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教学模式利弊谈

2024-08-16

两种教学模式利弊谈(精选3篇)

两种教学模式利弊谈 篇1

当今语文教坛, 用“我提问, 你回答”与“我阅读, 我表达”来涵盖阅读教学普遍采用的两种教学模式, 是非常准确、非常有代表性的。这两种教学模式并行于语文课堂教学, 而且很多的时候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它们常常让执教老师陷入选用前者, 就会远离主动学习和生成;选择后者, 又会流于无序和肤浅的困境之中。而这正说明两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势, 又存在着不足。笔者将在本文中对两种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利弊作简略的分析。

一、“我提问, 你回答”模式的流变及利弊

质疑是语文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 语文课堂教学以“我提问, 你回答”为主流模式。这种主流模式属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可谓历史悠久, 影响深远。其形成可以上溯到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赖因的五段教学法理论, 和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六环节教学理论一样, 它们都强调提问设疑这个环节。这些国外的教学理论都曾经滋养过中国的教育, 促进了我国教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尤其是教学过程理论。经过我国几代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借鉴、讨论、总结, 教育界对教学过程的性质及规律基本达成共识, 积淀成了占领我国教坛四五十年之久的五步骤教学模式, 即: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 (布置作业) 。由于提问设疑是传授新知识的起始阶段, 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主动性的重要手段, 关系到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教学过程是否有序、流畅, 因此越来越被重视, 被强化, 以至很多执教者把备课的重点放在问题的设计上, 把主要的精力都花在提问的启发性和艺术性的研究上, 课堂教学的精华被浓缩在“老师的设疑提问———学生的思考解答”环节上。甚至教师提问的启发性和艺术性成了衡量执教者教学水平高低和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教学过程终于被浓缩成“我提问, 你回答”的模式。这种模式确实有其优越性:可以及时反馈学情;可以开阔学生思路, 启发学生思维;可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 突破重点、难点;可以使教学过程有序化、规范化, “起承转合”、收放分寸, 全掌握在教师手中, 在预定的流程中, 步步相随, 丝丝入扣, 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过程, 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它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文本的深层去探讨, 进而把握文本, 避免表面化和浮光掠影。它已经注意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意识, 所以至今仍被普遍采用着。但它却有明显的不足:更多地体现着预设, 学生的积极思考、回答是由教师的“提问”牵引着, 属于努力的应对, 处于被动的思考状态, 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被忽视。个性化理解、自主表达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教学容易陷入封闭、机械和程式化的僵化境地。

二、“我阅读, 我表达”模式的形成及利弊

新课程改革以来, 新课标作为纲领性文件, 不仅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基本理念作了科学的阐释, 而且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又一个春天。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以对话教学为基本理念,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的新一轮教学改革普遍展开, 一时间, 实验性教学模式层现迭出, 各显千秋。经过三四年的选择、淘汰, 终于形成了“我阅读, 我表达”的教学模式。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 是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起点, 在学生充分阅读、走进文本的基础上, 进行没有教师提示、牵引的自主表达, 每个学生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也可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指出不理解的语段, 反驳同学、老师的观点, 甚至提出对文本、作者的质疑;然后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解决提出的问题。它完全突破了“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的框架, 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 都是自主阅读, 老师的预设理解, 只是众多言论中的“一家之言”。它与新课程改革的生成性理论、平等对话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以及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大语文教学观不谋而合。因此, 这种教学模式一经推出, 深受广大教师的追捧, 大家纷纷模仿、借鉴, 并在新课改的推动下, 很快普及开来, 占领了教坛的一席之地, 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宠儿”, 成为可以与“我提问, 你回答”模式抗衡的新生力量。

这种时代“新宠”的形成, 也不是没有历史渊源的。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就首先站出来仅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提出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通过从“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促进其成长的教学理论;第一次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超越“教师的主导地位”之上, 并形成了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理论曾风靡许多国家, 并曾传入我国。但是, 杜威理论“矫枉”而“过正”, 由于过分地强调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要求儿童事事经过实践获取知识, 几乎同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一样, 违背了学生学习的特点, 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和教材的作用, 忽视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 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因此到了30年代便很快衰落了。正如J·R·布尔内特在《杜威和美国教育》中所说:“事实告诉我们, 杜威牌的教育学, 大概不可能在学校里广泛地被使用———到现在还是如此。”随后, 20世纪60年代,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一种折中的教学理论, 他认为“在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 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他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 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发现、探索活动掌握知识。但他和杜威不同, 重视科学知识, 主张搞好中学课程设计, 编写出“既重视内容范围, 又重视结构体系”的教材, 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他强调学生的发现, 但他认为发现法“消耗时间可能太多”, 因而教师的讲授对学生来说仍然是很需要的, 主张在发现与讲述“两者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也就是说, 他仍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已注意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平衡。但由于种种原因, 他的理论也没有被教育工作者付诸实践。综上, 是否可以这样说, 他们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论研究上是超前的、正确的, 但实践上是滞后的、失败的, 并没有找到能实现他们理论的恰当的教学模式。我国教育界也一直在进行着有益的探索, 也注意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多在理论层面。直到著名的全国十杰教师李镇西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出现, 语文教坛才算真正出现了实践样板。不过, 这种教学模式也有明显的弱势:一是无序, 由于学生是自主表达, 可能一开始就谈到文章的结尾处, 也可能先谈到表现手法, 最后又谈到某一词语、句子, 使教学流程呈现无序状态, 教师难以把握。二是耗时, 学生的发言是自由的, 就要有充足的时间作为保障, 还要给出边阅读边交流的时间, 有时为了一个细小问题, 也要花上大把的时间, 很难保障高效。三是肤浅, 由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习惯于把文本信息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同化, 使课堂教学往往在浅层滑翔, 缺乏深度解读, 缺乏思维训练、智力训练。四是表达机会不均衡, 虽然交流是民主的, 发言是自由的, 但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 阅读理解能力参差不齐, 因此有一部分学生发言积极主动, 有一部分学生始终沉默不言, 时间长了容易形成发言“贵族化”状态, 一部分学生始终当听众、观众, 造成学生受到训练机会不均衡。

综上可知, 每一种教学模式的形成, 都与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相联系, 受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制约, 同时又受到教学思想、教育观念和理论的直接影响, 可以说它是教学思想和理论的具体化和操作化。而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不存在对于任何教学过程都适应的普遍性的模式, 也就是说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师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运用、调整某种教学模式, 甚至求得两种教学模式的融合, 以发挥其优势, 克服其局限, 完善语文课堂教学的功能, 是摆在广大一线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戴本博《外国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道俊《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两种教学模式利弊谈 篇2

【摘要】在政治新课程改革中,倡导新理念、教学新思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改革政治课上“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打天下”的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了一幅幅声形并茂生动形象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为促进学生确定道德自我发展目标,产生内化,形成良好的品质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要注意教师在使用时的误区,否则会出现误用、滥用的现象,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 政治教学 利弊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中学政治教学也正经历着从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教学模式,向个性化、开放式和主动式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转变。顺应这一变革,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开始广泛地运用于课堂之中。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灵活、实用的特点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特别是在大力提倡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师生的交流更加自由灵活,更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落实。

一、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结合的优点

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以其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在教学中能极大地活

跃课堂气氛,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呈现出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1、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探索知识的动力,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在政治课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是一堂课的导入形式多姿多彩、引人入胜。例如,在讲“保护环境”时,可用一张制作的课件配合教师引导来开启新课。课件内容为:树木被砍光后,光秃秃的黄土地上只有一个个树桩,一只小鸟飞来,无处安家,小鸟发出悲鸣:“我的家在哪里?”。教师用语言引导:乱砍滥伐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环境遭到破坏,小鸟无处安家。这样发展下去,人类是否也会失去家园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探讨如何共同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这样开课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远为近,既简单明了,又富有启发性,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2、贴近政治教学生活化

初中政治课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突出的特点,初中学生又有认知社会、实践社会的强烈心理需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教育规律,关键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探索、大胆实践的能力。如在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可以向学生播放我国长江流域1998年特大洪灾、2008年西南大旱灾、北京地区的沙尘暴等视频资料,然后布置学生思考: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人类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家园?我们的家乡环境怎样?你准备怎样做?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探讨和调查研究。结果一部分学生向地理老师、家长请教、调查,而更多的学生上网查阅资料,都得到了满意的答案。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3、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新课标下,初中政治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甚至争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作简要评述,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这样,通过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形象的视觉画面,既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思维变得异常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到有关“一国两制”知识点时,可以播放香港和澳门交接仪式的电视实况录像片段,雄伟壮观的场面,意气风发的驻港、驻澳部队,雄壮的国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使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伟大祖国的圣神与庄严,并在心灵深处认真体会与思考“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现实意义,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提高。

4、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政治课教学的关键,是要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平台,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网络教学更让教师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声形并茂,色彩逼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如在学习“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利益”一课时,可以把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制成专题学习讲座,让学生自由浏览、阅读,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自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刻体会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利益的爱国精神,以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还可以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四人一组,进行广泛讨论,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使自己的感知更深刻、更准确,与其他同学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又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了政治课教育。

二、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结合的缺点

尽管信息技术在初中政治课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但是也要注意教师在使用时的误区,否则会出现误用、滥用的现象,产生负面影响。

1、教师思想认识误区

目前,教师一谈到上公开课,就会想到使用多媒体。特别是评优课、示范课,少了多媒体仿佛就不上档次。这一方面说明广大教师已充分认识到了多媒体教学对课堂教学的巨大帮助,但从

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教师不顾实际情况,只是为了迎合潮流而使用多媒体,势必会落得个费力不讨好的结果。比如:有些教师所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堆积加图片;有些教师原本可以使用投影仪、小黑板完成的教学内容却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并声称自己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而这些内容只需投影仪就能够实现,这就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这无形中造成了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只要用了多媒体电脑,就是多媒体教学。这的确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有效的常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赶时髦。

有些学校,尤其是多媒体运用初步开展起来的学校,多媒体只是上公开课时才用一用,于是,为了一堂公开课,多名教师或者是全组教师费尽心思苦战多日才做出一个课件。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销声匿迹。其实,公开课可不用多媒体技术而日常教学却应该尽可能多地采用多媒体技术,关键是看哪一种方式更合适。

2、教师影响多媒体的使用效果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许多教师便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大量的声音、图像信息,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减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政治课几乎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课。而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它必须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生生互动等过程中实施并实现,这一过程是一个

动态的双边活动过程。如果盲目地依赖多媒体,只注重人机对话,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和信息反馈,那么就会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无法摆脱“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模式。

3、多媒体自身的局限性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由于课件是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一定要按课件设计来进行,学生只能循着教师固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和学习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划定了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的严密轨迹,学生只有沿着轨迹走才行。这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相矛盾的。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更为提倡一种开放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

三、政治教学中正确运用信息技术

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件、课本和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讲解,作到课件、课本、教师的有机结合。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交流过程,实现互动的纽带是双方的情感,互动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教师要把抽象、枯燥的政治概念、原理,通过由内而外整体的情感美极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情感的互动交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将抽象的道理生动化、形象化;将复杂的阐述简单化、浅显化;将烦琐的例证情景化、通俗化,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把运用现代技术教育的能力作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当在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掌握Authorwar、Powerpoint、Flash等课件制作软件,以便制作出科学合理的课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电子备课系统,并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和课件库。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多媒体教学的主体。

总之,政治课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时代性,要求其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信息技术如能够正确应用,对政治教学利大于弊,在思想政治课实施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特定的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重新调整、优化组合,使主导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拓宽,主动学习、探究的品质和信息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其协作精神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培养,最终初中政治教学必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建文: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吴伟忠:试论当前多媒体教学的几个矛盾问题[J].广东: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吴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丁永明: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5]王靖亚:关于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3期。

两种教学模式利弊谈 篇3

⊙总体构思

看电视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学生看电视利弊谈》为话题,有利于他们观点的表达,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课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做好准备,包括收集资料、组织合作等等。课堂以学生交流为主,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论辩能力;同时,教师要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给予引导,让学生文明、得体的对话交流,在论辩中学会尊重对手,尊重对方观点,为今后的人际交往打下良好基础。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课前的准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既发挥个体作用,又要注意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

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淡化教师指导的功能。教师主要在这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交流与讨论的环境,点评学生的表现,强调文明得体、尊重对方的重要性。学生的交流、讨论形式:现场采访、辩论、小品表演等。

【教学流程】(一)准备

1.教师请四位学生担任助手。

(1)确定两位同学担任辩论会主持人。

(2)主持人负责课外采访部分家长、老师和社会人士(提供录音)。(3)安排两位同学表演一段小品。2.学生的准备工作。

(1)了解一下周围人对此问题的看法,并记录整理。

(2)收集有关中学生看电视利弊的材料:电视节目的内容及栏目设置;中学生看电视的时间长短;从报刊、杂志、网上等了解专家如何评价中学生看电视的利弊。(二)导入

学生主持人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进入家家户户。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频道增多了,电视内容日趋丰富。对于看电视,同学们应该是“情有独钟”吧!在生活中,你是否曾因看电视与家长发生不愉快的摩擦,我想请一些同学谈一谈。

主持人现场采访。

(三)学生分成正反双方,展开辩论

正方:中学生看电视利大于弊。

反方:中学生看电视弊大于利。

活动安排:

1.双方推选四位同学担任辩手,其他同学助辩。2.双方主辩阐述己方观点。

3.主持人邀请双方助辩谈自己的切身感受。4.正反方展开论辩。

5.两位主持人分别概括双方的主要观点,然后提出观点:看电视应该有所选择。(1)点击电脑演示材料。

材料一: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说,在英国,患精神疾病而住院的14岁以下儿童人数已猛增50%,全国学龄儿童已有3%患了严重的抑郁症。专家认为,“电视文化”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材料二:西班牙《论坛》周刊说,成千上万的西班牙儿童是伴随着儿童电视节目成长起来的,看电视已成为西方儿童除睡眠外的最主要活动。过多观看电视造成了孩子不喜欢活动、好斗、词汇贫乏、心理不平衡、追求消费、学习成绩下降等后果。儿童对电视的依附,就像吸毒者对毒品的依赖一样,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无法摆脱。

材料三:俄罗斯《旅伴》杂志说,现在的孩子每到晚上总是急不可待地打开电视机贪婪地观看,恨不能把所有的电视节目都一口气吞下去。有些广告在电视中反复播放,使入了迷的孩子刻骨铭心,那些精炼的措词,比伟大诗人的诗句对孩子的吸引力还大。广告竟成了当代的诗歌,现在,中小学生常常摘引的是广告词,而不是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诗句。电视广告滥,孩子受害深。

材料四:在美国,有关专家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看电视过多弊大于利,使人变得被动、懒惰、不爱动脑子,成了“坐巢蜘蛛”、“沙发上的土豆”。一位专家在书中写道:“在过去30年中,由于过多地看电视,我们连如何去玩都不会了。”儿童受害就更大了。美国研究儿童发育和行为的专家说,如果一个儿童在一周内看的电视节目超过了10个小时,就会限制他(她)的思维活动范围,影响他(她)与人交流和语言能力,并且缺乏创造性,而美国目前学龄前儿童平均每人每周看电视多达30小时。(2)播放采访家长、老师和社会人士的录音。

(四)观看小品《这样看电视》,然后谈自己的看法

甲:刘兄,好久不见了!还好吗? 乙:(戴眼境)你是谁呀?我怎么看不清楚。

甲:我是„„,你不认得我吗? 乙:噢!你是张兄,你好,你好!这个月我被电视害惨了。

甲:电视,它怎么害你啊?

乙:这一段时间我迷上了电视,要嘛看武打片,要嘛看恐怖片,弄得失眠、头昏,这还不说,眼睛也近视了,戴800度的眼镜还看不清楚,走在大街上还撞了树。

甲:是吗?我可不一样,我几乎每天都看电视,可好了!我从电视上看到了许多新闻,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学了一口流利的英文,要不我讲几句给你听,怎么样?

乙:好啊!

甲:好,那我就献丑了。Hellow!Iam„„.Nicetomeetyou.乙:不错,不错!请问你能学到这么多好东西,我为什么学不到呢?

甲:你呀,你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我看你可能是没安排好时间,而且没有选择好节目,要不你按我的方法试试看吧!

乙:好,一定,一定。

(五)介绍电视节目中自己受益最多、印象最深刻的节目(或模仿或谈感受,形式不拘)

(六)教师小结:评价学生课前准备、课堂表现情况

⊙设计亮点

这节口语交际课教学设计方案,较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无论是课前的学习准备,还是课堂交流、讨论,都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交际习惯。

⊙专家点评 本教学设计通过现场采访、辩论、小品表演等教学程序,极大地丰富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内容,引起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前的资料准备,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合作、收集、交际等能力。课堂的交流、讨论、表演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思辩能力。

上一篇:城市停车下一篇:Matlab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