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摘除术

2024-11-03

胆囊摘除术(精选12篇)

胆囊摘除术 篇1

胆囊结石主要包括胆囊结石、胆管内结石等, 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男女比例约为1∶ (1.7~4.0) , 随着人群经济状况的的好转, 油脂进食增多, 发病率逐年上升[1]。结石引起的胆道梗阻可继发感染, 产生发热、腹痛、黄疸, 严重时甚至出现包括休克、重要脏器功能损害等在内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给患者带来痛苦。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共完成胆囊摘除术68例, 护理工作在围手术期患者恢复中有意义明显, 对于缓解患者术前焦虑, 降低并发症发生, 提高治愈率作用明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来我院检查的胆囊结石患者68例, 其中女性46例, 男性22例, 年龄21~79岁, 平均49.5岁, 患者病程较长, 可达2年甚至数年, 多反复发作。B超显示结石大小不等, 团块状, 数量较多, 经诊断为非胆囊摘除术无效的难治性患者。

1.2 治疗方法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为患者行开腹胆囊摘除术。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 上腹部的不适感及对手术的恐惧, 临床上常表现出焦虑急躁, 这种状况愈临近手术愈严重, 因此术前心理护理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2,3]。一是要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二是要了解患者心态, 向患者说明手术过程及效果, 讲解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以打消患者的顾虑;三是可请手术之后康复的患者介绍自己的经验, 打消患者的顾虑。

2.2 术前护理

2.2.1 物品准备

备齐手术中所需各种器械, 如电凝钩、抓钳、剪, 各种穿刺针及套管, 冲洗器、胆道探子、T形管等。

2.2.2 患者准备

(1) 与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 协助患者进行各项必要检查, 了解有无其他如心脏病、糖尿病等手术禁忌证;备皮、留置导尿管、药物药敏试验。 (2) 观察患者症状的进展情况, 了解有无弥漫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3) 尽量使患者达到最佳手术状态。若凝血酶原低, 应及时补充维生素K;若贫血, 应及时扩容, 输入浓缩红血球或全血;若电解质失衡, 应及时调整;患者若出现低蛋白血症, 则输注蛋白或全血。 (4) 向患者讲解手术相关知识及术后的注意事项:翻身、呼吸、咳嗽、早期活动等[4]。

2.3 术后护理

2.3.1 体位护理

术后回病房时, 因患者仍在麻醉状态, 可使患者平卧, 头偏一侧, 以避免术后呕吐可能导致的误吸。6~8h后患者清醒后, 可使患者半卧, 以促进腹腔网膜囊引流, 降低腹壁张力, 减轻切口部位疼痛, 方便患者呼吸。

2.3.2 严密观察

(1) 基本生命体征呼吸、血压、神志、体温、心率、尿量等重要生命体征参数在术后3d定时观察与记录, 一旦出现持续高热, 心率加快, 血压降低, 尿量偏少等异常情况, 应及时向医师报告从而作出及时的处理[5]。 (2) 疾病腹部相关症状体征及黄疸的观察, 腹腔引流液的性状和量。

2.3.3 引流T型管的护理

(1) 固定妥善并保持通畅。体位改变时引流管的水平高度不能高于腹部切口, 防止引流液的返流; (2) 记录胆汁的量及性状; (3) 及时更换外接引流管和引流瓶; (4) 拔管指征:黄疽消退, 大便颜色恢复正常, 腹痛、发热症状消失;引流胆汁量渐减, 颜色为金黄色透明状, 不可见脓液、结石、沉渣及絮状物[6]。拔管前可先进行试验, 在进食前后分别夹闭T型管lh, 1~2d后全天夹管, 无腹胀、发热、黄疽出现, 则说明胆总管已通畅, 可拔管。拔管前还应行经T管胆道造影:用12.5%碘化钠进行造影, 造影之后必须立即继续引流2~3d, 以排出造影剂, 降低造影后应, 若情况正常, 造影2~3d后可拔管; (5) 拔管后伤口用凡士林纱布堵塞; (6) 拔管一周内, 警惕可能发生的胆汁外漏、腹膜炎等, 密切观察患者体温, 黄疽和腹痛是否再发。T形管引流与手术成败有直接关系。引流管受压、脱出、引流物堵塞均可导致引流不畅。如发生堵塞可用注射器抽吸, 导管脱出应告知医师进行由处理。引流物若混浊或有絮状物多见于胆道感染, 若胆沙生成较多可出现暗褐色颗粒物。患者带管下床, 要防止脱落、污染, 引流管不能过高, 以防逆流引起感染, 延缓伤口愈合。

2.3.4 伤口护理

观察伤口, 记录伤口性质, 确保伤口干燥清洁, 若有渗液, 应及时更换敷料, 若出现胆汁渗漏, 可涂氧化锌软膏以保护皮肤。

2.3.5 呼吸道护理

由于卧床、伤口疼痛等因素, 患者术后早期肺部可出现刺激症状, 分泌物增多, 应鼓励患者多呼吸, 勤咳痰并有效咳嗽, 促进分泌物排除。若痰液过于粘稠不易咳出, 可口服祛痰药甘草片等或用超声雾化器, 以使痰液稀薄, 易于排出。

2.4 并发症护理

疼痛、腹胀、呕吐是术后既常见又复杂的并发症, 原因各异又互相促进, 在对症处理的同时, 应密切结合手术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原因, 严格遵照循证医学规范和临床围手术期护理路径规范处理。切记这些常见症状往往是重大的医疗安全隐患, 千万不可大意。

2.5 康复护理

2.5.1 饮食护理

术后胃肠蠕动受抑, 气体无法排出, 易导致腹胀, 故早期应禁食, 通气后可进食流质、半流质食物, 循序渐进, 逐渐恢复正常。若数日后仍未排气, 伴明显腹胀, 可肌内注射新斯的明0.5mg。饮食护理和禁忌在胆囊摘除术之后较为复杂, 而传统术后饮食护理中只是根据医嘱告诉患者什么能吃或不能吃, 这显的过于局限和僵化。我们则依据患者的口味、习惯、经济情况、身体恢复状况, 每天为患者开饮食护理处方, 告诉患者当日饮食种类、量、时间。

2.5.2 生活护理

患者术后卧床时可先小范围活动肢体, 2~3d后可适当离床站立、活动, 而后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和量。多数患者对早期离床活动常有顾虑, 应多鼓励。

2.5.3 出院指导

按医嘱规律用利胆药;活动量酌情增加, 避免剧烈活动;饮食规律, 维持低脂饮食至少1个月, 少食多餐, 忌烟酒, 忌暴饮暴食;按时复查。

3 结果

经过精心的术前、术后护理, 本组68例患者胆囊摘除手术顺利, 均在1.5h内完成手术, 术中患者状态平稳, 失血较少。1例患者出现轻度胸部皮下气肿, 经积极护理后症状消失, 所有患者均全部痊愈出院, 治愈率为100%。

4 小结

胆囊切除术是胆道外科常用的手术, 用于治疗胆囊疾病, 主要是胆石症。胆囊结石的成因十分复杂, 是综合性因素所致。目前认为其基本因素是胆汁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 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 易于沉淀析出和结晶而形成结石。胆囊结石患者多有急性胆囊炎的症状, 右上腹发胀、隐痛等症状, 有的患者甚至出现胆纹痛, 病程长, 且多反复发作, 手术摘除胆囊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本组68例患者均为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本文通过68例胆囊摘除术后护理观察对传统的, 术后护理观念和饮食指导提出新的见解, 对术后疼痛、腹胀、呕吐等症状的观察处理和T型管引流等关键环节的护理, 提供了较为具体的实践经验。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对改善预后,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作用明显。本组患者术前准备充分, 术后护理得当,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均痊愈出院。本组患者通过成功的手术治疗及围术期的护理和康复指导加上患者的配合,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总之, 优质有效的护理措施, 对于提高患者的手术质量,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行胆囊摘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接受胆囊切除术的68例胆囊结石患者, 进行包括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康复护理在内的综合护理措施。结果 68例患者手术顺利, 1例患者出现轻度胸部皮下气肿, 经积极护理后症状消失, 所有患者均全部痊愈出院, 治愈率为100%。结论 通过对68例胆囊摘除术的护理观察, 加强对术后疼痛、腹胀、呕吐等常见但有潜在危险的症状的护理和T型管引流等关键环节的护理, 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有效促进了患者术后的康复。

关键词:胆囊摘除术,胆囊结石,护理

参考文献

[1]马淙, 徐晨, 严浩, 等.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3) :12.

[2]李建宁.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4 (10) :43-44.

[3]韩威, 张忠涛, 李建设, 等.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的临床应用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9, 14 (11) :843-845.

[4]孙杨忠, 徐阿曼.畅急性无结石性坏疽性胆囊炎临床诊治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 2008, 16 (1) :39-40.

[5]卜洪源.232例急性胆囊炎的手术体会[J].肝胆外科杂志, 2007, 15 (11) :370-371.

[6]高荣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汁瘘及胆管损伤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8, 11 (4) :359-360.

胆囊摘除术 篇2

(一)非手术疗法

1.适应证

①胆管结石直径<1cm,胆管下端又无狭窄者。

②胆道感染尚无明显胆管梗阻者。

③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胰腺炎。

④胆道蛔虫症。

⑤胆道功能紊乱。

⑥胆系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消化性溃疡、慢性胰腺炎等。

2.治疗方法

①一般疗法

包括饮食疗法、输液,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

②药物治疗

抗生素、解痉止痛剂、抗酸剂、H2-受体阻断剂等。

③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对胆囊、胆管结石、胆道感染、胰腺炎、胆道蛔虫等疾病具有良好疗效。胁痛、苍白、脉弦、肝气淤滞者柴胡疏肝散加味;胁痛、发冷发热、口苦咽干、黄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属湿热内蕴者,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治之;胁痛、高热、口干、黄疸、苔黄、脉弦数属火毒炽盛者应用黄连解毒汤加茵陈蒿汤治疗。此外,如伴胰腺炎用药以清胰汤(柴湖、木香、元胡、白芍、黄芩、大黄、芒硝等)为主;如伴蛔虫可加乌梅汤治之。

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对胆囊等疾病具有良好疗效

④直刺

用以止痛、调节胆道功能。

(二)手术疗法

1.适应证

①反复发作的较大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壶腹嵌顿结石、胆管狭窄合并胆管结石。

②胆管狭窄反复发作胆道感染,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③Oddi括约肌狭窄,慢性胰腺炎伴壶腹部或胰管梗阻。

④胆囊管遗留过长,形成有炎症的小胆囊。

⑤药物难以治愈的胆系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溃疡病等。

2.手术方法

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手术方式。

①有胆囊或胆囊管遗留过长者,应行胆囊切除术或胆囊管切除术。

②胆管结石者应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清除结石及各种胆肠吻合术或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术等。

③Oddi括约肌狭窄可行括约肌切开成形术。

④胆管狭窄者可行胆总管成型修复术,或胆道消化道重建术。如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Longmire手术等。

胆管狭窄者可行胆总管成型修复术,或胆道消化道重建术

胆囊摘除术 篇3

关键词: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胆结石;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63-01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不规律等导致胆结石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消化系统的多发疾病。有细菌通过肠道以及血液循环进入患者的胆囊内,进而导致出现胆囊炎症,并且继发胆汁的浓缩以及胆汁化学成分的改变,最终形成胆结石,其主要涉及细菌感染和炎性物质的坏死沉积[1]。其临床治疗主要包括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治疗和腹腔镜下切除治疗。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创伤小、恢复快也成为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探讨价值。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治疗的胆结石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效果的探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对此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治疗的胆结石患者42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治疗对照组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组分别21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7例,其年龄在26~73岁,平均年龄51.9岁,治疗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8例,其年龄在26~73岁,平均年龄51.9岁,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龄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开腹胆囊切除治疗,治疗组患者则采用腹腔镜进行胆囊切除治疗。首先采用腹腔镜对患者的腹腔进行勘察,然后将胆囊周围的粘连分离,在对腹部进行穿刺后进行镜下加压,同时对患者的胆总管、胆囊管以及肝总管的位置进行明确,并且使用钛夹将其胆囊管和胆囊动脉进行关闭,然后对胆囊进行游离出后剥离[2],最后采用标本取出器将切除组织从腹腔内取出。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以及住院治疗的相关指标。涉及患者治疗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长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3]。

·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表示的同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作为其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进行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长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详细数据见表1。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一种病情较为迁延的疾病,其在成年人群众多发,并且有显著的呈年龄上升而增加的趋势,其发病率在50~60岁人群中最高。微创技术是一种秉承小创伤、快恢复和少并发疾病的临床治疗理念,其在各类外科手术治疗中均得到广泛运用。近年来,在胆结石的治疗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已经有了显著的临床应用趋势。腔镜手术对机体的创伤小,并且对免疫抑制的程度也较轻,对手术后的相关病理生理影响也较小,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相关指征[4]。在腹腔镜的手术治疗中小创伤切口能够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在游离切除中采用双极电凝进行离断切割能够很大程度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并且能够减少患者术后出现黄疸的并发率,对于高龄的胆结石患者很多不能够耐受开腹手术切除治疗,选用腹腔镜治疗则非常具有应用价值[5]。随着临床医师的经验不断积累,很多以前胆囊切除治疗的禁忌症,在腹腔镜的结合治疗下也得到相应改善,比如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也可结合腹腔镜进行胆囊切除治疗,扩大胆囊切除治疗的手术适应症,改善患者的治疗预后。

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进行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长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胆结石需要进行胆囊切除治疗中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手术相关指正,并且加快患者术后病情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卫国,程平,刘安成,刘学礼,胡涛,张俊生,王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临床疗效比较[J]. 肝胆外科杂志,2013,06(21):457-458.

[2] 梁金龙,冯金发,杨勇,马春雷,李欣. 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 中国医药导报,2011,06(08):35-37.

[3] 张晓,王亚东,余淼,贾萌,蔡建平,薛焕洲.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对比[J]. 中国当代医药,2014,02(21):183-184+187.

[4] 石旭峰,葛新义. 老年患者良性胆囊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与开腹胆囊切除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3,24(01):111-112.

胆囊摘除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来我科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106例,年龄在34~70岁之间,男49例,女57例,平均年龄54.2岁。所选患者均符合实用疾病诊疗手册中胆囊结石手术指征,术前对合并有冠心病、慢阻肺、糖尿病等内科疾病的患者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分为两组,LC组的59例患者中,男27例,女32例,平均年龄56.3岁,伴有胰腺炎患者12例;OC组的47例患者中,男22例,女25例,平均年龄52.1岁,伴有胰腺炎患者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并发症等方面经t检验,P均>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LC组采用常规4孔法进行手术,术前消毒、麻醉等准备后,取仰卧位,脐下开一小洞后气腹针插进腹腔,气腹压力成功后,插入腹腔镜,然后分别在剑突下1cm、右锁骨中线的肋缘下1cm、右腋前线肋缘腹部开3个8mm左右的小洞,分别进行器械辅助操作,腹腔镜下钝锐结合分离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显露解剖Calot三角,离断并夹闭胆囊管、胆囊动脉,然后切除包括结石在内的整个胆囊。如果胆囊体积过大,可将胆囊移至腹壁穿刺口,切开胆囊,吸引器吸出胆汁,或夹出结石,胆囊塌陷后即能将其取出体外。然后于腹腔镜操作下,取下胆囊,标本送检。根据具体情况需要留置引流管。术后仔细探查确认腹腔内无活动性出血、无胆管及腹腔内其他脏器损伤。拔出穿刺器械,关闭气腹。术后术口消毒包扎。

OC组采取仰卧位,取右上腹经腹直肌或旁正中切口进腹。应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逐层分离腹膜,避开血管和神经,探腹寻找胆囊,切除包括结石在内的整个胆囊。对于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过度肥胖者,可选择右肋缘下斜切口。

1.3 术后用药及并发症处理 术后采用常规静滴头孢西丁注射液抗生素(过敏则选用非青霉素类抗生素)3d,合并冠心病、慢阻肺、糖尿病、妇科疾病等患者分别进行相应对症处理,术后出现并发症积极处理。

1.4 观察指标 对患者随访1~3个月,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口长度等治疗情况指标和术后感染率、疼痛率、术后出血率、胆漏率等术后疗效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Hotelling T2检验,两组之间不同术后疗效率的比较采用Friedman M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时无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治疗情况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中LC组5例患者转开腹手术,患者术后进行常规B超及血生化等出院检查,未发现结石,病情未见恶化现象。经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口长度等治疗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总体治疗方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见表1。

注:经Hotelling T2检验,两组各治疗情况指标统计学结果P均<0.05。

2.2 术后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可,出院后进行1~3个月的随诊,其中术口常规应用抗生素后发现有感染者视为术后感染,疼痛按照疼痛分级法严重疼痛患者视为阳性(使用止痛药),术后术口出血及复诊发现胆漏视为并发症,经对比术后感染率、疼痛率、术后出血率、胆漏率等术后疗效指标,统计学结果显示两组在不同术后疗效指标率的比较中有统计学差异, P<0.05,说明在术后恢复情况方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见表2。

注:经Friedman M秩和检验,χ2=4.00,P=0.046。

3 讨论

开腹胆囊切除术自从1882年发明后已经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经典手术沿用至今,解除了大量胆石症患者的痛苦。但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针对性差、创伤大、伤口愈合慢、易出现并发症,导致患者痛苦大、术后恢复不良等问题。1987年,Philippe Mouret完成世界上第一例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逐渐应用于临床,目前已在我国外科广泛应用于胆囊结石的治疗。本研究通过分别对比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情况和术后疗效,发现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无论是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治疗情况方面还是在术后出血率、胆漏率等术后疗效方面,临床疗效均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在手术操作熟练、专科专家医生操作下,可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在手术创伤、术后恢复、手术安全等方面,相对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治疗情况方面,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的缩短,不仅保证了手术的成功、患者的恢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术口长度小、术中出血量小,是患者恢复快及手术创伤小的保证。术后疗效方面,在感染率、疼痛率、术后出血率及胆漏率方面,开腹胆囊切除术明显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分析原因,一是OC组术口长,二是OC组手术时间长,三是OC组手术创伤大,增加了感染机会、疼痛、术后出血和胆漏的发生率,其中术口长直接影响感染、疼痛和术后出血,而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则容易导致脏器粘连及水肿,从而影响胆漏率及疼痛的发生。

同时,应该认识到腹腔镜在推广中受到医院医疗条件的限制,另外在操作上腹腔镜存在视野的限制,如果组织水肿粘连严重,对分离和分辨正常胆道系统增加很大难度[3]。外科医师如果经验不足,无法正确分离胆道系统,容易存在中转开腹,本研究LC组中转开腹5例,但应该认识到中转开腹并不是手术失败,而是临床工作中一个医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是对患者负责。

综上,对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治疗情况和术后疗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明显减少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排气时间,手术切口小,并直接降低患者感染率、疼痛率、术后出血率及胆漏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明显优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43.

[2]程丑夫,何永恒,等,主编.实用疾病诊疗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43-244.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的护理 篇5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omy,LC)为各种良性胆囊病变需要行胆囊切除的首选术式,作为肝胆科护士除了熟悉LC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术前护理外,重点还有LC术后的护理。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建立有效的应对措施

病人在全麻清醒后的短时间内有一种全身不适感和躁动。头晕。不配合护理等表现,要及时告诉本人和家属原因(因全麻后的反应及氧气管。腹腔引流管。心电监护仪的袖带。夹子和电极片等对身体的刺激)。以稳定病人的情绪,取得配合。

2.恶心 呕吐的护理

术后病人应随时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应观察呕吐物的性质和量,分析呕吐发生的原因(是麻醉药物刺激呕吐中枢引起的呕吐有关,还是与剥离。切除胆囊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干扰胃肠道功能有关)。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

3.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病人回病房后应去枕平卧8小时,头偏向一侧,2小时内病人不能睡觉,指导其家属翻身叩背,即使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误吸。

4.肩背部酸痛

病人在改变体位或者平卧时酸痛加重,要向其做好解释工作,帮助更换舒适体位,按摩酸痛部位,告诉其1-3天后症状会消失。

5.血压升高的护理

术后病人血压升高应及时查明原因,对症排除情绪紧张,疼痛或排尿困难的因素,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人术后应继续抗高血压治疗。以防血压持续升高引起钛夹脱落或腹腔内出血。

6.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的预防及护理

术后病人应持续低流量吸氧,以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6%以上,如值偏底,应检查病人皮肤温度是否过底。吸氧装置是否通畅。如因术中采用CO2气腹导致PaCO2过高引起昏迷,病人呼吸浅慢,心率增快等应静脉输入5%NaHCO3,纠正电解质平衡失调,增加氧分压,行高压氧疗法,以防严重后果产生。

7.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腹腔内出血

术后8小时内密切监测血压和脉搏变化,防止剧烈呕吐和咳嗽。若30分钟内引流量大于50ml,应警惕腹腔内出血,立即加快补液速度。出血量大于600ml时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2)胆瘘 术后严密观察病人的体温变化和有无腹痛。腹胀及黄疸,留置的腹腔引流管是否有胆汁流出。

8.心理护理

鼓励病人克服消极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9.健康宣教

胆囊已摘除何以痛未了 篇6

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后,给她作了腹部超声波检查,证实没有发生结石。再化验白细胞,也未发现有感染的证据,肝功能检查、血清淀粉酶检查,均显示肝脏、胰腺正常。医生暂且给李大姐开了些解痉止痛药,还是止不住痛,于是要求李大姐住院作胆道测压检查,因为医生怀疑她患了另一种疾病,叫奥狄括约肌功能紊乱。

医生应用先进技术一测,李大姐奥狄括约肌的基础压力竟高达12千帕(90毫米汞柱),正常应小于5.3千帕(40毫米汞柱),果然,李大姐患了奥狄括约肌功能紊乱。经李大姐和家属的同意,医生又为她作了括约肌切开术,术后恢复很快,一切症状全部消失,李大姐又恢复了往常的活力。

奥狄括约肌功能紊乱约占胆囊术后患者的1/3,要了解该病的病因,还得从奥狄括约肌谈起。我们知道,胆汁的分泌是从肝内胆管开始,经胆总管和胰液一起流向十二指肠,在肠腔共同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在胆总管十二指肠开口处,有一个叫十二指肠乳头的结构,其周围环绕的即奥狄括约肌。平时,奥狄括约肌处于收缩状态,就像河道紧闭的“闸门”一样,“河水”(胆汁)无法流出,积蓄在水库内(胆囊内)。当进食时,胆囊便收缩,乳头部的奥狄括约肌松弛,“闸门”打开,胆汁从胆总管流向十二指肠肠腔。因此,“闸门”奥狄括约肌控制着胆汁和胰液的排放。奥狄括约肌的收缩与舒张,受到体内神经、体液的调节。如果“闸门”失灵,该开时不开,该关时不关,就会造成胆汁排泄障碍,甚至会引起胆道的邻居——胰管排泄胰液受到障碍,于是会出现上面李大姐那样术后上腹仍感疼痛等症状。

以前此病无法确诊,随着功能测定技术的进步,现在可在十二指肠镜下,向胆道插入测压导管,测量奥狄括约肌压力,根据波形频率及压力大小确诊本病。奥狄括约肌功能紊乱一般可分为括约肌狭窄型和括约肌功能紊乱型,这两类紊乱治疗方法不同。狭窄型,可以在十二指肠镜下作括约肌切开术,一旦高压解除,症状即可消失,这类手术不需剖腹,疗效确切,术后恢复也迅速。功能紊乱型主要以中西医调理为主。

胆囊摘除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从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80例急性胆囊炎, 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开腹组 (40例) 与腹腔镜组 (40例) 。通过CT检查或者是B超检查确诊, 胆囊有一定程度增大, 胆囊积液增多、胆囊壁加厚。其中30例女性患者, 50例男性患者, 年龄为27~74岁, 平均为 (47.23±8.72) 岁;发病时间为24 h~7 d, 平均为 (5.52±2.21) d;20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25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35例急性单纯性胆囊炎;临床表现:中粒细胞计数>75%, 白细胞计数>11.0×109/L;右上腹部压痛, 伴有反跳痛与肌紧张;右上腹疼痛呈阵发性加重, 伴有呕吐、发热以及畏寒。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肝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以及心电图等常规检查, 纠正酸碱平衡与水电解质, 并采取对症处理, 取患者仰卧位, 气管插管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开腹组:向下切开右上腹经腹直肌, 暴露胆囊, 顺逆结合或者是顺行将胆囊切除剥离, 血管结扎止血, 腹腔冲洗, 将引流管放置。腹腔镜组:按照手术难易程度, 采取三孔法或者是四孔法。建立人工气腹, CO2压力10~12 mm Hg。置入窥镜后, 腹腔探查, 明确胆囊粘连以及炎症程度。胆囊周围的粘连分离, 将胆囊三角区显露, 辨认患者胆囊壶腹部。如果胆囊张力较大, 采取胆囊底部穿刺减压以后分离。顺着壶腹部内外侧经胆囊三角进行解剖, 将胆囊管与胆囊动脉显露, 明确胆总管、肝总管以及胆囊管之间的解剖关系, 将胆囊顺行切除。胆囊管如果无法分离, 可以部分切除或者是切除胆囊。术中切开胆囊, 出现胆汁外溢, 腹腔污染, 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渗出液如果较多, 在肝下常规放置引流管, 3~4 d以后将引流管拔除, 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对比手术情况及并发症等。

1.3统计学分析: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 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取t检验与χ2检验, 计量资料 (±s) 表示, 计数资料百分数表示, P<0.05,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引流量、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方面, 腹腔镜组明显优于开腹组 (P<0.05) 。两组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对比:

腹腔镜组中, 1例腹腔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2.50%, 开腹组中, 1例腹腔感染, 1例切口感染, 1例腹腔出血, 1例胆汁渗漏, 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 开腹组明显高于腹腔镜组 (P<0.05) 。

3 讨论

临床中, 急性胆囊炎是常见急腹症, 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递增[3,4]。开腹胆囊切除术操作复杂, 术中容易失血过多, 手术切口大, 患者有严重疼痛, 住院时间比较长, 术后患者恢复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属于微创技术, 只需要通过几个微孔便可行复杂操作, 疼痛轻、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 通常术后几天就能出院。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 开腹组为10.00%, 开腹组明显高于腹腔镜组 (P<0.05) 。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引流量、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方面, 腹腔镜组明显优于开腹组 (P<0.05) 。这说明在急性胆囊炎患者治疗中,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明显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总而言之, 对急性胆囊炎患者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有效, 但未能完全代替开腹手术, 适时转为开腹手术, 能减少手术失误。

摘要:目的 探讨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0例急性胆囊炎, 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开腹组 (40例) 与腹腔镜组 (40例) , 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引流量、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方面, 腹腔镜组明显优于开腹组 (P<0.05) 。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 开腹组为10.00%, 开腹组明显高于腹腔镜组 (P<0.05) 。结论 对急性胆囊炎患者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安全有效,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开腹胆囊切除术,腔镜胆囊切除术,急性胆囊炎

参考文献

[1]刘旭日, 程中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982例临床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9 (24) :13-15.

[2]夏永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8 (8) :26-29.

[3]于华, 卢福兴, 朱明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6 (19) :47-49.

胆囊摘除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5月-2011年3月收治胆囊结石患者100例, 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不适、胆绞痛及其他消化系统症状, 术前均已明确诊断。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32例, 女18例;年龄30~50 (43.5±4.5) 岁;病程3d~7年;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8例,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4例, 单发结石12例, 多发结石16例。对照组男36例, 女14例;年龄40~50 (42.7±3.4) 岁;病程5d~7年;慢性结石性胆囊炎24例,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6例, 单发结石12例, 多发结石8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术野, 于右肋缘下1.5cm、上距腹正中线2cm斜向下开一3~4cm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腹直肌前鞘, 纵行分离腹直肌, 打开腹膜, 直接进入右上腹腔, 即可显露胆囊底, 钳夹胆囊底, 沿胆囊壁向胆囊三角或网膜孔处填入带线无菌纱布4块, 钝性分离胆囊三角, 分离胆囊管、胆囊动脉, 距胆总管上方约0.5cm处, 胆囊管近端上生物夹1枚, 远端用止血钳钳夹胆囊, 防止胆汁漏出, 于胆囊动脉靠近胆囊处在其近端上生物夹1枚, 切断胆囊管, 电烧切断胆囊动脉, 将胆囊从胆囊床上电凝剥离后取出, 胆囊床电凝止血, 无需置入腹腔引流管, 术毕关闭腹腔。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成功后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术野, 于右肋缘下1.5cm、上距腹正中线2cm处斜切口或右上腹直肌切口, 切口长约12~14cm,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腹外斜肌腱膜、腹外斜肌, 打开腹膜, 直接进入右上腹腔, 置保护巾, 即可显露胆囊底, 钳夹胆囊底, 沿胆囊壁向胆囊三角或网膜孔处填入纱垫, 钝性分离胆囊管、胆囊动脉, 距胆总管0.5cm处用4号丝线双重结扎胆囊管, 远端用弯止血钳钳夹胆囊, 防止胆汁漏出, 于中间处将胆囊管剪断, 在胆囊三角内分离胆囊动脉, 用止血钳钳夹, 用1号丝线双重结扎胆囊动脉, 电灼切断胆囊动脉, 沿胆囊床电灼切除胆囊, 用电凝或明胶海绵填塞胆囊床止血, 术毕关闭腹腔。

1.3 观测指标

严格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 (肠梗阻、切口感染、胆管损伤、胆漏) 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观察组肠梗阻、切口感染、胆管损伤及胆漏发生率为0, 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8例 (36.0%) , 其中切口感染6例, 肠梗阻、胆管损伤、胆漏各4例,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安全性、有效性、彻底性已无争议, 但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术后并发症多。随着技术及微创理念的发展, 人们不懈地探索微创治疗新途径。现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已被很多基层医院常规用于胆囊切除首选术式。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切口小, 切口选择右侧肋缘下切口, 手术切口长度平均为4.0cm, 肌层按肌间隙分离, 无需切断, 用特制拉钩, 以带线纱布4块填充于腹腔内, 保护周围组织, 使胆囊、胆囊管、胆总管、胆囊三角和手术野显露十分清晰;在解剖、分离、切割、止血等方面十分方便, 即使胆囊破裂, 胆汁外流入带线纱布上, 带线纱布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1];由于机械损伤较轻, 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术后疼痛也较轻, 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2]。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采用经右腹直肌或右肋缘下切口, 手术切口长度平均14cm, 腹壁各层均需锐性切割, 肌肉撕裂或横断 (斜切口) ;拉钩对切口的牵拉, 伤及血管神经;腹壁创口大, 术后疼痛重, 患者不愿过早下床活动, 肛门排气时间及禁食时间相对较长;为防止切口感染, 应用抗生素时间长, 相应住院时间也较长。

本结果证实, 使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 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均具有明显优势, 其术后肠梗阻、切口感染、胆管损伤、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且对机体应激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予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 对照组予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 (肠梗阻、切口感染、胆管损伤、胆漏) 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肠梗阻、切口感染、胆管损伤及胆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并发症明显减少, 且对机体应激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传统开腹,胆囊结石

参考文献

[1]郭柳然, 程秀前, 郭亮.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06例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5) :76, 78.

腹腔镜胆囊摘除术临床探讨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行胆囊摘除术患者72例, 其中男23例, 女49例;年龄22~80 (42.0±3.1) 岁;病史最长48年;术前均行B型超声检查, 部分患者采用了CT及MRCP检查;其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胆囊息肉10例, 急性胆囊炎23例, 慢性萎缩性胆囊炎22例, 颈部结石嵌顿17例。

1.2 方法

将胆囊壶腹部提起, 并向右外上方牵引, 充分暴露胆囊Calot三角的胆囊动脉、胆囊管、肝总管及胆总管的解剖关系。术者持电凝钩先沿胆囊壶腹部剥离浆膜层, 显露胆囊壶腹部变细部分, 再沿此处分离胆囊管切开浆膜游离胆囊管, 用剥离钩将胆囊管后下方浆膜切开, 并用剥离钩尖端自胆囊管上方插入穿透胆囊管后方纤维结缔组织, 使胆囊管完全游离, 距胆总管0.5cm处上2枚钛夹钳闭胆囊管, 靠胆囊颈侧用1枚钛夹钳闭胆囊管远端, 于2枚钛夹间剪断胆囊管, 显露胆囊动脉, 钳闭后灼断, 继续向上分离胆囊与胆囊床间纤维结缔组织约2cm, 然后转向胆囊底向下牵引, 用电凝钩切开胆囊底部浆膜, 由上至下逐步分离至胆囊体部时, 由左侧向右侧, 直到将胆囊自胆囊床上完全分离下来。有时胆囊三角处因急性炎症、结石嵌顿、解剖变异等不易辨认时, 可先从胆囊底部开始操作, 仔细用电凝钩剥离胆囊直至胆囊管处, 可取得满意的结果。

2结果

72例中因胆囊三角致密粘连及Mirizzi综合征, 12例中转剖腹手术, 均为结石颈部嵌顿及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术中放置腹腔引流管20例, 术后腹腔引流<50ml者12例, >50ml者8例, 3例出现少量胆汁漏, 分别于术后第1、5、8天停止。胆管损伤1例, 行中转开腹手术, 胆管修补。其余均病愈出院。本组病例术后1~3个月随访共约32例, 发现胆总管结石1例, 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治疗, 治愈出院。

3讨论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相当危害性的疾病, 也是目前胆囊切除手术的主要原因。有资料显示, 胆囊切开取石术后复发率为32%~35%, 因此, 胆囊结石患者仍应以胆囊切除术为妥[1]。腹腔镜摘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和并发症少[2]等优点, 易被患者接受和认可。LC适应证一般为慢性胆囊病变。随着手术经验的不断丰富, 器械设备的不断完善, 其适应证正在扩大, 在有丰富经验的腔镜外科医师操作下, 原来认为是手术禁忌证或相对禁忌证的部分患者亦列为手术适应证范围, 急性胆囊炎、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患者也已开展了腹腔镜手术[1], 而传统的顺行LC式也有了各种变化, 传统的逆行法胆囊切除在LC术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和发展。我院采用顺、逆联合LC, 并对几种复杂病例做以下相应处理。胆囊炎急性发作期胆囊壁因充血、水肿而明显增厚, 胆囊张力较高, 操作钳难以钳夹, 且容易出血, 仅靠钳夹上举胆囊是不够的, 因而胆囊穿刺减压往往是必要的[2]。有时胃十二指肠胀气致Calot三角难以显露, 此时可采用左侧卧位, 头高足低, 上胃管抽空胃内容物, 增加Calot三角区显露。采用顺、逆行联合LC, 易掌握解剖层次, 减少胆囊破裂机会, 出血量少。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术前及B型超声检查示胆囊颈部嵌顿结石与肝外胆管的距离在5mm以上者, Calot三角区的分离一般并不困难[3]。部分病程长症状重的患者, 由于Calot三角区纤维组织增生, 形成冰冻状及胆囊颈与肝外胆管形成致密的粘连, 无任何间隙可作分离或形成Mirizzi综合征, 解剖分离极其困难, 且渗血多, 中转开腹是明智的。但采用顺、逆联合切除, 仔细解剖胆囊壶腹、胆囊管与胆总管、肝总管的关系, 仍然可以切除胆囊。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由于胆囊壁纤维化, 分离胆囊床时纤维膜无法保留, 尤其是肝内壁胆囊炎症急性发作时, 剥离相当困难, 容易发生肝床实质损伤, 此时术者应细心操作, 每次电灼组织宜少量, 一点一点分离。宜用电凝切割而不宜用电刀, 电凝时间宜短, 尽量减少肝床实质的损害。采用顺、逆结合切除, 由于解剖层次好, 可大大减少肝床实质的损害。由于顺、逆联合LC, 在手术开始时结扎了胆囊管及胆囊动脉, 减少了术后继发胆总管结石及胆囊切除时的出血。同时, 由胆囊底部从上至下切除胆囊, 更易掌握解剖层次, 从而使切除时胆囊破裂少、肝床损伤少、出血量少、切除面远离胆总管, 致胆总管损伤几率大大降低[4]。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采用顺、逆联合LC, 可以减少并发症, 降低中转率, 在急性胆囊炎、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等复杂病例中尤其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志强.黄志强胆道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126.

[2]李兆申.胆道损伤的内镜介入治疗[J].肝胆外科杂志, 2004, 12 (3) :168-169.

[3]张华, 徐义仁.腹腔镜及开腹胆囊摘除术的适应症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 2002, 18 (2) :116-117.

胆囊摘除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9月—2012年4月普外科收治的早期胆囊癌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40例, 年龄46~75岁, 平均年龄 (56.7±10.0) 岁, 临床分期:Ⅰ期21例, Ⅱ期3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部疼痛, 术前的诊断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6例, 胆囊萎缩8例,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囊息肉30例, 单纯的胆囊息肉6例。60例早期胆囊癌患者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 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组30例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30例, 两组胆囊癌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1.2 方法

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组:标准的胆囊癌根治术主要包括完整的全胆囊切除, 对于胆囊床肝组织适当的切除, 对胆囊三角区、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肝总动脉旁十二指肠周围、胰头后方淋巴结和肠系膜上动脉周围淋巴结的清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CO2建立气腹进行腹腔镜下胆囊癌切除术, 注意对淋巴结转移的观察, 切除胆囊和胆囊床远方肝楔形对胆囊引流区域的淋巴结进行清扫。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胆囊癌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情况;

(2) 观察两组胆囊癌患者感染、胆漏、复发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对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 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 P<0.05表示研究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两组胆囊癌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情况见表1。

(珚x±s)

(2) 两组胆囊癌患者感染、胆漏、复发率情况 (如表2)

3 讨论

胆囊癌泛指胆囊的恶性肿瘤, 其可以分为腺癌、腺瘤恶性病变、鳞状细胞癌、息肉恶变、类癌等, 腺癌所占比例约为90%[3]。胆囊癌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 胆囊癌在早期临床症状不是十分明显, 大多是结石性胆囊炎的反复浸润, 有资料表明[4], 只有20%患者的癌性病变局限于胆囊内, 有80%病变侵犯邻近组织器官。对于胆囊癌早期诊断应密切关注以下因素: (1) 年龄大于50岁中老年女性胆囊结石患者, 病程大于5年患者, 单发胆囊腺瘤、息肉及生长速度较快的1.0cm直径以上的病变者, 特别是合并有胆囊结石患者;患者胆囊轮廓模糊、胆囊壁有不同程度的增厚、胆囊萎缩、瓷化样胆囊;肿瘤学指标CA199异常升高者。腹腔镜在普外的广泛应用, 其在治疗胆囊癌过程中的重点问题是能否对病灶进行根治性切除。有资料[5]显示, 腹腔镜胆囊癌切除术和腹腔转移时严重困扰腹腔镜手术的弊病。腹腔镜下手术会出现烟囱效应, 当腹腔内游离恶性肿瘤细胞在气腹压力作用下通过套管针和腹壁切口之间的缝隙侵入到腹壁切口从而形成穿刺部位的转移, 通过腹膜裂隙侵入到腹壁、腹腔脏器表面或者实质内形成转移病灶[6]。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有其相应的手术适应证。笔者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早期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 分为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组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各30例, 结果表明,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治疗胆囊癌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组,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治疗胆囊癌患者感染、胆漏均低于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组, 但是复发率低于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组, 提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早期胆囊癌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感染和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少, 但是其对于淋巴结转移清除效果不如根治性胆囊切除术, 因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组复发率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综上所述, 早期胆囊癌患者, 临床应首选胆囊癌根治术治疗, 其虽然创伤相对较大, 但是其复发率较理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戚永胜.根治性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 (12) :108-109.

[2]程雷, 谭广, 董擂, 等.腹腔镜手术意外胆囊癌的处理[J].大连医科大学, 2010, 32 (4) :450-452.

[3]马海, 周良, 何振兴,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意外胆囊癌的外科治疗[J].华西医学, 2010, 25 (9) :1723-1724.

[4]梅长青, 谭慧陵, 龚江波,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意外胆囊癌的处理[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0 (8) :893-894.

[5]许峰峰, 黄俐明, 肖隆斌,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意外胆囊癌的临床分析[J].消化肿瘤杂志, 2010, 2 (2) :108-111.

胆囊摘除术 篇11

【关键词】 胰腺外伤;诊治;临床分析

胰腺外伤多为大血管和多器官合并损伤,难以进行快速正确的诊断,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而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对手术的技术要求比较高。现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胰腺外伤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并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38例,均为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胰腺外伤患者,男26例,女12例,年龄13~57岁,平均32.2±2.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4例,坠落伤8例,刀刺伤4例,打击伤2例。Ⅰ级8例,Ⅱ级10例,Ⅲ级14例,Ⅳ级4例,V级2例。

1.2 诊断依据 对急诊病例全部进行B超检查,发现有10例患者的检查结果为提示胰腺损伤。对16例患者进行急诊CT检查,结果有12例患者有胰腺损伤的显示。24例患者剖腹探查的过程中被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胰腺损伤,手术之前明确确诊为胰腺损伤的病例有14例。

1.3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胰腺裂伤修补与外引流16例、胰体尾脾切除12例、十二指肠憩室化6例、胰头裂伤修补加远端胰腺空肠Roux-en-Y吻合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

2 结果

术后出现胰外瘘7例,其中5例经充分引流、瘘管冲洗等保守治疗自愈,2例经非手术治疗四月无效瘘口引流量较大行胰腺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治愈。并发胰腺假性囊肿2例,经囊肿内引流术治愈。死亡7例。

3 讨论

3.1 诊断胰腺外伤 胰腺损伤患者多数有其他严重的合并腹部脏器伤,常见的合并伤一般出现在十二指肠、脾和肝脏上。多脏器复合伤的主要症状可以描述为失血性休克,如果为合并空腔脏器出现了破裂,症状一般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对于单纯的胰腺外伤,一般没有非常典型的症状,患者多呈现为腹胀和腹痛,可能有恶心、呕吐,难以明确的诊断[1]。出现胰腺损伤后,可以参考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是否出现了升高现象,尽管如此,各种不同的研究对这一指标有不同的评价,本研究中对18例患者进行血淀粉酶检测,可以知道使用血淀粉酶测定可以较高比率的诊断出胰腺外伤假阴性率。

对于胰腺损伤的发现和最终确诊来讲, B超和CT急诊检查具有讲重要的意义, B超因为具有较高的时效性、较低的损伤性,所以是一种主要的筛选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手段,而且即使反复进行B超作业也没关系,但是因为病情,或者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即使进行了B超检查,也很难较高比例的确诊胰腺损伤。相比较而言,CT扫描就具有明显的优势,有研究说阳性率达100%,但是因为伤情,多不允许进行,除此之外,CT扫描对于胰腺外伤和受伤的具体程度也不能够予以准确全面的诊断。本研究中有14个病例(一共研究了38例病患)在手术之前,被诊断为胰腺损伤的诊断,另外的24个病例都是在剖腹探查手术的过程中,才最终确诊为胰腺损伤。

总之,如果患者在手术之前,患有腹部外伤史,医生更需要关注患者是否为胰腺损伤。对于患有闭合性腹部外伤的患者,在进行剖腹探查的过程中,就需要对胰腺进行常规的探查。

3.2 治疗胰腺外伤 对于大多数的胰腺外伤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治疗的基本原则为首先对合并伤进行处理,尤其是对于大出血一定要予以控制,而后对空腔脏器穿孔现象进行处理,对其他腹腔出现的实质脏器损伤也要进行处理,在这些处理完毕之后,就需要对胰腺损伤进行处理。处理胰腺损伤的时候,需要全面地考虑患者自身的情况,结合患者胰腺损伤的特殊类型,合理选择科学的手术方式:(1)如果为Ⅰ、Ⅱ级损伤,对胰腺需要给予彻底的清创止血,如果为较深的裂伤,就需要进行单纯的或者褥式的缝合修补手术,为了让引流保持畅通,需要防置腹腔双套管到胰周。本研究中有16例患者都是進行了这种手术方式。(2)对于Ⅲ级损伤患者,如果损伤位置出现在肠系膜上静脉左侧的胰体尾横断,或者患者出现了挫裂伤,就需要将胰体尾和脾脏一起切除,本研究中有12例患者都是进行了这种手术方式。其中,有2例因为脾脏没有损伤,所以将患者的脾脏予以了保留,对保留端进行认真的胰腺缝扎,无需单独寻找并行胰管缝扎手术。(3)对于Ⅳ级损伤患者,损伤的位置一般为肠系膜上静脉右侧的胰头颈部,损伤一般为断裂伤,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强行切除患者尾端胰腺,剩余的胰腺组织就会低于15%,手术之后,比较容易出现的现象为胰腺不能充足的进行内外分泌。对于这样的病患,需要进行近侧胰腺缝扎,将主胰管断端予以结扎,远侧与空肠之间进行Roux-en-Y吻合,使得胰腺功能得以保留,本研究中有2例病患进行了这种手术。(4)对于V级损伤患者,损伤的多为胰十二指肠,损伤程度也比较严重,手术方式多选取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及改良的憩室化手术。但是切除手术较少使用,只有病人的情况非常严重,不得不进行的时候才这样做。

参考文献

[1]董家鸿.重视胰外伤的诊断及处理[J].创伤外科杂志,2003,5(1):1-2.

[2]黄文,赵瑜.21例胰腺损伤的诊断与处理[J].重庆医学,2003,32(5):585.

胆囊摘除术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老年胆囊良性病变患者116例, 其中, 60例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 列为观察组;56例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方式治疗, 列为对照组。观察组男38例, 女22例;年龄在62~80岁之间, 平均年龄68.7岁。对照组男35例, 女21例;年龄在64~83岁之间, 平均年龄69.2岁。所有患者均经彩超检查, 并确诊为胆囊息肉、胆囊炎或者胆囊结石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类型、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不具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进行全麻,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建立常规性CO2气腹, 保持压力在12~15mm Hg之间, 腹腔镜器械采用四孔法置入, 对预解剖结构予以探明, 胆囊切除后, 彻底清洗干净腹腔, 并进行持续负压引流[2]。

1.2.2 对照组

硬膜外持续麻醉, 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采用超声方式对病灶进行探查, 并于右肋边缘下方行切口, 逆行切除胆囊, 使用抗生素防止出现感染。

1.3 疗效评定标准

(1) 对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比较评定。 (2) 对两组并发症发生例数和具体情况进行比较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基本情况

两组患者在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分别进行比较, 观察组患者各项均较明显少于对照组, 表明观察组围手术期的基本情况更具优势, 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60例患者中, 出现3例切口感染, 占5.0%;2例肺部感染, 占3.3%;1例心力衰竭, 占1.7%。对照组出现8例切口感染, 占14.3%;4例肺部感染, 占7.1%;1例心力衰竭, 占1.8%;另, 出现2例腹腔感染, 占3.6%;2例尿路感染, 占3.6%。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明显要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胆囊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到来, 在老年人中的发病数量逐渐增多。老年患者由于自身的器官功能出现下降, 抵抗力较差, 一旦发生胆囊疾病, 往往治疗难度相对更大, 且老年患者容易并发其他疾病, 常常增加临床治疗难度。

临床对老年胆囊良性病变的治疗传统方式常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进行, 手术存在的风险较大, 部分老年患者因承受力有限, 而导致出现各种并发症或者出现其他危险性因素, 增加了治疗难度[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比于传统手术方式, 由于对患者的损伤相对较小, 且手术的并发症更少, 对老年胆囊良性病变的患者而言, 是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由以上资料也可看出, 较之传统的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 均要更短。另外, 在术后的并发症方面,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出现3例切口感染, 2例肺部感染, 1例心力衰竭;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组出现8例切口感染, 4例肺部感染, 1例心力衰竭, 2例腹腔感染, 2例尿路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明显更低。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 较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更加适于老年胆囊良性病变患者的治疗方式, 手术更加安全可靠, 值得在今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麦志惠, 潘辅全.开腹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糖尿病伴胆囊结石效果评价[J].山东医药, 2009, 53 (4) :235-237.

[2]吴武军, 杜立学, 张煜, 等.762例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9, 14 (9) :126-128.

上一篇:非线性特征下一篇:评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