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技术分析

2024-05-24

音乐技术分析(精选12篇)

音乐技术分析 篇1

在音乐风格越来越多变化的今天, 对音乐录音技术分析和处理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越来越繁琐。过去的单声道音乐录制方法, 只是简单的记录声音, 几乎没有什么加工和处理的手段, 音乐听起来干涩而简单, 缺少了本来的丰富和灵动。而在现代音乐作品的制作工程中, 要录出好的音乐作品, 其决定的因素其实有很多, 包括先进的处理技术和分析方法, 而且要求声音和艺术氛围的结合度也很高, 这样的音乐听起来更接近原生, 甚至更超越原有的音乐效果。我们应该知道, 好的成品不能仅仅依靠后期制作的分析和处理, 人才是关键。好的构思和新鲜的创意会给作品增色不少还有就是音乐本身, 如果一首音乐无论在旋律、音调和节奏上都很粗糙, 那么不管怎么加工都不会成为好作品的, 只有真正的好音乐才能制作出完美的成品。

1 音乐录音技术分析及处理方法

音乐录音的技术处理和分析无非包含两个内容, 那就是对人声和乐器声音的处理。当然, 我们要想很好的制作一首音乐, 早期的分析工作必不可少。首先是音色, 在我们听过的音乐中, 不论是人的声音还是乐器的声音, 都不是一个单音, 而是一个复合音。也就是说在声音主频率的周围存在着很多谐波, 音乐上我们把这种对音色特点和性质有着重要影响的声音叫做泛音。别看它虽然不是主频率, 但是它对于音色的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完美的泛音频率特性, 会使声音听起来更丰富、更饱满也更具韵味。

对于不同的歌曲, 其演唱风格和人声特点均有所不同, 要体现的内容也就不同。而且, 对于制作人本身来说, 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对音乐的把握能力与理解能力都会对音乐录音产生影响, 也就是说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经验和处理技巧, 会对音乐进行不一样的解读, 这也就是音乐制作人本身的制作风格所在。在面对不同的音乐时, 应该抓住其特点, 突出体现它特有的音乐风格, 在录制与处理时更应该注重这一点。诸如一些不同的演唱风格, 例如, 美声、民族、通俗和摇滚等等, 应分别突出其演唱特点, 或音色优美或具有民族风味及地方特色或流行时尚或前卫放浪, 风格不同, 具体的处理方法也就不同。

为了提亮音色和增加艺术表现力, 可通过调节调音台上面的输入通道中的四段均衡器对音色进行处理。根据资料介绍, 调音台中的四段均衡器可分为以下四个频段。

(1) HF:6Hz~16k Hz, 影响音色的表现力、解析力。

(2) MID HF:600Hz~6k Hz, 影响音色的明亮度、清晰度。

(3) MID HF:200Hz~600Hz, 影响音色和茺和结实度。

(4) LF:20Hx~200Hz, 影响音色的浑厚度和丰满度。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 声音的高中低各个频段的强和弱的不同, 会使声音产生千差万别的变化。所以, 合理的调节频段可以合成出各式各样的音乐, 使之听起来更饱满, 更丰富。在面对不一样的演唱者时, 也要采取不一样的音乐和音色的处理措施。比如, 一些业余歌手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所以声音听上去难免会出现一些瑕疵, 或沙哑或破音。而且, 采音话筒位置的运用也会对声音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 运用不当的话经常会出现一些杂音和噪音等。在面对这一类演唱者时, 就应该注意不要使用自动音量控制。对于在100Hz以下的声音应该进行切除, 因为在这个频段的声音多为噪音, 清除后会使声音听起来更加的纯净。处在500Hz~800Hz之间的声音应该进行小量的衰减, 经过这样处理的音色可以避免产生生硬的感觉。在声音主要存在的中频段, 可以适当的提升增益, 一般为3d B~6d B, 这样做的效果是可以增加声音的明亮度, 使声音听起来更加清晰和纯粹。业余歌手的声音普遍较低, 响度也不够, 所以可以适当的调大音量或者提升200Hz~300Hz频率范围内的声音, 以达到增加声音响度的目的。

在制作和处理一些专业歌手演唱的音乐时, 应该注意区别于业余歌手的处理方法, 在声音处理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经过系统专业训练的歌手, 嗓音洪亮, 吐字清晰, 具有比较科学的发声方式, 而且各自还有各自的演唱风格, 这样就应该按照他们自己的个性给予符合他们风格的音乐处理。在做这样的音乐处理时, 应该首先了解歌手的音色特点和演唱流派, 其次, 应该对整首歌曲有一定的认识, 对歌曲所描写的意境和想要表达的东西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此同时也要调动演唱者的情绪, 使歌曲和歌声以及整个的音乐意境有机的结为一体, 尽力达到人曲合一的完美状态。这也是音乐录音技术的最终目的和实用价值所在。

在音乐录音和技术处理方面, 细节的关注必不可少, 不应只局限于对制作工具的熟练应用, 当然, 应用是前提和必须, 于此基础上, 一定要关注细节的处理。应首先保证原音频的录制质量, 其次应在于制作人对于整体音乐的理解和把握。说到底, 音乐技术处理只是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 关键还是看人, 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只有努力提升自己整体的音乐素养和欣赏、鉴别音乐的水平才能真正制作出完美的音乐作品。

2 结语

在现阶段, 音乐录音技术在我国还尚未成熟, 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也急需这方面的人才。而在音乐制作领域里, 录音工作是以了解电声设备的技术指标和音响美学为前提的, 在很好的熟悉人耳和听音特性的基础上, 才能制作出更好的音乐作品, 而良好的处理音色和音乐情景的关系是音乐录音技术分析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使自己的艺术素养和高超的硬件运用能力完美结合, 是音乐录音技术分析和处理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泽, 赵新梅.流媒体技术与应用[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2]周小东.录音工程师手册[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3]陈小平.扬声器和传声器原理与应用[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4]胡泽.计算机数字音频工作站[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5]姚国强.影视录音 (声音创作与技术制作) [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2.

音乐技术分析 篇2

本文主要从现代教育技术入手进行深层次分析,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对策,为以后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音乐课;教学;应用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先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各级教育机构中均应用广泛,其中尤以小学音乐教学较为明显。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一般具备内容丰富、直观快捷、操作方便、教学互动等特点,主要通过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课堂与教学实践。

本文笔者主要总结了以往教学经验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报道,现将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论述如下。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其音乐情感

一般来讲,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和感知音乐的基础主要为情感体验,对其感受和表现音乐美具有重要意义。

而传统的音乐课教学,单纯应用课堂教唱法,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所以现阶段,教师可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有画面和声音的多媒体设备生动、形象地将教学内容充分展现出来,带给学生真实的直观感受,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与音乐情感,进而使其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或学习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和发展其创造力。

例如,在人教版新课标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小红帽》的课堂教学中,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小红帽”的视频短片,通过音乐欣赏烘托课堂气氛,并将该首歌的主旋律依次展现在多媒体屏幕上,使抽象的音乐教学具体化、直观化和形象化,指导学生在学习歌唱的同时感受音乐旋律,增强学生脑海中对“小红帽”的印象与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

又比如,在同册教材《快乐的小木匠》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这首歌的内容和节奏均比较欢快,同时也是一部动画片的插曲,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先利用网络搜索该动画片视频,指导学生结合该首歌曲欣赏视频短片。

当学生看到“小熊猫”工作的画面时,能够感受到它的“快乐”和“勤劳”,而当学生进行歌曲演唱时,大多数学生均会无意识地去模仿视频中的画面,从而营造和谐、良好、欢乐的课堂学习气氛,使课堂教学情趣盎然,从而增强学生对歌曲内容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果。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其贯穿音乐创作、欣赏以及课堂学习的始终,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以帮助其充分理解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可为小学音乐教学提供多媒体教育工具,创造优美的图像、旋律以及教学情境,可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的同时,充分开发和发散思维,使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春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和投影仪播放班得瑞《春野》的视频让学生欣赏,待其观看之后,依次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①对于这首歌的基调,你们觉得是欢快还是舒缓的?

②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你觉得这首乐曲的演奏乐器主要是什么?

③此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④闭上双眼,在脑海中重新播放一遍视频,你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景象?

⑤将你脑海中的景象或画面通过语言描述出来。

通过以上这些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在脑海中重复播放视频内容以及相关画面,使其在欣赏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并培养其节奏感和创造力,增强学生对该首歌曲中高低音、长短气息以及音调强弱变化的理解,使其掌握相关乐理知识,提高其课堂学习效果。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音乐感悟水平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材中的音乐作品比较多样,对于枯燥、难懂、无味的音乐作品,单纯的应用专业术语进行课堂讲解,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此种情况下,教师可充分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通过新型教学设备播放音频、视频、图片、画面和短片等,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思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整体欣赏水平。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彼得与狼》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演示以(交响童话)教学内容为基础制作的教学课件,通过动听的音乐和精美的画面向学生展示这一完整的故事情节,

将歌曲中抽象的音乐元素转变为形象化的音乐感知,创设特殊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听觉和视觉感受激发其音乐情趣,增强其音乐欣赏与音乐感悟水平。

同时,由教师向学生讲解和展示本首歌曲中人物形象、个性特点以及思想情感的具体表现形式,增强学生对本首歌的深层次理解。

之后,教师可将班级内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其以课堂教学内容和原有的故事情节为基础,自编自导音乐情景剧,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音乐乐趣,再现音乐形象和音乐内容。

综上所述,通过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可有效调动学生听觉和视觉器官,增强其对音乐作品的领悟力和情绪感染力,并感染课堂气氛,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音乐教学内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各种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如何科学、有效的利用先进教育技术,并将其与教学内容高效结合起来,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成为现阶段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研究重点。

针对目前此种发展现状,本文建议教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教育技术,通过播放视频、短片、画面和图像等多种直观化和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或手段,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及其音乐情感,并在其学习过程中重视培养和发展其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悟水平和欣赏水平,实现音乐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融合和发展。

作者:杜雪 刘添 单位:山东省临沂枣园小学

参考文献

[1]王芝君.取之有益,用之有效———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04):92-93.

[2]黄敏.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5,(04):240.

[3]许瑞英.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祖国:建设版.,(09):112-113.

【2】职业教育技术教学探寻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推动着我们教学形式的变革,对提高我们教学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从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误区着手进行分析,从而要求我们学校要健全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教师要加强具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明确职业教育教育技术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合理运用教育技术的基础上来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育技术;计算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们职业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在教育技术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在职业教育活动中,我们从事教学一线的职校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对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最优的教育效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所以我们所有的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从而更好地利用教育技术辅助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比如,我们现在所采用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微课教学,计算机网络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为我们提高教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误区”

1.学校只注重硬件建设和使用率

现在很多的学校也喜欢搞面子工程,认为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运用的越多越好,甚至有的职业学校干脆就取消了黑板的设置,有时候甚至认为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不成功的教学,

所以大家都用电脑习题取代书面作业,用扫描图片来展示挂图、插图和模型,用电脑“模拟”实验来代替易做的学生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往往只有视觉冲击力,缺乏多种感觉的刺激,很显然不利于提高我们职业学校学生的亲手实践能力。

2.课件质量良莠不齐,教学应用模式单一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课件作为一种教学载体,课件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质量。

所以在一些优课评比的过程中,大家都想制作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来为自己加分,但是由于受到教师的课务较多,计算机水平不高等限制。

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都是从网上下载的,然后对此进行修修改改,所以会受到别人课件设计思想的限制,不能够较好地将自己的想法添加到课件中去,往往会造成教学应用模式单一的情况。

要想改变这些情况,我们必须加强教师对计算机和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从而帮助我们的教师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3.忽视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实质,放弃了对教学需要的深入钻研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我们的课堂有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我们的教学形式就一定是“新颖”的。

所以往往会出现我们的教师片面的追求课件的动画、图片、声音以及版面背景等的精美设计,反而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感知规律。

这样的课堂,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时间久了,必将会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甚至还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

其实,我们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怎样设计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才是最主要的,也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二、加强具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

1.健全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虽然我们老师都在学习和采用多媒体这一新的教学形式,但是我们学校在评价教师上课的时候,关于课件的评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人为的主观因素非常大,所以有时候会让一些老师本来非常精心准备的课件没有得到认可,这必将会让这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这样就不利于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

所以,我们学校的领导要重视健全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健全我们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让多媒体教学的质量评价朝着良性方向的发展。

2.加强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我们所有教师的青睐,比如微课、翻转课堂、计算机网络课堂等,所以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必须要加强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学习理论的学习,只有不断地去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教育部分的相关培训,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够把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好,

虽然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只是辅助我们教学的一种手段,但是要想利用多媒体、网络、视频等较好地来辅助我们的教学,我们就必须要努力地去加强理论与实践学习,

也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我们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从而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从而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缺点,在制作课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保留传统教学的优点,比如在上课的过程中,多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等。

所以,我们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明白:我们每个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师都要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因为只有充满教师个性和人格魅力的课堂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教师要加强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明确职业教育教育技术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

当前,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教学的硬件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和学校资金的投入,而教育技术教学建设的软件则主要依靠我们教师对传授知识的掌握、加工和转化,这就对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中,我们教师自身要加强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特别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能力、信息检索与分析的能力、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提出了崭新的全面的高标准的要求。

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对提升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给予高度的重视。

在自己的教育观念上要学会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所组织的各种相关的培训,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与此同时,要注重结合本专业和课程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技术手段,学会设置合理的信息传授架构,在我们的课件制作和教学设计过程中能够提供丰富而适宜的的信息内容,

音乐技术分析 篇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音乐教学;研究;措施

在小学音乐教学方面,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使小学音乐教学更加生动、富有吸引力。并且能够让教师运用这种新型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音乐课程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这种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以求音乐教学更好的实施。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计算机使用水平较差

根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大部分的小学音乐教学中,都已经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但是我国很多音乐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还不够,并不能熟练的使用计算机。但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表现之一。而实际情况表明我国小学教师中懂得电脑知识的人数并不多,会运用多媒体手段的人更少,距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相差还比较远。

2.关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相关问题

多媒体课件属于教学资源的一部分,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够将多元化的知识信息运用到教学当中,既可以适应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要求,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老师由于对多媒体技术掌握得不够熟练,制作出来的多媒体课件过于简单化和一般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还有一部分老师制作出来的多媒体课件题材陈旧、缺乏新颖性,对于音乐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不够全面。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体的应用

1.提高教师的计算机使用水平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这样严峻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必须更高的要求自己,寻找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音乐教学。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音乐教师除了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技术,提高自己的使用技巧和熟练程度。学校可以定期为教师进行一些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培训,尤其是对音乐教师在PPT制作和教学视频制作方面要进行重点的培训。例如在我国安徽一些相对比较偏远的小学,由于教学环境比较差、教学设备比较落后,教师对于计算机的使用比较陌生,就更别提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视频进行教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小学音乐教学只是单纯的依靠教师进行讲授和示范演唱,学生对于音乐教学内容缺乏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2.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小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一定要用心、细心、精心,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从教学实际内容出发,力求制作出来的多媒体课件能够更好的将小学音乐知识完美地呈现出来。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当中,一定要遵循以下几点:一是制作出来的多媒体课件要具有针对性,要根据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制作出不同的多媒体课件,并且从制作出来的众多多媒体课件中,选择出最适合在音乐教学课堂上播放的视频课件。二是制作出来的多媒体课件要与教材内容相符,只有制作的课件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才能够更好的为教学目标服务。三是多媒体课件制作要选用多元化元素,如适宜的图片、音乐、文字材料、动画和视频等,并保证这些资源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四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为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对社会认知相对还比价缺乏的阶段,他们对于形象直观、色彩明丽的视频或者动画等都比较感兴趣,教师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够让学生对音乐教学内容更加愿意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播放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图像清晰、画面稳定、动画流畅、音乐清晰动听,从而使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件十分吸引他们的事情。在音乐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并且还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小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更是能够欣赏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领会到音乐差异性带来的独特魅力。当然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积极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和能力,并对新的教学手段自主学习,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水平,精心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在此基础上也要积极进行配合,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完成小学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徐丽丹.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3,01:247-248.

音乐技术分析 篇4

1. 电视栏目策划视角

电视策划工作的第一步需要考虑的是对策划项目进行调研, 包括受众分析以及市场分析, 由于考虑到播出渠道, 《寻找贝多芬》所针对的受众偏重于高学历、高素质的音乐专业人士以及热爱古典音乐的发烧友。然而出于对市场的一番考虑, 又不得不将这档栏目用通俗的电视语言叙述出来, 因此编导在栏目中添加了一定的故事元素, 使较为专业的音乐文化用更通俗的方式进行表现。

到了栏目策划具体工作实施的阶段, 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则更加具体, 诸如资金问题、媒体自身的问题以及社会问题、收视率等。

为了节省资金而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编导放弃了“真人重现”的表达方式而选择了相应的电影片断, 由于大多数拍摄贝多芬的电影距现今有一段时间距离, 略有陈旧的画面质感刚好吻合了本片讲述故事的方式———对生活在启蒙时代贝多芬感情经历的探询。

相对于媒体自身来说, 它有着不可避免的种种问题, 节目质量、内容与经济效益往往不能完全成正比关系, 而《寻找贝多芬》首先在兼顾节目质量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做到了树立栏目品牌。

面对社会问题, 编导最先考虑的是该栏目播出的社会效应, 因此在每期节目前的片花部分做了醒目的主题标题:励志人生, 做命运的主人。由此可以看出在栏目编排之前, 编导就已经预期了其社会意义。贝多芬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 倍受挫折及命运的煎熬, 却创作了永垂史册的不朽音乐名作。这对于生活在顺境的青少年来说教育意义是深远的。

根据以上诸多考虑, 编导完成了包括策划动机、项目定位、市场调查分析、包装风格、运作具体步骤、资金问题等方面的策划文案。

2. 电视采访方式

传播学理论家拉斯韦尔的5个W模式被编导应用到电视采访的过程中来, 它们分别是:谁传播:被采访者, 在该片中具体体现的是古典音乐领域的专家。传播什么:探询贝多芬的情感经历, 从艺经历以及内心世界的种种体验。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电视, 当下最为普遍的媒介渠道, 利用视听语言传播音乐文化。向谁传播:电视观众, 不论是古典音乐发烧友还是专业音乐领域的人士, 以及普通电视观众, 均是电视音乐专题的传播对象, 因为一旦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音乐文化进行传播, 通俗性和广泛的受众性就是其必然要求。传播的效果怎样:不可提前预知, 同栏目整体运行效果直接相关联。此外根据本次采访的具体情况, 还需考虑到的是同被采访人的时间安排以及同期声录音的厅堂选取。并适当地引导被采访者的话题意识。

3. 电视音乐与音乐电视的定位

很难界定电视专题片《寻找贝多芬》究竟应该归属于音乐电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还是纯粹的电视片, 只是其中穿插了大量的音乐元素。

从宏观上来看, 《寻找贝多芬》的确以电视专题片的形式出现, 但讲述的内容却是一则同音乐有关的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 编导穿插进了音乐元素, 此时此刻, 这些音乐元素应该被叫做电视音乐, 音乐为被讲述的事件本身服务, 根据讲述内容来渲染情绪氛围, 旋律织体时而急速, 时而舒缓, 和声也在和谐与不和谐之间产生相应的变化。

从微观上着手, 《寻找贝多芬》的部分片断又可以视为音乐电视, 如歌剧选段《假如我已和你结为夫妻》则是用电视媒体来表现音乐内容, 画面成为声音的附属。

4. 预期收视率对电视音乐艺术创作的影响

收视率针对的理论依据即受众分析, 在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大背景下, 电视栏目在进入播出渠道之前, 就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位, 不同类型的电视栏目针对不同的频道进行播出。《寻找贝多芬》的播出渠道定位在音乐频道, 根据音乐社会学理论中的受众一般音乐特征, 可以将本片的受众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专业训练有素的严肃观众。有文化、对音乐一知半解的观众。文化偏低的, 对音乐一知半解的观众;古典音乐迷;民间音乐听众。

其中, 专业训练有素、古典音乐迷以及有文化, 对音乐一知半解的观众被本栏目定为主体收视群体, 在保证这一主体的收视率的前提下, 编导对叙事手段进行了通俗化、故事性的一系列变革, 这样就能吸引一部分文化偏低的, 对音乐一知半解的观众以及民间音乐听众的参与。

由于“励志人生, 做命运主人”的主题的存在, 本片又能够吸引一部分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青少年以及教育工作者, 因此该栏目的收视效果大致上是可以预期的。

二、电视音乐专题《寻找贝多芬》的技术分析

1. 曲式分析

“贝多芬的爱情”中主要选取了贝多芬及同他相关的几首著名乐曲, 包括歌剧《费岱里奥》中的选段《假如我已和你结为夫妻》, 器乐作品《小奏鸣曲》等。选择依据首先在于其内容本身, 要紧紧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而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比较特殊的艺术样式, 其内容和形式合为一体, 都统一在音符所构成的旋律织体中, 因此判定乐曲内容的方式大致上有如下几点:其一, 作品标题所做的提示, 如本片所选用的《假如我已和你结为夫妻》。其二, 历史背景资料, 即根据作品出品的时间、地点来推测作曲家所亲历的史实。其三, 后人 (包括专业人士) 对作品所作出的诠释, 但通常认为个人经历、欣赏角度、感悟力及专业艺术水准参差不齐, 对同一部作品很有可能做出大相径庭的读解, 因此这种判定方式不够准确。以上三种均为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决定论, 而作为与内容统一甚至合一的音乐形式, 本质上才是音乐内容的最典型、最集中表现。

下面着重分别从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的角度来阐述本片所选择的音乐作品。

《费岱里奥》选段《假如我已和你结为夫妻》是一部贝多芬于维也纳时期之后创作的音乐作品, 此刻他同贵族小姐的爱情正在走向破灭, 内心受着巨大的煎熬, 因此可以说这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完全具备了“爱情”这一主题线索。从技巧上看, 这部歌剧运用了高技巧性的咏叹调, 咏叹调在歌剧中的作用一向是用来抒发个人情感的, 这样, 它即被赋予了歌唱性的形式。而贝多芬本人由于内心对爱情强烈的渴望, 却忽略了歌剧中情节的发展与戏剧性的冲突, 也忽略了舞台效果, 作品无疑仅仅成为他宣泄个人情感的渠道。

从节奏类型上看, 《费岱里奥》出现了明显的弱起小节, 切分音大量的使用表达了贝多芬此刻内心的不安、困惑与无奈。

旋律表达方式以A为主音, 构成了上行的三度音程、二度音程以及下行的四度音程。由此看出, 上行旋律之间过渡是稳定而平滑的, “坡度”较小, 甚至出现了半音;而下行旋律则“坡度”较大。这样, 刚好符合了叙事主要内容:贝多芬对爱情的渴望是一步步渐进的, 对异性的要求与回应也是一步步渐进的, 他只是试探性的证实了贵族小姐对自己的留恋之情。相反, 被拒绝的失落感是突如其来的, 如此感受相应地用以上旋律类型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2. 声学与录音技术分析

声学是录音学的基础, 本片涉及到需要现场录制以及后期录音的声音元素多达十几种类型, 因此这两门理论无疑成为片子制作过程的主要技术保障。归纳来看, 片子所涉及的需要录制的声音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

现场录制主持人串词:主持人的串词兼顾的更多的是画面元素, 由于画面美感的需要, 采用了无线话筒, 现场是在特别设置的一间厅堂里, 背景材料没有隔音装置, 存在着一定的反射声, 拾音过程中尽量做到最大限度的避免。

旁白:采用较为浑厚的男中音进行客观叙述, 采取后期录制, 录音棚内有良好的隔音系统, 保证良好的混响效果, 采用适合配音演员的话筒。

片中串插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等:均由世界著名钢琴家演奏, 因此编导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声音的拾取过程, 根据资料调查, 可以得出结论, 在完美的厅堂演奏环境中进行演奏, 并配有专业的录音话筒和录音设备, 录制完成后, 将信号拾取到调音台中, 再进行还音, 还音的过程中对欧洲国家以及中国大陆所运用的不同系统参数进行了重新设置。

歌剧:由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假如我已和你成为夫妻》在拾音过程中主要兼顾两个方面:首先是歌剧主角, 由于舞台效果即画面的需要以及表演动作的局限性, 不得不采用无线话筒, 指向性强, 确保了音质, 达到了相当的清晰程度。其次是伴奏乐队, 该乐队习惯采用较为传统的X/Y制式进行现场录制, 控制好话筒之间的夹角, 保证了乐队的演奏效果, 避免了中间空洞现象。

摘要:电视音乐专题文化充分利用了视听艺术及技术的创作手法, 结合相应的叙事理念, 力图将电视媒介与音乐文化进行融合, 一方面丰富了电视艺术的内容, 一方面使音乐艺术有了更生动的表达形式。本文以电视音乐专题片《寻找贝多芬》之贝多芬的爱情为典型, 从视听艺术及技术理念出发, 阐述电视音乐专题片的创作模式及特征, 从而探寻出适合当下电视音乐专题文化的创作方法。

音乐技术分析 篇5

在进入主题前,首先让我简单介绍“电脑音乐”。电脑音乐是指利用多媒体电脑及与音乐相关的软件为工具制作并播放出来的音乐(如:wav文件、mp3文件、midi文件等)。而后,我们就知道“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是生产“电脑音乐”的一种方法、手段。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包容MIDI技术与数字音频技术,这两项是它的`核心。在PC电脑没有介入音乐前,MIDI就是音乐制作的代名词。随着数字音频技术的出现与MIDI技术的融合,就形成了电脑音乐制作系统,对于这一系统的操作就是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本文主要阐述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诞生之后,它给音乐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事业(小学音乐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带来的恩惠(至于具体的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主要是文艺活动,特指演出)两个方面。前者是实施音乐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主要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延续与拓展。抓好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活动中,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频繁的,而且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这无形当中就加大老师的工作量,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如果此时您是为小学音乐教师,会使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应该说工作起来会相对轻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给予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与课堂教学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音乐软件(如Cakewalk音序软件)进行视唱教学。我们可以预先把将要学习的视唱曲或节奏练习曲制作在电脑中,上课时利用电脑音乐软件将其用各种乐器的音色播放它,这样既可以节约我们的备课时间,也可以使视唱教学变得稍微活跃些(演奏乐器音色的变化);另外,利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可以大大提高上课效率(与传统音乐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音乐课堂 篇6

当人们用语言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才有了用音乐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愿望。几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我们的课堂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专业的知识简单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拓展知识视野。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运用到音乐教学中,有利于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方法、手段等,来适应现在的教育发展。《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大力提倡开发多媒体教学铺助软件”,而信息技术就能提供一个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画面。使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活泼、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提高对音乐课的兴趣。

音乐作为一门抽象的艺术,不能将其简单地处理为单纯的讲解。此外,仅仅追求听觉是完全不够的,这样就沦为了艺术欣赏而非音乐教育,过于流于表面和形式化。且学生会无法理解整个作品,从而失去兴趣。因此,音乐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动静结合,满足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基本需求。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的诱发,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创设情境,就是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帮助学生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音响的作用来创设音乐教学的情境。例如:上课前先播放活泼优美的乐曲,并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播放相应的画面,从直观上刺激学生,从而营造出优美和谐的音乐氛围。我在上《摇篮曲》主题音乐欣赏教学中,“动力火车”演唱的摇篮曲flash动画,朴实的旋律、生活化的歌词,感人的卡通画面,震撼着学生的心,催人泪下,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那一份深沉、博大的父爱,使学生置身于视频创设的情境之中。在教唱《桑塔·露齐亚》这首歌时,首先就是用播放录音和录像来创设情境,将这首歌嵌入本来的文化环境之中,是使学生认识到了这一陌生的外国歌曲。学生聆听了意大利男高音的原汁原味的演唱,学生感受了歌曲的韵味和节奏;然后再观看旅美歌唱家袁晨野的演唱录像,使学生对歌曲内涵有进一步的理解,并产生探寻船歌的起源的动机;最后,学生们再跟着我国民族男高音胡松华的演唱录音学唱,这样水到渠成。

三、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多媒体课件能呈现出形象的视觉和听觉刺激,能起到突出重点,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生动的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和理解。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根据不同的歌曲或乐曲,充分利用鲜艳的图片,动听的音乐,或有趣的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欣赏音乐画面,听歌曲或曲子的速度是快是慢?想曲子的力度是弱还是强?想曲子的情绪是欢快、优美还是深沉、悲伤。每首歌曲产生的音响效果不一样,反应的情绪也就不一样。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多听、多看、多联想,在想中感知歌曲美的蕴含,在想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相中引发心灵的火花。在想中充分理解音乐。比如:我在《梁祝》一课的教学中选用了一段梁祝的视频舞蹈让学生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观看舞蹈视频,从视角和听角全方位的感受音乐。

四、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多种音乐教学资源

现代教学方式和手段正日益丰富,音乐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音乐活动所倡导的是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课程内容的综合,要求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音乐风格、不同民族特色的音乐都能有所了解和体验,并对艺术的共同特征有所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收集各类音乐资源,如,世界名曲、民间戏曲、流行歌曲、传统音乐等,都可作为学生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此同时,需要教师能够对音乐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现代化技术的手段在音乐教育实践中依托教材的同时,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内容进行资源整合,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像高明的导游那样,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美的境界中去,让他们通过想象去欣赏美、体验美,从而表达出真情实感呢?运用信息技术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教学中恰当利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景象、音乐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并通过创造性地复述音乐、创编音乐、讲述音乐故事等多种训练方式,启发学生动脑想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我在让学生学习欣赏课《樱花》时,我在介绍樱花、樱花节,让学生画樱花,教学生做日本舞蹈动作等,都是通过图片和视频现场边看边作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的参与性很高、兴趣和动手能力很强。同时我还准备了许多日本的风景图片和体现民族特点的图片让学生听着音乐看着图片从全方位的立体的感受、想象异国风情。

六、运用现代化技术及时评价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和每一个具体环节,教师对学生所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肯定,能够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多媒体已经被广泛使用于音乐教学的今

天,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激励对于激发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是大有好处的。我在教学中会使用手机给孩子们录音和照相,当他们唱完歌曲后我及时回放录音和照片,让他们自己聆听自己的声音,不仅可以给他们带去学习的快乐,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对照自己的演唱做一个自我评价,这样也有利于他们逐步地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我还会把那些表现特别好的学生的照片及时的发送到我们的校园网上,让师生们共同来见证孩子们的成长。

总之,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要让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有利助手,多培养能够运用艺术语言表达丰富美好的情感和进行文化交流的健康个性,使整个世界愈来愈美好。

参考文献:

[1] 2011年《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 唐文和.刘向永.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中国远程教育

[3] 马  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音乐技术分析 篇7

1. 新技术媒体环境下音乐创作思维方式

1.1 材料非线性组织的思维方式。在新技术媒体的影响下, 音乐传统的创作思维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了。而作为传统创作思维的调性思维、动机核心材料思维也必须得到更新。在新技术媒体日益普及的今天, 音乐创作材料的获取会变得更加丰富, 而且利用计算机等硬件处理原始的材料会变得异常简单。利用计算机的软件当中的采样、剪切、拼贴、循环等等的技术手段将会使这个工作变得容易, 而这些操作的逻辑性思维和线性的思维普遍不是很强, 都是随性而为。所以在新的形势下, 就要求音乐的创作具有非线性的组织思维方式。

1.2 超越文本的即兴性思维方式。在传统的音乐创作当中一个比较核心的环节就是写谱。但是在新技术媒体的影响之下, 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者会借助新的技术和辅助软件省略掉这个步骤。这些新的技术让音乐创作的门槛变得更低, 为那些对音乐十分爱好, 但是没条件参加专业音乐培训的草根创作者提供了创作的可能。而这种创作就显得更加随性、洒脱, 更能够活灵活现地表达出创作者当时的心情。尽管没有成套的逻辑, 但是后期呈现的作品却会变得十分恰当、张弛有度。

1.3 拓展与消解乐音体系的思维方式。在新技术媒体的影响之下, 传统的乐音体系已经越来越没有用武之地。在传统当中, 乐音往往以音高构建, 把乐器作为自己的音响载体。但是在新的形势下, 越来越多的非传统概念被引入。现代的音乐创作会更加注意音色概念而忽略乐器的概念, 并出现一系列的的非传统音色。其中噪音音色和电子音色最具代表性。然而这些新兴的声音并不能与传统的音乐体系规律所完美的融合, 而这个问题在电子音乐和特效强化的电影音乐中尤为突出。在我国比较主流的音乐盛会当中这类非传统的音乐创作作品已经大量的涌现了出来。甚至有些音乐的创作会完全地借助数字化系统进行处理, 打破了原有的音乐创作逻辑。

1.4 多媒性与互动性的思维方式。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 音乐的创作不仅仅局限在传统单一的听觉享受之上了。现在的音乐创作往往会结合三维空间当中视觉的感受和立体音响系统的集合, 让音乐变得更加具有互动的性质, 成为了以前难得一见的多维艺术。在实际的生活当中, 越来越多的3D影厅和效果越来越真实的舞台都会借助先进的数字系统实现这种互动, 也都会运用这种音乐与空间相结合的表现方式。而在国际上, 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也更加喜欢用这种互动性强而且效果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之外, 在目前使用数量众多的移动终端上面也有了许多音乐互动的软件, 这些软件为音乐爱好者又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可以让大家边玩儿边创作。因此, 在新媒体技术越开越深入大家日常生活的时候, 创作者还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创作理念, 尽量在创作中使用能够加强表达效果的多媒体环节以及互动环节。

2. 新技术媒体环境下音乐创作的现象特点

新技术媒体之下的音乐创作具有明显的电子化特点, 区别于传统媒体比较依赖于纸质和电视传播的传播方式, 新技术媒体会利用当下使用广泛的互联网、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从新技术媒体的传播途径上, 我们不难看出新媒体传播途径所具有的特点。它一般会具有数据采集、数据上传和下载、传输容量大与超远距离传送的特点。而这其中互联网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音乐素材的集散地和音乐创作共享的平台等等。再者同时就是因为这些强大的功能, 互联网也迅速发展为音乐创作者发布作品和消费者消费的重要平台。而与此相伴随的改变就是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也得到了从头到脚的改变, 区别于传统被动接受的消费方式, 新的消费方式更加具有自主选择的特点。再借助已经全面普及的手机平台, 使得消费者的音乐消费变得更加灵活且容易操作。同时, 一项权威的研究表明, 在网络音乐下载排行中即使某音乐作品的排名已经十分的靠后了, 但仍然会有下载量。这个研究表明网络平台超大的资源存储量可以为各种爱好提供可能, 比传统的消费方式更加人性化。再者, 越来越富有互动性的音乐消费体验也为音乐消费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而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的音乐软件设计, 也为越来越多的设计者提供了广阔的虚拟平台。

结语

新技术媒体在降低音乐创作门槛为草根音乐爱好者提供展示平台的同时, 也为低俗音乐和抄袭等现象提供了滋生了土壤。然而我们完全可以抛开这些不谈, 一个情感阳光、饱含创作者感情作品, 不会因为它的创作方式而受到歧视, 相反它会变得更加完美。着永远都是广大消费者和音乐者所追求的目标。总而言之, 现在的音乐创作既包含了良好的创作意识和积极的格调, 也包含了快餐式的音乐作品;既包含了部分人所追求的高雅时尚元素, 也包含了广大群众所追求的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正是因为大家审美观点和消费观念的不同, 造就了现代新媒体音乐创作的两极化, 使音乐创作变得更加多元。

参考文献

[1]范翎.论新媒体技术对当代电影音乐创作的影响[J].现代电影技术, 2014, (9) :8-12.

音乐技术分析 篇8

王建中, 中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1933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音乐世家, 从10岁起开始学习钢琴, 195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 先后就读于作曲系、钢琴系。195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历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及副院长。王建中改编了很多的钢琴作品, 并成功地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和西洋音乐的表现手法相互融合, 深受国内外听众的喜爱。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教授认为, 王建中教授的钢琴技巧、和声语言以及对音乐色彩细腻丰富的感觉, 代表了我国作曲家的最高水平。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王建中钢琴作品集》中, 收录了多年来王建中先生所创作的部分作品。如: 《百鸟朝凤》、《梅花三弄》,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浏阳河》、《翻身道情》等改编作品。其中的《百鸟朝凤》就是作曲家王建中根据民间唢呐乐曲而改编的钢琴作品。

1.《百鸟朝凤》的作品来源

在古代传说中将凤凰誉为百鸟之王, 死后能够得以重生, 被人们称之为凤凰涅磐。这个传说具有很深的喻意, 凤凰和人们的感情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早已不可分割。凡是鲜活在人们情感和心灵中的东西, 必将得到不朽和永生。而百鸟朝凤亦是人们对幸福、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以及对大自然景象的热爱和赞美。

乐曲《百鸟朝凤》早期流传于山东。以整曲浓郁的乡土韵味, 优美动听的旋律, 繁复的演奏技巧和生动的鸟鸣描摹, 成为一首雅俗共赏、经久不衰的名曲。《百鸟朝凤》的音调是由山东鼓乐《百鸟音》和《百鸟语》演变而来的, 原曲用唢呐吹出百鸟争鸣、争向凤凰献艺的热闹场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 其他乐器伴奏, 具有北方吹打乐紧凑明快的特点, 采用循环往复的多段体结构形式, 在民间演奏时常有演奏者根据技术特长和观众需要进行即兴发挥, 但旋律一直在固定曲调下和百鸟之声相间进行, 这是因为演奏者遵循着演奏的基础和结构原则。

2. 唢呐曲《百鸟朝凤》的改编

陈家齐在1998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唢呐曲谱》 ( 二) 中, 对《百鸟朝凤》的原曲进行了音乐分析。《百鸟朝凤》采用了三个声部, 曲式结构上是多段体结构; 五度跳进来表达欢快的气氛; 在节奏上运用更具动力的节奏音型;在调式上选择了七声雅乐徵调式; 在织体上多用复调手法, 同时还运用了三度叠置的和声手法。就各段不同的意境, 共分为八段, 分别为“山雀啼晓”、“春回大地”、“莺歌燕舞”、“林间嬉戏”、“百鸟朝凤”、“欢乐歌舞”、“凤凰展翅”、“并翅凌空”。

王建中先生所改编的钢琴独奏曲《百鸟朝凤》, 共分五段, 中间插以三处自由节奏的鸟鸣蝉鸣声, 技巧华丽。原曲是中国特有的带前奏与尾声的AB循环体结构, 这种结构亦是对原曲结构的继承。音乐内容始终与节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钢琴曲《百鸟朝凤》对于原曲调来说, 是一种全新的创作。因钢琴具有宽广的音域, 节奏可以变化自如, 和声织体丰富多彩, 能够创造出更加艺术化的音乐形象。

二、《百鸟朝凤》的音乐分析

1. 春回大地

在王建中先生的改编曲中省略掉了原曲的引子部分, 基本保留了原曲第二乐段“春回大地”开场悠扬的旋律音调, 优美如歌, 节奏比较自由, 长短句对应, 音乐逗趣式地进行, 钢琴改编运用丰富饱满的织体和声, 以及和弦式的装饰音, 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北方民间音乐粗犷、爽朗的风格, 表现出大自然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在这一段中, 主旋律相继出现不同音区、不同力度的三次反复交替, 扩大了第一部分的音乐层次。

2. 林间嬉戏

乐曲第二乐段 ( 第29—87小节) 的音乐取材于河南豫剧。豫剧即河南梆子, 是流行于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的传统戏曲剧种。主旋律基本保留了原民乐曲中“林间嬉戏”的部分。在这一段的开始, 前面悠长的乐句被短句所代替, 表现了北方人直爽、热情的性格特点和音乐、语言的特点。明显的力度标 记, 模仿了豫 剧中的鼓 点节奏。第51—60小节, 第64—74小节左手伴奏部分在模仿笙的和音伴奏的同时, 也代表了密集的鼓点伴奏。旋律在高、中、低三个声部交相呈现, 交错呼应, 整个段落热烈奔放, 欢快活泼。表现了鸟类穿梭林间欢跳、嬉戏的情景。从第88小节起, 整个音乐由左手模仿笙的演奏效果以分解五度的交替作为伴奏铺垫, 从之前的热烈欢快进入了舒缓宁静中, 空静清新的森林里出现了自由的鸟鸣声。这一乐段仍旧隐约可见原民乐曲的音区, 有如黄雀、小燕子、百灵鸟等小禽类的鸣叫。体现了鸟类叽叽喳喳的细碎音调。特别音区, 有如黄雀、小燕子、百灵鸟等小禽类的鸣叫。特别是后半截快速的半音回旋下行中力度的起伏, 仿佛两只小鸟在对话、争吵, 惟妙惟肖, 富有生气。各种技巧自由地模拟着百鸟的欢唱, 伴奏声部以舒缓的节奏做陪衬, 交织成一幅莺歌燕舞的动人景象。

3. 莺歌燕舞

乐曲的笫三段 ( 第134—173) 是继鸟鸣之后的又一次热烈的场面舞。在这一段中, 伴奏织体改为密集的十六分音分解和弦, 音乐紧密地向下进行。从162小节开始, 伴奏织体就开始改变为八分音符跳音, 音乐由热烈欢腾渐渐回到第一次鸟鸣出现时的空静, 中高音声部交替出现, 布谷鸟和小鹊的叫声若隐若现。音乐进入了第二次自由鸟鸣的段落: 是黄鹂鸟。在这一部分的华彩乐段中, 半音颤音和不协和音程密集音群大量出现, 左手伴奏跳音灵活, 音乐情绪起伏明显, 模仿了唢呐演奏中“花舌”的技巧, 极为形象地刻画了黄鹂鸟灵巧、婉转的鸣叫。

4. 欢乐歌舞

随着乐曲速度的不断加快, 音乐情绪不断推进, 第四段 ( 第174—186小节) 旋律基本保留了原民乐曲“欢乐歌舞”的段落, 旋律主题明快, 热情地表现了百鸟竞相歌唱的场面。当音乐戛然而止, 第233小节再现鸟鸣之声, 一连串复附点半音颤音的自由发挥, 模仿了唢呐用花舌音发出的蝉鸣声, 别有一番风趣。

5. 百鸟朝凤

随着乐曲速度的不断加快和短小音型的反复推进, 乐曲进入了第五段高潮 ( 第234—293小节) , 这一乐段结合了原民乐曲“凤凰展翅”和“并翅凌空”两部分而写成。乐曲在急速的八度和弦同音反复中被推向了百鸟和鸣的高潮, 演奏出了乐队的混响效果。乐曲在半音音程同音递进上行模仿的凤凰展翅鸣叫的火热气氛中结束。

三、《百鸟朝凤》技术分析

《百鸟朝凤》是一首独具特色的中国钢琴作品, 技巧和音乐都具有相当的难度, 并且有着独特的钢琴音响效果。然而使用钢琴这一西洋乐器如何表现整曲的音乐风格与内涵, 这对演奏者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百鸟朝凤》的主题内容, 钢琴曲中运用了大量的装饰对鸟鸣进行了模仿, 而这大量的装饰音是《百鸟朝凤》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如倚音、波音、颤音、琶音、震音等, 其中以倚音、震音和颤音为主。倚音的弹奏以轻巧和干净的指触为主, 用指尖触键, 追求明亮、轻盈、通透的音响效果。短倚音的弹奏要快速, 短促有力, 指尖要快速触键, 来模仿鸟叫的声音, 表现鸟儿从树梢上俯冲下来。弹奏时声音应该短促、有力, 表现出鸟儿敏捷伶俐、百鸟欢唱的动人景象。

通过对王建中所改编的钢琴作品《百鸟朝凤》的创作与演奏的分析发现, 此曲洋溢着活泼、幽静、欢快的色彩。《百鸟朝凤》是从唢呐乐曲成功移植到钢琴上演奏的作品, 它既保留了原曲的特点, 又发挥了钢琴音乐的宽广、音色丰富的优势, 使之更好地再现了百鸟欢呼雀跃的场面。作为一名演奏者, 由此曲的演奏可以看出, 演奏中国钢琴改编曲, 不仅要有无懈可击的触键技巧, 还应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绪, 正确了解作品的民族韵味, 并通过适当的演奏技法将之表现出来, 从而在今后演奏中国作品时, 能更好地去理解、深入研究作品。

摘要:王建中的钢琴作品《百年朝凤》的第二段音乐取材于河南豫剧即河南梆子, 是流行于河南、山西、陕西的传统戏曲剧种, 第三段是继鸟鸣之后的又一热烈的场面舞, 接着乐曲在半音进行火热气氛中结束, 技巧和音乐都具有相当的难度, 并且有着独特的钢琴音响效果。

关键词:王建中,钢琴作品教学,百鸟朝凤,音乐特点,技巧

参考文献

[1]吴修林.中国传统乐曲钢琴改编作品的演奏特色[J].城市学院学报, 2004, (3) .

[2]杨文.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J].音乐研究, 2005, (8) .

[3]魏延格.论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J].中国音乐学, 2009, (2) .

音乐技术分析 篇9

1 视听与欣赏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 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传统的 高中音乐 课堂当中, 其单调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适应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学生在课堂当中注意力不集中, 将音乐课视为休息与玩耍的课堂, 导致高中音乐课流于表面形式, 完全不能发挥高中音乐课的重要作用。相较于上述教学模式, 在高中音乐课堂当中运用信息化技术, 运用具有美感的动画、音像、图片、音乐等各方面信息, 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产生强烈的冲击,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 更为主动积极的去赏析音乐的美感。通过这种全面的冲击, 能够让学生在脑海当中产生各种美轮美奂的生动画面, 使得高中音乐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比如, 在赏析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 教师可以在进行音乐播放的时候, 运用幻灯片来展示贝多芬的一生事迹以及其所创作的伟大作品, 使得学生在聆听《命运交响曲》的时候, 了解其创作的背景。或者在进行音乐赏析的时候, 向学生展示一段大海时而平静、时而汹涌的视频, 使得学生在赏析音乐的时候, 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震撼画面, 在脑海中浮现出音乐的旋律与音乐所绘制的画 面。

2 多 媒体技 术与音乐教学有机集 合, 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为了紧紧跟随 现代化教 育的脚步, 提升各个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结合的力度, 以便于将信息化技术更为广泛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将结合的各个细节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部分中, 包括实践活动、师生互动、多媒体运用、教学语言、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备课环节、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准备等各 个方面, 都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结合。结合并不只是教师针对教学实施的学科课程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 还包括学生运用信息化技术对音乐学习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比如, 笔者曾经在音乐教学实践当中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讨论题: 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京剧”。指导 学生尽量利用网络当中的信息、或者是与身边的老人去进行交流, 通过这些方式去探寻京剧, 经过了解京剧的发展历程, 对京剧的作品与人物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感受到京剧的独特风格与表现模式。之后, 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 让大家分享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资源, 教师利用这个切入口, 让学生去了解本地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 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进程中去进行不断地尝试与探索。

运用这样的设计不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 使得学生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 同时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探索进程中提升其对于音乐相关信息的整合能力。而 采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也使得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得以改变, 变成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寻的课堂, 强化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有甄别地实施音乐赏析, 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运用信息 化技术创建对应的教 学情境, 引导学生欣赏美

高中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体验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念, 其应当贯穿在整个音乐教学的课程当中, 通过对学生的潜移默化, 有效陶冶其情操, 健全其自身的人格。也可以这样说, 应当把音乐基本技能教学与音乐基础知识传授完全融入到关于艺术方面的审美当 中。音乐课堂要想实现这个目标, 教师必须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然而从事实上来看, 音乐教师自身的水平无论多高, 也不如让学生们处在一个充满音乐美感的环境当中, 自己边动手、边听、边看所取得的效果好。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 教师提前制作一些对应的多媒体课件, 能够在课堂当中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音乐、图像、音频以及动画的完美融合, 使得学生从传统的听觉感受改变为全方面的感触, 不但形象生动, 画面逼真, 现场感十足, 同时能够让之前显得较为复杂的音乐技巧与音乐理论变得更加容易理解,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改变为直观的形象。如此逼真的环境当中, 通过形式多样的表现模式, 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理解教学内容。

比如, 在进行乐器分类教学的时候, 通常学校里并不能提供那么多的乐器来向学生展示, 教师当然也不可能掌握这么多乐器的演奏方法。这时, 就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表现手法, 设计对应的课件, 将相关乐器的照片与这种乐器的演奏片段放在一起, 在课堂当中, 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乐器, 教师在通过播放这样乐器的图片与演奏片段,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也可以借助当前网络中音乐软件, 将学生熟知的某个名曲, 通过学生所选择的乐器进行合奏。处在这样的教学情境当中, 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掌握乐器方面的知识, 并且有效加深自己的印象, 从而有效保证教学的效果。

4 整合技术资源, 改革音乐教学模 式

将高中音乐课堂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 为音乐课堂注入了全新的血液, 改变了之前的教学方式 , 构建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突破了以前教学的难点与重点, 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将高中音乐课堂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 改革了之前的教学机构, 教师也能够顺利参与到学生的活动当中, 带领学生并帮助学生开展对应的活动, 在课堂当中使得学生成为感性活动、探究活动以及体验活动的主体。 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将体验作为实践的重点, 教师才可以成为教学当中的参与者、设计者与组织者。

比如, 在让学生欣赏聂耳的《金蛇狂舞》时,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给学生创建一个对应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 观看对应的影视资料, 让学生赏析完以后进行讨论, 让他们讲出这首曲子的节拍与风格特色等,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们去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与思维能力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综上所述, 音乐欣赏和音乐审美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 培育学生欣赏音乐之美的能力与习惯。多媒体技术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 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有助于提升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水平, 更可以为学生音乐欣赏素养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现阶段, 高中音乐在高中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只有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不断地发展的要求。高中音乐教学应当与时俱进,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实施音乐教学与信息教学的有效整合, 通过教学探索来改革音乐教学的模式, 以此来提升教学的品质。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高中音乐,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汝瑞.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J].当代经理人 (下旬刊) , 2006, (02)

[2]徐祗坤, 张玉红, 刘雪芹.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9, (32) .

[3]姜海蓉.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体验教学模式探究[J].艺海, 2011, (10) .

音乐技术分析 篇10

数字技术也叫数码技术, 或者称计算机数字技术、数字控制技术, 它是与计算机紧密相连的一项科学技术, 一般都是利用各种设备将各种信息、图像、声像、文字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字, 转换成“0”和“1”之后再进行运算、存储、传送、加工等。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计算机、数控技术、通讯设备、数字仪表、电子产品当中。

二、音乐创作的概念

音乐是用有规律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门艺术, 它是最抽象的艺术之一。心理医生经常用音乐来减轻或者消除患者的病痛。据考证, 在人类还没有语言的时候, 就已经产生了音乐, 最早是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组成音乐的要素有很多, 比如曲调、节奏、和声、乐音力度、调式、速度、音色、织体等等。

三、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

1. 计算机音乐技术特征。

科技的进步使得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 而计算机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大的数字化信息处理功能, 显然, 计算机音乐技术就是具备数字化处理音乐声音的技术手段, 这种数字化的技术处理功能使得音乐的音响质量大大提升, 音乐整体的变现力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音乐创作技术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 它是不同于传统音乐创作的一种全新的作曲方式, 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要的设备控制器, 然后再利用其他各种技术手段, 比如MIDI技术、数字音频技术、合成器、采样器、效果器等等技术的配合来完成整个音乐的制作模式。

2. MIDI的基本概念。

MIDI的全称是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 也就是数字化乐器接口的意思, 在1983年8月, 各国主要的电子乐器制造商举办了一个划时代的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 各大制造商讨论了长年以来互相纷争的问题, 最后终于商讨出了一个结论, 统一制定了世界性的电子乐器的技术规范, 就是MIDI 1.0技术标准, 它是处理电子乐器与电子乐器之间数据发送或者接收的一个信号标准化的协议, 即MIDI协议。举一个例子说明, 在MIDI协议没有出来之前, 两个电子乐器制造商制作出来的产品信号是不同的, 一个合成器上001号是钢琴的音色, 另外一个制造商的合成器显示的001号是小提琴, 这样就会导致作曲家在一个合成器做好的音乐, 拿到另外一个合成器上播放的时候产生混乱, 本来做的是钢琴, 播放的时候却变成了小提琴, 这种结果让作曲家们甚是头疼, 但是MIDI协议出来之后, 标准得到了统一, 所有的电子乐器上001号都是钢琴音色, 就不会出现之前的混乱情况。所以, MIDI标准的统一使所有的软硬件乐器都能够互相兼容, 大大方便了作曲家们的创作。MIDI协议的出现和推广, 推动了电子计算机音乐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3. MIDI的制作原理。

(1) MIDI的基本设备。在进行计算机音乐创作时, 我们首先所需要的设备就是计算机, 而且想要很好的运行音乐软件及效果插件, 就对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出要求, 所以计算机的配置越高, 内存量越大, 在运行多个软件音源的时候就会越快;除了计算机之外, 我们还需要其他的周边设备, 比如音频卡、MIDI键盘、硬件音源、MIDI接口等相关的连接线。 (2) MIDI设备的工作模式。前文中介绍了MIDI的基本设备以及各个设备的主要功能, 但是这些设备是不能单独进行操作的, 需要把这些基本的设备连接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音乐制作体系。主要的硬件设备有:计算机、MIDI键盘、硬件音源、声卡、扩声器。在进行计算机音乐创作时, 作曲家先在计算机上选择音色, 然后再演奏MIDI键盘, 把弹奏出来的乐音转化成MIDI信号, 通过专用的MIDI连接线将这个信息传送到计算机, 计算机再利用音乐软件把传送来的信息记录下来, 作曲家可以把记录下来的信息进行编辑和修改, 完成后, 计算机再把相关的音乐信息记录发送给音源, 音源接收到MIDI信号指令后发出声音, 并将这些声音信号再发送到外部的扩音器, 这样我们就能听到最终完成的计算机音乐了。 (3) 软件音源的使用及优势。进入2000年之后,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软件音源的音色品质提高, 软音源盛行, 逐渐代替了硬件音源, 在软音源的推动下, 作曲家们使用的设备规模越来越小, 甚至只使用一台计算机就能完成绝大部分的音乐创作。现时最常使用的软音源可以分为六大类:a.综合类;b.节奏类;c.管弦乐类;d.吉他类;e.电子风格类;f.软件采样器。

a.综合类的软音源。音色的种类比较多, 覆盖了大多数类别的常用音色。很多作曲家喜欢用笔记本来完成音乐的创作, 这样使用这类型的音源就能完成制作, 因为这类音源的音色比较齐全。就是因为音色种类多, 所以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 就是各种音色的的演奏技法太单调, 不够丰富, 音色品质也不如大型的专门的音源好。综合类的软件音源有Hypersonic、Cakewalk TTS-1等。

b.节奏类软音源。这类软音源常用的有Addictive Drums、Stylus RMX、BFD。

c.管弦乐类软音源, 常用的有Edirol HQ Ochestral和East West Quantum Leap Platinum Edition。

d.吉他类软件音源。如Real Guitar, 这款音源是由Musical AB公司推出的木吉他音源, 它的音色极其接近真实的吉他声音, 不仅可以在任何支持VST2.0的音序器上作为插件来使用, 而且还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吉他音乐制作软件来使用。Real Guitar的三种技术功能尤为突出:多通道分层技术、品味挪移技术、原始吉他触摸技术。

e.电子风格类软件音源。这类型的音源非常多, 由于电子类的音色没有真实声音的对比, 所以也就没有好坏评判的标准, 经常使用的有两款:Absynth和FM。

f.软件采样器。这类软件采样器除了前面讲的软件音源外, 也是经常被使用的, 是专门用来抓取和调用一些特定格式的音色来使用的软件, 现在常用的音色格式有SF2、GIGA、AKAI、WAVE等, 至今开发商还在不断研究出新的采样器支持的音色文件, 所以, 软件采样器用的音色是无穷无尽的。常用的软件采样器有Gigastudio和Kontakt。

四、结语

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而与科学技术紧密相连的计算机音乐技术也将不断向前进步, 两者是密切相关、同步发展的, 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 可以说, 在未来的数字世界中, 计算机音乐的发展潜力还很大, 它将会带给我们全新的音乐音响的独特体验。

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音乐教学 篇11

一、信息技术在音乐演唱教学中的运用

针对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生动直观、表现力丰富,能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一特点,我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小雨沙沙》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春天下小雨时细雨濛濛,田野清新,小种子如饥似渴地喝着雨水,逐渐出土、发芽、长大的情境。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在音乐的感染中,置身于情境之中自主、快乐地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又让他们在情境交融中完成了音乐的学习记忆,感受到了音乐美。

二、信息技术在音乐欣赏中的运用

信息网络的多媒体优势,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音乐欣赏涉及器乐欣赏、戏曲欣赏和曲艺欣赏等内容。在乐器欣赏中,又涉及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丝竹乐和吹打乐等乐种。在乐曲中,还涉及古今中外几十种乐器的音色等。这些乐器,学校不可能全都配备,平常学生接触得也不是很全面。于是我利用网络的方便,在音乐欣赏时下载许多乐器的图片、声音以及演奏的场景,并且多给学生播放各种曲目。这样,既营造了课堂气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还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三、信息技术在唱游课中的运用

我在唱游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像力,在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比如,在“力度记号”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看录像:火车启动后向远处开去,然后由远处向近处开来,想一想声音有哪些变化?然后分小组讨论,并请学生用自己理解的动作和图形表现出来。虽然学生们所创编的动作和画出的图形各式各样,但是所表现的力度是一致的:由强到弱,再由弱到强。这时我趁机介绍音乐王国中的力度记号“f”“p”,并且通过演唱《大雨和小雨》这首歌曲来强化学生对力度记号的记忆和感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自主创编动作、画图,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四、信息技术在教学重点难点中的运用

教学中教师制作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觉教材,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学生尤其喜欢活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而多媒体的直观具体、变换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正符合学生的要求,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两只小象》这首歌曲讲述了两只小象互相友好的故事。教学目标是通过乐曲的学唱,让学生认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让他们想像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我们用《两只小象》编制成动画,创设演示情境。上课时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形象,随着悠扬的乐曲进行律动的形式进入课堂,然后在大屏幕上呈现大象的形象。请学生猜一猜,并模仿大象走路,接着播放大象和小象的动画。请学生说一说大象和小象的走路姿势:大象走路沉重,用四分音符表示;小象脚步轻盈,用八分音符表示;另一只小象急着跑去找朋友时,用十六分音符表示。接着请学生分别模仿三种脚步,并打出节奏。丰富活泼的课件使乐曲和画面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一边跟唱,一边模仿两只小象友好的动作。他们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还有的小跑……从而使学生们很容易地掌握了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轻松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五、信息技术在记忆歌词,加强理解中的运用

一首好听的歌曲除了要有优美的旋律外,还要有充满内涵的歌词。只让学生看书记忆歌词的方式太枯燥乏味了,不仅让学生厌倦,甚至还会影响他们学习的兴趣。为此,我在学生学习新歌时根据歌词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歌词,取得很好的效果。四年级教材《捉泥鳅》是一首具有浓郁田园风味及生活情趣的台湾校园歌曲。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很难想像和体验雨后去池塘边捉泥鳅的快乐。我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播放池塘、雨、田野、孩子、泥鳅的画面,带学生到乡村看看那里的孩子雨天过后开心地捉泥鳅的情景。我根据画面的切换把以前上课的“读歌词”换成“看图画、听音乐、说歌词”的教学方法。学生理解记忆歌词时,如闻其声,如见其景,避免了注意力的分散,大大激活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体会了在雨后田间地头孩子们捉泥鳅的开心劲儿,于是他们很快就能把歌词记下来了,而且还情不自禁地加上情绪和动作,把歌曲演唱得非常好。

音乐技术分析 篇12

1.从观念上讲, 人们普遍认为“振动频率固定”的乐音, 在艺术价值上要高于各种噪音;“符合声学标准”的协和音响, 在审美意义上要高于各种“不协和”音响;

2.在实际的音乐演出中, 所用的也都是“带有自身泛音体系”的合成音;也就是说, 那种不含有泛音的“正弦音”——它也是乐音——不可能通过传统声学媒体得以实现;

3.在绝大多数音乐作品中, 乐音都从属于一定的调式调性体系并建立在十二平均律基础上;

4.直到晚期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之前, 音色在欧洲管弦乐中都认为是“陪衬”和“不太重要的”;音色的改变、流动与配置, 需要建立在“不改变主题旋律本身”和“不改变和弦共鸣”的基础上—— (这种对音色的相对不重视, 来自中世纪“即兴配器”的遗风——施图肯什米特第37页) ;

5.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 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必须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才能听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迄今为止, 作曲家们还仅仅只使用了整个音响世界中很少的一部分。为了适应新的时代和新的表现要求, 必须要突破传统音乐的基本标准, 去开拓音乐世界中尚未涉足的广阔处女地。

二、20世纪中音乐写作特征的某些变化

1.50年代之前

从调式到半音阶, 从调性到无调性, 从半音音乐到序列音乐, 从音高序列到整体序列, 从音级到音程, 从音列到音集, 从音高到音色, 从音色到音响, 从音高旋律到音色旋律, “音色旋律”——“一个声部一件乐器”, “点描织体”——“一个音级一件乐器”, 从乐音到噪音, 从乐器到响器, 从平均律到微分音。

浪漫主义结束以后, 音乐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极富“创新性”“革命性”“多元性”的新时代。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个音乐时代的以上三种特性, 特引用“50年代之前”这一部分进行简要阐述:

(1) 创新性:上述这些新的创作思维足以证明一切, 这个时期的作曲家从某种角度看更像是发明家;

(2) 革命性:实际上, 我们可以把其看作是“创新性”的升级,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20世纪前50年里的这些音乐创作理念中的创新, 其程度已经大大的超越了以往任意一个时代 (最重要的依据就是, 无论过去的音乐如何发展, 都未能摆脱传统和声以及调式对音乐作品的束缚) , 这个时期的作曲家大都在作出不同的尝试, 以推翻那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 以“和声调式”作为音乐的结构力的全新音乐体系, 他们这种“破旧立新”的激进态度, 使他们更像是革命者。正如名言所说:“艺术总是超越时代的, 走在时代的前面”。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这个充斥着战乱与动荡的年代里, 有许多如雷贯耳的大作曲家都层亲身经历、参与和体验过战争、游行……如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贝尔格等等, 他们试图用自己的音乐唤醒更多的人, 让更多的人奋起抵抗以改变现状;

(3) 多元性:不同的作曲家在其对传统创作理念的革新过程中, 采用了各种不同的个性化方式的必然结果。其实上面所列这些已经被纳入了音乐史的, 并已经被一一贴上了不同作曲家“个人商标”的种种创新发明 (如音级集合:阿伦福特, 音色旋律:勋伯格等等) , 远远不足以反映出当时的作曲家、艺术家对于革新的热情, 还有很多很多在当时来说非常新颖的理念、观点, 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成形便夭折了。

随着真正意义上的“电子音乐”的出现, 50年代后, 音乐创作创新的程度较50年代之前绝对是有过之无不及的

2.50年代之后

从“声学复合音”到“人工正弦音” (“合成音”与“纯音”) ;从“纯粹正弦音”到“人工合成音” (“非和声性泛音”或“音色噪音”) ;从“音高噪音”到“音色噪音”;从“自然噪音”到“人工噪音”;从“艺术音乐”到“技术音乐”;从“抽象音乐”到“具体音乐”;从“演出音乐”到“磁带音乐” ;从“预制播放”到“适时处理”;从“再现乐谱”到“实现乐谱” (realizationn score;representational score) ;从“电子音乐”到“混合音乐”;从“对比美学”到“复制美学”;从“互相似性”到“自相似性”;从“时代声音”到“声音时代”;从“声音音乐”到“声学音乐”

其实, 音乐本身的发展, 是有其本质规律的。音乐的产生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创作材料, 其次是围绕着创作材料产生的发声媒介, 最后才有了基于这两点而产生的其他各方向的发展于创新。例如传统音乐就是确立了以“乐音”为基本材料后, 又经历了所谓的“声乐时代-器乐时代-电子音乐时代”这一音乐发展的大轨迹, 而音乐其它方面的拓展于创新 (如和声、调性、配器、体裁等等) , 都是穿梭于这一大轨迹中的各个分支。

我们都知道, “电子音乐”之所以独树一帜, 是因为它从本质上改变了音乐创作的主要素材 (乐音到声音) , 可以说, “电子音乐”的出现使音乐的发展“不得不”展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摘要:本文概述的主要内容, 以西方电子音乐为观察、研究的参照对象, 在总结归纳了传统音乐中写作特征的同时, 针对近100年以来 (20世纪之后) 音乐发展的主要脉络为, 以大约50年为一个单位, 把20世纪音乐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部分, 并列举其中某些“from……to……”内容展开了回顾与提示, 以阐明电子音乐这一音乐类型的产生由来, 以及电子音乐与非电子音乐作品间的区别与关联等问题。

关键词:电子音乐,20世纪音乐,传统音乐

参考文献

[1]张小夫.《从两部作品的比较看西方电子音乐早期发展》.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2 (03) .

[2]张小夫.《电子音乐的第一次浪潮:磁带音乐》.乐器, 2001 (04) .

[3]邓懿.《试论中国当代电子音乐的艺术创新》.黄河之声, 2008 (07) .

上一篇:大学语文教学之浅见下一篇:物流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