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战略管理

2024-09-24

企业投资战略管理(精选12篇)

企业投资战略管理 篇1

摘要:投资是决定企业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基本要素, 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 企业投资的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 而投资项目是落实投资活动的基本形式。所以, 投资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宏观和微观投资效益。随着投资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企业逐步成为经济性投资主体, 需要对其投资风险负责, 对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的熟谙程度将直接影响其投资效益与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企业欲实现预期投资目标, 必须利用各种有效手段, 对项目投资活动全过程进行科学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及协调。

关键词:投资项目,决策管理,投资回报

一、企业投资项目决策的概念与一般程序

所谓项目投资决策就是指企业针对经济项目所做的一项管理活动, 决策管理的内容包括确定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构、针对投资活动做出判断, 分析其成本与效益等。投资项目决策管理的一般程序如下:

首先在进行投资决策管理前, 要先确定投资目标, 目标是一切投资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接下来选择投资方向, 可以说投资方向对企业后续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第三步是制定合理的投资方案, 通常至少要制定两个以上的可行性方案, 经过多方位比较、分析后确定出最佳方案;第四步, 对投资方案做出客观评价, 分析投资项目的风险性及回报率, 对投资决策方案的可靠性进行评估;最后需要进行投资决策反馈, 因为投资活动会随着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企业自身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 也要根据反馈信息对项目决策做出适当调整, 以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通过科学的投资项目决策提高投资回报

(一) 树立正确的投资项目决策管理理念

所谓正确的投资项目决策管理理念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首先, 项目决策管理要以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与投资战略目标为核心;其次, 项目决策目标本身也要设立一个对应的目标, 即投资项目不同, 所设定的决策管理目标也存在差异;最后, 所制定的项目决策管理目标要能够将项目投资过程中各相关利益关系处理好。项目决策管理过程中, 决策目标是整个决策管理的核心内容, 而确定决策目标的过程也是最困难的环节。决策目标既是决策方案实施的出发点, 也是最终归宿, 一切决策管理活动均要围绕决策目标来展开。确定决策目标要遵循系统性、先进性、具体化及可行性的原则;设计出多个决策方案, 实施方案不同, 其对决策者、企业的发展、甚至大的市场环境均可能产生不同影响, 因此, 决策管理人员要具备科学分析这些影响重要性与优先性的能力, 确定准确的评价指标, 选择合理的决策方案。

(二) 评估投资项目风险

通常项目投资风险评价主要针对自然因素、政策影响、技术因素、市场因素、财务因素及管理因素等多方面来进行, 风险评估过程中一般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综合分析的评估模式, 不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采用单因素风险分析法分析相关性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风险因素的关键性确定“权重”, 然后再进行整体风险评估, 否则可能会影响到整体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其次, 风险评价过程中, 不能仅针对项目自身进行风险评估, 还要充分重视企业其他与投资项目业务彼此之间的“相关性”。因此, 进行项目风险评估要针对各项目风险的彼此相关性进行评价。

(三) 企业项目能力分析

所谓项目能力包括资金、技术及管理等多项内容, 在进行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过程中, 通常会将关注重点放在资金及技术等方面, 其实其他因素也至关重要, 特别是最易忽略的管理能力。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无法通过定量的能力判断管理能力的高低, 影响管理效果的因素非常复杂;二是由于项目自身对管理能力的要求不够明晰, 评价起来存在难度, 当然也有企业管理者对自身的管理能力过于自信。其实管理能力是生产力的直接表现, 可以说其是技术成果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在分析项目资金能力过程中, 企业的筹资能力与资金实力是重点内容, 它会对企业的项目资金投入量产生直接影响。不过在可提供项目所需资金时, 要将风险分散要求考虑进来。此外, 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也会对项目资金的应用水平产生一定制约, 如果企业现金流短缺, 并且新增投资项目的现金流也出现短缺, 那么会加重对企业现金流的不利影响。所以如果企业负债过高, 则要尽量规避建设周期长或者回笼资金慢的项目。

(四) 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时, 重点就是进行项目的经济性分析, 针对该项工作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来完成。通常采用“静、动”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根据收益率、净现值等指标进行分析, 并将其作为项目决策的凭证, 因此通过收益率、净现值等指标, 可以将项目的整个计算期内的经济效益相对准确的体现出来。其中净现值法的特征是突出投资运作期间的货币时间价值与现金流量风险, 在计算净现值时, 可以采用经过风险调整的现金流量与资金成本率来进行。其实在实施投资项目过程中, 不仅会带来一定的净现金流量, 伴随而来的还有一定的无形资产, 即对企业来讲, 项目投资不仅会创造经济收益, 而且还包含在新领域发展、进一步投资的期权。

三、投资风险的预防与化解

任何投资项目均存在一定的风险, 而投资主体要在对投资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 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与化解。

(一) 控制法

所谓控制法是在发生损失前采用相应的控制手段来降低风险对项目投资的影响。控制法包括以下三种:首先, 风险规避, 即主动放弃带来较大风险损失的某项活动, 这种风险控制法可以将风险率降为零, 不过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在放弃高风险的同时也可以错失了高收益;并且需要决策者对风险因素进行准确判断, 才能保证其现实意义。因此风险规避法通常用于在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后。其次, 风险分散, 即采用多样化投资的方法降低单个风险因素对项目整体的影响, 其融合了不同方向的投资组合。最后即为风险消缩, 即在发生损失前消除风险, 或者发生风险事件后降低损失。

(二) 财务法

所谓财务法是在发生风险损失后利用财务手段及时补偿损失后果。财务法包括以下两种, 一是风险转嫁, 即投资主体将有可能的损失转嫁给另外一方, 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风险转嫁, 即保险型转嫁与非保险型转嫁, 其中保险型转嫁即通过保险合同与保险公司建立保险关系, 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 以保证特定灾害事故带来的风险损失;非保险型转嫁则是指投资主体通过经济合同把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转移到另外一方, 其本质就是利用财务手段转移风险, 转让者可以从中获得外来资金, 对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进行补偿。另外一种即风险自留法, 即投资主体自行承担风险损失造成的一切后果。风险自留同样包括两种方式, 一种是计划性承担风险, 该方法是在充分分析风险的性质及影响后再采取对应的风险处理方法, 并进行相应的财务筹划, 这种方法相对更加主动。另外一种则是非计划性承担风险, 该方法对风险的性质、影响后果等未充分认别, 风险管理者在承担损失后果时相对被动。通常风险自留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在工程预算中设置专项费用, 应对不可预见的风险, 另外一种则是在生产经营中建立意外损失基金, 或者把小额损失摊入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1]张子健, 刘伟.不同竞合模式下企业研发投资决策及绩效——基于不确定条件的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 2010 (02) :104-110.

[2]顾乃康, 陈辉.股票流动性、股价信息含量与企业投资决策[J].管理科学, 2010 (01) :88-97.

[3]王冬梅.关于企业投资项目决策的初步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08) :195.

[4]王平.基于超效率DEA的企业自主创新项目投资方案决策[J].企业经济, 2011 (02) :156-161.

[5]阎大颖, 任兵, 赵奇伟.跨国并购抑或合资新建——基于制度视角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决策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12) :80-87.

[6]李忠民, 仇群.企业家过度自信和企业投资决策的相关性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87-91.

[7]胥佚萱, 林志伟.增值税转型改革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面板双重差分模型分析[J].税务与经济, 2011 (01) :90-97.

企业投资战略管理 篇2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产物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社会的独特现象。农庄、城市、工厂、运河、铁路、绚丽的服饰、美味佳肴等等,这些属于物质性的文化形态;而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观念、风俗习惯、情感情绪、知识系统等等,则属于非物质性的文化形态。文化的产生和进步源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有外部自然的威胁压迫,如洪水猛兽、地震火灾等;也有来自人类社会自身的竞争冲突。人们既要从外部自然和社会系统中尽可能地获取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资源,又要最大限度地防范可能发生的侵害,这就必须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造,即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和对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的改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实践和思考,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方式,调校自己的生存轨迹,渐渐地创建了丰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系统,即所谓的物质文明体系;同时也创建了博大的精神系统,包括各式各样的认知成果、生存规范、行为方式、活动程序、文学艺术等等,即所谓的精神文明体系。物质文明要素和精神文明要素作为人类社会的遗传因子,经过不断地传承,不断更新完善并趋于稳定,就形成了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人类文化是这样形成和发展的,作为人类总体文化的一个部分,企业文化同样产生于企业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在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外部竞争和内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调校和积累而逐渐形成和发育成长的。企业文化一经形成就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积极能动的反作用,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式。

二、企业文化的体系构成

企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也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一)企业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四个层次。

1.由企业各类物质设施和企业产品等等构成的物质文化。如厂区环境、生产生活建筑,生产技术装备,产品规格、质量、标识等等。这些物质性的东西既表现着企业现实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生产经营状态,展示着企业的形象,也表现了企业员工对工作、对生活的情怀态度,表现了企业人的精神层次和追求。

2.由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生活学习等活动中产生的行为文化,包括了企业在组织协调、工作状态、接人待物、文娱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反映。一个注重诚信、关爱员工、纪律严明、雷厉风行、人际关系融洽自然的企业和一个唯利是图、队伍涣散、纪律松驰的企业,给人的文化冲击力是截然不同的。

3.由企业各方面规章制度构成的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是企业所制定的,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企业制度是人与物、人与人、理念与行为、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中介与结合,是企业经营管理意志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具有强制的约束力。制度在企业文化特别是员工行为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处于良性的稳定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4.企业的精神文化,这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逐渐形成和趋于定型的精神成果,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等等内容。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升华,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的上层建筑。

(二)企业文化的基本元素

从内涵上看,文化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融和统一。什么是“主流”,就是企业所主张的,被员工普遍接受和奉行的东西,它体现的是企业法人的意志与企业员工自然人的意志的统一。例如,企业关于员工权利和义务以及企业利益分配的价值主张、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得到员工的普遍接受和奉行,就成为主流理念。行为方式是贯彻理念所应抱有的态度和所采取的实践方式,包括了员工做事的态度倾向和具体的行为过程,是理念落实在具体行为上的表现。企业制定的行为规范,如“遵章守纪”、“团结合作”,得到员工普遍的认同和践行,就成为主流行为方式。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统一,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心理和行为基础。

(三)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现象

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

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决策者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部宣传口号和对外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理念的设计与升华,也要重视载体的选择与构建。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价值

如影随形,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从企业管理历史来看,实行不同管理模式的企业都有其相应的企业文化体系。奉行“泰罗制”的企业,有它“胡萝卜加大棒”的文化体系;实行行为科学管理模式的企业,有它“人性激励”的文化体系。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从企业产生的第一天起,企业文化就存在于、作用于其中。

从动机上看,资本的原始冲动就是追逐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是为了增殖,谁会进行投资?但主观动机是一回事,客观效果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仅仅以资金、成本、营销等等技术性操作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事倍而功半,甚至南辕北辙。大家都承认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心耿耿、勇于负责、积极主动、奋发进取、富于创薪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金钱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长青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这个环境平台,这个土壤,就凸显出企业文化的价值。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技术,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一)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1.企业文化为企业提供长久深厚的发展动力。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和思想动力。

2.企业文化是当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业务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能够最大化地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有效地团结和激发员工,从而造就出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文化能有效改善企业管理的观念和方式。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型管理方式、“泰罗制”管理方式、行为科学管理方式、理性主义管理方式到文化型管理方式的发展变化。前边的四种方式,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但也在管理实践中暴露了各自的缺陷。文化型管理方式,则是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文化主导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戒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在企业管理中,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包括了体能、智能、技能和文化。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体能、智能、技能,首先就要使员工与企业产生文化认同,依靠建立优良的文化体系来引导人力资源开发。一旦员工对企业的目标、愿景、战略、精神、价值观都认同,其职业生涯和企业的发展使命就会自觉结合起来,其个人的价值取向就会和企业价值观的引导统一起来,个人的体能、智能、技能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奉献企业。

一个企业,如果只注重知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就会形成反差,进而会给企业造成深重的创伤。企业有知识有技术,却缺少共同崇尚的价值准则,没有共同奉行的行为规范,知识和技术就无法有效地利用,甚至会反过来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人才流失、技术泄密,反映出企业文化的缺陷。没有共同的追求愿景,没有凝聚人心的事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和员工的联系就会简单化为雇佣关系,谁都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员工就会从心理上行为上与企业对抗。所以,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打造优秀员工队伍的根本途径。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本质上属于管理科学。企业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使它在企业管理中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1)引导效应。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也能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上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就会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

(2)约束效应。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所谓“众怒难犯”,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

(3)凝聚效应。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受到多方面的调控,其中既有强制性的“硬调控”,如制度、命令等;也有说服教育式的“软调控”,如舆论、道德等。企业文化属于软调控,它能使全体员工在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战略举措、运营流程、合作沟通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从而产生和谐统一的行为。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巨大的向心力,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稳定性和健康性,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4)激励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员工将企业文化内化为自我意识后,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自我激励的标尺。一旦员工真正接受了企业的核心理念,他们就会被这种理念所驱使,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为企业努力高效地工作。

(5)辐射效应。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稳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宣传、交往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将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将得到社会文化的认同,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企业文化建设是实实在在的工程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在实践中总有一种“虚而不实”、似是而非的感觉。在企业里,厂房矗立着,机器在运转,员工在忙碌,规章制度挂在墙上,产品、成本、产量、利润等等都有具体明确的量化指标,而企业文化却似乎无从把握。

其实,企业文化也是实实在在的,就存在于企业总体运转的每个环节中。如火之燃于薪,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的机体,但它又是企业的灵魂,引导着企业的发育成长。

就企业来说,有些根本性的思考是必须而且必然的,如“为什么办企业?…办什么样的企业?”等等,不同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作出不同的选择,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命运。就员工个人来说,同样存在着一些终极性的命题,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等等。由此引发的价值评判和选择,决定了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

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企业文化,而在于存在着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不培育倡扬科学进步的文化体系,愚昧落后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这是不能回避的现实。员工把严守工作纪律,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把按劳取酬,把必要的加班等等当作是理所当然、心甘情愿的选择,还是当作一种急于摆脱的负担,当作无可奈何的服从,就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员工对职业、权利、义务的态度,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对竞争、合作、人际关系的态度,由这些态度决定的情感情绪、言行举止、工作绩效,就是内在文化的表现。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环境熏陶、认知建构、管理规范、行为培养等等措施,使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和价值选择,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通过塑造优秀的员工队伍,进而推进企业的发展。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程,它的内容、操作、效果都是实实在在的。

大中型企业投资战略研究 篇3

关键词:大中型企业;投资战略;组合策略

一、 企业投资战略的内涵

企业的投资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分战略。它决定企业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并具体规定企业资金投入的方向、重点以及投入资金的多少。

显然,企业的投资战略作为企业的分战略,应该在发展方向、目标水平及主要对策等方面与总体战略相互协调一致,并保证总体战略的实现。因为,企业的投资战略制定的依据是企业的总体战略。投资战略只能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所给定的框架内进行企业投资方面的谋划,包括投资方向、投资重点、投入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投资的具体方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而且企业投资战略也是总体战略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具体分解和落实。事实上,企业的投资战略还受到企业产品战略、竞争战略、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具体战略的制约和影响。

企业投资战略可分为发展型投资战略、稳定型投资战略与退却型投资战略。

1. 发展型投资战略。发展型投资战略是企业在现有水平上向高一级迈进的战略,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及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推行这一战略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一战略的特点增加对企业设备、原材料、人力资源等的投资,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2. 稳定型投资战略。稳定型投资战略适用于稳定或下降行业中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市场规模已很难扩大,因此,这种战略的特点是,在投资方向上不再将本企业的老产品作为重点,不再追加设备投资。而是努力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不再扩大现有企业规模,但尽可能地保持市场占有率,降低成本和改善企业的现金流量,以尽可能多地获取现有产品的利润,积聚资金为将来的发展作准备。企业推行这一战略的要点是,企业决策者要切实把握企业的优劣势,选准新的产品为投资对象。

3. 退却型投资战略。这一战略多用于经济不景气、资源紧张,企业内部存在着重大问题,产品滞销,财务状况不恶化,政府对某种产品开始限限制以及企业规模不当,无法占领一个有利的经营角度等情况,其实施的对象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事业部、生产线或一些特定的产品、工艺。这种投资战略的特点是,从原先经营领域撤出资金,减少产量,削减研究和销售人员。这种退却型战略是企业家最不愿意采用且可能扭转败局的战略。企业采用这战略的关键是把握住时机,以退为进,不要错过良机。

二、 企业投资战略在企业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导向性。企业总体战略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决定应该从事哪些业务,第二是决定企业如何发展业务。企业如何发展业务,这就涉及到一个如何进行资源配置的问题,而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正是通过投资战略的实施来有效拉动的,因此投资战略具有导向作用。

2.保证性。企业投资战略在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把企业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协调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和关系,使企业经营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它在企业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企业其它职能战略的基础。同时,投资战略与企业内部其它职能战略互相配合,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的实现。

3. 超前性。企业总体战略一经确定,首先就需要通过投资战略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企业资源。因此,相比其它职能战略企业投资战略具有一定超能性。

4. 风险性。由于内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实施投资战略充满风险,为了保证投资战略的有效实施,就需要通过各种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

三、 大中型企业投资方式组合策略

企业在进行投资管理的时候,随时需要根据企业的战略部署,对投资项目进行监管,以保证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集中到企业急需发展的关键产业上去。

1.企业投资方式类型。企业投资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实业投资、金融投资和产权投资。

(1)实业投资也称为生产经营型投资,即以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和企业盈利的投资为重点,投资活动主要国围绕强化物资本和产品开发来进行的,在现有资本结构下通过对内部资源的整合,不断开发内部潜力,保持和发展企业竞争优势,培育和巩固企业的核心能力。根据投资方向在产品的投入、产出、销售不同环节上的侧重,又可细分为:①资源开发型。这种类型的投资战略侧重于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开发,包括原材料资源、人力资源和企业的文化建设。②技术开发型。在这种类型中,企业投资侧重于产品的设计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包括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而开发技术。③销售开发型。一是对原有产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开发;二是对新产品市场进行开发。

实业(生产经营)资本一旦形成,其变现能力就随之降低,实业资本的经营一般是通过变换资本的物质形态来取得收益的,最典型的方式是根据市场需求加工即定的产品。当实定资本的经营不能带来满意的效果时,可通过租赁、拍卖等形式,将其变现,转化为价值形态的资本。

(2)金融商品投资是为获得收入和资本增值而购买金事商品的活动,其结果是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本的增加。

(3)产权投资,是指以产权为对象的投资,旨在资本扩张,即通过吸纳外部资源调整企业的业资本结构,促进增量结构的优化、存量结构的重组升级,为企业吸纳和发展新的核心能力。产权投资的主要形式有兼并、收购、股份制与上市、参股、控股、租赁等。产权投资由于投资方式和数量不同,形成的资本形式也是不同的。当企业收购的股权达不到控股的要求时,企业获得的资本可以视为金融资本,当企业达到控股权后,企业就有权对资包括实业资本、无形资本等进行经营活动。

企业这三种投资方式并非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实业(生产经营)性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金融商品投资和产权投资来实现;而金融商品投资要为(生产经营)投资、产权投资服务;产权投资可以通过金融商品投资来实现,例如,可以通过以上市公司的收购来实现产权投资。三种投资方式的综合有效运用,可以突破否决性企业增长限制线,即特定产品的技术寿命限制线和特定企业的市场容量限制线和特定企业的资本结构限制线,使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2. 我国企业长期可持续展。由于资本市场和企业战略体制的不完善,我国很多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表现为资本流动性不强、呆滞;配置结构比例关系不合理,存在着某些瓶颈因素,以致于整体效率差;原有的使用方向不合理等等,很多企业都存在资金短缺和存量资本闲置并存的问题。还有些企业颠倒三种投资方式之间的关系,错把金融资本投资、产权投资当目的,热衷于在资本市场上运作,忽视企业的基础生产力、产品开发、市场开拓,没有把这两种投资的成果及时转化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去。例如,有些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集到资金后,没有将其及时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而是将资金分散投资到有价证券、房地产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1)促进资本的流动。资本在流动中增值,流动是增值的条件、前提,促进资本流动是企业投资方式组合策略的重点。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考虑,赋予资本流动性的努力可以通过产品的适销对路实现资本循环周转;也可以通过对企业产权的转让包括整体性的企业产权转让和部分的产权转让实现加速的流动。流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注入增量,指的是包括“投资——生产——交换——消费”或“货币——生产——商品——货币资本”的纵向流动;二是盘活资产存量,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兼并、收购等的横向流动,这是重点。其次,资本要流向效益高的产业、部门。再次,除了强调资本流动外,还要科学经营管理资本,把资本流动和经营有效地结合起来。

(2)在提高理财能力的基础上,有效运用投资组合方式。如何制定投资方式组合策略,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要提高企业对既有资本原配置能力,也就是理财的能力。倘若从企业财务帐户出发,既有的资本在企业财务帐房上都表现为一定的价值量(资金数量),它由于分解到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反映到各种不同的占用投向。因此,既有的存量资产的配置是否达到最优结构和比例关系,需要有资本运营的意识和眼光去评价。比如,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量的比例关系,固定资金与流动资金的关系等,需要根据产品特点、市场竞争态势和融资能力等加以科学配置,从而会使既有资本达到最优配置,这是投资方式组合策略最基本的内容。正是在这种能力得以形成并不断巩固的基础上,才有如何迅速扩张企业的资本能力,更多地筹集生产发展所需的资金,通过运用金融投资与产权投资方式诸如发行股票、可转换债券、或运用租赁、抵押,兼并收购等手段迅速扩张企业资本实力和企业规模,使企业迅速发展。这是企业实行投资组合策略的第二方面的内容,但它必须以企业拥有较强的理财能力为基础。第三,企业在实际的投放资本从而进行资本运营过程中,是采取何种产权投资方式,是选择独资方式还是合资;在联合投资兴办企业或经营中是选择控股还是参股,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般来说,是否控制企业,取决于自身经营能力强弱。当自己控股时,资本的回报权能力高,必然掌握控股权;否则,应选择他人控股,也就是说,掌握控股权的投资主体必须具备较强的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的能力。

(3)注重新增投资后的整合工作。如前所述真正能够建立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获得:①自我发展建立内在的核心能力;②与拥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形成战略联盟;③收购拥有某些企业所需专长的企业。通过内部发展建立核心能力是比较慢的,因为受到内部资源的约束和传统观念的束缚。通过吸收“外来”资源,则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必要的核心能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应该对企业现状和行业前景作出分析,准确确立自己的核心能力,按照其发展战略,通过资本运行来增加内部资源存量,通过资源重组,积累并巩固起更强大的核心能力,建立竞争优势,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二明,张初愚.企业战略管理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黄正新.我国企业投资战略模式的转变与对策.企业经济,2001,(9).

3.吉利,张建国.企业投资战略选择的“三契合”原则.现代企业,2005,(1).

作者简介:李露,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苏州大学商学院硕士生。

企业投资管理研究 篇4

近年来,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及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投资活动也来越来活跃, 逐步成为现代企业盈利的重要手段, 企业的投资管理也逐步成为各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可以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的不断壮大。由于企业投资受内外因素的影响, 企业在投资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 在选择投资项目应慎重权衡, 尽可能的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提高经济效益, 并从根本上分析企业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优化投资管理技术, 这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现代企业投资管理的发展状况

企业投资是利用公司资本对外投资以获得投资效益的一种资源配置行为, 因此, 投资的质量对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按照企业投资方向, 可将企业投资分为外投和内投。企业的内投主要是用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更新技术设备以及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企业外投是指企业利用自身拥有的货币资本或者实物资本对其他公司进行注资, 或者购买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行为。从投资管理角度出发, 企业的投资管理是结合自身的意图对外进行投资的一种经济行为, 投资从来都是有风险的, 所以, 企业投资要依据现代投资管理理论。我国现代企业投资管理理论主要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投资组合理论、风险预算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利用数学方式将风险量化为现代投资管理提供了全面的量化分析, 对不同的金融产品均适用, 但由于对技术和操作要求较高, 所以, 企业在投资分析中应用较少。投资组合理论在企业投资行为中应用较多, 通过对分散投资组合的风险来判断企业投资产品的收益情况, 这样可以更加科学性的做出投资决策。风险预算理论可以帮助企业投资者形成正确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态度, 该理论认为, 市场波动性是随机的, 想要绝对的规避风险波动是不现实的, 加强投资前、投资中、投资后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尽可能的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 我国的企业投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 而且, 投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 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市场化的投资管理中来。

(一) 企业投资战略缺乏科学的指导

企业投资战略是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 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投资战略和规划指导做出投资决策。然而, 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 它们在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中大都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或不完整的投资产品资料做决策。企业缺乏对企业投资管理问题的深入研究与科学论证, 缺乏长远目标, 对风险类型的分析不全面,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风险, 投资管理者的错误决策甚至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 缺乏预算管理规划

资金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起到重大作用, 对资金不能做出很好的预算规划很容易限制企业的资金流动性。现实中, 很多企业并没有独立的投资发展规划, 企业往往会由于缺乏独立系统的预算管理规划, 出现资本限额的高风险运用, 使企业经营出现重大危机, 也可能会因为没有合理的设置资本限额而使企业失去一个好的投资机会, 减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 企业缺乏严谨缜密的资金管控机制

具备适量的资金是开展各项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投资活动的前提条件。每个企业自身的资金都是有限的, 能够从外部筹集资金也是有限的。在企业运转中, 一般只有资金在流转中才能增值, 但是, 在资金流转的过程中, 面临着各种风险如投入没有产出、外借不能收回等。有不少企业的资金管控机制不完善或缺乏与企业本身相适应的收益分配、风险预测及内部控制的机制, 其可能导致或增大企业出现资金短缺的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情况, 会直接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 甚至导致企业倒闭。

另外, 许多企业在投资后缺乏对投资产品的后期企业管理与经营, 甚至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因而导致企业投资项目没有向企业预期的那样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承担的风险损失。有些企业对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审计环节流于形式, 得出的审计结果同样无法使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投资项目的运行情况有全面的、客观的认识。

三、提高企业投资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 制定科学的企业投资战略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和财务战略的体系, 建立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投资管理活动的总纲领, 即投资战略。企业在对国家的经济形势和政策、自身状况、技术结构和水平、市场需求、筹集调配的资源能力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的、深入的分析的基础上, 让企业人员做出项目建议书、调研报告、可行性研究等, 以此判断投资行为是否应该进行。

企业可以结合发展状况, 从技术层面和经济层面进行双重分析, 制定切合实际的企业投资战略, 并在较长时期内使其成为自身投资管理活动的指南, 以有效发挥战略管理在投资管理活动中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向导性、对投资管理活动的确保性、对财务运营规划超前性的作用。

近年来, 腾讯企业持续不断的向电商各个领域出击, 该企业通过投资制定了科学的企业投资战略布局, 以较同行业更快的速度入股了很多家电子商务企业, 包括已经对外公布的企业如好乐买、易讯、F团以及未对外公布的收购案。因此, 在我国, 腾讯企业是拥有互联网综合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企业之一。

(二) 建立高效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是提前计算出分配企业的资金、实物及人力等的可用资源, 满足企业已经制定完成的战略目标。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对未来整体经营规划的总体安排, 完善的预算体系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合理调整企业经营运作,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竞争力。当企业在投资过程场中面对客观的风险因素时, 预算管理体系能事前谋划、应对突变风险, 降低企业的投资管理风险。

无锡尚德电力企业主要研制光伏太阳能产品, 公司通过预算管理对未来整体经营规划进行安排, 在短短的数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硅晶制造商。

(三) 建立有效的企业资金运作管理制度体系

企业的资金管理包括对资金筹措、投放、回收、使用、分配, 同时, 包含收益及风险管理等内容, 使企业的血液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企业的投资活动便是以资金投放作为起点的, 最后仍以资金回收为终点。简单来讲, 资金管理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一个企业投资管理的成败转折点。资金运作管理制度体系体现在企业投资管理的整个过程中, 应该以资金有效流动作为核心目标, 要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基础上, 通过管理等手段分析研究, 在保证企业资金的具有良性循环的条件下, 为企业投资管理的活动提供更确切的保障。

(四) 加强投资的风险管理

投资管理的风险控制首要目标是避免或减少投资损失的发生,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投资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 经济性原则。

投资风险管理人员在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时应以总成本最低为总目标, 即投资风险管理也要考虑成本, 以最合理、最经济的方式处置的安全保障目标。这就要求投资风险管理人员对各种效益和费用进行科学分析和严格核算。

2.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要求投资决策者要从投资整体考虑各项风险因素。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要对投资所涉及的全部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 深入分析影响整体投资的各项风险因素及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特别要对其所选择的特定投资品种风险的特殊性有全面的理解, 全面预测投资期间这些风险因素变化可能造成的损失, 充分考虑自己的最高风险承受能力, 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 并采取合适的风险管理策略。同时, 整体性原则要求投资风险管理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的风险, 而应从投资的内容和时间的整体性上来把握风险因素及其变化。

3. 全程管理原则。

由于投资的不同阶段具体的风险因素是不同的, 因此, 投资风险管理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风险, 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 采用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一般来说, 投资风险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确定初始投资目标。目标确定后, 风险管理的范围也随之确定;第二阶段确定相应投资策略。投资策略的每一步都与风险管理相关;第三阶段是操作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五) 投资决策方法的运用

一般企业在研究投资决策时, 投资项目已然有一到数个可供选择, 投资决策所研究的就是依据科学的决策方法, 判断其可行性以及选择最优者。就决策方法而言, 早期的投资决策一般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如下图的非折现的回收期法等, 这是一般不具有科学决策知识的个人投资者所常用的。企业的投资决策一般选择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科学决策方法, 这其中以净现值法和内含报酬率法最为著名。这里面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如在美国净现值法为首选, 而在欧洲以内含报酬率法为首选, 我国作为后起的新兴经济体, 对这两种方法都常用。下面对净现值法和内含报酬率法分别阐述。

1. 常用投资决策方法

2. 投资决策方法的选用

我国企业一般优先选用净现值法, 所谓净现值法, 是指通过比较所有已具备财务可行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指标的大小来选择最优方案的方法。该法适用于原始投资相同且项目计算期相等的多方案比较决策, 也可以用于独立项目决策。

净现值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净现值法应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确定贴现率, 一种办法是根据资金成本来确定, 另一种办法是根据企业要求的最低资金利润来确定。

四、结语

企业投资管理是一个对技术性要求较高而且复杂系统的工程。企业投资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投资项目的成败, 并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和企业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投资管理体系。随着我国企业投资管理实践的不断探索与发展, 企业的投资行为也将逐步成熟, 大大的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 这将给更多的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资金运作和资产管理方式也在不断的转变, 企业投资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诸多难题与挑战。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并随着新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是企业投资管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企业投资作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本文有针对性的对企业投资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 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可以作为企业投资管理的参考和借鉴, 实现投入产出的最大化效益。

关键词:企业投资,管理,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何金.企业投资管理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17) .

[2]吴友水.企业投资管理的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3 (18) .

[3]李泽峰.浅谈我国国有企业投资管理相关问题[J].时代金融, 2012 (36) .

企业投资战略管理 篇5

(一)企业经营单位的定位战略:指企业的二级经营单位在决定进入的行业内生产什么产品或提供何种服务所作出的长远性的谋划和方略

企业经营单位的投资战略:指根据经营单位所在行业所处的寿命周期阶段不同,所定位的产品寿命周期阶段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投资规模所作出的长远性谋划和方略

(二)企业经营单位的定位战略决策的必要性

(1)有利于企业经营单位明确其主导产品

(2)有利于形成战略优势

(三)经营单位定位战略类型

(1)按行业内产品序列不同的定位战略类型(上游,中游,下游产品定位)

(2)按经营单位产品经营范围不同(产品专业化,产品多样化)

(3)按经营单位产品生产经营规模不同(小,中,大,超大规模)

(四)经营单位的定位战略决策应考虑因素

(1)行业发展态势

(2)市场需求趋势

(3)企业实力条件

(五)企业经营单位的投资战略决策的必要性

(1)有利于确保经营单位产品定位战略的顺利实施

(2)确保经营单位投资战略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

(六)企业经营单位投资战略方案

(1)积极的投资战略方案

(2)追加投资的战略

(3)不投资或适当投资的战略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管理初探 篇6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本投资 风险 管理

任何投资都是风险与投资是共存的,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也不例外,同样也存在着风险。根据风险与投资并存的规律,企业在享受因人力资本投资成功带来的丰厚回报的同时,必然也要承担因人力资本投资失败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因此,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作为理性投资者在全面了解了风险后,才能从中找出防范措施,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以达到最大限度获取投资收益的目的。本文阐述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特性、风险及风险的类型,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

1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特性及风险

1.1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特性

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是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的,目的在于通过企业的投资行为实现员工人力资本的获取和增值,从而实现企业投资收益的最大化。人力资本投资有如下特点:一是非货币让渡性。亦即对某个人所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无法由投资机构或个人像买卖商品或进行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投资那样自由让渡并收回全部投资。二是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从企业的层面上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收益是与被投资对象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行为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三是回收期长。人力资本的形成具有累计性的特点,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因此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收期较长,无法像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投资那样能在短期内甚至即期内获得回报。四是不可撤回性。投资于人力资本,如果到后来发现投资失误,其损失是不可挽回的,因此加大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系统风险。五是外部性。人力资本投资除了给投资对象带来收益之外,还可以通过受教育者来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道德观念、思想意识等诸多方面的进步。六是不可转让性。人力资本特有的生物属性导致人力资本承担者具有单一性。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人的身体人力资本不能像物质资本那样转让、买卖和抵押。

1.2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也不例外,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人力 资本投资主体投入了一定的时间、物质资源来生产人力资本,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人力资本的投资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甚至不能弥补投资的成本这样一种状况。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会导致投资主体无法获得预期收益和无法收回投资成本,因而,会影响到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主要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组成,我们仅就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展开论述。

2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类型

人力资本投资既然是为了未来的利益而放弃或牺牲眼前的利益和效用并且人力资本形成又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那么人力资本投资也同物质资本投资一样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种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五种基本类型:投资对象选择风险、人职匹配风险、激励失效风险、人员流动风险和职业道德风险。

所谓投资对象选择风险是指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本投资对象时所存在的风险。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的对象应当是适合公司文化和具体的工作岗位的特点的应聘者,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较长,选择对象时应当注重员工的成长性,这样投资才会有效果。否则,利用同样的资本开发出来的不同的投资对象其结果相差很大。

人职匹配风险即企业中的每一职位都有特定的工作内容,这些职位的职责、环境、繁重程度、复杂程度等所要求的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水平、知识、经验、技能等也是特定的。如果所选用的人与特定的岗位相适应,这个职位所要求的工作目标就能实现,工作就能进步。反之,就停滞不前,无所作为,甚至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激励失效风险是指企业激励机制发挥不充分,而导致人力资本投资低效的风险。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人力资本需要很强的激励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院詹姆斯教授对人力资本的能动性曾做过专题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20% 一30%。如果得到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一90% 。但如果激励制度不合理、不科学,会致使人力资本的能动性、创造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有时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流动风险是目前企业所面临的最大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企业花费大量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特别是专用性很强的人力资本,如果外流,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这种风险有两种表现形式:(1)直接风险,即由于人才脱离企业而造成的人力资本直接损失;(2)间接风险,即由于人才进入竞争对手的企业而给原企业造成更大的竞争压力。

职业道德风险包括员工对企业不忠诚、泄露商业机密、在业务交往中损害企业利益、谋取私利、违法乱纪、玩忽职守、盗窃公司财物、不敬业、消极怠工、工作效率低下等。从中也可以知道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对员工的道德培养进行投资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

当前企业片面地夸大投资失败而导致损失的风险,没有从自身加强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管理。因此,企业必须加强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管理,使企业更好地了解并懂得如何规避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从而能够积极大胆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3加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管理的对策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企业要持续生存下去,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获取高的经营回报,企业必须正视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通过采取合理的对策来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针对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各种风险,企业可以采取下几种对策以化解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提高企业的效益。

3.1提高决策水平,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盲目性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搜寻足够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从而选择合理的投资方案。首先,企业要了解自身的人力资本现状,通过调查研究预测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规模和力度。其次,企业要重视发展信息服务,通过各种获得信息的渠道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并且提高自己甄别信息的能力,使有效的信息更快的被识别出来。再者,企业应考虑到员工之间的天赋差异,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投资方案。

3.2选择重点投资对象,保证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率

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应首先明确投资的重点人选。倒20定理指出,无论是新老行业,还是部门、单位,其所获取的全部成果中的80%,是靠20%的人来完成的。因此善待这些重要的20%的员工,是留住人才的绝好要点。企业应按照执行新工作计划的潜能和以往的工作业绩对企业现有人员进行测评,使部门和企业能够更好地掌握每个员工的情况,准确的获取这20%重要员工的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管理。

3.3加强岗位管理,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人职匹配风险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要做好人职匹配工作,重点是把合适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的用人原则。要切实遵循适才原则,关键在于做好工作分析、人员测评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以工作分析产生的结果-职务说明、任职资格条件、工作规范或岗位规范作为选人用人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依据。人员测评则要选取科学、合理的人员测评手段和工具来评定、甄别和预测适合岗位的所需人员。此外,企业还必须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提供科学的职业路径,沿着所建立的职业梯有的放矢地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投资,确保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3.4采取有效激励措施,控制人力资本投资的人才外流风险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日益剧烈的情况下,企业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这里关键要把握好三个要点,即利益上的联盟、情感上的联系和共同的远景。(1)公平的物质激励。激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人对报酬结构是否觉得公平,即个人主观地将他的投入同别人相比来评价是否得到公平或公正的报酬。(2)长短期激励相结合。对知识型员工激励,应该以长期效应为主。中长期的激励办法是最具有战略意义,也是最重要的。(3)从更高层次实施有效的精神激励措施,在充分考虑物质激励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精神激励。

3.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规避人力资本投资的道德风险

企业要作好人力资本投资对象的道德风险的管理,必需要营造舒适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全体意识及行为方式,是企业价值观的表现。企业文化的培养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目标之一,应当渗透到每一次具体的投资过程之中,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价值的认同,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使企业员工有一种归宿感,从而使员工觉得企业有家的感觉,很好规避了道德风险。

对于投资主体--企业而言,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十分重要战略的举措,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复杂决策行为,具有相当大的风险。但是通过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管理以控制,可以避免的,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西奥多 W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 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 张维迎.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社,1996

[4] 黄乾.论人力资本产权的概念、结构与特征.江汉论坛(武汉)[R].2000

[5] 杨河清.劳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 冯子标.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 陈通,许琳红.如何规避人力资本投资风险[J].北京:科学管理研究,2003

[8] 刘茂福.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及其规避对策[J].北京:科学管理研究,2005,1-9.

[9]曾庆云.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及其防范[N].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第18卷第3期,2005年9月

[10]甄芝举.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成因及其防范措施[N].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管理研究 篇7

一、档案管理对投资管理型企业的重要意义

投资管理型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新兴的企业,是由若干个独立法人组成的多层次、跨地域、跨行业的、以资产联合为主的新型企业联合体。其特点是:企业管理自主性强,企业资产所有制形式不同,多数企业没有上级主管部门,国家不对企业投资,也不干涉企业管理;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分布地域广,行业和产业门类多、涉及面宽;企业规模差异大,既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也有弱小厂家;企业运营灵活,追求实效性,一切活动以增效盈利为目的。

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需要档案工作的支撑与保障,同时,企业也应承担建立档案、保护档案的义务。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兴的投资管理型企业,虽然在档案管理上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投资管理型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怎样做大、做强、做实、做久的过程中,件件事都离不开档案工作,没有规范化的档案管理,企业将失去重要的基础和支撑。建立和开展档案工作是投资管理型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所以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应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档案工作,积极寻找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采取有力措施开展档案工作,确保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高质量运行,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高效服务。

二、提升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档案管理的形式,尽管企业档案管理有它的共性,但不同类型的企业,其档案管理还是有差异的。本文根据投资管理型企业的特点,认为完善投资管理型企业的档案工作,提升管理质量和水平,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提高档案意识。

各企业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及有关地方法规,进一步明确企业档案管理办法和标准,明确企业内各类档案的所有权、管理权、归属权及其在国家档案事业、档案资源中的地位,明确档案所有者应承担的权利和社会义务,对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和档案工作实施法治化、规范化管理。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强化投资管理型企业的档案意识,实行档案登记备案制,加强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监控。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工商业管理部门要加强指导,通过提供法规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中介服务等,联手推动投资管理型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

2. 健全管理体系。

投资管理型企业“项目为核心、投资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决定了从内容来看,工程档案占该类型企业档案的绝大部分,对工程档案的管理是该类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所以投资管理型企业要制定与工程建设及各项工程建设管理同步的档案工作程序,建立层层负责制的档案管理体系,为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对于正在投资建设中的项目档案由工程管理部统一管理收集,并定期向综合管理部档案处移交、存档。为此需要在工程管理部设立专门档案管理人员,将档案职责纳入其岗位责任制,纳入职能部门的工作程序以及有关经济责任制并予以考核。由其负责建立健全各项工程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开展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登记、统计等工作。为使工程档案工作与各工程建设同步安排进行,规范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及时收集各阶段的工程档案资料,每项工程一投入建设,都要求该档案人员立即到位,对工程档案的收集进行现场指导,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他们同时负责定期进行档案的安全检查工作等,并定期向综合管理部档案处移交档案。

投资管理型企业对档案无论采取何种管理模式,都要理顺和完善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健全和完善档案工作体制,就是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办事、有章办事”问题,做到“五有”,即有领导分管,有档案管理人员,有档案管理制度,有保存档案的场所和满足工作需要的各种设施,有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保存,并力争实现“四统一”:一个集团内的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制度,统一质量标准,集中统一管理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实现“四统一”后,企业的工作文件材料就能避免散失、损毁,真正维护了档案的安全和完整。

3. 强化质量管理。

作为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的主体是工程项目档案,其案卷质量反映工程技术水平以及数据、材料的准确性,反映文件的齐全性、系统性和规范化程度。对于工程档案,要求必须数字准确,材料齐全,书写规范,案卷组织有条理,标题完整、准确。保证投资管理型企业工程项目档案的案卷质量,是该类型企业档案工作的基础,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严格管理程序。企业领导必须重视工程档案,把档案质量视为终身制,一抓到底。规章制度要健全,特别是对文件材料的收集范围、归档时限、整理标准等都要做出明确规定,使工作人员有章可循。档案工作和工程建设一定要同步进行,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尽可能先验收档案,其他方面的验收都以档案资料为依据。档案人员一定要和工程技术人员很好配合,主动服务,形成做好工程档案工作的合力。

二是搞好前期控制。投资管理型企业核心企业的档案部门应在工程项目档案归档以前,根据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制定措施,做好前期控制。所投资建设的工程项目自立项开始就应由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织落实专门人员承担建档任务,同时企业核心档案部门的档案人员应经常与各工程项目建档人员保持联系,并对建档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搞好跟踪服务。同时也应及时深入工程建设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工程进度和文件材料收集归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档案管理与工程项目建设同步进行,从根本上保证档案来源和质量。

三是严格归档审查。由于投资管理型企业文件材料种类多、数量大,涉及面广,工程档案较多,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诸如文件材料散失、归档不全、分类不科学、整理不规范的现象。因此,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部门要帮助下属工程建设单位建立工程档案分类大纲、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等,从工程一开始就要依据这些规范性文件,制定工程文件材料的立卷归档细则,严格按照每一道工作程序,确保工程档案齐全完整、分类科学、整理标准,编目规范。

在实践中,归档的文件材料审查、鉴定、整理、加工是文件向档案过渡的过程,在一个工程中,首先要对文件材料审查、鉴定,鉴别真伪,确认文件材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档案工作者要认真鉴别每份材料的出处和形成日期,形成人和有关技术负责人签字,如参加会审的各设计方、建设方、施工方、上级主管部门、监理公司必须在会审上签字,内容要完备。对于无签字或会签不齐的文件材料,一定要请有关负责人考证,弄清其价值再归档。对于内在质量的鉴定比较复杂、书写不规范、缺文件等的一律返回形成单位加工修改。

4. 加强信息建设。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指导下,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发展、创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样,信息化也给传统的档案工作理论、技术、方法带来严峻挑战。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管理如何适应信息化带来的文件形成电子化、文件传递网络化、文件存储数字化、文件管理动态化的发展要求和趋势,也成为该类型企业档案工作能否适应信息技术应用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要加强投资管理型企业信息化条件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是为了适应企业信息化发展要求,及时有效地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在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加大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并注意信息技术环境下档案信息的安全。

要将推进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信息化与档案管理创新相结合,坚持技术与管理并行。档案是科技活动、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记录,对投资管理型企业自主创新具有参考借鉴作用和启迪助推作用。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的管理利用应在档案信息化管理技术上有所突破,将信息化作为企业档案工作改革和创新的龙头。

5. 完善信用体系。

企业信用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得到社会各界、政府各部门、市场、用户认可和信任的程度,这种程度不是企业自己标榜的,而是需要凭证和依据,以各种事实来证明的,也就是需由文字、图表、证书、声像、数据等各种不同形式的载体来体现的,这些载体可统称为企业信用档案。信用档案是指关于法人和自然人信用状况的原始记录,是信用社会和信用制度的基础。建立信用档案工作,是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信用档案的建立对于规范投资管理型企业行为,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提高投资管理型企业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投资管理型企业要将经营管理方面的信用文件材料、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合作的信用文件、资质方面的信用文件、质量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技术信用文件以及法人行为信用文件材料等信用档案,经系统整理、著录,形成信用档案数据库,纳入信用信息网,使企业的信用信息及行为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很好地展现,及时准确地提供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档案资料,为社会提供快捷、客观的信用信息,同时接受社会的监督,进一步规范投资管理型企业的经营行为,树立投资管理型企业的良好形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投资管理型企业的发展,其档案管理也必然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投资管理型企业的高速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 根据投资管理型企业特点, 探索科学的档案管理方法, 以求找到提升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管理,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忠.关于建立和发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思考[J].中国档案, 2005 (12) .

[2]关继南.在浙江省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档案, 2006 (1) .

企业年金投资的风险管理 篇8

建立企业年金后, 其保值增值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企业年金基金必须实行市场化运作, 即通过有年金管理资格的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来进行运作, 不允许企业自建自管。这种制度设计的目的, 是为了保证年金基金的安全, 控制风险。目前, 取得年金管理资格的机构都是国内资本市场上实力雄厚的机构, 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都有较为健全的风控系统和风险把控能力。即便如此, 作为委托人的企业而言, 要提高年金基金的风险控制水平, 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1 正确把握年金的属性, 确立正确的收益目标

企业年金具有养老保险的属性, 每个月都有新增缴费和退休等待遇支付, 因此, 年金基金净值不能有大幅度的波动, 需要长期稳定的增值。这就要求年金基金要在无风险的投资活动中博取高收益, 必须坚持安全稳健的投资理念。国内年金市场在经历了2011年的惨痛教训后, 对企业年金追求绝对正收益的属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企业在确定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目标时, 不能简单归纳为“在安全的前提下收益越高越好”, 这是绝对正确的废话, 会让投资管理人无所适从。

年金运营是一个复利增值的过程, 每年能够实现超过三年定期存款利率或者跑赢CPI即可。追求高收益就意味着高风险。通常我们认为短期国债收益率就是无风险收益率。近两年能够实现每年5~6%的收益率就是非常不错的目标。作为委托人, 对投资管理人在收益方面的要求一定要明确, 一定要淡定。特别是在资本市场行情好的时候, 面对实现较高收益年金投资组合, 不要觉得有太大的遗憾, 实现高收益的年金组合极有可能就是面临巨大亏损的投资组合。资本市场出现大牛市的机率毕竟不会太多, 而风险则永远相随。从长远的来看, 一定会是每年实现5~6%的收益率的投资组合的累计收益最高。

2 制定科学的投资策略

正确的目标确定后, 要制定科学的投资策略来保证目标的实现。国家对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范围、比例、投资标的信用评级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 是控制企业年金基金投资风险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 需要企业与投资管理人共同制定投资策略。首先是大类资产配置策略。重点是固定收益类和权益投资的比例、固定收益类中可交易资产的比例等。一般由投资管理人提出, 委托人也可以提供意见。然后是对各类投资的具体要求。例如, 在股票投资时是否可以投ST股?是否可以投创业板?又比如在债券投资中的信用债是放在AAA还是AA+?银行间市场的交易对手是否要有所限制?等等。

笔者重点介绍一下对股票等权益类产品投资比例控制的看法。国家规定, 股票等权益类产品投资比例不得超过企业年金基金净值的30%。试想, 假定我们的投资管理人就按这个比例配置股票, 只需两个跌停板, 就会损失掉基金净值的6%, 这是年金基金投资绝对不能承受的, 也不符合安全稳健的投资理念。所以, 很多企业会选择要求投资管理人将比例控制在10~15%以内。结合这两年资本市场的表现, 通常投资管理人会将仓位控制在5~8%左右。这样既控制了股票等权益类投资带来的风险, 也给自已留有当市场上行时博取高收益的余地, 同时也解决了基金的流动性问题。

3 配置安全性高的基础资产, 垫高安全垫

按照人社部11号令和23号文所规定, 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债券回购、万能保险产品、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 以及金融债、企业债、可转换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特定资产管理计划、股指期货等18个大类产品。我们按其估值方法不同分为基础资产和交易性资产:凡其估值不受市场波动影响的金融产品称为基础资产, 如银行定期存款、协议存款、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特定资产管理计划、万能保险产品等;凡按市场价格估值的金融产品称为交易性资产, 除基础资产以外的金融产品都可以视同为交易性资产。

近年来, 受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及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等因素影响, 国内资本市场持续低迷, 企业年金基金收益水平普遍偏低。当前企业年金基金可投资的18类金融产品中, 大多属于交易性资产, 市场价格波动大、风险高。为最大限度地抵消因权益类产品收益不确定性波动带来的投资损失, 需通过锁定部分固定收益类产品, 降低投资管理人自由支配投资额度, 增强抵御投资运营风险的能力。主要是提高基础资产的配置比例, 将该比例提高到基金净值的50%以上, 最大限度的锁定投资收益, 提高抵御系统性风险能力, 垫高安全垫。

4 督促投资管理人建立风险预算

投资就有风险, 就要承受风险, 更要控制风险。在进行大类资产配置以后,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风险主要集中在交易性资产中的股票等权益类产品投资。对股票等权益类产品投资实行风险控制制度, 就是要确定对风险的容忍度。这个容忍度, 也就是允许股票等权益类投资亏损的最大幅度, 同时也就决定了年金基金年度投资收益的最低水平。

由于各投资管理人对管理资产的属性认识不统一, 对年金投资追求绝对正收益的业绩标准认识不统一, 对股票等权益类产品投资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手段不统一, 对投资止损条件不统一。因此, 需要对投资管理人提出统一要求, 控制投资风险, 也就是要求投资管理人建立风险预算。

这里参考一家企业制定的股票等权益类产品投资风险预算就可以说清楚了:当年股票等权益类产品投资损失达企业年金基金净资产的2%时, 只能卖出不能买入股票等权益类产品;当年股票等权益类产品投资损失达企业年金基金净资产的2.5%时, 必须将持有仓位降至企业年金基金净资产的5%以内;当年股票等权益类产品投资损失达企业年金基金净资产的3%时, 持有的股票等权益类产品必须全部清仓;股票等权益类产品全部清仓后, 当年不得再进行股票等权益类产品投资。

按上述规定, 假设:基准收益参考5年定期存款利率5.25%, 年金基金除股票等权益类产品以外的投资全部按此标准计算收益, 投资管理人股票等权益类产品仓位为基金净值的10%。当股票等权益类产品投资损失达到企业年金基金净资产的2%时, 当期投资收益为90%×5.25%-2%=2.75%;当损失达到企业年金基金净资产的2.5%时, 当期投资收益为95%×5.25%-2.5%=2.4875%;当投资损失达到企业年金基金净资产的3%时, 当期投资收益为95%×5.25%-3%=1.98%。

因此, 建立风险预算, 实质上就是要求投资管理人建立类似强制止损制度, 确保年金投资绝对正收益。当然, 强制止损制度也是个双刃剑, 既能在市场低迷时保证不发生亏损, 但也可能在市场产生恢复性行情时错失良机。

5 建立绩效评估制度, 激励和约束投资管理人勤勉尽责

企业年金绩效评估主要根据合同约定的对各管理人的绩效考核指标, 和依据托管人提供的托管数据和与各管理人的日常业务过程记录信息等, 对各管理人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绩效考核, 重点是投资管理人投资业绩的考核评估。

绩效评估以业绩衡量和风险衡量为基础, 形成对投资管理人企业年金资产运营的绩效与能力判断, 并使用绩效归因模型分析超额收益的来源, 形成对投资管理人的行为评价与建议。正确、及时地评价企业年金基金历史投资管理的状况, 有助于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运作水平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 使企业年金基金更好地实现增值。一般情况下, 企业会采用新增资金向投资业绩优秀的投资管理人倾斜, 收回投资业绩差的投资管理人管理的资金的方式进行激励和约束。

6 强化企业年金投资运作监管

在各项投资政策和考核政策制定后, 企业作为委托人不能就此万事大吉, 还应实行“前期计划、中期监管、后期干预”相结合的监控, 及时应对各种情况的发生。比如根据每周年金资产分布情况及单位净值波动情况, 分析年金资产配置及具体投资产品盈亏状况, 向投资管理人针对性地提出业绩改善意见或发出风险警示。对于投资业绩排名靠后的投资管理人, 增加年金资金赎回力度, 调动投资管理人的积极性, 进一步防范投资风险。投资业绩持续下滑、长期低于业绩比较基准的, 可根据情况开展诫勉谈话, 并向投资管理人提出特定产品配置建议, 以稳定投资业绩避免给年金投资带来损失, 达到资产规模调减条件的, 可进行部分或全部调减其管理的资金。

建工企业工程投资管理方法 篇9

现状工程投资管理即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成本控制,是工程投资能否取得预期效益的关键。

1 投资管理失控的原因

造成建筑工程投资管理失控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以下几个方面。

1.1 投资管理制度缺陷

领导投资决策不科学,未经严格工程预算,盲目投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缺乏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和相互勾通,工程监理单位往往只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管理,很少介入投资决策分析。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虽做了工程概算甚至细化到预算,但由于缺少对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约束,导致设计保守、投资偏高。在施工招投标阶段,标底和标价估价不准,使得工程在实施阶段,或者由于资金短缺,或者成本管理不严,导致投资管理失控。工程不能按期完成,贷款利息不断增加,原本紧缺的资金在恶性循环里运行,给企业、金融机构和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1.2 工程投资确定方法不科学

工程投资确定多以定额为依据,定额单价又以几年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的统计为基础。虽然各地造价管理部门也通过定期发布一些调整系数或补差来达到与当前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用还不能及时提供造价管理人员所需的信息,难以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实物法预算编制,因此,这种静态、滞后的价格取定方法,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要求。不同水平的承包商依据同一定额编制不同工程的价格,无法区别承包单位在不同地点、不同工程上的价格差异。

1.3 合同管理欠规范

一方面,合同条款不够严密,实施过程中合同双方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不一,影响工程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对合同的法律性认识不足,有法不依。如工程的支付往往就不能按合同及时支付,承包方不得不通过回扣等手段获得工程款,由此也造成了建筑行业中行贿较为严重的局面。

1.4 造价管理人员素质低

我国现有的工程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其主要业务大多是依靠定额进行工程预、结算的审核。其人员往往只具有从事概预算工作的资格。因此在推行造价管理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不适应现代造价管理的要求。具体现为:一是专业技术素质差,不能独立果断地处理复杂的工程技术经济问题,投资预控能力差,大量的工作仍停留在事后处理阶段;二是不善于组织协调工程项目各主体间的关系;三是缺乏经济和法律知识,处理索赔能力差,尤其是缺乏对国际工程管理中的FIDIC合同条件的理解。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专业水平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化工程造价管理的要求。如果不尽快提高其业务管理水平,我国建筑企业失去的不仅是国外建筑市场,甚至还可能因建筑业的全球化使得我国国内建筑市场也将会被国外建筑商所占领。

2 避免投资失控的措施

2.1 工程设计方案要合理

由于业主希望建筑业提供形成建筑业产品全过程的服务,因此,受聘于业主的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便参与了从投资可行性研究直到竣工决算的全部工作,但在这些连续的全过程管理中,不同阶段又有轻重之分。据西方一些国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筑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却决定了几乎全部费用。因此,在设计阶段,造价人员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协助业主按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和价值工程原理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上。

如地处上海市中心的66层的恒隆广场,结构工程师提供了上部结构的三种结构体系。造价顾问公司根据上海建筑市场造价行情对上述方案作了造价成本分析结果是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造价上具有明显优势,造价分别比全钢结构节约34%。比钢一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节约28%,同时通过建筑功能和造价方面的进一步探讨最终成为业主的首选方案。

造价人员能够较早参与设计阶段的决策工作,与建设模式的变化有关。我国不少有识之土根据国际建筑市场的变化,提出我国可以试行推广CM模式。CM的原含义为设计与施工交叉作业,它一改我国长期设计与施工相分离的现象,让设计与施工两个过程尽可能相互勾通和搭接。这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也可使工期缩短,对业主有利。同时,也有专家指出,我国的建设模式还可以考虑由传统承发包模式向前延伸为D+D+B模式,即承包方负责项目前期决策阶段的策划、管理,同时负责设计和施工;或向后延伸为D+B+FM模式即设计,施工与物业管理相结合,这些新颖的发包模式,使得建筑企业的业务范围、功能均发生了变化,使之具有设计、施工、造价管理、开发及管理能力,甚至设法帮助业主进行项目融资。这种设计与施工过程的相互靠拢,使施工企业能在设计阶段为设计单位的设计提供施工上投资最省的方案,而承包商为业主融资,又能把承包商与业主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样,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全过程投资管理才更有可能成为现实。

2.2 使用先进的动态造价控制软件

目前我国投资控制之所以出现超资超额局面,往往是信息工作管理方式落后,资料精度不够,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决策者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实行对项目造价的动态管理,建立一套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是在使用计算机的条件下,由人机组成,对工程造价信息进行搜集、传输、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由定额管理系统、价格管理系统、造价估价系统和造价控制系统组成,利用该系统,既可以代替人工繁琐的各种日常业务处理工作,也能为管理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成为领导者进行决策的支持系统。

在项目造价管理中,很多优秀的计算机软件都能实现项目投资和进度的动态跟踪。如世界银行和许多国家政府部门推荐使用的P3系列软件和微软公司的MS Projec t98,均能计算项目管理中的网络参数、关键路径、时差、自动生成横道图、网络图和日历图、任务分配计划表,自动绘制资源、工作量和费用曲线,自动平衡全部资源。国内已有许多工程,包括三峡、小浪底等重大工程都在使用这些软件。但对我国成千上万个工程项目,使用这些软件的用户毕竟还是少数,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重视造价系统的开发与研究,真正做到造价的动态管理,保证投资控制的有效实施。

2.3 合同管理要求全面规范

国际工程承包中,对合同的管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合同的法律性是否完备;合同是否完整;风险的分摊是否合理;特别重视合同条件第二部分(专用条款)的制定,因为它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对第一部分进行删除、增加和修改,是执行合同的关键;工程说明书应尽可能做到详细、明确、技术上要求切实可行。

同时,受聘的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也应格守公正的职业道德,防止片面依从业主意愿,故意压低承包商价格。就业主而言,一般希望工程成本低一些好,但从国际建筑业的合同管理可以看出,表面的低价,往往导致偷工减料或频繁的索赔,甚至导致拖延、停工等严重事件的发生。所以合理地制定标底和评标是保证投资得以控制的重要手段。这既保证了承包商的合理利益,有益于工程的顺利进行,实际上也间接地维护了业主的利益。另外,由于国内建筑法律、法规和合同示范文本与国际的标准合同文本,尤其是与国际通用的FIDIC合同文本相比,在合同文本的严谨性、合同主体的责权利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为此,有必要吸收国外合同条款中的合理部分,结合我国金融、保险、建筑法规,对现行的合同文本进行修订,并在法律部门的监督配合下,做到有法必依,保证合同的严肃性,为工程投资的有效控制提供法律上的保证。

2.4 造价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过硬

国外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一般具有人才素质高,业务面宽的特点。一般而言,无论是英国的QS制(工料测量师行)、美国的CM方式(监理工程师)、还是60年代以来在美、德、法、日等国广泛采用的PM制(项目管理),其核心都是对造价管理人员的地位、资格、职责、义务、工作方式以及同业主、承包商等关系在法律、经济上的定格。先进国家的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一般都拥有在工程中积累了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才,高技术职称人员所占的比例高达30%~40%。经过严格的认证过程,一般能达到精通法律善于管理、有技术专业、具备施工、安装各种专业知识,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其服务范围能满足从项目的前期论证、项目实施管理以及后期评估等一整套造价监理与控制内容的要求。

我国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研究 篇10

一、什么是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是指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并且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 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企业年金是一种补充性养老金制度。

二、企业年金投资的原则和管理模式

企业年金的管理, 必须保证企业年金的安全, 并确保其保值和增值。企业年金的投资, 要遵循下列原则:

1. 收益性原则。

企业年金不仅要保值, 更重要的是要增值, 因此企业年金投资也要注重收益性原则, 以提高其投资报酬率。企业可以选择股票、公司债券和投资基金等以提高回报率。

2. 流动性原则。

企业年金需要长期积累, 未来支付时间、支付数额都是可以估计的, 因此需维持适当的流动性资产以便应付日常开销以及一些突发情况, 例如:投资适当比例的活期存款, 短期债券, 或者开放性基金。

3. 透明性原则。

企业年金的管理一般委托给专门的投资经理人员管理, 由此就出现了一系列代理人问题。为了有效的控制并且防范风险, 就要求其投资管理行为具有透明性。

现在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由政府直接管理。政府直接管理指的是政府制定统一的政策、制度和管理方法, 来规定企业年金的投资领域和各种投资收益率。

二是通过养老基金会来管理。这是国外企业年金管理较为普遍的模式, 在国外, 养老基金会事实上只处理基金的行政事务, 而将受托的基金委托给投资机构进行投资管理。

三是通过基金公司来管理。该模式的特点是, 参与养老保险计划者拥有各自个人账户, 个人可自由选择基金管理公司。

三、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1. 企业年金的投资现状

企业年金作为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1991年政府首次提出企业实行。企业年金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从2000年到2007年, 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累计结存达到1519亿元, 8年间增长了将近7倍。世界银行预测2030年时, 我国企业年金的规模要增至1.8万亿美元, 大约合计15万亿元人民币, 将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换个角度分析, 在来看规模, 2000年至2007年末, 全国已有3.2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 缴费职工人数达到929万人, 规模也迅速壮大。

2. 企业年金的投资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年金发展势头良好, 速度较快, 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企业年金尚未能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还存在很多问题。

(1) 有关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的相关法律和制度不健全

在我国, 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之有效的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的法律和制度, 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年金投资的发展。具体而言,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缺乏自我投资的限制。企业年金的自我投资可能会使企业经营发生危机, 危害企业年金资产的安全性; (2) 缺乏完善的年金投资风险补偿机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出台之后, 我国企业开始建立风险准备金, 以应对年金投资风险; (3) 对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缺乏相应的税收优惠。根据国际经验, 西方发达国际企业年金计划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行,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相应的税收优惠。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一旦免税, 就可以进行连续投资, 以实现复利增长。在我国, 仅局部地区推行了地方性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 全国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尚未出台。

(2) 企业年金投资渠道狭窄, 收益率低

在我国, 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 可供选择的金融工具不仅数量少, 而且风险大。我国企业年金在投资的选择上, 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产品上。投资工具特别是可供避险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缺乏, 使我国企业年金投资面临巨大的风险, 同时投资效率极为低下。

(3) 企业年金投资缺乏有效的监管

在我国, 金融监管水平不高, 监管部门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预, 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 导致对年金投资的监管不到位。从而导致在企业年金的建立过程中, 团体年金险成为一些企业洗钱、逃税和腐败的工具。

(4) 投资管理机构质量参差不齐, 专业投资人员欠缺

在我国, 一般委托综合类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参与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这些投资管理机构的质量相差很大, 参差不齐, 不利于提高投资管理的效率。同时, 这些机构里面, 专业投资人员也比较欠缺, 仅为数千人, 这又成为年金投资运营中日益凸显的问题。

四加强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企业年金投资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 应采取以下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1) 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和法律建设

建立规范的企业年金制度,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是保证企业年金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近年来, 我国在规范企业年金制度、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方面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已经建立了规范的管理机构: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主导, 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组成。颁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同时各个地方政府颁布相应的配套措施, 基本上已经初步搭建起了企业年金市场化运作的平台。同时, 政府要对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机构的资质条件及年金投资方向和比例等做出规范, 对年金投资收益的税收优惠、企业年金提取的最高比例、企业年金的最低收益率等做出相应规定, 以尽可能提高年金收益率。

(2) 加快金融创新, 拓展投资渠道

良好环境离不开发达的金融市场。加快金融改革, 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 加快引入证券市场避险工具, 能够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年金投资需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 着力提高其收益率。而这两大目标的实现, 离不开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多样化的投资渠道。

(3) 建立有效的年金运作机构, 加快投资专业队伍建设

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不同于其他的开放式基金的投资管理, 管理机构必须具备专业的投资管理资格。我国基金管理机构参差不齐, 对此, 需加快对专业机构的培养, 提高基金投资机构的素质。同时, 也应加强对专业投资人才的培养, 尽量培养高素质的投资专业人才, 以促进企业年金投资的发展。

(4) 加强对年金投资的监管

加强行业监管, 能够防范关联交易和内部人控制, 降低投资风险, 实现企业内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维护整个行业的利益。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来看, 会计师事务所、咨询评估机构等社会中介的介入是实现公平、公开、公正的资本市场环境的重要因素, 规范、正规的社会监督可以降低有效降低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化运作风险。

五、总结

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较快, 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有关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的相关法律和制度不健全, 企业年金投资渠道狭窄, 收益率低, 企业年金投资缺乏有效监管以及投资管理机构质量参差不齐, 缺乏专业投资人员等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 必须从法律制度建设、金融市场发展、金融监管以及投资管理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努力, 以促进企业年金的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近年我国企业年金发展较为迅速, 但是仍存在着有关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的相关法律和制度不健全, 企业年金投资渠道狭窄, 收益率低, 企业年金投资缺乏有效监管以及投资管理机构质量参差不齐, 缺乏专业投资人员等问题。为此, 我国必须加快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 加快金融创新, 发展资本市场, 拓展投资渠道。

关键词: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郭席四.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管理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 1 (3) :71-76.

加强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初探 篇11

【关键词】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原则;途径

企业年金及其职工在参加基础养老保险的前提下,依据员工自身意愿及财务经济状况自主构建起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是目前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构成部分,也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进一步扩充。伴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不少的企业均实施了年金制度,其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对此,开展好企业的年金投资管理工作,加强对投资行为规范,减小其年金投资风险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加强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的意义

(一)实现基金资产保值增长

若企业职工自愿缴纳年金,一般在员工不因故离职的前提下其缴费期限往往要一直持续到员工退休,在长达几十年的基金缴纳时期内必定会遭遇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因而确保基金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企业年金管理的核心问题。企业年金的性质决定了其在投资管理过程当中引发的各类风险与国家无关,其责任的承担主体则应当为企业及缴纳年金的职工。因而,企业的年金基金投资收益对于企业及其缴纳职工而言均意义重大。由近些年来发达国家所开展的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情况来看,其能够十分有效地实现对年金基金的保值与增值,对于确保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及维持社会稳定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年金基金规模积累

从国家层面而言,尽管目前我国的整体财政收入持续提升,然而相较于越来越大的养老基金需求,这当中的收支缺口十分巨大,仅由国家财政方面来考虑依然不具备承担整体的养老费用支出;从企业层面来看,当前我国还有很多企业存在有经营不善、应力水平低下,甚至还有部分企业处于长期亏损的状态,若选用较高的企业年金费用缴纳比例,势必会企业的负担愈发增大,将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将会产生十分不利影响,并最终导致企业年金基金发生基础不良的情况;从职工的角度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一线职工工资长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尤其是在目前城市人均生活成本不断升高的现状下,职工的生活负担日渐加大,其所能够用来养老的资金所剩无几。因而,借助于对企业年金基金实施以科学、高效的投资管理,从中取得更加丰厚的投资收益,进而促进企业年金基金保值增值,提升其未来的支付能力,减缓国家、企业以及职工的资金负担。伴随着企业年金基金近些年来投资收益日渐提升,同时也便能够促使广大的职工享受到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成果,进而达到收入再分配的效用。

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设立企业年金的目的即为了保障企业职工的退休生活,而安全性原则应当是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的基础原则。这一要求不但需要企业在进行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之时要能够实现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同时还要做到能够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降低资产损失,从而确保企业对于职工未来退休金的有效支付。在制定相关的投资策略及方案之时,应当尽可能的慎之又慎,同时实施以科学严谨的风险控制体系来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同时确保企业年金基金能够抵御市场的通货膨胀压力,保障职工权益。

(二)收益性原则

职工通常要在退休之后才能取得企业年金基金,而在职工缴纳年金之初到其退休的几十年中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必然会造成基金资产的贬值,对此一般需开展一定的投资活动通过投资收益来弥补由于通货膨胀所造成的资产缩水部分,这也就需要企业在进行年金基金的投资活动之时应当能够遵循以收益性的原则,即为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之上,尽可能提高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增大基金资产,抵御通货膨胀,以保障较强的货币购买能力。

(三)分散性原则

企业的年金基金实施以分散性投资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同时并取得较大的资产收益。而单一性的投资则往往无法将投资风险分散,也无法确保基金安全。因而,应当重点关注于对企业年金基金的分散性投资。

(四)长期性原则

作为养老保险当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构成内容,企业的年金基金通常会选用完全积累制。在一般状况下,企业职工在工作后缴纳年金基金,在退休时领取,因此也就使得企业年金基金具备了远期支付的能力,这也就使得其投资过程具有了长期性,据此在实施以相关的投资活动之时便需针对基金资产实施以长期性的战略配置,从而取得更加合理化的收益及保障。首先,采用中长期的投资策略能够有助于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依据资本市场及宏观经济的演变规律,制定并实施以长期性的投资策略,从而取得更为稳固的资金收益。此外,企业在进行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之时还应当注重各类投资工具所具备的内在价值。

(五)独立性原则

在开展投资管理活动之时,企业的年金基金应当能够由企业以及受托资产中介从中剥离出来,进而再由相关的投资管理人员实时独立运作,相关的企业及缴费职工不能随意支配企业年金基金,亦不可将其在交由相关的资产中介进行投资管理时将其收回,受托投资管理方也不能将企业的年金基金充当自身的债务抵押。

(六)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即为在企业的年金基金投资资产未遭受损失的前提下所具备的提现能力,对于企业的年金基金来说,确保良好的资产流动性能够有效保障企业年金规划当中账户转移及权益支付。在实际的资产投资及运作知识,企业的年金基金应当同时结合以长期的预期收益与支出状况,从而明确适当的年金基金流动性程度,同时再实施以相应的动态调整投资策略,以期能够满足于基金资产及负债能够在规模程度上与现金流相适应。在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当中,为了确保企业的年金基金能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一般需将相应比例的基金资金投资到流动性相对较强的金融工具中,以避免投资资产的过度集中。

nlc202309081334

三、增强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的途径

(一)制定投资政策

制定出相应的投资政策是企业开展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的主要起点,相关企业年金基金的委托投资方应当依据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而综合考虑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年金基金的预计收益与支出状况以及相关的风险性因素等,明确制定出相应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策略及原则,为投资管理活动提供以必要的参考价值。

(二)明确投资战略

在进行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时,应当依据各类投资工具的风险特点与流动性,选取与相应企业年金基金最为适宜的投资工具;同时由于投资策略愈发多样化,相关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员应当在考量到委托方的意愿以及自身的投资优势及能力后,选取适当的投资战略。

(三)落实配置方案

对资产的配置可借助经验判断,同时亦可应用量化优化模型,针对每一类的资产予以辨别。资产的配置过程是处于长期的动态变化的,相关的投资管理人员应当依据资本市场的改变以及经济发展情况对资产配置方案进行合理化的调整。

(四)加强风险管理

企业年金基金的特殊性即决定了安全性是其投资管理的核心问题,因而加强风险管理工作成为投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伴随着相关投资理论及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相关的风险管控制度也日趋成熟,良好的风险管理工作应当能够始终贯穿在整个投资过程当中,其中包括投资政策、战略规划等多个方面。

四、结语

总之,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人口结构逐渐趋向于老龄化,开展好养老保障工作无论是保障个人生活还是确保社会稳定均意义重大。其中加强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其将会在我国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当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当前我国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已经取得了十分快速的发展速度,基金的投资规模日渐扩大,对此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对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工作,以期能够达成对基金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大程度的抵御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资产缩水情况,提升企业年金的未来支付能力,以实现对企业退休职工提供以必要的生活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庆田.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的激励机制优化——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的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2):356-357.

[2]史丹丹,李曜.我国企业年金期权式管理费设计主张的效用分析[J].财经研究,2014(3):266.

[3]何伟,周晓志.构筑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的安全网"[J].中国商贸,2014(7)211-212.

[4]许静.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内控机制初探[J].北方经济,2013(8)55-56.

国有企业投资管理探索 篇12

一、国有企业投资管理现状

国有企业是由各级国资委代表国家作为出资人进行管控, 各级国资委又授权一级企业对同行业的二、三级企业进行管控, 一级企业作为控股公司主要以管理职能为主, 对下属企业投资活动比较重视、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有一整套投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 但投资活动的效益管理和风险管控比较差,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投资存在盲目性、投资效益不高

随着投资活动的日益普遍, 大小企业都有或多或少的投资经历, 但论证不充分、盲目投资的现象比较严重。造成盲目投资的主要原因, 一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无论是走出困境还是迈向新的发展台阶, 都需要新投资项目来拉动;二国有企业对经营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 基于考核的压力和维护经营团队的经济利益, 经营管理人员会千方百计进行投资完成考核任务;三是基于员工的期待和同行的比较压力, 企业管理者也有投资的冲动。这些方面会导致企业投资出现“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的盲目现象, 投资的盲目性决定了投资效益不高, 许多企业在十二五初期上的项目, 到十二五中期就销声匿迹了。

2. 投资决策流程的符合性好、有效性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管理的规范性不断加强, 特别在流程上和形式上都比较规范。一个三级企业要进行投资活动, 要经过完整的审批流程, 首先形成投资方案、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尽职调查报告等, 经过本企业的股东会或董事会通过、形成决策文件, 上报主管二级企业;二级企业的董事会就该投资方案进行决策, 认为可以投资的形成决策文件上报一级企业投资管理部门审核, 报一级企业的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决策, 形成批复文件, 重大的投资项目还要报国资委批准, 企业只有接到各级的批复文件后方可实施投资。从流程上看, 应该说投资决策已经很科学了, 可是由于投资项目的发起就不一定是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 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系统的资源分析, 决策流程的符合性好、有效性差, 流程往往是流于形式的过程, 很多投资项目一经提出往往都能获得批准, 而且许多投资项目往往实施之日就是亏损之时。

3. 投资项目的专业性诊断不足

企业投资主管部门接到下属企业的投资方案后, 往往专注于投资项目是否与国家和地区的政策、企业内部的管理规定相符, 资料是否齐全, 资料的前后逻辑是否一致, 经过的流程是否合规等方面的审核, 而对于投资项目是否与企业的人力资源、财务状况、资源配置相契合, 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方面的诊断性研究不足。各专业委员会也往往是官员多、专家少, 资料符合性审核多、投入产出的专业诊断少。

4. 投资风险管控不健全

投资风险管理侧重于事前预防, 对项目审批流程的形式管控比较多, 对于投资决策的论证过程管理不足, 对投资的实施过程跟进、事中事后的监督以及投资失败的责任追究缺失, 复杂的审批流程规避的是各级决策者的个人责任, 因为经过层层审批谁都不对结果单独负责, 大家都负责也就都不负责, 投资的风险没有人承担。这也是形成盲目投资、投资效益较差的原因, 一些企业容易陷入屡投屡亏、屡亏屡投的恶性循环。

二、加强国有企业投资管理的对策建议

1. 建设部门专业化、人员专家化的投资管理部门

投资管理的专业性比较强, 特别是对投资项目的诊断需要专业的知识、市场的经验, 投资项目审核既要关注法律法规、政策、资料的符合性审核, 更要关注项目的有效性诊断, 可研报告、尽职调查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要组织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效益性作充分的论证, 管理人员要走向市场, 各专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也要充实专家的数量, 建设“部门专业化、人员专家化”的投资管理部门。

2. 加强投资风险管控

国有企业的投资以企业自身为主、风险自担, 应该建立环境分析系统、平衡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的关系, 合理配置资源等一整套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风险意识、避免或减少投资风险。投资项目应该围绕企业发展战略, 综合考虑自身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 科学评估市场和财务状况, 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 避免参与回报率低、超出自身筹资能力、无法达到技术水平的项目, 谨慎对待不熟悉、风险大的项目, 对资金和技术水平达到投资的项目进行优中选优, 把投资失败的风险降到最低。

3. 加强财务和审计监督

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应全程参与企业的投资活动, 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把事前预防与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审计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功能, 既要保证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合法、有效, 又要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效益进行严格的审计。

4. 建立科学的投资评价考核体系

投资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 科学投资能够盘活企业, 盲目投资也可能拖垮一个企业, 所以投资的效益、投资的风险责任必须纳入经营者的绩效考评。建立科学的投资评价考核体系, 让经营者受益正确的、高效益的投资决策, 也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责任, 使投资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摘要:随着企业投资的经常化、多元化和市场的高风险化, 企业投资的正确与否不但会影响企业的赢利能力和发展潜力, 甚至决定着企业的生存。目前, 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存在投资效益不高、决策流程的有效性差、风险管理不足等问题, 本文建议从管理部门建设、投资的事中事后监控、投资责任落实等方面来提高投资的效益性。

关键词:国有企业,投资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年胜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及预警系统[D].华中科技大学, 2004.

[2]杨志勇.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1.

上一篇:道德选择下一篇:教师与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