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级口译证书(共6篇)
中高级口译证书 篇1
摘要:在英语中, 口译学习是提高口语能力的一剂良方, 同时对英语讲演技巧的掌握有很大帮助。本文围绕对口译与演讲的学习和实践, 结合当前学生考取上海英语中高级口译与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现状, 从语音语调 (voice and intonation) 、即兴话题/即兴演讲 (impromptu speech) 、记忆训练 (memory training) 、体态语言 (body language) 四个方面浅谈上海中高级口译学习与英语演讲技巧掌握的共通之处。
关键词:口译学习,演讲技巧,上海中高级口译,大学生英语演讲
1 引言
从上世纪90年代起, 上海英语中高级口译证书考试 (以下也称中高口) 一直深受广大学员青睐。英语学习中, 书面表达十分重要, 但口译能力和演讲技巧亦是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者应有的素养, 否则英语学习只是“纸上谈兵”。本文从语音语调、即兴话题/即兴演讲、记忆训练、体态语言四个方面出发, 并结合实践经验与具体例子, 来探讨口译与演讲的共通之处。
2 口译与演讲的共通之处
(1) 口译与演讲中的语音语调 (Voice and Intonation)
讲好英语的第一要素是语音语调准确。只有准确, 才能有效地进行表达和交流 (董爱国, 2008) 。中高级口译的难点在口试阶段, 良好的语音语调十分关键。此考试中, 中、高级的笔试通过率分别是50%、25%左右, 而口试则分别只有20%、10%左右。从数据看, 口译的难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中也规定, 演讲者应发音标准, 语速适中, 语调节奏富于变化。从语音角度讲, 若出现/s//θ/混淆, /l//n/不分, /r//l/不清, 则为大忌。口语能力与听力水平息息相关, 听力中的信息来源于对单词的熟知度。如单词subtle音标为/'sʌtl/字母“b”不发音, 若仅凭字面发音为'sʌbtl/, 那么, 在之后的听力中出现该单词时, 听到的“l”是/'sʌtl/, 脑中的词库无法受到信息刺激, 视之为陌生单词。此类情况越多, 对听力水平影响越大。同样, 英语演讲时, 外教会现场提问, 语音知识的不足导致无法正确听懂提问内容, 这种情况是再多的“Pardon, Excuse me”都无法弥补的。
(2) .口译与演讲中的即兴话题/即兴演讲 (Impromptu Topic/Speech)
中高口的口试第一部分是即兴发言。如, 2012年的话题是“如何看待‘四个法定节假日不收七座以下机动车过路费’的规定”。再如, “如何看待中国式过马路”等。回答即兴问题, 笔者提出“总述—分述—总述”的概念。例如, 中高口口试中一题口语题“On Developing Tourism” (邱政政、汪海涛, 2009) 。根据“总述—分述—总述”的逻辑顺序, 可先概括旅游业的现状;再讨论旅游业带来的利与弊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 阐述其如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又如何破坏生态和谐;最后可稍作总结。在2012年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某省决赛中的一个即兴演讲话题是“你认为大学里还需开设音乐和美术课程吗”。此处, “总述—分述—总述”的逻辑顺序依旧适用。
3 口译与演讲中的记忆训练 (Memory Training)
中高口的口试第二部分要求听一段话, 结束后根据“始译信号”翻译, 并在“止译信号”前结束翻译。这是对考生听力、笔记和译文输出能力的全面考核。做接续性口译时, 笔记显得十分重要。“好记性不如赖笔头” (The palest ink is better than the best memory.) , 就是这个道理 (梅德明, 2011) 。良好的口译笔记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译员的短时记忆能力, 帮助其及时回顾信息, 保证信息的准确和完整 (江晓梅, 2010) 。成功的口译笔记是简而精的、纵向记录的 (vertical) 、逐行嵌入式的 (indented) 。例如: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开放的城市。早在一千多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与世界各地建立了密切友好的往来。口译笔记如下 (仲伟合, 2007) :
口译笔记训练适用于英语即兴演讲环节。即兴演讲准备时间很短, 不可能像写作文一样把要表达的语句一一写下。此刻, 口译笔记发挥了关键作用, “纵向”罗列出演讲大纲十分重要。
4 口译与演讲中的体态语言 (Body Language)
让·艾赫贝尔 (Jean Herbert) 说过, 口译员应避免语调呆板、平淡、毫无生气 (黄建凤、李雪, 2007) 。中高口口试和英语演讲, 虽不像外交场合一样正式, 但就体态语言而言, 应注意以下几点:眼神交流 (eye contact) 、手势动作 (gesture) 、站姿 (standing posture) 、面部表情 (facial expression) 和着装 (dressing) 。为了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要让每位观众都感觉到译员在与他们每一个人进行交流, 这时就要借助眼神的力量 (仲伟合, 2007) , 而眼神的游离 (eye floating) 则为大忌。中高口口试与演讲过程中, 即便稍稍紧张或怯场, 也应保持端正和大方, 尽量放轻松;微笑则是战胜舞台恐惧症 (stage fright) 的最佳表情。
5 结语
中高级口译的学习与大学生英语演讲技巧掌握密不可分, 两者互相联系与影响, 良好的口译素养对演讲有很大的帮助。正确理解与掌握这两者的共通之处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以及英语综合素养。以上所述的四点共通之处是口译学习与演讲技巧掌握的基础, 两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能为英语口语学习者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董爱国.实用英语语音教程[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2]黄建凤, 李雪.口译与演讲艺术[J].中国科技翻译, 2007 (4) .
[3]江晓梅.口译笔记策略认知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 (6) .
[4]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 (第四版)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5]汪海涛, 邱政政.中高级口译口试备考精要[M].群言出版社, 2009.
[6]仲伟合.英语口译基础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中高级口译证书 篇2
Perhaps the most notable block in the vicinity was Queen Anne’s Mansions. Partly designed by E. R. Robinson in 1884 and recently demolished. For many years, this was a London’s loftiest building and had strong claims to be the ugliest. The block was begun as a wild speculation modeled on the American skyscraper, and was nearly 200 feet high. The cliff-like walls of dingy brick completely overshaded the modest thoroughfare nearby……
评析:看到most notable之后应该立刻预测到下文论述的焦点应该就是Queen Anne’s Mansions,可直接跳至下段,段中其它枝节可暂时不予深究。
(2)“强”调转折:however、but和yet后转折的内容是任何人都不应该忽略的,而且这类词出现的位置越靠前越有可能是主题句。
中高级口译证书 篇3
口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类型, 与普通笔译有着相对不同的要求, 其对译员的素质要求相较于笔译而言更加严格, 目前也较少有对口译测试的相关研究。口译教学主要靠的是普通的英语教师, 很少有学校设有专门的口译教师。
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项目是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重要项目之一, 由上海市高校浦东继续教育中心 (PCEC) 负责组织实施。自1995年6月开考至2009年秋季, 已有73.78万人次报考, 10多万人经考试 (含笔试、口试) 合格获得由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联席会议办公室颁发的《上海市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 近万人获得由上海市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委员会颁发的《上海市英语口译基础能力合格证书》。上海高口证书也成为了很多有志于从事口译工作的英语专业学生的首选。那么上海高口能否考查考生的水平呢?笔者认为上海高口虽不是职业化资格认证的, 但是是对口译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一个很好检验, 对口译教学有很多指导作用。
二、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口译能力的评估模式的研究尚未成熟, 国内外存在多个口译能力的评估模型, 都具有合理部分, 但同时又存在一些弊端。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PACET (Process of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 研究团队认为翻译能力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或知识, 也不仅仅是一种交际能力、专家行为或主观条件。该团队提出了翻译能力包含六大因素:双语交际能力、语言外能力、转换能力、职业能力、心理生理能力、决策能力。
理解是口译活动的关键环节, 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的Gile教授就理解部分提出了C=KL+ELK+A (C=Comprehension, KL=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 ELK=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A=Analysis) , 即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的口译理解公式。
国内的口译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口译评估模式, 厦门大学的陈菁教授提出了由分析到理解再到重建的口译模型, 其中分析指的是分析语篇以及跨文化意识, 理解指的是理解源语以及言外知识, 最后再重建是重建目的语淤积言外知识, 在所有的过程中都穿插着译员的技能以及职业素质。
王斌华教授认为“译员能力”评估的内容为:口译员应具备的内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以及职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具体的评估模块如图所示:
其中, “双语能力”以双语的听辨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重点, “言外知识”包括百科知识和专业主题知识, “口译技巧”包括以口译为目标的记忆技巧、笔记技巧、多任务处理技巧等。“译员能力评估”是对译员从事口译职业的能力的全面评估。译员在口译学习和职业实践中所学习、习得并内化的口译规范是译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译员的口译规范习得程度就成为体现译员能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
对比目前主流的几大理论, 笔者不难发现PACET的相关理论更加侧重对传统笔译的研究, 而口译与笔译虽同属翻译范畴, 但实质上却有很大的区别。Gile的相关理论过于简单, 无法体现出译员实际所需要的素质, “analysis”的具体过程也没有体现出来, 在analysis的过程中就需要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以及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的参与, 因而不能简单地把口译Comprehension的过程理解为这三者的相加, 同时理解能力也并不能体现口译能力。厦门大学陈菁教授的模型与王斌华教授的模型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细看就会发现陈菁教授的模型更加宽泛, 而王斌华教授将其细化, 并将其分类, 虽然王斌华教授在此模型中没有解释口译的过程, 但是却详细界定了口译员所要具备的相关素质。
因此, 本研究将采用王斌华教授的口译评估模型为基础, 分析上海外语口译证书 (高级) 考试笔试试题的合理性与尚待完善处,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目前现存的口译评估模型, 以探索出适合该考试的评估模型, 并在此模型指导下完善口译试题。
三、口译能力评估分析
本文以王斌华教授的理论框架, 分别就双语能力模块、言外知识模块、口译技巧模块、译员心理/身体素质、译员职业技能这五大方面分别对上海高口笔试部分试题进行分析论证, 所分析的上海高口高口试题为2009-2013年5年间的实测试题, 共10套。由于上海高口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基本英语能力, 其测试分为笔试与口试两大部分, 因而本文的分析主要以笔试部分为重点, 侧重于分析双语能力模块、言外知识模块、口译技巧模块三大模块。本文将逐题分析上海高口试题, 分析其出题意图以及所考查方面。在此基础上对比王斌华教授的口译模型, 分析题目是否很好地体现了出题意图, 能否很好考查某项素质。最终得到相应的结论, 指导改善目前的口译试题, 同时为口译教学提供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以促进口译教学的提升。
1. 双语能力模块。
王斌华教授认为双语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双语的听辨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笔者认为数字听辨以及文章大意听辨是听辨理解能力的关键部分, 口头表达能力在上海高口的测试中集中表现在口试阶段, 其在笔试阶段基本无法体现。但是笔试阶段应该考查的听辨理解能力, 上海高口测试是否很好地体现了呢?
(1) 数字听辨。数字听辨是口译实践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尤其是在经济类会议口译时。由于中文与英语对数字表达方式的不同, 导致源语的数字无法及时相互转化为目的语, 这也使得数字口译成为了口译中非常困难的一个方面。笔者统计近5年来的10套高口试题, 发现高口对数字口译的考查并不完备。在笔试阶段, 每套试卷通常只存在1~2题的数字听辨。其中2013年03月的试题中出现了三次数字听辨。先就数字听辨的题量不谈, 就听辨的数字的复杂程度而言, 上海高口的数字听辨显得相对简单。例如2009年03月的试题的Passage Translation的第 (2) 题, 其一定程度上考查了数字听辨, 其考查了15%, 32%等分数百分比的听辨;2011年03月Spot Dictation的第14题的答案为200billion, 其考察了大数字的听辨, 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数字听辨考查并不能测试考生的相关能力。部分试题虽然考查的是数字的听辨, 但答案只是将听到的数字写下来, 而不是将其转化为中文。
但是笔者也发现上海高口测试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好的考查数字听辨能力的试题, 以2013年03月的试卷为例, 句子翻译的第 (5) 题中, 原文为“I'm afraid we can't reduce the price of this brand of shirt.You know, $20.50 is our rock bottom price.If you purchase more than 10, 000 units we reduce it to$19.00.”这句话的数字听辨就有一定的意义, 此句话中的数字较前两个例子而言数字更加复杂, 也比较贴近商务交流的实际, 很能考查出考生的数字听辨能力。
笔者认为上海高口在测试数字听辨这一非常重要的方面的时候可以考查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字, 因为在实际中, 数字并不总是整数, 例如2, 462, 673, 960 (two billion four hundred sixty two million six hundred seventy three thousand nine hundred sixty) 这样的数字相对较难, 可以较好地考查考生的数字听辨能力。
(2) 文章大意听辨。文章大意听辨也是口译测试中的重要一个方面, 笔者就这10套试题来看, 上海高口在文章大意听辨的方面做得较好。Listening Comprehension以及Note-taking and Gap-filling中, 文章大意的听辨以及细节理解题占绝大多数。以2011年03月的试题为例, Listening Comprehension共有20小题, 综合/细节理解题共有15题, 1题主旨题, 4题细节判断, 综合/细节理解题占到了75%, 因而这可以很好地体现考生的文章归纳能力以及考生的细节理解判断能力。在Note-taking and Gap-filling中, 若考生无法把握文章脉络, 这一大题的解题将变得非常困难。笔者认为上海高口能很好地考查考生文章大意听辨能力, 因而在此也不做深入讨论。
2. 言外知识模块。
口译员在言语的听辨过程中, 并不是一味地接受言语信息, 而是在自己本身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 主动对语言的意义进行推论, 促进对于语言的理解。因而, 除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 译员还必须有语言之外的知识体系。
上海高口的试题题材十分广泛, 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 上海高口的试题每年都会有新闻的理解, 在这样类型的题目中, 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解题而言就会相对容易。以2009年09月Passage Translation第 (2) 题为例, 这题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上海高口对言外百科知识的考查。该题的第一句话为“Volvo, Sweden's largest car making group, has announced plans to make 500 staff redundant at its UK-based subsidiary in Scotland.”这句话中的“Volvo”难倒了很多考生, 一些考生可能知道“沃尔沃”这个汽车品牌, 但未必知道英文的翻译是“Volvo”。笔者认为考生需要对一些常见的汽车品牌的英语名称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奔驰 (Benz) 、宝马 (BMW) 、奥迪 (Audi) 、丰田 (Toyota) 、别克 (Buick) 、劳斯莱斯 (Rolls-Royce) 、本田 (Honda) 、凯迪拉克 (Cadillac) 等。这些百科知识的记忆可以让考生在测试时更加得心应手。
上海高口不同于人事部全国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考试 (即CATTI) , 后者存在一个专门考查考生言外知识的题型, 相较于CATTI而言, 上海高口对言外知识的考查显得不尽如人意, 但是笔者认为在试题中间穿插一些对言外知识的考查也是可行的。因为言外知识所涉及的范围过于“百科”, 让考生记忆太多也不太现实, 也比较耗费时间。其次, 在实际的口译实践中, 译员会提前知道会议的主题, 有一定的时间来准备相关的知识与词汇, 因而笔者认为上海高口不必像CATTI一样专门设立一个题型考查言外百科知识。
3. 口译技巧模块。
口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口译技巧的训练, 王斌华教授认为口译技巧主要包括“记忆技巧、笔记技巧、多任务处理技巧”
(1) 记忆技巧。记忆是口译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没有良好的记忆能力, 想做好口译基本是不可能的。记忆能力的培养也是口译能力培养过程中非常困难的一部分, 在有的学者看来, 记忆能力是口译潜能的一部分, 对于潜能较弱的学生而言, 口译的学习显得异常艰辛, 但往往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笔者在此不深入探讨记忆技巧在口译潜能中的作用, 笔者侧重于上海高口的试题是否能有效地评估考生的记忆技巧的运用情况。
总观考试试题, 听力部分集中考查了考生的记忆技巧, 包括短记忆与长记忆。听力中的每道题目都需要考生有一定的记忆能力, 但是记忆能力并不代表记忆技巧。在听力考试过程中, 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 都允许考生记笔记, 这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考生对听力内容的总体把握以及对细节的理解。但是在记忆技巧方面, 笔者认为上海高口尚有不足之处。
在短记忆方面, 笔者认为可以设定一些体现考生记忆技巧的题目, 比如长度适中的一句话, 不允许做笔记, 在听完之后即刻进行翻译, 以此模拟交传的场景。同时也可以考查考生对于短篇章的短时记忆能力, 这种记忆能力需要一定的记忆技巧才能实现, 单纯的死记硬背是无法实现的。长记忆方面, 笔记法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手段, 笔者将在下一点中进行详谈。
(2) 笔记技巧。古有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口译过程中更是如此。很少有人记忆力超群, 可以不记下任何东西而完全复述。大多数人都为普通人, 我们没有超群的记忆能力, 这就需要笔记的弥补。
每个人做笔记的方式都有所不同, 这就意味着每个人的笔记系统千差万别, 但有些东西是共通的, 例如尽量使用符号而不是文字进行记录、采用纵列的书写方式等。武汉大学的吴钟明出版过《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一书, 在此书中, 吴钟明就口译笔记法做了一定的解释, 并给出了相对通用的笔记法符号体系。但因每个人的符号体系不一定相同, 因而在进行口译时, 一定要按照自己喜欢、可以熟练掌握的方式记笔记, 千万不能单纯地模仿别人的笔记系统, 不能“为了做笔记而做笔记”。
上海高口的听力试题考查了考生的笔记能力, 笔者认为最突出考查笔记能力的为Listening Test, 这一部分一共有两种题型, 在第一种Note-taking and Gap-filling中, 在听的时候考生是不知道题目的, 这就要求考生做笔记, 抓住文章主旨, 同时也要抓住文章的细节, 这对于笔记法的运用有着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笔记法, 只听懂了文章大意, 在填空的时候会发现很多空都无从下手。在该部分的第二种题型中, Listening and Translation, 尤其是第二小题的Paragraph Translation, 考生要抓住内容的而细节, 如果笔记法运用得不恰当, 或者是运用不熟练, 极易造成漏译的情况。
综上, 笔者认为, 上海高口在笔记法的考查方面做得尚可,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考生的笔记能力。
4. 译员心理/身体素质。
一位出色口译译员, 除了要具备完备的知识能力外, 其心理身体素质也需超群。口译是一份压力很大的工作, 这就要求口译员有一定的抗压能力。但是译员心理/身体素质是一种考试很难测试的一个方面。
上海高口要求考生在30分钟内读完四篇较长的文章并完成20道客观题, 这种题量将给考生带来较大的压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试考生的压力情况下的反映。此外, 就武汉市的高口笔试而言, 武汉市的考场设在了武汉标准化考场, 考试期间不能出教室等, 这些都会加重考生的心理负担, 从而测试考生压力状况下的翻译。就译员心理/身体素质测试这一方面, CATTI、NAETI考试同样无法完全做好, 并且笔者也未发现一些方法可以对此进行很好的测试, 这样的素质会在日后的职业过程中慢慢展现出来。
5. 译员职业技能。
一名出色的译员也要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 口译员要有职业伦理,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自己只是一名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增加自己的感情色彩。此外, 译员也要具备忠诚度, 对涉及到机密等问题要严格保守秘密, 保持自己的职业道德。目前的口译考试无法考查译员的职业技能, 在职业技能方面也尚未存在一个明确的标准, 因而考查显得异常困难。要求一个考试考查这样的技能难免有些强人所难, 译员的职业技能将会在日后的口译实践中初步显现出来。没有良好的职业技能的译员将会逐步被社会所淘汰。在此也不强求上海高口测试考生该技能。
四、结论
上海高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试出考生的口译能力, 但是其不同于CATTI考试侧重于考查考生的职业能力, 上海高口更加侧重于考生的英语口译基础能力。上海高口在双语听辨能力模块与言外知识模块做得尚可, 但是在口译技巧模块仍旧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在译员心理/素质、译员职业技能这些难以测试的方面, 笔者认为就不必强求, 因为测试无法准确客观地体现这些, 而日后的口译实践则是检验这些方面最好的平台。在口译技巧模块, 上海高口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体型专门考查考生的记忆技巧, 但是这其中不能包括笔记技巧。不是所有的口译活动都是能做笔记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 口译开始变得职业化, 口译教学由原来的语言基础能力练习开始转变为职业能力培养。笔者在此也想为目前的口译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1. 在进行口译教学时, 一定要重视数字的听辨练习, 数字的听辨一直是口译中的难点, 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获得进步, 熟能生巧。
2. 在记忆技巧方面, 每个学生有其不同的记忆方式, 要正确地引导学生, 不能一味地统一某一种自己觉得非常好的方式, 要让学生有其自己独特的、高效率的方式。
3. 在进行口译教学时, 在强调英语基础能力的基础上, 要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4. 除此以外, 要重视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中国的学生课外视野过于狭窄几乎成了通病, 口译涉及的话题范围非常广泛, 要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养成博览群书、“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态度。
上海高口作为我国权威的三大口译测试之一, 其可以很好地考查考生的基本能力, 但在其他的一些方面尚有欠缺。目前我国对口译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 上海高口也将更加完善, 为我国的口译能力评价提供更为客观的标准。
摘要: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 国际商务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在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翻译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其中口译的作用尤为突出。口译人才的培养基于对口译能力内涵的界定与有效评估模式的构建, 而目前国内针对口译能力测试本身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重点分析上海外语口译证书 (高级) 考试, 采用王斌华教授的口译能力评估模型探求试题设计中的得与失, 并试图完善评估方式, 以期给口译教学提供启示。
中高级口译速记技巧 篇4
速记技巧
口译考试之所以难,在于其长度和规定的限时。估计很多参加过第二部分口译考试的考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听的时候大意可以听懂,但是由于听时未作任何速记,关键词汇,逻辑关系在听后无法正确归纳,导致最后只能译出第一句或最后一句,而中间部分则完全忽略或遗忘。而这样的话是不可能通过口译考试的。因此,自己在平时以及考前练习时一定要把速记归入计划之内。
口译笔记注意事项
1.口译笔记切记应该记住关键信息要点,切忌求“全”。由于口译笔记是在短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记出,难免在信息的完整性上有所遗漏,因此就要求在笔记信息的“取舍”上有清醒的认识。即要舍弃相对和主题关连性不大或者相对次要的信息,同时要保留重要信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四类核心词,名词,动词,副词和形容词。名词决定主语,宾语或者表语,动词决定全句的核心意思,副词决定时间,地点,方式及逻辑关系,而形容词决定核心名词的本质,特性等。总的来说,一个句子的关键信息也就是“实意词”,即决定整个句子最关键的信息。比如: I regard it as my great honor to intruduce Mr Johnson, Doctor of Economics in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who is delivering a speech on the topic of Chinese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its influence on global economy.
速记信息为:
Honor, introduce Johnson, Doctor Economic Sydney University, speech, Chinese Economy,21 century, its influence, global economy
速记符号为:
♁ intr johnson Dr E sydney U : □C E 21c influ □w E
♁代表高兴,荣幸
Intr 为缩略语,代表introduce
Dr 代表博士
E 代表经济
U 代表大学
:表示发言,说,演讲
下划线代表关于,就……而言
□代表国家,范围,领域等,后面加C 表示中国
21c 代表21世纪
Influ 为缩略语,代表influence
□w 代表世界
2.口译笔记速度要快,内容要精,但切忌潦草。
很多同学在刚开始练速记的时候,以为记得快就可以了。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因为我们都知道考试的时候是磁带读出来的信息。而笔记无论多快都不可能完全跟得上考试的速度,一定会在信息上有所缺失。笔记速度越快,字迹就会越潦草。当然在笔记结束的时候辨认上就会越困难。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同学在记了很多内容信息之后却不认识自已速记的信息了。因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速记时一定要简而精,这样就可以确保在速记时清晰得记下所听到的主要信息内容。
3.口译笔记既可使用来源语,也可使用目标语,也可以双语兼用。
只要有利于口译的准确性和流利性,不必拘泥于某种文字或符号。最关键的一点是一定要根据速记时的第一反应来做笔记。例如,世界贸易组织既可以记为“世贸”也可记为“WTO”。主要取决于当时在你头脑中浮现的是哪一个选择。没有必要一定要强行把“世贸”记为“WTO”。
4.大量常见缩略语对于口译笔记也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asap( as soon as possible),cf(conference), Co(company), eg(for example), etc(and so on), esp(especially), ie(that is), max(maximum), min(minimum), ref(reference), std(standard), usu(usually),等。
总之,在每一个完整的意群后面都要做明显的标记,如横线,反斜线等,这样才能在口译的时候明确的知道在哪里断句,从哪里开始。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除了要做意群标记外,也要同时注意逻辑关系,因为这是连接每个意群的关键。就逻辑关系来说,无外乎原因、结果、转折、让步、条件和目的六种。每个逻辑关系都可以有相应的标记。如:
原因 ∵
结果 ∴
转折和让步~
条件 if
目的 to 或者 →
真题速记演示
下面,我们就结合中级口译历年真题来给大家进行口译笔记速记演示,希望帮助大家逐步提高和完善速记能力和技巧,从而为顺利准确的进行口译奠定扎实的基础。
英翻中真题:
1.
I wish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thank you on behalf of all my colleagues for your warm reception and hospitality. //
速记为: opp thx u △ collea ∵ + rec hos
The past five days in China have been truly pleasant and enjoyable and most memorable.//
速记为: 5d 中♁ memo
I particularly want to pay tribute to our Chinese partners for their sincere cooperation and support in concluding these agreements.//
速记为:Esp trib 中伙 ∵ sinc coop sup → =
May I ask all of you present here to join me in raising your glasses, to the lasting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our two companies.//
速记为:tst all u→ ---- fri coop 2 com
翻译资格考试高级口译模拟试题
从1750年以来,世界进行了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就是英国工业革命,中国失去了机会。第二次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工业革命,中国也同样失去了机会。第三次工业革命,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信息革命。当时中国的领导人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一重大历史变化,中国抓住了这次信息革命的重大机遇。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迎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可以说这一次全球减排,就是绿色工业革命的标志。我们希望这一次工业革命中国要成为领导者、创新者和驱动者,和美国和欧盟和日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领导这场革命。今后中国领导人面临两大迫切问题:一是如何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即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二是如何参与全球治理,即从国家治理转向地区治理、全球治理。
Since 1750, the world has seen four industrial revolutions. The first one took place in Britain; and China missed the boat. The second one occurred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China missed the boat. The third one was driven by the revolution 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time, Chinese leaders realized that it was a historic moment of change, and China caught the wave.
The 21st century is receiving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the Green Revolution, symbolized by this global move to reduce emission. This time, we hope that China can be the innovator, the leader and driver running head-to-head with the U.S., Europe and Japan. To achieve this, China has to accomplish two things transition from a high carbon economy to a low carbon economy; second,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governance. i.e., to shift its focus from national governance to regional and global governance.
高级口译阅读第二篇原文
The Super Bowl just aggravates our addiction to hyperbole
Americans have become addicted to superlatives. We seem to need our regular “hyperbole fixes” as if to validate our own existence. This national syndrome becomes most egregious during the run-up to the “Super Bowl,” a football game that more often than not turns out to be the “ho-hum” bowl.
But to the attuned ear, this pumped-up hype routinely infects most of our conversations. This exaggeration is not the exclusive province of the magpies of sports talk. In a broader sense, some of these embellishments carry with them a subtle but undeniable element of dishonesty.
The news media is perhaps most culpable in promoting our obsession with overstatement. Consider last November’s midterm elections. Television’s political pundits portrayed the results as a “landslide victory” for Republicans and a rejection of President Obama. While it’s true that the GOP picked up 63 seats, the “massive win” becomes a slim plurality when you crunch the numbers.
Michael McDonald, a professor of politics at Virginia’s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found that only 41 percent of eligible voters even bothered to vote in the so-called GOP landslide. And within that 41 percent, the margin of victory for House Republicans in the national popular vote was about 7 percent. Still, the media acted as though America had become a tea party nation. In reality, more Americans identify as Democrats (31 percent) than Republicans (29 percent), according to a recent Gallup survey. Facts stand on their own
Distortions like this tend to be at their most shameful during triumphs and tragedies, precisely when facts and events should be able to stand on their own without being propped up by the banalities of those paid to read a TV teleprompter.
I recall during CNN’s live coverage of Pope John Paul II’s funeral in , one of my colleagues gushed in her impromptu on-air eulogy that the late pontiff was “the pope of the whole world!”
Such silly media pronouncements are so common that few of us even notice them as they float off into the ether. Yet such hyperbole is not just pompous; it also reveals considerable ignorance. My former colleague’s remark marginalized not just the billion or so Protestants and Eastern Orthodox adherents who don’t follow orders from Rome but also the 4 billion Muslims, Jews, Hindus, Buddhists, and others who don’t consider the pontiff worthy of such adulation and veneration.
Perhaps just as embarrassing amid this verbal extravagance was the failure to note the significant Catholic dissent over his legacy. Many Roman Catholic clerics, including Jesuits, had been quite critical of John Paul II; some were privately relieved his time at the helm was up.Overused words become meaningless
“Great” and “awesome” are other examples of overused words that have become almost meaningless. Earthquakes, tsunamis, and tornadoes bearing down on you are awesome. Bone-crunching NFL football tackles and films like “Avatar” are not. “Awesome” is so overused it can now be rendered to mean “rather ordinary.”
“Tragedy” has become another nearly meaningless word. It used to be reserved for events of mass casualties and deep suffering. Now it’s applied to stories ranging from lost puppies to quarterly earnings reports. The adage (attributed to Stalin) comes to mind: “The death of one man is a tragedy. The death of millions is a statistic.”
The real tragedy is the demise of intelligent self-expression, a consequence of our shriveling vocabularies.
Well may we cringe listening to contemporary blather, especially superlatives like “unbelievable,” which should properly be used to describe politicians.
Sometimes this national obsession with superlatives does a genuine disservice. Wherever did we get the idea that everyone who serves in the military is a hero? Heroism demands an act of valor.
A retired US Navy captain I know put it best: “Heroes are selfless warriors who risk their lives and often give their lives so others may live. There are plenty of warriors and wannabes, but very few genuine heroes.” Do as the British (sometime) do
If Americans insist on anointing themselves with superlatives, they should at least strive to imitate the British, who are the true masters of exaggeration.
The late historian Barbara Tuchman was spot on: “No nation has ever produced a military history of such verbal nobility as the British.... There is no shrinking from superlatives.... Everyone is splendid: soldiers are staunch, commanders cool, the fighting magnificent.”
Years later Tuchman told me nothing she ever wrote received such an overwhelmingly favorable response as that passage.
But rather than imitating British hyperbole, Americans would do well to master the art of understatement and dry wit, the other speaking technique at which the British excel.
In the film “A Hard Day’s Night,” John Lennon was asked by an inquiring reporter about his impress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How did you find America?” Lennon was asked.
高级口译训练教法探索 篇5
关键词:高级口译,课堂操练,关键词,语言实践
近年来, 一些高级班的学生觉得他们的口译能力不但没什么提高, 反而有所减退。究其原因, 主要是要读的书太多, 写的东西太多, 没有时间进行说的训练。这也许是事实, 然而学生们的口译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不能完全归结于此。一方面, 学生“说的”意识还不够, 另一方面, 笔者认为, 根本原因还在于, 高级阶段口译能力的训练还没有真正完成。下面, 结合高级口译课堂的实际操作, 具体论述训练的目的、意义、重点以及各种技巧和效果。
一、高级口译训练的目的、意义及训练重点
( 一) 对学生的要求
高级口译训练是针对俄语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进行的, 换句话说, 也只有针对这样的学生开设高级口译的课程才是有意义的。那么,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进行这方面的强化训练呢? 首先, 学生的程度必须是具备中级俄语水平以上, 他们的口译能力已基本能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 并且对俄罗斯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其次, 学生的其他相关能力, 比如读和写都要有相应的比较平衡的发展。另外, 高级口译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表达训练, 表达需要规范和书面化, 因此, 对学生的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
( 二) 教材的基本模式
1. 现有教材的基本模式
( 1) 话题。教材以话题划分科目, 话题都比较新颖,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能够反映世界政治格局和各个国家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场景。同时, 话题都是存在着一些正反方面争议的, 可以进行深入的辩论或者发散式的引申, 有一定的讨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不仅是语言, 也是思想层面的加深。
( 2) 句式。句式比较明确, 一课不超过10个, 句式都比较规范、实用, 适合在口语中体现语言严密的逻辑性, 这样的句子结构比较适合操练, 掌握起来也不难。总的来说, 还是比较有效的。
( 3) 实战部分。选择了一些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典型情况, 提供学生进行口译表达和练习的机会, 将教材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包括调查和辩论, 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和真实感。
2. 理想教材的模式
关于理想教材的模式,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叙述性的课文和对话性的课文兼具。叙述性的课文主要体现的是观点的逻辑性用词, 而对话性口译课文偏重于语气和不同语境的表达式, 这样的结合可以使学生接受到更全面的训练, 难易结合, 比较利于口译课的推进。其次, 增加对话题的多方位思考, 课文不只是局限于某一个话题的某一个方面, 而是多提供一些角度供学生讨论和选择。再次, 加大对成段表达逻辑性的训练, 可以分出一些专题, 给出一些好的表达式和固定场合使用的句子, 训练的目的性再明确一些。
( 三) 训练目的
1. 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实际上, 能够进行高级俄语口译训练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词汇, 在正常的交际中已经没有问题, 而且也基本达到了能够比较恰当地用俄语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 教师要做的是, 在这一基础上, 继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在相同表达的基础上, 不能局限于说得准确, 还要力求说得更好, 用词更精致, 更有文采。
2. 进行严密的成段表达的训练
对高水平的学生, 成段表达的训练不能只是简单句子的罗列, 教师应当有更高的要求, 要求学生的表达必须是观点鲜明的, 有完整的论述方法和表达层次的, 对使用关联词语也有斟酌。
二、具体的训练方法
( 一) 训练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教学目的要明确
无论是讲解生词还是讨论课文, 或者是课堂的话题扩展, 一切都要以“教学目的”这个大原则为基础, 在课堂上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体现出教学的目的和重点, 要让学生清楚每一个训练是为了掌握什么而做, 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2. 训练手法要生动多样
口译课与其他类型的课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可以说, 口译课是学生参与度和开口度最高的一门课。在口译上, 尤其需要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来, 这就需要教师的训练手法多样化, 生动且富于变化, 能够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 给学生足够自由的表达空间, 这样的口译课才是有效的、成功的。
3. 要注意纠错和鼓励
在高级阶段, 实际上学生的提高并不是非常迅速的, 或者说并不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体现出很明显的效果, 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 一方面, 教师要有很强的语言敏感度, 给学生进行适当的纠错, 同时, 也要对学生句子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 加以肯定, 树立学生说俄语的信心, 给学生坚持下去的勇气, 建议教师在学生大段发言的时候不要打断, 可以考虑简单地进行文字记录, 以便于全面评论和纠错。
( 二) 具体方法分析
1. 合理利用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 其实就是每一篇课文里出现的生词和重要的句式, 学习一篇课文的首要目的, 就是要学会应用一些相关的生词及句式, 通过生词及句式在课文句子当中的体现迁移到其他的语言环境中, 反复操练后变成自己的词汇, 那么合理地利用关键词进行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利用关键词说句子, 中级阶段也需要这个环节, 但是比较简单, 一般都是一个关键词说一个句子, 只要是完整的句子即可, 有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帮助设置语境。到了高级阶段, 一般可以考虑增加关键词的数量, 要求学生用上关键词说2—3个有逻辑关系的句子, 附带上常用的关联词。这样的训练其实是高级口译课上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训练, 教师可以根据词汇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掌握的程度自由调整, 建议用在一节课开始的复习回顾环节比较有效, 可以考察学生对重点生词的掌握程度。利用关键词说语段, 语段一般指5个句子以上。只给出一个关键词或句式, 让学生围绕这个关键词进行一段完整的表达, 这种训练的难度比较大, 但是效果却很好, 一方面学生加深了对这个关键词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训练了成段表达的能力, 如果难度比较大, 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几个可供选择的语言环境。例如学习了一个句式结构: “倒不是…问题在于…”, 那么教师可以给学生三个语言环境, 其实也就是三个主题词: “经济、环保、择业”, 要求学生任选一个主题词说5个以上的句子, 其中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 同时用上这个句式结构, 这样的练习方式实际上就和中级的学生有了区别, 难度加大了, 显示了更高的起点。
2. 合理利用话题
话题是一篇课文的灵魂, 就话题进行讨论也是高级口译绝对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那么总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未免有些单调, 所以可以把这个训练环节处理得灵活些, 这样也可以提升训练的效果, 比较好的方法有三种:
( 1) 辩论法。辩论是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 因为大家的观点总是有一些个体差异。这样的差异大部分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当然也不排除个人的因素, 但是无论怎样, 观点的碰撞能够激起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因此, 如果遇到了合适的话题, 教师可以考虑给学生做一个辩论会, 依据辩论的方法, 学生可以按照观点划分为组, 然后提前给时间准备, 为了使辩论更专业、更有效, 教师也可以给学生铺垫一些辩论的基本语言格式, 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个环节。
( 2) 分组讨论法。分组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把更多的空间和权利交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组内沟通的方式得出结论, 或者只是了解别人的想法进行分析比较, 分组人数可以灵活安排, 比较理想的是4人一组, 这样既保证了沟通的新鲜感, 又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发言。
( 3) 提问回答法。这个方法实际上是把原来传统的“教师提问, 一人回答”的方式进行改良, 具体来说, 就是一个同学发言说说自己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其他的同学要对这个同学的发言进行提问, 或者对其中的句子进行纠正或评价。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要让其他的同学在不发言的情况下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积极思考, 与发言的同学进行互动, 达到共同研究、共同讨论的目的。
三、重视课堂之外的语言实践
( 一) 语言实践概述
顾名思义, 语言实践就是一种以实践为具体方法的训练语言的方式。比较直接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学会在出国实习时利用天然的语言大环境, 从课堂中走出去, 真正尝试着和陌生的俄罗斯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而这种交流是随机的, 毫无准备的, 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模拟。通常比较好的方法是采访调查, 然后汇总到课堂上来进行总结和汇报。
( 二) 语言实践的意义
语言实践对于学生的俄语提高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说, 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和母语使用者进行交流, 语言实践无疑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其次, 跟陌生人交流是需要勇气的, 对于学生来说, 这样的经历可以培养他们对于使用俄语的自信。再次, 进行语言实践时, 通常都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需要学生进行调查, 那么在调查的过程当中, 学生会更加了解俄罗斯人的想法, 从中感受俄罗斯的文化, 这对于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俄语也是有帮助的。最后, 语言实践最终要回到课堂上来, 学生要以转述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的汇报。这种转述并不是那种低级的直接的转述, 而是要经过学生语言的再加工, 如果有必要, 学生还需要对被调查者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 那么这个汇报的过程又是一个训练表达和话题讨论的过程, 也是比较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胡壮麟, 刘润清, 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中高级口译证书 篇6
一、高级商务俄语口译课程性质介绍
《商务俄语口译》课属于经贸俄语专业任选课中的应用系列, 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实践课程。该课程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经贸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技能的平台, 它为学生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实际的学习中虽然学生选修了一定数量的中、俄文经贸理论和实践课, 但普遍缺乏实际应用的机会, 毕业后难以胜任工作, 往往是“心里明白, 口难开”。《商务俄语口译》正是顺应了未来市场的实际需要而开设的, 它是经贸基本知识的实战演练, 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平台。通过典型的言语技能训练和情景模拟,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会用俄语解决商务交际中的实际问题, 达到“活学活用”。
辽宁师范大学俄语系于2010年开始开设《商务俄语口译》课程, 为学生模拟各种商务活动情景, 让学生在最接近现实的情境中熟悉商务俄语的语言特点、商务沟通的特点, 运用所学的商务知识提高实战协调能力。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解课程知识外, 还要及时给以学生必要的指导和示范, 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模拟商务活动。《商务俄语口译》课程为学生打造一个提前接触实际商务工作的机会。
二、商务俄语口译的特点
1. 内容覆盖面广
同传统的商务口译相比, 商务俄语口译的外延扩大了许多, 不仅仅包括商务交际的主要环节, 即商务标的、标的的价格、质量、数量、结算、索赔等内容, 还包括西方经济学、金融学、广告学、国际贸易实务等学科的专业内容。该课程既具有传统俄语语言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 也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手法。因此就要求商务俄语口译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俄语语言基本功外, 还要具有口译翻译技巧, 及丰富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熟悉商务背景知识是成功商务俄语口译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这是因为每一次商务谈判都会有不同的参与者和不同的商务标的, 每一次都会涉及不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 如果口译人员没有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 就会影响到口译的效果, 从而造成商务活动不能顺利进行, 甚至会导致商务活动失败。
2. 准确传递信息为第一目的
与其它俄语文化类翻译不同, 商务俄语口译的目的是传递具体的商务信息, 语言表达形式在这类商务口译中仅具有信息媒介功能。而在文化类翻译中, 语言形式除了具有信息媒介功能外, 其本身也具有文化含义。在翻译文学作品时, 汉俄两种语言的转换往往会导致两种语言信息的偏差, 但在翻译商务活动时, 这种信息的偏差往往不允许出现。在文学作品翻译时, 语言的形式往往十分重要, 但商务口译中同传递的信息相比语言的形式就不显得那么重要, 这是因为, 商务口译的目的性更为明确。商务口译的接受对象通常为有关商务问题的各类会谈、商务谈判等。这时准确传递源语言的信息就成为商务口译的最基本目标, 参与商务活动的双方期待的是最真实的信息, 而不是语言形式是否漂亮。商务口译人员的翻译可以使双方彼此了解对方的想法, 最终达成一致, 实现商务目标。因此, 这就要求口译人员以准确传递双方商务信息为第一目标。
3. 口译过程的直接性、无准备性、语境依赖性
商务口译不同于笔译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交际的直接性, 笔译是间接的交际, 可以经过深思熟虑, 字斟句酌, 这种交际通过书信、合同等公文间接完成的。这样交际的对方就没有可能重新提问, 反问也看不到对方的反应。但在口译交际中一切都正好相反, 口译人员不仅能看到对方的反应, 而且还会顾及到这个反应。这样就使得说话者的思维和言语内容会随着对方的反映而随时发生变化, 并直接导致说话者不断修复言语内容、并重复某些词语。话语的组织、思考和发音都是同时完成的。即话语思维和说出话语内容的同步性以及语流的不可逆性都在商务口译的句法特点中体现出来。
商务俄语口语交际同书面交际不同, 在口头交际的过程中信息交换主要靠听和看完成。手势、眼神、语调、声调以及语速都是传递信息的方式。信息通过口头的和非口头的方式不断地在交际的双方之间重新配置。交际的内容同言语情景已经交融在一起不可分开, 要通过双方都具备的背景知识, 即双方谈论的标的内容才能理解。正是这种背景知识才允许双方在口头交际中使用省略的话语结构。话语的自发性和对背景知识的依赖性使得商务口语的结构不具备公文书面语所具有的准确性、严谨性、规范性, 看上去甚至有些不完整、紊乱、不通顺。比如, 借助手势讨论一个公文文件时, 没有参与交谈的第三方可能很难理解双方话语的内容。
三、商务俄语口译的技巧
1. 巧妙处理跨文化差异
商务俄语口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衡量口译人员翻译水平的标准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看口译是否符合交际双方的文化性, 即口译人员的跨文化意识的表现与应用能力。使用不同语言的商务活动参与者所具有的不同文化会导致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果口译人员对两种文化差异了解的不够, 就不能巧妙处理这种文化差异, 也就无法起到沟通双方的作用, 从而无法完成商务交际。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通常是经过千百年的沉淀而形成的, 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不会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中俄两个民族具有完全不同的风俗习惯。中俄商务人员的交流就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同时, 汉语和俄语的词汇量都非常的丰富, 并且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商务俄语的口译人员应该充分了解中俄两个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在进行俄语商务口译时须特别关注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异, 进行口译时必须在译入语中找寻相匹配的“等值语”。换言之, 通过口译的中介作用调整中俄商务人员的文化差异, 做到两种语言的信息对等。
2. 在词、句的选择上应以准确传达信息
商务活动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双方的努力达到最终的商务目的。商务俄语口译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准确传递双方的商务信息, 双方都不会特别在意语言带来的美感多与少。为了商务达到交际目的, 口译者应该采用各种灵活的手段来处理接收到的信息, 最后使用最为精炼的语言传递出双方的信息,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熟悉两种语言中的专业术语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只有熟知这些术语才能使用精确的术语进行互换表达, 才不导致双方理解的偏差。由于商务口译涉及汉、俄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系统, 同时商务口语又具有其特殊性, 加上中俄两国文化差异等原因, 这就对口译人员的翻译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 在选词方面应首选那些语义单一的专业术语, 做到言简意赅;其次, 才是注意选词是否具有美感。因此, 进行商务俄语口译时最好采用对等翻译法, 用相应的术语翻译原文中的术语, 如果没有相应的术语, 才可以使用解释的方法来翻译;另外, 除了词汇的选择外, 在选择句式时, 口译者也必须根据整个句子的含义, 对译出语进行适当的层次分割, 根据汉、俄语的句式特点, 熟练运用已形成了固定套语, 动态地重构原文, 并准确地传递信息。做到凝练精干, 力求表达有效。
3. 灵活运用传统的翻译法
通常传统的翻译一般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即直译法、意译法、音译与意译结合法。我们在进行商务俄语口译时可以灵活的加以借鉴利用。
翻译时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就是直译法。它指的是在理解原信息文化背景的前提下, 在译出语中尽可能多地完全保留说话者的输出语言本意。
意译法指的是由于输入和输出语中信息表达方式相差太多, 翻译者只能努力保持两种语言的语义一致性, 这种翻译法往往会使原语言中的某些次要信息丢失。尤其是当两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语时, 只能采用意译法来处理两种语言的不对等性, 但译者要尽可能地保持原语言中的信息, 努力做到对等翻译。
商务俄语口译是一种涉及商务业务, 同时又包括不同领域专业知识的十分复杂的信息转换过程, 百分之百“等值”翻译是很难存在的, 因此商务口译人员必须在扎实掌握俄汉两种语言和俄汉两种文化知识的基础上, 巧妙处理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碰撞和语言差异, 努力使自己的翻译符合交际双方的交际目的。
四、结语
总之, 商务俄语口译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和文化的转换过程, 巧妙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的能力以及口译人员的翻译技巧是成功口译的必备条件。口译者面对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中俄商务人员, 这就要求口译人员熟悉中俄两国的文化, 在具有良好的俄语及汉语语言知识和国际商务知识的同时, 还必须具备灵活的俄汉两种语言的互译技巧, 恰当处理由于中俄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不同而造成的翻译障碍, 从而完成商务交流。
【中高级口译证书】推荐阅读:
口译笔译学习经验中高级口译翻译原则:句群逻辑关系原则07-28
小学中高级学生10-16
韩语中高级单词08-14
中高级职称代评07-31
中高级人才应该如何写简历06-18
中高级测试工程师的职责10-12
中高年级05-08
桃溪中学中高级教师培养青年教师方案06-18
武昌区中高级职称申报指南09-22
小学中高段05-21