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同一性(精选12篇)
职业同一性 篇1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它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1]。美国职业指导专家Ginzberg[2]认为,个体职业选择心理的发展是和人格发展相联系的。Super[3]认为职业价值观是随着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起来的。美国心理学家Tiedeman[4]指出,当职业自我概念定型的时候,就要影响个体的职业态度,进而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而个体自我概念是在自我同一性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我同一性是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时空中,“自己是谁”,“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自己自身是同一实体的存在”等对自我同一性的主观感觉或意识[5]。可以说,自我同一性是自我概念的成熟形式[6]。本文探讨处在自我同一性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他们的同一性发展水平对择业价值倾向是否有显著预测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4所大学中随机抽取本、专科大学生425名,平均年龄为21岁。其中男生121名,女生304名;大一170名,大二183名,大三35名,大四37名;汉族学生264名,蒙古族146名,其余为其他民族;城市学生107名,乡镇学生152名,农村学生166名。
1.2 测量工具
1.2.1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
该量表是凌文辁[7]在1999年根据对大学生的实际调查而编制的。该量表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声望因素、保健因素和发展因素3个维度,共22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法,分别为不重要、一般、有些重要、重要、很重要。此量表被广泛地应用于实际调查研究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总量表为0.853,声望因素为0.852、保健因素为0.684、发展因素的α系数为0.700。 除保健因素外,其他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达到0.7以上,总量表折半系数为0.749。说明该测量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1.2.2 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
该量表是由日本心理学家加藤厚(1983)制定的。他将自我同一性分为“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3个变数,以这3个变数为基础,将同一性地位分为6种:同一性形成地位(A地位)、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的中间地位(A-F 中间地位)、权威接纳地位(F地位)、积极的延缓地位(M地位)、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中间地位(M-D地位)和同一性扩散地位(D地位)。并由此制定了12个项目的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我国学者张日昇[8]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量表采用Likert 6点计分(从完全是到完全不是),目前,这一量表被广泛地运用于实际研究当中。以往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 数据统计
对收集的问卷进行筛选,去掉无效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425份。数据采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发展因素上得分最高(3.82±0.66),其次是保健因素(3.60±0.69),在声望因素上得分仅为(2.92±0.82)。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符合兴趣爱好,能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职业稳定;其中有4项属于发展因素,1项属于保健因素。排在后5位的分别是:易成为名家、有出国的机会、单位级别高、单位规模大、单位在大城市,5个题项全部属于声望因素。
2.2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点
由表1可见,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平均得分在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上最高,其次是现在的自我投入,最后为过去的危机。对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分析结果显示,被试中有大部分学生(54.1%)处于D阶段。处在M阶段的个体占14.1% ,处在A-F阶段的学生占10.6% ,而处在A阶段和F阶段的分别只占5.2%和6.8%。
2.3 职业价值观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分析
职业价值观的3个因素与自我同一性地位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自我同一性地位与声望因素和发展因素都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r值分别为-0.14和-0.22)。自我同一性的3个方面与职业价值观的3个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发展因素与同一性的3个方面都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值分别为0.31,0.22,0.33),声望因素只与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呈显著的正相关(r=0.10),而保健因素只与过去的危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 =0.13)。见表2。
注:*P<0.05, **P<0.01。
2.4 回归分析
见表3。
注:*P<0.05, **P<0.01。
以自我同一性的3个因素为自变量,以职业价值观的3个因素为因变量分别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3个预测变量对发展因素具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可以解释总变异的15.3%。其中,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可以解释总变异的11.0%,且回归系数也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对声望因素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过去的危机对保健因素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3.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发展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最重视发展因素,其次为保健因素,最后为声望因素。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的不稳定性也在增加,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促使大学生择业心理也有了相应的改变。与以往相比,当代大学生择业时不仅仅注重个人的发展,更加强调机会的均等性和竞争的公平性,更加看重职业的稳定性。提示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择业心理,一方面要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在压力面前能及时调整心态,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3.2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呈延缓趋势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更多地考虑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来能从事什么职业。从年级上来看,大三年级的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处于一个低谷期。有50%以上的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处于同一性扩散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现在只进行着低水平的自我投入,对将来投入的愿望也很薄弱[9]。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业、事业、爱情、人际等多方面的危机,他们的心理处于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危机,自我同一性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出现扩散现象。因此,提高大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未来发展上也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3.3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对职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个体自我同一性地位的高低,可以预测他们在选择职业时对不同因素的重视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当个体对过去的危机体验较深刻时,个体更倾向于重视基本需要的满足,而当个体对将来投入更多精力时,往往更重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说明个体心理能量的指向反映着个体的需要,进而可以预测个体在择业时的价值倾向。由此可见,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对个体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
摘要:目的考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特点及二者的关系,了解同一性发展水平对择业价值倾向是否有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和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对内蒙古地区425名本、专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发展因素上得分(3.82±0.66)最高,其次是保健因素(3.60±0.69),声望因素得分(2.92±0.82)最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得分在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上(17.67±3.07)最高,其次是现在的自我投入得分(17.51±3.23),最后为过去的危机得分(15.80±2.85)。发展因素与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和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都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值均<0.01),声望因素只与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而保健因素只与过去的危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结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个体的职业价值观。
关键词:职业,社会价值,自我评价(心理学),统计学,学生
参考文献
[1]张进辅.青少年价值观的特点构想与分析.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36-40.
[2]GINZBERG E.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4:32-35.
[3]SUPER DE.Manual of work values inventory.Chicago:Riverside,1970:9-17.
[4]TIEDERMA DV,O'Hara RP.Career development:Choice and ad-justment.Princeton.NJ: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1963:147-153.
[5]韩晓峰,郭金山.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心理学探新,2004,24(2):7-11.
[6]郭金山,车文博.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心理科学,2004,27(5):1266-1267.
[7]凌文铨,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心理学报,1999,31(3):342-348.
[8]张日?.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心理科学,2000,23(4):430-434.
[9]愈瑞康.720名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研究.心理科学,2004,27(2):413-416.
职业同一性 篇2
和谐是表征事物发展状态和关系特征的辩证法范畴,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和谐不是绝对的同一,它以内在的.差异和对立为前提,揭示和谐范畴的本质内涵,阐明和谐范畴在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中应有的位置,倡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和谐意识,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哲学方法论意义.
作 者:李殿斌 贾万平作者单位:李殿斌(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贾万平(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邯郸,056000)
同一性战略威胁品牌 篇3
博客主人:Mark Di Somma
www.brandingstrategyinsider.com
营销者的敏锐直觉告诉我们,要跟随那些有效的做法,因为整个企业奖励体系都是专门为了消除一些消极现象而设定的,包括缺乏冒险精神、追求短期结果,甚至是绩效激励性不够。当然,对品牌而言,讽刺的是越去效仿那些在别人身上验证有效的做法,这些做法在自己身上见效的可能性就越低。
我不喜欢案例学习——不是因为我不喜欢听好故事,是因为案例学习总在传达一个信息:如果仿照案例主人公或是企业的做法,你将能有类似的成功,甚至能有更好的结果。
这种“验证有效”的观点引发了成百上千的仿效,也因此迅速破坏了这种成功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在今天的市场中,每个人都在寻找一种最佳实践,而这些实践往往归于同一性。每个人都在优化自己的传播计划,都在复制其他人的做法。这些做法也让许多品牌变成克隆品牌,没有任何个性。
复制想法和将想法应用到实践上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一个品牌的营销者如果能将某个市场领域的创意运用到另一个市场领域中,往往能有很好的效果。但事实上通常不是这样,企业通常的做法是复制市场上的热门产品并急于将他们兑现。因此,会有这样的现象,譬如突然发现所有早餐麦片都用了一些奇特的配料,或是很多衣服都采用有可持续性来源的原料。之后的结果是,该行业的“标准”也迅速改变了。追求时尚、成功和担心落单等心理让每个人想更健康、更快,只吃无糖产品……
这种效仿行为在行业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天,每一个咨询师都想成为演说者,最好是还能成为作家。这些身份在以往能给人带来很大的信任,但现在的效果大不如前。大多数咨询师并不是真正的演讲者,他们之所以成为演讲者,是因为他们是咨询师。因为对于咨询者而言,咨询师的发言情况成了一个重要的判断甄别因素。
大家都挤到一个同质平台上,那么品牌平台的高度区别、个性化就自然受到损害。因此,当一家企业提升内容声量,那周围的人也同时提升了声量,市场的整体声量也提升了,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因为这个群体以降低自己价格为代价,希望能够获得更大的社群。譬如Linked In.网站,它一开始是一个只针对少数影响力人群的发布平台,现在已演化成针对大众化人群的公告板。一开始的民主化正逐渐变得更加商业化。
当你看到这其中的差别时会心里一惊,因为你也会像我一样认识到,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努力想让自己与众不同,但是自己的商业模式却完全和成千上万的人无异。当然,我自己也曾经被那些经典商业案例所诱惑,在大家都认为未来关键在于成为演讲者、作家、咨询师的时候,要认识到真正的未来不可能依靠这些战术。这种组合事实上又是一种新的趋同点。品牌想在渠道上有战术性的突破,希望能够因此带来更多的企业客户,而“在人群中大喊”的方式能够让企业安心,他们相信——至少潜意识相信,这种行为做得越频繁,人们越能接受品牌。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突显品牌的差异化,只会让人更加觉得品牌没有特色——这只是行业的一种新标准化行为。因此,这显然不能给你带来任何有效的回报,不管对于销售、利润或是市场份额都看不出有什么利益。
职业同一性 篇4
一、园林景观教育问题探析
(一) 培养方向有待明晰
有学者认为, 1999年到2006年这一时期的园林景观专业教育的发展, 既是高速的发展也是无序的发展, 其外在表现主要为学科名称的混乱。同样是园林景观教育学科, 有名为“景观建筑学”、“建筑环境艺术”的;有名为“观赏园艺”、“园艺环境工程”、“工程绿化”的;还有名为“景观设计学”、“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 学科名称的混乱必然导致培养方向的混乱, 导致其专业教育在学科建设、师资配置、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那么, 是否采用一个完全统一的学科名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园林景观专业是一门涉及领域广泛的交叉学科, 它涉及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 社会、生态与艺术都与之关系密切, 建筑学、园艺学、林学、生物学、环境工程学等相关院系都能从不同角度找到与园林景观专业的联系。因此, 需要根据交叉学科的特点进行必要的学科分类, 才能使培养方向的混乱状况得以明晰。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中提到, 当前的园林景观教育已自发形成了如下的学科分类:工学门类/建筑学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与设计 (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二级学科;农学门类/林学一级学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文学门类/艺术学一级学科/设计艺术学二级学科。这样的学科分类尽管有其形成的客观条件, 却并不是十分完善的。
有观点认为, 当代园林景观教育应实现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的三位一体 (见图) 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以上自发形成的园林景观教育学科分类, 除农学门类提供了实现生态价值的途径外, 工学门类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以及文学门类的 (环境) 设计艺术学, 都倾向于美学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却缺乏相应的分类学科对应。这与当前景观行业存在的现实问题是一致。纵观园林景观工程的全项目过程, 应包括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园林景观工程实施以及贯穿整个项目始终的植物园艺控制, 而当前的学科分类, 对应景观工程项目实施这一个重要环节仍然非常缺乏。难以想象的是, 仅有良好的设计人才、植物学人才, 而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工程人才, 园林景观设计如何能够更好地变为现实?园林景观专业如何能够健康发展?
因此, 园林景观学科建设 (尤其是高职院校) , 并不能简单沿用当下自发形成的园林景观教育的学科分类, 并以此作为培养方向。只有针对当下的学科分类问题, 针对本校本系的条件对培养方向做清晰、准确的定位, 才能避免重复办学, 才能对园林景观行业健康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二) 教学实践比较缺乏
除了在学科分类以及培养方向选择上, 自发形成了轻工程技术、重设计园艺的现状外, 作为一门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应用学科, 实践训练不“实”同样是当前园林景观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即使在数量较多、发展时间较长的园林景观设计本科教育教学中, 实践性教学环节也相当缺乏。在一些院校, 设计实践与园林景观师职业要求相关度不高, 实践训练为片段式, 学生不了解整个园林景观项目工作全过程或基本项目流程。设计实践中, 轻相地谋篇、重形式设计;轻方案推敲、重表现技巧;轻历史文化、基地特质, 重时尚概念、标新立异。无论实习还是设计实践, 动手拍拍画画的多, 用身心体悟的少。这基本上也是当前的园林景观高校教育中的共性问题。
(三) 教育层次尚需完善
一方面, 园林景观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另一方面, 已经占据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 在园林景观教育中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以专科教育为主, 注重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 设置园林景观专业的院校相对偏少。以本科、硕士、博士的三级培养体系为主, 专业设置及学科建设都倾向于理论教学的高等院校数量的增长远多于高职院校。以重庆市为例, 高等本科院校中有5所大学开设相关学科, 院系比例占到15所院校的33%, 而在重庆市23所高职院校中, 目前仅有3所院校设置了相关专业, 其比例仅为13%, 远远低于高等本科院校。在专科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的重庆市, 高职院校开设园林景观专业比例如此之低显然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由于高等院校主要是培养从事教学、科研的高层次人才, 知识结构偏重于科学理论, 实践技能相对较弱。其毕业生主要充实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工作岗位, 只有少数人到风景园林事业的第一线工作。风景园林实践工作一线的高层次人才奇缺, 难以完成快速扩展的风景园林事业以及各相关领域艰巨、繁重的任务, 也远远不能满足这些领域对应用性、复合型、专业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摸索
2008年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在进行园林景观专业申办时, 针对当下园林景观教育的主要问题, 通过结合高职院校特点的专业建设实践, 摸索出一些办学思路及原则。
(一) 专一性
所谓专一性, 是指学科建设其培养方向的准确定位, 其定位应根据学科分类、职业分类, 以及本校本系实际资源状况这三个因素综合确定。
首先是学科分类。前文指出, 当前的学科分类中的主要问题就是工程实施这一个重要环节仍然非常缺乏。结合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的三位一体的学科特点, 学科分类可以按以下三种新的方式来划分:其一, 建筑、艺术类院校, 在该专业办学时可侧重于美学价值的艺术教学模式, 即当前存在的工学门类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以及文学门类的环境设计艺术学科;其二, 环境工程、农林类院校可侧重于生态及植物方面的教学模式, 即当前存在的农学门类的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其三, 作为对其工程实施这一环节的弥补, 高职类院校的建筑工程系在办学时可侧重于它的社会价值, 这应该属于工学门类的园林工程技术学科。这样相互补充的专业设置, 相对会比较全面系统地培养我国的景观人才, 同时也能更明晰不同类别院校在园林景观教育中的作用与方向。
以上的学科分类主要对应培养出三种类型的人才, 即景观设计师、园艺师、景观工程师。参考我国职业分类明细可以看到, 在一千多个工种中, 以风景园林工程技术人员及园林绿化工程技术人员为代表的景观工程师、以植物园艺为代表的园艺师、以及2004年12月方列入职业分类大典中的新职业——景观设计师, 构成了景观专业的三大职业分类, 基本上能较全面满足当前市场上对园林景观工程从规划、设计、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后期维护等各个维度的人才需求。因此, 这里提出的学科分类与职业分类是基本一致的。可以认为, 园林景观教育的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向的选择, 从学科分类与职业分类上来看, 在上述三个分别对应的分类中选择是比较合理的。
就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而言, 一方面与工程技术教育有关的师资力量 (如工程技术、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造价等课程) 有较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与建筑及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教学、与农林类院校的生态及植物方面教学相比, 建筑工程系都不是强项, 因此侧重园林景观工程技术的培养方向, 是建筑工程技术系结合本系的实际资源状况的必然选择。在明确了这样的培养方向后, 也就与建筑学、园艺学、林学、生物学、环境工程学等相关院校设置的园林景观专业有了明确的区分。在课程安排、师资配给等方面就有了应有的针对性。
(二) 实践性
高职教育大都采用“2+1”的教学模式, 培养的是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这与高等院校培养的学术和研究型人才有明显区别。因此, 针对当前园林景观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实践不实”的情况、针对当前市场对具有动手能力的毕业生的强烈需求, 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在本次专业申办中提出了侧重实际运用的、注重实践性的办学原则。那就是立足重庆, 面向西部, 为重庆及西部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服务, 以实践性教学为特色, 努力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在培养学生一定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践性原则体现在整个专业申办及学科建设过程中。首先, 充分利用“2+1”办学模式, 与校外友好企业紧密合作, 创办校外实训基地, 为学生提供接触实际工程项目的机会, 以加强学生对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在本次专业申办中, 学院与多个园林景观施工企业签定了合作协议, 如重庆大野园林景观公司、重庆仁杰园林景观公司、重庆制宜园林景观公司等等, 学生的就业实习有了良好的保证。其二,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 注重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 既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中观摩学习, 通过项目实践锻炼专业教师, 也聘请企业的兼职教师来学校讲学。其三, 在课程学分比例中可以看到, 以课堂绘图、现场测量等实践为主的教学学时占理论、实践学时的39%, 而以企业实习为主的集中实践周周数, 则占到了总周数的37%, 大量的实践课程学时安排, 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也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四, 以园林景观项目实践的要求为核心进行课程安排, 施工、测量、绘图、预算等工程类相关岗位技能 (尤其是施工技能) 作为重点专业技能课程进行设置, 确保学生所学课程均为工程实践中所必须的课程。
(三) 互补性
互补性包括两个方面。首先, 在培养方向实现专一性的前提下, 培养方向上还可以体现互补性。一方面, 各院校根据自身专长及特点, 侧重于上文中分析的三个方向之一的专业设置, 培养方向不会过于重复;另一方面, 即使是同一院校根据不同院系的情况选择培养方向, 也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所以尽管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已开设了环境艺术专业 (简称环艺专业) , 但由于环艺专业偏向设计, 与建筑工程系开设的园林景观工程技术专业并不冲突, 因此专业设置是相互补益而非重复的。
其次是教育层次上的互补性。仅就园林景观工程技术层面而言, 过多的理论拥有者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实际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有动手能力的景观工程师数量较少, 因而非常受人才市场欢迎。而这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仅靠艺术、生物学、农林业类高等院校来培养是很难实现的。因此, 要在短期内培养出大量的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技能型园林景观人才, 高职院校是实现教育层次互补性的最佳舞台。也就是说, 要体现教育层次上的互补性, 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和增强高职教育与高校本科、硕士、博士层次高等院校相区别的教育特色——实践性。
三、结语
在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申办园林景观专业的办学过程中, 提出的专一性、实践性、互补性等原则, 只是对学科建设中的培养方向、课程安排、师资配置上一些初步的摸索和探讨, 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地细化和完善。但总的来看, 这些原则的提出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尤其是高职院校, 当前在申办园林景观专业时非常有必要注重互补性, 以避免重复办学、一哄而上。而要实现互补性, 首先, 必须在符合当前园林景观教育体系现状的学科分类、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现状的职业分类、符合院校自身的实际条件下进行培养方向的选择, 也就是达到专一性的要求, 才能实现培养方向上的互补性;其次, 还需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特点及这一教育层次的优势, 强化实践性, 以弥补当前园林景观教育实践性缺乏的矛盾, 才能达到教育层次上的互补性。
参考文献
[1]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 2008 (1) .
[2]孟亚凡.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学科教育[J].中国园林, 2003 (7) .
[3]重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N].重庆晨报, 2008-06-02.
[4]高翅.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之断想[J].中国园林, 2008 (1) .
[5]李建求.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EB/OL].[2008-06-04].h ttp://www.studa.net/zhiye/080604/09050017.html.
论洛克哲学中的同一性思想 篇5
洛克对同一性问题的研究,在其哲学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洛克认为同一性命题不是天赋的,同一性也不是天赋的.同一性观念是在经验基础上经由比较而形成的.并对同一性的矛盾作了独到的.双重考察.洛克对同一性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特质.洛克哲学中的同一性思想推动了西方哲学的发展.
作 者:聂文军 NIE Wen-jun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人文系,湖南,长沙,410000 刊 名: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2 4(1) 分类号:B561.24 关键词:洛克哲学 同一性思想 经验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命观
★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3个
★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高考历史复习训练
★ 论体育在学校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
★ 朴素造句
★ 论孟子的德治思想
★ 论程朱人格思想及其矛盾
勋伯格与非同一性 篇6
关键词:阿多诺 勋伯格 幻象 表现 无调性
一、进步之缘由
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大胆采用了激烈的、革新的素材,是为了对文化工业下的同一性商品试图干预其中而作出的抵制。因为社会以虚假的美好承诺作为控制人类意识的手段,把文化商品包装成人们喜爱的样子,投其所好的实质正是为了隐藏自身异化的加剧,从而导致人类丧失了本身具有的辨别真伪以及审美鉴赏的能力。但由于社会的强制目的性使其文化商品的热销,造成了多数现代作曲家对新语言的不顾,违背自我的初衷,忽视音乐的本质,使用空洞的和谐音与传统的调性手段等技术语言。从表象上是看是主体为了迎合听众与文化市场的需求,其实质是被动肯定了客观世界的同一性管制。
阿多诺在《新音乐哲学》中,分别就代表现代主义音乐不同流派的两位作曲家勋伯格与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风格与表现形式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此作为支撑他“非同一性”理论批判的内在根据。首先以勋伯格的“进步”作为理论思考的切入点,阿多诺指出:“进步的意识是利用最先进的材料的意识,是对积淀在材料中的历史实质作出的反应。如此一来,它超越了单纯利用的范围,转而成为对技术现状的批判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另外,进步的意识若无自发的契机则是不能想象的,时代的精神正是凭借这种契机呈现出明确的特征,而不是在艺术中机械地复制自身。”也只有采用先进的材料,现代艺术才有可能避免落入社会意识形态的规范性而进入同一性的队伍中去,而主体不再与外部世界的主流意识所产生歧义的时候,这时主体的存在或许才有可能被集体所取代。但是此刻,意识的进步依然是掌握在同一性下的异质性个体。勋伯格的音乐虽然蒙受了社会保守派的抨击,但是主体借助其形式的革新以及客体表现出的真理内容,深受阿多诺的赞赏,他认为,这样的表现手法才能称之为是进步的体现。进步的意识又是如何在勋伯格的创作中体现呢?“他在创作上的真正革命的因素是音乐表现的机能转变。激情不再是装出来的了,而是用音乐作媒介对无意识的、震惊的、精神创伤的、不做作的真实激动的记录,这些激动冲击着形式的各种禁忌,因为这些禁忌要使这些激动经历自己的检查,将其合理化,转变成形象。勋伯格的形式改革与表现内容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这些创新都是为了使表现内容的真实性突出。”‘皈之,阿多诺对斯特拉文斯基的评述是放置在勋伯格的对立面予以批判,由于作曲家依然采用过时的材料与和谐的音Ⅱ向进行创作,并未根据历史与社会的发展作出回应,而这种形式上变革与调和的对峙正是反映了现代音乐的社会本质。
二、和谐幻象与客观表现的分裂
在阿多诺看来,传统和谐音的实质不仅是压制与矛盾共存的,更是肯定了幻象予以整合他者的合法性。由于过去作品规定调性上的其他音最终只能解决并纳入到和谐音的范畴之中,而形式上完美统一的结果是为了凸显欢愉明亮的整体形象。这种整合一方面违背事物个体的本身属性,是主体强制与提前设定给它的虚假归类,反之也间接造成主体被概念地局限:另一方面,幻象指向的是社会一体化对主体统治的掩饰,主观感受无从宣泄,转而把遭受到外来物的胁迫升华成为的一种变相的麻木快感,最终致使表现丧失自身的客观性而成为主体肆意挥霍的中介契机,由此表现为凸显对幻象的不满就必须站在它的对立面,展开其真实性的论述与批判。所以,与其说是和谐音自身的过度饱和与同质性结构造成了其他不协和音的不满,不如说表现是为了挣脱传统作品中幻象的束缚。过去的幻象是一种非存在物,以普遍性、绝对性的契机特征根植在作品中。这种幻象蜷缩在主体的感性基础上,为了向虚假现实认同,迫使客体间接服从于整体性的安排,使其与主体同一。如果和谐包裹的是肯定意义的外衣,用整合来升华与提高作品的虚幻性,那么此时的幻象就应该与传统时期作出区别。现代音乐必须把这种幻象作为一种“实质性”的存在物而非虚幻之物存在于作品之中,从而注入真实性契机。此时的表现也就只能借助否定的形式出场,成为对现实苦难的再现,外延于作品的愉悦无法成为表现的对象,这也使其理论在勋伯格的作品中从进入到无调性时期之后得到检验。值得注意的是,艺术中的表现为了与幻象产生距离,努力借助其自身载体成为对现实的回应。阿多诺却又坚决反对与抵制艺术作品最终沦为对原样世界的摹本复制,或者抄袭,那么在虚幻与现实中艺术作品又如何作出取舍?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品不仅仅只是要求对技术语言的掌握,更需要具备审美反思的能力。这种能力完全摒除掉了主体对传统照相式的风格与技术的延续关系,成为促使艺术成为显现物的诱因,而反思的匮乏会导致作曲家仅凭借自我的喜好选择创作的素材,由于素材是根据历史的需求去做出改变,具有未被整合的契机,主体如果固守一成不变生硬的传统材料,必然会导致无法与其客体产生共鸣。审美反思应该就是督促主体通过意识去不断体验与感知客体“在场”的过程。所以,艺术作品从外观上来看虽是主体的意识活动,其实质却反映了与社会生产力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客体不同于之前静态与僵硬的原型,它的内在动力是表现,反映的是由主体摧毁与同一的历史情境。此时绝非仅仅是主体的意欲,而是以对象化的形式对主体的模仿冲动予以矫正。阿多诺强调如果音乐作品只是主体单纯经验的模仿,这样的表现是乏力的。但同时,客体又必须通过借助作为社会代理人的主体进行表达,它等待着主体的阐释,其表现的张力才能得以彰显。可以看出,表现的保存使其艺术作品成为一种有存在客观特质的物质对象,或者以人工制品的形式进行呈现,而不再仅仅单纯是一种和谐外观的直观活动。“如今,表现只存在于艺术之中。通过表现,艺术方能与经常想要吞没自己的为他存在的契机保持一定的距离。”幻象就被消解在作品的客观性中,要求借由表现的契机显现现实所遮蔽的“真实”。
nlc202309081422
但另一方面,阿多诺并不排斥幻象的存在,因为艺术作品无法回避与幻象的关系。他认为,勋伯格的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冲破表象的束缚,正是由于邀请了“精神”的参与。这是把艺术作品从纯粹的人工制品中进行提炼,避免成为死板的物中之物的中介契机,它提示与唤醒作品进入一个显现生气的轨道,使其不同于人工制品而具有非物质的属性。但是,此时的精神并不随意搁置表现,甚至强调表现,这样的表现才能凭其精神因素来获知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在作品中,精神是介于在主体感性与客观结构之间的他者,它以动态的过程来左右作品内部自身的整一性,以此保留在显现的瞬间可以分裂形式的连贯,督促形式在互相持续联系的同时又使其它们分散,呈现一个矛盾状态,并要求主体拒绝向感性与物性中的任何一方进行倾斜。由于精神本身的表现是客观的,甚至是残酷的,它约束着幻象,要求感性的形象必须借由精神的中介来说话,通过拨开客体的表层来凸显自身的内在化过程,这是从感性到精神自下而上的探索。“精神化也作为一种模仿力,协助艺术作品取得与自身的同一性,而在释放出所有异质性的同时,强化了作品的形象性。”此时的物已是内置吸收精神因素的物,而对纯物质的褪去使其现代艺术表现出对现存事物强加秩序的否决。阿多诺甚至强调,倘若排除掉精神契机的显现,艺术也就沦为供人娱乐消遣的劣等廉价物。由此说来,既然深知无法回避以升华的机制来整合作品的幻象,强调物质性与精神性地参与就提供了现代艺术在保存本质的同时,达到与显现的契合,形成一个整合与非整合的新型辩证关系。
三、无调性的本质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对于调性的解释是:“它是音高之间的关系,更具体地来说它是一种体系,代表着以中心音为核心组成部分的音高问关系。”可以看出,调性作为音乐的组成部分,其主音的存在是构成在整体结构的基本元素,在传统调性中往往用一个真正的主音来扮演“引领式”的角色,把音乐“碎片化”的形式叙述进行组合,其余的音围绕着这个主音而展开,在有限的体系中服从整体的曲式结构。将“主音”放在宏观的层面上考察,它是由一个主要的音构成,是凌驾于其余音之上的中心音。从更具体的角度理解,是以一个音为基础的协和三和弦组成,即大三和弦或者小三和弦,其余的和弦结构以它为核心式的“靠拢”。从调性思维来看,用固定的三度叠置原则对各和弦进行标准形态的划分,之后和弦进入体系的范畴,围绕着调性的支柱,即主、属、下属功能展开运行,而属和弦与下属和弦是维系与肯定主音的中心地位。长久以来,主音从下属到属,最终又解决到主音成为和声进行的范本,导致在“戒备森严”的传统古典调性中,作曲家用固定化的形式概念作为模本范式进行创作的考量,涉及到的音调、和弦甚至到每一个音的建立,必然是与中心音产生肯定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明确以及具有妥协式的进阶关系。这正好体现了阿多诺对同一性理论的判断,把事物的差异性最终划分成为概念的总和,而概念仅负责对一般对象进行归纳,无法与事物本质所蕴涵的异质要素同一,所谓建立秩序的恒定,无非就是左右对事物运动属性力不从心的遮蔽。
过去把不协和音仅仅作为一种辅助、经过的对象,以此解决至和谐音来完成调性的整合与规范,而无调性用“解放不协和音”作原旨,把长期统筹在和谐下的他者契机加以表现。对此阿多诺作出了合理性解释。他指出,勋伯格作品中的不协和音不予以向和谐调解的姿态以及直接面对传统作品中形式的乏味而产生的碰撞与革新,在横向上看,它是现代艺术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具体回应,用赋予否定的语言揭示现实社会异化的原貌,这种对和谐音的抗御,正是表现客体否决了对现实世界作出规范性的屈服。从纵向上考察,不和谐音的解放撤销了在其和谐音中的偶然性,作曲家拒绝把不协和音进行等级制度的归类,是彻底颠覆了传统时期一直以来对调性体系的有限划分,也使其过去捍卫调性稳定的三和弦丧失了存在的原旨。同时,阿多诺强调,矛盾是具备不予以调和的机能,应该赋予各自异质性的客观契机,这也恰好满足了作品中不和谐音的本质属性。所以,这不仅仅只是作曲家被束缚在同一性下单纯情感的爆发,更是反映了客体表像背后所投射的非等级隶属相连的星丛。“不协和音和协和音在可理解性的方面,可放在同等地位来看。还有,何处应该使用不协和音或协和音,用到什么程度一这不是美不美的问题,而是能否被理解的问题。”
勋伯格从调性转入到无调性阶段,并无痕迹可循。“勋伯格宣布他拒绝像过去那样,把表现纳入调和的一般性来解决音乐假象的内在的原理,而是认真地对待表现。”素材的衍变是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折射,被阿多诺称之为“激进的现代音乐”,也与他自身提出应该杜绝徘徊在传统与革新的中间地带的理念产生契合。无调性的建立是力图否认主音在调性中成为同一性的绝对地位,并打破曲式结构本身固有的完整性与封闭性。勋伯格指出,十二个半音应该具有相同的属性,而不再隶属于主音的控制,等待主音的裁决,这也为他之后建立完整的十二音体系奠下基础。因此,无调性一方面撤销结构与非结构的二元对立,废除了把重叠的三度原则看作是对各和弦进行结构考察的绝对化标准,也就使其增三度、减七度、小二度等过去被分置到同一性范畴,归属在同等功能下的不协和音被赋予了以公平对待的权利,这是非同一性要求主体接纳自身以外的事物,以凸显其个体自身的差异特质以及丰富和声音Ⅱ向色彩的审美多样性。另一方面,非从属关系的星丛以十二个音的均衡来维系并抵制传统以来以主音为中心。在自由无调性作品中,如果偶尔使用过去的三和弦,都会立刻引入新的不协和音来对其进行“围剿”,这也导致T-S-D的和声解决手法随之崩塌。如就作曲理论而言,勋伯格的无调性创作技法的确具有自身的局限性。而放置在阿多诺的非同一性美学范畴内观照,无调性绝不是另辟蹊径与传统调性无关的产物。相反,无调性唯有放置在与传统历史的革新与对比中探寻才能彰显自身的存在。对于乐音原有不平等地位与隶属关系的消除,从这些形式结要素所折射的历史与意识的转变则有其存在的必然合理性。正如勋伯格所言:“创作欲望是不自觉地来自‘生命的目的只是为了对人类有所启示’的思想!”
绩效型审计称谓同一性浅析 篇7
二十世纪70年代后, 绩效型审计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但其一直缺乏统一的术语来表达。据王光远 (1996) 统计, 国内外有关绩效审计的提法多达20余种。邢俊芳、陈华、邹传华所著《最新国外绩效效益审计》 (2004) , 则提出了称谓的国别差异, 文中提到的主要称谓有效益审计/绩效审计 (performance auditing) 、现金价值审计、效率审计、效果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及综合审计;宋常、吴少华 (2004) 在统计1982———2002有关绩效审计的论文、专著及译著时认为, 经济效益审计、管理效益审计、经营管理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政府绩效审计、效益审计、社会效益审计、经济审计、厂长离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承包经营审计都属于绩效审计的范畴;陈宋生 (2006) 分别从国外和国内阐述了绩效审计称谓的多样化。而在国外, 加拿大称为综合审计, 英国称“货币价值审计”, 香港特别行政区称“价值量工审计”, 美国称“3E”审计、“效率审计”、“绩效审计”、“效果审计”等, 也有西方学者更愿意采用“经营审计”。国内, 他认为学术界倾向于称“绩效审计”, 政府审计部门倾向于称“效益审计”, 企业界称“管理审计”。此外, 赵保卿 (2007) 等学者也提到了绩效审计有多种称谓。
二、称谓的本质同一性
虽然不同国家、不同研究者、站在不同角度对绩效型审计的称谓都有所不同, 但很多学者认为, 各种称谓在本质上并无明显差异。王光远 (1996) 认为称谓的差异只是来源于对管理审计对象和方法的不同认识, 它们都是与财务审计相对应的审计, 中心任务是审查管理信息;耿建新、宋常 (2003) 认为, 西方的3E审计、经济审计、效率审计、效果审计、、绩效审计等, 都只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邢俊芳、陈华、邹传华 (2004) 指出它们的实质都是资金运行效益审计;宋常、吴少华 (2004) 认为, 非财务审计均可归为绩效审计;蔡春、刘学华 (2006) 认为, 国外的绩效审计是经营审计、管理审计、3E审计、货币价值审计以及综合审计等各种绩效型审计的总称;陈宋生 (2006) 认为绩效审计、货币价值审计、综合审计、货币价值审计、价值量工审计、“3E”审计、效率审计、效果审计、经营审计等称谓均是同义词。国内的称谓区别只是来自于研究角度的不同;赵保卿 (2007) 指出, 各国的提法虽然不同, 但都是围绕着“3E”进行的审计。虽然基于对绩效审计的不同认识和理解, 各位学者对绩效审计各种称谓的本质判断并不相同, 但他们都承认绩效审计称谓具有同质性。
三、称谓本质的不同认识
一是非财务审计论。从早期的娄尔行 (1987) 、王光远 (1996) 到近期的宋常、吴少华 (2004) 都认为绩效审计是与财务审计相对的一种审计形式, 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种审计形式, 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共同构成整个审计体系。他们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判定受托人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 其旨在建立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互信, 优化资源的利用。这种观点主要是从绩效审计的目标来进行绩效审计本质的认定, 是以审计目标作为审计起点的。诸如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分支也被纳入到了绩效审计的范畴, 绩效审计的涵盖范围较为宽泛。二是资金运行效益审计论。邢俊芳、陈华、邹传华 (2004) 认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所实施的效益审计 (performance auditing) , 其本质都是审查预期目标与完成其目标所投入资金的关系。效益审计的作用在于通过审计促进被审单位实现最佳投入产出关系, 实现其资金运行的现实效益和潜在效益。这种观点实际上以审计对象为审计起点。他们认为绩效审计对象是预期目标与完成情况的一个差异, 绩效审计等同于效果审计。三是“3E”审计论。当前,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绩效审计与“3E”审计是同义词, 着重点都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R·E·布朗 (1992) 、李凤鸣 (2000) 、耿建新、宋常 (2003) 、蔡春、刘学华 (2006) 、陈宋生 (2006) 、赵保卿 (2007) 等都持该种观点。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效益审计指南 (草案) 也中指出, 效益审计 (performance auditing) 主要涉及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检查。这种观点仍然是以审计对象为审计起点的, 区别在于它是对资金运行效益审计论一种延伸和拓展。他们认为绩效审计不仅是对效果性的审计, 也包括了对经济性和效率性的审计。四是“5E”审计论。任何学科都是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绩效审计也不例外。近年来,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 资源的渐趋耗竭以及人们对社会公平的重视, 环境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不仅被其各自的学科所研究, 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审计学者的关注。在一些国家“3E”已扩展到“5E”, 新增加的“2E”为环境性 (Environment) 和公平性 (Equity) (蔡春, 刘学华 (2006) 译为环境性和权益性) 。加拿大出现了一种名为“综合审计”的现代审计方法。根据丹尼斯·普瑞斯波尔的阐述, “综合审计”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审计”和“公平性审计”, 实质是“5E”审计。英国的货币价值审计也开始考虑扩展已有的内容。一个最明显的例证就是进入90年代以后, 探讨环境保护审计的文献越来越多。“5E”审计观在本质上与“3E”审计观并无太大区别。“5E”审计同样以审计对象为起点, 只是放宽了考查范围, 将环境性和公平性涵盖进来, 是“3E”审计观在环境和社会问题方面的延伸和发展。“5E”审计体现出了人们对环境安全和社会公平的关注和重视。
四、笔者观点
一是称谓问题。宋常、吴少华 (2004) 指出, 过多的称谓容易导致人们在理解上的混乱, 不利于从事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实务工作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甚至还会阻碍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际工作的开展。笔者经过分析整理后也有同感, 认为绩效型审计的名称过多, 应该将其统一。在诸多已经被采用的名称中, “绩效审计 (Performance Auditing) ”在无论是在中文还是在英文都表现出了最大的包容性, 最能完整有效地反映对单位整体运行状况的评价。将各名称统一为“绩效审计”应该是最为合理的选择。二是考核标准:环境性和公平性是否包含于效果性。王光远 (1996) 认为环境性和公平性是独立的考核标准, “5E”审计包涵的范围大于“3E”。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效益审计指南 (草案) 中在解释效果性时谈及要注意副作用问题并以环境对经济政策的不利影响为例。这也说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认为环境性是独立于效果审计之外的。而蔡春、刘学华 (2006) 则认为, 环境性和权益性应该属于效果性的范畴, 已纳入了“3E”考察范畴。要考虑环境性和公平性是否独立于效果性, 首先得考察效果性的含义。赵保卿 (2007) 整理各相关资料后得出, 效果性 (Effectiveness) 是指能够产生或有能力产生某种结果, 对投入不关心。英国审计署 (NAO) 在《绩效审计手册》中将效果性定义为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 以及一项活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笔者认为, 环境性和公平性是否包含于效果性, 这对于绩效审计来说不是本质性的问题。即使绩效审计仅以“3E”作为考察标准, 也不应排除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对环境和公平问题的关注。但从绩效审计的实际运行来看, 被审计单位在考核效果性时, 主要仍是考核经济方面的效果, 常常忽略环境性和公平性。如果能将环境性和公平性独立地设为绩效审计考核标准, 则更能加强绩效审计中对环境和公平问题的考核, 从而促使社会更能持续、和谐地发展。笔者认为“绩效审计”应作为该类审计的通用名称, 绩效审计应以“5E”作为评价标准, 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和公平性。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邢俊芳、陈华、邹传华:《最新国外效益审计》,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3]宋常、吴少华:《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审计研究》2004年第2期。
[4]陈宋生:《政府绩效审计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5]赵保卿:《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蔡春、刘学华:《绩效审计论》,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7]审计署外事司:《国外效益审计简介》,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组织同一性理论和实证研究述评 篇8
组织同一性最早由Albert和Whetten (1985) [*]正式提出。这个概念的提出, 源于两位学者系统地解释1979年发生在伊利诺斯大学的一次预算削减事件 (Whetten and Godfrey, 1998) 的尝试。1979年, 政府首次削减了伊利诺斯大学预算, 在校长组织的讨论会中, 两位作者惊奇地发现预算削减如何颠覆了组织成员对组织“理所当然”的认识。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同一性理论, Albert和Whetten于1985年在《组织同一性》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组织同一性的概念, 用以解释组织对刺激的反应行为不一致性 (response to stimulus incongruence) 。
Albert和Whetten认为当组织处于复杂、信息不对称的环境;或者当组织涉及组织目标和价值观问题时会产生分歧和困惑, 引发组织对“我们是谁”、“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和“我们将成为什么”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涉及组织的各个方面, 如组织文化、组织战略、市场定位、组织成员身份等。他们在文中进一步提出组织同一性所涉及的三个本质纬度: (1) 组织的本质特征, 即组织同一性的核心性 (centrality) 维度; (2) 组织相区别的特征, 即组织同一性的独特性 (distinctiveness) 维度; (3) 组织一致性 (sameness) 或连续性 (continuity) 特征, 即组织同一性的持久性 (endurance) 维度。
后来的研究者以此为基点, 从不同的取向、视角探讨组织同一性的内涵。Ravasi (2003) 认为目前的组织同一性研究视角从个人层面一致延伸至社会层面, 并将目前组织同一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归为12类:心理学个人同一性理论 (Persona Identity) 、社会同一性理论 (Social Identity Theory) 、符号互动论 (Symbolic Interactivism) 、实践社区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共享心智模型/交易记忆系统 (Shared Menta Models/Transactive Memory) 、客体关系理论 (Objec Relations Theory) 、结构化理论 (Structuration Theory) 语篇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叙事分析 (Narrative Analysis) 、制度理论 (Institutional Theory) 、沟通理论 (Communication Theory) 以及哲学思辨。
因此, 组织同一性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基于多种理论视角的复杂概念, 是由组织成员集体建构并内化了的关于组织核心性、独特性和连续性的信念, 在主观上表现为组织的自我感, 在客观上表征着组织成员与组织、组织与环境的统合关系 (郭金山, 2004) 。
二、组织同一性在组织中的功能
组织同一性的组织内部整合功能:组织同一性对组织内部的主要作用, 在于组织同一性对组织认同的影响 (徐玮伶, 郑伯!, 2003) 。Dutton (1994) 基于自我定义的三个原则, 即自我延续、自我强化和自我区别的过程来解释组织同一性如何引发和影响组织认同的形成。当组织同一性与组织成员的自我概念或期望一致时, 因为自我延续的作用组织成员产生组织认同;而当组织同一性有助于自我评价的提升时, 由于自我强化的作用, 也会使得组织成员产生认同;最后, 因为组织同一性具有与其他组织的区别性, 因此组织同一性使组织成员感受到与他人不同, 进而形成自我的区别性, 这时, 组织成员也会形成组织认同感 (Dutton et.al, 1994) 。
Pratt (1998) 认为, 组织认同的形成来源于组织成员的组织认知比较, 即组织认同来源于组织成员对组织归类 (categorization) 与个人归类的一致性的评估-当组织同一性与组织成员对组织的期待相一致时, 组织同一性与个体自我概念产生连接作用, 从而形成个体的组织认同 (Foreman&Whetten, 2002) (图一) :
这里要特别关注的是, 大部分研究者并没有把组织同一性看作组织认同的“前因变量”, 而更强调的是组织同一性与组织认同之间存在的互动和互相影响过程。如上图中, F o r e m a n (2 0 0 2) 将组织认同看作组织成员将感受到的组织同一性与理想中的组织同一性进行比较的过程;Empson (2004) 也在组织同一性形成过程研究模型中展现了组织同一性与组织认同之间的这种互动性 (图二) :
基于这种互动过程, 组织同一性通过引发和影响组织认同, 从而引发员工心理与行为的变化, 进而影响组织绩效。其中, 在组织认同的结果变量研究中, 主要包括组织成员的合作意图、满意度、基于组织的自尊、组织公民行为和离职意向五个方面 (宝贡敏, 2006) 。
组织同一性的组织外部适应功能
组织同一性对于组织外部适应能力的重要性是组织同一性研究者最关注的领域。
Empson (2004) 认为, 由于组织同一性与组织形象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参见图二) , 当组织外部对组织的形象感知反映到组织内部, 而这个形象感知与组织的内部同一性产生差距时, 这种差距和差异性就能够驱动组织进行有意识的改变, 从而维持组织希望外部相关利益者对组织的形象感知的吸引力;同样, 当组织成员感知到的组织同一性与其所期望的组织同一性之间产生落差, 使得其自我定义不能得到满足, 其追求理想组织同一性的主动行为, 也往往成为组织变革的推动力。
Dutton和Duckerich (1991) [9]通过实证研究, 论证了组织同一性如何通过影响组织成员对问题的解释、情绪反应和行动来影响组织适应的过程;Gioia, Schultz及Corely (2000从战略变革的层面, 构建了组织同一性、知识运用活动、权力关系和组织变革之间的影响机制, 讨论了组织同一性与组织学习和组织适应能力的关系。
有关组织同一性与组织外部适应能力的研究, 还涉及了组织变革、组织核心能力、组织学习、多重组织同一性管理等领域 (郭金山, 2004;王成城, 2008) 。
三、组织同一性实证研究
关于组织同一性的实证研究, 目前并没有出现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的测量工具 (Ravasi, 2003) 。Albert和Whetten (1985) 认为, 可以通过两种基本路径来研究组织同一性维度;这两种路径既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一起使用。第一种路径是归纳式研究方法。也就是说, 研究者一开始不假设任何维度, 而是通过研究组织成员对自身以及对组织本身的感知来确定组织同一性的特征维度。当研究者关注的是某一组织的特质时, 这个方法就非常合适, 另一种路径即演绎的方法, 研究者基于某一种理论观点所提供的组织同一性概念维度, 推演和验证组织同一性的特征维度。
本节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回顾有关组织同一性的实证研究, 这里重点介绍几个有关“组织同一性维度”的实证研究。为了能够具有代表性, 本文挑选的实证研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包括量化研究、活动研究、内容研究、文档研究、案例跟踪研究等, 此处用表格形式例举每个实证研究的时间、来源、调查方法、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见表一) :
从表可以看出, 大部分关于组织同一性特征维度的研究都是归纳性研究, 主要通过访谈、观察、档案分析等方式获取初步数据, 然后通过数据编码 (主要是采取开放式编码、主题编码等方式) 归纳出组织同一性的特征维度;有的研究基于归纳出的特征维度, 进一步设计问卷, 进行量化数据收集和分析。
四、组织同一性本土化研究
国内对组织同一性的研究目前还比较缺乏, 主要以理论综述和理论分析为主;实证研究则更少。此处大致介绍一下台湾学者和大陆学者对组织同一性的研究状况。
组织同一性在台湾被研究学者翻译为“组织认定”。徐玮伶 (2003) 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组织同一性的来源、定义以及组织同一性与其他相关的概念的区别 (如组织文化、组织形象等) 。特别要指出的是, 该论文的两位作者探讨了组织同一性在华人文化脉络下的意义和可能的研究方向;赖志超 (2004) 也从企业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组织同一性研究的必要性和在华人文化背景中研究组织同一性的重要性;林家五 (1995) 则基于利益关系者理论, 探讨了组织中各类利益相关者所知觉的组织同一性内涵及其后续影响, 以及组织认同在组织同一性与组织行为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除了以上三位研究者从理论分析角度对组织同一性的探讨, 另外几位研究者也通过实证研究, 探讨了组织同一性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与组织文化 (张陈贞, 1994) 、企业同一性 (Corporate Identity) 与组织学习 (黄振聪, 1995) 的关系。
大陆学者主要以理论综述回顾为主。如郭金山 (2004) 的综述论文中介绍了组织同一性的形成、发展、变革和组织同一性的管理, 并从组织适应、组织变革、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组织核心能力与组织学习几个角度分析了组织同一性在组织中的功能。王成城 (2008) 则从个体、组织两个层面分析了组织同一性对组织有效性的影响, 并介绍了合并与分拆情景下的组织同一性如何影响组织有效性。
五、总结
过去30年来, 西方研究学者已经为组织同一性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以及研究方向的建议;对于国内研究, 作者比较赞同徐玮伶 (2003) 的观点, 即“从最根本的地方去探讨组织同一性在华人社会的实质意义是首要之事”。作者认为, 在国内研究组织同一性的最有效方法, 是将理论与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结合起来。一方面, 研究者可以探讨组织同一性这个概念对于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能够起到的作用和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同时, 通过结合企业实际, 提炼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摘要: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组织同一性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理论引起了西方管理学和组织学研究者持续的兴趣;90年代开始有华人探索了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回顾了组织同一性理论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以及组织同一性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探讨了在国内进行组织同一性研究的基本思路。
从跨国广告用语透析文化的同一性 篇9
关键词:广告,透析,语言,同一性
广告业能在今天飞速的发展,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方面是借助了一些现代科技手段, 像电视、广播、报刊、多媒体技术以及电脑软件技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的心里接受度。据统计, 美国消费者平均每人每日面对的广告数目多达一千五百条, 在英国, 报纸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就是刊登广告, 电视频道播放的十分之一也是用于广告的。而作为英美广告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告语言文字—广告用语, 它的发展归功于现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当然, 主要还是应归功于广告创作过程中借助于灵活运用的修辞方法和手段, 更好地宣传产品, 从而达到广告用语与普通文学用语不同的目的, 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 从而实现广告用语自身的真正价值。
广告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 与一般的应用文体在写作目的、阅读的对象、表达方式、结构形式、手段媒体、宣传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广告语言由于这些不同的要素具有特殊性, 不应将其与文学语言或其他应用文语言等同看待。经典的广告语无不是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语句的结合体。跨国广告与汉语广告一样都注重在词法、句法、修辞等方面上下功夫, 无形中使语言的表现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 它们使语言的诗性在消费社会全面复活, 呈现出一片个性十足的广告天地。仔细观察一些跨国广告用语, 发现它们多在广告中采用不同的方式, 达到AIDMA法则的要求, 即注意 (attention) 、兴趣 (interest) 、欲望 (desire) 、记忆 (memory) 、行动 (action) , 实现从形式上的吸引性到文化情感上的可接受性。此外广告用语的特点还基于词、句功能上的一种表达技巧, 多种手段的使用往往决定着广告的创意和效果。通过对跨国广告语言的观察和分析, 发现跨国广告在以下几方面与中国广告文化具有同一性:
一、在广告的词汇应用方面
跨国广告的词汇丰富多彩, 但每一个词的选择与使用都服务于“推销商品”这一最终目的, 这就使它们往往更具备鼓动性和感染力。主要表现如下:
1. 选用简明易懂的常用词
广告用语须通俗易懂, 使读者尽快得到信息。
(1) The taste is great.味道好极了 (雀巢咖啡)
(2) Take TOSHIBA.take the world.拥有东芝, 拥有世界 (东芝电子) 寥寥数语, 却简明清楚的说清楚了广告中的物品特性。
2. 创造新词、怪词以引起新奇感
新造词使语言变得生动活泼, 引起读者的感知而达到促销的目的, 突出产品的新、奇、特, 满足消费者追求新潮、标榜个性的心理。例如:For twogether the ultimate all inclusive one price sun kissed holiday. (两人共度一个阳光灿烂的假日, 一切费用均包括在单人价格之内。) twogether取自together之音, 又取“两人”之意比together更形象, 倍添情趣。
What could be delisher than fishes? (有什么比fishes更美味的呢?)
广告的设计者为了造成与后面的fishes押韵, 把delicious一词的读音和dishes一词的拼写结合起来, 生造一个delisher, 使读者无论从读音和字形, 都领悟其意, 而且全句行文简单, 一目了然。
生造词, 无论是读音和词形, 都给人以简明易懂, 耐人寻味的启示, 产生普通语言不可达到的效果。但模拟生造词时, 必须音、形结合, 浅显易懂, 使之比原文更简单明了, 生动活泼, 切勿无理滥造, 适得其反。
3. 选用动感性动词
运用动感性动词是跨国广告词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因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使消费者购买其商品, 所以在词语的使用方面以动感性强的词语来产生更好的感觉效果。如buy和spend这类词在广告中是很少见的, 而只能运用其他动词来“感化”顾客, 使它产生买的意愿, 从而自愿主动地购买某种商品。如下列一则有关电脑的广告, 用了十多个动词, 每一个动词都代表了一种不同的服务, 自然把顾客感化得非买不可了:
We finance.We lease them.We upgrade them.We configare them.We improve them.We customise them.We assert them.We package them.We store them.We deliver them.We protect them.We install them.We network them.We integrate them.We support them.We serve them.
这则广告运用了大量的动词构成一幅服务动态图, 吸引顾客购买。
4. 选用复合词和缩略词以节省广告篇幅
复合词在跨国广告中不仅应用广泛, 而且其组词方法不受英语语法在词序排列上的限制, 无论是如前所述的生造复合词, 还是常见复合词, 都比较灵活, 能充分体现广告创作的创新精神, 使用起来更加轻松活泼,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美国一本著名的女性杂志名叫Self, 用这个名称构成的复合词有力地表现了这本杂志鼓励女性独立的精神:
(1) The Self-Made woman.She’s living better all the time.白手起家的女性, 生活得更加美好。
下面是几则运用复合词的广告英语:
(2) Kodak Single-use-cameras take pictures where you wouldn’t normally take your camera. (柯达一次性相机在你通常不带相机的场合拍出不平凡的照片。)
此广告巧用复合词, 将产品的性能与用途表现得淋漓尽致。因在广告写作中常尽可能缩短篇幅, 以降低成本。缩略词的使用比比皆是。例如:Where to leave your troubles when you fly JAL.乘坐日航班机, 一路无忧。JAL是Japan Airlines的缩写形式。
5. 形容词及其比较级、最高级的使用
例如:Ask for more.渴望无限 (百事流行鞋) , Let’s make things better.让我们做得更好, (飞利浦电子) 。
6. 词汇的重复使用
词汇的重复是一种常用的技巧, 可以起强调、渲染的作用, 而这恰恰是广告用语所要追求的效果。例如:Easy to use, easy to clean, easy to assemble.方便使用、方便清洗、方便安装 (日光牌简便烧烤架广告) 。
二、在广告的语句应用方面
1. 简单句的使用
广告用语必须以最少的版面, 最精炼的语言, 传递出最多的信息, 最有效地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因而广告中尽量采用简单句, 而避免使用复杂的复合句。如:
(1) Fresh up with Seven-Up. (君饮七喜, 提神醒脑。)
寥寥数词, 道出了饮料Seven-Up对人的好处, 鼓动读者购买。
(2) Natural herb.Pure honey. (天然药材, 纯正蜂密)
朴实的言词, 对称的结构, 将产品的内函全盘托出, 读来令人信服。
2. 疑问句的使用
用疑问句用为广告用语的始语容易激起人们的反应, 特别是广告标题或正文的开头使用疑问句, 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理, 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如:
(1) Are you going grey too early? (你的乌发是否过早白了?)
(2) Who does your hair?I do it myself. (谁为你理发?我都是自己做。)
(3) Have you driven a Ford lately? (你最近开过福待牌的车吗?)
(4) Wouldn’t you really rather have a Buick? (难道你不愿拥有一辆Brick车吗?)
这些广告开头用疑问句, 希望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3. 祈使句的使用
祈使句具有强烈的鼓动色彩, 含有请求、号召人们做某事的意思, 能有效地迎合消费者心理, 实现广告的目的, 因此, 祈使句在广告中被巧妙及时的大量采用。例如:
(1) So come into McDonal’s and enjoy big Mac Sandwich. (走进麦当劳, 享用大三明治。)
(2) Give your clients the full picture of Hong Kong. (恭请浏览香港全貌)
祈使句本身有请求之意, 用在此处, 妙笔生辉。
(3) Let you in a world of wonder:Pictorial of Science. (让你生活在一个奇异的世界里:Pictorial of Science)
这是《科学画报》Pictorial of Science的广告。寥寥数语使万千世界呈现在你的眼前, 读来令人神往。
4. 并列句的使用
广告中使用并列句, 简洁明了, 易于理解;平行结构, 加深印象。例如:Introducing FITNESS magazine.It’s about health, it’s about exercise, and it’s about your image, your energy and your outlook. (向您推荐《健康》杂志:说健康、说锻炼、说形象、说精力、说展望。)
5. 省略句的使用
例如:You’ll enjoy relaxed sunny days.Warm crystal clear lagoons.Cool green foliage.Waterfalls.Flowers.Exotic scents.Bright blue skies.Secluded beaches.Graceful palms.Breathtaking sunsets.Soft evening breezes.And food that simply outstanding. (您会享受这阳光明媚的轻松日子。温暖、清澈的环礁湖, 清凉、碧绿的树叶, 瀑布, 花丛, 异样的芬芳, 明亮的蓝天, 幽静的海滩, 优美的棕榈, 壮丽的日落, 轻柔的晚风。还有那绝妙的食物。) 从“温暖、清澈的环礁湖”到“轻柔的晚风”, 一连串名词短语代替了You’ll enjoy……的句子。不仅简洁紧凑, 而且又鲜明有力。
6. 主动语态和现在时的使用
在广告中使用主动语态和现在时给人一种直接感, 并暗示商品的持久和永恒特性。例如:Harmony of style and performance set this new Mazda 6 a part.Qualities are at the heart of every Mazda. (式样与性能的协调一致使新型马自达6与众不同。质量是马自达的核心。)
三、在广告的常用修辞技巧方面
跨国广告所用语言的修辞是基于词、句功能上的一种表达技巧, 修辞手段的使用往往决定着广告的创意与效果。跨国广告用语的修辞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种:
比喻 (figure of speech) :Feather water:light as a feather. (法泽瓦特眼镜:轻如鸿毛。)
拟人 (personification) :Flowers by interflow speak from the heart. (植物园培育的鲜花倾诉衷肠。)
双关 (pun) :Ask for More. (摩尔牌香烟的广告)
押韵 (rhyming) :Hi-fi Hi-fun Hi-fashion only from sony. (高保真, 高乐趣, 高时尚, 只来自索尼。) (索尼音响的广告)
重复 (repetition) :Dish after dish after dish.People expect us to be better. (一盘一盘又一盘, 人们盼望我们更好。)
对偶 (Antithesis) :Double delicious.Double your pleasure. (双重美味, 双重愉悦。)
两个double, 一个副词, 一个动词, 作用不尽相同。
排比 (Parallelism) :Designed with a computer.Silenced by a laser.Built by a robot (电脑设计, 激光消音, 机器人制造。)
四、在广告的文体特点方面
1. 简明醒目, 通俗易懂
广告的基本特点是让有限的篇幅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广告既要简短, 又要明白准确地体现广告内容。因此跨国广告的文体特色之一是词语短小、结构简单。
(1) 常用词义浅显的短语。例如:
Buy one pair.Get one free. (眼镜广告)
广告所用词汇长度不超过六个字母, 其词义是每个普通百姓都能明白的, 体现了广告英语浅显易懂的特点。
(2) 广泛应用省略句。例如:
Thinking of buying?Think again.Notmuch for colour TV, is it?Vision hire! (彩电广告)
Air Quality! (航空公司广告)
省略句使广告英语读起来简明扼要, 听起来轻松活泼。
2. 创意独特, 种类丰富
广告的目的是促进消费行动, 语言要刺激消费者的联想, 从而扩大注意、巩固记忆。因此, 广告英语的文体特色之二是借助不同的修饰格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
例如:
A better stretch for the long stretch. (航空公司广告)
第一个“stretch”是“伸展”的意思, 第二个“stretch”义为“连续的一段时间”, 广告的意思是“为旅客在长时间的旅行中提供更好地自由伸展的空间。”两个“stretch”前后呼应, 使消费者一听就感到舒服惬意。
Try our sweet corn.You'll smile from ear to ear. (甜玉米广告)
短语“from ear to ear” (笑得合不拢嘴) 中的“ear” (耳朵) 与这里的“玉米穗ear同音同形不同义。这则广告利用双关语ear表达了双重的意思:“你一尝就会吃一穗又一穗, 高兴得合不拢嘴。”
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 (三菱汽车广告)
这则广告套用了 (美国独立宣言) 中的“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人人平等。)
3. 韵律整齐, 充满诗意
广告是艺术含量很高的一种宣传手段, 给消费者以美的享受是广告的一个功能。广告的设计是按照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和谐等原则进行的。因此, 跨国广告的另一文体特色是以优美的音韵增加广告的魅力。如:
Export fair set for foreign-funded firms. (博览会广告)
这是一则外资企业出口产品博览会的广告, 七个词中有五个 (fair, for, foreign, funded, firms) 互押头韵。听起来好像是博览会在文质彬彬地迎接众多外资企业。
Bathing Beauty Discovered in Interior Decorator's Bathroom. (瓷砖广告)
这则广告中有两组头韵词“Bathing, Beauty, Bathroom”和“Discovered, Decorator's”, 让消费者将装修与美丽联系起来, 暗示了产品的神奇效果。
One man's disaster is another man's delight. (削价售货广告)
这则广告除用了对照和仿拟以外, 头韵“disaster, delight”又增添了几分幽默情趣, 似乎消费者优惠购物得到的喜悦是建立在老板亏本销售带来的灾难之上。
五、在广告的语法特点方面
广告中使用的动词词组都非常简单, 过去时出现的频率极低, 基本上采用一般现在时, 而且被动语态运用较少, 商品的特征在人们的眼中成为和一般自然规律一样的永久特, 这是其他各种时态所做不到的。
广告用语的口语化和简单化是实际应用的需要。因为简单的文字容易理解, 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看完。而口语化的文字可以使人感到亲切, 不拘束, 能赢得读者的好感。同时, 为达到诉诸感情、宣传品牌形象之目的, 广告用语问题允许一定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表现为:
1. 求新求奇的专有名词出现率高, 自创的复合词多。
2. 每个名词词组往往带有许多修饰成分, 特点是前置修饰成分比较多。广告英语的名词词组中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出现频率高。
3. 祈使句和疑问句在广告中很常见。如果广告中全都使用陈述句, 那么读者很有可能仅仅被动接受信息, 而祈使句和疑问句却能使人从被动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 以促使读者做某件事, 促使读者思考、回答问题, 使读者兴奋, 加深印象。
4. 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段, 广告与演讲及诗的语言有许多相似之处。常见的有并列结构、词句重复、排比结构, 头韵法等。
广告大师雷蒙·罗比凯曾说过:“上乘广告的最好标志是, 它不仅能使观众争相购买它的产品, 而且能使观众和广告界都把它作为一种可钦可佩的杰作而长久不忘。”广告语言可以说是受语言学、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社会学, 甚至美学多门学科诸多因素综合影响所形成的, 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广告语言反映社会和文化, 具有思想性, 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既可以通过广告来提高我们自身的外语水, 也可以更好的了解现代广告理论和各国文化特点的异同。
参考文献
[1]倪宝元:修辞手法与广告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2]刘绍庭:现代广告运作技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3]李建立:广告文化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8
[4]张全海:世界经典广告案例评析[M].武汉:武汉大学社, 2000
[5]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
[6]谭卫国:英汉广告修辞的翻译[J].北京:中国翻译, 2003 (3)
研究生思政教育自我同一性管理 篇10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大学校园已不再是独立于尘世的世外桃源, 必然受到社会变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 部分研究生正处于发展危机中, 其中研究生自我同一性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 自我同一性概述
“自我同一性”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Erik.H.Erikson) 于1963年提出, 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由于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复杂的个体系统, 自我本身和外部环境有不同需求且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 自我同一性就是对个体矛盾综合体的整合和序化后在自我意识方面的结果, 是个体内在一致性 (sameness) 和连续性 (continuity) 的自我感觉和体验, 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对自我的认识, 指对“我是谁”的统一而连贯的自我意识, 二是对周围环境及整个社会的认识, 指对“我所处环境”的统一而连贯的意识, 三是对自我与环境如何协调的认识, 指对“我如何行动”的意识。Marcia (1996) 对Erikson理论进行了操作性的阐述, 以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探索 (exploration) 和参与 (commitment) 的行为特征为变量提出对自我同一性的定义, 并划分了四种同一性状态 (status) :⑴同一性获得 (identity achievement) :已经历了一段探索和参与, 解决了同一性危机, 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承诺, 这是一种最成熟, 最高级的同一性状态。⑵同一性延缓 (identity moratorium) :指正在经历同一性危机, 积极地思考各种可能的选择, 积极探索自己的价值定向, 但没有达到最终的承诺。⑶同一性早闭 (identity foreclosure) :没有经历探索阶段就对一定的目标、价值观和信念形成承诺, 这些承诺反映的是父母或权威人物的希望和要求。⑷同一性混乱 (identity diffusion) :指没有固定的承诺并且不主动寻求形成承诺, 没有经历过探索的阶段, 或者处于同一性危机之中, 但不能成功地解决, 这样的个体对未来方向彷徨迷惑, 不知所措, 没有确定的目的、价值和打算, 这是一种最不成熟、最低级的同一性状态。
(二) 研究生自我同一性分析
根据自我同一性理论四种同一性状态进行分析, 一方面研究生“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表现为:第一, 能客观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 认识评价自己, 要考研究生是为了在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在研究领域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能考上研究生是对能力的有力证明。第二, 能有信心迎接时代的变化和现代高技术发展的挑战, 能在新局势新环境下树立自己的新目标, 对未来学业有清晰的目标规划。第三, 对学校、班级、导师团体有一种归属感和信赖感。另一方面研究生由于其人生阅历和身心发展特点, 他们一般正经历着同一性早闭、同一性延缓甚至同一性混乱状态。很多应届考生由于就业压力大或父母要求选择报考研究生;有许多往届考生冒着辞职的风险, 顶着同事朋友及家庭的压力立志考研, 等真正考上后, 发现并不像自己原先设想的那样, 研究生也不好就业, 而且有科研压力, 虽然在积极寻求自己的价值, 但也出现了彷徨和迷茫, 表现在:第一, 自我认知不全面, 没有形成统一和连贯的自我意识, 有些研究生入学后没有建立今后的目标和方向, 常缺乏兴趣, 陷入无动于衷和冷漠状态, 一切都变得无所谓, 感受不到学习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郁闷、空虚、无聊是他们的流行词汇;第二, 对环境和社会的认识不全面, 价值判断有些混乱, 常表现为不能准确地从社会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只沉醉在学习中, 不愿意去探索社会和环境的变化及对自己今后的影响, 人际关系疏远, 不清楚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表现为事事以自己为中心, 常被孤立, 与社会脱节;第三, 解决各种矛盾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研究生出现不能适应入学后巨大落差, 难以接受自己在新的团体中的位置, 或发疯一样只埋头于单一事务, 或回避责任和选择, 或处于麻痹状态。
总的来说, 研究生处于人生观发展的成熟定型期, 从心理角度看, 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转折时期, 心理变化较快, 心理矛盾集中、突出和尖锐, 这种剧烈变化发展的矛盾, 本身充满了混乱和不协调, 从而更容易导致研究生容易陷入同一性混乱危机中。
二、研究生思政教育自我同一性管理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目的是通过传授政治知识、技能和政治规范, 培养研究生合格的思想品德、理想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行为模式。从自我同一性的角度说,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可以归结为引导研究生形成一种持久的、稳定的政治同一感, 最终建立起政治同一性。因此, 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研究生出现的政治意识淡漠等现象, 可以从自我同一性的角度去寻找根源, 从这个角度而言,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自我同一性理论是有其可行性的。事实上, 自我同一性理论中对研究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概括, 对研究生心理发展与自然生理潜能和社会文化环境条件间的关系的总结以及自我和情感在青年人格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论述等诸多理论观点, 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上的指导。借鉴自我同一性理论, 研究生自我同一性管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加强引导, 多种教育并举, 促进研究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正确健康的自我意识是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基础, 青年研究生是个特殊群体, 文化层次较高、思想活跃, 要帮助研究生防止同一性混乱和建立健康的自我同一性,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要促进研究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包括教育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优缺点、性格、情绪和行为, 学会协调内心的各种矛盾, 整合和序化内心的各种需求,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形成良好的个性人格, 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中,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正面灌输方式引导, 用党的先进理论占领高校的思想阵地, 防止和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 增强研究生识别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 并通过采取多种教育并举的方法, 多层面开展教育工作, 促进研究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 加强组织约束, 规范研究生的行为, 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环境和社会
自我同一性作为个体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感觉和体验, 表明研究生不是孤立的, 而是时刻处在社会环境变化之中,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所处环境,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个体与他人、与社会的互动的关系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分析利弊, 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建立自主统一和谐的价值观念和是非善恶标准, 吸取社会文化有益的营养, 抵制社会文化不利的影响。针对少数研究生法制观念淡薄、社会公德意识淡化、道德素质不高的状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广泛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 提升研究生的道德风尚和法律意识。
(三) 注重社会实践, 帮助研究生调整自我与环境的矛盾, 积极适应社会
自我同一性获得不仅需要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 还需要个体能够协调自我与环境, 积极适应社会的要求, 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实现这种个体的适应。良好的道德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社会这一大课堂, 培养和造就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少不了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学校可以通过改善育人环境, 提供课程、专业、职业、人生意义等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的机会, 引导研究生不断尝试、调整, 再尝试、再调整, 最终使自我发展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 实现研究生自我同一性获得。因此,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重视社会实践教育,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广大研究生接触社会、走向社会、了解社会, 积极探索假期社会实践、实习、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节假日义务宣传等活动相结合的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模式, 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 激发学习热情, 促使研究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参与、在参与中贡献, 从而实现自我同一性达成。
摘要:埃里克森提出的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作为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理论, 强调自我与环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旨在借鉴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研究生同一性现状分析, 将该理论的启示应用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同一性管理中。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研究生,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 (美) 埃里克.H.埃里克森, 孙名之,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2]王树青, 朱新筱, 张粤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3) :29-32.
职业同一性 篇11
关键词:道德同一性;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由于传统的道德教育更重视道德认知的培养,相对来说忽视了道德行为的培养,所以造成现代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是如何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如何化他律为自律。而道德同一性的培养是关于个体内在动机的培养,道德同一性可以激发个体的道德行为。
一、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1.道德同一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1)外在因素对道德同一性影响的研究
哈特在1994年的研究中发现,在自愿服务社区的青少年中,有82%的青少年都是曾经参与过俱乐部活动的,说明参与服务活动能够提高他们参与社区服务的可能性。1995年,哈特和费格利(Hart,D&Fegley,S)对青少年榜样组和对照组的自我概念进行了访谈测量,发现榜样组的青少年更多地使用道德特质(如诚实)和道德目标(如助人)来描述他们自己。
(2)个体因素对道德同一性影响的研究
哈特(Hart,D)在《道德同一性的发展》中提出,认知水平和同一性都很高的个体,则他们的道德同一性也较高;同时道德价值观也会促进他们道德同一性的整合。哈特(Hart,D)等人曾选择28名3~6年级不同人格类型的学生做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容易控制自己情感并有效和他人互动的学生能更好地发展道德同一性。
2.道德同一性培养的研究
尤尼斯认为,社会不只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背景,还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动力,青少年的社区参与可以促进其道德发展,主要通过社区服务增加个人能力,特别是对社会变革发展的看法的能力。帕特南(Putnam,R)认为在青少年人群中,社区服务能提升个体的道德敏感性,能促进青少年的个人主动性及社区互动意识,可以增进青少年对社会的理解与关注。所以,它可以增进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及对道德的感触。
二、国内研究现状
1.道德同一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2008年,万增奎在博士论文《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中提出,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有显著的积极意义,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对青少年的道德同一性有显著的消极影响;高自我和谐的青少年的道德同一性显著高于低自我和谐的青少年;不同道德判断水平的青少年的道德同一性差异不大。2009年,杨韶刚、万增奎在《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父母(尤其是父亲)文化程度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影响显著,父母(尤其是母亲)职业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影响显著。2009年,韩一凡在《浅析网络游戏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中认为,网络游戏通过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实践活动、提供虚假自我暴露环境和充当多元或不良文化载体来瓦解青少年的道德同一性。
2.道德同一性培养的研究
2007年,万增奎在《“社会服务学习”与道德自我认同》中,认为参与“社会服务学习”是学生道德同一性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为青少年提供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影响的道德学习机会。在同年的《道德自我认同感危机与当代道德教育》中,他提出了价值定向的教学。2008年,刘玉梅在《危机与重建:网络中的青少年道德同一性问题分析》中,建议德育工作者应该善于利用网络平台,采取措施来重建青少年的道德同一性:加强网络的控制感,使道德自我意识实现整合;开展网络交流讨论会,理清他人镜像;获得临界感,协调道德各要素的关系。2009年韩一凡在《浅析网络游戏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中,建议考察网络游戏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并提供必要的解决措施:注重现实社会实践的道德教育,培养亲社会行为;加强基于网络游戏治理的道德他律;充分发挥网络游戏的优良文化载体作用。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一,国外主要将研究重心放在了影响因素方面,虽然研究得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结果,但考虑到文化差异这一不可忽视的因素,国内仍需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第二,国内对道德同一性的研究比较少,并且主要是参照国外的研究成果。目前只有万增奎在对这一理论进行相对比较系统的研究,但仍不足以形成完善的理论,还需要更多后续者进行大量的相关研究来完善这一理论。同时,在万增奎的研究中,并没有将重心放在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培养方面。第三,在对道德同一性培养方面的研究中,不论是国外的社会服务学习,还是国内的价值定向教学,都只是在较为宽泛的层面上提出的措施,并没有为教育者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措施来借鉴。
参考文献:
[1]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3.
[2]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3]杨韶刚,万增奎.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研究[J].教育导刊,2009(5).
[4]韩一凡.浅析网络游戏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9(11).
[5]万增奎.“社会服务学习”与道德自我认同[J].中国德育,2007,2(2).
职业同一性 篇12
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一, 正是这种相对同一中的绝对对立和无条件对立中的有条件同一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相互贯通的性质、趋势。首先, “相互依存”, 就是“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对立中的一方面的存在都必然以与之相对立的另一方面的存在为前提并互为前提, 这就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带正电的质子, 就不会有带负电的电子, 反之亦然;它们放在一起就成了不带电的微小粒子。其次, “相互贯通的性质、趋势”, 就是相互渗透和有条件地相互转化。换句话讲, 这里的同一性就是指存在于自身内部的并与自身相对立的同一性, 和朝着与自身对立面转化的同一性, 这就更加深刻和内在地体现了什么是对立中的同一。在资本主义社会, 资产阶级作为统治者出现, 无产阶级作为被统治者出现;通过无产阶级革命,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无产阶级则成为统治者, 资产阶级则被消灭了。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一切过程都是有始有终, 一切过程都转化为他们的对立物。”正是因为矛盾的斗争性, 才会打破旧矛盾统一体的相对平衡, 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从量变跃升为质变, 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
恩格斯说:“所有的两极对立, 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 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与联结之中, 反过来说, 它们的联结, 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 它们的相互依存, 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恩格斯的这席话包含了丰富的思想。第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没有无斗争性的同一, 任何同一在其内部和外部都包含了对立和差异;同样也没有无同一性的斗争, 一个纯粹否定的、没有统一的、抽象的“自我”是不存在的, 这样的自我又与谁去对立、与谁去统一呢?第二, 对立双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 随着斗争的发展而导致该条件不存在或者改变, 那么建立在这种条件下的同一性就解体了, 进而产生新的矛盾, 构建了新的统一体, 以至无穷无尽。这就是说,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是因为静止是相对的, 如同经典力学中参照系的选择, 如同事物处在量变的阶段;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是因为运动是绝对的, “存在即过程”, “运动即矛盾”。所以, 恩格斯的话富有深度地体现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矛盾的根本形式
矛盾存在的形式很多, 千差万别、各不相同, 差异也是矛盾。“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这些矛盾还在不断地转化, “此起彼伏”、“新陈代谢”。同时, 任何一个具体矛盾都有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一样的表现。所以毛泽东同志说:“如果我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 人们就不能适当的去处理事物的矛盾。”从矛盾被解决的结果上看, 典型的形式是, 要么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要么同归于尽, 要么双方融合成一个新的事物。可是, 矛盾被解决的形式并不等于矛盾形式本身。虽然, 毛泽东同志认为“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 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 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但是我们可以用逆向思考的方式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 某种具体而特殊的矛盾的对立性从根本上讲, 要么是可以调和的, 要么是不可调和的。对矛盾根本形式的把握, 要从矛盾的根本性质上去把握, 要从矛盾发展的具体运动过程中去把握。之所以说“根本上”, 是因为矛盾表现的形式可能是这样, 也可能是那样;是因为具体矛盾也是运动发展的, 必然有一个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是因为一些本来不存在根本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为一定的原因致使矛盾不可收拾而造成矛盾性质的改变, 即成了不可调和的;是因为矛盾着的双方要么有着根本利益的不可调和, 要么有着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要么根本上就不存在利益方面的联系。对矛盾根本形式的分析, 必须要在具体的环境中去分析, 并要看到矛盾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程度上的妥协性, 或者对抗性的进一步激化, 这二者同样重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恰恰体现在原则要灵活地执行, 或是要灵活地执行原则。根本上的不可调和, 或许可以在一定基础上做出让步;根本上的一致性, 或许造成矛盾的升级甚至剑拔弩张。人民内部矛盾根本上是可以调和的, 但是弄不好也会“官逼民反”;人民大众与封建势力、官僚资本势力和民族资本势力是不可能有根本的利益一致性, 但是当帝国主义打来时, 人民也会和他们既联合又斗争。这就是高超的“统战”艺术。
我们知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新的基本适应, 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辩证运动的过程, 它们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但是, 在考察具体的社会形态时,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却是根本不可调和的。奴隶制社会能够容纳青铜器时代生产力, 却不可能容纳农耕时代的生产力;高度成熟和完善的封建制度可以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作坊, 却不可能进一步容下机器的大生产。在奴隶社会里, 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某奴隶的解放不等于整个奴隶阶级的解放。在封建时代, 风起云涌的农民斗争推翻旧的王朝, 劳苦大众可以取得暂时的阶级斗争的胜利, 但是新王朝的建立仍然没有改变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代替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斗争, 这只是新的因而更加成熟和隐蔽的剥削形式代替了旧的剥削形式。所以说, 从奴隶社会开始, 直到共产主义社会 (包括社会主义社会) 以前, 剥削一直都存在, 而在不同社会时期, 剥削的形式有所改变;在每一种社会形态下, 这种剥削就体现在与当时生产力相对应的两大阶级的阶级斗争当中。最后, 无产阶级埋葬掉自己的敌人、消灭了最后的剥削制度, 即成功夺取国家政权之后, 再经过相当长的无产阶级专政这一过渡时期, 最终也消灭了自己, 真正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不可调和;但是, 不能因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最终都要消失而折中地说这两个阶级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最后都同一了”;不能够从矛盾被解决的最终形式来判断矛盾着的双方是否有根本的不可调和性。
除了那些根本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外, 其余的矛盾都是可以调和的, 不管它们的表现形式究竟怎样。阶级矛盾是不可以调和, 帝国主义国家和被殖民的国家间的矛盾也是不可以调和的。当然, 资产阶级内部, 肯定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理不清弄不明的矛盾, 他们之间也有斗争, 但是在对待剥削无产阶级的问题上却是高度一致的。帝国主义为了殖民世界, 瓜分世界资源, 也会进行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 但是这种性质的战争就可以避免。因为, 帝国主义之间的这种利益冲突不是根本的利益对抗所导致的, 而是分赃不均引起的。但是, 被殖民的国家和民族为了争取民族解放而进行的战争, 则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矛盾根本不可调和的必然结果。人民内部的矛盾, 也不存在根本不可调和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里,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与个人利益不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冲。“一般说来, 人民内部的矛盾, 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
在革命时期, 我们强调矛盾的对立性高于同一性, 但并不否认同一性;在和平时期, 我们强调矛盾的同一性高于对立性, 但并不否认对立性, 更不是一厢情愿求“同一”、求“求和谐”。对矛盾根本形式的判断是矛盾分析的重要一步, 在实践中, 以此制定相应的原则和妥协的底线, 预见最终结果究竟是“共赢” (或者“多赢”) , 还是“单贏”, 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统一战线到底应该“统”到哪里?须知, 所表现出来的矛盾的对抗性并不意味矛盾双方本身是不可调和, 所表现出来的矛盾的非对抗性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本身就是可以调和的。既要对矛盾的本质研究透彻, 也要对矛盾的发展有所预见, 就如同列宁说的“真正的辩证法并不是维护个人的错误, 而是要研究不可避免的转变”。
摘要:矛盾的对立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性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矛盾双方的对立性从根本形式上讲, 要么是可以调和的, 要么是不可以调和的。这就是矛盾的两种根本形式。在实践当中, 只有对具体矛盾的根本形式进行分析, 才能制定出解决矛盾的根本原则和把握好妥协的底线。
关键词:矛盾规律,对立性,同一性,根本形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 人民出版社, 1967:3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四卷) , 人民出版社, 1995:349。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67:28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 人民出版社, 1967:310。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五卷) , 人民出版社, 1977:365。
【职业同一性】推荐阅读:
自我同一性危机07-15
自我同一性状态05-11
同一个平台同一个梦想07-10
小学作文: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10-12
同一关系08-15
计算机课程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部分)06-18
单一性特征10-20
自我统一性07-25
存在唯一性08-22
多样统一性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