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逆反心理的引导(共11篇)
儿童逆反心理的引导 篇1
一、什么是早教
早教,广义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
一些国家出现提前开始学习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智力。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早期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开端。
目前大家对早教有一个错误的认知,以为学龄前教育就是早期教育,也就是0~6岁,然而目前我们各大院校的早期教育系所规定的0~3岁才属于早教范畴,大家比较认可的归纳为对0~3岁的孩子教育称为启蒙教育或者小童教育,4~6岁孩子教育为大童教育。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 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 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 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侧重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早教的意义
早教对于孩子成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例如有人认为,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其次,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大脑和生化的变化的。事实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的发育,反而会促进大脑的发育。专家表示,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独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也是宝宝获得智慧的最佳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国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对猫头鹰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它们的大脑产生持久的生理变化,这样它们在幼年学习到的技能也能保存到成年时期。科学家们引申说,对孩子进行的早期益智教育,也会在其脑海中留下永久印记。
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大脑的发育,包括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家庭环境、日常经历和身体锻炼。过去,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大脑的发育是由遗传决定的,拥有什么样的基因就发育成什么样的大脑,发育的过程遵循一个既定的程序。但现在越来越多人相信,早期经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大脑和特定回路的形成。婴儿第一次闻到妈妈皮肤传来的味道(嗅觉),父亲浑厚的声音(听觉),房间里色彩明亮的一件玩具的颜色(视觉),或者温暖大手的轻柔抚摸(触觉),这些感受都会传入大脑,共同塑造大脑回路的形成。
最后,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的黄金阶段。因为正常的大脑发育在3岁以前最快,出生时脑重量为370克,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占成人脑重的50%,而儿童脑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第一年末时,脑重接近成人脑重的60%,到第二年末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三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变慢。孩子在出生后2~3年内,良好的刺激对脑力的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展越快。在3岁以下,特别是在0~1岁,小儿的智能发展日新月异。
三、早教应遵循的原则
一般认为,早教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生活化原则。所谓生活化原则是指在对孩子进行早教时,最好运用我们身边现成的教材。生活中,现成的“教材”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而且孩子对他们非常感兴趣。让孩子阅读各种生活用品上的文字不但能培养他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其拓展生活空间。
第二,指导性原则。两三岁的小孩正处在观察、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但他们对行为的辨别能力还很有限,因此通过教他们识字阅读提高认知能力,也要注意指导性原则。孩子的格调要从小培养,从小事开始培养。
第三,兴趣原则。小孩的有意注意尚处于发展时期,其更擅长的是无意注意,家长不应该期望两三岁的孩子用意志和努力学习,但只要引起孩子兴趣,发挥出他们无意注意的优势,他们就可以较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活动。只要父母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创设很多教孩子学习识字和阅读的情境。
四、避免早教误区
父母在对小孩进行早教时,应特别注意不要陷入以下误区,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一,过分溺爱。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家长应该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让宝宝自己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采取正确科学的早教方法,家长就能让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避免走一些弯路。
第二,把早教等同于学习。目前,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至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开发体能、想象力、社交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象力和体能的艺术课比单纯的学习和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在早教中心报了很多课程。家长切忌以为学习越多的课程,越能让宝宝全面发展。其实这样只会把自己和宝宝弄得疲惫不堪。如果孩子喜欢课程内容,上课的时候就会特别积极和老师互动,进步也不小。如果早教课程报得太多,从表面上看是各有侧重,但对宝宝智能的提高并没有加倍收效,还会造成宝宝的大脑疲劳,不如悉心选择一两门宝宝喜欢的更有效。
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了解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一直在接受早期教育而没有任何进步的话,家长就不要怀疑孩子的天分,可能是作为家长的自己,没有了解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能做到以上一点,并选择一家专业可靠的早教机构,那么孩子一定会带给你惊喜。
孩子在家里和父母交流对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通过谈话、做游戏、做运动等方式实现和父母的良好沟通,让亲子关系更融洽,这样对于孩子以后注意力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都非常重要。早教机构提供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也能学到一些促进亲子互动的知识,是否参加学习还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需要权衡。
第三,把早教等同于教育训练。早教不是单纯地找老师给孩子上课额外强加给孩子训练,家长要做到“以情为先”、“以养为主、教养结合”,每天至少花一小时与孩子语言交流,与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良好互动等。
专家指出,婴儿从出生那刻起,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家长要关注并培养其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活动能力等。需遵循孩子发展规律进行早教,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关的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过早的早期教育开发只能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无端给孩子今后的发展增添压力,因此家长应谨慎选择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模式。
儿童逆反心理的引导 篇2
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儿童的智力开发,还能够影响其人格完善。就儿童阅读环境来说,阅读空间设计应该符合孩子们的行为特点及心理动态,达到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的作用。由于儿童的心理状况和身体情况不同于成人,因此怎样区别于传统儿童阅读空间,从儿童的心理维度出发,谆谆善诱,才是紧跟时代步伐的儿童阅读空间体验设计的关键要素。
1 儿童阅读空间的“色彩”设计
人类对色彩的反应与智力高低、文化程度、社会背景都没有直接的关联,最重要的是情感因素。一方面与成人相比,儿童对色彩的感知相对简单,大都凭借他们的自然反应,并且对鲜明色彩的感知尤为敏感。另一方面,儿童阶段的学习能力较强,鲜艳的颜色才能满足孩子对外界信息的需求。
(1)增加色彩的运用。相比形态而言,色彩所产生的视觉效应更加的主观,人的情绪和心理更加的容易触动。
(2)增强色彩的饱和度和对比度。成人的阅读空间以低饱和度的单调色为主,以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但由于儿童心理对色彩的天然感知,适度的强对比色彩搭配和高饱和度颜色比例能够促进儿童视觉感受的活力。
(3)适当增加暖色调的色彩。过暖的色调不仅不能使儿童在阅读是保持安静和专心,而且还影响他们的情绪、思维。不利于儿童对知识的领悟和吸收。所以应该采用比较柔和的暖色调。
2 儿童阅读空间的光设计
没有光也就没有我们所谓的色彩。大多数图书馆光环境的设计原则是以自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起辅助作用。光环境的优劣除了满足光线充足的条件外,为了保护儿童视力,减缓他们在阅读时的视觉疲劳,还要考虑均匀的照明、避免眩光的出现,需更加的注意采光条件。所以,在设计中,为了给孩子营造阅读的氛围,应把灯具的形态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形态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保证其功能性,还能起到较好的装饰效果,可以从空间层次来提高儿童的视觉感受。
3 儿童阅读空间中的“游戏性”
儿童阅读空间是一个多功能存在的.集合体,不仅仅满足儿童读书环境的舒适性,另外还能提供灵活多变的空间造型和变幻万千的空间布局,营造出多样的阅读环境,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需求,使孩子愿意参与其中。但儿童阅读空间的“游戏性”和常见的娱乐空间游戏性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常见的娱乐空间是以单纯的玩乐为出发点的,而阅读空间“游戏性”是基于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的,是在放松儿童心情的前提下,更好的引导孩子进入这个内看书学习,并不需要那么强烈的参与性。游戏能够满足孩子的天性,所以在儿童教育的问题上,人们一直主张“寓教于乐”的理念,儿童的空间感知和自我认知是通过游戏来获得的,游戏不仅能减轻长时间阅读带来的疲劳感,而且能够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游戏只是一种提高阅读兴趣的辅助手段,而不是阅读的全部。
(1)装饰画的应用。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装饰画不仅能够起到装饰的作用,还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其对阅读空间产生浓厚兴趣,增加孩子与空间的互动性。装饰画应该以儿童熟悉的卡通人物、寓言故事、家庭形象为主题,追求儿童阅读空间“趣味性”。
(2)陈设设计的应用。儿童的阅读空间应该有更多的人性化关怀,应该再考虑空间的布局特点和色彩搭配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儿童所处年龄阶段的审美、心理、需求等特点进行陈设设计。目的是营造一个适合孩子阅读心理的环境。
4 “趣味性”的儿童阅读空间体验
儿童在社会中是弱势群体,所以在设计儿童阅读空间时应充分考虑其人性关怀,而不是仅仅满足基本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对色彩分区、地面装饰和导向形式等方面进行改进,增强阅读空间的“趣味性”。
(1)色彩分区,色彩是吸引孩子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将阅读环境中不同区域进行色彩划分,不仅能够提升了空间的层次感还增加了趣味性。
(2)地面的装饰,室内地铺设计也能够增强空间的趣味性,地面在设计中往往是被忽视的模块,有趣的地铺设计可以在感官上对孩子形成视觉认知。
(3)导向形式的多元化,突破常规的导向形式,身处孩子的世界,重新认识空间导向的形式。
结语
儿童引导师的职业智慧 篇3
儿童影楼里的引导师每天都要接触很多大人和孩子,她们的工作职责是保证孩子在拍摄过程中的舒适与安全,同时她们也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随时要调动宝宝的情绪,帮助他们在镜头下“施展魅力”。
编辑亲历:引导师的4 场“魔术”
约一个家庭去儿童影楼拍照。小模特乐乐4 岁半,这个帅气的小家伙满脑子都是小主意。当
他站在白色布板上左顾右盼不肯配合时,引导师开始“发威”了:
第一场 诱人的交换条件
引导师端来一筐玩具,用绝对熟稔的姿态对乐乐说:“如果你会学小花猫的动作,我就允许你挑一个玩具玩。”小男孩的眼中立时充满了热情,“乐乐版”小花猫迅速到位。
第二场 要的就是“心动”
输掉一局的小男孩继续坚守阵地,任谁说都不肯脱掉袜子拍照。引导师装作不经意地说了句:“踩在大白纸上的感觉和踩在家里地板的感觉绝对不一样……”回头一看,乐乐已经开始脱袜子了。
第三场 和妈妈比赛
拍妈妈和儿子的合照,乐乐却扭身去玩身后布景家具。引导师说:“现在妈妈和乐乐都跟我学动作,要比赛的哦,谁学得好就拍谁。”小男孩回身,好奇地看着她扮兔子、扮飞机……很快就开始有样学样。
第四场 反其道而行
搞怪的乐乐板着脸不笑。引导师不劝他,反而轻描淡写道:“你别笑啊,绝对不能笑,说了别笑怎么还笑,真是的……”越说乐乐越笑得开心,那边摄影师已经咔嚓咔嚓抓拍数张。
这位引导师很快就得到了孩子的信任,顺利完成了拍摄任务。在6 年的工作经历中,她平均每天要接待四五组家庭,和各个年龄段、不同个性的孩子们谈判、玩耍、交心。她的心得,也许能够帮助你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孩子世界的种种“底细”。
1拍照是为了记录孩子生命中的自然和天真
八卦第一问:“有过这么多的拍摄经验,是不是所有的孩子你都能轻松‘搞定’?”(很快摇头)答:“也不是。有的孩子在家里经常被扔在玩具堆里自己玩,缺少和人的交流和互动。虽然习惯听从指令,但拍出的照片不自然,效果反而不好。相比之下我反而更喜欢淘气点的孩子,虽然不太配合,但捕捉到的照片反而生动许多
强求孩子要笑,看起来要乖,太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动,是在把孩子变成我们要求的那样,而拍照是为了记录孩子生命中的自然和天真,最可贵的就是再现孩子本来的状态。那个拍100 个宝宝,动作、表情都一样,拿着照片父母都找不到自己孩子的时代早已过去。
只有发自内心和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动作、神态才真正属于孩子。摄影师的工作就是用他的技术和高品质的照相机抓取这些真实的瞬间,哪怕是孩子大哭或者不高兴扔东西等等,都能丰富地表现孩子的个性特点,让人联想起一段段小故事。
2让孩子破涕为笑的“三不”原则
二问:“第一次来到陌生的影楼,很多宝宝一进棚就大声哭闹,有没有什么救场宝典?”答 :“不发憷、不发火、不着急。很多妈妈见孩子一哭心里就发毛了,就要抱。还有的孩子只要一哭,家里所有人都围着逗他,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感到更害怕。最好还是由一个人轻声安慰宝宝,带着他先熟悉一下环境,拿着玩具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再开始拍摄。”当宝宝哭闹的时候,引导师会用藏猫猫等孩子喜欢的游戏方式慢慢接近他,用夸张的体态和声音吸引他,用玩具“贿赂”他,等孩子不再抵触了,再用拥抱和接触让他感受温暖和亲近。
有的孩子害怕离开妈妈的怀抱,刚要把他放在地上,很快就手脚并用地爬回妈妈身上去了!脾气急的妈妈强行将宝宝扔在地板上,嘴里还呵斥着“真不听话”,惹得孩子哭个不停;也有特别心疼孩子的妈妈干脆直接抱起来,不再放下了。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妈妈能跟宝宝一起坐在地上,慢慢熟悉环境。引导师也加入其中,和宝宝一起玩耍。宝宝玩得高兴时妈妈可以悄悄离开一定距离,当然不要太远,万一宝宝突然之间要找妈妈,妈妈应当及时靠过去,让宝宝知道:妈妈在这儿,不会离开!
3最好的引导师永远是爸爸、妈妈
八卦第三问:“很多小婴儿拍照时还很小,有的还不会说话,怎么才能快速取得他们的信任?”答:“拉妈妈做同盟。小宝宝其实挺爱‘说话’的,他们的语言就是哭、笑等各种表情和身体姿势。哭的时候是很委屈,还是嗷嗷地假哭;笑的时候是嘴角向后咧地坏笑,还是憨憨地乐开了花……如果父母平时能多花一些时间和宝宝接触,了解他表情背后的需求和感受,那么最好的引导师其实就是爸爸、妈妈,我只是进行一些辅助工作。”
对小宝宝来说,妈妈身体散发出来的味道他最熟悉,也最喜欢,最好能让妈妈参与进来。
妈妈可要尽量吸引小宝宝的注意力,调动小宝宝开心的情绪。抚摸宝宝的身体,对着他讲话,玩具摇铃发出各种声音,嘴里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唱宝宝爱听的儿歌,帮助他“复习”刚刚学会的新本领……这些对小宝宝的拍摄都有好处。
4玩他的游戏和玩具,过他的生活
八卦第四问::“很多儿童摄影师私下里认为最难拍的要算周岁到三四岁的宝宝了。这个阶段,宝宝们特别喜欢对着大人干,你有什么心得?”答:“要想了解这么大的宝宝心里想什么,就要玩他们的游戏和玩具,过他们的生活。这就叫欲进先退。放开些,让自己像个‘小孩子’或‘小丑’,无论是一起游戏、互动、模仿,都能激发孩子的好奇,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热情。例如,好多孩子不喜欢戴帽子,总是要把帽子摘下来扔了。我索性拿过来戴在自己头上,大声炫耀:‘我的帽帽真好看!我可不给别人戴!’这下宝宝可是追着想要戴了!”
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年龄小的宝宝不妨先和他玩些游戏,对年龄稍大的孩子则要先进行沟通,聊一聊孩子的情况,比如在哪里上幼儿园,平时喜欢玩什么游戏等等。在游戏的天堂里,尽量为孩子搭建一个又一个剧情,让孩子真正融进去,不再注意到有摄影师在场。
大多数宝宝喜欢玩球,滚来滚去的,抓不着,想到哪儿就到哪儿;喜欢别人出其不意地打喷嚏;喜欢藏猫猫;喜欢吹泡泡……甚至喜欢看着你“倒霉”而幸灾乐祸。一旦通过游戏产生了互动,拍摄情绪就很容易调动起来。
千万别忘了小时候看叛逆的孙悟空一跃而起时心底的崇拜和欢呼,千万别忘了我们身上也有很多孩子气的东西。
引导师提示
各个年龄宝宝引导技巧
1一两个月大时,宝宝的笑只是一种反射,不是能引逗出来的。可以拍他睡觉、进食、哭闹、打哈欠等小动作。引导视线时把颜色鲜艳或色彩对比度强的物品,如颜色鲜艳的玩具、气球、红布等,放在距孩子20 厘米左右,太远或太近都看不清楚。
2三四个月宝宝迅速地长大了,可以在大人的帮助下坐、趴和做一些简单的动作,逗弄时会发出笑声。可以对着他笑,学着他发出“咯咯、呱呱”的声音,还可以碰碰他的小脑袋,摸摸他的小肚子,拿颜色比较鲜艳的或者会响的玩具在他面前晃动。动作要快,这时宝宝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
3半岁的孩子可以独坐一会儿,对喜欢的道具可以自己抓、抱一下。可以用羽毛拂一下他的小鼻子,摸摸他的小脚丫,用少量的温水轻轻喷一下!
4七八个月大的宝宝对声音刺激比较敏感,可以轻摇能发出声响的玩具来吸引宝宝的视线。对宝宝说一些问候、夸赞的话,如果你们交流得“热烈”,宝宝还能和你咿呀对话呢!
5八九个月大的孩子喜欢扔东西,再让别人捡起来,他开始具有模仿能力。可以利用一些发声玩具、绒球、硬塑圈串铃等,引逗宝宝,同时不断地和孩子说话,赞美宝宝,还可做一些鬼脸等动作来让宝宝微笑。
6一两岁的孩子对吃很敏感。有时候拿糖果、葡萄干“收买”一下,就能让孩子们乖乖地完成任务。
72岁的孩子模仿性特别强,喜欢穿大人的鞋子,玩大人的东西,比如电话、碗碟等等,最好向父母了解一些孩子的喜好,投其所好。
8两三岁的孩子已不再对各种悦耳的声音产生强烈的兴趣了,放下大人的架子,和孩子玩在一起,才能抓拍到生动有趣的镜头。
93岁以后的宝宝就懂事多了,知道了拍照是怎么回事。适时地赞美和鼓励非常管用,能让宝宝们更配合。
106岁的孩子开始觉得自己长大了,对故意夸张装出的洋相已不屑一顾。对付他们最理想的办法,是真诚地交谈,找出共同语言。
三至六岁儿童心理特征及引导重点 篇4
一、三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引导重点
【心理特征】
1.三岁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对一切都觉得那么的新奇,那么的不可思议,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特征。
2.三岁儿童有突出的群聚心理,渴望融入人群之中,特别愿意和岁数相仿的同伴交往,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更渴望和其他小朋友交往。
3.三岁儿童有突出的模仿心理,喜欢模仿别人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比如,学会说“拜拜”,像大人那样打电话,学着做各种有模有样的动作,模仿看书看报、写字画画,等等。
4.三岁儿童有突出的情绪支配心理,说笑就笑,说哭就哭,全然不能用理智支配行动,而且还有强烈的依赖情绪。
【引导重点】
既然三岁儿童有这样的心理特征,那么教师应该扮演多种角色:一个耐心的“保姆”、一个合理的“调解员”、一个大度的“忍耐者”、一个热情的“鼓励者”、一个高效的“促进者”。比如,针对孩子的好奇心理,教师可将儿童认为的所有好奇的事物编成游戏,如将手机、小车、动物、房子等图形剪成两半,和儿童玩拼图游戏。针对孩子的群聚心理,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领孩子们和其他人相识、说话,共同学习和玩耍,教给孩子在各种环境和场合中和人交往的基本礼仪和常识。针对孩子的模仿心理,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玩耍等习惯,真正让好习惯伴随孩子的一生,成为他性格塑造的部分“原料”,甚至延续到他以后人生的分分秒秒中。针对孩子的情绪支配心理,教师不能急躁,应该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最大程度地敞开心灵,彼此碰撞、信任和接纳,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通过一些柔软灵活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明白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
二、四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引导重点
【心理特征】
1.四岁儿童有突出的活泼好动的特征,爱说、爱问、爱跑、爱动手、爱玩,而且喜欢有挑战性的动作,如不走平顺的路面,喜欢游戏,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顺从听话。
2.四岁儿童有初步的形象思维,可以给事物进行简单分类,能够联系已有印象进行说话等。
3.四岁儿童由情绪支配逐渐过渡到有意行为,比如,能够按照成人的要求去做一些事情,接受成人布置给他们的一些简单任务,在游戏中能简单地进行角色分配,也能控制自己的游戏行为。
【引导重点】
一是要注意引导四岁儿童观察周边世界,因为四岁儿童的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了,所以把他们的生活视野扩展至更为广阔的范围,从学校周围开始,逐步拓展至街道、超市、公园等,以此发展儿童的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五种认识能力。
二是注意发展儿童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例如,针对“家”这个互动主题,可以设计诸多开放与可选择的活动:学习待客,通过剥橘子、剥鸡蛋、倒茶水,等等培养文明礼仪;通过拼摆食物拼盘,培养创造性思维;通过制作贺卡,激发互助互爱的情感……
三是可以通过游戏促进儿童的认识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判断能力。比如,在“跳竹竿”的游戏中,可以培养孩子协作能力;在“包饺子”游戏中,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在“打陀螺”游戏中,可以体会到美、规则和力量……
三、五至六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引导重点
【心理特征】
1.五岁以后的儿童好奇好问、思维活跃,有着很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学心。
2.五至六岁儿童喜欢动手,喜欢自己动手尝试拆卸、探究等活动。
3.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4.有意行为进一步增多,逐步有自己的主见,荣誉感、自卑感、嫉妒心、好强心等都比以前年龄更加显露。
【引导重点】
根据五至六岁的儿童心理的发展,教师应特别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事件、节日、仪式,经过创造性的开发与整合,变成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包括各种生活经验、物品的性能、事物的因果关系、道德行为准则等。比如,上下楼动作要轻,玩耍时不要伤害别人,过马路时要靠边或走人行道,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等等。
五六岁儿童已经有某些兴趣倾向,同时独立性也有较大发展,可以引导幼儿养只小动物、画画、捏泥、看书、做拼装游戏等等。所有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引领孩子们学习生活自理、活动自理、积极和周围人相处,注重培养孩子全面的运动能力和说话能力,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教师的责任在于创设丰富而活泼的幼儿教学情境,不断地打开活动的边界,打开游戏的边界,打开教学的边界,力争使孩子们成长的地方,成为“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摘要:面对三至六岁儿童,教师的责任在于创设丰富而活泼的幼儿教学情境,不断地打开活动的边界,打开游戏的边界,打开教学的边界,力争使孩子们成长的地方,成为“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关键词:心理特征,引导重点,课堂大天地
参考文献
[1]程晓云.清华附小的“活德育”[J].教师月刊,2013(2):12.
谁来引导儿童阅读 篇5
在出版行业,政府主管部门与出版人也正在积极应对常态化发展新形势。而少儿出版作为我国出版业增长最快、效益最好的门类,再一次受到关注。少儿出版受关注不只是因为发展潜力大,更重要的是,少儿出版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一代人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正因如此,近几年,政府主管部门从政策层面强化了行业的专业性引导,加大了对少儿出版物市场的整治力度,并对出版社出版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少儿图书进行曝光与处罚。2014年年底,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召开了全国少儿出版工作会议,重点研究部署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儿出版、促进少儿出版繁荣发展的举措。在主抓内容生产方向的同时,也加大了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力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除了在“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全民阅读活动中,把少儿读物列为了重点,更是在2014年启动了“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活动,并大力推动儿童基础阅读工程。
而在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引导作用的出版人,更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在这方面,少儿出版人的道德感和使命感要更强。正如蒲公英童书馆总编辑颜小鹂在采访中所说,现在阅读环境是越来越好,有好的环境一定要把好的读物配备进去,所以我们出版人的责任就是以专业的态度、职业的良心和素养,对我们出版的每一本书都认真对待,绝不辜负读者的信任。
儿童英语学习的家庭引导策略 篇6
1 儿童英语教育的误区
长期以来, 英语教育把儿童等同于“小大人”, 用成人的二语习得方法指导儿童的英语学习, 过分强调语言自身的规律, 忽视儿童天生好动、自控力差、思维能力不如成年人的特点。在学校课堂上, 活泼好动的儿童被要求保持基本不变的姿势长达40分钟, 家长的课外辅助作用常常只是监督儿童英语单词和句型的听读和抄写, 造成不少儿童的英语学习长时间停留在字、词、句的枯燥识记和背诵上。这不但打击了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 而且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儿童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概念从而建立英语思维的习惯。
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学习英语越早越好, 有条件的家庭早早就把孩子送去各种英语培训机构。但每周上一次课, 其余时间在家中却没有得到必需的复习巩固, 而且校外培训班普遍的做法也是强调单词和句法的记忆。还有不少家长迷信外教, 以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外教, 就能练就流利的口语。他们不知道这样一个事实:能进行语言教育的人绝不仅仅是会说这门语言, 还应该有相应的语言教学资质。
2 相关理论
关键期假说认为语言的习得有一定的关键期, 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春期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包括了儿童期。语言在儿童期是极富神奇色彩的, 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可以在短时间内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并掌握之。这也是为什么移民年龄越小, 越能掌握当地语言的原因。在心理学上, 如果在儿童的语言学习关键期内恰当地引导儿童的语言学习,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在语音语调的学习上, 关键期内开始学习的儿童比成年才开始的人更能获得纯正的口音。所以, 儿童学习英语的早期阶段, 听、说应重于读、写。
学者们还发现, 儿童学习语言和成人是不同的。母语习得方面, Brown认为儿童的母语习得有规律, 从牙牙学语到双语连用, 再到电报句, 最后是成熟的语法句。Foster-Cohen也认为儿童的语言学习有规律, 他们甚至连犯错都有共通之处。二语习得方面, Mclaughlin研究发现, 无论何种语言学习环境, 儿童的句法发展都有很高的一致性。他认为, 双语儿童的语言习得发展和与其对应的单语儿童的语言习得发展基本一致。Fransois Gouin认为, 儿童的语言发展并不是一个错误结构越来越多的发展阶段, 也不是早期阶段比后来阶段错误多的一种语言。任何阶段, 都有系统。所以, 一系列有联系的句子是很容易被感知的。语言是思考的手段。Jean Berko也认为, 儿童不是以一系列分离的互不相干的项目来学习的, 而是有完整的系统。
综上所述, 儿童的语言习得, 包括二语习得, 都有自身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和规律。反映到英语学习上也是一样的, 儿童的英语学习的教育和引导要符合这些特点和规律, 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家庭环境下的引导策略
3.1 从儿歌入手
让处于语言学习关键期内的儿童尽早开始学习英语, 最可靠并且最有效的启蒙手段就是唱学英语儿歌。和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一样, 刚开始的儿童英语语句简单, 句法结构单纯, 词汇贫乏, 而语言浅显, 多处反复的英语儿歌把正确的语法、词汇和儿童的口语结合起来, 形成规范的、朗朗上口的且易于记忆的歌曲, 适应儿童发展的水平, 能很快被接受。在这个过程中, 只要发音和旋律正确, 对意义理解到位就可以。除非儿童主动问到, 否则, 不必解释语法或句法。但必须播放由本国语者唱诵的版本, 给儿童输入地道的语音语调, 为将来的地道发音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计划每周学一首:周一至周五每晚睡前听着入睡, 早上听着起床, 周末则朗读歌词, 实现从旋律到文本句式, 从用耳朵听到用眼睛看的转变, 为以后逐渐进入文本阅读做好准备。这样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坚持一年左右, 儿童便可以建立良好的英语语感, 并开始建立英语思维习惯。
这种引导方式是很多家庭都可以做到的。即使是英语水平不高的家长, 也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学习而达到目的。比如下面这两首儿歌:
The Hello Song
Hello, hello,
How are you today?
Hello, hello,
How are you today?
I’m fine, thank you,
I’m fine, thank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how about you?
Hello, hello,
How are you today?
I’m fine, thank you,
And how about you?
The Feelings Song
Verse 1:
When it’s sunny, I am happy,
When it’s rainy, I am sad,
When it’s lunchtime, I am hungry,
Time to eat, yummy!
Verse 2:
When it’s noisy, I am angry,
When it’s stormy, I am scared,
When it’s bedtime, I am sleepy,
Time to sleep, good night!
第一首儿歌对于零起点的儿童来讲, 不费丝毫的力气就可以学会。它对儿童没有压力, 旋律简单上口, 易于唱诵, 可以轻易地将儿童引入英语的世界。第二首主要是对形容词的识记, 加上两个简单的句型。但句型不断反复, 一周下来, 学会也是毫无压力的。通过每天的坚持, 一段时间后就积累了很多单词和句型, 为进一步看懂视频及字幕做准备。
3.2 用动画视频作为从听力到阅读的桥梁
在用儿歌打了一年的基础之后, 儿童已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大量英语基本句型和日常单词, 英语思维也逐渐成形, 这时, 可以用较儿歌更为复杂一点的动画视频来引导进一步的英语学习了。视频的句式可以由简到难, 内容要活泼有趣, 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 时间长短从5~10分钟一集开始, 直至经典的迪斯尼电影。比如非常经典的《粉红小猪妹》 (Peppa Pig) , 每一集五六分钟。纯正的英语发音, 剧情贴近儿童生活内容, 语言风趣活泼, 深受儿童喜爱。每看完一集, 儿童便对其中的内容耳熟能详了。仍然可以计划每周一集。通过视频了解了具体内容后, 周一到周五每天听着入睡, 听着起床, 家长同时可以要求孩子跟读。此时的听力阶段, 通过不断反复非常熟悉的内容, 儿童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更多的复杂句式和更多的单词。周末就可以直接朗读视频的脚本了。才学一年英语的孩子发现, 自己竟然能流利地“长篇”朗读了!这样的朗读无疑极大增强儿童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比如, 下面是《粉红小猪妹》的第一集脚本:
I'm Peppa Pig.
This is my little brother, George.
This is Mummy Pig.
And this is Daddy Pig.
Peppa pig.
Muddy Puddles.
It is raining today.
So, Peppa and George
Daddy, it's stopped raining.
Can we go out to play?
Alright, run along you two.
Peppa loves jumping in muddy puddles.
I love muddy puddles.
Peppa.If you jump in muddy puddles, you must wear your boots.
Sorry, Mummy.
George likes to jump in muddy puddles, too.
George.If you jump in muddy puddles, you must wear your boots.
Peppa likes to look after her little brother, George.
George, let's find some more puddles.
Peppa and George are having a lot of fun.
Peppa has found a little puddle.
George has found a big puddle.
Look, George.There's a really big puddle.
George wants to jump into the big puddle first.
Stop, George.I must check if it's safe for you.
Good.It is safe for you.
Sorry, George.It's only mud.
Peppa and George love jumping in muddy puddles.
Come on, George.Let's go and show Daddy.
Goodness me.
Daddy.Daddy.Guess what we've been doing.
Let me think...
Have you been watching television?
No.No.Daddy.
Have you just had a bath?
No.No.
I know.
You've been jumping in muddy puddles.
Yes.Yes.Daddy.
We've been jumping in muddy puddles.
Ho.Ho.And look at the mess you're in.
Oooh...Oh, well, it's only mud.
Let's clean up quickly before Mummy sees the mess.
Daddy, when we've cleaned up,
will you and Mummy Come and play, too?
Yes, we can all play in the garden.
Peppa and George are wearing their boots.
Mummy and Daddy are wearing their boots.
Peppa loves jumping up and down in muddy puddles.
Everyone loves jumping up and down in muddy puddles.
Oh, Daddy pig, look at the mess you're in.
It's only mud.
从脚本本身来看, 句型已经不少了, 对于只限于学校学习的儿童来讲, 很有难度。但对于在家庭环境中有先期儿歌的句型储备, 加上视频直观帮忙的儿童来讲, 无论理解还是朗读, 都毫无问题。
3.3 阅读从绘本开始
相比于一开始就进行绘本阅读的儿童, 经历了儿歌以及视频打基础的儿童在绘本阅读的道路上, 步子就迈得快多了。此时, 家长陪读或帮助也会显得容易得多。一些特别简单的绘本或是系列绘本的初级阶段基本可以快速掠过。但仍然要根据不同儿童的个体情况, 用足够的耐心, 不断引导、陪伴, 坚持从简到繁, 从易到难, 鼓励加表扬的原则, 让儿童享受轻松愉快的阅读, 同时建立深入学习英语的极大信心。下面是《体验英语》 (level 1 set A) Mother Bird。
Mother Bird is looking for a worm.
Up in the tree, the baby birds are hungry.
Mother Bird looks and looks for a worm.
Here comes a worm.
Mother birds sees the worm.
Here comes a cat.
The cat sees Mother Bird.
Mother Bird sees the cat.
Up goes Mother Bird.
Up, up, up, goes Mother Bird.
Mother Bird goes up to the baby birds in the tree.
The worm is for the baby birds.
这篇绘本的句型比视频简单很多, 加上每一页都有图和粗体字帮忙, 有视频练习基础的儿童阅读起来基本没有困难。这样, 从第一级开始, 逐级深入, 逐渐进入书面语的阅读, 为以后大段大段的故事阅读打下基础。这个阶段, 有英语基础的家长可以通过亲子共读, 增强家庭阅读氛围, 还可以做一些适当的和内容相关的对话练习及读后讨论。
3.4 其他策略
首先,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之间有一个很长的过渡期, 在儿童身上表现为沉默期。所以不要急于让儿童开口说, 要有足够的耐心, 但同时要对输入的可理解的量有足够的坚持。在这一点上, 要恰当地利用家长的权威, 引导儿童坚持每天英语听读的输入, 同时多鼓励多表扬, 让儿童英语学习在可控的玩乐气氛中循序渐进, 千万不可拔苗助长。
其次, 语言是一门用来沟通想法和学习知识的工具, 所以要还原它作为工具的本质。当它被作为工具用来学习具体的知识, 传递相应的文化观念时, 它的习得就会变得自然而然。所以不要过于强调语言本身的句法和语法, 而应以听、读、说和以实际应用为主。儿童的可塑性强, 他们易于接受挑战, 如果家长能在家庭环境中用心创造英语运用的氛围, 儿童的英语学习自然会水到渠成。比如, 每天规定一定时间的英语阅读, 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 然后模仿书中的句子排练英语小短剧或用英语 (同样是由易到难) 讨论读后感;在家中设置英语角, 进入的成员都要用英语交流;去英语国家旅游, 让儿童实际运用所学……还可以找几个同伴, 一起学习比单个学习更容易坚持, 效果也更明显。
4 总结
儿童英语学习能否事半功倍, 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引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 了解儿童语言习得的特点, 通过可控的玩乐手段, 坚持让儿童尽早开始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是必不可少并且有效的。家庭英语学习环境下的引导策略为家长们提供了可操作的英语辅助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Brown R.A First Language:the Early Stages.Cambridge[M].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2]Foster-Cohen S H.An Introduction to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M].London.Longman, 1999.
[3]Mclaughlin B.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Childhood[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1984.
[4]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Third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5]Teaching plan for kids of 3-7.[EB/OL].http://www.eslkidstuff.com.
[6]杨红梅, 刘伟.儿童语言习得与英语教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4 (97) :116-118.
[7]柴媛媛.英语儿歌中的语言像似性与英语教学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 2012 (1) :80-81.
引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策略 篇7
一、多措并举,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们为什么喜欢看电视呢?是因为电视节目能够吸引他们, 对很多孩子来说, 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能很枯燥, 如果强制他们阅读, 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要引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首先要让他们喜欢儿童文学。例如:本人所带的班级是从一年级开始带的, 在低年级阶段, 我就经常为学生朗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我希望这些故事能伴随他们成长, 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引人入胜的朗读中, 学生渐渐知道了丑小鸭是怎样成为白天鹅的, 白雪公主是多么的善良, 三毛受过多少苦难, 这些故事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接着, 我让学生轮流在自己的学习小组内讲一个故事, 每组每天一个人讲, 其他人听。这些故事可以是长辈讲的, 也可以是自己从其他渠道听到的。这样一来, 学生就有了阅读的动力, 一段时间之后, 我们班的学生都爱上了读书。
二、精选好书, 推荐阅读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需求都是不一样的, 教师应当重视这些差异, 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例如:我校二年段的教师就能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给他们推荐儿童读物, 因为他们正处于知识的渴求期, 对许多东西如天体宇宙、自然世界等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 每天都会有好多新的“为什么”。教师让学生家长带学生去购买注音版《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的秘密》等书, 鼓励他们自己去书中寻找答案。三年段的教师把《伊索寓言》《阿凡提的故事》《福尔摩斯探案集》等作品介绍给学生, 他们读得有滋有味。四年段的教师从上学期开始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名篇, 引导学生阅读 《水浒传》普及本, 结果许多孩子都着迷了, 有些学生甚至还看完了《水浒传》原著。五年级的教师经常结合课文内容为孩子推荐文学作品:读过《蜜蜂》, 向学生推荐《昆虫记》, 看了《狱中联欢》, 告诉学生《红岩》的内容, 不知不觉中, 学生读过的书越来越多了。
三、注意引导, 陶冶情操
儿童文学能教会学生好多道理, 但是儿童文学中那些深层次的东西, 学生是不容易读懂的, 此时, 教师就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读懂儿童文学作品的真善美。记得一年级时,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听完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后, 告诉我:她很想和小矮人交朋友, 因为小矮人善良, 很有爱心。我认为, 一个经常阅读童话的孩子, 长大以后是不会成为一个狠毒自私的人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儿童文学中学会审美。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教授曾经说过:“一个很少阅读童话的民族, 他们的审美趣味是会有问题的, 整个民族缺少一种诗意的状态, 就连造房子、设计桥梁都会有问题!”我很赞成他的观点。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会给孩子带来许多美好的东西。如, 《丑小鸭》这个故事就让孩子们知道在困境中不要绝望, 只要不懈努力, “丑小鸭”也会成为“白天鹅”。一个童年的时候从来不看童话的孩子和从小读着童话长大的孩子, 他们生命里会有很多东西不一样。儿童文学的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四、监督评比, 形成竞争
正确引导儿童画画 篇8
一、培养儿童学习画画的兴趣, 开发儿童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1.儿童是因为兴趣而画画, 画画是他们内心感受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画画是人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形式, 哪怕是婴幼儿时期的涂鸦也是如此。因为兴趣, 他们用手中的画笔认知和描绘着他们所看到的世界, 有时, 他们会画得极其简单, 可能是几条线、几个点或几个符号, 但已足于表达他们的思想。
但是, 儿童画画的兴趣会受环境、年龄的增长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所以, 有经验的老师就要懂得如何培养儿童形成持久学习画画的兴趣, 并使之逐步形成各自的风格、特点。
2.引导、培养儿童学习画画的兴趣, 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 引导儿童学会观察生活。
(2) 适时开设各类视觉艺术作品欣赏课, 通过欣赏, 能够培养儿童学习绘画的兴趣, 引导儿童感悟一些优秀作品的内在思想, 并从中学到一些相应的知识与技法。
(3) 在指导儿童学会相关绘画技法的同时, 还要引导儿童养成独立完成作品的习惯, 因为只有自己动手作画, 才能真正从中产生乐趣, 并长久保持画画的兴趣。
只要孩子始终保持对美术的浓厚兴趣, 便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潜移默化中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
二、注重儿童作为儿童画创作主体的作用, 尽量让他们少参加无实质意义的绘画比赛, 多创造条件展示他们的作品
儿童画的创作主体是儿童, 因而他们创作的作品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常常显得天真浪漫, 有时怪诞奇异, 经常让人难以理解, 但有时又美得让人羡慕, 叫人憧憬。但是, 现在许多老师和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各类绘画比赛中获奖, 想尽办法影响和帮助儿童画画, 因而许多获奖的儿童画作品, 并不完全是儿童自己所画, 一些作品像是小孩在说大人话, 相当多的作品只是在技法上做文章, 很少有体现儿童内涵和心理感受的作品, 甚至有些作品, 从构思到制作, 几乎是成人包办的, 儿童成了傀儡。
第一, 现在的儿童画赛, 常常被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主导着。
许多画赛的策划者或举办者都带有一定的商业目的, 一些学生家长、指导老师对儿童参加比赛也有着很强的功利目的, 还有些家长是盲从。
其实, 儿童学习画画不是为了比赛, 为了获奖, 只不过是他们内心喜欢而已。他们学习画画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的功利性, 许多孩子是被迫或被误导的。而长期在这种模式下获奖的儿童, 不见得以后在美术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 况且儿童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美术精英或专业画家, 而是美术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第二, 关于儿童绘画比赛获奖作品的评选。
评判一幅儿童绘画作品, 单从画面的表面效果来看是很难做出正确评判的。况且, 儿童画画之想象力和创造力较之绘画技法更应该受到重视。而现在的情况是:几乎所有的评奖只看表面效果, 忽视儿童内在创作意图;只重视结果不重视创作过程。其实, 一些没有成人干涉, 画面较为简单的儿童绘画作品, 经过认真观看或与创作者交谈后你会发现那是多么优秀的作品!
儿童绘画作品的展示对于儿童本人和其他人来说是极其有意义的, 它不但会让儿童远离功利性比赛, 而且当儿童看到展示中他们的作品时, 往往会感到和集体融合为一体了, 认为他们的参与给他们带来了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常常会增加以后参与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绘画的兴趣。并且, 随着年龄的增大, 有些儿童害羞或者不愿意展出自己的作品, 这时老师就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与安慰。
三、引导儿童画画, 要尊重儿童自然成长规律
儿童学习画画, 由于身体、心理、智力等发育程度的不同, 大体上要经历几个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法是把儿童学习绘画的发展过程分为涂鸦期、有意味涂鸦期、象征期、图示期、写实期五个阶段。由于儿童身体的发育程度不一致, 故每个发展阶段并没有统一、清晰的分界线。
1.2~5岁。这个时期的儿童, 通常是以简单的符号、线条、不规则图形, 画其生活中所见所闻。从幼年开始, 儿童就做标记, 用他们所能得到的各种材料乱涂乱画。通过乱涂乱画, 儿童“给这个世界做了一个记号”。这种涂鸦的行为对儿童来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学习活动。通过涂鸦, 儿童慢慢地意识到用一定的视觉语言词汇, 他们可以把握周围的环境, 随后有些儿童渐渐地摆脱了信笔乱画开始进入有意味的追求阶段。随着儿童智力不断的以发展, 作画的主动性、目的性加强了。
2.6~8岁。当儿童到了6周岁以后, 他们开始创造出很多有差异性艺术作品。这个时期的儿童, 通常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 他们通常会把自己喜欢的人物或物体画得大而突出, 并且有时会涂上他们喜欢的颜色, 他们选择色彩的标准并非是和原物的颜色相近, 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去的。当然,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会改变他们对颜色的选择, 并较为客观地使用颜色, 但此时的画已经开始失去某种天真。
3.9~12岁。儿童到了9岁左右, 就进入了所谓的“视觉写实期”。9岁的儿童, 正处于转型期, 画画的随意性还比较强, 对线条、造型、色彩等方面的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虽然, 有的儿童不到9岁就能感觉到比例、透视现象的存在, 但相当多的儿童要到十一二岁以后才能作出相对客观的判断, 并且对明暗光影、造型结构关系有了相对正确的理解, 并逐步有了整体与局部的概念。
这个时期的儿童, 仍然充满着好奇和富有创造力, 但他们即兴绘画的能力与热情已消失了许多。他们学会了更加谨慎, 也开始具有一定的社交意识并对其他同龄人的意见显得更加敏感。因此, 转型期阶段的儿童, 他们的感知判断和分析推理能力发育还不健全, 并且程度不一, 所以这个时期的教学更需因人而异。
4.13岁以后。儿童到了13岁左右, 其思维能力慢慢地接近成人, 逐步有了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 看待问题也相对较为“理性”, 这个时候就可以进行系统的专业训练。因而, 此时开始学习素描是最佳时期。有了一定的素描知识后, 孩子开始学习卡通漫画、专业色彩等知识会显得更为轻松了。但此时, 他们还不具备较为“理性”分析、比较、推理等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过系统的素描、色彩以及相关专业的科学训练与正确引导, 他们会慢慢地学会解决这些问题的。
四、结束语
儿童画, 应该是以儿童为创作主体所完成的绘画作品。它是儿童自娱自乐的产物, 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因此, 任何人, 包括老师、家长不要过多地去干涉儿童画画, 应该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画画的时间与空间。
参考文献
[1][清]石涛著.周远斌校.苦瓜和尚画语录.山东书报出版社, 2007.
[2]吴冠中.美丑缘.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3][美]艾尔·赫维茨, 迈克尔·戴著.郭敏译.儿童与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8.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儿童逆反心理的引导 篇9
笔者通过积极探索, 利用空闲时间用问卷调查、召开班会、谈心等方式调研, 再结合自己所学的心理学专业知识, 初步发现了初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一些原因, 随之也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下面就这个问题的形成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教育者的因素
1. 在学生班级管理教育过程中, 一部分教师往往采
取不科学的方法, 对学生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 并时常采取大声呵斥、过度批评、随便留校、强制检讨等手段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因此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对抗、消极情绪, 拒绝接受教师的教育, 拒绝认同并执行教师提出的建议和要求, 甚至出现敌意对抗。
2. 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 有时候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期望过高, 超出了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提出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需要及期望自相矛盾, 这两种情况往往也会让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最终结果是导致他们不配合教师的教育。
二、学生自身心理和生理局限性的因素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促使初中生在心理上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力。然而, 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 自身的年龄和认识水平有限, 知识经验甚少, 导致他们对教师的教育这一方式存在一定的不理解。有关抽样调查表明, 初中生因受自身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不足的影响, 常会把教师对他们的关心认为是自我独立的束缚, 把教师对他们的管理认为是发展个性的阻碍, 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不予理解和支持, 因此常常出现反抗的心理。
三、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发展的方法
1.“爱”学生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 初中生的情绪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随着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 他们的心理活动不再像以前那么单一了, 但还远不如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初中生在这个阶段, 会对周围的刺激表现得过于敏感和强烈, 常因为小事而导致情绪的波动。在这个时期, 教师的正确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必须全心全意去“爱”学生, 时时刻刻关注学生, 出现问题要及时与学生交流, 站到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循循善诱, 时常以表扬优点为主, 包容学生的不足。教师的管理还要做到民主, 理解学生, 信任学生, 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
2.“待”学生
教师对待学生应该“宽松”些, 这里的“宽松”是指多一些信任和正面鼓励, 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要积极调查, 处理问题要做到公平、公正, 教师的管理要做到言而有度, 讲究艺术。教师在班级管理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之间建立友好关系, 常以表扬优点为主, 激发正面的积极性, 让每一名学生自觉地克服不良行为, 还可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让每一名学生在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前提下逐渐进步。特别是后进生, 包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 鼓励他们的优点, 让他们相信自己, 信任自己, 使其逐渐地自认为是好学生, 当学生自认为是好学生时, 就会按照好学生的标准自我约束, 吸烟、逃学、上课不注意听讲等行为自然会得到更正。
3.“教”学生
自我意识的高涨和独立意识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两个重要原因。首先, 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 他们希望在公众面前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 追求独立和自尊, 但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实现时, 就产生了过于偏激的想法, 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教师和家长的管理, 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教师正确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爱心, 以表扬学生的优点为主, 激发正面积极性,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其次, 随着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 他们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 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 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这时, 教师除了对学习方面有要求外, 还应对学生有承担班级责任和部分社会责任, 承担某些道德责任以及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要求。
4.“学”教师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要教育学生, 就要加强自身修养。在工作上爱岗敬业, 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生活中严于律己, 时刻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去影响学生;在业务上不断进取;在教学中表现出自己丰富的知识。只有做到以上几点, 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让这种形象去感染学生, 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 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 让学生进行效仿, 形成良性循环;从自身的学习和进步中引导学生, 从而从源头上有效防止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如何正确引导儿童学习钢琴 篇10
[关键词]儿童 兴趣 钢琴学习
在当今社会,伴随着大众艺术欣赏能力要求的提高,人们也更加关注儿童阶段音乐教育的发展,故而在社会上兴起了一股“钢琴热”。然而,除了少数天生对钢琴极感兴趣的孩子外,大部分孩子都抱怨“学琴苦”。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愉快地学琴、有兴趣地学琴,笔者从以下方面展开探讨。
一、了解儿童学习音乐的特点
儿童期是学习音乐的黄金时期。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最负盛名的小提琴与钢琴等器乐演奏家帕尔曼、梅纽因、海菲斯等人都是在3~5岁之间开始学琴,在幼儿阶段奠定了扎实的“童子功”,令他们终身受益。音乐大师莫扎特在4岁时就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
根据有关年龄阶段音乐发展主要特征的归纳表明:儿童0~1岁,对声音做出各种反应;1~2岁,自发地、本能地“创作”并唱歌;2~3岁,开始能把听到的歌曲片段模仿唱出;3~4岁,能感知旋律轮廓。如此时开始学习钢琴演奏,可以培养绝对的音高感;4~5岁,能辩识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5~6岁,能理解和分辨响声与柔和之声。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式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6~7岁,在歌唱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明白有调性的音乐比不成调的音的好听;7~8岁,能鉴赏协和与不协和音程的能力;8~9岁,在歌唱及其演奏乐器时,节奏感觉较过去好;9~10岁,节奏、旋律的记忆改善了,逐步具有韵律感,能感知声部旋律;10~11岁,和声观念建立,对音乐的优美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和判断能力。可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都有相应的音乐发展能力,同时能窥见随其年龄增长而得以发展的音乐能力也在不斷提高。
钢琴学习有利于儿童手指、身体动作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并且钢琴也需儿童的听觉、触觉、视觉、运动觉等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在儿童时期接受的音乐技能训练对其以后的音乐能力发展有深远影响。我们应掌握儿童音乐学习的特点,依据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音乐能力特点,秉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来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
二、培养与发展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才是学习的动力。凡是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去学习、探究,其学习过程也显得非常轻松愉快。学习钢琴也是如此,怎样培养与发展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呢?
1.了解每一个孩子。有些家长对于孩子学习钢琴的期望值过高,希望并规划孩子要在某阶段考钢琴多少级。这就给他们的学习中带来了很大压力,逐渐把他们对钢琴的主动性学习转变成了被动性练习。待孩子厌倦甚至讨厌练习钢琴,家长就把最终原因归结为孩子缺乏“音乐天赋”等原因。这样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兴趣”与“天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天赋”是先天的,由人的遗传素质决定。每个孩子最初在音准、旋律、节奏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他们开始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对于孩子来说,培养他们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则更显重要。作为教师和家长,一定要首先了解孩子是否喜欢音乐,是否喜欢钢琴。如果孩子不喜欢,就不要勉强。同时,还要了解孩子的性格。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去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与发展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在钢琴学习过程中,指法及音阶练习都很枯燥,虽然他们有强烈的的好奇心,但长时间的枯燥练习会使他们心生厌烦。如果不注意其兴趣的培养,一味强逼,不仅厌倦情绪强烈,甚至会厌恶练琴。儿童对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事物很容易接受。在钢琴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培养与发展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①在示范弹奏标题性乐曲时,最好先用形象的语言或采用讲童话故事的形式,将乐曲的内容、情境生动讲给孩子听,激发他们学习这首乐曲的兴趣。②儿童有喜爱表现、喜欢得到赞扬的特点,可采用各种方式鼓励他们练琴,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③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通过相互观摩和交流演奏,不仅丰富了舞台经验,还锻炼了心理素质、培养了表现能力,也能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并找出与别人的差距,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克服急躁情绪,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儿童在学琴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难点,如手指僵硬、无法放松、折指或不完成作业等。这时要克服急躁情绪,切忌训斥孩子,或粗暴地掰着孩子的手指触键等,这会使他们的自信心丧失,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且可能导致厌学。因此,可以首先应该告诉他们:学习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如何面对它、解决它;同时给孩子讲解一些动作的窍门,让他们找感觉,达到游刃有余地掌握钢琴弹奏技巧的目的。在学琴的过程中,当孩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能一味指责他们,而应该耐心地寻问没有完成的原因:是因为没有练琴,还是遇到了困难?我们要与学生一同分析问题,克服困难,盲目急躁与训斥只能事与愿违。
四、布置作业科学性、合理性
儿童学琴存有个体差异,因而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要求教学方法上要因人而宜,在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作品表现要求上也应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因此,布置作业的时,要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给不同程度的孩子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层次的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对练琴的兴趣就更浓了。切忌超能力、不切实际地布置作业,这不仅挫伤孩子学琴的积极性,也给他们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总之,只有在正确了解儿童的基础上,遵循愉快教学的原则和科学的育人方法,减少他们学琴的心理负担,不断培养和发展其学习钢琴音乐的兴趣,才能提高弹琴的“琴趣”,从而正确引导他们学习钢琴。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黄莉莉.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儿童逆反心理的引导 篇11
一逆反心理较强的小学生的主要表现
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顾名思义, 是其对某个人、某件事产生了极其厌烦的心理, 进而导致其态度、行为故意违背教师、家长的期望。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在家里的主要表现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家长让他这样做, 他偏偏反着做或者冷漠对待; (2) 对家长的一些做法, 要么没有缘由地激烈反抗, 要么爱答不理; (3) 在家很少主动与父母沟通, 要么沉迷于网络游戏, 要么一个人发呆静坐, 沟通意愿不强; (4) 对家长的很多教导显得非常不耐烦。以上仅仅是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在家里表现的几个方面, 还有的同学有更严重的表现, 他们面对家长的严厉训导, 会选择更极端的方式来应对。
逆反心理很强的小学生, 在学校里的表现有: (1) 在学校里, 教师安排的事情要么反着做, 要么对老师的安排置之不理; (2) 对一些先进的学习榜样, 进行无端的语言攻击, 或者根本否定这些榜样优良的学习态度、习惯等; (3) 对教师宣传的真善美的事例充耳不闻或者充满鄙视, 不信任老师的话; (4) 在课上, 爱挑战老师的权威和忍耐性; (5) 在学校, 与大部分同学的关系往往不太和谐, 但却与爱跟老师反着干的同学关系较好等。
这部分逆反心理较强的小学生一开始可能仅仅觉得与教师反着做很威风, 但是, 长此以往, 将严重影响这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且严重阻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不利于其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态度。从长远来看, 逆反心理有可能严重影响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那么, 要正确引导逆反心理较强的小学生, 就要调查清楚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 明确其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二调查逆反心理较强的小学生的家庭情况, 分析原因
孩子往往是家庭的缩影, 孩子在学校的种种逆反表现, 跟学生的成长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所以, 教师需要通过走访、打电话等方式与孩子家长沟通, 进而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 分析出孩子逆反心理较强的原因, 从而找到对策, 因材施教。
比如, 班级有一名逆反心理很强的同学, 他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 上课还爱出“洋相”, 喜欢挑战老师权威等。刚开始遇到这样的孩子, 老师也被折腾得欲哭无泪。后来, 老师经过走访以及打电话等方式, 了解到该名同学的爸爸在他还没有上学时就已经出国务工, 至今已经快五年了, 他平日里主要与妈妈为伴。但是, 他妈妈白天要去窑厂工作, 很少有时间陪他, 只有早饭、中饭和晚上的时间。平时, 由于这名同学的妈妈与其奶奶关系不好, 所以, 她基本上不与奶奶家、姑妈家等联系。
通过分析, 我发现这一类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 主要原因是父母忙于工作, 与孩子的沟通太少, 孩子在家庭情感上处于“荒芜”状态, 家庭对他们的关注度太低。他们主要想通过出“洋相”、气老师等行为来引起全班同学和老师的关注, 从而获得自我存在感。
找到了这名同学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 教师便对症下药, 对他进行了以情动人的引导, 让他感受到老师、家长以及全班同学对他的关心、在乎, 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同时, 老师及时告知他的妈妈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接着又询问到了他的生日。在他的生日那一天, 老师又利用班会课的时间给了他一个很意外的生日惊喜。班会课上, 很多同学真诚地表示对他的一些逆反表现不再计较, 并给予他真诚的拥抱和祝福。他的妈妈也在班会课上出现, 向儿子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这次班会课感人至深, 该名学生也非常感动, 感谢同学们和老师给自己这样的温暖。这次班会课以后, 他的表现就不再逆反了。
三通过巧妙的班级管理方法, 正面引导逆反心理较强的小学生
遇到喜欢跟教师“对着干”的小学生, 一般情况下, 教师会采用批评、说教等普通方法。跟孩子沟通是必要的, 但是, 如果只采用上述单一的教育方式, 加上小学生本身的理解力、自控力不强, 往往这种方法只能奏效很短一段时间, 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进一步增强,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 越来越难“管教”。事实证明, 这种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纠正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了。
在新的情形下, 应该如何引导逆反心理较强的小学生呢?经过这几年跟这部分逆反心理很强的孩子的接触, 我认为有时候采用一些巧妙的班级管理方法很有效。
第一, 扬长避短地进行鼓励。发现并放大这部分逆反学生的优点, 尽量不要直接打击、批评他们的缺点, 通过扬长避短的方式, 让这部分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体验被其他同学喜欢的快乐。比如, 我遇到的另一位有典型的逆反心理的小学生, 他特别爱动、调皮, 经常不按老师的要求做, 而是故意出一些“洋相”, 但是, 他特别聪明、好奇, 而且擅长制作各种小制作。我用过各种方法对他进行教育引导, 但一开始单纯的说教效果不大。后来, 我跟这位同学达成约定, 我说:“老师发现你是一个非常有好奇心、爱发现、爱探索、聪明的孩子, 这样, 咱们做个约定, 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 在三天内制作出一个有创意的爱护花草树木的标语牌, 老师就会给你所在的小组加10 分, 而且, 把你制作的标语牌插在学校的草坪旁边, 每天都让来往的同学观看。”他为了能够给所在的小组出一份力, 而且让他的作品可以提醒全校同学爱护花草树木, 所以, 那一段时间, 他一直专心制作。当他把作品交给我时, 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公布了他这次为他们组所加的分数, 而且兑现了诺言, 把标语牌插在了学校的草坪旁。那次之后, 我发现, 这名同学看老师的眼神变了, 做作业、回答问题也越来越积极了。
很多时候, 面对逆反心理较强的小学生时, 教师由于情绪所致, 往往眼里看到的只有他们的缺点。教师如果不能耐心、静心地分析, 也同样会“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所以, 面对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 教师除了要分析他们逆反的原因, 更要用耐心去引导孩子走出这种心理误区。那么, 教师就要耐心寻找这部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从而因材施教, 让这部分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比如, 有的学生虽然不爱做作业, 但是却很爱劳动, 我们班的一位同学便是这样。他做作业从来都是困难户, 但是每逢大扫除, 他都是第一个抢到拖把并把地面拖得干干净净的。我根据他爱劳动的特点给他取了个名字——拖把掌门人, 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 并且在以后的打扫中越来越积极。这时, 我再与他谈心、聊天, 说同学们都称赞他拖地特别干净, “这么大的教室, 你都拖得这么干净, 那么, 咱们的家庭作业那么一点, 对你来说不更是小菜一碟?”被我这么一引导, 他顿时充满了信心, 在学习中也开始发扬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身上的优点、特长因人而异, 需要每一位教师有耐心、有爱心地细心去寻找、去发现。
第二, 采用小组竞赛制, 利用集体舆论的力量让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达到自我纠正、自我上进的目的。研究表明, 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环境的影响, 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 集体环境的力量是无形的, 却是非常有力的, 生活在集体中的人都必须遵守集体的规则, 否则将难以融入集体。我发现, 学生小组的集体舆论对逆反学生的逆反表现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因此, 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爱竞争的个性特点, 我将全班平均分为5 个小组, 把这些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平均分布在各个小组中, 通过平时听课、作业、测试等进行加分、减分, 进行每周最佳小组评选。评选时我制定了加分、减分的标准, 听课、作业、测试、纪律等方面表现优秀者, 每天每人次加一分, 但是对于一些“出洋相”的行为和不遵守纪律、不完成作业的行为等, 按照程度进行相应的减分。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 平时主要由小组长记录本组成员的表现, 并与其他组进行比赛。通过这样的小组竞赛形式,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每个小组都想争取获得“优秀小组”的称号, 所以, 小组内其他成员就会对这些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形成监督、约束作用, 从而有效引导了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向着不再逆反的方向发展。
除了采用上述的小组竞争法之外, 还可以采用更加公平的小组组长轮流制, 小组成员每周轮流当一次小组长, 比赛看哪个成员领导的小组表现得更加优秀。通过这种轮流制的方式或者让逆反心理强的学生当组长, 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担子, 从而产生危机意识, 进而自觉纠正自我的不良行为, 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总之, 面对逆反心理较强的小学生, 在生活中, 教师要耐心指导, 认真分析原因, 且要以正面引导、鼓励表扬为主, 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教师只有给学生一个鼓励、肯定的笑容, 才能让学生收获一片温暖、灿烂的阳光。
摘要:面对逆反心理较强的小学生, 在生活中, 教师要耐心指导, 认真分析原因, 且要以正面引导、鼓励表扬为主, 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历, 分析了逆反心理较强的小学生的表现及其逆反的原因, 并提出通过巧妙的班级管理办法对其进行引导。
【儿童逆反心理的引导】推荐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探究与策略引导09-21
儿童的心理08-24
儿童摄影引导师工作07-03
儿童摄影“引导姐姐”技巧09-26
儿童心理的发展08-18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11-06
浅谈听障儿童的心理07-08
逆反心理的实质论文10-19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09-03
逆反的初中生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