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饲料监管工作

2024-10-23

加强饲料监管工作(精选12篇)

加强饲料监管工作 篇1

饲料、兽药是重要的动物产品投入品, 其质量好坏与安全状况直接关系着动物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和现代畜牧业发展, 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发展。平凉市是一个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地区,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因此加强饲料、兽药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既是提高动物产品安全水平、保障食品安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工作现状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 辖崆峒、灵台、泾川、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一区, 人口220万, 土地面积11140.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0多万公顷, 是以肉牛为主的多种动物饲养的适宜区。目前全市还没有兽药生产企业。全市现有兽药经营企业392家, 年营业额2400多万元, 从业人员715人;有饲料生产企业11家, 平均年产量1.5万吨, 仅占全市饲料需求量的1.6%;有饲料经营企业96家, 年经营各类饲料、饲料添加剂30多万吨, 以来自陕西、宁夏、重庆、辽宁、四川、深圳及我市周边地方的饲料为主, 从业人员500多人;全市现有兽药饲料监察机构7个。其中市级兽药饲料监察所、动物卫生监督所挂两块牌子, 一套机构合署办公, 崆峒、灵台、庄浪、静宁四县 (区) 在动物卫生监督所加挂兽药饲料监察所牌子, 属一套机构;崇信、泾川两县单设兽药饲料监察所。除崆峒区泾川县外, 其他全为县畜牧兽医局的内设机构, 华亭县未设立兽药饲料监察所;现有工作人员76名。近年来, 我市从严格饲料、兽药生产、经营条件审核入手, 加强对生产经营企业的日常监管, 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 严肃查处生产、经营、使用假冒伪劣饲料、兽药的违法行为, 认真开展饲料、兽药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全市兽药经营企业办证率100%, 饲料生产企业办证率100%, 查办的案件数量逐年增加, 饲料、兽药抽检合格率逐年提高, 饲料、兽药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饲料生产企业数量多而规模小, 普遍都没有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技术工艺落后, 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营销网络尚不健全, 科技开发能力不强, 创新能力低, 企业间无序竞争现象依然存在。二是部分兽药、饲料经营户法律意识淡薄, 专业知识缺乏, 进货渠道不明, 手续不全, 经营“三无”产品, 违规经营兽用生物制品, 经营假劣兽药产品现象还有发生。三是饲料、兽药检测检验能力建设滞后, 目前我市还没有专门的兽药、饲料质量安全检测机构, 也没有相应的兽药饲料检测检验仪器和设备, 无法开展兽药、饲料质量检测化验工作。在日常监管中只能凭肉眼和经验, 或根据省上每年的例行抽检结果来查处假劣兽药饲料, 从而造成不能及时有效地检测和监管, 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安全隐患。四是支持保障体系不完善。主要是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监管渠道待理顺, 县级兽药饲料监察机构执法主体不明确, 工作缺乏主动性:基础设施差, 无执法车辆及有关办案工具, 监管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县区未将执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而执法单位又无权支配罚没款, 造成执法艰难, 查处案件的积极性不高, 监督措施不到位, 监管力度不够。五是部分县区领导不重视, 监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监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 执法能力不强, 不会办案, 不敢办案。

三、治理对策

㈠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 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增强人们的守法意识和辨别能力, 增强经营者、使用者自觉性, 让质量安全警钟长鸣, 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一要面向领导和相关部门宣传, 以取得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对监管工作的重视、支持和配合;二要面向广大养殖户和经营户宣传, 使他们认识到兽药、饲料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经营、使用违禁药品、假劣兽药、饲料的危害性, 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增强经营户和养殖户自觉守法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三要面向社会宣传, 增强公民安全消费意识和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在加强宣传的同时, 还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力度, 定期对广大从业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培训, 提高其依法经营、守法经营的意识, 科学合理用药用料意识, 规范经营、养殖行为, 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作风过硬、素质过硬、能力过硬的执法队伍是做好监管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因此要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一要加强岗位培训, 对全市兽药、饲料监管执法人员进行法律知识、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 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增强执法能力;二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层层签订岗位责任书, 做到纪律严明、奖罚分明, 确保执法的公正和效率, 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三要不断规范执法行为, (下转第82页) (上接第80页) 加大执法力度, 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强制执行等执法职权。

㈢加强对饲料生产企业的扶持指导力度要高度重视饲料工业, 始终把发展饲料工业作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畜产品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加大扶持工作力度, 从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对饲料企业进行指导, 从基础建设、标准制定、工艺规划、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支持, 从项目的选题、立项报告的制作、上报、审批等方面进行扶持;从严格实施标准化管理入手, 加大日常管理力度, 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管理,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督抽查, 加强国家强制性饲料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管, 不断提高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帮助其规范运行;进一步强化企业自律, 通过企业自查和市县 (区) 饲料管理部门督查、评比、表彰等形式, 树立企业诚信、自身发展和服务意识,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㈣尽快建立兽药饲料质量监测检验体系目前我市兽药、饲料监测现状不容乐观, 与畜牧业发展形势需要相差甚远。为此, 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 设置机构, 增加编制, 购置仪器, 加大投入, 争取做到市级有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 县级有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管理站。通过对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兽药、饲料实施有效地监测检验, 提高兽药饲料质量水平, 规范兽药饲料市场秩序,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㈤加强饲料、兽药流通环节安全监管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饲料、兽药、添加剂管理的法律法规, 加强对全市499个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监管工作。要严格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合格证、兽药经营许可证的审核管理, 坚决取缔无证生产经营者, 从源头上确保饲料、兽药质量安全;要实行市场准入备案制度, 加强对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环节日常监管;要加强饲料、兽药质量安全检测抽样工作, 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劣饲料、兽药产品的违法行为;要加强对“瘦肉精”、“聚氰胺”等违禁药品的查处, 抓大案要案, 扩大执法影响, 震慑违法行为者。

四、理顺监管渠道, 加大执法投入

建议尽快对《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进行修订完善, 明确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兽药、饲料监察机构的独立执法主体资格地位, 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兽药、饲料监督执法工作, 从而理顺监管执法渠道, 调动各级监管机构的工作积极性。同时, 各级地方政府应将兽药、饲料安全监管执法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让执法人员有充足的经费开展执法活动, 保证监管执法到位。

加强饲料监管工作 篇2

苏州市农委 2012年6月

2011年,我委紧紧围绕畜产品质量安全,以行政许可、专项整治和案件查处等工作为抓手,强化源头管理,加强市场整顿,规范使用环境,扎实做好兽药饲料监管工作,为我市畜牧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一、严格源头管理,确保地产投入品质量安全

1、严格执行兽药GMP后续动态监管制度。2011年,我委对辖区内9家兽药生产企业开展了GMP后续巡查,企业全部严格执行GMP规范依法生产。同时认真落实省农委《关于切实加强兽药生产管理的通知》要求,对4家兽药制剂生产企业严查超范围生产,重点巡查生产“非药品”。

2、加强饲料生产企业申证审核。根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按照《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严要求、高标准完成3家新单一饲料生产企业验收工作。配合省农委完成4家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企业和1家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生产企业现场审核工作。

3、认真做好饲料生产企业年度备案。根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以及省农委办公室《关于开展2010年度饲料生产企业备案审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完成了2010年度饲料添加剂和

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证、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生产企业安全卫生合格证和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合格证的备案审查。全市共有47家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企业完成2010年度备案工作。

二、严格措施监管,确保投入品市场秩序规范

1、全面推进渔药GSP创建工作。2011年,我市大力推进近300家渔药经营企业的集中创建工作。11月适时召开全市兽(渔)药GSP推进会,再次明确GSP创建的要求和标准。通过行政指导、行政告知和行政推动,至2012年2月底,全市共有208家兽(渔)药经营企业完成GSP创建,其余渔药经营企业已经停业关闭,全市兽(渔)药经营企业硬件设施、人员素质、规章制度有明显改善,经营秩序明显好转。

2、备案饲料经营企业。在对饲料经营企业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对全市273家饲料经营企业建立了企业档案,包括经营品种、销售规模、产品去向等基本情况。有的市(区)还统一印制了《饲料经营管理制度》、《饲料经营企业进货记录薄》、《饲料经营企业销售记录薄》,免费发放到每一个经营企业,并公示监督电话。督促企业填写经营记录,做到每半年检查一次。

3、组织开展兽药饲料经营单位清查。2011年,我市加强对兽药经营企业和宠物诊疗机构多层次的监督检查,形成高压态势。一是查非法兽药。根据省农委统一部署,我委以开展2011年第一批非法兽药生产企业产品清查工作为契机,对经营企业的禁用兽药、套用或伪造文号的兽药产品、擅自改变兽药产品标签和说明书的违规产品、列入农业部兽药质量通报的假劣兽药以及过期、变质失效兽药进行地毯式清查。二是查宠物药品和饲料。针对近两年宠物医疗消费纠纷不断,宠物药品和饲料市场混乱,我委对城区宠物药品、饲料市场进行了分批整治和规范,共收缴各类无证宠物药品以及无证经营宠物药品26种1200支(盒、瓶),发出《行政警示书》、《责令整改通知书》,发放《告宠物药品经营和宠物诊疗机构书》,以规范宠物市场经营秩序。

三、严格使用制度,提高企业投入品安全意识

1、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各市(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分别与辖区内规模养殖场、兽药生产企业和饲料生产企业签定了《质量安全责任书》,明确企业是质量安全主体和第一责任人。吴江市对全市的规模养殖场和饲料生产企业签定了《饲料中严禁添加使用违禁物质承诺书》,明确公示了公告中82种违法物质。

2、建立投入品使用档案。对大型规模养殖企业的畜牧投入品建立使用档案。一是对供货商进行审核登记。对兽药、饲料的供货商进行质量安全评估审查,主要是提供供货商的合法资质材料和兽药、饲料产品的合法资质材料,以及供应商自评报告。二是完善投入品登记使用台账,强化药品使用量和及修药期的原始记录,确保出栏畜产品质量安全。

3、深化“一对一”监管制度。乡镇动物防疫站全面落实“一对一”监管工作制度。在完成规模养殖场防疫和投入品监管工作的基础上,同时督促企业做好畜牧投入品质量安全评估工作,完善兽药和饲料使用台账与记录,建立兽药休药期制度。

四、严格专项整治,确保各环节投入品质量安全

1、开展兽药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按照“突出整治重点、加强日常监管、健全长效机制、解决深层问题”的工作思路,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围绕兽药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组织开展了全市兽药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通过对兽药GMP企业后续监管、经营企业GSP达标验收、使用企业登记备案等有效措施的落实,全面提升兽药产品质量和安全用药水平。

2、开展兽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通过调查,摸清了饲料生产企业用药情况和养殖企业的常用抗生素基本信息。对饲料生产企业制定了《饲料药物预混剂进货记录表》、《饲料药物预混剂使用记录表》和《原料购货记录表》等三本台帐,建立起可追溯制度。对养殖企业建立兽药安全评价制度,在重点规模养殖企业对兽药供货企业和用药产品进行资格审查,并建立安全评价档案,从制度上规范规模养殖企业用药行为。

3、加强采样工作。2011年我市完成了省里安排的35批次生猪规模养殖场的“瘦肉精”饲料、35批次兽药和48批次饲料样品的采样工作。同时,我市自行采样饲料72批次和33批次兽(渔)药,其中有16批次不合格,已依法进行立案查处。

4、加大监督执法工作。2011年,我市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817人次,检查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店)793(家)次,整顿市场110个,立案查处56起,其中兽药(渔药)类案件45起,涉案产品4吨,案值19万元;查处饲料类案件11起,涉案产品65.2吨,案值60万元。

2012年工作打算

1、宣传和贯彻新《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2012年5月,新《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已经施行,相关配套办法也陆续出台。一是做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新法规宣传贯彻工作。二是做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企业的换证指导工作。

2、深入开展饲料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通过专项整治行动,从源头上解决动物性产品违禁物质残留问题,消除畜(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促进饲料行业和畜禽、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做到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违法行为案件查处率100%,不合格饲料案件查处率100%,饲料生产企业100%纳入监管范围。同时加大对“瘦肉精”、三聚氰胺、莱克多巴胺、氯霉素、呋喃唑酮、孔雀石绿和隐形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和有毒有害添加物监测范围,计划自行在6月执法抽检20批次水产饲料样品,9月执法抽检20批次畜禽饲料样品。

3、强力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工作。根据省农委统一部署,坚持“全程控制、标本兼治,管帮结合、典型示范”的原则,强力推进2家兽药质量信得过企业、11家饲料质量信得过企业和50家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场创建工作。一是召开培训班。对全市参加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单位负责人进行政策法规以及示范创建业务指导的培训。二是召开现场会。推进63家示范创建单位创建进程,确保年底全部完成验收。

4、全面开展兽药经营清理和规范行动。一是依法强制取缔非

兽药GSP 企业。6 月30 日起,在全市组织开展非兽药GSP 企业清理活动,依法注销其兽药经营资格,并及时向本辖区工商管理部门通报兽药经营许可证注销信息。二是专项整顿兽药GSP 企业。要对照兽药GSP 验收标准,拉网式检查辖区内所有兽药GSP 企业,对不按要求运行的,严格限期予以规范和整顿。

加强饲料监管工作 篇3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监督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61-1

当前,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能源开发、交通运输等内容为主的项目建设发展势头突飞猛进,这些项目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一些地区、尤其是一些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带来了挑战。那么,按照我国提出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努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双促进的发展道路,实现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的工作要求,有效地加强对项目建设单位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完善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1 要依法科学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长远规划

各地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以法律为准绳,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施条例》,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划,制定本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划不仅要明确保护工作目标,更要细化具体措施,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本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划一经通过,不得随意调整或更改,各部门各单位必须认真执行,任何项目都不得超越规划范围。

2 要层层落实各地行政部门和行政领导的工作责任

要自上而下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要层层签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书》,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位,并要及时做好领导组织调整后的责任交接工作,坚决避免出现“空档、断档”问题。同时,还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到绩效工作考核内容进行严厉的考核评定,作为领导干部调整任用的重要依据。

3 要不断加大财政资金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支持

各地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资金支持,逐年提高和增加资金投入额度,以便购置各类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专业工具,提升监管工作能力。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部门则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最大程度地降低工作成本,本着“勤俭节约、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高效使用资金,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监管工作最需要的环节,提高监管工作效能。

4 要打造素质过硬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队伍是提高监管工作水平的基本前提。因此,各地要把建立合格的监管工作队伍纳入到议事日程,不仅要对其展开政策法规、专业知识、行业标准等方面的培训,而且还要增设职业道德、文明执法、工作纪律等培训科目,同时要把培训工作逐步引入制度化、常规化的发展轨道,打造结构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梯次队伍。

5 要转变机制切实保障对项目单位的监督质量

各地要积极探索加强对项目单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监督与管理的有效措施,采取行政领导包片、工作人员包点等办法主动对项目单位进行监督,改善传统监督模式,建立事前提醒、事中监管、事后检查、全程动态跟踪记录的科学化人性化监督机制。同时项目建设必须提前向监管部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要有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生态环境修复的具体措施,可行性研究报告要通过专家组的论证后方可批准,坚决杜绝一些项目单位未批先占、少批多占,先破坏后治理、边破坏边治理等不良问题的发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监管部门还要经常深入建设现场进行执法检查,发现问题要责令建设单位及时整改,真正做到对项目单位的有力有效监督。

6 要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不良行为

一经发现破坏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甚至对生态环境保护构成一定危害的违法行为,各地要依法依纪予以严厉打击惩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真正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压态势,使其不能承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违法成本,使其不敢触碰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压线”,使其敬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要因势利导,运用政策措施、经济杠杆逐步引导其向生态环境保护方向转变,变“被动监督”为“主动投入”,走既经济发展,又生态环保的绿色循环发展之路。

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综合协调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国家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是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真正把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落到实处。要加强环境综合管理,积极探索大部门环境管理体制,团结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环保工作合力。要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努力提高环境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建成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要加强环保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管理机构向基层延伸,强化地方环保部门的基础能力,形成政令畅通、高效有力的决策执行系统。

加强饲料监管工作 篇4

1工作现状

1.1松原市宁江区位于吉林省中西部, 地处松嫩平原南端, 坐落在美丽的松花江畔。以肉牛、育肥猪为主的多种动物饲养的适宜区。目前全区还没有兽药生产企业。全区现有兽药经营企业30多家;有饲料生产企业1家;有饲料经营企业10多家, 养殖场30多家;全区现有兽药饲料监察机构1个。

1.2目前, 我区兽药饲料市场, 严格实施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推行了畜牧投入品经营登记备案制度。落实了经营诚信档案以及购销台账, 规范了投入品的经营行为, 严格落实了畜牧投入品使用管理。经过多年的监管和整治, 使兽药、饲料质量明显提高。

1.3对兽药经营户的管理, 均已实行“兽药经营许可证”管理制度、兽药GSP管理制度、登记备案制度。对兽药经营户的基本情况都有较为详细的档案记录, 对兽药经营户的管理上较为规范。

1.4对养殖场的管理, 落实了养殖环节“四项制度”:即兽药采购备案储存、兽药使用记录、兽药使用休药期等四项制度。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情况等, 加强了监督指导, 提高了养殖环节科学安全使用兽药饲料水平。

1.5加强了对生产经营使用企业的日常监管, 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 严肃查处生产、经营、使用假冒伪劣饲料、兽药的违法行为, 认真开展饲料、兽药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查办的案件数量逐年增加, 饲料、兽药抽检合格率逐年提高, 饲料、兽药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虽然实行“兽药经营许可证制度”等各项制度, 但是在乡镇仍有新开业的兽药经营店, 仍有未及时办理兽药经营许可证、不符合兽药经营质量规范, 并存在经营假劣兽药问题等情况。

2.2部分兽药、饲料经营使用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专业知识缺乏, 兽药饲料质量安全责任认识不清, 主要表现在兽药饲料生产和经营主体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不懂法律法规。

2.3饲料、兽药检测检验能力还滞后于监管工作。目前我区还没有专门的兽药、饲料质量安全检测机构, 也没有相应的兽药饲料检测检验仪器和设备, 无法开展兽药、饲料质量检测化验工作。在日常监管中只能凭肉眼和经验, 或根据省里每年的例行抽检结果来查处假劣兽药饲料, 从而造成不能及时有效地检测和监管, 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安全隐患。

2.4由于饲料经营行政许可制度的取消, 使对饲料的管理难度加大。目前对饲料经营的管理基本停留在“备案管理”上, 而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加以监管。有的饲料生产企业销售到我区的饲料, 未及时办理饲料生产许可证、饲料标签不规范;在农村的粮油店、食品店也有经营饲料的, 动物食品和人用食品没分开销售。

2.5不论是兽药经营户还是饲料经营户, 有一部分未建立规范的进货、销货台帐登记制度, 仅有简单的记录;这种情况给追溯和查处假、伪、劣、禁和不合格兽药、饲料、添加剂带来较大困难。

2.6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监管不到, 生产企业通过物流公司直接销售到养殖场等使用企业, 不通过经营企业;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大部分分区或分柜摆放, 个别没分区或分柜摆放, 兽药店普遍存在兽用处方药没有凭兽医处方笺销售。

2.7支持保障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差, 无执法车辆及有关办案工具, 监管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县区未将执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而执法单位又无权支配罚没款, 造成执法艰难, 给规范开展兽药饲料监管工作带来许多阻力。

3治理对策

3.1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 大力宣传《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增强人们的守法意识和辨别能力, 增强经营者、使用者自觉性, 让质量安全警钟长鸣, 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一要面向领导和相关部门宣传, 以取得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对监管工作的重视、支持和配合;二要面向广大养殖户和经营户宣传, 使他们认识到兽药、饲料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经营和使用违禁药品、假劣兽药、饲料的危害性, 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增强经营户和养殖户自觉守法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三要面向社会宣传, 增强公民安全消费意识和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在加强宣传的同时, 还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力度, 定期对广大从业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培训, 提高其依法经营、守法经营的意识, 科学合理用药用料意识, 规范经营、养殖行为, 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3.2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作风过硬、素质过硬、能力过硬的执法队伍是做好监管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因此要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提高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一要加强岗位培训, 对兽药、饲料监管执法人员进行法律知识、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 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增强执法能力;二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层层签订岗位责任书, 做到纪律严明、奖罚分明, 确保执法的公正和效率。

3.3尽快建立兽药饲料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加强饲料、兽药质量安全检测抽样工作, 争取做到区级有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监测检验能力。通过对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兽药、饲料实施有效地监测检验, 提高兽药饲料质量水平, 规范兽药饲料市场秩序,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3.4加强饲料、兽药流通环节安全监管工作。要严格兽药经营许可证的管理, 坚决取缔无证生产经营者, 从源头上确保饲料、兽药质量安全;加强对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环节日常监管;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劣饲料、兽药产品的违法行为;开展兽药饲料专项整治。规范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使用, 打击违法生产销售兽药饲料行为。查处违法案件。对发现的兽药饲料等投入品违法案件及时立案查处。

3.5加强兽药GSP的后续监管。兽药GSP的经营企业执行情况, 对不具备开办条件或不执行兽药GSP的经营企业限期整改, 整改不到位的, 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3.6监督指导各项制度的落实。规范生产经营“台帐管理制度”, 进货时要按照规定验货。备案台帐登记, 要规范详实。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为及时查处假、伪、劣、禁、不合格兽药、饲料的追溯提供可靠依据。

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工作总结 篇5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大打击力度,全面整顿规范农村食品市场。加强食品流通环节整治。加大对农村食品市场的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假劣食品的违法行为。一是严把农村食品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全面清理农村食品批发、零售者的经营主体资格,严厉依法查处无照经营食品的违法行为。二是严格落实食品经营主体责任。监督食品批发商、零售商严把进货关,督促其切实做到不进、不存、不销假冒、仿冒和劣质食品。三是集中执法力量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排查。对销售假冒、仿冒和伪劣食品的.,要查清进货渠道和生产源头,依法严厉查处责任单位。四是突出监管重点。以农村集贸市场、农村小卖部、城乡结合部、学校周边等为重点区域,以法定节假日、农村集市为重点时段,以特殊人群食品、节日性食品等为重点品种,突出重点管控范围,加强监管,提高监管执法效能。

(二)是突出重点、抓住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一是加强对重点地区的食品市场监管。把集镇、旅游景区景点等区域的食品经营作为监管重点,突出抓好城乡结合部,以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经营秩序。二是加强对重点食品市场的监管。对农村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作坊、小商店、小食品店、小摊点等作为工作重点,以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经营行为。三是加强对重点食品品种的监管。把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消费、节日消费关系密切的`食品品种作为检查重点,突出抓好粮、油、肉、酱油、食醋及其制品、饮料、糕点、酒类、水产类、豆制类、奶制类及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品种的检查,严把市场准入关,切实保障商品质量。四是加强对重大节日的食品市场监管。以“中秋”、“国庆”等节日为重点监管时段,加强对农村节日食品市场的检查,重点检查过度包装、搭售商品、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及欺诈消费者等行为,切实保障广大农村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五是针对中小学周边以及农村集贸市场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着力解决假冒伪劣食品、以次充好、滥用食品添加剂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促进农村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六是加大了对特殊食品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广大农村群众关注的奶制品、水发产品、肉制品等重要食品进行严厉监管并及时上报开展整治工作情况。

(三)按照上级部门统一安排,以增强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和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为重点,设立咨询点、散发相关宣传资料,深入开展了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活动,营造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氛围,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取得成效

6月份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66人次,车辆66台次,先后在全县农村及镇村结合部开展专项检查,共检查食品经营户66户次,立案6宗,结案6宗,共查获假冒伪劣食品货值66.6元,罚没金额6.6万元,没收各类假冒伪劣食品共6.666公斤。通过专项整治,有效消除了农村食品安全隐患,进一步确保了全县农村广大消费者饮食安全。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食品市场经营者知识匮乏,唯利是图。食品经营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食品安全知识匮乏,对如何把好进货关、鉴别食品、保管食品、处置食品的专业知识了解、掌握不多。二是消费者观念落后,自我保护意识差。大部分农村消费者消费观念比较落后,受收入水平限制,消费只注重价低,忽略质优,不注意食品的卫生条件,营养成份,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缺少鉴别能力,直接成为伪劣食品的受害者。三是自去年底的机构改革以来,就相关职能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作了相应调整,但由于机构改革后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农村市场的执法监管工作。

四、下阶段的工作打算

加强饲料监管工作 篇6

一、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现状

(一)权利下放和配套制度建立不同步,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仍需进一步加强

依靠简政放权为改革培育新动能,需要进一步做好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简政放权实施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地方仍然存在审批承接能力不足、具体规定不明确、职责分工不协调等问题,没有做到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措施没有切实落地,效果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适应简政放权需要的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办法还十分有限,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缺位、错位现象仍然存在,各部门的监管合力没有形成,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仍滞后于加强投资有效性的需要。

(二)对强化中央投资项目监管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一直以来,政府投资项目在申报和投资计划下达执行过程问题很多,主要有:一是项目虚假申报、多头申报、用已完工程申报、高估投资申报等。二是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项目审批程序,有些项目未批先建、分拆项目规避审批和核准。三是前期工作不落实,投资计划执行慢,政府投资闲置或滞留。四是计划执行变更多,报大建小、随意调整项目建设内容、规模、标准,随意增加概算外工程。五是地方配套资金和项目自筹资金难以落实,政府资金使用不规范。六是没有建立规范的竣工验收和项目绩效考核制度,有的建设规模和内容缩水,有的难以继续建设,有的建成后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有的建成后难以正常运转。

(三)政府投资项目申报阶段监管缺位

中央资金补助贴息办法通常是按照项目总投资给予比例补助,企业在申报中央投资时,容易出现做大投资、包装项目等弄虚作假行为。有些投资主管部门受政绩观的影响,为了向上争取资金不但不进行监管,甚至协助企业包装项目、弄虚作假。有些投资主管部门对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性没有进行全面审查,在政府投资项目的申报、审批阶段,存在严重的监管缺位现象,导致这类项目成为套取中央资金、改变或缩减建设规模等问题的多发、频发的温床。

(四)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实施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

尽管逐步推行的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项目决策的民主参与度,但整体而言,政府投资项目决策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仍然较低。一方面公众缺乏了解、参与项目决策的途径,对影响自己切身利益项目的决策、建设等重要环节的信息缺乏知情权、参与权,缺乏对项目需求的信息反馈渠道;另一方面,从项目申报、审批、实施,再到项目竣工验收,项目信息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很多应监督的权力和事项流于监管之外。此外,新闻媒体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机制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五)责任追究制度缺失,没有建立违规约束机制

一是从项目决策、项目审批到建设实施全过程都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有些项目单位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盲目上项目的决策行为屡见不鲜。有些审批单位因为是集体决策法不责众而不了了之。项目单位无偿使用资金,违法违规的成本低、风险小、收益大。与此同时,对于参与项目建设的咨询、评估、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部门,如何履行义务、如何追究责任、追责的形式和处理标准等都没有相应的制度规定。二是竣工验收机制不完善。有些项目建成使用多年竣工验收仍未完成,项目主管单位对项目投资和建设目标是否实现、概预决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经济效益发挥情况等内容缺乏基本评价,对项目的竣工验收缺乏机制约束。三是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价制度。项目是否完成建设目标,是否真正发挥了投资效益,负责审批的部门不关心不关注,也没有改进管理的动力,这一问题也加剧了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

(六)项目审批、计划安排和项目实施、计划执行在制度政策上存在不协調

有些项目能够满足申报条件,但长时间不具备开工条件,无法拉动有效投资、形成新增实物工作量。项目申报时只需提供土地预审、银行或地方政府资金承诺等前置要件,但这并不说明土地和选址已经落实、银行贷款或地方投资已经落实。有些项目在投资计划下达后,土地难以落实,选址一变再变、银行贷款和地方投资落空,项目长期不能开工,导致中央资金闲置,资金安全状况和效率堪忧。

(七)纵横协同监管的合力没有形成

要对中央投资项目实施有效监管,仅靠一个部门一个层面的力量远远不够。从横向看,项目涉及到国土、财政、环保、规划、建设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各个部门按照职能划分分兵把口、各自为战,基本上工作不沟通,信息不共享,既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同时也造成资源浪费。从纵向上看,投资主管部门在中央和地之间垂直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协同监管也缺乏有效手段,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八)项目监管的有效手段还需进一步强化

投资安排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方面项目投资计划安排和监管工作缺乏联动,监管成果与下一年度计划安排、资金分配不挂钩,投资和项目监管的成果没有转化为投资计划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监管发现问题的地方和项目依然安排投资,监管效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同时也使一些地方和项目单位问题整改不到位、态度不积极,项目建设达不到应有目标和效果。另一方面是监管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对违规问题的处罚力度不大,违规成本很低,缺乏威慑力。

二、新常态下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管的建议

(一)用去短期化思维实现调控和监管同步强化

项目宏观管理与项目监管好比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各有其作用,相互配合,缺一不可,都要服从于经济改革发展这一中心工作。为此要建立调控和监管同步强化的互动机制,形成监管回路。前向,要使监管计划和方案与规划、投资计划、调控措施、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规定相衔接,以规划为约束力,按照宏观调控的方向和重点来安排监管内容和重点。后向,监管成果要与投资安排相挂钩,监管成果要作为后续投资安排的依据,保证中央资金发挥应有效益,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地方在执行投资计划、使用中央资金时严格执行项目有关规定、规范项目管理。做到项目审批后监管有效跟进,实现监管成果及时反馈到项目审批部门安排投资时进行参考,形成投资计划与监管内容、监管成果与投资安排双向、长期的良性互动。

(二)构建和完善项目监管的新理念

一要树立服务型监管理念。不仅要以查、帮、促为目标,为项目顺利实施服务,更重要的是监管成果要真正为宏观调控、拉动投资服务。因此要进一步创新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和服务方式,实现监管与服务的有机结合。二是强化依法监管理念。既要加强法治建设和制度建设,明确和细化违规问题处罚标准;还要建立政府投资项目问责制,做到依法履行职责,实现监管方式方法的程序化和行为的规范化,减少随意性、主观性,确保监管的深度和监管结论的客观公正。三是建立绩效管理理念。对项目绩效进行分析评价,以结果为导向分析建设目标、项目实施和成果之间的反馈和联系,分析经验和教训,改进项目管理和项目决策服务。

(三)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协同监管体系

横向方面,统筹不同部门的监管力量,同时加强同一部门内部监管职能的联合,形成监管合力;纵向方面,加强改进监管部门的垂直管理和地方管理,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做到中央和地方的分級监管,合理划分监管责任和事权,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

(四)完善项目监管方式

一是监管工作的重点要与投资年度工作重点为基础,监管项目的选择和安排要统筹兼顾,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开展项目监管,今年重点围绕供给侧结构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等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开展监管和督查,提高投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二是利用项目监管熟悉投资执行情况的比较优势,注重发现和总结投资领域普遍性、苗头性和全局性问题,为改进项目安排工作服务、为改进项目宏观管理服务、为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总体水平服务。

(五)建立以信息化监管为手段,以现场检查为补充的的全覆盖全过程监管

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技术,为政府投资项目搭建一个突破时空和地域限制的全国联网的项目监管平台,实现项目进度、管理、财务数据的即时沟通和准确传输。一是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重大问题、管理漏洞、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进行揭示和评估,向项目决策系统提出改进建议,强化政府部门对政府资金执行情况的宏观把握和调控能力。二是在监管对象选择上突破现有的人工抽样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重要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的全面监管,提高查错纠弊、规范管理的监管能力,提升监管工作的水平。三是健全监管技术支持系统,实现政府投资项目的全程监控、动态跟踪、风险预警、快速反馈,突破现有监管在人力资源、财力、物力、时间等资源的瓶颈限制,突破监管工作在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的障碍,实现监管资源集约化、监管思想变革化、管理信息化和手段现代化。

(六)加强项目监管的制度建设

加强监管法规制度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规范监管行为。一要在监管中做到职权法定、有法可依、执法要严、违法必究。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既有利于项目的规范实施,又要提高行政效率。二要解决监管职责交叉,解决有权的监管事情相互争、无权有责的监管事项互相推等问题。厘清监管部门的职责边界,有效解决多头执法问题。三是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建立决策权利监督、责任追究和权利清单制度,加强行政监督和问责,做到权责匹配、责权一致。四是加大对中央投资项目违规违法问题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违规问题和行为要有清晰的界定和明确规定,在操作层面细化违法违规问题的定性定量标准和处罚标准,做到明确到条、细化到款;同时要加大违法违规成本,形成项目承担单位不能违法、不愿违法和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

(七)运用行政和市场两个手段加强监管的有效性

一是运用信誉评价、违规公告等手段,通过市场的力量约束各主体行为,实现监管与自律的有机结合。二是引入第三方监管,发挥银行、保险公司的专业机构的监管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独立的、外部第三方监督,发挥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三是加强投资和项目信用体系建设。要依靠市场的手段,通过建立信用系统,对投资和项目审批、申报、评审、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信誉评价,建立黑名单制度,完善社会公示制度,规范投资和项目建设市场的良性运行。

创新工作思路强化饲料监管 篇7

1 高度重视,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饲料管理工作不仅与养殖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而且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各级政府、饲料管理部门、饲料行业相关企业及从业人员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避免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事件再次发生。新版条例出台之后, 相关部门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发放明白纸、张贴宣传标语、开培训会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新版条例、《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等法规规章的宣传培训力度, 重点是面向领导和社会宣传饲料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 特别是面向广大管理者饲料生产者、经营者及使用环节的养殖场宣传饲料安全方面法律知识, 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确保饲料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

2 加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使饲料安全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严格执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 加强饲料原料的安全性使用, 并对药物添加剂进行分类管理。各地要按照实际出台《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相关配套法规和管理办法, 完善饲料安全监管制度。加强对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的监测, 关口前移, 从源头上抓好对饲料业的监管。各级饲料管理部门要依法行政, 组织好本辖区内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质量监测和行政处罚工作。要制定饲料安全突发事件防范预案, 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 并会同公安、工商、药检、环保、质检等行政主管部门, 坚决查处在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中添加禁用药品的行为。对于违法使用禁用药品和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饲料企业, 要取消其生产和经营资格, 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3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首先是认真落实持证上岗制度, 定期组织执法人员进行执法培训, 强化对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作风纪律锻炼和法律知识培训, 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 建立了一支想干事, 找事干, 会干事, 敢于执法, 公平、公正执法的队伍;第二就是认真的做好、开展好执法工作, 严格、规范、科学的应用好兽药饲料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应变和应对能力, 监管好各项事物, 处理好一切违法违规行为和案件。在查处案件时, 做到了证据确凿、事实清楚、取证充分、程序合法、引用的法律法规及其条款准确, 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有了质的提高。

4 加大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力度

首先要按照保护合法、打击非法的原则, 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认真开展兽药饲料专项打假整治活动, 定期或不定期对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使用环节进行质量监督检查, 日常监管制度化;其次要加大兽药饲料抽检打假力度, 积极开展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状况监测, 特别是对农业部兽药饲料质量通报中涉嫌的非法生产企业和重点监控企业产品进行时监控, 重点抽检和查处;再者要严格执法。对检查出的非法产品依法从重、从快进行处罚, 不姑息, 不留情, 典型案件进行通报、曝光, 特别是加强对系统内部及职工家属的查处力度, 坚持大胆执法, 公平执法, 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严厉查处和打击兽药饲料各种违法行为和案件, 推进规范化管理进程。

5 建立健全饲料追溯体系

建立健全饲料可追朔体系, 强化其监督管理。饲料经营户要全面建立购销台账, 饲料使用中要全面建立使用登记制度及处方档案, 建档立卡。畜牧行政执法人员要将建立追朔体系做为长期的工作重点, 不得有漏, 不得敷衍塞责, 进行拉网式检查, 每次检查都要有监督检查记录, 并要求经营户, 使用户签名, 真正达到可追溯性和安全性。

6 部门联合齐抓共管

打造规模养殖场规范使用饲料的平台, 是一项民心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工程, 需要多部门协同。一是示范创建。与工商部门联合, 开展“放心饲料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辅助以两部门检查记录和意见, 共同授牌发放“放心饲料示范单位店”, 并推荐给畜禽规模养殖户, 调动饲料经营企业规范经营的积极性, 为规模养殖场提供绿色、安全的饲料;二是政策扶持。对于规模较大, 规范使用饲料等投入品的养殖场, 除了提供技术和财政支撑外, 政府还可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减少企业的税费等措施作为奖励;三是项目带动。把规范使用饲料等投入品作为申报各类示范养殖场的重要条件, 并帮助争取项目资金或适当安排专项资金, 调动规模养殖企业规范使用饲料等投入品的积极性。

加强饲料监管工作 篇8

1 饲料经营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 饲料企业监管不严。市场上饲料品牌繁杂, 琳琅满目, 不知道哪个是合法注册厂家, 哪个是违法企业生产, 饲料产品包装简单, 没有使用QS或防伪码。

(2) 行业和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缺少通用性强、权威性高的饲料质量标准及添加剂和违禁药物使用标准, 造成标签无统一标准, 而且保质期是由生产厂家自己决定。标签内容混乱, 而且添加剂预混配合饲料保质期有的为3年, 有的是12个月。浓缩饲料有的是2年, 有的是90天。有的饲料厂没有把“含有药物添加剂”字样按要求标注在显著位置;有的没标明药物添加剂配伍禁忌和休药期;有的厂家把几种药物添加剂联合使用。

(3) 检测手段相对落后。目前我国兽药饲料监测机构仍以省级检测为主, 而且检测以常量和微量项目为主, 而国际上的兽药饲料卫生安全指标往往是恒量甚至是超恒量级的。县级无检测设备, 仅靠送检, 而且资金投入不足, 检测经费匮乏, 致使检测覆盖面小, 已不能适应行业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需要。

(4) 监督管理和服务能力落后。没有一部通用权威的饲料管理法律标准, 这给监督管理及执法造成很大难度。同时执法人员的服务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人员变动和法律法规培训滞后, 执法工作中的失误和纰漏不断, 给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5) 使用环节监管难度大。农户分散养殖, 对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环节监管难度大。畜禽分布在各家各户养殖, 集约化程度小, 多数有以下情况:自行配制饲料、不按照标签上的规定使用饲料甚至使用过期饲料, 未满停药期就出售畜禽等。

2 饲料监管措施

完善饲料监管的执法依据。基层兽医站对辖区饲料生产及经营户实施监管主要依据《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食品质量安全法》等, 各地还需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禁止销售、使用“瘦肉精”等违规添加物的管理办法, 以此规范和约束辖区的饲料经营行为。

明确重点监管对象。各乡镇 (农业区) 监管的主要对象是饲料销售经营户、各规模养殖场 (户) ;基层的监管内容主要是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苏丹红和三聚氰胺等饲料违禁添加物, 还有对滥用抗生素、重金属和激素等加以制止;必要时针对兽药经销店员进行检测、监督和管理。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对兽药、饲料监管工作的宣传力度, 将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宣传, 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知法守法意识, 让兽药饲料生产、经营者和广大养殖户充分认识到生产、经营和使用假劣兽药、饲料的危害性和不良后果, 自觉抵制假劣兽药和饲料。加大案件查处力度, 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规范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和秩序, 从源头上保证兽药、饲料等畜牧业投入品的质量安全。

浅谈兽药、饲料的监管 篇9

1认清兽药饲料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假劣兽药屡禁不止形成的安全隐患

现代兽药是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的。它不会让用药动物、动物产品的使用者承担安全、治疗和疗效的风险。而一些兽药生产经营户为了自身利益, 置国家法规而不顾、生产、销售假劣兽药, 而一些兽药使用者由于缺乏对假劣兽药的辨认能力, 贪图便宜, 造成用药失败和治疗无效, 因而加大剂量、超时间使用, 使其药物残留动物体内, 蓄积中毒死亡, 病死动物产品人食用后造成人的不安全事故的屡屡发生。 近年来, 我们依法对兽药经营户进行专项整顿, 逐户逐项逐品种进行检查, 对违规产品进行没收销毁, 对违法经营户进行处罚, 并加大打击力度, 但假劣兽药销售依然存在。由于不懂兽药药理, 从而导致药物在动物产品中残留, 给人体造成损害。

1.2违规添加药物形成的安全隐患

目前饲料中添加的药物添加剂主要有4种:防腐剂、抗菌剂、生长剂、镇静剂, 其中任何一种添加剂残留于动物体内通过食物链均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目前高铜、高锌添加剂很有代表性, 而铜、锌是动物生长必须的微量元素, 高铜可使动物肝脏铜蓄积, 使其食用价值下降, 甚至造成人体中毒:长期饲喂高剂量的铜、锌排出粪便污染环境, 造成土壤板结, 水源自净能力降低, 使水质恶化, 水生物死亡在养鸡中经常用于抗菌剂的药物一喹乙醇, 在饲料中添加可促进动物生长, 但它是一种基因毒剂, 生殖腺诱变剂, 有致突变, 致癌性。

1.3兽用生物制剂监管不到位形成的安全隐患

兽用生物制剂属兽药范畴, 而兽用生物制品的使用, 成为畜牧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武器, 特别是成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保障基石, 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同时受到养殖户的青睐, 随着规模养殖, 集约化生产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显得兽用生物制品的重要兽用生物制品作为兽药中一类特殊商品进入流通领域, 因畜牧兽医职能部门的综合监督不到位, 给公共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一是销售混乱, 谁都在买疫苗, 生产厂家、各级兽医站、层层代理商、个体兽医经营户都在买疫苗, 饲料推销户搭配疫苗, 造成假劣疫苗“横行”, 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 如猪链球菌病等。

2消除隐患防范于未然

目前兽药监督管理仍存在许多不足, 如基层监管人员素质不高, 兽药使用环节监管较为薄弱, 检测设备缺乏, 兽药产品的合法性、真实性难以识别;兽药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不高, 兽药检测合格率偏低;制假售假、出售假劣兽药仍比较普遍, 兽药流通秩序还比较混乱等。因此兽药监管工作, 事关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 事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也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 应采取以下对策加强管理、严加防范:

2.1强化领导畜牧行政执法职责

县级畜牧主管部门要给畜牧行政执法工作予以全方位支持, 并加大力度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要给畜牧行政执法工作创造条件, 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后顾之忧列入到工作职责中, 进行年度考核, 以强化他们职责, 使畜牧行政执法人员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畜牧行政执法中去。

2.2强化其监督管理

兽药饲料、兽用生物制品经营户要全面建立购销台账, 兽药饲料兽用生物制品使用中要全面建立使用登记制度及处方档案, 建档立卡畜牧行政执法人员要将建立追朔体系做为长期的工作重点, 不得有漏, 不得敷衍塞责, 进行拉网式检查, 每次检查都要有监督检查记录, 并要求经营户, 使用户签名, 真正达到可追溯性和安全性同时加大对违禁违规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使经营、使用环节达到真正的安全性。

2.3强化其经营户、使用户的专业基础知识

在兽药、饲料经营方面我们已对其每年进行兽药药理、饲料知识进行基础培训, 考核合格的发给 “从业资格证”或“上岗资格证”, 允许经营, 需形成一种制度, 每年一次。在兽药、饲料使用上更需要专业基础知识培训, 每年一次, 分期分批进行, 以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和安全意识形成制度进行培训提高, 同时加快执业兽医建设步伐。

2.4强化公众的安全意识

加强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监管的建议 篇10

一、制定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 规范操作行为。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建设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为贯彻落实好这一政策的实施, 让实施部门开展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自治区、市、县各级必须制定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落实各部门工作职责, 明确农机购置范围及规模、补贴机具种类及补贴标准、补贴对象及补贴数量、实施程序和工作措施。工作人员必须按实施方案严格要求, 严格把关补贴机具购置各个环节, 规范工作操作行为, 切实为购置农机补贴产品农户服务, 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二、严格把关经销商经营资格, 确保补贴农具产品售后服务得到保障。

为确保广大农民群众购买补贴机具后, 产品质量得到保证, 对机械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经销商维修, 农机部门必须严格审查经销商资格, 对申请进入农机购置补贴销售市场的农机经销商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 认真审查农机经销商的工商营业执照、农产品销售代理授权证书、历年产品售后服务情况以及有无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在此基础上, 农机、工商部门加强对农机经销商日常经营行为的监督与管理, 教育、引导农机经销商诚信、规范经营, 对违规违法的坚决查处不手软。建立行业诚信体系, 建立健全农机经销企业诚信评价与考评机制, 对守法经营、群众满意度高的企业进行奖励, 对违规经营的坚决取缔农机补贴机具销售资格, 情节严重的, 逐出农机市场。

三、加强对经销商经营农机补贴产品监管, 防止经营农机补贴产品弄虚作假。

要从根本上遏制少数经销商的违法违规行为, 对传统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流程要进行改革。在销售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过程中, 农机部门要组建补贴机具销售培训班, 分批次、分商家巡回现场办公, 实行“四到场”的操作机制, 即农机主管部门到场、农机经销商到场、购机农户到场、补贴机具到场。在“四到场”的前提下, 现场签订购机合同、现场差 (全) 额提货、现场人机合影、现场喷印“国家补贴机具”标识, 坚决打击非农机补贴产品冒充领取国家补贴资金的行为。同时, 需要办理牌照和证件的机具农机部门要到现场办理牌照和相关证件。

四、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宣传, 引导购机户购买质保价廉的农机购置补贴产品。

为了确保补贴机具销售的整个过程公开透明, 有效防止经销商的弄虚作假行为, 要全面推行补贴总量、补贴对象、补贴标准“三公开”。在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前和实施中, 在新闻媒体、乡镇 (村组) 广泛宣传年度农机购置补贴总量与实施方案、补贴对象与补贴种类、补贴标准与方式等相关的农机补贴政策, 使购机农户真正了解、掌握农机补贴政策。为购买农机产品的农民指导购买哪种农机产品、如何购买农机品、如何识别农机产品的真伪。在农民购买补贴机具后, 农机部门要及时、准确地公开补贴资金使用、落实情况和购机农户姓名、所购机具、享受补贴等情况, 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始终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运行。

五、完善监督机制, 确保证策落实到位。

要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到位, 完善监督机制是主要措施之一。因此, 参与监督部门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严格监督的观念, 要按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不断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在监管体制上要采取面上检查、定期抽查、明查暗访、入户核实等多种手段,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监管检查工作力度。在监督检查过程中要邀请人大、政协、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一起参与, 切实加强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检查督促, 同时认真分析查找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腐败问题的环节, 建立健全部门内部风险防控制度。在补贴机具指标分配和资金结算方面, 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 强化内部审核稽查和风险防控, 农机部门和补贴对象及经销商要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在检查处理方面要建立健全监管审核检查通报制度, 对审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通报, 对违规违纪、暗箱操作、虚报冒领、转手倒卖补贴机具的行为, 要及时报送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严肃处理, 决不姑息迁就。

六、加强业务和道德修养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

加强饲料监管工作 篇11

2013年12月23日~25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会议要求,2014年在工作着力点上,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争取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上有新突破,在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上有新进展,在已经看准、时机具备的改革任务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实行产量与质量并重,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因追求数量而放松、忽视质量,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持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更加注重资源环境,坚持当年生产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将农业可持续发展纳入重要日程,守住耕地红线并逐步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永续发展;更加注重科技人才,坚持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用科技进步解决资源约束,实现节本增效,提高产量和品质,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会议强调,2014年农业农村经济稳发展、保供给、强产能、提质量、转方式、增效益的任务很重,要突出抓好8项重点任务: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提升“菜篮子”产品供应保障能力,抓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强化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和政策支撑,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农业,广辟农民增收渠道。(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供稿)

加强动物卫生监管工作的有效措施 篇12

1 动物卫生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 动物卫生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多方面。缺乏合格的卫生防疫条件, 很多养殖户的卫生水平不合格、不达标, 一些以小门、小户为单位的养殖模式导致防疫条件较差。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差, 导致监管效果不佳。同时监管人员不负责和失职现象也较为明显, 使用的检测设备落后等问题也经常发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加以解决。

2 动物卫生监管工作的科学对策

2.1 制定制度, 加强宣传

动物卫生监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 加大对动物卫生监管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例如组织召开动物防疫技术研讨会, 邀请专家开展座谈分析, 组织养殖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并在舆论宣传氛围的影响下, 使养殖人员做到自觉配合卫生监管的目的。

2.2 组织培训, 提高监管人员的工作水平

动物卫生监管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都直接影响着监管工作的开展, 因此必须加强对动物卫生监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使之能够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管措施。

2.3 加大监管力度, 规范市场秩序

动物卫生监管工作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个方面, 要注重从上到下的监管与监督, 并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全方位实施动物产地检疫报检制度, 制定、颁布并执行检疫流程、收费标准和举报电话等, 以此严格约束和控制动物产地的检疫工作, 防止暗箱操作、走后门开证等问题的出现。

(2) 针对屠宰点进行重点监管, 重点检查卫生状况、卫生条件和有无三证等问题, 对于存在卫生问题的屠宰单位给与警告或处罚, 并要求其整改。

(3) 加强对市区和镇区动物市场及肉蛋市场的监管, 重点查询其证件和票据, 对于无证经营的经销店严格整顿和处理。

(4) 仔细监管肉食专卖区域。围绕肉食品生产和加工单位建立卫生监管档案, 并严格肉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形成一种长效监管机制, 打造出一个规范、有序的肉食品生产经营环境, 维护广大消费群体的利益。

3 重点加强动物疫情防治工作

动物疫情防治是卫生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出现的疫情必须及时处理, 不留任何隐患。从动物养殖户到屠宰区有步骤、规范性地检查、防治, 对于有疫病的动物要及时发现和处理。从动物疫苗补贴、监测到消毒处理再到最后的执法监督都应该有条不紊地开展, 并加强对疫情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 严格禁止非法挪用和非法截留等问题的发生。

建立疫情应急控制机制, 制定并完善动物疫情应急控制方案, 对疫情进行有效处理。采取消毒、隔离、封锁和免疫预防等多项措施, 从整体上维护动物的安全与健康, 对于出入养殖基地和屠宰基地的动物必须严格卫生检测, 一旦发现疫情动物, 则要对其排泄物、饲料及其他接触过的设备消毒处理, 防止疫病的交叉传染。

4 加强动物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动物医疗基础设施是动物卫生监管的有效保证, 以乡镇为单位设定动物医疗中心, 并配置专业的兽医工作团队、药物和医疗器械, 加强对动物疾病的科学防范和治疗。充分发挥动物医疗工作站的作用, 支持并维护动物卫生监管工作的高效开展。

摘要:做好动物卫生监管工作, 为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也是对人类生命健康的负责。然而当前的动物卫生监管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 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动物卫生监管,科学措施

参考文献

[1]邢全福袁程隆.规模养殖场动物卫生监管工作的探究[J].中国动物检疫.2011 (7) 17-18.

上一篇: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下一篇:绩效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