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DSA(精选8篇)
肺动脉DSA 篇1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脑出血是临床的急症, 出血之后判断真、假性瘤腔对于治疗非常重要, 笔者收集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DSA及临床资料, 并结合文献要求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2例, 女20例, 年龄42~70岁, 本组均在动脉瘤破裂后一个月内进行脑血管造影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15例为出血后7d内进行, 10例为出血后7d~2周进行, 7例为出血后2周~1个月进行。
1.2 病史
临床均有脑出血病史, 并有与出血部位相对应的临床症状。
1.3 影像学检查及表现
本组病例均经CT证实, 均有脑出血, 其中7例形成血肿, 10例血液进入脑室。DSA显示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10例, 后交通动脉14例, 大脑中动脉6例, 颈内动脉分叉部1例, 大脑后动脉1例。按DSA的影像表现可以将其分为三型:A型7例, 影像特征为在真性动脉瘤腔外可见细小的不规则假性瘤腔, 真-假瘤腔的连接颈口纤细;B型20例, 影像特征为真性动脉瘤腔外可见圆形、类圆形大小不等, 形状不规则的假性瘤腔, 这种假性瘤腔连接颈口细小;C型5例, 影像特征为在真性动脉瘤腔外可见圆形、类圆形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假性瘤腔, 这种假性瘤腔一般较真性瘤腔稍小, 但真-假瘤腔的连接颈口较B型大。
2讨论
假性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 可在其破口周围形成血肿, 以后由于血肿逐渐液化, 在载瘤动脉与动脉瘤持续搏动压力的冲击下使液化血肿通过破口与真性动脉瘤相通, 以后在载瘤动脉与真性动脉瘤持续搏动压力的冲击下, 假性动脉瘤体积继续扩大, 这就是假性动脉瘤形成的机制。这种假性动脉瘤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假性动脉瘤在DSA所表现的影像特征: (1) 均有明确的脑出血史, 并形成一个真-假瘤腔复合体; (2) 载瘤动脉只与真性动脉瘤的瘤颈相连, 而假性瘤腔却只与真性瘤腔相连; (3) 真性动脉瘤的形态一般呈圆形或类圆形, 大多为单腔, 如为多次出血并可呈分叶状, 而伴有假性动脉瘤形成的真性动脉瘤的形态多不规则, 大多呈哑铃状, 在真性瘤颈外有小的假瘤腔形成, 而且大多可见其真-假瘤腔的连接颈口; (4) 由于假性动脉瘤的囊腔是在血肿逐渐液化, 并在载瘤动脉与动脉瘤持续搏动压力的冲击下, 使液化血肿通过破口与真性动脉瘤相通而形成, 故DSA显示的假性瘤腔内壁大多不光滑, 而且随着血肿液化的程度的不同, 假性瘤囊的形态大小亦不同。 (5) 由于真性动脉瘤内的血流状态大多呈湍流, 而假性瘤腔内的血流状态却表现为流速很慢的涡流, 故在DSA的动态影像上假性瘤腔内造影剂潴留的时间通常较真性瘤腔长, 原真性瘤腔顶部破口处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较小, 真-假瘤腔的连接颈口纤细, 当用GDC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栓塞真性动脉瘤腔, 并在阻断了真-假瘤腔的连接颈口后, 常可见到原假性动脉瘤腔内潴留的造影剂范围逐渐扩大、固定, 影像边缘不整齐、密度逐渐变淡, 这种影像特征说明假性瘤腔内血肿尚未完全液化, 造影剂在血肿内逐渐蔓延混合所致, 这充分证明了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 在其破口周围假性动脉瘤的存在及形成的病理过程。但要注意这种真假动脉瘤复合体与部分动脉瘤所伴有的小瘤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动脉瘤伴有的小瘤不仅在瘤壁的组织结构上与真性动脉瘤的瘤壁相同, 而且在DSA影像上子瘤囊内壁光滑, 术中应仔细识别并判断。
收稿日期2008-01-21
肺动脉DSA 篇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应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种微创性技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穿刺针、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人体进行有目的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费用少的优点。它是神经内科非常重要的诊疗手段,对于某些神经科疾病的诊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近年来我科开展了此项新技术,观察和护理好病人对确保检查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此项诊断性检查治疗术需要辅助术前、术后细致妥善的护理措施,使病人能够获得最满意的疗效,有效降低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术前患者由于对手术不了解,常表现为焦虑,甚至恐惧心理。对此,护士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检查的目的和必要性,并简要介绍造影的进程、注意事项、术中配合要点等,尤其是在术中要保持平卧,不可晃动头部,以免影响成像的清晰度。向患者介绍成功的病例,消除顾虑,增强信心,使其对手术有所了解,并列举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信心,以赢得患者的最佳配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1.2 术前准备
1.2.1 术前安排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检,术前做好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血糖,心电图等检查。对有严重出血倾向以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者禁止造影。
1.2.2 嘱患者术前1日洗澡、术前禁食6小时,禁饮4h。
1.2.3 备皮
备皮范围上至肚脐,下至大腿上1/3,两侧至腋中线,包括会阴部,切勿损伤皮肤,以防感染。
1.2.4 碘过敏试验
取造影剂1 ml缓慢注入静脉,观察15~20 min,若出现结膜充血、荨麻疹、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说明为阳性,应立即报告医生停止手术或改用其他造影剂。
1.2.5 术前体位训练:因手术时要采取平卧位,并且必须保持不动,术后术侧肢体要伸直制动12h,术前指导患者练习伸胯平卧24h,直腿抬高、直腿翻身和床上排便,并讲述此卧位的重要性,教会患者术后咳嗽、排便时用手紧压伤口,避免腹压增加,减少手术并发症。
1.2.6 练习床上大小便,以利于术后的适应性,女患者一般行导尿术。
1.2.7 为减少手术时间,提高造影质量,术前行憋气训练(每次憋气30 s)。
1.2.8 左手扎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以便特殊情况下进行对症处理,赢得抢救时间。
1.2.9 术前取下金属饰品、义齿等,以免影响X线检查。
1.2.10 术中物品及药品的准备:术前准备好造影剂、肝素、生理盐水、婴粟碱、各种急救药品,术前30min给予鲁米那0.1g肌内注射,同时准备好造影导管、导丝、导管鞘等手术用品,并给予插管的对侧上肢建立留置针静脉通道。术中护理
2.1 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吸氧。
2.2 注射造影剂时,病人若出现呕吐,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血压下降,提示药物过敏,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配合医生抢救。
2.3 密切观察病人神志变化,瞳孔的大小和对光反射以及肢体活动的变化,注意有无头痛情况,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术后护理
3.1 术后绝对卧床24小时,拔管后压迫止血15~30分钟,松手不出血后盖压5~8层纱布,十字交叉绷带加压包扎,髂关节应处于伸直位12小时(患肢制动),沙袋加压6~8小时,观察双侧足背动脉搏动6小时.3.2、病人返回病房后,由于对碘注射不适应,会出现恶心、呕吐,需给予艾茂尔2ml立即肌注;病人往往会在术后出现烦躁,因此要给予适宜的镇静药物,防止再次出血,并给予心理疏导。
3.3
术后第二天开始换药,局部用碘酒涂擦1~2次,直至术后第三天,以防止局部感染。
3.4
术后4小时开始进流食,或者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24小时内要多喝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减轻病人不适。
3.5
术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穿刺处皮肤的颜色、皮温、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肢体的活动情况,防止因血运不好出现肢体栓塞,进而导致肢体坏死。
3.6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如头痛、恶心、呕吐和强烈的烦躁、抽搐等。要密切观察病人的血压、呼吸及肢体活动情况,做到早期发现,对症处理,制定好治疗措施,防止病人术后再出血。
3.7
加强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病人应于两天后下床做轻微活动,1周后情况良好者可进行生活自理,以后逐步增加活动量,直至完全康复
3.8
术后24小时监测患者神志、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记录24小时尿量,观察尿色及肾区疼痛情况。
3.9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做好口腔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拍背、按摩,促进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发生。对留置尿管者行膀胱冲洗、尿道口消毒。男性患者尽量采用外接尿管,以防泌尿系统感染。鼻饲者应配好膳食,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3.10 心理护理 脑血管病病程长,恢复慢,所以绝大多数病人在度过危险期后又产生新的心理问题。担心留有后遗症影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担心经济负担等,表现出焦虑、悲观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的心理反应,以热情、耐心、和蔼可亲的态度,关心和体贴病人,告诉他们这种疾病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只要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会取得良好疗效。调动起患者主观能动性,使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利于疾病的恢复。
肺动脉DSA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分析自2007年10月~2008年2月,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21例患者,术前行常规DSA后再行旋转DSA并三维重建。其中男8例,女13例,37~76岁,平均56.8岁。临床有间断或突发头痛、恶心呕吐伴意识障碍,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等表现。
1.2仪器设备
采用Philips Allura血管造影机及工作站,MARK V高压注射器。
1.3检查方法
经股动脉Seldinger法穿刺插管。(1)常规DSA检查:先行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常规正、侧位造影。注射对比剂欧乃派克300mgI/mL,参数为4mL/s,总量为8mL;(2)旋转DSA检查:将C臂围绕人体头部纵轴进行2次旋转采集(propeller方式),分别获得蒙片数据和造影数据,将旋转采集的数据连续向三维工作站传输,并进行三维重建。技术参数如下:3D采集范围为207o,速度55o/s,影像采集频率25FPS/s,采集时间4s,对比剂总量15~20mL,注射速度3~4mL/s。旋转采集的影像数据在1min内传送到工作站。
1.4图像的分析和评价
由2名高级职称的介入医师分别对常规DSA和旋转DSA影像进行如下评价:(1)动脉瘤是否存在;(2)动脉瘤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毗邻关系。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动脉瘤诊断结果
21例患者诊断颅内动脉瘤23个,单发动脉瘤19例,多发动脉瘤2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6个,后交通动脉瘤8个,颈内动脉瘤4个,椎基底动脉瘤1个,大脑前、中、后各1个,小脑后下动脉瘤1个。
2.2 常规DSA与旋转DSA检查结果比较
常规DSA诊断16个动脉瘤,占69.5%,旋转DSA诊断23个动脉瘤,占100%,常规DSA显示可疑动脉瘤影像但不能完全确定的6个,经旋转DSA进一步证实及确诊。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常规DSA与旋转DSA对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效果的比较
常规DSA检出的16个动脉瘤中,清楚显示瘤颈者4个,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11个;旋转DSA检出的23个动脉瘤中,清楚显示瘤颈者17个,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21个,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三维重建技术
21例患者旋转图像数据经三维重建技术处理,动脉瘤瘤体、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均清晰显示(见表2)。
3 讨论
3.1 三维重建技术的成像原理及主要图像处理技术
三维重建技术是将旋转血管造影采集的二维图像传输到计算机工作站,通过多种处理软件进行血管结构三维重建的一种新的血管造影技术,是球管旋转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三者的结合,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解剖结构及瘤周血管毗邻关系。该技术已成为诊断脑动脉瘤的重要工具[3,4]。
三维重建技术的主要重建技术有:(1)最大密度投影(MIP)。MIP可360°全方位旋转,血管影像清晰,原始信息丢失较少,主要用于血管直径和动脉瘤直径测量,可以较精确地显示血管之间的解剖关系,不会使微弹簧圈产生伪影,因此,对第一个弹簧圈选择有重要意义,同时MIP还可以显示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后形成的钢圈与血液的界面;(2)表面阴影成像(SSD)。在MIP重建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图像阈值而形成的立体感较强的图像,主要用于整体血管三维重建,但若图像阈值设置不恰当,则会使细小的血管消失,使某些血管影像模糊。因此有可能丢失一些重要小血管或重建一些原来不存在的解剖关系,同时也有可能使GDC产生伪影;(3)容积再现(VRT)。它是血管壁在一定程度上透明化,使血管表面与深部结构同时立体地显示,血管图像清晰、逼真,可以发现血管内壁上的硬化斑块及透视出血管壁上动脉瘤或其分支的开口;(4)仿真内窥镜(VE)。可以观察血管腔内情况,显示动脉瘤瘤颈在载瘤动脉的开口,有无动脉瘤瘤腔内起源的正常动脉及其某些动静脉瘘的瘘口。
3.2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SAH是导致患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对其进行及时处理,作为诊断“金标准”的DSA显得极为重要,应用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对DSA采集数据进行后处理,得到三维系列图像,提高了SAH诊断的准确率。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常规DSA图像中血管结构重叠的问题,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评价,但对于形态复杂的颅内动脉瘤仍较难准确显示其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毗邻关系[3,5],本研究未涉及到非常复杂的情况。
它提供了多个轴位的血管解剖三维图像,可以从空间任意立体角度观察,对动脉瘤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毗邻关系的显示有明显的优越性[3,6,7]。本组结果表明,常规DSA显示的16个动脉瘤中,能清楚辨别瘤颈者仅有4个,能清晰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仅11个,而旋转DSA显示的23个动脉瘤中,17个能清楚辨别瘤颈部,并且有21个能够清晰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三维重建后的图像均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毗邻关系。统计结果证实,旋转DSA及重建图像对于动脉瘤的空间关系和三维形态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DSA。
总之,在使用DSA普通造影方式对血管瘤诊断不清的情况下,进一步选择使用旋转及三维重建功能,可以使患者减少造影剂的使用剂量,降低患者和术者X线的受照剂量和受照时间,与常规DSA相比,旋转DSA及重建图像能提供更为丰富的影像资料,更为清晰地显示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提供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有助于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的决策,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将有更大帮助。
摘要: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经手术证实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术前进行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旋转DSA造影,分别阅片并记录动脉瘤的检出情况、瘤颈显示情况、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1例患者中常规DSA诊断16个动脉瘤;旋转DSA诊断23个动脉瘤(P<0.05)。常规DSA检出的动脉瘤中,清楚显示瘤颈者4个,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11个;旋转DSA组清楚显示瘤颈者17个,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21个(P<0.05)。结论旋转DSA能更清晰地显示瘤体的大小、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提供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旋转脑血管造影
参考文献
[1]Van GJ,Rinkel GJ.Subarachnoid haemorrhage:diagnosis,causes and management[J].Brain,2001,124(2):249-278.
[2]Cornelis G,Bellet A,Van EB,et al.Rotational multi sequence roentgenography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J].Acta Radiol,1972(12):74-76.
[3]欧阳忠南,唐军.旋转采集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2):1147-1150.
[4]Nikoli IM,Naguli M,Antunovic V.Significance of the spatial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mathematical modeling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giant intracranial aneurysms[J].Vojnosanit Pregl,2006,63(1):65-68.
[5]Okahara M,Kiyosue H,Yamashita M,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for cerebral aneurysms in correlation with3D-digital subtration angiographic images:A study of133aneurysms[J].Stroke,2002,33(7):1803-1808.
[6]Hochmuth A,Spetzger U,Schumacher M.Comparison of three dimensional rotational angiography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n the assessment of 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J].Am J Neuroradiol,2002,23(7):1199-1205.
肺动脉DSA 篇4
本组22例,男19例,女3例。年龄55~77岁,平均年龄66岁。患者下肢疼痛,肿胀,足背动脉搏动减弱,3例患有糖尿病。采用西门子Angiostar Pl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MarkⅤ高压注射器,对比剂选用350 mg/ml碘海醇注射液;西门子Symphony P.1.5T核磁共振,腹部线圈、柔性线圈、头部线圈,对比剂选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
DSA成像方法:以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入患侧股动脉,对比剂选用碘海醇注射液,每次对比剂总量为15ml,流率为6 ml/s,压力为200 psi=6.89 k Pa,选用DSA模式行股动脉造影。
3D CE MRA成像方法:选用fl3d_ce_cor-fs序列,层厚为1.3 mm,层间距为20%,距阵为512×512,用腹部线圈、柔性线圈、头部线圈力争包括下肢。先做预扫,预扫结束后,以3 ml/s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30 ml,30 s后开始做一期和二期扫描,原始图像经3D处理即可得到下肢动脉血管的三维图像。
2 结果
本组22例血管狭窄病例中,DSA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显示:正常至轻度狭窄8例,中至重度狭窄13例,血管闭塞1例。DSA下肢动脉血管造影获取的是下肢血管的二维图像,并能测量血管病变范围,血管狭窄的长度及狭窄的程度,可在减影与非减影图像间转换,用步进技术可得到完整下肢动脉血管造图像[1]。
本组22例血管狭窄病例中,3D CE MRA下肢血管成像显示:正常至轻度狭窄5例,中至重度狭窄16例,血管闭塞1例。3D CE MRA下肢血管成像可获得下肢动脉血管的三维图像,包括动脉及静脉期的图像,做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能直观而整体地显示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同样可了解血管病变的范围,血管狭窄的长度及狭窄的程度[2]。
3 讨论
DSA做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时造影导管距病变部位近,对比剂在200 psi压力下大量快速团注,对比剂在病变血管内浓度高,病变血管处压力大,所显示出动脉血管狭窄较3D CE MRA图像程度轻,长度短,DSA是经造影导管在动脉血管内做压力灌注所得到的造影图像[3]。3D CE MRA采用静脉注射对比剂,对比剂经体循环到达病变部位,病变部位对比剂浓度低,压力底,所显示的图像较DSA动脉血管造影图像血管狭窄重、长度较长,3D CE MRA的对比剂是经体循环随血液自然灌注动脉血管病变部位所获取的图像[4,5]。2种检查方法均可显示动脉血管的闭塞,但因血管内病变处压力及对比剂浓度的关系,DSA造影检查显示动脉血管的闭塞较3D CE MRA所显示动脉血管的闭塞范围小。
DSA造影与3D CE MRA成像均能获取良好的下肢动脉血管的图像,了解到血管的相关信息,如血管病变的范围,血管狭窄的长度、程度等。但2种方法成像结果对血管狭窄的范围、长度、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DSA造影图像较3D CE MRA图像所了解到血管狭窄的长度要短、狭窄程度轻。(图1所示DSA显示血管闭塞长度为15.4 mm;图2所示3D CE MRA显示血管闭塞长度为104 mm、24 mm)。3D CE MRA成像方法属无创检查、费用较低,适合做常规检查。DSA造影较3D CE MRA血管成像操作复杂,费用高,但对血管的显示更具有真实性,是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因此,下肢动脉血管疾病3D CE MRA应为首选,DSA造影可在3D CEMRA成像基础上做进一步检查,并可对动脉血管疾病行进一步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刘波山,张玉香,王健,等.全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4):532-534.
[2]忘佩芬,周康荣,陈祖望.下肢血管MRA的临床应用和评价[J].中国临床医学,2001,8(5):446-449.
[3]曾勇明,殴阳羽,李越,等.下肢血管团注距踪造影技术与评价[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00,16(11):1012-1014.
[4]徐海波,孙祥泉,杨亚莉,等.多种MR血管造影对四肢血管性疾病和血管狭窄模型的应用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9):708-712.
肺动脉DSA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3月收治25例经确诊为肾动脉狭窄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符合肾动脉狭窄诊断标准,且肾功能无明显改变。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51.2岁。全部病例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9例做MSCTA检查。6例在做了MSCTA检查后,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及介入治疗又做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
1.2 检查及测量方法
1.2.1 DSA检查。
使用日本岛津DSA-100A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选用DSA外周减影模式,调节好技术参数,电压不大于80k V,电流选650~800m A,经股动脉采用Seldinger插管技术,行肾血管造影,穿刺、插管,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Omnipaque)或复方泛影葡胺,每秒采集3~5帧图像,1024×1024矩阵。运用工作站进行重建,90s后重建出3D-DSA图像,包括多平面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
1.2.2 MSCTA检查。
采用日本TOSHBA Aquilion 64层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足先进扫描体位。描范围为从胸主动脉与腹动脉移行处至腹主动脉分叉。先行肾脏平扫,平扫结束以后行肾动脉期血管增强扫描。从肘前静脉经CT高压注射器,以碘海醇(300 mg I/m L)为对比剂,注射总量按1.5m L/kg体重计算,以流速3 m L/s的速度团注。64螺旋CT扫描参数:螺距为0.5mm,矩阵512×512,进床速度7mm/s,重建层厚2.5~5mm。扫描条件:电压120k V,电流量150~200m A。注射对比剂时启动计算机造影剂跟踪技术,当CT值达到预期值后,正式启动扫描或采用手动计算机造影剂跟踪技术,于胸主动脉与腹动脉移行处设定阈值为180 HU,以锥形立体射线束重建技术(true conebeam-tomography,TCOT)重建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容积再现技术(volum rendering,VR)、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等后处理方法,根据结果来判断肾动脉狭窄的位置及病变情况。
1.2.3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检查前患者空腹8~12h,以减少肠气干扰。使用东芝SSH-14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扇扫探头,探头频率3~5MHz,仰卧位,必要时取侧卧位。二维超声观察肾脏大小、形态;彩色多普勒观察肾动脉主干及其走行,测量并记录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收缩期加速时间(AT)、阻力指数(RI)、肾动脉与肾动脉开口处腹主动脉峰值流速之比(RAR)及肾血管床血流灌注情况。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再浅表部位探头,探头频率7.5MHz。
2 数据分析
25例患者中共检出28处肾动脉狭窄,狭窄段长约0.6~1.4cm。双侧肾动脉狭窄2例,单侧肾动脉狭窄23例。其中I级狭窄为4支,Ⅱ级狭窄17支,Ⅲ级狭窄6支,Ⅳ级管腔闭塞1支。其中22处狭窄位于起始段,6处狭窄位于中远段,其中4例伴发肾体积缩小,发现6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多数狭窄后可见狭窄后扩张。
2.1 DSA检查结果
DSA是诊断RAS的金标准[5],狭窄程度按取管腔最狭窄处的横段位图象测量血管直径进行评估,再取血管远端管腔直径作为对照,计算出狭窄的百分比。狭窄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狭窄;Ⅰ级:狭窄<50%;Ⅱ级:狭窄50%~75%;Ⅲ级:狭窄76%~99%;Ⅳ级:管腔闭塞100%。6例患者中共检出7处狭窄,I级狭窄为4处,Ⅱ级狭窄3处,均为单侧肾动脉狭窄,其中6处位于狭窄起始段,1处位于中远段。
2.2 MSCTA影像表现及结果
MSCTA经处理后均获得了满意的图像,清晰地显示肾动脉主干至Ⅲ~Ⅳ级分支结构形态、狭窄及其程度,在19例肾动脉狭窄病例中共检出20处,与DSA检查结果相对照,有1处未检出,检出率为95.24%。发现未检出的肾动脉位于右肾Ⅲ级分支,且狭窄程度属于Ⅰ级,所以未能检出。
6例患者7处狭窄肾动脉与DSA检查结果对照,其中1处因MSCTA起始部正常血管直径测量值比DSA测量结果稍小,所以其狭窄程度判定过度,在DSA判定为Ⅱ级狭窄,而MSCTA判定为Ⅲ级狭窄,其余6处狭窄程度与DSA检查结论吻合。
图1中的A图为MSCTA示左肾动脉根部狭窄,属于Ⅲ级狭窄。B图为DSA示左肾动脉根部狭窄,亦属于Ⅲ级狭窄。MSCTA结果与DSA结果一致。
2.3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结果
28处肾动脉狭窄病例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21处,有7处未被检出,检出率为75%。彩色超声多普勒可显示主干至Ⅱ级分支形态。Ⅲ级肾动脉狭窄的6处肾动脉中,有5处肾动脉主干内显示局部彩色杂乱,其Vmax>1.80m/s,加大速度范围后,此现象消失。Ⅳ级管腔闭塞的1处CDFI显示肾动脉主干血流消失。肾动脉内膜管腔内缘难以清晰显示,所以不能准确判断RAS的狭窄程度。
3 讨论
3.1 DSA在肾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优势与缺点
DSA可以准确、清晰、直观显示肾动脉,尤其是Ⅲ级以下肾动脉的小分支,因此多年来一直作为血管性病变诊断的金标准。并且可以检查同时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及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的治疗。但是,DSA作为一种有创性诊断手段,术后并发症多,对检查患者要求高,不适于此病的大范围诊断。
3.2 MSCTA在肾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优势与缺点
(1)MSCTA的优点:(1)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及CT平扫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手段,对于肾动脉的检查比较安全,可以很大程度减轻患者痛苦。(2)64层螺旋CT具有更薄的层厚和更短的扫描时间,其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高,检查时间缩短,减少患者的痛苦。(3)MSCTA重建方法有MIP、VRT、SSD等多种,对于不同的观察点可选择不同的重建方法,保证检查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4)可清晰显示肾动脉管壁、管腔内钙化和血栓血管情况,亦可显示与肾组织的立体关系。(5)通过测量CT值判断肾动脉内斑块的性质。(6)根据肾实质显影的时间和程度、形态大小的改变,间接评价肾脏的功能。
(2)MSCTA的缺点:(1)对肾动脉Ⅲ级以下分支的显示不如DSA。(2)肾衰竭和碘过敏的患者不能应用此项检查。(3)有高估肾动脉狭窄的现象。
3.3 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优缺点
(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优点:(1)简单易行、检查成本低、可重复、安全无创、检查前不需停用降压药。(2)无禁忌证及并发症,适于年老、体弱、碘制剂过敏及大动脉炎所致肾动脉主干病变患者的检查。
(2)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缺点:(1)图像质量不佳尤其是对肾动脉分支显示欠佳,对狭窄程度小、位于肾动脉远端的病变检查失败率高,敏感性、特异性均不高。(2)对检查者的手法要求较高。(3)肥胖、肠气等其它客观原因对肾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影响较大。(4)不能明确狭窄程度。
4 结论
总之,彩色多普勒可作为筛选RAS的一种有用方法;MSCTA是现阶段RAS检查的重要手段;DSA对于那些确实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的肾动脉狭窄而又不适合MSCTA检查的疾病患者是最佳检查方法。
另外,MSCTA的检出率、准确性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以其无创、扫描速度快、操作简单、后处理方式多样,能更直观、立体显示肾动脉狭窄情况及显示病变部位、大小、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等优点,成为目前肾动脉狭窄病变检查的重要方法。
摘要:目的选择肾动脉狭窄的最佳影像学诊断方法。方法对我院确诊的肾动脉狭窄的2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MSCTA、彩色多普勒超声、DSA等影像学检查对肾动脉狭窄(RAS)的诊断优缺点,利于临床更有效的选择检查方法。结果MSCTA对肾动脉的诊断具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论MSCTA以其快捷、方便、检出率高,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有很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肾动脉狭窄,MSCT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DSA,影像诊断
参考文献
[1]秦卫,王芳,王梅,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7):508-511.
[2]Safian RD,Textor SC.Renal-artery stenosis[J].N Engl J Med,2001,344:431-442.
[3]邹英华.重新认识肾动脉狭窄的发生与发展,规范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16(7):433-435.
[4]徐红,李学旺,沈珠军,等.13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临床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6):323-327.
肺动脉DSA 篇6
颅内动脉狭窄会导致临床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如果不能早发现、早治疗,最终结果是血管完全闭塞,而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准确判断狭窄程度是治疗的前提。常规DSA只能显示二维影像,由于血管重叠及对斑块显示的局限性,并不能为诊断提供足够的信息。三维重建技术是建立在旋转DSA基础之上,可以从各种角度观察并测量病变情况,同时其独有的仿真内窥镜(virfual angiosopy,VA)技术可观察血管内表面斑块情况。本文通过对我院2007-10—2011-03期间53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诊断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颅内动脉狭窄中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007-10—2011-03期间对53例82处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实施2D DSA和旋转DSA造影检查,并对所有狭窄处行三维重建及仿真血管内窥镜技术进一步分析。患者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37~82岁,平均60.5岁。血管造影机使用GE公司INNOVA 3100平板大C臂及Mark V Provis高压注射器,使用ADW4.3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
2.2 影像学资料
82处狭窄中,颈内动脉主干狭窄21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19例,M2段狭窄3例,M3段狭窄1例;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4例,A3段狭窄5例,A4段狭窄9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7例,基底动脉狭窄8例;大脑后动脉P1段狭窄3例,P2段1例,P3段1例。53例患者中有15例为多发,最多可达6处狭窄。
2.3 检查方法
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听眶线垂直床面,双外耳孔与床面等距。采用Seldings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用5F脑血管造影导管分别行左右颈总动脉及左右椎动脉造影、正侧位摄影。对比剂用碘海醇(300 mgI/mL),左右颈内用量为7 mL,注射速率4 mL/s,左右椎用量为6 mL,注射速率4 m L/s。对可疑狭窄处,行3D DSA摄影:在正位将兴趣区影像置于监视器中央,然后将C臂旋转到侧位,同样把兴趣区置于监视器中央,最后进行旋转测试,测试成功后进行3D DSA摄影。C臂绕患者脑轴位共旋转200°,旋转速度40°/s,共转5 s,采集147帧图像,造影剂总量18 m L,注射速率4 mL/s,注射压限200 ps(1 psi=6.89 kPa),注射延迟时间一般为1.5 s。旋转造影采集的图像数据自动传输至ADW4.3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包括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表面阴影成像(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VR)、仿真内窥镜技术(virtual angioscopy,VA)等。为排除颅骨影像和毛细血管影像的干扰,可适当选择曝光参数值。
2.4 测量和计算方法
利用狭窄分析(stenosis analysis)中的手动与自动测量功能进行测量。为更好地比较狭窄率,须保证所测量的血管狭窄部位相同。为避免测量时人为因素的干扰,由2名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对2D和三维重建图像测量颅内动脉狭窄。同时计算直径狭窄率和面积狭窄率。直径狭窄率(%)=[1-(最小残余管腔直径/狭窄远端颈动脉的正常直径)]×100%,面积狭窄率(%)=[1-(最小残余管腔横截面积/狭窄远端颈动脉的正常横截面积)]×100%[1]。
2.5 统计学处理
2D DSA与三维重建图像对狭窄显示阳性率的比较分析。血管面积狭窄率与狭窄血管横截面最大直径比的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2D DSA与三维重建图像对斑块显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53例患者、82处颅内动脉狭窄的造影中,由2D DSA显示出80处狭窄(主要因血管重叠有2处未能显示),三维重建图像则全部显示82处狭窄,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重建图像测得的面积狭窄率与2D DSA测得的直径狭窄率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2D DSA与MIP、VR、SSD测量的直径狭窄率比较,t值分别为1.998、1.934、1.944,P值均﹥0.05。2D DSA、MIP、SSD及VR图像测得的直径狭窄率与三维重建图像测得的面积狭窄率比较,t值分别为7.108、6.673、7.004、7.281,P值均<0.01
斑块显示情况。三维重建图像利用仿真内窥镜技术(VR)显示46条(56%)血管有动脉硬化斑块,而2D DSA仅显示8条(1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7,P<0.005)。
4 讨论
颅内动脉狭窄会导致局部脑血流灌注不足或血栓形成,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增厚或斑块形成使血管内径逐渐缩小[2],随着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就会在临床上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症状,而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不规则也增加了血管进一步狭窄的风险。因此,准确判断脑血管狭窄程度和有无斑块可为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目前,CTA与MRA均能非创伤性评价血管形态和解剖的改变,但在显示颅内病变时空间分辨率低,易产生假阴性或假阳性等不足[3],所以脑血管造影仍是目前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临床上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广泛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4]。但常规DSA技术只能显示二维影像,颅内血管重叠较多,必须利用多角度投影图像来评估血管的狭窄程度及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往往不能得到准确的影像信息,还增加了患者和医生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如图1~2所示)。三维重建技术以3D DSA采集的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显示出逼真的血管影像,可对影像在三维空间进行任意角度的观察[5],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来研究颅内动脉狭窄,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影像信息(如图3~5所示)。
注: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但由于周围血管的重叠,分不清M1狭窄处的血管主干,更无法判断狭窄程度
注:无法显示出狭窄处
注:清晰显示出大脑中动脉M1处狭窄,通过角度的旋转,狭窄处可避免与周围血管重叠
(1)三维重建技术比2D DSA能更准确显示出狭窄,虽然二者无统计学意义,但由于血管重叠,可导致局限性狭窄,由于2D DSA投照角度不佳和周围血管的遮挡而被漏诊。在实践中,虽只有2例被2D DSA漏诊,但亦可能给患者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2)三维重建技术获得的面积狭窄率比2D DSA的直径狭窄率更能精确反映血管狭窄程度。血管狭窄的准确测量对缺血性脑血管的诊疗非常重要。2D DSA通过测量狭窄段直径及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直径来确定狭窄程度,即狭窄程度=狭窄段直径/狭窄远端正常直径。由于狭窄段血管大多为偏心性狭窄,虽通过多角度投照,但很难保证会显示最大狭窄影像;同时由于血管的重叠,使狭窄处不能充分显示。因此,2D DSA显示的狭窄率难以准确反映血管的真实狭窄程度。根据人体生理学理论,血液动力学的评价是通过血管截面的血流量来表示的[5],血管截面的改变才能准确反映血液动力学的变化。黄明迁等[6]曾提出测量狭窄血管的残腔面积比测量直径更能反映狭窄程度。本研究中,2D DSA的平均狭窄率只有44%,而三维重建的面积狭窄率达56%,2D DSA得到的直径狭窄率明显低于面积狭窄率,说明直径狭窄率不能准确反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血管狭窄程度对治疗的决策有重要意义。直径狭窄率测量的结果会导致部分有手术指征的患者丧失治疗机会。
注:狭窄的血管腔呈扁形,内壁不光滑
(3)在斑块的显示上,三维重建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主要在于血管狭窄处斑块脱落或血小板聚集引起血栓形成而造成的缺血性脑病。对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主要在于消除斑块,消除血小板聚集的基础,因而对血管内斑块的显示具有重要意义。利用VA技术,可显示血管内斑块情况,弥补了2D DSA的不足。本研究中,VA显示出46条(56%)血管内有斑块,而2D DSA仅显示出8条(10%),也证明了VA技术在斑块显示上的价值。
综上所述,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临床的诊治提供了更加丰富、准确的影像学信息。
参考文献
[1]周石,余雷,陈绪光,等.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与常规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治中的比较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92-96.
[2]凌峰.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6.
[3]胡立斌,刘瑞宏,张思迅,等.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对观察血管空间解剖关系的价值[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6(1):79-83.
[4]黄惠芳,胡广书.脑血管DSA三维重建技术[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8,27(2):215-218.
[5]黄永,王艳芹,张伟,等.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2):56-57.
[6]范少光,汤浩,潘伟丰.人体生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26-127.
肺动脉DSA 篇7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常见原因之一。在我国颅内动脉瘤中最常见的为前、后交通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被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但具一定有创性及血管并发症危险。CT血管造影 (CTA) 为无创检查方法, 对于前交通动脉瘤的检出率可与DSA媲美, 对后交通动脉瘤的显示报道不一。本文对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病人进行了DSA和CTA检查, 比较两种方法在前、后交通动脉瘤的检出和显示中的优缺点。现总结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怀疑前交通或后交通动脉瘤患者30例, 男13例, 女17例, 年龄30~74岁, 平均50岁。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9例, 单侧动眼神经麻痹1例。所有病例均行DSA及CTA检查, 两种检查间隔时间为1~12d。
1.2 DSA检查
应用美国GE公司DLXC++数字减影机。采用改良式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 行全脑血管造影, 必要时超选择性颈内动脉造影。颈总动脉造影流率6ml/s, 总量12ml/次;椎动脉造影流率4ml/s, 总量8ml/次。常规摄正、侧位, 必要时摄左 (或右) 前45°斜位, 更清晰显示动脉瘤及载瘤动脉。
1.3 CTA检查
应用美国GE公司16层螺旋CT扫描仪 (型号:Lightspeed pro 16SUS#CT99_OCO) 。扫描层厚1.25mm, 扫描范围从C1至颅顶。对比剂:300mgI/ml欧乃派克100ml, 高压注射器以3ml/s的流率经肘静脉注入, 扫描延迟时间20s。
1.4 治疗方法
外科手术治疗19例, 介入栓塞治疗11例。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所有病人经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共计32个动脉瘤。
29例为单发, 1例为多发, 术中发现右前交通动脉瘤合并右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末端及M1段小分支分叉处动脉瘤 (图1) 。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2个, 后交通动脉瘤17个。
2.2 前交通动脉瘤DSA及CTA检查阳性率均为100%。
其中3例介入栓塞治疗, 9例手术夹闭。
2.3后交通动脉瘤DSA与CTA检出结果见表1。
注:阳性率P=0.262, P>0.05。
2.4 后交通动脉瘤DSA与CTA比较。
2例CTA检查可疑, DSA检查阳性, 手术证实为后交通动脉瘤 (图2~3) ;1例DSA检查左脉络膜前动脉开口部一向后上膨突的不规则囊袋影, 左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呈椎形膨突, 直径小于3mm, 在正常范围内 (图4) , CTA检查示左后交通起始处一囊性扩张怀疑后交通动脉瘤, 手术证实后交通动脉未见异常;1例CTA检查未见明显动脉瘤, DSA检查后交通动脉起始部扩张, 考虑动脉瘤, 手术证实为后交通动脉瘤。DSA检查阴性率为5.56%, 阳性率为83.33%;CTA检查假阴性率为5.56%, 阳性率为61.11%。两种检查方法阳性率进行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P=0.262, P>0.05) 。
2.5 DSA与CTA对前、后交通动脉瘤瘤颈、瘤体、钙化血栓的显示情况见表2。
表2显示, CTA对瘤内及瘤周钙化、血栓显示优于DSA。对瘤颈、瘤体方向的显示, 前交通动脉瘤CTA优于DSA, 后交通动脉瘤CTA与DSA差别不大。
3讨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致残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在我国, 后交通动脉瘤发生率36.30%~53.60%, 居首位;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率约为23.44%~30.47%。DSA图像分辨率高, 被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DSA为有创性检查, 费用高, 有血管并发症的危险, 对于病情在Hunt三级及以上的患者需病情稳定后才能进行检查。当动脉瘤内形成血栓有可能造成假阴性。CTA可在无创伤情况下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检查。相对于DSA而言, CTA检查时间短, 只需经外周静脉注射造影剂, 注射速度比DSA慢, 适用于病情较重不能行DSA检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
CTA是指利用螺旋CT在检查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高峰期进行连续的解剖、病理及生理原始数据的立体采集, 然后应用计算机后处理软件重建出靶血管立体影像的血管成像技术[1]。图像后处理主要有阴影遮盖法显示 (SSD) 、最大密度投影 (MIP) 、多曲面重建 (MPR) 、容积再现 (VR) 、仿真内镜 (VE) 技术。SSD可直观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MPR/MIP可清晰显露动脉瘤所在位置和形态以及与载瘤动脉、周围血管和颅骨的解剖空间关系[2]。
前交通动脉瘤常存在一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 前交通动脉常存在血管扭曲, 给判断有无动脉瘤带来很大难度[3,4]。CTA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图象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 使动脉瘤瘤体、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及动脉瘤内有无钙化、血栓得到更满意的显示[5]。本组19例动脉瘤瘤内、瘤周钙化及血栓显示CTA优于DSA。12例前交通动脉瘤, 10例瘤颈显示CTA优于DSA, 7例瘤体方向显示CTA优于DSA。动脉瘤颈清晰度的提高以及瘤内钙化、血栓的清晰显示有助于外科医生选择最佳术式及手术入路;有助于介入医生确定最佳路径, 准确地将导管置入动脉瘤内。
颈内动脉系统与床突、颅底骨以及海绵窦等关系密切, CTA对后交通动脉瘤三维形态和空间关系显示不够理想。本组18例后交通动脉瘤检出阳性率CTA与DS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262, P>0.05) , DSA检出阳性率在数值上略高于CTA (83.33%, 61.11%) 。本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 可能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差。对后交通动脉瘤瘤颈和瘤体方向的显示, CTA与DSA差别不大, CTA优势不及前交通动脉瘤明显。分析其原因: (1) 病变贴近颅底骨, 图像带有完整的骨性标志, 受颅底骨质的影响。 (2) 血管扭曲。 (3) CTA由于部分容积效应和噪声的限制, 分辨率尚不及DSA, 对小动脉瘤的显示不够理想。 (4) 后处理中, 操作者需要反复去掉一些骨质影像才能使动脉充分显示, 操作者软件组合经验不足。 (5) CTA动静脉同时显影, 静脉会影响动脉瘤的显示[6]。
CTA较DSA微创、安全性好、检查时间短、费用低, 患者对CTA的接受程度普遍高。DSA虽属有创检查, 但通过减影技术只显示造影剂充盈的血管系统;在小动脉瘤显示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上具有明显优势;在判断血流方向和优势供血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是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基础, 其他检查方法无法取代。笔者认为无创性影像学检查在血管性疾病的诊疗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怀疑前交通动脉瘤的患者, CTA可作为诊断的首选方法;疑为后交通动脉瘤患者, DSA与CTA互补应用可以提高检出率及显示的清晰程度, 为手术或栓塞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Takamura Y, Tanooka A, Morimoto S, et al.Usefulness of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 with a single bolus injectionof contrast material for the examination of intracranial and cervi-cal arteries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screening (J) .No ShinkeiGeka, 2001, 29 (5) :401-406.
[2]谢德宁, 孙大勇, 孔祥臣.16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8 (2) :138-140.
[3] Kojima A, Yamaguchi N, Okui S.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maging of a ruptured aneurysm on the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J) .Surg Neurol, 2002, 58 (1) :49-53.
[4]黄庆, 李铁林, 段传志, 等.前交通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效果研究 (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4, 3 (5) :350-352.
[5] Matsumoto M, Sato M, Nakano M, et al.Three-dimensional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guided surgery of acutelyruptured aneurysms (J) .Neurosurg, 2001, 94 (5) :718-727.
肺动脉DSA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例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5-57岁。38例均经B超、CT及DSA确诊。主要临床症状为右上腹胀痛不适,血清AFP和CEA均为阴性;肿瘤位于肝右叶20例,肝左叶9例,肝左右叶同时发生9例,瘤体直径4-9 cm。
1.2 造影方法
经股动脉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将4-5FRH或3F微导管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入肝总,肝右/肝左或肝段动脉进行DSA。
1.3 栓塞方法
通过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并观察瘤体的大小、形态及血供情况,再超选择插管到肿瘤的供血动脉内,造影证实无误后电视透视监控下经导管以低压-流控法缓慢推注超液态碘油与平阳霉素的混合乳剂适量行瘤血管栓塞治疗。栓塞1次23例,栓塞2次3例,至瘤内血流淤滞,瘤体被充填形成轮廓,部分门静脉未稍由碘油铸型,造影复查示对比剂不能进入瘤体内。
2 结果
2.1 造影表现
肝动脉主要分支粗细正常19例,稍增粗、扭曲6例,显著增粗1例,供血动脉增粗与血管瘤大小不成比例,与血管瘤内血管区、无血管区的多少关系密切;动脉早期即可见大小不等的血窦显影,瘤灶大时动脉期表现为"雪树状",瘤灶较小时表现为浓度不均的小斑点似"爆米花状",结节大的中心可出现无血管区,周围血管糊显影表现为"环形"、"半弧形";囊状扩张的血窦常于注射造影剂后l~2s出现染色,8-l0 s显影最清晰,因瘤内血流缓慢,一般18 s或更长时问才能排空,门静脉期肿瘤内仍持续有对比剂显影。本组病例造影均符合肝血管瘤"早出晚归"这一表现。
2.2 栓塞效果
术后6-24个月随访25例。通过观察病灶影像学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判定疗效。肝血管瘤缩小的影像表现:X线平片示碘油密度增高,相互聚拢,轮廓逐渐缩小伴碘油缓慢流失;C T及腹部彩超提示瘤体缩小、无血液进入瘤体内或血流速度降50%以内8例。瘤体大小无变化,3例彩超提示瘤体内血流信号明显减低。有效率100%,本组病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3.1 造影特点
肝血管瘤的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特点及鉴别诊断肝血管瘤显影密度较高,形态多呈"雪树状"、"爆米花"、"环形"或"半弧形"等可与肝癌瘤灶染色、动一静脉瘘门脉癌栓等相鉴别;肝血管瘤的肝动脉及主要分支往往不增粗,在肝癌中这种表现少见:显影时间上肝血管瘤"早出晚归"与肝癌"快进快出"表现不同。
3.2 血管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机理
肝血管瘤主要由充满血液、扩张的血窦组成,血窦间为较狭窄的纤维性间隔,若以栓塞剂填满并滞留在这些血窦中形成血栓,血栓极化、纤维化可使瘤体变为纤维样结构,这样瘤体就会缩小消失,并可避免破裂出血的危险。
3.3 栓塞方式和栓塞剂的选择
肝血管瘤的瘤血管不同于肝癌的肿瘤血管,是由扩张的血窦构成,仍具有部分正常的血管功能,如仅用碘化油栓塞,碘化油能被运走。另外仅栓塞供血动脉可阻断血流进入病理血窦,但没有直接破坏病理血管床,易形成由门静脉供血的侧支循环不能达到根治[2]。平阳霉素为温和的血管硬化剂,可以缓慢地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无即时严重刺激性[3]。将平阳霉素与超液态碘油混合制成乳剂作为栓塞剂,经动脉注入病理血管床后,可在局部滞留,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血栓。由于此过程缓慢,术后的疼痛较轻。栓塞时导管先端尽可能靠近病灶,必要时使用微导管行同轴导管插管,并且以"低压流控法"缓慢注射,使乳剂主要进入血管瘤的血窦内,切忌快速大量注射,使乳剂过多进入正常肝组织。
参考文献
[1]杨凯, 孙建明, 杨瑞民.肝动脉介入治疗DSA影像质量探讨[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 2008, 21 (6) :547.
[2]李彦毫主编.实用介入诊疗技术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