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的目标设计

2024-10-06

体育课的目标设计(通用12篇)

体育课的目标设计 篇1

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 传统体育教学的局限性和滞后性越来越明显。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的传统体育教学方法, 使得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体育学习后, 一是许多人都不愿意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更别谈终身体育意识;二是即便参加体育锻炼, 有不懂科学的锻炼方法, 最终健身效果不佳而放弃。因此, 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 使学校体育从继承传授运动技能为中心转变为以创新精神为中心, 从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其形势必要而且紧迫。体育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而体育教师又是体育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体育课教案是体育教师授课的具体方案, 是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实用性的教学依据。体育课教案的设计与提高教学质量和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有着直接的关系。

1、研究内容

体育课教案的来源———河北省高校 (河北师范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 ;项目涉及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网球、武术、健美操、定向共计40份教案;职称结构教授8人;副教授12人;讲师12人;助教8人。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数据库等检索手段, 查阅了与体育课教案相关的文献100余篇, 并进行整理与分析, 对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2.2、走访调查法

通过走访河北师范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河北联合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等高校, 获取其高校的体育精品课教案, 并对其教案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

2.3、专家访谈法

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为依托, 通过对大学体育课教案的研究, 分析体育课教案的内容、组织结构、教法手段、评价标准等方面, 试图探究设计个性化、多样化的体育课教案, 并较系统地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方案。

3、目前河北省高校体育精品课教案的现状

3.1、河北省高校体育精品课教案教学结构情况

对搜集到的40份体育精品课教案进行分析, 根据这些教案中的开始部分 (5min) 与准备部分 (15min) 基本部分 (60min) 结束部分 (10min) 的内容和比例统计, 发现65%以上的教案内容均有课堂常规;基本步伐、球性练习;游戏;徒手操;讲解与示范;学生练习;中间讲解;反馈纠错;放松操;小结等。可见, 目前河北省高校精品课教案的教学结构安排比较单一, 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结构。也有一少部分教案在课的开始或结束部分让学生进行自行性尝试, 这表明有些教师已经认识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但在教学中只利用小部分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3.2、河北省高校体育精品课教案教学内容情况

从40份体育课课教案中反映出, 有一少部分教案显示在能力上进行培养, 其中35份教案要求学生掌握技术, 在这35份教案中有28份教案同时提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仅有5份教案在教学任务中提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见, 教案所反映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技术教学和提高身体素质为主。尤其是, 随着《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 (教体[2014]4号) 精神的印发, 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年修订》的颁布, 河北省各大高校体育的重心, 除了基本的体育教学外, 同时也将提高学生体质提上工作的日程。

3.3、河北省高校体育精品课教案教学方法手段

通过对这40份不同项目的教案分析研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示范、纠止错误;学生被动接受学习, 各个项目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动性和权威性, 学生对教材教法缺乏创新、思考的余 地 ;整个教学 过程缺乏 探索性, 缺乏师生 问答、小组 讨论、验证学习效果等环节, 在相当程序上束缚了学 生学习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 目前河北省高校体育精品课教案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3.4、河北省高校体育精品课的考核与评价

通过对这40份不同项目的教案分析研究, 教案所反映出的学生评价, 技术分数比例:50-70%;体能分数比例10-20%;理论课的分数比例:10-20%;平时考勤 :10%。从教案分 析看 , 个别高校 已经重视;到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评价考核;如体育课与早操出勤、课外锻炼相结合, 综合对学生表现整体评价等。

4、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教案编写主要存在的问题

4.1、教案的编写与教案的实施严重脱钩, 教案形式化

据调查分析, 现在的教案编写都是电子版, 每年只是形式, 用于上级的检查, 而真正用于备课的少之又少;在授课实施过程中教案的编写计划、内容与实际脱钩。

4.2、教案内容各部分之间缺乏逻辑性

据调查分析, 体育课的教案开始部分 - 准备部分 - 基本和结束部分内容的选择缺乏关联, 看上去各部分形成独立的部分, 而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4.3、教案上的教学目标过于空洞

据调查分析, 目前高校体育精品课教案的内容和授课的方法手段与课的目标毫无关联, 课的目标在体育授课过程中没有完全体现, 只是限于表面。

4.4、教学形式、手段单一化, 师生互动性差, 学生缺乏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的教学目标上偏重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如重示范轻讲解, 重讲解轻提问, 重传授轻主动探索等, 可见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依据运动技能形成和熟练化规律及运动负荷规律设计而成的, 在教学效果上偏重于练而忽视想;偏重会而忽略懂。

4.5、课后小结在教案中无法体现

据调查, 目前大部分教案的小结都是课后随意性填写的, 为应付检查, 不能针对问题在下一节课的中有针对性的体现出来, 未能认识到课后小结的重要性。

5、河北省高校体育精品课教案优化方案

5.1、教学内容优化

(1) 更新旧的教学理念 ,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

基于体育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应该趋向于实用、兴趣为主, 改变一成不变的条框。教学内容的选择向快乐、终身体育发展。

(2) 丰富教学手段 , 提高学生兴趣。

将游戏性、竞争对抗性项目融合在各体育专项当中, 增加学生的兴趣, 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

(3) 编写教案内容的逻辑性、相关性强 。

课的目标与课的内容选择、授课方法紧密结合, 并充分体现;准备部分的内容与基本部分的相关, 教学内容逐步深入, 运动强度递增。比如球类项目准备部分由徒手操向球操过度, 既完成准备活动, 又增加学生的练习。

(4) 体育课教案内容灵活性。

在遵循选用教材基础上, 根据教师的特长, 最大限度提高学生技术、技能,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5.2、教学结构优化

将准备部分与开始部分的结构融合, 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和强度。加强准备部分与开始部分内容的连续性, 组织方式合理化, 提高学生练习时间, 增加体育课的练习密度, 加大运动负荷。

5.3、教学方法手段优化

(1) 加大师生的互动 , 创造学生独立思考和练习的机会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能够创造性运用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如通过教师讲授, 学生独立创编一套徒手操, 在课前准备活动做一次领操员;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2) 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把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 重复 - 巩固 - 提高, 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形成独立、个性化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真正掌握自学、自练、自评。

5.4、评价体系优化

(1) 考核评价内容趋于合理、全面。以体育课程目标为依托 , 全面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心理, 予以学生一个合理的评价。

(2) 课内外一体化的加强 , 倡导学生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 自觉锻炼, 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3) 注重学生过程性评价 , 对于较初期有较大进步学生 , 在考核评价时予以加分鼓励。

5.5、其他

虽然教案应该适用性强, 遇见客观条件的变化, 尽可能采取多种应对方案;加强监督机制和课前备课管理, 避免教案的编写与实施脱钩。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走访调查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对河北省部分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教案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 目前河北省高校体育精品课教案大多还是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以技术教学和提高身体素质为主, 身体素质练习的比例不断提高;组织类型以教师教授技术为主;教学模式、结构的比较单一;部分高校成绩评价比例差别较大, 评价不尽合理, 需要进一步完善等。基于体育课程目标实现, 探究设计个性化、多样化的体育精品课教案, 并较系统地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体育精品课,教案,优化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计划编制技巧与案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于素梅.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案设计[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体育课的目标设计 篇2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的愿望,是对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清晰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志。那么,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充分思考研究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要求,围绕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构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1、了解教学目标的两类表述方式。

在制定教学目标前,必须清楚两类表述的方式。其一,是采用结果性的目标方式,即明确告诉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有明确的行为动词,可测的教学结果,可评价的学习过程1。这种表述方式一般都应用于“知识与技能”,如:小学四年级的排球:双手正面垫球,第一课时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排球的基本垫球知识,能说出双手正面垫球动作要领及手臂的击球部位。

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模仿、自主练习,做出正确的正面双手垫球的手臂击球动作、击球部位正确,学生可以连续自垫3个以上,其中40%以上的学生动作协调。

其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者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态度,难以用结果表明或者衡量的学习内容,行为动词一般采用体验性和过程性的1。这种表述方式一般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

情感目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具有较好的组织性、纪律性;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创建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2、深入探析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

要清晰地表述教学目标,必须对以下的几个问题有个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清晰地表述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

1)把握目标表述的四要素。目标表述的四要素是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如:通过直观式教学(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了解排球基本的垫球知识,能说出(行为动词)双手正面垫球动作要领及手臂的击球部位(行为程度)。行为主体即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行为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表现程度,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2。

2)明确教学目标行为的.主体。新课程以来,提出还课堂于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表述时,应该把学生作为目标的“主人”,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目标行为的主体。这样就要求我们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应该把学生作为行为主体,改变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表述方式,如:“教会学生……”、“让学生掌握……”等。但在表述时,“学生”两个字有时可以省略,即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是必须从文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人一看就知道行为主体是学生。如: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排球垫球的基本知识,能说出双手正面垫球动作要领及手臂的击球部位。本目标表述中,主体学生省略,但是我们从文中表述中可以知道目标表述的对象是学生。

3)恰当使用动词。行为动词用以描述行为主体(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那么在使用动词时,需要思考行为动词表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结果。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对不同教材内容应该达到的要求,和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恰当地选择行为动词来明确地表述应达到何种结果,以提高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教学质量的课程度性。如: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模仿、自主练习,做出正确的正面双手垫球的手臂击球动作、击球部位正确,学生可以连续自垫3个以上,其中40%以上的学生动作协调。本目标表述中,所选用的行为动词“做出”“连续垫”,可观察、可测量性地表现学生的学习情况。

4)说清表现结果可能产生的情形。表现结果产生的情形,即教学最后的效果设想,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结果产生的情形加以说明,一是指出结果行为产生的条件,即影响学生产生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者范围;二是指出学习行为或者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1。在实际的制订课时教学目标时,因为学生存在的较大的差异性,那么教学目标的结果情形,可以用动词体现程度的差异性,如:初步掌握、进一步掌握或者熟练掌握等,也可以通过具体的量词或者百分数去体现学生的学习结果。如:“至少掌握三种跳绳的方法”、“70%学生能连续垫4~6个”等。因为教学目标是预设教学结果的情形,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存在生成性的发展。所以,教学目标是作为教学结果情形的底线而设定的,是教学结果情形的最起码要求。

例如:

1)小学四年级的排球:双手正面垫球,第一课时。

技能能目标:学生通过模仿、自主练习,做出正确的正面双手垫球的手臂击球动作、击

行为主体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表现程度

球部位正确,学生可以 连续自垫 3个以上,其中40%以上的动作协调。

行为主体 行为动词 表现程度

2)初中三年级,快速跑第一课时。

技能目标:通过学练, 学生 了解快速跑中步频与步长的关系,改善 步频和步长提高

行为条件 行为主体 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

自己的快速跑能力。

表现程度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清楚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的含义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课程目标、学生的情况、教学内容和本次课的教学重难点去思考教学目标,同时还应该思考预设教学目标和生成目标的关系,选择可行的教法和学法,以求提高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测性。

参考文献:

[1] 严先元.《教师如何设计一堂好课》[M].东北示范大学出版社, .4

[2]吴健.《体育课教学目标叙写的问题分析及其矫正》[J].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第2期

“动感课堂”是体育课的终极目标 篇3

一、设疑激趣,师生互动

体育教学并不是动作的机械模仿,还有很多知识性的内容需要学习。学生掌握了理论性的知识后,在操场上进行规范化的练习,虽然与其他科巩固的方式不同,但是学习的过程是相同的。所以我们体育教师也要像文化课教学一样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目前体育课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很多学生的身体太柔弱,经常有“受伤事件”在体育课上发生。所以很多学校也是因噎废食,对体育课的要求并不严格,学生体育课旷课成了常态,只能靠教师运用上课的智慧和艺术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去。

设疑激趣,效果倍好,如《立定跳远》一课,讲完了跳跃的步骤以后,开始练习跳远。很多学生因为动作要领掌握不到位,力气不会用在点上,所以效果不好。这时候,教师可以再次示范,跳出相当远的距离,然后很“高调”地问学生:“想不想知道怎样跳得更远?”学生当然愿意。“看着,前面的白线处有一块‘大蛋糕,更远处还有一个‘炸鸡腿,然后两脚开立,两臂前后摆,上下肢协调配合,上体前倾,有力蹬地,小腿前伸,平稳落地,就可以得到了。”学生此时注意力已经全部被吸引过来,瞪大了眼睛,对动作要领做进一步的掌握。能“吃”到“蛋糕”的学生越来越多,还有几个男生都能“吃”到“鸡腿”。学生在嬉笑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立定跳远”的要领,还感受到了体育课的乐趣,以后测立定跳远的时候,都有了“蛋糕”和“鸡腿”的典故。设疑是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趣是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只要能够把握住激趣的点,就能够取得相应的效果。

二、配合交流,生生互动

体育运动本来就是一项“竞技性”的活动,在活动中有配合有竞争,才能使体育活动散发更诱人的光彩。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中掌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其实只要学生在这一节课中能够有序地活动开来,就是有效果的。如果是竞赛类的活动,学生不需要教师的督促,会自发地组织、分工、相互配合,在互动中提高学习锻炼的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喜好安排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

《跳高练习》时我准备了很多气球,准备活动之后,利用十分钟时间进行分组吹气球,根据“异组同质”的原则,男女生混合编组,有利于小组比赛。开始学生不明白体育课上为什么要“吹气球”,十分钟后小组成员把气球准备好,我们开始“顶气球比赛”,除了头部,不准用身体的其他部位碰到气球,只要在规定时间内气球不落下来就是胜利。这需要整个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眼疾头快”,不让气球落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要有默契,坚持时间长的小组有经验:重点是分工明确,个头矮的学生(一般是女生)要注意气球落得低时及时顶球,个头高的学生要负责气球尽量不往下落,生生互动达到了极致。同时,学生在尽力往高处顶气球的时候就是“跳高练习”,无形中已经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当然,有的活动受天气的限制,要根据具体的天气情况组织安排。

三、模仿游戏,娱乐联动

现在的初中体育课之所以不受欢迎,也有教师在活动组织方面的原因。每到体育课,都是体育委员领着集合、做准备活动,之后开始围着操场跑圈。跑圈虽然是比较好的热身活动,但是毫无新鲜感,学生从内心深处抵制。所以,跑两圈就有一半的学生掉队,不是身体吃不消而是心里不愿跑。其实热身赛的形式也很多,干吗非要跑圈呢?比如前一阵子火爆的“骑马舞”,动感十足,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活动到位,这不是热身的最好选择吗?如果跳一遍效果达不到,就跳两遍。实践证明,喜欢用“骑马舞”热身的学生大大超过“跑圈”。极个别学生刚开始“不好意思”跳,不过很快就被极强的节奏感所感染,不由自主地跳起来。用“骑马舞”热身以后,体育课上请假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有个别不舒服的学生也都能坚持,这就是效果。当然,“骑马舞”也有跳腻的时候,可以经常变换,比如“兔子舞”、“健美操”等,只要是节奏感很强的活动都可以拿来“热身”。

体育课本来就应该富有“动感”,只是目前学生的“惰性”多了一些。所以,我们教师要运用教学智慧,联系时代“动感因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在体育课上不再请假。改变一下课堂形式,即可提高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效果,而且还能增进师生感情,创建和谐课堂,一举多得的事,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体育课的目标设计 篇4

2002年我国颁布《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指导纲要》, 比较我国高校现行体育课程目标, 其变化主要体现于:拓展心理健康目标、增加了社会适应目标以及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对高校体育课程提出和谐、主动、创新、发展四个新概念, 包括课程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和谐以及科学过程与教学环境的和谐;体育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育教学要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 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有着不同,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应用性高级人才, 高职体育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 承载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即要考虑指导纲要规定的五个领域目标, 更要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自身特色, 突出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和应用性, 制订出适合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并以特色的目标定位为导向进行内容构建。

职业形体课程是融音乐、舞蹈、健身为一体的高职体育课程, 其目标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来追求人的形体美, 通过各种训练手段用以改善形体的状态,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机体能力以及提高人体良好形态的控制能力和表现能力等的基本素质训练。

3 服务类职业岗位需求与形体课程目标要求

3.1 职业岗位群的分类

岗位的分类是指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 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 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专门化的社会职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目前, 国内外尚没有较为统一的职业分类方法。本文将高职高专专业划分为8个大类, 主要依据各职业工作性质特征、劳动形式、社会需求强度 (即根据目前社会职位需求量较大, 未来“第一”可能职业工作性质特征、劳动形式的相似性进行总体分类, 归类以子类为限, 不再分细类) 并结合浙江省44所高职院校招生计划目录为原则进行相对分类, 分成8类。包括服务类、管理类、制造类、设计类、财经类、信息类、交通运输类、勘测类。

3.2 服务类职业岗位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服务类岗位的需求和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关注。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服务型经济的国家, 几乎3/4的非农业劳动力受雇于服务业, 服务业的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超过2/3。在国内,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7]7号) 明确提出, 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浙江省作为沿海发达城市, 在高职院校专业的开设和选择有着风向标的作用, 以2010年浙江省各高职院校招生专业为例, 共71所学校 (包括本科中三年制专业的学校) 共开设1580个专业, 其中服务类专业如酒店管理、文秘、商务英语 (还包括各国语言类) 、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教育等服务性专业共计约327个, 占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21%左右, 平均每个学校开设服务类专业近5个。可想而知, 在高职院校将近1/4的专业成为社会培养服务类岗位的重要基地。

3.3 服务类职业岗位特征和健康素质要求

大部分一线的服务岗位都需要长时间的站立和走动, 如迎宾、前台、空乘人员、导游、餐厅服务员等, 正立式站立是一种强度极大的静力性工作, 而任意站立, 因一定程度上可以活动身体某些部位, 并有机会可以在较小范围内做一些移动性活动, 所以相对于立正姿势而言, 其静力负荷的劳动强度较小。职场站姿劳动者绝大数属于任意式站姿。对于不同服务岗位的劳动者, 由于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不同, 在劳动性质和劳动强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有的从事体力劳动, 有的从事脑力劳动, 有的从事混合性劳动等, 因此对健康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见表1) , 以部分服务类职业岗位为例。

4 高职院校职业形体课程目标设计

4.1 职业形体课程目标设计的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的设计应尽可能体现职业形体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所以, 整个课程目标系统分为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总体目标往往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之中, 往往较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阶段性目标应该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就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来说, 纵向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品质和能力这二个维度, 这是一条隐形的线索, 横向则是形体的基本技术、技能以及身体姿态等, 这条是显性的线索。

4.2 职业形体课程目标定位

本课程目标定位是:以加强职业形体训练的基本方法与原则为主要任务,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与正确的站姿、坐姿与走姿等基本形态控制能力, 形成学生的姿态美、体态美的外部形态与内部情感的和谐发展, 增强作为“职业人”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与健康生活的习惯。

根据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和定位, 将职业形体课程的目标分为三大块, 包括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和技能目标, 如表2。

5 结语

(1) 高职与本科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和目标导向是一个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应用性高级人才, 高职体育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 承载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2) 文中依据各职业工作性质特征、劳动形式和社会需求强度, 结合浙江省44所高职院校招生计划目录为原则进行相对分类, 包括服务类、管理类、制造类、设计类、财经类、信息类、交通运输类和勘测八大岗位类群。

(3) 服务类职业形体课程发展目标结合目标的分类和定位, 提出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和品质目标三个层面的目标导向, 其以紧密围绕“职业人”的高职教育教学目标, 对服务类岗位群进行拓展, 是对原有形体课程的有效尝试和改革。

参考文献

[1]翁惠根, 等.高职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0.

[2]钱利安, 黄喆.试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双重属性[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9, 18 (3) :49~50.

[3]蔡晓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开设形体训练课的必要性[J].科教论丛, 2010, 25 (12) :201~206.

[4]高暐.浅议职业形体训练法[J].教育研究, 2010, 23 (5) :253~254.

体育课的目标设计 篇5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形象的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没有健康之体魄,难有所作为”,所以作为大学的体育课,其影响不言而喻。但体育课有明显的法定性和强制性,体育不及格者一律不发给毕业证书,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不能够使体育达到100%的合格率,所以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使学生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生活乐趣,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1.2 体育课的特点

众所周知,体育课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要经过掌握、改进提高、动作定型等几个阶段。大学每次体育课100分钟,要使学生在体育课中达到动作动用自如的是难以办到的,再者每个动作都是由认识、实践、再认识、再提高反复练习形成的,从这种意义上讲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基础与延伸。

1.3 体育活动的互补性

学校所有的课程中,只有体育课是直接用来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高等学院的绝大部分非体育专业学生,上体育课应该有一定运动量,学生疲劳恢复后需要时间、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定宽松的环境,在这方面课外体育与体育课有很强的互补性。

1.4 社会的需求

1995年国家频布实施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并形成了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强大的宣传声势,使全民健身得以顺利启动,要建立一支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面向社会服务于群众的社会指导员队伍,普通高校应该有能力和条件担负起培养社会指导员的任务,应成为培养社会指导员的基地,课外体育活动也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主要途径。

2 课外体育活动的尝试

2.1 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育教师在体育方面有绝对的权威,在学生中产生着良好的影响,体育教师不能只立足于上好体育课,应该转变观念,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乐于奉献,责任心要强,通过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2.2 抓两头,带中间

每个班都有些特别爱好体育,体育成绩特别好的人,应该成立院代表队,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带动更多学生自觉加入到体育中来。

每个班也有些体育成绩特别差、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对这些学生应该实施基础工程,有耐心讲道理,通过运动处方等形式使他们从中获益。

2.3 体育宣传的作用

要大力宣扬体育文化,使大学校园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全国CUBA联赛的火爆,长沙、上海、北京等地首届“三人制”篮球赛的轰动效应,都是通过电视新闻、报纸、刊物等形式宣传的结果,许多大学生走出课堂自觉地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内课外体育活动,使校园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4 培训学生骨干,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培训学生骨干的作用不容忽视,每个班都有钵育委员,每个系的学生会都有体育部长,这些人应该是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力军,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内对他们进行特别的指导,在课外集中培训,成立各种体育俱乐部由学生自行组织管理等。

2.5课外体育的影响力

笔者在我院一个系成立了篮球队,集训人员分别来自该系不同年组的篮球尖子,要求参加培训的有70多名,最后通过选拔15名队员组成了系篮球队。每周辅导2次,学生的训练热情极高,每次训练的时候,该系许多同学都是在围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篮球热情,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得到进一步丰富。

3结论:

体育课的目标设计 篇6

摘 要 大学体育的教育之根本就是终身体育,这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是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终身体育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思想,高校体育教育不仅仅是运动技能的传承,更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保障。本次论文对终身体育的内涵特点进行了分析,从终身体育的视角分析了高效体育的教育现状,并提出教育改革的相关策略,希望为大学体育教育树立终身体育健康意识。

关键词 终身体育 大学体育 教学改革

一、终身体育内涵及特点

(一)终身体育内涵。终身体育是在国民体育需求的前提下提出的,将终身体育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未来的发展存在重要意义。终身体育的核心在于让一个人,一辈子都在做体育锻炼,这是提高全民身體素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关键策略之一。当终身体育作用于大学教育,一方面要指导学生们掌握必备的体育运动技巧,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们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们在思想上享受体育运动,并自觉地进行锻炼。

(二)终身体育特点。第一,终身性。变现为时间层面的终身性,强调一个人一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同传统体育的区别就是强调了时间的宽广度。第二,多元性。主要是体育运动内容的多元化,终身体育要考虑参与运动个体的差异性,为人们提供可以自由选择的项目,人们在不同的年龄段都能够有适合自己的运动。第三,全民性。终身体育的最佳状态就是做到全民参与,是整个社会范畴的事情,是推动我国全民健身的策略。

二、终身体育视角下大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意识浅薄。我国当代的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着明显的“轻理论,重技术”特点,而理论教学才是加强学生们了解体育项目、培养体育意识最重要的环节。传统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旨在提升学生们的运动技能和体质,忽略了对学生们运动习惯的塑造和培养,不利于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

(二)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我国高校的体育生基础都很薄弱,体质表现的并不乐观,高校的体育教师必须要充分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们对于体育课程的积极主动性,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枯燥影响了整体的项目推进。

(三)场地器械受限。大学时期的教学场地和设施有限,即使有配备也不能够做到普及,这和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经费不足有很大关系,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开展,所以,高校应该在体育教学当中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提升硬件环境的建设,给学生们提供更好的设施基础。

(四)教师素质有限。体育教学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综合水平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但是大多数高校的教师综合素质都不够,在专业上的素养有待提升,这也是制约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三、终身体育的思想对大学体育教育的有效性

(一)有利于提升体育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大学,是我国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设置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系统教育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人才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学内在的价值。根据《中国体育报》对高中以上学历各行各业人的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体育锻炼的意识都比较淡薄,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转变,并且对身体状况的影响比较不乐观,这种情况下终身体育的理念显得十分重要。

(二)有利于中国特色体育理论教学体系的形成。自建国以来,我国就开始构建社会主义性质学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终身体育理念同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结合十分符合中国特色的时代需求,由知识传授向意识转达的过程显得十分必要。

四、终身体育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在大学的教育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应该积极努力地做好终身体育思想的宣贯,伴随现代科技的进步,大学信息水平越来越高,教学形式也必然随之改变,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接收终身体育理念,可以举办体育相关知识竞赛,可以观看和收听相关的体育节目,激发学生们的运动热情。

(二)转换教学目标。高校的学习阶段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最高层次的体育教育过程,在终身体育的背景下,学校一定要重新设定教学目标,第一要重视对学生们终身体育意识的激发,第二要培养学生们的终身体育实践能力。让学生们产生自发运动的潜意识,并且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都能够一直保持,并影响到周围的人。

(三)更新教学观念。体育教学必须要重视对学生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要淡化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体育带给自己的快乐,认为体育是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种舒缓方式,在体育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并且能够更加乐观和自信,更加适应社会,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自由是终身体育目标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宗旨。

五、结束语

体育教学的改革本身就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到国家和高校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又要结合学生们的需求进行不间断的探索和研究,总结经验提出方案,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修正,在终身体育的目标下,大学体育改革是一场关系国民未来生活方式的关键点,必须得到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 欧阳萍.论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121-124.

[2] 赵日萍.论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01:23-25.

体育课的目标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的意义

(一) 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并促进教与学活动开展的目的性。

(二) 有利于提高课堂师生交流的效果。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选择和创造能帮助、促进学生掌握教学目标的活动方法和方式, 使自己的行为和师生交流朝预期的方向发展, 促进了课堂行为和课堂交流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三) 有利于评价的落实。几乎每一节课里教师都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所有的评价都为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课前提供了教学目标, 学生知道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其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下, 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学习, 学习效率将提高, 教师进行测验更具目的性, 教师的评价易于落实。

二、教学目标的内容及其要素

(一) 叙写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教学活动、教学评价。

1.教学内容:学什么。

2.教学活动:如何教、如何学。

3.学生情况: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和学后情况。

4.教学评价:学生学的如何。有了规范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就比较正确地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从容地开展教学。

(二) 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 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1.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即学习者, 行为目标描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 不是教师的行为。

2.行为动词: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3.行为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

4.表现程度: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用以衡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三、当前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 容易出现的几种偏差分析及其矫正

(一) 目标过大、过空, 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一些教师往往在书写课堂教学目标时, 往往把教学目标定的过大、过空。比如,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目标过大、过空, 一堂教学课难以实现, 没有实际的目标作用。往往教师会把教育目标或者课程目标当做了教学目标。

案例:某教师在初中二年级制订“头上前抛实心球”第一课教学设计时, 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学生知道头上前抛实心球的技术动作和用力顺序, 知道影响前抛实心球的各因素;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练习, 学生掌握前抛实心球的技术, 发展学生上下肢、腰腹、肩部、背部力量和身体协调素质;在学习中,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练习,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分析:本次课教学目标, 无论是知识目标还是技能目标, 过广、过大, 起着泛化的效果, 缺乏实际课次的针对性, 也就是说教学中缺乏教学的主要部分, 重难点在教学目标中没有很好的体现, 甚至把“投抛练习教学内容”的总目标作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过大过空, 缺乏可操作性。应该修改为:1.知识目标:能说出头上前抛实心球的握球方法和预备姿势, 知道头上向前投抛时身体的用力动作和必要的安全措施;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活动, 掌握握球方法和头上前抛实心球的预备姿势, 70%以上学生能正确的用力, 达成个人学习目标, 并能安全地进行练习。

(二) 目标陈述含糊不清, 缺乏可检测性

教学目标只有提得明确而具体, 才有利于教师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妥善地组织教学过程、准确地评价教学结果、检测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应当指向具体的学习结果, 表明学生通过本次课堂的学习, 学习到什么、掌握了多少技能。教学目标的明确、具体, 在于用可以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 这个动词必须指出一个动作, 应避免使用诸如“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词。这种叙写仅仅指出了学习结果, 而忽视了教学过程, 也是无法直接观察与掌握的。教学目标的叙述, 重在学习过程。让学生能清楚课程、教师的教学意图, 并能具体去执行且是否达到目的。如果用“掌握”这一词, 必须加上一定的数量词。

案例:某教师在设计初中一年级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第一次课中的教学目标陈述: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一些排球知识, 掌握双手自垫球的动作要领, 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连续自垫球;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 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和灵敏素质, 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分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无论是知识目标、还是技能目标都含糊不清, 无检测性。通过教学, 学生学会了什么、达到了什么程度, 都没有进行检测性的陈述, 也就是缺乏必要的检测标准, 即学生掌握的水平和标准要具体。这往往是一线教师在写课时教学目标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甚至有部分教师会把单元计划的目标当成课时教学目标去写。体育教学目标的可测性, 一般都是用数量词来表达, 如掌握4种以上的跳绳方式、完成连续2个~4个栏架的跨越等等。以上的教学目标应该改为: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 了解排球的垫球知识, 能说出双手正面垫球动作要领及手臂的击球部位;2.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模仿、自主练习, 正面双手垫球的手臂击球部位正确, 70%以上的学生可以连续垫4个~6个, 其中40%以上的学生动作协调。

(三) 行为目标主体不准确, 没有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是主体地位, 换句话说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 是表明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的收获和发展。所以, 在陈述教学目标时, 行为动词应该围绕学生进行。在陈述教学目标时, 出现如“教给学生”、“教师教会学生掌握什么”等等都不准确, 这些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而进行陈述。在备课时, 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应有明确的行为目标, 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的行为, 即学生。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 不是教师的行为。如:通过学习, 学生在各目标维度上达到什么标准。

案例:某教师在设计初中一年级“快速跑”第一次课的教学目标陈述: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说出快速跑结构知识和影响快速跑的因素;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 教会学生快速跑的动作技术, 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快速跑的能力。

分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中, 在叙述认知目标时就没有突出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站在“教”的角度去叙写的, 所以在目标中体现的是教师的教, 并没有突出学生的“学”。同时, 在以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叙写目标时, 应该思考到学生学习后的效果和发展目标, 这些效果和发展目标尽量可以通过眼看得到或者通过数据表现出来。以上的案例教学目标, 应该修改为:1.认知目标:学习快速跑的相关知识, 知道快速跑的技术结构组成, 并知道步频和步长对速度的影响;2.技能目标:在练习中体验到快速跑的技术, 70%以上的学生掌握2个~3个提高步频和步长的练习方法, 并运用步频和步长以提高自己的快速跑能力。

(四) 情感目标形式化, 在教学实践中难以实现

情感目标, 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 是一个完整教学目标中必须叙述的内容。而在实际的教学目标中, 情感目标往往成为一种空洞、唱高调的文字陈述。教师把一些难以实现的目标作为情感目标, 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等等。这样的教学目标,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很难实现, 这是把教育目标或者课程目标的情感目标当做了课时教学目标的情感目标, 它们是不能代替每堂课教学的情感目的。

案例:某教师在初中二年级制订投抛运动“头上前抛实心球”第一课教学设计时, 教学情感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互帮互学及社会适应能力。

分析:本次教学的情感目标, 就过于空洞, 放大了一堂课对学生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作用, 把课程目标当成了课时目标来体现, 在实际的一堂课中难以实现, 没有实际指导意义。以上的情感目标, 应修改为: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具有较好的组织性、纪律性;通过练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创建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有效性的体育课教学目标例析 篇8

一、案例分析

课题:绑脚合作跑

条件:与同伴一起合作, 互相照顾。

标准:4~6次30米合作跑。

目标:与同伴一起合作, 互相照顾, 通过4~6次30米的绑脚合作跑, 达到:提高奔跑技能、发展奔跑能力;在跑动中寻找合作跑技巧, 体验合作成功乐趣;跑动中注意同伴奔跑的特点和能力, 互相照顾、互相配合, 赢得胜利。

二、展示和实施目标

(一) 展示目标激发兴趣

展示目标一般由体育教师口述或借助小黑板、学习提纲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本堂课教学目标, 同时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以目标达成引领课堂

仍以“绑脚合作跑”为课题进行说明。

1. 教师讲解练习方法, 对学生进行动员, 引导学生做尝试性练习, 同时要求学生思考绑脚合作跑的要点, 即怎样才能跑得快?组织学生带着问题练习一次。

2.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绑脚合作跑的要点, 并按照总结的要点两两一组再练习一次, 体会运用总结的要点是否比第一次快了。

3. 小组再次交流, 得出更为合理的要点在全班内展示, 教师帮着归纳总结各组的展示成果, 形成正确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如合作、默契、协同、节奏与速度要一致等) , 并要求各小组按照全班展示的成果一起自主练习2~3次, 逐步添加人数, 达到多人一起步调一致, 配合默契。

4. 组织学生按小组进行绑脚合作跑计时比赛, 看哪一组用时最短, 取得胜利。这样通过四个环节的合作探究学习就将设计的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目标非常清楚和有效地完成了。

三、体育教学目标的评价

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 挖掘出涵盖五个领域目标的具体而可操作的可行性纲要, 当然技术技能的目标容易得出, 其他几个方面的目标就需要教师去按照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和要素进行归纳和总结, 教学目标不一定要和五个领域目标一样多, 那些与教学内容不很一致的较抽象而宽泛领域目标, 可以忽略不提。评价教学目标时首先应看制定的目标是否符合制定标准, 其次看上课时各目标是不是得到逐一落实, 并按照落实的程度进行评价。

体育课的目标设计 篇9

1. 终身体育的概念和主要范围

1.1 终身体育的概念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地接受体育教育和有目的地实施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状况、满足精神需求。终身体育按人生长的顺序和受教育环境的不同可分为3个阶段: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学前体育:主要是在家庭影响和家长帮助下进行一些简单活动,其目的是保育和培育。学校体育:是学校和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目的的教育,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学会锻炼的方法、培养锻炼的意识习惯。社会体育:主要是由社会、单位或家庭组织的体育活动及个人的体育活动行为,其目的是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反映锻炼结果或进行强身健体。

假如没有在学校体育中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培养锻炼的意识习惯,就不可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获得科学锻炼方法运用的能力及健康的体魄,更不可能把一切知识才识发挥出来,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作出应有的贡献。“生命在于运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增加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是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1.2 终身体育的主要范围

终身体育的主要范围包括:第一,长期不懈地坚持体育锻炼。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有1小时的锻炼时间;学生毕业后,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每次30分钟。锻炼者能积极地、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第二,体育兴趣浓厚并稳固持久。在校期间,学生表现出对体育有极大的热情和毅力;走上工作岗位,表现出对一个或几个体育项目感兴趣,并长期坚持锻炼。第三,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在学校通过体育教学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身体锻炼的原则和方法;走向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接受闲暇体育教育、竞技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第四,参加体育活动时总体感觉好,并伴随快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教学产生快乐体育的情感体验;进入社会,在身体活动中消除忧郁、烦闷等不良心境,产生愉悦、爽快的情绪感受。第五,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校内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离开学校能够继续经常从事有益的体育活动,将体育看成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学校体育教育要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运动兴趣的培养

我国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由此看来,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一种新思潮,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因此,学校的体育教育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2.1 重视“终身体育”理论的教育与宣传。

学校体育教育应重视“终身体育”理论的教育与宣传,特别要侧重于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奠定理论基础。

2.2 开设“专项选修课”。

根据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合实际,开设“专项选修课”。给学生提供一个从实际需要出发的运动机遇,学生在运动中会全身心地投入,身心健康水平和运动机能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2.3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各种运动技能。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一项技术技能都有它的基础部分,青春发育期是人体发育的关键阶段,对人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抓紧这一时期打好身体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各种运动技能,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到了成年以后,时过境迁,再进行锻炼,虽然也有效果,但往往是事倍功半。

2.4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养成锻炼习惯。

兴趣和爱好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驱动力,但是兴趣需要去挖掘和培养。体育教师就担当着这样的责任。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满足,在教学设计上应该让学生渴望参与,成为孩子们运动乐园。多增设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其次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活动,使其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为其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2.5 引导学生将终身体育的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终身体育当然也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把终身体育的思想引导到现实生活当中,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各种体育项目和体育技能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动作联系在一起,让体育从现实生活中来再回现实生活中去。

2.6 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无论其身体素质怎么好,技术有多么全面,他都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必然有自己的专长。本人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如:有的学生喜欢打篮球;有的学生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踢毽子;有的学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项目,但又看不懂等等。有些体育方面的知识不懂,就自然而然地找体育教师来帮助。这时,体育教师的素质高低就很关键。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长,就很容易帮助解决;有些项目是自己的弱项,就很难做到。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才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教学过程中也才能得心应手,从而赢得学生们的信任、欢迎。体育教师还要与时俱进,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进修,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才能不落后于时代。要有创新能力,对自己的创造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体育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高校体育设施管理改革探讨

袁晓芳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摘要:随着体育市场化的发展,高校体育设施的管理日显重要,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使之最大化发挥功能是目前体育管理人员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首先对高校体育管理机构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接着总结了我国高校体育设施的功能;最后指出建立高校体育设施管理机构,改革高校体育设施管理的方向。

关键词:体育设施管理作用

1.高校体育管理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体育市场化的发展,高校体育设施齐全所具有的优势日益体现出来,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也愈发突出。而现有的高校体育管理机构对体育设施的管理仍停留在教学、训练及课外活动的开放使用上。虽说管理者已有一定的体育市场意识,也已在课外活动的管理中采取了有偿使用的方式,但还没有彻底发挥出高校体育设施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市场操作方式,使得高校的体育设施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高校体育设施的管理有必要进行改革。

2.高校体育设施的功能

2.1经济功能

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人们娱乐的天性、社会交往的需要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得体育市场发展迅猛,潜力巨大。

2.2社会功能

由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社会交往功能,使得高校体育设施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如承办的中国排球联赛和其他国际性、全国性赛事,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借助高校体育设施举办的各类比赛活动等,都可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友谊,并借助此建立一条与社会各界交往的纽带,把高校的体育设施间接地推向市场。

2.3教育功能

高校的体育设施由于是学校投资建设的教学设施,主要是用于学校的体育教学,因此在教学、训练之余,体育设施的有偿开放,可培养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进一步形成学生运动娱乐消费的习惯,并通过运动的方式,在运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往的场所,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 建立高校体育设施管理机构的意义

现有的高校体育管理体制是把体育教学、训练、课外活动和体育场馆设施归纳在一起进行统一的管理,目的主要是为了在教学训练时,便于对场馆等设施的安排。此体制在原先的计划体制时代具有其优越性,可以使高校体育管理部门集中精力搞好体育教学、训练和抓好课外活动。但是,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这种体制就日益显现出其本身所具有的弊端来。首先,现有的高校体育管理体制受教学、训练等主体教育思想因素的影响,不能最大限度地合理、有效安排使用场馆设施;其次,由于现有体制主要是围绕高校的体育教学、训练而设置,其主导思想必然会受此影响而忽略对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的研究,从而影响体育市场的开发,使得高校体育设施的

功能得不到发挥,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由此可见,现有的高校体育管理体制对高校体育设施的使用,仅停留在发挥其教育功能上,还不能发挥其具有的社会和经济功能,而建立专门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机构,则可以在安排好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使高校的体育设施走向市场。

4. 高校体育设施管理改革方向

4.1 加强制度管理。

要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转,需要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的制定,减少了以人代法的现象,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的许多矛盾,使教职员工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纪可依,使管理人员有章可查、有纪可检。推行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坚持用人所长,在对教职工工作业绩进行量化管理的基础上,完善津贴、奖金发放办法,打破平均主义,奖勤罚懒。制定制度网络,做到岗位有职责、工作有规范、区域有规则。

4.2 改变观念,提高体育管理者能力。

要提高高校体育设施管理水平,首先要努力提高管理者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才能、创造能力、信息能力、决策能力、用人能力等,也就是能正确运用管理原则,灵活采用管理方法,科学地调动所有被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不因循守旧,用创新和改革的精神来进行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整教学,增加创收。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发挥人的作用,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具有广泛的交际能力及善于争取领导的支持和各方面社会力量的协助的能力。

4.3 提高民主管理意识,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一是提高领导者的民主意识,二是提高大众参与管理的意识。作为管理者要有民主作风,决策方案应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共同商讨、审议制定,在执行过程中增强透明度,特别是制度的建立,应使群众感受到这个制度能代表各方面的利益。同时还要通过自身管理行为激发教师产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民主、宽松、活跃的精神环境。

4.4 加强固有客源的稳定性,吸引机关、企事业单位前来活动。

固定客源是管理中的重点对象,是管理部门创收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强对他们的服务,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情,是管理中的重点。如本校的学生、社会上的团体和个人组织的各类体育训练班等。在管理中不能厚此薄彼,要使得他们在心情愉快之中影响更多的人员前来活动,从而达到增加收人的目的。企事业单位也是一个很大的团队消费群体,这个群体不但可以给管理部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给学校及管理部门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

4.5 实施有效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

体育教学目标的调适策略 篇10

一、技能动作的质与量

大家都知道, 体育课 (实践课) 的本质是一种身体练习, 就有质与量的表现性, 以技巧头首倒立为例:质就是我们“期望”学生能把技能动作掌握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水平层次, 是学生能自我独立的完成, 还是在其他同学的保护与帮助下完成呢等等, 那么量就是我们让学生要学练次 (组) 数的问题了。所以, 当我们在常态教学中发现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即时的情况有出入时, 就完全可以通过改变学练内容的量与质, 来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调适。以高二年级的篮球综合练习课为例, 我们一般都会安排一些组合的练习, 把技战术衔接起来, 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实战中再一次消化与吸收, 当我们发现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较多时, 如跑位不积极, 路线不明确, 配合不默契等, 教者可以用慢节奏 (降低动作的质) 让学生在“走”中去体验技战术的要求, 同时还可以多次 (有球或无球) 分解练习单个技术动作 (增加练习的量) , 通过这种量与质的变化, 即刻就能达到体育教学目标的调适, 使其趋于更合理, 更科学。

二、认知能力的强与弱

笔者所说的认知能力指的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对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及其相关的信息所做出的一系列反应。因为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由于其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的不同, 所以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 运动技能与技术的储备也是千差万别的, 即便是面对同一个体育教材往往也有着不同“强与弱”的认知, 这也导致了学生对课堂学练任务的认识可能就不一定准确。比如, 在排球课上安排一些简单的进攻战术的学习, 有的学生可能认为这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增强进攻技能, 有的学生也许认为这种练习 (游戏) 有意思—好玩、刺激等等。所以, 学生对这些教材认知的强、弱都会影响我们教学目标的达成, 作为教者应该善于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捕捉到这样一些信息, 及时地做出一些措施来调适我们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讲授某一运动项目理论知识的学习中,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对既定教材的熟悉程度, 主动需求的知识 (面) 点等等可以做出相应的“增删”, 既可以高谈阔论该项运动的发展历史与趋向, 也可以蜻蜓点水地介绍一些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三、情感体验的冷与热

体育课的目标设计 篇11

摘 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断推荐和深入,作为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目标在体育课中逐渐被重视。研究情感目标的实现情况和影响因素,有利于体育课情感目标更好地实现。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大部分小学生体育感情目标处在接受和反应初级层次水平;在较高级的价值化和自我实现的情感目标层次表现出男生明显优于女生;小学生本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四个因素是影响小学生体育情感目标实现的最主要因素。

关键词:情感目标;体育课;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19-02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推进,情感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关注点,情感目标作为课程三维目标之一,已受到极大的关注。新课改确定情感目标主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罗红群对情感目标做了定义:情感目标是在体育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和掌握调控情感的正确方法,形成和完善具有个性特征的、健康向上的情感。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人在1964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提出了较有影响情感目标分类体系。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体育情感目标定位为接受、反应、价值化、自我表现四个层次目标进行调查研究。

研究体育课情感目标对新课程改革实施,对实现“快乐体育”、“终生体育”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小学生体育课情感目标的现状水平,试图找出影响小学生体育课过程情感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小学生体育课情感目标的实现水平提出相应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根据随机抽样原则,随机抽取广州市天河区、越秀区、海珠区、白云区、黄浦区中心五城区的135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各学段抽学生各450名。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体育课情感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化、自我表现四个层次,每个目标层次设计3道题,采用5点计分法,表现越好分数越高,进行设计问卷。在这个基础上问卷还设置了10道与学生主观体验有关的问题,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影响体育情感目标实现的因素和了解小学生体育课情感需要。

问卷在征询了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专家和学者的意见上进行修订,确保问卷的效度可靠。采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为两次测试的相关系数为0.83,表明信度可靠。发放问卷13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11份,有效回收率为89.70%。

2.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3.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方差分析、均值比较和百分比计数等统计方法分析数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广州市小学体育课情感目标总体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广州市小学体育课情感目标的四个层次的实现情况较好的是接受和反应层次,分别有89.72%和81.64%的学生表现出这两层次的目标得到实现。价值化和自我实现的层次目标实现情况不容乐观,分别只有30.05%和19.38%的学生表现出这两层次的目标得到实现。表明广州市小学生的体育感情目标处在接受和反应层次水平。

(二)不同性别小学生体育情感目标差异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1),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在接受和反应两个情感目标层次实现情况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接受=0.631、P反应=0.520,大于0.05);在价值化和自我实现的情感目标层次实现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价值化=0.015、P自我表现=0.011,小于0.05),通过均值比较发现在这两个层次都表现为男生优于女生的状况。

进一步分析得知,水平一的不同性别学生在接受层次上存在显著差异(P=0.036,<0.05),表现为女生优于男生。水平三的不同性别学生在反应层次上存在显著差异(P=0.028,<0.05),表现为男生优于女生。

(三)不同年级小学生体育情感目标差异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在接受、价值化和自我实现的情感目标层次实现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反应层次不存在显著差异。均值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接受层次水平三明显优于水平一(Pac<0.05);在价值化层次水平二和水平三都明显优于水平一(Pab、Pac<0.05),水平二与水平三没有显著差异(Pbc>0.05);在自我表现层次各年级都存在显著差异(Pab、Pac、Pbc<0.05),出现高年级明显优于低年级的现状。

(四)小学生体育课的情感需要

1.得到表扬的需要。许多实验表明,经常不断地批评比经常不断地表扬更易失去效果,成绩差的学生对表扬的反应积极,女生易受表扬的影响,男生易受责备的影响。调查发现,在体育课过程中希望自己的表现得到老师和同学赞许的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别占被调查男女学生的79.51%和86.36%,有九成的学生不希望被老师批评。可见表扬比批评更有助于学生得到情感满足,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少点批评和责骂。

2.运动过程快乐的需要。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认知过程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小学生的这种本质特征决定了小学体育应更注重课堂气氛,更需要有“快乐体育”的课堂气氛。调查发现,95.38%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应该是快乐的,多数学生更多希望体育课能在游戏过程中度过。

(五)小学生体育课情感目标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得知,影响小学生体育课情感目标的因素主要有小学生本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四个方面。统计发现,性格外向的学生在体育情感目标各个层次的实现上较性格内向的学生好(P<0.05),性格外向的学生更容易融入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被唤起,容易在体育课中体会到快乐感;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在课堂过程的情感目标的实现也产生着明显的影响,女学生较男学生更容易受教师的人格特征影响(P<0.05),女学生在课堂过程中更容易把注意力偏向教师身上,男学生在课堂过程中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内容上;不同性别在教学内容对情感目标的实现的影响上没有显著差异,但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9.13%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会对情感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2.65%的学生认为课堂的组织形式会对情感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对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参与程度产生影响,小学生天性好玩更喜欢游戏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会直接打击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对情感目标的实现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广州市小学体育课的情感目标现实状况不容乐观。体育感情目标处在接受和反应初级层次水平,较高级的价值化和自我实现层次目标还有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没有得到实现的现状。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广大的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外在的价值转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使之成为自己稳定的性格特征。第二,广州市不同性别小学生在价值化和自我实现的情感目标层次实现情况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男生优于女生的状况。第三,结果显示高年级的学生在情感目标的各层次的实现情况都比低年级的学生更优,特别是在自我表现层次高年级学生明显优于低年级。第四,影响小学生体育课情感目标的因素主要有小学生本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四个方面因素。第五,建议体育教师在教学反馈过程中多采用形成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对其进步进行肯定和表扬,避免对学生的批评和责骂。在体育课的实践过程中,将快乐体育贯穿整堂课,多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能更多地体会到快乐。第六,建议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教师自身情感素养,提升教学理念层次,充分利用有效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积极情感因素,促进体育课情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罗红群,白莉.体育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构建与实施[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

体育教学目标的呈现探析 篇12

1 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目的

1.1 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

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需要从两方面进行讲述。首先,从内涵上说,体育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开展之后,学生身心所发生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为体育教学目标下了这样的定义:“学生的自身的一系列变化便是教育目标或体育教学目的”。其次,从外延上说,体育教学目标是由远程目标、中程目标、短程目标等一系列的目标群组成的。其中“远程目标”“中程目标”“短程目标”分别指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学校设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1.2 体育教学目的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关系

体育教学目的和体育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关系,前者相对稳定,后者相对灵活。体育教学目的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提出的,是对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一种总体性的要求。而体育教学目标只对某一特定的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作用。除此之外,体育教学目的带有某种意义的强制性色彩,而体育教学目标却相对自由。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体育教学目的是学校教学的规范,在一定时期之内不容许随意更改;而体育教学目标是一种教学策略,是可以调整的。

2 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特性

2.1 预期性

预期性是说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就能够预测到学生所发生的变化,而预期所达到的目标是不是科学、明确,将直接关系到体育活动开展的最终效果。

2.2 结构化

体育教学目标是一个纵横交织的有机体,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纵向来看,体育教学目标又是由层级分明、连续递进的教学目标组合而成,即下位目标是上位目标的具体化,上位目标是下位目标实现的基础,从横向来看,不同的教学领域对于教学目标制定的要求各异,所以目标设定内容不同,但各个目标之间又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3 具体化

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目的是帮助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体育教学目标最终要落到师生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这就是为什么要求教学目标要具体化的原因。所谓目标具体化,就是目标要对学生的具体任务进行详细说明,其具体内容包括: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何时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如此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的完成。

2.4 灵活性

之所以说体育教学目标具体灵活性,是因为它的制定需要以教学内容、学生具体特点、课时分配等条件为基,尽可能做到因课、因班制宜。总之,灵活性的教学目标是满足学生身心需求,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重中之重。

3 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3.1 根据学校体育目标与体育课程标准制定

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需要与我国的教育与体育方针相符,满足国家、社会对于学校的要求。国家教育部门所颁布的学校体育课程标准主要以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目标为基,进而对各个年级制定其相对应的教学目标。

3.2 根据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功能制定

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需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身心全面发展、增强体魄、发展体能的本质功能。与此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在体育教学本质功能的作用下,体育教学目标所反映的体育教学的多种功能的可能性依据。

3.3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制定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所以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并将其呈现在教学方案中。

3.4 根据现实条件制定

教学条件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学目标的完美呈现。当前,因为各个学校的地域差异所导致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所以教育工作单位或个人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需与实际相结合,充分考虑学校的现实条件,以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

4 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4.1 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如何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问题,要保证所制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反映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如此才能让体育教学目标发挥出激励和导向的积极作用。

4.2 要具有整体性,考虑教学目标之间的衔接问题

体育教学目标是一个从整体出发的排列有序、结构严谨的系统,在制定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目标与目标之间纵横交错的联系,弄清楚各个层次、各个目标之间的联系,因为只有体育教学目标形成了一个结构分明的有机整体,才可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4.3 必须明确化、具体化

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对教学效果有所预期,且此预期要明确和具体化。体育教学目标明确化、具体化,不但有助于加强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还有助于体育教育目标的施行。

4.4 具有一定的弹性

由于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身为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在保持教学目标稳定性的同时,确保其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要灵活,做好随时调整与修正教学目标的准备。

5 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施

5.1 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

体育教学目标需以课程目标为基,在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等明确之后才可确定。对此,我国截止到目前对此尚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随着体育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各学校的改革呼声越来越高。于是,在学校体育课改革中出现了“三自由”模式(即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项目、自由选择任课教师)以及俱乐部形式的体育课,不得不说,这样的教学模式与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更加吻合。然而,每一个教学模式的呈现都会存在一定的弊端,此种教学模式也不例外。

因此,问题随之产生了,即:该如何确定体育教学目标呢?

根据系统论中所阐述的相关的观点,一些人认为体育教学目标的实质就是体育教学目的,换句话说,就是体育教学目标会随着学校体育教学目的的确立而逐渐产生。但,这个目标究竟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呢?想要论述这个观点,还需要从学校教育的特征入手进行深入性地研究。从目前的定义看,学校教育是以职业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保持自身的特性,还要满足教育对教学目标提出的新要求,这个要求包括扩大身心锻炼,缩小纯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5.2 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施方法

探讨与研究教学目标,就是在探讨和研究教学系统。毫无疑问,早操、课外活动、体育竞赛等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中心,但体育教学却是核心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等则是作为具体步骤在教材上呈现出来的。

其中,教学大纲是包括教学目标在内的,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重要文件。如果大纲在制定的过程之中对学校教学指导思想的体现不是很明确,那么其内容和形式就会显得呆板,并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产生限制,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首先将教育、娱乐等功能相互融合,并且通过多种形式完成目标,最终让教学目标与学生接受能力相互融合,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锻炼环境等确定教学内容,让学生逐渐学会一些简单锻炼的技能与方法。最后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原则和方法,让其在走出校门后还可发挥其作用。

6 结语

体育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认识体育教学目标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单位制定和实施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制定明确、具体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实施目标的教学的前提,其对于教学中师生的“教”与“学”具有指导性意义。因此,体育教师不但自己掌握使用“教学目标”,还要在教学之初就向学生阐述清楚教学目标的相关知识,让便学生深入了解和明确“学习目标”,也只有如此,才能让“教”与“学”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陈松松.基于课程范畴理论的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梁占歌,张振华,黄武胜.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与策略[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109-112.

[3]陆晶晶,张鹏飞.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再认识[J].当代体育科技,2013(16):85-86.

[4]郝牡清,毛丽儿.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J].运动,2011(5):100-101.

[5]丁建仁,丁剑翘.浅谈新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下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J].知识经济,2009(14):142.

[6]李华.浅析我国体育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问题[J].成功:教育,2010(3):145.

[7]邵伟德,李启迪,胡建华.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目标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2):98-100.

[8]尹秀峰.体育教学目标的习得性能本质类型和结构体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

上一篇:高效物理下一篇:高职《机械制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