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西替利嗪片(精选9篇)
盐酸西替利嗪片 篇1
湿疹是指由多种诱发因素共同作用后所导致的表皮和真皮浅层皮肤炎症疾病,病情在治疗后容易反复发作,属于慢性病程疾病的一种,同时也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变态反应性、过敏性、非传染性表皮炎症疾病[1]。本次研究对湿疹患者应用盐酸西替利嗪联合曲米新乳膏治疗的疗效展开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湿疹患者78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4岁~65岁,平均年龄(43.6±1.8)岁;病程1年~17年,平均(4.2±0.5)年。治疗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24岁~66岁,平均年龄(43.5±1.4)岁;病程2年~15年,平均(4.2±0.4)年。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病情及病程等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患处及其周围皮肤位置涂抹曲米新乳膏,每天涂2次,治疗时间1个月。治疗组在患处及其周围皮肤位置涂抹曲米新乳膏,每天涂2次;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每次用药剂量为10 mg,1次/d,治疗时间1个月[2]。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湿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记录2组患者症状消失的时间及治疗方案实施的总时间。
1.4 疗效判定
痊愈:患者治疗后患处皮肤瘙痒等症状均完全消失,患处面积缩小程度超过85%,或完全消失;显效:患处皮肤瘙痒等症状明显减轻,患处面积缩小程度超过70%,但没有达到85%;有效:患处皮肤瘙痒等症状有所好转,患处面积缩小程度超过60%,但没有达到70%;无效:患处皮肤瘙痒等症状没有减轻,患处面积缩小程度没有达到60%,或进一步扩大[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湿疹疾病治疗效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8%,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湿疹症状彻底消失时间和湿疹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
2组患者经相应的治疗后,对照组于治疗(19.84±3.41)d时湿疹症状彻底消失,该组湿疹治疗方案共计实施(25.60±3.54)d;治疗组患者于治疗后(13.39±2.14)d湿疹症状完全消失,治疗方案实施的总时间为(17.21±1.84)d。经对比可知,治疗组患者湿疹症状彻底消失所用时间、实施治疗方案的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症状消失时间对比t=12.742,P=0.000,实施治疗方案时间对比t=14.771,P=0.000)。
3 讨论
湿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变态反应性、过敏性和非传染性皮肤炎症疾病,在临床上常采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实施治疗,可以对患处局部皮肤的炎性症状有效地缓解,但是临床治疗时间相对较长,在使药物依赖性明显增加的同时,出现皮肤感染和萎缩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良反应较多。硝酸咪康唑、硫酸新霉素和醋酸曲安奈德是曲米新乳膏的主要组成成分,该药物具有非常理想的抗细菌、抗炎和抗真菌作用,对湿疹的效果非常显著。盐酸西替利嗪片是新型的H1受体拮抗剂类药物,不仅可以对H1受体起到选择性拮抗作用,还能够对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过程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抗过敏性炎症和抗组胺作用较强,此外该药物还具有一定的抗胆碱能作用,目前已经被临床广泛应用于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中[4]。
摘要:目的 对盐酸西替利嗪与曲米新乳膏联合治疗湿疹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将78例湿疹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采用曲米新乳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盐酸西替利嗪联合曲米新乳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8%,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对比可知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治疗时间及湿疹症状彻底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 盐酸西替利嗪联合曲米新乳膏对湿疹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湿疹,盐酸西替利嗪,曲米新乳膏,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1]雷淑英,艾茜,吕君,等.地奈德乳膏联合夫西地酸乳膏治疗湿疹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2,28(5):366.
[2]赵辩,张振楷.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11:138-139.
[3]周卫东.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9):96-97.
[4]彭子辉.0.05%地奈德乳膏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1,26(24):268-269.
盐酸西替利嗪片 篇2
★ 进展情况汇报
★ 论文进展
★ NASA-HDBK-7005《动力学环境准则》分析
★ 《药》读后感
★ 药读后感
★ 科研项目进展计划书
★ 野生糙苏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药的广告词
★ 《诗经》掇药
盐酸西替利嗪片 篇3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
中图分类号:R758.24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9-663-02
1概念回顾
1.1慢性蒪麻疹
慢性荨麻疹属自身免疫机制参与的过敏性皮肤疾病。因机体所产生自身抗体引发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导致组胺释放和皮肤病变。临床上以皮肤、黏膜的局限性、暂时性、瘙痒性潮红斑和风团为特征。患者常不定时地在身上、脸上或四肢发出一块块红肿且很痒的风疹块(风团),风疹块扁平发红或是淡黄或苍白的水肿性斑,而边缘有红晕。有时,风疹块呈环形可称环状荨麻疹,几个相邻的环形损害可以相接或融合而成地图状,可称为图形荨麻疹。有时,损害中央有淤点,可称为出血性荨麻疹,风疹块中有水疱时称为水疱性荨麻疹。常常越抓越痒,越抓越肿。发作次数从每天数次到数天一次不等。此次采用氯雷他定与盐酸西替利嗪联合使用,治疗慢性荨麻疹。
1.2氯雷他定
氯雷他定为三环类抗组胺药,分子式为C22H23CIN 20 2,化学名称为4-(8-氯-5,6-二氢-11H-苯并[5,6]环庚基[1.2-b]1]比啶-11烯)-1-哌啶羧酸乙酯。盐酸西替利嗪亦为抗组胺类抗变态反应用药,分子式为2HCI,化学名称为(±)-2-[2-[4-[(4-氯苯基)苯甲基]-1-哌嗪基]乙氧基]乙酸二盐酸盐。为了观察其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从2009年3~12月间采用氯雷他定与盐酸西替利嗪合用治疗慢性荨麻疹38例,并设立39例对照组,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2资料与方法
2.1资料来源
均为门诊患者。年龄12~60岁,男女不限(妊娠或哺乳妇女及对氯雷他定和盐酸西替利嗪过敏者除外),诊断明确,病程>4周,可见风疹块;无严重心血管系统性疾病等;经患者或监护人同意。
2.2资料分组
入选观察病例77例,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12~60岁,病程1个月到2年;对照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12~60岁,病程1个月到2年。
2.3方法
2.3.1药物治疗组试验药物氯雷他定1 0mg/片(商品名开瑞坦,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盐酸西替利嗪lOmg/片(商品名贝分,山东鲁南贝特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对照组氯雷他定。
2.3.2操作方法治疗组口服氯雷他定和盐酸西替利嗪,均为每日1次,每次1片,疗程14天;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1片,每日1次,疗程14天。
2.3.3分析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t检验。
3疗效观察
采用治疗前观察与治疗后7天随访。疗效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按4级评分法记录患者瘙痒、风疹块数目、风疹块大小的变化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以疗效指数作为判断标准,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显效:疗效指数≥90%;有效:疗效指数60%~90%;进步:疗效指数20%~60%;无效:疗效指数<20%。以显效和有效合计为总有效率。
4结果分析
4.1总体疗效
治疗1周结束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8.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2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着性(x2=0.055,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8.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1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x2=4.538,P<0.05)。治疗组在治疗1周后及2周后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1周后及2周后总有效率比较,后者略优于前者,无统计学差异。
4.2差异性
两组病例治疗前瘙痒,风疹块数量、大小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均>0.05)。
4.3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胃肠道不适,头痛。3天后症状消失。
5讨论
盐酸西替利嗪片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87例患者均来自本科门诊, 病程大于8周, 临床诊断符合慢性荨麻疹, 年龄≥14岁, 在2周内未用过其他抗组胺药和皮质类固醇激素, 无其他脏器疾病, 同时能遵医嘱用药。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44例, 男23例, 女21例;年龄14~61岁, 平均年龄32岁;病程4个月~6年, 平均病程1.6年。对照组43例, 男20例, 女23例;年龄14~59岁, 平均年龄33岁;病程4个月~5.5年, 平均病程1~5年。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上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
治疗组给予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 (西安风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2ml肌注, 1次/d, 同时口服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 (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10mg 1次/d。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10mg 1次/d。2组均连续用药4周评定疗效。
1.3 症状评估方法
采用文献标准进行评分, 治疗前、后各评分1次。
1.4 疗效制定标准
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有效为疗效指数≥90%, 无效为疗效指数<20%。
2 结果
2 组连续用药4周后, 治疗组44例患者中, 有效38例, 无效6例, 有效率为86.36%;对照组43例患者中, 有效27例, 无效16例, 有效率为62.79%。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χ2=6.396, P<0.02) 。治疗组有4例出现头晕、困倦、乏力;对照组有5例出现困倦、头晕、胃肠不适等症状, 均不影响治疗和工作。
3 结论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 其病因复杂, 病程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1]。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患者存在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现象, 与免疫有关的荨麻疹主要由Ⅰ型变态反应引起, 少数由Ⅱ型、Ⅲ型变态反应引起。复方甘草酸铵是以甘草中的活性物质甘草酸铵为主要成分的复方制剂, 通过降低慢性荨麻疹发病过程中的体液免疫Ig水平, 促进INF-γ释放, 增强Th1细胞功能, 抑制Th2细胞活性, 而达到预防和治疗荨麻疹的目的[2]。其化学结构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 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免疫调节等作用。同时具有类固醇作用而发挥了其广泛的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作用[3]。作为皮质类固醇激素替代疗法, 甘草酸还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这为甘草酸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另外, 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能阻断H1受体, 并对在后期起重要作用的嗜酸性粒细胞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能直接对抗组胺的作用并降低变态反应部位组胺的浓度。本观察结果复方甘草酸铵联合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治疗慢性荨麻疹, 疗效可靠, 副作用小, 可供临床选用。
参考文献
[1]韦又铭, 徐红兵, 许志学.荨麻疹变应原检测及免疫治疗分析 (J) .广西医学, 2002, 24 (4) :474-475.
[2]虞海燕, 岑建萍.慢性荨麻疹IL-4、IL-6及IL-γ的检测 (J) .皮肤科杂志, 1998, 27 (6) :361-362.
盐酸西替利嗪片 篇5
2010年版药典二部盐酸氟桂利胶囊的含量测定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ⅤD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主药的含量。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美国安捷伦液相色谱仪Agilent1100。
1.2 试剂与对照品
水:哇哈哈纯净水
醋酸:分析纯
甲醇:色谱纯
醋酸钠:分析纯
三乙胺:分析纯
盐酸氟桂利嗪对照品:河南南阳大二制药厂提供
1.3 样品
来源:广东省岭南制药厂生产
规格:60mg/片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3105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迪马-C18, (250 mm×4.6mm, 5μm) ;已醋酸钠缓冲液 (0.06mol/l, 用醋酸调节p H值为3.75±0.1) -甲醇 (25:75) (加入0.2%三乙胺)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流速1.0 ml/min;进样20μl。
2.2 对照品的制备。
取盐酸氟桂利嗪对照品适量, 精密称定, 加流动相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盐酸氟桂利嗪为48μg的溶液, 即得。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装量差异项下的本品, 研细, 精密称定, 研细, 精密称取适量 (约相当于氟桂利嗪10mg) , 置25ml量瓶中, 加流动相适量, 超声使溶解, 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 摇匀, 滤过, 取续滤液1ml, 置10ml量瓶中, 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 摇匀, 即得。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各20μl, 分别注人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 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 并将结果乘以0.8473, 即得。
2.4 供试品溶液的稳定性。
取盐酸氟桂利嗪供试品溶液, 分别在0、1、2、4、8、12小时分别进样20μl, 记录色谱图结果, 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在配制后12小时内稳定。
2.5 精密度。
盐酸氟桂利嗪对照品溶液, 连续进样6次, 记录6次峰面积值, 计算其RSD为0.26%, 结果表明本方法精密度良好。
2.6 线性关系考察。
取盐酸氟桂利嗪对照品适量, 精密称定, 加流动相超声使溶解, 制成每1ml中约含盐酸氟桂利嗪0.472mg的贮备液;精密量取贮备液适量置10ml量瓶中, 使得每ml溶液中含盐酸氟桂利嗪分别为0.472、4.72、23.6、47.2、94.4、141.6μg, 照上述色谱条件, 各进样20μl, 记录色谱图, 以浓度C (μg/ml) 为横坐标, 峰面积A为纵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分别计算回归方程与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为0.9986, 表明本品中盐酸氟桂利嗪在0.472~141.6μg/ml范围内溶液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7 重复性实验。
取盐酸氟桂利嗪片样品6份, 照拟定的方法测定本品主药含量, 结果含量平均值为98.96%, RSD值为0.82%。表明, 本方法的重复性较良好。
2.8 回收率实验。
盐酸氟桂利嗪对照品约20mg、25mg和30mg各三份, 精密称定;取辅料混合物 (按处方比例100%) 410mg三份, 精密称定。按拟定的方法测定氟桂利嗪的含量, 计算各自的回收率。80%~120%的平均回收率为回收率分别为94.49%、95.11%和95.05%;结果表明, 本方法的回收率较好。
2.9 样品含量测定。
按照上述方法对样品进行测定, 本品中氟桂利嗪的含量应为标示量的98.89%, 符合规定。
3 结论
采用HPLC法, 考察了供试品溶液稳定性、线性关系、回收率, 并进行了重复性试验, 结果表明本法适用于盐酸氟桂利嗪片的含量测定。在此次试验后又对市售的其他厂家相同规格样品进行了同法测定, 结果良好。
参考文献
盐酸西替利嗪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116例偏头痛患者,结合患者进入该院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号后,单号和双号分别58例。对照组患者共计58例,其中男17例、女41例;偏头痛患者的年龄范围在32.9~68.7岁、平均年龄在(52.3±2.6)岁;类型:无先兆偏头痛症型的患者20例、有先兆偏头痛症型的患者38例;观察组58例,其中男19例、女39例;年龄范围33.5~66.8岁、平均年龄(51.9±2.8)岁;类型:无先兆偏头痛症型的患者22例、有先兆偏头痛症型的患者36例;两组偏头痛患者基础资料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尼美舒利分散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51H520010)治疗,口服,0.05~0.1 g/次,2次/d,餐后服用;观察组采用尼美舒利分散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7316)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盐酸氟桂利嗪,5~10 mg/次,2次/d,餐后服用。
1.3 疗效评价标准
对比偏头痛患者不同治疗方案应用治疗前后头痛病症严重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长及伴随症状变化情况,另外对比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级,观察指标临床总显效率=(痊愈+显效)/治疗总例数×100%[2]。其中头痛的严重程度根据其对患者的生活影响情况评估,其中不影响患者的生活为2分,在发作时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为4分,患者在发作时需要进行卧床休息则记为6分;头痛的发作次数是按月计算,其中两次及其以下为2分,三四次记为4分,发作超过五次及其以上为6分;头痛的持续时长症候评分中持续时间不足12 h为2分,在12~24 h记为4分,持续时间在48 h以上则记为6分;另外伴随症状则主要包含恶心、呕吐、畏光声和焦虑的发生指标项数分为1分、2分、3分。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偏头痛患者的基础资料和观察对比资料统计和分析均结合SPSS 17.0统计学软件,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相关指标的症候评分结合平均值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例)表示,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证候评分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头痛病症的严重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长及伴随症状相关的证候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同时观察组偏头痛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对比
观察组偏头痛患者应用联合治疗方案其总显效率为79.31%明显高于对照组偏头痛患者46.55%;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偏头痛的临床治疗原则是缓解头痛严重程度,同时避免患者治疗后的病症复发,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预后。由于偏头痛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而止痛对症治疗作为偏头痛的基础性治疗。尼美舒利分散片作为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可选择性抑制环氧合酶Ⅱ,在抗炎、镇痛和解热方面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众多研究表明,尼美舒利分散片可高度选择抑制Cox-2的活性,抑制并清除自由基,镇痛起效快。此外,池泳[3]研究证实,尼美舒利分散片耐受性良好,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发生少,尼美舒利联合盐酸氟桂利嗪疗效显著,甲组33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显效率为46.88%,总有效率为81.25%;乙组33例给予尼美舒利分散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显效率为84.85%,总有效率为93.94%,乙组疗效显著优于甲组(P<0.05)。在该研究中,观察组在尼美舒利分散片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临床总显效率为79.31%,显著大于对照组的46.55%;提示偏头痛采用尼美舒利分散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与上述观点一致。
在偏头痛的发病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异常和紊乱,同时还会引起患者出现颅内血管的异常收缩,也是导致患者出现偏头痛较为多见的危险因素。近年来,一些资料显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与血管学说密切相关,颅内血管收缩,导致血管痉挛,血流量减少作为偏头痛的始动因子。此外,钱晶[4]研究认为,偏头痛与血流动力学紊乱有关,但血流动力学紊乱程度与血管痉挛程度呈正相关。该研究中,观察组进一步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旨在降低血管平滑肌收缩强度,促进血管舒张,改善颅脑血液循环,协同消除偏头痛的危险因素。盐酸氟桂利嗪作为选择性强的钙离子拮抗剂,并且促进血管收缩和舒张的接履行,另外也对相应的神经递质、代谢产物以及活性因子进行调整,改善颅脑血液循环,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及抑制性,协同发挥止痛效果[5]。通过该研究可知,观察组治疗后头痛病症严重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长及伴随症状相关的证候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同时观察组偏头痛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偏头痛采用尼美舒利分散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应用的治疗效果较为突出,对患者的偏头痛病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同时降低患者后期复发率,有利于患者的治疗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葛成东.尼美舒利分散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2):57-57,59.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8-109
[3]池泳.尼美舒利分散片与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91-492.
[4]钱晶.尼美舒利分散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7(33):4726-4727.
[5]秦兆选.72例尼美舒利分散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11):2256-2256.
[6]郭志毅.芬必得与尼美舒利短期联合应用治疗疼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5,5(7)614-615
[7]侯克镇.尼美舒利、托吡酯、氟桂利嗪三联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5,21(33):1044-1046
[8]孙翠月;勘国兴;王艳丽.氟桂利嗪单用及联用血塞通治疗偏头痛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8(22):2126-2128
盐酸西替利嗪片 篇7
关键词:尼美舒利分散片,合盐酸氟桂利嗪,偏头痛,有效性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 其发病率比较高, 并且易反复发作及难以治愈。在临床上表现主要为肢体麻木与视力模糊, 并可伴有搏动性的剧烈疼痛与恶心呕吐症状, 对于患者正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1]。在以往的治疗中方法多种多样, 但是却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基于此, 文章主要观察尼美舒利片和盐酸氟桂利嗪对于偏头痛治疗的有效性, 并将所获得的成果陈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取的60例偏头痛患者皆为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入院治疗的患者, 男患共23例, 女患共37例;年龄分布为24~58岁, 平均是 (38.6±2.4) 岁;所有患者经诊断皆确诊是偏头痛, 病程在半年~10年, 平均是 (4.5±1.2) 年;把全部患者平均分成参考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 两组患者的临床上资料对比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参考组患者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 每粒为5 mg, 每次服用1~2粒, 每天服用2次, 连续治疗1个月;治疗组则在参考组基础上加用尼美舒利片治疗, 每次服用0.5~1片, 每天早晚饭后服用1次, 连续治疗1个月。
1.3 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对其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后发现无复发情况;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好转, 对其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后复发情况比较少;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一部分, 对其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发现其复发的次数患者可耐受;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变, 甚至加重。其中, 总有效为治愈率、显效率及好转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组研究的所有相关数据皆通过SPSS14.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与处理, 计数及计量资料分别由χ2和t检验, 计数资料用 (±s) 表示, 若是组间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那么P<0.05。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
经治疗后, 参考组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70%和90%,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经过不同的方法治疗之后, 参考组患者中, 有3例出现嗜睡症状, 有4例出现乏力症状, 有2例出现食欲减退症状, 有2例出现头晕症状;而治疗组患者中, 有1例出现嗜睡症状, 有2例出现乏力症状, 有1例出现头晕症状。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有对比差异 (P<0.05) 。
3 讨论
盐酸氟桂利嗪是一种钙通道的阻滞剂与脂溶性的药物, 其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可顺利的经由血-脑屏障来扩张患者的静脉, 减少钙流入到细胞当中, 从而将其浓度降低, 对血管起松弛的作用, 并抑制脑血管的收缩, 缓解患者的痉挛症状, 增加其氧分压, 达到镇痛与止痛作用[2]。相关学者认为, 采用盐酸氟桂利嗪对偏头痛患者加以治疗, 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症状, 但是更多的实验证明, 单纯的采用该药物对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时, 对使患者发生畏光反应或者其他的不良反应, 如嗜睡、乏力、食欲减退及头晕等, 因此其治疗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3]。而尼美舒利分散片作为一种常用的非甾体抗压类药物, 其能够发挥出解热镇痛作用, 主要原因是其可参与到白细胞反应当中, 抑制患者机体合成与释放一些前列腺素, 并有效的将白细胞递质进一步减少[4]。将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偏头痛则可起到协同的作用, 可有效的减少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提高治愈率, 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5]。
在本组研究当中, 选取在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所收治的60例偏头痛患者平均分成参考组和治疗组各30例, 并参考组患者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 治疗组则在参考组基础上加用尼美舒利分散片治疗, 将两组治疗的疗效加以对比发现, 参考组与治疗组在治疗之后的总有效率分别是70%和90%, 可知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 (P<0.05) ;而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比参考组少 (P<0.05) 。由此可知, 采用尼美舒利分散片和盐酸氟桂利嗪联合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比单纯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的效果显著。
综上, 在临床上对于偏头痛患者的治疗中, 要积极找出患者的病因, 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而本组研究中, 通过对偏头痛的患者采用尼美舒利分散片和盐酸氟桂利嗪治疗之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并且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少, 安全性与可靠性比较高, 可在临床上普及运用于偏头痛的治疗中。
参考文献
[1]师磊, 王芳, 王瑞玲, 等.盐酸氟桂利嗪通天口服液并用治疗偏头痛12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1, 14 (1) :545-546.
[2]于洪波.尼美舒利分散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55例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5 (2) :20-23.
[3]安新献, 徐海丽.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7 (3) :224-226.
[4]郑燕鸿.醒脑定眩方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 2010, 25 (7) :312-313.
盐酸西替利嗪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8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盐酸依匹斯汀组41例, 其中男24例、女17例, 平均病程 (26.7±8.3) 周, 平均年龄 (34.2±11.2) 岁;盐酸左西替利嗪组40例, 其中男24例、女16例, 平均病程 (28.1±9.7) 周, 平均年龄 (32.9±13.1) 岁。2组患者在性别、病程、年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病例
(1) 2015年4月~12月, 在我院门诊确诊为慢性荨麻疹, 病程超过6周, 年龄在18岁~60岁的男女患者。 (2) 1周内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药和其他抗组胺类药。排除标准: (1) 对两药及其辅料成分过敏者。 (2) 妊娠及正在哺乳期妇女。 (3) 患有严重系统性疾病者。
1.3 治疗方案
盐酸依匹斯汀组:盐酸依匹斯汀胶囊 (凯莱止, 规格:10 mg/粒, 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 每次10 mg, 2次/d, 连续用药4周;盐酸左西替利嗪组: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 (畅然, 规格:5 mg/粒, 湖南九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每次5 mg, 1次/d, 连续用药4周。
1.4 疗效评定判断
采用症状体征下降指数 (SSRI) 4级分级评分法, 在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的风团数量及大小, 瘙痒程度, 以该三项评分之和为症状积分。计算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下降指数, 即SSRI=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疗效分为痊愈、显效、进步和无效, 痊愈SSRI≥90%;显效60%≤SSRI<90%;进步20%≤SSRI<60%;无效SSRI<20%。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 /总病例数×100%[1]。
1.5 药物经济学分析指标
采用成本-效果分析 (CEA) :在药物经济学中, 对不同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寻求在成本和效果之间找寻一个最佳点。在成本-效果分析中, 主要评价指标是成本效果比 (C/E) 和增量成本效果比 (△C/△E) , 成本效果比 (C/E) 表示每单位效果所消耗的成本;增量成本效果比 (△C/△E) 表示每获得一个增加的效果所消耗的增量成本。
1.6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统计学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盐酸依匹斯汀组和盐酸左西替利嗪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4%和80.0%, 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盐酸依匹斯汀组出现困倦2例, 口干2例, 不良反应率为9.8% (4/41) ;盐酸左西替利嗪组出现困倦2例, 口干2例, 头晕1例, 不良反应率为12.5% (5/40) ;均反应轻微, 不影响继续用药, 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χ2=0.137, P>0.05) 。
2.3 药物经济学分析
成本 (C) 是指所关注的某一特定治疗方案或药物治疗消耗资源价值, 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2], 本文研究对象均为门诊患者, 故成本仅计算药物费用, 即治疗成本=单次给药费用×每天给药次数×服药天数, 且药品价格均按2016年3月的价格计算。2组成本为:盐酸依匹斯汀组治疗成本=4.71×2×28=263.76元;盐酸左西替利嗪组治疗成本=2.98×1×28=83.44元。对上述结果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显示:盐酸依匹斯汀组和盐酸左西替利嗪组所需成本效果比 (C/E) 分别为3.09元和1.04元, 即盐酸依匹斯汀组每获得一个单位效果比盐酸左西替利嗪组多花费2.05元;而增量成本效果比 (△C/△E) 表明每增加一个单位效果, 盐酸依匹斯汀组需多花费33.39元。
2.4 敏感度分析
在本文的成本效果分析中, 不稳定的变量仅有药品价格一项。现假设两种药品价格均下降20%, 再对上述结果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后显示:盐酸依匹斯汀组每获得一个单位效果比盐酸左西替利嗪组多花费1.64元;而增量成本效果比 (△C/△E) 表明每增加一个单位效果, 盐酸依匹斯汀组需多花费26.71元。敏感度分析结果依旧表明盐酸左西替利嗪组的成本-效果较优。
3 讨论
3.1本研究表明, 盐酸左西替利嗪和盐酸依匹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0.0%和85.4%, 临床效果明显, 且作用时间长, 不良反应轻微。上述两药均是高效和长效的H1受体拮抗剂, 其中依匹斯汀还具有抑制白三烯诱导的粒细胞趋化, 抑制细胞释放多种炎症递质的作用[3], 而左西替利嗪有抑制变态反应相关的多种炎症递质释放而起到广泛的抗炎作用[4]。
3.2盐酸左西替利嗪和盐酸依匹斯汀是两种临床常用的抗组胺药物, 本文试运用药物经济学中的成本-效果分析, 以成本效果比 (C/E) 和增量成本效果比 (△C/△E) 为评价指标, 分析上述两种药物在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与治疗费用之间的药物经济学关系, 找出经济有效较优的方案。结果表明, 盐酸左西替利嗪和盐酸依匹斯汀所需成本效果比 (C/E) 分别为1.04元和3.09元, 盐酸左西替利嗪组在治疗成本和成本效果更优。
参考文献
[1]尹锐, 郝飞, 向明明, 等.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3, 32 (8) :477.
[2]牛秉承, 马玉峰.药物经济学概述[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1996, 5 (3) :179.
[3]TASAKA K.Epinastine:An update of its pharmacology, metabolism, clinical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diseases[J].Drugs of Today, 2000, 36 (11) :735-757.
盐酸西替利嗪片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6例均为门诊患者, 男62例, 女54例, 年龄16~58岁, 平均年龄38.6岁, 病程6~12月, 平均病程8月, 均经临床确诊为慢性荨麻疹。同时, 对每位入选病例均做皮肤药敏试验, 未查出明显过敏原。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A组为观察组58例, 男30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38.8岁 (16~58岁) , 应用特非那定合用盐酸西替利嗪片, 同时用西米替丁、维生素C;B组为对照组58例, 男26例, 女32例, 平均年龄37.5岁 (16~57岁) , 应用特非那定, 同时用西米替丁、维生素C。
1.2 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治疗前一周, 均停用任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中西药物。A组:服用特非那定60 mg、每日2次 (早晚各服1次) , 盐酸西替利嗪10 mg、每日1次 (午间服) , 西米替丁0.2 g、每日2次 (早晚各服1次) , 维生素C 0.2 g, 每日3次;B组:服用特非那定60 mg、每日2次 (早晚各服1次) , 西米替丁0.2 g, 每日2次 (早晚各服1次) , 维生素C 0.2 g, 每日3次。以上两组均要求连续服药3个月。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为瘙痒及风团消失, 皮肤划痕症为阴性;有效:为瘙痒及风团消失, 皮肤划痕症为轻度阳性;无效:为瘙痒及风团同前, 皮肤划痕症为阳性。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
2 结果
对所有观察及对照病例分别连续用3个月药后, 按疗效判断标准进行观察, 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 (P<0.05) , 详见表1。另外, 两组在用药期间均无不良反应病例出现。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 大多以皮肤瘙痒为主, 且风团时多时少, 反复发作, 常达数月或数年之久[1]。有的有时间性, 如晨起或临睡前加重, 有的则无一定规律性。大多数患者找不到发病原因, 治疗较为困难。特非那定、盐酸西替利嗪均为抗组胺药物, 为H1受体拮抗剂, 用药后其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比马来酸氯苯那敏等药物明显轻[2];西米替丁为H2受体拮抗剂, 该药有免疫增强作用, 并能增强吞噬细胞功能, 使免疫功能恢复正常, 同时具有止痒止痛作用, 与H1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 可增加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维生素C, 可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参与解毒功能, 可抗组胺。我科自2007-2009年应用特非那定, 并合用盐酸西替利嗪、西米替丁、维生素C, 通过临床观察, 疗效明显提高, 值得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洪铎.皮肤性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