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服装设计

2024-05-13

现代化服装设计(共12篇)

现代化服装设计 篇1

现代设计的涵盖面非常之广,但是万事万物总是有迹可循。谈到设计,不得不提到审美。但也有必要将设计和审美分而述之。因为,设计与艺术原本的渊源关系,使它本身获得了理论研究价值及自身内涵。

一、设计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设计美学对现代设计本质和审美规律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有助于实现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而是为了实现一个更美的设计[1]。

(一)设计美学与设计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对美的追求是高层次精神需要和高质量生活的表现。美的设计是凌驾于功能之上的精神愉悦。设计美学可以提高设计师的审美修养及设计水平,同时也推动现代设计运动的不断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并不局限于经验的累积。 只有人们站在审美的角度对设计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设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外在表现也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对于审美的理解与表达。美学属于哲学范畴,哲学是文化的内在支撑。 内在的成长,促进外部的发展;而外部的飞跃, 也更加促使了内部的文化滋生。因此,两者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动力,是相辅相成、互生互长的关系。

(二)设计美学成为现在设计的重要根基

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涉及了社会的诸多方面。然而,任何设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出现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则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优秀的设计师总有一套完整的审美理论体系,所以密斯的建筑设计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他的名言是:少即是多。这个原则奠定了他的设计方式和形态。

(三)设计美学成为现代设计的指向标

设计美学以研究设计的本质和审美规律为目标。当掌握了审美发展的规律之后,就会清晰地对未来设计走向作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可以探讨出未来观念的演变过程,同样的道理,审美的规律决定了未来设计的走向与发展。

二、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与现代设计

(一)材料要素

无论是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工业造型设计还是日常生活用品艺术设计, 首先必须思考所用的表现材料和内部材料。如果设计作品是一个完整的“人”,那么设计师就是赋予这个“人”灵魂的开拓者。

(二)结构之美

结构的表现方式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原因的因素有很多,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少即是多”成为了现代设计的“玉律”。这个“玉律”在过去要想得到完善和发展, 需要设计师冥思苦想甚至绞尽脑汁,但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依靠新的科技,设计师可以省去很多纷繁复杂的试验。

(三)无处不在的形式美

形式是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在现代设计中,很多设计作品都是用形式说话,仿佛形式是设计作品的开场白,可以生动具体地表达作品的内涵。需要强调的是,从材料和结构出发设计出的产品未必不美;而从形式入手设计的产品如果背离了技术工艺的合理性,就不可能有美的感觉。

(四)功能之美

设计高于生活,却应当适用于生活。如果设计产品脱离了生活的轨道,变得不具任何功能性, 也就失去了本身存在的价值。所以功能美成为了设计美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通过实践和探索, 我们可以得知形式来自功能;形式服从功能;形式表现功能。我们应当拓宽对功能的认识领域, 将使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统称为功能。 只有“形式依附功能”和“形式表现功能”,才有了理论的宽容度,因而真正成为全面的科学的设计原则。

三、设计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设计艺术家力图把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 艺术美和功能融为一体,设计出审美与功能兼具的艺术作品。现代设计虽然为人类的行为活动, 但它离不开设计美学的理论支持,设计美学不但可以作为现代设计的标尺,同时也成为现代设计的灵魂。只有符合了现代美学的审美认识,才能真正设计出功能、审美与内涵相结合的作品。

四、结语

现代设计是美学原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它将繁琐的美学知识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对于设计品来说,实用与审美同样重要,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需要审美与功能完美结合的产品。因此,设计美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空乏的理论知识,同时它确实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审美向导。

现代化服装设计 篇2

——年出栏3000头商品猪

摘要 我国具有悠久的养猪历史,有发展养猪业的丰富资源,包括猪的品种资源、饲料资源和农村养猪的传统,但是在养猪技术方面比较落后,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低、商品率低等问题。近年,随着农村专业户数量逐年增加,养猪业科学技术日益普及,专业养猪业也逐步巩固和繁荣。本人结合多年养殖经验及培训知识,现已建设成存栏量1000头、年出栏量3000头育肥猪的现代规模化标准养猪场,根据机械化养猪饲养工艺,就猪场的功能和生产建筑、辅助建筑和猪场机械化等规划设计,本养猪场现已正式落成并开始生产,以下就是本养猪场的实际情况。规划设计依据

本养猪场占地面积2200多平米,共建有大型现代化标准猪舍两栋,作为一个年产3000 头肥猪的养猪场,根据一头公猪可适配20头母猪,每头母猪年产2.5胎,每胎产仔10只的特点,本养猪场饲养存栏公猪6头,生产母猪120头,哺乳期仔猪420头,保育猪130头,生产育成猪480头。机械化养猪的规划设计主要依据饲养工艺,目前本养猪场采用以周为节拍的全进全出的饲养工艺,该设计采用早期断奶(20 ~ 35日龄)隔离饲养:

工艺特点:早期断奶(20 ~ 35 日龄),隔离饲养是养猪新工艺。早期隔离断奶即根据猪群本身需清除的疾病,在20 ~ 35 日龄内进行断奶,然后将仔猪送到距离分娩舍80 m 以外的清净区保育舍隔离饲养,这就是早期断奶(20~ 35 日龄)五段式隔离饲养。新发展的饲养工艺具有增加母猪产仔胎数,切断仔猪被母猪或其他大猪传染疾病的途径,提高仔猪健康水平。规划设计

2.1 场址的选择

对猪场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养猪场在建前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2.1.1 长远规划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养猪业是个长期的产业,所以猪场建设应顺应城市的发展,如果能成为城市菜篮子工程的一部分,将该猪场建于城市规划的畜牧生产基地,则可以避免拆迁的尴尬。为了隔离灰尘、气味、噪音,该猪场设在居民区下风向,距离在300 ~ 500 m 以上, 就建在交通主干线旁边,交通位置极其便利,而且选择地点尚有3500多平方米土地尚未利用,拓展空间十分充足。2.1.2 猪舍的方位

本养猪场共有大型标准化猪舍两栋,采取并列而建的方式,根据冬季向阳采暖、夏季迎风凉爽的原则,本养猪场猪舍采取南北延伸方式,以便于最大限度采集阳光和通风换气。

2.1.3 水、电、交通等因素

作为一个存栏量1000头的机械化养猪场,日用水量达16t,洁净而稳定的水源是必须首先考虑的,有鉴于此,本养猪场建有大型深度潜水井,以保证充足洁净水源。猪场的装机容量较大,电压稳定,且配有柴油发电机,防止突然停电情况,2.1.4 卫生防疫

为了保持良好的卫生防疫条件,本养猪场建设在地势较高、地形开阔、通风良好的地方,同时远离居民区和医疗机构、屠宰场等场所,且只设一个进出通道。

2.1.5 粪污处理

1000头猪场的粪污量很大,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污染周围环境,造成生态不平衡。所以,本养猪场远离饮用水源,同时为污水处理留出空间。粪便处理,结合鱼塘养殖,果蔬种植及其他农作物的生产等进行,变废为宝,同时还将粪便干燥后作为肥料出售。

2.2 功能区域规划设计

本养猪场总体布局主要从立体卫生防疫体系和生产管理的角度出发,按功能划分成若干区域,将猪场分为生产建筑、生产辅助建筑和生产管理建筑。生产建筑包括分娩猪舍、种猪舍、育肥舍等。生产辅助建筑包括饲料车间、水井、仓库、配电室、储藏室、装猪台等。生产管理建筑包括行政办公室、宿舍等。生产管理建筑与生产建筑分开,生产辅助建筑也与生产建筑分开,以利控制疫情的发生;但生产辅助建筑是围绕生产建筑布置,以利生产。在地形上,生产建筑和生产辅助建筑均低于生产管理建筑,处于下风向;装猪台、贮粪池则低于生产建筑,处于更下风向。

本养猪场按不同的生产环节建立专门化猪舍,如繁殖舍、分娩舍、保育舍等。猪舍之间相距不少于20 m。猪舍布局均便于猪群周转,最后一道工序如繁殖场的保育舍、商品猪的肥猪舍则考虑到交通方便,以便利外运产品,所以建设在猪舍最接近出口处。各猪舍之间均有道路或走廊相连,减少水、电、供暖线路的距离,以提高工作效率。

猪场内繁殖群和商品群也都分开,两群间并保持有一定防疫间距,并使繁殖群处于下风向。饲料库、装猪台设在生产区的边界,避免场外车辆进入生产区,利于防疫。场区周围绿化非常好,三面果树,一面庄稼。

2.3 生产区建筑规划设计

2.3.1 猪舍建筑规划设计

进行猪舍的平面设计时,首先要按机械化工艺的流程,计算各生产时期猪的饲养数量、围栏数量,然后再进行平面设计。下面就是本养猪场的平面工艺设计。2.3.1.1 各生产时期猪只的数量

采用SEW 饲养工艺缩短了哺乳时间,每头母猪的年生产胎得到提高,约为2.5 胎/ 年(一

般工艺2.1 胎/ 年).1)母猪数量:年产3000 头肉猪,需生产母猪数量为:3000÷2.5胎/ 年÷10 头/ 胎÷90%÷95%=140 头。取120 头(其中:90% 为乳猪成活率;95% 仔猪成活率)比一般饲养工艺少饲养20头母猪。

2)配养公猪数量:按120 头母猪计算,全场配养公猪6 头。

3)每周产仔胎数:每周产仔胎数:120×2.5胎/ 年÷52周=5.7胎。即每周有5.7头母猪配种成功,5.7 头母猪产仔。

4)每周产仔头数:每周产仔头数:5.7头×10 头/ 胎=57头。

5)每周上市肉猪:每周上市肉猪:57 头×90%×95%=48.7 头, 取48头。6)全年上市肉猪:全年上市肉猪:52×48=2535头。2.3.1.2 围栏数量

1)公猪栏:6栏,每栏面积为5.04 m(2.4 m×2.1 m)。

2)单体母猪栏:总生产母猪栏数-分娩舍母猪栏数=120-(3 周×5.7 头/ 周)=103头,考虑后备母猪等因素,取104栏,每栏面积1.26 m2(2.1 m×0.6 m)。

3)分娩栏:怀孕母猪产前一周进入分娩栏,分娩前3 周、产后1 周对分娩栏清洁消毒,共5 周。分娩栏数= 每周分娩母猪数×5=2.256×5=28.5 栏, 取29栏,每栏面积4.07 m2(2.2 m×1.85 m)。4)保育栏:新生仔猪进入保育栏,2 窝并成1 窝,保育期为6 周,1 周清洁消毒,共7 周。保育栏数= 每周分娩母猪数÷2×7=2.256÷2×7=19.95栏,取20栏,每栏面积8.1 m2(3 m×2.7 m)。

5)生长育成栏:生长栏和育成栏通常是2 窝一栏,生长期饲养6 周(清洁1 周),育成期饲养11 周。保育栏数= 每周分娩母猪数÷2×6=2.256÷2×6=17 栏,每栏面积16.2 m2(5 m×2.2563 m)。育成栏数= 每周分娩母猪数÷2×11=2.256÷2×11=31.35 栏,取32栏,每栏面积24 m2(5 m×4.8 m)。

2.4 各种猪舍的平面设计

根据猪栏的数量,可进行猪舍的平面设计。猪舍平面设计的主要原则是:①猪舍宽度主要应考虑夏季通风降温,所以猪舍一般按2 列设计,舍宽为4 ~ 6 m ;②猪舍长度主要考试方便排污,各种猪舍长短不要相差太大,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一般猪舍长度为40 ~ 80 m。

依据上述原则,本养猪场各类猪舍为:后备种公猪舍1 间栋15 m×7.5 m),种公猪舍1 栋(15 m×7.5 m),后备种母猪舍1 栋(25 m×7.5 m),空怀舍1 栋(10 m×7.5 m),妊娠母猪舍2栋(25 m×7.5 m),分娩舍2栋(25 m×10.5 m),哺乳育成舍2 栋(25 m×7.5 m),生长舍1栋(25 m×11 m),育肥舍2 栋(15 m×11 m)。

本养猪场猪舍的平面设计主要到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全部猪舍最好按工艺流程2 列排列,便于管理和防疫;二是猪舍应坐北朝南,充足的阳光可起到杀菌消毒和冬季采光取暖的作用,若受地形限制,朝向可在南偏西5°至南偏东15°之间变化;三是从通风和防疫的角度出发,猪舍之间间隔应该为猪舍高度的2 ~ 2.5 倍,一般不少于9 m。

2.5 生产区其他建筑规划设计

生产区其他建筑主要包括出猪台、出粪台、沼气池、饲料间、兽医室、人员消毒间、车

辆消毒间及道路等。

本养猪场在规划设计时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1)生产区只设一个出入口,并设有人员消毒、车辆消毒及值班室。

2)出猪台和集粪池置于围墙外边,外来运猪、运粪车不必进入生产区即可操作。3)外来车辆将饲料运至饲料间,再由生产区内车辆将饲料运至各猪舍。4)生产区的道路设置,按用途区内道路可大致分为人行道、饲料道和运 猪、运粪道。

5)隔离猪舍远离生产猪舍,且处于常年下风向。

6)水源、电源靠近各猪舍,方便使用,减少浪费。同时,对水源有切实的保护措施,采取井盖密封措施,随用随抽,避免被污染,电源做到安全用电。

7)粪便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结合实际条件,充分利用。污水和雨水分开,减少污水处理量。

2.6 办公生活区建筑规划设计

本养猪场办公生活区远离生产区,并且置于优越的位置。办公区的规划主要是为了方便管理,特别是对外来人员、车辆的消毒管理。

2.7 猪舍建筑设计 2.7.1 基础

基础的主要作用是承载猪舍的自身重量、屋顶积雪重量和墙、屋顶承受的风力。基础的埋置深度,根据猪舍的总荷载、地基承载力、地下水位及气候条件等确定。基础受潮会引起墙壁及舍内潮湿,应注意基础的防潮防水。为防止地下水通过毛细管作用浸湿墙体,在基础墙的顶部应设防潮层。2.7.2 墙壁

本养猪场猪舍的墙壁采用24空心黏土砖墙,这种结构较普通砖墙更加保暖防寒隔热,外抹水泥砂浆,内外墙体均抹1.5m 高的水泥墙裙。2.7.3 屋顶

用直径45公分木头做横梁和三角架,间隔4 m 架设一个,用直径35公分木头做支撑架,间隔1米一个,共用木头6000余米,上铺10公分厚彩钢板,彩钢板为内外不锈钢制作,中间夹心为10公分厚泡沫板,以防透气,利于保温,在彩钢板外侧另外再覆一层优质喷绘油布,以减少层顶向室内的辐射热,同时可以更好地起到防寒保暖的效果。2.7.4 门

门是供人和猪出入的地方,本养猪场共设有5道门,大门为高3.6米,宽2.5米铁门,生产区为高2.2米,宽1.6米棉布窗帘,以增加保温性能。储藏室和办公室均为木门结构,大门外设坡道,便于猪和手推车出入。2.7.5 地面

猪栏用双列式,中央设1.5m 宽的通道,两侧猪栏内地面一律向中央通道倾斜,中央通道两边也各设一条浅沟,利于排除猪栏内的污水,且通道两边排污浅沟自西向东有一定的坡度,使污水流入饲料间内的地下污水池,再通过排污沟流出墙处。猪舍的地面为混凝土水泥地面,坚实、不透水、平整、不滑、便于清扫和清洗消毒。地面保持一定的斜度,以利于地面干燥。

2.8 种猪运动场和消毒池的设计

由于种猪舍每年至少要使用4 ~ 5个月,所以在设计时考虑到种猪的运动问题,设计了

一个种猪运动场[3]。为了不增加封闭式猪舍的建筑面积,将猪栏与墙壁之间四周走道,设计成1.3 m宽。消毒池建在进出养殖场的大门,为4 m×3 m 的消毒池,且每个猪舍的入口处,也建一个小消毒池。

2.9 猪床设计

猪床圈栏主要采用砖墙形式,两面均用水泥抹光,对于哺乳母猪猪舍则用热镀钢管焊接成栏栅式,栏高1.5 m, 每个猪床面积为3 m 左右。

2.10 通风保温设计

每栋猪舍侧墙设30个大窗户(120cm×100 cm),窗户均对应在一条线上,非常有利于空气对流,猪舍后墙装有抽风机(50 cm×50 cm),以便猪舍臭气通过抽风机通风口排出舍外。

2.11 粪尿排放沟的设计

猪床按双列式排列,2 排猪床之间设计1 个排粪沟,粪沟上宽为35 ~ 40 cm,底宽为20 cm,沟内用水泥抹平。同时在排粪沟的另一端,修建一个封闭式的贮粪池,粪池的出口高于排粪沟的进出口30 cm 以上,以防止外界蝇虫等通过排粪沟进入猪舍。2 机械设备

3.1 干--湿料箱

在干料饲喂中,食箱和自动饮水器是完全分开的,猪吃了干料以后,再去饮水,容易造成饲料的散落,干-湿料箱是把食箱和自动饮水器组合成一体,猪可以一边吃料,一边饮水,猪可以进食半干湿状态饲料,食箱里不会有残留饲料,大大减少了饲料的浪费,与干料箱相比,猪的采食量增加,生长速度加快,料重比降低。

3.2自动饮水器

本养猪场采取自动饮水器供水,猪舍供水方式有定时供水和自动饮水两种。定时供水就是在饲喂前后在食槽中放水,食槽兼水槽。这种供水方式的缺点不便于实现自动化,耗水量大,而且还容易造成水质污染,传播疾病等。自动饮水就是在猪舍内安装自动饮水器,使猪随时能喝到干净、卫生的水,有利于饲养管理和防疫。自动饮水器的种类有鸭嘴式自动饮水器、乳头式自动饮水器和杯式自动饮水器等,本养猪场采取鸭嘴式自动饮水器。对于自动饮水器的高度,可根据猪群种类的不同自行进行调节。

3.3仔猪加热器

在分娩舍为了满足仔猪对温度的较高要求,本养猪场专门为仔猪提供加热器,并且配合保温箱使用效果更好。保温箱通常用水泥、木板或玻璃钢制造。典型的保温箱外形尺寸为长1000毫米╳宽600毫米╳高600毫米。常用仔猪加热器有远红外线辐射板、电热保温板和红外线灯等。本养猪场主要应用电热保温板和红外线灯综合使用以达到保温取暖效果。

3.4 清粪机

采用全钢板导架式刮板清粪机,刮板宽度常为90 ~ 240 cm,高度为100 ~ 150 cm,粪沟深度常为20 cm,各种刮板可由定时器控制刮粪次数,以保持清洁,避免臭味为度。总结

办公生活区位于全场北侧,生活和办公环境相对较好,场区内部以生产猪舍为中心,辅助建筑围绕生产猪舍建设。

该猪场采用新SEW 饲养工艺,公猪舍、空怀舍、怀孕舍和分娩舍相对集中于西部,少污染;保育舍、生长舍、育成舍集中于东部,切断病原的传播。区内设2 条道路,南侧道路运输生猪和猪粪,属于污道;北侧道路走行人和饲料车,属于净道,2 条道路互不交叉,避免相互污染,出猪台和出粪台位于西北角,对全场的影响较小。全场的空地种植果蔬和进行绿化,既可吸收有机废物,又可创收,一举两得。

现代化公共卫生间设计探讨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我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间设计也越来越人性化,对于公共设施基础建设越来越重视,在公共修养和环境意识的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丰富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现代化公共卫生间建设应注意的因素

现代化的公共卫生间的设计,在除了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要应该考虑三方面因素:首先公厕要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也就是要有入厕设施,以及基础配套设备,如洗手池,烘手机,卫生纸等配套物质的提供;其次公厕的建设要体现人文关怀,在设计上要考虑以使用者的根本需求为设计出发点;第三公厕要在满足上述需求的同时,尽量作到节能环保,倡导绿色设计。在上述三方面因素中,满足生理需要是不言而喻的,而人性化的设计和节能环保材质的选择,正是我们目前公厕建设所缺少的。

1.公共卫生间基本的功能性

现代公共卫生间的设计越来越能体现人们的生活质量,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人待在卫生间的时间比以前更长了,原来的急匆匆变为现在的慢悠悠,有人习惯在如厕时候看看杂志,读读报纸,翻看一些书籍打消时间;有的人打開手机查看新闻,或是聊聊电话;还有一部分人会在公共卫生间里听音乐,用手机看电影;也有人将公共卫生间看做是完全私密的空间,不想受到其他人打扰。所以,公共卫生间的面积规划从几平方米发展到几十平方米。在设计风格上也越来越讲究与整体建筑的统一,既要通风明亮,又要具有一定私密性,在整体建筑内既不哗众取宠,也在人们又需要的时候,指示清晰好找。在这个空间中做好影壁隔断设计,这样的设计是一种文明,更注重个人的隐私性。每个便池都是一个独立的单间,应考虑墙壁上要有挂钩设计,另外设置一个可以放下来的面板,方便人们特别是女士的包包放置。

2.公共卫生间的设计

这个空间的设计特别要注重人性化设计,也就是说,在已有公共卫生空间的设计中,要把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舒适度放着设计的首位,如各项设施是否齐备,是否具备冲水设施、卫生纸、洗手设施、挂钩以及是否有休息室等;设施是否易于使用,包括设备是否清洁卫生,是否适合残疾人使用以及环境是否舒适、整洁、优美、空气是否清新等诸多方面。

(1)前室空间布置。公共卫生间要做到干爽、卫生、无杂味,要满足这些基本要求,采取有效的相应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在现代的公共卫生间设计规范里,都要求公共卫生间不能缺少前室空间布置,常见的设计方案是把公共卫生间的整体空间部分一分为四,为男女厕所各配一个前室。设置前室的基本因素,一是为了起到遮挡视线的作用,二是防止气味流传影响空间舒适度。

(2)公共卫生间的标识设计。人们来到一个新的空间区域,对于周围设施建设并不熟悉,导致人们在新的环境中找不到公共卫生间的位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公共卫生间的标识指向不明确,人们不知道公共卫生间的设计位置在哪里。由此可见,公共卫生间的标识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中,公共卫生间的标志设计要求按照规范设计,另外还有其他的附属指示标识的设计也很重要。比如,残疾人专用厕位、母婴专用厕位都应该给与清晰的标出。如果在清理卫生或者设备维护阶段,应能明确贴出告语告知使用者。

(3)公共卫生间的服务标识设计。公共卫生间服务标识包括在洗手间位置设有“非饮用水”的标牌,在卫生间内部标注“使用后请冲水”,“保持室内卫生”,在清理完毕的地板上,树立一个标牌“小心地滑” 等。这样做可以对使用者进行环境卫生方面的提醒,也可以做到保持卫生从每个人做起。

公共卫生间的未来发展趋势

城市公共卫生间是收集、贮存和初步处理城市粪便的主要场所和设施,对于维护城市环境卫生、保障市民身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粪便不但是蚊蝇及各种致病微生物的孽生处,还是城市卫生环境的污染源和传染病的污染媒介,公共卫生间的清洁度对保证整个城市公共卫生起到很大的作用。随着人类的人性化特点突出,消费观念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提升,现代公共卫生间除具备方便、干净、环保、美观等特点外,兼有卫生整理、休息以及个性、消费、等多功能。公厕建设管理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空间布置合理性、建筑设计风格统一、选用材质环保绿色节能、服务以人为本、内部设施多样性、服务质量精品化等方面。

结语

公共卫生间是一个开放的、服务大众的开敞式使用空间,要服务于人民的基本要求,满足使用者的生理要求和审美需要。公共卫生间的环境与文化设计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与时俱进,同时,要考虑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基础,在其空间布置的合理性的基础上,体现个性化设计风格,注重空间卫生,清洁。现代公共卫生间的设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厕所形式,仅仅满足人们内急的要求,他不是传统观念中的解决人们生理需要的场所,随之而来的是更加体贴,更为个性的环境空间。从人的审美水平和人的基本要求出发,人们绝不仅是为了简单的达到基础设施功能的要求,更要在感官、视觉冲击和实际体验中达到高层次的享受,要有更私密的空间体验,更个性化的空间设计,更绿色环保的材质应用,以及更舒适通透的环境。一个好的设计师,要运用自己所学,结合环境特点,营造出好的空间设计,把公共卫生间的空间设计做到更好更完善,为人们的生活添加更多新的亮点。

现代化服装设计 篇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 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近百年来, 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究其原因, 可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1 现代科技冲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 生活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电脑、手机、电视等现代工具的普及, 使人们发现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于是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逐渐减少。当人们在无意识地遗忘传统文化的时候, 在对下一代的传承上出现了大量的问题。由于上一代对他们在传统文化方面教育的缺失, 在孩子们看来, 现代科技才是主宰世界并该传承的, 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寥寥无几。

1.2 别国文化的侵入与攻击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随之涌入了大量的外来文化。中国人开始发现外国文化的不同性与进步性。思想进步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论。逐渐地, 外国文化开始在中国普及开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WTO更加促进了这一现象, 外来文化在中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随之而来的, 是人们对本身传统文化的怀疑和对外来文化的崇拜。

其次是中国文化的起源正遭到别国文化的攻击。其中韩国表现尤为突出, 例如一开始“江陵端午申遗”, 到后来公然宣称孔子是韩国人、道教起源于韩国、韩国是印刷术起源等等。这些攻击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被误导认为这些属于别国,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

2 如何挽救传统文化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强烈冲击下, 中华民族积淀了千年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世人所冷淡,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大同化的文化世界里独树一帜呢?

要想将中国博大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早年有不少国学大家提出可以将道德经、繁体字、孙子兵法等民族精髓编入小学课本, 让我们的后代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现在对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外国的民族学家研究的反而比我们更深入, 我们应该要采取相应措施避免这类尴尬情形的出现。

数十年的改革开放证明了闭关锁国是误国误民之举, 传统文化也一样, 虽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 但它只有在不断的精简与发展中才会永久流传下去。所以我们应该勇于将其推向全世界, 让世人一起了解我们的文化, 发展我们的文化, 流传我们的文化, 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服务于世界。

将我们的传统文化结合于其他领域中, 相互辅助发展的方式在今天来说无疑也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法。时代在发展, 我们不能要求将其与传统文化相匹配, 但我们可以寻找突破口, 将它们合理的结合在一起, 各自作用, 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事物的作用与反作用中去除糟粕, 留存精华, 从而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3 传统竹竿舞的现代化设计方法探索

中国文化历久弥新, 千年传承, 竹竿舞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闪熠在渊源流淌的文明长河中。

传统竹竿舞, 又称竹杠舞, 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 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 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 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 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纵观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态度, 面对传统文化日益匮乏的社会现状, 为我们敲起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警钟, 向我们摆出了肩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担。因而, 以传统竹竿舞为契机, 想要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 引起人们对名族特色文化的注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历史在发展, 生活在改变, 传统不应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继承和延续上, 而是要结合现实, 生活现状, 给传统注入新的活力, 才能保证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让传统在传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弘扬, 在弘扬中走向永恒。所以, 我们把竹竿舞作为一个传承传统文化的契机, 结合现代设计理念, 紧合现代人生活方式, 进行现代化设计方法的探索。

3.1 突破传统竹竿舞推广局限性的探索

传统竹竿舞虽然保持了最原始形物状态, 是文化面貌最好的呈现方式, 但也正由于这些因素造成了它推广流行的制约性, 使它在流行地域, 使用场合, 操作人员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这也是它不能走出特色区域, 为更多人所熟知的重要原因之一。考虑到现代人对简约时尚生活的追求, 对健康高效方式的注重, 结合现代人的思想观念, 改变竹竿舞冗杂庞大的操作器具, 纷繁复杂的操作方式, 大规模的占地面积等问题, 采用简便可折叠, 自行拼装的方式, 易于存放和取用, 突破限定地域的这一局限性。

3.2 形式探索

传统竹竿舞, 选用的器材多为简单易取的竹竿, 需要六到八人操作才能实现活动, 是比较大规模的活动。不仅占地面积达, 需要人员多, 而且由于人员的操作的个人因素导致节奏的过快或是难于把握, 可能会初学者会造成一些意外伤害等。考虑到现在人们对于高效简单生活的追求, 对于“竹不出户”的设计为手摇式[1], 不仅可以一人操作, 而且很好地保证了每根柱子的转动频率与速度, 将对人产生危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我们应该认识到,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照搬, 时代是发展的, 不能与现实紧密接轨适应现代的变化, 即使在优秀的传统会因为不能适应现代的特点以及现代的文化特征而终将被淘汰。我们要有所取舍, 扬长避短, 留其精华, 改其不合, 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良好的契机点, 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内涵, 为现代文化导入传统精髓, 只有再次赋予传统文化新时代的内涵, 使二者紧密高效的融合在一起, 才能保证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 生生不息, 绵延不尽。

4 设计原理及市场分析

4.1 研发产品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快速的现代化、国际化, 很多传统的文化正以指数级的速度淡出我们的视野, 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 投入了很多资金来挽救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 但收效甚微, 因而亟待创造一种有效的, 有生命力的模式, 来保留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

因此, 创造一种融合娱乐和健身, 并适合室内环境使用, 同时可促进家庭成员间交流, 又可弘扬传统文化, 使传统文化现代化、生活化、商品化的产品显得极为重要。

4.2 产品材料分析

“竹不出户”主要材料运用了竹子, 目前在国内市场中, 竹子的品种类型还比较少, 在娱乐健身方面就更加缺乏了。

木质材料的不足和局限性正随着各产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与木材相比, 竹子的成材率比树木高很多, 成材周期短, 并且韧性好, 易于成型, 自身带有抗菌性, 使用无污染, 应用范围也比木材更广泛, 价格还要比木材低廉得多。

4.3 产品自身结构及工作原理展示

本款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 每个模块都可以自由组装拆卸, 从外边框到内部横竖杆每处都可自由拆分, 进行自由组装, 可根据需要自主调节运动难易程度。为了便于收纳该装置, 用户也可在每次活动之后按包装指示图将其拆卸装包, 避免器材占用过多空间而造成浪费, 可玩性强, 极具趣味化, 又安全可靠。

4.4 项目优势及发展前景

此项目是针对竹文化 (竹竿舞文化) 和现代人们的的娱乐健身产品的研究。希望创造一款既可娱乐又可健身, 还可使传统竹竿舞文化现代化、生活化、商品化。从而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趣味性和健康生活理念, 并传播竹文化、发展低碳经济, 倡导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

近年来, 在全球原木资源紧缺和“低碳环保之风”盛行的大背景下, 竹制品逐渐凸显出其优势, 同时竹制品市场也开始不断升温。中国在竹利用方面无论从生产品种规模和产品均居世界之首, 产品远销国外。

目前我国竹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企业创新及新技术、新品开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竹产品应用十分广泛。我国的竹材产业以每年3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 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林业行业发展的亮点, 2010年产值达821亿元。

5 总结

对于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借用美国文化社会学家E·希尔斯的话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即使我们承认, 每一代人都要修改前辈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范例, 我们还必然会发现, 大量的信仰过去被拥护, 现在仍然被拥护, 许多行为范例过去被奉行, 现在仍然被奉行, 而且, 这些信仰和模式与近期出现的范型相互并存。”[2]这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四层意思: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已发生“错位”, 传统文化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生活;二是传统文化有很大的稳定性, 因而现代生活中仍存在着传统文化的某些因素;三是尽管现代生活仍继承着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 但这种继承不是一成不变的拷贝, 而是有所修改的被接受并发展;四是现代生活在创造着新的文化。用错位—继承—发展—丰富的辩证关系来表述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再合适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 对传统的传承是要有所取舍, 扬长避短, 留其精华, 改其不合, 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良好的契机点, 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内涵, 为现代文化导入传统精髓, 只有再次赋予传统文化新时代的内涵, 使二者紧密高效的融合在一起, 才能保证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 生生不息, 绵延不尽。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思想的萌发, 传统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被人们淡化, 当人们在无意识地遗忘传统文化的时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但不可否认, 历史在发展, 生活在改变, 传统不应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继承和延续上, 而是要结合现实, 生活现状, 给传统注入新的活力, 才能保证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让传统在传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弘扬, 在弘扬中走向永恒。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将要探索一种新方式。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水平等.体育指导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2.

现代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篇5

[摘要] 我国是服装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服装设计教育作为服装产业的人才培养后盾,改革开放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的服装工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规模发展迅速、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更新和引进,服装设计教育已呈现出无法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态势,影响了服装设计教育的整体水平,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通过教学改革,创新思维,才能使服装设计教育真正成为服装产业人才的摇篮。

小清新:服装专业、创新思维、现实弊端、改革浅见

一、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1.社会形式的发展要求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与时俱进

装作为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 发展的服装设计教育作为产业的人才后盾,培养着适应产业发展的设计技术力量。今天,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已成为服装设计、生产、加工一体化的面向世界的服装基地,截止去年底,不包括无以计数的中小企业,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就有1.3万家,而传统的服装强国如英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把服装的加工和生产移到了中国等亚洲国家,据统计,去年我国欧美服装出口额将近两百亿美元。与目前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以培养创意型服装设计人才为主的服装设计教育相比,培养适合于服装工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应该是我国服装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全面的设计技术、对服装工业具有一定认知水平、实践能力较强,拥有成为设计师、工程师、技术管理人员、产品营销人员等不同层面人才的潜能,只有这样,我们的服装教育才可能为服装产业的整体平衡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才能使这一关系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实力的产业可持续发展。应该说,这个教学目标对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提出了更宽泛的要求。

2、服装设计教育现状

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从八十年代初至今已有二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二十几年中服装设计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从单纯的以艺术为主的服装设计教育到设计概念下的服装教育,从完全的课堂教学到逐步重视实践体系的教学,服装设计教育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为我国的服装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服装设计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与服装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方面我国的服装工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规模发展迅速、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冲击猛烈,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服装设计教育却提供着相对滞后的科研与技术服务,高等教育作为引导产业科技发展的要务在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体现不够。成为导致我国服装产品附加值仍然不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仍然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分类目录,服装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大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之一,但是比起其它专业方向她又有自身明显的独特性,比如,大多数专业方向诸如环艺设计、广告装潢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设计草图实施后,设计即完成,其设计产品本身的生产过程更多的是个体的非工业流水线式的生产,对于大众来说产品是被被动消费,而对于设计者来说,设计的个性化和个体化倾向要远大于它的共性化和群体化倾向,设计产品本身是主体,设计与消费的过程是一个单项过程。服装设计不同,她的设计包含着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过程,设计的产品从构思到完成销售才是设计的终结,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是主体,这使得产品的设计除了考虑自身的个性化以外,更多的是与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不可分割性,服装产品的完成完全依赖工业化的流水线来实现生产目标,产品设计与消费的过程是一个双向过程。这些都决定了服装设计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不同于其他艺术设计教育,它包含了大量的技术课程,在现有的服装设计课程体系中,约占40%的课时量。

基于服装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服装设计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化服装工业生产的发展,应是服装设计专业重点考虑的问题,但是我们的服装设计教育在这方面仍然欠缺,特别是其中的服装技术教学,从师资力量、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仍然存在着与服装这个大产业的脱节和不适应,这方面的缺陷已经影响了人才的就业质量。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是实现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素质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综合载体。课程改革是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它承载着教育教学的思想和观念,体现了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制约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师生行为,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性人才。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方面应充分体现出以相关知识为基础,以核心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为主线的培养特点。因此,在课程的改革方面就应当突出其社会性和实践性。本文所强调的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主要探索我校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它主要包括教学理念的改革、教材课本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等等。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标准化目标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与企业单位的项目任务相互融合,互相渗透,以期觅求课改的良方妙药。三.创新思维下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3.1 合理地设置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

服装设计专科课程主要有基础课程,综合课程和辅助课程3大类型。服装工艺,服装裁剪和服装绘画是传统的3大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动手性强的科目,例如在构成课中,除了较为程式化的比例裁剪外,可更多地增加立体裁剪的分量,让学生从直观入手,形象地进行服装造型。另外当今服装CAD的广泛使用也使不少服装设计软件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综合课程的关键主要是将不同相关的科目进行融会贯通和相互配合,并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将色彩课与面料课打通来上,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于设计整体感和材料搭配感的把握。综合课程还包括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践。

辅助课程主要包括服装流行与发展、艺术欣赏、市场调研等,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加设计元素中的文化底蕴。服装业瞬息万变,服装设计的教学内容也应紧跟潮流,这对教师的知识更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服装面料的教学,由于教材里的面料品种过于陈旧,又缺乏图片,何况图片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触觉,因此需要教师准备多种的流行材质给学生认识,也要求学生自己收集多种面料,加强对面料的鉴别和感受能力。

3.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营造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应该改变权威式教学,营造一种互相交流的课题气氛,鼓励学生提问,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减少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建立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引起学生对创新设计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观看同类学生的设计作品引起她们竞争的心理,也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激发她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在教学手段上,集合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大量的知识,并学会自己寻找相关的设计资料。有了设计的兴趣,学生才有创新的主动性。让学生从做中学,多做多练,把握各种材料的属性。兴趣有触发催化创新思维的作用,从而成为创新活动的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不要过多地压抑学生的兴奋度,否则会由此断绝了好奇心的生成,从而导致创造欲地下。要在班级学习中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在群体的力量下,学生个体会更有创新的积极性。3.3从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中寻找灵感。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在设计中吸取当代艺术以及国内外传统艺术的精髓,树立个人的设计风格。很多著名的时装设计师都善于从绘画艺术中找到灵感。还有其他的服装设计师,从前卫艺术中获得灵感,设计出服装。将当代艺术运用在服装上,适用于青少年和紧追潮流的消费群体,他们对潮流敏感,喜欢标新立异。近年来T薛珊上的印花图案设计,就常常借鉴波普风,抽象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等当代艺术风格。传统艺术是设计中取之不尽的源泉,让学生多从国内外的传统艺术中寻找灵感,能使设计独树一帜,特别是我国传统艺术博大精深,例如将旗袍进行变型,就是最常见的手法。一部电影《花样年华》就能令独具中国元素的旗袍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另外还可以从中国各种各样的手工艺中获取灵感,例如剪纸、佛教绘画、、绳结、刺绣等等。3.4训练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循序渐进,初期可以从模仿入手,要求学生以市场上现有的或者杂志电视上见到的服装为参考,稍加改变就成了自己的设计。只有足够量的模仿和积累才能擦出创新思维的花火。

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联系思维、逆向思维和收敛思维等。发散思维也叫扩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由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逆向思维是指人们沿着食物的相反方向,用反向探求的方式进行思考。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借助图解或者形象刺激右脑丰富的想象力,去解决问题。联系思维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将一种食物的形象与另一种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探索他们之间的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3.5进行人格的培养

创新人格即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品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培养他们自信、活力、胆识等个性,才能促成创新。首先,要培养学生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强烈的好奇心,敢疑善疑。让学生多参加大型的服装博览会,多注意贯彻,做好笔记,增强对市场潮流的敏感度,使自己设计的服装更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前瞻性。让学生找一个或者自己喜欢的设计师,阅读他们的传记,观看他们的录像,照片和作品,模仿他们为人的态度和处事的方法。服装设计存在着探索性和独创性,因而失败挫折在所难免。及时成功了也可能遭受非议,但最后却能成为服装是上的经典之作。风靡全球。因此,要培养学生不因循守旧,不迷信书本,同时还应该具有不怕劳苦,不怕失败,不怕讽刺,不怕压制的勇气。毅力和勤奋是创新能力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在创新活动中没有达到成功之前,需要毅力和勤奋使创新活动在困境中持续发展,一些服装设计师大器晚成就是这样的例子。活力是指设计者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振作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稳健的行动能力。服装产品要与市场联系,服装设计不能停留在头脑中,改学生要多于市场、加工厂紧密联系和积极交往。学生对服装设计还应该追求卓越品质。3.6改变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标准

教师对学生设计的作品的认可度应该有包容性,最好能与市场接受程度相结合。可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分成2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做项目,一是概念设计。牵着让学生尊重企业品牌的市场定位、风格特征、流行趋势及消费群的需求。后者使学生更懂得创新的意义和目的,更多的对生活社会及未来进行思考和探求,两者综合得出毕业设计的最后分数。学生在校期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国内举办的各种服装设计比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又不要太计较结果,并不是获奖次数最多的学生将来成就越大,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要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能真正有效地培养良好的创新素质不能立竿见影,它将是一个系统工程,更需要能形成一系列与艺术设计创新教育发展所需的相关教育体制、专业理论、师资力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以及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资金投入,最后达到各种教育层次,各个教育环节上的完善。

1.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以适应行业多层次的人才需求。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职业化教育,注重培养具有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人才。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职业能力。如英国累斯特工艺学院和赫特斯费尔特工艺学院,采用“三明治”式教学,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再去工厂实习一年,然后回到学校读一年后毕业。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课程设置,除大量的服装设计、结构工艺课外,还安排一定的广告宣传、陈列设计、服装编辑、市场营销课程,让学生从中培养自身的能力。我国的服装专业是从工艺美术起步的。重视绘画基础,而专业知识较薄弱,课程设置与教学手段均较单一,学生进入社会后磨合期较长。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加速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新行业不断涌现。人才的流动性更大,新的职业岗位及其技能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缩短学校教学与服装企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满足服装行业对多类型、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我们针对人才市场进行了调研,系统分析、研究了不同规格人才岗位群的能力结构,找准人才定位,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和层次,用职业化要求强化实践能力,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2.调整专业结构,拓展专业口径,以提高就业率。

艺术设计中现代化表现与创新 篇6

关键词:设计美学;时代性;创新性;创造性;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09-01

艺术设计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它的范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与之相关的包含工艺美术设计、平面设计、环艺设计等等。艺术设计可以说是综合了诸多门学科的统一表现,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更多的艺术设计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甚至成为我们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艺术设计的创新成为了设计的重点环节,他是设计的生命所在,以平面包装设计在设计的变化中展现的尤为突出。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设计最求也在逐步提升,艺术设计的应用显示尤为重要,人们的衣食住行更多体现出时代感,使整体的使设计体现出国际化时尚化,那么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应如何把握设计的灵魂,使设计在具有保障功能性的前提下更具有创新性。

以平面包装设计作品为例,可以看出设计从在不同阶段表现,我国传统包装设计中更多是体现出产品的功能性,以使用功能为主方便人们的生活,在纸张发明之后,给予包装设计本质性的改变,更大限度发展了平面设计的表现力,平面包装将使产品具有美化、传播等功能,给予了时代的气息,成就时代的风格,当我们看到手绘身着旗袍美女的海报时我们便会想到那是民国时期的设计风格,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不同材质为平面包装设计提供更多的材质,使得平面包装设计更具有了可延伸性。那么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对设计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来满足大众审美的需要。

国际化的加强,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更多的设计元素、设计方法使我们在设计中更得心应手,那么我们在设计中应更多加以思考,我们不能只单纯的靠“拿来主义”,失去了我们原有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我国平面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国外平面设计的影子,这些正是设计者不及思索的设计导致,那么在我们当今的设计中真的到达了黔驴技穷的地步了么?这些是我们应该考虑并探究的,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的技术比上世纪有了明显的质的飞跃。这些是我们想象不到,但是依托在我们的设计中我们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原有设计之中,这些与我们的教育密切相关,在设计教育中我们知道我们应该传授的只是设计理念、设计的方法,更多的应该让学习者开拓眼界和思维,使设计保持原创性。在现实的今天我们将我们自身很多的优秀的设计理念和元素丢弃,只是一味的模仿,我们自身的元素其实是我们表现的根源,加以改造提升赋予时代的特点就会使我们的设计具有都特的表现力。

平面设计中表现力的体现需要设计者在实践中仔细推敲和实践,我们的文字、图形、色彩在我们的设计中会体现出时代标记,但是我们需要大量的研究设计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打造自己的设计品牌。

时代赋予我们设计生命,设计又使我们为是时代添加了符号,我们在沿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如果不给予设计时代的气息,那么我们终将会落后。艺术的表现力依托对生活的感悟,更高境界的是文化底蕴的体现,设计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敲打和琢磨,使设计能够完全的体现人们的审美。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很多新型材料不断地更新,必须使设计者到市场中了解材料的功能和习性,保障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能够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和它的优越性,从而推动设计的完美展现,我们可以在材料中获得设计灵感是设计更好的突出设计者的风格,达到应有的标准。

时代赋予我们很多设计灵感,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使设计出的作品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面设计中原本纸质是我们的设计的表现最为重要的材质,可是今天我们很多的材料都能运用到品面设计中,极大程度是平面设计有所突破。

时代赋予我们设计表现的机会,那么要求我们更加需要做到的是如何去创新,显而易见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以往的模式去进行设计终将被淘汰,那么我们在设计中如何让审时度势的去看待设计,是设计者作为现阶段必须考虑的要素,放眼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在平面设计中世界设计中的不同表现,因为国家、地域、文化等等诸多表现都能够看到他们各自的特点,但是在这些不同设计中我们又能发现他们的共性,这是作为一名设计者必须能够感悟到的,在深刻的感悟下设计融入自己的风格便会形成独树一帜设计风格和理念。

创新不是做设计的搬运工,将他人的设计稍加改变变成了所谓自己的原创,这样很容易使艺术设计走向误区,如果把设计看做这么容易的事情,那么设计出来的作品将会毫无生命力,并导致设计者将无法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绘画都会有简单了解,我们通过艺术及不同的表现手法将会认识到他的艺术风格,例如齐白石曾对他的学生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观点。这种观点说明学习者可以学习方法,学习技法,但是单纯的照搬将会使艺术走形枯竭。设计也是如此,我们知道设计手法和设计方法是我们在设计运用的手段,这是经过正规的学习和培训得来的,那么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形成我们的设计风格,这是经过在实践中的感悟和摸索形成出来的,我们深知如果你单纯的去模仿他人,最后形成的设计风格会是混淆不清的。

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创新理念,使每一位设计者需要考虑的事情,我是利用什么元素打造什么品牌,树立什么形象,这些在设计的道路上会给你提供很鲜明的标志。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的设计元素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知识我们并没有勇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它,改造它,运用它。作为设计者必须拥有发现生活中设计元素的所在。将这种元素发挥到极致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举例说明我们在无印良品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设计理念,就是简约质朴。纳闷这种反璞归真的设计理念使他的设计取得了成功。

艺术设计中的现代化的表现和创新,是使设计者付出必胜的心血去探索和研究的,事物是变化进步的,那么让我们的设计具有时代的气息,那就离不开创造,回首看看我们的以前的设计,我们会发现那些设计已经成为了那个时期的设计坐标,形成了那个时期的时代风格,今天我们的设计在未来也会形成我们的标志。

参考文献:

[1]《设计符号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徐恒醇,2008,7。

现代化电子信号系统设计及应用 篇7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信息系统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而作为信息系统核心内容的通讯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讯技术的基本内容是研究信号传输问题。传输设备应具备基于电子信号的特点兼容各种不同类型的信号的能力, 并完成异构信号的传输任务。

1.1 信号分类

信号是通过电子学方法传送、处理和存储外界信息的载体, 一般信号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1) 模拟信号。模拟信号在数学中表现为信号波形中幅度、频率及相位随时间而变化的连续函数。它的特点是连续值, 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任意一个时刻都可以取到一个与之对应的值。现实世界中大部分信号都是模拟信号, 例如温度、压强、声音等。 (2) 数字信号。数字信号在数学中表现为值随时间而变化的方波。它的特点是离散值, 从上一个值过度到下一个值时没有连续的过度空间, 通常是以跳转的方式表达信号信息, 例如计算机系统中使用的二进制代码。

1.2 电子信号特点

信息传输时由传输设备产生不同的电压或电流, 系统将这种变化的电压和电流定义为电子信号的数值, 其技术特点包括以下两种特性。

(1) 高频性。电磁波谱按照波长由大到小分为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 (紫、能、蓝、绿、黄、橙、红) 、红外线、无线电波 (微波、超短波、短波、长波) 。性质不同导致分别有不同的用途。高频波基于其读取距离较远、传输速率较快、抗干扰性强、可同时传输多路信号的特点, 在信息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2) 固定性。电子信号可实现点到点的定向传输, 这种传输方式可固化在传输设备中, 以模块的形式发挥其稳定的功能。

2 电子信号系统设计的主要层次

为了满足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 电子信号系统在设计时需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层次。

2.1 电子设备层

系统设计的两大模块即软件模块和硬件模块。电子设备层作为系统设计硬件模块是开发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首先开发者需要同用户进行沟通, 获得用户需求, 写出可行性报告。

2.2 业务逻辑层

由实现各种业务功能、流程、规则、策略等应用业务的一组信息处理代码构成, 适用于企业生产或现代化电子信号与系统设计及其应用办公事务的自动化处理, 为电子信号传输提供了最优化路径。电子科技系统采用逻辑层作为分析平台, 可帮助用户对数字信号结构进行多样式处理, 在业务项目调整与改造中提供可靠的信息传输方案。

2.3 应用表现层

现代电子信号传输并非满足于某一种形式, 信号传输自动化控制已经成为了现实, 未来电子信号将朝着智能化级别发展。例如:城市数字化交通系统利用电子信号处理系统, 为路面车辆运行提供了指导信号从电视监控、交通诱导、地理系统、导航定位等多方面表现出交通的运行动态。

3 电子信号系统应用意义

3.1 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电子信息系统在构建过程中要注意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研发过程中要有创新思维, 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提高研发实力。系统推广要迎合市场需求, 将理论技术转化成科技成果, 实现良性的利润分配, 以利润驱动研发, 减小科研投入, 推动技术不断发展。

3.2 有助于数字信号处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 各企事业单位和高校都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科技攻关。例如:MATLAB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迫切需要开展以下技术难题的研究:1 MATLAB技术对信号处理的应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项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着广泛的应用, 引入到我国信号处理系统中时需要我们考虑其系统集成的应用环境问题;2产业发展离不开市场的推动, 市场不认可则带不来利润, 没有利润则不利于行业研发和发展, 因此我们在进行电子信号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自主核心知识技术问题, 一定要在市场汇总占有主动权;3为了吸引人才, 引进技术, 集成设备和装置, 提高管理水平, 需要我们构造一套完整的电子信号系统应用平台。

3.3 有利于电子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1) 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1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发, 完善MATLAB技术, 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系统设计;2为了提高市场效益, 大力提高电子信号系统研发力度, 以突出的特点占有市场, 收到更高的效益。 (2)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电子企业转型和发展要以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作为指导思想, 将MATLAB技术应用到现有系统之中, 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争取垄断技术市场, 确立企业在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3) 提高电子企业综合实力的需要。评判一个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 可以以其综合实力来作为标准, 即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表现状态。硬实力包括设备、资质、工作环境,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软实力指的是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系统设计中往往不考虑人的因素, 这样的系统最终不会对行业发展有积极的作用。硬实力和软实力要同时发展, 彼此之间相辅相成, 协同工作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结论

信息化时代数据传输的主要方式依赖于电子信号的传输, 电子信号在通讯领域中表现为多种形式, 以最基本的模拟信号传输和数字信号传输形式最为普遍。以这两种信号传输的特点为基础, 设计出可靠、专业的电子信息信号传输系统, 能够促进信息系统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信未来的电子信号系统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摘要:社会信息化推进离不开电子信息系统的发展。基于电子信号传输理论的系统能够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完整性。本文综合分析了电子信号的类别和特点, 并阐述了电子信号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应用意义。

关键词:电子信号,传输理论,功能应用

参考文献

[1]曾大国.基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信息系统研究[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 2010, 16 (07) :27-29.

[2]陶秀丽.电子信息系统的常见形式及功能分析[J].电子信息技术, 2012, 27 (10) :35-37.

现代化服装设计 篇8

一、我国《现代设计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基本是于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 因此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发展的经验得失就显得尤为必要;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 在政治、道德上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日趋敏感的今天, 设计史对鉴别事物, 以及在地理广阔和历史背景下设计文化价值的形成和持续提供了独特的视角。[1]

但是我国的设计史课堂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我国的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技法、轻理论”的严重弊病。二是在设计史教学过程中没有按照设计自身发展的特点来进行阶段性划分。例如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等现代设计变革的划分就非常混乱。三是因为对于当前世界设计的新进展缺乏关注和研究, 导致设计史教学中纯粹谈故纸堆, 忘记了历史之用在于以古鉴今。四是轻视讲解纯艺术、政治、经济等因素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例如纳粹政府的标准化运动使现代主义设计在德国纳粹时期仍然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继续发展, 尤其在很多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关键生产部门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二、《现代设计史》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现代设计史教学问题的普遍存在, 导致有些从设计院校毕业的学生, 甚至连“功能主义”、“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后现代设计”、“新现代主义设计”这些名词都搞不清楚。

现代设计史教学问题的普遍存在, 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设计史是一门新兴学科。设计史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 方从属于美术史、建筑史等传统人文学科的范畴中独立出来。1936年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的《现代设计的先驱——从威廉·莫里斯到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是西方设计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是西方设计史学科发轫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设计史专业进入英美高校教育层面, 英美等国的大学率先成立了设计史专业, 并组织起以“设计史学会”为代表的专业研究组织, 这标志着设计史学科地位的全面确立。虽然近几十年来, 世界各地设计史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 但是我国设计理论研究依然非常薄弱, 远远落后于国外。[2]

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切实把握现代主义设计在现代设计史中的核心地位。这导致现存的有关现代设计史的教材主要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信息不准确, 过多从美术史、建筑史中借鉴, 生搬硬套, 没有真正体现设计学科的自身特点, 加上时效性不足, 和研究方法较少发掘社会背景, 从而使设计史教学存在着相应的问题。

此外我国实用主义盛行, 设计理论受到轻视。孰不知, 人类活动区域的历史性研究与单个从业者的技能和认知的发展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尤其是“史学提供一种特有的训练, 让人们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史料开始, 逐渐去领会一种学术的境界, 去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 去积累一种贯通今古的智慧, 去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那理性和良知的训练, 才是使人终身受益的东西。”[3]

三、以现代主义设计为主线构筑《现代设计史》课程体系

设计史的教学必须按照设计自身发展的特点来进行阶段性划分, 在此基础上把介绍设计史基础知识与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呈现设计发展脉络与揭示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等影响设计的作用因素相结合, 史论结合、寓评于述, 从设计发展脉络的条分缕析及其因果关系的阐述中体现具有一定概括性并密切联系历史实际的理论认识。

从设计本体发展的角度出发, 这需要在现代设计史教学中不仅要分析世界各主要地区设计的基本特点与发展历程, 还应揭示对整个世界设计发生影响的力量或运动。无疑, 20世纪设计的核心是现代主义设计, 它对该世纪的各种设计和艺术都具有决定性的冲击作用。

20世纪初期, 现代主义设计在德意志制造联盟、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等各种设计改革思潮和艺术变革的推动下, 在欧洲建筑领域发展起来, 30年代中期以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与美国丰裕的市场相结合, 在战后造成空前的国际现代主义设计高潮, 四五十年代以后则完全改变了我们的意识形态, 70年代接近终结。通过这场运动, 设计第一次成为为工业化批量生产服务、为大众服务的活动。[4]现代主义设计从功能和结构出发追求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创立了工业化时代现代设计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标志着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现代设计真正结束了旧有装饰形态存在的历史。[5]

而以现代主义设计为主线构筑《现代设计史》课程体系, 则可以更为清晰地划分现代设计史的演变阶段, 即1、工业革命时期的设计, 2、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3、新艺术运动, 4、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设计, 5、早期的现代主义设计, 6、包豪斯, 7、美国现代设计的兴起, 8、二战后各国的现代设计, 9、后工业社会的多元化设计。这些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如图所示。

具体而言, 工业革命引发了设计的根本性变革, 暴露了欧洲设计领域里技艺分离、复古风与装饰风盲目盛行, 尤其是机械产品的设计滥用手工艺的装饰手法, 形式与内部结构、机械化生产不相适应等设计危机。针对这些危机, 欧洲开始掀起了探索新时代条件下设计发展新道路的运动。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首先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新艺术运动重新以自然主义的风格一开设计新鲜气息的先河, 装饰艺术运动则设法把豪华的、奢侈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 这三者都是侧重现代设计形式的艺术装饰的形态探索。

早期的现代主义设计脱离传统的观念、风格和技术手法, 适应工业化时代特色, 着力解决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设计问题与社会问题, 因而具有民主主义和理想化色彩, 其发展到高潮的集中体现就是融设计实践与设计教育于一体的包豪斯。美国现代设计的兴起是建立在本土商业性设计的基础之上, 吸收并发展了欧洲的设计思想, 美国的设计追随市场, 工业设计迅速发展, 20世纪30年代流线型设计广泛地流行。欧洲现代主义设计的观念与美国的市场相结合, 现代主义设计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 二战后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国际现代主义设计, 并逐渐出现了本土化特色, 如德国的理性设计、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设计等。

20世纪60年代进入了后工业社会, 现代主义设计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逐渐走向衰退, 设计出现了多元化的特征。形形色色的设计风格和流派此起彼伏, 既有对现代主义设计的修正, 如新现代主义设计;亦有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反叛, 如波普风格、解构主义设计等。另外, 在后工业社会背景下, 人们重新思考设计与环境、设计与人、设计与技术等的关系, 直接导致了绿色设计、通用设计等新的设计风潮。

四、《现代设计史》教学方法的探索

《现代设计史》课程的授课, 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地把握现代设计风格的演变, 方便地讲解纯艺术、政治、经济等因素对具体的现代设计作品的综合影响, 从而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文字讲解与图片分析的分离状况。此外还可以辅助下列形式提高以现代主义设计为主线构筑《现代设计史》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比如辅助讲座、专题讨论等形式,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引导性学习;或者是学生根据专业实践方案的重点, 适宜地获取直接的历史经验并就地展开讨论。

总结

综上所述, 以现代主义设计为主线构筑《现代设计史》课程体系, 可以从设计本体的角度清晰地把握现代设计发展的规律。此外, 在教学中如何重点深入地剖析西方政治、艺术、经济等因素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变动社会中的设计演变, 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007年9月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 (QAA) 学科基准声明之“艺术史、建筑史和设计史” (HAAD) 草案咨询。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P11.

[3]刘洪彩.《现代设计史》[M],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8.

[4]Jonathan M.Woodham.Twentieth-Century Design[M], Oxford:Oxford Press.1997.P96.

关于现代化办公建筑设计的思索 篇9

1 外部形象

办公建筑的形象特征不同于别的建筑, 是由于其使用主体具体而定的, 是政府行政办公楼还是企事业单位办公楼, 都由于其使用主体的不同而凸显其不同的形象特征。政府办公建筑往往以其宏伟的尺度和巨大的体量, 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感受。而企事业单位办公楼由于其所属不同的行业也将呈现不同的形象, 或严谨含蓄, 或灵巧活泼;或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 或平展朴实的低层。不管什么样的建筑形象, 都会决定和影响着所在城市区域的艺术风格和美学价值。所以我们设计办公建筑时更应该通过对基地环境的细致分析, 来寻求既能体现现代化办公建筑新颖、独特的整体形象, 还要与城市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当真正把建筑看作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时, 建筑设计就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单纯设计, 单纯满足使用功能、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已不再是设计的全部内容, 而强调环境与城市对存在于其中的建筑的重要性, 探求空间形体与内在秩序的和谐统一, 将是设计方案的基点。例如, 对于用地比较紧张的市内繁华商业地段, 一般应采用集中布局, 这样不仅能解决留停车、人流活动的空间, 还可以更好地解决外部交通条件, 给城市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 并注重了与城市景观的协调统一。下面简单谈一下创作外部形象时常用的一些方法。

1.1 主与从的构图方法

以轴线的关系表达主与从的构图手法。比如以建筑为轴线组织平面和空间形体;体量组合中的主从关系, 不仅限于对称的布局, 在不对称的体量组合中依然可以运用体量的大小、高低、粗细、横竖、虚实以及材料的不同质感和色彩的处理手法, 来强调其体量组合中的主从关系。

1.2 采用对比的手法

对比的内容一般有体量之间、线形之间、虚实之间、质感之间以及色彩冷暖、浓淡之间的对比等。对比的手法易产生个性突出、鲜明强烈的形象感。

1.3 节奏与韵律

所谓韵律常指建筑构图中有组织的变化和有规律的重复, 使变化与重复形成有节奏的韵律感, 给人以美的享受。各种韵律所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体型处理中, 既要注意有规律的重复, 又要有意识地组织有规律的变化, 才能更好地解决建筑型体中的韵律问题。建筑形式应具有简洁而附有表现力的几何形式, 以突出建筑的时代感与标志性, 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材料, 以增强其表现力。整体上丰富城市轮廓线, 细部要做到质量一流, 二者巧妙融合在一起, 使建筑语言达到统一, 增强建筑的标志性与独创性。

总之, 在设计中我们要把握现代办公建筑的时代特征, 利用一些新的科技手段不断创造新的建筑形象。

2 办公建筑综合体的办公功能发展趋势特点

我国办公建筑综合体的办公功能发展趋势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a.办公、餐饮、休闲各功能空间围绕中庭布局的设计模式:b.办公内部空间大空间开敞式办公的设计模式:c.办公建筑内部空间单元化模式的布局, 各个办公单元之间以设置具有观赏性功能的空间廊道来连接:d.办公综合体内部社会化服务功能的日趋完善化。

3 设计中考虑的建筑物的主要属性

3.1 集成性

也就是说, 建筑设计要在考虑所有相关因素的前提下构思。除此之外, 大楼的建设用途和维护方法也很重要。为保证建筑的完成与建筑物维护相分离, 由建筑用途出发而得出的建筑设计就很重要。这意味着高效能办公建筑的整体设计必须在建筑师、工程师、业主和委托人的合作下, 贯穿于整个设计和建设过程。

3.2 可变性

高效能办公室必须能够简单、经济地装修, 必须适应经常性的更新改造。这些更新改造可能是由于经营方重组、职员变动、商业模式发生变化或技术创新的来临。但是不管怎样, 办公楼的基础设施、内部系统、家具配备必须进行升级换代以应对这些需要。技术创新正在飞速进行, 特别是在电讯、照明、计算机领域。先进的办公室必须通过有效采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 通过革新设备如电缆汇流、数模配电, 来迎接技术的发展变化。

3.3 关于安全、健康与舒适

在办公环境中, 对雇主来说, 最大的一笔支出费用就是办公室中这些雇员的工资。这类支出一般来说超过设备租赁费和所耗用的能源费用。因此, 在高效能办公室中, 员工的健康、安全和舒适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在正在形成中的新一代先进办公室中, 这些问题已经被制定为标准列入建筑说明书, 如, 提高新鲜空气流通率, 采用无毒、低污染材料和系统等。居住者的舒适度是工作场所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 高效能办公室能够提供个性化气候控制, 允许用户设定他们各自的、局部的温度、空气流通率和风量大小。虽然难以衡量满意度的高低, 但有一点被广泛接受, 那就是当办公室职员被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后, 员工满意度和业绩提高了。提高工作场所满意度能够得益于此, 部分原因是员工们可以接近自然, 视野开阔, 有相互交往的机会, 还可以控制自己周边的小环境。

4 内部空间

办公建筑为生产、办公议题综合性建筑, 不同的功能要求建筑提供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不同使用性质要求建筑塑造与之相协调的风格特点。作为现代办公建筑, 功能要求必须放在首位, 平面布局时一般应把行政办公部分与技术用房分开, 并尽可能使平面布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政办公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生活福利设施相对来说与外部交往较多, 因此一般应布置在底层或者裙房中, 其中大部分功能集中在一侧配楼内, 领导职能办公部分集中配置在另一侧, 形成两大功能区。办公路线横向展开, 以保证各部分功能空间的紧密联系。集中中心可设一个现代化中枢, 使之与功能空间形成一个整体, 为各层提供一个不同形式的趣味空间。人流量大的空间 (比如多功能报告厅) 可布置在建筑首层, 在院内设单独入口, 满足大量人流疏散要求。有些办公建筑都设有现代化中庭与办公走廊连接, 中庭设有回廊, 共同形成“办公室内街”, 将办公楼的内部功能划分变得富有弹性, 既能形成明确的竖向分区, 又能满足不同要求的大、中型办公室, 在使用过程中, 可动态地根据需要改变格局, 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适应性。因此在设计时, 第一步, 重视生态环境设计。对于办公建筑, 创造舒适、健康的空间环境是永恒的话题。这部分可以提高项目品牌形象, 吸引高端公司入住。第二步, 重视节约能耗设计。节约能耗并不是项目最终的目的, 而是降低客户的运营成本, 同时提高项目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第三步, 提高室内健康舒适度。提高室内健康舒适度一方面能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能减少生病缺勤率, 增加对客户的吸引力。

结束语

在建设阶段, 过去几十年来形形色色的设备的出现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显著的挑战。对于现代化办公建筑领域来说, 其关键领域还是要看建筑的外观和实用, 其中包括安全、健康、舒适、经济等等。提高工作场所质量和能源性能, 加强安全使之能适应承租人的频繁改造是重中之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陶娅.关于现代办公建筑设计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5) .

[2]张建钢.浅谈当前多层办公建筑综合体设计[J].山西建筑, 2009, (9) .

探讨建筑设计的现代化理念特征 篇10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建筑形式与功能越来越变得多样化, 人们对建筑产品的设计水平和要求也越来越重视, 建筑工程的设计也应充分体现出民用建筑的整体要求和质量目标。也就是说, 如果建筑设计的水平较高, 那么民用建筑更具安全性、可靠性及功能性。

1 现代化理念下民用建筑设计基本原则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迅猛发展, 人们对生活、工作以及环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现代化理念下的民用建筑设计也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 建立高度符合人们需求以及高技术会计师的设计标准, 因此, 在现代建筑设计时, 我们通常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 顾名思义就是要求树立以人的需求为基本条件的设计理念,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一定要积极配合人们的实际需求, 充分尊重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设计必须能体现对人的关心。具体方法就是, 首先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室内功能设计、周边交通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系统, 多方面研究, 达到人们对建筑的高标准、多层次的需求, 为人们创造出清洁、舒适、环保、健康、合理的室内建筑空间。

1.2 因地制宜原则

在社会发展的新型下, 建筑设计方案必须与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科学地结合在一起。所以,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我们要把建筑和周围的自然条件、土地特点等客观条件综合在一起考虑。重视建筑周围环境以及土地的特点, 切实处理好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在建筑设计的风格上, 设计人员应当首先考虑建筑与当地环境协调一致;在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损耗上尽量压缩。尽力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 降低建筑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对各类能源的过度消耗。最后, 在绿化的环节上, 我们应该考虑当地特殊, 引用当地物种, 减少绿化过程中, 因植物不能适应新环境而产生的资源消耗。

2 现代化理念下民用建筑设计特征

现在的民用建筑多向商品经济发展, 居民使用的住宅设计质量飞速提升, 已经出现了许多先进的设计理念, 同时出现了更加繁杂的居民住宅设计样式。于是在民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也适时地显现了出来。现代化理念下的民用建筑设计从结构上看存在以下特点:

2.1 人性化设计, 注重实用性以及美观性

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要, 故在建筑设计形成的过程中, 一定要将建筑物的室内设计, 交通情况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统一地结合在一起, 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要求, 实用的, 美观的建筑环境。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民用建筑设计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 建筑周边要有健全的交通设施, 以满足人们对交通的需求, 在小区内建立自行车棚和地下车库, 停车场内应当人车分流。做到确保人身安全的同时, 不影响小区整体的美观。为了方便人们出行, 自行车车棚最好建在离住宅更近的地方。

(2) 建筑的无障碍设计。建筑的无障碍设计针对的是包括老年人、残障人士在内的特殊群体。能为这些特殊群体提供更安全的出行以及更便利的居住环境。无障碍设计充分的体现了成功建筑的细节, 是一个优秀的建筑应有的配套建设以及服务设施。无障碍设计具体应体现在:要在住宅入口处设置坡道, 用以方便轮椅通行, 坡道两侧设置扶手。室内的一切生活娱乐设施都要细致的考虑老年人以及残障人士的特殊要求, 在利用空间时, 注意轮椅回旋面积以及空间的通过性能。另外, 住宅电梯的桥厢深度也要满足医院救护担架的出入要求。

(3) 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 合理对小区进行整体布局, 提高绿化面积, 增加小区绿植, 提高小区人们生活舒服度。设计者在做某一设计之前, 头脑中要对所设计的整体有清醒地认识。坚持以人为本设计宗旨, 确保建筑最大限度的服务人的生活。在体现建筑的宜居性和美观性要求的同时, 要综合考虑怎样人们的生理要求, 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多项关系, 以期达到建筑综合满足使用、安全、环保、舒适、美观、等各种要求;同时, 还应该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 将地域文化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 使得建筑与人文相得益彰, 并成为一种文化的标识。

2.2 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体现节能设计

当今社会的发展, 以及建材工业技术的发展, 要求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能够充分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 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我们在做建筑设计时, 充分的发挥循环利用的理念, 是促进建筑行业中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 促进了节能技术的发展。现代建筑行业中可使用的绿色能源有很多, 比如:生物能、地热能、风能以及太阳能等。其中属太阳能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太阳能技术的种类也最丰富。它在建筑上, 可以应用在采暖上, 它有污染小、成本低的特点。我们现代建筑设计者, 应该尝试这些绿色能源的应用, 以降低建筑的能耗。

2.3 做好内部设计, 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

从我国民用建筑的内部设计来考虑, 内部设计应遵守以下原则:户型和室内面积的合理性、通风与采光较好、洁污分区等满足要求以及动静结合等。在我国, 中小型的民用住宅较多, 应对住宅面积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利用。分配面积时, 应充分考虑到住宅的实际使用功能、家具以及人员活动等实际情况和交通流线。任何一套住宅都应配备居室、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等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功能空间。另外, 也可以利用空间结合的方式以及角落等设施作为储藏空间, 这样可以有效增加可使用面积。

2.4 处理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是否处理好人与建筑以及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是衡量一个建筑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对人与人、人与建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统一, 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加具有人文关系的小空间, 同时, 这个空间又能很好的融入到环境当中, 并且破坏环境, 实现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另外, 建筑设计要和该地区的建筑风格协调一致, 不损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 这样才能保证建筑能够长时间的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在建筑原料选材时, 我们要注意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必须选用对人体无害的建材, 以防止建材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的辐射以及有毒气体等危害;同时, 建筑设计者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等自然条件, 进行适当地控制, 使建筑设计中室内环境能够为人们的需求服务。结合自然环境与室内空间实现对自然文化的延续性, 达到自然过渡, 尽可能多的保留自然美景。在设计前充分调研当地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特征, 尊重地方特色文化, 在建筑能吸纳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以及建筑工艺。

结语

长期以来, 我国的建筑设计方法与设计理念都在不停的完善与革新, 人性化设计、节能设计以及生态建筑等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不断出现。只有多从这些角度共同出发, 才能有效提高我国民用建筑设计的水平。

摘要:现代化理念下, 建筑的设计水平直接关系到民用建筑的安全性与使用性, 民用建筑产品的质量直接受到了民用建筑设计的影响。每一个建筑设计人员都应当明确民用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能够将民用建筑设计的质量放在首位, 以此来满足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现代化理念下民用建筑设计的原则以及特征。

关键词:现代化理念,民用建筑,设计特征

参考文献

现代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 园林设计;现代化技术;园林地形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园林设计主要是指在固定的地域范围之内,经过技术和艺术方法的相结合对建筑、自然或是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改变地形,建设出具有欣赏性的园林景观。在建设园林景观之前,提高园林建设质量的前期工作便是科学的园林设计。所以,促进园林设计和现代化技术相结合,是提高园林设计的重要因素。

1 对园林进行设计的原则

1.1 园林设计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关设计人员应该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根据园林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相应的创造;设计人员应了解园林设计的意识与服务的意识之前所存在的关系应该为互动型,设计人员和客户之间也需要进行充分的沟通;设计人员在对园林进行设计的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降水量等,选择适合园林种植的植物类型,提高园林设计的效益性;创造多样性与统一性的有机结合,尽量保持二者的平衡,并且将景观呈现出的总次序与整体设计相融合。

1.2 园林设计时应该注意植物的搭配原则

第一,在种植植物时,确定好植物的规格,在与植物所适应的地质条件相协调的基础上对各种规格的植物进行种植[1]。通常情况,为呈现出景观的效果,一般会选用中型或者是以上规格的乔木对园林的架构进行调配,所以应该先安放乔木,之后再安放一些小型规格的植物,同时需要确保在设计的时候处理好园林景观的细节问题。第二,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植物的品种类型进行合理的组合,协调好花卉以及叶丛之间的颜色搭配,确保在视觉上可以起到一种相互补充的视觉效果。

2 园林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艺术设计方式主要是经过利用设计人员的艺术技能针对城市环境进行的美化,但是由于工程条件与施工技术都受到了限制,一般会受到一些制约。

2.1 园林的重复使用性较低

由于受到气候条件与地理环境的影响,导致各个地区地质条件不同,导致园林的设计系统在其他地区不能够进行重复的使用,造成园林设计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

2.2 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

CAD就是常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并没有完全符合园林设计的要求,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通常只是将单一的图形画面表现出来,对设计人员的设计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客户不能理解设计人员的思想,从而使设计人员与客户之间出现信息混乱的现象,形成一定程度的信息偏差,对园林设计的整体艺术效果具有不利的影响。

2.3 园林设计人员对系统操作工作的问题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其操作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园林设计人员针对系统操作知识具有有限性,针对计算机技术、工程建设和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掌握的不过全面,所以对系统操作工作具有一定的困难性。

3 现代化技术在园林设计的应用

3.1 采用计算机体系作为整个园林系统的子系统的设定

设计人员在实施园林子系统设计时,需要先将所进行的项目实施的基本条件设定好,从而获取项目的系统自动生成的规则。然后将设计人员所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基本数据进行存档处理,这些所存档的信息包含许多方面,如园林的发展需求、园林的设计规模、园林的投资规模、服务的对象和地质环境因素等[3]。将这些收集的数据输入系统之后,系统就会将这些数据多为一个整体性的运行参考,因而对计算机的运行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针对建筑物的规模、风格或是植被的品种进行合理的选择等。

3.2 设计园林地形子系统

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针对地形子系统的设计,需要经过计算机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然后将采集到的地质数据进行充分的推理之后逐渐进行的。通常情况下,设计人员会运用规格引擎来最为计算机的推理机,并且是在专家系统的模式基础上进行的推理,其工作原理主要是由机器来模仿人类在针对事情进行考虑的方法与思维,通过实施试探性的方式进行推理工作,并且针对推理出的结果进行不断的验证与介绍,确保其正确性。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确保园林设计的图纸能够正常输出的前提是针对当地地质情况进行实际的观测勘查,这不能只是依靠计算机来实施,由于地质勘查涉及许多的方面,并且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地形,所以需要依靠人工的力量。地质勘查主要分为前期阶段与后期阶段。前期阶段的工作主要是设定好园林工程的初步图纸,所以针对地质情况只需要进行粗略的勘查就可以了;后期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完成园林图纸设计的要求,所以针对地质数据准确性的要求十分严格,并且要求设计人员需要对其进行细致的观测和勘查。这些工作做好之后,就需要使用计算机智能系统软件将前期阶段与后期阶段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处理,针对相关数据进行细化与修正工作,之后通过系统的推理得出一个比较完善的园林设计模型[4]。

3.3 主干道路子系统的设计

在园林设计子系统中,地形子系统经过输出地质数据获得主干道路的设计。在其他设计工作开展之前需要进行地形设计,设计人员首先需要完成对道路的设计,避免其他设施或是建筑的干扰。同时,具体的推理规则是依据相关工程建设的规范和要求,选择相关的道路铺设的材料、方法和得到工程所需要投入的资金等。

3.4 图纸与图标输出子系统的设计

这属于园林工作的最后一个步骤,其主要涉及的内容是依照园林设计的图纸或是图表来完成与之相关的施工和评估工作,园林的输出图纸或图表通常都会包含相关总平面放样定位图与园林水体的设计等,园林设计需要和输出的图纸保持一致性,确保各个专业图纸具备准确性,能够连续的使用。

4 结语

在园林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同现代化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并认真落实生态化和低碳化的理念。在保障园林设计效果的基础上,加强园林设计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好园林设计城市建设过程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覃云清.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

[3]刘强.探析园林设计中现代设计理论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11).

[4]成效,王娜娜.园林设计涉及现代设计理论应用的研究与分析[J].现代园艺,2013(6).

“残缺”美与现代服装设计 篇12

服装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 就在不断地变化着, 从空间角度看,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服装都是不同的;从时间角度看, 每个时代的服装各不相同;就每一服装品种来说, 即从其生态变化上看, 也有生成、发展、繁荣、衰退和消亡等演变过程。可见, 服装的变化是千姿百态, 无穷无尽的。

美丽总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与议论, 从美学的角度来鉴赏米罗的维纳斯, 匀称丰满的体形, 恬静的面容都是很美的。但出于对美丽的一种本能的欣赏, 却使我的想象超出了维纳斯本身的含义, 尽管只是一些个人粗鄙的观点。面对那尊播撒着和谐的塑像, 我们能感受到她的美丽, 一种勾起心灵深处的无法描绘的美感, 为她所拥有的那份神秘庄重而心动。但我说不清这种感觉是因为她的美丽细致的雕刻, 还是因为她那残缺的双臂?也许, 维纳斯的美真正是因为她失去了双臂, 人们总将她的残缺视为梦幻的起点, 试图从她的残缺中寻找无穷无尽的想象。多年来, 尽管有无数的方案要修复那双断臂, 却一直没有实施, 因为人们割舍不下这份特殊的美, 残缺的美。就如现代服装设计, 设计师经常在牛仔裤上撕几个洞或者将边缘部分扯毛一样, 那种破损残缺自身就具有怀旧的美。

无独有偶, 罗丹有一部伟大的作品《巴尔扎克》也是一具残缺的塑像。罗丹在完成这尊塑像时, 有学生说雕像十分完美, 罗丹举起一把斧头, 将那双“完美的手”砍了下来, 学生们都疑惑不解。但罗丹却说道:“这双手太突出了。既然这双手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 那就不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你们一定要记住, 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 是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的!”

罗丹的伟大在于他勇于创新, 敢于挑战世人对于美的共识, 尽管在当时没有人承认欣赏这部残缺了的艺术品, 他却能够坚持残缺的美丽与和谐。罗丹断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他的预言应验了, 《巴尔扎克》真地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

毫无疑问如果当初罗丹为了完整而保留了这双手, 《巴尔扎克》依然是美的, 但却远远比不上残缺所表现出的毅然与和谐。《巴尔扎克》的残缺是人为的, 相比较而言维纳斯便是天作之合了。她偶然的残缺给她带来了更大的妩媚与想象空间。假使维纳斯是在完整无缺的情况下运到卢浮宫, 人们也同样会称赞她的美丽与古典高雅。然而又有谁会在面对她的完整时, 能预见到她失去双臂的美丽而突发奇想要砍掉她的双臂以追求现在所谓的神秘呢?如果她是完整的, 人们欣赏她, 却不会去想她的残缺是什么模样, 米罗的维纳斯也就会与其他的维纳斯塑像一起作为世界古代艺术而保留着。但她的缺陷反而引起人们对其完整与美的讨论, 人们对美的新的了解赋予她时代的气息, 她便不仅仅是一件古代雕塑, 而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现代的美学观念。

其实, “巴尔扎克”与维纳斯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形象, 尽管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残缺的, 他们都以其独特的残缺吸引着人类, 但残缺所造成的效果却是不同的。我们既不能将维纳斯断臂的神秘用以评价巴尔扎克雕像, 也不能将《巴尔扎克》的大胆创新来套用在维纳斯的身上。他们的残缺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作品的形象。

因此, 对于服装来说, 那种如同古代艺术品的残缺往往被称为“前卫”和“流行”, 如磨破边的全棉衬衫、有几个破洞的草帽, 或者根本不能称之为“服装“的几块面料却能给人特别的感觉。有时, 一款服饰设计并非代表服饰本身, 而是代表了一种理念、一种趋势, 那, 也许正是现代人对于美的更广阔外延的一种思索。比如, 享誉世界的著名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 他创立的“三宅一生”品牌虽不是第一个为国际公认的日本时装品牌, 但它却是根植于日本的民族观念、习俗和价值观, 且是名震寰宇的最优秀世界女装品牌。他的时装一直以无结构模式进行设计, 摆脱了西方传统的造型模式, 而以深向的反思维进行创意。他将服装元素掰开、揉碎, 再组合, 形成惊人奇突的构造, 使之同时具有宽泛、雍容的内涵。这是一种基于东方制衣技术的创新模式, 反映了日木式的关于自然和人生温和交流的哲学。三宅一生品牌的作品看似无形, 却疏而不散。正是这种玄奥的东方文化的抒发, 赋予了作品以神奇魅力。

这种设计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创新, 它的创新关键在于对整个西方设计思想的冲击与突破, 颠覆了服装设计中对“美”的理解。这种设计另辟蹊径, 重新寻找时装生命力的源头, 从东方服饰文化与哲学观照中探求全新的服装功能、装饰与形式之美, 并设计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观念服装, 即摒弃传统、舒畅飘逸、尊重穿着者的个性、使身体得到了最大自由的服装。他的独创性已远远超出了时代的和时装的界限, 显示了他对时代不同凡响的理解。可以看出, 这时, 设计师对于“美”的理解不仅限于个人的视觉感受, 而且还尊重设计作品的接受者, 也就是消费群体的大众感受。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 对于设计者来说, 也许并不完美, 甚至某些方面还违背了自己通常对美的理解, 可以说, 它是“残缺”的, 然而, 通过大众的接受和审美体验却能够实现自我的艺术价值。我们从中可以看到, 艺术生产者的审美体验的这一“物化”过程, 决定了创作主体的美感经验必然要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来承担, 并由此而导致了艺术生产力的出现。

在服装设计中, 还有更为另类的设计, 那种美, 区别于“纯洁无暇”, 区别于单纯的精致的美丽, 有如在20世纪90年代巴黎兴起的所谓“恶性的行为艺术”。那种设计, 往往带点“邪气”, 然而, 在这份“邪气”中却带着人难以抗拒的美丽。就像有人形容埃及艳后的诗句:“埃及女儿的肌肤是沙漠的诱惑。埃及女儿的眼睛藏着夜的妖魔。”

据说, 墨西哥博物馆里藏有一只玛雅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水晶骷髅头, 工艺之精湛非当时人力所能为, 就是这件神秘古文物一到夜晚所放出的诡异光华, 让工作人员不得不为它盖上一块黑绸布, 否则打扫值夜的人完全不敢靠近。原来, 最单纯、最无暇的东西邪恶起来才最可怕。用无色水晶雕成的水晶球, 自古以来便被认为具有神秘预知力, 用它来集中精神, 从平静无念中用直觉去判断事情, 可以开启占卜者的心眼。在服装设计上, 设计师所运用的配件往往有骷髅、鱼骨等看似“可怕”的造型, 将之运用在“残缺”造型设计上则更能体现出神秘感。实际上, 这种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残缺”的设计, 它将传统意义上的“美丽”裁剪掉一部分, 舍去传统美的观念中的许多概念, 将美更加视觉化, 那么, 可以说, 无论对于远古的工艺品、艺术品还是现代的前卫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种“美丽”都更为单纯, 更接近人类最原始的观念。

那么究竟要不要修复维纳斯的那残缺的双臂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也许修复之后维纳斯的美不会亚于现在, 但那绝不是同样的美, 也就是说, 我们势必要为了一种美而放弃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美。我个人认为最好是保持原状, 不要刻意去修复她, 为了完整而完整。因为维纳斯的美就在于她的独一无二, 她有残缺却又自然而和谐, 但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塑像, 只要与人物有关, 都毫不例外地有意或无意地去掉其一两只手臂, 你能说它们都是美丽的吗?也许你更多的会感到厌倦, 而不是神秘。在现实生活中就更不会有人效仿维纳斯的神秘而自断手臂, 抑或嫌自己的某个部位太完美, 而学习罗丹的创新, 这无疑是傻子行径, 因为艺术毕竟是艺术。

美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残缺的美更是如此, 而在服装设计上更是如此。一个不经意的创造或者破坏带来的很可能是视觉上的更大的冲击力。我们不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考虑这些发现的价值, 单从美学角度来看, 这些隐没在丛林深处的断壁残垣能给人以极大视觉冲击力, 不仅仅是它们精美而雄伟的造型, 还有更为重要的是, 来自历史和时间的冲刷, 它那种“残”和“断”给人以历史的凝重和浑厚, 与崭新的建筑工艺相比, 谁又能说它是不美的?

上一篇:温州银行下一篇:女性电影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