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议

2024-06-24

艺术议(精选12篇)

艺术议 篇1

最早有关砖雕的记载见于《左传》“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砖雕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砖雕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用以装饰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但不能单单认为它只是一种附属品,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应该把砖雕艺术看作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是人们对美与和谐的追求。正因为这样,砖雕才会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

1砖雕的起源、分类、技法

1.1 起源

砖雕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起源很早。大约在原始氏族公社的后期就有了硬陶质的块状物,那应该是砖的雏型。“画像砖”始于春秋,盛于两汉,表现形式为阳刻线、面和浅浮雕相结合,是介于浅浮雕和版画之间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是砖雕的萌芽。中国砖雕就是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明清以后,砖雕运用于建筑装饰。

1.2 分类

砖雕经过了近三千年的演化,逐渐形成了以徽州、苏州为南方代表,天津、北京、晋中为北方代表的不同地域风格等。总体风格上江南较清秀雅致,北方较浑厚豪放。

1.3 技法

总的来说,雕刻技法主要有阴刻(刻划轮廓)、压地隐起的浅浮雕、深浮雕、圆雕(不附着任何背景,适宜于从多角度观赏的完全立体的雕塑技法)、镂雕(又称透雕,是将底板或背后镂空的浮雕)、减地平雕(阴线刻划形象轮廓,并将轮廓以外的空地凿低铲平)、线刻、木模压制、堆塑(北方称捏活)。除单层浮雕外,还有多层浮雕、堆砖等技法。

2实用性与鉴赏性的合一

砖雕本身的实质就是砖,而砖作为一种建筑构件是建筑所不可或缺的,这就决定了砖雕具有实用性。而其作为雕刻本身,又是一种具有鉴赏性的艺术形式。在我国,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具有意合性的场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刘加平教授就把建筑概括成两个层面,其一是技术,其二是艺术。砖雕作为建筑的一部分,也具有建筑的特质,即实用与鉴赏的合一性。

3砖雕是一种生活态度

3.1 内敛的生活态度

砖雕是一种往往不被人所熟识的民间工艺,它往往“高高在上”,或“低低在下”,很难引起匆匆而过的人们的注意,当进入古建筑那神奇的世界时,首先吸引人们的可能会是五彩斑斓的绘画,又或是威风凛凛的雕塑,砖雕往往不会立即吸引人们的注意,它们总是出现在或高或低的地方。砖雕是单色的艺术,没有丰富的色彩。只有在驻足仔细体味时,才会惊叹于其雕工精细、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内容丰富、生机盎然。

这也反映着砖雕人家的生活态度,不那么张扬,却时时处处显示出对生活的热爱。

3.2 对生活的热爱

只有对生活极其热爱的人才会去制作繁复而又精致的砖雕作品。从流传于后世的艺术作品中,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艺术根底。当欣赏着砖雕艺术的杰作时,工匠们辛勤劳作的景象就会浮现在人们的脑海里。在见方尺余,不足寸厚的砖坯上雕出情节复杂,多层镂空的画面,景象从远到近,层次分明,最复杂的有九层之多。那流畅的线条,自然生动的手法,明快干脆的技艺确实令人折服;那辛勤的汗水好象才从脸颊上落下;那烧砖的窑火好象才刚刚熄灭,就已是千年。

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民间砖雕的一般制作程序是修砖(以砖蘸水磨平)、上样(在砖面上贴上图样)、刻样(用小凿描刻出花纹轮廓)、打坯(先凿出四周线脚,再凿主纹、次凿底纹)、出细(进一步细雕)、磨光(用糙石细细磨光)。如砖质有砂眼,还用猪血调砖灰修补,最后完成。每一步都要拿捏火候,分毫不能有所差。就是这样的精工细作才使得人们在跨越了千年时空之后,得以感受到艺人们那不朽的生命。

从主题内容来看,砖雕与其说是装饰性的建筑构件,不如说它是人们一种愿望的展示,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数千年传统的儒家思想成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意识;忠,孝,仁,义成了社会的道德标准;福,禄,寿,喜,招财进宝,喜庆吉祥成了人们的理想追求。所以在砖雕艺术的题材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反映这些的。多采用龙凤呈祥(见图1)、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三阳开泰、郭子仪作寿、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松柏、兰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鲤鱼等寓意吉祥和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

螃蟹俗称“黄甲”,寓意金榜题名;鸡冠花的“冠”与“官”谐音。两者组合,寓意“官上加官”(见图2)。

瓜秧藤蔓绵长,象征多子多孙;天竺果实鲜红,越多越能长久,两者组合,寓意多子多孙,天长地久(见图3)。

蝙蝠谐音“福”,寿桃是长寿的标志,磬谐音“庆”。它们与祥云组合,寓意“福缘善庆”(见图4)。

如一院大门上雕有四只狮子,即四狮(时)子吐云;掩壁上为“龟背翰锦”,因龟为长寿灵物,以示吉祥延年;进了一院大门对面有一砖雕土地祠,雕有松树、桐树和登于太湖石山上的九鹿,喻示九路通顺;立柱上有四只狮子滚绣球;一院偏院墙上有五个扶栏雕,中间为葡萄百子图,表示蔓长多子和富贵不断头;一院正院马头上雕有四季花卉;二进院马头上为四果及“暗八仙”,含有吉祥之意。

在砖雕的题材中,除了吉祥纹饰等有特定寓意的图案外,叙事与山水是广泛采用的题材。这类题材注重情节和构图,透雕层次加深,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生机盎然。

继序堂砖雕门罩下枋右段内刻小桥流水。一骑似欲过河,人物形象古朴,树冠、水纹都作格律化处理(见图5)。继序堂砖雕门罩下左段内刻唱道情的进了村庄,大人驮着小孩前来观看,楼上的住户也探出头来,极富生活气息(见图6)。

4砖雕于现今的运用

砖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焕发出生命力。只要这种艺术形式能够被人们所喜爱就说明其生命力仍然旺盛,这一点已经从那些对于砖雕艺术趋之若鹜的游客身上得以证实,由此说明砖雕艺术仍具有生命力。那种用水泥建造屋脊端头雕刻的做法是人们不愿看到的。要做的是“古为今用”,但不是拿来主义,而是要在文化上理解,艺术上融会,手法上灵活,使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已经有其应用并逐渐发扬,这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砖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摘要:指出砖雕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艺术,并从砖雕的起源、分类、技法讲起,对其内在体现出的生活态度进行了论述,就其在现今社会的运用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分析证实了其所具有的蓬勃生命力。

关键词:砖雕,技法,生活态度,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薛林平,王季卿.山西传统戏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长北.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徽州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6.

[3]张道一.中国古代建筑砖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0.

艺术议 篇2

一、包装艺术审美教学的概述

包装艺术是设计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包装艺术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蓬勃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包装艺术教学理论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和国外的包装艺术实践。审美是现代包装设计的核心,新形势下必须以新的美学思考在设计中追求最新时代

的内涵,才能在时代变换中保持时尚的活力,呈现生动的审美情

趣。包装审美研究必将推动包装艺术的创作和教学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角度传授美学知识,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把握包装产品艺术美、技术美、形象美等,有助于探索包装艺术教学的新途径。

1.包装艺术审美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包装艺术审美学科的性质是建立在材料、科技、艺术、美的基础上,主要研究的是包装物质材料美学分析,包装设计要关注审美知识在包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包装设计的主观性特征很强。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美学情感导向也要比较明显。如,在包装欣赏教学中增强审美素质培养。现代包装从纯粹的功能作用到支撑、美化品牌,从便于产品有效运输到对产品与品牌加以区别,包装必须有足够精美的审美价值。

包装艺术审美的视觉形象比较直观,中国传统美学与历史文化

息息相关,对于精神和文化元素的追求也很明显。包装艺术审美教学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统一、独创与共性统一、稳定与变异交融的特征。笔者认为:包装艺术教学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教学条件与师资力量,在包装技能教学中增加美学知识,突破民族传统文化中审美的范围。

2.包装艺术审美教学的意义

从包装的技术和理论层面入手,结合教师的学识、素养等,增加专业课程的艺术陶冶、熏陶。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应用美学知识,作为调节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学生个体自觉的心灵审美追求,对于教学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包装艺术审美教学视阈

包装艺术审美教学以中国传统的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西方

美学知识和时代精神文化,将这些传递给学生,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与风格。笔者认为:包装审美能力培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是:逐层递进、不断发展。

1.包装材料构成素养培养

包装材料是一种物化的审美对象,有非凡的诱惑力,不同材料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和纹理质感,给人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为现代包装带来不同的视觉语言和美感,常见的包装材料包括纸、金属、塑料、陶瓷玻璃、天然材料、复合材料、环保材料等等。包装材料具有独立的实用、审美价值,材料的构成表现是艺术作品结构、语言、技巧、体裁的综合。构成设计课可以作为材料构成基础练习,也可以开始手工制作课,强调艺术原创性与淳朴的民族审美文化,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包装画面设计培养

包装设计不能停留在表面图像设计,必须深入到客户与消费

者的心里,了解设计市场,创造出一种“适合的美感”。包装设计是为达到销售目的而针对产品的形式、功能将合适的视觉图形画面表现出来,创造出生动有感染力的图形语言,并能超越地阈和文化的障碍诠释产品。包装画面有视觉的感染性、指示性、象征性以及超越语言界限性,欣赏优秀的包装设计使人的情感和思想得到扩展,要从美学角度理解包装艺术,在现代传媒语境下,包装画面蕴涵的意义通过形象细节表现,体现设计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情绪,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画面设计大众与高雅并存。

3.包装创意设计审美能力的培养

任何设计都离不开创意,创意设计能力体现设计师的综合素质,这种能力是逐渐积累形成的。在理论教学中,可以直接穿插美学、文化知识、设计师的故事、优秀包装作品欣赏等知识,使课堂充满知识性、趣味性;在技法教学过程中,教师用美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对包装设计品牌的定位是什么?产品的定位和消费者的定位是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有定位思想的战略眼光和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人文环境,包装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在国际化时代发展下,新文化形态不断出现,必须引导学生不能只满足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还应该多阅读相关美学书籍以及把握包装设计的.动向,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水平。

三、包装艺术审美教学视阈的文化范畴

包装审美的核心范畴折射出时代价值追求、精神风貌和趣味、视觉文化时代,包装审美文化具有浓厚的平民生活色彩,艺术审美与道德、宗教、政治、经济、科技相互影响。

1.道德

道德是人文精神的标志,审美与道德情感相互影响,艺术是表现道德的工具。

2.宗教

历史上宗教与美相互依存,追求人类社会的理想精神,超越现实的生活状态,提倡“空、无、虚”的境界。时代的发展,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审美与宗教互动。

3.政治

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影响审美,尤其政治观念和思想意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观念变成了艺术风格、意象、语言等审美形式。审美文化也需要政治权力支撑,当大众娱乐和消费符合社会需要,审美文化才能成为主流。

4.经济

艺术具有商品属性,市场经济环境下艺术制作要商业化,审美与经济收益互溶、渗透,审美文化以大众的需求为主,现实社会经济基础是决定艺术审美的发展方向。

5.科技

现代科技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审美文化与科技发展交互,科技推动、创造美、技术美学扩展了技术与美学的空间。如,网络和各种信息技术围绕人的需求表达审美理念,可以说,现代科技对审美文化影响深刻。

全球化正在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设计中各种文化冲突与融合,艺术审美提高了人生境界与修养,健全心灵。在新时代,艺术教学要有开放、创新、兼容意识。包装设计教学应该有教学上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教师要有自己的内在体系,有具体的目的性和审美性,不断开拓自己的教学审美视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冠生。艺术美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侯婧辉。现代包装设计的审美与创新[J]。艺术研究,(4):66-67.

[3]GILES CALVER.什么是包装设计[M]。吴雪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8.

[4]易忠,杨晓芳。包装设计理论与实务[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5]朱和平。包装设计[M]。2版。湖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泽珊(1978- ),女,汕头工艺美术学校,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平面设计理论和教学的研究。

浅议批评教育的艺术 篇3

批评教育应掌握的原则

怎样批评学生,里面可有不少学问:说深了,怕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说浅了,又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如何既能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又不伤到孩子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掌握好一定原则。

以爱和宽容为前提 爱和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宽容,并不是无所谓和任其发展,而是尊重孩子的天性,接纳孩子的弱点,根据不同孩子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般来说,我谅解犯错误、做蠢事的孩子。这种谅解能触动孩子自尊心的最为敏感的一角,使孩子心灵产生一种促进他纠正错误的、积极向上的意志力。常有这种情况比起那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惩罚行动来,谅解所产生的道德感召力要强烈得多。”

具体到位,批评也要出新 批评就是试图改变对方的想法、态度和行为。批评的前提就是具体到位,即尊重客观事实,冷静、客观全面地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便有,无便无,并能及时修正批评中出现的偏差;其次,应当“出新”,如果学生把教师的话当做耳旁风,那批评就毫无意义了。一些单调、重复的话,孩子很快就会失去感觉,产生“心理惰性”。教师应多想想办法,换一种说法,或举个可信的例子,孩子可能会更容易接受。

心平气和,重在讲清道理 在批评学生时,要明白自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对其自身的错误行为或思想提高认识,而绝非伤害他们。所以,遇到学生不接受批评时,教师应持平和的态度,同时降低声调。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情绪稳定,也容易使自己变得理智。在师生情绪都稳定之后,应和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分析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然后趁热打铁,进行浅显易懂的说理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教师是在真诚地帮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能从中受到教育,并下定决心改正错误。

批评教育应掌握的方法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教师的责任并不仅仅在于避免错误的发生,还在于当错误发生时能够挖掘错误的价值,使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在批评学生时,要视学生犯错的性质、大小、影响及其学生本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方式,使批评和教育始终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以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渐摸索出以下几种批评方式。

暗示批评,点到为止 对那些自尊心和自觉性较强的学生来说,偶尔违纪,宜采用这种“暗示”批评的办法,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不当面直接地进行批评,而是通过暗示使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暗示有很多种,有表情暗示、行为暗示、语言暗示等。这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迫使孩子自我检讨,从而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也能培养出会思考、会解决问题的孩子。

树立榜样,正面引导 “榜样力量是无穷的。”要给学生树立一个个先进的榜样,并用榜样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好行为,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对照、结合批评、启发自责。它既不伤人自尊,又能使人明辨是非;既能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又有助于更高层次上道德认识的形成。

发现闪光点,先扬后抑 任何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都有希望被承认、被认同的心理。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采取“赞赏——批评——激励”的方式来批评教育学生。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说:“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后,再听到批评,心里往往好受得多。”所以,教师不应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 ,要肯定其闪光点,然后指出其不足,再进行激励。这样,不但学生容易接受,而且会增添其前进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其走向成功。

轻松幽默,内涵深意 有些学生对于教师的教育有消极对抗的情绪,此时教师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提示学生,就有可能使学生乐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具有高超艺术的教育者常常用妙趣横生、精辟入理的言语,来打破学生消极对抗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反思自己,从而激发其深深的内疚和进取的驱动力。这些言语包括形象的比喻、有趣的双关语、诙谐的幽默等等,它能使批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出现错误是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经历,教师应该以宽容的心来对待,注重批评教育的艺术,按规律办事,注意场合,因人而异,讲究策略,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促使错误和批评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

浅议明代艺术市场 篇4

明代的绘画形式多姿多彩,主要从装裱工艺、提款、印章、书法、材质等项。中国书画款式的完美,发展到明代,是一个标志性的阶段。出现了唐、宋、元以来所未见的新现象,这主要就是诗书印与画融为有机的一体。紧跟而对应款题发展的,是印章钤记的变化,出现性格化、多样性的面貌。为后世品鉴提供了依据,也为后来的艺术家开启新法。不过,艺术的发展,往往又是不拘泥于前人的。明代书画用的材料,如在宣纸方面,首开大量使用生宣的是沈周,生纸对于沈的没骨、粗笔风韵之趣,如鱼得水。生宣虽然出现在元代,但并未流行,真正流行是在明代。利用洒金牋作书画,也是明代的特色。明代一些大画家就十分喜欢在金牋扇面上挥毫,如文征明、祝允明等,这可谓是市场短平块的书画商品。手执一把名人书画的折扇,风行于明,流沿至今不衰。不过扇面之用,已延伸向镜框橱窗,对象以藏家为多矣。明代金笺扇面,近年拍卖场屡有露面,行情看好。明代书画装池(潢)的精致和技艺的高超,使书画在市场上更受人青睐。明代卷轴的装池,增加了“引首”与诗堂,形式更完整。江南的“苏裱”款式,是闻名海内的。有《装潢志》一部典籍,装裱业的发达,装裱名师的诞生,从客观程度上反映书画市场兴旺的必然。

相对于研究中国艺术市场比较专业的书籍《格古要论》也诞生与明代,给古物鉴藏者提供了参考的典范,此书于明洪武年间曹昭所著,这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体系相对完备、门类丰富的古物鉴赏著作,全书对书画、青铜器、瓷器、漆器及各类珍奇异宝等十三个门类的古物加以品评优劣和鉴别真伪。[1]内容丰富,体例完整,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对中国美术鉴藏通史的梳理起到了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一个时代艺术市场的发展离不开这个时代是收藏热潮和收藏大家的层叠辈出,如董其昌、文徵明、项元汴等,他们将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艺术作品收藏保留,乃至于我们今天依然可以从各大博物馆可以看到他们的收藏印章。他们本身善书善画,或为高官或为商贾,他们对传统艺术有着炽灼的追求,具备广博的学识,有着深固的国学功底,加之他们勤于钻研,精于考据。因此,他们的收藏优绝精湛。

我们知道明代书画市场出现了书画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市场的繁荣总会引起作伪的兴盛。出现在明代书画市场的作伪手段可谓是层出不穷,有如改款、添款、加盖印章、临仿、凭空伪造、代笔等等。不仅假冒前代名家作品甚至连同时代的人也均有所大量的作伪。如模仿同时代的沈周、唐寅、吴伟等人。也可以在市场上卖出好价钱。到明代后期的时候,出现了“苏州片”的说法,原意是指以这一地区专门制作某些或者某一类名家的赝品兜售。

社会的需要,市场的发展,不只推动了书画创作观念、风格流派的多样化,也推动了绘画载体的臻于完美,而这种发展与完美,又满足了公众的需求。这种互动,充分证明,市场对艺术发展的源动力作用。明代艺术品与艺术品市场之所以繁荣异常,来源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奢糜享乐之风的形成。明代谢肇淛在《五杂姐》中指出“:今世书画有七厄焉,高价厚值,人不能售,多归权贵,真膺错陈,一厄也;豪门籍没,尽入天府,嶂蠢撕尽,水辞人间,一厄也;射利大驵,贵贱憋迁,才有赢息,即转俗手,四厄也;富贵之家,朱门空锁,榻筒凝尘,脉望果腹,五厄也;膏粱纹绮,口不识丁,水火盗贼,恬然不问,六厄也;拙工装演,而口损失,奸伪临摹,混淆聚讼,七厄也。”[2]既道出了明代艺术品市场的尔虞我诈、唯利是图也道出了明代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昌盛。

摘要:艺术品交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明代艺术品市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活跃初具规模,但是艺术品不同于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品,在过去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形态中,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始终保持着以消费为导向的特点,完全是为了满足达官显贵或文人雅士的精神需要,精美的书画瓷器珍玩中充满了情感的娱乐、梦想的意象与感官的享受。

关键词:艺术品,书画,市场

参考文献

[1]吴明娣,《中国艺术市场史专题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浅议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艺术 篇5

转载中国播音主持网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有较高的语言艺术修养、广博的学识、敏捷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口才。因为每档节目,主持人总是首先亮相,并且穿针引线、贯穿始终。可以说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和播出的效果,对受众起着示范、引导、熏陶的作用。因此,节目主持人必须时刻注重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修养,以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的需要。

一、语言能力是节目主持人主持创作的基本要素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载体。因此,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与受众的沟通,影响着节目的进程、质量和品位,影响着传播效果。

当今一批现代艺术家和节目主持人,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像中央电视台赵忠祥的自然、亲切、庄重、平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方明的潇洒、自如、真挚、流畅的艺术风格,都赢得了海内外受众的普遍好评。还有一些主持人,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清丽委婉,有的含蓄深沉,有的泼辣俏皮,都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节目主持人的知识结构都因所学专业与治学的范围不同而有所侧重;每一个节目主持人的性格、声音、语调也有所不同,或外露、或内向、或纤细甜美、或明亮醇厚,或偏快、或偏慢等。虽人有各异,但作为一名主持人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最终创立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当然,语言艺术的创造并不是自己闭门造车,硬造出只有自己能懂的一套语言,而是运用普通的话语,经过千锤百炼,给语言注入新的生命,使其产生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新光芒。

二、语言艺术修养是节目主持人必备的基本要求

主持语言作为语言艺术有着自己的规律和特性,节目主持人应熟练掌握这些规律和特性,并以此规范自己的主持语言,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

(一)规范性——信息传播是否准确的关键

1.发音应准确、规范。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除了少数外语节目、少数民族节目以及极少数的地方语言节目以外,绝大多数是使用普通话来主持的。作为节目主持人,普通话发音准确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因为受众是从你的语言中接受信息的,信息的传递是否有误,与节目主持人能否读准确一个词的音节关系十分密切。

2.语言应遵循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节目主持人语言强调的是自然的口语,但又必须注意超越生活口语。口语较之书面语显得散乱,缺乏逻辑性,在语法上会有成分残缺、结构断裂的不规范现象,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主持人应将平实、随意、精巧的生活口语与规范的语法要求有机地结合,使其既具有生活口语的灵活性,又具有书面语的逻辑性,唯此,才能进行有效的传播。

3.习惯用语的规范性。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比如“高兴得一塌糊涂”、“那么”等等。有一档地方台的谈话节目,40分钟的节目时间里,主持人说了18个“那么”,这样的节目即使内容再精彩,主持人的音色再优美,其传播效果也是有限的。节目主持人必须使用规范的、受众能够普遍接受的习惯用语。好的语言习惯不但不会削弱传播效果,反而能起到突出个性为节目增色的作用。

(二)交流性——信息传播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语言是主持人与受众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使信息得以传播反馈。所以,主持人的语言要有很强的交流性:

1.主持人与受众的交流。主持人主持的节目是给听(观)众听(看)的,听(观)众应该是主持人心里的目标。有一位著名的广播节目主持人曾说过,我在主持节目的时候,总是喜欢盯着话筒看,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它就是我的听众,是我的交流对象。在这样强烈的交流感的支配下,主持人的语言就自觉地带上了对象色彩,而受众也能够从主持人的语言中真切地感受到这种交流感,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2.主持人之间的交流。如果说主持人与听众的交流还带有一定的虚拟性,那么,主持人与主持人之间的交流则完全是两个客观主体之间的交流了。他们之间互为对象,基本上不分主辅。被誉为黄金搭档的中央电视台原“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和杨澜,一个博学醇厚、老成持重,一个机敏聪慧、青春活泼;一个言语不多但字字珠玑,一个快言快语恰当灵活,两个人你迎我接、语流顺畅、语链清晰、环环相扣、互为补充,堪称主持人之间交流的典范。当然,主持人与主持人交流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到受众的存在,兼顾与受众的交流,这是节目主持的最终目的所在。

主持人语言的交流是多向的、立体的,如同一个线头向外辐射出许多条线,每条线有粗有细,有平行有交叉,主持人就是要抓住这个线头,将纵横交错的线条按节目的需要排列组合,推动节目的进行,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

(三)个性——语言风格形成的主要条件

“不同的主持人,由于栏目不同、自身修养阅历不同、音质不同、语言习惯不同等等,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这就是主持人语言表达上的个性。

语言的个性首先体现在声音的个性上。声音是一个主持人区别于他人的首要标志。由于发声器官构造上的差异,每个人的音质音色生来就有别于他人,只要发声器官没有毛病,就具备做节目主持人的声音条件。当然,适当的发声训练是必要的,它可以增加声音的美感。因此,一些初涉主持工作的新人总希望通过外在的手段把自己的声音训练得如同著名主持人一样,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因为你就是你,你的声音就是你的个性,是独一无二的。总的来说,节目主持人的声音女声应柔和、纯净,男声应醇厚、利落、清晰。

主持人语言个性的关键还体现在语言风格上。语言风格的形成与主持人的性格特点、知识修养以及语言习惯等有着较大关系。性格外向的主持人,语言热情大方爽朗轻松;性格内向的主持人则含蓄内敛引而不发;文化内涵深厚的主持人辞采飞扬书卷气浓郁。主持人的性格、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风格的形成。有的人喜欢使用成语等文学色彩较浓的语言,显得很有文采;有的人喜欢使用歇后语等来自民间的通俗语言,显得有生活气息;有的人细声慢

语娓娓道来;有的人快言快语节奏急促。不同的语言习惯造就了不同的语言风格,而主持人的语言个性也因此凸显出来。

(四)审美性——综合传播效果的最终体现

1.广播电视节目是一种文化产品,其节目主持人及其创作的基本手段——主持语言,是贯穿节目始终,与节目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样也处于被欣赏的地位,具有审美的作用。但是,主持人语言的这种审美性是能动的。在受众面前,它是作为审美客体出现的,而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它本身又是一个审美主体,以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不断地修正审美意向,提高自身的审美价值。受众在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时,常常被主持人优美的语言、动听的声音和丰富的表情所吸引,从而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产生审美想象,得到美的享受。

2.口语修辞向来为许多节目主持人所忽视,有些节目主持人为迎合受众通俗化大众化的审美观点,将生活口语不加修饰地搬进节目里,满口大白话、俗俚语,这就失去了主持语言的艺术美。强调主持人语言的生活化,并不是要把原生态的生活口语直接作为主持语言来运用,而是要经过一番适当的规范修饰之后,再诉诸于受众,达到整体的和谐美。否则,如何称之为语言艺术呢?

三、节目主持人提高语言艺术修养的基本途径

1.提高文化品位,注重知识积累。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说过“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力量。”良好的文化素质是节目主持人智慧的源泉、魅力的根本,是节目主持人职业生命旺盛持久、青春常驻的秘密所在。因此,节目主持人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广泛积累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2.丰富人生阅历,增加人生体验。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强调实践经验在学习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节目主持人不仅需要运用书本知识,还要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渗透其中。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一生的酸甜苦辣都会成为一笔财富,这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也是主持人与受众交流沟通的心桥,是增加主持人的真实感、可信度的重要因素。

3.规范语言,提升美感。规范,一般人们只局限于字音的准确,而无视它应该作为审美的基础。我们一再强调,只有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才可能产生愉悦共鸣。普通话的审美价值,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认同。虽然在推广过程中,时时遇到阻碍和干扰,但它顽强的生命力,处处表现出它那简洁准确、深刻优美的品格,常常显示出它那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达到审美层面的民族化风格化和意境美。方言虽具有其特殊的审美意义,带有很浓厚的地域色彩,那只是边缘文化的一隅,不能作为语言的主流形态。不过,普通话自身也有规范与否的问题,并不拒绝取其精华。

4.形成语言风格,增添艺术魅力。独特的语言风格代表了一个节目主持人鲜明的个性,是主持人成熟的标志。主持人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探索积累、锤炼升华的过程。只有当你全身心地融入到节目当中,关注社会生活,用心思索感悟,真诚服务受众,你的创作个性就会渐渐凸显和形成。一些优秀的主持人,总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成为观众喜爱的富于个性的主持人。

语言艺术修养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驾驭节目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和播出的效果,对受众的语言面貌和水平产生着耳濡目染的影响,这是任何传媒都无法替代的。只有成功创造出个性的语言表达艺术,把丰富多彩、富有内涵的文字变成语言表现给社会大众,才能使节目内容深入人心,也必将为节目主持人增添风采。

参考文献

[1] 张颂:《中国播音学》,中国传媒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2] 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3] 毕凤飞、徐莉:《主持人口语表达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4] 罗莉:《播音主持与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艺术议 篇6

关键词:艺术流派 艺术 美学 流派

中图分类号:J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227-01

艺术流派的产生是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才出现的现象,需要不同特点的艺术品作基础。形成艺术流派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艺术家队伍和较为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段。事实上,艺术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包含着许多复杂的内容,艺术流派侧重从艺术史的角度来区分各种具有不同特点的艺术派别。17世纪以来,在艺术史上出现了产生重大影响的艺术流派,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等。

1 古典主义学说

古典主义艺术起源于17世纪的法国,随后波及英、德等國家,指的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为典范的艺术,一般具有明晰、严谨、形象、和谐的特点,歌颂理想主义、气魄宏大,多以神话、圣经和历史故事为题材。古典主义艺术以希腊的雕塑为最高范本。希腊雕塑表现了非常具体的形象,神总是作为人来表现的,在人体的形象中,神性由特殊转为普遍的人性,但是虽然在个别的形体里神还是要保持他们的普遍性,体现了古典艺术的静穆、典雅和理性主义精神。雕塑是最适宜表现这种特征的,因为它只以静态的方式存在。

拉斐尔对古典主义有着重大影响,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拉斐尔的艺术以优雅、秀逸、和谐、高度的完美为标志,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如[意]拉斐尔《圣母子》作品,这一点与古典主义主张的典雅、和谐是一致的。18世纪以前的古典主义具有注意细节的真实强调典型化;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理想,艺术作品普遍比较理性化;对于形式的要求很严格,艺术语言精练细腻。到了18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法国酝酿着一声场巨大的革命风暴。他们厌恶了过分娇柔和胭脂粉的洛可可艺术,期待着更雄壮、更高尚的艺术出现,大批艺术家以对新的现实主义的探索使古典主义传统丰富起来,掀起了学习和研究古代艺术的热潮,出现了一场新的复古运动,这场运动在艺术史上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2 浪漫主义学说

19世纪上半叶,经过大革命的洗礼,法国的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步确立,此时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追求个人情感的表达、强调自我成为新的社会时尚。精神需要自由,而古典主义所措以表现的英雄与神的形象毕竟是有局限的,它已经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这个矛盾导致了古典主义艺术的解体,接踵而来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

浪漫主义强调主观、个性、感情和非理性,是与学院派古典主义针锋相对的艺术,向往回归自然,表现理想,抛弃了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传统,以强烈的激情和想象焕发出艺术的个性。与古典主义艺术相比较,浪漫主义艺术所表现的是人的主观世界,从物质的现实世界中退回到人的心灵世界里,追寻每个人自己内心的理想美,突出自我的主观性,从而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情感。在艺术创作中,浪漫主义不再把自然作为原型,而是以它为假托,以一种诗情画意的想象和热情来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寄予个人的情感。浪漫主义艺术家一般都以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追求那种多姿多彩的境界。浪漫主义的特征是有理想性。对理想的追求使浪漫主义艺术家对艺术创作保持激情;有抒情性。浪漫主义艺术家注重表现心灵的世界,侧重心灵对于生活的感受;有非真实性。在艺术手法上多采用想象夸张,并不追求细节的真实性。神话故事《西游记》,其中孙悟空七十二变,就是运用了丰富的想象与夸张手法;又如英国浪漫主义艺术的先驱者之一布莱克,代表作《上帝创造亚当》,画面上上帝伸着长翅在空中急速向前飞驰,身体下面是被蛇缠绕的亚当,二者的形象都处在十分夸张的色彩和线条的律动中,对上帝的形象做了突破性的处理和想象,在技法和材料上也做了大胆尝试,运用了油画和水彩相结合,这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把人们带到一种梦幻的、神秘的气氛中。而在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影响更为深远,以籍里柯、德拉克洛瓦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绘画艺术代表了一个新的高度。

3 现实主义学说

现实主义是19世纪西欧出现的与浪漫主义相对立的一种艺术思潮,它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在艺术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由于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大多是对所处的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揭露和批判,所以又被称为批判的现实主义。

法国画家库尔贝在1855年个人画展的前言中,最早直接使用并解释了“现实主义”一词:现实主义像自己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那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它的面貌。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以及形成的艺术流派,在人类历史上可谓由来已久,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为重要的艺术创作方法和创作流派之一。现实主义流派一般有三个特征。一是追求生活的真实性,代表作有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让书中的人物“做了在实际生活中常有的和应该有的事,而不是我希望他们做的事。”二是追求典型化,艺术家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创造,努力树立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描写了在当时土改时期由政府做主、自由恋爱这一普遍现象。小二黑和小芹追求幸福的这一勇敢的人物作为典型人物,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事实。赵树理把握了典型时期的典型人物,给我们展现了那个时期的生活现实。三是追求思想倾向的隐蔽性。它将表现主观感情、思想倾向与再现客观社会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把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总之,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合乎规范而又独具个性的个体特征。艺术风格由创作个性、创作方法和艺术语言等因素所决定。艺术史上主要的风格类型有崇高与优美、悲剧与喜剧、简洁与繁富、自然与雕饰等。艺术流派以趋同化的艺术风格为标志,其形成有自觉与不自觉之分。艺术史上早期主要流派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

参考文献

[1]沈澈.设计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黔.艺术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浅议音乐感情艺术 篇7

一、用音乐表现情感

音乐是表现情感的,我们从音乐本身的表现性来考察,由于音乐所使用的主要是音响的运动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段,它所擅长的主要是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中的动态方面,而这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人的感情活动,至于思想、意志等精神活动,仅凭音响运动本身并不能直接对之加以表现;而人的知觉、直觉、梦境、幻境等则要运用音乐中相应元素的描绘造型手法,并通过欣赏者的联想才能达到,它们都具有某种间接性。

因此,“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应该说是抓住了音乐表现内容最主要、最核心的东西。黑格尔在《美学》说道:“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怅惘等,乃至敬畏、崇敬和爱之类情绪都属于音乐表现的特殊领域”。

二、以音调为表现形式表达感情

音乐旋律的美否,主要是音乐手段运用的好坏,如果音乐表现的手法不当就会使音乐思维受到局限,使音乐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某一阶段,故而音乐的创造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感情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心理学认为,在客观事物作用于人并引起人的情感、情绪活动的时候,不仅在人的机体内部产生各种生理反应,而且往往表现为一种外在的运动冲动。这种运动的出现是由于人的情绪活动的时候,不仅在人的机体内部产生各种生理反应,而且往往表现为一种外在的运动冲动。这种运动的出现是由于人的情绪有一种宣泄和释放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的情绪和情感活动,不只是潜藏在心理,它还往往要求借助于某种外在动作的宣泄和释放,以求得心理平衡。

把与情绪状况相联系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变化称为表情动作。表情动作共分三种:面部的表情动作称为面部表情,身体各部分的姿态称为身体表情,情绪性的言语声调、音色等的表现称为言语表情。这里,与音乐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言语表情。言语的语言、声调、节奏、速度等都是一些表情手段。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讲到的那样,“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而表现的有力、细致、正确都无与伦比”。

正是将语言音调向音乐音调移植或翻译的结果,所以,音乐能够表达情感。丽莎说:“翻译的过程,就是将现实存在的现象和各种不同类型的表情运动的结构形式加以概括和抽象的过程,就是将这个结构转移到声音这一物质材料上去”。她同时认为:“从语言的音调中汲取‘客体’的原型,这可能是对音乐旋律的表情性的唯一解释”。

三、音乐具有表情性的基本根据

音乐之所以能够表达感情,一方面是由于人的感情的情绪变化引起人的肌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呈现为一定的运动形态;另一方面,又由于人的情感具有一种宣泄释放的要求,这种要求的外部表现正是人的表情动作,它通过言语表情动作向音乐音调的移植和翻译,构成了音乐具有表情性的基本根据。

同时,音乐还具有一种独特的、单纯的表现方式。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运动,既不能像语言艺术那样为人们提供某种观念或叙述某一事件和动作的过程;也不能像绘画艺术那样描绘出各种事物的形象。而这种单纯的表现方式,正好与感情这种人的主体的单纯性相吻合,从而使音乐成为一种直接针对人的情感的表情艺术。

四、音乐与感情的共同要素

音乐与感情这二者之间存在着“运动”这个共同要素,它们同在时间中伸展变化,都表现为一种时间的动作过程。而且,二者在运动结构和形态上还存在着一种大体的相似性。

浅议四川绵竹年画艺术 篇8

一、绵竹年画的历程

据汉代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 有度朔之山, 上有大桃木, 其屈蟠三千里, 其枝间东北曰鬼门, 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 一曰神荼, 一曰郁垒, 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 以时驱之, 立大桃人, 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 悬苇索以御凶魅。”从周代起, 每逢年节, 人们便用桃木板 (六寸宽、一尺二长) 图以两位神将之像, 悬于大门或寝门两侧, 用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后来唐代又出现了能镇邪纳祥的秦琼、尉迟公画像, 此后门神图式越来越多。

北宋御史赵抃所著《成都古今记》记叙当时成都的几个市场:“正月灯市, 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 十二月桃符市”。其中的“桃符市”即年画市场的俗称。南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六:“岁旦在迩, 席铺百货、画门桃符, 迎春牌儿, 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并有“除夜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之谓。由此可知, 宋代成都已有年画市场。而成都“桃符市”的年画大多由附近的绵竹、夹江等县的年画作坊提供。因而, 绵竹年画早在宋代就已相当成熟了。据《续编绵竹县志》记载:绵竹年画远在明代已有相当成就, ……清乾隆、嘉庆年间, 绵竹年画的生产规模已相当庞大, 据不完全统计, 年画作坊多达三百余家, 年画艺人逾千人, 从业人员达一万人以上。年画销售到陕西、甘肃、青海、云南等地, 甚至远销到印度、日本和东南亚等国。

也有一种说法, 绵竹年画始于清代。如20世纪50年代就已年近九旬的陈海珊、何云发等人回忆, 据其父老推测, 绵竹年画可能始于清乾隆、嘉庆年间, 在清光绪年间处于盛市。当时绵竹县城内年画制作作坊就有六十多家, 城郊遵道镇还有年画作坊五十几家。[1]清末民初, 时局动乱使绵竹年画的发展受到了滞阻。新中国建立以来, 绵竹年画的发展蒸蒸日上, 当然在“文革”阶段绵竹年画也走上了中国年画红、光、亮, 高、大、全的套路, 曾经有大量反映那个时代精神的作品疯狂地面世。近十年,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培育这株民间艺术奇葩, 使绵竹年画得到了有効的抢救保护、继承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届省、市“绵竹年画节”的举办给绵竹年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活力。

二、绵竹年画的价值

绵竹年画既传承了唐代之前手工绘制年画的制作风格又继承了唐代之后雕版印刷年画的风格。绵竹年画和中国其它年画一样首先是要刻成线版, 但是线版在绵竹年画艺术中只起轮廓作用, 主要内容全靠人工彩绘, 从不套色制作。绵竹木版年画与套色木版年画的制作在起稿、刻板和印墨线这三步基本一致, 不同之处在于绵竹木版年画印完墨线以后便全凭手工彩绘, 而套色木版年画完成印墨线后还得按色块再刻版, 最后套色印刷。由于媒材和制作手法各异, 导致了不同的造型风格。绵竹木版年画独特而娴熟的技艺是以画诀、言传身教、物传和心传的方式传承的, 家庭和行会成为技艺传播的主要环境。正是在这种较为封闭的传承方式影响下, 更加深了绵竹木版年画制作程式化的特点。[2]经过不同艺人的手笔, 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同一个艺人绘制不同的画幅也会产生不同的趣味。这是绵竹年画区别于其它诸家年画的主要特点之一, 也正是绵竹年画的绝妙之处。彩绘过程, 艺人们概括为:一黑 (指黑线版) 、二白 (指人物手脸底色及靴底作白) 、三金黄 (指衣冠及道具的橙黄色) 、五颜六色穿衣裳 (指洋红、桃红、黄丹、佛青、品蓝、品绿等) 。此外, 还辅以“明展明挂”手法, 借助同类色的深浅变化, 增强画面的节奏感和装饰情趣。

绵竹年画色彩鲜艳明快, 年画艺人在他们的作品上无拘无束地使用着尽可能艳丽的颜色, 如桃红、佛青 (近似兰原色) 、猩红、草绿、金黄等。画面大红大绿, 又热闹又刺激, 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是在强烈的对比之中, 也讲究适意与和谐。他们常常用少量的复色与“二门子灰”、或金、银、黑、白等线、面穿插在对比强烈的色彩中间, 以协调画面色调。艺人们把他们多年来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配色经验, 朴素地总结成了一句蕴含着深刻美学原理的口诀:“深配浅、酽 (指浓度) 配淡, 深浅酽淡要相间。”绵竹年画的颜色多用矿物质色和民用染料, 根据季节不同制作时调以不同成分的胶矾, 使作品颜色爽朗利落、耐晒耐淋, 经久不败色。

绵竹年画最具艺术价值的是所谓的“填水足”作品, 严格地说它是绵竹年画的一种半成品。通常绵竹年画画工在完成定作任务后会在剩余的底版画样上不受拘束的信笔随便勾填。而正是这些作品因为没有了传统的拘束, 画家能凭借自己的意气把自己的感情色彩透露于笔端, 使得作品往往大气磅礴、妙趣横生。如清嘉庆年间作品《副扬鞭》 (见图一) 表现出一种奔放、潇洒、豪迈的“大写意”风格, 与潍坊杨家埠年画的概括、夸张、象征不相上下。

绵竹年画虽然受地域的限制它不可能像桃花坞年画那样吸收西洋画法去表现对体量的把握, 也不可能学习铜版画使画面纤细华丽, 但是绵竹年画凭借其与众不同的墨线底版 (如图二) 和明展明挂、印金、花金、钩金、常行、落墨、填水足、素门神八大技法使其自然具备了一种粗犷、豪放的特征, 这便是它的地域性。

三、绵竹年画的未来

绵竹年画曾经拥有其极为辉煌的一面, 清中晚期绵竹年画的商业需求异乎庞大, 于是出现了一种年画创作民间组织——伏羲会。行会下有年画专业创作人员九百多人和大小规模不等作坊三百多家。每年聚会两次都要对各路年画决出名次。绵竹年画的此种盛况, 在中国美术史上并不多见。

当下, 绵竹年画已被全世界百余家博物馆和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艺术家、收藏家所收藏;数次被中央电视台以及两百多家报刊、杂志专题介绍, 先后赴美国、法国、英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今后一段时间, 绵竹年画将以其独具的魅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遵循“艺术当随时代”的真谛, 从形式到内容, 从内容到载体, 从载体到制作方法进行创新, 使其逐步走向了日常化、实用化、装饰化、礼品化、收藏化、宣传化。我们期待绵竹年画又一个历史辉煌时刻的到来。

注释

1[1]魏传义.绵竹年画调查材料[M].四川省工艺美术资料汇编, 1957

2[2]谢春.绵竹木板年画的媒材与制作研究[D].四川大学, 2004

3[3]高文, 侯世武, 宁志奇.绵竹年画[M].文物出版社, 1990

浅议音乐艺术的存在 篇9

关键词:他律论,自律论,和律论,音心对映

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提出“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 不需要外来内容美……表现确定的情感或激情完全不是音乐艺术的职能。”他断言:“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 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 都是比喻性的或者是错误的。……音乐只能作为音乐来领会, 只能通过音乐自己来理解, 只能从它本身来欣赏。”汉斯立克这一音乐美学思想的提出, 后人为之命名为“自律论音乐美学”。“自律论音乐美学”立足于从音乐自身的形式要素及其构成中寻找音乐的本质, 而不是从音乐与某些外界对象的联系中求得对音乐的解释。它完全把音乐独立起来, 割裂了音乐与人、自然、社会等等外界事物的联系。音乐是凭空产生的吗?当然不是。它是由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 人是有感情, 有意识的, 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及过程当中, 他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而他律论者则把乐音运动本身误认为是“感情的火焰”, 主张“感情在音乐 (实指‘音响’) 中独立存在, 放射光芒, 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 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这基本上是一种混淆审美主客体之区别, 排斥思想和理性的热烈的“唯情主义”理论。针对自、他律论看共同犯下的错误, 李曙明先生在《音心对映论》中提出了“和律论音乐音学”的思想, 并“从辩论唯物论者的立场指出把音乐艺术当作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来考察、研究, 将音乐艺术看成是物质 (乐音运动) 与精神 (心灵运动) 的动态对映系统”。

音乐艺术是一种动态的“音”与“心”的对映系统, 它的存在方式与人类的实践活动关系甚为密切。那么, 音乐与人的意识 (即情感) 活动, 与周围客观存在之间有何微妙关系?要进一步认识音乐艺术的存在方式, 我们还应该追溯一下有关音乐的起源问题, 看一下它的产生归咎何处。

在我国古代关于音乐的起源问题各家学派各持已见, 主要分为两类值得注意, 一种认为音乐音律, 源于人的内在生命情态的运动以及作为情感外化的语言声调。如《尚书》中“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乐记》中“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凡音者, 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 声成文, 谓之音。”等。

另一种观点认为音乐抽象于自然声态、动态, 在自然宇宙运动中产生了天地、阴阳之气, 由天地阴阳运动产生了风, 由风运动产生了声, 再由声产生了律, 由律产生了音。如《淮南子》曰“乐生于音, 音生于律, 律生于风, 此声之宗也。”《乐记》中“地气上升, 天气下降, 阴阳相摩, 天地相荡, 鼓之以雷霆, 奋之以风雨, 动之以四时, 暖之以日月, 而百化兴焉。如此, 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度曲须知》曰:“六律五声八音何仿乎?仿天地之自然也。自然者, 为于莫为, 行所不得行, 古圣固而律吕之, 声歌之。”等等。

无论是天或阴阳五行说还是人的内部生命情态的外化, 关于音乐的起源问题, 二者并不相互冲突。老子曰:“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庄子》曰:“天无为以之清, 地无为以之宁, 故两无为相合, 万物皆物。”由此可见, 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都是天地、阴阳之气蕴育造化而成。

至于天、地、阴阳五行学说虽然说是万物之“根本”, 但, 对于人类的生理体验以及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关系更为密切的应该是人的意识 (即情感) , 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支配于人类的意识情态, 而音乐又是自古以来众多文人墨客借以抒发情感之“物”。那么什么是“情感”呢?

在《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中“情感 (feeling) ,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复杂而稳定的态度体验, 亦即具有稳定而深刻社会内涵的高级感情。它可分为道德感, 理智感和美感三种。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 他们就会持欢迎的态度, 而体验到喜爱、愉快、崇敬的情感:”反之则会“体现到憎恨、愤怒、鄙视的情感。而这些“都是大脑皮层活动的主导作用下, 皮下中抠和内脏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包括机体内变化的机制、外部表情的机制和中枢过程的机制。情感和情绪具有适应生存、心理动力、组织调节和信息沟通四大功能, 它在人的整个心理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古人在《乐记》中“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之“心”与现代的情感 (喜、怒、哀、乐、敬、爱) 实质上所指是同一的。并且“心” (即情感) 在音乐中的作用, 都不能脱离“人类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无论是创作、表演、还是‘欣赏’, 无不是音心对映系统运动过程。”

作曲家的创作是“感于物而动”之心的运动“通过技术技巧的中介去努力寻觅, 捕捉构成自身 (即‘心系统’运动) 的对映性音响 (即‘音系统’运动) 的过程。”作曲家的创作结晶, 以乐谱的形式体现, 它是音乐运动的静态符号或存在。这里体现的主要是作曲家“一心”之功效。

表演者 (包括演唱、演奏者) 根据作曲家“一心”之功效, 并结合“音乐艺术的文化历史规范, 自身的知识结构、真善美能力、修养、情操类型, 艺术技巧的储备以及‘超’时时空的‘幻想’、‘想象’水平, 对乐谱进行研究并将其转化成振动着的音系统过程。”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之“心”与作曲家之“心”。二“心”“神交”心心相映, 并转化为现实的充满灵感的音心对映系统。

对于欣赏者而言, 他们是“在根据听到‘音响’进行能动的自我心系统运动的对映性‘创造’。”“只要‘欣赏者’的心系统运动与特定作品的音系统运动, 具有‘弹性审美场’制约下的对映性, 真诚性, 个性, 那么, 这些千万种同异不等的‘心系统运动’就都具有不可代的一次性、权威性。”

作曲家之“心”是“感于物”而后动, 并“经过人内在生命情态内化过滤, 人的音乐审美意识的提炼, 概括、抽象”, 进而形成静态“音”系统, 是“一心一意”者, 这一对映系统离不开“心” (即情感) 之动;以此类推表演着 (演唱者或演奏者) 是“二心合一”, 欣赏者是“三心合一”。这也正映证了关于音乐起源于人的内在生命情态的运动以及作为情感外化的语言声调的说法。

综上所述, 就音乐艺术的存在方式, 李曙明在其《天人心音论》中作出了精辟的解释“天根人本, 心意音象, 映化相生, 五美同和。”其中“五美” (即:缘美、构美、呈美、悟美、判美) 以及“映化” (即“诸方互向之信息对映”) 它们所体现的都是音乐艺术存在之“音心”对映的动态形式。这里的“形式”, 就是人们所常说的“音乐艺术” (实指音响) , 但它并不包含思想感情, 而是“对映着心灵, 借助心灵的功能, 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运动。”音乐艺术的内容 (即思想感情) “不在音响中存在, 而且对映着音响, 借助音响功能在人类的主观内心世界中运动。”“音心对映, 形神对映”内容形式之对映是谓人类音乐艺术的存在方式。

参考文献

[1]爱德华.汉斯立克著, 杨业治译:《论音乐的美》,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年第2版。

[2]李曙明:《音心对映论》, 《人民音乐》, 1984年第10期。

[3]李曙明、贾纪文主编:《天人乐舞》,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第8页。

[4]《老子.道德经》。

[5]《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271—272页。

[6]李曙明、贾纪文主编:《天人乐舞》,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第17页。

浅议音乐与艺术体操 篇10

一、音乐与艺术体操的关系

音乐是用音响为材料来表达情感的, 而艺术体操则是用人体的动作来构成自己的形体美的, 但它们都是博大精深的抒情艺术中绝不可分割的一对孪生姐妹。因为音乐是艺术体操的灵魂, 没有这个灵魂, 艺术体操寸步难行。而艺术体操则是音乐的具体化和形象化, 所以说艺术体操在创作和表现的过程中, 是完全离不开音乐的。音乐在旋律、节奏、力度、音色、结构、气质以及内在的冲力和乐音运动时对人的情感变化与人体运动的影响等方面, 都对艺术体操的战线有着不可缺少的气势和帮助, 特别在节奏问题上, 音乐和艺术体操就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

黑格尔的理论告诉我们, 感性材料出现在音乐里, 一般只凭它的运动长度而不是它占有的空间形式, 尽管音乐因为声波这种无理运动而占有着空间。音乐艺术从四维到一维的抛弃空间过程, 使主体性 (理念) 在时间艺术中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从而使音乐成为靠节奏为主要的手段, 使音响成为更有表情因素的直接诉诸心灵的浪漫型艺术, 所以我们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艺术体操重要并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律动, 而节奏又是律动的基础, 离开了节奏, 韵律的动作就荡然无存了。可以说, 没有离开节奏的音乐, 也没有离开节奏的艺术体操, 节奏是音乐的根, 也是艺术体操的根。我们说没有旋律, 离开音乐, 但只要有节奏节拍, 就可以练习艺术体操了。那么教学中对音乐的运作, 把节奏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就是很自然了。

二、对艺术体操运动员音乐素质的培养

1、培养的目的

进行任何训练都是有一定目的的, 艺术体操音乐训练也不例外, 笔者认为其目的是:培养运动员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 提高运动员对简单音乐作品进行一般性分析的能力, 增加运动员对音乐的理解力, 以使运动员在成套动作中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同时为运动员的动作编排与音乐更加吻合打好基础。

2、培养目标

由于音乐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音乐训练需要在相对较长时期的艺术体操训练中贯彻执行, 因此, 笔者制定了一个三年的培养训练计划。其目标为: (1) 能够简单的对乐曲进行分析, 并划分出乐曲的段落; (2) 灵活掌握不同节奏的变化; (3) 能够比较准确的区分出不同音乐的节拍。

3、基本培养途径

艺术体操的专业训练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不可能每次训练都抽出时间来进行专门的音乐训练, 因此, 音乐训练必须和专项技术训练相结合, 既有专门的音乐训练时间, 又可在专项技术训练过程中贯穿音乐训练的内容, 具体做法如下: (1) 利用专门的理论课, 讲解简单的乐理知识, 使运动员对音乐有个概念上的明确认识; (2) 在准备活动中, 在不同节奏、不同速度和节拍的音乐下做相同的动作; (3) 通过多声部合唱的练习, 提高运动员在音乐上的干扰能力; (4) 进行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欣赏, 使运动员进一步了解不同音乐在风格、情绪和格式上的差异; (5) 根据不同年龄的运动员选择不同水平的成套音乐, 以增加运动员对成套音乐理解的简易性; (6) 依据不同的训练年限及技术水平选用不同风格的音乐来提高运动员的各种表现力。

三、选择音乐中应注意的问题

1、艺术体操的不同动作, 将由不同的音调、力度、旋律、音速予以表现

选择伴奏曲时, 根据艺术体操的动作特点, 一般选用4/4, 3/4或2/4拍。速度稍慢而连贯的动作, 可两拍或四拍做一个动作;中速较连贯的动作, 多用4/4拍, 两拍音乐做一个动作, 如移重心加上手臂的摆动环绕练习;慢速幅度大的动作, 多用快板。腾空、大跳、大抛等动作, 多配以力度较大, 宽广向上的音乐。快而突然的动作, 音乐注重活泼、快速、力度对比强的音乐。紧张强烈的动作, 音乐也要最紧张;动作完成放松, 音乐也要最弱。激烈而突然的动作要用不连贯的节奏、断奏的音乐。动作节拍完整, 音乐也不要用单拍。动作速度发生变化时, 音乐要随着速度的快慢而渐快渐慢相应变化, 肌肉的紧张程度发生变化时, 音乐伴奏的力度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 随之渐强渐弱, 如华尔兹组合动作音乐3/4中速。总之, 动作要与音乐的呼吸相配合一致, 以共同表现出动作韵律、节奏, 使操有音乐的情绪美, 音乐有操的流动感, 以充分突出形体优美的表现力。

2、应根据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选择音乐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水平选用适宜的音乐伴奏, 另外还应考虑教学内容多, 教学时数少等实际情况, 常常选一些主题短小、鲜明、性格突出、通俗易懂、动听悦耳的流行歌曲、电影电视插曲以及较为普及的中外名曲作为伴奏。借歌曲的内容是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 使学生嫩黄进入音乐的意境, 根据音乐的情绪和节奏, 利用身体的各部位表现出优美的动作, 借歌曲的内容记住动作的内容和顺序, 加以掌握动作的速度, 选择熟悉的音乐做动作, 有助于发展动作的协调性, 增加学生的节奏感、表现力、美感,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波浪联系等。

3、组合动作所用音乐的完整性

选用音乐时, 要保持动作的拍节与音乐的拍节一致, 这是保证音乐与动作配合协调、统一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 一组动作的节拍为双数的8拍, 如2个8拍, 4个8拍, 6个8拍, 8个8拍等, 这样才能与一般乐曲的基本结构相吻合, 如动作结束在单数的8拍上, 就会使人感到不舒服, 觉得动作没做完。因此, 不要破坏它们的完整性, 在喊“立定”或变换下一个动作时, 要在下一个乐段终止时变换, 不要在乐曲的中间变换。

4、动作开始要有预备拍

每个组合动作前都要有预备拍, 预备拍有两个作用:一是告诉学生做好准备, 动作即将开始。二是告诉这个组合动作的节奏和情绪, 预备拍可用乐曲的最后一句或主旋律来进行伴奏。

四、结语

随着艺术体操水平不断提高, 音乐在艺术体操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它不仅是训练和比赛中必不可少的, 同时还起着调节运动员情绪的作用, 并对运动员的协调性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可提高运动员的时空感觉及对音乐的理解力, 可以增加成套动作与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总之, 艺术体操离不开音乐, 音乐是艺术体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认识这一点, 是我国艺术体操再创辉煌的关键之所在。

摘要:文章从音乐与艺术体操的关系、如何培养艺术体操运动员的音乐素质及选择音乐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查阅有关书籍和期刊, 为本文的撰写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并通过访谈法向有关老师就本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请教, 进一步丰富了文章内容。

关键词:艺术体操,音乐

参考文献

[1]许静辉, 宋允清, 苏继芳.艺术体操[M].洛阳: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8.

浅议设计艺术的格调 篇11

摘 要:近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设计艺术领域也随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设计多停留在模仿,抄袭阶段,山寨版手机、汽车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与意大利设计的经典时尚、法国设计的浪漫多彩、日本设计的含蓄细腻、北欧设计的朴实、德国设计的稳重理智、美国设计的高效相比,设计显得更浮躁而媚俗。没有形成规模化和规范化,没有大的突破,离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还有相当的距离。殊不知风格可以有意地模仿,格调却不能复刻。

关键词:设计艺术;设计风格;格调

格调是艺术作品本身散发出的内在品质,能够体现设计者的内心世界、文化修养,是包围在产品本身周围的强大气场空间。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时代背景都是影响设计师艺术格调的因素。风格同格调不一样,是在设计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设计状态,是艺术作品整体上呈现出来的特征,是设计师成熟的标志之一。风格与格调乍一看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风格是一种可以去追求的静态美,格调却是设计师内在气质的升华,是设计师本人品格和修养的展现,是影响风格成因的重要部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风格上可以相同,不同风格的设计师也可以是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是每一位艺术设计师都有他自己独到的设计格调。这种格调不是有意的模仿可以复刻的。

1 格调与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是人类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精华体现,它给设计师带来了丰富的设计宝库,成为设计师形成自身品格的重要源泉。继承传统文化,融合民族元素,既体现时代感,又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传达出设计作品所独具民族文化特征,已经成为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只有在创作中吸收民族文化的营养,运用并加以升华,设计师才可能拥有一个较高发展平台,设计才可能有自己独有的品格。香港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现代设计理念中,他为中国银行设计的标志简洁流畅,又符合现代设计法则和人们的视觉习惯,且采用古钱币中的天圆地方理念,很好的传递了设计思想;中间一个巧妙的“中”字凸现了中国银行的招牌,现代的造型有着民族特色的内涵。这个标志设计成为中国传统元素运用的经典之作。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设计艺术领域出现了种种貌似繁荣的景象,令人目不暇接,更是眼花缭乱。当下,“山寨”这个名词甚为火爆,不同种类的商品,像手机,汽车,服装,甚至电视明星也出现了山寨版本。据CCTV经济频道《消费主张》栏目调查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山寨版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国内消费者的追捧,并成为中国十大投资热门行业,并且投资回报的经济效益也不错。这种怪异现象值得深思。在我个人看来,这种山寨系列的产品,虽然目前带给国内许多商家不小的经济利益,但是从长远来,在同质化时代到来的今天,这种核心设计能力,中国特色设计能力的不足,让人对目前被山寨版本的产品所占据的市场堪忧。这种一味地模仿,在某些评论员嘴里竟然成了娱乐节目的虚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给中国的设计行业带来商机,也带来了挑战。商机是有了,我想不会是延续状态下的“山寨货”吧?国家一直在重复一个话题,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中国特色运用到设计艺术上来,甚有点中国风的味道。但眼下这种畸形的消费热潮如何体现中国特色?如何体现中国设计艺术的格调?如何与意大利设计的经典时尚、法国设计的浪漫多彩、日本设计的含蓄细腻、北欧设计的朴实、德国设计的稳重理智、美国设计的高效相比较?这些山寨机也不乏多数是对这些具有强烈国家风格特色的模仿,即使外形模仿的再逼真,那种属于原创设计的品质与格调是山寨机永远不可能复刻的。那么如何在国际市场上使中国设计和中国品牌形成规模化和規范化,形成如上述国家设计格调的国际印象?时代在发展,设计师应以发展的、世界的、国际的眼光去看待新时代的设计任务,结合丰富的传统民族资源,形成新的设计语汇,创造出既符合现代审美又反应民族文化,能够体现民族风情的作品。

2 设计师的格调的形成

人们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都是不同的,设计师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设计,从而形成不同的设计格调。同样的设计项目,同样的风格要求,但是每个设计师做出来的设计作品一定不会是相同的。这种不同就是每一位设计师所特有的格调。从某种意义上讲,格调包含在风格之中,不同的风格也会出现不同形式的格调,而相同的格调也可能是不同的风格。设计艺术格调的异同很大程度上就是设计师在现有风格样式,现有技术等都相同的条件下,不一样的自我意识,看待事物不一样的方式所造成的。设计师这种内心世界的外在物化表现,决定了设计艺术格调的不同和设计风格特征的归属。在现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设计师想找到个人的设计特色并不是一样容易的事情,他要求设计师必须具备独特的视角,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欣赏能力,才能使自己的艺术设计生涯长久,而不至于陷入模仿、抄袭他人作品,时间久了,想自拔也无法自拔的境地。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加之广阔的疆域,多样的地貌与资源,历朝历代的文化融合、传承,积淀了丰富的传统设计元素,为我们现代国人积累了大量的设计资源。可正当我们有些企业还在效仿国外的风格时,却发现国外的很多产品和设计借助了中国元素占领市场,给我们深深的上了一课。当今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交流方式的改变与加速,各种文化观念的融合与摩擦,都使得我们不能按部就班,必须开拓进取,从不同角度去探索设计艺术的方向,探索各种可能,找到体现自己风格的艺术格调。

3 走出设计怪圈

中国设计的概念出现较晚,设计行业从业人员数量相比其他国家却不在少数,乍一看,好像也是一个设计大国,仔细观之,不难发现我们的产品大多没有自己的风格,大多数的外国人还仅仅停留在各种中国传统元素拼凑出来的,对于中国社会遥远过去的模糊印象。提出设计艺术格调与设计风格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想提醒相当一部分从业设计师什么是中国风格,什么是中国的设计艺术格调,为什么我们不能创造出让他人模仿的设计经典。它不是几张效果图的堆砌,也不是各种装饰纹样的叠加,从根本上说,是要设计师更加的注重加强人文气息的培养,完善个人的内在品格,打破现代人奇怪的学习现象,就是“少时不努力,长大学设计”的论断,回归设计艺术本来面目,恢复它让人膜拜的境地。

4 小结

设计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在其生成的最初阶段,就注定了与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融合,体现时代感成为设计师们不懈的追求。现代设计格调的形成和风格分不开,风格又受到新型技术、材料和时代审美观念的影响。如玻璃材质、各种镀锌、镀镍、火烧板材、塑料制品等材料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发现。因此,设计艺术的格调绝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设计师在对设计进行反复推敲、对比、肯定与否定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才能真正确立属于自己的设计艺术格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是设计师对生活的极大关注,因为艺术源于生活,影响设计师内心感情世界的生活场景,才是源源不断设计艺术格调的来源。

参考文献:

[1] 李晓鲁.试论设计艺术的格调[J].中州学刊,2005.

浅议阅读教学的“切入”艺术 篇12

一、巧选切入点

1. 从题目切入

教材的有些题目以精练扼要的词语揭示了文章的线索、中心事件或主题, 这样就可以直奔题目, 从题眼切入。如, 《可爱的草塘》一文, “可爱”是什么意思,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草塘的可爱?以此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 而且把握了作者“喜爱草塘”这一中心要点。

2. 从中间切入

文章中间的过渡段就是切入的突破点。过渡段是上文内容简明扼要的总结, 又启示下文要学习的要点, 使整篇文章结构紧凑, 浑然一体。从过渡段切入, 可以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弄清行文线索。

3. 从结尾切入

有的文章结尾起着总结全文, 点明中心, 升华情感的作用。这样从结尾切入, 有统领全文、提纲挈领的作用。如, 教学《落花生》一文, 我就用这种方法, 围绕文章最后一段话提出两个问题: (1) 读课文把父亲的话找出来。 (2) 想一想, 为什么父亲的话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精讲时, 再由第二个问题引出几个辅助问题帮助学生着重理解父亲两段话的含义。这节课只是改变了一下教学程序, 就大大缩短了教学过程, 节约了很多时间, 对重难点问题精解细剖, 把故事情节不是很生动的课上得生动有趣。

二、巧握切入时机

1. 在悬而未解时切入

学生遇到难题, 一时半刻解决不了但又很想知道答案时, 便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此时便是切入的良机。教学《蛇与庄稼》一文, 学生审题质疑:蛇是动物, 庄稼是植物, 怎么把它们放在一起呢?我故弄玄虚:是啊, 蛇和庄稼毫不相干, 但题目用“与”把它们连在一起, 可见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什么联系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就明白了。这样的切入,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把探究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2. 在矛盾冲突时切入

“矛盾”往往是课文的精华所在,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矛盾点”, 再切入重要问题加以点拨, 给学生营造一个辩论的舞台, 使他们在“辩”中明理, 在“辩”中长智。

3. 在情感涌发时切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涌发时, 人的情绪特别兴奋, 思维特别活跃, 自然启悟的作用也就特别的显著。如, 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 我通过播放录像、录音朗读等手段, 激发学生对总理无比怀念、无比崇敬的情感之后, 及时切入问题:“同学们, 周总理为什么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和崇敬呢?”学生便纷纷各抒己见:“因为总理关怀少先队员”“因为总理关心人民”“因为总理生活俭朴”……你们能举例说明吗?我进一步引导。然后, 再指导学生学习最后一段, 让学生在短暂的“幸福”与“悲痛”的情感骤变中体验与总理“生离死别”的真实感受, 加快学生情感升华进程。

三、巧用切入手段

1. 语言渲染切入法

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精确, 还应生动形象, 富有感染力,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

2. 感受体验切入法

即在教学之前, 让学生直接对教学情境先行体验, 获取初步感知, 对继续学习起铺垫作用。如, 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 这课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动之以情。我在教学时点燃几根蜡烛, 让学生把手慢慢地靠近火苗。不一会儿, 教室里一片哗然, 大家都叫痛, 这时我说话了:“同学们, 这一点火, 大家就受不了, 你们想一想, 邱少云可是被烈火烧身的呀!”经这么一点拨, 学生还没有学文, 对英雄的意志就敬佩了几分。随着我的步步引导, 英雄的形象愈发高大, 学生的情感自然诉诸于心、于嘴、于行。

3. 影视和录像切入法

上一篇:变参数回归模型下一篇:运行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