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基础

2024-11-04

物理学科基础(共5篇)

物理学科基础 篇1

摘要:创新是事物发展最为根本的动力, 任何事物要想获得发展都离不开不断地创新, 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在如今新课改的推动下, 创新几乎成为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如何推动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创新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重点探究和思考的问题。在本文中, 笔者就结合自己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实践体会, 总结了几点创新物理课堂的想法, 希望在创新化的物理课堂下, 不仅能力提高物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更能够提高物理学科的魅力。

关键词:创新,物理课堂,新课改

我们常常说,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对于工作是如此, 对于人的发展是如此, 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来说更是如此。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 要想为社会不断输送合格的人才, 必须要进行不断地创新, 这也是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根本原因所在。物理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 在新课改的大潮下, 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到传统的物理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因此, 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师, 我们一定要顺应新课改的大潮, 努力创新物理课堂, 这样不但可以让物理教学活动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物理学科的魅力, 使得更多的学生喜欢上物理这门科学, 为物理科学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一、创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对具体的教学活动具有意识上的指导作用, 我们要想创新物理教学, 首先就要从理念的创新开始入手。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 其核心的理念就在于知识的传授, 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了多少知识点, 会做了多少道题目是教师唯一关注的问题, 至于学生在一节课上获得了哪些能力的发展, 像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往往并不关注。在这种“唯知识”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灌输式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就这样形成了。而在新课改理念中, 学习物理知识不再是我们开展物理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 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过去那种纯灌输的教学模式必然会遭到淘汰。教师为了实现新课改对于物理学科目标的定义, 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创新物理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这就是创新教育理念所产生的力量。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从理念创新上入手, 用新课改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使得自己的教学理念跟得上新课程的要求, 更好地为创新化的物理教学活动服务。

二、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物理课堂多以教师主导学生从属的讲授式教学为主,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按照教材、教案按部就班地给学生详细讲解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 而学生则是一股脑儿地将教师的所教所讲用心用笔记下来,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看似完美无缺, 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过程, 那就是学生的主动思考过程, 这是传统的物理课堂所最为缺乏的东西。要知道, 任何创新和发展都是来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如果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结论性的知识, 那么, 学生掌握的永远都是别人研究出来的已知知识, 而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学生就无从获取, 这样就会使得物理学科丧失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空间。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不断地创新现有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还可以配合采用一些探究式教学、实践教学、主题讨论式教学等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开发出来, 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物理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将大有裨益。

三、创新物理教材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目前, 不同的地区采用的不同版本的物理教材也是各有特长各具千秋, 但同时每个版本的教材也存在着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如果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懂得创新思维, 而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走, 就容易使得自己的教学活动受困于教材, 从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就拿人教版物理教材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编写来说, 其优势就在于资料较为丰富详实, 知识线索较为清晰, 逻辑严密, 对于学生的自学来说, 这样的编写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 这部分内容的编写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从总的方面来看, 教材中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阐述几乎都是以知识和规律的陈述为主, 留给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过于狭小, 并且这部分内容的实验都是验证性的实验, 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从具体的方面来看, 本节内容关于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与磁通量概念的建立联系时都缺乏充分的逻辑推理, 使得学生在这部分容易出现逻辑断裂。另外, 关于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也缺乏足够的实例进行支撑。面对教材内容的优势和不足, 作为教师, 在使用教材的时候, 就要注意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创新, 发挥所长, 补充所短, 这样就可以让教材发挥到最大的效用。同时, 这种对教材的创新化使用还会让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新鲜感, 满足学生对多样知识和内容的需求。

在如今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 任何的固步自封、不求进步、懈于创新都会遭到时代的淘汰, 对于教师从事的教学活动来说更是如此。因此, 作为第一战线的广大教师, 我们一定要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大胆创新、大胆改革, 让教学活动能够在不断地创新中获得不间断的生命力, 给我们的教育活动带来盎然生机。

参考文献

[1]商科伟.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J].考试周刊, 2011年48期.

[2]袁日萍.高中物理课堂创新教育简论[j].考试周刊, 2009年第30X期.

[3]陈涛.创新型物理课堂教学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 2008年第5期.

物理学科基础 篇2

一、调整学习心态,做好高一和高二物理衔接

从教材上说,高一物理以力学和运动学为主,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和初中的知识容易衔接:所以相对容易些,高二物理包括力学、运动学、热学、电磁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抽象的知识越来越多,题型多而复杂,难度增加。所以学习的难度增加,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巩固高一所学知识,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为高二的学习提供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其次是规划学习,全面分析高一和高二的大纲和教材,全面了解高一和高二的知识体系,找出高一和高二的相关知识衔接点,如运动学中的相关知识点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联系,复习旧知识,建立相关的学习网络,这样可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再次是做好思想准备,调整好学习心态,同学们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自己未来的学习,掌握适当的调控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方法,通过不断地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自己的学习成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注重学习过程,强化常规课堂学习

做好课堂常规学习是学好高二物理的关键。

1、认真阅读课本,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对于习惯自学的人来说,预习永远是整个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比课堂学习和课下复习还要重要,课前预习未讲授的新课,首先把新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他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然后再纵观新课的内容,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同时还要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并尝试解答,把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

2、认清重点难点,提高听课效率

课上听讲是学习的主要任务,听讲时,要挺直身子,竖直耳朵,集中百分之百的注意力,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注意重点的地方,更要注意不懂的地方了,听老师是怎样讲的,必要时自己还要想想,这样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要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老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另外我们还要补充和完善我们的笔记,必要的解题思路和要点是不可缺少的,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强化相关知识,及时完成作业

作业是学好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方法,要做好作业,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题中叙述的物理过程,明确题中所给的条件和要求解决的问题;根据题中陈述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对照所学物理知识选择解题所要用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经过冷静的思考或分析推理,建立数学关系式;借助数学工具进行计算,求解时要将各物理量的单位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中;最后还必须对答案进行验证讨论,以检查所用的规律是否正确,在运算中出现的各物理量的单位是否一致,答案是否正确、符合实际,物理意义是否明确,运算进程是否严密,是否还有别的解法,通过验证答案、回顾解题过程,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熟悉各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4、认真复习总结,巩固学习成果

对学过的知识,做过的练习,如果不及时复习,不会归纳总结,就容易出现知识之间的割裂而形成孤立地、呆板地学习物理知识的倾向,其结果必然是物理内容一大片,定律、公式一大堆,但对具体过程分析不清,对公式中的物理量间的关系理解不深,不会纵观全局,前后联贯,灵活运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去解决具体问题,因此,课后要及时地复习、总结,课后的复习除了每节课后的整理笔记、完成作业外,还要进行章节的单元复习,要经常通过对比、鉴别,弄清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并及时归纳总结以形成系统的知识,通过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便可以使知识前后贯通,纵横联系,并从物理量间的因果联系和发展变化中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这样既能不断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重视观察和实验,体验科学方法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既符合同学们的认知特点,又能激发并保持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观察和实验又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同学们对所学知识获得必要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另外,有些实验通过同学们自己动手、观察,可增强同学们的分析问题能力、掌握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也是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的途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在认真完成每一个分组实验以外,还应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接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通过观察和感受使同学们受到启发并归纳出规律。

四、善于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中,我们必然会产生疑难问题和解题错误,及时消灭这些学习中的“拦路虎”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同学不注意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其结果是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对于疑难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想办法(如请教同学、老师或翻阅资料等)解决,对错题则应该注意分析错误原因,搞清究竟是概念混淆致错还是计算粗心致错,是套用公式致错还是题意理解不清致错,等等,此外还有几点应该提一下,其一是勤于提问;要学会问同学,问老师,问自己,但凡问题一定要深思熟虑后再开口去问,否则就是对解答者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其二是勤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包括作业中,考试中甚至是课外习题中的错误,针对每道错题,要想明白它考的是什么,归属于哪一类型,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何以会出错,是哪个概念原理还不够明确,这几步思路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确保下次见到同类的题型不至于再犯同类的错误,

诚然,物理是难学,但绝非学不好,只要按物理学科的特点去学习,按照前面谈到的去做,理解注重思考物理过程,不死记硬背,常动手,常开动脑筋思考,不要一碰到问题就问同学或老师,在学习中要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学习中去寻找乐趣,就能培养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编写了几个口诀:(1)判断弹力的方向:过点垂线指圆心,(2)处理平抛运动的方法:见啥分啥,(3)运用动能定理的方法;明确对象与过程,找力找功找速度,(4)运用机械能守恒的方法:明确对象过程,判断是否守恒;确定参考准绳;写出动能势能,(5)电路分析:串反并同,(6)伏安法测电阻:大内小外,两边分开,(7)电学左右手定则:看力(安培力)、电(感应电流)、磁(电流磁效应)三字最后一笔的朝向选择左右手,(8)电路串并联关系:串联电路大对大,并联电路大对小。

总之,认清物理规律,把握科学方法,强化过程学习,从而自发地、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就一定能学好物理知识。

物理学科基础 篇3

一、物理学习和语文学习的整合

许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现象都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正在进行的语文学习来辅助和丰富物理学习。

1. 直接利用课本上的引用, 实现物理和语文的整合。

如, 在学习“瀚海苍穹任遨游”时, 课本就直接引用了荀子《劝学》中的句子:“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人的想象力和智慧, 从而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物理学发展的美好前景。

2. 利用正在进行的语文学习, 辅助物理学习的拓展。

有一次, 在物理总复习时, 上一节课正好是语文复习课《社戏》的环境描写, 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宛转, 悠扬, 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引导学生来思考以上语句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学生兴趣大增, 有的提出包含了花草的香气是花粉分子运动的结果;有的提出包含了参照物的选择, 文中将船作为参照物, 所以山在向后跑;还有学生提出包含了声音是在空气中传播, 等等。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自然和物理学习相联系。

二、物理学习和地理学习的整合

地理课本中有许多地方就是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 这极大促进了学习的综合性和学科知识的整合。在学习“比热容”内容的“讨论交流”板块中, 有关于海陆风和陆海风的对比, 就是让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白天, 太阳出来, 陆地比热容小, 温度上升快, 空气受热上升, 气压变小。而海水的比热容大得多, 温度上升缓慢, 海洋空气气压高, 海上的空气流向陆地, 形成海陆风。夜晚, 太阳落山后, 陆地迅速降温, 而海面降温缓慢, 陆地的空气密度大、气压高, 海面空气密度小, 气压低, 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 形成陆海风。可以此类推, 用物理学知识解释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成因。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物理知识来解释森林能调节气温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物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习惯, 既提高了对物理知识的运用, 也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从理论角度的掌握。

三、物理学习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1. 随着教育和科技的发展, 信息技术逐步成为常规

的教学工具, 成为物理课堂除了传统教育外的又一个新的教学手段。很多微观世界的运动状况, 仅靠教师的讲解, 学生难以进行具体的想象。比如, 在向学生展示物体表面分子的排列时, 仅靠课本上的图片缺乏生动性, 如果使用多媒体技术, 展示内容可以更丰富、更生动。

2. 在新编物理课本上, 充分显示了物理学习与时俱

进的特点, 开辟了“物理在线”学习板块, 提议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来丰富物理学习的内容, 扩展学习的外延, 使得物理学习更具开放性和交互性。在学习《家庭生活自动化、智能化》时, 课本的物理在线介绍了“家庭发电”的新的能源利用方式, 可以是采用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院子里安装风力发电机、地下室安置燃料电池的方法发电, 并且和电网相连, 实现和电网的交流互输, 电表会双向计费。学生通过对网络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 切实了解到物理知识对改变生活的重要意义, 更能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动力。让学生通过物理在线的“大停电”内容去了解2003年的大停电对美国和加拿大造成的严重影响:交通瘫痪、生产停止、生活循序被打乱, 整个社会陷入瘫痪状态。从而培养学生树立节省能源的思想意识, 也激发学生开发新能源的积极性。

四、加强和生活的整合, 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中, 一定要时刻注意和生活的整合。可以让学生去寻找家庭和公共场所的开关种类, 并总结哪类开关的安全性最有保障;哪类开关最方便;你认为你家里那种电器的开关不合适, 为什么?等等。促进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队伍里知识的留心。还可以让学生去观察街头串联的彩灯, 为什么不像以往出现一个损坏整个电路断掉的情况?推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总之, 物理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整合, 是物理教材编排的方向, 也是课程改革的方向, 也是实现学生综合学习的需要。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尽可能和相关科目的学习联系起来, 使得科目间的学习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物理学习内容日益扩展, 出现逐步和其他学科整合的趋势, 这也是中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在教学中, 要加强物理学习和语文、地理、信息技术、生活的整合, 促进物理学习不断与时俱进, 促使学生学会利用物理知识更好服务生活。

烙上物理学科的印记 篇4

(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听了八年级物理《序言》课,学生无不对即将要学的力、热、声、光、电充满了好奇。进入高中,相当多的学生弃理学文,辽宁师范大学梁树森教授做了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逐年下降。这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怎样让学生爱上物理?我们必须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之美:对称、简单、和谐。课堂上,我们与学生一起走进物理,感受物理之美。例如,利用凸透镜成像、磁感线的分布,引领学生体会物理学的对称、和谐之美;利用杠杆、重心等教学资源,引领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抓主要矛盾研究问题的方法,体会物理学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规律化的简单之美。

坚持“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例如,2011年12月10日发生了月全食,及时通知学生观看,第二天课堂上进行分享:月全食是怎样形成的?月全食的黑月亮为什么变成了红月亮?学生非常感兴趣,学得特别认真。他们惊异地发现,这样奇怪的天象八年级的他们就能解释,于是学习的成就感大增。就这样从自然、生活中为学生搭建起物理学习的平台,用学生见到的、熟悉的具体事例激发其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能不断领略到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必定能维护好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利用好考试这一手段,题目力求接近自然、学生的生活,不出偏、难、怪、旧的试题,让学生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在考试中有满足感与兴奋感,这对于保护其学科兴趣也至关重要。再者通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利用初中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鼓励学生“玩中学物理”。当课堂上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判断出通电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时,我们可将其定为“某某定则”,让“某某定则”与“安培定则”有一样的地位,指导学生答题。保护好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标新立异,鼓励大胆创新,希望学生终身保持对自然、对科学的热爱。

(二)态度

初中物理课要使学生拥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当今时代,孩子们生活优越,娇生惯养,一些学生崇尚个性、惟我独尊,受社会上一些思潮影响很大,蔑视权威,做事马虎。他们认为“神马都是浮云”,对实验课和实验设备不再有神圣感,总有些孩子像玩玩具、玩游戏一样做实验。这需要我们物理教师以身作则,认真、严谨地对待教学,课堂语言要精准,实验操作、板书板画要规范……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待学习、工作、生活的态度。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上严格要求,实验课堂座位固定,强调纪律,要求做到规范操作,只允许听到仪器碰撞的声音,杜绝喧哗。适时介绍科学家、科学工作者严谨治学的故事;介绍物理学史,特别是科学每一次进步对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所起的作用,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去崇尚科学,对科学及实验有敬畏感,养成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习惯,拥有科学的治学态度,使其终身受益。

(三)思维

发展学生学科思维能力也应该是物理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如果说理性思维的第一套体操是数学,那么笔者认为理性思维的第二套体操就是物理。物理学科以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为研究内容,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还是规律的发现、概括,都需要思维的加工。新课程理念已然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并重。初中阶段,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知识获得过程中的研究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旗帜鲜明地显性地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比如物理学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模型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等,将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看做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贯彻于物理教学的全部过程和始终。学习体验科学方法的过程,也就是发展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过程。全国物理教研会常务理事兼师专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中学物理教研会副理事长张宪魁先生认为,方法学就是聪明学。东北师大唐恩辉教授认为,经历了问题研究的过程,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物理学科的技能将得到发展,技能多了,势必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提升其物理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理科思维的两大亮点。但是初中生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主要还是形象思维。初中阶段我们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充分利用形象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众多感性材料,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思维,让学生在愉快之中抽象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不单单是为学生学习知识搭接平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能力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地深入学习、研究自然科学都大有裨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教师应少一些功利,潜心做研究,探讨怎样用最好的方式去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更重要的是维护好学生对自然热爱、探索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唤醒创造力,发展能力。这样才能在两年的物理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烙下深深的物理学科的印记。

学科核心基础知识研究 篇5

学科核心基础知识研究的背景

面对这种状况,笔者在想,为什么那么多教师总在赶进度?为什么学生、教师都喊累?是因为课程内容太多吗?而课程设置是专家深入研究确立的。或者是教师一时不熟悉课程的变化,影响到了教学进度?如果是这样,问题就不大了,经过三年就熟悉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真正原因到底在哪里?于是,笔者深入课堂、走近教师,问题背后的原因逐渐清晰了。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不准确,抓不住核心教学内容,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差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表现为过分追求知识细化,很多知识被搞得支离破碎,教师和学生在被肢解的知识的旁枝末节中纠缠不清,知识的整体性缺失,当然知识所承载的学科思维特点、方法也就随之流失,学科学习活动也就很难形成。这一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往往缺乏系统性,不能做到高屋建瓴,所选择的课堂和课后训练题目自然也会缺乏相应的针对性,更有教师几乎一味地把解题训练当作全部的教学,留给学生大量的重复性作业,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一些学生厌学,甚至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影响了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改变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不准确、抓不住核心教学内容,是非常要紧的,这是根本性的东西,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刻不容缓。2008年9月,笔者提出了核心基础知识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如下:核心基础知识是指能够体现学科属性,在整个单元或学科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或起重要作用,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某一方面学科能力的知识。同时,在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与指导下,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开始开展核心基础知识的研究。

学科核心基础知识研究的意义

首先,学科核心基础知识的研究,可以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核心基础知识的研究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而提高教师的成就感。当代教师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幸福指数却不高。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很多教师感觉不到职业的新鲜感,只是不断地重复性教学,年复一年,专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从社会分工上讲,一般的职业更多被看成是谋生的手段。教师虽是一种职业,但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在于创新。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核心基础知识的研究,使教师的专业层次不断提高,能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全面、系统地审视自己所教的学科,切实把握其内在的规律,课堂教学自然也就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了。这种“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便是学科核心基础知识研究带来的成功的喜悦。成就感不断增强,进而提高工作积极性。

其次,学科核心基础知识研究,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在项目实施中,通过集体备课,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新教材的实施能力,而且加深了教师对课标、教材、高考说明的理解和把握。研究中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培养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跳出了教科书的章节限制,站在学生高中三年的发展角度,从学科本质属性、学科性质、学科思维的高度审视本学科知识,还原知识的本质。更重要的是教师们在研究中发现、探索问题的能力增强,在相互学习中、不断反思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增强。这是从根本上促进了学校在教学改革上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核心基础知识研究,不仅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而且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

最后,核心基础知识的研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开展核心基础知识研究,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直接作用于学生,必然会改变学生对学科学习的站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教学的整体性、针对性的增强,学科思维方法的彰显,定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科思维能力,掌握学科学习方法,使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增强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对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掌握了学科本质,会真正喜欢上一些学科,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其在未来职业的选择和专业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科核心基础知识研究历程

组织框架 学校成立研究团队,由校长亲任组长,副校长、教学主任任副组长,下设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9个学科组,每组选出3人,组成核心研究团队。聘请首师大基础教育研究院9个学科教授,作为专家支持团队。

研究内容 一是本单元核心基础知识是什么。二是确定的依据,即所确定知识在整个单元或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或作用;所确定内容承载着怎样的学科思想或体现着怎样的学科属性;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学科能力或技能;教学建议(包括课时分配、教材处理、训练安排、教学素材等);巩固与检测。

研究方法 一是学科核心基础知识的确定;二是学科核心基础知识的编写;三是集体备课,共同研究;四是总结经验,不断提高。

研究历程 学校学科核心基础知识研究项目实施时间:2008年9月至2011年8月。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成立研究小组,确定核心研究成员,确定研究内容方法,与首师大专家探讨“核心基础知识”概念的界定。初步形成核心文件形式。第二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各学科初步研究确立高一年级必修模块各章节核心知识。学科专家把关审核,组织教师反思撰写研究札记,征集核心基础知识研究教学设计。第三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各学科组初步确立高二年级必修和必选模块各章节核心知识,学科专家指导审核。在校内学习推广,应用于课堂教学。第四阶段:2011年4月至2011年8月,修改、完善各学科形成最终研究成果,辑录成册,校级刊印。上传校园网,形成校本资源,推出典型课例,全校推广使用。

问题分析 研究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期间有很多值得记录的事件。首先遇到的困惑就是:对核心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问题,即核心知识与重点知识、基础知识有什么区别?经过几次与首师大教授的研讨,又基于学校的研究,重在加强教师队伍的学科功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样的目的,最终确定为:核心基础知识是指能够体现学科属性,在整个单元或学科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或起重要作用,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某一方面学科能力的知识。

解决了认识问题,接下来遇到的就是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例如:文科、理科的核心基础知识呈现上有很大不同。语文、外语等语言学科,很难确定哪一个或几个知识可以承载学科属性。因此需要有所变通,在首师大刘占泉教授的指导下,学校将语文的学科核心基础知识变更为学科核心问题,这样再以教材单元章节为单位进行研究确定,教师的教学思路就更加清晰了。外语学科则演变为每单元出一篇小文章,此文章涵盖本单元的重点词汇、语法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中心。

学科核心基础知识的研究成果

构建教师研修的新形式 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展的学科核心基础知识研究,成为校本研修教师的一条有效途径。此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解决的是学校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既满足了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又使学校工作得以改进。在开展项目研究中,首都师范大学的专家对学校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研究指导,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在成长中体味着做教师的成就感与幸福感。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很多问题,为了解决问题,需要教师阅读相关书籍和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与同伴交流探讨,更增强了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也促进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让教师的学习更加主动,更有针对性,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也是学校开展这种形式的教师校本研修的意外收获。因此可以说,这种项目驱动下的教师校本研修方式,是提升教师研修效果的很好的一条途径。

初步形成了适合学校师生的教学资源库 学校在所有学科的模块教学中以单元(或章)为单位形成较为系统的教材分析;提出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学建议;积累适合学校学生实际的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和单元检测试题、教学素材,为今后的教学改革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9个学科形成了160万字的校本资源,学校已经分学科整理内部出版,并将电子版传到了校园网上,方便教师查阅检索,并随时更新,作为学校教师备课资源。学校进行的“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编写导学案环节,学科核心基础知识研究成果,成为重要的依据和指南。这从根本上促进了学校在教学改革上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校本性,突显成果的使用价值 这项研究具有很强的校本性,教学建议、巩固、检测试题虽然也有普适性,但更强调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现状设定,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更显著。

上一篇:三维人脸特征提取下一篇:日记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