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市场干预(共10篇)
外汇市场干预 篇1
1目前我国央行干预的外汇市场环境
1. 1我国央行干预的外汇市场概述
自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走过了将近30个年头,我国的对外开放进程还在逐步的加快,经济也在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外汇市场主要分为两个类型,其一是银行对客户的零售市场,指的就是个人或企业在存储或支出外汇的过程中到银行所办理的业务; 其二是我国在1994年确立的外汇交易中心,也就是专门的外汇业务交易金融机构。在整个外汇交易过程中,企业和外汇银行的交易都需要借助交易中心来进行调停,使得其外汇汇率能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一旦市场当中出现了外汇差额的情况时,企业无法对这一差额负责,则需要由中央银行负责将其出清,否则就会引发市场当中汇率的大幅波动。
1. 2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概述
货币离岸市场主要指的是为非本国居民的投资者或贷款人提供国际性的借贷、投资等金融业务服务,这种金融服务所受到的本国金融法律的约束性较小,并且还能够享受到提供业务服务地点的税收优惠政策。这种金融银行是20世纪60年代在沿海城市兴起的,其主要包括三大类型,分别是避税港型、内外一体型以及内外分离型。其中避税港型主要指的是发挥了一个记账的功能,其所进行的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交易非常少; 内外一体型则是指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离岸金融服务和在岸金融服务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以美元交易地区为主要代表,这一地区的离岸金融往往是自发形成的,政府并没有强制规定; 内外分离型则是主要为非本国居民所设计的,其是一个国家在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金融体制,同时其对于离岸和在岸的管理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内外完全分离是很难做到的,难免会出现资金缓慢渗入的情况,在已经被打上离岸资金的现金流同样可以流入国境内的金融市场当中,如果国家本身的经济较为发达,这种模式能够给国家带来较大的利益,而如果国家本身经济发展落后,则可能会引发本国汇率的变动。
2我国外汇市场干预产生的问题
2. 1 宏观经济风险性的增加
在央行对外汇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其实际上是对国内的宏观经济运行起到一个负面影响的作用。其一是使得国内金融市场当中货币数量大幅度增加,给市场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 其二是使国内市场结构的调整出现困难。为了保证国内名义汇率的稳定发展,中央银行不得不实行外汇干预政策。在此过程中,国家的外汇储备量会发生持续性的增加,使得国内的货币投放量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在我国人民币的升值背景下,外汇总金额已经超出了我国经济的需求量,此时如果中央银行所采取的冲销手段无法改变这一情况,则会导致国内的宏观经济市场风险性大幅度提高,导致国内通货紧缩的情况,引发钱荒。
2. 2 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根据相关经济学家的研究显示,在现代开放性的环境之下,跨越国境的资金流动、国家货币汇率的稳定性和国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本身不能够相互依存。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中央银行不断采取外汇干预手段维护名义汇率的稳定性,而这样就会使得国内的货币独立性和资本流通的自由性受到较大的干扰,使得其不得不顺应干预手段的改变而改变。目前虽然在我国国内的外汇管理制度已经初见成效,但是长期以来的贸易顺差也使得我国的人民币具有较强的升值预期,而国外的投资者也必然会抓住这一良机,通过外部投资的方式,借道将外汇资金输入我国国内。就近几年的调查显示,相比于2005年,我国的个人海外外汇资金储备量上升了两倍有余,其中大部分均是来自于外国的投资者,虽然其以个人名义输入资金,但是实际上却是想要将更多的外汇资本转移到我国国内市场,以达到升值的目的。
3我国在开放环境下央行干预的手段和改革
3. 1中央银行外汇干预的手段
首先,我国在开展外汇干预的过程中丰富了直接干预的冲销手段,这种手段主要是在国内市场经济转入低迷,但对外出口贸易还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的货币就会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央行则可以采用投放基础货币的方法来进行干预。但是在相反的情况下,当国内的经济发展处于急速上升的阶段,对外贸易却处于下降趋势,则央行可以采用减少外汇储备,对国内的多余货币进行回收存储的方式,调整国内的货币供给需求,这样就能够在不同情况下保证国内经济增长的平衡。
其次,可以利用间接手段和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工作对国内的外汇进行干预。相比于直接干预手段,我国央行的间接干预手段就比较复杂,所涉及的干预工具也具有多样性。第一,在国内经济区域平衡状态是,央行的干预政策对于市场的影响力较大,此时央行可以通过窗口指导或舆论宣传的方式表明国家对外汇干预的想法,对内部物价进行相应的调整,形成直接化的影响。第二,央行还可以在市场运转过程中,利用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或强制改变利率的方式来影响本国的物价和汇率的变化,不用直接对外汇进行干预。第三,对国外跨境资金实施流动管制措施,可采用严格或相对严格的方式来进行,提高跨境资金在流动中所生成的资本,使得国外投资者减小跨境资金的输入比率。
3. 2 中央银行外汇干预的改革
在对我国中央银行外汇干预政策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提升我国的宏观经济基础,只有提升了我国的经济基础,才能够为我国面对更大的外汇挑战打下基础,并且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持久性地应对国际资本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其次,提升我国央行外汇干预政策的管理制度,应该积极深化我国的外汇政策改革,借用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探讨。最后,建立具有完善秩序的外汇市场和管理体制,对于外汇交易金额进行一定的控制,实现外汇交易的稳定性,并对外汇资金流入方向进行详细调查,避免过度投资情况的出现。
4结 论
总而言之,央行外汇干预会影响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
摘要:随着现代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转变,从冷战时期的两极化发展转变为现在的“一体化”发展。这种发展形势使在和平时期的世界各国都能够享受到国际市场所带来的利益,但同时对于本国货币的汇率也会造成较大的波动和影响。在这种日益开放的经济环境之下,不论国家选择哪种方式作为外汇制度,其本国的央行都不免利用干预手段来调控外汇市场,能够稳定国家的外汇比率,稳定经济发展。文章即是对开放环境下的央行外汇市场干预行为进行分析,首先探讨了目前我国央行所干预的外汇市场环境,并同时对我国外汇市场干预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阐述在开放环境下央行的外汇干预手段和改革方法,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开放环境,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行为
外汇市场干预 篇2
【关键词】汇率沟通 实际干预 外汇干预有效性
一、引言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西方货币当局的外汇干预出现了一个重大转变,即减少或避免使用在外汇市场中直接买卖外汇以影响汇率的实际干预方式,开始采用汇率沟通的干预方式来影响汇率。所谓汇率沟通,也称为口头干预,是指货币当局公开发布其对汇率的立场及倾向,向市场参与者传递其汇率政策信息,以此影响汇率变动的外汇干预方式。这一干预方式就是要通过不断加强货币当局与市场参与者的沟通,引导公众形成合理的汇率预期,从而实现汇率政策的目标。
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中指出,我国央行将基本退出常态式外汇市场干预。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方式主要是常态式地对外汇市场进行实际干预,即通过在外汇市场上买入或卖出外汇来影响汇率。随着我国中央银行逐渐退出常态式外汇干预,汇率沟通作为调节汇率的政策工具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将深入探讨汇率沟通与实际干预对汇率变动的影响效力,通过比较两种政策工具的差异,使央行在退出常态式外汇干预后能更合理准确的利用汇率沟通,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的汇率政策目标。
二、理论分析
在外汇干预理论中,实际干预是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可以主动、精准地确定干预政策的实施。且实际干预直接改变外汇市场上本外币之间的相对供求,可以对汇率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实现外汇干预的目标。但是在汇率决定的利率平价理论中,汇率预期同样是决定和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当市场参与者预期未来本币将要贬值,在两国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市场参与者必将抛出本币,买入外币,从而导致本币贬值。因此,引导市场参与者形成合理的汇率预期能够有效调节汇率变动,实现外汇干预的政策目标。
但是,现实中市场参与者与中央银行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影响了市场参与者合理汇率预期的形成,而中央银行有效的汇率沟通可以极大降低信息不对称,具有引导公众预期的优势,因此汇率沟通成为中央银行管理市场参与者汇率预期,进而调节汇率的重要政策工具。除汇率沟通外,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众多。现有研究表明,实际干预可以通过资产组合余额渠道和信号渠道有效影响汇率变动。因此,我们把实际干预变量引入模型,与汇率沟通的效力进行比较。此外,进一步引入其他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如对外贸易状况、两国实际利差及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等。
三、模型分析
本文采用汇率沟通、实际干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贸易收支差额、中美两国实际利差以及人民币即期汇率变动率来构造SVAR模型,从而分析汇率沟通和实际干预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由于2005年7月我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此前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处于稳定状态,所以本文选取2005年7月至2012年12月的月度数据来进行计量分析。
(一)数据选取
相较于其他变量,汇率沟通是最难进行测度的。由于汇率沟通对汇率的影响是通过向市场参与者公开发布其汇率立场及倾向,传递汇率政策信息,引导市场的汇率预期来实现对汇率的影响效力的,因此汇率沟通数据的选取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中央银行发布的有关汇率的陈述必须是通过公众传媒可以为市场参与者所获知的;第二必须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制定者的直接发布。这样,本文通过搜索引擎百度来获得汇率沟通数据。由于在货币政策的决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拥有极高的权利与威望,因此采用周小川行长相关的观点陈述作为基础数据。鉴于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重复性,而且评论中会带有报道人的主观色彩,所以对于同一主题的报道,我们尽可能选择最早的且评论较少的。本文把报道言论等文本数据转化为可计量的数据,把货币政策制定者的陈述对汇率变动方向影响赋予虚拟变量值,当汇率沟通具有趋向人民币升值倾向时,赋值为+1;中性言论或声明当前汇率适中的沟通,赋值为0;当沟通具有削弱本国货币倾向时,赋值为-1。当月度内存在多个讲话或声明时,就要累计该月度内的沟通信号值。
另外短期跨境資本流动=外汇占款增量-经常项目顺差额-外商直接投资增加额-外债净流入+误差与遗漏。对外贸易状况由我国进出口差额替代,该数据从国家统计局网站获取。
(二)SVAR模型设定与分析
首先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对变量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除中美两国实际利率差不平稳,其他变量在5%水平下显著拒绝原假设,均为平稳的时间序列。由于对非平稳变量进行差分后再将其纳入VAR模型将会丢失数据中的互动信息,而且本文只有一个变量不平稳,所以本文将所有变量的水平值直接纳入SVAR系统。
然后对SVAR模型进行设定,根据各种准则选取适合的滞后阶数为1,本文采用1阶的结构VAR模型。对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然后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在5%的显著水平下,中美两国利差与实际干预、短期资本流动、贸易收支差额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动率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短期资本流动是贸易收支差额的格兰杰原因,而贸易收支的差额又是汇率沟通的格兰杰原因。
最后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实际干预在前两期使得汇率发生负的变化,然后才逐渐平稳,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在市场买入外汇,会先使人民币升值,然后才能使人民币汇率趋于平稳。根据汇率理论的基本原理,中央银行买入外汇,增持外汇储备,人民币应该贬值,但是在我国持续双顺差以及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的背景下,中央银行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最大的接盘者,这种外汇储备被动的增加,使中央银行的干预意图很难立即体现出来。
通过方差分解可以进一步了解各种变量冲击在解释汇率变动中的重要程度。对于汇率的变动,贸易收支差额、两国利差以及实际干预冲击的解释力会随着时间逐步增强;两国利差对汇率变动的解释力最强,贸易收支和实际干预解释力较弱;短期资本流动的解释力在第3期最强,此后随时间逐渐减弱;与实际干预相比,口头干预对汇率变动有更大的解释力。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评估了汇率沟通对汇率变动的影响效力,并将其与实际干预的汇率政策效果进行比较,发现汇率沟通是有效的汇率政策工具。汇率沟通政策时滞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汇率朝着货币当局合意的方向发展,并且在较长的时期内有效。但在方差分解分析,汇率沟通的解释力绝对值较低,因此汇率沟通的作用还有待提高。
提高汇率沟通的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效力,需要完善我国汇率沟通机制。一方面,必须构建中央银行有效沟通的制度环境,保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进行汇率沟通时,应该配合以必要的实际干预,避免市场参与者认为中央银行的汇率沟通存在“言而无信”的可能,从而对沟通内容不加重视。确保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可以避免当中央银行与其他相关重要部门沟通的信息出现不一致时,市场参与者无法判断该遵循哪个部门的沟通信息,从而丧失了沟通的有效性。
论政府干预市场的时机选择 篇3
一、政府干预市场的理论基础
(一) 单靠市场的力量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发展。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理论, 市场调节达到的经济均衡是一种事后调节, 并通过分散决策而完成的均衡, 这种经济均衡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自发性, 这就容易导致国民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 所以经济平稳发展的持续性较差。举例来说, 近几年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 就是经济学中典型的“蛛网波动”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导致养殖业的发展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而这个时间差正是造成猪肉价格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还有, 在市场经济中个人的理性选择的综合效果, 经常会导致集体性非理性行为的出现。比如, 国民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期, 个人的理性选择通常会增加支出购买商品, 整体社会中每个人的理性选择叠加在一起, 就会导致实际效果的非理性选择, 其结果必然会维持甚至加剧通货膨胀。此外, 市场参与者往往为追求最高利润, 而把资金集中投向周期短、收效快、风险小的产业, 众多的市场参与者选择相同的投资方向, 就会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比如, 当前我国过热的房地产市场, 众多的开发商依然在继续加大拿地囤地的速度, 房地产投资规模居高不下, 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物质基础。
(二) 市场竞争的放任自由会导致垄断的产生。
生产的边际成本决定了产品的市场价格, 不同的生产成本使得市场参与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同地位, 这就会导致那些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在某些领域形成垄断。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 为追求更大规模经济效益, 就会使用一些资本手段, 比如通过联合、合并、兼并等形式, 形成比较隐蔽的垄断, 进而导致市场竞争的失衡扭曲。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看, 在市场经济中, 一些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 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甚至关系不大的企业的收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地位。
(三) 市场机制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缺陷, 容易导致贫富差距过大。
在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 一些消费者是没有支付能力的, 而市场经济的参与者, 其主要目的在于获取利润, 这就影响了市场参与者对公共产品提供的热情, 降低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虽然市场可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 但不会自动实现社会资源分配结构的均衡和公正。在实际经济活动中, 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个人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别, 从而导致其收入的不均衡, 从而导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二、当前我国政府干预市场的时机选择
从上文的论述可以知道, 市场本身的调节机制存在诸多不可避免的缺陷, 这就使得政府干预市场有了内在的必要性。可以说, 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已经成为当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政府该如何选择干预市场的时机。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一) 在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幅度变化时, 政府进行干预。
经济的发展, 具有一定的周期波动性,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 几乎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之后, 政府都会进行干预。历史上著名的“罗斯福新政”就是三十年代, 美国经济萧条期间, 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一系列提振内需的经济改革措施, 比较著名的有“以工代赈”政策, 美国政府通过修建大型基础设施, 如兴修水利、铁路基建等大型工程, 增加了就业, 提高了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 有名的田纳西水电站就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面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机, 我国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 迅即推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的“4万亿”政策, 使得我国经济在当年年底实现了“V”自省反弹, 在世界众多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或低速增长的情况下, 我国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虽然当时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 在后来受到学界不少专家的批评, 其政策弊端在后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证实, 但任何政策的实施, 其效果均具有两面性,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在当时的介入时机, 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二) 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 对不同的行业进行干预。
任何一个行业都会经历不同的周期, 有的行业发展过热, 有的行业发展不足, 如果行业之间的发展结构失衡到一定程度, 就需要政府进行有效干预。一般来说, 政府对一个行业的干预, 会选择在该行业发展的过冷或过热两种情况下进行。例如, 从2011年我国政府开始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 房地产业在我国, 经过十几年的黄金发展时期, 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其带动的上下游产业链占据了整体国民经济的1/3, 其发展的程度过热, 我国政府正是鉴于此种情况, 从2011年开始, 逐步加大了对房地产行业的实质性干预。从对房地产企业的限贷、到对居民购房的利率升高, 再到逐步尝试开征房产税, 一系列政策的最终目的, 都在于干预过热的房地场市场。房地产的过热发展, 挤占了国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量资源, 而且其带动的一些水泥、钢铁等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 不利于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
(三) 在市场经济发展受到不合适的生产关系阻碍时, 政府进行干预调整。
从本质上来看, 政府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也是一种干预手段。政府之所以会干预市场经济的发展, 是因为在某个时期, 市场经济的发展, 受到了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制约。在这时候, 就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适当调整变革生产关系,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专家建议, 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 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 目前我国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就政府方面而言, 我国的经济体制中既存在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仍然过多的问题, 也存在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权威性方面不高的问题。行政过度干预市场, 影响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有关专家分析说, 目前大量资源由政府分配, 比如利率管制、土地批租、基础设施建设垄断以及许多行政审批等, 这种现象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等问题。当前在微观经济领域, 与“政府”这只手相比, “市场”这只手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而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 李克强提出的简政放权、下放政府审批权力等, 就是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阻碍经济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是一种对经济发展的反向干预, 通过减少政府审批、简政放权, 激活市场效率, 实现我国经济的升级转型。
(四) 在我国市场经济初期发展阶段, 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 国民经济中的很多领域已经和世界经济接轨, 开放程度不断加大, 但是政府对于金融领域的控制却鲜有减弱, 这是基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而考虑的, 政府通过大力度的干预金融领域, 严格控制外汇市场, 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了一个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 1997年东南亚发生的金融海啸使得那些过早开放国内资本账户的国家损失惨重, 而正是由于我国政府对金融资本领域的深度干预, 使得当时国家躲过了金融海啸的威胁。当前,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 但是政府在金融领域的开放却始终做得谨小慎微, 这种强有力的干预, 自有其中的道理。我国国内金融资本力量还比较弱, 在同西方先进国家仍具有较大的差距。如果贸然开放过多领域, 可能会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可以说, 政府在对金融领域干预的时机选择上, 始终以我国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为考量, 干预加强或减弱都是依据国情及周边经济环境的具体变化。
三、结束语
从理论上来说, 政府干预市场的时机是无处不在的, 只不过是什么情况下介入最为合适。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 当经济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时, 政府应该积极介入干预, 而理顺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适当退出一些领域的政府干预, 也是政府选择性干预市场的表现。从“十八大”以来, 本文上述讨论的几个领域, 政府干预介入的时机已经到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 更多领域政府干预的时机将会越来越明显。
摘要:现代化市场经济, 离不开市场自由调节和政府干预, 自由竞争和政府宏观调控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分析市场自我调控失灵情况下政府干预时机的选择, 尽可能使政府的干预能够在相对合理的时机介入, 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克服政府干预的失灵。探讨政府干预市场的时机选择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时机选择
参考文献
[1]刘秀光.经济自由化与政府干预经济关系之辩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4.
[2]迟福林.抉择: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J].中国中小企业, 2012.6.
[3]沈双逸.从西方经济思想到经济法——浅析“政府”与“市场”的地位关系[J].中国市场, 2012.26.
政府干预市场 美国也不例外 篇4
在形势逼人及煎熬的长考下,美国财长保尔森做了他上任两年以来最艰难的决定,重拳出手,以多述两千亿美元的额度将岌岌可危的房利美和房地芙加以“托管”,即由接管者暂时代行公司决策权并冻结股东权利,直至公司运作状况好转,能够以某种形式存活为止。
政策出手后,全球股市反应正面,普遍认为眼前的燃眉之急已告缓解,但知情者却很清楚,短期欣慰效应很难遮盖长期的复杂变数。
(一)保尔森的托管策略,只是要确保两公司2009年12月前不出事,把烫手山芋交给下任总统,是标准的锯箭法。说明白一点,此一挽救计划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即2010年起美国经济复苏,楼价回升——谁敢保证这等假设能够实现?
(二)这一招虽暂时稳住“两房”,却会让数以百计的社区银行陷入困境而走向倒闭,因为这些小银行的大部分资金都以“两房”优先股形式持有,“两房”股价大跌,殃及池鱼,或将出现新一波银行倒闭潮。
(三)美政府以纳税人的钱救房市,当然会加重政府财政赤字的恶化。但所有这一切在“救急”之下都顾不上了。
下一任美国总统是麦凯恩或是奥巴马,现在还不知道。如是奥巴马,接受这样的一种救市策略,难度或许小一些,因为他的经济政策本来就比较左,主张对有钱人征更多的税,用于社会支出,亦即“小市场、大政府”的概念。麦凯恩则不然,别看他目前对保尔森的出手表示肯定,但救急情切,已别无选择。实际上他在经济政策上是一个保守的“小政府、大市场”的信仰者,政府大力度介入市场,并非他的哲学。不过这是后话,此刻倒引发了一个有趣的观察角度,美国政府在市场经济的操作上看来其实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不干预。
一点没错!就以“两房”为例。其中第一家的房利美,原就是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之下的产物,当时美国政府一是为了刺激需求,二是为了普遍解决众多百姓的住房问题,于是就采取了这个“一石二鸟”的政策,辅导成立了这家形为私营的房贷公司,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美政府则对这家公司给予信用担保上的支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在当时都具有了明显的社会主义的色彩。
没想到,从开始到今天,存活了70年的“两房”竟然面临空前的危机,危机大到连华尔街投资银行出身的保尔森也别无选择地不得不出手相救。当然,此番出手,平心而论,更多地是出于金融安定的考虑。但是从总的来说,政府明显地介入并干预了市场,已无可争论。
美国作为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上个世纪,就为了“住者有其屋”的理想,不避讳可能被质疑为违背市场原则而介入房地产市场,是应予肯定的。但近一个世纪的实践,暴露了在政府泽被下两家私营机构的缺乏效率,终于还是得由政府出面以纳税人的钱来收拾烂摊子.说明一个用意良好的政策并没能以成功收尾,不无遗憾。
问题关键何在?此处无法深论,但可作一些原则性的揭示:(1)房屋由于性质上属于“准公共产品”,因而其相关政策不宜全交给市场,连美国也不例外;(2)但房屋政策中管理部门的角色如何?如何介入?方寸如何拿捏,却因地而异。比如新加坡或香港,政府部门就直接介入,组屋、居屋、公屋都是典范产品。若未具备此等条件,则不妨将生产全交给市场,但政府应以财政补贴的方式,助居民购房。
央行外汇干预与汇率稳定的探讨 篇5
货币当局的外汇市场干预措施, 对于一国汇率稳定和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狭义的外汇市场干预是“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的任何外汇买卖, 以影响本国货币的汇率的行为”;多米格茨提出了广义的定义:“由一个政府的官方机构进行的外汇市场干预的任何交易或者宣布的消息, 都是有影响汇率的价值”。货币当局外汇市场干预的目的主要包括熨平汇率的短期波动、当汇率波动超出本国经济的忍受范围时做出反应、使汇率向新的均衡水平移动。20 05年7月以来, 我国央行的外汇干预主要是建立健全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并促使汇率向较合理的均衡水平移动。经过三年多的持续升值, 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已开始放缓, 见图1。
数据来源:根据人民银行网站数据整理
人们币兑美元汇率的合理区间仍存在着争议, 本文不再赘述, 下文要探讨的是人民币持续升值到合理区间后的央行外汇市场干预行为。
二、西方发达国家对美元进行联合外汇干预的历史经验
1.1960年第一次美元危机是西方各国共同干预外汇市场的开始, 危机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出现经济危机, 各国投资者担心美国无力维持美元兑换黄金的固定比例而抛售美元购入黄金。2 0世纪6 0年代末美元危机再次爆发, 投资者对美元和英镑失去信心因而抛售美元购买黄金, 但是各国拒绝进行共同干预。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濒临解体, 直接原因是美国国际收支存在巨额逆差, 市场普遍对美元持悲观态度。为维持对美元的平价, 各国央行在外汇市场上巨资收购美元进行干预, 但是干预效果不佳。最终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美元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
2.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各国纷纷由固定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1 9 7 3年~1 9 7 5年, 各主要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衰退, 出于对本国经济利益保护的目的推行了不同的干预措施:西德干预马克升值、英格兰银行干预英镑下跌、瑞士央行干预美元、美国干预金价以维持美元的坚挺, 但这些措施都没有改变美元持续贬值的趋势。1976年~1979日本德国瑞士美国四国同时在市场干预, 试图维持美元汇率,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在2 0世纪8 0年代早期, 美国经济走出衰退, 同时在国内推行高利率的货币政策政策, 导致大量游资流入美国, 美元开始持续升值。198 3年8月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进行联合干预, 但是美元仍旧在不断升值。
3.1985年9月广场协定签订后, 美元开始下跌, 美日德法英五国央行联合进行干预但是仍然无效, 美元的下跌持续至1987年初。1986年8月, 日本央行开始大规模抛售日元购买美元以求阻止日元升值, 但至卢浮宫协议前后, 日元已由2 5 0日元兑1美元升值至146日元兑1美元, 日本央行的干预失败。1987年秋天, 七国集团也曾经坚定不移的干预支持美元, 同样收效甚微。
4.1987年12月下旬和1988年l月上旬, 在多个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联合干预下, 美元汇价在世界各主要外汇市场上均明显回升。1992年3月在德国高利率和美国宽松货币政策, 美元开始贬值, 美国与欧洲国家的中央银行短期内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千预外汇市场。这两次干预从性质上来说, 虽然有短时的效果, 从中长期来看却完全是失败的。
从上述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上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 这个制度的最大隐患是美元汇率稳定不仅取决于美国的经济状况, 而且和黄金挂钩。这就是说即使美国经济健康发展, 一旦国际市场上自由流动的美元数额远远大于美国的黄金储备, 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可能因为游资的“挤兑”而崩溃。事实上各国经济发展率差异很大、美元大量流出美国, 市场预期出现变化后, 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各国不可能提供外汇干预所需要的巨额黄金, 布雷顿森林体系也随之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央行干预在熨平汇率的短期波动方面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但是对汇率在中长期的走势难以进行有限干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际外汇交易市场上对美元汇率趋势产生一致的预期, 美元升值或贬值的趋势在短期内就难以被改变, 即使各国央行进行联合干预的规模和力度特别大, 也只能在短期内维持汇率的稳定;二是国家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货币政策才是决定汇率均衡水平的根本因素, 如果汇率水平严重偏离了应有的均衡水平, 市场的力量将倾向于使汇率向均衡水平移动。此时进行外汇干预, 即使是多国联合干预也很可能会失败。
近年来国际外汇交易市场规模空前扩张 (见图2) , 各国的外汇储备相对于国际外汇市场的交易量来言已经很小, 干预效果自然也在变小。因此亚洲金融危机结束以来, 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已很少进行官方外汇干预。除日本以外, 美国、欧盟等发行国际储备货币的央行几乎不进行外汇干预。
三、人民币升值后期的外汇干预与汇率稳定
1. 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美元兑马克、日元汇率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变化, 都与两国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率差异密切相关。在全球资本流动规模空前、投机性交易占外汇市场交易量比重日益增加的前提下, 通过与市场投资者逆向操作维持汇率数值的稳定, 难度极大。截止至2008年4月,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1.76万亿美元, 超过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而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统计, 2 0 0 7年4月全球外汇市场日交易总额达到约3.2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从规模上看, 虽然我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 仍难以通过央行干预直接决定汇率的市场价格。
2. 采取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并不意味着央行放弃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在一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如果影响汇率的基本经济因素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趋势, 就要求汇率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此时官方对汇率的干预就应当是使汇率从当前的水平过渡到一个新的预期均衡状态。长期以来出口导向性经济战略指导下的低汇率政策, 已经使得人民币币值被严重低估, 一旦资本项目完全开放, 人民币币值必将在国际资金的冲击下迅速到达较高水平。因此央行现阶段的干预重点, 应是促使汇率稳健地向较高的均衡水平移动。
3. 汇率稳定并不意味着汇率盯住某种国际货币, 实际均衡汇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也在不停变化。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下, 央行需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平抑非理性的波动;更重要的是应当定期对汇率合理水平进行评估, 一旦出现现行汇率区间与合理区间偏离过大时, 应积极主动的调整干预的汇率区间, 而不是简单的利用外汇干预来维持短期汇率数值稳定。
参考文献
[1]桂咏评:外汇干预问题研究——历史、理论和实证[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8年
[2]余维彬:汇率稳定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2年
[3]张鹏:中国汇率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年
[4]徐翀: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面临的挑战[J], 经济研究参考, 2008年第6期
[5]胡坚:西方外汇干预理论述评——兼论西方外汇干预理论在我国的实用性[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
[6]陈浪南黄询:联合外汇干预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4年第5期
[7]郭田勇陈佳:我国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干预效力分析[J].中国经济金融观察, 2006年第7期
外汇市场干预 篇6
这种冲销干预是否会对本币汇率产生实际影响呢?一般认为, 冲销干预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影响汇率变动。
1.1 资产组合平衡渠道
在资产组合平衡渠道模型中, 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是不完全替代的。资产持有者根据预期回报率来配置其资产以平衡汇率风险, 而预期回报率主要受资产相对供给的影响。当央行使用冲销干预时, 国内和国外资产的相对供给会发生变化。资产组合平衡渠道假设资产持有者是风险厌恶的, 投资者对其资产组合的不同币种部分是有差异的, 也就是说不同货币面值的资产是不完全替代的, 投资者会配置其资产组合以平衡汇率风险和预期回报。当央行实行冲销干预使得本币债券供给增加时, 要求对债券的需求也增加, 而需求的增加可以通过提高国内利率、本币贬值或国外利率下降而获得。若国内利率由货币市场决定, 冲销干预并不改变国内货币供给, 则利率不变, 那么汇率必须改变。这个效应的强度取决于资产的可替代程度。
1.2 信号渠道或预期渠道
如果冲销干预使私人机构改变了对货币或财政当局未来行为的看法, 或改变了对其他私人机构未来行为的看法, 他们就会改变对汇率的预期。这样通过信号渠道, 冲销干预可能影响汇率。Mussa (1981) 指出, 央行可能通过冲销干预给出关于货币政策未来的、未预期到的变化的信号, 央行卖出外汇 (买入本币) 意味着货币紧缩, 相反, 央行买入外汇 (卖出本币) 则意味着放松银根。这将对经济变量的未来变化产生影响, 交易者会立即调整即期汇率的报价。Mussa认为这种信号比央行单纯宣布货币政策意图要更加强烈, 因为外汇干预会使得央行持有外币敞口头寸, 如果央行无法证实这种信号将遭受损失。更确切地说, 通过信号渠道, 冲销干预发生的影响是私人主体改变了他们对汇率的预期, 这或者是因为他们改变了他们对货币当局未来可能的行动的看法, 或者是因为他们改变了对货币当局影响的看法。
关于冲销干预通过信号渠道和资产组合平衡渠道影响汇率有效性的实证证据并未达成一致。一般认为, 干预不是一种独立的政策工具, 虽然它能对暂时性冲击造成的汇率异常波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从长期来看, 它并不能使汇率发生永久性的变动, 如果干预的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不一致的话。近年来, 人民银行一直在积累外汇储备, 虽然在某些时段放缓了人民币升值的步伐, 但是这种干预并未改变人民币升值的长期趋势。
2 央行干预操作的几个问题
央行在进行外汇干预时, 面临着政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实行弹性汇率制的发展中国家, 央行的外汇干预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 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数量和时点
央行应何时干预外汇市场?干预的数量多少为宜?外汇干预的数量不应由政策规则决定。西方国家的央行经常通过试错的方法来确定有效的干预数量。干预会影响订单流量、风险溢价和预期, 这些因素之间又相互作用, 并共同影响汇率。一般来说, 干预的数量应大到足够取得目标汇率, 它部分取决于对汇率预期的影响。汇率预期会使市场参与者修正其净外汇敞口头寸, 并产生有助于达到目标汇率的订单流量, 从而降低央行需要干预的数量。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当面临本币贬值的压力时, 央行需要动用其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 但储备存量低会限制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 并损害投资者的信心。而通过购买外汇干预外汇市场的规模比卖出外汇要大得多, 因为央行购买外汇总能通过印钞来融资。如果央行不执行相应的冲销操作就会影响货币当局的通货膨胀目标, 而执行相应的冲销操作又会产生巨大的利率成本, 恶化央行的资产负债表。
与干预的数量类似, 干预时点的确定也需要央行的主观判断, 它涉及分析可观测的市场指标和相关市场信息。干预的时点最终取决于央行对汇率偏离均衡水平的程度和市场无序性的评估。
关于计算均衡汇率水平的方法, 经济学家并未达成共识。但有些指标可以用来作为汇率偏离均衡水平的信号, 例如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生产力和竞争力指标、贸易条件、国际收支状况、利率差等。另外, 识别经济冲击的性质也是确定干预时点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国内货币市场和贸易条件的永久性冲击会产生汇率预期的变动和汇率的调整, 但是永久性的冲击无须通过外汇干预来调整。相反, 没有对宏观经济造成显著影响的暂时性冲击可能需要央行进行干预, 因为冲击会导致汇率异常波动。
汇率变动加快是市场流动性不足的一个基本特征, 此时大量的单边客户订单很难匹配成交, 这会减少成交量, 并导致整个市场停摆。汇率波动通常反映了经济政策和汇率决定因素的不确定性。但是, 在有序的、流动性充足的市场上, 价格波动代表了价格发现的过程, 市场参与者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应对波动性和管理汇率风险, 此时无须央行的干预。因此, 央行应努力平衡汇率的稳定性和波动性, 只有在汇率变动出现异常时才进行干预。另外, 外汇交易买卖差价拉大也是汇率水平不确定的一个信号, 它反过来也会减少市场流动性。外汇交易者通常会提高买卖差价来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价格的不确定性会抑制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 除非央行的外汇干预能使汇率的走势变得更加明朗。当买卖差价拉大时, 外汇交易者的风险和成本也会加大, 这会使他们将资金撤出外汇市场, 从而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因此, 一些央行认为买卖差价拉大比突然的汇率波动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更大, 在确定干预时点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2.2 透明度
央行干预的透明度根据干预目标而有所不同, 最优的透明度取决于是否央行干预的目标是影响汇率。例如, 当央行的目标是调整资产组合或补充储备时, 会选择秘密干预。相反, 如果央行有强烈的可信性, 其干预的目标是影响汇率时, 那么公开干预可以使央行受益于信号效应。
在选择透明度方面, 央行通常有较大相机抉择的余地。央行可以选择公开或不公开干预操作的细节, 如是否亲自交易、干预的数量、交易价格、干预的工具和操作次数等。不管央行是否亲自参与交易, 都应当对交易策略有所保留, 这会使央行更有效地取得干预目标。因为公开交易策略会使市场参与者有机会获取无风险利润, 他们可以参与并将央行的操作纳入自己的交易策略中而获利。在某些情况下, 央行可以揭示某些操作细节 (如买卖方向) , 但仍需确保披露的信息不会让市场参与者有博弈的机会。
各国对外汇干预透明度的选择有很大差异。G3国家 (美国、日本、欧盟) 央行特别强调外汇干预的透明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联储一直按季度报告其外汇干预情况, 并通过财经媒体公开发布相关信息。欧洲央行也会公开发布外汇干预的声明, 但声明中包含的信息有所保留, 不披露干预数量和时点的信息。日本银行一般不公开发表外汇干预的声明, 但是会事后报告干预的数量和成交的汇率。而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中, 央行的干预既有公开的也有秘密的。有些央行会公开、亲自参与外汇市场交易, 有些央行会滞后公布外汇干预的相关数据。
2.3 市场和交易对手的选择
在选择外汇干预市场时, 央行需要确定干预的工具、交易地点和交易对手。若央行干预的目标是即期汇率, 则应当在即期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因为在即期市场干预可以直接影响即期汇率, 而远期外汇市场干预有赖于从远期到即期市场汇率的传导机制, 这个机制可能受到国内货币市场和外汇与资本管制的影响。而且, 即期市场干预较少受到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而远期市场的不确定性更大, 期限越长信用风险也越高。另外, 其他衍生交易合约会导致高杠杆率的净外汇敞口头寸, 使央行面临汇率风险和展期风险。从操作层面上讲, 若即期市场干预需要冲销, 则选择掉期交易会更好。央行可以在营业日开始做即期交易, 根据市场反应调整其干预操作, 然后在营业日结束用掉期交易调整储备头寸。
央行的外汇干预一般都在在岸市场进行。集中在国内市场交易有利于央行保持其在国内市场的重要地位, 而且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有时离岸市场的干预也是必要的, 特别是当本币交易超过了在岸市场的正常工作时间, 或者离岸市场的汇率压力更大, 亦或央行需要秘密干预, 而在离岸市场更容易达成目的。
在选择交易对手时, 央行会主要与做市者进行交易。这类金融机构一般偿债能力较强, 信用风险较小。他们能向央行提供市场走势的信息以及有竞争力的双向汇率报价, 并向授权的交易者有效地分配央行提供的外汇。而且, 做市者一般交易量很大, 这样央行就不需要执行太多的干预操作, 也能达成既定的干预目标。
3 结论
综上所述, 外汇干预涉及政策、技术、管理和操作等各方面的问题。目前, 人民银行的外汇干预目标既有阻止汇率过快升值, 也有积累储备的目的, 而且人民银行的干预大多秘密进行, 一般不对外公开干预的时点和数量等方面的细节。实际操作时, 一般由中国银行作为代理人, 而且我国外汇市场汇率波动的幅度及买卖差价较小, 市场竞争程度较低。今后, 人民银行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干预经验, 不断完善操作实践, 适当增加汇率弹性, 以提高目前的干预效率, 使得外汇干预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一致。
摘要:经济学家认为, 国家积累外汇储备的过程也是央行对外汇市场的一种干预行为, 以阻止本币汇率过快升值, 保持出口竞争力。本文回顾了关于冲销干预有效性的文献, 一般认为冲销干预在短期内会影响汇率, 但冲销干预无法改变长期均衡汇率水平。本文还总结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央行的外汇干预实践, 以期从政策、技术、管理和操作方面对人民银行的外汇干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经济法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与调控 篇7
2007年初, 杭萧钢构与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签订了344亿元的安哥拉安居房工程。受此影响, 从当年2月12日到4月16日, 杭萧钢构股价从4.24元暴涨至18.67元。同年5月14日, 中国证监会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认定杭萧钢构存在未按规定披露信息以及披露信息存在误导性陈述等违法行为, 决定对杭萧钢构给予警告, 并处以40万元罚款。在此期间, 有关杭萧钢构的信息十分混乱, 其股价也由19.70元降至12.32元。
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 127名因购买杭萧钢构股票遭受损失的投资者分别委托5位律师向杭州中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请求判令杭萧钢构赔偿因虚假陈述造成的损失并承担案件诉讼费用, 案件总标的590万元。
2009年5月19日杭州中院宣布, 经其调解, 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赔偿纠纷127件系列案件中的118件案件, 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杭萧钢构于2009年6月30日前在原告诉讼请求的基础上按照82%的比例以现金形式向118位原告分别支付赔偿金额共计约400万元;案件受理费各半负担。至此, 这起延宕两年、被称为“全流通时代第一要案”的投资者索赔案终于结案。
这一案例深刻反映出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揭示出政府运用经济法对市场进行干预的重要性。
二、市场经济为什么需要政府干预
市场经济体制是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 也是为实践证明的最有效率的经济制度之一。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 它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瞬息万变的全部问题。正是由于现实经济中的市场机制出现了令人失望的结果, 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 才有了国家干预的必要。
总的来说市场失灵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市场本身失灵:一是自由竞争的结果是必然导致垄断, 而垄断必然增加社会成本;二是市场不能很好地解决某些外部经济问题;三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经济均衡, 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引起效率低下、分配不公等问题。第二种市场失灵是由于市场本身发育不完善而出现的功能性障碍。市场缺陷的存在要求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在自由主义盛行的时代, 忽视政府或国家的作用, 市场失灵就更加明显。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 也不是始终有效的, 当市场失灵时, 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市场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通过与实体经济的内在联系, 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政府干预市场, 就是要保持股市平衡运行, 发挥其带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限制其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
三、政府如何有效干预
以我国证券市场为例:
我国证券市场上不仅存在违规配股、信息披露问题、内幕交易问题、买卖本公司股票、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等情况, 还包括一些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而产生的违法违规操作的特殊情况:证券市场产生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含有相当的非市场经济因素。同时, 证券市场不是依法产生的, 其先于证券市场的有关立法而产生。《公司法》和《证券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后才出台。在此之前, 仅仅是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在规范证券市场。
我国政府近年在不断加大对证券市场的干预力度, 从直接干预到间接干预, 相互配合, 共同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大体而言, 我国政府对股市的干预主要采取了直接干预的方式。具体方式如下:
1、树立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在证券市场中, 投资者的存在是整个证券市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无论是从信息的获得还是在市场的参与上, 都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 证券法有必要向中小投资者倾斜, 增强其地位, 以实现真正的平等。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就是尽量减少投资风险, 维护证券市场发行和交易的秩序和安全, 在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提供适当的救济。具体表现为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公开原则, 任何证券的发行和交易都要真实、准确和完整地披露与证券发行和交易有关的各种重要的信息, 避免信息披露中的虚假陈述、重大误解和遗漏。公平原则是指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在法律上应受到公平对待。公正原则要求在证券发行、交易中, 对所有投资者实行统一的行为规则。
2、明确监督管理机构职权
在证券市场中, 政府干预是必不可少的。政府的出现是为了弥补证券市场本身的不足, 促使其规范发展。《证券法》已经明确了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是对证券市场进行统一监管的机构, 依法对证券发行和交易等各个环节和各个市场主体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立派出机构, 各地原地方证管机构由其直接领导, 从而使地方证管机构能超脱于地方政府之外, 摆脱地方利益的影响, 更好地发挥统一监管职能。
在上述引言的案例中, 证监会对该公司的信息披露合法性的调查, 正是依照《证券法》第四节中, 禁止虚假信息出具、传播的法规。政府专职部门调查介入, 对维持证券市场的交易秩序, 净化交易市场有至关重要作用。
3、政府评论与调整资金准入政策
政府评论是我们比较常见而且还对投资者非常有效的手段。尽管每天都有股评家在大大小小的媒体评论市场, 但他们对市场的评论远不及政府来得有效, 更有甚者, 媒体和某些所谓专家的言论, 由于受利益集团的唆使, 为其逆言, 反倒成为鱼肉广大投资者的帮凶。从而导致证券市场的进一步混乱。而政府言论由于其公信力, 对股市有极大引导、制约作用。
政府调整资金准入政策是中外所常见的直接干预手段。从总的趋势看, 限制资金入市的尺度越来越松, 但在市场发展初期这种直接调控手段是有效且必要的。
从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看, 政府的直接干预手段将逐步减少, 间接调节手段逐步成为主流。从其它证券市场的实践看, 间接干预手段主要是调整交易成本、税收政策、货币市场政策、引入平准基金等。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间接手段主要有:调整交易费、红利税、利率政策、调整证券经营机构的货币市场准入政策等。
四、综述, 经济法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是其本质特征
综上所述, 国家对经济运作的干预与调控在现代社会中, 愈显重要, 是经济法的基本理论与建构依据。经济法作为政府干预之法, 解决了法律手段和经济政策的矛盾, 既可以保证政府以法律方式干预经济活动, 又能保障政府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采取灵活的经济政策调节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必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基础之上, 这就要求政府干预必须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政府干预社会经济必须在守法的前提下以及在科学地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那种不依法或违反方法论干预经济的行为是盲目地干预。坚持干预有据, 干预有度, 干预有效原则, 尽量平衡国家与市场两者关系, 充分发挥他们各自功效, 实现“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有机结合。
摘要: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 也不是始终有效的, 当市场经济失灵时, 政府干预是必要的。政府干预市场, 就是要保持市场平衡运行, 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抑制其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经济法作为政府干预之法, 解决了市场经济的自由扩张与政府调控之间的矛盾, 既可以保证政府以法律方式干预经济活动, 又能保障政府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采取灵活的经济政策调节市场。
关键词:政府调控,经济法,市场经济,证券市场
参考文献
[1]陈虹、吕忠梅:《经济法原论》, 法律出版社。
外汇市场干预 篇8
关键词:市场化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审计费用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和相关领域的学者越来越重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研究。如何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市场制度,是学者们探讨的重点。在对制度建设方面的研究中,已经有一些研究者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他们从如何进行经济制度建设,怎么改善经济制度方面对我国经济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为我国在此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多可供参考的成果。本文借鉴了这些学者的分析成果,在相关领域进行了有所创新的研究。
站在经济学的视角,可以将审计服务当作一种市场化的商业产品,依据所需要服务的不同,赋予其不同的价格。审计服务是买卖双方之间的一个重要联结,是审计市场进行运作的核心。在所有的研究分析中,大多数的学者都将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审计市场要素方面的研究上。也就是对买卖双方和一些外部条件的分析。然而,少有学者从制度上对其进行研究。实际上,不同的制度上的审计服务市场情况千差万别。对制度加以研究,有利于深化对市场因素的认知,找寻到其中的必然规律。另一方面,对制度的分析也有利于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加强市场管控力度。此外,因为审计市场的特殊性,研究者还可以从这一市场的情况对整个经济市场加以分析。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Beatty(2003)研究发现审计的费用不仅受到买卖双方的议价影响,还会受到许多外部条件的影响。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事务所的法律环境。Craewell(2014)研究认为如果处在一个法律条款偏向于投资人的环境之中,事务所要承担的风险就比正常环境下要大,所预估的经济损失就越高。Jiang(2011)在对第五条审计标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之后发现,在这一准则发挥作用以后,审计费用还是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如果只从一个因素对其进行研究,可以看到这种提高的速度在不断的变慢。Doogar(2012)认为,在这一准则发挥作用以后,审计的费用有了明显的降低。除此之外,他还指出,如果审计单位具有较高的风险,那么这一费用还会有所增加。反之,则费用将会有所减少。
(二)国内文献
骆勤(2009)在研究中指出,当采用后萨班斯制度时,审计费用是将服务费用和其他费用算在一起的。王静(2013)指出,市场发育得越好,审计费用越低,相关法规执行效力越高,审计费用反而越高。李永友(2014)研究认为制度的特性将会对审计费用造成十分重大的影响。在完善的制度下,市场发育度越好,受到政治力量的干涉越少,法规的执行效力越高,审计费用就将越高。因此,就可以采取改变制度来改变费用。相反,也可以通过审计费用高低来评估制度。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市场化水平
市场水平决定了经济的水平,是反映国家制度的一个窗口。在西方国家,投资者更多的是注重投资而不是投机。所以说,投资者们就有了这样的需求:对所要投资的公司进行充分的了解。因此,审计需求也就出现了。此外,这些投资者要求对这家公司的情况做出十分彻底的审计,审计收费自然也就上涨。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比较发达,如果某个经理人在市场中具有了一定的名望和地位,就可以轻松地凭借这些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因此,虽说公司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奖励,这些经理人也会非常努力的积极工作,用以展示自己的能力。这也就从另一方面提高了对审计质量的要求。此外,在西方国家当中,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事务所的名声是十分看重的。就从这一点上,事务所往往都会保证自己所做的审计客观公正,尽量的避免审计过程中发生误拒、误受风险。基于此,事务所将会在审计的过程中注入更多的资源。这一情况也会增加审计的成本。审计成本的增加,自然就会带来审计费用的增加。因此,当市场发达程度较高的时候,就会提升对审计服务的质量需求。所以说,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审计费用和市场水平呈现正向相关关系
(二)政府干预程度
如果所在的政府对于市场和企业的监管比较严厉,企业进行运作的时候常常就会花费很大一部分成本来进行资源获取。此时,就很容易出现企业主要需求政治关联以获得支持(Khanna&Palepu,2006)。通常情况而言,规模较大的企业,比较容易获得政府关系。此外,那些负债率较高的企业,也很有可能存在着和政府之间的关联。如果一个企业真的和政府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那么,这个企业将会在这个国家拥有更高的竞争水平,更多容易或者投资和税收优惠(Faccio,2007)。如果政府对于企业和市场的干预程度越高,企业对于政府的依赖性就会越高。这些企业将会更多地寻求政府的支持,而不是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这样的环境里,审计质量需求就大大的下降了。企业的管理层在这种情况下,大多都会想方设法搭建和政府之间的联系。此种情况下,基本上没有企业会选择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将这些节省下来的钱用作了建立和政府之间的良好关系,进而获得政府的特殊关照。因此,政府对于市场和企业的干涉越多,审计质量的需求就会越低。相应的,审计费用也就越低。而在政府干预程度低的环境中,高质量审计需求越大,审计费用越高。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2。
假设2:政府干预程度与审计费用呈负相关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2-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对样本按照以下标准进行筛选:(1)剔除金融类公司;(2)剔除同时聘请境外和境内事务所审计的公司;(3)剔除亏损企业;(4)剔除财务数据极端异常及缺失的公司。数据来源于巨潮信息网和国泰君安数据。
(二)变量定义
(1)解释变量。本文从考虑经济、政治两方面量化制度因素,借鉴《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樊纲、王小鲁、朱恒鹏,2011)中选取对应的两项指数,具体指数如下:第一,市场化水平(Market):由于“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总得分”在《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中是用来描述市场环境的指数,所以选取它作为市场化水平的量化指数。通常,该指数的分值越高,说明该地区市场化水平越高。第二,政府干预程度(Govn Inter):由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中是用来描述政府对市场影响的指数,选取它作为政府干预程度的量化指数。该指数在衡量政府干预程度时为负向指标,该指数的数值越大,政府干预程度越低。(2)控制变量。本文选取了上市公司规模、上市公司的审计复杂程度、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审计师质量及年度和行业作为控制变量,具体的变量解释如下表1。
(三)模型构建
因为解释变量之间不仅存在多重共线性,如果在一起回归,容会导致模型不具解释力,因此本文将各地区市场化水平(Market)、政府干预程度(Gov Inter)分别引入模型,构成以下两个模型,以检验不同制度环境因素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如表2所示,样本量为5023个,样本量较大,能够更好的代表总体,得出的结论更可靠。Ln Fee和Ln Assets的标准差分别约为0.627和1.206,说明不同公司的审计费用和资产都有较大不同,其最大值与最小值间距分别达到8.2和9.7。Roe平均值为0.0724表明上市公司一般都到达了证监会规定的净资产收益6%,其标准差为1.336,说明不同公司Roe差距较大,同时也存在部分Roe低于6%的公司。Recv和Inv的最小值均是0,不是因为样本中包含部分应收账款或者存货为0的上市公司,因为在筛选样本时将这部分公司剔除,而是说明部分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或者存货占其总资产的份额太小,比重约等于0。Recv和Leverage的最大值分别为0.94和0.99,说明部分公司的应收账款或者总负债过多,很可能导致资金无法周转或者资不抵债,其经营存在严重风险。由于Auditor是哑变量,所以其值最小为0,最大为1。
(二)相关性分析
如表3所示,审计费用(Ln Fee)与市场化水平(Market)、政府干预程度(Govn Inter)、总资产(Ln Asstes)、应收账款比总资产(Recv)、存货比总资产(Inv)、总负债比总资产(Leverage)和审计师质量(Auditor)都在1%的水平显著相关,仅与净资产收益率(Roe)不显著相关,说明模型有意义。同时两个解释变量市场化水平(Market)、政府干预程度(Govn Inter)的显著的相关系数为0.837,说明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所以需要放在两个方程里,各控制变量之间以及控制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显著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为0.421,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以进行多元回归。
(三)回归分析
由SPSS中Regression-Linear的线性回归,两个模型分别得出了表4至表7。得到三者的R2值:0.599、0.593。所得出的R的值表明:这两个模型都对审计费用油一个较高的解释度。此外,根据数值大小可以看出,R2的值为0.604的模型具有最好的解释度。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审计费用1%时候的其审计水平与以下两个方面存在着相关性:市场水平、政府干预。就两个模型来说,其相关系数依次均是0.036、0.036。两个系数都是正数,与建设相同。此外,模型中总资产、审计师质量、总负债比总资产这几项全都和审计费用呈现一种正相关的联系。这一情况也是符合本文设想的。然后,存货比总资产却是与审计费用之间存在一个负向相关关系。这种现象说明,在中国,当进行存货监盘的时候,大多数事务所所使用的审计程序都是监而不盘。此外,从另一个层面上,这也表明我国虽然对企业做出了明确的使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方式来进行审计公司的期末存货,但是在执行方面,这些企业都有很大的水分。就文中三个模型而言,应收账款与审计费用的关系均不显著,这表明会计电算化给审计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在进行应收账款审计时,已经无需以往的手工对账,使用电脑进行审计就可以达到目的。这一方式的改变大大的降级了此项工作对审计的影响。
*代表在1%显著相关**代表在5%显著相关
(四)稳健性检验
本文以模型(1)和模型2为基础,用Recv Inv代表应收账款与存货之和比总资产,替代应收账款比总资产(Recv)和存货比总资产(Inv)两个指标,建立模型,得出的结论与上述相同。
六、结论
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制度环境对审计费用具有显著影响。制度环境越好,市场化水平越高,政府干预程度越低,审计费用越高。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制度环境来调整审计费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审计费用间接观察制度环境的好坏。(2)应收账款比总资产与审计费用关系不显著。说明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发展,审计师在对应收账款审计时更多依靠计算机而不是依靠人工翻阅账目计算,审计时间显著下降。(3)存货比总资产(Inv)与审计费用呈显著负相关。这种现象说明,在中国,当进行存货监盘时,大多数事务所使用的审计程序都是监而不盘。此外,从另一个层面上,这也表明我国虽然对企业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使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方式来审计公司的期末存货,但是在执行方面,这些企业都有很大的水分。(4)注册会计师没有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审计风险的评判标准。同时,对于经营较好的上市公司,即净资产收益率大于零的上市公司,更加注重对外信息披露和财务报告的独立审计。
参考文献
[1]骆勤:《制度环境、审计供求与审计治理》,《会计研究》2012年第5期。
[2]李永友:《产权性质、制度环境与内部控制》,《会计研究》2012年第3期。
[3]王静:《制度环境、地方政府干预、公司治理与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管理世界》2011年第5期。
[4]Beatty.Relation between External Audit Fees,Audit Committee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nal Audit.Accounting&Finance,2003.
[5]Craewell,Fransis.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4.
[6]Doogar.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Evidence from Worldwide CEO Turnover.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1.
外汇市场干预 篇9
中国经济改革历经30余年,成就举世瞩目。而梳理中国经济改革史,“放权让利”一直是改革的核心命题。例如,从1984年到2003年,国有企业改革一直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其改革主线就是放权让利,国有企业在改革进程中逐步获得市场主体地位,并且在与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竞争中进一步激活了营商能力,在某些经济领域承担着不可或缺的经济和社会职能。只是国有企业改革早已被证明是世界级难题,中国迄今为止的国企改革是不完全的,从2003年至今的十年里,市场化进程进展缓慢,原先作为改革积极推动者的地方政府、国有企业以及与其有着利益关系的特定群体甚至成了改革的迟滞力量。中国经济格局在这十年里形成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政府在改革中强化了自己作为强势市场主体的角色,国有企业作为握有最多政策资源和要素资源的市场主体,并没有贡献出与其获益程度相对称的力量,甚至成为要素价格市场化的重大阻力,成为产生过剩的主要载体。
真实世界里的中国经济改革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即使是最强大的政府,最多也只是特定时期经济增长的推手,本身并不构成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即便是最强大的国有企业,最多也只是特定时期经济职能的承担者,本身并不能覆盖民营经济的行为边界。
没有人能够否认政府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但是在增量改革的大背景下,依靠政府主导下的投资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在困难时期乃至常态发展经济政策的不二之选,也由此造就了势力越来越强大的地方政府,进而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非合作性博弈。另一方面,以服务为施政要旨的中央有关部委,其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离“有限政府”、“服务政府”和“责任政府”的要求相距甚远。发改委等掌握着巨大资源配置权和政策投放权的部委,其行为与搭建竞争性市场体系的要求往往背道而驰。其结果,最高决策层即便有着很好的改革思路和政策执行路线图,但在具体的落实行动中往往曲高和寡,地方政府事实上可以做到集体消极不合作。地方政府负责人宁愿将眼光紧盯发改委、财政部等关键部门,来跑批文、跑政策、跑项目。政府这只理应在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大萧条等市场的非常态时期才可以伸出来的“看得见的手”,逐渐固化为干预市场的“闲不住的手”。至于握有最多要素和政策资源的国有企业,本应在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过程中逐步走出国门,追求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然而真实情况却是本就占据优势地位的国有企业还与“民”(营企业)争利。资源配置的严重扭曲不仅加剧了经济运行中的产能过剩和效率低下,进而放大了系统性经济风险。
市场本身未必能够持续提供“自发秩序”,但政府决不可以充当市场秩序的破坏者,不要试图证明自己比市场更聪明。经济改革的下一步,是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让市场真正可以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外汇市场干预 篇10
市场管理过程实际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事人接受处罚大体有五种类型:一是支持配合型。当事人承认违法,心甘情愿接受处罚。二是讨价还价型。当事人明知自己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也愿意接受处罚,但要求减轻处罚。三是强词夺理型。当事人抓住言行细节纠缠不休,希望逃避处罚。四是胡搅蛮缠型。当事人软磨不成,硬顶碰撞。五是蛮横对抗型。当事人颠倒是非出言不逊甚至暴力对抗。
一、心理干预适应的范围
对于不配合市场管理工作的,处理不当就会发生冲突,造成不好的市场与社会影响。引入心理干预方法,化解与缓和当事人违法对抗的状况,减少对抗性矛盾和冲突对抗等情况的发生。这里所说的心理干预,主要针对如下几种情形:
(一)、违法个体与管理人员的对抗。
在查处违法经营个体时,由于当事人存在侥幸心理,当市场管理人员依法对其非法经营的卷烟进行暂扣或先行登记封存时,当事人情绪往往十分激动,会百般阻挠甚至暴力对抗。
(二)、非法群体与管理人员的对抗。
管理人员在侦破假烟、走私烟网络案件时,常常会对非法生产、制造专卖品的仓库进行蹲点守候伏击,而这些生产、加工窝点往往由团伙看守、加工和运输;他们分工明确,一旦发现管理人员就四处逃窜,甚至在情急下聚众对抗。有时仗着人多势众还对管理人员谩骂、拦截,使用暴力威胁手段阻挠对抗执法。
(三)不明真相的群众与执法人员对抗。
在市场管理过程中,一些违法当事人本身就是弱势群体或者利用老、弱、病、残、孕等特定对象来“制造假象”,并以“伸张正义”为由,利用不明真相的群众进行起哄,导致正常的程序合法的市场管理工作被误解。一旦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被煽动,容易出现市场管理过程中的“斯德哥尔摩”现象,使局面陷入被动。
二、违法当事人的心理分析
违法当事人不配合市场管理甚至铤而走险、做出冒险过激行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和多样的。归纳当事人不配合甚至抗拒管理有以下几种心理:
(一)侥幸心理。
人的侥幸福心理属于意志活动的心理状态范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事人在进行违法经营活动前,已经意识到存在的风险和可能受到的处罚。但是在考量违法收益和违法成本后,产生侥幸心理,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进行违法经营活动,以求不被市场管理部门发现并取得可观的收益。但是,当违法行为被市场管理人员查处时,当事人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不仅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付出的成本也将付之东流,还可能面临相应的处罚。此时则产生另外一种侥幸心理,即企图以抗拒、阻碍管理来逃避法律制裁。上述的讨价还价型、强词夺理型、胡搅蛮缠型等违法当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侥幸心理,企图抗辩、逃脱处罚减少损失。
(二)畏罪心理。
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畏罪心理,就是“犯了罪,害怕受到制裁”。在市场管理中,一部分当事人始终存在着害怕违法行为被揭露而受到处罚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产生一方面来自对违法行为的愧疚感,更多的是来自对被处罚的恐惧。一些当事人知道自己的行为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可能受到行政处罚甚至是刑事处罚,但并不真正了解会受到何种处罚,从而产生了畏罪心理。在极端紧张的情况下因无法摆脱被抓的现实而形成的一种极端对立的态度,采取极端行为蛮横对抗。所以,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警惕,增强自我防范能力,防止因畏罪心理而产生极端行为的当事人伤害到自身。
(三)法不责众心理。
是指当事人行为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或普遍性时,即使行为含有不合法或不合理因素,法律对其也难予惩戒。在市场管理中,一些非法经营的网络案件,往往涉及多人违法。例如2011年10月浦东分局查获一起家庭式的、利用互联网络销售走私雪茄烟案件。在对一处酒吧经营点(下家)检查中,许多当事人认为人多面广,管理人员不会一一记录每个人的行为,从而产生了一种安全感,理所当然地认为混在人群中能逃避处罚。甚至对自己的行为心安理得,没有愧疚感,也不考虑后果,一味讲述自己的理由,不配合检查。另外,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借机发泄不满,以种种假象博取周围不明真相群众的同情,进而煽动和挑唆群众起哄、干扰检查现场。这种法不责众的心理会导致管理者与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激化冲突升级,带来十分恶劣的市场和社会影响。
三、市场管理中的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在市场检查中,遇到当事人不配合时,要进行观察和分析其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当事人,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把握检查的节奏和方向,化解与缓和冲突性矛盾,引导当事人向管理预期目标转变,从而取得最佳的市场管理效果。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对象,如果处理方式、用语措辞、表情语气不一样,效果截然不同。浦东新区烟草专卖分局总结和运用三种心理干预方法,不断放大心理干预优势,在市场管理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揣摩心理、掌握主动。
心理是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和。市场管理中的违法当事人,他们的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籍贯各有不同,违法原因以及具体的违法行为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面对市场检查时的表现和心理状态是不同的。我们要察言观色、揣摩心理,学会“轧苗头”;透过违法当事人的言谈举止、面部表情、衣着体貌等现象,推测当事人的内心活动以及下一步的反应。针对不同脾气性格的当事人,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脾气暴躁的,应当缓和态度,耐心教育说服,避免过度严厉激化矛盾;对爱钻“牛角尖”的,应当反复解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解答当事人的疑问和困惑;对于强词夺理、胡搅蛮缠企图逃脱处罚的,应当严肃告知其处罚理由和依据,使其清楚地认识到违法后果。
去年七、八月间,发现万祥镇一经营户出售大量外渠道卷烟,检查人员立即对其进行教育。经营者一见检查人员要登记封存卷烟就急了。他认为,卖的是真烟,也不是偷来抢来的,为什么不让卖?检查人员知道他是个老实本分的人,只是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有些固执,阻碍执法。于是耐心、细致地解释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详细告知了销售外渠道卷烟对卷烟市场的冲击和对经营户本身的危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说服其配合处罚。
可见,把握好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脾气性格,对症下药,就能真正弱化其受处罚的逆反心理。
(二)换位思考、以礼待人。
在市场检查中,有些当事人明知且承认自己违法,但就是不愿意改正,即使被处罚了多次,仍然抱着侥幸心理继续从事违法经营活动。检查人员要换位思考,寻找对方违法的根本原因。比如在梅园街道浦东大道地铁口,有一流动摊贩常年无证销售卷烟。工商、管理部门处理好几次了,但他依然屡教不改。检查人员和他交谈得知,他是因为下岗后找不到工作,希望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但因没有固定经营场所而无法申办专卖零售许可证,只能无证经营。得知这一情况后,分局主动与其所在的街道进行联系,与帮困部门共同助其租借了合适的经营场所,并办理了专卖零售许可证,既解决了辖区无证户的问题,又帮助其摆脱了困境。
换位思考的另一层含义是检查人员引导违法当事人进行换位思考。请他们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违法经营的后果及危害。如果自己作为消费者购买到假冒商品,受骗上当,是否会产生憎恶之感,对商店失去信任,从而不再购买。
在一般情况下,受处罚者对检查人员都十分抵触。因此检查人员更要注意态度,要学会以礼待人,尊重对方,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感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被尊重的需要,并且仅次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事人感受到平等和尊重,才会在激动的情绪中冷静下来,才能唤起其理性思考,弱化其抵触的心理状态。浦东新区烟草专卖分局贯彻上海市烟草专卖局的指示,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寓服务于管理”的文明执法、柔性执法形态,都是基于换位思考的认识。
以礼待人表现的是对人格的尊重,是传达一种希望得到对方理解、配合的讯息,也是履行市场检查工作的内在要求。以礼待人体现在管理语言和管理行为中。
管理语言应文明规范,表达清晰,有理有节,做到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管理行为更能起到干预对方心理的关键作用。因此,必须严格按法定程序办案,灵活机动保持冷静,重视检查实效。辩论与质询不管怎样委婉,总具有尖锐和逼人的一面,可能会引起当事人心理的阻抗。因此,辩论的火候(检查语言)和分寸便十分重要。质询时要注意对事不对人,特别是一些不配合的当事人故意激怒检查人员时,要保持镇定和冷静,想方设法降温、孤立当事人,避免冲突发生。另外,检查人员应把每次检查过程变成宣传教育、普及法律法规知识的过程,通过普法宣传、教育劝导,提高当事人及围观群众的法制意识;让存在违法倾向的人不违法、不想违法;让存在轻微违法的人不去进行更严重的违法活动。通过预期的心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真诚服务、营造氛围。
近年来,国家局以“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动”为宗旨,对加强基层检查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过去“朝南坐”的检查方法已经被严厉禁止;文明检查,真诚服务,才是检查部门和检查人员应有的态度。浦东新区烟草专卖局积极倡导“管理就是服务”的检查理念,让当事人享有正当的陈述权、申辩权,并针对他们的合法诉求和困难,设法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为其排忧解难。真诚服务,才能化解群众对市场检查部门的误解,才能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检查氛围。浦东新区烟草专卖局主动上门为身有残疾的申请人办理许可证服务,就是真诚服务的一个举措;又如,提高行政许可办事效率,缩短行政审批时间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凝聚着检查部门的诚意,处处体现出人性化管理,为依法管理奠定了基础,也起到心理干预预期在先的作用。
化解不明真相群众与检查部门对抗的有效方法就是营造和谐的检查氛围。这要求检查人员善于把握现场态势,不失时机地进行深入浅出的法律法规宣传,向围观群众讲清楚当事人违法经营的事实及其危害性和处罚依据,引导并赢得他们的支持,让当事人逃避处罚的侥幸心理彻底破灭。而和谐检查氛围的营造,离不开为经营户、消费者和居民群众服务的真诚。浦东新区烟草专卖局利用“3·15”、“6·29”、“12·4”等法制宣传日活动,采用丰富多样的宣传手段,富有特色的宣传方式,积极宣传市场检查的意义和作用,扭转大家对市场管理的错误印象。例如,深入社区为居民、企业单位讲解卷烟真伪鉴别知识和烟草专卖法律法规,鼓励消费者维权,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配合。浦东新区烟草专卖局还建立12313咨询、投诉、举报平台,对来电来信进行及时处理和反馈,获得了消费者的好评。这些真诚服务的点滴,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拉近了浦东新区烟草专卖分局与广大消费者的距离,从情感上取得了当事人和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也是心理干预在市场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浦东新区烟草专卖分局在市场管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干预方法,各类对抗性矛盾明显减少,群众满意率明显提高。
(上图为:2011年-2013年度浦东分局“对抗性事件”变化趋势图)
四、结论
【外汇市场干预】推荐阅读:
中国外汇市场05-27
外汇市场的参与者08-08
外汇市场经济信用管理08-29
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07-15
外汇培训频道:为什么选择炒外汇?05-11
外汇融资05-25
外汇期权08-09
外汇监管08-13
外汇政策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