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物理基础(精选12篇)
数学物理基础 篇1
物理量及其关系大多都是定量的,物理问题往往就是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问题,总与数学纠缠在一起,“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1]。一般而言,优秀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充足,应用能力强,物理学习也就得心应手;而中下层次学生的数学储备欠缺,应用能力弱,物理学习往往步履维艰。
其实,高中物理对数学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太高,如果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注重数学基础的教学铺垫,即便是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顺利地跨过“门槛”进入高中物理的殿堂。因高中物理必修模块不仅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其中也包含高中物理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故下面以必修模块为例,简述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数学基础知识,并探究转变中下层次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教学对策。
一、高中物理必修模块的数学应用简述
必修模块分为物理1和物理2,包含“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五个单元[2],涉及的数学应用概述如下。
“数”的运算是最基本的数学应用,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力、功和能量等物理量的计算往往就是四则混合运算、分数运算和分式运算,不仅要求“会”算,而且要算得“准”和“快”。
列方程和解方程(组)是必修模块乃至高中物理最重要的数学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规律)等都需要列方程并求解。
图像是高中物理的另一重要数学应用,并且往往是线性函数图像(直线)的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st和v-t图像)、胡克定律(F=kx)、牛顿第二定律(a=的图像都是直线。
位移、速度和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圆周运动规律要运用三角函数(sinα、cosα、tanα)、勾股定理和部分特殊图形(如等边三角形、矩形、菱形、圆形等)的基本性质及定理(定律)。从位移概念开始关注物理量的方向性,要求学生了解“矢量”的概念以及表示方法,掌握矢量的简单运算法则:同一条直线上矢量的合成法则以及互成角度矢量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法则)。
二、面向中下层次学生的数学基础教学设计
其实,优生的物理学习并不存在“数学基础问题”,但对中下层次学生而言,数学基础犹如一座横亘在学习道路上的高山,从一开始就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才能翻越。下面从“数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培养”两方面,探讨在高一必修模块教学中实施系统的数学基础补救教学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夯实高中物理学习所需的数学基础。
(一)数学基础的内容及目标设计
“物理1”的第一单元为“运动的描述”,数学教学内容设定为“四则运算”“方程”“一次函数及图像”三个部分,以“方程”和“函数图像”为重点。第二单元为“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对应的教学内容为三角函数和简单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定理,具体内容及教学目标如下。
1.数的运算
包括数字四则混合运算、分数运算、简单分式运算、位置及变化的坐标表示。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运算规则,快速、准确地进行数字运算。
2.方程及解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解方程的一些技巧,如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等,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等常用解法,掌握解方程组的“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等方法。可进行如下训练。
【例1】求下列方程的根(x):
3.线性函数及图像
要求学生能通过描点法和根据函数式(公式)直接绘制图像,了解图像所表现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掌握截距、斜率的物理意义,能从图像推导出相应的函数式(物理规律)。
【例2】如图所示为物体运动的v-t图像,则截距b=__,表示___;斜率k=___,表示___;函数式:___,表示做___运动。
4.三角函数和常见几何图形
掌握sinα、cosα和tanα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能从已知的一条边和一个角求另外的边和角,熟悉30°、45°、60°和37°、53°等特殊角的值。掌握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梯形、圆形等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和定理,会计算特殊图形的面积。
“物理2”的教学单元中,有关曲线运动、能量、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在天体中的应用)都涉及复杂的数学运算,对基础薄弱学生而言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相应教学内容设计为“复杂分式运算”“复杂方程(组)的解”“指数运算”“圆的性质和定理”四部分,其中的“复杂分式运算”是要应对天体运动中的复杂分式和复杂比例运算,“复杂方程(组)的解”则应对圆周运动规律、能量规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天体运动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计算。这部分数学是学生从“简单数学应用”到“复杂数学应用”的开端,也是对“数学基础”的巩固与提高。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因物理科的周课时量较少,补救教学主要安排在课外进行。以“学案导引、自主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在每一章(或单元)的教学之前增加“数学知识回顾”部分,教师按需要编写“数学知识回顾”的导学案,系统地引导学生的课前复习与训练。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通过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等途径解决。教师可通过批改学案作业等方式检查学习效果,并从中发现问题。对于比较集中的疑难问题,可安排少量课堂点拨或答疑。
作为一种补救性的教学活动,不是新授课教学,而是复习课教学,只要原有的数学知识被激活,学生能熟练运用规则进行数学演算,快速、准确地推演出结果,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物理教学中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数学与物理分属不同的学科,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并不等于具有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培养。
首先是应用数学意识的培养。跟以定性为主的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的最大特点就是广泛运用数学语言。高一物理就有大量的数学公式,涉及众多物理量极其复杂关系,这是很多学生始料不及的。因此,要做意识转变工作,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正从定性走向定量,大量的数学应用不可避免,数学基础好才能阔步前行。
其次就是实际应用。能力是在对知识的应用中积淀形成并得到强化的,动手演算是较好的数学应用。课堂上的“动手”能力是基础薄弱学生的弱项,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板演数学演算过程以示范,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跟着教师一步步地列方程、代数据运算、得结果。只有扎扎实实动手,才能练就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不失时机地做数学与物理知识的双向迁移引导。对于数学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一方面不能体会数学语言(函数、图像)背后的物理意义(如位移函数对应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规律,v-t图像中截距和斜率的物理意义等),另一方面不能把物理现象上升到用数学语言描述的高度(数学建模)。因此,教学中要做物理与数学相联系的双向引导,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应用数学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反复的运用中熟能生巧,进而形成数学运算、表达和推演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
[2]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董莹莉.数学方法在高中物理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13(7).
数学物理基础 篇2
只有物体的重心才受重力作用
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重心
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水平面
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重物的支持面
2、 关于速度和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加速度不变的物体,速度一定不变
加速度不变的物体,速度一定增加
加速度较大的物体,相等的时间内速度改变一定较大
加速度为零的物体,速度一定为零
3、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如果物体在运动,那么它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
如果物体受到的合外力越大,则物体运动的速度一定越大
如果物体运动方向在改变,那么它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
如果物体运动的速率不变,则物体所受的力一定平衡
4、 下列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是
雨滴匀速下落到地面的过程
小球在竖直轨道内作匀速圆周运动的过程
用细线悬挂着木块,子弹水平穿过木块的过程中,子弹和木块组成的系统
小球落到弹簧上,压缩弹簧的过程中,小球和弹簧组成的系统
5、下列关于电磁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电磁波就是电磁场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小于光速
电磁波传播的过程中传播的是电磁场的能量
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6、人在水池旁观察水中的鱼,其实是
原深度鱼的本身
变浅了的鱼的虚像
变深了的鱼的虚像
变浅了的鱼的实像
7、家庭电路的电压值和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值分别是
220伏、2伏
220伏、1.5伏
380伏,2伏
380伏、1.5伏
8、物体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生成的像是
倒立,放大的实像
正立、放大的虚像
倒立、缩小的实像
倒立、缩小的虚像
9、甲、乙、丙、丁四个海拔高度分别为5千米、4千米、3千米和1千米。在用敞口的容器对同样的水加热时,水的沸点最高的城市是
甲
乙
丙
丁
10、要减慢液体的蒸发,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提高液体的温度
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
减小液体的表面积
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11、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物理现象是
日食和月食
影的形成
小孔成像
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而后才能听到雷鸣声
12、关于布朗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布朗运动是指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分子对小颗粒的吸引力不平衡引起的
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分子对小颗粒撞击时产生的冲力不平衡引起的
布朗运动是小颗粒之间的撞击引起的
13、下面有关分子运动论内容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气体之间,不可能发生在固体之间
由压缩固体十分困难,说明在固体中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两种力总是互相抵消的
1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浮在水面上的铁球,一定是空心的
沉在水底的铁球,可能是空心的
沉在水底的铁球,可能是实心的
悬浮在水中铁球,可能是实心的
15、下列现象中,属于共振现象的是
杂技演员荡秋千越荡越高
下雨前雷声隆隆不绝
在山谷里说话有回声
湖面上的树叶随水波荡漾
16、马拉车在水平路面上,由静止开始前进,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因为马拉车,所以车也拉马
马拉车的立先产生,车拉马的力后产生
马能够拉动车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
17、对于惯性,下面说法和正确的是:
运动着的汽车比静止的火车的惯性大
物体只有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才表现出惯性
同一物体不论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其惯性的大小不变
歼击机战斗前要抛掉副油箱是为了增大惯性
18、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是:
E=MC2
E=MC
E=MC3
E=M△C
19、有一些相同的电池,每个电池的电动势为1.5V,内阻为0.1Ω,为是一个“6V,3W”的灯泡正常发电,电池阻的最佳用法是:
将5个电池串联。
将5个电池串联,外接一个分压电阻。
将6个电池串联,外接一个分压电阻。
将4个电池串联。
20、下列哪个现象属于波的干涉现象:
雨后马路上的油膜呈现彩色。
雨后天空出现彩虹。
白光透过三棱镜后呈现彩色。
早晨看见露珠有的特别亮。
高三文科基础物理复习策略 篇3
一、弃重求轻,培养兴趣
文科生物理能力的下降,智力因素及心理因素不容忽视.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而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上物理学科难度大,从而导致她们的物理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因此,教师要多关心她们的思想和学习,经常同她们平等交谈,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感受到自尊心得到了充分的维护,教师还应了解其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分析原因,让他们先喜欢你这个物理老师,进而喜欢上物理.其次,要了解文基考试的难度,制定复习计划,平时复习时从最简单的内容,最简单的题目做起,消除紧张心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厚积薄发,查漏补缺
在学习方法上,文科生比较注重识记,学习较死板,怕做计算题,更不愿解难题;上课认真记笔记,按部就班,但忽视上课听讲和思维能力训练;适应性和创新意识较差.因此,教师要指导她们“开门造车”,让她们暴露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听课,强化双基训练,就从最简单的物理概念开始,分析四个选项中每个答案选与不选的原因,将问题转化为若干基础小问题,把每个小问题都弄懂,再把小问题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各个击破、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架构教法,建构知识
这个架构包括两方面:一个是教师所给的初级架构;另一个是学生自行搭建的二次架构;同时又是具有较完整的知识联系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而搭建要有核心知识,就是每节课复习的重点内容,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教师初级架构的搭建,教给学生搭建的方法,让学生也学会搭建架构,让学生通过对教师所给初级架构的补充和重建,来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分类、联系,让知识由点变线,由线变网,真正形成知识的网络.
四、扬长补短,增加自信
文科生物理能力差,主要表现在对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只有在巩固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才能提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在运算能力方面,文科生运算速度偏慢、技巧性不强;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善于直接推理,但间接推理欠缺、思维方式单一.因此,在涉及计算方面的选择题,既然他们的记忆力好,就先要求他们记住公式,记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然后通过题目教会他们怎样运用公式.总之,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他们的长处,增加其自信心,使其有正视挫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五、和谐互动,提高能力
“上课能听懂,独立做时就懵,成绩就是提不高”这是文科生学物理的共同“心声”.由于文科基础的知识单一,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一般能听懂;但应用起来时却无从下手.所以在第二轮复习时,可以在每节课的上课前先出示一道简单选择题进行课前热身训练,让学生自己分析,找出切入点,感受成功的喜悦,“心悦才能诚服”,使每个学生感受到取得成绩的无穷乐趣,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然后再围绕这道题的知识点进行其他的训练,每节课不在乎做完多少题,应注重他们会了几题.因此,教学中要编制“套题”、“类题”、“变式题”,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
六、有的放矢,训练技巧
文科基础中的物理不同于物理X科,由于考的全部是选择题,所以复习时不用注重于解题的格式化,有些题可以从四个选项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从四个选项中先排除一两项,这样一来,答对的机会就高了,或者计算的时间就少得多了.这种方法应该在平时的测试或练习中让学生多训练并体会.
现代物理前沿与基础物理教学 篇4
传统的物理教学长期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纲,统一的考试的约束下,教师已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和兴趣局限于这统一的框架内,教师的创造性逐渐被磨灭. 而且,教师又以这一切去框架学生,直接压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致使他们很难对传统进行否定、向权威挑战. 我们历来认为教师负有“解惑”的天职. 这就是教师不敢轻易将有争议的尚未定论的或正处于发展之中的科技新成就、科学新思想介绍给学生,将物理学的新进展排斥在教育之外,为的是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问和争论. 传统的物理教学讲课风格是细嚼慢咽式的. 教师把知识组织的井井有条,对课程的内容的每一个细节都作详尽的解释,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误解一一予以告诫,知识传授的容量和密度大大受到制约. 久而久之,学生往往认为书本上、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是绝对正确的知识. 结果,养成了他们唯书、唯师的学习习惯,只会继承,不会创新,只会接受,不会否定,迷信权威,缺乏怀疑和批判精神[1]. 他们误认为300年前由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就是力学知识的全部,150年前麦克斯韦建立的电磁场理论至今是唯一的经典,光的叠加原理是解释全部光学现象的不可动摇的基础,玻尔的原子轨道是神圣的法则. 或者说,在这样的物理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只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到了物理学的昨天,而不懂得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学生知道物理学的今天,更要让他们去探索物理学的明天.
二、更新基础物理教师的知识,扩展基础物理的内容
物理学的进展越来越表明,由于物理学研究对象的扩展,从宏观到微观,从传统物理过程到化学过程,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线性走向非线性,从平衡走向非平衡,从可逆走向非可逆,以至于很难传统的眼光来界定什么是物理学了[2]. 物理学家玻尔曾说: “物理学所涉及的就是我们对于自然界所能说的东西. ”而今天的物理学,正如国外的物理学家风趣的说: “什么是物理学? 物理学家所做的工作就叫物理学. ”1995年在我国厦门召开的第十九届国际统计物理学大会,其中有近60篇论文的题目看起来不太像物理学,如“生物进化、蟑螂、药物DNA系统、心率、曲折的河流、聚丙烯、谷堆、文字的存储、交通流量、沸石笼”等[3]. 今天的物理学已代表着一套获得知识、组织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有效步骤和方法,把这套方法运用到什么问题上,这问题就变成了物理学. 从这种发展趋势来看,基础物理教师必须跟踪物理学的现代进展,按照物理学的发展趋势改变我们陈旧的物理观念,改变我们单一的知识结构.
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必须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它不断的拓展人类认识自然的疆界,当对宏观世界的物理规律有所认识后,便深入到微观世界去寻求未知; 当对无生命体系的物理规律有所认识后,又开始对有生命体系物理规律的探索,因而,物理学成为一项激动人心的智力探险活动. 它呼唤人们为揭示自然奥秘不断开拓进取,它激励着年轻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浩瀚的宇宙中自由的翱翔[4]. 物理学还存在着许多不解之谜有待年轻一代去探索. 也许有的教师会认为将现代物理学发展前沿介绍给学生不现实,新闻式的匆匆介绍,学生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谈不上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持久兴趣和热情. 但事实并非如此,青少年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正处于立志阶段,他们对尚不完全理解但能看到发展前途的科学会孜孜不倦地去追求,以至成为终身追求的目标.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谈到: 量子力学30年代发展迅速,那时他在中学图书馆读到有关量子力学的中译本,尽管作为中学生,他对这门新科学并不完全了解,但科学崭新的发展,奇妙的知识使他产生一种向往,这与他后来专攻物理学不无关系,这就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典范.
四、基础物理教学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方法
1.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使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化远为近,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因为在物理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有利于打破时间,空间和课堂条件的限制,有利于揭示物理现象内部的发展变化,使得一些抽象的和不易看到的事物形象的显示出来,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比如,现代分形理论是认识自然界真实面目的一个有力工具,对它的渗透,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就学生的认知水平,难以理解和接受. 如果利用电脑演示给学生,那奇妙的图象、美丽的色彩,那无尽的分形、无穷的变幻,必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惊喜,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起学生探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2. 通过活动课程,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适当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来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 开展常规性的科技教育活动; 聘请科学家作科普讲座、报告,科技课外阅读,收看科普节目等. 比如,收看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教授物理课,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五个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 这些美妙的物理实验在全国激起了持久的科普热.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爱学物理,会学物理,而且激发他们对发展中的物理学产生一种向往和追求.
总之,在基础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学知识,可以真正落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是近代科学技术的源泉.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体系中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都离不开物理学的研究成果.社会、科技的发展呼唤物理教学的现代化,联系现代物理前沿知识进行物理教学是促进物理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本文对基础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变革物理教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提出更新教师的知识,扩展基础物理的内容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等策略.
高中物理常见基础问答 篇5
在学习高中物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关于物理问题,上课觉着什么都懂了,可等到做题目时又无从下手。以至于对于一些意志薄弱、学习方法不对的同学就很难再坚持下来。过早的对物理没了兴趣,伤害了到高中的学习信心。高三网收集整理下面的这几个问题,是一些同学们的学习疑问,高三网小编做一个统一的回复,有同样问题的同学,可以仔细看一下。问题和答复如下:【问:一个物体在做圆周运动,它一定会受到外力提供的向心力吗?】答:是的。只要质点在做圆周运动,哪怕是在某一小段位移内做的是圆周运动,都必然满足向心力的公式,即:f向=mvw;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才有f合=f向=mvw;否则会在速度方向上存在加速度,即改变线速度的大小的切向加速度。【问:相邻的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怎么一回事?】答: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作用,随分子间距离增大,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要注意,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分子间的力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由于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分子才具有分子势能。【问:有区别吗?一对儿平衡力和一对儿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答:这两对儿力是有区别的,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使得这个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处于平衡态。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作用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可以认为是“你推我”和“我推你”的两个力。【问:重力和万有引力之间是什么关系?】答:重力与万有引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重力仅存在于地球表面领域,而万有引力是通用的。地球表面的某物体所受的重力其实是万有引力减去向心力(矢量减法)。只有在南北极附近,物体绕地心轴自转的角速度才为零,其向心力为零,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同理,物体在赤道上的向心力最大。【问:课下总结哪些知识?】答:课下的及时总结,对物理学习非常有帮助。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很难懂,吸收需要多总结,多分析,才能在考试中考好,发挥好。以上在做圆周运动会受到外力提供的向心力吗?由高三网小编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关于物理上的问题,下面是小编关于物理学习方法及技巧的一些经验。在高中理科各科目中,物理是相对较难学习的一科,学过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同学,特别是物理成绩中差等的同学,总有这样的疑问:“上课听得懂,听得清,就是在课下做题时不会。”这是个普遍的问题。小编给同学们就如何学好高中物理的一些建议: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其次,多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做一些中等难度的常规题目。我个人最喜欢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因为题量少,并且很典型,解答也很规范。课后,做几道中等题目实践实践,效果往往很好――不求多,几道足矣。还是老话,做完后好好回想回想。 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为大学学习做准备的,对同学们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所述的物理学习的基本过程——记忆,积累,综合,提高就是对自己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学会了学习方法,对物理科有了兴趣,掌握了物理这门实验学科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的特点,经过自己艰苦的努力,一定会把高中物理学好。 在学习高中物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关于物理问题,上课觉着什么都懂了,可等到做题目时又无从下手。以至于对于一些意志薄弱、学习方法不对的同学就很难再坚持下来。过早的对物理没了兴趣,伤害了到高中的学习信心。高三网收集整理下面的这几个问题,是一些同学们的学习疑问,高三网小编做一个统一的回复,有同样问题的同学,可以仔细看一下。问题和答复如下:【问:一个物体在做圆周运动,它一定会受到外力提供的向心力吗?】答:是的。只要质点在做圆周运动,哪怕是在某一小段位移内做的是圆周运动,都必然满足向心力的公式,即:f向=mvw;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才有f合=f向=mvw;否则会在速度方向上存在加速度,即改变线速度的大小的切向加速度。【问:相邻的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怎么一回事?】答: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作用,随分子间距离增大,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要注意,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分子间的力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由于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分子才具有分子势能。【问:有区别吗?一对儿平衡力和一对儿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答:这两对儿力是有区别的,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使得这个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处于平衡态。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作用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可以认为是“你推我”和“我推你”的两个力。【问:重力和万有引力之间是什么关系?】答:重力与万有引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重力仅存在于地球表面领域,而万有引力是通用的。地球表面的某物体所受的重力其实是万有引力减去向心力(矢量减法)。只有在南北极附近,物体绕地心轴自转的角速度才为零,其向心力为零,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同理,物体在赤道上的向心力最大。【问:课下总结哪些知识?】答:课下的及时总结,对物理学习非常有帮助。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很难懂,吸收需要多总结,多分析,才能在考试中考好,发挥好。以上在做圆周运动会受到外力提供的向心力吗?由高三网小编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关于物理上的问题,下面是小编关于物理学习方法及技巧的一些经验。在高中理科各科目中,物理是相对较难学习的一科,学过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同学,特别是物理成绩中差等的同学,总有这样的疑问:“上课听得懂,听得清,就是在课下做题时不会。”这是个普遍的问题。小编给同学们就如何学好高中物理的一些建议: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其次,多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做一些中等难度的常规题目。我个人最喜欢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因为题量少,并且很典型,解答也很规范。课后,做几道中等题目实践实践,效果往往很好――不求多,几道足矣。还是老话,做完后好好回想回想。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为大学学习做准备的,对同学们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所述的物理学习的基本过程——记忆,积累,综合,提高就是对自己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学会了学习方法,对物理科有了兴趣,掌握了物理这门实验学科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的特点,经过自己艰苦的努力,一定会把高中物理学好。 在学习高中物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关于物理问题,上课觉着什么都懂了,可等到做题目时又无从下手。以至于对于一些意志薄弱、学习方法不对的同学就很难再坚持下来。过早的对物理没了兴趣,伤害了到高中的学习信心。高三网收集整理下面的这几个问题,是一些同学们的学习疑问,高三网小编做一个统一的回复,有同样问题的同学,可以仔细看一下。问题和答复如下:【问:一个物体在做圆周运动,它一定会受到外力提供的向心力吗?】答:是的。只要质点在做圆周运动,哪怕是在某一小段位移内做的是圆周运动,都必然满足向心力的公式,即:f向=mvw;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才有f合=f向=mvw;否则会在速度方向上存在加速度,即改变线速度的大小的切向加速度。【问:相邻的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怎么一回事?】答: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作用,随分子间距离增大,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要注意,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分子间的力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由于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分子才具有分子势能。【问:有区别吗?一对儿平衡力和一对儿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答:这两对儿力是有区别的,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使得这个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处于平衡态。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作用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可以认为是“你推我”和“我推你”的两个力。【问:重力和万有引力之间是什么关系?】答:重力与万有引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重力仅存在于地球表面领域,而万有引力是通用的。地球表面的某物体所受的重力其实是万有引力减去向心力(矢量减法)。只有在南北极附近,物体绕地心轴自转的角速度才为零,其向心力为零,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同理,物体在赤道上的向心力最大。【问:课下总结哪些知识?】答:课下的及时总结,对物理学习非常有帮助。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很难懂,吸收需要多总结,多分析,才能在考试中考好,发挥好。以上在做圆周运动会受到外力提供的向心力吗?由高三网小编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关于物理上的问题,下面是小编关于物理学习方法及技巧的一些经验。在高中理科各科目中,物理是相对较难学习的一科,学过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同学,特别是物理成绩中差等的同学,总有这样的疑问:“上课听得懂,听得清,就是在课下做题时不会。”这是个普遍的问题。小编给同学们就如何学好高中物理的一些建议: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其次,多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做一些中等难度的常规题目。我个人最喜欢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因为题量少,并且很典型,解答也很规范。课后,做几道中等题目实践实践,效果往往很好――不求多,几道足矣。还是老话,做完后好好回想回想。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为大学学习做准备的,对同学们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所述的物理学习的基本过程——记忆,积累,综合,提高就是对自己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学会了学习方法,对物理科有了兴趣,掌握了物理这门实验学科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的特点,经过自己艰苦的努力,一定会把高中物理学好。 在学习高中物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关于物理问题,上课觉着什么都懂了,可等到做题目时又无从下手。以至于对于一些意志薄弱、学习方法不对的同学就很难再坚持下来。过早的对物理没了兴趣,伤害了到高中的学习信心。高三网收集整理下面的这几个问题,是一些同学们的学习疑问,高三网小编做一个统一的回复,有同样问题的同学,可以仔细看一下。问题和答复如下:【问:一个物体在做圆周运动,它一定会受到外力提供的向心力吗?】答:是的。只要质点在做圆周运动,哪怕是在某一小段位移内做的是圆周运动,都必然满足向心力的公式,即:f向=mvw;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才有f合=f向=mvw;否则会在速度方向上存在加速度,即改变线速度的大小的切向加速度。【问:相邻的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怎么一回事?】答: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作用,随分子间距离增大,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要注意,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分子间的力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由于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分子才具有分子势能。【问:有区别吗?一对儿平衡力和一对儿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答:这两对儿力是有区别的,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使得这个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处于平衡态。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作用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可以认为是“你推我”和“我推你”的两个力。【问:重力和万有引力之间是什么关系?】答:重力与万有引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重力仅存在于地球表面领域,而万有引力是通用的。地球表面的某物体所受的重力其实是万有引力减去向心力(矢量减法)。只有在南北极附近,物体绕地心轴自转的角速度才为零,其向心力为零,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同理,物体在赤道上的向心力最大。【问:课下总结哪些知识?】答:课下的及时总结,对物理学习非常有帮助。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很难懂,吸收需要多总结,多分析,才能在考试中考好,发挥好。以上在做圆周运动会受到外力提供的向心力吗?由高三网小编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关于物理上的问题,下面是小编关于物理学习方法及技巧的一些经验。在高中理科各科目中,物理是相对较难学习的一科,学过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同学,特别是物理成绩中差等的同学,总有这样的疑问:“上课听得懂,听得清,就是在课下做题时不会。”这是个普遍的问题。小编给同学们就如何学好高中物理的一些建议: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其次,多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做一些中等难度的常规题目。我个人最喜欢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因为题量少,并且很典型,解答也很规范。课后,做几道中等题目实践实践,效果往往很好――不求多,几道足矣。还是老话,做完后好好回想回想。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为大学学习做准备的,对同学们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所述的物理学习的基本过程——记忆,积累,综合,提高就是对自己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学会了学习方法,对物理科有了兴趣,掌握了物理这门实验学科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的特点,经过自己艰苦的努力,一定会把高中物理学好。
中职物理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探讨 篇6
关键词:中职;物理基础理论;物理教学
中职生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学习能力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抽象物理概念、复杂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比较薄弱,并且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信心。面对这一现状,如何加强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中职物理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加强基础教学,夯实物理基础
1. 物理概念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既是物理课的教学基础,又是教学重点,中职物理教师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1)概念的引入、形成和定义。教师可通过具体、生动和有效的实例、现象及实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顺利引入概念定义,尤其是较抽象的概念,如加速度、磁场、磁感线、场强和磁感强度等。
(2)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概念的定义都有一定的表达形式,文字表达的概念要让学生理解关键的字句和概念的内涵;公式表达的概念要让学生理解它的实质、意义和条件。
(3)概念之间的比较教学。相似概念用类比方法教学,如电势能与重力势能、电势与高度、电势差(电压)与高度差;相关的概念让学生清楚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速度与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大小与速度变化的快慢;易混的相近概念要让学生弄清他们之间的异同,如电场与磁场教学中的“左手定则与右手定则”。
2. 难点内容的教学。
在物理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解决教学难点,通过攻克难点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发现难点。教师应熟悉教材,知道课堂教学的难点;通过作业、练习和测试等信息反馈,清楚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难点;教师应善于分析学生,了解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
(2)解决难点。教师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解决难点。如,新课前复习好相关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分解难点;充分准备物理实例和实验化解抽象概念教学的难点;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降低学习难度;对于因学生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学习方法等原因造成的难点,应从课外练习、测试和辅导等方面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3)减少难点。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减少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降低学习难度。比如,我校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以电学内容为主,“力、光、热和原子物理”只讲解一些简单、基础和重点的内容,删减枯燥难学和不实用的部分,既让学生系统了解物理知识,又能学到实用的知识。
3. 重视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为了体现教学减负,目前中职学校物理教材中的练习题大量减少,而且中职生由于没有高考的应试目标,不会主动做大量的练习,导致中职生的作业练习量太少,但是要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进行习题训练是必不可少。
一是抓典型题解。学生面对物理题,总是束手无策,主要原因是没有学会如何解题。通过典型题目可培养学生“审题、找条件、分析、推理和理清解题思路”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作业题,既能巩固知识,又能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精选一些与教材同步、难度适中、拓展知识的物理题,建立习题库,扩大学生的练习量和训练面。三是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教师对不同班级、不同专业和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难点问题的辅导,尤其加强个别学生基础知识的辅导。
二、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提高专业技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1. 提高常规教学中演示实验的质量。
好的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所推导出来的结论,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为做好演示实验,教师课前要准备充分,明确演示目的,备好实验器材,设计好时间和步骤,并预先操作几次;演示前先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内容与目的、实验的原理与步骤、要观察的现象与要记录的数据、学生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演示过程清晰、现象明显准确、操作规范熟练,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和配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启发学生提问,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和总结。
2. 适当改变演示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演示方式:现象不明显或是仪器太小的演示实验,由台上转移到台下,在学生中间进行演示或教师走动巡回演示,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学生参与演示,将教师单独操作改为师生合作,或教师指导,学生做演示;教师演示的同时,学生叙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概括由现象推导出的结论;有些演示实验还可以采用“先讲出结论,再进行实验演示”的方法,等等。在教学手段上,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弥补由于实验安全问题、实验器材等方面的不足造成的缺憾。
3. 扩展学生实验,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物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后,可以适当改变实验方式,并补充一些课外实验,以增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实验方法、器材和步骤等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分析论证和概括结论等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最后汇成实验报告。其次,适当地开放实验室,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让部分学生继续完成因时间不够或器材缺陷而没有完成的课堂实验。第三,扩展课外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兴趣自行设计一些实验,如制作小型的电动机、电磁铁和电磁继电器等。
三、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物理知识浩如烟海,课本内容只是沧海一粟。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1. 加强阅读。
阅读性教学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如“牛顿第一定律、安全用电、激光的特性与应用”等,采取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导、概括和总结来完成;“自感和互感”的教学采取学生阅读课本,解答“简述荧光灯的工作原理、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等问题的形式来完成。此外,介绍一些好的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 合理启发。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和练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改变以往“有问必答”或“一问就答”的代替式做法,采取“点拨启发式”教学法,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改变考试方式。
对于高年级的中职生,可进行开放式考试,以“问题论述、问题探究、问题讨论、解释现象、设计实验和整理章节的知识结构”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课本、网络查阅资料,提高学习能力,真正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四、渗透德育教育,树立学习信心
目前,大部分中职生缺少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教师往往忙于知识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情感、德育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中,把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等思想内涵渗透到教学中,能激励学生学习,增强学习信心。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演绎科学家的生动故事,能熏陶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欧姆十多年坚持不懈,经历了无数次实验的失败才总结出欧姆定律;奥斯特做了60多个实验才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焦耳30多年时间、400多次实验才证明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坚持10年之久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和发电机,等等。为科学探索和物理研究付出毕生心血的物理学家不胜枚举,他们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和态度值得中职生学习,比如牛顿研究物理如痴如醉的执着精神;伽利略挑战传统权威的创新精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居里夫妇研究放射性物质孜孜不倦、不怕艰辛的科学精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耳濡目染,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心态,增强学习的信心。
五、扩展STS教育,增强学习趣味
STS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简称,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
渗透STS内容,可以扩展中职生的知识面,让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体会物理学的趣味,减少物理的枯燥感。比如,关注物理的新科技、新成果和新动向,如纳米技术、超导、激光、信息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IC卡式电能表和动锂电池等;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应用,如安全用电知识、电磁感应与电磁炉、电磁波与微波炉、能源的开发利用、环境与低碳生活;关注一些跟物理知识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水质污染、噪声污染等。这样,物理课就能不拘泥于教材,超越课堂的空间,学生可通过互联网或课外读物等渠道获取相关资料,了解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和前沿科技,扩展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惠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 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实验技能
十多年的物理教学生涯, 我深刻地意识到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做的实验, 比起任何阅读, 比教师精心设计和操作的实验, 更能激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所以学生的实验技能的培养是我们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利用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体现物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
我们在讲授每一节新课之前, 可以设计不同的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打开学生思路, 例如:“惯性”这一节的教学, 用事先准备好的一摞象棋子放在课桌上, 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 随后指导学生用薄塑料尺猛击最下面的棋子, 其他棋子安然无恙, 未曾倒塌, 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取获取知识。再如, “摩擦起电”这一节的教学, 上课前剪好的小纸人放在课桌上, 用硬泡沫塑料擦已经垫起的洁净玻璃的上表面, 放在玻璃下面的小纸人就翩翩起舞了。这样就能在活跃的气氛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实验, 形象直观地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体现物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
观察是增长知识, 获得知识的基础, 是认知的途径。让学生通过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身临其境, 耳闻目睹, 亲自获得具体的直接经验, 得到清晰的感性认识, 是学生形成物理概念, 理解物理规律的基础。例如, 人们天天生活在大气中, 但对大气有没有压强存在、大气压究竟有多大是不太清楚的, 或者即使知道也不一定信服。依据这一点, 我在课堂上成功地演示了“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 并获得了一定数值的观念, 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样, 学生就牢固地掌握了大气压的概念。反之, 若不做实验, 即使教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恐怕学生也未必信服;做再多题, 学生也未必能真正地掌握。
三、利用实验,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培养他们发现
问题, 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物理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多样性
通过实验, 学生得到的只是感性认识, 必须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归纳和概括, 对实验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在教师的引导下, 上升到理性认识, 形成物理概念, 导出物理规律, 或者验证概念、规律的正确性。如, 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试验中, 我提出一个问题:若用一张不透明的纸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 在光屏上还能成像吗?成的像是什么形状?像会怎样变化?先让学生猜想, 再做实验, 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总结实验。再如, 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 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并进行推导, 得出结论, 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 也是学生头脑中固有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进一步分析、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 真正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这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四、利用实验,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体现物理实验教学的自主性
“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生高分低能者居多物理实验教学恰能弥补“应试教育”下的这种弊端, 明年我市中考要加入“实验技能”的考查, 这就告诉我们要重视实验教学。不同的实验, 实验原理、操作过程不同;不同的仪器, 使用方法, 操作规则也不同。因此, 学生在实验前必须仔细阅读、分析实验原理, 正确选择仪器;实验中要仔细、细心地操作, 正确地进行读数和记录实验数据;教师边巡视, 边检查, 边指导学生及时纠正操作错误的地方, 通过长期的训练, 潜移默化, 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例如, “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 是电学部分综合性较强, 考察能力较多的也是较难的学生实验。学生在实验前首先让他们分析、选择合适的电源、电表的量程及滑动变阻器, 然后根据实验要求, 设计画出电路图, 依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在实验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数值的变化情况, 最后让学生自己简单地进行误差分析,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五、利用实验, 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是与物理紧密联系的, 都可以用实验的方法解释验证和说明。如学了杠杆平衡的原理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杠杆, 并讨论“国家为什么要淘汰杠杆”的问题。
如何为云计算奠定坚实的物理基础 篇8
无论是私人、公共还是混合型云网络, 为了支持大数据量传输和网络访问, 分布式计算模式的分散化水平无时无刻不需要卓越的网络性能支持。随着“带宽密集型”内容的增多, 新应用程序的出现, 以及企业用户数量的增加, 防止性能的下降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确保物理层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带宽需求, 网络设计者必须审慎选择基础设施组件。只有选择数据传输速度最快的解决方案作为云网络的物理基础, 网络管理员才能确保企业用户获得最佳的连接性, 缩短停机时间并减少会话中断故障出现的机会。
永远持续运行、高速和可靠的网络是企业界的一个梦想, 作为一种计算能力的服务和交付模式, 云计算具有满足这一需求的潜力。根据摩尔定律, 集成电路 (IC) 技术的进步会使计算能力成本指数级下降, 从而在推动更高要求应用的同时增加用户的消费量。虽然云计算技术能够提高硬件使用效率和灵活性, 但如果没有智能的、可管理的和可快速扩展的物理网络, 高使用率网络仍无法保证实现可靠的全天候正常运行。
云计算平台能为企业带来灵活性, 但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提高也给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带来了挑战。为了充分利用降低的功耗和增加的性能与容量, 同时维持逻辑网络的完整性, IT管理员需要实时可见并掌握共享云网络与物理网络之间的关系。只有确保能够对网络进行敏锐、直接的观察, IT管理员才能帮助企业提高效率, 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并确保网络安全。另外, 智能技术可以让云计算供应商控制网络, 确保为企业用户提供满意、可靠、高质量的服务。
以物理实验为基础进行讨论式教学 篇9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以“不学不会”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改革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学, 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从“学”的角度, 即从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一代新人来研究教学,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不学不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所讲的“导”是一个外部的激励和育导因素, 它必须通过学生刻苦地“学”起作用, 进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 教学过于强调教的作用, 把“教导”变成了“灌输”, 学生完全处在被动的地位。当前教学中的主要弊病“满堂灌”就是“不教不会”思想束缚人们头脑的结果。
人类特有的智慧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 通过大脑的思维加工、改造, 正确地获取知识, 正确地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并用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 人类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不教也是可以的。不仅如此, 人们还能将已经掌握的知识不断地筛选提炼, 逐步积累, 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促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教育科学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发展丰富起来的。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培养开拓型人才, 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 就是优化这个教学过程, 使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因此, 教改实施方案必须明确提出如下任务:1.在研究教法的同时, 着重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2.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要做到三个有机结合, 即“教”与“学”有机结合, 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 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应用有机结合。
二、以物理实验为基础传授物理知识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变化及其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离开了对物体运动、变化现象的观察, 我们就无法了解各种现象的发生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所以在传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做好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中学生的思维基本上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 从思维发展趋势来看, 则是处于由经验型的形象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转变的初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有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好奇心强, 喜欢怀疑和争论, 具有强烈的“自我肯定”意识。所以我们要做好物理实验, 应用形象思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知识, 采用讨论的方法, 适时地诱导学生向抽象思维过渡。这种按照事物自身规律, 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设计是符合唯物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的。具体做法如下:
1. 把演示实验尽可能地改为师生同时做的实验。如, 讲压强时, 要求每个学生带自制的沙盘和实验小桌;讲电阻时, 要求学生带自制的铅笔芯电阻器、电键、干电池, 教师再发给电流表, 要求学生自己连接电路, 随堂实验, 探讨与总结规律。杠杆是历届学生的学习难点, 究其原因, 是教师使用了不合理的教具, 从杠杆上直接谈力臂, 并采用水平平衡这一特殊情况。这就在学生思想上造成了产生各种错误的思维定势, 铸成学习难点。对这个涉及教材、教具和教法的问题, 我采用改革手段, 即设计十字形力臂尺, 实验时要求学生反复用力臂尺测量在各种不同位置平衡时的由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法, 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
2. 对只陈述物理规律而无实验的教材内容, 根据人的认识规律, 设计一些简易而有说服力的实验。如讲光的折射, 我增加了将硬币放在碗中, 让学生各找一个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并保持不动, 然后向碗中倒水,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重见硬币的现象的小实验, 从而引入课题。讲热传递的控制时, 我增加了用薄纸紧包铁棒, 放在烛焰上烧片刻, 取下纸片后学生看见其完好的小实验。讲大气压的测定, 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又感觉不到大气压的存在, 而且在学生头脑中有一种“空”即无物的固定看法, 所以托里拆利实验就成了学习中的难点。在试验过程中我采用下述实验方法进行过渡, 收到了很好效果:取一根玻璃管, 用手指堵住下端管口, 装满红色水后倒转, 使上端管口朝下, 学生看到管中水柱并不下降, 我指出这是大气压作用在管口托住水柱的结果。然后我用托里拆利管装红色水重做实验, 学生自然认识到管内水柱不下降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我再将托里拆利管口插入水槽中, 这时管口并不接触大气, 水柱仍不下降, 经过分析, 学生不难想到是水槽中的水把大气压传递到管口的作用。经过上述过渡, 再用水银做托里拆利实验,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用托里拆利实验测定大气压强的道理。
另外, 在解答习题和进行物理复习时配上必要的实验, 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好办法。
3. 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应抓好如下三个环节, 即: (1) 分组实验课前, 在讲新课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地使学生熟悉有关仪器及其使用技能。如在分组实验前的新课学习阶段使学生掌握测力计、天平、温度计、滑动变阻器、电表等的使用技能, 从实验技术上促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2) 在分组实验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做好实验示范和巡视指导工作,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实验后, 根据各个分组实验的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记录处理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结果, 写好实验报告;还可以布置适当的讨论题式思考题巩固实验效果, 拓宽知识面。
4. 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 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课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下课”, 只是完成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的课内学习阶段,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长和深化, 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独立活动和增长才干、发展个性的重要途径。在这个阶段中, 学生的初期实践活动和创作活动, 对他们的志向、毅力、专业选择及成才道路等, 将会产生积极的甚至是终生的影响。所以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认真抓好这项工作, 使之更好地为培养“四有”人才服务。
三、采用“讨论式”的方法不断改革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要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教学中反馈通道一般有两条:其一, 学对教的反馈, 用以矫正教的部署和方法;其二, 教对学的反馈, 用以矫正学习中的偏差与失误。“满堂灌”教学必然低效能的根本原因就是反馈通道被阻塞, “讨论式教学”就是为了克服这一弊病而提出的实验课题。
讨论式教学是属于启发式教学原则下的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具有多向性和互补性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 信息转换频繁, 教师可以跟踪学生的思维活动, 直接得到反馈信息,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中专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的新尝试 篇10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框架,尝试
1 交叉体系的建立与具体策略
对于中学物理实验, 很大程度上不是物理实验中的每个因素的简单累加。从物理实验的课内到课外物理实验的教育包含课堂上的教学、实验的教具的制作、学生的自主实验、小课题小项目的推行、物理实验的竞赛、前言知识专题讲座。这六个主要的因素, 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有机组成成分, 各个因素之间也是密不可分的。这个六个分别的印祖中, 各个部门也各自具有独立性和单独性。在实际中, 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直接或者间接的综合体现出来。举例来说, 我们在进行浮力的教学实验的时候,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制作自己的教学用具, 可以使用若干块形状互不相同的模板, 结合一块铁皮。
物理实验教学中, 老师一般情况下都是利用实验演示, 使得学生主动积极, 最实验内容更加的感兴趣, 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和设计实验。比如在引入浮力验证实验的时候, 老师可以拿着一块铁皮, 向同学们发问:“同学们, 我们把这块铁皮放在水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它一定会沉底吗?”“还有如果我们把一个木块放在水中, 或者放在油中会有相同的情况发生吗?”等等的问题。
在课堂上我们提出具体的类似的问题后, 然后鼓励学生使用自己制作的实验道具进行对刚刚提出的理论进行实验验证, 证明或者否定刚刚提出的假设和猜想。中专学生自己通过验证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或者纠正自己的猜想, 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基础物理试验的兴趣, 也加强了学生们对物理实验的信念。知行结合, 受益终生。再进一步, 可以向学生发问:“同学们, 大家想想浮力在日常生活中, 在哪些地方有体现呢?半升水会使两公斤中的重物浮起来吗?”浮力在生产中有没有具体应用呢?”等等具体的问题。然后呢让学生自己去用自己设计的实验去验证这些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很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一方面掌握了很多物理知识, 同时也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好的体现, 为这些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不断引导, 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仅仅依靠实验演示来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式的教学,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加强实验教学, 推广趣味实验
为了达到最优的目的, 就需要协调学校的各个部门, 让他们运行顺利。其关键点在于在实验课课堂上,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需要寻找多种途径, 并且要结合多种方式来实现。作为重要的实验科学门类, 中等专科学校学生物理实验教育值得深入研究, 其基础在于要将物理规律解释清楚, 同时每个验证实验需要添加一些趣味性。举个例子, 为了解释水的传热效率比较低的实验的时候, 我们可以将一条小金鱼放置在一个试管的底部, 接着从试管的顶部位置加热水以至沸腾, 但是没有发现小金鱼发生变化, 很多学生感到非常惊讶。这样就很强烈的激发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也调动起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中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好的调动。在课堂上可以叫几个学生参与课堂趣味演示实验, 也就使得这几个同学在实验上得到很好的培养, 在后续的实验教学中这些同学可以成为实验的骨干学生。这样一去一来的演示实验, 学生会非常认真, 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培养
兴趣实验和趣味演示实验可以说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这样的实验活动。然而在课堂上其实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只允许少数的学生参与演示。其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 其实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一方面要认真完成教程上的学生验证实验, 同时还要独立自主的制作教具和学具, 这样锻炼了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也锻炼了他们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浮力大小的演示, 验证电流电压关系实验设计等等。在实验的进行中, 不但要求学生有科学的精神, 还要有实事求是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还要求学生完成试验后的实验报告, 让他们认真重视这一项目。实验教学的老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监督, 让他们实验的目的更明确, 帮助他们恰当正确的理解物理原理。学生在细心的设计实验步骤, 详细的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实际的操作能力。还有就是在实验出现问题后, 要参与实验的学生互相讨论和研讨, 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认真做事的态度以及分秒不差的严谨学风。
4 组织多样的课外时间活动, 参与各种竞赛活动
实验课使学生们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施展, 学生也学会了一些实验操作的技能, 而且培养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精神。更进一步, 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拓宽视野, 这些活动应该是配合实验教学的。同时要基于教材特点, 结合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 细心设计这些课外活动。活动要确保趣味性, 同时应该和课堂教学互相呼应, 应该具有很好的内在联系。更要注意的是, 要狠抓落实, 在每个学期开始前确定这些活动的内容, 建立起这些课外活动的小组。让课外活动长期化, 也规范化。还可以举行一些专题讲座, 科技信息活动等等, 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的创作。
可以进一步组织一些实验竞赛, 鼓励学生申请一些学生小项目参加一些校级或者更高级别的科技竞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让物理知识更加趣味性、群众知识性和科学性等等。这样也可以很好的巩固课堂实验的教学效果, 提升实验教学的吸引力。而且在实际操作中, 每个学期进行定期的实验竞赛, 培养学生的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潮锐, 吴深尚.创新性《基础物理实验》教学模式[J].
[2]中易红.高校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27 (2) :1-4.
[3]董有尔, 唐晋娥, 张天喆.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1.18 (6) :79-82.
[4]李冬萍, 洪波, 栾小宁.发掘基础物理实验的创新空间[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28 (10) :99-101.
物理性质教学原则及其心理学基础 篇11
1.实物展示原则
加涅(R.M.Gagne)的“学习记忆模型”和梅耶(R.C.Mayer)的“学习过程模型“都告诉我们:新知识的习得首先是信息获取,获取信息离不开注意和知觉。影响“不随意注意”(有的称“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有刺激物的物理特征和情绪特征,前者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大小、颜色等;后者主要是指刺激物能引起人们的情绪反应,如栩栩如生的画面、鲜艳欲滴的色彩、富于感情的声音等。著名知觉心理学家J·J·吉布森(J.J.Gibson)认为,对人类生活和学习起重大作用的有五大知觉系统,其中,视、听觉系统摄取的信息量最大,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意义更为重要,鉴于此,在物理性质的教学中,应采取“实物展示原则”。例如,我们出示一瓶“温馨而诗意的”氯气(浅绿色);切开一小块“明朗而坦白的”金属钠(银白色);悬起一条“华丽而尊贵”的黄金项链(橙黄色);玩一粒“冰心玉壶般的”明矾晶体(透明);粉碎一方“令人伤神的”铬酸钾晶体(嫩红色)。这些斑斓色彩形态呈现的同时,配合浪漫诗意的艺术化课堂语言,带给学生视听觉的感受是深刻的,引起注意和知觉的刺激是强烈的,导致情绪体验上的引发是丰富的,新知识习得的效果必然是甚佳的。
根据J·J·吉布森的知觉理论,在物理性质教学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发挥学生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让学生多方面接触把握知识,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根据知识特点,创设让学生说、看、摸、做的教学情境,是“实物展示原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比较钠与铁的硬度,(做)让学生用小刀切割钠;估计钠的密度0.97 g/cm3,(看)钠浮于水上(1 g/cm3)沉于煤油(0.8 g/cm3);钠的熔点低于100℃,(看)在水面熔化成小球;钠的颜色,(看)银白色光泽。多知觉学习理论还鼓励教师在物理性质教学中,通过嗅觉闻物质的气味,如闻硫化氢的臭鸡蛋气味,硝基苯的苦杏仁味,低级酯的果香味;若可以食,也能尝尝其味道,如尝尝盐(氯化钠)的咸味和糖(蔗糖)的甜味。
总之,“实物展示原则”的出发点是让物质实体露面,让学生自己来观察感觉注意,从而习得新知。这种原则不但符合心理学的多知觉学习理论和现代认识论的规律,更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时代要求。当然,无法获得的实物,可以采取虚拟的办法“展示”,如音像媒体或电脑合成课件等。
2.阐理释义原则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简单陈述性知识主要指以符号(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为表征,如外语单词,历史、地理课中的地名、年代、人名,有些物质物理性质就属此类。这类知识学习的难点不在于理解而在于保持。“阐理释义”就是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精加工”和“记忆术”两种学习技术,对物理性质学习内容进行“特殊处理”,以期获得最有效学习效果的方法。
“精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补充细节、举例、推论或使之与其他概念形成联想等,目的是为知识建构和获取提供额外信息的学习技术。例如,关于同分异构体物质的物性比较教学,在人教社2000年12月第二版(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化学教材第二册第121页,现列表1如下:以表1为例,对此教学内容进行阐理释义:共价非极性分子的熔沸点,主要是由相对分子质量决定的。但是对于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正丁烷和异丁烷来说,由于异丁烷有支链,不如正丁烷分子间排列整齐,而分子的整齐排列使得分子间的吸引力变大,熔沸点升高,故正丁烷和异丁烷的熔沸点高低出现如此规律。相对密度亦可解释。
“记忆术”也是促使陈述性知识掌握的一种学习技术。此种学习技术应用在化学教学研究中是有很多先例的,“死到临头”(白磷有毒)、“佛要金装”(金有极好的延展性,可以成箔)都是“记忆术”这种技术的体现,这种释其联想的“假义”的方法对物质物理性质的记忆学习是有帮助的。
3.形成练习原则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除了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外,还有一种程序性知识,即解决问题和做事的能力。我们平常强调学校教育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形成技能,这里的“知识”实际是指陈述性知识,而“技能”就是指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去办事的能力。利用形成性的变式练习教学原则,将有利于学生对物质物理性质的掌握,并且在物理性质的这一教学过程中,习得程序性知识。例如,以下问题是将陈述性物理性质知识,通过变式练习原则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并且由此获得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的很好练习。
问题:下列所说的黄色中的哪一个与另外三个的黄色原因不同:
A.黄色炸药TNT的黄色;B.硫磺的黄色;
C.碘化银的黄色;
D.沾上浓硝酸的皮肤的黄色。
4.归纳整理原则
从上面分析可知,大部分属于陈述性知识的物理性质知识特点决定其容易被遗忘。关于这类知识长时记忆遗忘的原因,心理学认为,主要是记忆中的信息不能提取或提取失败,而这又是因为该类知识信息无助于回忆的编码线索或贮存时根本就没有进行编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解决知识的编码或组织,从而促进这类陈述性知识的巩固。“组织策略”就适合解决这个问题。“组织策略”就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其间关系的方法。“组织策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的“描述策略”是将孤立的材料信息组织成描述性的句子。例如,记忆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pH值:甲基橙3.1~4.4、石蕊5~8、酚酞8~10,可以作如下组织:“甲石酚变色范围要记清,314458810(谁家的电话号码?)”。
数学物理基础 篇12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 与就业岗位要求相符合, 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本着这一点, 新教材在课程结构、内容选取等方面体现了“新”、“简”、“趣”的特点, 较过去教材有了明显的创新, 体现了编者的别具匠心。
1 新教材突出了一个“新”字
新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结构创新, 每章在正文前都新设了“预备知识”一项内容, 这样可以方便教师通过利用“预备知识”这项内容来了解毕业于不同中学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以便更好地备课和组织教学。新教材还在每章中新设了“小链接”和“知识拓展”项目, 例如在第一章“力学基本知识及应用”中通过“小链接”介绍了标量和矢量, “知识拓展”中介绍了纳米技术和力的合成及应用。通过“小链接”和“知识拓展”项目, 学生了解到了许多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有趣味和较前沿的新知识。
新教材不仅在结构上创新, 而且在内容的选取上也体现了“新”。在内容的选取上, 注重把最新的物理信息、最新的科技成果收入教材中, 使学生能够获取新知识, 了解科学新成果。例如在第二章中介绍了多普勒效应及彩超;在第四章中介绍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电子血压计;在第五章中介绍了CPAP呼吸机及高压氧舱等;在第六章中介绍了电磁污染等;在第八章中介绍了X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技术等。
2 新教材体现了一个“简”字
新教材的修订原则和特点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 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即可”, 基于此, 本教材在以往教材的基础上, 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例如在机械运动中删除了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功和机械能等内容;在热学中删除了分子运动论、热力学第一定律、固体的性质及物态变化等内容;在电学中删除了大量内容, 只保留了电场、磁场、交流电及电磁现象在医学中的应用。在这里对其他章节内容的删减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新教材注重基础知识, 删除了复杂的、难度大的内容, 降低了难度, 体现了一个“简”字。以往的教材内容多、难、涩, 学生学起来痛苦, 教师教起来头疼。新教材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学生易学, 教师易教,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3 新教材还体现了一个“趣”字
“趣”是人们在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时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恩格斯曾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也曾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所以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他就会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遇到挫折时就会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所以,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其学习兴趣。
新教材不断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每一章内容里设有“问题与思考”项目, 通过不断提问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新教材注重物理学与学科、技术、社会的关系, 加强了与社会生活、生产技术的联系。新教材还强调了物理学与医学知识的关系, 例如在第一章中就增设了机体的力学性质、分离血液和尿液的离心分离器等。这样使教材变成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学生易读乐学的趣味书,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 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情。
4 新教材中的瑕疵部分
总之, 新教材以崭新的面目出现, 给人许多新意, 实属难得的好教材。笔者通过试用和研读发现新教材中还存在着部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值得大家商榷, 这里列出其中的一部分, 旨在抛砖引玉, 使新教材不断完善。
如第七页第十二行“摩擦力的方向始终和相对运动的方向或者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因此, 摩擦力是一种阻力。”笔者认为:一方面在生活中,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例如对于汽车, 空气中的摩擦力是阻力, 汽车刹车时, 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也是阻力, 但是当汽车匀速或加速行驶时, 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不但不是阻力, 而是推动汽车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摩擦力的方向还有一种特殊情况, 一木块相对转盘静止, 随盘做匀速圆周运动, 木块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由圆盘对木块的静摩擦力f提供, 此摩擦力的方向与木块运动方向垂直 (见图1) 。又如第十五页第十二行“人走路时, 脚蹬地的力常被作为作用力, 地面对脚的支持力为反作用力。”笔者认为:当人在地面上前进时, 脚蹬地的力应是摩擦力, 若把此摩擦力看作作用力, 根据本教材中第十四页最后一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性质的力”, 则地面对脚的反作用力也应是摩擦力, 而非支持力。因为支持力是弹力的一种, 并非摩擦力, 若将支持力作为作用力的话, 则人对地面的压力才是反作用力。还如第十七页至二十页间关于向心力的公式多处都写成了F=mr2w, 应改为F=mw2r。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肤浅看法, 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摘要:笔者通过试用和研读新版《物理应用基础》教材, 归纳新教材的特点, 并指出新教材中存在的部分瑕疵, 旨在使新教材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关键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物理应用基础》,新教材
参考文献
[1]宋大卫.物理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陈永涛.技术物理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数学物理基础】推荐阅读:
数学物理方程05-22
数学与物理素养11-26
物理模型与数学方法08-28
高中物理数学方法整理12-02
数学与高中物理的联系10-18
物理中的数学思维09-28
高中物理与数学的衔接10-07
基础物理教材09-12
物理学科基础11-04
基于物理基础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