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绩效评价模型(精选11篇)
合作绩效评价模型 篇1
本研究尝试借鉴逻辑模型的基本思想即因果关系分析, 通过对财政项目支出绩效形成机理的分析, 梳理财政项目支出运作过程中各活动的因果关系, 找出影响项目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 从而构建全面、系统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以新农合医疗基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例进行实例分析, 以验证所建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基于逻辑模型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1.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的理论基础
(1) 逻辑模型。
逻辑模型是美国国际开发署在1970年开发并使用的一种项目开发、计划和评价的工具, 目前已有三分之二的国际组织把逻辑框架法作为开发项目设计、工作计划和考核评价的主要工具。
逻辑模型由两个逻辑关系相连接。第一级是计划工作部分, 它说明如果保证一定的资源投入, 并加以很好地管理, 则预计有怎样的产出。第二级是期望的结果部分, 它是项目的产出与社会或经济的直接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项目结果对整个地区或甚至整个国家更高层次目标的贡献。逻辑模型注意分析事件之间的联系, 往往注重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逻辑模型可以很快把组织的投入与最终的结果相联系, 有利于了解组织行为发展过程, 进行评价以及反馈, 完善组织行为。
(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4E”准则。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经济性 (Economy) ”、“效率性 (Efficiency) ”和“有效性 (Effectiveness) ”的原则, 即所谓的“3E”准则。“3E”准则曾被西方学者认为是绩效考评的“新正统学说”, 该原则在西方国家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统计, 目前美国行政机关运用“3E”准则相当普遍, 其中至少有68%的政府机关使用有效性指标;14%使用经济性指标;8%运用效率性指标。在“3E”准则的基础上, 1997年福林在“3E”基础上增加了公平性 (Equality) 的维度, 提出“4E”准则。
具体从财政支出的“4E”准则的含义来看, 经济性是从节约的角度来说明的, 是指在达到一定财政支出目标的情况下, 如何实现支出最小;效率性描述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是指财政支出活动的产出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要素之间的比率, 简单地说就是财政支出是否讲求效率。效果性是指产出实现组织预期结果的程度, 主要描述产出和成果之间的关系;公平性是指财政支出通过对资源的再分配而带来对社会成员影响的一致无偏差性。
2.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基于逻辑模型构建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框架的思路是从逻辑模型所包含的“投入——过程——产出——影响”的逻辑分析框架出发, 通过将绩效的“4E”准则内嵌于该分析框架当中, 对财政项目支出绩效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明晰财政项目支出具体的投入、过程、产出和影响等四个绩效模块之间的因果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影响每个绩效模块涉及的关键绩效因素, 将这些关键绩效因素转变为具体可操作化的指标, 并补充一些其他评价指标进而构成财政项目支出的最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一思路, 我们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通过对图1所示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分析, 可以发现该框架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出财政项目支出绩效形成的机理, 结合财政支出绩效表现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公平性的“4E”准则, 可将财政项目支出绩效形成过程具体分为以下四个环节:①投入环节。财政项目的实施首先需要获取人、财、物和信息等方面的资源, 并且在投入环节最主要的是希望实现以最小成本实现既定的财政项目的目标。因此, 在投入环节的诸多绩效要素中, 目标设定情况、资源利用情况以及财政投入努力程度三个方面是影响这一环节绩效评价最为关键的因素, 这三类关键因素共同体现了财政项目在投入上的经济性;②过程环节。财政项目的实施是各类参与者 (组织者、实施者和使用者) 在充分项目现有资源基础上相互配合、共同实施的过程。在过程环节的诸多绩效要素中, 组织管理水平、财务管理状况、会计信息质量、资产配置与使用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五个方面是影响这一环节绩效评价最为关键的因素, 这五类关键因素共同体现了财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效率性;③产出环节。财政项目的产出是项目实施的直接结果, 反映了项目实施后的前后变化情况。在产出环节的诸多绩效要素中, 目标完成情况、实际产出情况、产出效率和质量情况三个方面是影响这一环节绩效评价最为关键的因素, 这三类关键因素共同体现了财政项目的有效性;④影响环节。财政项目的影响主要是表现为项目中期和长期目标的实现。在影响环节的诸多绩效要素中,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影响以及公众满意度四个方面是影响这一环节绩效评价最为关键的因素, 这四类关键因素共同体现了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总的来看, 上述基于逻辑模型构建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优点在于:第一, 通过对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关系分析, 清楚了财政项目运作的投入、过程、产出、影响的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了解特定的人、财、物等资源投入是怎样通过财政部门内部管理过程系统的加工, 以政策、活动等等有形或者无形的项目产出形式提供给社会成员的, 并成为有益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期或长期的结果。只有清楚财政项目各个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 明晰财政项目绩效的形成机理, 才能明确哪些地方应该去评价, 找到关键的绩效评价因素。第二, 基于逻辑模型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注重结果指标的评价, 也注重投入与产出指标的评价, 它强调的是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同时, 这套指标体系包含了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公平性的绩效“4E”准则的内容, 体现了运用该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评价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例分析
在基于逻辑模型设计出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上, 本部分将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项目为实例, 通过设计出与该项目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具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以此来验证第二部分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 项目基本情况的介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简称“新农合”) 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民自愿参与, 政府集体个人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项目 (简称为新农合基金项目) 自2003年年底试点以来发展迅猛, 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的目标。迄今, 新农合的人均筹资标准经历了5次变化, 根据历次筹资政策的安排, 各级财政补助占新农合总筹资的比重达到了67%—80%。财政对于新农合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有鉴于此, 学界与实务界已达成共识, 强有力的财政资金扶持对新农合的蓬勃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支撑作用, 该基金项目支出的使用绩效如何将直接影响新农合公共服务项目的综合成效。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建立
在湖南省财政厅绩效评价处的配合下, 通过对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项目进行实地调研, 归纳和系统分析了该项目建设开展的实际情况, 在此基础上, 按照本文第二部分提出的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按照“投入—过程—产出—影响”的逻辑分析框架, 结合项目运作的自身特征和内容, 提取该项目中绩效评价涉及的一些关键绩效因素, 最终设立出了如图2所示的新农合基金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根据构建的新农合基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分析其绩效形成机理, 可以把这些关键影响因素转化为相对应的指标, 同时按照选取具体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SMART原则, 即目的性与系统性、全面性与精简性、完整性和导向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结合湖南省财政厅绩效评价处实际工作人员和该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后, 最终确定了如图3所示的包括“绩效目标——运作环节——关键要素——具体指标”四个层次的新农合基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选取具体新农合基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之后, 要得到新农合基金项目总体绩效的综合评价结果, 还需确定各项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目前, 层次分析法 (AHP) 由于兼容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已成为我国学者进行多目标决策分析的主流权重赋值方法, 本文拟采用这一方法来确定新农合基金项目指标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A.L.Saaty针对解决大型的复杂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能综合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的思想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互相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 并根据对客观现实的判断, 就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 最后利用数学方法确定表达每一层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值。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它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 最大的优点在于提出了层次本身, 这与前面设计的“绩效目标——运作环节——关键要素——具体指标”四个层次的新农合基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相符合, 能够较为客观地衡量绩效评价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具体来看, 我们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新农合基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基本步骤如下:
(1) 建立层次结构。
根据图3新农合基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所示的“绩效目标——运作环节——关键要素——基层指标”四个层次, 我们可以得到1个目标层指标 (A:新农合基金项目绩效) , 4个运作环节层指标 (B1:投入、B2:过程、B3产出、B4影响) , 12个关键要素层指标 (C1:资金投入、C2:资源利用、C3目标设定……C10经济效益、C11社会效益、C12公众满意度) , 36个具体基层指标层指标 (X1:资金到位率、X2:配套资金落实率、X3财政投入乘数……X35报销和监管制度满意度、X36医疗质量满意度) 。
(2) 构造判断矩阵。
在已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的基础上, 根据上下层之间的隶属关系, 依据每一指标对上一层指标影响程度的不同, 从第一个准则层开始向下, 逐步确定各层诸指标相对于上一层各指标的重要性, 即把某层各个指标对上层某一指标的影响程度排序, 采用Saaty提出的1-9标度法。1代表第i个指标与第j个指标的影响相同, 3、5、7、9表示影响程度依次递增, 2、4、6、8表示介于上述两相邻等级之间, 倒数类似于反向问题。通过上述对每一层全部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构造出判断矩阵。
在具体确定层各个因素对上层某一目标的影响程度排序的过程中, 我们选取了来自财政部门和高校专家在内的12人组成专家组, 由专家组来对每层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指标的重要性依据据1—9标度法来打分赋值, 最终构成出各层次指标的判断矩阵。在此由于篇幅问题, 我们仅列出如表1所示的运作环节层各指标相对于目标层A而构造的判断矩阵。
(3) 计算各层次中指标的权重。
权重表示了同一层次中不同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次某一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排序。由于判断矩阵U= (uij) n×n满足特征值问题:UW=nW。其中n为特征根, W为标准化特征向量。因此, 当n=λmax (最大特征根值) 时, W= (W1, W2, W3...Wn) 即为接受判断的各种下层指标对所联系的上层指标的权重。依据上述原理, 本文运用YAAHP6.0软件, 具体采用方根法来进行各层次指标权重进行计算。
(4) 进行一致性检验。
层次分析法是基于客观的主观判断,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 这种认识不可能是绝对可靠的, 但至可以要求判断矩阵没有明显的“矛盾”, 为此, 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以运作环节层为例, 通过计算其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4.0000, 得到一致性指标值, 查表得到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值RI=0.9, 从而一致性比例, 通过一致性检验, 即得到的权重是符合要求的。同理, 对新农合基金其他各层指标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经过上述四个步骤, 我们最终可以得到如表2所示的基于AHP (层次分析法) 的新农合基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权重。从表2中, 我们可以看出, 在新农合基金项目绩效评价的各项具体指标中, 参合与非参合农民费用比、统筹基金补助受益面、及时就诊率、地区平均就医增长率、专款专用率、新农合参合率、报销和监管制度满意度等七项指标在整个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权重较大, 上述这些指标大多属于产出和影响类指标, 这也反映了该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产出效益最大化的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价模式特点。
参考文献
[1].章磊, 张艳飞, 李贵宁.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框架及其应用研究.当代财经, 2008 (8) .
[2].Steven R.kreklow, 2005, GFOA and the Evolution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Government Finance Re-views, 21 (5) .
[3].Berman, Evan and Xiao HU Wang, 2000,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U.S.Counties.Capacity for Reform.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3, (5) .
[4].吴建南, 刘佳.构建基于逻辑模型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以农业财政支出为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7 (2) .
[5].余振乾, 余小方.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施.中国软科学, 2005 (4) .
合作绩效评价模型 篇2
2.1 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指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以行政力量推动,组织专业大户和农户自愿参加的自上而下建立的“官民合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由政府部门派遣涉农的技术、信息、经济部门的少量骨干,与农民共同组织“农业服务协会”,围绕着主导产品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该形式在呼和浩特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之初最为常见,政府主导模式具体包括政府直接领导形式、有政府背景的公司加农户形式、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式及农业协会加农户形式等。
2.2 龙头企业主导模式
龙头企业主导模式即“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呼和浩特地区一部分经济实体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属于该模式。具体运作是:依托公司兴办协会,公司负责提供良种、种苗、农资、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公司是协会的经营决策者,有绝对的权威性。农民与公司形成利益联盟,协会以公司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运作,农民的利益是有限最大化,受公司与会员双方博弈的影响,这种模式中的公司对协会有强烈的需求动机,农户的需求动机较差。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当地的龙头企业为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直接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并为农户提供优良品种、聘请技术人员等项服务。例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乡素有种植青尖椒的传统经验,而当地的脱水蔬菜企业又需要大量原料,但是由于缺乏种植者与加工企业之间有效的协作,企业常常处于半饥半饱状态,企业开工不足,农民种植青尖椒收益不稳定。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农业部门指导乌兰乡当地两家脱水菜生产企业牵头组织周边几个村的农户,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形式,发展脱水青椒、豆角等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既保证了农民的收入,也更加稳定了企业的原料基地。笔者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调研时了解到,一家番茄加工企业从农户处收购番茄的价格为每吨350元人民币,番茄酱出口价格为每吨700美元,按照番茄与番茄酱7∶1的产出比例,加工企业的利润占整个产业链条收益的50%。
2.3 农民自发组织模式
农民自发模式主要是指由农民围绕某一农业产业或农产品,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宗旨自发组建的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组织。主要包括:科技能人加散户形式、合作社一体化运作形式。
2.3.1 科技能人加散户形式
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用地数量减少,且农业用地效益不高,加之工农业巨大的剪刀差,使得农用地投入相对不足和开发程度偏低,由此可见,农民必须要想办法让土地增加产量[6]。一般情况下,当产业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为了解决籽种、技术、销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种植大户带头将农户组织起来,共同为这项产业的发展谋求新的出路。例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的韭菜协会,就是在当地韭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韭菜的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及市场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出现,从而制约着新华镇韭菜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情况下,由当地种植也大户牵头组建的。在几家种植大户牵头建立合作社后,合作组织对选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都有了积极性和更有效措施,合作社吸引当地许多种植散户加入其中,目前已形成300余公顷的生产规模,年创产值4 000多万元。
合作绩效评价模型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政府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政府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取得证据,依照选定的标准,对政府及其各隶属部门及其他使用公共资金的单位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核检查,并做出独立、客观、系统的评价,用以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调控的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从政府绩效审计的涵义可以看出,政府绩效审计的核心问题是绩效评价,它是政府绩效审计结果的体现。但如何进行政府绩效测评,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审计实务界的一个难题,也成为审计理论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为业界认可的很好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方法,这使得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在我国的开展陷入了困境。为了使政府绩效审计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和全面,笔者尝试引入数学中的计量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政府绩效审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通过对审计对象的综合评价,得出科学、直观的评价结果,从而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有效的方法。
二、政府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
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L. A. Zadel)首先提出用模糊集合表示模糊事物(现象)的数学模型,建立了以模糊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模糊数学,在模糊与精确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所谓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指针对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和评价指标的模糊性,采用模糊数学的理论与技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评价对象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从而得到评价结果的方法。由于它能汇总各类评价人员的评价意见,较全面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从而使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因而在质量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这里尝试把该方法引用到政府绩效测评中,以期使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和全面。
(一)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绩效评价内容的一般性概括,是进行政府绩效模糊综合评价的必然前提。同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客观、公正地评价政府绩效,防范审计风险,实现审计目标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政府绩效评价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而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建立统一规范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比较困难的。在实际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笔者在考虑评价指标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征询了专家们的意见,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同时考虑政府绩效评价的特殊性,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将可以量化的影响绩效的因素通过设置指标的方式进行量化,以便于分析比较;另一方面对无法量化的影响绩效的因素,则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优先实践”原则作为衡量标准。建立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模型 篇4
如何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水平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 对于找出影响绩效提高的关键因素,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和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未形成一个标准, 所以对知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有一定的难度, 研究也比较稀疏零散。目前国内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研究, 大都集中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及基于BSC评判的讨论上。和传统的评价体系相比, 绩效棱柱法最大的突破, 是考虑了谁是主要利益相关者以及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是什么, 所以本文借鉴绩效棱柱法评价体系, 结合Fuzzy-AHP评判法进行知识管理绩效的评价, 更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意向。
绩效棱柱法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1.绩效棱柱
绩效棱柱, 是由英国Cranfield管理学院的Andy Needly和Andersen咨询公司Chris Adams等人于2000年首先提出的。它以现存的绩效测量框架和方法为基础, 通过对它们进行创新和整合, 进而提出一种更为全面且易于理解的绩效管理框架, 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它用棱柱的五个面分别代表公司业绩评价的五个方面: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战略、流程和能力。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和贡献构成绩效棱柱的两个底面, 战略、流程和能力分别构成绩效棱柱的三个侧面 (见下图) 。
与传统绩效评价模型相比, 绩效棱柱模型从只关心一个或两个利益相关主体的观念中转变过来, 逐步关心组织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主体, 在从利益相关主体方面得到贡献的同时, 还关注利益相关主体的满意。绩效三棱镜针对每一个利益相关者, 都从需求、战略、流程、能力、贡献五个方面来设计指标, 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多角度透视, 可以清晰地反映那些隐蔽的复杂问题, 挖掘绩效评价和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分析更加透彻。
2.基于绩效棱柱法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在利益结构多元化的今天, 那些致力于获得长期成功的企业必须清楚地知道, 谁是主要利益相关者, 以及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是什么。为了满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企业需要采取一定的战略, 并设计相关的业务流程来保证组织战略的实现, 而企业也需要从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得一些东西, 通常包括来自投资者的资金和信用、来自顾客的忠诚和利润、来自员工的想法和技术以及来自供应商的原料和服务等。这样就形成一个相互影响、互有联系、环环相扣的循环系统。而绩效棱柱恰恰把利益相关者置于绩效评价的中心地位,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形成企业的战略、确定企业的内部流程和发展企业的能力。利益相关者理论将投资者、管理人员、供应商、分销商、员工、顾客、政府部门、社区等, 凡是可以影响企业战略成果或受其影响的个人及群体, 均列为利益相关者的范畴。而这些个人或群体, 都会或多或少地参与企业知识创新、共享、传播等知识管理全程活动并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 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利益诉求程度不同, 所表现出来的关注度也会不同。根据利益相关者在企业拥有的权利, 和在支持或反对某项战略时表现出来的关注度的不同, 将利益相关方进行划分 (见下图) 。
A象限被称为略微关注群, 他们自身的权力很小且对企业的发展没有过多的关注, 典型的例子为社区。B象限的利益相关方, 自身的权力不高, 但对企业的发展相当的关注。比如占极小股份的股东、实力不强的竞争对手、客户及媒体。这部分人对企业发展的关注密切, 小股东、竞争者和客户的意见往往是知识型员工创新的源泉, 而媒体的报道尤其是正面的宣传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之大是不言而喻的。C象限的是那些自身有很大权力, 但在某一时期对企业的关注度不强的群体, 这些相关方通常为一些拥有控制权的机构、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甚至是政府。他们往往因为企业的某一战略决策在某一点上并未触及他们的切身利益, 因此他们不予关注。但作为企业决策, 决不能忽略C象限的相关利益方, 因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任何战略的转移甚至战术的改变都有可能触及这一部分人的利益。在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中, 也需将这三个象限的利益相关者纳入其中。D象限代表的是在知识管理与共享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 他们掌握企业核心知识, 控制企业的方方面面。
企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 应该从战略角度把握这些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而知识管理就是个战略问题, 知识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对知识资源的管理本身就是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个分支, 而应用绩效棱柱法的企业更有可能在知识管理方面获得成功, 它可以把知识管理的战略目标分解到整个组织内外的各个利益相关方。绩效棱柱法改变了传统上只看历史数据考核业绩的方法, 多角度的综合分析企业状况, 从而使企业更好的面向未来, 而未来的业绩好坏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企业开发、利用知识资源的程度。综上所述, 绩效棱柱法不仅在基础层面和战略层面与知识管理相关, 而且可以是衡量知识管理绩效的工具, 同时还可以在其他方面对知识管理形成支持, 由此可以把二者整合起来进行分析。
基于棱柱法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绩效计量贯穿于绩效棱柱的各个方面。计量指标既包括财务指标, 又包括非财务指标;既有历史指标, 又有前瞻性指标;有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有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有数量指标和描述性指标, 还有背景指标等。将这些复杂的众多指标置于知识管理绩效模型中, 可以使其关系明确、相互依存、相互强化, 从而更有效地进行经济决策和责任认定。
本文借鉴绩效棱柱法, 结合企业知识管理的特点, 力求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从满意相关、贡献相关、战略相关、流程相关、能力相关5个方面考虑, 并且每个方面都关注投资者、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者四个利益相关方的不同诉求, 以此来构建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国内学者目前在知识管理绩效研究中所给出指标的基础上, 将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常用指标归结 (见下表) 。
模型的建立
在基于绩效棱柱法的知识绩效管理评价体系设计的基础上, 运用AHP-Fuzzy评判法, 建立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模型, 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评价指标体集
这里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层构成, 所以采用模糊评判法。设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的一级指标集合为:U={U1, U2, …, Un}, Ui∩Uj=ø (i≠j) 设一级指标Ui (i=1, 2, …, n) 有Ki个二级指标, 记作Ui (ui1, ui2, …, uik) (i=1, 2, …, n) 其中Uij, 表示Ui的第j个二级指标。
2.确定评价结果等级
设知识管理绩效的每一个指标的评价结果分为m个等级, 则V={V1, V2, L, Vm}, Vk (k=1, 2, …, m) 为第k级。这里采取V={好, 较好, 一般, 差, 很差}五个等级, 所以m=5。
3.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在模糊综合评判的过程中, 权重系数的确定很重要, 它直接影响到综合评判的结果, 权重分配本文采用比较常用的AHP法。设Ui的权数为ai (i=1, 2, …, n) , 则一级权重集为
4.单因素评价
定出Ui的每个因素Uij对于m个评语等级的隶属度 (rij1, rij2, …, rijm) , ki个因素的评价结果可用ki×m阶模糊矩阵Ri表示。
确定Ri的方法为:由S个专家组成评审组, 其权重向量ω= (ω1, ω2, …, ω5) , 每个人给Ui的每个因素Uij评定一个等级, 其评价矩阵为:
Ri (t) = (rjk (t) ) ki×m, rjk (t) ∈{0, 1} (t=1, 2, …, s) 对评价矩阵运用加权平均原则进行处理:
由此得到模糊矩阵Ri= (rijk (t) ) ki×m为
Ri为Ui的一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的单因素评判矩阵, Ri中第Uij行反映的是对于评价集中个等级的隶属度, 第k列反映的是Ui中各因素分别取评价集中第k个等级的程度。Ui的一级指标模糊评判矩阵为
其中O为模糊算子, 结合实际问题的需要, 人们提出了多种评判模型, 每一种模型对应一种算法, 仅模糊合成算子模型就有几种, 可根据实际情况和运算效果决定。
5.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的单因素评判矩阵由一级指标的模糊评判矩阵Bi (i=1, 2, …, n) 构成,
故二级模糊综合评判集为:
其中表示评判对象按所有各类因素评判时对评判集中第k级的隶属度, 即为知识管理绩效的综合评判结果, 可以由最大隶属度原则或者加权平均原则得出最终的评判结论。
合作绩效评价模型 篇5
股权分置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杜绝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提高上市公司的绩效。股改完成后,证券市场将进入全流通时代,基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行为将发生深刻变化,控股股东也将会减少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主动改进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进而提高上市公司绩效。但是从2005年4月开始股改至今,出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诸如股改是否能够显著提高上市公司的绩效;股改后原来的非流通股股东在上市公司绩效问题上会如何变化;股改后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在股改前后是否有所区别。
财务绩效反映了公司自身的财务业绩,一般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财务绩效的核心指标。西方学者以西方市场(主要是美国市场)为样本对公司绩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很少针对发展中的市场进行研究。因此基于中国市场的制度特色以及股改背景下研究股改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特别的历史意义。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大部分关于公司绩效的研究都是基于股改前的公司样本进行的,这些研究在全流通的背景下缺乏解释力,本文试重点以股改后的竞争较为充分的家电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期为未来此类研究开辟新思路,也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及研究数据本文选取2006年~2009年在沪深市场正常交易的家电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其股改后财务绩效的变化,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筛选:排除已经被“ST”或2005年~2008年被“ST”的上市公司;剔除截至2005年底上市时间不足3年的上市公司,原因是基于财务绩效的时间跨度的考虑;剔除在股改时主要以非送股方式(派现、送权证、回购、资产注入等)作为对价方案的公司。最后得到20家上市公司的样本,以及2006年~2009年共80个年度观测值。
本文使用的数据库有两种:一是手工数据库,根据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报整理和建立,年度报告来自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二是通用数据库,来自CSMAR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
(二)财务绩效的衡量指标 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特点,本文的研究指标分为表示偿债能力的指标利息保障倍数(X1)、资产负债率(X2)、速动比率(X3)、流动比率(X4);表示盈利能力的指标销售净利率(X5)、净资产收益率(X6)、营业利润率(X7)、总资产收益率(X8);表示营运能力的指标总资产周转率(X9)、存货周转率(X10)、流动资产周转率(X11)、应收账款周转率(X12);表示发展能力的指标主营业务增长率(X13)、净利润增长率(X14)、总资产增长率(X15)、每股收益增长率(X16)、主营利润增长率(X17)、营业收入增长率(X18)等4个方面共18个财务指标,作为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预选指标。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因子分析 具体内容如下。
(1)判断待分析的原始因素是否适合采用因子分析。由于各财务指标之间存在着较多的相关关系,信息重复较多,直接用它们分析现实问题,不但模型复杂,而且还会因为多重共线性问题而引起极大的误差,因此使用18个因子进行KMO and Bartlett’s测试(张文彤,2002)。KMO取值0.611大于0.6和Bartlett球型检验中的Sig.=0.000,说明检验结果适合做因子分析。
(2)因子分析法的运用。具体步骤为:
第一,定义变量。将18个财务绩效指标依次定义为分析变量,记作Xi。
第二,将原始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消除不同财务指标因不同量纲和数量级的不同带来的影响。
第三,计算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R。变量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第四,计算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并由大到小排序,提取公共因子。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反映了公共因子代表原始变量的信息,根据因子方差的大小来确定因子的个数,前5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74.544%(达到60%的要求),可取前面5个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同时采用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使其结构简化,容易对每个因子进行恰当的解释和定义(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旋转后的载荷表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3.161,占方差的17.563%,第二个因子的特征值=2.741,占方差的15.231%,第三个因子的特征值=2.317,占方差的12.873%,第四个因子的特征值=2.059,占方差的11.437%,第五个因子的特征值=1.339,占方差的7.411%。因子分析过程也自动提取了前五个因子,5个因子的特征值共占总方差的74.544%。从表3中可以看出,有五个因子被提取和旋转后,其累计方差和初始值的累计方差并没有改变,没有影响原有变量的共同度。总体上,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取得了简单结构,易于解释因子,说明因子分析效果理想,18个指标信息分别集中到5个综合因子中去了。
在载荷表中载荷系数越大,表明综合因子对相应的原始指标的解释能力越强。通过因子的高载荷可以讲18个指标降维成5个公共因子。由表2可知,盈利能力指标(X5、X6、X7、X8)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一个因子F1可以成为盈利能力指标因子;发展能力指标(X16、X17、X18)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二个因子F2可以称为发展能力因子;偿债能力指标(X2、X3、X4)在第三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三个因子F3可以称为偿债能力指标因子;营运能力指标(X9、X10、X11、X12)在第四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四个因子F4可以称为营运能力指标因子。
(3)财务绩效综合得分计算。如果要对财务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通过计算公共因子得分,并以各自的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出加权平均综合得分。
第一,公共因子得分的计算。从因子的分析结果,有5个公共因子。并且还可以从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中得到这5个因子的模型。
根据表3的因子系数,可以写出以下因子得分函数:
F1=0.019X1+0.021X2-0.01X3-0.07X4+0.286X5+0.274X6+0.297
X7 + 0.273X8-0.052X9-0.033X10+0.793X11-0.059X12-0.121X13+
0.076X14+0.135X15-0.032X16-0.021X17-0.050X18
F2 = -0.038X1-0.058X2-0.059X3+0.002X4-0.09X5-0.047X6-
0.053X7- 0.008X8+0.008X9-0.017X10-0.072X11+0.014X12+0.343
X13-0.026X14-0.067X15+0.253X16+0.322X17+0.343X18
F3 = 0.091X1-0.396X2+0.271X3+0.411X4-0.085X5-0.053X6+
0.049X7- 0.014X8-0.038X9-0.002X10+0.005X11-0.026X12+0.004
X13+0.002X14+0.142X15-0.015X16-0.009X17+0.017X18
F4 = 0.055X1+0.059X2-0.026X3+0.009X4-0.023X5-0.005X6-
0.041X7-0.047X8+0.420X9+0.343X10+0.318X11+0.261X12-0.004
X13-0.115X14+0.123X15-0.029X16-0.003X17-0.045X18
F5 = 0.025X1+0.082X2+0.199X3-0.092X4+0.335X5-0.009X6+
0.046X7 - 0.01X8+0.016X9-0.018X10-0.199X11+0.458X12-0.041
X13+0.416X14-0.326X15+0.114X16-0.0951X17-0.072X18
(二)综合得分计算将因子分析得到的5个因子与代表企业业绩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stepwise逐步回归分析,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1的P值为0.081,判定通过10%的统计显著性检验,模型2的P值为0.003、0.015,可以判定通过5%的统计显著性检验,模型3的P值全部为0.000,可以判定通过1%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因此可以认为模型3比模型1、模型2更优。
通过因子分析,将原来的18个财务指标归结为5个因子,综合后的公共因子信息不重叠,并根据其方差对原始信息的贡献率来确定其综合指标的权重及公共因子的得分,可以对每个样本求出加权平均综合得分,函数模型如下:
F为原始变量综合得分,FACi为公共因子,公共因子前的系数是其对应在总方差贡献中的比重。将因子得分值代入公式计算,对F值进行排序,整理可得样本企业的财务绩效排名情况(鉴于篇幅,只列出前十名),见表5。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全流通条件下,可以使用所构建的函数模型,对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预测监测,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预防,了解企业在行业中的经营绩效。同时对于投资者可以根据绩效排名,理解该行业的佼佼者,从而在投资过程中规避可能的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邵祥礼:《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煤炭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煤炭工程》2010年第2期。
[2]吴峰霞:《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以钢铁上市公司为例》,《财会通讯》(学术) 2008年第6期。
[3]胡松:《股权分置改革的经济学分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廖旗平、陈建梁:《对股权分置改革对价水平影响因素的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5]晏艳阳、赵大玮.:《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内幕交易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6年第4期。
[6]陈宋生、王立彦:《股权分置改革的市场反应与影响因素》,《财经科学》2008年第1期。
(编辑刘姗)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模型构建浅探 篇6
一、OECD下P-S-R概念框架环境绩效评估指标模型构建
环境绩效实质就是环境目标的实现水平。指标是复杂现实的一种简单直观的表现, 指标体系是环境绩效评估的一种重要工具。实施绩效评估, 主要包括两个阶段:一是识别环境问题, 构建指标体系阶段;二是环境制度缺陷分析阶段。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是大量指标的简单堆砌, 其完善与否关键在于所选指标的质量, 而不是指标的数量。指标是环境问题的优劣及其潜在原因的具体表现。选取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1994年提出的P-S-R (压力-状态-响应) 概念框架模型。
这一模型具有综合性特点, 既包括人类活动和环境状态, 同时又包括政策响应。根据这一模型进行指标构建, 能够避免传统的单一指标简单描述环境状态的局限, 比较准确地描述环境-经济-社会这一复合系统的复杂性和环境、经济、社会等子系统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 人类活动对环境施加了一定的压力, 因为这个原因, 环境状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而人类社会应当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响应, 以恢复环境质量或防止环境退化。这三个环节正是决策和制定对策措施的全过程。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 (P-S-R) 概念框架, 建立了环境绩效评估指标结构体系。环境绩效评估是环境管理的有效工具, 指标体系的完善与否决定绩效评估的成效。压力-状态-响应 (P-S-R) 概念框架为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WBCSD生态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架构
WBCSD在1992年里约地球高峰会议中提出“生态效益”的概念, 借由生态效益期许企业能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 也能兼顾生态系统的平衡。随后, WBCSD在2006年6月正式公布全球第一套生态效益指标的量化架构。在整个WBCSD指标架构下, 生态效益的指标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生态效益=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对环境的冲击
价值表示产能、产量、总营业额、获利率等。冲击可表示成总耗能、总耗原料量、总耗水、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总量。生态效益可以企业的资源生产力表示, 如单位耗水量的产量、单位耗能的产量、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产量、单位原料的产量等。这个公式可用来计算各种不同的生态效益指标值, 视各个企业的实际需求, 而定出适当的信息作为分子或分母。
WBCSD将生态效益指标架构分为三个层次:
类别 (Category) ——在环境影响或是企业价值上, 影响所及的广泛领域, 可以应用到所有的企业。
因素 (Aspect) ——与所影响的特定范畴相关的信息类别。
指标 (Indicator) ——与所影响的特定范畴有关的一项特定指标, 而这项指标可用来反映环境绩效。每一个因素可能有好几个指标。
生态效益的概念主张将生态、环保方面的信息, 转化为财务数字, 对企业界及金融界而言才有具体的意义。因此WBCSD发展并制定生态效益指标以量化企业在环境和经济两方面的信息即将生态效益看作一种“产出”除以“投入”的比率。“产出”指的是企业、部门或整体经济活动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投入”则指企业、部门或整体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总和。生态效益的评定量, 决定于投入与产出两方面的鉴定指标。
三、ISO14031环境绩效评估标准框架与内容
环境绩效评估是组织内部管理过程, 利用指标来提供组织过去与现在的环境绩效和环境绩效准则比较的信息进行评估。ISO14031环境绩效评估标准是一份指导性纲要, 而非验证标准或绝对的环境绩效准则。其内容是对组织的环境绩效进行测量与评估的一种系统性程序。ISO14031标准为一个组织内部设计和实施环境绩效评估提供指南, 适用于任何组织, 无论其类型、规模、地域和复杂程度。由于ISO14031标准充分考虑到组织的地域、环境和技术条件等不同, 没有设立具体环境绩效指标, 其提供的是一个“环境绩效指标库”。
根据ISO14031标准, 环境绩效评估指标 (简称EPIS) 可分为组织内部的EPIS和组织周边的环境状态指标 (简称ECIS) , 组织内部的EPIS又可细分为管理绩效指标 (简称MPIS) 以及操作绩效指标 (简称OPIS) 。
(1) 管理绩效指标。该指标反映企业管理层为改善环境绩效所做的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努力, 有助于评估环境管理效能, 改善环境绩效的决策与行动的效果。主要表现为守规性、环境管理方案的实施, 环境教育训练、环保投资等。此项指标仅能提供企业环境管理方面的信息, 却无法提供企业实际环境绩效多少的有关信息。因此, 在进行环境绩效评估时, 须与其他指标结合使用。
(2) 操作绩效指标。该指标反映组织在操作运行方面的环境业绩, 包括企业设施的设计及操作, 原材料、能源等流动性产品及服务等, 是反映企业环境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操作绩效指标主要涉及企业运作的各项输入与产出因子。输入因子指原材料、能源及用水等;而产出因子指废弃物、废气排放、废水等。
此外, 环境状况作为辅助性指标, 提供了企业周边的环境质量状况, 如空气、水、土壤和噪声等质量状况。此指标可协助环保部门及企业管理层, 了解企业对环境的实际或潜在影响, 从而有助于环境绩效评估工作的实施。
四、国内环境绩效评估的相关法规分析
国家环境保护有关部门虽然没有建立上市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但国家环境保护部先后制定了[2003]101号文和[2003]156号文, 为上市企业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参考依据。其中, [2003]101号文是为了指导各级环保部门核查上市企业和上市企业申请再融资工作而制定的。[2003]156号文是为了促进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督, 根据《清洁生产促进生产法》制定的。
101号文和156号文同属为督促上市企业严格执行环保法规、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而发布的条文, 但在法律依据、规定对象、规定内容等方面有一些不同之处。101号文是督促重污染行业上市企业认真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的相关规定制定的。其规定对象是重污染行业上市企业, 主要规定了必须遵循的八项条例。156号文是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制定的, 规定对象是所有企业, 尤其是当地媒体定期公布的污染严重企业。文件除包含了101号文的法律规定外, 还规定了反映各企业环境绩效的相关内容。101号文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上市企业环境保护方面最基本的事项, 而156号文以公告形式较为全面地规范了上市企业在环境保护信息方面所应披露的事项。因此, 可以根据101号文为法律准则, 并借助156号构建我国上市企业特色的环保绩效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林万祥、肖序:《环境成本管理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郭晓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模型的改进 篇7
一、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的技术问题
平衡计分卡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与非财务的指标体系, 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全面综合的系统性评价。这种全方位的评价并克服了单一财务指标体系的缺陷, 不仅有利于正确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竞争力, 也有利于企业全体员工对企业战略目标、经营计划的理解, 而且还有利于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制定和战略性竞争优势的形成。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由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绩效评价指标组成, 评价指标选择之后, 且有必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 平衡计分卡四个角度及其评价指标权重, 以使绩效评价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
平衡计分卡的应用需要依赖于大量资料与指标数据, 业绩的分析和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都需要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完成。所以,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与规模直接影响到平衡计分卡的实施效果。与计算机发展水平相比较,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相对来说比较缓慢, 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 许多企业才逐渐开始使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 ERP等先进管理系统的应用还不多。此外, 企业信息系统不够完善, 数据收集不规范, 业绩评价时所采用的数据指标不精准, 无法使数据资料在部门之间实时共享, 影响了公司的业务流程, 评价出的企业业绩不够真实, 平衡计分卡的效用大打折扣。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平衡计分卡的广泛应用创造了硬件与软件条件。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的优势, 不断地完善企业信息系统, 提升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在企业的实施过程中, 可以在已经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 与软件公司合作研发平衡计分卡管理软件。企业要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 积极搭建信息平台, 将平衡计分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等串联起来, 使得信息化建设不仅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而且又能实现与先进评价方法和体系的无缝连结, 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收集、处理、传递, 便于实时对企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警, 并且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依托大数据技术改进平衡计分卡的思路
(一) 大数据对平衡计分卡的技术支持。
将大数据技术引入平衡计分卡有利于在评价和控制公司的业绩时的财务指标将不再是单一的个体, 它将会是结合其他维度的数据。综合考量数据之间的关系, 和影响程度。非结构化的财务数据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得出结构化的评价结果, 使得数据之间的转化和协同处理成为可能。例如员工在学习后写学习报告, 大多数不是网上摘抄就是随便应付了事, 如果有了大数据技术的支持, 在员工学习后, 根据课程提取出关键评价指标, 通过软件的形式植入到日常工作系统中, 根据员工的真实情况, 收集相关的信息。这将使该维度的评价更真实。
(二) 大数据对平衡计分卡的技术支持的实现方式。
要使大数据与商业完美结合, 首先就需要进行商业问题的转化, 也是充分使用数据建模的前提任务, 同时也是最困难的一个步骤。先将商业问题转化数学问题, 通过数学计算出答案再转化为商业的解决方案。商业问题的转化包括确定建模目标、建模变量、建模样本以及建模方法。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使用广泛和灵活的绩效管理和战略管理工具, 它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随着大数据的发展, 平衡计分卡将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与发展趋势。大数据已成为许多企业的竞争力来源, 改变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企业的规模固然很重要, 但如今重要的是数据的规模, 也就是要掌握大量的数据而且要有获取更多数据的能力。因为大数据可以转化为商业价值, 所以拥有的数据越多, 大数据的拥有者也将获得更多机会和更及时地发现问题。
合作绩效评价模型 篇8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关注, “生态供应链”的概念也随之出现, 生态供应链一方面在源头尽量消除污染, 另一方面也注重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是符合人类社会持续发展要求的, 要想研究整个社会的生态供应链就必须对区域供应链进行研究, 所以研究一个区域生态供应链的环境绩效评价具有很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 区域生态供应链的概念
本文所指的区域生态供应链, 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中, 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为目标, 依据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规律, 涉及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分销、零售、消费以及回收处理等活动的各节点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2]。
2 构建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生态供应链是指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仅能提高社会效益, 又能保护环境, 是对供应链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完善, 其运作环节有绿色生产、材料采购绿色化、生态设计、绿色运输、包装绿色化、绿色销售、科学回收、相关部门监督。本文从4个评价层次共选取了16个指标来评价[1,3], 至于各指标的参考标准主要是来自一些国家化境标准、相关行业内企业的情况及专家意见。
A层:U={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
B层:U={u1, u2, u3, u4}={废弃物处理、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环境保护};
C层:u1={u1i}={单位GDP水耗、单位GDP能耗、清洁能源使用率、原材料回收再利用率} (i=1, 2, 3, 4) ;u2={u2j}={固体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率、废水回收再利用率、废气排放达标率、废水排放达标率} (j=1, 2, 3, 4) ;u3={u3k}={环境违规比率、通过ISO1400认证比率、环保投资占GDP比重} (k=1, 2, 3) ;u4={u4n}={绿化覆盖率、地表水水质达标率、空气达标率、噪声达标率、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声誉度} (n=1, 2, 3, 4, 5) 。
3 构建区域生态供应链评价模型
因为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 使得评价模型要对评价指标值与某一基准值进行比较, 又因评价区域内的环境绩效有一定模糊性。因此可结合三角模糊函数、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 在三角模糊函数基础上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步骤为:
第一步:确定评价对象集合评价尺度集;
设评价尺度集V={v1, v2, v3, v4, v5}={优秀, 良好, 中等, 一般, 差}。本文采用参考我国现有的《国有资本绩效评价规则》, 将V中的等级向量矩阵定义为C= (c1, c2, c3, c4, c5) = (100, 85, 70, 55, 40) 五个等级。
第二步: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相对权重大小; (1) 建立多层次递阶结构:如上A层、B层、C层。
(2) 专家判断:请专家对各层次因素集中元素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并确定各元素均值aij和离差dij。
(3)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相对权重。
因判断矩阵本身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用求根法计算各级指标的相对权重。
(1) 对判断矩阵中每一行元素乘积的n次方根用ωi表示 (i=1, 2, 3…n) 。
(2) ω= (ω1, ω2, …, ωn) T进行归一化处理, 其归一化公式为:
是所求的权重向量, AW是所求的特征向量。
(4) 对判断矩阵检验其一致性。
因判断矩阵中每个元素有很大主观性, 可能出现重要性不一致类似的逻辑错误, 故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第三步:指标值的标准化处理和指标类型一致化;
对定性指标划分为 (90, 60, 30) 三个级别, 各对应好、中、差, 若级别处于两者之间, 可按比例取两者之间的数值;对定量指标用非线性无量纲化进行处理, 从而将其指标原值换为指标评价值。
第四步:确定指标隶属度向量矩阵;
利用三角模糊函数确定各指标隶属度函数的评价集V, 确定相应指标的标准值{d1, d2, d3, d4, d5}。
第五步: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以u1={u11, u12, u13, u14}为例, 其模糊关系矩阵为:r1= (r1ij) 其中r1ij (i=1, 2, 3;j=1, 2, 3, 4, 5) 是u1第i个指标对评价尺度第j个元素的隶属度。则因素集u1的权重集为W1=!ω011, ω012, ω013, ω014", u1模糊综合评价集为:B1=W1r1, B1是指标u1在评价集V上的模糊子集, 得该层次模糊综合评价集Bi (i=1, 2, 3, 4) 。
同理, 对评价因素集U={u1, u2, u3, u4}, 假设相应的权重集为W=!ω10, ω20, ω30, ω40", 其各因素对应的一级模糊评价集为Bi= (bi1, bi2, bi3, bi4, bi5) (i=1, 2, 3, 4) 。则模糊关系矩阵为:R=[B1B2B3B4]T。于是, 最终模糊评价集为:B=WR。
B是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在V={优秀, 良好, 中等, 一般, 差}上对应的模糊子集, 是各评价指标对总评价影响程度的具体反映。
区域生态供应链在环境绩效上的综合评价得分为[5]:SCORE=B·CT。其中:SCORE是总评价综合得分;CT是评价等级分行向量的转置矩阵;B为最终模糊评价集。
第六步:分析评价结果。
参照《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 SCORE>70, 表示区域生态供应链在环境绩效方面表现比较好;反之, SCORE<70, 则表示较差, 应重点分析得分低的因素, 考虑如何改进。
4 结论
本文是参考本人曾参与过的项目中对区域生态供应链定义的界定, 然后从四个评价角度废弃物处理、资源利用、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进行评价, 并给定了具体的评价指标, 最后建立了基于三角模糊函数的环境绩效综合评价模型, 此模型克服了评价定量分析中缺乏实用性和系统性的缺点。需要指出的是, 对多个对象评价时, 先对各评价对象按重要程度进行分类, 再按照相应的权重评价其综合评价值, 对多个对象的综合评价一定还有更好的方法, 文章中的研究更适合评价单个对象。
参考文献
[1]Sun Jinghui, Zhang Keming, Shi Xianliang.Evaluation IndexSystem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upply Chain Impact on theEnvironment[C].2010 ICLE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Lofistics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0;4406-4412.
[2]施先亮, 乔晓慧.区域生态供应链的内涵研究[J].管理世界, 2010 (2) :171-172.
[3]孙晶慧, 张可明, 施先亮.区域生态供应链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J].物流技术, 2010 (6) :20-22.
[4]孙晶慧, 张可明.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评价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1.
[5]邵文明, 林杰.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绿色供应链环境绩效研究[J].经济论坛, 2008 (4) :57-59.
合作绩效评价模型 篇9
随着营销环境的变化、竞争对手策略的更新,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单靠自身的力量参与市场竞争, 是势单力薄缺乏竞争力的。只有与经销商伙伴联盟共同应对市场竞争, 才能产生强大的竞争力。然而经销商的选择与评价对企业至关重要, 它关系到企业的整体销售能力, 企业必须对经销商进行适时评价。经销商绩效评估是生产商分销渠道管理的重要内容, 通过经销商绩效评估, 可以获取足够的信息数据, 并在此基础上对渠道的结构和渠道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做出科学的决策, 对渠道体系实施更有效的管理手段, 从而提高整体渠道绩效, 增进经销商的活力, 确保整个营销渠道的高效运转。当前, 评价经销商绩效的方法主要有独立绩效评价法、多重标准组合评价法等, 这些方法不能很好的提供综合绩效的深入分析, 而且在考核评分上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任意性。本文试用AHP法构造经销商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对各经销商的绩效进行综合排序, 为企业改善渠道结构、制定渠道对策提供新思路。
二、研究方法
AHP法 (层次分析法) 是一种多目标决策技术, 因其具有鲜明的系统思维特征, 被广泛应用于复杂社会经济问题, 尤其是多层递阶系统的评价。由于AHP法所确定的各层指标权重均需通过一致性检验, 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判断矩阵构造过程中人的主观随意性, 其指标权重能够较为科学合理的归纳和反映有关专家在指标重要程度排序上的判断。因此, 在对经销商的绩效综合评价和选择上, 我们选用了AHP法。运用此法大体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在深入分析系统以后, 将系统中所包含的各类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 即最高层:表示要解决问题的目的, 即组织要达到的目标;中间层: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某种措施、政策和准则;最低层:参与选择的各种被选方案。
2. 构造判断矩阵。
为判断同层元素之间相对于上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 必须构造判断矩阵。其方法为:设对于上一层次Ak而言, 本层次有关元素Bi对Bj的相对重要性为bij, bij通常为1~9标度法通过两两比较确定。1~9标度的含义见表1。
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A的特征方程AW=λmaxW的解W, 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为进行层次单排序 (或判断矩阵) 的一致性检验, 需要计算一致性指标:
式中, CI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λmax为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W为其相应的特征向量;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
显然, CI=0时, A为一致阵。CI越大, A的不一致程度越严重。为确定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还需利用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对于1-10阶判断矩阵,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值见表2:
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当CR小于0.10时, 认为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 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
4. 层次总排序。
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即层次总排序。这一过程是从最高层到最低层逐层进行的。
设上一层次A包含m个因素A1, A2…Am, 其层次总排序权值分别为, 下一层次B中包含n个因素B1, B2, …Bm, 它们对于因素的层次单排序权值分别为bj1, bj2, …bjm|, 此时B层次的总排序权值:
5. 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这一步骤也是从高向低逐层进行的。如果层次B某些因素对于上一层次A中的因素Aj单排序的一致性指标为CIjA, 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CRjA|, 则层次B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为:
类似地, 当CRB<0.10时, 认为递阶层次在有目标层到该层上的整个判断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
三、经销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经销商绩效评价的基本标准
(1) 适应性标准。任何一种有效的分销渠道均要考虑当时的市场、竞争、生产商及产品的具体特点而设立的。同样对经销商绩效进行评估时, 要考虑分销渠道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适应性。
(2) 控制性标准。现有分销渠道优劣的另一个表现在于经销商是否朝着生产商所设定的方向努力。因而生产商对经销商是否有控制能力, 使之符合生产商整体发展战略, 就成为经销商评估的一个重要标准。
(3) 经济性标准。经济性标准最为重要, 因为生产商是追求利润而不追求对经销商的控制性和适应性的。经济性标准就是以渠道成本、销售量和利润来对渠道运行进行评价。通过比较本企业的分销渠道与其他企业同类产品的分销渠道费用, 可以判定本企业分销渠道是否具有经济合理性。
2. 经销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对经销商绩效的评估有许多指标, 本文认为可分为两大类指标:一类是以产出绩效为基础的定量指标, 如销售量、利润、利润率和存货周转等;另一类是以行为绩效为基础的定性指标, 如经销商的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经销商的竞争能力、应变能力等。
(1) 产出绩效指标 (定量指标)
①对销售额、利润的贡献:一定时期内, 经销商在所在市场区域给生产商创造的销售额是否高于平均水平, 生产商为支持经销商而投入的时间、精力、人力是否从经销商处获取相对较高的利润。
②货款支付率:经销商应付货款与其平均采购额之比, 是用来评价经销商能否快速支付货款的指标。在生产商规定的期限内, 经销商对生产商的货款支付率越高, 说明经销商是可以信赖的合作者。
③存货周转率:经销商的存货销售速度与存货的补充更新速度。存货周转率一方面反映经销商的经营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经销商的经营管理水平。
④资产使用效率:是指一个单位资产实现商品销售额的多少, 主要用于显示经销商在承担渠道功能时投入资产的利用情况。资产使用效率越大, 说明经销商经营效率越高, 用相同的资产实现了较大的年度销售额。
(2) 行为绩效指标 (定性指标)
①经销商的竞争能力:经销商是否具备成功经营生产商产品所必需的经营技巧;经销商及其员工对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是否了解;经销商销售队伍情况。
②经销商的应变能力:经销商能否及时察觉市场的长期发展趋势, 并不断调整自己的销售策略;能否适应市场领域的竞争变化等。
③经销商的服从度:经销商是否经常拒绝生产商的合理要求;是否经常违反与生产商签订的合同或协议;是否服从生产商规定的各种工作程序等。
④经销商对销售增长的贡献:经销商是否会成为生产商的主要收入来源;生产商与其从经销商那里获得的收入是否比所在区域内其他经销商获得的收入增长得快等。
⑤顾客满意度:生产商是否经常收到顾客对经销商的投诉;在解决与生产商的产品和服务有关问题时, 经销商能否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支持和帮助。
四、应用实例
某家电生产商在某城市的分销网络中, 假定有四个经销商, 为改善该家电企业的整体销售状况, 提高其产品在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和未来发展潜力, 需要对以上四个经销商绩效进行评价, 以确定其优劣次序, 调整渠道管理对策。可构造经销商绩效层次分析结构模型见图。
1. 对该家电企业销售目标层A而言, B1, B2比较如表5。
2. 对Bi而言, Cj (i=1, 2, j=1, 2, …, 10) 比较分别如表4、表5:
3. 构造Cj—D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得到其权重向量分别为:
进一步可计算待评经销商D1, D2, D3, D4对总目标层A的组合权重为:
可见D3的组合权重最大, 经综合分析后, 可选择D3作为该家电生产企业的重点经销商进行支持并加强合作, 其次是D1, D4, D2, D2经销商业绩相对较差, 可考虑替换或放弃合作。
五、结论
本文站在生产上的角度, 针对经销商经营的实际情况构建指标体系,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综合绩效进行评价, 对于经销商的选择及分销渠道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 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理论和实践中有较大的创新意义, 必将在经销商的评价与选择中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但需要说明的是, 经销商绩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是专家长期经验积累和科学运算的结果,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不断根据实际环境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使最终的评价结果更客观、更准确。
参考文献
[1]吴宪和:分销渠道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3
[2]郝海踪家峰: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12
[3]张晓堂: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7
合作绩效评价模型 篇10
关键词:财政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
在各级政府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纳入统计调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13.8万个,比2013年底增加25.4万个,增长28.7%,其中,被农业部门认定为示范社的10.7万个,占合作社总数的9.4%。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成员达5593万个(户),比2013年底增长17.1%,平均每个合作社实有50个成员。2014年各级财政扶持资金总额达54.7亿元,共扶持合作社3.5万个,平均每个合作社获得扶持资金15.5万元。但是财政资金是否真正发挥到了其应有的作用、其绩效如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资金支持方式不合理、划拨渠道不畅通、管理不科学、缺乏监督与考核等问题,导致资金缺乏一定的公平性、使用效益不够显著、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对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价,考核财政资金管理、使用、产出绩效,是提高财政支出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效率,实现政府、合作社和农民共赢的重要手段。
一、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
(一)公共财政理论。
丁学东、张岩松认为我国农村纯公共产品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清洁饮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农村扶贫开发等;准公共产品包括农村非义务教育、农村科技推广、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农村公共环境整治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社会、教育领域不自主地扮演着重要角色,提供了部分农村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例如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农村非义务教育、农村科技推广等产品。按照公共财政理论的观点,在市场失灵的状态下,这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以弥补市场失灵所带来的缺陷。因此,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农村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农民的利益,政府都会采取财政支持以弥补由于市场失灵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缺陷。所以,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市场经济下公共财政支出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改善政府在公共领域支出效率成为财政支出的目标,对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绩效评价,是提高公共财政支出效益和效率的客观要求。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陷入经济“滞胀”危机,政府财政赤字增大、机构膨胀、管理效率低下,并引发了政府改革浪潮,在此背景下,新公共管理理论诞生。该理论重视政府部门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主张通过实现绩效目标控制,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来实现政府支出项目效率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为此,它主张放松行政规制,实行绩效目标控制,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根据顾客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并对公共服务进行评价。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价以经济、效率、效益为目标,根据组织和具体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从成本效率、投入產出比、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等方面设计指标体系,将绩效评价量化,以便更好地进行绩效评价分析。它以财政支出绩效为目标,以绩效评价为手段,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全程进行评价和管理,重视产出和结果,从而提高了公共支出的绩效和顾客满意度。对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价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建设高效、责任、透明政府的客观要求;是加强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迫切要求。
二、现有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的相关管理规定
在政府财政预算资金绩效评价方面。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建立预算评价体系”,标志着我国开启了预算绩效管理时代。2005年财政部印发的《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财预[2005]86号)首次规范了绩效考评的内容和方法、绩效考评的目标、组织管理和工作程序、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2011年财政部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办法规范了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和工作程序、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结果及其应用。与财预[2005]86号文件相比,在评价范围上包括纳入政府预算的资金和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资金。2015年开始施行的新预算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公共财政收支中的绩效管理要求,“讲求绩效”在总则中作为一条重要原则,编制预算时要参考上一年度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结果,预算执行和监督环节要求进行绩效评价,在决算环节要审查绩效情况。可见,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已经贯穿预算活动整个过程。
在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方面。为推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建立对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奖励机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2008年财政部制定了《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考评暂行办法》(财农[2008]144号)。2009年,为切实提高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效益,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财政部发布了《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办法》,随后在2011年和2013年进行了两次修订。一方面反映了中央对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说明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实施情况不尽人意。2013年修订后的《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办法》(财农[2013]2号)从资金分配、方案编报与资金下达、资金使用管理、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等方面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进一步规范化,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nlc202309080849
在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管理方面。2004年7月财政部印发的《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4]87号),对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来源、申报条件、支持内容、资金使用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该办法于2013年7月修订后重新发布,修订后的办法与财农[2004]87号文件相比在扶持条件和范围、资金分配和下达、资金管理和使用、监督检查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管理要求。并且提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对虚报、冒领、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中央财政部门没有出台专门的财政资金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绩效评价的规定,部分地方财政部门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在制定财政资金管理办法中涉及到了绩效评价。例如浙江省制定的《省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江西省财政厅发布的《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实施方案》,山东省财政厅发布的《山东省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里提到了要对财政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下一期项目评审的依据。但是没有具体规范该如何进行绩效评价。
三、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应考虑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逐步重视,各级政府积极推进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结合现有的财政支出績效评价理论与实践,本文认为以下几个问题是开展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评价主体。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第三条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办法》(财农[2013]2号)第四条规定“ 绩效评价工作由财政部统一组织,分级实施”。可见,我国政府开展绩效评价主体是各级财政部门。这种绩效评价主体存在独立性不强的问题,各级财政部门既是财政资金的实施主体,又是财政资金管理与评价的主体,集运动员与裁判员两种角色于一身,从而影响了财政支出资金绩效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在西方国家大都设有专门的、独立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机构,由这些机构来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组织实施评价工作,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
(二)评价内容。
现行的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内容主要关注资金的管理上的安全性与完整性、项目决策的科学性与公平性,项目管理的规范性、项目实施效果。财政部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中规定财政绩效评价内容是包括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三个方面。《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办法》(财农[2013] 2号)规定财政部对省级财政(务)部门绩效评价内容包括实施方案制定、支农资金整合、资金项目管理、组织保障工作和违规违纪行为五个内容;省级财政(务)部门对项目县绩效评价内容在前述五个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项目完成情况、项目实施效果两项,即包括七个内容。综上所述,从评价内容看,现行绩效评价内容主要局限于项目本身,较少涉及项目外因素的综合分析,对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部门绩效不够重视。
(三)评价方法。
我国财政部门开展绩效评价时,可以选择的评价方法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五种。绩效目标及目标设置决定了所选择的评价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财政部门广泛采用了比较法。财政资金支出服务于政府中心工作,在理论上存在明晰的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目标申报及审批与预算编制存在时差,难以做到同步,从而导致目标后置而失去意义。已有的绩效评价方法都是采取打分来评价绩效,评分标准已经设定好了,主观性太强,从而导致评价结果科学性、有效性欠缺,有失公正,公信力不强。
(四)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部门现有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投入类指标、过程类指标和产出类指标三大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提供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框架》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设置了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3项一级指标;项目目标等8项二级指标;目标内容等20项三级指标。《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构建了我国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该框架包括投入、过程、产出、效果4项一级指标;项目立项等6项二级指标;立项规范性等20项三级指标。这些指标体系基本符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结构不合理,指标体系中定性分析过多,定量分析较少,这样容易使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不能真实反映财政绩效水平;二是指标体系重投入、过程类指标,主要侧重于对项目、资金的管理,轻产出、效果类指标即对产出的绩效指标不够重视。因此,如何完善量化评价指标值和产出、效果类指标得进一步思考。
(五)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虽然财政部门明确规定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的好坏对相关部门予以奖惩。但是,我国财政绩效评价制度还不够成熟与完善,评价工作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评价结果可信度不高,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只作为档案资料保管,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使有部分单位将其作为决策、管理工作的参考和借鉴,但是对有关部门或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并没有约束力,使得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因此,绩效评价结果是否得到充分运用是绩效评价体系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
四、构建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构建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是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与效率的需求。借鉴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经验与不足,在构建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nlc202309080849
(一)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现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体存在独立性与公正性不足的缺陷,从而影响绩效评价结果的公正与可信度。因此,绩效评价主体保持其独立性才能客观公正地对项目进行评价。2012年财政部印发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的通知中提出“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因此引入第三方评价,对于保证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科学有效,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财政部门要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已有地方财政部门积极探索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估过程中引入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作为评估主体,并且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要更好发挥第三方作为评估主体的积极作用,政府部门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确定准入条件、工作流程、费用标准、权利义务等问题,以便从制度上保证第三方开展工作。其次,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库。通过搜集各地具有专业能力的评估专家和评估机构组成第三方评价机构库,对库内机构资质进行评定,并进行动态管理,以保证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质量。最后加强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业务的监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价过程进行检查,包括现场评价、评价工作底稿、评估问卷数据真实性等;定期或不定期对第三方评价结果的质量复核,并与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资质等级挂钩,从而不断提高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二)完善评价内容。
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内容既要关注项目资金投入、使用,又要关注资金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根据资金投入、使用、产出、效果全过程来进行评价,特别是要关注产出帶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效果所产生的公平性与公众满意度。项目所带来的公平性和公众满意度,在现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没有涉及到,却是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有必要在评价内容里增加此部分内容。
(三)创新评价方法。
建立通用指标体系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发展趋势,通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定性与定量指标,若采用前述评价方法则会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采用层次分析法则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它是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的定量分析方法。首先建立层次模型,将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将评价目标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利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指标对上一层次某指标的权重;最后采用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指标对目标层的最终权重,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相对权重并进行加权计算得到一个最终值,这个分值就是最终评价结果。若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采用AHP法,计算过程与结果相对于其他方法要科学、客观、可靠。
(四)健全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以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目标为基础,以经济、效益、效率和公平为核心进行设计;其评价框架按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的流程构建;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对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关键要素的提炼和归纳,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在指标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将财务类指标与非财务类指标相结合;将社会效益指标与经济效益指标相结合。采用AHP法时,可将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为目标层;中间层为一级指标按照财政资金投入、过程、产出、结果的过程来设置,即分为投入类指标、过程类指标、产出类指标和效果类指标;最底层为二级指标,根据一级指标的内涵分解且要体现绩效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公平性。一方面二级指标在选取时要根据绩效评价目标和理念来选择关键指标;另一方面二级指标要具有通用性的特点,以便适应不同层级的管理部门与使用者的需要。
(五)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
利用AHP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后,采用综合加权平均计算出综合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就可以判断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得分高表示财政支出绩效高,反之就低。评估机构完成书面绩效评价报告后,应及时向财政部门反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情况。财政部门根据绩效评价报告,对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向被评价部门进行通报,并上报给各相关部门,以供各级政府、领导掌握财政支出项目实施情况,作为决策时的参考依据。同时,政府应建立对财政支出激励和约束机制,根据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对被评价部门或者组织、个人给予奖励或惩罚。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可予以奖励或继续支持;对评价结果较差的,应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直至取消该项财政支出;对涉及到单位或个人违规的,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以维护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另外,根据政务公开的要求,将绩效评估结果主动通过报纸、门户网站等媒体上向社会公开,以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才能发挥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的监督约束功能,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与效率。
参考文献:
1. 郑方辉、廖逸儿.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基本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15(6)46—52
2. 李化峰.河北省财政资金扶持农民合作组织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3.唐斯斯.财政部和我国利用国际金融贷款农业项目绩效评估实践[J].中国外资,2012(8月下),14—21
4.高波,王善平.财政扶贫资金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4(5),86—89
5.丁学东、张岩松.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理论和实践[J].管理世界,2007(10 ),1—7
6.金红霞、王瑞红.基于AHP的地方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研究——仅以河北省保定市小农水项目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2(9)59—61
7.张震.天津市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以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为例[D].天津大学2013
8.农业部.2014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2014年农村经营管理情况统计分析报告之三[EB/OL].http://yss.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guizhang/201104/t2011418_538358.html
9.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http://yss.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guizhang/201104/t20110418_538358.html
10.财政部.关于印发《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的通知[EB/OL].http://yss.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guizhang/201305/t20130507_857159.html
合作绩效评价模型 篇11
一、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内涵
(一)体现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绩效(performance)通常被定义为“执行、履行、表现、成绩”[1]。可见,绩效就是工作结果;绩效就是行为;绩效就是结果与过程(行为)的统一体。从广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的文明形态,确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结果。但从实践的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是分阶段、分层次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又有不同的目标,实现了一个阶段的目标,生态文明进程就推进了一步。因此,考核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考核应当贯穿全过程管理,而不是阶段性工作,必须将考核纳入全过程管理,坚持结果与过程并重。
(二)体现建设主体的努力过程
客观上,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历史等原因,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各不相同。生态文明考核要看到地方的进步,有的地方基础比较差,指标完成的绝对量可能不大,但是进步比较大,也要综合考虑,力争科学合理。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使基础好的地方感到压力,使基础相对差的地方有奔头,让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在最公平的条件下实现最大程度的推进。
二、生态文明建设绩效“二维”评价模型构建
(一)模型构建思路
第一,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和目的,采用专家咨询和经验选取相互补充的方法,挑选和建立指标体系,再根据其各自在生态文明建设系统中所占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同赋予不同的权数。
第二,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应从建设的过程和结果两方面衡量的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测定由两个分指数差距指数和进步指数复合成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进行。其中,差距指数衡量各指标现状与规划目标的差距,表征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有助于决策者根据目标实现情况制订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安排,明确示意今后努力的方向;进步指数衡量同一城市不同时间各指标与自身历史水平相比的进步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程度。
(二)评价体系框架
本文选取和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子系统。
1. 经济子系统
经济发展指标3个: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乡收入比。
产业结构指标3个: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
2. 社会子系统
可持续性指标2个:科技投入占GDP比重、环境投入占GDP比重。
城市文明指标2个:人均公共藏书、万人拥有病床数。
基础设施指标2个: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人均道路面积。
3. 生态子系统
资源利用指标2个: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
生态环境指标4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空气优良天数。
恢复与建设指标2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覆盖率。
(三)模型构建过程
参考研究成果[2,3],整个模型构建过程分3步。
1. 原始指标数值的标准化。
原始指标数值(yi)是该指标评价体系的最小分析要素,各指标之间是异量纲或异质性,需要先对指标做无量纲化处理。
根据不同分指数含义采用不同算法。差距指数测算采用目标值法,标准化公式为:对于正向指标,对于逆向指标,yi=ai/xi,式中xi为原始指标的现状值,ai为目标值。无量纲化后的数值可以直观地反映目前的状态离设定的目标差距有多大。进步指数测算采用基期法,标准化公式为:yi=xi/max(xi,xi-1),式中xi为当年指标值,xi-1为上年指标值。可以得出当年指标相对上一年值的进步程度。
2. 分指数的测算。
计算公式为其中:Ii为i年差距(进步)指数值,yij为第i年j指标的无量纲化值,wj为j指标的权重,m为指标数目。
3. 综合指数的测算。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是建设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进步指数与差距指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关系都会影响区域综合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水平。把这两者进行综合就可计算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因此对它们的综合需要采用乘法法则,计算公式为。
(四)评价等级划分
为了更明确地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本研究参照了已有的研究资料[4],建立了分级评价标准。分值在0—1之间,分值越高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越高。以0.6为基本标准,低于0.6表示还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准备阶段,0.6以上表示已经进入生态文明建设阶段。其中,0.6—0.8表示生态文明建设初级阶段,0.8—0.9表示生态文明建设中级阶段,0.9—1.0表示生态文明建设高级阶段。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其目标是规范人类发展行为,以协同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发展。本研究设计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二维”评价模型,从过程与结果两方面界定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内涵,通过进步指数与差距指数综合测定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水平,为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的绩效考核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和系统化的设计框架。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模式也才刚刚开始,指标体系、考核方法等研究是下一步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深对指标体系的研究,以提高其科学性、合理性,引导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完善、提升和拓展。对考核方法的研究应集中在持续激励机制的建立上,以使得考核工作能在真正意义上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内涵,从建设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二维”评价模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测定应由两个分指数差距指数和进步指数复合成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进行,以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的绩效考核体系,使得考核工作能在真正意义上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张芳杰.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845.
[2]高珊,黄贤金.基于绩效评价的区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5(30):823-827.
[3]周江梅,翁伯琦.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与其体系构建的探讨[J].农学学报,2012,2(1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