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学术论文

2024-10-10

语言学学术论文(共11篇)

语言学学术论文 篇1

1 简介

近20年以来, 应用语言学家和老师对体裁分析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主要集中在EAP和ESP两个方面, 是因为体裁分析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论文的写作同时也会对教学有着极大积极影响。

Hasan (1985) 在从事语篇衔接理论研究的同时也研究了语篇的语义结构, 提出了“体裁结构潜势”理论。体裁结构潜势是在同一体裁中语篇结构的潜势。也就是说, 属于同一个体裁的语篇的结构都应该是从这个体裁结构潜势中进行选择的结果和讨论。哈桑的体裁结构潜势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从宏观上研究某一体裁的深层结构, 用体裁结构潜势公式来描述该体裁可能的表达结构, 有助于读者对该体裁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

于晖 (2001) 指出语篇体裁结构潜势这一描述性的观念并不是对语篇结构进行强制规定, 但了解某一特定语篇体裁的结构潜势后, 就可以在学生写作时起指导性作用, 尤其是对于并不熟悉某一类语篇体裁的学生可以起到入门的作用。

李国庆 (2003) 利用韩礼德和哈桑的体裁理论为指导, 以《老人与海》中镶嵌的微型语域语篇为语料, 从语篇体裁结构潜势和语篇体裁之间的关系入手, 进行分析和论证以便做到最好的语篇体裁的鉴定和辨认。廖益清, 丁建新 (2007) 对格林童话的开局和尾声部分为例, 考察童话作为一种叙事体裁的结构潜势、语义特征与语法体现。李静 (2008) 以系统功能语法中哈桑提出的体裁结构潜势理论为指导, 对英文报刊中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简讯进行了体裁结构的分析。张婧 (2008) 在硕士毕业论文中对基于语料的经济新闻进行体裁结构潜势分析。

聂亚鹏 (2012) 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就国内外医学英文摘要体裁结构潜势的比较, 以哈桑的体裁结构潜势理论为理论框架, 找出医学论文摘要的体裁结构潜势。

Brett (1994) 认为结果和讨论部分可能用不同的标题来表示, 包括“results”, “findings”, “analysis and results”等, 杨瑞英和Allison (2003) 认为论文的“results and discussion”是属于结果和讨论部分而不是讨论部分。

近年来, 有很多学者对论文的摘要, 引言, 结论部分都做出了体裁结构的分析, 然而, 对论文结果和讨论部分的研究寥寥无几。

2 研究目的

对于体裁结构潜势, 学者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童话故事、小说、法律文件、商务信函、新闻报道等体裁。对于学术语篇中结构体裁分析出现的比较少, 也主要出现在摘要和引言部分, 对于学术语篇论文结果和讨论部分的体裁结构潜势理论的分析几乎是找不到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外语言学学术论文的结果和讨论部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找出结果和讨论部分的体裁结构潜势的公式, 把结果和讨论部分的体裁研究引入教学当中, 帮助同学们熟悉结果和讨论部分的体裁, 以期对二语学术论文结果和讨论部分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本文以语言学学术论文结果和讨论部分为研究对象, 提出旨在探讨以下问题:1) 中外学术论文结果和讨论部分有哪些语步和步骤必要出现?2) 中外学术论文语步和步骤结果和讨论部分哪些成分可能出现?3) 这些所有的语步和步骤以什么样的顺序出现?4) 这些所有语步和步骤出现的频率如何?得出以上问题结果和讨论后并试图用体裁结构公式来描述中外语言学论文结果和讨论部分可能的表达公式。

3 中外语言学论文结果和讨论部分对比分析

3.1 研究方法

我们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提出的语篇体裁结构潜势理论, 对中外语言学期刊论文进行对比分析。对中外语言学学术论文的结果和讨论部分的语步和步骤进行对比研究, 试图找出中外语言学学术论文的体裁结构潜势公式。

本研究语料的选择根据Nwogu’s (1997) 提出的语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 (representation) , 有声望 (reputation) 和可接受性 (accessibility) , 分别从《中国应用语言学》和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两种代表性学术论文期刊中选取。本研究选取30篇文章作为样本来进行分析, 15篇选自中国的英文应用语言学学术期刊论文的结果和讨论部分, 其他15篇选自外国的语言学学术期刊中论文的结果和讨论部分, 将论文的结果和讨论部分构建一个小型的中外学术论文的数据库进行研究。笔者将在《中国应用语言学》中选取15篇文章抽取结果和讨论部分作为语料A, 同样, 在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中抽选出15篇文章取出结果和讨论部分作为语料B。

对结果和讨论部分的辨认, 笔者根据Allison和杨瑞英对结果部分, Dudley-Evans (1987) 对讨论部分的语步划分方法并稍稍作出调整, 将收集的语料进行成分分析, 即第一步骤——研究背景 (research background) :提供背景信息 (providi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提出研究问题 (raising research questions) , 提出研究目的 (raising research purposes) ;第二步骤——研究结果 (research results) :陈述结果 (stating results) , 提出研究成果 (making a claim) , 回顾之前研究 (review previous research) , 解释所得结果 (accounting for results) ;第三步骤——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第四步骤——假设和推断 (hypothesis and deduction) ;第五步骤——研究总结 (topic of study) :研究不足 (indication limitations) , 研究意义 (indicating implications/significance) , 将来研究的建议 (recommending further research) 。这些结构成分有着不同的交际目的和功能如:研究背景 (B) :强调一些理论观点, 提示读者一些技术信息, 总结主要观点来加强讨论。提供相关研究背景信息, 指出一些研究问题和提出研究的目的;研究结果 (R) 包括陈述结果 (SR) :用数据和举例子来陈述研究结果, 提出成果 (C) :从数据和例子中得出研究成果的总结, 回顾前人的研究 (PR) :和前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解释所得结果 (AR) :对所得结果进行解释四个部分;研究方法 (M) :概括研究的语料、目的、数据来源、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假设和推断 (H&D) 从作者所得结果中提出猜想和假设;研究总结 (T) :通过强调研究结果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和取得的一些有意义的成果以及提出一些建议。

3.2 结果和讨论

根据中外语言学期刊中结果和讨论部分的具体体裁结构成分分析, 得出以下结构:

3.2.1 中外语言学期刊结果和讨论部分的体裁结构

通过对两个数据库中结果与讨论部分的分析, 15篇文章的各个成分分布如上图所示。我们从以上的结果中可以在两个语料中发现一些相似点和差异点。

在语料A和语料B中我们可以发现提出成果 (C) 和研究方法 (M) 出现在每一篇文章中。背景语步中, 提供背景信息 (BI) 、提出研究问题 (RQ) 、提出研究目的 (RP) 在语料A中共出现6次, 在语料B中出现8次。假设和推断 (H&D) 在语料A中只出现一次, 在语料B中出现4次。研究总结语步中研究不足 (L) 在语料A中出现1次, 在语料B中出现4次;研究意义 (I/S) 在语料A中出现3次, 在语料B中出现10次;将来研究的建议 (RFR) 在语料A中出现1次, 在语料B中出现3次。

在最重要的结果语步中, 两个语料中陈述结果 (SR) 、提出成果 (C) 、回顾前人的研究 (PR) 、解释所得结果 (AR) 出现的次数较接近。

3.2.2 中外语言学期刊结果和讨论部分的体裁结构潜势

从以上这30篇中外语言学期刊结果和讨论部分的结果分析后得出以下体裁结构潜势公式:

() 括号内所表示为可选性成分, 而其他的为必要成分, <>尖括号内的成分可以包含在其他成分中间, []中括号表示语篇成分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内变化顺序, “”引号内的内容是可以重复发生的。^这一补助号表示此符号左右两边的成分的顺序是相对固定的, ·实心圆点表示左右两端的成分可以互换位置。

在语料A中, C和M是必要成分。BI、RQ、RP、SR、PR、AR、H&D、L、I/S、RFR是可选择性成分。BI、RQ、RP可以被包含在其他成分中, BI、RQ和RP会相继出现, SR、C、PR、AR相继出现, 其中C和PR、AR为重复部分, L、I/S、RFR可以相互交换出现。在语料B中, 和语料A中一样, C和M是必要成分, 其他成分均为可选择性成分。BI、RQ、RP、SR、C、PR、AR、M、H&D、L、I/S、RFR这些成分相继出现。

在中外期刊的结果和讨论部分, 提出发现成果和研究方法都是写作中的必要成分, 其他部分均为可选择成分。

3.3 对比和分析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外期刊作者都没有特别重视背景信息, 背景信息有时候会出现在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的步骤中。一些情况下中国期刊作者直接告诉读者自己的研究发现, 并没有提供相关背景信息和直观表达结果的数据或表格。这可能和中外期刊作者不同的写作习惯和思维方式有关。然而, 提供和所得结果相关的数据表格分析会使读者有更直接的直观感, 会更加方便读者去理解。

提出发现成果 (C) 是整个结果和讨论部分中必要成分, 说明中西方期刊作者对研究成果的重视。这也是结果和讨论部分的本质属于决定的。Paul Brett (1994) , 提出结果和讨论部分的定义就是根据当前的研究结果找到新的发现。以上研究中, 我们发现中国期刊作者和外国期刊作者都非常重视结果部分, 提出自己的研究发现后, 用前人的研究观点来支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提出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并充分阐释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国期刊作者习惯将前人的研究同自己的研究边对循环比边分析, 体现了外国期刊作者的螺旋式的思维模式。而期刊作者习惯将前人的研究结果全部介绍完, 再解释自己的研究成果, 体现了英语期刊作者的线性思维模式。这和中外写作者对自己的研究方法提及的都比较少。中外期刊作者都会指出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指出研究所得到的启示和研究意义, 并给将来的研究提出一定的意见。

外国期刊作者会比较注重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出推论或提出相关假设问题, 中国期刊作者直接跳过了这一步。外国期刊作者对研究中所得到的启示和研究的意义总结的比较多, 并会对将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外国期刊作者更加注重对自己研究意义的思考并给予相关建议可能和其更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分不开

结果和讨论部分的内容过于复杂, 信息量过多, 工作量较大。本研究结合Hasan的结构体裁潜势理论, 而此研究可能因为时间有限, 语料的选择可能会对研究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

4 小结

本文试图找出中外语言学学术论文结果和讨论部分的具体语步和步骤分布并试图构建起体裁结构潜势公式为方便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对结果和讨论部分更加的熟练。以外国写作者的论文的结果和讨论部分写作方式作为比较, 帮助学生们熟悉结果和讨论部分的体裁, 吸取外国写作者在表达方式上的长处, 为学术论文结果和讨论部分的写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有助于在论文写作教学上, 能够促进体裁教学法的推广并使学生广泛应用, 同时也能够帮助写作者明确在特定的语篇体裁内的规范性, 掌握结果和讨论部分的体裁结构, 提高撰写论文结果和讨论部分的能力。

论学术论文语言美的范畴与特征 篇2

关键词:学术论文; 语言美; 范畴;特征

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存在于人类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学术论文的生产是特殊的精神产品的生产,是一种社会性的创造劳动,其构思和写作过程是一项审美活动,也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认知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的过程。学术论文具有科技美、自然美、社会美的属性,而文体结构上也体现出形式美和语言美的特点。[1]

一、学术论文语言美的范畴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事物和现象的千差万别,决定了美的形态的不一致性。由于认知水平和审美的差异,狄德罗把美分为:“实在的美”和相对的美;黑格尔划分美为:“自然美”和“艺术美”;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按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把美分成:“现实美”和“艺术美”,这是当下比较公认的观点。[2] 那么,作为学术论文的语言美是属于哪种美的范畴,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呢?

(一) 语言的美是一种现实的美

文字的产生和书面语言的运用,使文章生产成为现实可能。从文章的性质来看,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在心理的折射,是以现实为参照物的,同时也是按照美的规律运作的,这种工具和载体展示的美是一种现实的美。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文字符号与公式等象征符号,都具有意义的指向性和约定俗成性,是一种现实的存在物,尤其是这个时代的新的语言符号,更是这个时代的内容对应物。像文字符号通过字母和方块字的排列和组合,是对现实美的立体全面表达;公式、图表等符号,由于意义的确指性,是对现实美的某种表达。

从语言的性质和社会功能来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是音义结合现实的编码体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现实——语言·思维——现实。第一个“现实”是客观的存在物,通过“语言·思维”的相互依存的活动,对客观存在的不断认识,从而在第二个“现实”中,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上找到事物内部的联系和发现必然性的规律。[3]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而美是社会价值,将语言转化为现实,成为现实的编码体系是美的,用语言去认知、反映和揭示现实更是美的,语言在实践中使美具有社会价值,而在对语言的感知、想象和理解中,也感受到的语言的美。

(二) 学术论文语言美是对现实美直接客观的反映

学术论文也叫科学论文,是对科学技术领域的学术现象和学术问题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后的书面成果。由于学术论文本身就是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某一学术领域现象和问题所做的科学分析和阐述,在语言表达上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务必准确、简明、亲切、自然。学术论文语言美是科学的语言美,是对现实美直接和客观的反映。虽然语言也是一门艺术,具有艺术美的特征,但是学术论文的语言不同于艺术作品的语言,学术论文的语言大多是抽象的,概括的,更具有科学和技术美的特质;而艺术作品大多是形象的,具象的,是对现实美间接和主观的反映,所以,从类型上看,学术论文的语言美可归入现实美的子系统。

二、学术论文语言美的特征

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和美的存在物,人既是审美主体,也是审美客体,对语言的审美要彰显和遵循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按美的规律办事。对语言的审美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上,以追求完美的表达效果为目的。

(一)准确性

学术论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是以客观性和真实性为基础的,从狭义来讲,是指用字用词、计量单位、公式等语言符号的准确、客观、真实。广义上的表达,则是指文本语言在整体上力求概念明晰,判断准确,逻辑推理严密,语法合乎规范,结论鲜明,是对审美对象真实、客观的表达。所以这就要求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抑或是作为审美客体的语言,能够正确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本质。语言用语具有独特性和主观性,其语言对象的选择也是复杂的艰巨的[4],审美主体既能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又能见微知著,明察秋毫,把握住最能反映事物和现象真谛和精髓的“那一个”,抓住最能刻画逼真的“那一个”,能够善于透过现象,去抓住本质。这不仅是对审美主体思维品质的考量,而且是对审美主体文字功底的验证。遣词造句的本领,既来自丰富的语言积淀,也来自推敲雕琢的能力,每一个审美主体应倾心追求“增一字太长,删一字太短”的境界。

由于学术论文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自然科学论文主要采用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手段来分析表达自然科学领域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揭示客观真理和规律为己任,在文本中展示科学的力量和科学的美。在语言表达上严谨而周密,他“反对条件交代的似是而非,反对结论上的夸张,反对前后概念的不一、符号不一、图文不一,反对个人偏见,反对主观臆测。”[5],社会科学论文是以社会领域的学术现象和学术问题为研究对象,用于认知和反映社会的一般原理和客观真理的。和自然科学论文相比,虽具有科学美的一般属性,但在语言美的表达上,感情色彩更浓一点,他可用多一点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修辞格,他在文本语言的叙述和论说中用数理逻辑推理相对较少,在下结论上他不要求像数字一样精确,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两者相比,自然科学论文的表达具有客观性、精确性;社会科学论文表达更具有人文色彩,如后现代主义的表达,则注重模糊性和不可确定性。

(二)抽象性

学术论文语言的抽象性是相对于文艺作品语言的形象性而言的。学术论文的特点,决定在学术论文语言的选择上,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进行抽象语言的表达,其选择标准是一种理性的尺度,这种选择语言的过程也是判断、推理、归纳和演绎的过程。学术论文抽象性语言突出的个性就是他是学术的语言,专业化的语言,小众化的语言。大家知道,真正原创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论文,必定是“阳春白雪”,具有很高的理论建树和学术前沿水平。他的语言符号也是很专业化的,唯有底蕴深厚的专业人士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才能进行准确的解码。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现在也没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其内涵和外延,但这磨灭不了其伟大和对人类所做的杰出贡献。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这其中以学术论文承载的成果,也是科学珍品,科学美的珍品,科学语言美的珍品。爱因斯坦曾高度赞赏玻尔所提出的原子中的电子壳层模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玻尔兹曼曾经把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的论文当作神奇壮美的交响乐来欣赏;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不少科学家誉为物理学中最美的一个理论,玻恩说它“像一个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作品”。[6]

(三)简洁性

简洁是一种美。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用语经济,言简意赅,他是以语言运用准确性为前提的。语言的简洁一是指用词精练。语言的简洁性体现在用字用词上,不在于文章篇幅的简短,事实上学术论文的和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字数都是稍长的,如果是社科博士论文,字数要求恐怕在5万字以上。长没有什么不好,只要说理透彻,论证严密,层次清晰,言之有物。当然文约而意丰岂不更好,更值得提倡,所以一些刊物已作出明确的规定,如《编辑学报》要求:学术论文、综述一般不超过6 000字,其他文4 000字以内。二是指行文自然。不粉饰,不做作,不望文生义,不信口开河。构思要文思泉涌,下笔如行云流水,汩汩滔滔,行文自然流畅,虽有斧削之功,却又不流痕迹[8]。我们熟知的文字的“推敲”已传为佳话,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也成为简约的神奇;X﹢Y=Z看似简单,但确表达了N个数字的函数关系,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简洁,是对现实逻辑关系最完美的概括。在这里,公式用文字去表达反而很蹩脚,因为他无法用最简洁的语言去涵盖这样丰富的含义。简洁而不简单,这是语言的美,更是学术论文语言符号的魅力。

(四)层次性

语言具有结构层次性,不仅体现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上下文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语体和语言风格之间,就是汉字结构的书写都呈现出层次性。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指出:作为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句子,都具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的转换而成的。深层结构说明作为表层结构基础的语法关系,一个句子的表层结构可以表达不同的深层结构,一个深层结构可以由不同的表层结构表达出来,语言的深层结构可以使句子的意义更加明确。[8]而语言的一切结构层次,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和意图建造而成的。或人总是从美的意图出发并选择美的框架形式将它们构造。[9]

1915年11月下旬,爱因斯坦把自己撰写的《万有引力方程》的学术论文提交到柏林普鲁士科学院,真正完整地论述了广义相对论。在这篇论文中爱因斯坦不仅解释了天文观测中发现的水星轨道近日点移动之谜,并且预言:星光经过太阳会发生偏折,偏折角度相当于牛顿理论所预言的数值的两倍。爱因斯坦引入了一个等效原理,认为我们不可能区分引力效应和非匀速运动,即非匀速运动和引力是等效的……基于这些讨论,爱因斯坦导出了一组方程,可以确定由物质的存在而产生的弯曲空间几何。利用此方程,爱因斯坦计算了水星近日点的位移量,与实验观测值等同,解决了科学界一个长期困绕的难题,这令爱因斯坦兴奋不已。[10]从万有引力方程的推导,可看出论文结构层次的严密,也反衬出语言结构层次的完整和清晰。爱因斯坦自觉不自觉的按美的规律构造了美,创造了美,而这种科学的美,科学语言的美,科学语言的结构层次美,又激发了爱因斯坦的审美情趣,产生了审美体验和愉悦。

(五)规范性

学术论文属议论文的范围,他要求学术论文的主题、材料、题裁、布局、表现形式、语言都要符合议论文的文本格式和逻辑框架,这是写作规则的使然,具有强制性。虽然学术论文一直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强调唯一不变的就是要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学术论文的文体结构目前已基本形成一个固定化、规范化的模式,在语言表达的层次结构上呈现出公式化和模式化的倾向。

学术论文典型的文体结构是三段式:引言,正文和结论,也代表了论文开头、主体和结尾,其中主体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学术论文的形式要素包括:标题、作者与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目前,我国的学术论文的结构和编排规则主要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依据,《规范》制订时同时参考了《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排规范》等的内容,就是《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2005年也发布了国家标准,可以说,我国的学术论文的文体结构和编排,规范性是很强的;学术论文语言表达的结构层次,规范性同样是很强的。这种标准文本结构形式和语言层次表达方式也绽放出工整的美,严谨的美。

3参考文献

[1] 高时阔,黎文丽,郭开选,赵青娥.科技论文文体结构所体现的美学特征[J].编辑学报 ,2006(3)

[2] 刘树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15

[3] 许通锵.语言学是什么[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6-07

[4] 付东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与对策[J]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131-135

[5] 王春英,孙硕.应用文写作范例大全[M].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2:808

[6]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EB∕OL]. [2007-08-22]http://www.51lunwen.com/details/1044544151.html

[7] 董亚欣.节目主持的“三重门” [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 (1):118-121

[8] 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下册[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965

[9]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兰州: 兰州人民出版社,1981:204

[10] 相对论的提出过程[EB∕OL]. [2008-05-05] http:// www.douban.com/group/topic/1641123/ 35K

作者简历: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医路102号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830054电话〔0991〕4332652〔办〕手机:13999119002电子信箱 :lijianjun@xjnu.edu.cn ,ljjj1357@.sina.com)

1 收稿日期:2010-06-30

语言学学术论文 篇3

国内研究发现, 我国英语学习者存在词串知识欠缺、词串使用过度、使用不足以及使用不当等问题。而学术论文是最具权威的学术体裁, 是挖掘学科知识的重要源头, 了解国际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中的词串使用水平并以它为学习者的标杆, 可以让学习者更好地意识到自己与国际学者之间的差距。因此,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探讨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论文中词串使用的特征, 以期为我国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写作提供建议和指导。

一理论基础

1. 词串的识别

词串的识别首先涉及词串的长度。Biber et al将词串定义为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构成的词的序列的组合。在先前的研究中, 词串的长度从三词到六词不等。先前的研究证明词串的长度与数量成反比, 即词串的长度越长, 这种类型的数量越少。五词和六词词串数量较少, 而有的三词词串包含在四词词串中。因此, 本研究只关注四词词串。第二是截取频率, Biber et al在他们基于朗文口语和书面英语语料库的研究中设置一个较低的截取频率为每百万词出现十次。在后续研中又设为20~40次。第三是词串必须出现在不同的文本中的数量, 通常至少在3~5个文本, 或10%的文本中, 这有助于避免写作者的个人偏好。综合以上三点, 笔者将本研究中的词串操作定义限定为每百万词出现40次且在5个不同文本中出现的四词序列的组合。

2. 词串的分类

本研究依赖于两种分类法, 即Biber et al提出的结构分类和Hyland的功能分类, 因为这两种分类法更为具体并且适用于书面语体。

Biber et al基于朗文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语料, 根据词串的结构特点将其分成“NP-based”、“PP-based”、“VP-based”和“Others”四大类。这四种类别又可以进一步分成12类: (1) 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 (2) 名词短语+其他后修饰语片段; (3) 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 (4) 其他介词短语片段; (5) 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 (6) 被动动词+介词短语片段; (7) 系动词be+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 (8) (动词短语+) that从句片段: (9) (动词, 形容词+) to从句片段; (10) 副词从句片段; (11) 代词、名词短语+be (....) 片段; (12) 其他形式。

Hyland在Biber的研究基础上, 专门针对学术写作中的词串功能进一步作了分析, 将词串划分为三大类型:研究型、文本型、参与型。研究型词串旨在帮助作者描述活动的过程和经历, 包括: (1) 定位; (2) 过程; (3) 量化; (4) 描述; (5) 话题。文本型词串用来建立上下文关系, 包括: (1) 过渡; (2) 结果; (3) 文本结构; (4) 构架。参与型词串旨在描述与文章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包括: (1) 立场; (2) 融入。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 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论文中有哪些四词词串? (2) 这些四词词串的结构和功能各有什么特征?

2. 语料

为了确保分析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严格遵循了科学采样的原则。本研究采样的语料来自随机抽选的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五种国际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时间跨度为2011~2013年, 从每种期刊中各每年各随机抽取10篇, 共计150篇。语料总量为1008134个形符。所选文章的作者必须从姓名判断是英语本族语者。所有语料均剔除题目、摘要、关键词、标题、参考文献、附录、图表, 只保留其正文部分。

3. 研究工具及过程

工具及过程: (1) 按照既定方案收集并整理语料; (2) 将整理好的语料输入到wordsmith 5.0语料库分析软件中, 提取出符合本研究词串操作定义的四词词串; (3) 对提取出来的四词词串根据Biber et al提出的结构分类和Hyland的功能分类进行分类; (4) 统计各类四字词串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数量。

三结论与启示

针对本研究的第一个研究问题, 笔者共提取到符合本研究的四词词串118个。由于篇幅所限, 现只列出频率最高的前10个四词词串:in the case of、as well as the、on the other hand、in the context of、on the basis of、at the same time、in the use of、in terms of the、in the form of、a wide range of。

针对本研究的第二个研究问题, 笔者按照Biber et al提出的结构分类和Hyland的功能分类法对提取出来的118个四词词串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 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论文中的四词词串具有以下特点: (1) 结构上, 动词类词串数量最多, 介词类次之, 名词类较少, 分别占词串总量的42.4%、29.7%、23.8%, 其中带介词of的词串较多, 这与Hyland的研究结果一致, 学术论文中大量使用包含of词串来确定数量、地点、突出特征、判断事实等; (2) 功能上, 则更倾向于使用语篇型词串, 研究型次之, 参与型最少, 分别占词串总量的50%、36.4%、13.6%, 其中表达研究结果和文本结构的词串较多。语篇型词串的大量使用表明了写作者的语言使用能力较高, 因为这些词串关注的是语篇及其信息或论证的组织。

这些研究结果对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论文的写作具有指导意义, 可以引导学习者关注国际专家在本学科领域写作时常用的词串, 意识到自己与专家学者在写作方面存在的差距, 并通过背诵、记忆、模仿和使用专家们使用的高频词串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平文.语块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基础英语教育) , 2007 (6)

[2]廉洁.词汇短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J].外语界, 2001 (4) :29~34

[3]庞萍.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四词词块的使用研究——基于WECCL和LOCNES语料库的对比研究 (英文) [J].中国英语教学 (英文版) , 2009 (3)

[4]濮建忠.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类联接、搭配及词块[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6)

[5]卫乃兴.中田学生英语口语的短语学特征研究——COLSEC语料库的词块证据分析[J].现代外语.2007 (3)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篇4

13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交际技巧

33成人世界的童话——从文体学角度解析现今童话再度流行的现象 49论文化差异与英汉商标互译

55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59诗意的美和喜剧性幽默

62试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65统觉团对英语初学者词汇学习的影响

67外语学习中应该重视中介语的作用

69新闻报道中的转述动词研究

73英汉禁忌语、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74英汉数字习语的对比研究

76英译汉中词序的变动

78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80英语双关语汉译的可译性限度

101词义演变的原因与方式

137从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看文化交流

138从价值观转换看斯佳丽的角色特征

142从礼貌准则看中英文化的异同

146从习语看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

149从英语人名中看性别歧视

157动词过程类型的选择和话语隐性态度的表达

161对母语在英语写作中词汇负迁移现象的思考

162对严复译作中“信”的质疑

167法律英语用词特征分析

168法律语言翻译与法律文体

177副词EVER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特征

180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英语报纸新闻标题的功能

183广告口号语的语言特点

189国际商务文化之对比研究

204汉语中双关语的翻译

213基于概念隐喻的诗歌解读

228论广告英语中的幽 默

265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268论汉英谚语的语言特征

280论清教理念与美国西进运动

282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时间

300论英语广告中几种常用修辞格及其汉译

310论尤金?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手法

324名词化的语篇功能

330诺曼时期法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339浅谈英语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

340浅谈英语虚拟语气及其语用功能

345浅析二十世纪计算机英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346浅析汉英动物谚语中的文化

348浅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根源 349浅析英语禁忌语及其发展

352浅析英语无标志被动句

356浅议译者能力

359认知语言学角度下“within” 的空间隐喻意义 365商标英语汉译的原则和方法

384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研究

375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

418新闻英语中的语法特点研究

423颜色词在英汉互译中的不对应性

425移就的审美价值和生成基础

426以认知为基础的颜色隐喻研究

428隐喻认知功能研究的新视角

429隐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

438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

439英汉宾语类型差异的认知原因

440英汉动词非谓语用法之比较研究

442英汉否定问句的答句对比研究

443英汉汉英双关语及其翻译研究

444英汉合成词构词对比研究

446英汉名词短语修饰模式比较

447英汉拟声词异同探讨

448英汉人称代词运用对比研究

449英汉人名的比较研究

450英汉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比研究

451英汉习语的文化共性和个性的研究

453英汉颜色词的引申义的文化差别

454英汉颜色词跨域对比分析?—以RED和红为例 458英汉隐喻性词汇对比研究

462英汉语中红绿色文化比较

468英语道歉方式研究

469英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与汉译

470英语复合词的语义分析及其类型

471英语惯用句型的意义及汉译

480英语情态助动词的主客观区别

485英语委婉语的使用原则与策略

487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研究

488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491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508源语中的“异”与译语中的“达”

522中美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523中美礼貌用语跨文化对比分析

524中美企业文化比较的启示

533中西人名文化对比

534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536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

543中英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及对比 544中英恭维语对比研究

545中英广告中语言使用对比研究

546中英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及其象征意义 547中英亲属词的文化内涵分析

548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选择之比较 552宗教对中美节假日的影响

553介词IN的语义向度:认知视角 554近代英美关系及其文化基础

语言学学术论文 篇5

[关键词]语言学引文分析CSSCI出版社学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G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1-0066-06

本文对出版社被选取的标准是2000—2007年间在CSSCI语言学论文中被引总频次在l02次以上的出版社。在确定百家出版社的过程中,针对出版社各种不规范的情况,对从CSSCI中提取出来的基本数据进行了如下规范:分类处理,对名称高度相关的出版社分类统计,如把商务印书馆与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长沙商务印书馆和三联书店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分别统计;归并处理,英汉名字是同一家的出版社统计在一起,如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带有Foreic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英文名称的出版社统计在一起;名称更换但却有历史沿革关系的出版社,如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是一家出版社,两个出版社共同出版图书的,统计第一个出版社,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共同出版图书时只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排除处理,对明显不是出版社的数据进行剔除,如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数据不进行统计;保留处理,对于已经撤销的出版社,考虑到这些出版社在未被撤销前对学术研究的贡献,仍然作为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如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在它没有撤销前出版的《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引用次数达83次之多。

1对语言学最有学术影响的百家出版社概况

以2000-2007年间在CSSCI语言学论文中被引总频次在102次以上的出版社为选取标准,本文选取100家对语言学研究最有学术影响的大陆地区出版社。选取的前100家出版社的图书共被引用62841次,占语言学论文引用图书总次数(118433次)的53.06%,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出版社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学术影响。表l给出了被引频次最多的前100家出版社,按照被引频次的多少以序号为标记先后列出。

表1对语言学研究最有学术影响的百家出版社

根l擗斤闻出版总署2009年公布的‘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名单,语言学研究领域最有学术影响的百家出版社共有37家出版社入围,占整个百强的37%。对语言学最有学术影响的国内121种图书中,百家出版社共出版了117种,占总数的96.69%。对语言学研究最有学术影响的121种图书共被引8522次,而百家出版社所出版的117种图书共被引用8414次,占总数的98.73%。

2语言学出版社被引情况分析

结合百家出版社的整体被引情况,本部分将从出版社分类被引情况、出版社的地域分布两个方面介绍语言学出版社的被引情况。

2.1出版社分类被引情况

根据自身特点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出版社往往在一定时期会倾向于出版某类书籍,为了深入了解语言学在百家出版社中的分布情况,本文结合各出版社的出版倾向,对这些出版社进行简单分类。本文把100家出版社共分成八类,具体如下:综合类出版社(19家)、高校出版社(20家)、教育出版社(16家)、人民出版社(22家)、古籍出版社(7家)、语言文字出版社(6家)、民族出版社(4家)、其他类出版社(6家)。表2列出了各类出版社的被引情况。

基于各类出版社的具体被引数据,结合各类出版社所出图书情况,下面进行相关分析。

2.1.1综合类出版社被引情况分析

综合类出版社共被引21095次,占整个百家出版社的33.57%,居各类出版社被引之首。正是由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综合类出版社在语言学图书上的贡献,才形成综合类出版社引用居第一的状况。对语言学最有学术影响的国内121种图书中,综合类出版社出版了48种,占整个国内最有影响图书的39.67%,其中仅商务印书馆一家就出版了26种。

综合类出版社的图书主要集中在国内学者著作和历史文献上,也有一些是工具书。语言学综合类出版社在国内学者著作上出版了一批对汉语语法、古代汉语和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产生重要影响的图书。汉语语法方面,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马氏文通》《新著国语文法》《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国文法要略》《语法讲义》《语法答问》等一批对汉语语法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马建忠先生的《马氏文通》揭开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序幕。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以白话文为研究对象确立了汉语句本位的理念。吕叔湘先生通过《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国文法要略》等一系列著作建立了近代汉语学科,打开了中国近代汉语研究的大门。朱德熙先生通过《语法讲义》《语法问答》等一系列语言学著作提出了汉语词组本位的观点,仅《语法讲义》一书被引就达到448次之多。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古代汉语》《汉语语法史》《汉语语音史》、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研究》,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等涉及古代汉语史、音韵和文字的一系列语言学著作,对促进古汉语研究起到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出版了一批对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具有重要影响的书籍,如《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侗台语族概论》《苗瑶语古音构拟》《客赣方言比较研究》等。

语言学综合类出版社也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历史文献书籍,主要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有《十三经注疏》(被引187次)、《史记》(被引106次)、《汉书》(被引---65次)等几部著作。综合类出版社也非常重视工具书的出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对汉语教学尤其是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进行教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和对我国汉语语法、语义、语用等研究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出版了对古汉语和方言语研究具有重要帮助的《说文解字》和《汉语方言大词典))。在语言学其他研究领域,综合类出版社也出版了具有重要影响的图书,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青岛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方言语法类编》,以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翻译论集》等。

2.1.2高校类出版社被引情况分析

高校类出版社共有20家,共被引17663次,占整个百家出版社被引的28.11%。在20家出版社中有11家出版社列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高校出版社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5家出版社被引频次为13356次,占整个高校类出版社的75.62%。

nlc202309022210

高校类出版社主要出版了大量国内学术著作,不但出版大量的关于语言学概论、语用、语义和句法等基础研究的著作,而且也出版有关外语教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和翻译学等应用语言学方面的书籍。语言学概论性质的书籍,高校类出版社出版了《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语言学方法论》《西方语言学流派》《语言学纲要》《语言问题》《语言经纬》等比较有影响的著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语用学概要》和《语用学与英语学习》在语用学研究和教学中影响比较大。语义学主要是《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和《语义学》这两部书引用比较高。句法方面引用比较多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应用语言学方面比较有学术影响的图书具体如下:外语教学方面的有《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等;认知语言学方面的有《认知语言学概论》《隐喻学研究》等;心理语言学方面有《新编心理语言学》;比较语言学方面有《汉英语对比纲要》和《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等;翻译方面主要有《译介学》和《中国译学理论史稿》等。高校出版社的一个主要功能是辅助教学和科研。所以高校出版社也出版了一些工具书,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工具书有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和《汉字古音手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的《藏缅语族语言词汇》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高校类出版社出版了一些文理交叉的学术著作,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HNC(概念层次网络)理论: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的新思路》《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及自动分词方法》《人工智能原理》《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等一系列关于自然语言处理的书籍。其他出版社也出版了相关书籍,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这些文理交叉的著作不但拓宽了语言学研究的领域,而且给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对整个语言学产生了特殊的学术影响。其他高校出版社结合自身的优势也出版了对语言学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心理语言学、厦门大学出版社的方言学等。

2.1.3教育类出版社被引情况分析

教育类出版社共有16家,共被引8309次,占整个百家出版社被引的13.22%。排名最靠前的上海教育出版社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语言学各个方面的书籍,其中被引用比较多的著作有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话题的结构与功能》《汉语历史音韵学》《当代吴语研究》和湖南教育出版社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语篇分析概要》《语用学概论》等。其他排名比较靠前的教育类出版社则出版了各个专门领域的图书,江苏教育出版社主要是出版方言学方面的书籍,如《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和《南宁平话词典》;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是出版语言学方面的教材,如《现代汉语》和《简明汉语史》等;湖北教育出版社主要出版翻译学方面的著作,如《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和《翻译论》等;山东教育出版社主要出版近代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如《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2.1.4人民类出版社被引情况分析

人民出版社和省级人民出版社共有22家,是百家出版社中最多的一类,但被引频次只有4249次,仅占整个百家出版社被引的6.76%。语言学与哲学的学术渊源颇深,语言学萌芽于哲学,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哲学又从语言学中吸取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领袖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被引54次,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省级人民出版社也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国内学术著作,如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方言与中国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方言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现代汉语词汇概要》等。

2.1.5古籍类出版社被引情况分析

古籍出版社有7家,共被引3458次,占整个百家出版社被引的5.97%。古籍出版社主要出版古代工具书方面的著作,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说文解字注》、岳麓书社的《经传释词》、齐鲁书社的《说文解字义证》、凤凰出版社的《经义述闻》和中国书店出版社的《宋本广韵》等。古籍出版社也出版了一批对古代汉语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内学术著作,如《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中国文字学》《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古文字学导论》等。

2.1.6语言文字类出版社被引情况分析

语言文字出版社是以出版语言类书籍和辞书为主的出版社,有6家,共被引3458次,占百家出版社被引的5.50%。语言文字出版社出版了一批颇具影响的工具书,如《辞海》《汉语大词典》《甲骨文字典》《汉语大字典》等,同时也出版了一些优秀的国内学术著作,如《近代汉语助词》《汉语方言概要》《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等。

2.1.7民族类出版社被引情况分析

民族出版社是以出版民族语言为主的出版社。有4家,共被引1720次,占百家出版社被引的2.74%。民族出版社以出版国内的民族语学术著作为主,如《壮侗语族语言简志》《壮语方言研究》《佤语研究》《壮一汉语比较简论》。

2.1.8其他类出版社被引情况分析

其他类出版社主要有译文类、文学艺术类和法律类出版社,共被引2598次,占百家出版社被引的4.13%。译文类出版社以出版翻译学方面的著作为主,如《当代翻译理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语言与翻译的政治》,同时也出版了对外语学习和教学具有重要影响的工具书,如《英汉大词典))o在语言学研究中,对文献的参考是必须的,如例证的选取、语言用法的验证等,文学艺术类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历史文献类著作,被引用比较多的有《鲁迅全集》《红楼梦》《敦煌变文集》等。法律语言学是法律与语言学科交叉的产物,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法律语言学教程》《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等著作便说明了这一点。

2.2出版社地域分布

本文基于百家出版社所在地,统计了它们的地域分布情况,表3列出了有4家以上(包括4家)出版社的地区。

从表3可以看出,表中的7个地区共有66家出版社,占出版社总数的66.00%,这66家出版社被引用55986次。占整个百家出版社的89.09%。其中北京一地就有出版社32家,这32家出版社被引用37625次,占整个百家出版社被引用的59.87%。北京和上海两地有46家出版社,占整个出版社被引的78.92%,其他5个地方的出版社数量和被引频次与北京和上海两地有明显差距,仅为整个出版社被引的10.15%。从地域分布上看,表3中的7个城市均分布在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的地域,尤其是北京和上海最为突出。

3中国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出版社对语言学的学术影响

3.1港澳台地区出版社对语言学的学术影响

nlc202309022210

本文在选取百家出版社的过程中,为了考察中国港澳台地区出版社图书对大陆语言学研究的学术影响情况,以2000--2007年间在CSSCI语言学论文中被引总频次在23次以上的出版社为选取标准选取了10家港澳台地区出版社,具体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被引频次较多的出版社主要集中在台湾和香港两地,香港3家,台湾7家。香港地区出版社全是大学出版社。香港地区出版社比较有影响的图书如下:《香港粤语语法的研究》《中国话的文法》《西方翻译理论精选》《殷代贞卜人物通考》。台湾地区出版社比较有影响的图书如下:《大方便佛报恩经》《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中国古代语法》《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等。

3.2国外出版社图书对语言学的学术影响

中国语言学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从19世纪的《马氏文通》到当代中国的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无不是在西方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语言自身特点逐步形成的。因此,考察国外出版社图书在中国语言学期刊中被引用的情况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2000-2007年问在CSSCI语言学论文中被引总频次在360次以上的出版社为选取标准。选取了国外10家被引比较多的出版社,具体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10家出版社4家在英国,5家在美国,1家在荷兰,其中有4家大学出版社。在整个被引频次上,大学出版社占据10家出版社被引频次的56.76%。在语言学领域最有学术影响的国外67种学术著作中,表5中的10家出版社出版了44种,占65.67%。上面两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l0家出版社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学术影响。10家出版社比较有代表性的图书如下: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Grammar,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etaphors We Live by,Minimalist Program,Pragmatics,Cohesion in English,TheStudy of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Syntax andSemantics,The Translator'sInvisibility,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

语言学学术论文 篇6

关键词:语言学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名词化

0引言

摘要是对研究者的学术研究过程及成果的高度概括, 能直接反映论文质量高低, 影响论文的传播和影响力。目前, 对英文论文摘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方面:对英语摘要从学术规范的角度 (例如, 在时态、语态、句式等方面应该遵循的规范) 进行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中西方学者英文摘要差异, 或是研究不同语种英文摘要差异;对某一学术领域论文 (如财经类、医学类等) 摘要的结构进行研究。 学术论文摘要需要具备特有的客观、严谨、学术的特点, 朱永生、董宏乐曾指出, 在正式的语体中使用名词化结构可以增加语篇的理性、技术性和客观性[1], 这无疑与英文摘要的要求不谋而合。因而近年来有学者开始从语法隐喻的角度对论文摘要进行研究, 以期更好地为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和翻译服务。本文将聚焦于语言学类学术论文英文摘要, 试图为语言学类学术论文英语文摘要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

1名词化概念隐喻

语法隐喻理论认为隐喻除词汇层面外还发生在语法层面, 即语言意义未发生变化, 只是在隐喻化过程中发生了语法性状的变化, 可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种形式。韩礼德曾明确指出概念语法隐喻主要表现为名词化, 即本应由动词和形容词体现的过程 (一致式) 和特征由名词或名词词组 (隐喻式) 来体现[2]。很多学者指出语法层面上的隐喻度越高, 语言正式化程度也越高。由此可见, 名词化隐喻式常见于相对正式的书面语中。

摘要是对学术论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 其语言需要符合简练、客观、逻辑性强, 而名词化是将复杂的小句成分“浓缩”为名词或名词词组, 使得语言结构更加凝练、紧凑。由此可见, 名词化语法隐喻恰恰迎合了英文摘要写作的要求。聚焦于学术论文摘要中名词化语法隐喻特征对摘要的英译与写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语言学论文摘要中名词化现象总体情况

有些学者曾从实证的角度对其他类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中名词化现象非常普遍。杨信彰[3]指出, 以名词化为特征的语法隐喻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科学方法、科学论证和科学理论的需要。语言学类学术论文摘要同样存在大量的语法隐喻, 陈兰[4]选取从国内外的核心期刊上随意挑选了20篇字数上较为接近的语言学论文的英语摘要, 发现以英语为母语的语言学论文摘要的名词化频率平均值为10.6%, 就说明每100个单词中出现10.6个名词化结构;而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学论文摘要的名词化频率为9.13%, 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本文按照“-ion等名词后缀及其变体的相应名词进行检索统计发现中国作者的使用频率 (33.7%) 比英语为母语的作者 (19%) 高得多, 可以看出这方面中国学者存在一定的过度使用的问题。 以上两点值得研究者加以重视, 以期在语言类学术论文摘要的书写中提升名词化语法隐喻意识, 同时尽量纠正不良倾向。

3名词化隐喻在语言学论文摘要中的构建功能

名词化语法隐喻对于语言学类论文摘要的构建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实现摘要简洁凝练的文体特征

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力求以最短的篇幅, 用最凝练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信息量, 向其他研究者介绍其研究的背景、内容、方法等。表示过程的“动词”和“形容词” (即“一致式“) 经过名词化 (即”隐喻式“) 后, 信息打包重组, 在表述相同的内容时, 可以有效地提高语篇的信息密度, 真正实现了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的简洁性和概括性。

3.2实现论文摘要术语化、客观化的文体特征

术语的大量使用是论文摘要的一个显著特征, 可以增强摘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语言学类学术论文摘要可以通过语法隐喻把信息量繁多的小句凝练为名词或名词词组, 从而实现摘要术语化的文体特征。 同时, 语言学论文的英文摘要应该客观表述研究内容, 尽量避免出现显示出主观臆断色彩的表达方式。在名词化隐喻式中, 名词化的使用使得动作的参与者信息得以淡化或是隐藏, 从实体概念向抽象概念转换, 可以脱离时态和情态的限定。因此, 名词化结构可以避免行文的主观色彩, 增强摘要的客观性。

3.3提高摘要语篇的连贯性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句子有主位和述位两部分构成。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 表现已知信息。述位是主位之外的成分, 传递新信息。如果将前句述位部分隐喻化, 作为后句的主位。通过“主位—述位”的承接可以加强语篇的连贯性。

4本研究教学启示

理解语言学类学术论文英语摘要的名词化特征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更重要的意义是可以更好地为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和翻译服务。基于以上研究, 笔者提出以下可供借鉴的训练方法:

4.1 “以阅读带动写作”提升学生名词化语法隐喻意识

首先要培养学术具有名词化语法隐喻意识, 阅读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在英语专业精读教材, 特别是高级阶段的教材中, 政论性的问题和演讲文体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这样的文体中, 语篇中大量的名词化隐喻是一种典型的“动因的突出”, 是作者为顺应某种交际目的而使用的一种语言策略。教师可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典型范文让学生了解名词化隐喻与文体正式程度的相关性。

4.2提供一定量的范例语料加以分析与模仿

教师可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典型范文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类论文摘要的语言特征, 教师也可提供国内外不同学术杂志进行英语本族语学者与非本族语学者英文摘要的主要差异。然后学生通过模仿所分析的范文提高英文论文摘要的写作能力。主要模仿对象为常用名词化句式, 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模式化的可供直接借鉴的语料在学术论文摘要翻译和写作过程中直接使用。

总之, 学术论文英文摘要通过使用名词或名词词组等名词化隐喻手段, 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和概括性。语言学类学术论文摘要语言要求简洁凝练, 具有正式性、客观性, 同时语篇需要具有衔接性和连贯性。 研究语言学论文的英文摘要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摘要这一特殊语体的理解, 从而撰写出更具学术性, 语言规范、得体的英文摘要。

参考文献

[1]朱永生, 董宏乐.科技语篇中的词汇隐喻、语法隐喻及其互补性[J].山东外语教学, 2001 (4) :5-8.

[2]吴启雨.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及其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89-91.

[3]杨信彰.名词化在语体中的作用——基于小型语料库的一项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6 (4) :3-7.

语言学学术论文 篇7

一、英文摘要与期刊国际化

“我国学术出版作品在国际上的引用率和影响力还相对较低, 这其中有很大程度上是语言障碍问题。”[1]1252012年我国被国际三大英文数据库收录的学术期刊仅207种, 并且95%的入选期刊影响因子在2.0以下。以语言文学类的期刊为例, 我国2014-2015年度CSSCI收录的语言文学类期刊共44种, 但被国际数据库收录的仅有一种, 是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外国文学研究》。由此可见, 虽然我国目前学术研究发展迅速, 但是国际认可度还亟待提升。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科学研究工作还是相对落后, 另一方面是受到国际话语权的影响。“从根源上看, 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竞争主要受制于‘权威期刊引文数据库’的评价机制, 即各类国际引文索引的编制权。谁拥有这种编制权, 谁就有权力界定何为权威期刊和决定哪些期刊为权威期刊。这是最高层的国际学术话语权。”[2]B02因此, 期刊国际化程度不高成为限制我国学术发展的主要原因。英语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世界语”。我们的研究如果想进入西方学者的视野就必须用英语来发表,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学者的发挥。首先, 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 所以在表达的准确与恰当上都不能与欧美的学者相较。其次, 学术成果的发表要经过各大期刊审稿人与编辑的严格审查, 而工作语言的问题使我们的很多优秀成果不能在发表的进程中抢占有利位置, 导致成果发表的严重滞后性。因此, 我们的很多学术成果不能走出国门不是因为我们的学术创新度不够, 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我们用英文进行学术写作的水平。

英文摘要作为大部分国内学术期刊中唯一用英文撰写的部分, 是学术期刊国际化的重要起点。写好一个英文摘要不仅需要作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也需要编辑具有一定的学术英语水平。国内也有一些期刊已经注意到摘要编辑在英语方面的需要, 他们聘请了母语者来进行编辑或审读。但是, 学术话语不同于日常话语, 其具有很高的专业性与学科性, 因此不是所有的母语者在这一方面都有发言权。在现实的操作中, 我们又很难找到既是母语者又具备学术背景的人来审读期刊的英文摘要。因此, 我们只能在进一步提高编辑自身素养的方面下功夫, 尽可能提高编辑的学术英语能力, 这就需要各学科的编辑都懂一点语言学的知识。

二、学术英语研究的启示

学术英语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 是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简称ESP) 的一种, 起源上世纪50年代。“学术英语是指教授英语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开展学术研究。”[3]1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 学术英语研究应源于对大量现实使用环境的观察, 并以此为基础建构教材推广教学。目前的学术英语研究正是秉承了这种观点, 立足于建立大规模的语料库, 以便总结学术英语的语言特点。学者们还根据不同的体裁对学术英语进行了分类, 摘要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的规定, 摘要是报告、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 即不阅读报告、论文的全文, 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有数据、有结论, 是一篇完整的短文, 可以独立使用, 可以引用, 可以用于推广。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报告、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 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 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 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那么, 学术英语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如何在短短几百字的写作中实现这些目的。1985年, 美国学者Graetz自建了一个由来自不同领域的87篇文章组成的摘要语料库, 首次全面地研究了摘要的体裁结构和语言特点。他通过对语料库的分析, 指出摘要多使用过去时、第三人称、被动语态, 很少使用负面的表达方式等多种语言特点。后来的学者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从词汇特征、句法特征、主位推进模式和体裁结构等多个方面探索了摘要的语言特点。他们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我们希望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 为国内期刊论文英文摘要的编写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三、语言学研究与英文摘要编写

1. 语料库的方法。

现代的语料库发展非常迅速, 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语言研究。语料库是以大规模的语言调查为基础而形成的语料的集合。通过软件的操作, 语料库可以在语言形式、词汇搭配、同义词辨析等多方面为摘要的编写提供参考。例如, 在英文摘要的写作中, 一直困扰作者的是时态的选择问题。有些学者认为, 摘要是对已经完成的研究成果的概括, 应当采用过去时。而另一些学者又认为过去时带有研究成果已经过时的感觉, 不能体现出研究的现时性及创新性。因此, 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2010年, Hyland采用语料库的方法对六个不同学科的学位论文进行了研究, 发现文科摘要倾向于使用过去时, 而理科倾向于使用现在时。这就为摘要的时态选择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2. 体裁研究的成果。

体裁研究, 就是对一种语篇类型的文体风格研究。这种研究总结出的特点能够展现该类型语篇的结构特征, 并以此特征作为该类型语篇的判定标准。美国语言学家Bhatia于1993年对摘要的体裁结构进行研究, 提出论文摘要的四步结构:介绍目的、描述方法、总结结果和陈述结论。也就使得摘要写作的整体结构有了一定的研究依据, 不再是作者自身的经验总结。那么, 编辑在进行摘要编写时, 可以宏观上把握摘要的体裁结构特征, 这样可以使得摘要在结构规范上符合国际惯例, 进而便于获得国外收录机构的认可。

3. 元话语的使用。

元话语是指言语交际中非信息传递的部分, 它表达的主要是作者的主观态度。国外对元话语的研究就起源于学术话语, 狭义的观点认为元话语的主要功能是组织语篇, 广义的观点认为元话语能够体现作者在篇章中运用语言和修辞的方法, 以及把话语组织和话语含义结合起来的方式。由此可见, 虽然元话语并不能传达研究成果的信息, 但是它的组织与表达功能要比信息本身的传递更重要。恰当的元话语使用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还可以使作者和读者实现更好的沟通。因此, 我们在进行摘要编辑的过程中, 不能仅仅将目光放在专业词汇的选择以及句法表达的正确性等方面, 更需要着眼于摘要中元话语的使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有学者研究表明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 作者自我提及的时候应尽量采用复数第一人称, 而避免使用单数第一人称。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扩大研究成果的受众面, 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不会形成较强的反抗心理。这些例子在摘要的写作中比比皆是, 不胜枚举。

4. 翻译与对比研究的方法。

翻译与对比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二者都是推动我国学术走出国门的有效方式。在英文摘要写作的过程中, 很多学者采用的都是将中文摘要翻译为英文的做法。这样就使得很多英文的表达坚硬或词不达意。如果编辑可以掌握一些翻译的方法与对比语言学的知识就可以在编辑的过程中将中文和英文进行对比, 发现其中翻译不够妥当之处, 采用翻译的方法进行改写或转写, 避免直译, 提高英文摘要的可读性。

四、结语

编辑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关注编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其他相关学科发展动向的同时, 也应该积极关注语言学的最新成果。论文是用语言写成的, 而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因此, 语言学家对语言的多维思考, 尤其是学术话语研究者对学术语篇的分析与研究, 都会在不同的层面上反应出期刊论文的写作特点。同时, 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应用到摘要中, 甚至可以应用到期刊编辑的各个方面, 如标题的结构、引言和结论的编辑等等。这些都有待我们去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多点突破, 全面出击, 以期在国际学术研究平台上有更大话语权。

摘要:摘要不仅是文章学术观点的精华浓缩, 同时也是论文被检索和阅读的主要依据。英文摘要作为我国大部分期刊论文中唯一可以被国外学者读懂的部分, 对于我国学术研究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文摘要的编写, 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编辑,语言学

参考文献

[1]谢群.学术期刊国际化与编辑素养探析[J].今传媒, 2013 (5) .

[2]聂珍钊.中国学术期刊要积极参与国际话语权竞争[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2-19.

学术语篇的语言学研究方法述评 篇8

随着学者们对学术语篇 (academic discourse) 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其目前的研究维度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领域, 更在诸多新兴学科例如语料库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者们对学术语篇从宏观结构到微观架构, 从语类分析到语域解读, 从生成机制到理解方式等重要问题的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学术语篇研究的跨学科性和多样性使我们看到了梳理其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机制的必要性, 因此, 本文对学术语篇研究的语言学方法进行综合性的述评, 以期对学术语篇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2. 学术语篇的语言学研究

2.1 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法

以Halliday (1994) 和Martin&White (2003) 为理论框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最早研究的是学术语篇中的主位推进模式。之后其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评价理论、语法隐喻理论等。Vento&Mauranen (1991) 对芬兰学者的英文语篇进行了研究, 并注意到他们都使用了相同的主位推进模式, 而且他们较少使用主位连接手段, 并且连接手段的使用方式较单一。Thompson&Ye (1991探究了100篇论文中的报道动词的使用情况, 并且对其进行了详尽地分类, 分析这些动词在作者表达立场时的区别。国内的学者也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评价理论的角度对语篇进行了宏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的探讨。张跃伟 (2005) 从话语的多声性入手, 在评价理论介入观点的视角下探究了学术语篇的互动特征以及其语言实现手段。王红阳 (2008) 对比研究了英汉语言学学术书评的态度意义进了, 找出了其异同点并探讨其深层次原因。郑群 (2009) 探讨了情态结构在学术语篇中的功能和出现频率。陈令君 (2012) 以评价参数为切入点探讨了英语书评的参数以及作者书评对评价表达的影响。姚银燕 (2012) 以评价理论的介入视角为依托, 考察了英语书评中的让步语义资源并进行了分类, 并认为让步结构在书评评价部分的内容中侧重点各有不同。徐昉 (2013) 对比研究了中国学习者的学位论文和国际核心期刊论文介入标记语使用和发展特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学术语篇的研究呈现了从宏观到微观, 从纵向研究到横向比较的特点研究的理论框架较清晰, 但是缺少像语法研究的系统性和方向性。

2.2 体裁分析法

体裁分析法的代表人物是Swales, 他主要关注学术语篇的语类, 最初界定学术语篇的开头由四个语部 (move) 构成, 之后又对这种模式进行了修改, 提出了CARS (Creating a Research Space的学术语篇开头模式, 他的研究模式和描述框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理据。Nwogu (1997) 以Swales的理论为框架分析了医学论文的结构, 并界定了其中的必要和非必要语步。Yang和Allison对应用语言学期刊中的40篇文章结构进行了梳理, 其中20篇为基础研究型论文, 20篇为文献综述类论文, 同时确定了其文章的总体结构。

学术语篇的体裁分析法主要关注语篇的总体结构、引言、结果和讨论部分的语类结构分析。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学术语篇的结构提供了具体的分析方法和描述, 它几乎涵盖了学术语篇的各个部分, 尽管有些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方面还不够完善, 但是大量的研究还是证实了学术语篇语类结构的繁杂性、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和文化背景对于语类构成的影响。

3. 学术语篇研究的新趋势

学术语篇研究的一个新的趋势是语篇分析方法和语料库语言学的融合。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对语类结构和语言结构检索、分析和统计, 其最大的优势在与在大量的真实的语料中, 检索并分析结构的使用频率和分布情况, 结果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但是语料库的方法往往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话语分析的方法在系统的理论框架下对学术语篇的语类和语言结构进行细致而系统的分析, 但由于缺少大量的真实的语料, 所以结论往往缺少大样本的统计数据。探讨话语分析和语料库分析法相结合的界面相信会对学术语篇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摘要:本文总结了学术语篇研究的两大趋势: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法和体裁分析法, 并且提出了对学术语篇研究的新方法, 即语篇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相结合的方式。

浅谈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出版 篇9

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出版在我国大体分为两类:本土版和引进版。为了解我国语言学本土研究立项和出版的现状及趋势, 笔者选取目前唯一的国家级人文社科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 (1) 2013年度的语言学类立项课题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 观一角以窥全貌。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共计2295项。其中, 语言学类重点项目10项, 一般项目164项, 分别占人文社科立项总数的4.36%和7.15%。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共计1531项。其中, 语言学类项目95项, 占人文社科立项总数的6.21%。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发布的历年语言学类立项数据来看, 从2007年开始, 语言学类项目增幅已逐渐加大, 资助项目已明显增加, 但是语言学类项目相对于其他人文学科 (如哲学、教育学、历史学等) 在整体项目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偏少, 尤其是重点项目立项短缺是不可忽视的客观事实。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 国内语言学类科研项目的立项在我国学术出版的大背景下缺乏应有的重视。另外, 由于国内学术界内的“唯成果论英雄”, 学术著作成为职称评定、晋升的重要条件。国内学界和一些出版机构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水平参差不齐, 出版现状不容乐观, 用业内人士的话来形容则是“泥沙俱下”。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出版远远没有迎来其春天。

与此同时, 本土语言学类精品著作偏少直接导致该学科学术著作的版权输出差强人意。因此, 国内语言学学术出版必须正视的另一个事实就是:引进版著作多于本土著作, 且较本土著作更为系列化和精品化。试看下例, 设计整齐划一、高端大气的《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从剑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麦克米伦出版社、哈佛大学出版社等11家世界著名的出版社引进的, 自2000年出版第1辑以来, 至今已出版至第3辑, 共计约134种, 涵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33个分支学科, 受到了国内语言学界专家、学者及高校教师的普遍好评, 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引进版国外语言学文库。然而, 纵观国内本土语言学著作的出版, 虽不乏应用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方向的系列丛书, 但存在问题较多:一是鲜见与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成就相称的影响力大的系列宏伟巨著;二是细分领域不甚全面, 系列中单品种的划归缺乏科学性, 杂乱无章, 有拼凑之嫌;三是体现学科交叉性研究的著作偏少;四是各语种的研究成果极不均衡, 等等。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特征, 对其的研究应该在人文社科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二、我国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出版前景

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无论在政策、市场需求方面, 还是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实现方面, 都为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出版提供了丰富的出版土壤及广阔的出版前景。因此我国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出版大有可为。

(一) 政策导向

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2013年9月26日联合发布的《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012年国家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共计10298.4亿元, 比2011年增加1611.4亿元, 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近8倍。其中, 高等学校经费支出780.6亿元, 所占比重为7.6%, 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近4倍。在此大背景下, 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应大力呼吁和争取国家社科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省级和校级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基金等众多基金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语言学类研究项目加大资助比例和费用, 以支持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学术著作。除此之外, 中国出版“走出去”工程也是语言学研究人员可以利用的重要出版资助项目。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司长张福海介绍, 2014年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好机遇。国家计划实行三项“普惠”政策:在版权输出上实行普遍奖励制度;“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全方位向外国出版企业和译者开放;延伸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的资助链条。笔者认为, 跨学科研究的语言学, 如法律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类学术专著将有望搭上2014年新闻出版“走出去”的顺风快车。

(二) 市场需求

目前, 中国各大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学术研究和成果出版的重视程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对于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人员而言, 他们的研究成果需要转化成以学术专著为代表形态的、学术含金量较高的出版物。因此, 在本土语言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的今天, 国内语言学界对于体现学术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的出版也有着越来越强烈的需求。

同时, 对于语言学领域的学生、教师及专家、学者而言, 在学习借鉴国外语言学最新学术成果的同时, 也迫切需要汲取本土语言学理论的营养。据悉, 2013年某专业大社出版发行的本土语言类学术专著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单品种曾经实现3个月销售1200册的佳绩, 面对接踵而来的补货订单, 迅速进行了加印。

因此, 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出版有着强劲的市场需求, 而且这也必将顺应中国语言学学科发展和繁荣的需要。

(三) 多重效益

第一, 本土语言学类学术专著的出版可关注该学科国家级或省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课题。能够获得国家级或省级科研基金资助的项目, 其研究内容在该研究领域内必定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出版社应根据自身的出版方向, 有选择性地筛选并追踪有出版价值的基金项目, 努力使这些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最终能够顺利转化成学术著作。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学术著作的出版发行不仅可以为出版社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而且基金资助及较好的市场销量同时也可为出版社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 语言学类基金项目结题成果转化而成的学术著作具有投资风险小、定价高、盈利好、不积压库存的优势。市场需求较为旺盛的图书, 还可在售罄后利用现代数码印刷技术进行按需印刷, 一对一满足补货的需要, 实现零库存。

第二, 出版本土语言学类学术专著将使出版社获得并积累该学科学术著作的版权价值。说到底, 出版产业终究是一种内容产业, 实现优质内容资源集聚, 将为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时代的顺利转型升级打下良好的基础。出版社在打造高端语言学类著作集群的同时, 还可为出版社构建一流语言学研究者信息数据库, 建立可持续性的作者资源。中文书写的本土语言学类学术精品著作还可能会“走出去”, 实现版权输出, 使得中国学者的语言学研究理论媲美西方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 让国外学者也来借鉴中国学者的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这将是国内众多语言学研究者始终不渝的愿景和孜孜以求的目标。

三、对我国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出版的建议

(一) 从严把关, 提高学术著作出版的门槛

在我国现行的学术考核和晋升机制下, 很多科研项目的结题需要以出版专著作为成果。而且, 笔者在组稿过程中了解到, 有些高校晋升正高级职称需要专著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此举直接导致教师和科研人员纷纷撰写学术著作, 并亟需出版学术著作。面对出版语言类学术著作的好时机, 出版社切不可只顾眼前利益, 贪图出版资助费而降低出版门槛。否则, 将会使出版社的品牌受损, 进而失去市场。

业界也普遍认为, 要规范学术著作出版, 把关严格、提高门槛是前提。2012年9月底,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出版单位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2012年10月底, 在北京举行的“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座谈会”上, 科学出版社时任副总编辑李锋认为, 实施“匿名评审制度”非常必要, 他在谈到“匿名评审制度”的好处时举例, 科学社已经建成由不同学科领域的3000多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库, 帮助出版社对学术著作的学术内容把关。笔者也认为, 评审专家的工作对于提升出版社学术著作的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保障作用。

(二) 着眼高端, 实现系列化、精品化、品牌化

借鉴本文开篇提到的引进版案例, 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必须着眼高端, 打造精品。语言学类高端学术著作的出版有利于推动我国语言学研究和学科的发展, 提升我国语言学研究的水平, 对促进我国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 系列化精品学术著作可以为出版社积累品牌资源, 最终实现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品牌化。笔者建议, 精品学术著作系列不仅要收入我国国内权威语言学专家的力作, 同时也要收入当今语言学界颇具代表性的著作, 比如“瞄准语言学科的前沿问题, 作出创造性的学术贡献”的前沿性科研成果, 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神经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领域的力作, 等等。

(三) 以人为本, 大力培养学者型编辑

出版社不仅要对语言学出版给予支持和投入, 而且要储备和培养具有相当语言学造诣的学者型编辑。就语言学学科而言, 涉及众多专业研究领域, 如社会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虽然出版社要求学科编辑实现专业化, 语言学专业某一研究方向毕业的编辑也无疑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但对于本专业或者本学科众多研究方向的学术著作却无法实现兼顾全面, 尤其是面对专业研究领域较窄的、与其他学科如法律学、心理学等进行交叉研究的学术专著, 更是难免望尘莫及。究其根源, 专业化的编辑并不等于学者型编辑。因此, 当下激烈竞争的出版界呼唤并亟需学者型编辑。学者型编辑有能力且能够更好地与专家型作者交流和沟通, 在策划选题时更懂得深度挖掘, 出版更多真正有价值的优秀学术著作。而且, 培养学者型编辑还可以为出版社节约外审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四) 主动出击, 实现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强强合作

作为助力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和交流的服务机构, 出版社要主动出击, 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强沟通, 争取建立深入稳定的合作关系。例如, 科学社的“科学出版社走进科研院所”活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两年有余, 为出版社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及值得期待的双赢愿景。在科学社走进科研院所活动中, 编辑以已出版的系列学术研究成果展示为契机进行组稿, 收效显著。其中, 与高校的合作方式也从一对一转变为一对多, 即成功地从个体作者个体著作的单一化出版模式转向院社整体合作的出版模式, 不仅增强了编辑组稿活动的投入产出比, 而且实现了院社双方优势条件的互相利用与转化。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组稿也可借鉴此法, 以积极主动的姿态, 推动并实现语言学类优秀研究成果以学术著作的形式集群化出版。

(五) 提高发货率, 打造专业化销售渠道

学术著作销售渠道的建设首先是读者的定位要清楚。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读者群较为固定, 主要是高校外国语学院、国际学院和文学院语言学专业的硕博研究生、教师及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因此, 语言类学术著作的销售渠道应该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和语言研究机构的图书馆, 外国语学院、国际学院和文学院的资料室, 以及大型语言研究类学术会议, 而众多的语言学研究者也是专著零售市场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因此, 出版社要采取扁平化的分销模式, 减少中间环节, 加强目标采购单位直销、终端专业读者直销等工作, 通过建立客户数据库, 定期把最新的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出版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受众, 并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另外, 还可通过品牌营销、编辑营销、会议营销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 提高单品种发货率, 这一方面有助于业界学术交流的繁荣, 另一方面也会为出版社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更大的品牌影响。

(六) 技术先行, 实现按需印刷

按需印刷 (Print on Demand, POD) 是一种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和数字印刷技术实现的新型出版方式, 是出版产业的时代变革。按需印刷可以做到一册起印, 即需即印, 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有效避免了出版物印刷的盲目性。国外出版社在此方面远远走在前列。在我国, 走在出版转型升级前沿的出版社中, 近两年按需印刷才刚刚开始推广并有望逐步发展成与传统印刷并行的常态化出版方式。为什么出版社要大力发展按需印刷呢?一方面, 因为某些科研项目对专著出版资助费用有限, 使得某些受众较窄的优秀著作无法实现传统出版;另一方面, 一些采取了传统印刷的断版、绝版书经常会面临多个小单补货的状况, 在成本上无法实现传统印刷。面对上述两种状况, 出版社可以采用按需印刷, 以利于学术思想的传播, 并满足用户需求。按需印刷的优势在于:一方面降低了印刷成本, 加快了印制过程, 增加了销售利润;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出版减少了发行、仓储等环节, 进而减少了传统出版方式下出版社、读者、书店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不必要浪费, 将有效应对数字出版浪潮下传统出版的劣势。

(七) 瞄准政策, 争取实现“走出去”

中国图书“走出去”工程实施以来, 大量通俗、简洁宣传介绍中国的图书实现了版权输出。但根据国外出版社的反馈, 它们也需要我国学者的优秀学术专著。近些年来, 虽然一些出版学术著作的专业级大社在学术著作的版权输出方面也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 但却鲜见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版权得以输出。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本土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较西方仍然落后。当前, 国家层面大力推动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资助项目都将是我国本土语言学类学术专著实现“走出去”的重要渠道。诚如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学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教授所言:“植根中国语言资源和中国语言学传统的沃土, 借鉴世界语言学的优秀成果, 妥善解决中国的语言问题以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 努力发展中国语言学并为世界语言学作出东方应作的贡献, 是历史赋予中国语言学界的使命。”

四、结语

语言学研究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样, 担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2009年5月,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前主任郝平在第三届语言与国家高层论坛上发表了《大力促进应用语言学发展, 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贡献》的重要讲话, 在我国所倡导的“语言战略”研究的宏观背景下, 我国本土语言学研究大有可为, 国内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出版市场也有着巨大的潜力可挖。出版社应充分发挥学术界研究成果凝聚及转化的核心作用, 联合语言学界专家、学者, 争取申报语言学类出版成果的重大项目, “作出与我们国家相配的标志性学术成果”。

摘要:我国语言学学术出版的现状是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出版“泥沙俱下”, 引进版著作的出版多于并优于本土著作。在我国所倡导的“语言战略”研究的大背景下, 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出版市场实则有着巨大的潜力可挖。时代呼唤并需要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出版春天的到来, 为此出版社需通过提高出版门槛等多种手段全程规范和深化其出版发行。

关键词:本土,语言学,学术著作,“走出去”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刘正光, 徐盛桓.中国国外语言学研究:1949~2009[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2]王玉梅.新闻出版走出去迎重要机遇年:国内政策利好[N].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2014-02-10.

如何美化议论文的语言 篇10

一、用形象的比喻写抽象事物

好多议论文的题目范围很大,也很抽象。如果我们将自己的观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用比喻句来表达,这些比喻句最好用“……是……”的格式,那么就能拓宽思路,美化语言。

例如写“意志”,我们可以分解成这样几个分论点:意志是一团火,可以永不熄灭,也可以瞬间消失;意志是一条河,可以源远流长,也可以瞬间干涸;意志是一棵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也可以变成枯木一棵。

再比如写“理解”,我们可以用比喻句将其分解成这样几个分论点:理解是一条纽带,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理解是一座桥梁,将人们的心灵沟通;理解是一盏明灯,将误会与冷漠照亮。

二、 形象阐述事物的特征

这一方法要求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不能无中生有,阐述要与事物本身有联系。例如:

曲线——曲线的起伏说明生活的复杂,一帆风顺在生活中几乎没有;曲线的弯曲说明绝美的风光常在风雨之后;曲线的曲折,说明人生要经得起坎坷和考验。

圆——圆的完满说明了生活的完美幸福,但也可以看出生活的平淡无奇;圆内的空白说明生活单调,缺乏挑战带来的刺激;圆的封闭也可看出自闭与保守,缺乏进取。

经过这样一番解释,便很好地拓开了思路,也让文章的主旨易于向纵深处发展,更为下文的议论作好了铺垫。

三、用事例解说抽象的概念

好多同学写议论文时喜欢长篇大论,本来想说服别人,结果吃力不讨好,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原因是忽略了事例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用事例,让文章少了生动优美。如果我们善于运用事例,在组织语言时稍加修饰,就不愁写不出优美的文章来。例如:写“亲与疏”,有同学就这样阐述:

霸王骑着乌骓化为了鬼雄,虞姬也将生命化为刀尖上的湛蓝。于是,心被感动了。那殿上之君只不过是无耻小人,听他一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就让人满腔愤恨。可就是这个被人唾骂的无耻小人,成就了中华大地上的一代霸业。

炀帝踏着龙舟走向江南的七月,黎民抱着妻小沿河恸哭。于是,血被激怒了,那由南向北奔流的运河不再雄浑,那滔滔河水浸透了百姓的血泪。可就是这条劳民伤财的大运河,书写了大都的辉煌,托起了沿河的点点明珠。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于是,人们挥舞双手,高呼万岁圣主,可就是这个明君却用兄弟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唐的玄武门。

这三段文字在举例中对比,将人因情感立场不同而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不同表现了出来。这样写,既增强了表达的力度与文采,也改变了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值得同学们模仿借鉴。

四、引用名言熟语阐释概念

名言熟语可以使我们的文章富有诗意,而且说理也少去了很多啰嗦的语言,给人以干净利落的美感。例如写“诚信”:

古语云: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曾子杀猪为一“诚”字;孔明接受托孤为一“诚”字。因有了“诚信”二字,百年老店得以顾客盈门。

这段文字引用了名言熟语,不但给文章增加了文采和文化底蕴,还拓展了论述话题,真是一举几得,值得学习和借鉴。

五、综合运用法

这种方法就是将上述几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使文章既能形象鲜明又能富有诗意。如果我们在写文章时还能注意一下题目的凝练,过渡的自然,结尾的含蓄,书写的美观,那么,就不愁写不出一篇好文章了。

语言学学术论文 篇11

●句法学●第一语言习得

●语义学●第二语言习得

●音系学●生物语言学

●词法学●语言障碍

研讨会主旨演讲者:

Juan UriagerekaWolfram Hinzen

Richard K.LarsonChris Collins

Massimo Piattelli-PalmariniKen Wexler

(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主旨演讲者待定)

论文宣读时间20分钟, 讨论10分钟。作者最多可提交一份独立作者摘要和一份合作摘要。摘要审选匿名进行。摘要可以用英文或中文的12-pt Times New Roman或宋体小四号字、单倍行距在A4纸上书写, 篇幅不得超过一页 (包括参考文献、例句和表格) 。请将一份含有作者姓名、单位、电子邮箱和摘要题目的doc文档和一份不包含作者相关信息的pdf摘要文档在2011年7月31日前寄至icfl5@yahoo.com。

主要时限:

摘要截止日期:2011年7月31日

审选结果通知:2011年9月30日

研讨会日期:2011年12月10~11日

上一篇:细管冷冻精液技术下一篇:再造烟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