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自学方法

2024-11-05

指导自学方法(精选12篇)

指导自学方法 篇1

何为“学习方式”?简言之, 就是为获取知识、技能等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传统教学下学生的知识获得主要靠教师的“满堂灌”“题海战术”、课后“大补”等措施.学生基本上是单纯的接受式学习, 其实际效益就是应试能力的“有效”提高, 而无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呢?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 充分发挥自身主体功能, 通过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交流, 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笔者从预习的作用、方法、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及教学反思方面入手, 认为重视“预习”这一环节的指导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预习的作用

网上一项调查显示:在初中学生中, 经常预习的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要高于不做预习的学生的成绩, 而且差异是显著的.

课前预习对于学生的主要作用在于:第一, 预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下一节课将要学习什么内容, 使他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第二, 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提高听课效率, 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第三, 通过长期的预习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

二、预习的方法

(一)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过程, 想一想接下来该学习的内容

学习重在探索、发现、应用和创新, 学习数学也是一样.预习时先要想一想, 上节课的学习过程, 接下来该学习什么, 自己来个“预测”.这样有利于提高我们对知识的理解, 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思维习惯.

(二) 全面阅读教材, 做一些必要的标注, 尽量了解新课的主要内容

把即将学习的内容仔细通读一遍, 对于模糊的或者不清楚的地方做一些必要的标注, 和上节课乃至以前学过的内容有何关联, 是否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点, 做一些必要的复习, 为学习新的知识打好基础.同时在阅读教材时初步了解新知识的基本结构.

(三) 体会、把握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预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体会、把握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上好新课做准备.预习时可能对重点知识认识得不清楚, 抓得也可能不准, 这都没关系.对预习中感到困惑的地方, 要自觉的反思和总结, 找出困惑所在, 是原有知识基础出现状况, 还是理解跟不上.如果是基础问题就要自觉温习一下, 看一看是否可以解决;如果是理解问题, 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去解决.

(四) 适当做学习笔记

预习时要适当做些学习笔记, 主要包括看书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 对明白了的问题的理解, 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笔记不追求多, 但要讲求实效.预习是要花一定的时间的, 实际情况下, 预习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时间充裕的话, 就尽量做得细致一些;如果时间真的不允许的话, 就适当粗略一点, 哪怕阅读一遍教材也好, 但贵在坚持, 重在培养自己的预习习惯.

三、合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预习

学生的课前预习, 我探索使用预习稿这种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例题板块中, 提前设计很多小问题, 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 进行解答交流, 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

(一) 在预习稿内容的编写上

1. 根据下节课的有关概念, 编写填空题, 如: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6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

(1) 梯形中, _____称为底, _______称为腰.

(2) _______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 等腰梯形是_______图形, _______是它的对称轴.

(4) 等腰梯形_______角相等.

(5) 等腰梯形_______相等.

这种题型难度不高, 但要求学生通读课本, 一般的学生都能完成.通过这种习题达到使学生知道新课内容, 对课本进行通读.

2. 根据课本例题, 安排模仿练习, 让学生试做, 如: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10.5因式分解

(1) 多项式14abx-8ab2x+2ax各项的公因式是_______.

(2) 7ab4+14a2b2-49a3b2=7ab2 (_______) .

(3) 2 (a-b) 3-4 (b-a) 2=2 (a-b) 2 (_______) .

(4) 分解因式:

(1) 15a3b2+5a2b,

(2) -5a2b3+20ab2-5ab.

通过试做练习, 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 把握住重点, 做到目标明确.

3. 按照课本中推理安排有完整过程的例题, 如: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一元一次不等式

题目:如果不等式4x-3a>-1与不等式2 (x-1) +3>5的解集相同, 请确定a的值.

解 解2 (x-1) +3>5, 得x>2,

∵以上两个不等式的解集相同

安排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经历自身的推理演算过程, 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 把握住难点, 做到有的放矢.

根据两年来编写预习稿的经验, 按照以上方法编写学生大多数能够完成, 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本来不怎么喜欢学数学的学生也开始对数学感兴趣了.

(二) 在教材内容处理上

1. 三读例题, 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1) 初读例题.让学生把例题看一遍, 大概了解例题呈示的内容.

(2) 再读例题.让学生第二次读时, 把自己认为能够理解的部分尽可能的表达出来, 讲给家长听.

(3) 三读例题.第三遍读时, 要找出不会的地方或不懂的地方, 标注出来.

2. 通过设问, 促进审题,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例如, 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教学时, 我们尝试改变以往教学方法, 采用了如下的“递进式”的提问方法:

题目:甲、乙两人从相距36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如果甲比乙先走2小时, 那么他们在乙出发2.5小时后相遇;如果乙比甲先走2小时, 那么他们在甲出发3小时后相遇.甲、乙两人每小时各走多少千米?

(1) 你能从题目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2) 这个问题中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3) 尝试解答.

我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并且在做预习时, 还要鼓励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寻求问题答案, 如上网查询、翻阅资料、与同伴、老师或家长交流讨论等等.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还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会质疑问难.学生之间通过互问互答, 能者为师, 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并且我们设计了数学预习笔记,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预习, 节省上课学习新知识的时间, 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练习时间.预习笔记上要有三项内容:“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我会解决问题了吗?我还有什么疑问?”对不同问题的疑点, 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设想和推断, 把表现突出的一些想法进行全班交流.并且对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扬, 带动那些不会提问或不愿提问的学生.每堂课对学生的预习情况, 上课时候我都要检查, 大多数是上课前全交上来批改, 没时间改就在课堂上先在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把能够解决的问题解决掉, 还有的问题在讲完课后看是否解决, 若没解决, 就在课堂上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解决的办法.通过组内展示、交流, 也就是会学的学生带动不会学的学生, 以此来让所有的学生共同进步.

四、教学反思

对学生开展课前预习, 必须弄清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 刚从小学走过来, 在心理上有自主的渴望, 但他们从小依赖惯了——依赖父母、老师, 一方面有自主的渴望, 另一方面却又惧怕自主.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之上, 我们认为:

(1) 实施课前预习符合课改倡导的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

(2) 以发展的观点看课前预习, 实施课前预习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 学生在课前预习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4) 课前预习是需要教师逐步培养的, 不可能一蹴而就.

尽管课前预习有很多优点, 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特别是对于教材中阅读性比较强的部分尤其适用, 但也不得不承认, 仍然有一些后进生学习自觉性不强, 抄袭甚至不做预习稿, 这确实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落实的.

总的来说, 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好坏与他的学习能力是成正比的.学习能力越强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越容易;反之, 接受新知识就越困难.而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又来源于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预习又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经过这三四年的实践, 我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明显进步.我们坚信:只有持之以恒的去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他们的自学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指导自学方法 篇2

一 培养和强化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夯实英语基础知识。

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取决于他们掌握的英语词汇量,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积累尽可能多的英语单词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熟练掌握音标知识,单词重音知识,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知识,语调知识,连读和爆破知识以及英语词性知识。学生具备了这些基础知识,他们才有能力在课前预习生词,预习课文,才有能力通过查英汉词典和别的参考资料来答疑解惑。

(二)多方面培养。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依赖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老师应多层面地培养他们的自主性。首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在情感方面先自主起来。其次,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如课前自觉预习新课,高质量完成导学案,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最后,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从中明白事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尽可能摆脱对老师和同学的依赖。

(三)教学生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我们可以教学生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资源,如词汇表、语法要览、课文注释等去预习新课,教学生用词典去查询学习中遇到的生词,教学生利用各种参考资料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教会学生利用互联网去获取学习的信息。

(四)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取。

教师除适当给予指导外,尽可能让学生相互合作、互教互学,如多让学生做配对练习(pair work)或小组练习(group work)。这不仅能增加学生间交往和语言实践的机会,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相互协作的精神。

二.创建英语高效课堂,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现代教育观告诉我们,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恰当的时机、途径和场合,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特长,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再把成功的喜悦化作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自然会产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更为主动的参与,更为积极的思维,从而使主动参与学习成为一种持久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内在机制,实现自主学习。那么,创建英语高效课堂就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创建英语高效课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在课前编写出高质量的导学案。

导学案是实现英语高效课堂的必备材料,教师在编写时一定要设定好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自主学习部分的目的是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体现出教学重点,让全班同学都能完成。而合作探究部分突出的是学习难点,只要求班级里的优等生来完成,其他同学则采取自愿措施。

( 二)要高度重视课前导学案的批阅和信息反馈工作。

教师一定要在新课讲授前及时认真批阅学生的导学案,搞清楚学生哪些知识已懂了,哪些还有待于继续合作探究、急需老师的点拨帮助。对于那些完成任务较好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在课堂上大力表扬,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起他们更高的自学热情。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

(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高效课堂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学10分钟,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热烈讨论合作探究和做错部分10分钟,各抒己见,相互取长补短,最后确定出本组最佳答案,并选派中等生在7分钟内在黑板上展示出答案,再由优等生点评补充,其他同学也可以大胆质疑,继续完善答案,教师则在学生困惑时,帮学生攻克难点,最后总结归纳出课堂知识主体结构,巧妙点拨疑难点和解题思路,并公平公正选出最佳点评学生和合作小组,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三、结束语

如何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篇3

【关键词】指导自学;方法

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许多老师探索出了很多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其中常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指导自学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获取信息和知识,使继续学习成为可能。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自学,让他们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败呢?

一、创设自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自学课本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感知力,记忆力增强,想象力愈来愈丰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设置悬念,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使学生把自学课本当作一种自我需要。例如,我在教学“消费及其类型”一框时,在学生自学前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小李是IT行业的从业人员,工作四年了,小李的女朋友是教师,他们准备今年结婚,两人每月的收入6000元,目前还有15万元的积蓄,他们结婚时买房好还是租房好呢?请你支招,并说明理由。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议论开了,教师抓住时机,导入自学:“同学们,要科学地解决这个现实问题,请打开课本,自学第17页至19页的内容,看谁能通过自学课本得到好办法并说出为什么?”

这个课例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没有一进入课堂就让学生埋头自学,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设障立疑。学生感到有问题可想,有矛盾要解决,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自学课本。

二、选择恰当的自学方式

自学成功有赖于恰当地选择适合学生的自学方式,既不能走“过场”,也不能不切实际地“冒进”。只有把握好自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正确评价学生的自学水平,才能做到自学方式的最优化,取得自学效果的最大化。笔者经过大胆尝试,摸索出以下几种自学课本的基本方式,以供参考。

1.参照提示自学。学生在自学前,老师先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自学提示把自学内容问题化,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一条有序的线索和明确的目标,以帮助学生顺利自学。

2.根据教材列出自学提纲。教师事先无任何提示,放手让学生独立自学,要求把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疑难问题列成提纲,建立自学卡。这种自学方法,学生感到新鲜,兴趣会倍增。但由于列举提纲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内化的再创造思维活动,难度较大,因而学生列出的提纲往往是照抄原文,书上怎么说,自己也怎么说。针对这种情况,我一般采用“快节奏、小步调”逐步完成自学卡的策略,把自学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开始部分由老师带着自学,指导书写自学提纲,并展示优秀的自学卡;其余内容由学生尝试自学,只要求概括自学的主要内容,待老师讲解后,再把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列在自学卡上。

3.分层次自学。即先让学生把要学的内容泛读一遍,勾画自己确认的重点知识,完成导学案上的填空;再出示自学提示进行第二次自学。此举的用意是让学生在初步自学的基础上突出对重点知识进行第二次感知,有利于突破难点。这种自学方法可操作性强,学生容易接受,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也最好。例如:教学“消费及其类型”一框可以设计如下自学过程:

①自学1,请完成导学案上的填空题,找出新知识。

②自学2,请带着问题再看书:

A、除了以上因素外,你还知道哪些因素能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

B、请你结合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想一想应该怎样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

C、贷款消费是否适合每一位消费者?

三、自学要注意三个结合

自学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环节的作用,必须注意三个结合。

⑴课内自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学生课内自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课外时间却比较充足,因而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内自学课本时,只需要引导学生自学关键部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预习的习惯,又解决了课内时间不够用的矛盾。

⑵独立自学与互助自学相结合。独立自学方式是主流,互助自学是独立自学的重要补充。互助自学一般安排在独立自学之后,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体会,取长补短。

⑶自学与教师的点拨相结合。教师的点拨应贯穿自学活动全过程。由于教材的要求不同,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同,所以教师的点拨也要因人而异。我一般采用“扶着走”、“领着走”、“自己走”三种方式。教师点拨的切入点应选择在自学内容的重点之处、难点之处、转折之处和学生的疑问之处,疏导阻塞,保证课堂教学有节奏地进行。

总之,影响学生自学成功有诸多因素。老师只要抓住自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尽可能地创造有益于学生自学的条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一定可以让学生逐渐由“想”自学过渡到“会”自学,最终“学会”自学,获得自学成功。

指导自学方法 篇4

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是许多学者认为,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是否真正落实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依然是个巨大的挑战.

近两年来,我校开展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省级课题的研究,同时,恰遇本县范围内,目前正严格执行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力度之大和坚定不移、常抓不懈的决心已经是有目共睹.在这样的教学大环境下,教师如果还不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继续停留在形式上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老套的“挤、占、练”的教学行为中,那么必然会被滚滚而来的教学趋势所淘汰.

二、教学策略

“自学”加“指导”是把课外自学、课内指导有机结合起来而产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的具体体现是:课外是学生的自学、合作和讨论,并初步完成教材的配套作业(后称自学作业),在练习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质疑.同时,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自学作业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惑,通过课内指导达成教学目标.

1. 自学——课外的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道破天机.自学能力之所以至关重要,在于它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而且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

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自学材料来保证,而且需要通过自学实践、自学效果检查和评价、自学强化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来完成,缺一不可.自学材料是行动实践的素材,检查评价是对自学效果的鉴定.

(1)课本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自学材料.

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本本,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由许多专家研究编撰、通过国家教委审定、实验区试点推广、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材料.它联系实际,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能够促进学习方式的改进,有利于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且具有一定的弹性,保证基础,提供发展空间;在各领域知识的编排上注意知识的纵向逻辑结构,突出重点,适当精简,并注意加强各领域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螺旋上升地呈现重要的概念和思想.是学生自学的优秀素材.

(2)配套作业是检查和评价自学效果的最佳资源.

配套作业本为检查和评价学生的自学效果搭建了平台,自学后要求学生完成配套作业是学生自然检查自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3)自学强化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因素.

许多教师懂得自学的重要性,只是想想做做,没有形成每日规范,没有形成自学的意识,流于形式,以致不了了之.有了自学后的作业,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只要加强作业管理,使学生完成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每日规范,自学也就有了生命力,学生就会切实地明白自学的重要性.强化的关键还是要求每名学生按时上交自学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督促每名学生懂得要“学会多少,完成多少作业”,要学会讨论、合作和互相帮助,要有团队意识.

2. 指导——课内的学习和精神鼓励

教师在批改学生的自学作业时要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自学中的共性问题,例如,学生的疑惑、理解上的错误、考虑问题时的片面认识、思维的不严谨、甚至作业书写的格式等.在备课中要加以充分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修改教案.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会激发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积极开动脑筋,提出质疑,参与合作.这时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了共同解决问题的愿望,就有了真正的互动.

自学作业后的课堂,不再是原来按部就班的课堂,表现为对课堂时间进行必要的压缩,该精讲的精讲,该粗讲的粗讲,可不讲的坚决不讲(学生在自学中已经掌握部分).余出的时间进行必要的知识拓展,让优秀的学生开阔视野,收获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及解题技巧.让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让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使新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得到升华.

(1)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完成自学作业的激情.

任何工作离不开激情,有了兴趣的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自学活动才会具有生命力.

要加强和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萧伯纳有句名言:“有自信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只要努力,方法得当,那么什么事都能办得到.要培养每一名学生不服输的勇气,“别人行,我也行”的气概,要学会挑战自我,“老师还没教的东西,我自己已经学会了”,以此激励自己的好胜心.还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自学的信心.当然,成绩的进步不一定会十分明显,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自学作业反馈中,去发现学生进步、成功的闪光之处,鼓励他,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同时提醒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成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不能满足于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放松对学习的严格要求.还可以以中外、古今自学成才的名人为榜样,例如,伟大的自然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尔,没有上过大学,但他凭借自学,23岁就创立了解析几何.又如,英国的道尔顿只在乡村学校读了几年书,全靠自学成为近代化学的奠基者、原子学说的创始人.再如,我国数学家华罗庚,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生硕果累累,为科技爱好者所熟悉,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到处都留有他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的艰辛足迹,他写的课外读物更是中学生们打开数学殿堂的.神奇钥匙.他们自学成才的故事鼓舞了无数有志青年勇攀科学高峰.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思辨能力.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自己无法解决,在课堂上提出了问题,经过教师的启发、指导,通过与同学进一步的合作、讨论,获得了新知.由于学生各方面考虑问题不周全而产生的错误质疑,有时会显得幼稚,这就更需要教师引导,要鼓励质疑提出者的创新思维,绝不可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最好的方式是通过问题点拨他的思维而使其自悟.

(3)加强合作探究的团队意识.

现在的孩子个性强,对学习没有责任心,无所谓的态度致使自学作业敷衍了事.实际上,许多的问题只要学生之间轻松合作就可完成,关键是有否团队合作的意识.

(4)引导学生自我梳理章节知识.

学生要学会对章节内容、要点的自我回顾和梳理,在知识的自我梳理中构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完善自我.

作为学校课题研究成员之一,笔者将继续实践“自学”加“指导”的教学策略,探索出规范教学行为下的真正有效的数学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陶春辉.让素质教育进入课堂[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9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和实施[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5

《太阳的话》自学指导 篇5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词,无错字。

2、能正确背诵诗歌。

3、积累带“日”的成语

二、诗歌导读:这首诗歌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示了太阳渴望走进小屋,打开人们关闭的心灵,让人们享受花束、香气、亮光、温暖和露水,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促使人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信念。

三、知识点:

1、注音

花束()露()水 枕()头 睫()毛 撒()满 空()间

2、组词。

睫()枕()撒()束()温()闭()版()捷()沉()散()漱()湿()闲()板()

3、填空。

一()窗子 一()木板 一()小屋 一()香气 一()枕头 一()眼睛 一()亮光 一()露水

4、整体感知

这首诗歌以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展示了太阳渴望走进小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人们享受亮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露水,召唤人们敞开心扉,_____________, 促使人们树立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积累含“日”的成语。

读一读:日积月累 夜以继日 日理万机 旭日东升 拨云见日 暗无天日 日出三竿 出头之日 看P78填一填: 日()天()()日()天 日()月()()日()年()日()天 日()()山 日月()()

6、读一读,积累带“日”的古诗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7.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8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10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汉乐府:《长歌行》)○11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7、把诗歌补充完整

我带着________________

让你们的心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带着________________

打开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带着________________

让我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带着________________

加强策略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 篇6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逐渐重视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但同时要充分体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现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小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有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是教师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作为重点教学目标之一,这样才能与课程改革的精神相吻合。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下面是一份四年级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调查时间:2014年5月,调查总人数:368人)。

从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100%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参加英语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培养小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去学习、去钻研。因此,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例如,通过歌曲、歌谣、动作、游戏等创设有趣的情景,激发他们好奇的心理和求知欲,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求索知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静听、准确模仿的习惯

学英语起始主要依靠模仿。静听是前提,模仿是关键,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发音的准确与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教师的口型变化,领会发音要领并注意各种句式的升降调、连读、重音等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模仿习惯,增强语感。

2.大胆开口、积极发言的习惯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勤讲多练,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是一次极好的听说训练机会。小学生遗忘率比较高,即使以前学过的句子如果一段时间不说不用,学生就会遗忘。另外,积极发言也可以是小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把讲的机会多留给学生,更多的为学生提供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机会。这样不但活跃了气氛,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

3.重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和复习习惯是教会学生“会学”的突破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课前预习的辅导,训练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教师提前布置预习内容,必要时请家长督查签字。预习的方法有:1、借助词典查找生词。2、借助磁带或光盘模仿单词的发音和语调。3、将不理解的地方作标记等等。根据遗忘规律,让学生还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巩固所学知识,久而久之,习惯便成自然。这对学生的不断进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有好处。

四、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策略

要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1.在学期初,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英语学习计划和目标。如:一天安排多少分钟听读英语,一个星期安排多长时间的课外阅读,一个学期要完成几本书的阅读等等。2.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单词记忆的方法,突破词汇难关。新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词汇量大,不少单词拼写难,不好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发音规则,利用单词的发音来拼读和记忆单词。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通过质疑问难,可以有效地诱导和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思维活动。这种策略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开放,增强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五、精心设计主体活动过程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按照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活动可分为:a.呈现活动;b.练习活动;c.交际活动。每一类英语活动都有很多方式,很多活动是可以交叉进行的。本人在设计这些活动时是这样考虑的:(1)呈现活动的设计要以旧带新。(2)练习活动的设计要多层面,让不同程度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去。(3)交际活动从头抓起,从意识的培养逐渐过渡到能力的形成。

六、积极关注过程评价

实施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自我检测学习的发展,学生通过参与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信心,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通常采用“You are quite right!”“You are clever!”“Good!”“Great!”“Well done!” “A good job!”等进行表扬与赞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产生成就感。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或不能回答,教师应该常采用“Try it a gain!” “Dont lose your heart. Think it over!”等等用语,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与尊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

总而言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通过自主性学习,能够充分展现学生个性,从根本上发展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自主性学习策略,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实践、主动深思、主动探索以及主动参与,能够确保学生全面发展,能够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如何指导学生自学 篇7

我认为要想指导学生高效自学,首先在于教师。教师应做到:吃透大纲,熟读教材,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巧妙设问,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化;相信学生,放手发动,组织不同程度的学生自主、自觉学习;面向全体,针对个别,点拨指导,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所得。

首先,教师要对大纲和教材成竹在胸,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自学时把握重点,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其次,教师要针对重点,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有目的地进行自学,以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而不是盲目地自学。再次,教师要正确估价学生的能力,切不可把学生看成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不敢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虽然在理论上接受“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新理念,但在行动上仍然不相信学生,对学生不放心。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发动,设计的问题不能因为担心学生不会而过于简单化,要有一定的梯度和深度。最后,在指导自习时,教师要面向全体,针对全班学生的普遍认知水平来进行指导,然后再针对个别有区别的进行点拨指导,这样就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所得。

要想指导学生高效自学,关键在于学生。预习是学习的前提与基础。高效的预习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学得富有成效。教师如果不能给学生以科学的预习指导,学生就会敷衍了事,你所要求的预习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自然课堂的学习效果就难以保证。因此,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以下是我的观点。

一、阅读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仅仅要读课文,还要读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以及课文的注释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而读不同文体的文章,它的阅读要求是不相同的。阅读记叙文我们必须做到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阅读要求就不同了,在阅读这两种文体时必须先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学生只有在课堂学习之前进行反复阅读,在熟悉文本的前提下,才会感到轻松自然,事半功倍。

二、圈划

中国有句古话: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的同时,动笔进行圈划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划什么呢?首先是生字词,然后是难以理解的句子和段落,最好作好批注,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提出疑问,以便在课堂上拿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三、查阅

查阅资料,扫清阅读障碍,把先前圈划出来的生字词和疑难问题解决。查阅,可以是传统的工具书,也可以上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是上互联网查阅。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学生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如果学生坚持查阅,那么一段时间之后就一定能很好地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四、摘录

摘录也叫做笔记。学生应在前面阅读、圈划、查阅的基础上做好预习笔记。教师对学生要有一个基本要求,可以包括生字词、优美的句子、文章的疑难之处等,但写什么、写多少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同样,这一环节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了教师生硬的要求,使学生从机械的、毫无意义的重复练习中解脱出来。

五、思考

思考是较高层次的要求。我们要根据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等。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作必要的眉批。同时也可以将认为作者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或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当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学生就容易心领神会。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思考时,教师一定要结合文章体裁的特点。如在预习说明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出作者是抓住事物(事理)的哪个主要特征进行细致说明的,在这说明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在文章的表述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总之,教会学生高效自学,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着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自学的效果。

在指导学生自学上下功夫 篇8

那么, 在学习起始的自学环节中, 学生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高效自学呢?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学生自学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及自己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一些做法, 谈谈自己的观点。

首先, 要培养学生养成自学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学有足够的信心, 抛却“自学浪费时间”等错误观念。教师不能将“自学探究”搞成僵死的程序或模式, 要根据传授知识的需要和学生的“学情”灵活选用自学方法。自学课堂要有充足的时间, 不能走过场, 要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需要科学设置自学时间;课堂上安排学生自学要有明确的自学提示和时间要求, 要营造一个紧张的自学氛围, 使学生产生“不抓紧时间看书就不会做题, 就会落在别人后边”的紧迫感, 从而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

第二, 引导学生理清自学思路

自学之前, 教师要为学生编写详尽的学案,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我们要学会什么, 怎么去学, 学后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样学生会感觉思路清晰, 任务明确, 知道课堂上要做什么, 怎么做;学习结束后能够了解自己是否已经全部掌握。对于未掌握的知识, 要求学生记录于课本, 便于在课堂上通过讨论解决。

第三, 要引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对于不同的学科, 自学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 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读

“读”就是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熟读文本, 从而了解文本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形成感性认识, 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读分为默读、朗读、精读。默读, 也即最初读课文, 要手脑并用, 圈点字词, 勾画语句, 粗知课文大意。朗读, 学生再读课文要出声、口脑并用, 理清作者思路, 筛选信息, 熟悉课文内容。精读, 这是更高层次的读, 要把握课文要点, 推敲文章, 概括主旨, 了解写法。

2.圈划

中国有句古话: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圈划”, 就是指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 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 或者是有疑问的地方, 把它圈划出来, 以备课后去查验或者留作课堂上集体讨论解决。很长时间以来, 学生认为预习就是读一下文本, 很少去圈划其中的重点和疑难。殊不知, 这样一来, 他们就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绝好时机。因为在这一环节划出的正是自己所缺失的。如果能够长期坚持, 并且能做到触类旁通, 学生在这方面的进步与收获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再设计生生交流的环节, 他们的收获将会倍增。

3.查

就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 查字典、词典和词语手册, 解决字词的音义, 还可以查阅有关资料, 对有关作者、写作背景等作一粗略了解。这是学生最基础的自学, 也是学生在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学习, 更是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这样的学习没有负担, 不是包袱, 学生自然也会感到轻松、有趣而富有成效。当然, 查完之后, 还应该有适当的巩固练习。

4.疑

就是指学生对预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在预习时肯定会有一些疑惑的问题, 也会产生自己的一些思考。在预习阶段如果有了这些疑问和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更加明确的目标, 必然会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思考分析问题, 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做好积极充分的准备。

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篇9

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使小学生注意力适当延长。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学生用手指表示唐僧师徒3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手势。“如果有6个苹果,平均分给他们3人,请用手指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他们3人,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他回答说:“因为每人分不到一个苹果,把它切开,一人一小块”。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小块”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2. 创设条件,停止学生体验成功。

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其次,要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通过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再次,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都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学生享受成功的情境。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大多是靠自学得来的,这是无可非议的。谈到培养自学能力,不仅是国内非常重视,在世界许多国家也很重视,已成为全球带有方向性的问题。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的人。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远非注入式教学所能相比。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主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参与听、说、读、写、练。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光让学生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会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长期下去,学生会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离开老师,自己就寸步难行。老师讲过的知识学生一旦忘记,自己就不会看书,不能重新把例题弄懂,理解能力低,表达能力差,学习很吃力。很多学生到了中学后长时间不适应,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会课前预习,不会带着问题听讲,课后不会自觉重温例题,没有掌握这一些自学方法,因此成绩提高很慢。教师要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自学方法,学会探索知识的规律。

三、指导学生自学方法

1.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从低年级做起。

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在学习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高的。如一年级数学教材中彩色插图很多,就是吸引小学生看的,其中许多知识可以用图来说明。教师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他们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先启发学生看图的兴趣,教给学生怎样看图,引导学生怎样思维,怎样分析图意,最后联系教学内容学会“看、想、议、说”。“看”就是引导观察,“想”就是启发思考,“议”就是互相议论,“说”就是指导口述。教师要及时指导学法,重点讲解,如在教“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事先挑选了几幅适合儿童观察、思考、分析的图画,讲课时我把画展示在学生面前,由于这些画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生动,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现实,很受学生欢迎。通过“看、想、议、说”,学生很快掌握了“10以内数”的知识。

2.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每次讲新课的前一天,我都让学生在数学自习课上进行预习。我在学生旁边巡视边鼓励他们:“看谁不用老师讲,能在预习时就把知识学会。”要求他们凡是能自己学会的自己要学会,重点地方要画上横线,自己看不懂的要标出,上课时提出来和同学、老师研究。遇到较容易的知识,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就掌握了,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异常兴奋,下了课就找我兴高采烈地说:“老师,这部分知识我已经预习会了!”我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课上给大家讲一讲吗?如果你能给大家讲清楚了,就算你预习会了。”对于预习会的同学,我当众表扬了他预习认真,有一定自学能力,不依靠老师自己也能独立思考学会知识,自己学会的知识是不容易忘记的。凡是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把知识弄懂了,在课上议论时就积极发言;凡是在预习时没弄懂的地方,在课上就非常专心地听别人讲解。我体会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

3. 讲课当中仍要发挥自学的作用。

通过自学探究,学生感到困难的知识就需要老师帮助解决。老师备课时,对学习上的这种难点估计一般是正确的,也有时估计得不够准,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修改教案。学生通过预习,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请老师帮助尽快把它弄懂的心愿。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在他们的大脑皮层就会出现一个“定向兴奋中心,”他们就会聚精会神的听讲,开动脑筋思考,这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就有了共同的基础和统一的目标。所谓老师讲解,并非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仍要发挥学生的自学作用。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在小数运算中的运用”时,补充一道题8.2×6.7+0.82×33。学生想,这与平时练的不一样,如果0.82是8.2, 33是3.3的话,就可以直接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不是怎么办?老师提问:“那它们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仔细观察发现8.2是0.82的10倍,3.3是33的1/10。所以可这样做:

4. 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搭建自学平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10

这一情况表明,经过中学近六年的英语学习,大批农村中学学生并没有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笔者认为仍有责任千方百计地给后进生搭建自学的平台,积极指导他们自主学习,尽快弥补不足,迎接新的挑战!下面笔者从自身经验谈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方法。

一、语音知识到位,自主学习单词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多数后进生不会识读单词。其原因在于:缺少必要的语音基础知识,集中在音标、音节、拼读等知识方面。教师首先帮助后进生正确识读每一个音素、音标。各个音标发音是否到位,必须经过教师耐心指导和学生仔细领会与实践,才能真正见效,万万不可“走过场”。读准音标之后,帮助学生熟悉音节以及拼读方法。指导学生自主掌握拼读方法、实施拼读过程尤为重要,准确拼读是正确读出音节的关键性的一步。

接下来的任务是训练与巩固了,具体步骤如下:

1.区分易混音素,如 [e]和[æ],[e]和[ei],[u:]和[əu],[e]和[ə],[t]和[d],[s]和[z],[ts]和[dz]等。

2.拼读并比较音标词,如[bed]和[bæd],[li:p]和[lip],[fut]和[fu:d],[plæn],[plein]和[pla:nt]等。

3.让学生自学新词汇,按下列程序实施:先把生词分为三类—给双音节词、多音节词划分音节——拼读/读准各个音节—读出单词—识记单词。如单音节词 [sel],[preiz],[gəut];双音节词['və:səs];多音节词['despərit],[ə'naunsmənt]等。

过了音标关,读准了单词,后进生就能够大胆说、高声读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和积极性自然产生并逐步提高。

二、时态概念到位,自主选用动词

时态,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而在近80%的乡村中学学生的大脑中却是一个“盲区”。什么是时态?什么场合使用什么时态?各种时态又应使用什么动词形式?是否需要助动词?用什么助动词?这些问题弄清楚了,“盲区”自然就消失了。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态呢?首先应明确:时态是一种语法范畴,是用来表示各种时间和动作方面的动词形式。现在、过去、将来、过去将来等四个主要时间与一般、完成、进行、完成进行等四个动作方面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英语16种时态。

熟悉了时态的概况之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常用时态并模仿运用,牢固建立动词形式与各时态之间的联系。现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现在完成时态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第一步:探究定义。

1.过去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到说话时结束,并对现在带来影响。

他们出去了。They have gone out.(说明他们已离开说话之地)

李先生还没有到达。Mr. Li has not arrived yet.(说明李不在说话之地)

2.从过去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动作或状态,也许还将继续下去,并对现在带来影响。

我学英语有五年多时间了。(说明 “学”这一动作五年前就开始,而且延续至今,将会持续下去。)

Tom has been ill for two months.汤姆病了两个月了。(说明汤姆现时仍处于有病状态,未能上学或上班、病重。)

第二步:观察并归纳主要结构,如助动词have/has+动词过去分词。

第三步:按动词形式的要求自己造句。

第四步:交叉批改。

第五步:交流与评价。

第六步:补充持续性动词与非持续性动词的用法。

第七步:拓展与探究。

1.have/has gone与have/has been的区别:

She has gone to Beijing.(表示“她”不在说话之地。)

She has been there twice.(表示“她”不在北京。)

2.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的比较:

I have seen the film.(“看”动作发生在过去,但对现在有影响,即“我”已了解影片内容。)

I saw it last Sunday.(只说明“看”动作发生在过去,对现在是否了解影片内容这一结果无关紧要。)

3.多种译法,例如:那位老人去世二十年了。

The old man has been dead for twenty years.

The old man died twenty years ago.

The old man has been dead since twenty years ago.

It is twenty years since the old man died.

在学习和探究常见时态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发现:正确选用动词形式是重点和难点。说是重点,是因为动词形式有:原形、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和加-s形式,而且各种动词形式又有各自不同的构成情况;说其是难点,是因为动词形式必须符合时态的要求,而且构成情况很复杂,易混淆,尤其是不规则动词。务必耐心指导,逐一到位。

三、分类识记到位,追求自学实效

不规则动词的形式虽然很复杂,但使用频率相当高。因此,熟记“不规则动词表”是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近70%的农村学生对其了解不够,使用正确率太低,失分严重。

如何帮助后进生快速掌握“不规则动词表”中的动词形式呢?引导他们观察、指导他们分类、促进他们速记,一直是我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对“不规则动词表”进行全面观察,对不规则动词的三种形式进行分析,引导他们从“不规则中”寻找出“规则”。经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很快发现了共同点,对“不规则动词表”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分类。重新分类后,学生们感到容易记了。他们自主安排时间和任务,先少后多,先易后难,逐类识记,各个击破。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后进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在学生分类识记的同时,我又引导他们对易混动词形式加以区分和归纳。如:fall,fell,fallen和feel,felt,felt;lie,lay,lain和lay,laid,laid等;同时引导他们留意caught,taught与bought,thought等在书写上和读音上的异同之处;提醒他们要区分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如:leave是不规则的,其余两种形式为left,而live是规则的,其余两种形式,在live后直接加d。甚至还提醒学生不要把动词thought写成though或through。

四、句子结构到位,自主探究句型

单词、时态、动词形式等都是为句子服务的。那么,怎样才能用英语写出或说出正确的句子呢?让学生先了解一下英语句子的构成情况,让学生理解一个基本的规律:要想学好并列句和复合句,必须先学好简单句。简单句的核心是什么呢?是谓语动词。谓语动词除按照时态要求使用规定的动词形式以外,还决定着句子的内部结构。怎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句子呢?

首先,让学生研读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简单句的五种基本结构:主语+关联动词+表语,主语+不及物动词,主语+及物动词+宾语,主语+及物动词+双宾语,主语+及物动词+宾语+补足语。紧接着,让学生按照五种结构自己造句。最后让学生板书所造的句子,集体讨论与评价。

在学生掌握了单句之后,我就着手指导他们自主学习并列句和复合句了。下面重点介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复合句的六步做法:

第一步:让学生朗读并观察复合句:

I think that Mr. Lin will come soon.

If he comes,I will tell you.

The talk which he will give is very important to us.

I hear the news that Mr. Lin will fly back tomorrow.

第二步:引导学生找出从属连词并标出。

第三步:引导学生建立单句与复合句之间的联系,强化复合句结构。

第四步:引导学生认识从句。

第五步:让学生按从句要求自己造复合句。

第六步:交流与评价。

此后,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予以复习与巩固。

指导学生自学语文的三个层面 篇11

一、指导学生依据教材,找到“我学的语文”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凭据,指导学生自学,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学教材。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的最大不同在于,学习内容隐匿于一篇篇的文章中,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即使通读几遍课文,可能收获也是了了。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学语文教材呢?

问问一些学生,学了某册课本之后,你学到了什么。很多学生非常茫然,甚至连学了哪几篇文章也记不起来了。为什么学生不能像数理化那样清楚地说出自己所学的内容?除了语文学科大多是缄默知识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之初,教师与学生都并不清楚一本语文课本的语文内涵,虽然,忙忙碌碌地一节课一节课地学习过了,可是由于没有把课本中的语文因素鲜明地突显出来,作为学习个体并没有通过语文学习把课本内容变为自己的语文素养。针对这种情况,有些专家认为,语文学习内容不必明确化,语文营养就在这些文章中,读熟了这些文章,营养自在其中。我认为,这是一种妥协行为,解决不了语文学习少、慢、差、费的老大难问题。既然是学习,就应该追求学习的料学性,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或许有助于指导学生较好地自学语文。

1.建立“我学的语文”的观念。把一本语文课本变成只属于这个学生的课本,也就是说,把一本没有进入学习过程的教材变成融入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教材,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必然结果。为此,我们需要下大力气给学生建立起这样一个观念:这是我学的语文。具体来说,经过一个完整学段的学习,一个学生可以凭着一本教材而清晰地讲出这本教材给他带来的语文学习的收获,这种收获是个性化的,而不是记下了多少教师的讲课笔记。这就要求学生时时从“我”的角度,用语文的眼光审视教材。具体包括,首先追问自己为什么要学语文,列出自己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再思考自己的目标与这本教材有何关联,哪些教材内容是我最感兴趣的,哪些是最有价值的,建立起自己的语文学习路线图。然后把教材文本视为我的朋友或自己本身,试着用自己的方式与教材进行沟通,尽最大努力到教材中找到我所想要的语文。当这样结束学习过程的时候,每一个学生会很自信地说,这是我学到的语文。

2.指导学生形成若干语文学习的成功案例。自学是非常辛苦的,当然,因其付出与收获,所以能得到更大的快乐。但往往由于缺少更深一步的反思,一些自学活动只是停留在基本的过程阶段,一些重要的学习成果没有发挥更大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建立自学的成功案例,是非常重要的自学环节。学习案例的基本形态是对自学过程的简单梳理、总结走出自学困境的方法及其启示、描述形成知识的结果形态等。

3.梳理语文视野下的学习方式与结果。自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梳理与归纳。而对于语文学科来讲,一些陈述性知识是容易归纳的,比如多音字、易混成语、文言虚词的用法、句式特点等等,虽然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这一部分是不能代替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对于程序性知识来讲,语文学科本身并没有成熟的知识体系。没有,并不能说明其不重要,只能说明我们的学科建设落后。如何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是等待专家学者给我们描绘这一复杂的蓝图吗?那要等到何年何月。其实,语文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源头在学生那里,只要我们的目光往这儿挪一挪。给学生自己总结表述语文学习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权力与空间。学生总以为这些知识存放在教师那里,非常渴望从你的手里不费力气地拿走这些知识,实际情况是教师手里并没有这些知识。因此,我们只有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凭着对语文的天然感受建立现实中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其实,只要给学生一定的权力与空间,我们会发现学生对语文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构建能力并不差。比如,我们翻来覆去弄不明白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心目中倒未必多么复杂。虽然学生总结的一些知识未免肤浅与简单,但所有的高深与复杂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如何读散文,如何读文言文等,如果让学生动脑思考思考,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其次,把建立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当作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用这种方式学习。现在大多数的课堂被教师占用为给学生灌输自己认为最有用的知识,实际上这些知识并不成体系,也未经论证,而学生呢,常常被动地理解这些所谓的知识,因而,学习过程本身是对一些非常不确定的知识的再理解,这就决定了我们语文学习品质不会太高。转换一下思维,把怎样理解教材、怎样学等交给学生去完成,这就是他要学习的重要内容,而且这个内容还需要他自己建构。他不能像数理科那样直接从教材上获取,而是要对教材进行多次的重复加工,一旦当他在这方面有些切实的收获后,语文的这层窗户纸就算挑破了。也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实现叶老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想。

二、引导学生建立课程,创造“我的语文”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实,真正的语文自学能力的提升应该依赖于课程知识的落实。令人感叹的是,课程的真正意义既没有在教师的知识架构中出现,更没有在学生的知识构架中出现。语文设科以来,总是以一本书为课程的,这使语文的学习总也难以跳出局促狭小的圈子。他们离开语文课本,不知道语文在哪儿。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语文课本知识与其他学习活动的隔离。语文学科是最基本的工具学科,它是打开其他学科的钥匙,可是,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头头是道,可面对一段历史教科书的文段,却弄不清楚表达意向;一些学生读不懂一段题干文字,不能从语段阅读的角度分析理解。总是把语文拘束在语文课本上,换一本书,他就认为不是语文了。语文能力与实际需要错位。

我曾经组织学生讨论所学的科目哪一科最有用,经过一节课的激烈争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语文。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往往会发现,语文是与生活脱节的。比如,日常生活的语言表达与语文学习几乎无关,应试写作的那一套根本在生活中无法运用,也不能运用。甚至包括阅读,从中考到高考的阅读训练与生活中的阅读根本没有关联,因为生活中的阅读有谁会时时思考这儿用了什么修辞,那儿作了什么照应等这些问题呢?语文远离了生活,这不能不说是语文的悲剧,进一步讲,更是语文学习者的悲剧。

要使语文学习具有活力,就必须真正打通语文与其他学科及生活的壁垒,切实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为此,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课程,创造我的语文。

所谓“我的语文”,就是个性化的语文。其实,语文学科的真正成功者,大都是极具个性的自主学习者,可以说,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形成了自己的语文课程建设。这一点对于我们指导学生自学极具启发意义。

具体来讲,就是要引导学生打破教材的束缚而从更广阔的范畴构建自己的语文学科。把语文学科渗透进英语、数学、历史、地理等学科中去,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在每一个学科中都具有解读文本的价值,都具有推动学科学习的重要作用。比如,利用政治、数理等学科教材,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逻辑与严密,利用历史等人文学科,让学生意识到文言文阅读不仅要读人物传记、随笔小品,一些国策、奏章、经济也要纳入阅读视野,语文课中所总结的各种知识在这些阅读中都具有工具性作用。

2.进一步开阔视野,把语文放到体系化、个性化的阅读中落实。比如,一个学生可以专读史铁生,也可以专读科普读物,总之,要有自己的阅读专题。通过专题阅读建立自己的阅读知识体系。这种阅读知识可能是肤浅的,但比现在非常流行的各种阅读答题技巧更有价值。其实,许多依靠专一的阅读而成为大家的事例无不在昭示我们,语文课程在自己特殊的阅读体系里。

目前,我校建立了“专题阅读室”,计划设立百位国内外知名作家专柜。通过开设阅读课,把阅读课程化;通过每学期读一位作家的专题阅读活动,全体学生共同完成对一位作家的了解;通过成立专题阅读社团,部分学生成为某些作家作品的专门研究者。这项工程的实施将为深化阅读、指导学生自我阅读探索一条道路。

三、立足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我即语文”

一切学习皆是为了使用。语文,是一门使用最为广泛的基础学科。指导学生自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体现语文,进而有一种鲜明的感觉:我就是语文。

福建名师陈日亮先生出版了一部专著,书名是《我即语文》。这儿的“我即语文”,用钱理群先生的话来说,那就是“‘语文’即是他的信仰、信念”。陈老师的信仰、信念是什么呢?就是要具有大关怀、大承担的语文精神。这是令人敬佩的一个语文老师的语文境界。学生不同于老师,但对语文的理解、掌握与运用,与老师应该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因而,做一个具有语文的信仰与信念的人也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高追求。

具体说来,具有语文信仰与信念的学生应该具有这样的表现:具备语文技能,享受语文生活,拥有语文情怀。

语文情怀不仅是一种热爱语文的意识,还应该是一种散发浓郁语文气息的生命态度和精神品质。

语文生活则表现为语文素养内含在他的生活之中,语文,成为他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语文技能贯穿在学习、工作过程的始终,极有力地影响一个人学习、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为达成这一目标,仅仅靠纸质文本的阅读写作、课堂上的学习操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学习的最终结果只能为其提供把语文转化为生活的前提。那么,语文知识与生活现实之间那遥远的距离该如何搭连?

这需要我们注重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开设。语文活动是对各种语文知识的最好的落实与运用,也是使语文生活化的最佳途径。爱因斯坦有一句众人皆知的话:“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忘掉,剩下的便是教育。”这句话并不是说学校里学的知识不重要,要把它抛弃掉,而是说只有当把这些知识融化在实践活动中,不再体现为知识形态的时候,才是教育的真正成果。试想,当一个人背诵着演讲知识走上演讲台的时候,他能演讲好吗?

一场辩论赛,可能比讲十节辩论知识课的效果要好;一场读书报告会,也许会开启许多人的另一种生涯;一次书法比赛,也许能改变很多人书写差的状态。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无意识地锻炼了自学能力,这才是提高自学能力的最佳途径。

当然,仅止于这种实践活动,还不足以把语文的自学能力固定下来,因为,从其学习过程的本质看,语文实践活动介于语文技能与语文生活之间,是用语文技能打造语文生活的实习过程,因而,它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语文生活。其次,从其学习特点看,语文实践活动具有阶段性、时效性,还不足以使其内化为语文情怀。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自砺塑造自己的语文情怀呢?

生活,除了生活,还是生活。生活是培养语文情怀的最佳教科书。

我们要把语文实践活动植入生活之中,让它带有生活的原始气息。比如,举行多年的大专辩论会,语锋甚为激烈,使众人鼓掌的往往是一些语言文字的游戏,但鼓掌过后,却不能震撼人心,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缺乏生活的现实性,与人们的心灵关联不大,这样的训练是练不出真正的语文情怀的。如果我们以现实中的实践案例设题,也许情形完全不同。因此,把语文实践活动,变成语文实践,进而把语文实践,推广到更广阔的语文生活之中去,由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敏感度,对肩负社会责任的理性思考,进而形成习惯,渐成素养,使语文学习意识融入生活,变成无意识的自觉行为。语文即为生活,生活即为语文,真正实现科勒斯涅克的那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陈日亮老师、王栋生老师在这方面都有极好的实践经验,比如,王栋生老师在《语文学习》和《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大都是把学生的视线引向生活实践;陈日亮老师在答学生的短信中列举了他一天中看报时积累了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话、看电视时积累了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中“袁世凯这人特不是一条筋”的话的例子,这些例子都是指点学生如何化生活为语文的好方法。

当学生能用语文的技巧学习、工作,用语文的方式享受生活,用语文的情怀关注人生的时候,在别人跟里,他就是语文,而在他自己的心目中,则我就是语文。这就是我们指导学生自学语文的至高境界。

数学课中怎样指导学生自学 篇12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 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最好方法, 也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最好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 有以下几方面好处:

一、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 能面向全体

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 他们在自学过程中, 所获取知识的深浅, 所产生的问题都会有所不同。

二、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 能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新知, 做学习的主人

任何一个学生, 当他们面对书本上的新内容、新知识时, 他们肯定会运用自己的思维, 去思索书上的话语, 探究新的或过去没有重视的, 或忽略的有关内容, 再进行学习巩固, 我也称它是自我补漏阶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指导学生自学,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创设自学的氛围。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他们才能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因此, 在指导学生自学前, 也需要靠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争取达到理想的自学效果。

(2) 注意避免学生在自学时“走马观花”。

这一点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时最要注意的问题, 它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学起源于思, 思起源于疑”。为了避免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一点疑问都没有, 我先引导学生理解内容讲什么、例题问什么, 并常用鼓舞、激励的语言刺激学生, 使他们在自学过程中尽量能提出问题、多提问题, 最后对提出问题最多的学生给予鼓励, 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3) 注意避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 在指导学生自学过程中, 我要求他们在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地方做好记号;对于书上归纳总结出来的法则、公式, 我让他们在做题中去理解掌握;如果书上的例题有不同解法, 我则要求他们思考用书上没有的方法解答,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 从某种程度上说, 它对教师的要求反而更高。从基本的备课来说, 教师除了要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外, 更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只有了解学生, 教师才能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才能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提什么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做充分准备。通过旧知识的联系, 找寻从已知到未知的钥匙, 从而开启新知识海洋的大门。

三、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

通过学生自学, 教师就能了解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困难, 教师就能够以学生为主,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法, 辅助、引导学生顺利获取新知识, 攻克学习上的难关。能真正实施“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

四、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后, 书上简单的内容我们就可以不再花时间讲解, 而是集中精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让学生在多练中掌握新知识, 提高技能。能真正做到少讲多练,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 围绕当天的教学任务, 引导学生自学探究新知, 其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质疑阶段。分自学前质疑和自学中质疑。

1.自学前质疑。它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题、明白内容的基础上, 对课题的质疑, 是学生自学的方向。具体做法是:

(1) 引导学生从理解课题中明确其主要内容。如在教学“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 引导学生理解“互化” (互相转化) 的含义, 学生就能明白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上面的课题, 在学生理解明白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质疑。有的学生就会问:百分数怎么样转化成小数?小数又怎么样转化成百分数?又如:在教学“名数的改写”时, 学生会提出:什么叫名数?名数为什么要改写?名数怎么改写……有了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有了学生对课题的质疑, 学生就有了自学的方向。

2.自学中质疑。即引导学生对书本的内容、例题产生联想质疑。如:在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时, 有的学生就联想到小数连减也能运用减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

第二步:解惑阶段。这一阶段分自我解惑和集体解惑两大部分。

1.指导学生自我解惑。具体如下:

(1) 指导学生自学。学生看书里相关内容及例题, 指导他们用画直线、画波浪线等方式把书上的重要知识做好记号;如果对书上内容有不理解、对例题有看不懂的地方, 可用“?”做记号, 并在课堂本上写出自己的疑问。

(2) 指导学生自练。自学后试做例题并看例题订正;完成“做一做”。

(3) 指导学生自说。盖上课本, 默说自学所得、所疑。

2.指导学生集体解惑。具体如下:

(1) 学生自由发言, 谈自己在自学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 以及所产生的疑问。

(2) 集体解惑。学生能解答的简单问题, 就交给学生自己解决;全体学生都解决不了的复杂问题, 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一起解决。

第三步:检验阶段。

1.指名到黑板前再完成“做一做”, 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学的成果和发现自己的错误。

2.由教师出题, 学生解答。这部分是我备课的重心之一。我围绕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了练习题。因为好的练习题, 是巩固、深化知识, 反馈学生掌握新知的一面“镜子”。

通过检验阶段, 学生就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

第四步:再自学阶段。

上一篇:效益与发展下一篇:密度感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