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内涵

2024-05-14

人文主义内涵(精选12篇)

人文主义内涵 篇1

摘要:建水自古重文兴教, 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称。建水三塔是建水古代教育发展的标志和重文兴教的人文理念的体现。从塔的命名和建塔的时间、目的、理念来看, 建水三塔与古代教育发展息息相关。

关键词:建水,崇文塔,文笔塔,天柱塔,重文兴教,学文重教,文献名邦

一崇文兴教, 文风蔚起

崇文塔位于建水城内东南方。始建于元代, 明代重修, 清嘉庆年间毁于暴风雨, 清道光十一年 (1831年) 重新修建。塔高20米, 正方形, 为17层砖砌密檐式佛塔。底层为白色须弥座, 底座上建有三层基座, 第四层较高宽, 由此向上逐层收缩。每檐四面各有小龛一个, 龛内放置佛像一尊, 顶部饰有宝顶和风铃, 基部嵌有两块石碑。 (1) 2004年1月被列为云南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人为何在此建崇文塔, 从历史的客观原因看, 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三: (1) 崇文塔塔身放置了数十尊佛像, 无可置疑, 崇文塔是一座佛塔。 (2) 崇文塔是一座风水塔。塔建于城东南方, 在八卦中东南为巽卦, 分辰、巽、巳三向。《金锁玉关》载:“辰砂能致富, 非人其家住”。“巽砂女当家, 男女称贤名。”“巳砂文章发, 六亲都来答。”“若逢乾午水, 父子名称贤”。 (2) 建水城东南巽方地势低平, 一片稻田为水。故在巽方建高大雄奇的崇文塔为砂镇之。 (3) 崇文塔更是一座人文理念塔, 崇文顾名思义就是崇尚文化。塔建于元代, 名白塔, 明代重修改名崇文塔, 也就是建水元代开办庙学, 明代文风蔚起之时更名, 代表的是建水古代人民渴求文化, 期盼重文兴教的思想理念。

元代初, 按元世祖忽必烈下诏颁布的学制, 全国各地建孔子庙, 办庙学。至元十五年 (1278年) 中庆路 (今昆明市) 总管张立道, 在昆明为云南首建孔子庙, 办庙学。至元二十二年 (1285年) 张立道改任临安广西道军民宣抚使, 又在建水路建文庙, 办庙学 (庙学是文庙与学校的结合, 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 又是进行文化教育的机构) 。张立道是一位有功于云南教育的人, 后来在建水文庙的名宦祠里, 第一个纪念的就是他。

建水庙学的创建, 首开了滇南文化的教育和儒家思想传播的先河。建水办学晚于昆明8年, 而后建崇文塔, 可见建水人民崇文兴教的思想追求是执著的。

明代在建水设临安府, 府治于建水州。同时又设军事指挥机关临安卫。府、卫、州同城, 至使建水成为滇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将建水和滇南文化教育又推向了一个高潮。按明制, 当时建水应设三所学校, 即临安府学、建水州学、临安卫学 (卫学, 本属武学, 教育所属年轻武官及应该继承武官禄位的军人子弟。除学习军事科目外, 与儒学无别) 。因府、州同在一地, 未开州学。府学、卫学同设在文庙内, 后来二学合并。明万历四十三年 (1615年) 经朝廷批准, 开设建水州学。

明清时期, 由于建水文风大开、书声鼎沸, 读书人太多, 当时的教育状况出现了三种特殊的现象: (1) “寄学”。即建水学子到外府、州、县寄读。除分到元江、开化等府寄学外, 还分寄到本府其他学校。如石屏州学、蒙自州学、阿米州学 (今开远) 、通海县学、河西县学、宁州县学 (今华宁) 、新平县学等都有建水籍学子。 (2) “临安府办外地学校”。元江府因地处少数民族地区, 本府生员较少, 多以临安府属的学子充任。后来索性在建水文庙内办元江府学, 称元江北学, 教师、学生都寄住在临安城内。留在元江本土的府学则称元江南学。直至清初顺治十六年 (1659年) 元江改土归流后, 元江府学才迁回元江城。 (3) “一庙多学”。全国文庙一般都是一庙一学, 左庙右学。建水文庙则是“一庙三学”, 即临安府学、建水州学和元江府学 (元江北学) , 三学同设于一庙, 这种特殊现象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因此, 建水文庙在明清时, 曾经过50多次增修扩建, 占地达7.6万平方米, 纵深里许, 成为全国规模第二大的文庙, 仅次于山东曲阜文庙。1983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的建水文教大兴、人文蔚起, 其原因自然与广设学校有关。除府学、州学外, 明代还创建了崇正书院、景贤书院。清代又增设了焕文书院、崇文书院、桂香书院、曲江书院等。这些书院既是官学的补充, 又与官办学校相互争辉。另外, 还有遍布城乡的私塾和义学。至清代末期, 全县有私塾百余所, 有乡村义学六所。当时建水还是滇南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中心、滇南彝族毕摩的会考地。

建水元、明、清开启文风和教育蓬勃发展的史实, 充分说明元代建崇文塔正是建水人民崇文兴教的思想理念。

二重文兴教, 文化倡明

文笔塔, 位于城西南4公里处的拜佛山顶, 建于清道光八年 (1828年) 。造型独异, 呈八面体, 是一座无门无窗的实心塔。塔高31.4米, 塔基周长31.4米, (3) 与塔高相等。不分级、无装饰, 通体无檐。由底向上逐渐收缩至塔顶, 顶部较小, 好似笔头, 远眺就如一支倒立的巨型毛笔。 (3) 因建于山冈之上, 更觉雄伟。至于塔高和塔基周长均为31.4米, 不知是巧合, 还是建塔者从圆周率中得到某种启示或联想, 现已无法考证。

古人为何在此建文笔塔, 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二。第一, 在离城区4公里多的山巅独建一塔, 并非供人们游览观光;塔体无门无窗为实心, 不可攀高瞭望;塔周无交通要道, 不为指航导向。可见, 文笔塔是一座典型的风水塔。在八卦西南为坤卦, 坤卦分未、坤、申三向。《金锁玉关》载:“未砂能发家, 可以置家财。坤砂迭迭起, 真是上元花, 妇女持家政, 把酒话桑麻。”“申砂女儿美, 圆面又长腿, 若与寅水照, 丹青化优美。”“二黑 (坤方) 砂完全, 阴阳一照眠, 上中丁财旺, (上中指三元九运中的上元和中元) , 家富积银钱, 如得艮水照, 福寿又双全”。 (4) 建水城西南坤方的西湖村一带, 古为湖泊, 地势比城区低凹, 为水。故在坤方拜佛山顶建文笔塔为砂补之。第二, 文笔塔是一座人文理念塔。命名文笔,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笔的解释为“文章用词造句的风格”) 表示建水古代人民, 不仅重文兴教, 多有所学, 而且要学文重教、学有所成, 要有文采, 有真才实学。此命名还有另一层含义, 据说当时的临安府, 民族杂居, 习武之人众多, 民风强悍, 械斗之风盛行, 民族起义频繁, 命名文笔塔也有用文压武, 偃武修文发展地方文化之义。文笔塔形似一支饱蘸泸江河水为墨的倒立毛笔, 向蓝天挥毫疾书, 象征才华横溢的临安学子。塔为实心, 意即塔 (踏) 实, 表示临安学子的学风。从塔的名、形、义上无不体现了建塔的真正内涵——学文重教。

建水古代重视教育, 元代办庙学之初就到四川聘请师资来担任儒学教授。当然, 历史更给了建水教育发展的机遇。明洪武年间, 山西右部政使韩可宜, 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山西右参政王奎, 松阳 (今浙江遂昌) 人。此二人皆为当时的知名文人, 只因口快直谏, 被贬到云南临安卫, 同在建水戍边。临安卫指挥万中对二人优礼相待, 并请他们讲学, 二人皆乐于担任教职。当时正值元代庙学改为临安府学、临安卫学之际。得此良师, 临安文教之风大兴, 韩、王二人在建水讲学近16年之久, 人文卓著。因此, 建水有识之士认为:“临安文风之开, 自韩都谏、王学士两先生谪戍始”。“临安之风, 实二公倡之”。为了纪念他们, 后人在建水文庙内建祠, 取名“寄贤祠”, 每年春、秋两季祭祀二公。清康熙年间, 绘塑二公像, 改名“景贤祠”。后人瞻仰塑像, 莫不肃然起敬, 景仰不忘二公德泽。祠前建“景贤书院”, 这是全国文庙内仅有的乡土祠祀建筑。

景贤祠内有一碑, 刻有王奎所作的《自铭并韩可宜铭》一文, 文后附诗“荷戈万里戍戎行, ……赖有诗书开远徼, ……军中子弟半圭徂 (5) , 奕世人才说建庠。志到双清诏国史, 丹青不老近宫墙 (6) 。”碑文说明了他们不幸被充军到建水, 却万幸还能用《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著作来开边徼之塞, 为建水教育培养出人才, 并使多半学子获得官职。另外, 明嘉靖年间被贬谪至云南的著名学者——杨慎 (字升庵) , 曾两度寓居建水, 开馆讲学, 临安士子多所向学, 对临安文风、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建水, 自古尊重知识, 爱戴人才, 尊师重教的民风无处不在。教育质量之高, 名冠全滇, 清人吴大勋在《滇南闻见录》中写到“余承乏五华书院者两年, 纵观各府之文, 非不皆有可观。要之师友渊源, 下帷苦功, 而能理法明备, 辞章稳当者, 临安、云南、大理三府鼎足而立。”说明临安学子确有文笔, 真才实学。

三科甲鼎盛, 文献名邦

天柱塔, 位于城东约10公里处颜洞左侧的岩洞山顶。清康熙年间 (1662~1722年) , 始建第一层, 乾隆甲子 (1744年) 续建未果, 道光元年 (1821年) 再建也未果, 同治三年 (1864年) 再次重建完工。历经清朝七代帝王, 时间跨度近200年, 四起三落, 屡停屡建, 历尽艰辛, 百折不挠, 终至建成。其原因耐人寻味, 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只可惜1947年又毁于兵荒马乱之中。

半个多世纪以来, 鉴于建水人民对天柱塔的怀念, 人们对重建天柱塔的呼吁越来越大。经建水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由建水历史文化名城研究课题组牵头组织, 原副县长沈振宇同志主动请缨负责, 根据县委党校副校长苏正洪同志所拟“古塔重建创意”。自2000年开始, 曾50余次到天柱塔原址及周边地区考察, 多次召开有关人士和当地目睹过天柱塔的七十岁以上老人的座谈会, 根据他们的回忆和现有史料及对原址基座的测算。按照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 使用原石料, 保持原风格。经六次修改草图, 多方筹集资金, 终于在2004年出台重建天柱塔方案。由大理国光古建公司承建, 于2005年元月12日破土动工, 2007年, 天柱塔终于重展雄姿, 岿然屹立。

天柱塔为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空心塔, 分九级, 高45.3米, 塔基周长64米。中有石砌台阶, 总计95级, 整座塔全由大块石砌成, 古朴凝重。第一层上额镌刻“南天一柱”。因塔建于崖顶, 眺望宝塔, 顶天立地, 气势恢弘, 刚劲挺拔。

古人建造神奇伟岸的天柱塔, 其思想理念有三: (1) 天柱塔是一座风水塔。在八卦东方为震卦, 震卦分甲、卯、乙三向。《金锁玉关》载:“甲乙水主穷, 长房不兴隆, 形如斜飞去, 定主长绝宗。”“卯砂甲龙宫, 上中时大吉, 若得庚酉白浪起 (西方见水) , 管教关胜运不穷。”“乙砂出文章, 几个读书郎, 若得单辛水, 亦主内贤良。”“震卦是满砂, 文武并兴家。” (7) 颜洞位于建水东方, 为建水坝子的泄水口, 早年建水坝子洪涝之灾连年不断, 故在岩洞山顶上建塔镇水。希望建水坝子既不要洪水成灾, 又要绿水长流。 (2) 用天柱塔示意, 把建水人民天塌不弯腰、地陷不倾斜、正正直直立世的人文理念, 物化在壮美挺拔的塔体之上。 (3) 天柱塔是一座极有意义和风趣的人文理念塔。塔的命名, 表达了建水人民期盼建水多出人才、出栋梁之材的美好愿望, 示意建水人民立志做撑起南天的擎天柱。天柱塔蕴涵着中华民族佛、道、儒三教的精神精华和美好的人文理念。

希望建水多出人才, 虽然只是渴求和愿望, 但从建水古代教育所出的人才看, 却属事实。旧志载, 建水城中原有80余座牌 (碑) 坊, 其匾额如:“父子登科”、“父子进士”、“兄弟进士”、“叔侄进士”、“甲榜同登”、“文武齐芳”、“黄榜传芳”、“金马黄门”、“七进士坊”、“翰林坊”、“一门三进士”、“兄弟两翰林” (8) 等, 不胜枚举。可见“临安夙号文献名邦, 科第簪婴之盛甲于滇省”, 并非溢美之词。

自明永乐九年 (1411年) , 云南首次开科取士, 建水就有两名生员考中举人, 继后又出现了第一个进士刘锴。

明清时期的临安府, 诗书礼乐之风甲于全滇。在全省举行的乡试中, 中举者不乏临安学子, 有时会占全省录取比例的1/4, 或1/3, 甚至1/2以上。一榜之内竟占半榜之多, 故建水又有“临半榜”之美称。如康熙壬午科, 全省录取举人42人, 其中临安府占22人;雍正癸卯科, 全省录取举人66人, 其中临安府占34人。己酉科, 全省录取举人59人, 其中临安府占30人。壬子科, 全省录取举人65人, 其中临安府占34人。 (10)

建水不仅在省内乡试中举有“临半榜”现象, 甚至到京城考进士也如此。如康熙癸丑科, 全省考中进士3人, 其中临安府占2人。乙丑科, 全省考中进士1人, 为临安府所占。戊辰科, 全省考中进士2人, 其中临安府1人。庚辰科, 全省考中进士4人, 其中临安府占3人。癸巳科, 全省考中进士2人, 其中临安府占1人。乙未科, 全省考中进士4人, 其中临安府占3人。辛丑科, 全省考中进士2人, 均为临安府所占。雍正丁未科, 全省考中进士10人, 其中临安府占5人。乾隆壬戌科, 全省考中进士10人, 其中临安府占6人。辛未科, 全省考中进士9人, 其中临安府占5人。甲戌科, 全省考中进士7人, 其中临安府占4人。庚辰科, 全省考中进士5人, 其中临安府占3人。辛巳科, 全省考中进士5人, 其中临安府占3人。己丑科, 全省考中进士1人, 为临安府所占。 (9)

明代时, 云南省有18个府和2个直隶州, 清代为14个府和10个厅。可见临安府学子考中的比重之大, “临半榜”之说名副其实。与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原郡县相比, 也不逊色。明代建水共出文进士30名, 武进士28名, 文举人299名, 武举人35名。建水生员中还选送出贡生372人, 入京城国子监学习。清代建水共出文进士33名, 武进士18名, 文举人464名, 武举人475名。建水生员中还选送出贡生622人, 入京城国子监学习。 (10)

纵观建水古代教育, 建水不愧“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称, 故1994年2月, 建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根据建水三塔的命名和建塔的时间、理念, 再联系建水古代教育的发展。其关系为:崇文塔——重文, 崇文兴教, 文风蔚起;文笔塔——学文, 文化倡明, 滇南邹鲁;天柱塔——出才, 科甲鼎盛, 文献名邦。

注释

1杨丰、汪海清.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水[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 1994

2钟义明、蒋昌霖.金锁玉关——过路阴阳讲义[M].台北:武陵出版社, 2000

3圭徂为玉圭和印綬, 引申为爵位、官职

4建庠, 建水学校。宫墙, 指学宫

5杨丰、赵晓凌.教育圣地——滇南邹鲁[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7

人文主义内涵 篇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历史经验,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始终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6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在奋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赋予爱国主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未来前进的征途上,我们仍然需要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展现了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如果说,在旧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反抗侵略,争取独立,寻求救国之路,并为之不懈奋斗;那么,在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爱国主义最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最本质的时代要求。因此,用实际行动书写爱国主义新篇章,我们必须首先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与时代内涵:

第一,始终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统一,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肩负着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第二,始终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带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

第三,始终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始终坚持爱国之情与报国之行的统一,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顽强奋斗,奋力推进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奉献精神,奏响了爱国主义的时代强音,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崭新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整体形象。

注重内涵建设提升人文素养 篇3

一、以环境建设营造人文教育氛围

1. 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要围绕素质教育“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进行创建,因为学校的办学目标、校训、校徽、校雕、校刊、校风、学风等都应不乏人文素养。其次,校园的名人塑像、墙体文化、专栏标语、守则规范也应该注入人文教育因素。

2. 班级文化建设。

首先,要以班级文化建设“十个一”为基础,形成基本的班容班貌。其二,要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打造特色班级文化。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应以人文精神为目标,以人文素养为内容,以学生的自觉自主和共同认可为原则,让班级的学生通过阶段性的共同努力相互鞭策,营造具有浓厚人文素养的教育氛围。

3. 常规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懂得遵守规则本身就是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中就有许多人文教育的内涵,因此,常规文化建设必须在夯实“规范”与“守则”教育的层面上下工夫,让每位学生都能明确自己应该遵守什么规则。还必须根据班级具体实际,制定《班级一日常规》与学生个人的《我的一日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以达到扬长避短,进而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

二、以师资建设焕发人文教育魅力

1. 转变观念。

当前社会对人才业已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具备专业技能,又要具较强的创造力、思辨力和较高的情商及可持续发展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充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学校要通过组织培训、读书活动、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促进学生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2. 培养情趣。

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师,其审美能力也会高人一筹,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会派上用场。教师的工作很辛苦,但在工作之余也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寻找生活乐趣。学校在大力倡导教职工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诸如才艺展示、亲近自然、主题演讲、健身娱乐等活动,为教师缓解工作压力、愉悦身心,培养情趣、发展特长,提供展示与交流人文精神风貌的舞台。

3. 加强反思。

反思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人品质高尚的表现。会反思的人具有谦虚内敛的性格,具有不服输的劲头,具有探索的精神,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大力倡导教师经常从教学中加强反思,通过反思学会从学生的目光中读出愿望,学会从学生的回答中听出创造,并通过有效的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老师的人文关怀,感受到学习的轻松愉悦。

三、以活动建设搭建人文教育平台

1. 主题活动的系列性。

提升人文素养,并非一蹴而就,也非靠空谈说教。人文教育主题活动的系列性对于拓宽活动的时空,夯实人文教育的厚度,培养人文素养的效度都有莫大的好处。人文教育活动主题的确立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价值取向,主题活动系列的构建要以可行性和实效性为原则。比如,以“诚实守信”为主题活动的系列性,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主题班会、讲故事比赛、手抄报评比、榜样学习、总结表彰等方面开展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维度的活动体验,增强如何与人相处的人文修养。

2. 专题活动的探究性。

当下,在为学生减负高呼不下,人文教育的专题活动宜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开展,通过综合实践课程探究人文因素的专题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 常规活动的教育性。

一是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和班队会,有计划地开展爱国、爱校、爱家的“三爱”教育活动和在校做个小主人、在家做个小助手、在社会做个小公民的“三小”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利用每天的早会活动,交流、反馈前一天的思想、行为表现,通过典型案例剖析,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是利用节日与纪念日,开展了解背景、着眼未来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汲取人文素养。

四、以课堂建设巩固人文教育阵地

1. 挖掘人文因素。

现行小学教材中,如品生、品社、语文、美术、音乐、综合实践等学科都不乏人文因素,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对人文因素的挖掘与利用。教师要根据教材中显性与隐性的人文因素,通过学科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精神,从而让学生获得人文素养的熏陶与感染。

2. 改善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改革,要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的“自主、合作、探究”,则成为各学科课堂教学衡量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形态。其实,“自主、合作、探究”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方式。可以这么说,课堂教学中改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程度就是教师落实人文教育的程度。“自主、合作、探究”包含了对自己、对他人、对科学三个方面的人文素养。而这三方面的人文素养靠灌输是无法做到的,只有在日常教学中坚持为学生提供、创造条件,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发挥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学生才能在实践中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形成习惯,并用于指导自己的一生。因此,无论是哪门课程,都必须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使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落到实处。

3. 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是人文教育的源泉。人文素养体现于具体的生活之中,人文素养的程度与人们的幸福指数和社会的和谐程度成正比。只有把生活引入课堂,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无限的生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就是要根据学科和教材的人文因素,或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或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人文素养的滋润和人文教育的乐趣,并自觉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综观学校的教育并不缺乏人文因素,缺乏的是用人文意识明确指导下的教育,或者说缺乏的是站在培养人文素养高度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校的人文教育不到位,使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的现实。所以,注重内涵建设,提升人文素养应作为学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课题。

人文主义内涵 篇4

一、立足实际, 掌握社会生活规范, 提高人文素养

一个人的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 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要起到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德的作用, 就不能“以本为本”脱离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在授课中应把目光从以书本为中心转向学生日益扩展的生活, 关注他们的烦恼, 解决他们的困惑, 为学生适应当代社会做好准备。如, 在讲解“食品安全”专题时, 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经济活动, 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更要从反面的案例中明辨是非, 在内心牢固地筑起诚信之堤, 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德育是非辨别能力, 真正分清假恶丑与真善美, 从而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提高人文素养, 做一个正直的人。

二、有机整合, 寻找教学焦点热点, 贯彻人文素养

作为人文素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品德课, 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包括丰富的人文素养内涵。思品教材中“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的内容、名言警句、历代名人英雄事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介绍等内容, 都是极好的人文教育的素材, 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有机整合教材, 寻找教学焦点热点, 充分地加以利用。如, 讲人教版七年级“祝福青春”这一内容时, 为贯彻人文素养, 教师可以在上新课前二至三天让班级每位学生匿名把自己从上中学以来心中的烦恼和忧愁写在纸张里并上交, 然后, 教师逐一阅读, 分类整理。课堂上, 教师适时出示班级学生存在的诸多方面的共性问题, 让各学习小组讨论分析:面对青春期存在的诸多烦恼, 我们该如何解决?因为讨论的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心中的困惑、烦恼之处, 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能迅速被调动起来。思品课中涉及很多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内容, 只有师生敞开心扉、对话交流, 学生自我感悟、当场体验, 才能使教材成为一种活的动态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成为心理品质和人格的锻造过程。

三、结合时政, 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培育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社会热点、现实生活、学生实际进行教育, 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另一方面可以使思想品德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

比如, 在讲“挫折与人生相伴”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结合实际播放2013年8月北方大片地区遭遇百年罕见特大洪水灾难, 给灾区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中央领导到灾区视察,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抗灾救灾之中的情境。教师抓住时机与学生讨论:人生难免有挫折, 这是自然因素造成的, 属于天灾;对于灾区的同龄人, 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书本知识, 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时政热点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又如, 在讲解提倡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时, 要求学生爱惜粮食, 尊重农民的劳动,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和节俭的意识, 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可设计“五分钟时事演讲”, 让学生在时事演讲中学习并积累人文知识, 增强了人文意识, 提高了人文素养, 使人文素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四、革新机制, 适时转变课堂评价, 增进人文素养

评价语真诚而创新。在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中, 卷面分数是唯一的判断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准, 所以, 有些教师以学生是否明白课堂知识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不太关注学生的思想世界, 不在乎学生在生活中是否能够正确的付诸实践, 这样做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教育是需要赏识的。只有大胆革新课堂评价体制, 才能唤起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才能增进人文素养。如, 某节课, 一位同学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语文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 微笑着和这位同学握手, 并真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 播音员也不过如此。”话音未落,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 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语文教师。“不同的情况, 不同的评价”, 只有这样, 才能激起学生更好的学习风貌, 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

总之,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挖掘教材人文内涵,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是一个转变教学理念, 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 也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不断创新的问题。为此, 需要不断提高政治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努力挖掘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论文 篇5

——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

浙师大物理133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决定。”【4】在每个时期,爱国都有不同的时代烙印。

随着时代年轮的转动,我们看到中华历史长河中一个又一个伟岸的身影—— “饮雪吞毡困北海,心存汉稷望帝乡。”苏武,不辱君命扬气节;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淡泊明志忠辅主;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工部,直言一谏为兴国;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鹏举,一腔热血皆赤心;

“闲来孤居渡江将,至今尤记万骑吼。”稼轩,报国无路愤拍栏; ··· ···

再看中国近代那风雨缥缈的岁月——

“辞母跃马战沙场,马革裹尸几人还”雄狮,饥餐敌肉笑饮血。“三役追歼丧家军,转战千里建中国”中共,造福于民众心齐; “壮志读书为中华,鞠躬尽瘁著功勋。”翔宇,清廉勤政身献国; “马上击胡退敌军,马下辛劳忠于民。” 小平,智勇坚定促改革。·· ···

目光从古代移至近代可知,人们对于爱国的定义逐渐从忠君报国变为了守家卫国、造福人民、振兴中华。那么如今在华夏的土地上,爱国形式如何,爱国的的内涵又是怎样的呢?

曾经,武大校园内,众多学子轰赶拍照的“和服母女”,高喊“日本人滚出去!”声势浩大,好不威风,真是“彰显国威”;曾经,保卫钓鱼岛的游行队伍疯狂地扫荡过巷尾街头,打着“爱国卫岛”的旗号,却大行打砸抢的违法乱纪之事;曾经,空间里疯狂地转发“5月12日既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又是国难日。作为中国人,敢不敢让5月12日上映的《贞子3D》票房为零”这样有气魄、有血性的说说,却连南京大屠杀开始的日期是12月13日而不是5月12日都不知道;曾经,“康师傅为日本购钓鱼岛捐资3亿日元”的谣言一出,立即掀起轩然大波,“康师傅”无辜躺枪遭挫,除了最开始有意为之的幕后黑手,那些一听到这个消息就义愤填膺,通过各种渠道疯狂散播这条虚假消息的“爱国志士”更是“功不可没”。

···· ···

也许,当今的爱国主义上,已经被无形中罩上了“感性”、“冲动”的色彩。随着科技的发展,通信基础的完善,人们获得资讯的速度和数量都大大增加,漫天纷飞的消息中,不乏“为国为民”的“爱国”事件。很多人一见到有危害祖国利益和尊严的事情出现,就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不假思索第一时间散播出去,通过各种渠道用各种行为来彰显自己伟大的爱国情怀,却从不站在理智的角度加以思考。

那种对日本或者其他国家怀着绝对的敌意,一味仇视、丑化别国,不能接纳、吸取他人的长处发展自己,只会随波逐流、喊喊口号的爱国,不是理智、有效的爱国,甚至只是自己不合理情绪的释放,而不能称之为爱国。

这样的“爱国”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应有爱国。

正所谓“内政不修明,攘外也无力”,不是说我们与侵犯过我们领土的国家“老死不相往来”就可以凸显我们有多么热爱自己的国家。在全球化的当代社会,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江泽民曾指出:“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要使人们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6】盲目仇视日本、抵制日货,并不能对我们国家的发展起到实质性作用,取长补短长足发展才是硬道理。

例如科学先驱钱学森、邓稼先等,面对优渥的条件丝毫不为所动,决心回到当时各方面都还落后的旧中国,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国外,他们艰苦求学,国家也没有办法给他们太多帮助,学业有成后被国外的政府看重,威逼利诱希望把人才留下,他们却坚定归国。他们并没有把所谓的“爱国”挂在嘴边,却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的自己的赤子之心,他们的伟大付出,将会被所有中国人铭记于心!

另一方面,当代爱国主义还应带有理性的特点。理性的官方定义是: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出多种可行方案,并使用其中最好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达到事件需要的效果。所谓理性爱国,指的就是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发展方向出发,做出有利于整体大局的行为而不是冲动行事。

个人认为,在钓鱼岛的问题上,就有很多人表现不够理智,尤其是卫岛游行最后变成了一场闹剧,给一些无辜的普通人民的利益带来了损失,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确实,我们从小就受到众多抗战剧的影响,深知日本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孽,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本身就已经存在偏见了,而且日本的有些做法确实过分,但凡有赤诚之心的炎黄子孙都会愤怒不满,然而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把爱国游行搞成了打砸抢着实不妥。“爱国”本身应该是带有积极态度和理性思维的,心中怀着仇恨与偏见,只想怎样让他人过的不好,采取极端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怎么能称得上积极、理性呢?

我们是需要铭记历史——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一批又一批革命先辈用血与泪捍卫了中华的土地,才有了我们现在安定祥和的生活,我们应当记住那段历史,感恩曾经的先辈们。另一方面,铭记历史的意义还在于反思总结、吸取教训,让祖国可以变得更大更强,可以傲立于东方而不会再被欺辱,不让先烈的鲜血白流,而不是拿着以前的时候在心中种下一颗又一颗仇恨的种子,让仇恨泯灭了心智,去做一些疯狂的事情,最后甚至伤及无辜同胞。

爱国主义应体现为有利于祖国的实际行动,如果在表达作为的爱国情怀的时候,他不是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的,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只是停留在口头上,那么他的爱国情怀是否是真正的爱国情怀,就有待分析了。

对于普通的广大公民来说,我认为爱国其实就是本本分分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增砖添瓦。当代中国社会稳定和平、随偶有争端,但没有激烈到需要用武力去解决的地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根本任务是怎样祖国变得更加强大、稳定,而不是说激进地在国内打着爱国的幌子发泄对别国的不满。

不是说让人不思进取,不能“显化”自己的爱国情怀,而是应当踏踏实实、用实际行动,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体现爱国,不浮躁、不盲从、不逞一时之气,不做有害于国家的事情,理性地、负责任地、发自内心地爱国,真正维护好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尊严。

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又应当如何爱国呢?

武大学子轰赶“和服母女”就是爱国了吗?个人认为,这样的爱国的过于狭隘和浮躁了。把穿和服的母女赶出校园就是维护祖国尊严了吗?这样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益处吗?既然不能穿日本的服装在大学校园里拍照,那校园内种的那些日本国花——樱花,是不是也应该尽数砍掉呢?

曾经,美国的原子弹给了日本沉重的打击,然而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日本就又跃居成为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军事、经济、政治发展迅速且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面对日本及其他国家,所持有的不应是偏见与敌视,而应当更多地去思考一下应该怎么从日本近年来的发展中取长补短,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

身处大学校园中,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平年代的大学生的“爱国”内涵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不仅要思想端正,坚定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同样重要的是,要能树立全球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理性爱国——扩展视野,以开放、接纳吸收的姿态迎接当今全球化带来的变化,理性看待问题,与时俱进,学会在各方文化中学习和借鉴而不是盲目排外,尤其是在一些国际争端事件中,摒弃“狭隘、冲动的爱国主义”,不仅要爱国,更要把爱国情感转化为稳步前进的动力,把爱国付诸于行动,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建设中国,并影响、带动身边的其他人一起为祖国更加绚烂的明天而奋斗!

486

新自由主义的核心内涵 篇6

摘 要:19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首先在英国产生,其主张建立平等、合作的新社会,要求国家在减少日益严重的失业和贫困现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到20世纪后四分之一,“新自由主义”发展成为时代思潮的主角,取得“强势”话语权,一时间甚嚣尘上,席卷全球。本文整合学界观点梳理新自由主义的五点核心内涵,以期更好地研究了解新自由主义。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内涵;发展;前途

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1]。“新自由主义”的概念包括以下几层意思:1)统治者可以理直气壮地开展经济活动和资本积累;2)试图重建专制并让被压迫者屈从于专制政权;3)一套右翼的意识形态[2]。本文总结分析认为新自由主义自萌芽形成至今根据每个阶段新自由主义发展的特征主要分为五个发展阶段:萌芽时期、形成时期、挫折时期、振兴时期以及没落时期。每个阶段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各有特点,虽然新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并没有掩盖新自由主义是“个人自由主义”的本质,也更进一步说明了新自由主义之所以能夠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亲睐,正是因为其本质符合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资本家的利益需求。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

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 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3]新自由主义主要包括市场统治、削减支出、放松管制、强调私有化、确立个人责任五点主要核心内涵。

1.市场统治。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由国家来计划经济、调节分配,破坏了经济自由,扼杀了“经纪人”的积极性,只有让市场自行其是才会产生最好的结果。在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只有实现市场统治,消除各国之间的任何经济保护,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市场完全自由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对于资源的完全配置和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

2.削减支出。削减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的公共开支;削减穷人的“安全网”,弱化“福利国家”功能;在削减政府作用的名义下,放弃对铁路、桥梁、供水系统的维护。除此之外,高税收政策的“福利国家”导致经济上的低效率,弱化了人们工作、储蓄和投资的动机增加了政府负担,必须削减政府的“福利支出”;以养老、就业和医疗等为主要内容的全民福利,摧毁了个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增加了个人依赖国家的惰性,必须削减穷人的“安全网”,增加其自我生存能力,才能提高资本有效利用,服务经济发展。哈耶克认为,福利国家是一种人为的设计而不是单纯的人类行动,完全忽视了一个自由市场经济社会中建立“自发秩序”的必要条件。

3.放松管制。提出“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激进观点甚至认为, 应 减少任何可能影响利润的政府管理,包括放松对工作环境安全的规定。新自由主义者坚信,只有实行市场竞争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提供为技术进步所需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而国家的宏观管理和干预恰恰阻碍了技术进步。国家采取的任何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归根到底都是徒劳无益的。 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国家不干预经济是对经济最好的管理。要使经济保持稳定,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国家听任经济自然发展。[4]

4.强调私有化。新自由主义强调财产的私有化,反对公有化。主张推行生产资料所有制领域的全面“私有化运动”,将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投资者,包括银行、主要产业、铁路、收税公路、电力、学校、 医院,甚至供水。新自由主义还认为主张“私有化”,能够最大程度保证个人的“自由”,包括保证无产者的个人自由。私有化能够促使任何人无差别的追求自己的人生,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辛福生活。关于市场,新自由主义认为只有实现私有化,市场才能实现自由,市场可以根据需求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流动,节约资源,企业主还可以根据自身偏好与市场所需生产产品,从而实现供需平衡,调节价格。

5.确立个人责任。抛弃“公共物品”或“共同体”的概念,代之以“个人责任”。提出个体在经济乃至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与“终极责任”。新自由主义美其名曰实现个人的完全自由或个体经济的完全解放,实则只是其美好的幻想,她没有肯定资本家贪婪的本质。

所以,面对新自由主义,我们应当辩证看待新自由理论本身以及被异化的新自由理论——西方国家加工改造过的服务于资本主义向世界扩张的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作为国际垄断资本的思想理论体系,从本质上说是维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我们除了对“华盛顿共识”应予坚决反对和抵制外,作为经济学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至少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对绝对自由化、全面私有化、全面市场化、反对政府干预、全球一体化等观点持批判态度。但是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学思潮和理论,是在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和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创始人是亚当·斯密,这一理论经过 200 多年的发展,其中不乏科学成分,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因此,不能将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的新自由主义,同美国政府为适应国际垄断资本扩张的需要, 将新自由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化、政治化和范式化的“ 华盛顿共识” 相等同。 但是,即使对于作为经济学思想和理论、对市场经济运作具有参考价值的新自由主义,我们也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性地借鉴和利用。

注释:

[1] 中国社科院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J].北京:中国云出版联盟:66—74.

[2] [美]乔万尼·阿瑞吉等著,丁骥千 摘译[J].北京:理论前沿,国外理论动态,2007(06):9—11.

[3] 蓝庆新.新自由主义的失败及美国金融危机的警示[J].南京:南京社会科学,2009(1):23—28.

论文化社区的人文内涵 篇7

1. 历史地域性

一个社区拥有什么样的地理位置, 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特色以及人文内涵。地域性差异较大的社区, 我们不难认识其文化的差异, 如东西半球形成的中西文化, 我国东海西域、北国南疆的文化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长三角”地区就因为滨江临海, 又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 自然条件与历史文化形成了这一地区的文化特征, 其居民大多讲甜软的吴语或越语, 水乡的秀丽和大海的宽阔铸就了他们细腻委婉、善于思考、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但在同一个城市中的不同社区, 会不会因为地理位置微小的差异而形成文化的差异, 这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其实只要我们稍稍调查一下自己所在城市的各个社区, 我们就会发现其文化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 其地域性同样构成了相对不同的人文内涵。随着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文化意识不断地发生变化, 比如知识分子群居地、商贸人士群居地、公务人员群居地和普通市民群居地等, 这些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群居体, 其地域性的差异形成他们独具特色的人文内涵, 同时, 又自然构成了社区文化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文化社区建设中, 不能忽视地域性对于特色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

2. 历史传承性

新型的城市产生新型的社区, 新型的文化社区不会缺失历史的传承。虽然, 城市社区不同于自然村落, 其文化传承也不会那么原始, 那么直接, 那么固守, 但是, 任何现代化文化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即使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聚居一体, 他们虽然都有各自的文化历史和文化性格,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也会逐渐成“地域性趋同”的文化特质和传统性格相互碰撞、相互渗透而产生的新型的人文内涵。例如江苏的海安龙舞、海安花鼓就是在挖掘当地传统民间龙舞、花鼓的基础上, 并融人了现代舞蹈理念创作而成的。在文化社区建设中, 尊重社区人的历史传承, 也是一种人文关怀, 是文化社区特色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3. 历史创造性

创造性是人的本能之一。文化是人创造的, 所有的历史文化都是人创造的。一个具有历史传承性的文化社区, 必然有一定的创造性, 这个创造性也是文化社区特色化建设中人文内涵的量要内容之一。在文化社区建设中, 认识和开发这个创造性, 把文化社区真正办成一个现代人生活的精神家园, 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属于人文内涵的创造性不是外部强加给社区人的, 而是社区人本身已经具备的人文内涵, 作为文化建设部门或社区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认识这个人类的创造性, 在不同居住条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居住群体中, 让文化社区建设始终有一种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 这种创造性将是文化社区特色化建设的主要动力, 使人文内涵得到更加充分而美好的张扬。

二、文化社区特色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政策导向、组织架构、运行机制

1. 政策导向

文化社区建设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已经实现了城市化, 并制定各种文化政策来推进文化社区的建设。如日本, 1996年文化厅制定了《文化立国21世纪方案》并在这一年开始实施“文化街计划”, 文化建设的重心由“地方文化的普及”转为“地域街区建设”。各地的自治区主动采取措施, 建设文化会馆、美术馆, 开始了以文化为中心的街区建设。政府奖励并支援各地的文化街区建设。美国也有许多城市倡导要把社区建成学习型场所。在我国, 各地政府也都出台了相关文化经济政策等。这是一种政策导向, 为文化社区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2. 组织架构

儒学的人文精神内涵解读 篇8

尽管儒学经历几度变迁, 但其基本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儒学非常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 认为人是一切之本。

在对待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关系上, 儒学家认为人是更为可贵的, 如马厩失火被焚时, 孔子所问的是“伤人乎”, 并没有问是否伤及马; 荀子则用层进法推导出万物之中人最为贵的道理, 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 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生有知亦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也” ( 《荀子·王制篇》) ; 朱熹也认为人与禽兽不同, 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性, 所以宇宙中“人为最灵”。

在对待人与天的关系上, 儒学强调先人后神、天人合一。孔子对天命、鬼神存有信仰和敬畏, 《论语》中有“畏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敬鬼神而远之”等的论述, 但在论到人时, 他说“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 《论语·先进》) , 可见把人放在了首位; 即使董仲舒把“天”神化为超自然的主宰, 但也一再强调人“最为天下贵” (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 人与天互相感应, 天人合一, 可见, 在神学的形式下, 人依然是价值关怀的中心。

在对待人民与君主的关系上, 儒学强调民贵君轻。《礼记·缁衣》记载孔子的话: “民以君为心, 君以民为体”, “心以体全, 亦以体伤。君以民存, 亦以民亡”。意思是说人民把君主当作自己的心脏, 君主把人民当作自己的身体。心脏因有身体保护而不受伤害, 也因身体而受伤害, 君主因有民众才存在, 也因民众而灭亡。孟子说“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 《孟子·尽心下》) 。荀子说则用“舟”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君民关系, 国君如舟, 百姓如水, 水可以载舟, 也可以覆舟, 所以百姓为国家之本。北宋程颢程颐宣称“民惟邦本” ( 《文集》卷五) , 人民是国家之本。朱熹认为“天下之务, 莫大于恤民” ( 《宋史·朱熹传》) 。可见, 人民为本的思想贯穿于儒学之始终。

二、贵和持中的做人态度

和, 是指世间万物一种和谐、均衡的状态。贵和, 即以和为贵。《论语·学而》中说: “礼之用, 和为贵”, 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不同事物之间互相搭配、融合、平衡, 就能达到“和”的圆满状态。例如, 对于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 “仲尼曰: 善哉! 政宽则民慢, 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 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 猛以济宽, 政是以和。”可见, 执政时宽和与严厉搭配才能达到“和”的最高境界。“和”并不是无原则地求“一致”, 为人处事方面, 儒学讲究“和而不同”。

中, 是指在实现“和”这个目标的过程中, 应该采取的一种不偏不倚的行为方式。持中, 就是持守“中庸”之道。在孔子看来, “中庸”之道是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中者, 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 平常也” ( 朱熹《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 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 无过无不及, 并且始终如一。中庸之道适用于一切领域。在子张、子夏谁更贤能的问题上, 孔子认为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 子夏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 “过犹不及”, 超过和达不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都不够贤能; 孔子在《论语·八佾》对《关雎》的评价是“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意思是说, 《关雎》这首诗, 欢乐而不放纵, 悲哀而不伤痛快, 情感表达地恰到好处, 表现了对音乐的中和之美的赞许。

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周易》曰: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儒学的精神内涵中重要的一方面。

孔子本身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 尽管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各国国君所接受, 但他仍“知其不可而为之” ( 《论语·宪问》) , 且依旧“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 《论语·述而》) 。对于“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的人, 孔子说“难矣哉” ( 《论语·阳货》) , 就是说那些整天只知道吃饱饭, 对什么事都不关心的人是很难成事的。

四、豁达乐观的积极心态

在儒学家看来, 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始终要以豁达乐观的心境为基础。

孔子奋斗一生, 终无所遇, 但却没有失掉信心, 并且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快乐, 他说: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他过着简单的生活, 却仍然乐在其中, 因为对他来说, 不义而来的富贵如同浮云一般, 不值得拥有; 他面对“老之将至”, 仍然能够“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他甚至将是否具有积极心态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志。所以, 当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时, 孔子评价他: “贤哉, 回也” ( 《论语·雍也》) 。

五、身任天下的责任意识

儒学强调“积极入世”, 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具有“自任以天下之重”的责任意识。

孔子说: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 《论语·里仁》) ; “士而怀居, 不足以为士矣” ( 《论语·宪问》) ; “君子忧道不忧贫” ( 《论语·卫灵公》) 。由此可见, 孔子认为“士”应当以天下为己任, 而不该过多关注个体生命的需求。所以,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 《论语·泰伯》) 。孔子本身就是具有这种担当精神的代表, 他说: “苟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 《论语·子路》) 孟子也说: “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综上所述, 儒学是“以人为本”的学问, 其以“和”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以中庸之道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通过自强不息、不断奋斗的生活态度, 以及乐观豁达的心态, 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儒学博大精深, 个中内涵经过历代儒学家的诠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其外延随着时代的变迁亦得到了不断的延伸。时至今日, 儒学作为国学的主要载体, 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去探究其精神内涵, 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我国自古至今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 为今日国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文化支持。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11.

[2]白慧静.儒家文化与唐代文人的担当精神[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11, (02) .

品牌建设提升常州公交人文内涵 篇9

推进会上,一、三、五、巴士公司和维修公司党组织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单位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以及对品牌建设的思考。

袁杏娣在会上作了讲话。她高度肯定了各基层单位对公交品牌建设的重视及成效,并对各基层单位今后的工作方向给予指导。一是要推广,要整合资源,开发利用各类平台进行高效传播;二是要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工作中不仅要有创新的思路、方法和举措,还要落实到实处,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优质服务;三是要有实效,品牌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乘客感受到公交的高品质服务,为社会、为企业创造效益。

会后,与会人员还到常运集团参观学习了“乔森工作室”,与乔森进行了交流,进一步拓宽了工作思路。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本质 篇10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 马克思主义名称的由来

为什么要用马克思的名字来命名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一点, 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40年之后, 阐述关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发展历程的问题时, 早有论述。他这样说道:“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 必须承认, 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与了这一理论的创立, 特别是一些阐发理论的工作。但必须强调, 绝大部分的基本指导思想 (尤其是经济和历史领域) , 特别是对哲学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表述, 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贡献的, 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做到, 至多是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但是马克思所能做到的, 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更高些, 看得更远些, 观察得更多些、快些。马克思是天才, 我们至多只能是能手。没有马克思, 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 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2.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并经由以后的各时代不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后来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第一, 从创立主体上来说, 不仅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 也包括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继承者。比如, 苏联的列宁, 斯大林和中国的毛泽东、邓小平等;第二, 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来说, 不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也包括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即时代化、民族化马克思主义。第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体系, 因而它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科学性体现在它能够指导社会实践, 促进国家发展, 惠及人民幸福;系统性体现在其理论本身的完整性与联动性。

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民族的解放,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在抵御外辱、求得解放的实践中,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就应运而生了;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幸福, 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发展战略。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是在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何取得革命胜利、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发展的内涵包括什么,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

1.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解放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沉浸在书斋里的老学究, 在他们成为思想理论大家之前, 他们首先是社会革命家。恩格斯曾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芩》一文中提到:“共产主义作为理论, 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种斗争中的理论表现, 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 它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 因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更能体现劳苦大众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中, 无产阶级单独提出来和全人类并列, 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重要性。只有先解放无产阶级, 进而依靠无产阶级才能够解放全人类, 或者说全人类的解放要从解放无产阶级开始。这一说法的合理性体现在决心坚定、使命强烈和组织优势。无产阶级首先是产业工人阶级,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产业工人受苦最深, 他们渴望解放的愿望最迫切;他们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 就是因为他们一无所有, 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 所以他们解放的决心最为强烈;再者, 产业工人人数众多, 相对于其他阶级兄弟, 易于组织动员, 具有组织上的优越性。

2. 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是世界的本源, 人类历史的前提是人的出现, 人类历史的主题是人的生存与发展, 人类历史的终极追求亦必然是实现人的解放。但必须强调的是, 这里的“人”, 不是思维层面的抽象的“人”, 而是社会历史的人民, 甚至是国家民族的人民。著名学者高放老师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人的解放学, 即:将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此种观点得到了众多学界同仁的认同, 成为关于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的主流观点。有学者进一步阐述, 认为“人通往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进路需要面对三重矛盾, 即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与社会的矛盾, 人与自我意识的矛盾, 这三重矛盾分别涉及生产力、社会关系和哲学。更有学者直接将其提练为“需求得到最大满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人格得到最大尊重。”人的解放学这一概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科学性、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因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科学——人的解放学”。

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意义

谈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意义首先必须强调它的整体性。“人通往自由、解放、全面发展的进路需要面对三重矛盾, 即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与社会的矛盾, 人与自我意识的矛盾, 这三重矛盾分别涉及生产力、社会关系和哲学, 而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处处尽是关于这三大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列宁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这样的分类有利于从庞大浩瀚的理论体系中理出思路, 服务学习和研究工作。然而世界是一个联动的大系统, 任何割裂都会导致伤害。列宁也一定是在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础上分类学习和研究的。因而此处的论述就不做细分, 仅从马克思主义整体的角度阐述其价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意义理应包括以下几点:

1. 从马克思主义的缘起来说, 是革命指导理论

这个革命不同于以往的奴隶起义、农民战争、地主改良和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它的领导阶级具有先进性, 它的革命目标具有彻底性, 它的解放对象具有广泛性。汇聚了先进性、彻底性和群众性的革命理论, 在其指导之下的革命也就更易取得成功。

2. 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来说, 是建设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在中国的发展和实践, 证明了其不仅是革命理论更是建设理论。历史时空维度之下, 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对促进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意义非凡。

3. 从价值追求来说, 是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追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理论。这一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 并且已经产生了众多基于此的学术成果。对于社会历史条件下“人”这一唯一主体的关怀, 贯穿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始终。

4. 从理论特性来说,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发展性

科学性体现在其规律性和预见性;系统性体现在其完整性和耦合性;发展性发对教条主义, 精髓是实事求是, 体现在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尽管如此, 马克思主义者不一定精通理论, 把一定理论的结论作为信仰或信念去进行实践的人, 也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趋向于实践, 反对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践的, 同时也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篇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 王浩斌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不仅需要我们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理想目标、理论诉求与文化政治、实践本质与模式特征,而且还需要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面引领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伟大旗帜,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及理想目标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首先需要我们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它涉及到正确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

从历史起源或逻辑起点的角度来讲,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当然,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国家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真正开始的。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他真正的拉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号角。从邓小平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中,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是低级阶段,用邓小平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正是因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邓小平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区别于建国初期我国以苏联为榜样而建设的具有高度集中、高度计划特征的社会主义,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主张运用市场经济来活跃经济建设,主张通过调动个体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主张共同富裕可以先让一部分发展起来,最后达到共同富裕。总之,这种社会主义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科学社会主义,不同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范式,也不同于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范式。

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允许商品生产、市场经济甚至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但绝对不能就此认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色或本质特征在于允许存在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因为不论是商品生产还是市场经济,不论是共同富裕的“先富”策略还是允许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我们都只是在手段而非目的的层面上来讨论的。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既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只是手段,那么,这种社会主义就其实质而言,其主体部分或者说就其精神实质来讲,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所指引的根本前进方向,其“特”是居于次要地位,作为手段而存在,并不影响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地位;而“社”则是主要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真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由此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指的是运用市场经济甚至非公有制经济来发展社会主义,但这种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机制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不在其“特”,而是在其“社”上,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精神实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前进方向的社会主义,它既具有社会主义的共性特征,同时也具有社会主义的个性特征。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在于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前进方向,是一种具有社会主义根本属性的社会主义,那么,就此认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或者等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发展战略部署,这种社会主义的发展范式同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目标相比有较大差距,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所讲的社会主义也有很大差距,按邓小平的讲法,这种社会主义不是每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而是中国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这种社会主义严格来讲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或者说,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那么,它的理想目标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相比自然有些不同。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邓小平也有论述,具体而言,就是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邓小平看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是了不起的事情。”[3]这就是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诉求及文化政治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关键的问题是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诉求。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当代诠释,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形成、发展及逐步完善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理论诉求。

当然,仅仅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诉求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都是党的指导思想,它除了带有一般的理论诉求及其理论属性之外,这种理论体系承载着一定的政治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表征着一种具有深厚理论底蕴和政治价值导向的文化政治观。因此,在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诉求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政治观。

作为一种文化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4]在这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就是当代中国的政治信仰和文化软实力。实践表明,要有效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就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当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而要继续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政治,需要我们做到:其一,推进理论创新以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其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及模式特征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我们还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及模式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也面向实践并为实践服务,可以说,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当然,仅仅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深入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已经有了论述,那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6]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实践本质主要体现在: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在本质上体现为形成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立足点是中国基本国情,那就是目前正处于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主题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内容是六项建设,前文讲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时还包括2012年7月23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所提到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其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重要的本质属性在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深入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被一些学者称之为“中国模式”。尽管将其称之为“中国模式”存在较大的争议,但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具备了一种社会发展模式所应该具备的模式特征:其一,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取得的三大成就之一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其二,实现了对三大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模式特征;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模式特征在于不断地回答了实践提出的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等,这些无疑凸显了时代发展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需要正确处理五种关系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还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一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间的关系;三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五种关系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理论主题、实践本质、模式特征、制度设置等多个层面和领域,是我们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这五种关系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及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7]其它的一切关系问题,都是这种关系派生出来的,譬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及其发展,我们面临着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问题,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我们又必须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当我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之时,我们又面临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解和认识问题等。

[1][2][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252.305.

[4][5][6][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7.14-15.6.6.

D24

A

1009-928X(2012)11-0005-03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发展史研究”(11BKS017)部分成果之一。作者系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语文教学中如何拓展人文内涵 篇12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内涵,拓展方法

众所周知, 语文没有数据, 不可统计;没有公式, 不可推理、演算。它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之上, 由量变引起质变, 做到厚积而薄发。但考试明确着前进的目标, 教参规定着教学的方向, 面对现实, 语文老师有太多的限制、太多的无奈。于是现在有许多语文课是急功近利的、忽视人文性的、目中无人的, 片面强调其实用功能, 偏重显性的目标, 立竿见影的目标, 最终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 人文素养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一.师生同构, 享受人文精神乐趣

人文素养是现在及未来对人才的需求, 人文素质就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的基础之上, 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吸纳, 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表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 简单的说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的人。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还没有定型, 可塑性很大。因此对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来说, 这一阶段的学习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只强调书本, 只灌输知识, 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而造成学生的畸形发展, 最终甚至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我们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 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因为人文科学体系既是一种科学体系, 又是一种价值体系, 人文科学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 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轻视人文科学必将导致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 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我们培养的人才, 又有几个像蒋昕捷那样能写出《赤兔之死》这样的满分作文, 又有几个象韩寒这样能频频发表文章, 著书出版?更何况, 他们的成就又岂是语文课上练就的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是不是过多地强调字词句的分析, 而忽略了对学生必要的启发和引导, 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今天, 对语文的认识已渐趋统一, 尽管具有“工具性”的一面, 但说到底还是一种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它的理想色彩, 任何形式的人文教育都应该是以理想主义作为基本气质的。所谓理想, 那是一种想象与希望。因此, 要想做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 那么, 他最起码的语文素养———自由思想的精神不能丢。但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 我们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我们往往重视知识点的训练与掌握, 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与情感。这种风干语文教学的做法, 语文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教师独立思考和自由批判精神的丧失, 是语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虽然束缚语文教学的规定还很多, 在这种种限制之下, 我们可不可以有独立的精神空间?我想, 答案是肯定的。如在教学《故乡》时, 既要让学生了解杨二嫂性格中的爱贪小财, 尖刻泼悍, 自私自利等, 也要启发学生思考:杨二嫂二十年前与如今判若两人, 是什么让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进而让学生了解像杨二嫂一样的小人物也有让人心酸和叹息的一面。要能做到这一点教师没有自由批判的精神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独立的个体审美体验, 这样才能带动学生探索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

同样, “一个真正热爱语文教学的语文教师, 他首先是一个具有自由批判精神的个体, 是一个不断提高自己人文素养的人”。因此, 对语文课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是对我们自身负责。面对语文教学的现状, 在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虽然有许多困难, 有较大的阻力, 但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成长、对他们的未来负责, 为了使他们能可持续发展, 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 我们应该看到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对人的重大意义。可能前面的道路是山重水复, 但我们相信一定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对此, 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结合学生的实际作了如下的尝试和探索。

二.立足教材, 挖掘人文思想内涵

我们的语文教材会聚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描绘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 有的展现有血有肉的社会人生。这里面负载着人类文明的成果, 显示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忠君爱国的屈原, 淡泊名利的刘禹锡, 毅然归国的钱学森, 无不闪耀着人文主义的精神光芒, 它们陶冶着学生们的情操, 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裨益。在阅读教学中, 应积极地把语文教材当作人文精神熏陶的主阵地, 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首先, 把握文学作品的特点, 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 养成对语言的浓厚兴趣, 塑造爱美的灵魂。那“吹面不寒”的风, 那“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的雨, 那接天的莲叶, 映日的荷花……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 让学生的想象驰骋, 再现五彩斑斓的画面。而“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这些对人间至情的讴歌, 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体会。其次, 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重, 压力大, 部分学生生活枯燥, 缺乏情感, 对生活少发现、少感动。在学习《甜甜的泥土》的时候, 应启发学生领悟生活不都是如糖似蜜, 在不幸的生活中还是有人在苦苦的挣扎的, 他们是“弱势群体”, 应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再次, 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思想主题, 引导学生开始思考社会、人生。

三.走进名著, 拓展人文环境外延

教材始终只是引子和例子。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 学生终究会“营养不良”的。因此, 课外拓展性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除了按照教材的要求认真阅读“名著推荐与阅读”的书目以外, 还要利用好手边的《语文读本》, 更要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 把他们带进文学的殿堂。一本著作往往就代表着一个时代, 一本著作往往代表着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特色, 当然更代表着一个作家的风格。鲁迅刚正不阿、言辞犀利, 他的文章针砭时弊, 因此说他的杂文如投枪、匕首。沈从文的小说又似乎为他的家乡———湘西, 在唱一曲曲的牧歌、怨歌与挽歌, 让人领略湘西独特的美的同时, 又为这个地方落后、闭塞而感到的难过。只有走进《边城》, 才能感受湘西, 才能认识沈从文。因此, 在教学《端午日》之后, 可向学生推荐《边城》。阅读名家的书籍, 对了解作家的生活环境, 创作个性, 客观、公正的评价作家, 增进自我人文素养是大有帮助的。读这些书, 可以追寻大师的足迹, 触摸先哲的脉搏, 受他们思想、智慧的浸染, 是一种心灵的洗礼, 灵魂的净化, 自我的超越。

四.融入社会, 增添人文素养底蕴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很重要的一点还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这一本大书, 走进社会大课堂。多角度, 多层次地利用社会上的一些人文现象、景观以及人文遗迹来引导、启发学生, 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学生的思想单纯幼稚, 生活阅历肤浅, 常常“跟着感觉走”, 流行歌曲为他们喜闻乐唱。我们可以利用流行歌曲来相机诱导, 这样能避免空洞的说教, 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教《七子之歌》时, 唱的效果明显比分析课文的效果要好, 学生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活跃, 在配乐唱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的感觉到西方列强的霸道, 落后要挨打的道理;唱《我是中国人》《我的中国心》, 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唱《爱拼才会赢》《水手》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还可以听一些经典的CD, 观一些优秀的M TV, 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 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因素如阳光、空气、水分一样充溢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 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善于发现, 合理开发利用我们身边的丰富的人文材料, 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人文熏陶。可以让学生调查、收集、整理家史, 村史以及地方史, 使学生从中汲取民族精神, 民族情操, 民族审美情趣, 让作品中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规范学生的言行。“总而言之, 人文、人文文化、人文素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兴旺之根, 民族之根本取决于人文文化与素质。”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科学考察, 登山探险等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 了解家乡的一草一木, 认识祖国的山山水水。如我们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爬茅山, 在游茅山时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我国的宗教文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 了解新四军浴血奋战的经历, 体悟爱国情怀, 珍惜幸福生活。

上一篇:电气技术的应用分析下一篇:35kV电容器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