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管理技术(共12篇)
资源管理技术 篇1
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提出著名的“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 而在于行”的观点, 明确指出作为管理科学的“管理之知”在管理实践中的局限性, 他说:“当管理科学首次出现时, 管理人员曾为之欢呼。从那以后, 出现了一种崭新的职业———管理科学家。他们有自己的专业协会, 有自己的学术杂志, 在大学、商学院中有管理科学这门学科, 但是, 管理科学却使人失望, 迄今为止, 它未能实现其诺言, 并没有为实际的管理工作者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事实上, 很少有管理人员重视它。”本文从“管理之知”、“管理之术”与“管理之道”的角度论述管理科学、管理技术与管理哲学的区别, 并试图说明只有“管理之术”和“管理之道”才是真正面向实践的管理智慧。
一、管理科学与“管理之知”
求真是科学的目的。按照传统的说法, 科学是用仔细的观察和实验收集的“事实”和运用某种逻辑程序从这些事实中推导出的定律和理论。科学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 在这一过程中物理学家伽利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伽利略认为, 观察的事实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人们承认的宇宙模式, 但是, 在伽利略看来, 重要的事情是接受这些事实, 并且建立符合这些事实的理论——这就是科学, 科学问题起源于人类在认识世界中产生的困难。科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 在伽利略看来就是不断修正这些“宇宙模式”, 使之符合人们观察到的经验事实———这就是求真的过程。具体到管理领域, 管理科学是对管理现象的科学解释, 或者说, 管理科学的目的是在求真的过程中获得“管理之知”。
二、管理技术与“管理之术”
致用是技术的目的, 技术问题起源于人类在改造世界以符合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实际遇到的困难。技术问题产生于人类实际的或潜在的需要与当前条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 也就是改造世界的实践目标与现有条件不足以达到目标的矛盾。解决问题就是想出方案, 想方设法加入主观努力、技术思考和物质手段, 以便达到目标。因此, 与科学问题不同, 要解决人们在改造世界中产生的矛盾, 就需要从现存的东西推理到现时还不存在的东西 (如技术工具、解决方案等) , 而不仅仅是对现存的东西进行解释。具体到管理领域, 管理技术的目的就是“致用”, 通过管理技术制定一系列的工具、手段、规则等来实现管理的具体目标, 这可称之为“管理之术”。
并不是所有“管理之术”都来自于“管理之知”, 企业家的创新, 也很少是从管理科学中推导出来的, 例如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丰田的看板式管理方法等看起来都不像是从管理科学中推导出来的, 而更像一种结合了经验、文化与灵感的混合物。从理论自身来看, 一些极为重要的管理理论, 其产生过程也没有遵循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线性模型, 例如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就更像是一个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
三、管理哲学与“管理之道”
在管理科学、管理技术与管理哲学的关系中, 作为“管理之术”的管理技术并不全部都来自于作为“管理之知”的管理科学, 这阐明了德鲁克“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 而在于行”的逻辑基础, 然而, 是不是作为“管理之术”的管理技术就能完全把握管理的本质呢?这需要我们从整体论的角度来认识管理。
整体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 可以追溯至亚里斯多德, 同时它也是东方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基本特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整体论, 但各种整体论所共识的基点是“非加性”, 即整体不是部分的加总。基于非加性, 当我们逐一清楚了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之后, 也许我们仍然不能实施管理, 再往下一层, 当我们弄清楚了SWOT、环境、目标之后, 也许我们仍然不能实施一个完整的计划, 换言之, 管理是一个整体。从“管理之知”的角度看, 管理不等于有关组织行为、战略、营销、财务知识的简单罗列;从“管理之术”的角度看, 管理并不是所有细碎的管理规则的叠加。
管理作为一个整体, 其中的因果关系是极为复杂的, 多种原因与结果关系共存, 存在着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和多因多果等现象。在自然界中, 同样是适应自然界的水生环境, 自然界发明了几乎无限多的水生生物, 它们的身体结构存在无线差异。而在管理实践领域, 同样是适应市场竞争, 企业家们可以发明出多种多样的应对方法, 它们绝不是某一领域知识或规则的简单叠加或复合。换言之, 当进入到一个企业的整体环境里,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以前在组织行为、战略等各个分支领域内的知识或规则的适用性。
另外, 在传统的管理科学中, 我们通常强调上行因果关系, 上行因果关系的本质是从部分来解释整体, 认为整体是由部分所构成, 因此, 整体的因果关系能够分解为部分之和。然而, 在整体论中, 还存在由整体到部分的下行因果关系, 例如, 在社会中人的行为受社会道德与规则的约束, 主要约束力不是生理或心理因素。所谓下行因果关系就是处于低层次的所有过程受到高层次规律的约束, 并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因此, 管理的研究应该从整体的“管理之道”下行至“管理之知”和“管理之术”, 而非相反。
佛学意义上的“道”, 有几个含义, 其一指的是“能通”的意思, 即达到目的的途径, 例如通向天、人、阿修罗的是三善道, 通向地狱、恶鬼、畜生的是三恶道;其二指的是真理;其三指的是修行的方法。道家将“道”提升为万物的本体和来源, 这刚好符合整体论中的下行因果关系, “道”虽然难以精确说明, 但是,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其中有物, 其中有精”。从这个意义上, “管理之道”就是对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的规律性的理解, 它包括对管理的本源、根本目的和根本手段的追问, 因此, 对“管理之道”的探寻属于管理哲学的范畴。
作为强还原论者的温伯格强调:你若想弄懂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那你就必须弄懂基本粒子为什么会是它们现在这个样子。现代物理学已经证实温伯格观点的错误性, 微观粒子的不确定性具有内廪的特征, 著名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就是关于微观粒子不确定的极好表达。只不过大量微观粒子的运动在常态下的统计现象, 才导致在宏观世界中我们经常感受不到那种不确定性, 即便如此, 复杂系统所揭示出的混沌、突变仍然经常提示我们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曾经被认为是自然科学基石的物理学尚且如此, 涉及到人类社会活动的管理领域也理应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管理哲学虽然宏大, 虽然不体现为细节的“管理规则”或“管理知识”, 但管理哲学是直面管理实践的。因为“管理之知”和“管理之术”面对的都是管理的某一部分, 现实中的管理者不可能只面对部分, 如同医生面对的不是心、肝、肺而是人的身体, 管理者天然面对的就是一个整体。因此, 作为管理哲学研究对象的“管理之道”与“管理之术”一样, 具有现实实践价值且随着管理者的级别越高实践价值越大, 因为越是高层管理者, 越要从整体上把握一个组织。
管理哲学视角下的“管理之道”因为面对的是一个整体, 因此从其表现形式来看, 肯定是区别于“中层理论”的一种“宏大理论”。“中层理论”与“宏大理论”的区别是著名社会科学默顿在1968年提出的。默顿对以社会学理论总体系为目标的“宏大理论”批判道:这种社会学一般理论足以囊括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组织和变迁的所有细节, 并且足以指导研究者注意经验研究的一系列问题, 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成熟和有害的信条, 我们还未准备好, 还没有做出充分的准备工作。因此, 默顿的策略是: (1) 创立可推导出能够接受经验研究的假设的特殊理论; (2) 逐步地而非一蹴而就地发展概括化的概念体系, 既能够综合各种具体理论的概念体系。
然而, 从整体论的视角来看, 若干“中层理论”的累积并不能形成一种掌握全局的综合性理论, 默顿关于逐步地“由中层理论建立宏大理论”的设想就普遍的社会科学而言并没有实现,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 还没有一种宏大理论是依靠不断地累积中层理论而实现起来的, 相反, 大量的中层理论假设是在已经存在和不断出现的宏大理论的启发下而建立的。这足以说明, 我们不能累加“管理之知”与“管理之术”而成“管理之道”, 我们应该从哲学的角度展开对“管理之道”的研究, 这就是管理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孙耀君, 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吕力.管理学如何才能致用———管理学技术化及其方法论[J].管理学报, 2011, (6) .
[3]吕力.中国管理哲学的恢复与重建[J].管理观察, 2010, (24) :28-29.
[4]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M].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 2003.
[5]温伯格.自然本性与还原论[J].江向东, 黄艳华, 编译.现代物理知识, 2003, (5) :3-7.
[6]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 齐心,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
[7]吕力“.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根本性问题与作为系统反思的元管理研究[J].管理学报, 2012, (4) .
资源管理技术 篇2
一、技能级别划分标准:拉片组:按照技能的高低分为三个职称等级:
1.1技术员:需满足以下条件:能够独立按时完成常规拉片(长排片,剑尾片,四方片等)及简单的工艺片设计,并熟相关拉片的加工工艺;能够把个人质量事故率控制在1.3%以下;能够把个人二次试模合格率控制在89%以上;能够独立解决自己设计的拉片试模中存在的问题
1.2技师:需满足以下条件:能够独立按时完成所有常规拉片、工艺拉片、塑料拉片的设计,熟悉所有拉片模具的加工工艺;能够运用PRO.E进行复杂拉片的造型设计;能够把个人质量事故率控制在1.0%以下;能够把个人二次试模合格率控制在90%以上;能够较精确地计算拉片的重量;能够独立解决拉片试模中存在的问题。
2压铸模具组:按照技能的高低分为四个职称等级:
2.1技术员:需满足以下条件:能够独立按时完成常规两面抽芯的象鼻头、自动头、锁头等其中任
意一种模具的设计,并熟悉相关模具的加工工艺及公差标准,能够把个人质量事故率控制在1.3%以下;能够把个人二次试模合格率控制在85%以上;能够独立解决自己设计的模具试模
中存在的问题。
2.2技师:需满足以下条件:能够独立按时完成常规两面抽芯的象鼻头、自动头、锁头等模具设计,并熟悉相关模具的加工工艺及公差标准;能够把个人质量事故率控制在1.1%以下;能够把个人二次试模合格
率控制在90%以上;能够独立解决自己设计的模具试模中存在的问
题。
2.3助理工程师:需满足以下条件:能够独立按时完成所有常规压铸模具
(包括方块插销、隐形模具、四面抽芯模具)设计,并熟悉掌握生产现场的模具加工工艺及公差标准;能够把个人质量事故率控制在1.0%以下;能够把个人二次试模合格率控制在90%以上;能够独立解决所
有压铸模具试模中存在的问题;具备一定的培训新人员的能力(解说能力)及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2.4工程师:能够独立按时完成所有常规压铸模具的设计,并熟悉掌握生
产现成的模具加工工艺及公差标准;能够根据不同的产品特点去开发新的模具结构,能够根据产品或模具的需要独立制定特殊工艺及公差标准;能够把个人质量事故率控制在1.0%以下;能够把个人二次试模合格率控制在90%以上;能够独立解决所有压铸模具试模中存在的问题;具备较强的培训新人员的能力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成品设计组:按照技能的高低分为四个职称等级:。
3.1技术员:需满足以下条件:能够独立按时完成塑钢上下止模具、冲孔模具、切断模、链齿模、左右插模具、定位器等其中任意一种模具的设计,并熟悉相关模具的加工工艺;能够把个人质量事故率控制在1.3%以下;能够把个人二次试模合格率控制在85%以上;能够独立解决自己设计的模具试模中存在的问题;具备一定试模现场解决试模问题的能力。
3.2技师:需满足以下条件:能够独立按时完成塑钢上下止模具、冲孔模具、切断模、链齿模、左右插模具、定位器等常规塑钢模具的其中任意三种模具的设计,并熟悉相关模具的加工工艺;能够把个人质量事故率控制在1.0%以下;能够把个人二次试模合格率控制在90%以上;能够独立解决自己设计的模具试模中存在的问题;具备较强的试模现场解决试模问题的能力。
3.3助理工程师:需满足以下条件:能够独立按时完成所有常规塑钢模具的设
计,并熟悉相关模具的加工工艺;能够把个人质量事故率控制在1.0%以下;能够把个人二次试
模合格率控制在90%以
上;能够独立解决自己设计的模具试模中存在的问题;具备较强的试模现
场解决试模问题的能力。
4零配件设计人员(属于成品设计小组),按照技能的高低分为四个职称等级:
4.1技术员:需满足以下条件:熟悉本公司各种金属材料的性能及使用环境;
熟悉模具部生产车间
各种加工工艺;能够根据客户提供的样品进行测绘,并了解零配件的使
用环境,设计出满足使
用要求的零配件及工艺;能够把个人质量事故率控制在1.5%以下;能够
独立解决相关零配件加
工过程中或加工后出现的问题。
4.2技师:需满足以下条件:熟悉各种金属材料的性能及使用环境,并能够
根据零配件的使用环境
及要求确定使用何种金属材料;熟悉模具部生产车间各种加工工艺;能够独立按时完成各种零
配件的设计及工艺设计;能够把个人质量事故率控制在1.3%以下;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零配件
加工过程中或加工后出现的问题;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4.3助理工程师:需满足以下条件:熟悉各种金属材料的性能及使用环境,并能够根据零配件的使
用环境及要求确定使用何种金属材料;熟悉模具部生产车间各种加工工艺;能够独立按时完成各种零配件的设计及工艺设计;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对设备零配件作简单的技改;能够把个人
质量事故率控制在1.2%以下;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零配件加工过程中或加工后出现的问题;具
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4.4工程师:需满足以下条件:除了满足助理工程师的条件外,还需具备以
下能力:能够根据使用
部门的要求,对使用部门的机台设备进行技改,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或提升品质的目的;具备
很强的改进开发意识和能力,有能力发现使用部门的设备缺陷,主动寻找改进事项;具备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工作有计划性,有能力带领一个小组去完成改进项目的改进计划。
5对职称级别的其他说明:
5.1各小组设计人员除了可以在本小组晋级外,利用业余时间或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以外的时间,掌握了其它组的设计技能并达到相关组别的晋级标准后,职称等级可以
再晋升一级(如拉片组的助理工程师若掌握了压铸模具组技术员的设计技能,可以晋级为程师,其它的依此类推)。此
项最高只能可晋级到工程师级别。
二、开发人员技能级别划分标准:开发技师:需满足下列条件
1.1 熟练掌握word等办公软件,能够熟练运用CAD、Pro.E或UG等工具软件进行设计工作;
1.2 必须具备技术科其它某一个设计小组的设计经验,且技能达到技师级别;
1.3 在其它设计小组从事设计工作时,体现出良好的创新意识和执行力;
1.4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1.5 会查询和使用专利。
2开发助理工程师:需满足下列条件
2.1 满足开发技师的所有条件;
2.2 在担任开发技师的工作中,具体实施了三项以上的普通技改或开发任
务,且体现出良好的工作计划性、取得良好的技改或开发结果;
2.3在担任开发技师的工作中,根据自己的观察,主动提出一项需要改进的事项并得到采纳;
技术+管理 育种研究也需要管理 篇3
如何才能提升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水平呢?宏观层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都对此做出了充分的论述。简言之,就是要建立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研究相结合的新型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但在微观层面,从管理的角度,还需要明确几个问题,什么是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现代农业育种研究是可管理的吗?如果是可管理的话,管理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又应该如何来进行管理呢?这不仅仅是育种科研人员关心的话题,也是种业相关政府部门、种业企业管理者关心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后者更甚。
《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一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作者虽然长期从事农业育种科研和管理一线工作,但其视野和思路却不局限于此。在《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这本书中,作者基于国内外育种研究的大量实践,用现代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对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的理论基础、育种目标、战略管理、团队建设、资源联合以及成果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什么是现代农业育种研究,作者认为,现代农业育种研究是相对于传统育种而言的,在育种目标上,现代农业育种不仅仅要求提高产量、改进品质,还要增强对多种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的抗耐性、广泛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现代农业生产、市场的适应性。在育种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育种手段外,现代农业育种大量运用人工诱变、倍性育种、远缘杂交、细胞工程、分子设计、生物信息和基因操作等多学科技术。在育种效率上,得益于遗传规律的进一步揭示和快速精确的鉴定方法,育种的效率大大提高。
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具有持续性、动态性、综合性及创新性等方面的特征。作者认为,育种目标的制定与管理、战略管理、团队建设、资源联合以及成果管理是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的基本要素,其中,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目标、建立高效的团队、充分利用好外部资源以及创造支持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是成功的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的基本模式。
即使如此,在对国内外众多育种研究案例的剖析后,作者指出:对于每一个育种研究组织来说,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就是根据自身的组织和技术特点,对一般意义上的育种研究模式进行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就是一个通过整合组织关键行为使之成为一种有效模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现代水资源管理技术研究 篇4
水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的、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工作。它的影响因子很多, 管理内容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此外, 人们的研究领域不同, 侧重点不同, 对水资源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中国大百科全书》提出:“水资源管理是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进行监督、协调、组织和调度。
UNESCO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指出:“水资源管理即是指人们对水资源的使用和管理, 使人类在不破坏水生态的情况下, 满足当前和未来社会对水的需求。”
当前, 一些专家学者通过研究, 对水资源管理有了更为全面的注释。他们认为水资源的内涵即是指运用适合的经济、法律、行政、技术、工程等方法, 在不破坏水环境和水循环的基础上, 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和水利投资条件, 科学、合理地利用、开发水资源, 协调用水矛盾, 制定水资源的分配方案, 以满足人们在当前和未来的生产、生活中对水资源的需要。
2 传统水资源管理方法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方法是各个水资源信息采集点通过人工的监测, 采集相关水资源信息, 利用电话、电台等传输手段, 将采集的信息向上级汇报。上级机构接到水资源信息后, 人工对它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计算和处理, 为做出决策提供相关依据。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 水资源的开发范围不断扩大、力度不断增强, 致使水资源管理方式更为多样, 管理内容更为丰富, 需要采集的信息更为繁多和复杂, 对信息精确度和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不仅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 而且水资源信息采集的完整性较差, 覆盖面较小, 信息获取和数据处理的精确度较低, 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得不到保证, 数据的统计方式和计算方法也较为落后。
现代的水资源管理方法是指利用GIS、RS、多媒体、数据库、GPS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某一区域整体的水资源监测网络, 对水资源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和实时监测, 利用信息系统将各类水资源信息集成一体, 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利用系统的各类模型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处理, 使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均得到有效保证,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 现代国内外水资源管理技术的发展状况
上世纪60年代, 英国研发了WAPZ (水质档案系统) , 加拿大建立了国家水数据库, 美国则开发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环境管理系统:STORET COGENT (水质检测与评估系统) 。此后, 美国开始研究利用GIS处理和分析水资源信息, 1997年-2003年研发了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型。当前, 澳大利亚也将制图系统、监督系统、管理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到水资源管理的风险评估、水分监测、开发水资源对生态影响评估等方向。
水资源管理的先进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 “七五”以后, 才开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 建设完成了“国家水文数据库”。上世纪90年代, 我国建设了应用于七大流域机构以及重点防洪省、直辖市、自治区防汛抗旱的国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近几年来, 我国对水资源管理先进技术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水资源管理信息化一直在稳步发展。
4 现代水资源管理技术
4.1 3S
3S指的是GPS、RS、GIS。
GPS即是全球定位系统, 是全天候、高精度、全球性的运用卫星进行定位的测量系统。它一般由地表检测部分、用户部分、空间部分这三部分组成, 可以为空间目标以及目标属性数据提供实时的、准确的、及时的三维定位。当前, GPS主要应用于通讯、航空、交通、林业、水利等多个领域。利用GPS, 可以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动态的定位技术, 对水利工程实现数字化测绘, 为遥感的图像进行数据几何校正。
RS即是遥感, 利用物体的电磁波特性, 在不直接接触目标的情况下, 对地表目标进行探测, 采集相关信息。RS可以用于完成传统水资源信息采集方式很难完成的信息采集工作。
GIS即是地理信息系统, 它可以在计算机的支持下, 获取地球表层的地理信息, 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管理、存储、输出、查询等, 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GPS技术最早在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的R.F Tomlisn建立和提出, 目前主要应用于军事、交通、地理、环境、地质、水文等领域。利用GIS, 可以实现对水资源信息进行可视化查询, 可以进行水资源管理数据的采集、传输、查询及动态处理。
在实际应用中, 一般将GPS、RS、GIS进行集成, 利用RS和GPS采集信息, 以GIS为工作平台, 通过数据接口形成一个综合应用系统, 进行实时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计算、事务的处理。3S可以应用在水土流失的治理与检测、径流预测、水利工程管理、洪水监测及灾情评估等多个方面。
4.2 组件式GIS
组件式GIS (COM GIS) 是指把GIS的各个模块按照功能不同分为一个个控件, 通过可视化软件实现各个GIS控件之间, 其它控件与GIS控件之间的集成。COM GIS具有成本低、可扩展性强、大众化、周期短的特点, 可以利用GIS工具软件对空间数据库进行管理、分析, 实现高效的编程功能, 不需要专门的GIS开发语言。
4.3 中间件
中间件是可以实现网络通信功能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之间所有软件的统称, 在分布式环境中可以确保通信协议、数据库、操作系统等之间进行互相操作、互相通信。中间件可以隐藏网络部件的异构性, 保证硬件和软件之间透明连接, 实现分布式应用。根据应用途径的不同, 中间件可以分为应用服务器、门户服务器、企业应用集成器、服务消息中间件、联机事务处理中间件、工作流中间件等。
摘要:水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的、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工作。现代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水资源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和实时监测, 利用各类模型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处理, 使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均得到有效保证。本文研究了水资源管理的内涵和传统水资源管理方法存在的不足, 简单介绍了现代国内外水资源管理技术的发展状况, 最后着重对水资源管理新技术作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现代技术,3S
参考文献
[1]孙广生, 乔西现, 孙寿松.黄河水资源管理[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 2001:18-21.
[2]马红, 宋靖林, 冯学明.浅谈黄河水资源管理与保护[J].中国水利, 2003 (11) :71-72.
医疗技术管理工作审批管理流程 篇5
第一条为规范本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审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制度及流程。
第二条本制度及流程适用于第二类医疗技术和卫生部指定的第三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审批工作,主要包括申请与受理、申请资料的形式审查、技术审核组成员的确定、评审会或现场审核、出具技术审核报告。
第三条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的医疗技术管理规范等相关要求,向技术审批机构潍坊市医学会提出技术审批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
第四条技术审批专家组对科室所申请的医疗技术应用进行审核。
杏园土壤管理技术 篇6
1合理间作
间作作物应是矮秆作物,以有固氮作用的豆科作物为好。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农业局2010年冬,对杏园间种作物对树体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发现2010年春定植的杏树,间作冬小麦者,1年生枝长60cm左右;间作春大豆的,1年生枝长80~100cm;间作花生的,1年生枝长超过120cm,差异极显著。同时看出,间作冬小麦的,苗木成活率仅为85%左右,严重影响果园的整齐度。随着树龄的增长,间作物收入降低。为抑制杂草生长,可间作绿肥作物,用来压青或沤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
2起垄栽培
在易于积水或有盐碱的杏园,进行起垄栽植,是防涝和抗盐碱的有效措施。起垄一般在秋后进行。起垄时,可以把夏天树盘覆盖的烂草一并埋人垄下,还可以先在树盘中撒施部分复合肥及有机肥。起垄时.一次埋土不宜过深,最后垄高不宜超过25cm。随着起垄,在垄的两外沿形成一深15cm左右、宽25cm左右的浅沟,有利于追施速效肥和灌水用于悬挂网。
深翻一般在土壤封冻前或早春进行,以秋季进行为好,因为此时地上部营养物质下运,断根容易愈合,后期根系生长旺盛,易生新根。一般深翻60~90cm深。深翻过程中要尽量少伤根,特别是骨干根。覆土时砸碎土块,并把表土与有机肥掺和后填入底层或根系附近,心土铺撒在上部,以促进风化。深翻后要及时灌水,以灌透深翻的土层为宜。具体深翻方法为:扩穴深翻,即以定植穴为中心,结合秋施基肥,每年或隔年向外深翻,直到株间的土壤全部翻完为止。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每次用工少,在果园面积大、劳力少的情况下比较适用。缺点是每次翻动的土壤面积较小,一般需3~4次才能完成全园深翻,每次都损伤部分树根,应尽量注意。隔行(或隔株)深翻,就是先在一个行间深翻,留一个行间在下一次翻,两次翻完。如果是山地,梯田面窄,可进行隔株深翻。全面深翻,即在株、行间,将栽植穴以外的土壤全部深翻,这种方法用工量比较大,但深翻后土壤平整,深翻后可隔3~5年再进行下一轮。
4树盘覆草
果园覆草多在麦收后进行。树盘覆草夏季可以降低土温,抑制杂草生长,防止返碱,减轻盐害。草腐烂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团粒结构,增加保水和保肥的能力。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水泉镇杏树种植大户邵长青试验推广杏园覆草,结果表明,在麦秸覆盖下土壤水分损失仅为清耕地的35%左右。连续覆草5年,土壤耕作层容重减小35%,土壤孔隙度可增加1.4倍,土壤团粒结构明显改善。覆草3年,土壤速效氮增加8.57%,有效磷增加180%,速效钾增加近5倍,有机质增加1倍左右。同时,覆草可引根向上,扩大了根系分布范围。
覆草前应先整出树盘,然后覆上已初步腐熟或经机器破碎的秸秆(玉米秸、麦秸、花生秧等),覆草厚度15~20cm(不能低于15cm),并在草上压一些土(最好不成层),以防止火灾及大风把草吹走。如果是新草未经腐烂,覆草时应先浇一遍水,并追施尿素,结果期树每株施400g左右氮肥,以免微生物分解秸秆时与果树争夺氮肥而造成树体缺氮。一旦发现叶片变黄,要及时叶面喷0.2%~0.5%的尿素溶液。
覆草时要注意根颈部应留一块空间,避免蟋蟀等害虫啃食根颈树皮。覆草果园打药时,应将覆草也喷1遍,可起到集中消灭病虫的作用。果园深翻或秋施基肥时,可将覆草翻入地下,翌年再覆。或者结合起垄埋入垄内。
5免耕法
杏园免耕就是主要利用化学除草剂除草的土壤管理方法。一般对土壤免去耕作,可以保持土壤的自然结构状态,节省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杏园常用的除草剂主要有拉索和草甘膦等。拉索是苗前除草剂,一般在春季杂草萌芽前喷施;草甘膦是广谱型除草剂,可通过草的茎叶吸收后向全株各部位传导,使杂草致死。使用除草剂时,一定要选无风天气进行,同时要严防药液接触到果树枝叶,以免发生药害。
6改土
对盐碱地土壤,可通过修筑台田、引淡水洗盐、种植绿肥作物、地面覆盖、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减轻盐碱对幼龄杏树的危害。
杏园压土同样可起到加厚土层、改良土壤结构和性质、增强保肥蓄水能力的作用。沙滩地果园压土,还能起到防风固沙作用。增施有机肥也是沙地、黏土地改良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幼树的生长发育。压土的种类和数量,因土壤性质而不同。黏土压沙,一般每1hm2每次30000~37000kg。沙土地压黏土,每1hm2每次不宜超过10000kg,一次性压土过厚,土壤通气不良,会妨碍根系呼吸。山地压酥石时,最好先刨后压,这样压的酥石和原土层易于融合,上下没有间隔。压土最好在冬季进行,压土后经过一个冬季的风化,翌年春季进行深刨或耕翻。
7中耕松土
杏园灌水后或雨后一定要中耕松土。一方面可以切断土壤毛细管.保蓄水分;另一方面可以消灭杂草,减少杂草对水分竞争,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中耕深度以5~10cm为宜。中耕次数视灌水和降水情况而定。
移动通信无线资源管理的技术研究 篇7
关键词:移动通信,无线技术,WCDMA,资源管理
国际电信联盟ITU公认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主要有CDMA2000、WCDMA以及T D—SCDMA, 分别由美国、欧洲与日本以及我国提出, 他们具有性能好、频谱利用率高、覆盖范围广、能适应宽带多媒体通信要求等优点。本文主要是基于WCDMA技术对移动通信无线资源管理的技术进行研究探讨。
1 WCDMA系统简介
WCDMA由3GPP具体制定, 以GSM MAP核心网为基础, 将UTRAN, 即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 作为无线接口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WCDMA作为一个带宽直扩码分多址系统, 采用频分双工 (FDD) 方式以及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 (DS-CDMA) 的方式, 码片速率达到3.84Mcps, 载波带宽为5MHz。
WCDMA采用更加灵活的系统操作, 有效利用了空间的接收和发射分集、频率选择性分集, 通过Thrbro信道编解码来获得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目前, WCDMA拥有Release 99、Release 4、Release 5、Release 6等多个版本, 其中, Release99版本能够提供实现网络和终端的全部基础, 包括通用移动通信网络的全部功能基础;其他的版本多是对Release99的补充和完善, 优化了技术体制和网络结构, 并进一步增加新的业务, 为WCDMA体制的延续性提供了保证。
2 WCDMA的无线资源管理
无线资源管理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简称RRM) 包括时间资源、频率资源, 码资源、空间资源、功率资源以及存储资源等, 主要是对通信系统可以支配的所有无线资源进行分派和管理, 其基本出发点是在信道的状态因信号衰落和干扰而起伏变化的状况, 且网内话务量分布不均匀下, 设法灵活和及时地分配、调整可用资源;其核心问题是在保证网络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频谱利用率。
W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包括频率、时隙、小区、码字和传输功率等, 而RRM为WCDMA提供的服务主要有:首先, 信息广播服务, 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广播非接入层的信息, 信息以无应答方式转移并且能够重复传输广播信息;其次, 控制服务, 即能够建立点对点或一点对多点的连接, 并保证在建立的初级阶段能完成一条初始信息的转移;再次, 寻呼服务, 即将信息发送给特定的用户, 信息以无应答方式转移;最后, 通知广播服务, 即将信息发送给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所有用户, 信息同样以无应答方式转移。其基本流程为:测量控制——测量UE (用户设备) 、Node B (节点B) 、RNC (无线网络控制) ——测量报告——判决、决策——资源的控制和执行。
3 无线资源管理的关键技术
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直接关系到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用户的服务质量, 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WCDMA的无限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关键技术。
3.1 呼叫接纳控制 (Call Admission Control, 简称CAC)
WCDMA本身是一个自干扰的系统, 对于新呼叫的介入会对系统正在接收服务的呼叫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 影响系统的服务质量。另外, 当系统本身负载较重时, 新的呼叫的接入还有可能造成激活呼叫的终端, 影响系统的稳定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并扩大系统的容量, 呼叫接纳技术被广泛采用, 以便系统能够根据当时的负载情况和稳定性来判断是否接入新的呼叫。通过研究, 当出现新呼叫到达系统、已激活呼叫增加业务以及越区切换呼叫到达新小区这3种情况需要进行呼叫接纳控制。
3.2 功率控制 (Power Control, 简称PC)
在W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 作为手持终端的移动台是由电池来提供能量的, 其发射功率受限, 另外, 系统还存在无法克服“远近效应”的问题。为了延长终端的待机时间并保障信息的畅通, WCDMA系统必须引入功率控制来限制移动台的发射功率。此外, 切换控制还能调整发射功率, 克服阴影衰落和快衰落, 保障上下行链路的通信质量。功率控制分为开环和闭环两种方式, 其中开环功率控制是依据测量结果来评估干扰水平和路径损耗;闭环功率控制则是保证基站接受的每个信号的比特能量趋于平衡。因此, 要想有效地使用无线资源就必须严格的进行功率控制。
3.3 切换控制 (Hand Off Control, 简称HOC)
由于通信系统的不断更新, 相邻的小区之间有可能使用的是不同的载波频率, 导致移动台在小区边界切换到新的小区是必须进行硬切换, 即中断业务的信息通道。而软切换则是指当相邻小区使用相同频率的时候, 移动台可以在不中断原有连接的情况下进行新目标小区的连接。相较而言, 软切换可以提高通信线路的稳定性, 产生了宏分集增益, 不过也占用了更多的信息资源。WCDMA系统中的切换类型可以分为FDD模式下的软/硬切换、FDD/TDD切换等。
3.4 负载控制 (Load Control, 简称LC)
负载控制是指在呼叫保持阶段, 依据当时的情况动态地调整无线资源的配置, 优化无线资源的利用。负载控制可以在出现过载的情况下使系统迅速地回到无线网络所规定的目标负载值, 避免系统出现超负荷下干扰增加及QOS下降的情况, 保障特殊用户的服务质量。为降低系统的负载机率, 可以从拒绝执行来自UE的下行链路功率升高指令、切换到另一个WCDMA载波、以控制方式停止呼叫以及减少分组数据业务的吞吐量等方面来解决。
4 结论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对于全球通信的需要以及对不同系统、多种新技术、各种增值业务的要求, 将会给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的发展带来诸多新的挑战。而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空中接口标准将会以可以支持更高无线信道传输速率和具有向下兼容新一代移动通信各标准的能力作为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武.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前景探索[J].科学大众, 2009 (6) .
资源管理技术 篇8
笔者将从下列若干方面论述在LTE上行方向中的物理层的一部分关键技术。
一、单载波频分多址 (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一FDMA)
它意味着基站会在各个传输时间的一定间隔内将一个独立的频段分配给各位用户的设备, 从而更好地发送数据。因此能够分开不同用户从频率以及时间上分开相关数据, 能够确保小区内不同用户在相同时刻内运用上行载波方面的正交性, 规避小区中存在的同频干扰。从上行的SC一FDMA信号来看, 采取“时域”或“频域”等生成方法。从频域生成法来看, 也被叫做DFT扩展OFDM。从时域生成法来看, 也被叫做交织FDMA。从眼下来看, DFI—S一OFDMA技术已经变成了LTE技术领域的关键方案之一。它能够在OFDM的IFFT调制前实现信号的DFT扩展, 系统发射出了时域信号。它还能够有效地规避OFDM系统发送频域信号所导致的PAPR问题, 进一步减少手持终端所需要的功放成本, 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二、虚拟多入多出技术
从LTE上行方向来看, 这种多用户MIMO技术较为特殊, 也能够将其看成是空分复用技术。当前Wi MAX已经运用了这项技术, 它能够以动态方式使两个单天线中的UE进行配对, 实现虚拟的MIMO发送。如此以来, 2个MIMO信道具中存在着正交性的UE能够共享同样的时/频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上行系统的容量。而且也能够在LTE下行方向运用虚拟MIMO, 也就是说, 在用户终端具备了较多的接收天线时, 两个相邻小区基站能够在同一时间向用户终端传输相关数据, 从而形成虚拟MIMO。
三、链路自适应技术
自适应编码以及调制是它的核心。从LTE的AMC技术争论来看, 重点集中在同一个用户的不同频率资源能否运用不一样的AMC。从理论方面来看, 尽管频率受到了选择性衰落的巨大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 和在全部频率资源方面运用同样的AMC配置相比, 前者的性能更好。
四、功率控制技术
LTE系统能够分别在各个子频带内实现慢速功控, 这样能够有效地补偿阴影衰落以及路径损耗。然而, 假如要完全补偿小区边缘中的上行用户, 那么可能会造成小区边缘的用户发存在着过高的射功率, 这样会造成小区间干扰。所以, 从眼下的研究前景来看, 只能部分地补偿小区边缘用户, 也就是说, 和小区边缘UE的目标信干噪比相比, 小区中心UE的目标目标信干噪比显得比较小, 这样才能规避出现一定的小区干扰, 所获得的系统容量也会更大。除此之外, 前文所述的自适应功率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所需要的发射功率, 减少小区间的相互干扰, 进一步提升系统吞吐量。
五、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
LTE能够提升小区边缘数据率的目标, 它可以实现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从眼下来看, 需要分析的相关方案涵盖了干扰协调、干扰随机化、慢功控以及干扰消除等。对干扰消除而言, 接收机能够借助多用户检测将相邻小区存在的若干干扰消除掉, 从目前来看, 干扰抵制合并技术主要是以UE多天线接收为基础。
通常情况下干扰随机化技术运用在干扰协调以及干扰消除效果较差的情况下, 此种方式能够把小区间的干扰随机转变为白噪声, 所以也被叫作干扰白化。目前国内重点借助小区加扰来完成干扰随机化, 从此种方法来看, 它能够确保小区间获得最为基本的干扰抑制效果。通常情况下, 干扰协调指的是在调度资源的过程中实施限制, 从而更好地完成小区间协调。此种限制不但能够针对频率/时间等可用资源, 而且也能够针对相同频资源方面。例如, 可以限制不同小区中相关用户的发射功率。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区边缘用户中的相关干扰, 而且也可以扩大小区覆盖范围, 或进一步提升小区边缘的数据传输速率。
摘要:学术界从2004年提出了长期演进技术 (LongTermEvolutionLTE) , 迄今为止持续地对其进行完善和发展, 这是通信领域非常前沿的基础技术之一。从它的目标来看, 在于减少系统延时、提升数据传输的速度, 扩大系统容量, 降低运营管理成本以及有效地破解小区边缘覆盖难题。在此过程中它完全能够兼容3G以及4G无线网络。本文论述了LTE无线资源管理中的若干关键技术, 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LTE,无线资源管理,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谭伟, 张文新, 马雨出.LTE的无线资源管理[J].邮电设计技术, 2007 (03)
[2]张大鹏.LTE系统中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0
资源管理技术 篇9
经济科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 使得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专利联盟垄断市场利润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企业面临来自外界越来越大的压力, 已有开展合作、进行专利建设和保护方面的强烈需求。由于产品往往是许多技术的集成, 而这些技术不可能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 因此需要协同创新、协同管理专利资源。我国企业应构建专利资源协同管理的机制框架, 并在此机制框架下, 提高企业在专利组合中的协同管理能力;提高在对外实施专利战略中的协同工作能力;利用有限的专利资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对于我国企业实施专利战略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对于促进企业实行全球化经营、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专利资源协同管理
1.构建专利资源协同管理机制
企业之间的专利资源协同管理, 主要体现在专利资源协同采集、专利资源协同分析、专利资源协同应用和专利资源协同评价四种机制。
企业专利协同管理概念模型是依据一般系统论、协同论及其他相关理论, 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如Web2.0、本体、多智能体技术等) 构建的。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出发, 通过多种Agent (智能体) 为企业提供各种专利信息服务, 支持企业之间实行专利资源协同管理;通过搜索Agent, 获取专利数据库和互联网上的相关专利信息;通过协同利用国内外的专利资源, 如以专利控制为目的的合资、并购策略和专利招商等, 实现技术领先的目标, 提升国际竞争力。
2.企业之间专利资源协同管理的“有控自组织”
在自然界生物进化过程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是自组织进化的普遍现象, 而企业之间专利资源协同管理形成本身就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自组织理论认为, 系统内部各资源要素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交换的耦合中, 彼此约束、协同放大, 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是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在这种系统中, 自组织机制的作用表现为各成员企业主动适应环境变化, 自觉调整系统中各协同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协同系统在总体上具有新的功能, 实现协同系统适应进化的目标。因此, 在企业之间专利资源协同管理中, 采用“有控自组织”策略, 通过Web2.0技术等自组织方式, 充分发挥企业各自的积极性, 不断地对系统进行优化;同时通过协同管理系统等他组织方式, 使企业之间能够有效进行专利资源协同管理, 共享科技资源, 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快速开发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利产品。
3.信息透明, 评价量化, 营造公平合理的专利资源协同管理环境
在企业之间的专利资源协同管理中, 应采用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 使信息透明, 并对各企业的工作和专利资源的评价进行量化。目的是解决企业之间专利资源协同管理工作的非合作博弈问题, 支持合作博弈, 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 (见下图。图中的专利资源库包括专利联盟的专利池、相关专利文件库和信息库、专利资源本体库、标准库等)
实行专利资源协同管理, 提升技术水平
企业之间基于提升技术水平的共同战略目标, 应聚集内外部的专利等创新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1.重视专利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除了华为、海尔等少数企业外, 我国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一直是新技术的跟随者, 处于产业发展的末端, 主要生产低附加值产品。面对国际市场需求不振, 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 土地和能源等资源的约束等挑战,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实现产业升级, 已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共识。作为市场的后来者, 我国企业既要注重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 更要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对相关专利文献的深入研究挖掘, 采取反解工程方法破解和掌握有关技术,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 使自身的研发能力获得大幅度提升。
韩国三星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发展模式获得了成功, 值得我国企业学习。如三星的半导体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 通过先进技术的导入、消化吸收、自行开发, 实现了有效的技术升级。三星的半导体DRAM技术, 在1979年与先进国家相比相差五年, 而到1994年则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采取以专利控制为目标的合资、并购策略
在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下, 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日益强化, 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我国企业在一些技术领域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 仍存在差距。我国企业越想实现产业升级、进入高端市场, 需要的技术就越先进, 而这方面的技术积累明显不足, 必须依赖外国企业。由于许多产品是多项技术的集成, 这些技术不可能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 因此需要各企业协同创新、协同管理专利资源。现阶段我国企业应采取以专利控制为目标的合资、并购策略:⑴与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研发。⑵与其他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协议。⑶并购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 但在并购中不能只关注大企业本身, 更要重视从拥有先进技术却需要现金流的小企业获取专利技术, 并增加对专利技术的消化、再创新投入, 进行技术上的自主创新, 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
我国吉利集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吉利集团利用“外脑”, 通过引进其他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 自主开发成功自动变速箱。特别是近几年从国内外知名汽车公司引进的一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在教育产业、产品研发、技术质量、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成为吉利汽车后来居上的重要保障。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2010年8月3日吉利集团宣布, 以13亿美元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沃尔沃公司的收购, 成为我国汽车企业成功收购国外汽车企业和品牌的第一个成功案例。根据收购协议, 吉利不仅收购了沃尔沃的全部股权, 而且还收购了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 (包括安全和环保方面先进的知识产权) 、制造设备, 获得了沃尔沃在全球的经销渠道。
3.建立以专利优势互补为目标的跨国技术联盟
企业的技术一旦达到先进水平, 不仅有国内企业谋求该企业转让技术, 而且国外的先进企业也会对其刮目相看, 愿与该企业共享技术。这时, 企业不仅可通过技术转让获得经济收益, 而且获得先进技术的机会也更多、代价更小, 企业的技术进步会在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台阶上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迈进。这类企业应适时采取以专利优势互补为目标的跨国技术联盟策略, 与拥有尖端技术的国际企业 (如东芝、NEC、摩托罗拉、思科、西门子等) 结成战略联盟, 共享技术。目前, 我国企业总体上技术实力还不够强大, 在与拥有尖端技术的国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的谈判中, 处于不利地位。为了增加在国际技术联盟中的话语权, 我国企业应联合起来, 建立国内产业技术联盟, 通过这一联盟与国外企业谈判, 可获得较优惠的合作条件。
天然林资源幼林抚育管理技术 篇10
1 幼林管护
幼林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人或者是牲畜对林地造成的破坏或者是践踏情况, 因此, 在进行管理和保护方面可以实行林地负责人制, 将护林人员的责任进行落实。在工作制度方面也可以进行改善, 建立必要的工作考核制度, 同时在值班记录方面也能够进行规定, 对于非常重要的林业资源可以进行值班制, 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林业资源不会受到影响。对于幼林地周围生活的人们可以进行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人们对林木进行保护的意识。
2 松土除草
松土除草的主要目的就是疏松表土, 对杂草进行清除, 改善土壤的透气性, 透水性和保水性, 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 加速有机质进行分解和转化的速度, 提高土壤的营养水平, 同时也能提高幼林的成活率和生长率。很多的杂草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和幼林争夺水、肥、光和热的情况, 这样就会导致幼林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更多的问题。杂草通常生命力都非常强, 根系也非常发达, 这样就使得其在生长过程中对树木的根系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些杂草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有毒物质, 这样对幼树的生长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杂草进行清除的时候, 要保证幼林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 同时, 也要保证松土和除草是同时进行的。
2.1 松土除草的时间和次数
树木在生长过程中, 每年都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 通常是在每年的六月和九月, 因此, 在进行松土和除草的时间可以在两个高峰期来临之前, 保证其在生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养分。
2.2 量化指标
在进行松土的时候, 通常情况下要进行深翻, 因此, 对松土的深度也有具体的要求, 通常在二十厘米左右, 在进行松土的时候要对土块进行处理, 同时, 要保证土面比较平整, 在松土的过程中进行除草作业, 要保证将草根收拾干净, 保证松土和除草的效果。
3 病虫害防治
在对幼林的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时候可以采取生物和化学防治措施, 将病虫害的数量进行控制, 在控制过程中只要达到一定的水平, 就不好导致幼林在生长过程中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
3.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主要方式就是利用虫和鸟以及微生物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鸟类是很多害虫的天敌, 而且, 由于其活动范围和食量上都是非常大的, 这样在害虫刚刚开始繁殖的过程中就能够对其进行消灭, 这样能够预防更大范围内的病虫害发生。为了能够实现利用鸟来对病虫害进行治理的目的, 可以开展鸟类保护的教育工作, 必然对鸟类进行更大的伤害, 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幼林的成长环境不受到影响。除此之外, 还可以利用微生物来对害虫进行防治, 这个方法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3.2 化学防治
在化学防治方面, 能够利用很多的化学药物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这样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发现病虫害的时候, 可以及时进行诊断, 这样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同时, 也能更好的保证幼林在生长过程中不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4 鼠兔危害防治
对幼林进行伤害的鼠兔主要包含着鼹鼠和野兔, 鼹鼠会对树木的根系产生很大的伤害, 主要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通过人工捕杀来实现的, 例如使用一些鼠夹和弓箭之类的工具, 而且, 也可以在鼠洞中投放一些化学毒药, 这样也能够对其进行防治。野兔主要是会对幼树的树干进行影响, 因此, 也是可以对其进行捕杀的, 这样才能避免其对幼树进行伤害。
5 修枝
修枝就是用人力修去树木下部枝条的育林措施。树木通过修枝可改善树干质量, 减少枝丫, 促进干形圆满通直, 加快林木生长并减少病虫危害, 减少火灾危险。另外, 除去树冠下部枝条可集中更多养分用于树高、胸径生长。
修枝对象仅对工程林中乔木树种进行修枝。修枝时间应从栽植后第2年起, 每年早春进行, 即在土壤解冻后, 树液开始流动, 发芽前进行修枝。修枝工具, 工程幼林树体比较小, 要求使用锋利的专用修枝剪进行修枝。修枝分重修、中修和轻修。西吉县工程幼林要求轻修, 即树木修枝后要求冠高比为2/3。
6 修剪
修剪是指对经济林或生态经济林树种进行的人工整形修枝措施。修剪从广义而言, 包含整形和修剪, 二者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 整形依靠修剪手段来实现, 而修剪又是在一定整形基础上进行的。整形修剪可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 平衡树势, 减少病虫害, 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 克服大小年现象, 延长经济结果寿命。幼树通过整形修剪可集中养分的分配供应, 促其花芽分化, 尽快进入结果期。
6.1 修剪时间
果树修剪应从栽植后当年开始进行, 当年定干抹芽。以后每年早春即土壤解冻后, 树液开始流动, 发芽前进行。
6.2 修剪工具
要求使用锋利的树剪等专用工具进行修剪, 禁止使用斧子等钝器或徒手进行修枝, 以兔损伤树体骨干枝条。
6.3 修剪方法
当年栽植后在树高0.8m左右处留5-6个饱满芽进行定干, 顶芽萌发后生长成为中央领导干, 其余芽萌发后在不同方向保留3个枝条作为第1层主枝, 将其他嫩枝抹掉。第2年在树高1.4-1.6m处修剪, 保留3个枝条作为第2层主枝, 将其余枝条剪掉。结果枝与营养枝的比例要适当, 幼年树营养枝多而旺, 结果枝少, 修剪时应轻剪缓放, 促进花的形成。
7 平茬复壮
平茬是用于一些萌芽强的灌木树种, 切去地上部分, 促使长出新枝条的一种抚育措施。平茬可促进灌木丛生, 使其更快发挥护土遮阴作用, 可使幼林提前郁闭, 防止杂草蔓延, 既有利于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 又可获得一定数量的编织条子和薪材。
8 工程维护
工程维护是指对人为破毁、牲畜踏毁和水毁的整地工程进行人工修复。对毁坏的整地工程进行及时修复可有效拦截降水, 防止水土流失, 为幼树生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工程维护应在春、夏、秋3季整地工程毁坏后及时进行。工程维护率要达到95%以上。
9 结束语
对幼林进行抚育管理主要是想为幼树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 同时保证幼林的生长效率和成活率, 这样才能保证天然林获得更好的发展, 也能为改善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永强.幼林抚育管理的重要性及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9) :223.
色彩管理技术浅析 篇11
当人们在观察某个客观物体时,色彩是视觉神经最先感受到的,其次才是形状、表面质感和细节。据不完全统计与调查分析表明,人类认识世界80%是通过视觉提供的,“远看色彩近看花”这句俗语也验证了这一点。可见,色彩对于客观物体表达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以色彩复制为目标的现代印刷工业中,色彩的准确复制变得越来越重要。
正如不同的人对同一色彩的感知不同,在印刷工业中,不同设备或材料对色彩的表现方式也千差万别,从而造成了颜色复制的严重不一致。例如在屏幕上看起来鲜艳的色彩,印刷出来后往往会黯然失色,产生出人意料的结果。为了解决色彩在扫描、显示、打印与印刷过程中的不一致性,人们建立了一套在设备间进行色彩转换的客观规则,即色彩管理系统。所谓色彩管理,是指通过软硬件相结合的方法,在生产中自动统一地管理颜色,以保证色彩在整个过程中传递的一致性。
色彩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
所谓色彩管理系统,是通过科学化及数字化的方法,将各种设备校准,并将设备的色彩特性记录于“特征文件”中,从而在设备上得到可预知的色彩,将色彩重现于不同的输出环境下。简而言之,即通过建立一套在设备间进行色彩通信的客观规则,从而保证在整个系统中的色彩传递的一致性。
基于ICC的色彩管理系统一般包含4个组成部分:
1. 一个与设备无关的颜色空间(PCS)
它能够允许我们给每个颜色一个明确的数值,这些数值仅取决于我们的颜色感觉,而与颜色复制时所使用的设备无关。
2. 一个描述设备表现颜色的能力、特性和参数的标准规范(Profile)
用来描述设备的控制信号(RGB或CMYK)与之产生的颜色视觉(XYZ或LAB)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特征文件明确定义了RGB、CMYK数值对应的XYZ或LAB数值。
3. 一个能将一种设备所生成的颜色数据转换到另一个设备色彩空间的算法(CMM)
它是一个用来完成RGB或CMYK数值转换计算工作的小程序,与特征文件里的颜色数据共同完成转换工作。
4. 一个能使输入、显示和输出设备的色域进行匹配的算法
ICC规定了4种异色域色彩转换的再现形式,称为再现意图,用来处理在源设备色彩空间可以再现,而在目标设备色彩空间却无法复制的那些颜色,完成色域映射。
色彩管理的基本过程
色彩管理系统的工作过程一般分为3步:校准、特征化和色彩转换。
1.设备校准
设备校准是指设备色彩特性的标准化,能够从一个特定的颜色输入值产生可预见的颜色。通常为了补偿设备的老化或其他因素的变化,都必须定期对设备进行重新校准。
2.特征化
每一种设备都有其对应的色彩特性,可通过一些软件及硬件的配合产生一个“特征文件”来记录。建立设备特征文件是色彩管理的核心工作。将设备行为记录到设备特性文件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改变设备本身,只是记录设备能够产生哪些颜色,不能产生哪些颜色,目的是为了确立设备的色彩表现范围,并用数学方式记录其特性,以进行色彩转换用。特性化必须建立在设备校准的基础上。
3.色彩转换
色彩转换是用与设备无关的色彩空间作为桥梁,将彩色图像数据在不同设备之间进行转换。色彩转换模块用来解释设备特征文件,首先应指定源设备特性文件和目的设备特性文件,然后依据特征文件所描述的设备色彩特征执行色彩转换工作的CMM模块,并指定需要采用的再线意图,进行不同设备的彩色数据转换。
再现意图
色彩转换中,源设备的色域往往大于目的设备的色域。也就是说,源设备表现的色彩不能被目的设备全部复制。把不能被复制的源设备颜色称为色域外颜色。ICC规定了4种异色域色彩转换的再现形式,称为再现意图。
1.感知意图
强调保持颜色之间的现存关系。有时为了保持色彩整体感觉的一致性,会在色彩转换时改变所有色彩的色度值。
采用感知意图时,源色域空间的所有颜色(包括目的色域内部可以被复制的那部分颜色)值都会被分配一个新的数值,以便让色域外颜色也能挤入目的色域范围,并注重颜色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实现颜色感觉的一致性。
2.饱和度意图
基于饱和度轴,保留颜色的饱和度而不考虑颜色之间的相应关系。饱和度匹配法更重视饱和度再现,适用于影像实地色调中高彩度图像的色彩再现。特别是在高色彩饱和度和亮度的商业版画中,实现饱和度再现及其精确色彩复制。
3.相对色度意图
相对色域匹配法是指在色彩空间中,以亮度轴为基准,保持亮度效果不变的色度坐标匹配,其色彩匹配是相对于纸白(即中性灰部分的a*和b*的值不为0)计算颜色值,保持这些颜色相对于白点的关系,能够使色彩均匀、精确地被复制。
4.绝对色度匹配法
与相对色度匹配的区别是不把白点进行映射,而是在目的设备上进行对源设备色彩空间白色的模拟。
绝对色度匹配法是指输入输出设备重叠的色域内,色彩绝对准确地再现,而在不重叠色域内的色彩采用输出设备的边缘色彩值来代替,失真严重。
nlc202309020732
几种输入输出设备的色彩管理简介
1.扫描仪的色彩管理
高端扫描仪配套有校正软件和校正用途的原稿,同时提供ICC文件,扫描仪出厂时已经进行了校正和特征化。我们只要使用提供的ICC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扫描图像。使用时间增加、灯管老化等会引起扫描图像不准,需要使用原厂提供的校正软件和校正原稿重新校正扫描仪,使扫描仪状态和出厂时一致。有时变化较大,可在校正基础上重新生成ICC。对于没有提供校正方法的扫描仪需要定期重新生成ICC,软件自带的色彩管理项关闭,自动颜色调节或者将其他颜色调节设定为“默认”,层次调节设为“默认”,清晰度设定为“正常”。
2.显示器色彩管理
在显示器色彩管理中需要目标色彩描述特性文件和屏幕色彩描述特性文件这两个ICC文件,系统里要放显示器的ICC profile,应用软件里要放印刷的ICC profile,放进去以后色彩管理是初次校正。这时校正的结果大部分符合我们的要求,但是经常有一些原因,如测量的误差、软件的误差,或者观察者的一些差别,会引起一些误差,所以需要二次开发、二次校正。所谓的二次校正,就是要对ICC profile文件进行修改,因为如果不进行修改,往往在显示器上看到的颜色是不准的。
3.打印机色彩管理
打印机有RGB的,也有CMYK的。打印机色域尽量要比印刷机大,做色彩管理,打印机的稳定性至关重要。RIP软件提供校正功能,做校正后再打印色表,关闭色彩管理,打印出测试图表,测量并使用专业软件生成ICC特性文件,每一种纸张对应的是一个参数,介质一旦发生变化,将需要重新生成新的ICC。
色彩管理技术的发展前景
目前,色彩管理技术在我国印刷行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不错的水平,不仅在胶印、柔印、凹印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在数码印刷、喷绘、摄影等众多领域更是有了极大的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平版印刷而言,印刷色彩管理技术还需加强G7等印刷标准化的构建,解决国内印刷企业工艺标准化问题。相信,随着数码打样技术在我国的普及,色彩管理技术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有着无可限量的市场前景。
草坪管理技术 篇12
草坪一生不能缺水, 干旱地区必须经常为草坪补充水分, 最好有喷灌设备。新植的草坪, 除雨季外, 每周浇水2~3次, 水量要足, 保证渗入地下10厘米以下。夏季天气炎热, 不要在中午浇水, 以免温差变化太大, 影响草坪的正常生长。对以往正常生长的草坪, 视当地气候状况, 也要定期浇水。每年开春发芽前和秋草枯黄停长时, 各灌一次足水, 前者称“萌芽水”, 后者称“灌冻水”。这两次水对草坪的全年生长, 安全越冬, 有很大作用。
二、施肥
草坪植物需要足够的土壤营养条件, 应该经常补充肥源。草坪生长期最需要的是氮肥, 其次是磷、钾及微量元素。
施堆肥应事先过筛, 粉状施入。每亩1000~1500千克, 每隔2~3年施1次, 在晚秋至早春整个休眠期均可。
化肥主要在生长季节作追肥, 一般为喷施 (根外追肥) 。也可将化肥按规定用量, 加少量细土混合均匀后, 撒施于草坪上。每次施肥后, 应适量喷水, 使肥料均匀渗入土中, 水量不宜过大、过猛以免造成肥料流失。刚剪过的草, 应在一周后喷施, 否则会使剪口枯黄。
三、修剪
修剪可以使草坪平坦、低矮、促进分蘖, 增加草坪密度, 加强观赏效果。通过多次修剪, 还可以消灭某些双子叶杂草 (不使结粒) , 保证草坪纯度。对于生长旺盛的草坪应多剪几次, 对于生长较弱的草坪应少剪。草坪高度超过10~15厘米时就应修剪, 过高会留下黄茬。修剪高度以留茬4~5厘米为宜。剪草最好在清晨草叶挺直的时候进行。
四、除杂草
草坪的除杂草工作有两种, 一种是靠手工操作, 人工用小刀将杂草连根挖出。另一种是化学除杂, 2.4-D丁酯和二甲四氯效果较好。2.4-D丁酯用药量每次0.125~0.15千克/亩, 加水150~250千克/亩, 杂草生长旺季每月喷1~2次。喷药选择无风的晴天。
五、病虫害防治
建造优质草坪必须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目前, 常见病虫害有叶斑病、叶锈病、腐霉病。地下害虫有蛴螬、地老虎、蝼蛄等。
叶斑病可用25%多菌灵300~600倍每10天喷施1次, 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7~10天喷施1次;叶锈病用粉锈宁1500倍1月喷一次;腐霉病可用甲霜灵、乙磷铅或甲基托布津防治, 7~10天喷施1次。
对于地下害虫, 多用灯诱捕成虫, 对幼虫可浇灌敌百虫、锌硫磷进行防治。
草坪的复壮更新。草坪植物生命期限较短, 要延长草坪的使用年限, 必须采取复壮更新。常用的办法有:在草坪上打孔, 断其老根, 洞内施入肥料, 促进新根生长;野牛草、节缕草等具有匍匐茎的, 到一定年限每隔50厘米起掉50厘米, 将地面整平, 用肥土回填并浇水。经1~2年即可长满, 然后再挖走留下的50厘米。这样循环3~4年即可全部更新一次;发现草坪已经衰老, 可以全部挖出来, 重新栽种, 只要加强养护管理, 很快就能复壮, 多余的草根, 还可作为草源, 扩大草坪面积;在枯草期火烧草坪地, 可增加草坪地的通风透气, 减少病虫害, 从而达到复壮草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