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S动机设计模型(精选10篇)
ARCS动机设计模型 篇1
“微课”即“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1]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越来越普及,微课程教学法也悄然出现。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在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把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通常以“微课”为显著特征)、课堂教学方式创新这三大模块划分为课前、课内两个不同的教学阶段。在课前学习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任务单”的指导和“微课”的帮助开展自主学习。[2]
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型,一般都倡导学生在家里自主学习,到课堂里内化知识、拓展能力。新的教学方式使得整个自主学习过程的控制权转移到了学生手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及学习过程教师无法面对面调控。因此,微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如何,成为微课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凯勒(J.M.Keller)教授于1983年提出了ARCS动机模型,该模型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分别是:注意(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感(Satisfaction)。动机激励策略的设计过程主要是围绕这四个因素进行,取四个因素的首写字母,简称为ARCS动机模型。[3]按照凯勒教授的理论,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动机,首先,教师要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接下来要让学生理解这门课的学习与自身密切相关;然后,要使学生有信心学好这门课程;最后,让他们体验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成就感,即A-注意、R-切身性、C-自信心、S-满足感。[4]
ARCS动机模型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因此它对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动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发。[5]该模型具有很好的启发性,提出许多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将A、R、C、S四要素与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环节相联系,形成框架,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有效,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取得成功。那么,应该如何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以实现教学有效性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注意策略
在微课开始时,教师首先要唤起学生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形象的实例维系学生的注意力。
1.设计精彩片头,促使学生产生注意
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设计一个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生动逼真而又极具震撼力的视频片头至关重要。片头的设计要有创意、有意义、有趣味。可利用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震撼的感观刺激,进行知觉唤醒,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片头时间最好不要超过4秒,研究表明人在非接触条件下,注意力的极限时间是4秒,超过4秒注意力就会分散。片头结束,迅速切入本节课题,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注意力分配到重要的内容。
2.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师可以在微课开头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将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他知识转化为问题。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使他们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挑战式提问,驱动学生思维,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
3.变换教学的韵律,有效维持学生的注意
微课大多摆脱了课堂教学情境录制的方式,教师的讲解倍受学生关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语言标准、声音清晰、语速均匀、情感到位。在一些重点、难点的地方,教师可以变换教学语言的强度和速度,以声音的变化引发学生的注意。在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可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有趣味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准确把握教学的节奏,快慢适当。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部分,要慢、稳而准。非重点的部分,可以一带而过。
4.使用直观化手段,将重要内容直观展示
微课要短小精悍,主题突出,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教师的讲授线索要清晰明了。在微课的讲授中,要求尽可能只有一条线索。讲授中要给学生提供提示性信息,如用颜色线标识,屏幕侧边列出关键词,用符号图形标注等。微课结束时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板书要精简清晰,部分板书可以提前准备到纸板上,以挂图的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也可以利用课件、手写板,将重要内容直观呈现给学生。
相关策略
微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需要和生活实际相贴近,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才能更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实现教学目的。
1.目标精准定位,关注学生需求
设计微课时,教师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根据不同的受众特点,确立不同的目标和内容,聚焦于学科重难点、疑点、考点或某个教学环节等有重要学习价值的内容,找到学生兴趣之所在,根据学生需求进行微课设计,让教学与学生切身相关,创设自由快乐的学习体验,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设计,给学生指明发展的目标,使激发的学习动机得以维持下去,使教学更有效。
2.利用切身经验,激励达成目标
设计微课时,教师应从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设计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与他们过去的经验或以前学习的知识或某种利益相关,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内容与自己切身相关,从而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目标。
3.让学生真正了解学习的价值
教师要给学生讲解知识的重要性和将来的用途,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间接兴趣。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当学生切身体验到这些知识的用处后,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起来,也会更认真地学习这些知识。
自信策略
自信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微课的设计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成功的自信,使学生对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期望,让学生获得有意义的成功感,从而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
1.重难点碎片处理,获取成功体验
知识讲解应从易到难,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微课要突出主题,直接聚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对内容进行切割,对知识进行碎片化处理,让学生每次只接受少量的新知识,易于吸收,且能以此为契机,滚雪球似的增加信息量,让学生通过微目标的达成,不断实现微小的进步,获取成功的体验。
2.个性分层教学,培养学生自信
系统设计、科学制作的微课体系应有助于聚焦学生问题和核心知识,荟萃精华,以短小精悍的教学形式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生可利用零散时间,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微课程,实现个性化学习。特别是微课可以基于各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同一问题设计不同难度的微课程,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的可选择性,可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应有的发展,真正实现面向全体,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而且微课可以反复播放,内容可被永久保存,以供随时查阅和修正。使那些平时反应慢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地反复观看,解决了传统课堂不可重复的问题,真正实现了个性化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习者都能获得有意义的成功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3.建立反馈机制,提高学生的自信感
设计少而精的习题并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拓展延伸练习,将其制作成微课,为学生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在这部分微课的制作中包含了信息反馈机制的设计,能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及时反馈。给学生的反馈信息会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正面的反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负面的反馈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反复看微课中的新授课视频或在网上与其他同学交流,克服困难后会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而提高自信心。
满足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旦有了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满足感之后会更加奋进,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满足感的设计。
1.提供运用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机会,在解决问题时获得满足感
学生的满足感是在实践中获得的,要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运用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参与的快乐和满足感。微课的导入、新知讲解、探究实验、巩固练习等环节可分别设计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都可以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新知解决一定的问题,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创设和谐的互助氛围,在获得肯定中体验成就感
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会自然产生满足感,要强化这种满足感更需要外部环境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欣赏,而微课可以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微课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得教师和同伴的鼓励性评价,从而强化了学生的满足感。同时,学生在通过网络交流时遇到困难的一方因同伴互助消除了孤独感,助人的一方因己之所长得到体现而强化了成就感。
3.评估阶段性学习水平,在主动反思中增强满足感
如何帮助学生对取得的成绩产生积极的成功体验是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微课教学中建立的自我跟踪量表和评估问卷对此非常有效。微课中纵向地建立自我跟踪量表,即把每次的成绩与班级的平均水平作比较,绘制动态变化曲线,这对于水平低的学生尤为有效,学生能观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而获得满足感。学生在完成微课中提供的问卷时,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成就,逐步坚定了学习自信心。
注意、切身性、自信心和满足感是一个整体,没有主次之分,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会使学习者丧失学习动机。微课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要系统考虑到这4个要素,忽视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导致教学实施的无效或失败。因此,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好ARCS动机模型,组织好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本文对如何将ARCS动机模型运用于微课设计进行了阐述,旨在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微课,设计与实施,ARCS学习动机模型
ARCS动机设计模型 篇2
一、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内涵
ARCS学习动机模型是一个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它包括四个部分: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取每个词的首字母,简称ARCS模型。
四要素联合起来的理解是:首先要引起学生对一个学习任务或学习目的的注意和兴趣:然后使得学生理解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与自己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接着就是使得学生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从而产生自信心;最后让学生感觉到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满足感。
二、ARCS学习动机模型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尝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围绕ARCS学习动机模型中的四要素——注意、相关性、自信心和满足感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型。
1注意力(Attention)
注意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引起了学习者的注意,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而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保持学习者持续的注意力,则应当给予学习者适当水平的学习困惑。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而数学教学中的注意则更偏向于有意注意。笔者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就注意这一动机要素,分别在知觉激活、探究激活和多变性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实践。
(1)知觉激活——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简单地说,这一环节就是课堂教学的情景导入部分。比如在数列的应用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笔者首先介绍世界股神巴菲特通过理财,让自己的财富50多年来以平均每年24%的增长率增加,成为世界首富的故事。这里用现实中成功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在讲授函数的单调性这一节课,导人时用我国著名短跑健将刘翔在2006年瑞士洛桑打破110米栏世界纪录的视频和赛后感言。诸如此类的情景导入,都是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特意由学生关注的人物和喜欢的运动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紧紧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学习中来。
(2)探究激活——激起学生探究的态度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了相关问题的情景,除了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外,有时还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如上面例子中,《数列的应用》在情景导人后,立即提出探究财富增加的复利计算公式的问题。在《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中观看刘翔比赛的视频后,提出问题: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是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的,运动员跑步的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我们可以制作成一张函数图像,通过图像的升降来分析判断运动员爆发力、跑步技术和体能等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的训练方案。随之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探究的兴趣已十分强烈。
由情景导入到挑战式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了由好奇到动脑探究的过渡。由于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在青少年时期特有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3)多变性——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人的注意时间是有限度的,从心理和生理学角度来说,20分钟为一个时间段。学生也不例外,尤其是中职学生的注意时间可能更短些。在授课开始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后,还得设法采取一定的措施,维系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课堂上经常采用改变语态语调、改变教态,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等手段。例如在《数列的运用》一节中,笔者采用了数学学科中别的教师很少使用的项目教学方式。在《函数的单调性》中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面带微笑,即时使用一些夸张的语调、肢体动作来维系学生整堂课的高度注意力。
2相关性(Relevance)
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知道他们所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是与他们相关联的,比如对他的专业有帮助,对他今后的继续深造有用,或者使学生认识到正进行着的学习活动与他们过去的经验或以前学习的知识有关联。用已有的概念可以来解释新概念,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掌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1)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是建立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关联的最基本手段。而职校生中有不少人对进入职校后还要学习数学文化课很不理解,自然学习目标很模糊。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重要性以及趣味性,认识到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经验、已有知识或者某种利益相关,自然学生就会认真学。
比如在给烹饪班讲授《排列组合》这一章节内容时,可联系学生专业特征,讨论用一定的原料可以制作搭配出多少种不同的花色菜系。给机电类专业学生讲授坐标变换时,提醒他们这里涉及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时需要计算的几个关键部位的坐标问题,所以向量一章的内容需要好好学习,以备专业不时之需。给电子类学生讲解复数一章内容时,要使他们明了,因专业课程中电工基础需要用到复数的四则运算、复数的三角表示法、复数形式的欧姆定律等等,学好这部分数学内容有利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再如学习数列的应用、函数的单调性,可对日常生活中的理财有所帮助,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目标明确,自然事半功倍。
(2)熟悉教学内容
熟悉的教学内容自然能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减少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有利于学生和学习内容间建立关联。如随着消费理念的更新,贷款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关于利率、还贷额度等的计算是每个现代人必须学会的。作为教学内容,它们与学生的关联度就是比较大的。在教学材料的筛选和进行教学设计时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起关联,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自信心(Confidence)
自信的学生会主动地探索未知世界,主动探索未知知识。而中职学生大部分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的内心深处有自卑感和挫败感,对所学内容不是厌恶就是恐惧。因此重视对职校生自信心的引导和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成就期望——帮助学生建立对成功的积极期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对成功的期望,有了期望才能够付诸努力,最终才能获得自信心。帮助学生建立期望笔者从很多教学细节入手。比如在小组分工合作中,教师的主导以协商式指导来体现,全过程始终注意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制能力范围内的学习任务,让每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归因模式——使学生明白他们的成功源于自己的努力
针对职校生的特殊情况,将学生成功的原因归因于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让他们获得克服困难后的成功感显得尤为重要。要让每个职校生明白“我能、我行”,了解所取得的成功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的,是付出努力的结果。
4满足感(Satisfaetion)
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满足感之后会更加奋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数学学习。另外,对学生学业的进步要更多地做纵向比较。少做横向比较,毕竟学生个体不同,在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的可比性本身就不强,横向比较会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所以纵向比较更有科学性。
(1)提供机会——为学生提供运用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机会
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运用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机会,例如在讲授《解斜三角形的应用》一课时,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量角器、卷尺等来测量学校最高楼的高度、操场旗杆的高度等。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的满足感。能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2)适当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成功起激励作用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败和成功,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地鼓励和帮助,能使学生振奋起来。学生成功时,教师的表扬肯定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满足,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ARCS学习动机模型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ARCS动机设计模型 篇3
关键词:ARCS学习动机模型,翻转课堂,微视频,课前学习,布鲁姆目标分类
目前, 很多教师在使用翻转课堂模式中最关心的是课前下发的微视频中的内容是否可以得到落实, 也就是课前学习有效性的问题。
一、什么是基于微视频的课前学习任务
本文讨论的基于微视频的课前学习任务是指围绕微视频内容, 结合课堂教学, 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向为核心展开设计, 并合理适度地提供支架, 引领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
二、利用ARCS学习动机模型设计基于微视频的课前学习任务
ARCS学习动机模型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M·凯勒 (John M Keller) 教授于1983年提出的。A即Attention (注意) , 通过知觉唤醒、激发探究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来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R即Relevance (关联) , 通过熟悉化、目标定向、动机匹配使教学与学生的知识背景、个人需求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C即Confidence (信心) , 通过期望成功、挑战情景和归因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维持学生对成功的渴望;S即Satisfaction (满意) , 通过自然结果、积极结果和公平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使用ARCS学习动机模型时, 可以参考以下步骤设计课前学习任务。下面以《PPT中的动画设置》一课中基于微视频的课前学习为例介绍课前学习任务设计步骤:
1. 分析学习内容
这节课内容选自山东省师范学校统编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五章第四节第三小节, 教材以Powerpoint2010中的动画设置为主线, 通过预设动画和自定义动画控制幻灯片中信息的流程, 增强多媒体作品的表现力。其中微视频中的学习内容为动画的作用、不同动画的类型及特征和设计动画脚本, 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学习ppt动画 (why) , 以及ppt动画是什么 (what) 两个问题。而具体如何制作动画 (how) 则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动画脚本是课前学习与课堂学习的连接点。
2. 分析学习对象
学生才是任务的实际完成者, 所以设计课前学习任务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了解学生知识储备的现状, 掌握学生的生活经验, 弄清学生已有什么、想学什么、能学什么。
3. 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制定可以参考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在对本微视频的任务设计中, 参考学生情况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 设置了4项逐层深入的学习目标:通过对比体会动画在ppt课件中的作用;辨识不同动画类型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动画类型;通过连线确定不同动画类型的特征;设计动画脚本。
4. 设计学习任务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要明确具体的任务要求, 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支架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可以根据以下几个维度设计具体任务: (1) 任务内容:在本节课的任务设计中, 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训经验,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让学生以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身份完成任务。这样的设计, 既能引起注意 (A) 又和学生实际关联 (R) , 因此学生学习的信心 (C) 和满意度 (S) 会大幅提高。 (2) 任务形式:任务的呈现形式不能是微视频的简单再现, 应该是依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提供多层次的任务要求。多样的任务呈现形式能有效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逐层推进的任务能持续提高学生的信心。 (3) 任务指导:适当的任务指导就是提供辅助学生学习的各种支架, 其中比较有效的是提供清晰的学习路径,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适时的任务提示也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5. 设计学习反馈
学习反馈是师生对话的有效途径, 包括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反馈两个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又能帮学生建立自信。
三、基于微视频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实例
1. 课题:
山东省师范学校统编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五章第四节第三小节powerpoint2010中的动画设置。2.学习内容:动画的作用、动画的类型及特征、设计动画脚本、制作动画 (课堂学习) 。3.学习目标: (见上文) 4.学习任务: (1) 对比片断1和片断2, 你会选择哪一个用于课堂教学, 为什么? (2) 依据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 请给片断1、片断2和片断3排序, 并说说理由? (3) 视频中出现的四种动画类型的名称分别为。 (4)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下列哪种情况适合运用强调效果。A.出示课题时B.提醒学生关注核心词语时C.展示图片时D.取消错误答案时。 (5) 请将动画类型与其对应的特征用直线相连 (略) 。 (6) 自定课题, 为其中的教学片断设计动画脚本, 并上传至qq群。
四、应用效果
使用ARCS学习动机模型、结合布鲁姆的目标分类法设计基于微视频的课前学习任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对于教师而言, 能从容、快捷的设计课前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娜.设计与应用“学习任务单”以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 2013 (11) .
ARCS动机设计模型 篇4
关键词:翻转课堂;ARCS模型;学习动机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倦怠和手机等智能设备依赖症等问题,分析根源大致体现在传统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参与和实践操作机会少、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反馈不及时等方面,由于无法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便成了教室里的“低头族”。而近年来风靡世界的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恰好可以为上述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颠覆性的教学理念正逐渐被更多的学校所接受,也许会发展为教学改革的一波新浪潮。
本文利用学习动机理论中的ARCS模型的各个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与整合,将其视作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本土化应用的一个助力,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始,真正意义上实现课堂的“翻转”,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效率。
1 核心概念扫描
1.1 翻转课堂认知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1]。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聽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1.2 ARCS模型认知
ARCS模型又称动机激励模型,是美国心理学教授凯勒(Keller)在1983年提出的一种以学习动机为核心和出发点的教学设计模式。当时,他接到一个任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怎么培训教师来进行教学设计,来激励他们的学生愿意学习。他分析了很多有关学生激励的论文、研究报告,最后总结出来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四个基本要素。可以将这四个基本要素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支架,从而指导教学活动和策略的设计。与其它动机机制相比,ARCS模型不但关注动机的激发,更
重视动机的维持,强调外部设计对内部动机生成与维持的促进作用。[2][3]
2 利用ARCS模型实现课堂翻转的教学设计思路
高校教师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翻转,改变学生当前懈怠的学习现状,关键是要立足于对教学原理本身的理解给予精心的教学设计,尤其要重视如何将一节课分解成若干个时间单元,通过微课程、视频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者能够积极地、有效地、持续地、可迁移地进行主动学习,其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是关键。在ARCS模型视角下,动机的激发只是一个原生动力,是否能够有效地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体验学习的满足感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迁移才是最终目标(学习动机的激发过程如图1所示)。本文以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为例,结合ARCS模型的四个基本要素,初步探讨该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图1 学习动机的激发过程
2.1 多种手段激发注意力
本文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课程导入时都会做一些导入,以期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关注教学内容,例如播放音乐、视频等,吸引学生的兴趣,继而过渡到教学主体。然而“言归正传”之后,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便直线下降了。其实在心理学中,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无目的、无需意志控制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目的、有意志控制的有意注意,最后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变有意注意为有目的无需意志控制的有意后注意。
教师若要引发学生注意,往往要经过这几个步骤:
首先让他知觉上能够关注到,比如有个刺激给他,这样的知觉唤醒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可能是给他讲个故事,或者让他突然发现“这个现象和我以前想的不一样”;知觉唤醒的下一步就是激发他们的好奇,探索欲。这种好奇和探索,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的出一些问题。
此外,教师还需要用一些手段来帮助学生维持保持兴趣和注意。具体来说, 可以使用多种策略(如游戏、角色扮演、动手操作等)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也可以用多媒体,不同的多媒体来表达内容(如使用微课、慕课等短小视频取代传统的面授等),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风格的需要。这种变化的多样性也会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教师有时候会很幽默,讲一个故事或者放一段小动画,学生也容易把注意力调起来;抑或是产生冲突,跟他过去的理解不一样,他感觉到别扭,不协调,这些都是有可能引发学生注意的地方,另外还可以通过举例子、讲故事、评论实事热点的方式把学生带入到我们希望他关注的一些问题点上来。应用在《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在介绍“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培训师”时,教师就可以把自己的所准备的激发学生注意力的心得分享给学生,学生在感同身受的过程中也实现了知识点的理解和强化,在今后自己作为培训师给学员授课时可以参考借鉴甚至是改进创新。
2.2 将新知识点与现有知识或情境相关联
在ARCS模型的观点中,为了有效激发与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但要求将核心学习内容明晰化,使其能够指向并引导实现核心的学习目标,还要将学习内容与工作、生活情境相关联,锻炼学习者能够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点,并将知识点在工作生活场景中有效应用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能将新的知识点和已学过的的知识点、具体的工作生活场景进行关联的时候,学生会把新的知识点记得更牢,学得更好。
当教学设计能够和学生的需求相匹配的时候,关联性就建立起来了。关联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跟他已有知识进行关联,和他已有经验进行关联。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现实的问题相关联。
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让你学这个东西。学完这个东西,你就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目标导向也会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时候学生也有各自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理想,或者说现在的一种要求例如在《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课程中关于“职业开发”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涉及的新知识点较多,但可以将学生参与过的“职业生涯课程设计”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相关联,大多数学生都有过设计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书的经历,因此在介绍职业开发理论和职业生涯发展模式的时候,学生就并不会感到陌生,同时也通过知识点的教学,将职业开发原理和学生即将面临的找工作相结合,帮助学生寻找出几项符合自己兴趣和特质的工作,重点去准备简历和面试,都起到很大的帮助。因此,让学生觉得学的知识有用,这样学生也会产生学习的兴趣;用一些熟悉的或者他已经有经验的事例来做导入,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2.3 合理设置目标增强信心
本文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可通过教师给学生设定目标和期望。同时设计达成这一目标的路径,并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一些框架和支持性的建议,甚至把问题步骤化,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前进。帮助学生完成他的目标,从而建立起他的信心,让他能够觉得“经过自己的努力,我能够完成,能够达到” ,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信心会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越来越爱学习,也很难随着学习热情的减退而消失。
然而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依然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并没有考虑不同程度的学生实际情况,滔滔不绝地把自己准备的内容讲完,結果却并不理想。学生普遍反映不能理解基本知识,更无从应用,逐渐导致了教师上课身心俱疲,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质量评价和测验成绩都不佳的状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欠缺,主要反映在没有帮助学生设置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或者形同虚设),更没有对所设目标进行反馈,学生无法从实现目标的成就感获得自信心。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如何设置培训目标的时候,就可以把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结合起来,即一个有效的目标要符合明确性、可衡量性、可完成性、现实性和实效性这五项特征,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SMART原则给自己设定课程学习目标作为巩固练习,教师在课堂内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反馈,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学生达到了目标, 应该归功于他的努力,而不是聪明的结果;如果学生失败了,作为教师可以帮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是时间花费不够还是获得的资源和支持不足等,因此,对学生的过程反馈也会帮助他建立信心。这样一来既实现了教学方式的翻转,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点,每一名学生又设定了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大大增强了自信心。
2.4 客观评价提升学习满意度
经典的学习动机理论中指出,“学习的高动机依赖于学习者是否能够从学习经历中得到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获得了满足,那么就会更加热爱学习, 对以后的学习会有一种期待感。”[4]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与学生的深入沟通,学生反映关于学习的满足感通常聚焦在“当我做完作业或练习,学了这个单元之后,我会觉得我学的知识很有用,或者说我做得很不错”或者 “这确实是我努力的结果,只要我努力了,就能得到这样的成果,就能够实现我的目标,成为我想成为的人”这两个方面。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尤其是对学习评价的设计,更加要考虑以上观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任务的时候,可以尽量模拟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努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达到目标,并且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设定公平合理的评价方式,这一点至关重要。
例如,可以借鉴《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中培训效果评价的模型,引导学生对每一阶段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并邀请小组成员或者邻组的同学根据自己表现给予评价,然后把评价结果与教师进行第一时间的反馈和沟通,教师对学生已实现的目标进行鼓励和提出后续的改进方向,同时实现了课堂的翻转和学生学习满意度的提高。
3 结语
《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书本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却非常重要,若无法掌握并充分理解课程中的学习理论和培训流程,便无法将其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实现时代的号召和当下的现状,教学思路要创新,教学方式要改进。教师借助翻转课堂的理念能够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ARCS 动机模型,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关联性、自信心和满意度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动机体系,无论是缓解高校大学生“低头族”、学习倦怠现象,还是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建立更为融洽的师生关系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8):46-51.
[2]Keller, J. M.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motivational design[J].Performance & Instruction, 1987,26(9):1-8.
[3]Keller, J. M.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J].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1987,10(3):2-10.
[4]崔美玉.ARCS 学习动机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10):70-73.
基金项目:
ARCS动机设计模型 篇5
注意是指教师应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并吸引注意力。相关是指学习内容与过去的经验或以往学习的知识或某种利益有关联。自信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满足是指学生能够从学习经历中获得满足感[1,2]。本文结合《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探讨了ARCS动机设计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课程现状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是高校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目前我院面向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课。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微型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存储器、 接口技术和应用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工作原理、各类接口部件功能及其与系统的连接、建立计算机系统整机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软、硬件开发能力,以便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技术开发打下基础。
目前,本课程仍然采用“理论+实验”的方式进行授课。即主讲教师先以讲授几十个学时的理论知识来引导学生入门,然后由实验教师讲解并开展若干个学时的实验[3]。各实验项目的设置主要基于DICE-5212单片机综合实验箱,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数据传送实验、多位数加法实验、查表程序实验、数据排序实验、外部中断实验、定时器/计数器实验、串行通信实验等。学生进行实验时,需要亲自动手完成的仅仅是一些接孔连线,而这些硬件接法往往是固定不变的,学生不必动脑思考只是机械的照做即可,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开发。这种授课方式导致在结课以后,大多数理论考试分数较高的同学,并没有真正理解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甚至不知道微机芯片为何物,更谈不上利用芯片进行系统设计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如何讲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是目前课程组改革的重点。
2ARCS动机设计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断系统历来是微机原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断及中断源的概念、中断系统结构、中断允许控制及优先级控制、中断处理、外部中断的实现、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等。该部分内容知识点繁多,内容抽象,尤其对于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来说,教师讲起来难以生动,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大部分教师选择避开不讲,或只是简单介绍。但该部分内容在许多场合都有实际应用,若讲授方法得当,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平台。以下具体介绍如何将ARCS动机设计模型应用到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的课堂教学之中。
2.1选择恰当实例,吸引注意力
ARCS动机设计模型第一个因素是注意(Attention)。教师要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必须选择恰当的实例,为此课程开始开门见山的举出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的一个典型实例—抢答器的设计。由于大多数同学都观看或参加过知识竞赛,对抢答器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的实例更贴近生活实际,所以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2明确学习目的,强调相关性
ARCS动机设计模型第二个因素是相关(Relevance)。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后,教师要马上告知学生,现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与他们过去的经验或以前学习的知识是有关联的,而且对以后的学习有帮助。本次课教师要强调抢答器的设计涉及到以前学习的按键开关和指拨开关基础知识、LED数码管基础知识、蜂鸣器基础知识等。而且本次课的内容对以后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参加电子竞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2.3合理设置任务,建立自信心
ARCS动机设计模型第三个因素是自信(Confidence)。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起自信心,不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任务。所谓合理指的是任务即不能太复杂也不能太简单,“太复杂”学生很容易失去信心,“太简单”学生又不会获得成功感。如何掌握“合理”这个度,本次课设置了三个层次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的原理。
第一层次先讲解一个单一中断控制LED的程序。要求通过开关K0实现单一外部中断,开机后点亮8只LED,当有外部中断0发生时,8只LED闪烁5次。注意此时要重点强调K0连接P3.2引脚,表示控制外部中断0。教师要在课前利用Proteus ISIS绘制好系统硬件原理图,然后在课上通过Keil软件工具讲解如何编写程序,并产生目标代码文件,添加到硬件电路的主芯片中,运行后学生可直接看到仿真结果[4]。这样学生可以快速掌握单一中断源的设计。
第二层次练习两级中断控制。教师在第一层次的硬件原理图中,现场添加一个开关K1,连接P3.3引脚,控制外部中断1。之后在Keil中调出单一中断的软件程序,在初始化程序中讲解如何设置优先级,其中外部中断0为低优先级,外部中断1为高优先级。然后要求学生自行编写外部中断1的中断服务程序,为了便于观察仿真结果,可编写8只灯中的两个灯左右移动4次,之后恢复闪烁。通过此实例学生巩固了中断源的设计,同时又深入理解中断优先级的概念,为学习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第三层次进行8路抢答器的设计实例。有了前两个层次的基础,在第三层次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由学生自行完成设计任务,教师从旁指导,重点强调三个方面:一是要求设计主持人按键,控制是否允许抢答;二是抢答成功后,蜂鸣器响,同时可显示座位号;三是优先级要按时间优先原则,还应考虑多个按键同时按下的情况。
经过这三个层次的实例学习,学生的自信心呈阶梯式增长,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2.4给予外部激励,获得满足感
ARCS动机设计模型第四个因素是满足(Satisfaction)。为此,教师要在学生每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时,及时地给予外部激励,如适当地表扬、设置平时成绩加分等手段,以强化学生心理上的满足感。
3应用效果
ARCS动机设计模型 篇6
关键词:ARCS理论,高中物理,学习动机
ARCS学习动机模型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M·科勒(John M Keller)教授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该模型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科勒认为,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四个主要因素,即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 和满足 (Satisfaction), 取其每个英文单词的第一字母 ,简称为ARCS。该模型主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国外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有效性已被证明, 将ARCS学习动机模型应用于物理教学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它将对学生学习动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应用ARCS学习动机模型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ARCS理 论模型 ———注 意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是思考如何吸引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抽象、枯燥、晦涩难懂的,很难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通过ARCS模型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1)可以有效唤起学生的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探索的开始,只有学生感觉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会更用心地关注和研究。创设有趣、新奇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压强教学时,我用一只玻璃水杯,然后装满水,用一张厚纸板盖在杯口上,迅速把杯子翻转过来,杯口朝下,此时罩在杯口上的纸板并没有掉下来,同学们看后,很纳闷(正常情况下,纸板应该掉下来,这次怎么会不掉呢? 什么原因? )。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实验所吸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可以顺势引出本节课的主讲内容———压强。本节课中,同学们听得很仔细和很认真,最后终于找出了纸版不掉的原因,也就明白了压强的真实含义。
(2)可以有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是强化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师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让学生明显自感知识不足以解决时,才会产生探求欲望,集中注意力。比如,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悬疑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拔高问题难度,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 也可以引领学生在探求知识过程中, 自我生成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如,在讲波的传递相关内容时,讲完波是通过介质传递的基本概念后, 我让学生关注讲桌上的玻璃罩(该玻璃罩内部已经抽成真空),让大家来试听玻璃罩中响铃的声音,结果学生发现,还是能隐约听到响铃的声音,为什么? 难道声音不需要介质也能传递? 难道刚才的结论不正确?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家开始热烈讨论……
2.ARCS理论模型 ———关联性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应注意发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能力相结合,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独立建构物理概念、规律。教师可以采用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理念,从而开展有意义的物理学习。如,帮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合力与力的分解的物理事件;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引入测力计秤物体重量,讲解超重与失重现象。这些措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和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ARCS理 论模型 ———自 信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只有自信的人才会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不同的成功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保持对成功追求的渴望。如按学生的个人能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从学生个体情况出发,分配学习研究任务等,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可以成功,培养他们的自信。
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目标要求和标准,让学生自主向目标努力,并能最终成功。其次,设置多元的成就标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或教师提供一些比基础稍难一些的题目,让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后,又能准确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我感觉能力“非凡”。最后,教师应该及时反馈信息给学生,你们的学习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你们不但有能力而且很努力,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学生的自信心大增,会更努力地探求新的物理知识。
4.ARCS理 论模型 ———满 足感
有效的物理教学,就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满足。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体验到成就感。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应用新知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或真实的实践过程,理解、掌握、运用新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相同的评价标准,为学生创造自由、公平的学习氛围,明确自我认知,找到不足,努力进取,缩小与别人的差距。
ARCS动机设计模型 篇7
关键词:ARCS学习动机模型,口语教学,策略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总目标中提到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 情感态度一级目标包括动机兴趣和自信意念 (教育部2012) 。积极的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起正迁移作用, 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导向功能。“ARCS学习动机模型”以激发学生自信心和提高学习满意度为目标, 由美国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教授Keller首次提出。许多专家对该模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如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多媒体网络技术外语教学研究和激发听力学习动机研究等。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口语较薄弱, 更需要教育工作者采用“ARCS学习动机模型”, 寻找学生的关注点, 提升学生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ARCS学习动机模型”
Keller教授认为,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有四个主要因素, 即注意 (Attention) 、关联性 (Relevance) 、自信心 (Confidence) 和满足感 (Satisfaction) , 简称为ARCS。该模型侧重激发学习动机, 因此, 教师教学应围绕学生兴趣和关注点, 唤起学生的注意;学生易于掌握与旧知有关的新信息, 教师应该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 按照“最近发展区”原理设计问题, 保证学生获得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学习自信心、自我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ARCS学习动机模型”在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ARCS学习动机模型”, 结合农村初中英语口语的学情, 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策略, 发挥该模型的有机性和统一性, 突破农村口语教学的瓶颈。
(一) 注意策略
在设计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时, 必须考虑集中注意原则———唤起学习者的注意, 将注意引到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上, 尽量避免分散注意力 (盛群力、李志强2000) 。重视注意策略的摸索和实践, 可打破沉寂的传统课堂, 培养学生探究、思索和专注的思维品质。
1. 捕捉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兴趣
农村初中学生因环境的局限性, 缺乏在实际生活中的操练, 对口语学习提不起兴趣, 因此, 教师开展口语教学面临很多阻碍因素。笔者在激发学生英语口语兴趣方面采用以下教法: (1) 利用英语兴趣课观看“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 (2) 观看动画电影, 开展短剧大赛; (3) 学唱英文歌曲, 搭建“英文好声音”平台; (4) 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Morning Re port活动; (5) 在讨论中提升思维品质; (6) 分角色扮演, 体验真实情境; (7)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活动设计有明确的中心目标。
2. 激发学习者探究的态度
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生生互问、辩论和课后探究等形式为学习者创设宽松、紧凑和充实的课堂环境。课桌椅的不同布置有助于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益, 教师可采用四人一组、六人一组和圆桌讨论等形式打破常规教学课堂结构。
【案例】主题任务
围绕新世纪英语8A U4 L2 For or Against Keeping Pets的中心话题, 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可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
(1) 通过上网搜索、翻阅书籍和做问卷调查列举饲养宠物的好处和危害, 并完成表格整理信息 (表1) :
(2) 整理所搜集的信息, 课堂上以不同形式汇报和分享观点:
(1) 个人展示。学生可收集图片、照片、视频和案例故事等, 主动与同学交流。汇报形式可采用实物展示和PPT介绍等;汇报者与其他同学形成互动, 进行深入探讨。
(2) 四人小组合作。每个组员先做好材料准备, 在组内进行展示。小组再进行商讨、筛选和分工。小组长布置任务, 分析员筛选信息, 设计员汇总信息并制作PPT, 汇报员展示小组的成果。每一小组都要求参加, 小组长计分作民主评价。
活动二:
在班上开展主题为For or Against Keeping Pet的辩论赛, 参赛选手查找资料, 做好精心准备, 其他学生可协助正反方辩手补充信息。
3. 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需要采用教学技术维持学习者的有意后注意并促进选择性注意。如学生在阅读口语情境文本时, 教师可在文本中穿插问题, 对材料做深入的剖析。在呈现对话情景图时, 教师可使用教鞭、光标笔和红色圆圈等强调突出部分。在操练句型时, 可使用粗体、斜体、不同的颜色和下划线等显示关键信息。教师也可以利用抑扬顿挫的语音和生动的语言实现学习者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二) 关联性策略
实施关联性策略最基本的手段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与他们过去的经验或以前学习的知识或某种利益相关, 让学习者了解学习的近期和远期意义, 感到所学内容在现在或将来会很有用处, 或者有利于实现自己的某种理想 (郑明雪2004) 。刺激回忆先前习得性能是加涅“九大教学事件”中的第三项, 是许多教学者运用频率较高的教学设计原则。利用旧知发挥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旨在激活原有知识。
1. 提供增强学习者动机的情境
根据动机的来源, 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不需要靠外界的奖励和惩罚来维持, 因此更具有持久性, 是促使学习者取得成就的根源。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外部动机指人的行为受外部力量的影响, 在短时间内有较显著的作用, 当目标实现后, 学习者的动机水平立刻下降。教师可以采用强化和归因理论将外部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2. 促进学习者学习动机
强化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相互配合使用的, 不是割裂的 (葛玉敏2011) 。教师应对学生的小组合作、角色扮演作及时的强化。自我效能感的获得使学生对自身和学业充满信心, 有明确和科学的规划。教师应选择难度适中、富有挑战性的对话任务, 既可以让学生表现出高度的活力, 也可以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减少低落情绪。良好的归因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和奋进的品格。
3. 组织适应性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等确立教学目标, 处理教材文本, 营造学生可接受、能快速适应的教学情境, 揭示问题的表面特征, 分析深层结构, 实现知识的近迁移和远迁移。
(三) 自信心策略
从外因角度, 教师应提升教学素养, 发挥电教手段的先进性, 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从内因角度, 教师应帮助农村学生消除极易出现的紧张、自卑和脆弱等不健康心理, 从心理上战胜自己。
1. 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 提高学习者的成功期望值
根据“皮革马利翁效应”, 教师应对每个学生充满不同层次的期待, 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并暗示自己确实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为回应欣赏者的期许和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开发潜能, 形成“期望—信心—拼搏—成功—自信”的积极效应, 实现成功的积累。
2. 提供学习者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学习的机会
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活动实行有效的自我监控, 使自己了解在什么情况下, 运用什么知识与策略, 就可解决有关的学习问题, 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练国铮2000) 。首先, 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自律、自我约束的意识;其次, 教师应做好示范, 并寻找学生身边适宜的榜样。教师是学生学习参考的直接对象, 相比较教师而言, 同学的榜样作用更有感染力。同伴之间易产生互相关心、学习和效仿的良性竞争局面。
3. 帮助学习者达到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喜欢体验和挑战, 倾向于选择有一定难度但在自己努力范围之内可以实现的目标。反之, 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经常会选择较易实现的目标, 逃避失败带来的挫败感。首先, 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实现目标的能力, 授之以渔;其次,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等设定相对应的目标, 给予鼓励和奖赏, 使学生能够发展非智力因素。
(四) 满足策略
学习者经过设定任务、激活旧知和尝试应用, 会产生心理期许:能获得成就感、自我肯定和他人的嘉许。内部肯定和外部嘉奖能使学习者维持学习动机, 优化归因方式, 易采取自我监控学习行为。
1. 为学习者的成功提供强化手段
学习者必须通过练习的及时检测和有效反馈得知自己的学习行为是否具有价值。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提供多样化的练习。此外, 教师有效积极的反馈也是提高学生满足感的重要途径。
2. 实行外部奖励
教师需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 发挥外部动机的助推作用。如将Morning Report的表现纳入平时学习的考核, 占期末成绩的40%;学生制作口语技能观察量表 (表2) , 由自评和师生评价构成, 每天根据评价要素逐一评价, 形成纵向跟踪;每个月组织表现优异的学生参加“×月沙龙”活动;根据学生的口语阶段表现, 授予“×月金话筒”的称号。教师还应重视奖励机制的长期实行, 赢得学生的信任。
3. 重视认知评价
教师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形成性评价应用力度, 创设民主和宽松的评价氛围, 突出学生个体在形成性评价中所发挥的学生自评作用。
四、结论
“ARCS学习动机模型”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和扎实的实践基础, 为解决农村初中英语口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思维。该模型的有效性在国内外多个学科领域都得到了教学实验的证明。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科研价值:激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通过联系激活学生的旧知, 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感受, 形成有自信心、肯钻研和肯创新的英语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葛玉敏.2011.从学习动机理论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J].科技信息, (35) :386-387.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练国铮.2000.试谈学习自信心及其培养[J].吉林教育科学, (1) :24-27.
盛群力, 李志强.2000.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63.
ARCS动机设计模型 篇8
目前, 网络课程成为教学的一种新的形式, 为学习者进行时时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网络教育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机制, 教学过程缺乏直接的交流和沟通, 从而使学习者的积极性不高。基于以上问题, 网络课程的设计应该在注重知识的传达的同时, 注意传达的方式, 即要注重教学设计的方法和原则。在此提出基于ARCS动机理论模型的网络课程设计, 旨在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ARCS动机模型简述
Keller经过研究, 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分为4个部分:注意 (Attention) 、相关 (Relevance) 、自信 (Confidence) 和满意 (Satisfaction) , 称之为ARCS模型。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需要引起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和兴趣;让学习者知道该学习任务与其密切相关;该任务难度适中, 使学习者保持信心完成该任务;在完成任务中, 学习者能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1) 注意。注意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维持注意力。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 利用提问、实例和比拟等适当的挑战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问题设置的趣味性, 从而利用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2) 相关。让学习者明确学习任务与自己有关联, 让其认识到学习活动与他们过去的学习有关联, 让其了解学习的近期和远期意义。
(3) 自信。自信也是学习者有效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 自信来自有意义的成功。因此, 学习任务要难度适中, 让学习者获得有意义的成功感, 从而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
(4) 满意。要维持学习动机, 学习者需要从学习过程中得到满足, 一般是通过对成功行为的奖励达到。在教学的设计中, 为学习者提供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并及地的给予适当的奖励, 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
2 基于ARCS模型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教学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学习情境, 组织好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模式的各要素, 形成一个良好有序的教学系统, 从而更好地促进网络课程的发展。根据ARCS动机模型, 重新审视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将动机的因素融入教学设计中,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ARCS模型, 结合网络课程设计的各个要素, 整合出基于ARCS模型的网络课程设计模型, 如图1:
2.1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阶段
(1) 学习需求分析。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由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 也就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网络课程设计之前应该明确教学对象, 针对教学群体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 调查分析出学习者的需求。根据需求构建网络课程, 对课程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2) 学习者特征分析。分析学习者特征, 了解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变量以及社会心理特征, 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笔者建议网络课程中设置学习者初始能力测试、学习风格测试和学习心理调查问卷模块。学习者提交测试后, 根据学习者的测试结果给出适合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建议。教学者获取学习者的特征信息, 适时地调整教学设计。同时, 学习者可以根据本身的学习特征和网络课程给出的建议, 适时地调整学习方法, 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
(3) 确定教学起点。通过分析学习需求、教学内容等确定教学的起始点, 把握教学设计的目标。
以上3个步骤是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阶段, 该阶段的分析明确了学习者的基本信息, 从中明确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为设计动机策略做好准备。在网络课程中添加一个Keller编制的《ARCS努力与兴趣问卷》, 教学者根据学生的动机调查结果, 可以确定动机的激发重点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2.2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阶段
教学设计的实施阶段, 即为动机策略的设计和执行阶段, 在此依照动机策略的设计和执行方法来简述教学设计的实施。
(1) 注意。在讲授课程前呈现教学目标, 目标的表述尽量地具体实例化或以问题地形式出现, 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选择教学策略时要根据学习者的特点, 让学习者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保持注意力。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 在教学开始前呈现给学习者一些与课程有关的资源, 或提出惊奇的不确定的问题, 从而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者设计多条教学路径, 并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将知识点以有逻辑性的问题列出来, 层层递进, 促使学习者保持学习的注意力。利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通过媒体的合理安排,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习者利用已学知识讨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
组织教学资源应注意各类资源的有效组合, 利用网站的特点提供清晰的导航, 逐步引发学习者的兴趣。注意课程中的本质性资源与相对较低的非关键性资源的合理安排, 利用明暗、颜色、大小、位置、形状等的对比来吸引学习者进行选择性的注意。
网络环境下教学工具主要有网络浏览器、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等,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者的有意注意。
教学过程中, 知识点的呈现采取不同的方式, 重要的对象、观念等以直观的形式呈现, 对重要的概念举例说明, 使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个案研究等。
网络课程中的教学视频的呈现应该接近课堂教学的形式, 消除那种只有PPT和声音的视频, 视频中应该有教师的活动, 语言体态的变化, 师生的互动等, 让学习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注意力, 也注重了学习者的情感培养。
(2) 相关。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告知学习者新课程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技能的基础上的, 学习者可与先前知识进行对比, 找到关联性, 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
采用情境教学策略和协作式教学策略促使学习者建立认知关联。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 促使学习者利用已学知识去发现和探究新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工具, 组建协作学习小组, 针对不同的主题展开协作交流学习, 使学习者感到是学习整体中的一员, 消除学习者的情感压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一些重要活动的实施过程, 指导教师应在线与学习者互动, 适时地提示学习者, 让其明确该活动对他们学习和未来的重要性。
(3) 自信。课程进行前, 教学目标中应该表述清晰、富有鼓励性并与教材恰当地融合;向学习者呈现该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案和自我评价的手段, 给出适当的例子作为学习者今后学习的目标参照。
给学习者提供难度适当的任务, 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 采取支架式的教学策略, 提供适当的支架知识, 并考虑学习者的能力、成功机会等因素来设计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优势, 非线性的组织教学内容, 根据学习者学习前的测试, 分不同的学习组, 学习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 让学习者担当不同的角色或领导小组的活动, 让其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活动中增强自信心。
网络课程中设置一个学生学习电子笔记, 让学习者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疑惑, 提交给教师, 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 个别的指导解答。另外, 提供适当的测试, 并给予适时的评价指导, 引导学习者正确的归因, 增强自信心。
学习课程前, 让学习者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提交给教师, 教师给予及时和适当的反馈指导, 帮助学习者学会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活动和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学习者完成适当的目标, 获得有意义的成功, 从而获得自信。
(4) 满意。满足感的获得主要有两个路径, 一是学习者自身能力实现的满意, 学习者通过课程的学习感觉到自身的能力有所提高;二是外部测评获得的满意。
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适时地给出反馈和适当的奖励有利于学习者满意感的获得。笔者建议在设计网络课程时, 设置小组学习中学习者参与的活跃程度记录系统, 记录学习者的参与学习的时间、发言多少等信息, 根据参与的积极性给出适当的奖励, 比如类似于QQ经验值的增加。在论坛讨论区, 教师应对学生的疑问和学生的思想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 给予适当的言语鼓励和学习导向。
2.3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评价阶段
网络环境下教学评价要对教学设计的各个要素进行评价, 并且要注重过程性评价, 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对学习者、教学者、学习资源和教学设计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对学习者进行评价, 从而为学习者的继续学习提供动力。对学习者评价主要对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对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达标测试、作品完成情况等的评价实现;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态度、交互性、资源的利用程度实现。
对教学者进行评价, 主要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活动进行评价。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的指导中教师的行为进行评价, 评价教师是否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协助、监督、鼓励;是否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等。
对学习资源进行评价, 主要可以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框架结构的灵活简明性、教学课件的科学性以及交互界面的可操作性进行评价。
对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设计的动机策略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阶段性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测试, 随时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的态度, 收集学习者对课程设置的建议。
2.4 修改
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反馈信息适时地调整教学活动, 教学反馈是网络课程评价的重要环节, 将评价及时地反馈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 及时地对教学活动进行修正和引导。教学结束后对教学设计进行总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目标, 调整教学活动的设计。
3 结束语
Keller的ARCS模型阐述了动机设计的过程及方法, 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简易可靠的系统方法。在此, 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 将激发学习者动机的策略融入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构建了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结构化模型, 希望给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教学者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内容及教学的具体环境灵活地使用该模式。
摘要:ARCS动机模型包括注意、相关、自信和满意4个部分, 基于此动机模型并结合网络课程的特点, 将动机设计的策略融入教学设计, 提出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模型, 以期为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ARCS动机,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动机策略,学习者动机
参考文献
[1]张志刚, 朱世美.ARCS动机模型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08 (8) .
[2]郭德俊, 汪玲, 李玲.ARCS动机设计模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1999 (5) .
[3]陈世友.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 2007.
ARCS动机设计模型 篇9
【关键词】高职英语 学习动机 ARCS动机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地不断发展,高职英语作为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纵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生源的复杂性直接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在此之前从未接受过全面的英语词汇和阅读训练。此外,许多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以我所任教的4个班级为例,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英语AB级,获取毕业文凭;2.通过“专升本”考试,提升学历;3.别无选择,必须服从学校安排,学习这门公共必修基础课。由此可见,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主要是工具型动机和外部动机,而源于自身对英语的兴趣,渴望提高英语水平的内部动机表现很弱。
ARCS动机模式在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方面为高职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和本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了ARCS动机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从而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实效。
一、ARCS动机模式理论综述
1983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凯勒(John. M. Keller)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式》一书中首次提出ARCS动机模式。该模式以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加强系统化教学设计为目的,提出了动机激励的四要素:“注意力(Attention)、相关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满足感(Satisfaction)。” 首先,注意力包括集中和维持两个方面。注意力的集中指个体常会被新奇的、不确定的事物所吸引。这种感官吸引能使个体在短时间内接收指定对象的最大化信息。注意力的集中是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基础。然而,当这种新奇感消失后,注意力强度也随之减弱。只有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探究行为或更深层次的兴趣,才能使这种注意力长时间维持。因此,注意力的维持是动机在知识习得以及建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其次,相关性指的是学习内容与学生自我价值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包括两种类型:目的相关性和过程相关性。目的相关性指的是学习中带有相关的功利性质和实用性质。当学习内容成为学生达到未来生活中某一目标的手段时,学生的动机就会被激发,这就产生的目的相关性。而过程相关性对动机的影响则与教学环境紧密联系。再次,自信心是指学生相信自己,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凯勒认为自信心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及保持学习动机就必须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否则,即使引起了注意力并产生了相关性,如果学生没有某种程度的自信心以及自我了解,他们也无法达成成功的认知活动,也有可能放弃学习任务。最后,满足感是学习者在认识周遭环境过程中所展示的一种愉悦体验,一种对个体心灵状态、学习成效进行自我衡量时所获取的欢愉感受。满足感能让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动机,并保持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满足感是学习动机的基石,因为满足感确认了学习者的个人努力在整个学习过程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学习者的经验价值。
二、ARCS动机模式与英语教学的联系
ARCS动机模式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过程如下:“1. 引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2. 让学生理解学习任务与自我价值之间的相关性;3. 给予学生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4. 让学生体验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ARCS模型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基本环节:“1. 导入;2. 呈现教学内容;3. 引导学生参与;4. 评价;5. 后续活动。” 基于学生的身心特点,ARCS动机模式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是一项连续的、动态的工作。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导入引起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建立起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并建立自信心,通过各种教学评价获得满足感。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这些动态的、连续的环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分析学生的需求、兴趣、学习基础等因素,找出每个环节要处理的中心问题,总结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注意力、相关性、自信心和满意度这四个因素是一个整体,没有主次之分,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使学习者丧失学习动机。因此英语教学任务的设计与系统实施要充分考虑到这四个要素,忽视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导致英语教学实施的无效或失败。
三、ARCS动机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创新大学英语》是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所有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训练有机融合,旨在全面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本文以《创新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为例,详细论述ARCS动机模式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1.导入阶段——引起注意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注意力必须被激起并维持。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导入环节设置一个新奇的、不确定的、开放式的话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及求知欲。与此同时,在导入环节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而且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给予每一个学生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
以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为例,我曾在一节英语课的教学设计中,将‘My favorite movie设为主题,利用学生对好莱坞电影感兴趣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前设计一份介绍自己最喜爱的电影的材料,并在课堂最开始的导入环节,由每位同学站在讲台上与其他同学分享、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电影。当这位同学介绍结束后,其他同学可以针对他的发言进行提问和评价。在这个导入环节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之间通过对各个电影的介绍,一方面熟悉了与电影相关的英语名词,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观点的热情。
2.教学内容呈现阶段——呈现相关性。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后,他们很有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必须学习这些材料?”“学习这些材料和我们的兴趣或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这就涉及到相关性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积极回答就是寻找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熟悉性,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
以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为例,我曾在一节英语课中以“Commercial”为主题,并在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了一段Iphone的广告视频,当学生们对这则广告发表完观点后,我将关注点转移到“Cell phone”上,并向学生抛出一个开放式话题——“学生是否可以在学校使用手机?”。随后,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为每一位学生安排不同的角色,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发表对这一话题的观点。我通过提出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以自然的方式将广告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在话题的谈论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产生共鸣,找到话题的熟悉感,有了强烈的表达欲,实现了由学生生活经验向教学内容的顺利过渡。
3.学生参与阶段——激发自信心。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并产生相关性后,学生还必须相信他们具有成功完成学习任务的可能性,否则,即使引起了注意力并产生了相关性,他们也有可能放弃学习任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维持学生对成功的渴望。
以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为例,在英语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会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内容后,向他们抛出一些有难度而学生又能解答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能力“非凡”。与此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会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积极反馈,忽略他们一些细小的发音、语法方面的错误,鼓励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4.评价及后续活动阶段——体验满足感。当学生的学习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与学生的期望一致,并且这一后果是积极的,那么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因此,满足感所导致的最主要结果即是持续性动机。而影响满足感的因素主要有:强化和反馈、内部奖励和认知评价。
首先,在强化和反馈方面,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进行强化,并使教师了解教学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提问、随堂测验、学生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实施强化和反馈活动。而在这些反馈活动中,教师可以用表扬,正面性的反馈或象征性的奖励来实现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强化。
其次,在内部奖励即学习成就感方面,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问题情境虽然可以由教师提出,但是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情境更有意义。所以,教师在进行英语课的教学设计之前,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学生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及时地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学习成就感。
最后,在认知评价方面,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在某一阶段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及他们的进步情况。以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为例,我在英语教学方面统一采取期末测试与档案袋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一方面,期末测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英语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档案袋记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逐步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更加愿意在体验、参与和交流的过程运用英语,掌握英语的学习技巧,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
四、结语
ARCS动机模式为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学习动机激发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使教师能够通过了解影响学生动机的组成因素,分析学生的动机强度状况,确定动机激励的重点和策略,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输出效果。其重点在于兼顾学生的内在个人因素和教学环境的外在因素,将个人条件、环境、教学设计与学习成果等因素组织在一起,使学习者更好地参与教学互动。由于这一模式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因此它对于教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动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但是,正如凯勒本人所提到的,这一模式是一个灵活的启发性模式,并不是一个针对所有教学情况的处方性模式。因此,教师应该在具体应用这一模式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及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形成个性化的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Keller J.M.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1983.
[2]贾冠杰.高职英语教学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郭德俊.课堂动机教学模式概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8,(01).
ARCS动机设计模型 篇10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授课模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MOOC、微课堂、翻转课堂等花样繁多的授课模式令人目不暇接,不断推翻人们对课堂的固有认识。MOOC使学生摆脱时间、空间和身份的限制,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微课堂将课堂时长缩短到5~10分钟,利用时间的碎片化,维持学生注意力,加强授课效果。新的授课模式表面看种类繁多、类型多样,但其本质是对传统课堂的革新。教师利用新的教学媒介和授课方式将课堂的掌控者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教学设计从学生的需求、偏好和学习体验等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作为传统课堂典型代表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要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是很多英语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将ARCS学习动机模型引入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受到认可的解决方案之一。在ARCS模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足感四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转换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促进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动机设计是Keller教授ARCS理论中的核心部分,它的执行包含一个完整的体系。他认为,动机设计的主要过程有四个,即分析动机问题、设计动机策略、执行策略以及评价策略执行的效果。因此,为有效地将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引入到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设计中,科学直观地评价动机策略在教学中应用的效果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由于ARCS动机策略设计的多因素性和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的多样性,本文将层次分析法引入到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执行结果的评价中,发挥其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优势,为大学英语精读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客观可比的参考结果。
2 ARCS模型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的背景
ARCS动机模型的创立者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John M Keller。ARCS动机模型是在价值理论和期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基于这样的一种基本假设:如果人们认为活动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自身具备积极获取成功的态度时,人们在活动中就会有更高高度的积极性。Keller将上述心理学理念引入教学设计,将学生学习动机的生成归因于四个动机过程,注意力(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感(Satisfaction)。这四个因素之间既是层次递进关系也是等高关系,具有可循环性。
在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中,注意力主要指教师通过使用与精读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奇人异事或新鲜观点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教学媒介的变化,语音语调的变化,幽默的使用等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切身性主要指教学设计要满足学生的学习目标需求和学习方式需求。英语精读课的中心任务在于通过“读”文章带动“听、说、写、译”的练习,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将课程中心任务与学生学习目标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并向学生说明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同时,教师应为教学任务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讲和小组讨论等,迎合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需求。另外,教师走进学生生活,将学生个人经验融入到教学中。
自信心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活动难度的控制上。为学生设计与其能力匹配的课堂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培养成功意识和学习主动性,树立对自身学业能力的信心。
满足感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学生使用新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如讲授精读课本中的文章之后,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分角色扮演、为故事设计新结局或主题辩论等活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由教师给出公平的整体评价,同时分析个体在活动中的进步表现和有待提高的方面。教师的中肯点评与鼓励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的效果。
由以上分析可见,ARCS动机模型作用于英语精读课程的实践层面,教师从心理层面的动机生成机制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在ARCS模型视角下,动机的激发不是最终目标,能够有效地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体验学习的满足感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迁移才是最终目标。因此,对教师所采用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有效评估是ARCS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
3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及实例分析
20世纪70年代,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萨迪教授首次提出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该方法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模拟人的决策思维过程,以解决多因素复杂系统,特别是难以定量描述的社会系统的分析方法。AHP的最大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针对非定量分析的简便方法。是根据具有递阶层次的目标、子目标(约束条件)、部门等评价方案,采用两两比较来确定判断矩阵,然后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系数,最后综合给出各方案的权重(优先程度)。层次分析法包含四个基本步骤:①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②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③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④计算组合权向量。最后得出的组合权向量结果即可作为决策的定量依据。本文选取L省某财经高校英语专业3名教师采用的基于ARCS模型的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验证将二者结合的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3.1基于ARCS模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在ARCS动机设计模型指导下,根据大学英语精读课的教学特点与内容,构建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3.2 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设某层有n个因素,X={x1,x2,…,xn}。比较它们对上一层某一准则(或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在该层中相对于某一准则所占的比重。上述比较是两两因素之间进行的比较,比较时取1~9尺度。用aij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比较结果,则
A称为两两比较矩阵。
成对比较矩阵A=(aij)n×n满足以下性质:
根据如图1所示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层次结构模型,由专业能力强、从教多年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对各层次平行选项间进行两两比较,获得成对比较矩阵。如第二层B的各因素对目标层A的影响两两比较结果如下。
由此可得两两比较矩阵:
基于ARCS模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综合评估的两两比较矩阵共有17个(一个4阶,16个3阶)。
3.3 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
单层判断矩阵构造后,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ξ,然后将特征向量归一化处理,获得同层各评价指标相对于上层某一指标重要性的排序权值,此过程即为层次单排序。构造的判断矩阵应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由一致性指标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比值确定,当CR<0.1时,则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在合理范围,否则应对其进行修正。其中,CI=(λmax-n)/(n-1),CR=CI/RI。对于阶数不大于2的判断矩阵已具有完全一致性,无需再进行一致性检验。
通过计算得出模型中17个两两比较矩阵B,C,D层各指标对应的特征向量ξ(各层指标单排序权重)。
表1为模型中B层四个指标的单排序权重:
表2为C层12个指标的单排序权重:
表3为D层3个指标的单排序权重:
3.4 计算组合权向量并求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
根据上一步骤得出的数据,3个英语精读课教学设计方案的总得分为:
教学设计方案1:0.357
教学设计方案2:0.250
教学设计方案3:0.389
通过比较可知,教学设计方案3的得分(权重)最高,教学设计方案1的得分次之,教学设计方案2的得分最少。通过权衡可判断教学设计方案3为最佳教学设计。
4 结语
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得出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执行结果的准确评估。评估方法科学准确,有效地将主观判断因素转化为可用于计算分析的客观数据。评估结果可应用于横向比较精读课程各平行班间不同授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设计的执行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间可以有针对性地交流教学经验,互通有无,提高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也可将其用于纵向评价,教师可在教学中尝试精读课程的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对执行结果进行评估,形成最优教学设计方案,提高自身授课效果和教学水平。作为科学直观的评价方式,该模式还可推广到其他类型的大学英语课程中,完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郭德俊,汪玲,李玲.ARCS动机设计模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91-97.
[2]陈俊翰,郑燕林.ARCS模型视角下小学单词教学游戏的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92-96.
[3]肖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8):47-48.
[4]刘爽,郑燕林,阮士桂.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2):51-57.
[5]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6]杨小彬,李和明,尹忠东,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配电网能效指标体系[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11):146-150.
【ARCS动机设计模型】推荐阅读:
ARCS动机设计06-04
ARCS动机模型10-10
ARCS学习动机模型09-29
发动机模块教学设计10-20
交流电动机调速系统软件设计-本科论文05-27
涡喷发动机可靠性增长试验方案的设计05-17
动机模式07-21
动机策略10-16
动机视角10-18
形成动机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