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血压监测值

2024-05-08

有创血压监测值(共7篇)

有创血压监测值 篇1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和抢救技术的进步,更多的危重新生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得到了及时的救治。血压测量作为NICU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的重要方法,可以间接反映机体整体组织灌注的情况[1]。血压测量分为有创血压测量和无创血压测量两种[2]。有创血压能准确、直观地监测血压,及时提供血流动力学变化,为判断病情提供依据,目前首选部位是桡动脉。有研究表明,危重患者血压常较低,桡动脉搏动微弱甚至难以扪及,导致动脉置管困难,反复穿刺容易导致桡动脉损伤[3],而胫后动脉属于外周浅动脉,皮下脂肪少,不易滑动,在特殊情况下可采用胫后动脉代替桡动脉置管监测血压,但对两者血压监测值的区别及相关性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对60例新生儿同时行桡动脉和胫后动脉置管监测有创血压,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2011年1月至2016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NICU收治的60例危重患儿,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为出生后1~144 h;出生体重1.5~3.0 kg 31例,3.1~4.0 kg25例,>4.0 kg 4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20例,高胆红素血症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35例,外科术后5例;Allen's试验阴性、穿刺部位无感染、外伤等。排除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的上下肢畸形、先天性愚型、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儿。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取得患儿家长同意。

1.2 物品和仪器

BD公司24 G留置针,3M膜,生理盐水,20 ml、50 ml注射器,带双通道压力监测模块监护仪,一次性有创压力监测传感器,肝素生理盐水(1 ml=1 U),微量注射泵。

1.3 监测方法

患儿平卧在远红外床上,由穿刺技术熟练的护士行动脉置管,对无穿刺禁忌患儿用24 G留置针先行桡动脉穿刺置管,再行同侧胫后动脉穿刺置管,做好标识,标明动脉置管时间、置管人工号,用肝素生理盐水冲管,排尽管道及三通内空气,分别连接传感器,再连接监护仪的压力通道,压力传感器与右心房位于同一水平,调节监护仪至校零界面,将两管道压力校零[4]。监护仪同时显示出压力波形、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的数值,动态监测血压的变化,待患儿处于安静状态,记录桡动脉和胫后动脉的血压值,每隔15 min记录1次,共10次,获得600对数据。监测过程中为保证有创动脉测压的准确性,测压装置每4 h压力效零1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tate 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和相关分析,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60例新生儿胫后动脉和桡动脉有创血压值测定结果见表1。配对检验结果显示,胫后动脉有创血压的SBP、MAP比桡动脉高(P<0.05),DBP比桡动脉低(P<0.05),见表2。

相关分析显示,胫后动脉与桡动脉之rSBP=0.646 7,rDBP=0.978 4,rMAP=0.987 4,均P=0.00 0,表明新生儿胫后动脉和桡动脉有创血压值呈显著正相关。

3 讨论

NICU患儿病情重,病情变化快,常伴有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动脉置管可持续动态地监测血压的变化,同时便于及时采集血标本,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为判断病情和抢救提供依据。方建中等[1]研究发现,重症足月儿的有创血压监测数据比较稳定,不受胎龄、体重及性别的影响,但在疾病情况下有创血压的变化更能反映病情变化,因此,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积极进行有创血压监测,以利于及时准确地了解血压和组织灌注,提高抢救成功率。临床上首选桡动脉置管,其次是足背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腋动脉,而肱动脉、股动脉因为位置较深且不固定,穿刺较困难,周围血管神经丰富,反复穿刺容易损伤附近的血管、神经,导致感染等,因此临床上已较少穿刺。由于新生儿血管比较细,搏动不明显,扪不清楚,因此穿刺困难,动脉通道不能及时建立,给临床抢救和治疗带来困难。而胫后动脉同属于外周动脉,位置浅表、走向清晰,易于穿刺。林彩凤等[5]研究表明,采用胫后动脉置管可延长置管留置时间,保证新生儿持续进行有创血压监测,且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低,因此,在临床上可选择胫后动脉置管代替桡动脉置管。

胫后动脉起源于腘动脉,走行于小腿后面深、浅两层肌之间,血管位置相对固定,分支少,和桡动脉一样属于外周中小动脉,系大动脉的终支,其功能主要是输送血液至各组织器官,对动脉血压影响较少。新生儿由于日龄小,心脏泵血功能良好,血管壁柔软、弹性好,和成年人相比无心血管退变情况,因此在理论上两部位的血压数值应该差异不大。本研究通过同步监测胫后动脉和桡动脉血压,发现两者的SBP、DBP和MAP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准确反映了动脉血压的变化,因此证明可以用胫后动脉置管有创血压测压代替桡动脉置管。

另一方面,本研究表明,虽然胫后动脉和桡动脉的SBP、DBP和MAP相关性很好,但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作者认为可能与两动脉的解剖位置和管径粗细等因素有关。韩洪武等[6]研究发现,胫后动脉中点的外径为(2.74±0.51)mm(成人)。桡动脉远端平均外径为2.2 mm(成人),管径上胫后动脉比桡动脉粗。血压的形成除左心室收缩力外,还取决于外周血管的阻力,与动脉管径的大小有关,管径粗血压下降缓慢,管径细血压下降迅速,因此管径比较粗的胫后动脉血压略高于桡动脉。

总之,胫后动脉有创血压监测为新生儿血压监测增加了置管途径,减轻了患儿痛苦,与桡动脉置管有创血压监测值呈正相关,因此在桡动脉置管失败等特殊的情况下,可代替桡动脉获取相关血流动力学的数据,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但两部位的有创血压值存在一定差异,在判断病情时应注意。

参考文献

[1]方建中,柳国胜,吴立文,等.有创及无创血压监测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的应用对比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4):252-255.

[2]FINER N N,KINSELLA J P.Neonatal intensive care perspective[J].Pediatr Crit Care Med,2011,12(4):S62-65.

[3]谢艳梅,谢红英,幸莉萍.单翼动脉留置针的研制及在ICU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3):48-49.

[4]郭建军,李文英,游贵方,等.婴幼儿颞浅动脉与桡动脉有创血压值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医院,2010,10(3):21-22.

[5]林彩凤,郭舒文,张淑芸,等.新生儿有创血压监测使用胫后动脉置管的可行性[J].护理学杂志,2015,30(9):14-16.

[6]韩洪武,李德华,刘学元,等.胫后动脉的解剖学测量[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2,33(2):108-109.

有创血压监测值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ICU自2011年7月底成立以来, 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32例, 其中男21例, 女11例;年龄35岁~64岁, 平均48.6岁;左侧基底节脑出血24例, 破入脑室8例。病人从手术室回到NICU时均带有桡动脉置管。

1.2 方法

32例高血压脑出血全身麻醉病人回到NICU后去枕平卧6 h, 桡动脉置管延长管末端连接生理盐水500 mL+肝素钙1支, 盐水瓶置加压气袋内。压力传感器置于与右心房同一水平面 (相当于腋中线第四水平) , 监护仪调至校零点界面, 将三通开关调至传感器与肝素盐水, 使传感器与大气相通。启动监护仪上的校零开关, 至屏幕上显示压力线为“0”, 将三通开关调至与传感器相通, 即可连续监测动脉血压[2]。

1.3 结果

3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使用有创血压监测3 d, 为病人使用降压药的剂量、频率、时间提供了准确的临床依据。如果病人血压过高有可能发生再出血、血压过低, 使脑灌注压偏低, 就有可能发生脑梗死。32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术后3 d拔除动脉置管, 病人未出现再出血、脑梗死及并发症。

2 护理

①调整压力传感器的高度, 与右心房同一水平, 根据体位改变随时校零。②桡动脉置管处用安舒妥妥善固定, 注明时间与换膜护士, 定时观察穿刺肢体的血运情况。③观察动脉血压波形, 正常动脉血压波形分为升支、降支、重搏波, 如有异常及时查找原因。④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保持桡动脉置管处干燥、清洁, 每天用乙醇消毒穿刺部位, 更换贴膜。三通应每日更换, 如有血渍应及时更换。⑤每次抽取动脉血标本时, 应先消毒, 连接注射器, 将三通调至病人与肝素盐水相通, 抽取所需血量, 用肝素盐水脉冲式冲洗管道, 将三通开关调至病人与传感器相通后重新校零。⑥病人躁动时应遵医嘱给予镇静, 必要时用约束带约束, 以防止动脉测压管脱落。⑦用生理盐水00 mL+肝素钙1支连接延长管末端持续冲洗测压管道。盐水瓶置加压气袋内, 加压气袋的压力大于150 mmHg (1 mmHg=0.133 kPa) , 以防止血液在动脉测压管内凝固, 堵塞管道。24 h更换肝素盐水装置。⑧做好交接班, 经常巡视观察病人桡动脉置管处肢体活动情况。⑨尽早拔除测压管, 以防感染, 局部压迫10 min以上, 并用宽胶布加压固定。密切观察局部情况, 避免发生血肿及假性动脉瘤。

3 讨论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将动脉导管置入动脉内, 直接感知血液内的压力强度, 并连接延伸管、传感器及监测仪, 传感器将导管内液体压转换为电信号输入监测仪, 将其转换成数字及波形, 显示于屏幕上。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不受病人体位、躁动、袖带大小、病人所穿上衣袖子厚度、松紧及护理人员技术等外界因素影响, 所得数值直观, 随时都可获取血压值。还可直接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 为护士减轻工作量, 也减轻病人的痛苦。有创动脉血压的监测, 目前已成为危重病人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主要手段, 它可以及时准确地监测病人血压变化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及护理, 极大地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再出血的发生率为26.5%, 远远高于其他原因的开颅手术[3]。病人血压偏高, 特别是高舒张压有可能引发再次出血。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能动态观察病人的血压变化, 为临床及时调整用药提供及时可靠的科学依据, 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高晓兰, 胡长海.高血压性脑出血再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9, 15 (3) :154-155.

[2]苏慧敏, 罗惠玲, 李素明, 等.桡动脉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在PICC的应用及护理[J].河北医药, 2010, 32 (3) :32-33.

有创血压监测值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 男36例 (60.0%) , 女24例 (40.0%) , 男女之比1.5:1, 年龄41~81岁, 平均65.8岁, 梗死发生部位:其中急性右室、后壁、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合并低血压状态22例 (36.7%) , 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 (10.0%)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状态26例 (43.3%) , 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3例 (5.0%) , 合并心源性休克3例 (5.0%) 。

方法:于左侧桡动脉搏动最强处穿刺22号留置针, 穿刺成功后, 拔出针芯, 压力延长管, 连接至心电监护仪, 进行观察并记录。

结果

60例患者均成功穿刺并正确连接心电监护仪, 无穿刺不成功及穿刺后感染和假性动脉瘤现象发生。

讨论

有创血压 (ABP) 在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过程必不可少, 有创血压可以即时每秒更换1次数值, 准确, 可靠, 能动态直观地连续反应血压变化[2], 能够在显示屏上显示动脉压力波形和动脉内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 因此它能迅速、直接、敏感地反映血液的压力变化, 是持续的动态过程, 其数值客观准确[3,4]。虽然由于有创血压的创伤性, 操作较复杂, 且需特殊设备, 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5]。但其能够随时监测动脉血气, 随时调整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药物浓度, 调整扩张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硝普钠浓度, 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达龙浓度[6], 客观地评价患者预后[7]。

我们的体会: (1) 压力换能器高度应和右心房同一水平, 测压管中排气要干净, 无气泡。 (2) 将压力打至300 mg以上, 持续用压力袋泵入肝素盐水。采用0.9%氯化钠溶液+2 000 U肝素钠持续泵入, 每小时快速冲洗压力管道, 以防止测压管回血出现凝血。 (3) 每天更换1次肝素盐水。 (4) 定时观察患者穿刺处有无出血, 肿胀, 置管时间一般3~7 d, 以防止局部感染, 出现穿刺管打折、皮温变化时, 及时拔除穿刺留置针, 局部压迫止血。

本研究结果显示, 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成功穿刺并正确连接心电监护仪, 无穿刺不成功及穿刺后感染和假性动脉瘤现象发生。有创血压监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动态直观地连续反应血压变化, 可以有效地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和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探讨有创血压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 于左侧桡动脉搏动最强处穿刺22号留置针, 穿刺成功后, 拔出针芯, 压力延长管, 连接至心电监护仪, 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60例患者均成功穿刺并正确连接心电监护仪, 无穿刺不成功及穿刺后感染和假性动脉瘤现象发生。结论:有创血压监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动态直观地连续反应血压变化, 可以有效地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和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有创血压监测,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罗进光, 张嘉宁.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各参数与其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5) :10.

[2]Gurzick M, Kesten KS.The impact of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s on clinical pathways in the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J].Prof Nurs, 2010, (1) :42-48.

[3]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原心病专业委员会.7823例次急性心肌梗死一般资料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学报, 2004, 19 (2) :101-102.

[4]Gregory M, Janelle, Nikolaus Gravenstein.An accuracy evaluation of the t-line tensymeter (continuous 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device) versus conventional invasive radial artery monitoring in surgical patients[J].Anesth Analg, 2006, 102 (2) :484-490.

[5]高润霖, 姚康宝, 陈纪林, 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5, 23 (6) :403-406.

[6]Umesh NK, Michele LJ.Emergency department physician activation of the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and immediate transfer to an immediately available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reduce door-to-balloon time in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 2007, 8 (5) 67-76.

有创血压监测值 篇4

有创血压监测是经动脉穿刺置管后直接测量动脉腔内压力的方法, 因其准确性高, 且能直接、持续、动态地检测被测者的血压变化, 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急救、心血管外科等领域。有创血压监测设备测得的血压值将影响医生对危重病人生理状况的判断, 所以对有创血压监测设备压力测量准确性的检测意义重大。

在我国医药行业标准YY0783-2010《医用电气设备第2-34部分:有创血压监测设备的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要求》 (以下简称《标准》) 中, 对有创血压监测设备的压力测量准确性有着明确的规定, 《标准》中给出了测试方法, 测试过程中需要用到液体管路、信号发生器、功放驱动器、示波器、压力测试仪等多种设备来实现, 涉及仪器设备众多, 操作复杂, 测试准确度难以达到《标准》要求。有鉴于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有创血压监测设备压力测量准确性测试系统, 该系统采用上下位机结构, 下位机基于嵌入式ARM开发, 上位机为基于Lab View的软件平台, 上下位机通过USB进行数据传输, 实现了对有创血压监测设备的压力测量准确性测试。

2 测试系统设计

2.1 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测试系统由上下位机构成, 上位机为基于PC平台的Lab View开发的控制软件。用户通过上位机的Lab View软件设置测试系统各项工作参数、控制系统工作状态, 用户设置的各项参数通过USB传输到下位机。下位机工作时压力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通过USB实时传输到上位机, 由Lab View软件描绘液体管路中的压力变化波形, 并提供各种压力参数给用户, 实现系统的人机交互。

下位机以嵌入式ARM为控制核心, 负责控制静态压力调节、动态压力调节和压力信号采集三部分电路的工作。

静态压力调节:由步进电机调整静态压力调节活塞的位置, 来改变液体管路中的静态压力。

动态压力调节:由波形发生电路产生正弦或三角波形, 再经过功放电路驱动扬声器产生振动, 推动活塞往复运动, 从而在液体管路中产生压力变化, 完成动态压力模拟。

压力信号采集:由压力传感器采集液体管路中的压力值, 经16位AD转换器后传给嵌入式ARM, ARM比较测得的压力和预置压力差异来调节压力, 精确控制压力变化曲线, 有效提高有创血压模拟的精度准确度。

2.2 主控芯片介绍

系统采用STM32F103处理器作为控制器, 该处理器由意法半导体公司出品, 基于ARM公司的Cortex-M3内核, 是32位标准RISC (精简指令集) 处理器, 最高72MHz工作频率, 高达512K字节的Flash存储器, 最大64K字节的SRAM, 具有丰富的通用I/O端口, 自带USB 2.0接口, 在多种领域如电机驱动、医疗、手持设备、编程控制器 (PLC) 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该ARM处理具有低成本、高性能、片上资源丰富的特点, 能够胜任本系统各功能电路的控制和上下位机数据传输要求。

2.3 静态压力调节电路

调节静态压力的步进电机用TA8435H驱动芯片来驱动。TA8435H是步进电机专用驱动芯片, 用于驱动二项步进电机, 采用该芯片的驱动电路简单, 工作可靠。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如图2所示。EN为使能控制, CW控制电机转动方向, CKl、CK2为输入时钟, 控制时钟的频率, 即可控制电机转动速率。M1和M2的值决定电机的转动方式, 本系统设定Ml=1、M2=1, 电机按l/8步细分方式运转, 一个脉冲周期, 电机最大旋转0.255°, 能够满足静态压力调节中0.01mm Hg的要求。步进电机接口需要使用快恢复二级管 (D2-D5) , 用来泄放步进电机的绕组电流。主控芯片STM32F103与电机驱动芯片TA8435H之间加入隔离电路, 由TLP521-4和TLP521-2光电耦合芯片, 将STM32F103的控制信号与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进行隔离和电平转换, 能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2.4 动态压力调节电路

标准要求, 动态压力变化为正弦波形或三角波形, 本系统采用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 (DDS) AD9834来产生所需波形。AD9834是一款最高75MHz、低功耗DDS器件, 能够产生高性能正弦波和三角波输出。AD9834提供相位调制和频率调制功能, 频率寄存器为28位, 时钟频率为1 MHz时, AD9834可以实现0.004 Hz的分辨率。达到本系统频率分辨率0.01Hz要求。主控芯片STM32F103通过串行外设接口 (SPI) 与AD9834通讯。

AD9834的输出为信号频率为

其中∆P是系统设置的频率寄存器的值, fCLK是AD9834外部时钟频率,

以设置1Hz信号为例, ∆P为整型变量, 设置为268 (10进制数) 时, f=0.998378Hz, 理论误差为0.0017 Hz, 达到本系统频率误差0.01Hz要求。

AD9834产生系统所需的波形, 先由第一级放大器初步放大, 再经功率放大器后驱动扬声器, 带动活塞往复运动, 在液体管路中产生动态压力变化。

本系统的功放电路选用了集成音频功放芯片TDA8920CTH, TDA8920CTH是飞利浦公司生产的一种高效、低功耗的双通道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 供电范围为±12.5 V至±32.5V。本系统对TDA8920CTH采用±30V供电, 单个通道输出功率为110W, 若用桥接负载的方式者输出功率达到220W。功放电路如图3所示。

2.5 压力检测电路

系统需要实时检测液路中的压力, 根据压力变化曲线, 修正步进电机或信号发射电路的工作参数, 同时将压力值将通过软件描绘压力变化波形, 并显示各项参数。本系统选用高精度压力传感器, 将压力转换成0至5V的电压输出, 然后由AD7607完成模数转换。AD7607是一款完全集成的多通道数据采集解决方案, 采用5V单电源供电, 可实现16位无失码性能, 在高噪声电源条件下也能保持这一性能。

2.6 系统软件设计

上位机软件使用Lab VIEW作为开发平台, 其主要的功能是对系统的集成与管理, 这其中包括: (1) 用户在上位机软件中设置压力参数、测试方案, 发送用户参数到下位机; (2) 接收下位机实时数据, 描绘压力变化波形, 并显示系统的各项参数, 如静态压力、收缩压、舒张压、频率等, 方便用户的实时监控; (3) 实现数据的记录, 方便用户查询历史数据并加以分析。

3 实验结果

实验采用TS110压力变换器和Tektronix的DPO5054B示波器来测量本系统的输出压力, 以此验证系统可重复性和精度。TS110压力变换器的测量范围是-600mm Hg~600mm Hg, 测量精度0.15%, 输出电压0~5V。测试结果表明, 本系统的静态压力范围为-80mm Hg~400mm Hg, 误差±1 mm Hg;动态压力的变化范围0mm Hg~250 mm Hg, 误差±1 mm Hg;动态压力变化频率1Hz~10Hz, 误差±0.01Hz。10Hz的正弦压力相对于1Hz信号衰减不超过0.3d B, 各项参数均达到标准要求。

4 结论

本文依据最新有创血压监测设备性能标准, 设计了有创血压监测设备的压力测量准确性测试系统, 用步进电机带动活塞产生静态压力, 用DDS芯片产生正弦或者三角波信号, 经放大后驱动扬声器振动, 推动活塞往复运动, 从而在液体管路中产生动态压力变化。系统下位机基于嵌入式ARM开发, 上位机基于Lab View的软件平台设计, 能实时监控液体压力变化, 并将液体压力波形显示出来。实验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较好地按照《标准》要求模拟静态、动态血压, 有精度高、波形显示速度快的特点。为按照《标准》要求检验各种有创血压监测设备的性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胡祥芹, 王春梅.有创血压监测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8, 22 (1) 193-195.

[2]YY0783-2010, 医用电气设备第2-34部分:有创血压监测设备的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要求[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3]张团善, 张娜, 武玉婷.基于增强型STM32驱动双极步进电机的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 2010, 33 (10) :16-18.

[4]刘亮, 朱璐闻, 艾颖梅等.基于STM32和AD5933的多通道阻抗测量仪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4, 22 (5) :1661-1663.

[5]王玮, 陈毕双, 杨捷顺.基于TA8435H驱动的步进电机的单片机控制[J].机电工程技术, 2009, 38 (07) :34-37.

有创血压监测值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7例, 男5例, 女2例;年龄3岁~76岁, 平均年龄31.3岁。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意外脱管3例, 冠脉搭桥术后意外脱管1例, 严重复合伤意外脱管2例, 大面积烧伤意外脱管1例;桡动脉穿刺处脱管4例, 股动脉穿刺处脱管1例, 足背动脉穿刺处脱管1例, 肱动脉穿刺处脱管1例。本组7例有创血压监测意外脱管因发现及时, 未发生不良后果。

2 原因分析

2.1 病人因素

①年龄因素:本组1例高龄全身复合伤病人意外拔管, 3例幼儿系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意外脱管。高龄病人循环功能差, 在药物作用下呼吸频率降低, 大脑缺氧, 在醒与睡交替期出现恍惚状态, 对各种刺激敏感性高, 产生一过性认识混乱而发生不稳定行为, 导致意外拔管;婴幼儿在留置气管插管、吸痰等刺激时, 可出现哭闹不止, 固定置管的敷贴被汗液污染, 敷贴失去黏性, 导致置管滑脱[2]。②3例全身麻醉术后躁动导致意外脱管:麻醉初醒期大脑高级中枢神经功能尚未全面恢复, 但对外界刺激有一定的反应, 当遇到疼痛、体位不适、尿管刺激时, 机体出现一系列应对行为而引起躁动, 穿刺侧肢体未进行适当的约束, 可导致意外脱管。

2.2 医务人员因素

①动脉置管固定不牢:1例全身75%三度烧伤病人行清创手术后股动脉处穿刺, 麻醉师将固定动脉置管的敷贴粘贴于纱垫上, 当大量渗液渗湿大纱垫时, 敷贴自然脱落, 加之肢体躁动, 动脉置管脱出, 护理人员及时发现给予相应的处理, 未导致严重后果。②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第2天病人, 年轻护士交接班为其翻身时意外将动脉置管撤出。低年资护士缺乏对ICU各种管道的护理经验, 对各种护理操作的技巧没有熟练掌握, 不善于发现存在意外脱管潜在倾向并加以预防。③更换敷贴时操作不当也会使导管脱出。

3 护理对策

3.1 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责任心

加强科室业务学习及对轮转护士的专科培训, 制定科室意外拔管脱管的应急预案, 规范操作流程, 认真组织学习, 并加以考核, 每月召开安全分析会, 组织科室人员交流经验, 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

3.2 妥善固定动脉置管

每天更换敷贴, 用碘伏棉球消毒穿刺部位2次, 待干后将露在体外的导管盘成U型再以自黏性敷贴固定, 保证外露管道有足够的长度, 以免因牵拉过度而致脱管。对意识清楚者做好宣教工作, 嘱病人活动时要小心, 防止将导管拉出。

3.3 合理使用镇静剂配合有效的肢体约束

对留置动脉置管躁动不安的病人, 经沟通无效者, 适量应用镇静药物:常用药物有度非半量肌内注射、地西泮10 mg静脉注射、丙泊酚持续静脉泵入、咪达唑仑50 mg加50 mL生理盐水持续泵入, 根据病人对药物的敏感程度, 随时调整药物泵入剂量和速度。适当的肢体约束:约束的肢体应处于功能位, 松紧适宜, 以能放入一指为宜, 加强巡视, 2 h松解约束带1次, 避免局部皮肤磨损, 血液循环不佳, 并检查约束带是否有效约束。

3.4 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良好的沟通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使病人处于最佳的治疗和护理状态。对清醒状态、语言交流障碍者, 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病人, 护理人员耐心地给病人讲解手术情况、现在所处场所, 需要病人怎样的配合, 可用卡片、手语、写字板等非语言交流工具来丰富无声交流途径。加强对婴幼儿的管理:对年龄小、沟通障碍、躁动不安者, 指派专人看护;对语言交流无障碍的, 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鼓励病人沟通, 了解并满足病人的需要[3,4]。

4 小结

有创血压监测置管意外脱出的发生有医、护、患3方面的因素。应充分认识到置管脱出的危险性, 积极查找安全隐患,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制定完善的护理规章制度, 加强责任心, 切实做好与医生、病人的沟通, 合理使用镇静剂, 配合有效的肢体约束。经实施上述护理对策后, 我科2009年行有创血压监测病人无一例意外脱管, 提高了术后有创血压监测的准确性, 确保了病人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董淑霞.体外循环心脏病病人术后有创血压的监测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23 (1) :92.

[2]冯伟, 刘伟, 耿永玲, 等.ICU病人自行拔管18例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20) :4968.

[3]周丽锦.ICU气管插管病人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医学, 2010, 23 (9) :3170-3171.

有创血压监测值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20例脊柱外科内固定的患者, 其中男71例, 女49例, 年龄为22~71岁, 平均年龄为 (47.24±2.07) 岁, 患者手术时间均超过2 h, 其中脊柱骨折57例, 脊髓损伤40例, 脊柱结核23例, 所有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

1.2 方法

1.2.1 无创血压测量法:

患者取仰卧位, 选取肱动脉, 采用标准袖带常规缠缚于患者所测肢体肘窝以上2~3 cm, 松紧度适宜, 另一端插入迈瑞T8型监护仪上, 调整好报警上下限, 测量患者血压, 每隔5 min自动测量1次并详细记录所测血压的平均动脉压。

1.2.2 有创血压测量法:

选用无创血压测量的同侧肢体的桡动脉, 在行动脉穿刺前先做Allen试验。选取统一型号20G动脉穿刺针, 按无菌操作原则将套管针穿入桡动脉内, 然后将针芯拔除, 迅速连接冲洗管道并接于压力传感器和监护仪上, 较零后详细记录所测血压的平均动脉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每位麻醉前, 气管插管后, 俯卧后即刻、手术开始、手术1 h、手术2 h、手术结束时各时点的无创血压值和有创血压值, 分别记录为T0、T1、T2、T3、T4、T5、T6。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T0、T1、T4、T5、T6时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T2、T3时点, 有创血压高于无创血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1。

3讨论

血压监测是术中必须监测的重要指标。无创血压是通过监护仪模块内的电子换能器将动脉搏动的声强转化为电信号输入监护仪而测出结果, 其特点主要是操作易于掌握、无创性、患者痛苦少、重复性好;但是无创血压的灵敏度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 且对瞬时血压变化反应不明显。而有创血压监测是将导管通过穿刺, 置于被测部位的血管内, 导管的外端直接与压力传感器相连接, 由于流体具有压力传递作用, 血管内的压力将通过导管内的液体传递到外部的压力传感器上, 从而获得血管内实时压力变化的动态波形, 通过特定的计算方法, 可获得被测部位血管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 其特点是可直接感知血液内的压强, 能够准确、直观地反应患者血压的变化情况, 有利于医务人员迅速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出评价。但是与无创血压相比, 该方法具有创伤性, 操作不当可引起并发症, 如血栓形成、栓塞、出血、感染等, 故行有创血压监测时要求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测压原理。

全身麻醉俯卧位后患者知觉全部消失, 机体代偿机制减弱, 循环系统的血液因体位改变而重新分布, 从而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 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 在俯卧位下, 由于受重力作用的影响, 腔静脉的位置改变, 循环系统内的血液重新分布, 回心血量减少, 而致中心静脉压降低, 从而患者心率代偿性增快。其次, 患者俯卧位后不同程度的压迫胸腔和腹腔, 间接或直接压迫心脏, 从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第三, 手术操作刺激和麻醉药物的影响。为了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到患者血流动力的改变, 保证患者安全, 我院此类患者多采用有创血压监测, 结果在俯卧位后及手术开始时, 有创血压值高于无创血压, 其原因是由于突然改变患者体位及手术的刺激, 机体产生强力的的应激反应, 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 平均动脉压升高, 而其余时点由于手术过程中麻醉的平稳, 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的监测差别不明显。

提示在脊柱外科手术俯卧位后, 由于患者病理生理的改变, 有创血压更能及时准确反应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 其结果更接近真实值。所有被观察的患者, 均顺利完成手术, 未发生并发症。所有患者在行有创动脉穿刺前都必须做Allen试验, 了解患者的桡动脉及其侧支循环是否通畅, 并由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操作, 避免反复穿刺, 手术结束后加压包扎, 同时交待病房医师及家属注意事项,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俯卧位下行脊柱外科内固定手术过程中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均能对患者的血压情况进行监测, 但在俯卧位即刻及手术开始时, 有创血压监测更能及时真实地反映患者的血压状况, 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注:与无创血压比较, *P<0.05

关键词:有创血压,脊柱,外科手术,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爱杰, 柳国强, 王世端.胸科患者侧卧位术中双侧上肢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27 (9) :905-906.

有创血压监测值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收治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病人473例, 意外脱管6例, 男2例, 女4例;年龄2岁~94岁, 平均54.5岁;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意外脱管2例, 脑外科术后意外脱管2例, 严重复合伤意外脱管1例, 骨科术后意外脱管1例;均为穿刺处脱管, 意外脱管因被发现及时, 未发生不良后果。

1.2 穿刺部位

均为桡动脉穿刺。

2 原因分析

2.1 病人因素

2.1.1 年龄因素

本组2例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意外脱管, 幼儿受到留置气管插管、吸痰等刺激时, 可出现哭闹不止, 固定置管的敷贴被汗液污染, 敷贴失去黏性, 导致意外脱管[2]。2例高龄病人循环、代谢功能差, 在药物作用下呼吸频率降低, 大脑缺氧, 在清醒与昏睡交替期出现精神恍惚状态, 对各种刺激敏感性高, 产生不稳定行为, 导致意外脱管。

2.1.2 疾病因素

本组2例脑外科术后病人烦躁, 动作幅度过大及认知障碍, 无法沟通交流, 导致意外拔管。

2.1.3 麻醉因素

麻醉初醒期大脑高级中枢神经功能尚未全面恢复, 但对外界刺激有一定的反应, 当遇到疼痛、体位不适、尿管刺激时, 机体出现一系列应对行为而引起躁动, 可导致意外脱管。

2.2 护理人员因素

2.2.1 导管固定不当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导管及连接的延长管、传感器固定不规范;术后病人穿刺部位渗血、渗液, 未及时更换可能脱落的敷贴, 引起管路滑脱;更换敷贴时操作不当也会使导管脱出。

2.2.2 监管不当

护士未认真落实对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巡视检查工作;年轻护士经验不足, 对可能存在管道滑脱风险评估不足, 未及时予以护理干预, 落实各项护理措施, 造成了管路的滑脱。

2.2.3 护士责任心欠缺

护士交接班不仔细, 未认真查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管路的固定情况;为病人进行护理操作、床上翻身时管路放置不合理, 意外将动脉置管拔出。

3 护理对策

3.1 妥善有效固定

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液消毒穿刺部位2次, 待干后先在穿刺针的针柄处予以胶布粘贴, 再以3M透明敷贴固定, 固定时应从中心向四周适度按压, 可牢固固定且能减少滞留在贴膜内的空气[3]。将露在体外的导管绕过拇指形成U型至手腕处再用胶布加固。保证外露管道有足够的长度, 以免因牵拉过度而致脱管。对于连接的延长管和传感器我科采用可调节性固定带进行固定:固定带利用魔术贴材质达到固定的效果, 又称字母扣, 分子母两面, 一面是柔软的纤维圆毛 (与病人皮肤贴合) , 另一面是带钩的刺毛 (予以固定和调节松紧度) , 相贴在一起产生自然粘力固定牢固, 用手一拉又会自然分离, 使用专用固定带后可以有效保证有创监测管路的安全性及监测数值的准确性;此固定带还可以根据病人手臂粗细及固定的位置进行松紧调节, 具有灵活性、稳定性、牢固性的特点, 又达到了整洁、美观的效果。3M透明敷贴每天更换, 如有潮湿、松脱及时更换。

3.2 合理使用镇静剂

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的病人, 经沟通无效者, 适量应用镇静药物:常用药物有度丙泊酚持续静脉泵入, 咪达唑仑30 mg~50 mg加生理盐水持续静脉泵入, 右美托咪啶200μg~400μg加生理盐水持续泵入, 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及对药物的耐受和敏感程度, 随时调整药物泵入的剂量和速度, 加强观察, 及时记录。

3.3 适当的肢体约束

及时准确地评估病人, 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行为不受意识控制的病人应用约束带适当约束双手, 松紧适宜, 以能放入一指为宜, 加强巡视, 2h松解约束带1次, 避免局部皮肤磨损、血液循环不佳, 并检查约束带是否有效约束。

3.4 加强培训、落实制度

3.4.1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加强导管风险意识教育及防导管脱落护理措施的培训。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原理、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了解非计划拔管发生的不良后果, 严格落实各项护理措施。一旦发生脱落, 立即按导管滑脱应急处理预案紧急执行, 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将损害降至最低。及时汇报医生、护士长, 当事人填写《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记录单》, 认真记录导管滑脱的经过、采取的应急补救措施, 上报护理部。科内组织讨论、分析导管滑脱原因、改进防范措施, 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导管护理质量, 减少导管意外滑脱的发生率。

3.4.2 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巡视制度, 要求护理人员床旁交接班, 每班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动脉穿刺置管的外露长度, 以便判断导管有无脱出的迹象;根据病人实际情况30min~60min巡视1次病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管路的固定情况以及局部有无红肿、疼痛、渗血、渗液等现象[4]。

3.4.3 规范护理操作

医疗护理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给病人翻身叩背、更换床单或搬运过程前要先合理固定好导管;治疗、护理操作完毕后检查导管固定情况, 若是躁动、不合作病人立即将病人双手重新约束固定好, 不得遗忘。

3.5 健康教育、有效沟通

良好的沟通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使病人处于最佳的治疗和护理状态。对清醒状态、语言交流无障碍者, 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病人沟通, 讲解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及拔管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已取得病人的配合, 避免意外拔管的发生。对清醒状态、语言交流障碍者, 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病人, 护理人员耐心地给病人讲解治疗情况、现在所处场所, 需要病人怎样的配合, 可用卡片、手语、写字板等非语言交流工具来丰富无声交流途径。加强对婴幼儿的管理, 对年龄小、沟通障碍、躁动不安者, 指派专人看护[5,6]。

4 小结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置管意外脱出是一种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不仅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全、治疗监测的有效性, 还常引发医患纠纷, 并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置管意外脱出的发生有医、护、患3方面的因素, 应充分认识到置管脱出的危险性, 积极查找安全隐患,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制定完善的护理规章制度, 并严格落实执行;加强工作责任心, 切实做好与医生、病人的沟通, 根据病人实际情况, 合理使用镇静剂, 配合有效的肢体约束, 以提高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准确性, 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 将导管意外滑脱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摘要:[目的]分析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SICU)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置管意外脱出的原因, 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发生动脉置管脱管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脱管的发生与病人年龄因素、麻醉初醒期的躁动, 护理人员对导管固定不当、监管不到位、责任心欠缺等有关。[结论]适当应用镇静剂、妥善固定、加强监管、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 及时进行有效健康教育, 做好护患沟通, 是有效的护理对策。

关键词: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意外脱管,原因,护理

参考文献

[1]易念训, 曾宏玲.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危重病人术中的应用护理[J].吉林医学, 2011, 32 (29) :6288-6289.

[2]冯伟, 刘伟, 耿永玲, 等.ICU病人自行拔管18例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20) :4968

[3]梁青, 杨柠.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中心静脉置管意外拔管中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3) :95-97.

[4]陈海玲.如何预防深静脉导管意外拔管现象的发生[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7 (16) :3811-3812.

[5]周丽锦.ICU气管插管病人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医学, 2010, 23 (9) :3170-3171.

上一篇:正确使用气吸式播种机下一篇:有效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