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刍议教学管理

2024-09-20

语文刍议教学管理(精选12篇)

语文刍议教学管理 篇1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筑起来的, 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主要是指, 把阅读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发现、甚至创造文本的意义, 即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安排学生自主阅读;其次, 把发表见解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 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提出自己的疑问, 让学生自由理解和评价作品, 即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 从而真正达到新课程设定的目标。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落实

1. 顺应教学要求

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文学作品占全部课文的60%, 并配套《语文读本》, 使人文性逐步回归中学语文教育, 这样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便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同时《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要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于是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便成了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

2. 归还阅读权利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阅读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要真正落实阅读, 首先必须打破过去那种“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阅读教学。魏书生说他很“懒”, 这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懒”, 这正是为了把更为广阔的课堂空间让给学生, 正是归还学生阅读权利的体现。

3. 引导学生诵读

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 (高一试验本) , 每册课本中古代散文有三个单元 (共十二篇, 占全册一半) , 第一册有七篇散文要求全文背诵, 另有五篇散文要求背诵部分语段;第二册有七篇散文要求全文背诵, 另有三篇散文要求背诵部分语段。教学大纲要求:古代散文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积累文言实词并理解句式;熟读和背诵课文。可见, 新教材对诵读的重视程度。要落实大纲要求, 落实阅读教学, 必须重视诵读教学。

4. 优化阅读方法

从宏观而言, 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 又确实有“法”可依。一是拓展型阅读, 课文阅读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 以此立足, 由此迈步, 将课内阅读拓展至课外。二是读写型阅读, 以读本为基础进行阅读, 然后教师设计相关的问题, 来引导学生思考更好的把握文章, 协调好必修本和读本的关系, 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读本, 而是希望阅读大部分的名著, 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三是鉴赏型阅读, 在高一年级下学期初, 我们要求学生自选一位散文大家的全集或一部散文合集来阅读, 自选一个角度 (思想内容、写作手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等) , 写一篇鉴赏评论, 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的阅读活动效益。四是比较型阅读, 如学生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 教师把本文与苏辙的《六国论》 (课文后的补充材料) 进行比较, 同时还与贾谊的《过秦论》进行比较。一个是父子同题目、同题材作文, 一个是有着“姊妹篇”之称的文章, 可比性很强, 学生比较得也饶有兴趣。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角度畅所欲言, 一来拓宽了知识面, 二来加深了文章的理解, 三来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

二、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1. 激活文字, 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 如果不展开想象,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 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2. 架设桥梁, 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 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3. 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 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 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 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 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 各抒己见, 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三、突显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灵动的空间

眼下许多语文课, “感悟”变成了“赶着学生悟”, 常常是学生只读了三五分钟课文, 师生便开始对话, 抒发“感悟”。即便教师在对话中安排了几次朗读, 大多是为了体现“悟”的成果, 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所谓的“重点句段”, 也大多是为了体现“悟”的成果。感悟、感悟, 有感才有悟, 感得扎实才能悟得透彻。教师不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懂课文, 就企望他们说出自己的“感悟、理解”, 这是本末倒置、不啻缘木求鱼。课文中的文字不是枯燥的符号, 而是有声音, 有色彩的, 只有读才能把文字还原成生活画面, 才能使它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缘语生情, 依情品语。

2. 要珍视学生合理而独特的学习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间平等的对话活动,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感受能力都不一样。所以, 语文教师应该精心备课, 从不同角度解读教材,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个体感受。应该尊重每个学生, 与学生平等交流, 珍视他们合理而独特的学习体验。

3. 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新课改, 新课标, 新教材……最关键的是要求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 在解读文本上要创新, 转换自己的角色, 更新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堂阅读的有效性, 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课堂设计的角度着手, 通过精心的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夕阳枯草寻常物, 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 “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 “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的境界, 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通渭县第二中学)

语文刍议教学管理 篇2

初中语文比较教学刍议

◎高玉凤

比较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好,可以增强直观性,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易混的事理明朗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好,记得牢。

一、本质比较,教轻松学亦轻松

在进行比较教学时,如果注意抓住本质特征,就可以使教、学两个方面都显得比较轻松。

抓住本质特征,就是在深入钻研所教知识、了解学生智力特点的基础上,找出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经过精心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问题,诱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思考,较快吃透全部教学内容,掌握新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始终沿着正确、高效的轨道运行。

试比较下列两组例句:

第一组:

明喻:她的脸好像红太阳。

比喻 暗喻:大象的腿是柱子。

借喻:一个银盘挂在天上。

第二组:

明喻:天上的月亮像个银盘。

比喻 暗喻:天上的月亮是个银盘。

借喻:一个银盘挂在天上。

同样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用哪一组好呢?笔者认为用第二组好。第二组好就好在排除了现象差别(本体与喻体不同的差别)的干扰,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三者之间的本质差别上来。教师略加引导,学生很快就会明白,明喻跟暗喻的根本差别是喻词不同。继续比较下去,学生也不难明白,借喻与明喻、暗喻的本质差别是前者没有喻词,本体不出现,后者有喻词,本体都出现。

当学生知道了三者之间的本质差别,明喻与暗喻有哪些常用的喻词之后,教师就可以任意写出一种比喻句,让他们借鉴第二组的演变方式,补写上另外两种。这样一来,学生对三种比喻异同的认识,就不会过于肤浅了。

二、归纳比较,乱麻快刀易见效

归纳比较可以使搅乱的东西重归有序,淡忘的.知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巩固。归纳比较能使整个复习过程高度系统化、科学化,就像用快刀来对付乱麻一样,较容易见效。

如复习修辞方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一般是要花费不少时间的。但笔者只用了一节课,就基本解决了。笔者把这三种方法及其在三种文体中所扮演的“角色”列成一张表,拿到课堂上进行比较分析:

这样一归纳,使学生一目了然。实践证明,其作用确实不可轻视。上过这节课后,再提问这类问题,问东答西的情况就大大减少了。这样复习至少有两点好处:学生好懂,容易把乱麻理清;其二,学生好记,什么时候忘了,随时可以翻出表来看一看,复习起来十分方便快捷。

知识学多了,容易产生混淆,是情理中的事,尤其是既相似又不相同的知识,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不仅基础较差的学生会出现,而且基础较好的学生也难免出现。因此,运用归纳比较法进行教学,不局限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也适用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三、形象比较,兴趣浓厚理解深透

一个称职的中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把本来比较有趣味的课文(如《皇帝的新装》)讲得生动有趣,而且还要设法将比较枯燥的课文讲得引人入胜。要做到这一点,途径是很多的,而具体形象的比较就是其中之一。学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几篇说明文后,可让学生拓展阅读《地球是圆的吗》这篇说明文,该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现在测得的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140米,极半径为6,356,755米,两者相差为21,385米,它的扁率为l/298.2。从这方面讲,地球要比橘子圆得多。

从上面这段文字来看,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可是给学生的印象却是模糊的。因为数字不但枯燥乏味,而且确实太抽象了。光凭几个抽象的数字,一个直观的地球形象很难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光凭“圆得多”的形容词,到底圆多少,也无从知道。如果照本宣科,是很难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也很难使学生真正吃透文本。如果设法通过直观的形象比较,效果就大为不同了。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个橘子(画亦可),先别展示,让学生读懂全文后,按比例画出地球来。此时,教师才把橘子拿出来,与学生画的地球相比较。那么,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像不像橘子,比橘子到底圆多少,不都具体可感了吗?如此教下去,不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浓厚得多,能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而且对这篇说明文的说明中心的理解,也会深透得多。

无论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或其他文体的教学挂图,都是较好的形象比较材料。要运用好这些材料,关键是教师要注意把握好展示材料的恰当时机。如果一上课就把教学挂图挂出来,挂图就会先入为主,扼杀学生通过书面所获取形象的思维过程。没有了先在脑海里形成的再造形象,就无法与挂图中的形象进行比较、修正,从中悟出思维过程中的得与失。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抽象思维的发展,都会打一个不小的折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既要重示教学挂图的运用,又要注意运用的科学性。广义的形象比较材料还应该包括录像录音等。为什么录音材料也可以列入形象比较的范畴呢?形象比较的特征是生动具体、可感性强,学生的朗读与录音的范读的比较,不也拥有这种特征吗?

形象比较的教法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符合中学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它可调动学生的感官,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强化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其次,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属于发展阶段,往往还需要一些具体直观的体验来推动。运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比较,可使学生能够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发展抽象思维。

比较教学法,有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不但语文教学可以运用,而且其他学科也可以运用,其不容忽视的作用,将会吸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它、发展它。

语文阅读教学刍议 篇3

一、正确理解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总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究竟如何搞好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呢?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的适应过程与理解能力,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教师应主要围绕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来面对学生给予艺术的辅导。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政文章,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二、合理启发阅读教学的思维方式

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来欣赏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正确的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重点夯实阅读教学的语感基础

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并不理想。这主要表现在词汇的相对贫乏和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方面,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或者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运用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强化训练阅读教学的读写技能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句名言:“工夫在诗外。”强调指出写诗方法、技巧之外的生活积累,对于我们的写作尤为重要,而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的源泉。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也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过重,沉重的考试压力使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涉猎课外知识。有些中学尽管开设阅读课,也是形同虚设。如此,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语言干瘪枯燥,索然无味,也就是不足为怪的事了。笔者认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面,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如在讲授散文时,向学生推荐朱自清、周作人、巴金等人的名篇,并指导学生洞悉其中的美质,在学习诗歌时,除了介绍传统的精典名篇之外,还向学生推荐徐志摩、闻一多、臧克家等人的诗篇,体会诗歌的意象和音韵之美。此外每年的寒暑假,介绍两到三部世界名著给学生,并提出适当的阅读要求等。通过这些有目的的阅读训练,使学生一方面积累了不少语言素材,同时也促使学生努力摹仿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刍议语文阅读教学 篇4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类语文活动中占据首位, 能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 发展学生智力, 进而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同时, 在阅读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 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课内外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 提高阅读能力

创设情境, 就是让学生进入文章描绘的情境, 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 从而化难为易, 使之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表达能力。例如, 在教《故乡》一课时, 文章对主要人物闰土的刻画很成功, 而且这篇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对比。要想让学生从人物形象中挖掘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1. 利用多媒体手段, 模拟描写少年闰土这两段的场景, 目

的是通过人物语言特点来理解对比手法在闰土这个人物上的作用, 最终把握闰土这个人物的性格。

2. 找一名擅长表演的同学扮演少年闰土并进行表演。

让同学观察从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人物性格的变化。

3. 让学生脱离课本, 分别概括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性格特征的不同 (主要抓住两方面:

对“我”的称呼和闰土神态的变化) ;最后明确了中年闰土有很深的等级观念, 以及生活的艰辛使他变得呆滞而麻木。

4. 挖掘主题。

造成闰土变化之大的根本原因是等级观念, 以及剥削、压迫人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运用比较法提高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科学地运用比较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阅读教学中的比较, 有主题、题材、体裁、风格、语言方面的比较;就比较范围而言, 有中外比较、历史比较、艺术比较;就比较方面而言, 有课与课的比较、单元与单元的比较, 等等。用比较法确实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例如, 我在教《怀疑与学问》时, 就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怀疑与学问》开头有这样两句名人名言:“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 不曾学, 学则须疑———张载。”课后练习题短文阅读开头有这样一段:“读书贵有疑。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有疑者都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进。’”让学生通过对这两段内容的比较, 找出它们二者的相同与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很快就辨出相同点是都引用了名人名言, 不同点是课文中引用名言提出全文中心论点, 并且充当了道理论据, 证明了论点, 而短文是作者直接提出论点———“读书贵有疑”。虽也引了名言, 但引名言则是充当了道理论据, 证明论点。通过比较, 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也获得了一些写议论文的知识。

三、利用模拟表演或课外阅读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1. 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为了进一步加深学

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应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组织分角色表演。这种表演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课文的教育感染作用。

2. 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

这样, 不仅能获得知识, 而且也训练了阅读理解的能力。

研读是整体课外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主要任务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 对读出来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 这一阶段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 对达到学习目标非常重要。因为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学生要掌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就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 这种深入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再思考, 一切真知灼见、一切方法, 都能闪现在他们脑海中, 从而留下深刻的烙印, 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和自身素质。

例如, 读鲁迅先生的《祝福》, 重点阅读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 作者并没有直接叙述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说出, 并且很注重语言的语气, 很容易让人体会世态的炎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无情。把本文作为阅读材料, 学生能先从整体把握, 再精读词句、语言, 最后能揣摩人物心理, 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可见, 通过不同内容与体裁的课外阅读训练, 体会语言艺术魅力,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四、要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阅读与写作的练习永远应当结合在一起。”阅读教学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外, 另一主要目的就是把课文作为范例, 从中学学习写作知识, 即运用语言。反过来, 把学生的作文通病有目的地放在阅读教学中来加以解决, 即根据作文通病, 针对阅读的重点、难点展开教学, 学生就会感到课文讲析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 而是医治自己文病的良药。学有收获, 就会乐意学习。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应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作文通病是什么, 让学生心中有数, 做到有的放矢。另外,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际, 让学生不觉太难, 做到易于模仿。学生在练习写景状物的散文时, 往往只停留在对事物的描写上, 立意肤浅、陈旧。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挖掘主题, 即揭示事物寓意的方法。因而, 我们教学有关课文时应注重训练学生挖掘主题。

综上所述, 阅读教学是语言教学中的主体, 语言教学的各项任务, 几乎都能在阅读教学中直接或间接地得到落实。所以, 教师应把阅读教学放在语言教学的首要位置上, 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 研究更新、更完善的阅读教学方法, 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更好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 培养学生掌握阅读这一重要方法对于未来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要采用多种方式, 激发兴趣, 深入理解文章。

刍议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篇5

所谓“单元主题教学”,它是围绕一个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通过参加研讨活动和自己的初步实践,我对“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形成了一点初步认识。主题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是“导语切入――收集资料――整体感知――探究文本――感情升华”。我用这种模式进行了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的教学,下面谈谈我的一点做法。

一、导语切入,走近鲁迅

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是这样教的:

师:请一位同学读导语的第一部分。

师:边读,边想:本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什么?

生:本组课文的主题是认识、了解鲁迅。

师:不错。我们就一起走近鲁迅。

从以上的学习,学生能深入地理解单元导语的内容和方法,为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收集资料,认识鲁迅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叙述事例离现在学生的时代久远,学生读起来不易理解。但如果我们让他们多去收集有关资料,那么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我在教学本单元时,是这样做的:

1.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

2.分六人一小组利用2分钟时间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3.小组交流汇报。

4.说说从搜集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三、整体感知,了解鲁迅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新课标》规定小学高年段要学习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本组四篇课文中有三篇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均是篇幅很长的课文。如果学生无法达到快速浏览把握文章大意的要求,那么课堂的主要时间势必就花费在读课文上,这样其他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因此在教学当中,我旨在培养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以提升他们在广泛阅读课外名篇时快速接受信息的能力。

2.读懂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1)(投影出示)从18、19及“阅读链接”中找一找,描写鲁迅先生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从中体会一下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问: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呢?(板书: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下面老师分配任务:第一组:找外貌,第二组:找语言,第三组:找动作,第四组:找神态。

(2)请同学们把找到的语句大声地读一读。说说你从朗读的片段中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鲁迅,了解了鲁迅,下面,我们借助第18、19课介绍的事例,来熟悉鲁迅先生。问:

18、19课介绍了鲁迅生前的哪几件事?(投影出示)分配任务:①谈《水浒》,②谈“碰壁”,③救助车夫,④关心女佣,⑤一面之交。

四、自主探究,熟悉鲁迅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是这样教的:

1.(投影出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件事例大声地朗读,然后小组讨论从这件事中看出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2.小组汇报。

3.从这些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用书上的一句话总结?(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五、感情升华,怀念鲁迅

1.就是这样一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可是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人们都来追悼他,同学们,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呢?(伤心、悲痛)请同学们捧起书,用伤心、悲痛的语气齐读18课第一段。

2.过渡:鲁迅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请同学们捧起书,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师范读)

3.引导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样?

4.请每组带着这种语气,在小组内设计朗读。

5.小结:同学们,鲁迅就是这样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但已离我们而去,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心里话想对鲁迅说的?

6.回到现实,我们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怀念鲁迅呢?(学生各抒自见)

7.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再读这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其实是对所学、所搜集、所思考的内容的一个梳理和总结,在不断地看、读、思中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其人其事,从而达到本单元学习的真正目的――以我之心走近鲁迅。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刍议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教学

一、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的实践

心理学理论认为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撑。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促进多向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巧主要表现为教师语言的艺术技巧,既包括运用话语策略的技巧,也包括用语的技巧。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诱导学生用逆向思维,独辟蹊径。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参与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语文教学是动态活动的互动过程,是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学中的互动是一种复合交叉的互动,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对问题的设置,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将课文设计的问题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语文创新教学研究的途径

1、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技能。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2、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知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3、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

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结语

初中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需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人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中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培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刍议 篇7

一、注重诵读,激活语感

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好多遍,即所谓“熟读成诵”。为什么要读这么多遍呢?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对比也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读”这一环节。我就特别重视朗读,采用吟诵、默读、朗读等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思考理解,并学会圈点批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情味。我还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使他们体会到人物情感。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让学生认真读,认真与文本交流,而是以引导学生获得答案和结论为满足。这样的教师总是让学生草草读过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讨论,或者机械地挑出文章中的一些词句,要求分析“为什么”。这样做的结果,即使再美的文章也会被教得索然无味,语文味也荡然无存。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比如,在学习《故乡的榕树》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片段,再将自己认为最好的句子或片段读给同座位听,读给全班同学听,再全班同学一起读。我注意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情节,感知人物形象,品味语言。学生在反复吟诵课文中,语感不断被激活,学生的头脑中就会自觉“复活”作品中的形象,这样就会触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陶醉在作者营造的美妙的艺术世界中。因此,学生在不自觉中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受到了艺术的熏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励思维

创设情境可以满足学生发现和探索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发展语文,体验语文的价值。中学各科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阅读教学和其他科学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其他学科只是将语言作为思维训练的媒介或载体,主要的目的还是通过已学的概念、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归纳和整理来实现,而阅读教学则直接把语言训练作为思维训练的必经途径,即用语言来教授语言,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更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首先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和想象等手段接受和理解课文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信息。只有入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教学的这一个特殊的教学规律要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如运用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等手段,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其感受到思维的快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养成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当然,也不能矫枉过正,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避免说教,不能将本来充满人性化,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文章,经过肢解和解剖,呈现给学生的只是干巴巴的内容。这种机械化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

三、联系生活,激发需要

高三语文教学刍议 篇8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立足实际, 突出重点, 既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补缺补差工作, 又要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在教学工作中, 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实际, 设计教学

围绕着如何搞好教学, 我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首先, 调查了解, 掌握学生情况。我对所教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全面了解, 掌握他们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 针对他们学习积极性较差、语文知识基础也较差的实际, 初步明确了教学工作的立足点, 就是要从“双差”的前提出发,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目标, 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进而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素质。我的整个教学工作都围绕这一立足点, 持续不断地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

其次, 学习业务, 重视信息沟通。尽快熟悉和掌握教学业务, 提高教学水平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学生来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成效的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引起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此, 怎样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和爱好, 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于是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启发教学法,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自我参与,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对于语文课, 从“要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 实践证明, 我所尝试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成功的, 很多原先不喜欢学语文、语文成绩很差的学生, 特别是视学语文为畏途的理科学生逐渐转变为对语文有兴趣、下工夫, 从 (下转第114页) (上接第113页) 而在会考和高考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突出重点, 补缺补差

就部分学生而言, 语文学习基础比较差是事实, 但相对来说, 不少学生的一些科目学得还比较好, 只是存在着“瘸腿”现象。个别科目非常差, 以致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语文就是不少学生较差的科目之一, 尤其是在理科班学生中, 很多学生往往就是因为语文一科没有学好, 以致拉了后腿, 学习成绩老上不去。对于这些为数不少的学生来说, 只要语文成绩上去了, 学习面貌马上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因此我感到这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抓住的重点问题, 需要认真加以解决。我针对这种“瘸腿”现象, 及时对这一部分学生采取补缺补差的办法, 着力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如对这两个理科班中的部分学生重理轻文, 把精力都放在理科学习上, 对语文满不在乎, 满足于及格就行、差点也没关系的思想态度, 我分别就其长远的分析和考试的要求等方面帮助其认清这种思想态度的偏颇和不利因素, 促其警醒, 痛下苦功。同时采取动态跟踪, 随时帮助的办法, 紧紧抓住不放, 每次测验, 我都在考试一结束, 马上给这些学生当面批改, 寻找错误的原因, 并让其一一改正。

自习课时, 也经常督促他们拿语文练习来看来做。这些学生毕竟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思想上高度重视了, 经过一段时间, 学习进步很快就显现出来。这时再适时地加以鼓励和表扬, 更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在会考和高考之前, 我又及时作了考前动员, 结合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他们制定考试目标, 这些目标既有一定高度, 同时又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即是切实可行的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期望又充满信心。结果在会考和高考中, 这些学生的语文成绩基本上都达到了预期目标, 终于较好地解决了“瘸腿”现象。

三、教授方法, 训练能力

在教学中, 教给学生知识点, 让学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 这是必要的。但是, 只是满足于教完知识点了事, 而不注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点后如何运用的方法, 把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生对所学知识必然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次上, 这样的教学就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 学生也不可能在注重能力运用的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教给学生各种知识点是教学的基础, 当然缺少不了;但是又不能停留在这一基础之上, 而要利用各种训练手段, 教会学生怎样去运用所学知识, 如何分析和解答类似的题目, 以体现具体应用能力。这是教学工作的最终任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是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刍议 篇9

一、合作对话式反思

自我反思可以通过合作得到提升。我们可以邀请不同年级的教研组,可以是同一年级不同学科的教研组,甚至是外校的教师观摩彼此的教学过程,然后把他们的所听、所思、所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共同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共同分享分析心得和经验。

二、通过与学生或者听课教师交流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扮演者主角,更是教学的受众群体,因此对教师教学内容和课堂表现最具发言权的就是听课的学生。教师课后想要得知自己的教学效果可以向学生征询意见,从而进行教学反思。小学生性情直白,会把自身的真实感受告诉给老师。再或者,如果有教师跟着课程听课,下课后也可以向听课的老师征询听课意见和想法。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合作,才能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三、借助教学录像、录音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思想处于集中状态,很难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有的时候发现了问题但并不能及时解决,此时教师可以借用录音和录像对教学进行录制,课后对视频和录音进行重放,找寻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录像还可以让教师观察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情绪,对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

四、教师要多反思遇到的问题

教学反思实质上是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班级里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班级成绩好的学生在全校的排名中名列前茅,但是班级里名词靠后的学生分数少的可怜。在进行教学反思后,我们发现出现这样的现象往往是由于教师的讲课方式导致的,教师的课堂语言速度过快,大部分学生都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成绩靠前的学生虽然能够跟上但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教学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需要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反思能够找到问题出现的根源,从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改善教学现状。

五、教师应以诚相待,耐心答疑学生的问题

小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颖事物总是会问东问西。对待学生的提问,教师应该做到“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大度,对自己的过世应该敢于承认,做到实事求是,开诚布公地对待学生。但从教师自身要求来说,应该做到“师必贤于弟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大大小小的影响,学生会模仿教师的言行,因此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言行,成为学生的榜样。

语文教学离不开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程是整个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这一点的重要性,语文是传承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学科,学生只有把小学语文的基础打好,才能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得心应手。首先,作为中华儿女应该把汉字,本本分分做人,简简单单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提高学习能力,把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综上所述,教师的自身发展和教学需要可持续性,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途径,更是教师综合素质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反思对师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通过反思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实践产生理论,理论引导实践,反思可以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只有具备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满足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教师应确立终身努力的目标,探究最佳的教学模式,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魏志红.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导语设计的技巧探索[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

[2]李英姿.小议低年级语文课的导课艺术[J].小学语文教师,2010,(06).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刍议 篇10

朗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学生一旦进入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朗读教学就失去其应有的地位,成为一个被人忽视的领域。

二、朗读的意义

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朗读”是这样下的定义:“朗,明也”,“读,诵书也”。由此可知,朗读,就是用清晰明亮的声音诵书,宋代大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由于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是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适时进行课文朗读至少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文章是由一个一个的汉字组成的。而学生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课文中每一个汉字的音、形、义。

(二)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特别是在诗歌、散文、文言文作品的教学中,朗读更显得至关重要。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进行感情、思想交流的过程,朗读的遍数越多,与作者进行的感情、思想交流就越深入,越有利于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常朗读课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从而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整体提高。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也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适当的时间来让学生朗读课文。

三、具体措施

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精华,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应是我们搞好高中语文朗读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首先,朗读于个人而言是学生对文章的自我解读、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次朗读于教学中具有调节节奏、对话交流的作用,能很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及课堂氛围的调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

(三)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1. 范读。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首先教师的范读要正确标准。我教戴望舒的诗歌《雨巷》时,就自己示范朗读。那优美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 美读,即表情朗读。

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如我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先提问学生朗读,当学生无法读出那种少年同学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时。播放录音,借助录音使学生感受那幅绚丽的湘江秋景,体味“到中流击水”的壮志豪情。

3. 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多读才能把握作者的感情,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参与学习,这样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

4. 分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如我教《庄周买水》这篇故事新编时,请几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文中的人物的语言,这些学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尤其是无奈的庄周、“西装笔挺”的办事员、“长发披肩”的女秘书、打着官腔的吴主任,《涸辙之鲋》令同学们拍掌叫好,从而也深刻地体会了文章的内涵。

5. 配乐朗读。

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如我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就选择班得瑞的《寂静森林》作为背景音乐,轻柔、舒缓的乐曲营造出淡雅的氛围,朗读时读出轻柔、深沉、淡淡的忧伤之韵,使学生在熏陶中领会到诗人与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6. 表演朗读。

这种方式适合于戏剧作品。如在教《一块钱国币》时,我就采用了这种表演朗读的方式,课堂效果极佳。

7. 诵读,即背诵。

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写作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8. 齐读。

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如《赤壁怀古》则由男同学齐读,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同学齐读,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致橡树》则可以男女生分角色齐读,形成对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其能。

(四)保持朗读的合理性和连续性。

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螺旋上升的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应注意朗读在其中的连续性和合理性,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教学生朗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常抓不懈。端正对朗读教学的思想,并把它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去,才能扬长避短,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用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师生的朗读就能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语文学习.教育学.

刍议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让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创新,社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要注重细节的培养,更是要注重基础的培养。在这一方面,小学语文的创新就体现出了其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教学学科,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是学好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它能够描述事实,记录现实,表达情感,抒发情怀,在创新领域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改革的现状

1.1改革语文教学模式,力度把握不到位

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必须要循序渐进。小学时期就应该开始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为学习其他学科打好基础。为了能够更好的打好基础,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完美地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向学生们展现语文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当然,改革语文教学也是一项长久的计划,不能急功近利,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把握好改革的力度,让学生们能够轻松的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寓教于乐,更好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否则,就把语文教学变成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小学生就不能把握知识要点,不能理解老师的用意了。

1.2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

追求创新是好的,可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已然成为当下不良现状产生的根本原因。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现在更多的是出现了为了创新而创新的一些不良现象。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创新,博取关注度,不惜牺牲了学生们的感受,一味的增加学科的新鲜度。他们可曾想过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能够很好的吸收和接纳这种创新方式吗?虽然,课堂氛围是更加活跃,但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能不能更好的传授知识还是个未知数。总的来说,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切莫忘记学生的主体地位性,切莫本末倒置。

1.3创新教学下发展现代教育,传统模式成为绊脚石

我国的教育形式越来越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发展的同时也困难重重。陈旧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阻碍了创新教学模式的推广,教学目的还多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新课改下发展现代教育,某些大中小城市已经逐步步入正轨,可是偏远地区的学生们为了能够出人头地只能拼命的学习,用考分说话。在那里,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发展现代教育举步维艰。

2.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策略

2.1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是风向标,对小学生的学习教育影响是相当大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要想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当其冲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天性,发挥他们的专长,因材施教。在这个信息时代,社会信息量巨大,学生们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对知识的需求量剧增,只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积累知识才能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基础知识的传授是最根本的,为了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通过自学、进修、培训、深造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文化涵养。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促使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响应号召,不断创新实践,对创新模式进行学习研究,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把自己培养成符合这个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教师。

2.2发挥学生在小学语文创新教学下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是感性的、多元化的。教师在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在课堂教学中,任课老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协作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发情感的共鸣。学生们的感性认知特征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格格不入的,往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重创,学习效率大大受到影响。创新教学模式下明确提出要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机会,推进学生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自主,愉快的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3整合多媒体等各方资源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板书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枯燥,没有新意,学生们很难建立丰富的形象体验。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为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们可以改进教学手段,使得文字板书变的更生动有趣味,学生们能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下接受新的知识,丰富直观的感受让教学更加形象化、立体化。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图书馆的建设,有条件的逐步推进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在全社会推崇“全面阅读”的契机下,让小学生们从小就热爱阅读,爱上语文学习。通过演讲、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养成热爱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进步。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小学语文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应该理性面对传统理念与创新理念的碰撞,突破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和问题,提出在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同时注重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创新教学下的主体地位。整合多方资源,形成语文课程教学合力。通过不断创新研究,不偏离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在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中,接受知识的熏陶,促进思维的全方位培养。

【参考文献】

[1]濮坤.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27(5):16-18

[2]徐培林.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刍议[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6):12-14

刍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12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阅读的重视。阅读过程是一个搜集、处理信息, 认识世界, 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 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习语文, 广泛阅读是基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那么, 如何使阅读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在实践中笔者主要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才会以积极的心态去研读, 进而认知世界、汲取营养、发现问题、提高能力。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之初都想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对本科目的学习兴趣, 但相对于化学课上新奇的实验、物理课上奇妙的现象, 语文阅读似乎并不占优势。但是毕竟有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作基础, 只要能够做到因势利导,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 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 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海洋, 阅读就可以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我在教学中就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在进行唐诗宋词选读课程之前, 针对学生对流行歌曲比较感兴趣的特点, 我先有选择地放了一些歌曲给大家听, 周杰伦的《东风破》《发如雪》、毛宁的《涛声依旧》、小刚的《寂寞沙洲冷》, 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跟着旋律哼唱几句。我把歌词抄在黑板上, 对里面与古诗词有关的精彩语句进行讲解, 并引出原诗, 使同学们大开眼界。原来他们所欣赏的优美词句在古诗词中比比皆是, 于是都迫不急待地打开课本寻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当然学习的积极性也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为了提高学生课下阅读的积极性, 我还有意识地督促学生每周读几篇优美散文, 做好读书笔记, 然后找一个固定时间供同学们交流、体会。交流课上, 大家往往能把这一周读来的好文章、语段, 作文材料进行简单的分析, 我也适时进行一些点评, 有时也把自己读到的好东西与大家分享。这既增进了师生感情, 也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以“平等对话”为平台, 努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又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因文会意的理解过程, 也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过程。学生和教师都是文章的读者, 都要与文章的作者对话, 这是一种全方位、跨越时空的交流与沟通。“对话”就是一种“共享”, 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的体验, 共享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应该说, 观看的每一节课例都是师生间的一次精彩对话。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并提出问题, 增强了对话的价值;教者深厚的学养和精心的准备, 确保了对话的顺畅;教师机敏的点拨和多角度的拓展, 促使了对话的深入;师生和谐的关系和默契的心理, 提高了对话的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其次,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 而非单方面或一厢情愿的。这是一种双向交流, 双方是互相促进的。教师要学会善于倾听, 要对学生的各种语言表达充满期待与耐心, 并能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法手段, 灵活、迅速而理智地处理偶发事件;最后,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价值重新构建的活动过程, 在对话中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鼓励学生, 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体现。

三、以“情感体验”为手段, 点亮学生情感的灵性

“新课标”还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新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陈诉, 更是一种体验。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通过挖掘, 把情感透射出来, 打动学生的心弦,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阅读教学就有了生命。

教师应该用作品优秀的语言和自己富有魅力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 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体验, 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 走进生活, 走近语文。陶行知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永葆一颗童心, 怀揣一颗赤子之心, 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才会营造出师生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和充满诗意的教学情境, 真正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完成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让学生在情趣盎然地学习中自主成长、自主提高。

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语文的任务, 说到底就是阅读与写作两大板块, 而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为了写作, 写作能更好地促进阅读。这里笔者所说的写作是指浅层次上的, 即在结构或语言上的仿写, 或在阅读的文本后进行的续写。这种仿写和续写对于学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好处, 而且也能够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在讲课外的一篇小小说《永远的门》时, 我就要求学生对人们看到墙上的门是假的时的反应和心里的想法进行合理的续写。学生的续写作品可以用精彩两个字来形容, 不仅写出了小镇的人们既渴望沟通, 又心存惧怕的心理, 而且还联系现实进行了批判。对整篇小说的理解十分的深刻, 我只需要在细节上进行一些点拨, 可以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

上一篇:篮球运球的教学绝招论文下一篇:创业教育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