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美

2024-08-22

“形式”美(共12篇)

“形式”美 篇1

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实践, 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 反映了本民族绚丽多彩的语言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本文从英汉谚语这一民间文学语言的共同点、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及美学原理方面论述了其三个方面的形式美, 即简明美、形象美、均衡美。

关键词:英汉谚语,形式美,简明美,形象美,均衡美

谚语 (proverb) 是人类各种语言中共同的一种语言形式, 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谚语。它最能反映人类语言的丰富与共性, 所以称之为语言的精华。它具有语言精练、韵味隽永、朗朗上口的特点, 是民族文化宝库中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 且具有丰富多彩的语言魅力和特有的文化内涵。作为各民族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 世界各国均有自己丰富独特的谚语, 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整体而言, 虽然英语和汉语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环境, 不同的历史文化特点, 但是在谚语的形式上却有不少相同点。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总结了英汉谚语的形式美。

一、英汉谚语的简明美

谚语是劳动人民总结生产经验、社会生活知识的艺术结晶。其最基本的特点是语言简明。在各种民间文学形式中, 谚语是短小的, 但是显示了丰富的内容与内涵。正如高尔基所说, 谚语和警句总是短小的, 但他们蕴含的智慧和知识是一本书也写不完的。它常常用几句话, 甚至三个或四个字就可以总结出一条真理, 阐述生命的意义或事物的本质规律。英汉谚语句式整齐、音节匀称、选词精练, 它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 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能形象生动地体现某种深刻寓意。劳动人民在长久的社会实践中, 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不断对谚语进行加工和美化, 形成了谚语的简明美。例如:

汉语谚语:见多识广。

教学助长。

家和万事兴。

失败是成功之母。

英语谚语:Nothing for nothing. (不劳无获。)

Waste not, want not. (俭则不匮。)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Like knows like. (英雄识英雄。)

从上面的例子, 我们可以看出, 英汉谚语句式整齐、音节匀称、选词精炼, 它们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 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能形象生动地体现某种深刻寓意。英语和汉语谚语常常使用词语少、结构简单的短句将丰富的内容用浓缩、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些短小精悍、利落干脆、节奏感强的短句体现了英汉民族的语言特点,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英汉谚语的形象美

谚语是简洁的哲理诗, 同时谚语的形象也是丰富饱满的。英汉谚语能够用艺术的语言表达深刻的、丰富的思想内容。英语和汉语谚语大多是通过口头语言这种文学形式传播的。英汉谚语具有民间文学的特性, 接触他们的受众首先会联想起其所代表的来源于生活的形象性。所以说, 英汉谚语不光有哲理性, 还应该有丰富的形象性。英汉谚语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所使用的大多是比喻、夸张、对仗和拟人等) , 展现了其丰富多彩的形象美。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 英汉谚语往往可以只用一句话, 甚至几个单词描述出一个生动、准确的形象。

1. 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的修辞手法又分为明喻和暗喻。明喻就是把比喻的事物 (喻体) 和被比喻的事物 (本体) 联系起来。这种比喻的形式明显, 在英谚中, 常用的比喻词有“like”、“as”、“as……as……”等。例如:

Time tries friends, as fire tries gold. (时间考验朋友, 犹如烈火考验黄金。)

The first step is as good as half over.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汉语谚语中,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如”、“似”等。例如:

隔行如隔山。

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暗喻就是把被比喻的事物直接说成是比喻的事物。英语谚语中的暗喻不用比喻词, 常用to be的形式把本体和喻体直接联系起来。其语气有时要比明喻更强些, 因而形象更为突出。例如:

A good tongue is a good weapon. (能言善辩是一件精良的武器。)

Confidence is a plant of slow growth. (信任是一棵难长的树。)

在汉语谚语的暗喻中也常用比喻词“是”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例如:

眼是心灵的窗户。

行动是果实, 言语是叶子。

2. 夸张的修辞手法

夸张的修辞手法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 以主观的眼光和故意言过其实的表现去渲染、铺饰客观事物。夸张不同于假话。假话是要使人信以为真, 而夸张只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这些夸大其实的话能给人以启迪。例如:

A thousand years cannot repair a moment's loss of honour. (一失足成千古恨。)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人多力量大。)

汉语谚中包含夸张的有:

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宰相肚里能撑船。

3. 对仗的修辞手法

对仗的修辞手法是指把在概念、意义上相对的事物、行为、性质并列在一起, 形成强烈对照, 能使语言有力, 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因此许多英、汉谚语都是对仗句, 例如:

Mor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Short accounts make long friends. (债务还得早, 朋友做得长。)

汉语中对仗的如:

有理走遍天下, 无理寸步难行

富家一席酒, 穷人半年粮。

4. 拟人的修辞手法

拟人的修辞手法是指把没有生命的事物比拟作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人的特性、思想和活动, 其作用在于深刻地描写事物, 充分地抒发感情, 给语气增添了生动感, 并给作者留下生动有趣的真切印象。英语谚语中的拟人谚语有:

Lies have short legs. (谎言总是站不住脚的。)

Fortune knocks once at least at every man's gate. (幸运至少敲一次每个人的门。)

汉谚中的拟人谚语如:

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

大海不讥笑水滴, 高山不嘲讽小石。

三、英汉谚语的均衡美

均衡美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也是语言艺术性的要求之一。英汉谚语从形式和结构上都体现出了均衡美。美学原理告诉我们, 有两种形式的均衡美, 即对称美和非对称美。汉语谚语大多体现出了对称的均衡美, 大多数汉语谚语都运用排比句等整齐的句式, 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人带来均衡的美感。英语谚语往往只有一个或两个词, 为了使结构工整, 英语谚语往往使用复合句等句式达到结构对称和对仗工整, 这体现了其非对称均衡美。为了避免不均衡的句子结构和不明显的节奏, 英语谚语经常使用定语从句后置等句式, 使句子结构达到平衡。这些句式的使用不仅可以使语言简洁、节奏鲜明, 更能加强谚语语意的表达。例如:

汉语谚语: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难者不会, 会者不难。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立志容易, 做起艰难;志欲成事, 须经考验。

英语谚语:While there's life, there's hope.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眼不见, 心不烦。)

Live and learn. (活到老, 学到老。)

A snow year, a rich year. (瑞雪兆丰年。)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都是词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是各自语言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和文化瑰宝, 体现了各民族的语言精髓。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语言形象生动、简洁洗练、韵味无穷;思想内容深刻;再加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使他们具有鲜明的形式美。因此, 了解和掌握好英汉谚语的形式美, 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这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 有利于更生动、更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 而且能增进对语言与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 增长语言知识, 提高语言修养。

参考文献

[1]钱冠连.美学语言学[M].海天出版社, 1993.

[2]乌丙安.民间文学概论[M].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0.

[3]郁福敏.郭珊琏.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Chinese Idioms[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9.

[4]曾自立.英汉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5]程立, 程建华.英汉文化比较词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形式”美 篇2

关键词:建筑;形式美;艺术

“形式”在艺术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不论在音乐、绘画、雕塑,还是在建筑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B阿尔索著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说到:“当人类第一次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并引以自豪,并且比单纯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1],也就是说形式对建筑的审美发生着重要决定作用。建筑学中的“形式”具有自己的内涵与意义指向:一方面有着物质技术性,即包括建筑的结构,建筑的构建搭造,以及建筑的设备等所具备的形式;一方面是从观看者角度,从人们的眼睛看到延伸至人的感知行为,随后从感知产生了视觉、空间性的立体思维等,由此对于色彩、空间、交通等的形式概念产生了出来。维特鲁威在其著作《建筑十书》一书中指出,建筑即为适用、坚固的物体,是能够让人身心得以放松的地方。但是建筑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一概念里,在满足基本的居住要求后建筑师通过建筑的外观形式开始展现自己的理念。而建筑的外表与材料展现了建筑的形式,“形式”一词指的是建筑物内外造型艺术以及空间艺术的统一体,因此形式对于建筑的展现是极其重要的。建筑的形式表达出了设计者的设计观点与设计思路,并且也展示出了建筑物的风格特征,历史背景,通过表象引出内涵,这也是建筑学的核心所在。建筑美学包括许多种类,建筑形式美是建筑美学的一种,它是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而建筑美学中的形态审美,是形式美学在建筑中的主要应用。它的发展从古希腊时期的建筑学家与美术学家对于形式美的规律探讨开始,就产生了对于建筑设计的均衡与稳定,比例、尺度、对比等构图方法。

1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图案的形式美法则 篇3

图案的形式美法则是图案的构成规律和构成原理相结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主要有变化统一、对称均衡、比例权衡、节奏韵律。

1.变化统一

它是指图案中的形态的大小、长短、疏密、位置高低的对比,以及色彩深浅、冷暖的变化,均要有统一协调的关系。对比是变化的运用,调和是统一的体现。变化统一在图案设计中的造型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变化统一的矛盾存在。在图案的造型中,各种构成因素的差异和同一性的恰当组合,组成艺术作品完美的艺术效果。

任何的意识形态都需要变化的对比,它是一切艺术造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用以加强艺术的感染力。事物都是通过比较,才显现其差异和特征,在图案中变化是差异性的强调,它是求得变化的重要手段,就是将分量、形状、性质等完全相反的因素,组织在一起,相互衬托,更加鲜明地突出各自的特征。

统一是形象及其要素的同一性和类似性的显现和强调,它是构成形、色、量和画面各个部分的组合。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强调统一性质部分的共同性和他们的内在联系,缩小差异性或使差异性有主有从,彼此和谐,相互联系,产生同一性。其二是不同因素的恰当组合,层次分明,赋之以秩序,其作法常常是一些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另一方面运用调和的手法,使他们之间在交叉穿插中取得“多样统一”的整体效果。

总之,在图案中,只要有两个以上的因素存在,就会存在谁主谁次的问题。在设计变化统一中,他们不能同等对待,而是要有主有次地对待,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使一方居于统辖的地位,做到既变化又统一。以色彩为例:红色和绿色是两个对比很强的色调,他们是相互争艳的互补色,为了适应人们在视觉和审美方面的习惯,达到既变化又统一即对比调和的艺术效果,一般以红色为主,绿色则作为配置,或者以绿色为主,红色作为配置。“万绿丛中一点红”说的就是这种现象,“万绿”不是一大块绿,而是与形象结合的一组绿色,造成统辖画面全局的作用,“一点红”则是画面的经典部分,称为视觉的焦点,从而达到变化统一的完美效果。

在设计中变化统一如何改变,要受到目的和功能的制约,要因时因地,灵活掌握。

2.对称均衡

它是图案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对称是以中心轴为准,在上下或左右同形同量,我们称为对称。对称可以产生安定与统一的感觉,自然界到处都可以发现对称的因素,对称是一种常见的规律,对称的构图具有庄重、整齐的美感。

均衡在画面中是一种视觉因素的稳定,它“异形异量”,人们可以从形的大小、色彩、位置、质感等方面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它符合人们心理上的要求,人们往往在心理上要达到一种力的均衡,画面中的各种因素的组合以不失调、不失去重心为原则,均衡的画面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取得,如在图案中可以通过动物、人物等的变化来实现。

对称往往使人产生拘束,呆板的感觉。均衡也容易使人感到平淡,在具体应用时可以在稳定中求得变化,求得视觉上的表现力。对称是均衡的发展和变化,适当改变结构就能使均衡变为对称,

3.比例权衡

权衡是指物体重心是否稳定。物体的造型权衡位置不同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它的偏下给人以稳定之感,偏上或左右给人以不安定的感觉。比例是指物体与物体部分、形象与形象的部分之间的长短、高低关系。世界上的万物都有自己的比例关系,符合人们的心理和审美的要求,在图案变化中往往要根据这种要求去做,最理想的比例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创造的黄金分割比例,如:书籍杂志的设计、报刊、招贴的设计等。合理的权衡与比例是视觉与心理审美要求的重要手段,在运用中要以人为中心。

4.节奏韵律

它的特点是使图案形象和设计要素有强烈的秩序,效果优美,运动感强。节奏是音乐术语,韵律是诗词术语。“同声相应为之韵”同形反复是图案节奏的基础,图案的节奏是通过形象及其要素的有秩序的反复和刻意安排而形成大小比例、疏密间隔、长短高低、虚实间隔等变化来实现的。图案的节奏,实质就是空间形象的反复与变化,引起人们的视线在时间上有秩序的运动。同形反复在人们视觉形成知觉记忆,会造成节奏性美感。

图案的韵律就是有变化的反复,它是构成图案韵律的基础和条件。它要求有组织有变化的相互交替。它是形象及其要素在节奏基础上的完美组合。和音乐的韵律一样,是一定内容和思想感情在节奏中的体现,即在图案的节奏中,赋之形象及其要素的秩序变化,通过线、形、色的聚散、转换更替、交错重叠、逐层渐变、回旋反转等纵向复合,从而体现一定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图案的韵律就是体现作者的主观意向。

节奏和韵律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衬托,相互依赖。节奏是韵律的基础,是条理性、重复性、连续性的图案表现形式。韵律是节奏基础上的个性体现,是一种有秩序的变化,有变化的完美重复,是节奏的艺术深化。没有节奏就没有韵律,而节奏又包含着一定的韵律因素。节奏和韵律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图案的形式美法则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不能孤立看待,虽然它们会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新,但已成为图案作品和设计构思的理论依据,是长期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依据,在图案设计中无处不存在,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并指导实践,但不能代替实践,不是懂得理论就行,要掌握它们还需要通过反复实践和运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们,只有通过实践苦心钻研,才会有所领悟,运用自如。

绘画的形式美解析 篇4

形式是指构成事物诸要素的结构和显现方式。“形”即称“原形”,包括原始形、自然形;“式”指“法式”、“法则”。“形”是自然的,“式”是人为的。“形式”是指将自然形态经过人为加工而成为一种新的美的形式。作为内容存在方式的形式,它是尚在绘画家头脑中的反映形式、精神形式。事物的外在形式具有独立审美价值,而形式美则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内形式与外形式好比建筑物的结构与造型,建筑物的内部结构根据设计要求,可采用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这是它的内形式;建筑物的外观造型、细部装饰、门窗柱及色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这是它的外形式。事物的外形式美,总是诱发人们去欣赏它。形式美具有抽象性,因而具有某种朦胧的审美意味。原始图案,如鱼、蛙、虫等,经历了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的转变过程,人们从图案上点线面的组合关系及几何纹样的变化中很难看出有什么明确的社会内容,获得的仅是审美意味。现代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用“有意味的形式”来解释图案的形式美是有一定道理的。实际上这种抽象的图案是人类在实践中积淀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以至逐步脱离了原来的内容而形成的。

什么是形式美?广义地说,它是客观事物外观形式的美,狭义地说,它是大量具体美的形式提炼、概括出来那种抽象形式所具有的美。它是相对独立的外部形式诸因素的美,即点线面、色彩、空间、构图、质材等形式因素的组合构成的绘画作品的形式之美。

内容与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形式受内容支配,但反过来又影响内容的表现。一切美的内容必须由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定的形式美也不能脱离内容而存在。就是抽象的形式美,也要通过人的生理机能引起人的情感活动。绘画作品的美应是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并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不同作品在内容与形式关系上往往有不同的侧重,再现型艺术偏重内容;表现型艺术偏重形式;抽象艺术的形式就是它的内容,内容凝结在形式上。蒙德里安的抽象作品《构图》仅以线条和色块组成,把形式———结构推向极端,追求的是抽象的形式。

艺术强调个性和特色,否则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欣赏,但是并不等于说它就没有共同的规律可寻,更不能说勿须知道艺术的共同规律,相反,对于艺术共性的了解,会有助于对具体的艺术个性的认识。我们知道,艺术是以审美为特征而发挥其功能的,作为造型艺术,它所表现的线条、形体、色彩、材质等,在时间、空间上的搭配、排列、组合,怎样才是美的,同样有着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因为都是表现在形式上,所以称作“形式美”。形式美有种种法则,概括说明如下:

一、多样与统一

多样与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是各种艺术门类共同遵循的形式法则。所谓“多样”是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部分在形式上的区别与差异性;所谓“统一”则是指各个部分在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某种关联、呼应和衬托的关系。只有多样变化,没有整齐统一,就会显得纷繁散乱;如果只有整齐统一,没有多样变化,就会显得呆板、单调。多样统一包括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统一,另一种是多种非对立因素互相联系的统一。无论是对立还是调和,都要有变化,在变化中见出多样统一的美。多样统一体现出事物内在的和谐关系,使艺术形式既具有本质上的整体性,又表现出鲜明的独特性,从而更充分地表现艺术的内容。

二、比例与尺度

比例是指事物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数量关系,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尺度内得到适宜的比例。比例之美,也是在尺度中产生的,尺度就是标准、规范,其中包含了体现事物本质特征的美的规律。人本身的尺度,是衡量其他物体比例美感的因素。在《芬奇论绘画》一书中达·芬奇认为:“美感应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之上。”事物形式要素之间的匀称和比例,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总结抽象出来的。古代画论中所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讲了山水画中山、树、马、人的大致比例。古埃及的金字塔已经有严格的比例关系,胡夫金字塔的周长除以二倍塔高等于3.1416,与圆周率巧合,著名的“黄金分割率”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他们发现了这一比例的美学价值。古希腊的帕底农神庙,是黄金分割最典型的代表作品,神庙从外形到东西南北各面,柱式、门窗、石阶、三角额墙全部按黄金分割来造型。

安格尔的油画《泉》中的女人体从肚脐到脚底的高度与全身高度的比为0.618,同样符合黄金分割。人体美一直是西方造型艺术的重要表现内容,历代艺术大师对人体比例进行了研究与计算,得出身长与头部的比例为7:1至8:1。比例不是僵死的东西,艺术家往往通过改变比例来创造特殊的审美效果,安格尔的《土耳其宫女》“正是这拉长的腰身造成的柔美,能立即抓住观众。”这即是对人体比例进行改变,取得美的例子。

三、对称与平衡

对称又称“对等”,是事物中相同或相似形式因素之间相称的组合关系所构成的绝对平衡,是平衡法则的特殊形式。对称分为中心对称、轴对称和平面对称3种类型。自然界中植物的叶、大部分动物及人都具有对称形体。事物的对称形式,会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对称、均衡的布局,能产生庄重、严肃、宏伟、朴素等艺术效果,例如西方宗教建筑和中国古代皇宫布局多用对称形式显示其稳定及宏伟规模,装饰图案中对称的运用更是比比皆是。

绘画中找不到严格的对称结构,一般只能做到大致对称,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在构图上属大致对称。美国文艺心理学家朴孚研究过一千幅名画,发现每幅名画都含有“不对称中的对称”、“不平衡中的平衡”,即是“代替平衡”的原则。人物画中体积偏左,则人的注意力偏右,风景画中体积倾右者,远景往往偏左,以求左右两方平衡稳定。平衡又称“均衡”,在造型艺术中指同一艺术作品画面上不同部分和因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空间关系。平衡分为对称平衡、重力平衡和运动平衡。中国画某处常盖一印章,除了标出作者外,也起平衡构图的作用。建筑往往采取对称形式,对称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衡,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有些不对称的建筑,也同样遵循平衡的原则,如莫斯科的瓦西里·布拉仁教堂,其建筑群的9座塔楼上蒜头或宝顶的大小、色彩和装饰各不相同,但8座塔楼都围绕中央主塔,形成了众星拱北斗的结构,仍然没有背离平衡的原则。

四、对比与和谐

对比是质与量互相差异甚大的两个要素产生强烈对照的现象,是强化视觉刺激的有效手段,包括形式对比与内容对比。形式对比是指体积大小、色彩浓淡、光线强弱、空间虚实、线条曲直、形态动静等的对比;内容对比如善与恶、崇高与卑劣、爱与恨、痛苦与欢乐的对比。对比是创造艺术美的重要手段,其特征是使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呼应关系,显示和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加强某种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法国画家达维特的油画《马拉之死》表现的是雅各宾党领袖之一的马拉被反革命分子科尔冀刺死于浴盆之中的场面,画面下半部分是死于浴盆中的马拉,与上半部分黑暗的墙壁形成实与虚,明与暗的对比,突出了马拉的形象。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通过耶稣与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顿晚餐时的富于戏剧场面,对耶稣及叛徒犹大等的心理刻画表现出善与恶的对比。

和谐是指审美对象各组成部分之间处于矛盾统一之中,相互协调,多样统一的一种状态。美学史上最早提出和谐概念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用数的和谐解释宇宙。和谐作为优美的属性之一使人能在柔和宁静的心境中获得审美享受。西方古典主义的油画十分讲求和谐美,如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提香的《花神》、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都是和谐美的典型例子。

对比与和谐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艺术作品中既有对比又不和谐,对比中求和谐,和谐中又产生对比,在对比和谐中加强美的感受。

五、节奏与旋律

节奏是客观事物运动的重要属性,是一种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方式。节奏存在于客观现实生活之中,火车的车轮声,人的呼吸,昼夜的交替都具有一定的节奏;人的心理情感活动会引起生理节奏的变化;艺术作品中的节奏具体体现在线条、色彩、形体、音响等因素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能引起欣赏者的生理感受,进而引起心理情感活动。

人的视觉也有一定的节奏感受。在视觉艺术中,节奏主要通过线条的流动、色块的形体、光影明暗等因素反复重叠来体现。静态艺术是一种引申意义的节奏,绘画中透视的远近、色彩的进退、比例的大小、线条的曲直都构成了视觉上的节奏。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纤夫》是众多的人物并列由右后向左前移动的横构图,画面人物分3组,形成由高到低,由低到高交替错落,人物上方外轮廓出现的起伏线产生的节奏感十分强烈。我国书法艺术在黑与白、字距与行距,起笔、行笔与收笔之间产生一定的节奏,特别是狂草中线条的粗细、长短、急速及疏密构成强烈的节奏感。建筑门、窗、柱的反复交替,其节奏、韵律与音乐很相似。

韵律是一种协和美的格律,“韵”是一种美的音色,“律”是规律,它要求这种美的音韵在严格的旋律中进行。例如一条美的弧线,它的每一阶段的形态要美,这种美又是在一定规律中发展。线的弯曲度、起伏转折及前后要有呼应,伸展要自然,要有韵律感(秩序与协调的美)。形象的反复、连缀、排列、对称、转换、均衡等,几乎都有严格的音节和韵律,是一种非常优美的形式。

六、反复与连续

所谓“反复”就是以同一条件继续不断地连续下去,或是将一个图形变换位置后再出现一次或多次,配列两个以上的同一要素或是对象,就成为反复。有时富于变化的“反复”也显现“律动”的效果。在同一要素反复出现的时候,正如心脏跳动一样,会形成运动的感觉。单位形反复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如果能保持单位形基本或部分的特征,即原来单位形生发出来的形与原形存在着一种亲缘的相似关系,这种关系容易取得统一的秩序。反复大都用于装饰之中,它可以造成节奏运动感,给侧面带来活力。因此设计常采用变化对象的反复表现,以求得更高的表现效果。

连续是由一个纹样(单元)或两三个纹样(单元)向一定方向发展,运用纹样的反复节奏获得美的韵律。连续包括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二方连续是单元纹样向左右或上下发展,它具有反复的节奏性和二方的限制性,二方连续包括散点式、垂直式、水平式、倾斜式、波状式等。四方连续是由一种纹样或多种纹样组合,同时向四方发展,反复连续构成。它有点缀式、连续式或点缀连续交错的形式,具有纹样的连续性、四方的衔接性的特点。其连续形式有3种,即是纹样与纹样的连续,组织骨骼的连续和纹样位置更换的连续。由于连续衔接使构图紧凑,因此加强了纹样的变化,并为机器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七、统觉与错觉

人的视觉是视网膜的映象传送到大脑后的反馈。当4个单元纹样拼合在一起时,常常会形成一个新的视觉中心,这种视象称为统觉。如建筑物室内天顶图案的组合,铺地的地砖图案组合,形成了无数新的视觉中心,其视觉效应产生更加丰富的内容,构成了具有节奏、韵律的形式美。当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还可以获得另一感官才能获得的感受,如听到一个人的声音,就好像见到那个人的形态,由此产生通感。通感把声音变成视觉形象,统觉和通感是审美视觉的再创造。

错觉是人的知识判断与所观察的形态在现实特征中具有矛盾的错觉经验,是视觉对象受到外来各种现象干扰,对原有物象产生错误的判断。如通过两条平行线加上数条斜线,会造成这两条平行线不平行的错觉。两个同样大小的白色、黑色的圆形,由于错视现象在视觉上产生白色圆形更大的感觉。凝视黑色与白色强烈对比形状时,会在两线条的交叉部分出现微小的灰色点子,形成视觉“残象”。若将错觉的不利因素转化为艺术造型的有利因素时,错觉就成了美学研究的对象。雕刻家利用错觉变象来处理人物的比例,广告装潢设计常利用错觉来达到运动的刺激。错觉可以丰富构思的浪漫色彩,加强形态的动感因素,在矫正错觉中艺术形象得到美的夸张,使不利的视觉因素成为艺术的特色。探讨形式美的法则,几乎是艺术学科的课题,要旨在于灵活体会,灵活运用。形式美是绘画的美学基础,形式美是艺术性的外在体现。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对美的形式法则的认识将不断深化。

摘要:当你接触任何一件事物在判断它的存在价值时,合乎逻辑的内容和美的形式必然同时迎面而来,向你询问是否合乎你持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审美追求,然而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造形设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却可发现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从人类社会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它的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美的形式法则。

关键词:绘画的形式,解析

参考文献

[1]《李可染画论》李可染、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7月

[2]《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3]《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华书局,1980年8月

浅谈中国建筑的形式美 篇5

摘要:本文简单阐述了建筑形式美的基本概念,介绍了建筑形式美的传统法则,在总结我国建筑上的一些乱像基础上分析我国建筑热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中国建筑;形式美

我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曾指出:“欣赏长江大桥、高速飞机或火车,就并不只是形式美的观赏,而是能从其感到社会目的性,感受到社会劳动成果,社会巨大前进的内容,即前进的社会目的性成了对象和规律性的形式,成了真的形式”。建筑是一种艺术美,它是建筑师在熟练地掌握线条、形体等艺术形象,也就是说通过一些建筑艺术语言,如空间组合、体型比例、尺度、质感,色调、韵律以及某些象征手法等来体现了一种造型的美,从而形成美好的艺术形象,造成一定的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共鸣。

1、建筑的本质

我国土地上的建筑是先人们留在历史长河中的痕迹,是留给我们去缅怀去凭吊的历史印记。这些建筑通过展示它完美的造型和独特的风格,不仅告诉人们它是积淀的沧桑历史,还是社会的浓缩,更是代表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一个好的建筑作品包含了多种信息,让人欣赏,让人玩味。建筑是可以被解释和被理解的。

然而什么是建筑呢?绘画可以通过颜色和线条表现形象,音乐可以通过音阶和旋律表现形象,而建筑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可供使用的空间。建筑空间的形式,即建筑的外观是建筑给人的最直观印象。建筑空间以实体所展现的形和线来表现它的形象,还通过各种实际的材料表现出它们不同的色彩和质感,所以,有人称建筑为“立体的画”。因此,本质上来讲,建筑并不等于缺乏诗情画意的“房屋”,也不仅仅是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简单场所,建筑既是人所创造的物质实体,又是人所创造的具有深刻内涵与博大智慧的精神实体。正是其精神实体的概念这种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双重含义,才构成了建筑这一概念的完整内容。

2、建筑的形式美

2.1、形式美的内涵

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是艺术领域中形式因素本身对于人的精神所产生的某种感染力,如果它其中的某些视觉形式要素(如线条、造型、色彩等等)显示出的规律和结构与人内心的潜在机制相应和时,便获得了欣赏的喜悦与满足,我们就说它的形式是美的。

它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其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也叫形式美法则。

2.2、传统形式美的法则

传统建筑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理性的和谐美与秩序美,形式美的法则主要包括:统一、主次、均衡、比例、节奏与韵律等范畴,这些也成为传统设计教学空间造型及审美表现方面的基本原则,传统建筑与室内设计基本遵循此法则。

1)统一。将各种不同的形体要素集放为一体,使之相互协调,在差异中寻求一致性和彼此之间的融合,达到整体统一的审美效果。2)主次。在建筑的各个集合要素中表现主要部分与次要部分的关系。区别对待各个组成部分,表现主与从、重点与一般、核心与外围的差异。

3)均衡。表现空间形态视觉上的平衡感,体现出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形态重量感上的相互制约关系,使构图产生稳定、均衡的视觉效果。4)比例。表现空间形体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关系,使各部分尺度关系相瓦协调,比例关系配合得当有序,具有相互配合的秩序性。5)节奏与韵律。空间结构与形体的组合产生规律性的重复和变化,制造出优雅和谐的空间形态的规律性的起伏节奏变化和富有美感的律动效果。

2.3、当代建筑形式美的一些突破

建筑技术提高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进步的,建筑艺术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现阶段人们已慢慢进入了信息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世界交流不断频繁和深入,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看到,建筑师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手中有了相比以前更多的法宝和利器,也就有了更多更自由的空间去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而传统的形式美法则和审美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新的空间审美和表现的要求,也不能很好的表现当代社会的发展水平,所以建筑师和设计师们对形式美进行了探索和突破:1)拼贴。突破和谐与统一的审美范型,将风格样式不相统一形体结构、家具、陈设等集合在一个空间中,制造出非和谐与不一的空间形态与效果,予人丰富、杂乱或极端多样化等感觉。

2)无序。很多设计师刻意制造复杂、不规则的无序之感。3)残缺。很多设计师在室内空间环境中表现不完整的残缺感觉及“残缺美学”。4)扭曲。一些设计师表现建筑及室内环境的扭曲状态及“扭曲之美”。5)倾斜。一些设计师突破传统构图的均衡或平衡原则,制造倾向的不均衡、非平衡的空间构图。6)断裂破碎。断裂破碎的空间体量关系、自由变异的空间形态成为当代新的空间语奇的模式。7)反射。8)虚幻。很多当代建筑表现出不确定的虚幻之美。

3、中国在建筑形式美探索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建筑技术和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建筑的功能不仅在于使用功能这个根本功能上,人们在追求能良好的使用空间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追求建筑的美感,并通过比例、尺度、对比、均衡、韵律、重复、层次等体现的基本设计原则来达到良好建筑形象美观。

在我国的建筑史上有许多世界建筑奇迹,如北京的故宫,万里长城和布达拉宫等等,也有许多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建筑,如客家的围屋,苏州园林,北京的四合院,四川的吊脚楼等等,而人民群众就是建造这些伟大奇迹的建筑师,正是他们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反观中国现代的建筑,越来越失去了自己,当时建国家大剧院的争论正是这一状况的典型体现。我国现在很多大型的建筑大多都是外国人设计的,中国的建筑师往往无缘参与其中。由此可见现在我国的建筑前景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

3.1、中国建筑慢慢在失去自己的特色

改革开放30多年了,我国各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当然也包括了建筑方面,但是我们在引进外国先进建筑技术的同时,思路出现了偏移,很多建筑师忘本了,一味的在崇洋媚外,把自己很多宝贵的东西忘记了。现在中国的很多城市的建筑都是千篇一律的,没有了地方特色,都是一样的建筑格式。

3.2、忘记了建筑的受众是人们

现在我国的很多建筑都在盲目的追求新追求异,有时甚至忘记了建筑的根本功能,建筑的受众是我们的人们,如果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新异,就会把受众置之度外,完全不考虑人们的审美观,把建筑建成一个空壳子,失去了建筑的意义。

3.3、忽略了文化在建筑中的地位

我们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的时候却不能全部照搬,而是要用西方好的文化来丰富我们自己的文化。建筑文化也一样,我们也不能大量的抄袭西方,而是要在我们建筑特色的基础上融入西方的先进技术,这样才能保留自己优秀的文化。建筑的灵魂体现在文化上,如果在建筑上完全抛弃自己的文化而照搬别人的文化,就会变得洋不洋土不土的,失去自己城市和建筑的风貌,完全没有美感可言。

参考文献

浅析服装色彩形式美构成 篇6

关键词:服装,构成,KENZO

美国色彩研究领域有一种理论叫“7秒钟色彩”,就是一个人对一种商品或事物的认识,可以在7秒钟之内以色彩的形式留在人们的印象里。国外相关机构的研究表明:一种产品能进入消费者的视野并瞬间留下印象需要的时间是0.67秒,第一印象占购买决定因素的60%,而这60%是由色彩带来的。这也充分解释了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到市场购买服装时都是先挑选衣服的颜色。

因色彩在消费者选择过程中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故其在消费者的选择视觉语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种冲击力能唤起各种情绪,甚至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如鲜艳的橙色、红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明丽的,引人注目,极易令人兴奋,而蓝色恰恰相反,它是所有色彩里最含蓄的,是理性的象征,给人宁静、纯洁透明的感觉。因此,在服装设计构架中由色彩所传达的视觉美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更何况现代人对于服装的选择早已不仅仅是为了遮寒蔽体,时尚美观才是新一代年轻人追逐的重点,因此服装色彩组合搭配所传达出的视觉美感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形式是内容的外部表现”,这与一个人的气质是由内通过谈吐、行为举止向外表现出来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说明内容重要性的同时也充分表明了形式是表达美不可或缺的桥梁。“美的形式是由形式符号点、线、面所构成”。在数学上我们曾经学过,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当然面动成体这里就不加考虑,这也就是强调了点是构成线的要素,线是构成面的要素,即由局部到整体,只有充分合理的配置好组成整体的局部要素才能创造出完美的整体效果。而构成色彩形式美的主要因素有色彩的节奏、色彩的平衡、色彩的比列关系等,因此本文主要从构成色彩形式美的节奏、平衡、比例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讨论研究。

1.色彩节奏是服装色彩形式美的基础

说到节奏,大多数人会联想到音乐,是的,节奏一词来源于音乐,不同的秩序和规律就形成了不同的听觉感受,并由此带给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如沉重的、欢快的、急速的或平缓的等等。故能表达丰富美感含义的节奏这一词汇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艺术创作中。色彩节奏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其按照色彩一定的理论依据将流行趋势和审美标准有计划、有目的并有秩序的变动,以求得三者的协调统一。具体来说,构成色彩的方面有色相、纯度、明度、冷暖、面积、位置、形状等。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在排列、组合形成色彩节奏时都发挥着自身的张力。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只有按照一定的规则处理才能达到整齐划一有秩序的效果,而将色彩有组织、有系统的依照美的规律,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才达到最和谐的视觉效果。所以说色彩节奏是服装色彩形式美的基础。色彩统一与变化的色彩秩序关系,充分体现了其色彩属性和色彩组成因素,不同的节奏和律动可以通过不同秩序的色彩组织来表现。色彩的节奏一般有两种形式有规律节奏和偶发性节奏。

1.1有规律节奏

有规律节奏即通过色彩的点、线、面等单位形态的有规律的出现,体现秩序美感。有规律节奏通常包括渐变节奏和重复节奏两种形式。其中,渐变节奏性能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视觉形象。依据绘画透视的原理,绘画中的对象会产生一种近大远小的现象,如由道路两边的电线杆、树木等可以延伸到远方的事物,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包含渐变的形式特点。

而服装色彩的这种渐变与方向、大小的渐变有着相似的原理。将构成色彩的这些因素如色相、明度、纯度、冷暖、形状、面积、位置等按照某种定向规律作循序推进系列变动。如色块状可由小至大或着由大至小渐变,色彩上可以由浅至深或者由深到浅渐变。如图1-1所示是著名的高田贤三品牌下新一代的设计师Humberto Leon和Carol Lim在2012年推出的草绿色系列服装,很明显可以看出该系列就是运用渐变节奏对色彩的明度进行了处理,使得视觉效果不那么跳跃,而是具有层次感,从而使得服装起伏柔和优美而抒情。第二种是重复节奏,重复节奏主要包含连续反复节奏和交替反复节奏两种。前者是指同一种要素色彩进行连续几次的反复,而后者指色彩要素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面,如方向、位置、色调以及质感发生着交替变化,其变化可以在明暗程度相同的情形下通过不同的色形状来调节,也可以在形状、面积大小都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以明暗不同来变化。如图1-2所示,是KENZO在2007秋冬发布会上展示的服装,此服装就是对色彩采用连续反复节奏让紫红色重复的出现,同时设计师使用了格纹、圆点作为主要的图案装饰,让服装散发出摩登又典雅的味道。而图1-3的服装上部分是运用了青绿色和黑色在方向和位置上进行重复出现,下半部分是对色调和质感上进行交替变化。我们不难发现用有规律节奏方法处理色彩,可以使得服装活泼而多变,效果可强可弱。

1.2偶发性节奏

偶发性节奏是由多种简单重复性节奏组成,如图1-4所示是KENZO在2005春夏发布会上系列服装,正如大多数人所知道的KENZO一直以色彩新颖闻名,而近两年玩的是疯狂,与众不同的款式加上鲜艳的花卉色彩,但其鲜艳的色彩在运动中的急缓、强弱、行止以及起伏等环节会受到一定规律的约束。色彩运动感很强是该品牌服装的特点,同时其服装层次感及其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因此使得该系列服装具有不寻常的味道。

2.色彩视觉心理平衡是服装色彩形式美的根本

“艺术家之所以追求平衡,乃是因为平衡本身是人所需要的东西”。服装的这种色彩的平衡主要指的是人的视觉心理平衡,当人一眼看到服装时,首先会被服装的色彩所吸引,从而引起一系列心理的感受,当服装色彩通过设计师的调和后达到视觉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和谐美,这也是色彩视觉平衡是服装色彩形式美的根本所在。然而平衡并非平等,更多的意义指的是均衡,主要是由于色彩的阴暗、轻重、色度强弱、色彩面积大小比例、位置排列方式等因素而造成的,是影响服饰整体均衡感的基本因素,在具体的服装色彩设计中,只有当色彩的冷暖、色彩的轻重、色彩的膨胀与收缩、色彩的前进与后退、色彩的艳丽与素雅以及色彩的明与暗适当变化其面积位置关系时,才能达到色彩视觉心理平衡的效果。色彩视觉心理平衡一般有三种形式:色彩对称、色彩均衡和色彩不均衡。

nlc202309020043

2.1色彩对称

对称是一种绝对的平衡,色彩对称是色彩平衡的最稳定形态。对称作为一种形态美学构成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譬如各种植物的花叶和动物的皮毛色大多呈对称形式,对称形式在视觉上给人一种自然、安定、平静、稳重等感觉。通常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放射对称、回旋对称等。如图2-1所示,运用了色彩左右对称平衡,给人安稳的视觉感受。

2.2色彩均衡

色彩均衡是一种非对称形式,虽没有对称形式带给我们安定的视觉感受,但均衡作为形式美的另一构成形式,给人传达出的是活泼、自由、生动、丰富的感受。要使色彩达到均衡的效果,就必须理解色调的概念以及一些配色技巧。色调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主色彩,人们的感情意识和性格通常会由主色彩传递出来,如忧虑的冷色、热情开心的暖色等。如图2-2,该服装主要运用了白色、浅蓝色、翠绿色、枚红色、大红色、淡黄色等色调,在绿色调与红色调之间采用标准色的队列中相邻近的黄色调做配合。从该服装色彩运用上可以看出在画面的局部应使用少量小块的对比色以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并且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蓝色和红色对比色相感鲜明,各色相互排斥,两色相表现出既活泼又旺盛的特点,这一特色可以在服装配色搭配环节中通过处理主色与次色的关系,以求达到服装配色中各色组的调和;同时通过色相间秩序排列的方式,也可以达到服装色彩统一和谐的效果。如图2—3所示,该服装款式简单,主色彩只有深蓝色和米白色,根据黄金分割率和色彩的轻重感来分配两色的面积大小,从而使服装的整体达到视觉心理平衡的效果。

2.3色彩不均衡

分析了这么多关于色彩均衡案例我们也不得不谈及一下色彩的不均衡,不均衡是指不能达到均衡的色彩布局形式,称之为色彩的不均衡。在对称轴的上下或者左右显示色彩的大小、冷暖、轻重、强弱存在显著的差异。而这种色彩不均衡往往表现出视觉和心里的不稳定性。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由于色彩的不均衡不能达到他们的视觉心理平衡,从而认为不均衡是不美的,而对于那些身处在这个标新立异的大时代环境下的多数年轻人来说,由于不均衡有时新和极具有运动感的特点,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特别是在均衡服饰色彩关系随处充斥着的环境下,不均衡作为一种新的均衡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称为“不均衡美”。

3.色彩的比例关系是服装色彩形式美的关键

“创造色彩美,从美的形式看,各种关系最重要的就是比例关系”。色彩的比例关系直接影响着服装的整体的表达,因此服装整体的色彩的比例也就成为了影响服装整体视觉效果的关键因素。色彩比例包含色彩的搭配组合设计中色彩比率、比较、相对的关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色彩本身调和程度与自身对比的比例关系;二是组合式色彩设计中,其局部与局域、整体与局部的数量关系以及色彩面积、位置、长度顺序等因素与色彩排列的比例关系。而这些都是影响色彩整体风格和美感的关键因素。

3.1色彩与面积

色彩是通过一定的面积、形状和位置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通常人们是根据面积的大小、形状方向与轮廓、色彩的分布等因素来认识一块颜色的。而其中色彩的面积大小直接关系到色彩意向的传达,如图3-1和图3-2所示,它们只运用了黑白两种色彩,但由于两图黑白色彩的面积大小不同,给人传达的视觉感受自然就大相径庭,譬如图3-1黑色只在画面中占约15%时,那么它可能只起到点缀的作用,如图3-2时当黑色面积占到整体90%时,那给人的感觉会大不相同。要想服装的整体色彩比例达到视觉上的平衡还应注意色彩的同化效应和色彩的膨胀与收缩,由于色彩的同化效应,因此在并置的两色或者多色的组合设计时,若是想得到鲜艳明亮的色感,就尽可能的采用较大的面积进行设计。色彩的膨胀与收缩是指由于暗色和冷色有收缩感,亮色暖色有膨胀感,因此设计师在配色设计时,若想要达到色彩的平衡,暗色和冷色的面色就要适当大些,亮色和暖色面积就应该适当小些。

3.2色彩与形状

形状是色彩存在的形象之一,所以某种颜色的存在一定伴随着某种形,接着被我们所感受。而对比着的色彩会因形状的变化而受其影响,只有当色彩和形状协调搭配组合时才能创造出整体和谐的视觉效果。如图3-3所示,圆形给人一种轻快、圆滑、极富流动的感觉,同时它也象征着不停运动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精神,同暖色调给我们的心理感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要寻求同色相适应的形的话,总而言之,在一般情况下,其色彩与现状的表现力具有相同的功效,相辅相成。

3.3色彩与位置

一个成熟的服装作品中,很少出现一种色调占据较大的比例,都是多种色调比例面积的相互搭配,比如红色占了40%、黄色占了30%,或者还有其它色调也占用了大面积,故在之一情形,其主色调不单单包含一种颜色。若两种相同结构和色调的服装,我们随意改变其中一件服装的色调的位置,其两种服装的视觉效果将截然不同。当然要想作品的视觉效果平衡完美,具有视觉冲击力自然离不开数学上的“黄金分割率”,即简约比数为1:1.618,在实际服装设计应用中常将各色彩比例控制为2:3、3:5或5:8等比例,以求得服装整体的平衡、和谐、美观的效果。如图3-4所示,黑白色面积达到黄金分割比例,视觉上也会达到和谐平衡的效果,显得知性、经典、时尚。

对色彩和相关面积、形状、位置等因素关系的分析,无非是希望能合理地把握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由色彩搭配产生出来的混合色能够自然而又融洽地显现在各种色调,即前面讲述的达到色彩的视觉心理平衡,从而更加完美地展示服装整体视觉美感。同时可以看出合理色彩比例是达到色彩均衡的重要方法途径。

陶瓷艺术中的形式美 篇7

陶瓷设计艺术家在设计陶瓷造型的时, 应知道点、线、面, 还有形体在造型形体中被广泛运用在其中, 点可以成线, 线可以成面, 面可以成体, 而体又可以体现空间感, 我们应当在点, 线, 面和体这几种基本元素中创造出特属于陶瓷的线条美, 结构美, 设计出具有视觉美感, 又符合时代特色, 能被人们当代审美所接受的艺术品。

一、陶瓷造型美的规律

我们研究的陶瓷艺术, 研究陶瓷造型美的规律。首先要立足于当今广大消费者的需要, 优美高雅的造型对于欣赏者来说是易得的, 是显而易见的, 只要符合一定品味就可以了, 但是对于艺术的创作者而言, 却要煞费苦心。在陶瓷的艺术世界里, 点线面这些构成要素是陶瓷的的视觉美有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研究总结了各国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有意识地将点, 线, 面, 形体作为一种装饰语言, 充分用来表现作品所需。点线面的存在性质是各不相同的, 利用好它们各自的性质和在作品中的存在形式, 就能带给我们更高层次的视觉感受。陶瓷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形式美规律。构图指陶艺的整体外形, 形成作品的整体结构, 整体和局部的结构处理使内容得到恰当的表现, 都要互相配合, 达到多样变化中的统一, 即局部与整体配合得当。

均衡感, 陶瓷不是绘画, 没有纸张的平衡作用, 因此陶瓷艺术品的均衡感就尤其重要, 均衡就是要在视觉上达到一种稳定的效果, 通过确定作品的中心位置, 确定其姿势, 整体造型的方向, 色彩的轻重和深浅变化, 来达到均衡效果。

二、形式美中点、线、面、体的运用

点、线、面、体在陶瓷设计的形式美能够使此件艺术品达到一个新的视觉美的高度, 在设计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点在空间中起着表面位置, 具有引导, 突出的性格;线在空间起着连贯的作用;面又有平面和曲面之分, 面是二维空间的性质;体是三维的空间概念,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体也将体现出不同的视觉形体。可以说点, 线, 面在组合的时候给陶瓷艺术赋予了一种新的工艺手法和技巧, 让它们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变化形式。

我们来讨论一下各种点线面在陶瓷艺术中的表现形式:

点、线、面是人类艺术家在创造作品时必不可少的工具, 水平线能有效地增强陶瓷的平衡感, 譬如广泛运用的黄金分割线;垂直线在陶瓷设计上能确定一种从下往上的视觉感受, 表现出作品的雄伟气势和稳定感, 而曲线, 弧线在作品创作时更是必不可少, 它具有灵活性, 能突破作品的沉寂呆闷, 牵引人们的视线, 体现作品的曲线美感。

诚然, 线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因为线独有的灵动性能带动作品的灵性, 关于这一点人类已经探索了数千年, 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三、陶瓷中形式美的法则

在进行陶瓷艺术创作中, 应该恰当地遵循一定的构成艺术的发展规律和形式美法则, 紧跟时代的步伐, 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 有创新精神的的作品。在说到形式美的法则时, 就必须考虑到作品构成的构图、比例、色彩、造型等等。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马家窑文化, 龙山文化等其他遗址出土的陶器, 瓷器中, 造型构成, 形式美法则均体现在上面。线条的性质就能为我们带来许多创作的灵感, 它能牵引人的注意力, 在线条的运用上面, 我们可以采用粗细, 长短不一来达到形体的灵动感, 曲线感;在色彩运用上面, 我们可以采用浓淡不一, 渐变, 重复, 使之产生对比, 增加其趣味性;在立体构成学里, 我们可以利用泥塑的多边形, 在作品的立构时时就改变其重心位置, 使其凸显新鲜感。

陶瓷的整体造型和局部造型所占尺寸的对比, 称为比例。我们常常说起黄金分割比例, 在陶瓷作品中也不外乎如是, 追求比例的完美即是自私追求作品本身整体感的完美, 在陶瓷艺术设计中, 体量与体量的组合的比例十分重要, 其次是有形体本身的体量的比例, 还有形体上的装饰面体与非装饰面体比例等。

中国的陶瓷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涤, 证明了美的事物来自于生活, 又要投放到生活中去, 这就要求陶瓷作品的设计要有时代特征。今天, 生产技术的发展, 艺术品趋于成批的出品模式中, 因此, 整齐一致有助于设计者, 生产者将这些实用型的又带有美观性的器皿投入到生产中去。统一性:概括地说, 即实用功能性与设计美学的糅合, 陶瓷艺术设计变化是多方面的, 造型体量的大小, 线条的长短, 包括开合的大小。有一句说的很好: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也是如此。这都要求设计者要做到神形兼顾, 大胆地表现自我的想法以及对艺术本身的理解, 注重“人”与“情”的表现, 为陶瓷艺术的设计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四、结语

新时代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对美的事物的要求也随着水涨船高, 形式美的规律在陶瓷艺术中的被广泛的设计运用, 使其形象表现得更充分、更鲜明、更美好。将形式美和陶瓷艺术相融合, 和具象思维相结合, 才能拥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我们想要深入研究陶瓷造型形式美的规律, 就应该到美的根源中去, 在生活和实践中发现美的踪迹, 为陶瓷的形式美奠定其坚实的基础, 使陶瓷的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创造出符合社会需求和美的追求的陶瓷作品, 使中国的陶瓷艺术之路走的更加扎实长远。

摘要:陶瓷在人类的实践下演变成为一门艺术, 经过几千年的变革与发展, 陶瓷形成了特有的风格, 即装饰中带有实用性, 实用中带有装饰性。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 器形优美, 反映出人类早期的设计理念, 表现体现出极高的美学价值, 即使经历了历史的尘埃, 却依然具有非凡的魅力。大汶口文化彩陶缽、孙家寨舞蹈彩陶缽, 其身上绘制的黑红几何抽象图像纹, 人物舞蹈连续图案纹, 均体现了美的原则, 设计的立体构成和形式美法则。陶瓷艺术本身与形式美是整体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的构成关系直接影响艺术设计的效果。本文对陶瓷艺术中的形式美的解读入手, 深入分析形式美。

关键词:陶瓷,装饰,形式美,艺术性

参考文献

[1]李正安编著.陶瓷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03.

沔阳雕花剪纸的形式美探析 篇8

一、造型生动之美

通过大量总结沔阳雕花剪纸的构图规律与造型特点, 笔者认为造型生动是沔阳雕花剪纸形式美的特点之一。

首先, 剪纸是平面造型艺术, 讲究点、线、面的合理应用, 沔阳雕花剪纸在造型时对点、线、面的把握成熟而精准。

“点”看似简单, 在沔阳雕花剪纸中的使用却颇有学问。与绘画一样, 剪纸艺人们为了状写不同的物象或物象的不同部位, 常变换“点”的形态, 衍生出各式各类、花样迭出之“点”。在沔阳传统花样中, “点”有大点、有小点, 有镂空点、有留实点, 有呈圆形的点, 亦有椭圆形的点。然而, 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饱满、规范、匀称、秀美。

如何用线是形成某个具体剪纸风格的重要方面。与“点”相比, 沔阳花样中“线”的种类更多, 粗看有直线、弧线、折线等, 细看更是有悬链线、玫瑰线、蔓叶线、箕舌线、水波线、涡纹线等多种形态的线, 有的婀娜多姿, 有旋转、飘逸之韵, 有的奔涌向前, 有舒展、流畅之感。沔阳雕花艺人吸收国画手法, 用线条的粗细、正斜、圆曲等不同形态表现多种美感, 将线条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如用粗线表现刚健、浑厚之感, 用细线展现柔弱、纤秀之姿;用水平线表达远近、延伸之态, 用垂线制造上升、下沉之势;用曲、斜、弧线展示仙女着丝袍、衣袂飘飘之情景;用放射线雕琢花蕊、花心, 以向心、辐射之力为刺绣、纺花做引导;用涡线表达旋转、运动, 用浪线体现涌动、活脱;还常用弧线表现人物忸怩、活动之态等。

剪纸在设计画面时必须要考虑造型的大小及与背景的衬托关系, 哪部分应是实的面, 哪部分该是虚的面, 哪部分应是几个点与其相呼应, 哪些该是几条线与主体相连接, 都是剪纸艺人要着重考虑的。并且要注意同一面上线的粗细对比、刚柔对比, 以及面的大小对比、方圆对比等应用。沔阳雕花剪纸的点、线、面配合恰当, 常有抑扬顿挫之节奏、疏密聚散之变化, 点与线皆如一溪灵动的音乐在铺开、展平, 抑或在叠层、突起的面上轻轻流泻, 轻重与舒缓, 皆得当、有韵味。杨正发老人的《仙女散花》即是巧用点、线、面元素设计、雕刻的一幅飘逸雅致之景。

其次, 沔阳雕花剪纸纹样题材较为广泛, 有花草、鸟兽、龙凤、虫鱼、文字、八仙等, 其中最为沔阳民间艺人喜爱的便是花、鸟和文字, 造型时基本都会参考运用花鸟画的结构和书法的形式。

沔阳雕花剪纸中花饰纹样最是传统和经典, 梅花、荷花、菊花、牡丹等花型均有涉及。对“花”的刻画, 根据角度不同可分为平面和立体两种类型, 在传统沔阳花样子中, 对各类花的刻画均为平面、多为俯视, 然后采用写意的手法进行处理, 便形成了典雅秀丽、千姿百态的花样子。而在后来的现代剪纸作品中, 对花的刻画均改为侧视, 造型力求写实, 以精细、复杂为佳。

出现在沔阳雕花剪纸作品中的珍禽异兽较为繁多, 有喜鹊、燕子、孔雀、白鹤, 想象中的龙凤、麒麟及家畜家禽等。但在各类动物纹样中, 最为常见的还是鸟饰纹样, 小鸟们望、闻、啼、蹬等各式动作一应俱全、均有剪制, 且动作形态刻画得相当到位。谢些先生的《鸟语花香图》, 一套八式, 每幅都刻画得灵活、生动, 展现了喜鹊、燕子、啄木鸟等不同鸟儿在繁茂花间的神态、动作。

汉字与民间剪纸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 聪明的民间剪纸艺人们探寻和发明了汉字与民间剪纸的融合艺术, 生产出了富有寓意、别具一格、充满文化气息的造型方法, 或是在剪纸作品中嵌入汉字祈福语, 或是剪字作品中适型套入各式剪纸纹样, 这种用文字来寄托美好愿景、表达理想和追求的造型方法深受沔阳人民的喜爱。

最后, 沔阳雕花剪纸在造型上汲取了装饰画的简化、夸张、变形等特点。

沔阳雕花剪纸在造型时注重简化, 大胆求简舍繁, 只从轮廓上表现物象特征, 对部分标志性细节进行刻画, 而不拘泥于表现客观事物的现实性, 注重造型的简练和对细节的刻画, 剪纸形象既概括、简约, 又清晰、生动、传神。

对物象造型进行夸张是沔阳雕花剪纸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工具与材料都比较简单的情况下, 就不再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方法, 而是运用想象, 有意味地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进行夸张, 体现姿态、动作, 突出对象形体的动态和情感, 甚至把不同情节、场面和时空的事物组织在一起, 构造全新的新形象。

与简化、夸张相同, 沔阳雕花剪纸艺人还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物象进行嫁接变化, 造就一些适合某种特定轮廓的纹样, 构成适合图案。适合纹样外形完整, 内部结构与外形巧妙结合, 例如以花卉的藤蔓、花茎等线条为脉络或框架形成构图, 通常既美观好看, 又能很好地切合于鞋头、鞋边、档枕、涎兜、帐帘等实物之上, 将实用性与装饰性完美统一起来, 变形而不失原形。

二、构图精巧之美

沔阳雕花剪纸的构图, 多根据图案形式美规律作对称、连续、均衡、平远等处理, 常借用绘画中的透视、平面设计中形的互借等方法, 基本遵循“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原则。

对称是剪纸艺术中一种比较传统的构图方法。讲究对称, 可以让构图工整、严谨, 看起来平衡、饱满。采用折叠的剪纸方法, 能在不失美观的同时剪刻起来快速高效, 常有事半功倍之效果, 沔阳雕花剪纸很多都沿用了这一经典而传统的构图方式。

连续是在剪纸中以一个单位纹样重复排列, 形成无限循环、连续不断的图案。连续构图一般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两种形式。除了连续之外, 沔阳雕花剪纸也会用到其它与此类似的规律性排列, 如马佑谱先生的《八面来喜》呈中心对称, 八个喜字连续不断, 各个圈层都融入了连续排列的手法, 十分精美。

在沔阳雕花艺人的剪纸作品中, 我们可能会看到植物的根茎在花瓶里摇摆, 游鱼在水缸里戏水, 人物侧面头像却有两只眼睛, 母猪肚中活跃着一窝猪崽等, 这是因为沔阳雕花剪纸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散点透视”“移动透视”的表现手法, 使所剪物象具有立体美感和远近空间美感。

在一个内容较为丰富的画面中只有一个单形的情况非常少见, 大部分由两个或多个单形组合复合而成。在沔阳雕花剪纸中, 我们会看到一些“邻近形适应邻近形”的现象, 也称“形与形的互借”, 即利用形与形的相互适应而创造出新的形。它通过“互渗”的原理, 让形与形之间形成相切、相交或是相含的关系, 用幻想性适形造型的方法融合出新的形象来, 如人物及动物的组合、动物与器皿的组合等, 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天然、有机的秩序, 空间因势利导, 自动调节, 使画面在一定的秩序中得到充分的自由。沔阳雕花剪纸中常见的以花套花、以花包花, 以叶套花、花中有果、果中有花等便是如此, “形与形的互借”为沔阳光彩照人的雕花剪纸又增添了一大特色。

“破工”俗称插刀、开片, 最初的“破工”只是线脚或针法标记, 用在花样子上标示针线走向和颜色过渡区域, 纹样与纹样之间留有很细的连缀线也可避免花样散架, 后来渐渐地演化为沔阳雕花剪纸中一种独特的雕刻技法。“破工”用得好, 能以锯齿纹、狗牙纹、圆点纹、阴纹等对人物的须发和服装、动物的禽羽和纹饰、植物的花瓣、毛须和茎叶, 昆虫的翅膀等进行美化。

剪纸构图之美还体现在线的特殊结构上。沔阳雕花剪纸多采取镂空的剪刻方法, 这就要求形成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 形成阴纹的剪纸则线线相断, 如果把一部分本该相互连接的线条剪断了, 剩下部分就会散乱, 使整张剪纸显得支离破碎。所以镂空手法的运用要恰到好处, 从整体入眼、大处着手, 阴阳结合, 最终形成“千雕不断、万剪不落”的技艺和效果。

三、色彩明快之美

沔阳雕花剪纸对色彩的选择绝不马虎, 不论是质朴的白色, 还是艳丽的金色都表达出沔阳雕花剪纸艺人对色彩美学的独到价值观。沔阳雕花剪纸在用纸的颜色和套染的颜色上种类较多, 都具有鲜亮明快的特色。

首先, 沔阳雕花剪纸常取材于普通宣纸, 多呈素雅的乳白色。乳白是一种纯净、亲和之色。当乳白色的雕花剪纸被用作实用型的“花样子”时, 显得洁净、自然、大方;被当作丧葬冥器, 用于祭祀事宜之时, 则给人肃穆、庄重之感。沔阳雕花剪纸还取材于金箔纸, 俗称锡纸, 多呈银白之色。银白给人雅致、高贵之感。总地来说, 白色是沔阳雕花剪纸的传统本色。

其次,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是集欢乐、吉庆、幸福、喜悦于一身的象征性色彩, 是具有强烈审美情感的色彩。沔阳雕花剪纸沿袭了传统审美的根本要求, 大红色的剪纸作品受到广泛欢迎。以大红为主的沔阳单色剪纸虚实对比强烈, 极大地增强了视觉效果。色彩在剪纸艺术中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美感的直观体现, 也是审美情绪和情感的刺激物, 同时具有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

另外就制作方法来说, 沔阳雕花剪纸其实是一门品种十分丰富的民间艺术。由于使用技法的不同, 沔阳产生了大量衬色、套色、拼色、染色、填色剪纸作品, 因此综观沔阳雕花剪纸所用的颜色, 可谓丰富多彩, 如大红、桃红、橙色、黄色、绿色、紫色、褐色、黑色等。各色剪纸组合在一起, 五彩缤纷, 鲜亮醒目, 甚至呈现出了富丽堂皇的效果。有的剪纸艺人用金箔纸刻制出主体图案后, 再衬以各色彩纸, 使色彩对比强烈, 极富装饰效果。

四、结语

本文以沔阳雕花剪纸的形式特征作为研究对象, 从造型特点、构图方式、色彩运用等方面对沔阳雕花剪纸的形式美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但笔者想强调两个观点:一是沔阳雕花剪纸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特征的艺术形式, 它其实诞生于沔阳的民间沃土, 离不开沔阳风土人情的滋养, 每一幅作品所反映的都是沔阳人的生活和思考, 我们在欣赏沔阳雕花剪纸形式美的同时应该更多思考沔阳风土和文化对它的孕育, 尝试探寻作品背后的文化缘由和深层意蕴。二是单就形式而言, 沔阳雕花剪纸也与其它各地的民间剪纸有许多共通之处, 要想全面、清晰地研究沔阳雕花剪纸, 我们有必要将其与全国其它各地的剪纸艺术的形式特征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才能准确地找出沔阳民间剪纸的真正特色。

参考文献

[1]王隽, 武身龙.沔阳雕花剪纸[M].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1.

[2]仙桃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沔阳县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3]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湖北民间美术探源[M].湖北美术出版社, 1987.

文字编排中的形式美 篇9

关键词:文字,编排,形式,美感

一、文字编排的意义与目的

国外将编排叫做“Layout”, 就是指在进行视觉、广告、编辑、印刷等美术设计时, 怎样将文字、图形、图案、标识等平面造型的构成要素, 给予视觉的整理与配置, 使其成为具有最大诉求效果的构成技术。编排是把设计中的各种视觉要素按照形式美的要求, 科学合理地安排、组织, 以传达的主体思想为依据。

对于文字编排而言, 以强化视觉效果、吸引视线为目标;以瞬间观察记忆为目的;比例的调和、层次动态分明, 加强文字美感, 强调形式美法则;集中视觉焦点, 方便观者阅读。

二、文字编排的基本常识及形式

文字只有在拥有5个及其以上的字符时才具有排列上的变化, 也才具备编排的意义。文字编排从狭义上讲, 指字间距、行间距和视觉流程等问题;从广义上看, 多是研究字体之间的搭配协调、构成格调、版式留白, 强调构图形成的形式美感等。

1. 整齐式编排

将每行文字的头尾相齐, 使之成为一个工整、规矩的面。这是编排中常见的形式, 其特征是严谨、稳重、整体感强。

2. 左齐式编排

采用只对齐左边的文字排列方式, 比较适合英文字母的编排。使整个编排显得活泼而且富有现代气息。

3. 中间对位式编排

左右文字都不能对齐, 但呈现对称状, 在变化中具有统一感, 是均衡、对称形式美的具体应用。这种形式适用于文字较少的设计。

4. 右齐式编排

采用只对齐右边的排列方式, 和左对齐刚刚相反。它也适合英文字母的编排。

三、文字编排中体现的形式美

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

形式美的法则在编排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在编排中正确地运用这些法则, 能够使设计的版面效果引人注目、生动、简洁、典型, 有利于提高文字编排的艺术效果。研究和不断突破形式法则则会为设计编排带来新的形式, 使其独具格调和个性。

1. 对比

对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相互排斥、对立。将它运用于文字编排中, 能有效地避免构成上的死板、平庸, 从而在视觉上取悦于人, 并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 对称与均衡

在编排时, 一般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表现手法, 它们都以中轴线为依据, 编排稳重、大方。若稍显呆板, 可利用均衡去调节、弥补, 从而达到对称中的不对称, 使画面活泼起来。

3. 律动

原本是指音乐中的韵律和节奏。在文字编排中可以理解为文字在弧线上的组合排列, 能使文字编排生动、活泼, 同时给人以韵律美的享受。

4. 塑形

塑形是编排的一种特异效果, 常用于字之间的编排组合, 根据文字含义, 把字形编排成与内容一致的图形。例如20世纪90年代“永久”牌自行车的标志, 利用“永久”两个字变形为自行车的形象, 常常会让人记忆犹新。

5. 夸张、联想

编排上的夸张、联想, 目的是根据字面含义延伸, 表达出的内容能使观者在心理感受上对形象事物产生共鸣, 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卢影.平面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周绍馨.中国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现代绘画中的形式美 篇10

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构成方式, 关系到艺术的技巧、手法, 并且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20世纪初形式主义美学的异军突起, 对现代派绘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式主义美学是一种强调美在线条、形体、色彩、声音、文字等组合关系中或艺术作品结构中的美学观, 与美学中强调在于模仿或逼真再现自然物体之形态的自然主义相对立”。以现代抽象派画家为例, 蒙德里安指出, 对于现代艺术家来说, 美的体验是一种宇宙的、普遍性的体验, 而抽象艺术的形式正是通过对宇宙关系的重新构造而将“普遍性要素”呈现出来。他的作品《几个圆形, 323号》, 透明的圆形色块, 在黑色的夜空中, 宁静地互相擦肩飘过, 而背景中富有律动感的线条, 在白色圆形周围环绕, 为画面增强了韵律美感。画面通过对大小不等的圆形进行重叠、有疏密的秩序排列, 使画面保持着一种剧烈的节奏感。

当然, 形式主义美学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从古希腊毕达哥拉学派试图从几何关系中找到美到康德明确指出:“所有美的艺术中, 最本质的东西无疑是形式”。20世纪以来, 英国批评家弗莱认为, 形式是绘画最本质的东西, 由线条和色彩的排列构成的形式, 把秩序和多样性融为一体, 使人产生出一种独特的愉快。贝尔也强调“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的一个不以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永恒的美的特征, 可以为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观赏者所识别和喜爱。

现代派绘画在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都进行了革命, 艺术家打破了传统形式模式的束缚, 以独特的主观创造对惯有的形式秩序进行怀疑和否定, 推陈出新, 完满形式的自由自在, 构建出与常见的视觉图式不同的绘画形式, 展现出新、奇、美、趣的艺术魅力。如, 现代派绘画大师保罗.塞尚, 他将绘画的平面性与幻觉的空间感极好的结合, 作品具有协调而有力的美。他曾说, “画家作画, 至于他是一只苹果还是一张面孔, 对于画家那是一种凭借, 为的是一场线与色的演出, 别无其他。”他重视画面的形式结构, 其作品《圣维克多山》中, 他以朴实有序的笔触, 表现出物象的细微色差, 他将眼前散乱的视像, 用无数的笔触, 敏感而理性地放置在画面上, 成为厚重而富于肌理变化的色块。笔触的种种走势、排列、连接、转换和交织, 构成了空间, 也产生结构, 形成对比和谐的秩序。面对这幅画, 我们可感到色块、笔触、线条等抽象的视觉要素, 从客观景物的图像中漂浮出来, 在画中形成一种新的现实。而这种“新现实”的意味, 正是塞尚绘画艺术的核心。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作品《舞蹈》, 画家利用平面造型图式和平涂的方法表现画面内容, 越过空间、透视、明暗等造型因素, 倾向简约明快的平面化处理, 旋动着的女人在画面中不断的旋转反复, 使画面产生了条理美和秩序美, 画面的色彩充满了装饰性的意味, 使作品获得了抒情性和装饰性的形式美感, 也给人以现代视觉感受。我们再来看一下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的很多作品都运用这种形式以迎合大众美学的趣味, 沃霍尔的作品《玛丽·梦露》, 体现了重复的特点与魅力, 重复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再现, 在这里它存在着一定的思想内容和精神价值, 同时在感官上能给人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老子有言:“有无相生, 难易想成, 长短相行, 高下相倾”形式与内容是彼此共生, 相互融合的。形式是一种理想化的, 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构, 它是文化建构的前提。里德在《今日美术》中提到:“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一种意志的表现, 一种欲望的满足……他在线条中得到了节奏, 在色彩中得到了和谐, 在形式中得到了完整。”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构成方式, 它和艺术家具体的、特定的审美意识合而无迹, 才使艺术品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现代绘画中的形式美也为我们当代艺术带来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形式, 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步和创新, 让绘画创作显示出自由自在的生命力, 呈现异彩纷呈的繁荣。

摘要:现代派绘画在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都进行了革命, 艺术家打破了传统形式模式的束缚, 以独特的主观创造对惯有的形式秩序进行怀疑和否定, 推陈出新, 完满形式的自由自在, 构建出与常见的视觉图式不同的绘画形式, 展现出新、奇、美、趣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现代绘画,艺术形式,形式美学

参考文献

[1].鲍诗度《西方现代派美术》,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3:1-2.

[2].陈辉《装饰图形中的点、线、面与黑、白、灰.装饰》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3

浅析彩陶纹样的形式美法则 篇11

关键词:彩陶纹样;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J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43-01

纹样的本质在于其审美意义,亦即装饰意义。纹样早期为功能基础和符号系统,随着人们生活需要的提高,其审美意义逐渐占主导地位。虽然纹饰的风格可分为写实与抽象两种,但其装饰的共同特征则是形式美。彩陶的造型既符合实用要求,又符合审美要求,彩陶纹样与造型完美地结合起来,与其造型相得益彰的各具不同个性和文化内涵的彩陶图形纹饰,是我国工艺美术和传统雕塑极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彩陶的纹饰虽然简单,往往只是抽象的幾何纹,如弧线、直线、三角纹、水纹、旋涡纹、锯齿纹等,或者是一些简单的点、线、面的组合,但这些抽象的符号经过统一、变化、对称、均衡、连续、粗细、疏密、反复等艺术手法的处理,给人以余味无穷的秩序美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装饰意味。

彩陶纹样在每一种文化类型的各个时期都有一些母题,又在不同器型上呈现出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在彩陶图案中体现出不同的形式法则。长期的制陶生产和艺术实践,不断地丰富了彩陶的绘制技艺,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在彩陶图案中恰当地运用形式法则,为研究图案的形式法则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一、对比与调和

(一)对比

对比是图案形式法则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没有对比就没有冲突,也就没有活跃而丰富的艺术效果。彩陶图案中大量运用了对比手法,通常用等量形的对比和不等量形的对比两种形式。等量形的两种对立造型元素的对比,如等量的阴阳纹能使互相对立的图案花纹互相映衬,使艺术形象显得更加鲜明。而这种对比形式又能使得对立在图案构成中相互制约以达到和谐,所以对立中体现着统一。不等量形的两种对立造型元素的对比,常以次要花纹来突出主要花纹,能起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作用。在彩陶图案中常用的对比手法有动与静、曲与直、疏与密、繁与简等。

其一,动与静的对比。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瓶、壶常以平行线作间隔,其中填以波纹、旋纹或涡纹等动感强的花纹。大溪文化彩陶也常在平行线中绘纽索纹等有较强动势的花纹。这些动的花纹常作主题花纹,而静态的平行线纹是次要花纹,平行线纹在图案中间隔出现,既衬托了动态强的主题花纹,又起到呼应和联系的作用,使图案动中有静、繁而不乱。

其二,疏与密的对比。这种对比形式又分为密中显疏和疏中显密两大类。密中显疏是半山类型彩陶图案常用的装饰手法。半山类型彩陶花纹以繁密为特色,但并不令人感到沉闷。处理手法是常在旋纹疏朗的旋心圆中饰以花纹,周围繁密的花纹对旋心纹中的花纹起到烘托作用。马家窑类型彩陶盆内的图案也多用这种手法,盆内周边的花纹一般较繁密,主题花纹则饰于疏朗的中心圆中,显得很突出。马家窑类型的一件彩陶壶,壶身通体绘平行线纹,而壶颈通绘黑色,这种大起大落的疏密对比,初看平淡,但细看却平中见奇。而半坡类型和辛店文化的彩陶则常在疏朗的陶底上显出主题花纹,这是疏中显密的装饰手法。

(二)调和

调和即和谐。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和谐之美不仅符合客观规律,人们还可以利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改变它、创造它。几何形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它被抽取了具体内容,因而和谐特征就显得非常突出,以至于每条线都牵动着一个和谐与否的关系。彩陶在色块的应用上注重色块面积的对等以减少弱对比,特别是图与底的协调关系。如青海民和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瓶,其基本纹样是由直线、弧线、弧三角、圆点所构成的旋纹为主,平行线为辅的图案,多层纹饰叠垒补充、繁而不乱,图与底所表现的线条粗细得当、均匀和谐。

二、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彩陶纹样的基本组合形式,能产生平衡稳定的视觉效果,具有更强的装饰性。从美学方面来讲,这种纹饰发展的现象是原始先民在绘制纹饰的艺术审美上学会了概括和取舍,纹饰较之以前更为精简概括,抽象成由三角、直线、弧线、圆点等组合成的几何形写意图形,并成为世代相传的形式美法则之一。秦安大地湾出土的平底曲腹彩陶盆,饰黑彩,沿边一周为黑彩边,口沿饰弧三角纹;腹部饰一周成横向排列的六组图案,每组由三角纹、垂弧、凸弧构成类似花 瓣的纹饰,图案规整有序,风格别致,为典型的对称组合形式。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壶,彩陶造型美观,图案具有华丽精美的艺术风格,多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图案,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纹、神人纹为主。花纹一般饰于器物上腹,多为组合形式。从视觉效果上说,这种既有对称又有平衡感的图案平视给人以二方连续的美感,俯视给人以团花对称的美感和动感。

三、节奏与韵律

彩陶纹饰富于变化的图形,其节奏感、韵律感等审美特性表现得极其强烈、充分。对于艺术品而言,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表达形式,表现作品的节奏和韵律都是作者追求的目标。从审美角度分析,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人们生理的自然节奏,反映到人们的心理上就会感到和谐、愉快,从而产生美感。原始彩陶抽象的纹饰图形通过对点、线、面等造型要素的处理,使其富有规律性,形成强烈的轻重缓急变化,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感,形成与音乐相似的审美特性。这种富于节奏、韵律变化的构成形式,虽然不是再现具体的事物,却传达着平静、激烈、欢快等多样的情调。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饰图形由五个舞蹈小人构成,五个小人似手拉手跳舞,给人强烈的动感。纹饰通过对这五个小人有规律的重复排列,形成强烈的空间节奏感,表达出一种活泼、自由、明快、跳跃不定的情绪。

马家窑类型彩陶的旋纹以大旋心统带小旋心。节奏和韵律对于一切原始民族而言都具有真正巨大的意义。原始彩陶图形纹饰中所体现出的鲜明节奏美感和韵律美感,成为其所具有音乐艺术审美特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其艺术形式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不同的旋律、节奏使原始彩陶图形纹饰艺术具有不同音色,产生了不同的审美特性。这样一种既单纯又丰富、既抽象又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装饰纹饰和圆浑质朴的彩陶造型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略论广播综合节目的形式美 篇12

关键词:广播综合节目,选题策划,编排主持,组合串联

广播新闻, 顾名思义, 是利用电台广播这一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新闻作品。因此, 广播新闻的写作必然要受到两个规律的制约, 其一是新闻写作的普遍规律, 其二是广播媒介的传播规律。[1]从广播产生、发展的历史角度来说, 广播节目起初是单一的, 新闻、专题、评论、文艺等各种形式相对独立, 产生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只是广播宣传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 各种广播节目形式才开始尝试着进行组合, 这才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综合节目。

由于广播综合节目综合了新闻、专题、评论、文艺等各个节目的优势, 所以宣传效果更加显著。在广播新闻宣传的战场上, 如果把新闻比作轻武器、专题和评论比作重武器、文艺比作特种武器的话, 综合节目则是多兵种武器合成作战, 其威力比任何一种武器都要强大。还由于综合节目摆脱了单个节目给人带来的单一、凝重、呆板等感觉, 形式灵活多样, 张弛有度, 亦庄亦谐, 熔新闻性、教育性、欣赏性、知识性为一炉, 主题突出, 形式优美, 因此受到听众朋友的由衷喜爱。

广播综合节目也叫板块节目, 时间一般由30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 内容由若干个不同的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一般由“新闻信息板块”、“专访专稿板块”、“评论言论板块”、“文艺节目板块”等组成, 中间还可以穿插一些内容相对单一的小板块。板块的多与少、长与短是根据节目具体内容而设置的, 既可以多也可以少, 既可以长也可以短。虽然每个板块自身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 但通过有机地组合后, 就会给人一种赏心悦“耳”的感觉, 它不仅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思想上的教育, 还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

广播综合节目所说的“有机组合”, “机”就是指节目的主题。主题是贯穿节目各个板块的一根红线。没有这根红线的贯穿, 不管节目的表面多么热闹, 也只是一堆散沙, 形不成节目的综合优势, 就注定不会成功。广播综合节目的形式美表现在多方面,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精心选题、策划, 寻找最佳题材

一般的广播新闻或广播专稿选题比较单纯, 篇幅也比较简短。但综合节目的选题就不同了, 因为它要调动广播宣传的多种手段去表达、去发掘, 所以节目的主题一定要厚重, 要和广大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各地广播电台宣传工作的实践证明, 广播综合节目的主题大多是根据舆论宣传工作的需要, 紧紧抓住社会某个阶段、某个方面的热点、难点、焦点、广大人民群众都比较关注的问题, 通过大量相关的新闻信息, 充分发挥自身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彰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针砭与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各种不良现象;消除广大群众心中的各种疑虑, 从而较好地化解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凝聚人心, 聚精会神搞好现代化建设。具体到怎样确定一期广播综合节目的主题, 还要根据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

认真编排、主持, 寻求最好效果

在广播综合节目中, 怎样设置板块, 设置哪些板块, 板块的内容、形式怎样安排, 是编辑、记者着力研究的问题。在板块的设置上, 有些人不顾主题的需要, 一味追求“大而全”, 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板块的设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一期广播综合节目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前期准备工作的好坏。我们的编辑、记者、主持人要在确定了节目的主题以后, 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素材, 搞好采访, 熟悉相关的政策法规、专业知识等。过去经常出现准备工作不充分, 在人物访谈、政策法规讲解等环节出错等问题, 教训是深刻的。在节目的播出过程中, 过去, 各个板块的内容都是事先采写好的, 只需要认真加以编排就可以了。现在由于广播的播出融进了许多高科技手段, 在板块的内容、形式安排上, 编辑和主持人能够打破常规, 不断地进行创新。比如综合节目中新闻信息的播出, 人物专访、事件专访的播出, 都可以现场连线前方记者、采访对象等, 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 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亲切感。当然, 这样做的前提是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必须充分。因为在实际操作中, 采访情况有很多不确定性, 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也会随时发生。我们要尽量详细地拟定好采访提纲、背景资料等, 要对采访情况的不确定性、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做到对各种情况都能够应对自如, 才能保证节目的成功。

巧妙组合、串联, 寻求最美形式

广播综合节目的各个板块看似一颗颗散落的珍珠, 需要我们巧妙地加以贯穿, 有机地组合。贯穿的形式虽然是多种多样的, 但贯穿的原则只有一个, 那就是紧扣节目主题, 追求最美的表达形式、昂扬向上的节目基调, 给听众以美的感受, 给听众深入的思考, 给听众以进取的力量。许昌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综合节目《生活舞台》, 有一期表现的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内容, 在节目开始后, 我们首先播报了一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短消息, 然后主持人特邀市劳动就业局局长就全市再就业情况进行了深入访谈。主持人还连线前方记者, 采访了在大山深处艰苦创业的一群下岗职工, 节目中间播放了以再就业为题材的小品、戏曲选段等。虽然使用了这么多种广播节目的形式, 但主题非常鲜明, 表达了全社会对再就业工作的关心支持, 表现了下岗失业人员克服困难、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为了做到多种形式有机组合、衔接自然, 我们选用了刘欢演唱的歌曲《从头再来》作为贯穿整个节目的背景音乐, 使节目整体上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格调, 听起来很是激励人心。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贵在创新, 广播综合节目也不例外。广播综合节目各个板块贯穿的技巧, 表现在许多方面的不断创新, 如主持形式的创新、串联语言的创新、背景音乐的创新等。要想制作出一期主题突出、格调向上、形式新颖的广播综合节目, 编辑、记者要反复研究节目的具体内容, 揣摩不同节目内容的思想内涵, 克服简单省事、怕吃苦、怕麻烦等思想, 我们还要善于学习, 善于从电影、电视、戏曲、曲艺等其他多种文体样式中借鉴有用的东西, 积极探索出最新最美、能够和节目内容相匹配的表达形式。

还要处理好广播综合节目在内容表达上与单纯新闻、专题、评论、文艺等节目内容表达之间的关系。广播综合节目在内容表达上, 与纯粹的新闻、专题、评论、文艺等节目内容表达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和不同。综合节目虽然融合了不同的表达形式, 但总的来说, 它的新闻性还是第一位的。与纯粹的新闻、专题、评论、文艺等节目相比, 由于每一期综合节目不同主题的不同要求, 播发的新闻信息性内容可能会在某个方面显得更集中、更专业、更深入、更细致, 因此它与纯粹的新闻、专题、评论、文艺等节目内容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 也是不可能相互替代的。还有文艺节目, 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 缓和节目的紧张节奏和听众的心理, 广播综合节目里常常穿插一些歌曲、小品、戏曲等文艺形式, 有时还会采用文艺节目作板块。但在整个综合节目里, 这些都是第二位的, 大多是文艺节目的片段或压缩。它不可能像纯粹的文艺节目那样, 过分追求表演艺术的专业性、表演形式的完美性和节目内容的完整性。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说一篇文章如果过分平淡, 没有曲折起伏是不好看的。就广播综合节目来说, 也要特别讲究起伏。一期优秀的综合节目, 犹如一场跌宕起伏、情节引人的大戏, 如何开头, 让人进入情节;如何铺垫, 让人有所感悟;如何掀起高潮, 让人情不能已;如何结束, 让人深入思考, 都需要编辑、主持人根据内容安排, 恰当掌握火候。还要讲究“有张有弛, 张弛有度”, 即板块与板块之间在有机衔接的同时, 给听众心理上的感觉不能一直“紧”, 要巧妙地利用板块内容表达方式的不同, 让听众相对“紧张”的心理适度“放松”。这样, 听众在欣赏节目的时候, 既能在思想上受到洗礼和教育, 又能在形式上得到愉悦和享受。倘若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我们的节目就离成功不远了。

参考文献

上一篇:运维方法下一篇:设计标准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