力度, 增添侦探故事的元素
小学教材在编辑的过程中, 成人立场仍然占主流位置。我们的教材, 无论是课文的编排, 还是习题的呈现;无论是单元练习的编制, 还是习作的设计;无论是知识的排布, 还是能力的培养, 都过于严肃、古板, 缺少活泼的童趣。也就是说, 现行的小语教材存在着与儿童文学化思维不合拍, 与儿童的兴奋点不吻合的现象。能维持一个人对学习与研究持久兴趣的正是他的好奇心。再好的东西, 只有为学生所喜爱才能使他们能接受。因此小语教材需要大幅度地提升“儿童游戏”指数。
(一) 语文教材要体现“故事教育学”原理, 增添“侦探故事元素”
儿童喜欢听故事, 如果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能充满故事的元素, 教师借助于教材能够经常给儿童“喂故事”, 这就会对儿童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可以说, 一套好的小语教材, 一定有好的故事。那么, 我们的小语教材如何来增强故事性, 激发儿童的故事感呢?不妨去看看美国高中教材《科学发现者》。它在美国的使用率达到30%至47%, 为美国目前高中的主流教材。原美国科学老师协会主席帕迪里亚认为:“从某种角度说, 科学家就像侦探一样, 把各种线索收集、拼凑起来, 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科学发现者》的编写者正是按照这一思想来再现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 介绍科学家研究问题、发现规律的思想与方法。这使得阅读科学知识犹如阅读侦探破案故事一样, 由浅入深, 引人入胜。
有鉴于此, 对于低年级语文教材来说, 也可以尝试着借用侦探故事的模式, 甚至采用交互式写作的方式来结构各个主题单元。在单元和单元之间, 在课文与课文之间, 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能够引发悬念与猜想的评书例话或文本勾连———来几个“欲知后事如何, 请听下回分解”。借助于引人入胜的侦探故事的魅力、侦探元素的引力, 学生自然会学得趣味盎然。
(二) 语文教材要多开发匹配的“游戏化学习软件”
语言是具有游戏功能的。小学语文学习应当激荡着浓烈的游戏精神。如果我们能组织网络游戏专家、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形成一个语文游戏开发团队, 分年级、分学期开发高质量、可选择、有交互的游戏型配套学习光盘, 让匹配教材的语文游戏化学习真正地进入学生的视野, 快速地进入实然的学生生活, 一定会广受欢迎, 并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在这个方面, 已有一些教育出版社作了很好的尝试, 有的甚至为小学语文的各套教材开发了配套光盘。如已开发的学习光盘设有“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玩一玩”以及“生字卡”等项目。“做一做”采用“宝贝小汽车”“机器人大战”“女娲补天”“小猪过河”“修理工扬扬”“快乐小青蛙”“左右开弓”等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复习了语文知识, 发展了语文能力。这些语文学习光盘, 由于交互性和游戏性较强, 使用起来简单方便, 颇受学生欢迎。
(三) 语文教材要导入生态型的嬉游活动
儿童拥有玩的权利。如果把儿童的最大利益作为首要考虑, 我们就应该真诚地规划好儿童的嬉游活动, 把儿童的嬉游活动导入到教材中来。我们有必要成为一种积极游戏的推动者。我们要带领小学生重拾地域传统游戏, 让儿童在10岁前完成应当做的嬉游乐事: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我们要让小学生充分地享受田园嬉游的快乐:放牧丛林, 享受树趣;走进村野, 享受农趣……我们还可以让儿童享受游戏化的课余生活:像俄罗斯那样让儿童接受“补充教育”, 像德国那样让孩子爱上“儿童大学”, 像美国那样让学生在“公民学校”里学技能。嬉游活动在基础教育阶段有合适的位置、合理的比例, 发生教育误用的可能性就会小得多。
二、小学语文教材“童诗化”比例偏低, 需要增加童诗容量, 加强第一学段童诗化改编力度
第一学段语文课程童诗化程度低的问题比较复杂。它是语文课程建设理念落后、课程实施定位不准、应试性评价以及教师文学素养低下等多种原因缠绕纠结的后果。通过统计, 笔者发现在人教版和苏教版两个版本的课文中, 童诗所占的平均比例仅为14.56%;两个版本的练习或语文园地中, 童诗的平均出现率仅为15%。
那么, 我们该如何解决童诗学段的非童诗化问题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行教材, 经过选择, 对其进行适度的童诗化改编。
(一) 关联式识字, 串词拟境“网”童诗
在一年级的教材中, 归类识字占相当的比例。此类教材在编辑时, 贯彻的是“字在词中, 关联成串”的原则。因此, 这些词一般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 且多有隐含的联系。由于编辑多选用奇趣自然类或儿童生活类的词语, 儿童喜爱和亲近指数高, 童诗的可生成性强。如果我们能够把词串中内隐的关系发掘出来, 让关联性的词语织成一张“意义的网”, 并发酵出比较浓郁的童趣, 就能把归类识字改编成符合儿童场境的童诗了。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意义识记, 而且可以强化童诗的教学, 提升识字教学的童诗化程度。
(二) 整列式填空, 分行延展“补”童诗
低年级语文教材里面, 文后习题或者练习当中那种非常整齐的填空是比较常见的, 排比的形式比较接近童诗的行款。如果单句比较长, 我们可以重新排版, 适当断句分行, 从而在形式上进一步接近童诗, 更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当然, 在语言表达上需要体现一种儿童化倾向, 引导学生回归儿童的想象世界, 运用儿童的智慧从童话的角度来思考、来表达, 恢复自然世界的童话色彩和情趣。如果能够适当补充拟人角色的鲜明特点, 并对句式作些微调, 使诗歌整齐而又灵动就更好了。
(三) 童话类课文, 凸显主节“洗”童诗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 儿童文学类的文本占到一定的比例, 其中, 童话故事是“大户”。由于童话和童诗是亲密的邻居, 在“富含童趣”“拟人角色”“美好导向”等方面有着兄弟般的相似性, 因此可以说童话蕴涵着转化为童诗的最大可能性。
三、小学语文教材“实时更新”速度偏慢, 需要整合式“编辑”语文教材, 提升教材的即时应对性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是适时的教育, 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要展开这种适时教育, 语文教材的编辑就必须有一种实时观照的意识。在编写的过程中必须有一种捕捉机遇的敏感, 一种灵活处置的智慧。为适时重组教材、补充资料, 调整教学预存资源。如此, 语文教育才是流动的、鲜活的, 才是真正触动学生生命的语文教育;学生的学习也才是真正有生命的学习。
2008年, 汶川大地震;今年, 甬温7.23动车相撞事故……大量的相关信息冲击着学生的心扉, 抗震救灾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学生们在这种时刻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特别想了解各种灾难, 也在思索着人类该如何面对困境, 走出困境。如果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预留了灾难类的文本, 教师就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的编辑, 生成“直面灾难”的主题教学。
(一) 重组文本, 建构灾难与拯救的主题
当我们的语文课程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气候相吻合时, 语文教育才是最有效、最人文、最本真的。这是保证语文学习是有生命的学习的重要前提。目前, 和学生的身心最匹配的教材就是“直面灾难”这一主题的文本。地震来得突然, 要全面新编这类教材不太现实。另外, 突破课标的框架也有违规的嫌疑。立足现状, 我们可以采取的较为稳妥的策略便是兼顾多种同层文本、同质媒体, 迅捷地组合“直面灾难”的单元主题教学文本。
重组文本的第一种策略就是实现现行版本的内部重组, 充分利用当地现行教材, 从十二册教材中提取出和“直面灾难”有关的课文, 把这些课文组合起来, 适时建构, 形成一组生命教育的“临时”大单元。临时的主题单元形成之后, 我们可以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 适时地插入生命主题教学。打破以往的教学常式, 着重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来设计和实施教学, 不可偏离“生命的保全、关怀、尊严”这一主旋律。
重组文本的第二种策略就是实现多种版本的优化组合。目前, 人教版、北师大版、上海版、苏教版、浙教版等多种小语版本并行。有关“直面灾难”这一主题的课文, 大多不重复。可以说, 多个版本优势互补, 更丰富地展示了灾难爆发的不同侧面, 提供了更多维的生命视角。对于少数处于同一层面的课文, 我们可择优选用。把这些课文组合起来, 适时建构, 就可以形成一组生命教育的“临时”大单元。
(二) 实时编辑电子版的活页文选
教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而稳定就必定会有一些滞后。要增加语文教材的鲜活度, 让文本和现实贴得更近, 更具现实的直播感, 我们就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的“凝固文本”, 因为更现实的文本就存在于即时的网络、报刊和广播电视中。我们的教材编写组可以从中精心选择反映实时生活的优质文本, 编辑成电子版的活页文选, 发布到公共的网络平台上, 为教材注入新鲜的元素和强大的活力。另外, 还可以在活页文选中安排一些自己创写的实时类文章, 这些文章大多具有强烈的儿童幻想情趣, 对儿童的吸引指数较高。
四、小学语文教材“大地阅读”含量较低, 需要打开小学语文的生命气口, 打开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
综观我们的小语教材, 不难发现, 大地阅读的文本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小, 不足以抵制童年城市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没有大自然的经验、田野的经验, 孩子就难以真正地理解生活、理解作品。如果我们充分认识到大地阅读和阅读大地对于童年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就会大幅度地提高“大地阅读”类文本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
(一) 大量导入绿色生态文本, 让儿童懂得大地上的事情
大地阅读, 就是以大地为主题的文本阅读。整本书形式的大地阅读, 主要以生态化经典作品为主。包括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梭罗的《瓦尔登湖》, 普里什文的《林中水滴》, 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 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 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篇章形式的大地阅读, 主要精选那些描述自然, 表现大自然的奇闻异趣、细节变化、生命启示的优秀文章。作为补充形式的, 我们可以从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等主流版本的小语教材中, 也可以从港台或日、美、英、法、德等国家或地区的优秀教材中, 挑选和大地主题相关的文章, 加以重组, 形成最优化的大地阅读单元系列。然后在四季的天空下, 带领孩子去阅读这些大地系列的书籍与文章。由此引发儿童阅读大地的兴趣, 像徐霞客那样用脚丈量大地、用眼拍摄大地、用心感悟大地。
(二) 按时序编排大地阅读文本, 为“找课文、读大地”提供便利
(1) 顺查无字词典 (由“大地阅读”到“阅读大地”) 。所谓由大地阅读到阅读大地, 就是根据有“土质”的词句去找对应的“大地景物”。在理解和大地有关的词语的过程中, 紧密联系词语所反映的大地景物, 并建立起一一对应的真实联系。这种找课文的过程, 其实就是在大地阅读的同时去阅读大地。尽量找到所有有土质的词句段落的所指, 还原“大地语言”的“大地信息”, 从而将阅读课文转化为“阅读大地”。
小学教材 篇9
一、找准“焦点”, 为课堂画龙点睛
【案例】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 (下册) “近似数”一课中, 探索、建构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是教师必须要重点考虑的“焦点”问题。很多教师由于一时无法解决这个难题, 就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求近似数方法的指导, 而忽视学生主动建构求近似数方法的过程。这样做, 虽然能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 达成知识目标, 但是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建构总会形成无法弥补的缺失。为了弥补这一缺失,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数轴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师:想一想, 男性和女性的人数各接近三十几万?你能写出它们的近似数吗?
学生拿出草稿本独立写一写, 同桌两人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屏幕显示数轴:
生1:384204不满385000, 所以接近380000;386685超过385000, 所以接近390000。
生2:384204小于385000, 所以接近38万;386685大于385000, 所以接近39万。
师: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384204不满385000, 我们一起来看385000在数轴上的位置, 它位于380000和390000的?
生:正中间。
师:384204的位置在哪里呢?
生:在385000的左边。
师:所以384204比较接近380000, 它的近似数是380000, 写作384204≈380000。
师:386685的位置呢?
生:在385000的右边。
师:所以386685比较接近390000, 它的近似数是390000, 写作386685≈390000。
师:请你在草稿本上任意写出一个380000和390000之间的自然数, 你能很快地说出它接近四十几万吗?试一试。
师: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38万后面的4204, 38万后面的6685, 叫做尾数。
师:现在, 请你仔细观察, 38万后面的尾数的变化, 并说说这个数约等于三十几万?出示:38□□□□≈□□0000
依次出示:380178380378380578380978
生依次抢答:约等于三十八万。
师:为什么38万后面的尾数变得越来越大, 你们还是认为它接近38万呢?
生1:都没有超过381000。
生2:都很接近380000。
师:所以, 关键要变化尾数中的哪个数?
生:变化千位上的数。
师:这个千位就是尾数的最高位, 关键就要变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变成几, 就接近39万了?
师:说得真好!现在, 我们来总结一下, 求38万多的近似数, 关键看?
生:尾数的最高位。
师:哪一位后面的尾数?
生:万位。
师:所以我们要先找到万位, 再看尾数的最高位。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比4小, 约等于380000;如果是5或比5大, 约等于390000。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 叫做“四舍五入”法。
【分析】教师将引导学生探究求近似数方法的过程分为三个环节:首先, 把数轴引入例题教学,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有助于学生初步建构求近似数的方法;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迁移拓展, 自己写出一个380000和390000之间的自然数并求出近似数, 深化学生对方法的感悟;最精彩的是第三个环节, 借助媒体的数字快速变化把静态的教材活化为动态的演示, 数字的快速变化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快速升华, 使学生把数学问题集中到数学思想方法, 自然而然地归纳总结出求近似数时看尾数的最高位的方法。数轴的巧妙应用, 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初步探索近似数求法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而且解法直观、明快, 蕴含着数形结合的思想, 充分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使难点有效化解。
二、做亮“细节”, 为课堂增光添彩
师:如果做5朵这样的绸花, 一共需要几分之几米的绸带?你会列式吗?
师:你会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师:说得好!对于这个计算结果, 大家都同意吗?
师:如果要做20朵这样的绸花, 需要多少米的绸带呢?请你列式计算, 要求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 再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列式, 集体校对)
师: (呈现两位同学的作业) 比一比, 两个同学的计算过程正确吗?计算结果呢?
生2:而且都能先约分。
三、用透“资源”, 为课堂锦上添花
练习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 习题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载体。习题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很大的比重, 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习题资源, 最大限度地开发习题的价值是“用教材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有习题资源的意识, 将教材中的习题拓展为一个个值得学生探究的数学问题, 以利于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
小学数学教材研读啥 篇10
一、研读教材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在课程上强调整体优化, 由分化走向综合;在教学方法上则要求整体设计, 与之相配合。因此, 我们在研读教材时要从整体入手。首先, 要了解各册教材的内容及其编排意图, 知道教材的前后联系, 避免教学时的前后脱节或不必要的重复。其次, 要深入分析研究自己当前所教的教材, 着重弄清全册教材的基础知识和着重培养的基本技能、各章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编排顺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每节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配合情况等。最后, 对准备教的一节或一段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包括掌握教学目标, 明确所教教材的地位、重点、难点和关键, 研究练习题等。
例如, 对于数对的“先横后纵”的规定, 由于和学生对某些日常经验 (如座位) 的描述之间存在不协调, 给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何克服这一教学难点?除了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方法外, 能不能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作整体性考虑呢?能不能在先前教学中自觉渗透呢?当然可以, 如在统计知识的教学中, 当学生在观察数据、解读数据和制作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树立与数对表示“一致性”的意识, 即先看横轴, 后看纵轴, 从而突破“数对表示”这一难点的教学。
可见, 只要教师用整体观来看待所教的数学内容, 就会具有“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教学意识, 从而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二、研读教材的结构性
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学的知识结构。如果学生把握了知识之间的内在结构, 就有可能借助于结构的支撑, 让学习变得轻松而又高效。教材通常包括许多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一般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 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有层次地安排, 以便学生逐步认识、积累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如果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能厘清教材的内在结构, 把握知识发展的逻辑线索, 就能引导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 有效探索和认识新内容。
例如, “用字母表示数”是小学生正式学习代数知识的开始, 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重要转折和飞跃。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 学生在求未知数x时, 就已经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所求的数;在学习运算定律和性质以及图形面积、周长计算公式时, 都曾用字母表示过数。陌生的是, 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研读, 笔者从教材的逻辑结构出发, 形成“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结构图 (如下图) , 并且贯彻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之中, 从而把数学知识结构顺利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可见, 研读教材的结构性, 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或方法的结构性, 从而提升学生发现结构、灵活运用结构和结构化思维的能力。
三、研读教材的发展性
教材是课程资源之本, 是教与学的重要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教师的教学方式已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对教材有准确的把握、到位的理解, 而且还要以教材为依托,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实现理性的超越, 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首先, 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变化。如小学数学新教材, 原来习惯称“几何”的内容转变为现在的“空间和图形”。这种变化不只是名字上的变化, 而是反映了数学教育发展取向上的变化。我们在研读相关的教材内容时着眼点就要发生变化, 即要从“计算几何”向“空间几何”转变。我们以前在研究相关内容时, 侧重于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几何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 现在我们在研读教材时, 除了认识、感受、分析这些传统计算外, 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 教师需要设计多样的活动, 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模拟、分析、推理等活动, 加强对几何形体形状、大小、方位、变换、关系和结构的感知与体验, 促进其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其次, 要读出教材的空白。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感知材料, 但由于受篇幅所限, 教材不可能反映知识的全部、形成过程和编者的思维过程, 这样就留下了“空白”。如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小精灵话语”, 就为教师的研读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以人教版五年级第10册为例, 书本第4页画对称图形, 呈现小精灵话语“怎样画得又好又快?”要充分解决并运用好这一句话的含义, 教师就要留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和机会, 因为这一例题, 是对对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如果学生在对称知识的某一个方面没有学好的话, 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再如教材76页小精灵话语“你能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同的分数吗?”以问题的形式出现, 可以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实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是非常丰富的, 教师要借助“小精灵话语”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见解、有个性的学习者。
可见, 研读教材的发展性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研读新教材的发展点, 二是研读教材预留的发展点。如果这两个方面都研读到位并付诸实践, 那么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会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四、研读教材的开放性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能否把握课程标准用好教材, 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教材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 它只是为教学提供的一种范例而已。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再完美的教材也无法顾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差异性, 因此我们要研读教材的开放性。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本地区的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 大胆处理和补充教材, 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 让他们学到更熟悉、更亲切、更系统的知识。
例如,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 “为什么要沿着高剪?”“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有其他的推导方法吗?这些教材中没反映出来的深层次问题, 都可能被教师点化为消除学生思维盲点、开阔学生思维空间的添补材料。这样, 学生获得的知识就变成一个个“带钩的原子”, 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进一步探索的思维通道。
可见, 我们既要研读教材的开放性, 又要以开放的心态研读教材。只有这样, 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升学生的素养。
试用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有感 篇11
一、转变教师只注重单一的知识传授倾向
实验教材中大量的情景图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的,由于每位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分析的情况不同,必须通过讨论、交流、提炼、反思才能形成新的认识。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反复地讨论,深刻地领会,在不断师思过程中,了解掌握知识的内涵。
二、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训练的学习方法
实验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如:“分类”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析找出分类的理由。对事物进行分类。在对一把铅笔的分类学习中,有的学生按颜色分,有的按形状,有的按铅笔的特征分,其中有个差生按铅笔的长短分,并能说出分类的理由。当同学们自发地为他鼓掌时我及时奖励他一颗智慧星。当看到他灿烂的脸庞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新教材的内涵,前苏联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成功是发展之母,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强大的内部力量,取得心的更大的成功。教材中的“比一比”、“认识钟表”等都体现了这个特征。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宽阔的空间。新教材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转变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分离的局面
实验教材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数学乐园知识,这部分内容来自生活,素材贴近学生实际,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教材的提示,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如教材中对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对数序的理解,对有关数量的初步统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學习起来兴趣浓厚,效果又好。在学习最后一个数学乐园之后,我设计一道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练习题,要求学生了解自己居住的小区中的某一事物,然后做统计、比较、提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在小组交流、谈体会。同学们有的收集花草树木;有的收集建筑物;有的收集商业信息;有的收集车辆数据等等。学生收集的信息五花八门,解题的方法形式多样。这样的课内外学习气氛是旧教材所无法体现的。
开发小学数学教材题例 篇12
一、挖掘
教材题例中有许多隐含的东西,如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挖掘。如五年级第一学期《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材中呈现的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而我在教学时,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知识生长点,创设求篮球场的罚球区大小的情景,让学生利用罚球区模型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求出罚球区的面积,再自主探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寻求不同推导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了不同的推导方法,有的将梯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等高的三角形,有的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了对新知的意义建构。
二、活化
对教材呈现的题例可以调整、重组,在呈现和组织形式上化静态为动态,在学生学习方式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如五年级第一学期平均数应用题,教材内容为求黄浦江上五座大桥的平均桥长。教材中得出的结论是:将一组资料中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平均数=总和÷个数”。这是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因上述五座桥的长度悬殊较大,用这种方法计算最适合。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更简便。于是,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例题后的“试一试”作为例题进行教学。“有一篮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56g、55g、54g、58g、55g、53g、54g,这篮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出示例题后,我先让学生们估一估,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很快估出平均一个鸡蛋重55g。然后,我让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解。学生们展示了以下几种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在肯定学生们的做法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可用第三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否写得更简洁些?然后出示求五座大桥平均桥长的例题,让学生说说这题用哪种方法解最合适?为什么?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对于生活中较特殊的数学问题也能灵活处理,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寻求最优化的方法解题的能力。
三、探索
【小学教材】推荐阅读:
小学教材09-08
小学科学教材07-26
小学数学教材问题07-28
小学数学教师教材08-03
小学英语教材10-03
小学经典校本教材07-30
小学校本教材资料08-17
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教学06-21
小学语文教材的延伸06-24
小学单元习作语文教材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